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俊法师:世界佛教青年们显得更年青(轻)吧!

2020-06-23 更多文章

藉场学道
#8231;着场悖道--现代中国僧青年最急需的解与诫!仁俊 现代中国佛教最急需的承续者--僧青年,眼前已急需到迫不急待的窘境和危机了! 面对如此最严重的大关头,业已濒于佛教存亡或兴毁的临界点,有心人掀涌着的焦虑感,犹如焚灼! 凡是真发心、致心学法、践法、为法的僧青年,面对这般情势、境况与局面,血轮中鲜活、旺涨而热沸的血忱与血誓,总是比有心人更有心、更发心、更致心;心致得为法忘身,为人「舍心」;法明持得与身不离,心实验得与人不校(量),这样的僧青年,则成为「人间」佛教「法身」的表征,信佛者慧命的育培与增长,就凭这法身的表征者所引致、所成就的。 僧青年体解、注察、肯决着自己对人际负有如此巨大的责任、义务与使命,则必不肯、不敢为个己营图、构建或占有什么。念头具有这般观行导警、激提着;激提得廓然、净然,了无所图而决有所为,住道场、修福德、展法务,一切都以慧命、慧择、慧业作凭准、为起点,所存的心坦坦直直,所做的事公公平平地能见(能为)众生,念头与眼前,除了三宝与众生,别无他事,这么样学空、验空放得下身心;学有、回(向)有(为功德)了得却利名,出世胸襟敞得透,入世脚步展得开,琐陋与贱下的欲私,敛绝得不见踪影,自己触悟的与人际察验的,则一概不落昧忽,不招「讥嫌」,出家佛弟子修持中的心术与形象,就这样让人体会到佛法的清净与究竟。 着眼、注念于清净与究竟的僧青年,对佛陀所证与所说之「道」,视为无比、无上、无尽、无尽之光力与威德,胸怀中有了如此的光力与威德资持着,充满了健羡与渴求,充实着智能与法兴,发的愿与起的行,都扣紧、落实在所求之道,三业认真得力求道化,道化中的三业日见平实笃淳,真底质与净风格,则奠立表现得内外一致。所住之处--「场」,涵熏与豁露的骨概、印象,于己于人,顺印着的与影响及的,莫不形成了正直自然、善良必然的气貌与理性,这便称为「道」。 这种道的具体学习、体认、显现、证觉,离不开具有道德的道场。因此,就得藉场学道;显出道场的重要与急需了。业感的生命转化为法智觉悟的慧命,非凭有道之场的安顿、修练不成。道场中的真动力、大通德--直通三宝直摄众生,离不开人为的暗修(戒慧相应的「密行」)明现(悲愿兼运的「轨范」);密行与轨范察护、提现得深刻、卓绝,到一处或说一句,都象征着佛法的质朴、平正、宏伟与雄浑,也表征着僧格与佛法的化合、汇融得永恒光耀、荣鲜,令人感到「僧在即佛(法)在」;世尊「依法建僧」的宗趣即在此。道场中的僧青年触会、体行着这,对现居的道场,看作同佛陀住世时的灵鹫、祇园一样,圣洁与恳挚的心情、性格,不仅是「向往」,而是「同在」了。同在得不离念头意底,直觉眼前缘头,大关头修验功候的应对、定向,则不乱方寸了。僧团中出现了这样的青年比丘、比丘尼--「龙象众」,法海波澜与法门气象,则沛溢豪壮得够掀鼓、够献奉得空阔充实了。 僧青年理解到惟有身心空(净爽)阔得了无恋图,始能从佛法充积中丰实得庄严自己及道场,真解脱与大菩提的根机,就这么操培、淬炼得不动、不退的。道场的存在、影响性流续、发挥得善巧正直,佛法成为「区间」及「人间」的清喨声音,全由青年比丘、比丘尼们于和(敬安)乐修学的道场中作为发出此种声音的广播、远播者。道,成为僧青年的立场,立在道上的脚跟健稳了,佛为标徽法为准绳的信愿,忆念中策呼与导提的,则亲切的历得于空净中相见相应。「圣胎」与「佛境」的大体,则由此鞠护、体现得没一念空洞。 身心不堕入空洞、阴郁、躁忿中,透脱了「无记」的茫昧,强韧的善力势扭转了恶根性,所学所行的道,成为场的光志,所住所立的场,竖为道的法幢,道与场、场与道如此的交相衬现、映显,道场便成为清净佛国的缩影。这其中「坐而论道」与行而循道的比丘、比丘尼相续辈出,不急求解脱而能远离过非,能数(数)发菩提(心)而必猛治疲怯,活生生与真实实的一切、恢恢廓廓地与众生(有情)相处,与诸佛相通,理解的与行向的,都不离此相处相通,这样的道场,才能成为人间「问津」的「选佛场」! 僧青年们理解了道的尊贵、高尚、胜妙、希有、净纯,当下就会迸涌出「百千万劫难遭遇」的热烈精诚,掀起「将此身心奉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的绝对志誓,「法智」成为志誓的带头、鉴心者,情执与见取袭不上心头,蒙不着眼前,对世尊开示的:「居家至狭,尘劳之处;出家学道,发露广大」(中阿含絺迦那经):出家,深刻而究极地体会、洞照得发露广大,所见与所入的,则日明日深;明而深广得不偏不局,对「四圣法界」的义脉慧命,(大)路头与(真)津筏,探接而印合得畅通直契,四圣之道(境)则不离身心而现行,身心也就成为道的实验场所;实验、勘核得毕真毕净。对出家的究竟理致、洞烛得彻透决果--绝对的放弃、否定了欲私占有制、无限的开扩、发挥出大愿无私行。释尊的出家学道,觉道济众,就是为着树立这般「标致」,真发心出家跟他修学的弟子们,总是识取着这学模学样,学得彻透决果。 现代(自由)中国佛教,表面看非常兴盛,道场林立,深细地观察,道与场一致的不能说没有,而道与场分离的却太多(甚至有以「奇门遁甲」吸诱信众者),这现象够我们吃惊了!所以,凡已真发心出家有年的青年比丘、比丘尼,亟须鼓振勇猛与精诚,体解而倡扬出家的真义:绝对的放弃、否定了欲私占有制,无限的开扩、发挥出大愿无私行,抱紧着藉场学道的清新观行,激励而诫导那些着场悖道的出家青年比丘、比丘尼,从(等着)接受场所而忽视佛道的贪图中翻转过来,现代中国佛教才有真实的「*轮僧」出现! 结尾,我要特别说明的:释尊晚年的大小道场遍布恒河两岸,从未听说派定某某比丘住持某某道场(释尊「依法摄僧」,励僧践法,相互和敬而共享、共治,堵绝私相授受的家族制);等到他老人家于娑罗双树间临入灭时,上不覆片瓦,下不占寸土,随侍弟子仅阿难、阿那律二人而已。此种净廓廓、寂灭灭的垂范与遗教,现代中国佛教出家的青年比丘、比丘尼,最急需的是这么种的体「解」与「诫」行啊!民国八十六年七月十六日写于新州惊危室

点赞 1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汉藏神变月佛教纪念日汇集 汉藏神变月佛教纪念日汇集

浅说佛教的八苦 浅说佛教的八苦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1)释疑篇 14、佛教与民国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1)释疑篇 14、佛教与民国

在佛教中,佛、人、妖、神、仙、鬼、怪、精、道、灵、魔这几个概念的差别? 在佛教中,佛、人、妖、神、仙、鬼、怪、精、道、灵、魔这几个概念的差别?

佛教的三种懊悔方法 佛教的三种懊悔方法

佛教医方明的饮食疗法 佛教医方明的饮食疗法

寂静法师:世界最后一个问题!!! 寂静法师:世界最后一个问题!!!

佛教处世观:正视平常心,得意也别忘形,高兴也不狂喜 佛教处世观:正视平常心,得意也别忘形,高兴也不狂喜

【道场】什么是佛教道场?文殊菩萨道场在哪? 【道场】什么是佛教道场?文殊菩萨道场在哪?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九、戒除烟酒修众善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九、戒除烟酒修众善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佛教五戒指的是哪五种戒律? 佛教五戒指的是哪五种戒律?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九种日常修持法门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九种日常修持法门

星云大师: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星云大师: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无论好人坏人,念佛十声也能去净土世界吗? 无论好人坏人,念佛十声也能去净土世界吗?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一、空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一、空

看电影《西虹市首富》感受无奈世界,善良才是最大财富 看电影《西虹市首富》感受无奈世界,善良才是最大财富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业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业

皈依修学手册:五戒是什么_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皈依修学手册:五戒是什么_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性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性

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  -智悲佛网 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 -智悲佛网

当代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国 -智悲佛网 当代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国 -智悲佛网

皈依修学手册:信佛的开始:皈依佛教 皈依修学手册:信佛的开始:皈依佛教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一篇 惭愧忏悔 佛教丛书·教理:第一篇 惭愧忏悔

唐太宗与佛教 唐太宗与佛教

您认识佛教吗: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您认识佛教吗: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佛教作品选录:第二十课、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戴季陶) 佛教作品选录:第二十课、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戴季陶)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八课、赞僧诗(清·顺治)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八课、赞僧诗(清·顺治)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五课、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五课、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佛教问题:第十七课、民俗 佛教问题:第十七课、民俗

佛教问题:第四课、宗派 佛教问题:第四课、宗派

佛教问题:第十九课、神异 佛教问题:第十九课、神异

实用佛教:第十五课、佛教徒的一日行 实用佛教:第十五课、佛教徒的一日行

佛教与世学:第十课、佛教与会议 佛教与世学:第十课、佛教与会议

实用佛教:第十七课、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实用佛教:第十七课、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佛教与世学:第十二课、佛教与环保 佛教与世学:第十二课、佛教与环保

佛教与世学:第十六课、佛教与建筑 佛教与世学:第十六课、佛教与建筑

佛教史: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 佛教史: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

佛教仪轨制度:一、丛林 佛教仪轨制度:一、丛林

佛教的真理:第九课、十二因缘 佛教的真理:第九课、十二因缘

佛教的真理:第十四课、三法印 佛教的真理:第十四课、三法印

佛教仪轨制度:十五、焰口 佛教仪轨制度:十五、焰口

佛学启蒙:第二十五课、阿育王提倡佛教 佛学启蒙:第二十五课、阿育王提倡佛教

佛门礼仪常识:佛教寺院巡礼 佛门礼仪常识:佛教寺院巡礼

法苑谈丛:(五)石窟 第五章、佛教文化艺术 法苑谈丛:(五)石窟 第五章、佛教文化艺术

法苑谈丛:(二)祖庭 第四章、佛教的胜迹 法苑谈丛:(二)祖庭 第四章、佛教的胜迹

法苑谈丛:(二)寺院制度 第二章、佛教的制度 法苑谈丛:(二)寺院制度 第二章、佛教的制度

佛学书籍:佛学入门须知:认识佛在世时,佛涅槃后,佛陀及佛弟子如何接受信众皈依佛教 佛学书籍:佛学入门须知:认识佛在世时,佛涅槃后,佛陀及佛弟子如何接受信众皈依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