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大师:毗尼后集问辩

2025-02-03 汉传人物

毗尼后集问辩

明菩萨戒弟子藕益智旭述

问。梵网云。于未受戒人前说七佛教戒者。犯轻垢罪。若谓但遮诵时。不遮讲时者。诵时仅宣文句。讲时备解义理。重筌轻鱼。有何意旨。

答。比丘戒法。关系僧轮。为防贼住。故一切俱遮。菩萨戒法。普收五道。解义发心。事非所禁。但诵戒时。恐有发露忏悔之事。不合令未受者知。故云不得说也。

问。菩萨戒本。止列四重。梵网广明十重。详略不同。又梵网犯十重者。必见好相。方许更受。戒本但云失菩萨戒。应当更受。宽严有异。此二经典。一是本师和尚宣扬。一是授戒阇梨亲述。不应互相违反。毕竟如何会通。

答。戒本出于地持。地持合杀盗淫妄。共名出家八重。善生问经。列杀盗淫妄酤酒说过。名优婆塞六重。梵网备二经之义。总为十重。璎珞亦同。良繇所被之机不等。故详略之致有殊。今戒本止列四重。复有三义。一者在家欲受此戒。必已先受五戒。出家欲受此戒。必已先受十戒具戒。杀盗淫妄。既是根本性重。不须更列。故惟列此增上戒法也。二者菩萨戒法。逆顺无方。为众生故。容可少分现行性罪。此之四戒。理无开许。故独列之。三者根本四罪。一犯永堕。受五戒十戒具戒时。已明斯义。大乘教门。虽通忏悔。必以见相为期。此之四法。犯虽失戒。犹堪更受。恐滥前四。故独列之。若梵网谓犯重必须见好相者。正繇释迦是大戒和尚。一往立法。不得不严。而弥勒既作授戒阇梨。轻重开遮。理须详悉。今应准诸经论。参合发明。当知杀盗等四。随犯一种。诸戒并失。得见好相。大可重受。而比丘法中。仍无僧用。酤酒等六。随犯一种。失菩萨戒。具戒以下。不名为失。故殷勤悔过。许其重受。此二经所以互相影略。非相违也。

问。比丘法中。遮罪难缘乃开。今大士律仪。为利他故。性罪有开。遮罪无文。此义云何。又逆顺二行。若阶圣位。则自他能益。倘凡夫初学。身心力弱。自尚有亏。安能利人。或驾言菩萨。借口悲心。顺情所作。为有罪否。

答。遮罪为护众生。大士皆应同学。惟住少利少作少方便者。不共学之。若难缘所开。既已同声闻学。何须更开。惟此性罪。一向但遮。故须开也。就开听中。不拣凡圣。但令果出悲心。愿代他苦。深生惭愧。不以为功。则戒身无恙。倘驾言借口。率意任情。止成自欺。必亏戒体。莫贪大士之虚名。而招长夜之苦报也。

问。受戒羯磨文中。若无授者。听佛像前自受。梵网自誓受戒。必须要见好相。不得好相。不名得戒。复云何通。

答。受戒一事。须论因缘。因是内心殷重。缘是授受分明。约修证则贵因深。约教道则藉缘具。是以比丘律藏。严住持僧宝之体。专重众缘。璎珞地持。开趋向菩提之路。但观因地。梵网最初结戒。理须二法并扶。故虽许自受。必以见相为期也。又复应知。如起信所明。或有众生以大悲故。能自发心。或因正法欲灭。以护法因缘故。能自发心。复有见佛色相而发其心。今梵网制令求见好相。所以使其发趋菩提。地持许其像前得受。则但指彼已发心者。是则梵网严于立法。地持严于择人。亦互为表里也。复次璎珞经云。诸佛菩萨现在前受。名上品戒。法师相授。名中品戒。千里无师。像前自受。名下品戒。亦无求见好相之言。然犹一往约外缘分别耳。复有论云。发增上心。得增上戒。又云。心无尽故。戒亦无尽。是则亦可约内因分上中下也。今人求戒。大须自审。果能念念与悲智相应。上荷正法。下悯含生。便可直遵璎珞地持。设不遇师。亦得自受。如或虽希佛道悲智未深。则须秉持梵网法门千里无师。必求好相。更或现有明师。心存憍慢。不从求受。别向像求。斯则两经咸所不听。五悔终不成功。既欲远趋极果。岂容因地不真。豪杰之士。断不宜自欺自诳矣。

问。大乘重在内因。今时律师。与人受菩萨戒。可知其内因真否。如或不真。名得戒否。如不得戒。则设犯十重。还以十重定其罪否。

答。菩萨戒羯磨文中。具有观察当机之法。若不能知其内因而妄相传授。不免无解作师之过。彼受戒者。不善无记心中。虽不发戒。然既滥膺菩萨之名。自当依法判罪。非若比丘戒中。竟以贼住论也。

问。忏罪羯磨中。许向小乘悔过。梵网经中。不得向未受菩萨戒者前说此千佛大戒。尚不应向说。况可向悔过耶。又云何通。

答。小乘虽未受菩萨戒。而是住持僧宝。堪受忏悔。又声闻人虽未识长者是父。实是长者真子。非余一切未受戒者可比也。至于半月说戒。遣之令出。则是布萨常规。亦是弹斥微旨。不可执此而难彼矣。

问。梵网初轻戒中。见上座和尚阿阇梨等。应如法供养。四十一戒中。教诫师应教请二师。又五逆加弑二师成七。今授菩萨戒。云何止有一师。既得戒己。称谁为和尚耶。

答。若准经文。似须二师。然璎珞地持。并止一师。又梵网受法。传自什师。载于义疏。亦止一师。所云请二师者。恐即是请佛菩萨耳。所云应如法供养二师。及弑二师成逆。则徧指比丘戒等二师亦可。

问。重定受戒法中。初时问答。既已发菩提愿。云何悔罪之后。复令发于四弘。岂不招重繁之过。

答。菩提心者。非止一发。惟应数发。令菩提心相续不断。况前是审因。今是秉法。前是发心向道。今是誓铠庄严。岂云重复。且如先已请师。像前复请。又如授比丘戒。屏问遮难。僧中复问。亦可云重繁耶。

问。既谓机感有殊。授法不一。则若简若繁。俱无乖舛。既谓增设科条。义因文隐。则直宗一辙。更为痛快。何必会三家成一式。方为契理契机。

答。理无多致。机贵随宜。直宗一辙。其说甚当。但根器不同。习性各别。始予独遵慈氏羯磨。往往有嫌其太略者。既法可融通。何妨参酌。乃敢折衷。会三为一。但用经论成言。更不别加文饰。三典现并流通。想是机宜有在。聊顺一时之机。匪敢执今非古。可用与否。一任后贤。

毗尼后集问辩

湘乡龚定瀛施钱四千二百文敬刻此卷连圈计字二千一百七十五个

同治十三年夏六月金陵刻经处识

本站主题以弘扬中华国学文化为主,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站观念,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会立即屏蔽或根据要求修改或删除处理,联系邮箱 amituofo7@vip.qq.com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蕅益大师:蕅益大师讲的六信 蕅益大师:蕅益大师讲的六信

蕅益大师:放生就是念佛三昧 蕅益大师:放生就是念佛三昧

蕅益大师:成唯识论观心法要 蕅益大师:成唯识论观心法要

蕅益大师:非时食戒十大益论 蕅益大师:非时食戒十大益论

蕅益大师:投猪还债 蕅益大师:投猪还债

蕅益大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要 蕅益大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要

蕅益大师:占察善恶业报经疏 蕅益大师:占察善恶业报经疏

蕅益大师:梵网经忏悔行法 蕅益大师:梵网经忏悔行法

蕅益大师: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 蕅益大师: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

蕅益大师:观泉开士化万人早生念佛同生净土序 蕅益大师:观泉开士化万人早生念佛同生净土序

蕅益大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空论 蕅益大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空论

蕅益大师:蕅益三颂 蕅益大师:蕅益三颂

蕅益大师:菩萨戒羯磨文释 蕅益大师:菩萨戒羯磨文释

蕅益大师:学道要想成就必须具备三大要素 蕅益大师:学道要想成就必须具备三大要素

蕅益大师:九祖蕅益大师 蕅益大师:九祖蕅益大师

蕅益大师: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二) 蕅益大师: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二)

蕅益大师: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三) 蕅益大师: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三)

蕅益大师:大乘起信论裂网疏 第六卷 蕅益大师:大乘起信论裂网疏 第六卷

蕅益大师:戒淫文 蕅益大师:戒淫文

蕅益大师:大病初起求生净土(六首) 蕅益大师:大病初起求生净土(六首)

蕅益大师:阿弥陀佛像赞 蕅益大师:阿弥陀佛像赞

蕅益大师:大病中启建净社愿文 蕅益大师:大病中启建净社愿文

净宗九祖-蕅益大师 净宗九祖-蕅益大师

蕅益大师:净土十要问答撷录 蕅益大师:净土十要问答撷录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新白话版7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新白话版7

蕅益大师劝母念佛

“实相念佛”——蕅益大师 “实相念佛”——蕅益大师

禅宗大德故事:九祖北天目灵峰蕅益大师 禅宗大德故事:九祖北天目灵峰蕅益大师

钟茂森:蕅益大师说孝道:孝闻说 钟茂森:蕅益大师说孝道:孝闻说

莲宗九祖 清灵峰蕅益大师 莲宗九祖 清灵峰蕅益大师

蕅益大师:凡言不必生净土者,皆是增上慢人 蕅益大师:凡言不必生净土者,皆是增上慢人

蕅益大师:授菩萨戒不应太滥 蕅益大师:授菩萨戒不应太滥

净土祖师 九祖蕅益大师年谱 净土祖师 九祖蕅益大师年谱

蕅益大师《八大人觉经略解》 蕅益大师《八大人觉经略解》

蕅益大师《开示念佛法门》

蕅益大师的净土思想及行持 蕅益大师的净土思想及行持

蕅益大师的六信 蕅益大师的六信

蕅益大师警训略录 蕅益大师警训略录

蕅益大师:参究念佛论 蕅益大师:参究念佛论

蕅益大师《净土偈》六十首 蕅益大师《净土偈》六十首

蕅益大师:观四念处 蕅益大师:观四念处

蕅益大师为何劝人夜礼观音 蕅益大师为何劝人夜礼观音

蕅益大师:一口气不来,便向驴胎马腹胡钻乱撞 蕅益大师:一口气不来,便向驴胎马腹胡钻乱撞

蕅益大师:作福不如惜福,悔过不如寡过 蕅益大师:作福不如惜福,悔过不如寡过

蕅益大师:欲修孝顺者,须念念与戒相应 蕅益大师:欲修孝顺者,须念念与戒相应

蕅益大师:念佛生净土,方是大乘不可思议的圆顿法门 蕅益大师:念佛生净土,方是大乘不可思议的圆顿法门

蕅益大师:佛法贵精不贵多 蕅益大师:佛法贵精不贵多

业露华:蕅益大师净土思想研究 业露华:蕅益大师净土思想研究

蕅益大师:大智慧人,深悟唯心,必勤念佛 蕅益大师:大智慧人,深悟唯心,必勤念佛

印光大师:蕅益大师为何劝人夜礼观音 印光大师:蕅益大师为何劝人夜礼观音

大安法师微开示:蕅益大师的心路历程

蕅益大师:返观内照,观此生灭之心 蕅益大师:返观内照,观此生灭之心

蕅益大师:蕅益大师:观四念处 蕅益大师:蕅益大师:观四念处

蕅益大师:参究念佛论 蕅益大师:参究念佛论

蕅益大师的六信 蕅益大师的六信

蕅益大师:学道三要 蕅益大师:学道三要

蕅益大师:若不与生死心相应,做学问、坐禅、作福事皆可增长我见 蕅益大师:若不与生死心相应,做学问、坐禅、作福事皆可增长我见

蕅益大师的净土思想及行持 蕅益大师的净土思想及行持

蕅益大师:一心念佛六度万行就圆满了 蕅益大师:一心念佛六度万行就圆满了

蕅益大师:学佛证道 要具备三个要素 蕅益大师:学佛证道 要具备三个要素

蕅益大师:出家人有31件事可称作不祥 蕅益大师:出家人有31件事可称作不祥

蕅益大师:人知杀生之业最惨,不知邪淫业尤惨也 蕅益大师:人知杀生之业最惨,不知邪淫业尤惨也

蕅益大师开示学道要门 蕅益大师开示学道要门

四大高僧之蕅益大师:佛前十不求 四大高僧之蕅益大师:佛前十不求

蕅益大师:一个投胎转世事件

蕅益大师开示的三种念佛 蕅益大师开示的三种念佛

祖师语录:蕅益大师说念佛有三种境界 祖师语录:蕅益大师说念佛有三种境界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