同时,佛陀也讲述了居家生活
应该遵循的一些原则
及居士修行的种种方法
故本期开启《杂阿含经》阅读笔记连载
愿能对学佛的居士带来启发
《杂阿含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册,此经是佛陀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子、天女等讲说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之教的集合,故称为《杂阿含》。《杂阿含经》汉译本共有五十卷,其内容与南传巴利本相应部相当。历史上对阿含重视不够,导致经目零散、篇章叠碎。近代吕澂先生以《瑜伽师地论》为根据,厘订全经的卷次,将经文原貌理出清晰轮廓,并提出:“佛说契经,结集流布,莫先于《阿含》,亦莫信于《阿含》。”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则不能断苦。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则不能断苦。诸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断苦。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堪任断苦。”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此篇经文直接从五蕴入手,提出除苦的根本方法,用现代的词汇表达,即:断、舍、离。五蕴中的色蕴,代表了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器世间)和每个个体(有情世间),范围很广。事物呈现的相状是暂时的、不可靠的,组成事物的各个元素是相互依赖的、互相作用的,事物与事物之间是变幻莫测的、不可主宰的。这就是我们生活所遇之种种,最终呈现出:求不得、抓不住、易变质。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和重新认识自己同等重要,外在种种,容易让我们深陷其中,内在种种,也让我们作茧自缚。所以,果敢放下对任何感情的执着,和敢于面对日渐老去的自己一样困难。根据经文开篇可知,清楚知道和理解(思维、观察)事物的本质,是放下执着(出离)的开始。
断,即放下纠缠,理清关系;离,是即便深陷,也无挂碍。断,并非一刀两断,坚决断除;离,也不是逃离和远离。事实上,太多关系,我们难以说断就断,哪怕还有一丝一毫相欠,终究要再见和偿还。很多困难,也不是逃避就能解决的。聪明的人,能够善巧处理复杂的关系,能够有效规避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但这还不够究竟。智慧的人,能够身陷囹圄却身心自在,因为他清楚知道缘起乃无常,无常的本质就是苦。情绪、感受、认识,其本质都是空(虚幻不实)、无常(流转变化)的,所以好的、坏的,都无需在意。和自己较劲,除了自伤,别无是处。
所以经文提出,五蕴每一支,均需以此“断舍离”为路径进行训练,最终达到解脱。
更新于:2022-09-12 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