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舒服,是一种顶级的智慧与软实力

2018-09-09 素食文章

有人说:“越优秀的人,越懂得舒服地待人。”

确实,无论遇到多大的问题,优秀的人都有将问题化解于无形的能力,而且姿势永远那么好看,就像他们生来就如此一样。

让人舒服,是最顶级的人格魅力。让人舒服的人一定是细心体谅他人,极具同理心的人。他们的魅力来自丰富,内敛,温情,善良,由内而外的散发出一种高贵。

《菜根谭》:“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孔子的弟子子夏评价孔子说:“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即是如此。

君子如玉,让人舒服的人就好像一块温润的美玉。

他们的魅力来自丰富,内敛,温情,善良,由内而外的散发出一种高贵。

一个人从表到里,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外貌,能力,脾气,品格,心性。

对应的品质同样是五个层次:颜值,才华,性格,人品,慈悲。细细品味,这五个层次,既是身处世间的识人之法,也是涵养内心的修行之途。

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人品,终于慈悲,这便是那条完整的路径。

更新于:2018-09-09 01:20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清净心生智慧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清净心生智慧

海云继梦:从智慧入!随时检视自己的身心 海云继梦:从智慧入!随时检视自己的身心

这才是深信《妙法莲华经》的一种信解之相(宣化上人) 这才是深信《妙法莲华经》的一种信解之相(宣化上人)

呷绒多吉上师:《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186)用佛陀的智慧和慈悲来教育,用因果法门来劝导 呷绒多吉上师:《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186)用佛陀的智慧和慈悲来教育,用因果法门来劝导

净土法门法师:智慧不是从外头来的 净土法门法师:智慧不是从外头来的

净土法门法师:这个境界里头,心是清净寂灭,生无量智慧、无量德能 净土法门法师:这个境界里头,心是清净寂灭,生无量智慧、无量德能

金刚菩提啥样的纹路才是顶级的? 金刚菩提啥样的纹路才是顶级的?

大安法师:戒律不是对人的约束,戒律是一种解脱 大安法师:戒律不是对人的约束,戒律是一种解脱

宣化上人:传授开智慧咒 宣化上人:传授开智慧咒

黄念祖:你能信难信之法,就说明你善根很厚,智慧很深啊 黄念祖:你能信难信之法,就说明你善根很厚,智慧很深啊

净慧法师:无为的东西才是真正的智慧 净慧法师:无为的东西才是真正的智慧

为什么忍辱即智慧? 为什么忍辱即智慧?

证严法师:有智慧的信任 证严法师:有智慧的信任

证严法师:有智慧 证严法师:有智慧

达真堪布:行菩提心修持六度之般若(智慧)度 达真堪布:行菩提心修持六度之般若(智慧)度

传喜法师:佛法不仅仅是一种学问 传喜法师:佛法不仅仅是一种学问

广钦和尚:高僧告诉你!说人是非本身就是一种恶念 广钦和尚:高僧告诉你!说人是非本身就是一种恶念

通过磕头将智慧气的脉打开、业障气的脉关闭,出离心、菩提心自然就有了 通过磕头将智慧气的脉打开、业障气的脉关闭,出离心、菩提心自然就有了

一种超级恐怖的饮食杀手——油炸方便面 一种超级恐怖的饮食杀手——油炸方便面

文殊菩萨:无上的智慧 文殊菩萨:无上的智慧

宣化上人:佛法,哪一种法门是第一的,最高最妙的? 宣化上人:佛法,哪一种法门是第一的,最高最妙的?

李抒:香道是一种生活 闻香让人沉静 李抒:香道是一种生活 闻香让人沉静

龚隽:禅学的生命智慧 三、中国禅门的主要旨趣 3.习禅与读经 龚隽:禅学的生命智慧 三、中国禅门的主要旨趣 3.习禅与读经

深信因果,跟随佛陀的智慧规划生命 深信因果,跟随佛陀的智慧规划生命

素食者 智慧勇敢的伟大革命者 素食者 智慧勇敢的伟大革命者

郑石岩:觉·教导的智慧 第九章 结语——对生命的敬重 郑石岩:觉·教导的智慧 第九章 结语——对生命的敬重

佛教智慧如何为爱情保鲜? 佛教智慧如何为爱情保鲜?

一种来自生命深处的泪 一种来自生命深处的泪

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和智慧解脱 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和智慧解脱

吕胜强:以智慧为导的“悲增上菩萨”典范──永怀导师 吕胜强:以智慧为导的“悲增上菩萨”典范──永怀导师

发挥佛教文化的力量和智慧 构建和谐六盘水 发挥佛教文化的力量和智慧 构建和谐六盘水

韩焕忠:佛教的圆融智慧对中国“和”文化的贡献 韩焕忠:佛教的圆融智慧对中国“和”文化的贡献

舍利弗·智慧第一 舍利弗·智慧第一

有一种爱叫罗嗦 有一种爱叫罗嗦

素食健康之可提高智慧 素食健康之可提高智慧

净土法门法语:哪一种人是善根福德因缘都具足? 净土法门法语:哪一种人是善根福德因缘都具足?

净土法门法师:熟透因果,做一;个有智慧的自在人 净土法门法师:熟透因果,做一;个有智慧的自在人

恰宓禅师:开发直觉智慧-第九讲 五根(第三部分) 恰宓禅师:开发直觉智慧-第九讲 五根(第三部分)

中道的智慧生活 中道的智慧生活

舍弃我禅师:四念处内观智慧禅法 五盖 舍弃我禅师:四念处内观智慧禅法 五盖

舍弃我禅师:四念处内观智慧禅法 定·调御五根 舍弃我禅师:四念处内观智慧禅法 定·调御五根

净土法门法语:世界上有一种生意是永远亏本,那就是发脾气 净土法门法语:世界上有一种生意是永远亏本,那就是发脾气

顺其自然是一种幸福 顺其自然是一种幸福

印良法师:智力和智慧,从何而来? 印良法师:智力和智慧,从何而来?

过度的敏感是一种负担 过度的敏感是一种负担

一种智慧的思维 一种智慧的思维

宣化上人:若生出一种憍慢心,应该把憍慢的思想去了它。为什么呢? 宣化上人:若生出一种憍慢心,应该把憍慢的思想去了它。为什么呢?

界文法师:出家的本质是一种出离 界文法师:出家的本质是一种出离

世间有一种情调:茶欲语还休 世间有一种情调:茶欲语还休

雪漠:智信是一种宗教情怀 雪漠:智信是一种宗教情怀

雪漠:作家需要智慧的修炼 雪漠:作家需要智慧的修炼

安然于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和每一种形态…… 安然于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和每一种形态……

净土法门法语:这个果,是无量无边无尽的福报,智慧福德圆满 净土法门法语:这个果,是无量无边无尽的福报,智慧福德圆满

衍慈法师:慈悲、智慧与慈善 衍慈法师:慈悲、智慧与慈善

有一种死,叫“福尽而亡” 有一种死,叫“福尽而亡”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四章 菩萨行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四章 菩萨行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六章 法供养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六章 法供养品

依昱法师:观心·开心 第10章 禅定与智慧 依昱法师:观心·开心 第10章 禅定与智慧

践行德化教育开启智慧锦囊 践行德化教育开启智慧锦囊

智慧有哪四个层次? 智慧有哪四个层次?

业障清净了,色身清净了,才能开发智慧 业障清净了,色身清净了,才能开发智慧

咒语,它不是让你去探讨义理,它是靠音声来造成一种不思议的熏习 咒语,它不是让你去探讨义理,它是靠音声来造成一种不思议的熏习

那一种诗一般的生活 那一种诗一般的生活

如何对治学佛后的另一种烦恼? 如何对治学佛后的另一种烦恼?

星云大师:开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星云大师:开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有一种牵挂是生生世世的承诺与爱 有一种牵挂是生生世世的承诺与爱

企业 CEO 用佛法智慧巧破“360 无死角管理”中的“死角” 企业 CEO 用佛法智慧巧破“360 无死角管理”中的“死角”

用好自己的智慧 用好自己的智慧

女友用智慧解救她的老师 女友用智慧解救她的老师

智慧第一,大势至菩萨 智慧第一,大势至菩萨

生食:一种养生好选择 生食:一种养生好选择

换一种心态看成败,生命更精彩 换一种心态看成败,生命更精彩

乔布斯的“极简生活”透着佛教智慧 乔布斯的“极简生活”透着佛教智慧

宁静下来的心一定能产生智慧 宁静下来的心一定能产生智慧

补充微量元素,防止智慧流失 补充微量元素,防止智慧流失

达真堪布:能做到这样,这就是有智慧的人 达真堪布:能做到这样,这就是有智慧的人

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监狱与地狱的对比,朴槿惠从总统到阶下囚未必不是一种“幸福” 监狱与地狱的对比,朴槿惠从总统到阶下囚未必不是一种“幸福”

陈小春谈育儿心经 直言:放手也是一种爱 陈小春谈育儿心经 直言:放手也是一种爱

有智慧的慈悲 有智慧的慈悲

所有的功德中,智慧最重要 所有的功德中,智慧最重要

愚钝之人如何开智慧 愚钝之人如何开智慧

达真堪布:有看不起的人,说明你没有慈悲心;有看不惯的事,说明你没有智慧 达真堪布:有看不起的人,说明你没有慈悲心;有看不惯的事,说明你没有智慧

从信仰式念佛提升到智慧引导式的念佛 从信仰式念佛提升到智慧引导式的念佛

法王如意宝:无论我们从事任何事情,事先都必须运用智慧观察! 法王如意宝:无论我们从事任何事情,事先都必须运用智慧观察!

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 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

慧僧法师:不清净的行为,正是一种生死轮回的根本 慧僧法师:不清净的行为,正是一种生死轮回的根本

修佛必读的十大经典佛经,蕴含无穷的奥妙与智慧! 修佛必读的十大经典佛经,蕴含无穷的奥妙与智慧!

在唐朝,出家是怎样一种体验 在唐朝,出家是怎样一种体验

达真堪布:有智慧就有方便,有方便就没有违缘 达真堪布:有智慧就有方便,有方便就没有违缘

第110集 诸佛无碍智慧功德悉皆同等  正仁老师 第110集 诸佛无碍智慧功德悉皆同等 正仁老师

疫情之下“龙抬头”,有一种苦笑叫“心酸” 疫情之下“龙抬头”,有一种苦笑叫“心酸”

修楞严三昧,开显智慧光明 修楞严三昧,开显智慧光明

理观智慧所带动的六个阶段 理观智慧所带动的六个阶段

在凡圣同居的世间,还有这么一种感应 在凡圣同居的世间,还有这么一种感应

调整心态养成佛陀的思考智慧 调整心态养成佛陀的思考智慧

这就是智慧的念佛法 这就是智慧的念佛法

这种境界并非功夫,而是一种可怕的幻妄相 这种境界并非功夫,而是一种可怕的幻妄相

一定要修智慧 一定要修智慧

要消灭一种错误的认知——认为「我」是最重要的 要消灭一种错误的认知——认为「我」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