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工人们不听劝阻,无故打蛇,迅速迎来惨烈果报

2020-06-26 佛学视频

家有万金不富

觉真法师

老秀才“家有万金不富”,在于十个女儿各有盘算,只想着自己。老子的《德经》却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只有让别人得,你的价值才能体现。对于企业家来说,遵守游戏规则,按游戏规则游戏,就是利益最大化。而保证这个“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基础,就是诚信,就是信誉。

这篇文章的标题,是从一个小故事来的。

清朝的乾隆,多次下过江南,大概是偏爱旅游的一位皇帝了。这一次,他来到江南某小镇,见有一户人家,门上贴了一副对联:

家有万金不富

堂前五子称孤

乾隆看罢,心想:口气好大,是否贪心太重?他走进了这户人家,只见家徒四壁,一贫如洗,一位老人在喝粥充饥。乾隆问老人:你的生活如此寒酸,为什么门前对联却又那么夸张呢?

老人叹了一口气,诉说原由:老人是位秀才,生了十个女儿,十女眼下都已出嫁,但谁也不肯赡养老父。老秀才一怒之下,写了这副对联,意思是,女儿古称千金,他有十千金仍一贫如洗;而女婿古称半子,十个女婿,也就算做五子了,而自己依然是孤寡无助的老人。

乾隆听罢,大笑起来,随后叫侍从取来文房四宝,御笔写下一联:

钦赐万金致富

官封七品不孤

另题横额:不孝者戒

老秀才平步青云,既获万金,又当上了县太爷,成了当地父母官,全县百姓都成了他的“儿女”。那十女十婿,自然背上了“不孝”的罪名,受到社会道德的谴责。

这个故事留给我们的启示,当然不止是一个“孝”与恤老养老的问题。我首先想到的是《新财富》杂志编者给我出的题目:“企业家在争取商业利益和保持商业诚信,扞卫价值观上,当持怎样的态度?他们如何通过内心的修炼,达到面对利益诱惑,却不逾越道德界限的境界?”编者的提问,和编者的思考,是十分深刻的。尤其是在“不逾越道德界限”和“扞卫价值观”这一企业家必须坚持的两个基本点上。

乾隆遇到的这位老人,养育了十个女儿,她们又嫁了十个女婿,理当女孝婿贤,家庭和睦,儿孙满堂,令人羡慕。但是,十个女儿,可能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盘算,她们只想着自己,哪还顾一位孤独的老人?乾隆皇帝则以“不孝者戒”,让十女十婿上了道德法庭。其实,这里说的“道德”,还不是中国古代“道德”一词的本初义。

老子《德经》头条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里所说的“德”,才是我国古代“道德”的本义。翻译为今天的语言,就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讲奉献,不求回报”。这种道德的要求,在今天就是大公无私,或者至少是先公后私,公而忘私。这种道德观念,无疑是今天全人类最伟大最先进的价值观了。老子上述名言,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上德不德,对自己而言,是不得,对别人而言,却是德。这个“有德”,是“得在别人,得在他人”,让别人有得。这就指出了真正的价值不在“我”,不在自己,而在别人那里,让别人有得。只有让别人能得,让别人有得,你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得到公认,得到尊重,得到普遍接受,所以,这才是真正的价值。

我们企业家不仅要用他的产品,用他的有效服务,用他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承诺,来实现他所经营所提供的使用价值,同时,更要用他的“德”,用他的诚信,信誉,他的可信度来作为他的价值的担保。因此,诚信,道德,就成了人类最根本最具普遍性的价值基础。

然而,我们今天所说的“道德”在孔子那里,属于“礼”的范畴。礼是社会制度文明。忤逆不孝,不赡养父母,不照顾老人,法律往往管不了,这样的人就要到“道德法庭”上,受到道德的谴责了。但是,你不能说一个不忤逆的人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两者不能划上等号。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公德”,其实仍然是“社会公礼”,是遵守游戏规则的范畴。说穿了,“礼”的要求,“礼”的规范,仍然是社会的功利价值取向,是各种利益关系平衡的结果。守礼,遵礼,实际上,就是按照游戏规则来游戏,而古代讲的道德,是一种崇高的心灵境界,它不在功利的境界,它是无私无我的、至高无上的精神品质。

孔子的一生,都在追求礼,讲礼。共同遵守游戏规则,就是“礼”。我国着名学者、国学通才沈善增先生说,一个文明社会,必须有游戏规则,文明程度越高,游戏规则就越完善。《礼记·仲尼燕居》中说:“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礼记·经解》:“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无规矩不成方圆,成为千古名言,就因为它是真理。人,可以藐视真理拒绝真理吗?

我一再告诉企业家朋友们:遵守游戏规则,按游戏规则游戏,这就是利益最大化。而保证这个“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基础,就是诚信,就是信誉。还是孔子说得好:“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一个人,如果不讲诚信,不守信用,我不知道他怎么在社会上做人呀。就像大车没有了车杠,小车没有了销钉,车子还怎么转动,怎么上路呢?)

老人的十女十婿,在当时受到怎样的指责,是可以想象的。乾隆的“不孝者戒”,仅仅是对不孝不义者的忠告吗?“家有万金不富”的贫困,是谁的贫困?

《家有万金不富》有多方面的警醒意义在,我只是借用这个题目,理出一个新的头绪:在这个价值观混乱的世代,我们不要忘了最核心、最本质、最基础的价值。只有共同遵守游戏规则,按游戏规则游戏,才能保证所有参加游戏者的共同利益,这才是真正的“利益最大化”。而达致这一价值保证的,才是最根本、最基准的价值:诚信、信义、信誉─这是人之所以立身为人的精神品质,这才是实现一切价值的价值。

点赞 1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在佛教中,佛、人、妖、神、仙、鬼、怪、精、道、灵、魔这几个概念的差别? 在佛教中,佛、人、妖、神、仙、鬼、怪、精、道、灵、魔这几个概念的差别?

佛教的三种懊悔方法 佛教的三种懊悔方法

社会上面离奇的故事 社会上面离奇的故事

善导大师劝屠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故事 善导大师劝屠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故事

女主人与爱犬相依为命中的佛缘故事 女主人与爱犬相依为命中的佛缘故事

佛教医方明的饮食疗法 佛教医方明的饮食疗法

悲心若何修得,有什么好处,是人所作少许善业,所获果报如须弥山 悲心若何修得,有什么好处,是人所作少许善业,所获果报如须弥山

三个故事的启示:菩萨不能乱称 三个故事的启示:菩萨不能乱称

佛教处世观:正视平常心,得意也别忘形,高兴也不狂喜 佛教处世观:正视平常心,得意也别忘形,高兴也不狂喜

【道场】什么是佛教道场?文殊菩萨道场在哪? 【道场】什么是佛教道场?文殊菩萨道场在哪?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九、戒除烟酒修众善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九、戒除烟酒修众善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品小故事,找出自己的农夫、嫩草和耕牛 品小故事,找出自己的农夫、嫩草和耕牛

佛教五戒指的是哪五种戒律? 佛教五戒指的是哪五种戒律?

战争中的因果故事 战争中的因果故事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九种日常修持法门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九种日常修持法门

星云大师: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星云大师: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一、空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一、空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业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业

皈依修学手册:五戒是什么_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皈依修学手册:五戒是什么_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性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性

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  -智悲佛网 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 -智悲佛网

当代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国 -智悲佛网 当代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国 -智悲佛网

真实故事:恶母与怨女,孽缘与佛缘 真实故事:恶母与怨女,孽缘与佛缘

皈依修学手册:信佛的开始:皈依佛教 皈依修学手册:信佛的开始:皈依佛教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一篇 惭愧忏悔 佛教丛书·教理:第一篇 惭愧忏悔

唐太宗与佛教 唐太宗与佛教

您认识佛教吗: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您认识佛教吗: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佛教作品选录:第二十课、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戴季陶) 佛教作品选录:第二十课、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戴季陶)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八课、赞僧诗(清·顺治)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八课、赞僧诗(清·顺治)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五课、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五课、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印祖故事:促妙真继任住持,示微疾回归极乐 印祖故事:促妙真继任住持,示微疾回归极乐

因果故事:所做之恶留在身边,所做之善回到身边 因果故事:所做之恶留在身边,所做之善回到身边

佛教问题:第十七课、民俗 佛教问题:第十七课、民俗

佛教问题:第四课、宗派 佛教问题:第四课、宗派

佛教问题:第十九课、神异 佛教问题:第十九课、神异

一个冤冤相报的故事 一个冤冤相报的故事

印祖故事:笃信观音宿根深,儒佛融通仰印公 印祖故事:笃信观音宿根深,儒佛融通仰印公

实用佛教:第十五课、佛教徒的一日行 实用佛教:第十五课、佛教徒的一日行

佛教与世学:第十课、佛教与会议 佛教与世学:第十课、佛教与会议

实用佛教:第十七课、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实用佛教:第十七课、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佛教与世学:第十二课、佛教与环保 佛教与世学:第十二课、佛教与环保

佛教与世学:第十六课、佛教与建筑 佛教与世学:第十六课、佛教与建筑

印祖故事:法师病重弟子疑,问疾劝念观世音 印祖故事:法师病重弟子疑,问疾劝念观世音

苏东坡轮回故事 苏东坡轮回故事

佛教史: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 佛教史: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

印祖故事:不得已讲经一座,为生死闭关六年 印祖故事:不得已讲经一座,为生死闭关六年

佛教仪轨制度:一、丛林 佛教仪轨制度:一、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