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居士: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另类加行

2020-08-11 灵山居士

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另类加行

灵山居士/文如你所知,传承自那烂陀寺的藏传佛教非常殊胜,这个伟大传承可追溯到龙树无著两位菩萨,追溯到莲花生大士,阿难,追溯到佛陀。在藏传佛教历史里,证悟者无数。但也正因为如此,如其他所有可被自我利用的事物一样,它的殊胜性被我们的自我发现,然后它就成为我们具有优越感的一个资本。我们会因为我们是藏传佛教弟子接受过某些灌顶而感觉高人一等。这还不是最糟糕的。很多藏传佛教的初级修行者误以为同样伟大的汉传佛教没有修法,没有次第,甚至没有成就者(这实在是要命的误解)。我想很多巨大的业障会因此产生。我最近听到的一个较为离谱的观点是很多人认为汉传佛教没有加行。我了解了一下,我想他们说的应该是汉传佛教没有固定的加行形式。也就是说没有非常形式化的加行。若只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事实。但熟知汉传佛教典籍的人应该了解,这不是事实。禅宗的《五灯会元》里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位鸟巢禅师,平时就住在树上。他的一个侍者跟了他很多年,每天照顾他的饮食起居。有一天,侍者觉着自己再呆下去可能也不会求到法了。老师似乎根本没有传法的意图。他收拾包袱向鸟巢禅师道别:禅师问他:你要去哪里?他说:去诸方求法。禅师说:若说佛法我这里也有一点。然后拈下身上粘的一点毛,一口气吹了出去。侍者就开悟了。从这个故事你可以了解到,汉传佛教的加行是如何修的。如果你对汉传佛教的典籍很熟悉的话,你就应该知道汉传佛教很多人的加行就是端茶倒水,就是扫地,就是埋头干活。如果我的记忆里没有出错的话,那个后来被叫做六祖的卢行者的加行就是在槽厂舂了八个月的米。在佛陀时代,有个巨笨的小和尚,因为他实在太笨了,完全无法了解佛陀所说的法义。佛陀告诉他你只需要扫地,扫地的时候念诵:扫掉尘埃。他扫了很多年的地,有一天开悟了。这就是他的加行。你也许会怀疑这样做的效果。但这并非汉传佛教的独创,历史上以这种方式修前行的大有人在。印度大祖师那洛巴的前行就是(遵照他的老师的指示)往火堆里跳,给老师偷吃的,或是从高处跃下。而西藏的米勒日吧的前行就是盖房子和拆房子,一遍一遍的盖,一遍一遍的拆(快赶上现在的地产商了)。据说他因为背石头把背部的骨头都磨出来了。他们都是藏传佛教的大佬级人物。我不想在此重复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但他们没有经过我们所说的五加行。抛开我执的缘故,我很不容易理解为何有的人固执的认为这个世界上只有一条路。我一点也不否认加行的效力,但我很怀疑很多人修加行的效果。例如,有人告诉我自己已经圆满加行了。我说:是吗?你是怎么完成的?他说他已经圆满十万皈依,十万发心,十万金刚萨埵,十万大礼拜,十万曼扎。我对此非常惊异。这表示他一点也不懂加行的作用,你磕了多少大头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否降服了你的慢心。你知道,磕大头除了调服气脉增加信心最主要的就是对治我们的我慢。数量虽然不是完全不重要,但最起码他不是最重要的。绝对不会有哪一个够格的善知识只是因为你完成了他规定的数量就认为你完成了加行。加行是要改变你的相续。是否圆满要看你的相续是否真的已经改变。你是否因此具足出离心菩提心?业障是否清净?资粮是否圆满?信心是否真正具足?如果没有的话,你要做的是继续修。我始终认为在修前行之前,了解我们做这些是干什么非常重要。你的老师并非想要你完成十万大头,十万百字明,这些只是方法而非目的。他想要的是你因此成为一个完美的法器并且最终证悟。这才是你修加行的目的。佛陀并未直接宣说加行,五加行也是后世的学佛者总结归纳而出。这些祖师们把我们所要做的前期工作(也许还不止前期工作)融合在一起。你可以视它为最方便的方法之一。但你不能认为它是唯一的不二的方法。无论如何,有很多人不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成为法器(甚至证悟)。但可能现在多数人适合这种方式。无论如何,即使你修得不怎么样,也比不修强。我们的心非常狭隘,我们的我执蔓延到我们的一切领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坚持己见的缘故。我们的修行成果很容易被自我攫取。无论任何方法,如果他能够令你成为一个完美的法器进而证悟,那么它就是你的加行。不管它看上去多么令人惊骇或是多么不佛教。

居士

点赞 2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传印法师:在2010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传印法师:在2010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大安法师:居士:怎样才能做到时时快乐,天天快乐?怎样才能排除害怕的心理? 大安法师:居士:怎样才能做到时时快乐,天天快乐?怎样才能排除害怕的心理?

佛教处世观:正视平常心,得意也别忘形,高兴也不狂喜 佛教处世观:正视平常心,得意也别忘形,高兴也不狂喜

【道场】什么是佛教道场?文殊菩萨道场在哪? 【道场】什么是佛教道场?文殊菩萨道场在哪?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九、戒除烟酒修众善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九、戒除烟酒修众善

最简单的三皈依典礼-若何授三皈五戒居士仪轨 最简单的三皈依典礼-若何授三皈五戒居士仪轨

警惕学佛老居士 “所知障”的危害 警惕学佛老居士 “所知障”的危害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佛教五戒指的是哪五种戒律? 佛教五戒指的是哪五种戒律?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九种日常修持法门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九种日常修持法门

印光大师:与方圣胤居士书 印光大师:与方圣胤居士书

星云大师: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星云大师: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一、空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一、空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业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业

皈依修学手册:五戒是什么_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皈依修学手册:五戒是什么_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性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性

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  -智悲佛网 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 -智悲佛网

当代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国 -智悲佛网 当代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国 -智悲佛网

皈依修学手册:信佛的开始:皈依佛教 皈依修学手册:信佛的开始:皈依佛教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一篇 惭愧忏悔 佛教丛书·教理:第一篇 惭愧忏悔

唐太宗与佛教 唐太宗与佛教

您认识佛教吗: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您认识佛教吗: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佛教作品选录:第二十课、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戴季陶) 佛教作品选录:第二十课、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戴季陶)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八课、赞僧诗(清·顺治)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八课、赞僧诗(清·顺治)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五课、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五课、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佛教问题:第十七课、民俗 佛教问题:第十七课、民俗

佛教问题:第四课、宗派 佛教问题:第四课、宗派

佛教问题:第十九课、神异 佛教问题:第十九课、神异

实用佛教:第十五课、佛教徒的一日行 实用佛教:第十五课、佛教徒的一日行

佛教与世学:第十课、佛教与会议 佛教与世学:第十课、佛教与会议

实用佛教:第十七课、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实用佛教:第十七课、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佛教与世学:第十二课、佛教与环保 佛教与世学:第十二课、佛教与环保

佛教与世学:第十六课、佛教与建筑 佛教与世学:第十六课、佛教与建筑

佛教史: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 佛教史: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

佛教仪轨制度:一、丛林 佛教仪轨制度:一、丛林

佛教的真理:第九课、十二因缘 佛教的真理:第九课、十二因缘

佛教的真理:第十四课、三法印 佛教的真理:第十四课、三法印

佛教仪轨制度:十五、焰口 佛教仪轨制度:十五、焰口

佛学启蒙:第二十五课、阿育王提倡佛教 佛学启蒙:第二十五课、阿育王提倡佛教

在家居士如何在生活中修行? 在家居士如何在生活中修行?

汉人对藏传佛教本就不熟悉,您为何总把人往犄角旮旯里引导? 汉人对藏传佛教本就不熟悉,您为何总把人往犄角旮旯里引导?

佛门礼仪常识:居士戒律与礼仪 佛门礼仪常识:居士戒律与礼仪

佛门礼仪常识:居士入寺规矩礼仪漫谈 佛门礼仪常识:居士入寺规矩礼仪漫谈

佛门礼仪常识:佛教寺院巡礼 佛门礼仪常识:佛教寺院巡礼

法苑谈丛:(五)石窟 第五章、佛教文化艺术 法苑谈丛:(五)石窟 第五章、佛教文化艺术

法苑谈丛:(二)祖庭 第四章、佛教的胜迹 法苑谈丛:(二)祖庭 第四章、佛教的胜迹

法苑谈丛:(二)寺院制度 第二章、佛教的制度 法苑谈丛:(二)寺院制度 第二章、佛教的制度

佛学书籍:佛学入门须知:认识佛在世时,佛涅槃后,佛陀及佛弟子如何接受信众皈依佛教 佛学书籍:佛学入门须知:认识佛在世时,佛涅槃后,佛陀及佛弟子如何接受信众皈依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