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主人

2013-08-18 汉传法师

原文摘自:《寒山寺》2011年第三期作者:圆缘

《五灯会元•瑞岩师彦禅师》记载:居丹丘瑞岩,坐磐石,终日如愚。每自唤:“主人!”复应:“诺”。乃曰:“惺惺着,他后莫受人谩。”

公案中,瑞岩和尚每天都呼唤“主人”,是希望自己能够时刻保持清醒,不被外境所蒙蔽而迷失。

此禅旨放之于生活之中,具有非常深刻的哲理性,即是说不管我们在生活之中,处于得意亦或失意的境界,都不要失去自己的本来面目,这样才能有自己做人的立场和生活的方向。如果迷失了自己,就很容易被外物所累,变得被动而烦恼重重。

有“小苏”之称的苏辙在其散文《黄州快哉亭记》中曾有这样的结论:“士生于世,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抒发了他不以个人得失为怀,认为只要心中坦然自若、光明磊落,就必然拥有一个快意人生。

的确,一个人只要心中坦然自得,不被名利伤害本性,不受外物羁绊,心中就能永远保持畅快、宁静。试想,倘若一个人,心情不舒畅,那么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会心内忧愁,缺乏快乐,而若是心里坦坦荡荡,那么无论客观环境怎样的改变,他都能自己做得了自己的主人,不会被外物所转,精神境界也是旷达而开阔的。

但是自己作主往往是很不容易的。现代人通常会犯有两种比较常见的毛病:一种是在春风得意的时候便认为自己了不起,因能呼风唤雨、转旋乾坤而沾沾自喜;另一种则在遇到不如意的时候,抱怨、咒骂甚至轻易放弃。这两种毛病都会令人失去自我,做不了自己的主人。

在《戒瞋的白粥馆》一书中有一篇名为《曲施主的放下》文章,其中有这段:

曲施主第二次来寺里是去年春天,戒瞋感觉这次曲施主要沉默很多,仿佛心事重重的样子。

他坐在智缘师父面前,师父让他说出心中困惑,曲施主说自己是一名导演,但不算很有名的导演,一直想导演一部好电影,一年前忽然有了导演电影的机会,而且一来就是两个,权衡再三,他选择了起先答应的合作方,对方是个女博士,看起来人也不错。

虽然曲施主推辞了另一个很知名制片人的投资机会,但是他觉得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这个世界上虽然有很多见利忘义的人,但总有人会坚持自己的原则。

然而事情发生了一些变化,女博士在签合同的时候,忽然说自己公章忘记带了,过了几天,曲施主再催促对方签约的时候,对方不再接电话,托人打听,原来女博士签约给了别人。

长久以来的愿望忽然落空了,另一个难得的机会也错过了,那段时间曲施主心情非常低落,有时候醉酒,喝多了便打电话给女博士,对着电话痛骂对方,对方有时候不接,即使接了也不说话。

曲施主问智缘师父,我们是否应该坚持原则?还想问好人真的有好报吗?

智缘师父对曲施主说,有些事情,既然无法改变,不如放下吧。

曲施主对智缘师父说,我试着想放下了,但是始终做不到。

智缘师父引着曲施主走到屋外,指着茅山的山顶对曲施主说,你走上山顶困惑就会迎刃而解。

曲施主迈步向山顶走去,智缘师父又阻止住他,指着寺院里的香炉对曲施主说,你带上它一起吧。

那只香炉很大,常年摆在寺院中间,很少有人去挪动它,曲施主一楞,站在香炉前,使劲推动香炉,香炉只是轻轻动了动,要搬上山几乎是不可能的。曲施主想放弃可是又不服气,坚持了一会终于放弃了。

智缘师父笑着对曲施主说,其实,你的目标是登上山顶,不带着这个香炉也是可以的。

那个下午,曲施主站在香炉前很久了,终于笑着叹了口气,拿出手机发了条短信,转身和我们告别下山而去。

前些时间,戒瞋又见了次曲施主,这次带着帽子,戒瞋不知道帽子底下的头发是否多了,但是能看得出曲施主心情很好,他同行的人告诉戒瞋,曲施主前不久拿了一个很重要的奖项,曲施主也得意地望着戒瞋笑。

戒瞋忍不住问曲施主,当时在手机上做了什么?

曲施主告诉戒瞋,当时发了一条短信给那个女博士然后删除她的手机号,曲施主告诉她说:“我不再恨你了,因为我的目标是登上山顶。”

人生永远有比仇恨更重要的事情要你做。

曲施主真的不在意那个欺骗他的女施主了吗?戒瞋看并不尽然,因为我听见他还在大声与他同行的朋友说那件往事,只是神情轻松得像在说一个笑话。

故事结束处,可以以佛教的“随缘”或“放下”来点评,但我则认为这更是“以我转物,即可做自己的主人”的最好明证。人在事物之前,通常就会忘记了自我,身心时时刻刻被事物所转,如同被人用线操纵的木偶,一举一动都受到别人的摆布,嬉笑怒骂全不由自己。

文章中的曲施主,在没有认识女博士之前,做的是本色的他,但是由于女博士的失信,他感受自己受了欺骗,这时候,那被伤害的情绪和怨气开始左右了他的思想,他无法快乐,心事重重。这种痛苦也就成为了操纵他生活的无形的线,他被牵引着、操控着,情绪低落、用酒精麻醉自己、在电话里痛骂女博士……这肯定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但他又一时难以自拔,所以每天都活在痛苦的阴影之下。当智缘师父一言道破,说:“你的目标是登上山顶”时,曲施主才恍然大悟,挥刀斩断了牵缚着他的那些线,找到了自己当下应当做的事情,重新寻回了自己。

怎样才能摆脱“以物转我”的处境?出路只有一条,这就是“以我转物”。

“以我转物”,就是以“我”来转变外在的事物,从被外物奴役的状态中解脱出来,驾驭外物。

《菜根谭》云:“以我转物者,得固不喜,失亦不忧,天地尽属逍遥;以物役我者,逆固生憎,顺亦生爱,一毛便生缠缚。”大意是说以我转动事物的人,得到了固然不必高兴,失去了也不至于忧愁,天地到处都可逍遥自在;以事物奴役我的人,境逆时固然产生憎恨,顺境时也会产生喜爱,一根毛发便会产生困扰。就像是你如果被房子所奴役,你就成了“房奴”;你如果被功名所奴役,你就成了“官奴”。只有当你改变心态“以我转物”时,才可以从房奴、官奴的角色中解脱出来,不论房子大小,都会过得舒坦;不管有无官职,都会活得自在。这也正是禅的主张:超越声色纷纭的外部世界,在滚滚红尘中,保持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人的一生,之所以有无穷无尽的痛苦,是由于我们有了太多的欲望,我们被外在的事物牵着鼻子走,欢喜、忧愁、痛苦……受到外在的影响而无法做一个本色的自己。所以六祖慧能禅师才能发出“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的警语。

以我为中心,万物都为我所用,失了一物可另取一物,败了一事可另创一事,尽可海阔天空,而无忧无虑。相反的,为万物而劳累我身,就是身为物转,人变成了富贵功名的奴隶。处于逆境,心里憎恨恐惧;处于顺境,就因爱恋而忘却忧愁。极其细小的事物,都可以把身心缠缚而成为苦痛的根源,可见迷与悟、苦与乐都在于役物和役于物的一念之间。不悟,终生为物奴,悟,便拥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无论得失穷达,都应不为所动,逍遥自在,成为自己的主人。

更新于:2013-08-18 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