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佛教
其他文章
胜鬘经讲记(一)
居士人物
入门知识
锅仔类
【2024-08-15】《杂阿含经》老死之所坏,身及所受灭,唯有惠施福,为随己资粮。壹|早起修行每天早上很早起床打一座,因为从加持的角度而言,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里,黎明的这个时间加持力最大。我等导师释迦
【2024-08-14】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愿我能一念间深入未来一切劫,未来一切劫都于一念间显现,愿我能一念间深入三世所有一切劫。所谓入于未来一切劫,意思就是趣
【2024-08-09】根据《乾隆大藏经》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第0974部,唐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译《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原藏影印本校正注音。诵经音频取自显密经藏,晓华恭诵。注音、句读及诵经音频仅作参考。特此说
【2024-06-29】佛教谈平常心,平常心和非常心的区别是什么?“平常”这个词的用法取决于不同的事件,有时我们用“平常”这个词表达“无为”的意思。这一点上,就像许多中国哲学家,比如老子。顺其自然,不东西
【2024-06-14】其实,不仅是这些大的事业,就是一个人出家,也要靠福报,不是想剃就剃:“上师,您给我剪一下吧,我要出家。”哪有那么简单?不忏悔,也不积累福报,一个地地道道的俗人,想一下子变成“金光闪
【2024-06-12】菩萨戒的学处——索达吉堪布开示〖断除菩萨的一切所断,修学一切学处。〗护戒的方法是什么?该学的要学,该断的一定要断。比如,小乘的别解脱戒当中,如果你受了比丘戒、比丘尼戒,或者优婆夷戒
【2024-06-06】寂天菩萨曾提到:“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很多时候你会选择做很多的善行,这很好,但是你要知道这些善行很多时候所结的果与功德,一次就没有了。
【2024-05-30】佛子虽逢难,善增罪不生。发了菩提心的人,虽然在修行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灾难、疾病、痛苦、挫折,但他并不像凡夫人那样一遇到违缘善心就退了,反而自己的善心与日俱增、蒸蒸日上,一直都不会退
【2024-05-24】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何况勤精进,利乐诸有情。如果在百千万劫或无数恒河沙劫中,于无数佛陀面前以无量无边的供品进行供养,这个功德大不大呢?当然非常大。供佛的功德是其他功德无法相比的
【2024-04-03】请不要给亡者增苦一个人死后,家人若能为他念经做佛事,这对亡者有极大的利益。反过来说,家人若为他造恶业,比如杀生祭祀,也会增添亡者的负担和痛苦。佛经中记载:一次,佛陀与阿难在河边行走
【2024-04-03】多位高僧开示:清明节这样做,对亡者利益巨大!索达吉堪布:请不要给亡者增苦,清明如何为亡者超度?关于清明祭拜,亡者骨灰处理等问题的开示【慈诚罗珠堪布】普巴扎西仁波切:清明节,度化这个
【2024-03-28】我当以此大陀罗尼咒保护此经,保护你菩萨说,我当以大陀罗尼咒。以守护之。我有一个特别珍贵的大陀罗尼咒语,保护方等经,就是这部《圣大解脱经》。我以下面所讲到的大陀罗尼咒语守护这部经,永
【2024-03-13】当时寂铠到了世界上最大的那烂陀寺,那里有五百位班智达,他们的顶饰是胜天论师,寂铠在胜天论师面前听受了很多佛法而且出家,法名为寂天(有些传记中说是在文殊菩萨面前,听受了许多显密教言)
【2024-03-09】坚持禅修,让法在内心慢慢成熟禅修还是不能间断。如果没有禅修……我们讲了那么深的一些法,因为我们的相续是凡夫的相续,这些法要融入我们的心的话,自己也要下一些功夫。比如念诵,以前不会念
【2024-03-05】学习大乘,能得如是殊胜稀有功德若有趣向大乘者。是人即得无量福:如果有些人发菩提心趣向大乘,那这个人真的有非常大的福报。能到十方诸世界。供养十方无量佛:他能到十方诸世界供养十方无量佛
【2024-03-05】莲花生大士说:真正的修行人,他的身体就好像是残废一样,不走动,专注在一处;他的语言,就应该像琵琶断了弦一样,没有任何的音声,不做任何的宣说;他的心就好像是无云的虚空一样,没有任何的
【2024-02-16】喇嘛仁波切都会要求大家:“你们每个人至少都要念一亿观音心咒白玛程列上师今天仍然讲三殊胜。大家都需要修五加行,有的人正在修,有的人认为自己需要修。无论是正在修还是认为自己需要修的人,
【2024-02-03】善男子。复有四法。不由他教。而能自行六波罗蜜。何等为四。一者常以法施。施导与人。二者不说他人毁禁之罪。三者善知摄法。教化众生。四者解达深法。是名为四。第十七个四法。还有四种法,不用
【2024-01-23】•您的每一次转发••都将点亮一盏心灯•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2024-01-19】刘力红:吃好饭,厨房就是药房乾隆是最长寿的皇帝,活到89岁,与帝王平均寿命39岁形成鲜明对比!今早听向斯先生的谈论,知乾隆一生很注重养生,有“十常四勿”等。而究其核心,就是《素问•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