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品述说·三十七道品: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3《心念处》

2024-04-03 类品述说·三十七道品

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3《心念处》

心念住(梵 citta-smrty-upasthāna,巴 cittecittā nupassī viharati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又作心念处。即观能求

心之生灭无常,并观其共相,以对治常颠倒。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心观心耶?于此,诸比丘!

比丘心贪者,知:「心贪。」

又心,离贪者,知:「心离贪。」

又心,瞋者,知:「心瞋。」

又心,离瞋者,知:「心离瞋。」

又心,痴者,知:「心痴。」

又心,离痴者,知:「心离痴。」

又心,集中者,知:「心集中。」

又心,散乱者,知:「心散乱。」

又心,广大者,知:「心广大。」

又心,狭小者,知:「心狭小。」

又心,有上者,知:「心有上。」

又心,无上者,知:「心无上。」

又心,有定者,知:「心有定。」

又心,无定者,知:「心无定。」

又心,解脱者,知:「心解脱。」

又心,未解脱者,知:「心未解脱。」

如是,或于心,观心而住;又于外心,

观心而住;又于内外心,观心而住。

或于心,观生法而住;于心,

观灭法而住;又于心,观生灭法而住。

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心」之思念现前。

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

诸比丘!比丘如是于心观心而住。

(南传长部二 大念处经282-283)

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心随观心而住耶?于此,比丘有贪欲心而知:「有贪欲心。无贪欲心而知:「无贪欲心;」有瞋恚心而知「有瞋恚心,」无瞋恚心而知「无瞋恚心;」有愚痴心而知「有愚痴心,」无愚痴心而知「无愚痴心。」摄心而知「摄心,」散心而知「散心,」高广心而知「高广心,」非高广心而知:「非高广心。」有上心而知:「有上心,」无上心而知:「无上心,」定心而知:「定心,」非定心而知:「非定心,」解脱心而知:「解脱心,」非解脱心而知:「非解脱心。」

如是,于内心随观心,于外心随观心,于内外心随观心而住。于心而随观集法,于心而随观灭法,于心而随观生灭之法而住。彼现「心存在」之念,如是资其慧、资其思念。彼无有依止而住,不执着世间。如是,比丘于心随观心而住。

(南传中部一 念处经77-78)

心,梵语 citta 之意译。音译作质多。又作心法、心事。指执取具有思量(缘虑)之作用者。是心王及心所法之总称。相对于色(物质)、身(肉体)而言。相当于五蕴中之受、想、行、识等四蕴。身与心为相辅相成之关系,不论任何一方皆不能单独存在,然依实践之方法而言,心是身口发业的主导者,心杂染;则身口杂染,心清净向上;身口亦清净向上,心为一切事物之根本,亦为迷妄之根本,底下依八对十六种心,分别说明如何于心观心而住:

1.贪心,与贪相应及贪所系属之心,是为有贪心;而不与贪相应之余善心及无覆心,是为离贪心。

2.瞋心,逢违逆缘(不顺心)而心起瞋恨,是为有瞋心;逢违缘而心不瞋恨不记心而住,是为离瞋心。

3.痴心,结使不从智生,从狂惑生,为有痴心;于诸理事明解为性,对治愚痴作善为业,为离痴心。

4.摄心,心专注于一境,令不昏沉散乱,是为摄心;心驰骋六尘,散动而不能止住一处,是为散心。

5.大心,于戒定慧转上转胜而修彼心,是为广大心;于戒定慧不求胜进转趋下劣,是为狭小心。

6.上心,于戒定慧增胜上进以致圆满,是为上心;于戒定慧怠守不进,是为无上心。

7.定心,止息妄念杂虑,令心住于一境,是为定心;心恒驰攀缘六尘之境且暂住之,是为无定心。

8.解脱心,由诸烦恼束缚中解放,而超脱迷苦之境地,为解脱心;于诸欲境烦恼未脱未离,为未解脱心。于内之贪瞋痴令不生,观心而住;于外之身口令不造业,观心而住;于内外之身口意令圆满清净,观心而住;观心生之一切善法令住令增上,观生法而住;观心生之一切恶不善法令灭不生,观灭法而住;观心生之一切善恶法灭恶扬善,观生灭法而住。这些依心的观察自然会有「心是存在」的念头,但此心是无常多变非依止之处,应当无所依而住,且亦不执着世间之任何物而住,这才是修习心念处的目的。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类品述说·三十七道品: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1《身念处》 类品述说·三十七道品: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1《身念处》

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 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

三十七菩提分

欲海回狂 附录 省庵法师不净观颂 四念处颂 欲海回狂 附录 省庵法师不净观颂 四念处颂

佛教故事:百业经故事集:三十七、大鲸鱼 佛教故事:百业经故事集:三十七、大鲸鱼

佛教故事:南传法句经故事集:道品·第二十品 佛教故事:南传法句经故事集:道品·第二十品

佛教名词:四念处_四念处是什么_什么是四念住 佛教名词:四念处_四念处是什么_什么是四念住

佛教法器:转轮王七政宝代表什么?七觉支是什么? 佛教法器:转轮王七政宝代表什么?七觉支是什么?

佛学修行:为什么要修习四念处禅修_修习四念住的用处和利益 佛学修行:为什么要修习四念处禅修_修习四念住的用处和利益

佛教因果:什么是四念处?四念处是什么意思? 佛教因果:什么是四念处?四念处是什么意思?

四念处

正释四念处 正释四念处

四念处之观身不净 四念处之观身不净

世间的一切,无时无刻都在述说无常 世间的一切,无时无刻都在述说无常

修行四念处的重要 修行四念处的重要

蕅益大师:观四念处 蕅益大师:观四念处

空海(惟传)法师:“四念处修行法要”问答(二) 空海(惟传)法师:“四念处修行法要”问答(二)

空海(惟传)法师:“四念处修行法要”问答(三) 空海(惟传)法师:“四念处修行法要”问答(三)

空海(惟传)法师:“四念处修行法要”问答(四) 空海(惟传)法师:“四念处修行法要”问答(四)

空海(惟传)法师:“四念处修行法要”问答(一) 空海(惟传)法师:“四念处修行法要”问答(一)

空海(惟传)法师:四念处结合十六胜行 空海(惟传)法师:四念处结合十六胜行

空海(惟传)法师:「四念处」修行方法简介 空海(惟传)法师:「四念处」修行方法简介

空海(惟传)法师:四念处修行要领 空海(惟传)法师:四念处修行要领

空海(惟传)法师:四念处修行法要(福建闽南佛学院) 空海(惟传)法师:四念处修行法要(福建闽南佛学院)

极乐之光:极乐之光 佛法的修行方法 ~ 七觉支(七菩提分) 极乐之光:极乐之光 佛法的修行方法 ~ 七觉支(七菩提分)

圣开法师:三十七道品 圣开法师:三十七道品

传道法师:法句经讲记(三十七) 传道法师:法句经讲记(三十七)

忏云法师:四念处·五停心观 忏云法师:四念处·五停心观

宽见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十一 1 四念处 宽见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十一 1 四念处

济群法师:四念处——让我们看到真相 济群法师:四念处——让我们看到真相

净空法师:佛说无错,错在你连四念处的智慧都没有,你是假佛弟子。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四)~H 佛陀在623经(世间经)中,再次重申了持住于四念处的极端重要性。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四)~H 佛陀在623经(世间经)中,再次重申了持住于四念处的极端重要性。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四)~B 在609经中叙述了如住于四念处之集灭观的话,就能住于无所依。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四)~B 在609经中叙述了如住于四念处之集灭观的话,就能住于无所依。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四)~E 第617经:在本经中,佛陀以生动形象的譬喻,来阐述比丘应守住四念处而远离五欲的境界。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四)~E 第617经:在本经中,佛陀以生动形象的譬喻,来阐述比丘应守住四念处而远离五欲的境界。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四)~J 638经:本经记述了舍利弗尊者因病涅槃后,阿难异常地感伤与悲叹。佛陀教导他不要悲伤,而要努力修习于四念处。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四)~J 638经:本经记述了舍利弗尊者因病涅槃后,阿难异常地感伤与悲叹。佛陀教导他不要悲伤,而要努力修习于四念处。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四)~C 在第613经中,佛陀把四念处纳入“善聚”,并叙述何为不善聚。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四)~C 在第613经中,佛陀把四念处纳入“善聚”,并叙述何为不善聚。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四)~I 第624经阐述有关修习四念处的一些次第问题。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四)~I 第624经阐述有关修习四念处的一些次第问题。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四)~A 围绕着“四念处”法门而反复重申四念处的极端重要性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四)~A 围绕着“四念处”法门而反复重申四念处的极端重要性

观己当知“四念处”

四念处教我们悟人生

慧律法师:什么叫四念处?

蕅益大师:蕅益大师:观四念处 蕅益大师:蕅益大师:观四念处

什么是佛教“七觉支” 什么是佛教“七觉支”

修四念处之观受是苦 修四念处之观受是苦

乐至报国寺四念处禅修技巧课程报名通启 乐至报国寺四念处禅修技巧课程报名通启

佛教常识:什么是佛教里的七觉支? 佛教常识:什么是佛教里的七觉支?

听说这些照片会讲故事哦?为你述说唐家河保护区的生态之美 听说这些照片会讲故事哦?为你述说唐家河保护区的生态之美

什么是七觉支? 什么是七觉支?

解脱道的行者应依四念处而住

圣严法师《四念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