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梦寻:大雄大力,能伏四魔

2022-08-01 师父曰

文|蓝心觉
编辑|齐乎巽
图|怀劼摄


有师兄问我:“暑假有半个月的空档期,是否考虑出去参学?”


我回了她:“不去了,祖庭就够我参学的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甘愿在一个地方安住,在一个地方深究。


站在观音殿课室的走廊上,仰望着大雄宝殿,烈日当空,却清凉抚身。


皇家建筑风格的大雄宝殿,飞檐翘角,琉璃碧瓦,在艳阳的照耀下熠熠闪光。


“大雄大力”是对佛陀的尊称,佛有大力能伏“四魔”。很多寺院的主殿,都称为大雄宝殿;但是,东林寺的主殿,古称“神运宝殿”。


晋太元六年(公元381年),与佛图澄、道安大师并称“日、月、星”的慧远大师,南下罗浮,途经浔阳,初到庐山,暂住西林寺。那时,慧远大师在犹豫是继续南下还是驻足庐山。


一日,夜梦山神来禀告:“此山足可栖神,愿毋他往。”


当天夜里,电闪雷鸣,雷雨大作,狂风拔树。天亮,水池中已经涌出许多上好的木材,可以作为建寺之材,足够建大殿。于是,慧远大师便驻足弘法,短短三年,徒属众广。江州刺史桓伊肃然生敬,召呼百姓出工出力,为之立寺。


传说,建寺之时,众鬼为感谢慧远大师施食超度,夜间竟来帮助垒墙,所以东林寺的围墙又称“鬼垒墙”。


朝廷施恩,百姓助缘,建寺速度飞快。大雄宝殿建成后,称“神运宝殿”,水池称“出木池”。


慧远大师带领大众,缔构伽蓝,剃草开林,夷峻筑台,疏峦抗殿,万事毕备,在西林寺之东,故称“东林寺”。


东晋元兴元年(402年)七月,机缘成熟,慧远大师塑造西方三圣像,邀集“息心贞信之士”,如慧永法师、慧持法师、道生法师、道炳法师、刘遗民、宗炳、雷次宗等僧俗123人,于般若云台无量寿佛像前建斋立誓,刘遗民作《西方发愿文》,创立了中国佛教第一个社团——白莲社。


入社123人中高贤十八,既有中外高僧,又有达官贵人,还有学者隐士,为东晋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僧俗,译佛经,著教义,精修念佛三昧,求生西方极乐世界。123人往生都现有瑞相,以实事验证修净土法门得生西方极乐世界是真实不虚的。净土法门得以征信,并广宣流布,遂实现佛教民间化。


慧远大师也就被追奉为净土宗(又称莲宗)初祖,东林寺成为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发祥地。东林寺的建立造就了中国佛教寺院特有的山林佛教模式,成为日后十方丛林制度的雏形,完成了佛教中国化的转型,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代表和具体体现。


白莲旧社是东林寺最神圣的地方,现在是师父们的念佛堂。


祖庭的每一寸土地都蒙阿弥陀佛的无量光加持,独有的清净庄严、安宁祥和是每一位进入东林寺的人都能切身体验到的。


当年,慧远大师在东林寺“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潜心佛学,广弘佛法,阐扬佛理,著述典籍,有着“众僧云集,四海同归”的盛况。


现今,忏悔后学,寡德寡能,有幸能在殊胜的莲宗祖庭得以研习,岂敢懒惰懈怠!


何其荣庆,常住莲宗祖庭;何其荣庆,值遇净土法门;何其荣庆,诸上善人聚会一处,精修净业,趣向莲邦。


弥陀愿力普摄受,法雨滋养育莲胎,信愿增上不敢退,甘做东林念佛人。


更新于:2022-08-01 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