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集 佛法与世法是否矛盾?

2024-02-09 学佛释疑二

蔡正礼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所要探讨的题目是:佛法跟世法是否矛盾?

有人说:佛法不离世法,佛法也不坏世法。这是没有错的,也就是说,佛法它本来就在我们的世间里面,跟我们的世间法同时并行的;只是我们常常对于佛法的认知跟对于世间法的认知,常常会有一些认识不清的地方。

譬如说在《六祖坛经》里面,六祖慧能大师他就有这样的开示,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也就是说,佛法在世间,是要在世间的种种事相里面产生觉悟,如果离开世间而想要获得菩提的实证,就是三乘菩提的实证,那这样子是不可得的,就犹如兔子的角一样,在世间里面求兔子的角是一样的道理。也就是说,离开了世间法是没有所谓佛法的存在的,也就是说佛法跟世间法它是并行的,只是世间人所见到的世间,他的见解跟认知,跟佛法的认知是有所不同。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证明这一点。因为我们所谓的佛法所谈的就是说,在我们这个法界里面,是有所谓的无常的法,而且也有所谓的常住的法,这个无常的法跟常住的法它是同时都存在的。可是我们世间人对无常的法总是希望它永远的存在,可是对于永远存在的法经常是否定祂,或是说不知道祂在哪里,忽略了祂,甚至有的还极力的去反对祂。也就是说,从佛法的眼光来看,如果它是一个无常的法的话,我们对于无常的法就不应该祈求它是永远的存在;可是如果说对于永远存在的法,我们就不应该去否定祂,反而是应该要去实证祂,那这样的话就会符合法界的实相。

也就是说,我们有情,也就是我们世间人一般,总是在这个世间里面对无常的名闻利养非常的执着,而希望我们每一世所获得的名闻利养都可以永远的存在。可是,想要对于生灭无常的名闻利养,想要追求它一直广大,永远存在,就佛法的眼光来看,这是不切实际的,这是颠倒的。所以说,佛法跟世间法它基本上它是不矛盾的,因为同样都在这个世间里面一起运作的。即使有人他不相信佛法,乃至有人破坏佛法,可是佛法一样在世间里面运行不悖;而且这个因果俨然,没有任何人可以去破坏它,或是改变它的。

所以说,在我们佛法,就是要随顺于世间这个实相里面它本来的那个样貌,譬如说无常的法,我们就要承认它是无常的;永恒常住的第八识如来藏,我们就要承认祂是永恒常住的如来藏,而不应该产生颠倒。

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世间人都在追求世间的名闻利养,或者是金钱,或者是权力的永远存在,而且要去获得它、保有它,而且坚执不舍。可是我们看到佛陀在经典里面就有说到,在世间里面,最有福德的人就是转轮圣王,就是国王,特别是金轮王,他可以管辖四大洲,他的福德是最为广大的,可是金轮圣王对于他的七宝,他能够永远去拥有它吗?

佛陀也曾经说过,祂以前也经常作转轮圣王。在《长阿含经》里面就有一段经文,在描述以前佛陀在过去世祂的本生的情形。经典里面说:

【王告女曰:汝向所言象、马、宝车、金轮、宫观、名服、肴膳,斯皆无常,不可久保;而劝我留,岂是顺耶?女白王言:不审慈顺,当以何言?王告女曰:汝若能言:象马宝车金轮宫观名服肴膳,斯皆无常,不可久保,愿不恋着以劳神思。所以然者,王命未几,当就后世。夫生有死,合会有离,何有生此而永寿者?宜割恩爱以存道意。斯乃名曰敬顺言也。】(《长阿含经》卷四)

这段经文在描述过去佛陀当转轮圣王的时候,他即将舍寿,他也作种种的修行,要离开世间;结果他的玉女宝就非常的不能舍离,就招集了象、马等等的这一些,还有种种的饮食、衣服、楼观等等,要请求转轮圣王不要离开。因为跟转轮圣王说:您有世间最好的大象啊,马啊,乃至衣服啊,种种的珍宝都是世界最好的。这么好的东西,你应该要留下来,跟我一起来受用啊!

这个转轮圣王就跟玉女宝说:你这样说,就不是一个随顺我的一种说法,也不是尊敬我而随顺我的说法。而玉女她就很警觉,说:我的大王为什么会这样来诃责我呢?因为我是为了大王的好啊!结果转轮圣王就跟这个玉女说:你应该这样说:这些七宝都是无常的,不可能永远保存着,而且大王的性命也就不久就要结束了,要到未来世去了。所以应该要认知到,我们在世间所有拥有的这一切都是无常的,即使我们有情彼此相会面也都是暂时的,而且总是要有分离的时候。而且里面又说:如果能够出生在这个世间的人没有永远的寿命的,所以应该要能够把世间的情分割舍,对世间的种种无常之物也要割舍,然后以存道意。

什么叫以存道意呢?就是对于法道,就是永远存在的法性,这个法性是因为有第八识如来藏的常住,所以使得因果的法性永远存在。我们应该要存着这样子修菩萨道的这个意思,有了这个意思,才是众生彼此再相见的一个基础。而且在这个基础之下,众生之间就不会去争夺世间的无常之物,那这个世间就能够众生彼此能够和乐相处,而没有勾心斗角,没有互相的争夺。

所以,转轮圣王就说到宜割恩爱,以存道意,也就是,彼此的恩爱虽然它是好的,譬如说我们为我们的眷属而恩爱,所以我们去世间里面去竞争;可是我们有些人总是会采用错误的方法,因为恩爱于自己的眷属,所以就不恩爱他人,所以产生种种的恶行,因为他不认为对方是眷属。可是我们这世的眷属跟我们分离之后,那个缘就尽了,我们又跟其他人当眷属;所以我们在这一世所看到的眷属,是这一世的眷属,可是我们这一世所看到不是眷属的人或有情,事实上他是我们过去世的眷属,或者是我们未来世的眷属。可是我们总是看到这一世的眷属的恩爱,没有看到过去世眷属的恩爱,也没有看到未来世眷属的恩爱,因为这样子而产生了种种的纷扰。这个都是因为,对于法界里面常存不变的第八识的存在,没有真正的认识;因为总是认为这一世我能够拥有世间的种种的资财,有了世间的金钱跟权利、名闻利养,我就可以照顾我的眷属,有种种的慈爱;可是对于其他人有没有伤害呢,就不顾虑。所以说这样就导致了人跟人之间就在争夺世间这些无常之物,而不再顾念过去的眷属、未来的眷属,只着重眼前的眷属。因为这样子,大家都用这样的方式去作种种的行为的时候,就产生了纷乱。

可是,法界里面难道没有第八识如来藏永恒常住吗?其实是真的有这个第八识如来藏的永恒常住,才使得我们这个世界、这个器世间能够这样子的运转,而且祂的法性不变。譬如我们在这个世界有物理定律,这个定律从古到今没有变,为什么能够经过那么长久的时间而不变呢?就是因为有第八识如来藏的存在,有祂的法性来造作器世间,还有造作我们有情的有根身,还有我们的觉知心等等。等于说,色法跟心法都是由这个第八识如来藏所创造出来的,而且祂的法性常住;因为祂本身是常住法,所以使得祂所创造出来一切世间,祂所形成的法性也是常住不变的;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说法界里面有常恒不变的第八识如来藏,可是也有经常变异的、生灭的世间法。可是世间人就是对于经常变异的世间法没有正确的认识,所以世间人对于佛法的认知就产生了错误了。

所以我们说,佛法跟世间法有没有矛盾?事实上它本质上是没有丝毫的矛盾。而且,不管你相不相信佛法,这个法界的运作的规则它就是如此,而且这个规则就是因为有如来藏祂的法性所使然的。那会产生问题就是:众生所认知的无常的法,众生总是喜爱它,而且希望它能够永远的存在,因为这样子才产生了错误的认知,而导致了佛法跟世间法表面上的背离。

所以说,本质上佛法跟世间法它是一致的,它是没有任何的矛盾;可是认知上它就有矛盾之处,而且那是因为众生对于法界的实相不够了解。像我刚刚所举的这些,世间法它是无常的,可是世间人总是希望无常的法可以永远保存着;就像他对于健康,希望能够永远健康,可是健康也是没有办法永远存在啊,所谓的金钱也没办法永远保留。因为这个见解上的矛盾,也就是众生对于法界的认知矛盾,所以说也产生对于佛法的认识也是错误的,所以也产生了矛盾。

所以有一部经叫作《罗云忍辱经》里面,佛陀有说:佛之明法,与俗相背;俗之所珍,道之所贱。(《罗云忍辱经》)

也就是说,佛陀所教导的光明之法,是跟一般人是不大一样的,乃至有点背离了;世间人所珍爱的,我们刚刚所说的转轮圣王的七宝,是世间人所喜爱的,可是在佛法里面却是被轻贱的。

譬如说在同一部经典里面,佛陀也说:七宝之耀,凡俗所贵,然其招忧,以致灾患。忍之为宝,终始获安。(《罗云忍辱经》)

也就是说,世间有种种的宝物,这种种的宝物的光耀是世间人都想要的,都把它看得很贵重的;可是世间所看重的这些宝物,事实上它是会招来忧患的。譬如说,我们也经常看到报导,有一些非常有钱的人家,他们如果没有很多的金钱的话,他们也许家里面不会产生纷争;可是就是因为家中有很多的珍宝,有很多的财富,所以父母死亡之后,就为了争夺家产产生了纷争,产生了纷争岂不就是忧恼了吗?所以说,这些世间的宝物虽然是凡俗所认为尊贵的,可是它会招来忧虑,乃至会产生灾患。譬如说有些更激烈的,为了要获得世间的种种宝物跟金钱,产生种种的杀害、互相的杀害,这就造成了灾患。

可是在佛法里面,我们有说六度波罗蜜的第一个,叫作布施波罗蜜,布施波罗蜜就是跟世间的方法刚好相反。世间人总是喜爱七宝,对世间的珍贵之物,特别是金钱,特别的珍贵,而且要守护它。可是在佛法里面所教导的,反而是要把我们所拥有的金钱财物要布施给众生,让众生能够获得安乐。那布施这个法,事实上就等于是把我们凡俗所贵的财物把它推出去,然后不要自己拥有;这从世间人的眼光来说,这样子不就跟我去世间里面去获取财物的本意相反了吗?可是事实上,这是众生对于因果所不了解的。

我们有情之所以可以获得这一世的资财,都是因为我们过去世惠施他人所造作的善业,所以这一世就依于因果的道理而实现了。所以,这一世有权有势,不代表未来世有权有势;因为他这一世有权有势,就他的因果来说已经实现了,可是实现之后,如果他没有再种植未来世的资财的因的话,他未来世他就没有资财了,他也没有什么权力可言了,因为一切都不离因果。

所以,菩萨为了要获得未来去帮助众生所需要的资财,他这一世就努力广行布施;因为广行布施,才可以在未来世获得可以帮助众生的资财。所以,菩萨依于佛陀的教导的方法,他是广行布施,而对于众生惠施财物,乃至惠施法财的时候,是毫不吝惜的。可是他自己却不一定去大大的享乐这些财富的,因为他所获得财物的目的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摄受众生、帮助众生来行菩萨道的。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菩萨世世都能够有资生之具,能够有广大的福德,乃至可以行道。

可是,如果世间人他只是想要获得财物而不想惠施众生的话,那他这一世可能有资财,可是未来世就不见得有。如果这一世已经没有资财可以广行布施,又没有去丝毫的行种种施的话,那他未来世就会更贫穷了。当然,布施不一定是只有金钱之施,还有其他不费财物的布施,在经典里面也有佛陀的教导。

所以说,惠施众生是世间人所厌恶的,乃是不喜欢的;可是在佛陀的教导里面,它却是非常重要的,那是佛陀所教导的光明之法。所以,佛法的教导跟世间人的认知有时候是会矛盾的,而这个矛盾就是因为,对于世间里面什么是无常,什么是常这两个法之间认知上有所不同,因为认知有所不同,所以才产生了表面上的矛盾。

所以说,如果我们每个有情能够仔细的观察法界里面确实有无常的法,也确实有常住的法的话,那这样的话,这个见解就会跟佛法一致,那所行所思就会跟佛法一致,就没有任何的矛盾了。所以,所有的矛盾都是因为,对于世界到底有没有第八识如来藏的永恒常住呢,在这个地方产生错误的见解,或是在这个地方无知,所以导致后面的一些矛盾。

今天我们就简单跟各位介绍到这边。谢谢各位收看!

阿弥陀佛!

本站主题以弘扬中华国学文化为主,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站观念,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会立即屏蔽或根据要求修改或删除处理,联系邮箱 amituofo7@vip.qq.com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阿难三度拒闻佛法,终破傲慢,入诸佛道 阿难三度拒闻佛法,终破傲慢,入诸佛道

崇慈法师答:当自己的家人、亲友都不能理解我对佛法的信仰,而说我是迷信,我该咋办? 崇慈法师答:当自己的家人、亲友都不能理解我对佛法的信仰,而说我是迷信,我该咋办?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邪淫让我失去好多,佛法让我闻到奇香 邪淫让我失去好多,佛法让我闻到奇香

慎重:妄谈“一切法均是佛法”即是大妄语!~ 一则《地藏论坛》的讨论帖(二) 慎重:妄谈“一切法均是佛法”即是大妄语!~ 一则《地藏论坛》的讨论帖(二)

智敏上师:智敏法师答:用智慧根本断除烦恼,比如这种对色尘所起的贪爱,是否还有别的什么途径? 智敏上师:智敏法师答:用智慧根本断除烦恼,比如这种对色尘所起的贪爱,是否还有别的什么途径?

果煜法师:佛法原典 道品诵 果煜法师:佛法原典 道品诵

嘎玛仁波切:这是佛法的因果论和宿命论最大的不同之处 嘎玛仁波切:这是佛法的因果论和宿命论最大的不同之处

慈法法师:安居第六十四日(二):于无佛法世界住持庄严 慈法法师:安居第六十四日(二):于无佛法世界住持庄严

惟传法师:一个得道的人是否能在方便法的形式上,面面俱到? 惟传法师:一个得道的人是否能在方便法的形式上,面面俱到?

33 我弟弟是否被巫术捉弄,为什么进行了各种仪式都无效... 33 我弟弟是否被巫术捉弄,为什么进行了各种仪式都无效...

有人说往生西方比来世做人还容易,是否对? 有人说往生西方比来世做人还容易,是否对?

智海法师答:佛法是如何判断是非的呢? 智海法师答:佛法是如何判断是非的呢?

智海法师:佛法修持与生活(第六届智慧之旅禅修营) 智海法师:佛法修持与生活(第六届智慧之旅禅修营)

明海法师:“如实知自心”是佛法与禅修的目标 明海法师:“如实知自心”是佛法与禅修的目标

达照法师:佛法是要用身心行为去衡量、去测量、观察世界 达照法师:佛法是要用身心行为去衡量、去测量、观察世界

无上甚深的佛法 无上甚深的佛法

达照法师:要想不二,就学佛法 达照法师:要想不二,就学佛法

净因法师:诸佛境界是否存在差别? 净因法师:诸佛境界是否存在差别?

智谕法师:修学佛法要求解脱味 智谕法师:修学佛法要求解脱味

演培法师:佛法的因果论 演培法师:佛法的因果论

倓虚法师:佛法不是迷信学佛才能破除迷信 倓虚法师:佛法不是迷信学佛才能破除迷信

父亲因杀猪短命报,儿子病后遇佛法 父亲因杀猪短命报,儿子病后遇佛法

东初法师:佛法真精神 东初法师:佛法真精神

倓虚法师:何谓佛法_何谓佛教_何谓佛学_何谓学佛 倓虚法师:何谓佛法_何谓佛教_何谓佛学_何谓学佛

如何判断印度紫檀木的价格是否合理? 如何判断印度紫檀木的价格是否合理?

月溪法师:月溪禅师答:东方世界名琉璃满月世界,佛名药师佛,是否? 月溪法师:月溪禅师答:东方世界名琉璃满月世界,佛名药师佛,是否?

月溪法师:月溪禅师答:因何佛法先后? 月溪法师:月溪禅师答:因何佛法先后?

大安法师:临终是否一定要在佛号上才能往生 大安法师:临终是否一定要在佛号上才能往生

大安法师:初学者应该上哪一类课程才能够多了解佛法? 大安法师:初学者应该上哪一类课程才能够多了解佛法?

明旸法师:佛法概要·第六章 禅宗史话 明旸法师:佛法概要·第六章 禅宗史话

净土法门法师:你每天批评,就显示你的心不清净,你对于佛法修学毫不得力 净土法门法师:你每天批评,就显示你的心不清净,你对于佛法修学毫不得力

宣化上人:我们明不明白佛法之关键在此 宣化上人:我们明不明白佛法之关键在此

寂静法师:婚姻的缘份是注定的吗_为什么婚姻总会有问题矛盾? 寂静法师:婚姻的缘份是注定的吗_为什么婚姻总会有问题矛盾?

寂静法师:转化的方法就是佛法,要用心好好学习佛法 寂静法师:转化的方法就是佛法,要用心好好学习佛法

读佛法的感应 读佛法的感应

寂静法师:佛法与教育 寂静法师:佛法与教育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a9 论因说因 佛法以因缘为立义大本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a9 论因说因 佛法以因缘为立义大本

大安法师:带业往生是否只带旧业不带新业 大安法师:带业往生是否只带旧业不带新业

体方法师:杂阿含经选集 七、佛法之必然功效-人人成就 体方法师:杂阿含经选集 七、佛法之必然功效-人人成就

邪淫导致强迫症,幸亏遇到佛法逐渐好转 邪淫导致强迫症,幸亏遇到佛法逐渐好转

惟贤法师答:国学究竟包含哪几方面的内容,是否有糟粕,精华又是什么? 惟贤法师答:国学究竟包含哪几方面的内容,是否有糟粕,精华又是什么?

惟贤法师:佛法的弘扬对建设和谐社会有哪些利益? 惟贤法师:佛法的弘扬对建设和谐社会有哪些利益?

佛法心要 佛法心要

十七世大宝法王:修持药师佛法的功德利益 十七世大宝法王:修持药师佛法的功德利益

范古农答:佛在祇树给孤独园中说金刚经……弥陀经……及地藏经等。斯时是否涅槃。如已涅槃。此后又常住于何 范古农答:佛在祇树给孤独园中说金刚经……弥陀经……及地藏经等。斯时是否涅槃。如已涅槃。此后又常住于何

传喜法师:佛法不仅仅是一种学问 传喜法师:佛法不仅仅是一种学问

海涛法师:转变心念,让佛法入心 海涛法师:转变心念,让佛法入心

第十五节 佛法才是最好的法律 第十五节 佛法才是最好的法律

邪淫几乎让我的人生成为一片废墟,佛法让我重获新生 邪淫几乎让我的人生成为一片废墟,佛法让我重获新生

弘一法师:为什么药师法门既维持世法又能速证菩提 弘一法师:为什么药师法门既维持世法又能速证菩提

陈永革:现代知识处境下的佛法信仰 陈永革:现代知识处境下的佛法信仰

白玛多吉:让佛法走近生活:因缘和合 白玛多吉:让佛法走近生活:因缘和合

梁乃崇:愿性之21:检验发愿是否达成 梁乃崇:愿性之21:检验发愿是否达成

黄威南:如何介绍佛法给亲友? 黄威南:如何介绍佛法给亲友?

宣化上人:佛法,哪一种法门是第一的,最高最妙的? 宣化上人:佛法,哪一种法门是第一的,最高最妙的?

梦参老和尚:把财色关过了,修学佛法才算入门 梦参老和尚:把财色关过了,修学佛法才算入门

回向为什么那么重要?你是否忽略了回向? 回向为什么那么重要?你是否忽略了回向?

[释了幻]婚姻与佛法:菩萨乘的婚姻观 [释了幻]婚姻与佛法:菩萨乘的婚姻观

法王如意宝:一切佛法互不相违。 法王如意宝:一切佛法互不相违。

念佛消罪与因果不空矛盾吗 念佛消罪与因果不空矛盾吗

[释了幻]婚姻与佛法:佛教看宇宙 [释了幻]婚姻与佛法:佛教看宇宙

邪淫之罪堪比滔天,是佛法慈悲救了我! 邪淫之罪堪比滔天,是佛法慈悲救了我!

林崇安:以科学的譬喻来看佛法 林崇安:以科学的譬喻来看佛法

[释了幻]婚姻与佛法:家庭也是修行的道场 [释了幻]婚姻与佛法:家庭也是修行的道场

净土法门法语:其它星球是否有众生居住? 净土法门法语:其它星球是否有众生居住?

黄国达:佛法概论导读 黄国达:佛法概论导读

智行:佛法对天文学的贡献 智行:佛法对天文学的贡献

海涛法师:修行笔记 佛法是从因果中去解决一切的 海涛法师:修行笔记 佛法是从因果中去解决一切的

大安法师:在诵经时,读错读漏;字是否要背因果 大安法师:在诵经时,读错读漏;字是否要背因果

黎山老母和毗蓝婆菩萨有什么矛盾?毗蓝婆不待见如来是有原因的 黎山老母和毗蓝婆菩萨有什么矛盾?毗蓝婆不待见如来是有原因的

不可思议的佛法 不可思议的佛法

身体不断涌出舍利子肉身不坏高僧示现佛法真实不虚 身体不断涌出舍利子肉身不坏高僧示现佛法真实不虚

净土法门法语:人是否有三魂七魄? 净土法门法语:人是否有三魂七魄?

龙火是否真的存在?古人记载的龙火和普通的火到底有何区别? 龙火是否真的存在?古人记载的龙火和普通的火到底有何区别?

法增法师:基本佛法 10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法增法师:基本佛法 10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法增法师:基本佛法 7 二善趣 法增法师:基本佛法 7 二善趣

修行三年,我是如何用运用佛法来提高事业! 修行三年,我是如何用运用佛法来提高事业!

净土法门法语:没有把佛法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以得不到法喜,活得很辛苦 净土法门法语:没有把佛法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以得不到法喜,活得很辛苦

佛使比库:佛使比丘答:现在世间是否有阿罗汉? 佛使比库:佛使比丘答:现在世间是否有阿罗汉?

打坐时腿疼是否是前面的方便不够 打坐时腿疼是否是前面的方便不够

乘宗法师:佛法的温度 乘宗法师:佛法的温度

达真堪布:用佛法的镜子照出自己的真面目 达真堪布:用佛法的镜子照出自己的真面目

日慧法师:佛法的基本知识 第五章 观察生死谈寂灭 第一节 释有支还灭 日慧法师:佛法的基本知识 第五章 观察生死谈寂灭 第一节 释有支还灭

日慧法师:佛法的基本知识 第五章 观察生死谈寂灭 第三节 直趣还灭之道——三十七菩提分法 日慧法师:佛法的基本知识 第五章 观察生死谈寂灭 第三节 直趣还灭之道——三十七菩提分法

佛法是最平等的 佛法是最平等的

明证法师:原本供在一尊佛菩萨前的宝物,改供在别的佛菩萨前,是否不如法?或者是不妨碍? 明证法师:原本供在一尊佛菩萨前的宝物,改供在别的佛菩萨前,是否不如法?或者是不妨碍?

鉴别思考的事情是否有业障的方法 鉴别思考的事情是否有业障的方法

身为皇帝 却痴迷佛法 最后被活活饿死 是报应还是其他? 身为皇帝 却痴迷佛法 最后被活活饿死 是报应还是其他?

首愚法师:佛法就是一瓣心香 首愚法师:佛法就是一瓣心香

星云大师:佛法道理很好为何生活中却派不上用场? 星云大师:佛法道理很好为何生活中却派不上用场?

静波法师:佛法的生命观 五 静波法师:佛法的生命观 五

在寺院当义工,接受寺院所送物品是否犯戒? 在寺院当义工,接受寺院所送物品是否犯戒?

月溪法师:月溪禅师答:卧轮之断了,不免又起,起了又断,乃是轮回。是否? 月溪法师:月溪禅师答:卧轮之断了,不免又起,起了又断,乃是轮回。是否?

明旸法师:佛法概要·第二章 佛陀教导的修证法门 明旸法师:佛法概要·第二章 佛陀教导的修证法门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1)释疑篇 15、佛法与国法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1)释疑篇 15、佛法与国法

佛法让我走向了光明和幸福的路 佛法让我走向了光明和幸福的路

斌宗法师:人生之苦说不能尽,佛法能使人离苦得乐 斌宗法师:人生之苦说不能尽,佛法能使人离苦得乐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