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山·紫虚居士:发爱心行善与佛教不能画等号

2020-09-11 更多文章

发爱心行善与佛教不能画等号

药师山紫虚居士

摘要:佛教徒对发爱心与行善要如同吃饭,本该吃、要爱吃、要常吃、要以平常心吃,最重要的是:吃饭的人不一定就是佛教徒!

一、佛教经典中没有「人间净土」与「人间佛教」人间净土应该是民初太虚大师等人所提倡,当时他们认为佛教徒只注意超渡等修行,对国计民生毫不关心,因此主张人间净土的观念,希望佛教徒多重视人间、多关心国家。这些观念当然没有问题,但与「净土」不可相提并论。在佛经中,要到「佛」才有能力建立净土,这是其不空如来藏中智种子成就之故。

《佛说阿弥陀经》中有说:净土众生寿命无量、光明无量,试问有什么人有能力做到如此?以人间而言,「大同世界」的理想,包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如此简单的理想至今尚做不到,何况净土!主要原因是众生有各种无明业障之故,其他如乌托邦的理想,哪一样可以实现?因此我们说把人间的状况改善,这是可以的,是值得大家努力的,但妄说要建立人间净土,本人认为此语不太妥当。

至于「人间佛教」,好像是印顺导师等人所倡,他们认为由人界成佛比其他各界容易。这是对六道众生而言,但在人界与净土二者之间,何者容易成佛?就我所知,在净土比较容易。人间佛教实际内容本人不做任何批评,但对有些观念,本人在此必须提出不同观点,例如「人成则佛成」,若如此,那孔子是圣人,有什么人高过圣人?那孔子是佛吗?此外,何谓「人成」?「佛成」又是成什么佛?故这句话很容易使人误会。此外,《维摩诘经》所说「心净佛土净」,经上是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菩萨若心清净,其一切所行清净,则其『未来成佛时』所建立的净土也就清净。」此与人间净土意义不同。至于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离世觅菩提不可得」,只是告诉修行者,众生本具佛性,不必外求,此与「人间佛教」、「净土」也不相关。

本人在此主要是要说明,佛教徒一定要发爱心与行善,但发爱心与行善不一定就是佛教徒;本人之所以在此强调这一点,是因为若把发爱心与行善当成佛教徒的目标,那有断人法身慧命的危险。例如今日的天主教,其爱心与行善堪称人间第一,但他们并不是佛教徒;今日有很多人以为行善之人皆为佛教徒,这是错误知见,本人在此不得不说!

二、发爱心与行善不一定是佛教徒佛教有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告诉我们,佛教徒除「去恶行善」之外,尚要「自净其意」,也就是要做智慧的修行,以悟不垢不净的本心。又例如萨迦派的道果法修行次第,依次为舍非福、破我执与破一切障,去恶行善也只是修行的初步;发爱心行善只是人天善法,是成佛所必需,但不是因此即可成佛。佛教的「佛」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圣者,必须「圆悟本具佛性」、必须「具足渡生各种神通能力」,甚至「能建立净土」,这不是只靠发爱心行善可成。佛是福慧两足尊,行善属福业,但若是没有慧,如何成佛?释尊以一大事因缘出世间,是要开示众生佛的知见,也就是要众生自觉觉他,不是只有要大家发爱心行善而已。

三、发爱心与行善值得鼓励,人也要惜福世人若不去恶行善,则人间将会***不安、社会不会和谐、人间将会陷入困苦,故发爱心与行善有其重要性,值得大家去做。当然要发爱心与行善使人间乃至各界众生离如幻苦得如幻乐,进一步了脱生死成就无上正觉。在此顺便一提关于「惜福」的观念,惜福是对的,福报是存在第八识中的善种子,本是虚妄,但众生执为实有,故有「用尽」与「增加」之义,所以大家要惜福,如此才能使第八识中的福报善种子增多,到八地菩萨以后,逐渐将其转成智种子,未来才有成就妙庄严佛身与净土的可能,进一步才能圆成不空如来藏(法身佛境界)。

附注:本人在此没有看不起人间佛教之意,也不是反对其之作为,只是说明一些知见问题,请勿多做不好之联想;本人也不希望此文章被用以攻击人间佛教,本人重申:人间佛教是行善事,不是坏事,是有其福报!

居士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道场】什么是佛教道场?文殊菩萨道场在哪? 【道场】什么是佛教道场?文殊菩萨道场在哪?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九、戒除烟酒修众善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九、戒除烟酒修众善

最简单的三皈依典礼-若何授三皈五戒居士仪轨 最简单的三皈依典礼-若何授三皈五戒居士仪轨

警惕学佛老居士 “所知障”的危害 警惕学佛老居士 “所知障”的危害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细节决定成败?关键不能缺少正知见 细节决定成败?关键不能缺少正知见

佛教五戒指的是哪五种戒律? 佛教五戒指的是哪五种戒律?

一元爱心素餐致谢“城市美容师” 一元爱心素餐致谢“城市美容师”

蛋不能吃,它是致癌物桃园 蛋不能吃,它是致癌物桃园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九种日常修持法门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九种日常修持法门

印光大师:与方圣胤居士书 印光大师:与方圣胤居士书

星云大师: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星云大师: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一、空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一、空

皈依修学手册:人与非人不能为灾 皈依修学手册:人与非人不能为灾

张家口首家公益素食斋招募爱心人士加入 张家口首家公益素食斋招募爱心人士加入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业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业

皈依修学手册:五戒是什么_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皈依修学手册:五戒是什么_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性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性

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  -智悲佛网 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 -智悲佛网

当代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国 -智悲佛网 当代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国 -智悲佛网

皈依修学手册:信佛的开始:皈依佛教 皈依修学手册:信佛的开始:皈依佛教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一篇 惭愧忏悔 佛教丛书·教理:第一篇 惭愧忏悔

唐太宗与佛教 唐太宗与佛教

您认识佛教吗: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您认识佛教吗: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佛教作品选录:第二十课、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戴季陶) 佛教作品选录:第二十课、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戴季陶)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八课、赞僧诗(清·顺治)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八课、赞僧诗(清·顺治)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五课、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五课、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佛教问题:第十七课、民俗 佛教问题:第十七课、民俗

佛教问题:第四课、宗派 佛教问题:第四课、宗派

佛教问题:第十九课、神异 佛教问题:第十九课、神异

实用佛教:第十五课、佛教徒的一日行 实用佛教:第十五课、佛教徒的一日行

佛教与世学:第十课、佛教与会议 佛教与世学:第十课、佛教与会议

实用佛教:第十七课、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实用佛教:第十七课、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佛教与世学:第十二课、佛教与环保 佛教与世学:第十二课、佛教与环保

佛教与世学:第十六课、佛教与建筑 佛教与世学:第十六课、佛教与建筑

佛教史: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 佛教史: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

佛教仪轨制度:一、丛林 佛教仪轨制度:一、丛林

佛教的真理:第九课、十二因缘 佛教的真理:第九课、十二因缘

佛教的真理:第十四课、三法印 佛教的真理:第十四课、三法印

佛教仪轨制度:十五、焰口 佛教仪轨制度:十五、焰口

佛学启蒙:第二十五课、阿育王提倡佛教 佛学启蒙:第二十五课、阿育王提倡佛教

在家居士如何在生活中修行? 在家居士如何在生活中修行?

佛门礼仪常识:居士戒律与礼仪 佛门礼仪常识:居士戒律与礼仪

佛门礼仪常识:居士入寺规矩礼仪漫谈 佛门礼仪常识:居士入寺规矩礼仪漫谈

佛门礼仪常识:佛教寺院巡礼 佛门礼仪常识:佛教寺院巡礼

法苑谈丛:(五)石窟 第五章、佛教文化艺术 法苑谈丛:(五)石窟 第五章、佛教文化艺术

法苑谈丛:(二)祖庭 第四章、佛教的胜迹 法苑谈丛:(二)祖庭 第四章、佛教的胜迹

法苑谈丛:(二)寺院制度 第二章、佛教的制度 法苑谈丛:(二)寺院制度 第二章、佛教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