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金刚经故事
大德居士
循环系统
汉传法师
禅理故事
【2023-02-21】接下来我们来看在《优婆塞戒经》卷6中的开示:【善男子!一切众生皆有杂心,杂心因缘有杂烦恼,杂烦恼故造作杂业,杂业因缘受于杂有,杂有因缘受于杂身。善男子!一切众生得杂身已见于杂色,见
【2023-02-21】经常听到父母这样告诫自己的孩子:出门在外不能太老实,否则会被人欺负!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你这孩子,太单纯,到了社会上可怎么办!我自己也是被这么告诫着长大的。从上学、参加工作、找
【2023-02-21】这个说明完以后,我们就要来说明什么叫作作色?什么叫作无作色?经中说:【是十恶业,或得作色,无无作色;或有作色,及无作色。若无方便及成已者,则得作色,无无作色。若有庄严及成已者,则得
【2023-02-21】我们继续来跟各位说明《菩萨正行》。我们所依止的是平实导师所著的《优婆塞戒经讲记》,我们前面已经说明完了十恶业道的根本、方便、成已,还有十恶业道所谓的有作色还有无作色的这样子的差别。
【2023-02-21】再说到妄说坏僧,妄说坏僧这件事情大家要很小心。所谓的僧宝并不是只有一种表相上的出家僧,也包含了胜义僧,而胜义僧可能现出家相,也有可能现在家居士相。我们先说表相的出家僧,就是在表相上
【2023-02-21】我们接着要来说明一下,十恶业道的报果还有余果。十恶业道的报果还有余果:如果是造作的十恶业道,那就一定会得到正报的业果,也会有余果。我们先说正报的果报,经中如是说:【是十恶业,决定当
【2023-02-21】经中又继续说明:【欲界六天无有方便,唯有根本、成已二事。夫业道者一念中得。如其杀者、可杀俱死;是则不得根本业果;若作庄严、事竟不成,唯得方便,不得根本;作庄严已,便得杀者,得根本罪
【2023-02-21】接着我们看这一段经文:【或有说言:身业三事,有作、无作,口不如是。是义不然!何以故?若口有作无无作者,口勅杀已不应得罪,是故口业亦应有作及以无作;心则不尔,何以故?贤圣之人不得罪故
【2023-02-21】又譬如玩杂耍的人用不会燃烧的绳子,绑了一团浸了煤油的布圈,点了火以后将它旋转舞动起来,因为旋转的速度很快,所以看起来好像有火轮在旋转。如果我们把这个旋火轮,从前前后后的每一刹那分析
【2023-02-21】我们今天将延续上一集的题目作罪、无作罪及得戒之释疑。上一集我们有提到道与业之间的差别,也就是说作和无作的戒罪差别;我们也作了总纲的说明,也就是身三业和口四业,既是道也是业;也提到如
【2023-02-20】又譬如玩杂耍的人用不会燃烧的绳子,绑了一团浸了煤油的布圈,点了火以后将它旋转舞动起来,因为旋转的速度很快,所以看起来好像有火轮在旋转。如果我们把这个旋火轮,从前前后后的每一刹那分析
【2023-02-20】《成唯识论》中也说:【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烦恼,名惑;能感后有诸业,名业;业所引生众苦,名苦。】(《成唯识论》卷8)是说众生之所以死此生彼、死彼生此,一生又一生不断在三
【2023-02-20】明白了业种、业力与众生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间的关系,接下来要探讨业报偿的问题。释迦世尊在《大宝积经》中告诫弟子们:【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大宝积经》
【2023-02-20】我们继续来讨论业的报偿与转变。在前一集节目中,我们已经说明了业的意涵,就是指过去造作的善行或恶行,而形成了一种会感生未来苦乐果报的势力,就是业力;而业力在没有失坏之前,必定会依着它
【2023-02-20】如果有人说:优婆塞戒中没有牵涉到不犯无义语、两舌和恶口的事,所以优婆塞戒跟八关斋戒法,我们出家的沙弥跟比丘们由于不受优婆塞戒而不具足得,所以我们不必受这个戒法的约束;因为这个优婆塞
【2023-02-20】我们今天继续来讲的子题是乐修忍辱。在忍辱的波罗蜜里面,我们会在这个纠结上是说,我要如何忍受这样的侮辱?如何能够安住?然而真正的波罗蜜,是理解这生死的过患。所以你的修学忍辱,是与其他
【2023-02-20】所以说,我们今天来看:修行人即使是出家人,你非常有智慧,可以饱读经书,你也布施,你也持戒,但是你就是不能够安忍。就算是你有精进禅定,六度中少了能够安忍这一度,你就要受到恶报;受到恶
【2023-02-20】农历十月初一,为送寒衣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很多人为先亡之人在路边烧纸钱、衣物等,谓之送寒衣;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自古以来就有人烧金
【2023-02-20】我们今天要讲的故事是卖身供养三宝的果报。从前有一对贫穷的夫妇,这位先生叫作罽夷罗,他工作得非常辛苦,却有一餐没一餐的,总没办法让自己可以得到温饱。有一天,他看到他去帮佣的那一户人家
【2023-02-20】我们今天要继续来讲佛典中的故事。这一集我们要谈的是恒伽达的故事,他是在佛世的时候出现的一位修行人,他的经历颇为曲折;他是阿闍世王大臣的儿子,当初这位大臣他没有孩子,因此他决定去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