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金刚经故事
大德居士
循环系统
汉传法师
禅理故事
【2024-04-17】佛灭度后。法住世间有三阶段。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善见论云。由度女人出家。正法唯有五百岁。由世尊制比丘尼行八敬法。正法还得千年。问。千年已。正法为都灭耶。答。不都灭。
【2024-04-17】最近有一些同修来信,发贴,诉说在念诵《地藏菩萨本愿经》或者其他经典,念佛菩萨名号后出现了一些逆缘,或者不如意的事情。于是对于佛经中讲的修行的种种殊胜利益起了疑心,甚至退却。又有人在
【2024-04-17】两个办法:一是用占察法占察你该学那个法门。二是先诵〈地藏菩萨本愿经〉一段时间,至少100遍。然后专诵〈无量寿经〉,十斋日加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即可。(这个方案是根据地藏经和其他经典
【2024-04-17】1、佛圆寂时是慢慢卧下的,头还没有挨到枕头就进入涅盘了。这是涅盘像的由来。2、您可以试试:右侧卧,双腿并拢微曲,把身、心、息调顺舒服。把左手轻轻搭在左胯之上,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叉开。
【2024-04-17】先来看佛教对[众生]概念的定义:《杂阿含(一二二)》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拘罗山时。有侍者比丘名曰罗陀。白佛言。世尊。所谓众生者。云何名为众生。佛告罗陀。于色染着缠绵。名曰众生。于
【2024-04-17】到了色界,就少了六界;色界天人没有团食,而甘露正是团食;到了色界,不吃食物,是以禅悦为食,以禅定的定力所生禅悦的喜乐,做为色界天人的食物,那纯粹是依禅定而有的。色界天,从初禅天的第
【2024-04-17】佛教这个词是因为传法者是佛,所以才会有佛教。可是到了末后世以后,修学者又因为各自的偏好或是观点,因而分宗立派。但是其实分宗立派对真正的佛法来讲,是不适合的;因为对于菩萨而言,应当是
【2024-04-16】说到大乘跟小乘,先要跟大家澄清一个观念。因为有人说:在佛的时代,并没有分别什么大乘跟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于说法的物件不同,所以内容跟境界也有不同罢了。佛法虽然是一味的,因为大
【2024-04-16】我们说佛事二字,从字面上说是关于佛教的事,或者是关于佛陀的事,而佛教就是佛陀的法教,所以,佛教的事可以说就是佛陀的事。我们在前面几集讨论到佛为什么要度众生这个题目的时候,也曾经说到
【2024-04-16】在三乘佛法中的小乘声闻解脱道,是以身念处(也就是观身不净),还有受念处(观受是苦)、心念处(观心无常)以及法念处(观法无我)的四念处法为行门,依苦集灭道的四圣谛而作观行,现观五阴、
【2024-04-16】真实佛法的实证,绝对不是在世俗法上面修行可以证得的,也绝对不是在经忏法会、朝山、劝募、盖道场、救灾、济贫这些世间法的事相上,就能够证得这个真实佛法。因为真实佛法乃是生命的实相之法,
【2024-04-16】许多佛典,如《金刚经》、《优婆塞戒经》、《佛说阿弥陀经》等,开头是这样的: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祗树给孤独园正确的读音是:q sh/ jǐ gū d/yun,这个园林是怎样由来
【2024-04-16】许多学佛者都有诵经的习惯,如果能多了解有关诵经的相关知见,在修行上一定会有直接的帮助。首先我们来了解读诵的意思。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五辑中,对于读诵的解释:读是了解经中的
【2024-04-16】很多人在学佛,学佛的目的是为什么呢?通常学佛的人会告诉你说:是为了要了脱生死、消除烦恼。那为什么要了脱生死、消除烦恼呢?无非是因为死亡的恐惧;无非是因为这个恐惧所带来的内心的苦痛;
【2024-04-16】《菩萨优婆塞戒经》〈受戒品〉中说:「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人民凡所食噉不得色力,是人恶业殃流万姓。」但在卷第五〈杂品之余〉则又说:「身口意业,各别异故。」也就是说各人因果各人了,父
【2024-04-16】一般人都觉得很简单,就是佛、法、僧。但其实三宝真实的内涵,大部分人都没有真正的认识,所以我们要再大略说明一下。所谓的佛宝就是指菩萨曾在三大无量数劫当中,证悟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得到般
【2024-04-15】五阴之所以会成为魔,都是因为众生的自己的我见不断它所导致的;如果能够将我见能够断除的话,那这个五阴魔就减少了一分,少掉了一大半,只剩下我执还有习气种子的部分要断除。因为还有我执的存
【2024-04-15】进一步来说,就算能够离欲发起四禅八定,升到色界天、无色界天,那也还是「上漏为患」,并不是真正的解脱境界。譬如在人世间想要离欲而修学四禅八定的外道人,只要他们能够远离淫欲,而且有未到
【2024-04-15】《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卷上【十胜行者。谓前施等六到彼岸。又加方便、愿、力、智度。一切妙行皆此十摄。方便善巧,有十二种:悲心顾恋、了知诸行、欣佛妙智、乐处生死、轮回不染、炽然精进此
【2024-04-15】世尊!是什么原因让很多有情众生出生卑贱呢?作十种业得出生卑贱报:一、贪爱名利;二、嫉妒他荣;三、轻毁父母;四、不遵师法;五、讥谤贤善;六、亲近恶友;七、劝他作恶;八、破坏他善;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