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二十二集)
尊敬的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下午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大乘无量寿经》,请大家看经本第二品的第十七页最后一行: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这里还是讲利他之德,第二小段「作不请友」。菩萨『谛住(安住)度世之道』,这个谛住就是安住。心要能够安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当时达摩祖师从印度来中国传法,二祖慧可来求法的时候,在少林寺,达摩祖师面壁不理他。他跪在地下,当时冬天下大雪,雪已经深到好像到膝盖了,达摩祖师还是不理他。慧可为了求法,就拿自己的戒刀将自己的手臂砍了下来,拿着这个手臂供养达摩祖师。达摩祖师就终于开口了:「你何苦来?」慧可就对达摩祖师说:「弟子心不安。」不安心是很苦的,宁愿砍自己的手臂,都要求一个心安。
达摩祖师当时就伸出一只手,就跟他说:「你拿个心来,我为你安。」慧可祖师当时立刻回去找那个心在哪里,找来找去找不到。这个心不是我们心脏那个心,这个心是什么?我们的妄心,也是真心。找妄心找不到,因为它念念生灭,前念灭后念生,你去找的时候,它已经灭了,你找不到它;真心更加找不到,因为它本自清净,本来无一物,怎么会有真心?他找不到之后,他跟达摩祖师讲:「觅心了不可得」。我的心找不到,寻觅的觅,我找不到。然后达摩祖师就跟他讲:「我已经为你将心安好了」。这个时候慧可就言下大悟,成为了禅宗第二代祖。看来心安就是,你只要能够放下,你的心就安了。慧可当时的心没有放下,等到达摩祖师叫他拿个心来的时候,他就去找,找不到,找不到就心安了。
所以真正能够安住,这是大智慧。找不到心了、知道一切皆空了,这个还不行,你的心还没有完全安。你住在哪里?你住在空也不行。住在空,着了个空相。住在哪里?「心常谛住度世之道」,你要安住在度一切众生。度世就是世间一切众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永脱轮回、证涅盘果。这个是菩萨,他不是住在空里,心无所住而生其心,生什么心?度世之道,他要度众生。所以心里面不能够有一物,稍微有一点点情见、执着,你就将无为法变成有为法,所以度众生都不能够有度众生的念头,所以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时候于一切万物才能够随意自在,一切的万物你都能够通达、都能够明了,包括世间种种法门,你自然就清楚了。
有同修也提出一些问题来问我,这里有同修说:「感恩法师在圆明寺讲《无量寿经》,弘扬佛法,是香港人无量的福报。古人说福人居福地,我们身在福中不知福,虽然学了佛,更有幸遇到明师教化,但是问题多多。我们逢周六听经都有朋友第一次来,他们认为极乐世界太遥远,希望法师能多讲一些现代因果、伦理道德、为人处世的道理,特别是家庭教育。现前的家庭,做为子女,把父母当成提款机认为理所当然,做父母的很无奈。我们是中年的家庭主妇,从来没有受过传统教育和佛教,所以希望能够讲讲这些」。如果是菩萨要讲这些,他能够讲,度世之道。世间需要什么?正如你讲的,需要因果教育,需要伦理道德的教育。现在人确实来讲,讲极乐世界他是觉得很遥远,你讲往生他觉得不吉利。他是很现实,你教他怎样赚钱,他很喜欢听;怎样能够升官发财,怎样能够找到好家庭,这个他很感兴趣,但是对往生他就不感兴趣。你就不能硬来,众生喜欢听什么,你就要跟他讲什么,你才能够度他。你讲那些都不喜欢听的,他当然不会来。
而往生极乐世界,跟我们讲的这些因果教育、伦理道德教育有没有违背?绝对不会违背,这些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基础。往生是成佛,最高的法门。如果你人都没有做好,你怎样作佛?所以一定要先做好人。所以《观无量寿经》里面讲,「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如果你想要往生极乐世界,首先打好基础,修三福。哪三福?第一福是人天福,教你怎样做好人,「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提这个问题,第一福就搞定了。这个福是什么?幸福、福报。现在人都希望有福报,但是不知道怎样能够得福报,他认为自己可以得到福报,那些完全是邪知邪见,得不到。
我原先在大学里面是教金融,教金融就是教别人怎样赚钱、怎样投资。世间上,我看到书店里面,各种的教人怎样赚钱的方法这些书很多,每一个书店里面肯定有这些书,怎样赚钱、怎样投资、怎样理财、怎样能够一夜之间变成富翁,那些统统都是骗人!佛法讲的是真的,佛法是讲你要修因得果,福是你的果,因在哪里?因要布施,布施财才能够得财富,布施愈多得到愈多。如果我们不肯布施的话,你想得到财富,等于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痴人说梦,得不到。所以佛法告诉你,这个是真的。我自己给大家做个例子,我说我不好意思在大学里面教金融课,为什么?我自己都赚不了钱。不是说我不知道那些赚钱的方法,投资的学问我懂的不会比李嘉诚少,李嘉诚他没有拿金融博士,可能理论来讲我不会差过他,但是赚钱来讲,我比他差太多了,人家是华人首富,我还是一个穷教授,所以怎么可能教别人赚钱!自己都拿不出一个榜样来,你要赚到亿万富翁了,你可以说我教你怎样赚钱。这个方法谁用谁都适用、谁都能赚钱,这个方法才是真方法。他行你不行,那个不是真的,那个是什么?他的命好。
李嘉诚三十岁的时候在香港做生意,遇到陈朗(我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这位专门是看相算命的大师,前两年才过世),当时他见到李嘉诚,就问他。李嘉诚当时还是很穷,刚刚开始做事。他十四岁来香港,父亲早亡,母亲带着几个小孩,家里很艰难。他没有读书,十四岁要出来做事,很有孝心,那时打工做推销员,慢慢开始做。陈朗就问他,你将来希望赚多少钱你觉得够?他说,我如果有三千万就觉得很心满意足了。李嘉诚当时真是钱很少,三千万他就觉得不得了了。陈朗就告诉他,你不止这个数,将来你是华人首富。三十多岁,给他预言,果然以后真的成为华人首富。所以陈朗一生跟李嘉诚都是好朋友,李嘉诚有什么事就问他。他看到李嘉诚的财库(仓库的库),财库是满出来的,人家的命好。命怎样来的?前生修的布施,他不用读金融博士,一样可以成为华人首富。我是什么?前生没有这么多财布施,所以赚一点工资薪水够自己过,还剩一点能够孝养父母,就这样而已,多一点都没有。现在出家了,更加是贫僧一个。说明是什么?人的钱是什么?你前生要布施,你这一生出世的时候,八字都带得好,八字都是你感应来的,人家拿你的八字一看,你的命很好,看你的相很好。如果我们前生没有布施,这一生想改一改相、改一改风水,不可能的,表面上的,你因没有改。所以懂得这个道理,你才知道因果确实没有错。
所以我们以前大学的老师、教授就问我,为什么金融你不教,你教佛法?我告诉他,我现在还是教金融。为什么?以前教金融是方法,这个方法未必人人都适用,一定是命好的人才适用。你命中有财,投资才能够赚得到。那个是缘,因加上缘才能结果,有因无缘结不了果,有缘无因更加结不了果。以前我是在缘上教人,现在我是在因上教人,我教人布施,愈布施财愈多,那还不是教金融!
儒家四书里面《大学》跟我们讲,「君子先慎乎德」,就是在德行上面要谨慎,「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古圣先贤都跟我们教的是一样,我们首先要修德,修德了你自然就有人。李嘉诚跟他一起做事的人很多,不是说因为他有钱才跟他,很多都是跟他几十年。为人他有这种信义,他才有这种德,人家才能够死心塌地跟着他做事。你如果没有人帮助你,你自己再能干,都很难成就事业,所以有德就会有人跟着你。有人自然有土,土地,我们说地产。李嘉诚投资不少地产,这些地产包括所有的资源、所有的资产。有土此有财,你的财富就跟着来了,生财之道。有财又有用才行,这个财富怎么用?不是用于自己个人享受,古圣先贤赚钱都是为了帮助苦难众生,不是为自己享用。为自己享用的,叫做什么?积财丧道,财来了,德就散了。财散了,你就有德了,所以散财修德,散财就修福。有德就有福,没有德的人没有福,所以「德者本也」,好像一棵树,它是根本;「财者末也」,好像枝末,财富,一棵树的树叶、树枝,一棵树能不能够茂盛,关键不是看树枝,看那个根本。所以你看到一个人如果很有道德的,你就知道这个人将来会有成就,无论他做哪一行,都会有成就,所以这个根本最重要。
而德的根本是什么?我们说财的根本是德,德的根本是什么?是孝道。孔老夫子在《孝经》里面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道德的根本就在于孝道。德讲什么?讲仁爱之心。你怎样才爱人?从爱父母开始。你爱父母了,才能够爱人;父母都不爱的,不可能爱人。父母恩德这么大,你都不爱,怎么会爱人?所以修行从孝道学起。《观经》里面第一福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奉事师长是师道,尊师重道,尊师重道的基础是孝道,一个人能够尊重自己的父母,才是真的尊重老师。所以我们看到有时候佛门有些同修很虔诚、很难得,来到寺院见到法师,顶礼供养。家里父母看到这个样子,心里面就很不高兴了,这个儿子从来都没有跟我顶礼、从来都不供养我,见到出家人就顶礼供养,你说心里面多难过,凡人都会这样想。遇到这样的人最好不要接受他供养,劝他什么?将你的供养,供养你自己的父母,这个是你的根,如果你的根本都失掉了,你在外面寻找枝末没有用的,这样的学佛学不成功的。
所以学佛从哪里学起?孝顺父母开始学起,首先要做个孝子、做个好人,这样你才有资格往生成佛,这个是《观经》里面讲的第一个条件。你真正有孝心了,你对老师才是真的尊敬。老师(法师就是老师)他不是说希望你供养他,如果有这个心,这个不是好老师,为什么?他名闻利养没有放下。他不会希望你尊敬他,但是他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宣扬?是因为尊师重道是对你有利益,你能够契入佛法的真谛。因为佛法真谛是要靠诚敬心去求,它跟世间知识学问是不同,如果你没有这种真诚恭敬的心,你入不进去,你学经教、听经闻法,充其量只是学一点常识、学一点皮毛,对你了生死完全没有作用。所以要诚敬心才能够入,诚敬心的根就在孝心,所以佛为什么这样重视孝道。
印光大师说,学佛的大根大本就是孝养父母。所以如果我们家里还有父母,要好好的孝顺他们。孝顺他们,比供养寺院、供养佛菩萨功德还大。这个是古人讲的,堂中有活佛两尊,堂中活佛两尊是哪个?父亲、母亲。摆着两位活佛都不供养,你去供养佛像,这个叫做舍本逐末,搞错了。所以真正好的师父他会劝你,你好好回去供养父母,你不要供养我,供养我对你未必有大作用,供养父母才是真的。
孝养父母有三个层次,第一,孝养父母之身,对他物质的供养尽心尽力。第二,孝养父母之心,使他生欢喜心。即使家里很穷,你没有钱去供养,你都能够使他生欢喜心。二十四孝里面就有这样的故事,七十岁的老莱子,这个是周朝时候的人,七十多岁老莱子,为了哄他爸爸、妈妈欢喜,在他爸爸、妈妈面前,扮成一个小孩一样,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在跳舞,还自己故意摔一跤,哄得他父母笑得眉开眼笑,忘记了自己的衰老。老莱子他自己七十多岁,父母起码九十多岁,孝养父母之心,到老都不改变。
孝养父母之志,更高一个层次,父母对我们的志向我们要努力实现。不过讲到志向,古人的志向跟我们今人的志向是不同,今人的父母很多都是没有学过传统文化的,所以志向很低劣。我们就听说过,父母希望儿女缺德不要紧,不要缺钱。你看现在的父母的志向在哪里?以前的父母不是这样的,做人要有气节、有崇高的志向,志在圣贤,没有钱不要紧,你要做一个好人,做个光明正大的人,做个君子,做个圣贤,哪怕饿死都值得。这个就是古人的志向,我们孝养父母之志就是要这样。《论语》里面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我们谋求的是道。你没有机会做李嘉诚不要紧,来作佛菩萨,谋道不谋食。
所以这一生不要志在赚钱。我以前的薪水也很高的,舍掉不要了,现在分文都没有,身无分文,但是我很快乐,不知道你们看出来没有?这个不是讲假话,真是很快乐,无忧无虑。以前难免都有忧有虑,现在真的到了无忧无虑,一天到晚真是心上无事,心愈来愈安,安在哪里?要安在「心常谛住度世之道」,安在这里。心常安住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也是为了度众生。现在我们度众生没有这么大的本事,我们先去往生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一转身乘愿再来了,这个时候神通广大,你可以十方世界化身救度跟自己有缘的众生。
所以这位同修提到的,是要多讲因果教育、多讲伦理道德教育,慢慢帮助现在的众生他的心志愈来愈提升。先要做好人,然后慢慢教他,做人不够,你即使做到人中之圣人,但是如果不能出离六道,难免来生还要轮回。这一生你做到好人,因为你受到好的教育,有圣贤教育、有佛法的教育,你才能够做好人。我自己就是,我反思我自己,如果不是年轻的时候二十岁、十九岁就学佛了,我现在可能污染得不知道成为怎样恶劣的人。为什么?这个社会确实污染太多了,即使是你前世有善根,即使你是菩萨再来,你来到这个世间,如果没有接受到正法的教育,你一定会迷。在这个时代,四样东西,名、利、财、色,你一定会受污染,菩萨再来都难免。所以即使是菩萨再来,他一定会示现什么?每天不离经教,每天不离正法。因为正法就是提醒自己,迷的时候一读,经典这样教导,立刻就觉悟、立刻就反省、立刻就忏悔,改过自新,你就不至于迷下去。如果不是,你想在这一世当中平平安安,我觉得不可能,真是不可能,我自己是这样体会。
所以能够将人做好,打好根基,你学佛求生净土,你绝对可以往生。而你想求生净土,也一定要回过头来,好好的扎好这个根,德行的根很重要。做人,儒家讲五常,仁义礼智信,这个五常就是佛家讲的五戒。仁是仁爱的仁,仁就不杀生,不仅不可以杀害生命,连有伤害别人的念头都不可以有,如果你有伤害别人的念头,杀心没有断,就不仁了。义是什么?义是不偷盗,偷盗就不义了。这个义就是应该要做、适宜,「义者宜也」,宜就是应该,你做了不应该做的事,就是叫做不义。礼,礼者不邪淫,邪淫完全违背礼,不仅身不可以做,念头都不可以有。智,智慧的智,是不饮酒,饮酒丧失智慧。信,诚信的信,不妄语。你看五戒跟五常完全是对应的,儒佛是相通的。
儒是佛修行的基础,你要求往生,在世间你必须做个君子、做个正人。君子就是佛家讲的善男子、善女人,你看《阿弥陀经》经常都说这几个字,善男子、善女人。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若一日至若七日,一心不乱,是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接引你往生。如果人不善,只是若一日至若七日念佛一心不乱,没有用的。讲老实话,他不可能一心不乱,为什么?因为他的恶念会干扰他,等他念佛的时候,心稍微定下来的时候,这些恶念就会冒出来,你就不能够得一心。不信你试试,你的恶习气如果不肯断的话、你放不下的话,你念佛一定会冒出来,一定,所以不可能得三昧,甚至不可能往生。所以断恶修善是非常重要,这个不可以含糊,关系到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大事。即使你对极乐世界不感兴趣,你来听也有好处,起码可以帮你做一个正人君子。你没有这么高的志向,不想作佛菩萨,做正人君子也好。你连正人君子都不做,做什么?做小人?不行。
所以《无量寿经》很好,它三根普被,上根人志求佛道的,这部经很合适;下根人,不想求佛道的,想做个好人也行,这部经也合适。你看特别是后面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专门是教你世间的因果,教你怎样做好人。所以这部经是我们的必读书。清朝前清皇帝,当时就很重视这部经,在万寿殿将这部经做为日课,皇帝亲自带领文武百官每天读诵这部经,所以才有前清的时候康熙、雍正、乾隆的盛治。那个时候真是太平盛世,靠什么?靠正法的教育。
我们想要度世、度众生,我们自己要学好,最关键就是要为众生做好样子,你才真正叫做发菩提心。不可以自欺欺人,什么叫自欺欺人?有过不改,有罪不忏,这个就叫做自欺欺人。学到最后,不仅往生极乐世界没有分,都是三途恶道。这些丑话要说在前面,不要到时候,听定弘法师说,我念佛就可以往生,怎么我往生不了?埋怨我。我先把话说清楚,你首先做个善人,你念佛就有分,如果不是善人就不行。
当然,我们在佛经里面、在《净土圣贤录》里面,也看到很多人是恶人,一生作恶,最后他为什么可以念佛往生?这些人的因缘很特殊。他是什么?一生没有闻到正法,他不知道求生极乐世界这件事,他是什么?从小学坏了,但是他前世的善根很深厚,只是这一生迷了,没有遇到正法,所以一失足就成一世恨,但是到临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善知识教他。他那个时候是什么?业障现前,很痛苦,受病痛的折磨,善知识教他,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他就真的相信、真的依教奉行,念几句佛就往生了。
你看唐朝的张善和,在《往生传》里有他的事迹。张善和是一生以屠宰为业的,专门杀牛的,到晚年一身都是病,临终的时候见到牛头人来索命,非常痛苦、非常恐惧,大声喊救命。有一个出家人路过,听到里面有人喊救命,就进去看看,看到他这样,立刻拿香递到他手上,教他现在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他就拼命念,唯一的救命稻草,拼命念。念了一刻钟,他就说那些牛头人不见了;又念了一刻钟,说阿弥陀佛来了,然后就跟着阿弥陀佛,断气了,走了。你看这些人一生作恶(杀生),但是他临终遇到善知识教导,他一听就信,就能够依教奉行,一样可以往生。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过去作恶不要紧,情有可原,因为你没有接受过圣贤教育,所以是难免的,特别是现代社会,你不堕落是很难的,但是现在你回头了,有得救。你以前所造的再重的罪业,你现在回头,都有得救,只要肯回头。何况念一句阿弥陀佛,你至诚心念,「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一句阿弥陀佛就有这么大的功德。所以这种是特殊的因缘。
现在我们已经闻到正法了,知道要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了,你现在已经知道正法了,要求生极乐世界了,再造恶就没有理由了,你没有后路了。你跟张善和不是同类型,人家是以前没有闻到正法,最后闻到了,他就回头,回头是岸;现在闻到正法了,你还不肯回头,那就糟了,那可能就真的去不了了。现在要做善男子、善女人,以前的、过去的既往不咎,过去就过去了,从今天开始重新做人。过去的我已经死了,今天的我得到重生,脱胎换骨,摇身一变要作佛菩萨,这样你就得度。所以一定要发起这种菩提心,你就可以自度度他了。
下面经文讲,『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万物,一切宇宙的万有现象,你都能够通达,无有障碍,就叫做随意自在。其实每个人本来就是自在,现在为什么觉得不自在,觉得很多烦恼的束缚,不能够得到自由,这个是什么?你自己捆住自己了。好像蚕,作茧自缚。蚕,牠要吐丝将自己捆起来,将自己束缚起来,没有人束缚牠的,牠自己束缚自己。我们也是这样,为什么得不到自在?是自己内心的烦恼将自己束缚住。你能够将烦恼解脱了,你就得到自在。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你自己要解开自己的缠缚。
缠缚怎样来的?我们凡夫因为没有戒定慧,所以当我们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内心就会跟着转动。眼见到色,就跟着色跑了;耳闻声,就跟着声跑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跟着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内心就生烦恼,生起妄想、分别、执着。譬如说,有人现在赞叹你,你善根深厚,你看一学佛、一闻到净土,你立刻就信受奉行,真是难得,将来你一定是作菩萨的。你听到是不是很欢喜?现在有人骂你,你学什么佛,每天还在这里做这么多恶事,家里也不顾,你想想就觉得自己真的很伤心、很不高兴。所以别人赞你,你就欢喜,别人骂你,你就不开心,这个是你的耳跟着声尘转动了。生起什么?这些所谓情绪、烦恼、七情六欲。自己做不了主,是外面的境界来做你的主人,别人叫你高兴你就高兴,别人叫人烦恼你就烦恼,你做不了主,烦恼做了主。如果你能够修戒定慧,我将我的六根能够收摄,不跟着外面六尘转动。赞我,我也不会去欢喜,骂我,我也不会生瞋恚,始终保持我的清净平等,你不受外面境界影响,你就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了。所以完全是修你的心。
所以宗门有句话说,「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万物是周围的境界,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你只要无心于万物,你不要把这些放在心上,别人骂你也好、赞你也好,你都不要摆在心上,何妨万物常围绕。所以境界不需要去避它的,避它,你不懂得修行。真正懂得修行的人,他就在自己现在的境界里面,不为境界所转,不为境界所动,你就是真修行,「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个才是修行。所以有同修听到念佛好,就整天很厌烦现在的境界,我一天到晚都要做事,还要做饭,还要带小孩,老公还要看电视,影响我念佛,很烦厌,这个就是被境界所转,你不得自在。你念佛就好好的念你的佛,你怎么要管别人看不看电视?该煮饭就煮饭,煮饭也可以念佛。所以你心常安住阿弥陀佛,你就不会受万物的干扰。这些功夫要下,向这个方面努力。
如果现在心还被这些境界所转的话,你要反省、要忏悔。特别是遇到不顺心的境界,很容易生起不平的心,凭什么他这样对待我?愈想愈生气,甚至要动刀。这些是什么?完全被境界所转。好像我刚才讲的一个例子,我爸爸以前军队里面的士兵,看电影看到白毛女被人欺负,就开枪打那个地主,打得银幕穿了几个孔,他当真了。这些境界完全都是假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总是跟这个境界对立、冲突,那是叫自己折磨自己。所以古人有一句话讲得好,「天下本无事」,下面一句是什么?「庸人自扰之」,是你自己烦扰自己、自己折磨自己,完全自作自受。
还有一个特别提一提,学佛,有些同修比较喜欢搞神通感应,这些也都是容易受外界转。有些同修很喜欢问神问鬼,对这些特别感兴趣。鬼神有没有?有,真是有。但是孔老夫子给我们讲一个原则,「敬鬼神而远之」,对他们要敬重,但是不要跟他们走得太近,就是不要跟他学、不要听他讲,我们听佛菩萨讲。即使鬼神透露一些信息,你听了,如果是有道理、跟佛经相应的,你可以接受;跟佛经不相应的,就不接受,姑且听之。如果你什么都信了他,那就糟了。因为我知道有些同修就很喜欢有什么事就问那些通灵的,问神问鬼,还有扶鸾的这些,以前有很多。或者是什么?求神通,突然见光了、闻到香了,一点的风吹草动就开始心动了,这些都是很容易出魔障。真正修行,这些境界在面前,见如不见,不为之所动。
你看唐朝的时候有一位明心见性的祖师,黄蘗禅师,很有名的。黄蘗禅师他怎样?他没有开悟之前,他就很有这种定力。有一次,他跟一个道友结伴去一个地方,结果见到一条河,要过河,过不去怎么办?那个同伴有神通,他将自己的草帽抛在水上面,然后他就一下跳到这个草帽上面,就好像达摩祖师过江一样,踩着草帽就过了江。过去之后,他就向黄蘗禅师打招呼,你也过来。结果黄蘗禅师就怎样讲?我早知道你这样,我就打断你的狗腿。你看,人家神通很厉害,可以拿着个草帽就可以过江,一般人那有这样的神通?黄蘗禅师都不看在眼里,人家是志求菩提,这样的雕虫小技人家根本就不放在眼里。所以那个神僧(过了河对面的人)很佩服,其实都是试探他,就赞叹,你真是大乘的法器,我不如你。为什么?因为我还搞神通,你是大乘法器。
神通是什么?自性本来具有的本能,你证得自性,它自然出现,根本不需要起心动念去求。如果你对这些很在意就麻烦了,因为魔也有神通,他就利用你这个喜爱、这种贪心,他来引诱你,你就堕落,陷进去了。所以真正能够有这种定力,你不为外界所转,你就能够转外界。佛经里面讲,能转境界,则同如来。佛的本事是什么?佛本事不是神通广大,是他能够不为境界所转,而能转境界。
下面讲『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庶类」就是众生,为一切众生「作不请之友」,请是请求。佛是老师,菩萨是佛的学生,老师要有老师的尊严,是师道,所以老师的法要请法。所谓「只闻来学,未闻往教」,就是只听过来这里求学的,没有听过上门去教你的,以前师道有这样的尊严。如果是你来求教的,你才有这种诚敬心,你才能够学到东西;我上门去教你的话,你是方便,你对法没有诚敬心,因为你得来太容易了。菩萨就不同了,菩萨他是以学生的身分、以师兄的身分,他跟你同辈的,所以他能够做你的不请之友。你不用来请法,他主动上门来将佛法送到你门前,这个是菩萨。主动帮助众生,因为众生愚痴颠倒,即使是痛苦、烦恼,他都不知道怎样去出离,可能他一念都没有想到我要出离,迷在苦里面,他就出不来。你要主动上门教他,教他一定是先要让他生欢喜心,他自己的欲求你要能够帮他得到满足,然后他就能够欢欢喜喜接受你的教导。
真正帮助众生,最重要的就是帮他破迷开悟。因为有迷,他才会造业,造业他就会受报。我这里收到一位同修的问题,他就讲到,看了《珍惜生命,请勿堕胎杀子》这本书,这本书非常难得,很多同修的忏悔,他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堕胎就等于杀人。胎儿就有生命,所以将他堕了之后,就结下了深仇大恨。好像我上次有跟大家提过,三个礼拜前,在圆明寺我们的大学生学佛夏令营,其中有一位女学员,被自己的婴灵附体,要杀她,逼她跳楼。他附在她身体上,她自己就控制不了自己,被那个婴灵控制了,她要去跳楼。所以我想到很多人跳楼都是这样死的,自己不想跳楼,不明不白就跌了下去。这个是什么?过去无知,所以做了这些错事,给自己、给有缘的众生带来无穷的苦难。现在能够明白了,以后就不再造了,后不再造,这个就是忏悔。当然,已经结下了冤仇,一定要化解,化解的方法就是要诚心诚意向被自己杀害、伤害的众生求忏悔,就是认错、认罪,希望他原谅。而且将自己所有修行的功德回向给他们,求三宝加持,他们都能够听经闻法、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我刚才讲的这个婴灵附体的事情,我们陈静瑜老师帮助他,当时就是劝他来听经。当时我在大殿讲《沙弥律仪》,那个婴灵就说,他也见到很多莲花,很多众生都往生,但是他自己不肯上去,为什么?他说这个仇还没有报,他要报仇,不肯上莲花。这是什么?他也在迷。这就要怎样?要多听,希望有一天他听明白了,他就放下了,将这些冤仇、怨结解开。
真正听经,尤其是听《无量寿经》,我们深信,现前的闻法的众生,包括我们在内,都有佛光注照。佛光注照就使我们能够消除业障、破迷开悟。因为这个是阿弥陀佛的愿,《阿弥陀经》讲得很清楚,闻是经受持者,你闻经(就是听经),你能够受持,你就得到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经文白纸黑字写得很清楚,绝对不会有虚假。所以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劝这些有缘众生,我们不要讲冤亲债主,冤亲债主有一点对立的情绪在里面,讲有缘众生,甚至有缘的众生菩萨,感恩他们,向他们忏悔,祈请他们来听经。
所以有些人就问我,为什么你不做一些法事,好像三时系念可以做主法和尚,我说我不会做,我懂的就是讲经,如果说帮助超度众生,我只懂得讲经说法去超度众生,我相信效果不会亚于去主法。为什么?经上告诉我们,不是说我有什么功力,我一点功力都没有,我是业障深重的凡夫,但是我相信经上讲的绝对不假,你能够闻是经受持者,你闻经就得到佛力加持、护念,加上受持就更加了,所以你的业障就会慢慢消除于无形。无论是哪一道的众生,只要有机会听到经的,他都能够得度。所以我在我的寮房那里,我们两个法师住在一起,开了五个地方来播经,厨房放一个,厅里面放一个,两个房间也放一个,天台上面放一个,五个,就播我们老法师的《无量寿经》。还有同修也将我讲的广东话的播经机拿出来,可能有些香港的鬼神喜欢听广东话,也可以。劝他来听,日夜都可以听,因为他们不用睡觉,我们人要睡觉他们不用睡觉就日夜听,日夜听就觉悟快,所以我们相信鬼神里面往生的有很多。
所以三个礼拜前的例子,我们的感悟很多。你看,他见到很多莲花,很多众生往生,证明真是有很多人得度。他自己不肯往生,是因为他自己还没明白,但是我相信总有一天他会明白,只要他不放弃听经。所以我们劝导这个妈妈,就是这个被附体的女学员,一定要祈请,祈请他听经。所以只要能够听明白了,就能够有信有愿求生净土。
所以帮助一切众生最好的方法,就是帮助他认识净土法门。帮助就是救度众生,不是说你拿钱给他、拿东西给他吃、拿衣服给他穿,当然那些是一种帮助,只能帮助一时,不能帮助久远。真正能够帮助他认识净土了,他能够有信有愿往生净土的话,这个是最圆满、最究竟的帮助。我们也要存这种心,作众生不请之友。
你要有善巧方便,先从度家里人开始。譬如说家里人,你可以劝他说,礼拜六不如陪我去听一下经,晚上我来为你做饭吃,你早上跟我去听经,圆明寺还有很好吃的斋菜。这些是我们义工同修来供养,所以他们很懂得修福报,使大家安心,不用做饭。「法轮未转,食轮先」,如果没有饭吃了,大家饿着肚子,我想听得心都不安。劝他来听,听完之后他就明白了,慢慢他就主动来听,那你就度了一个人。所以亲戚朋友有缘的,你就可以劝他来。或者他不方便来的,送他一个光盘,送他一个播经机,送他一本《无量寿经》,叫他慢慢在家里看,也可以。或者上网听,我们这里上个礼拜就开始网络直播,在网上就有很多同修,听说上次有五百人听,比我们现场要多一倍都不止。他可以在家里听,打开amtb.hk就行了,写一个小纸条给他,你就听这个,这就作众生不请之友了。所以心一定要有这个念头,心常谛住度世之道,念念都要想着帮助众生。
我们再看下面的经文,第三小段是「护佛种性」。
【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
『如来甚深法藏』,它这里有两个解释,根据黄念祖老居士所引用的古德的批注,一个是隋朝的慧远大师《净影疏》,另一个是道隐法师的《甄解》所讲,说人人都有如来藏,如来藏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性。什么叫藏?藏在里面,现在没有显出来,所以叫做藏。我们本来是如来,但是现在看不出来,是一个凡夫的样子,所以是有如来藏,但是现在是凡夫。能够通过修行将这些障碍去除,使我们藏在里面的如来自性显发出来,你就修成功了。所以「受持如来甚深法藏」,不是说叫你得到什么,无可得,「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你一点都没得到,只是你将本来没有的烦恼、习气、贪瞋痴的妄念放下,你本来自有的如来藏它就会显现。就比喻天上的太阳,今天阳光明媚,但是有一段时间有乌云挡住了太阳,看不到太阳,看不到太阳是不是说太阳没有了?不是,太阳还在天上,但是你见不到它,因为有乌云挡住。所以修行是什么?将乌云拨除,拨云见日,自性太阳出来了,光明遍照。所以每一个人都有如来自性。所以受持如来甚深法藏,就是开显你的自性,开显的方法就是将妄想、分别、执着去除。这个是第一种解释。
第二种解释,是三世一切如来的法藏。法藏,法是讲万法,一切如来所说一切法现在能够归一,万法归一。归一是归什么?就是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华严经》讲得很清楚,「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你能够将如来所说一切法归一,归到一句名号当中,能够受持这句名号,怎样受持?念这句佛号,我念阿弥陀佛四个字,就已经将如来一切甚深法藏受持了,这个佛号就非常圆满殊胜。
所以这两种解释都很好,而且两种解释它不矛盾,为什么?第一种解释,讲如来法藏就是你的自性,而这个自性就是一句佛号。你受持一句佛号,就是受持如来甚深法藏,就是明自本心、见自本性,念佛时就是见佛时。一声佛号一声心,将你的心性显发出来,这个是受持如来甚深法藏。原来就这么简单,看到这个甚深法藏有多深?一句阿弥陀佛就行了,阿弥陀佛其深无底、其广无边,展开来就是如来一切经法,浓缩起来就四个字「阿弥陀佛」。
所以有同修说,我现在年纪大了,我想学,学不来,经读了前面就忘记后面,读了后面忘记前面,又不明白,很烦恼。难得他很好学,但是自己年纪大,记性也不好,可能甚至眼也花,觉得学不来。现在你明白这个道理了,如来甚深法藏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你好好念这句阿弥陀佛就行了。古人讲,大道至简,大道是最简单的,甚深法藏最简单,一句佛号。《华严经》说,「浅深相即」,浅即是深,深即是浅,这句佛号就圆满了,为什么?你念这句佛号就可以成佛了。释迦牟尼佛都念佛成佛了,所有往生的人都是念佛成佛,你当然可以。
下面讲『护佛种性常使不绝』,「护」是保护、护持、维持的意思,「佛种性」,这里黄念祖引用《无量寿经会疏》所讲的四个解释,他举出三个解释。第一个,是开发众生本具的佛性。因为佛性人人本有,你护佛种性,就是帮助众生开发自己的自性,将本来不生不灭的自性开显出来了,这个功德无量无边,因为自性可以出生超过恒河沙这么多功德。而众生的自性、众生的佛性,跟如来的佛性是无二无别、一模一样,佛不会多一点,众生不会少一点,只是什么?现在众生的佛性被无明所障蔽,好像乌云障蔽住太阳,将乌云拨开了,太阳就显示了,太阳是一模一样的太阳。所以护佛种性是这样解释,常使不绝。
第二个解释是「以菩提心为佛种」,将菩提心做为佛种来解释,就是护你的菩提心。你怎样才能够成佛?要有菩提心才能够成佛,如果你不发菩提心,你就成不了佛。成佛是果,发菩提心是因。什么叫菩提心?我们净空老法师总结五个心,用我们《无量寿经》的经题,第一个是真诚心。真诚是菩提心的本体,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是至诚心,至是最真诚的,这个心叫至诚心,待人处事都要真诚,不可以有半点虚假。第二是清净心,第三是平等心,第四是正觉心,你看经题里面讲的「清净、平等、觉」这三个心。这三个心是自受用,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是「深心」,深是深浅的深,很深的心。但讲到深心很难理解,讲清净、平等、觉悟的心容易理解。什么叫深心?清净心,清净心里面不会有丝毫污染,有贪瞋痴就污染,有自私自利就污染,不可以污染我们的清净心。平等心是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礼敬,礼敬诸佛,看一切人都是佛、一切众生都是佛,甚至一个蚂蚁都是佛,平等。你绝对不敢怠慢人,不敢骄傲自满,永远谦虚。正觉心,你觉悟,觉而不迷,在一切境界里面保持你的正念。我们的修持就是用一句佛号,你不忘记阿弥陀佛,就是正觉心,就是真诚心。真诚心是什么?曾国藩先生为真诚这个诚做一个定义,「一念不生是谓诚」,一个念头都没有的时候就是诚。我们现在就用一句阿弥陀佛代替一切念头,你的真诚就出现了,你的清净心就出现了,平等心出现了、正觉心出现了,自然你就有慈悲心。慈悲心去待人、待一切众生,希望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个心就是真正的慈悲心。
所以发起菩提心,就是「护佛种性常使不绝」,不要忘失你的菩提心。《华严经》上讲,「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你将菩提心忘记了,你的心不真诚、不清净、不慈悲了,忘记阿弥陀佛了,你做一切的善法,到最后是变成魔业了,你不是成佛,成了魔。魔的福报很大,为什么?他以前修善。所以你不听经、不闻法,在佛门里面做再多的好事,怕的就是到时候都成为魔了。为什么?《华严经》上讲,你会忘失菩提心。怎样才能够护你的菩提心常使不绝?一定要每天有经教熏习。《金刚经》里面讲得好,能够受持一四句偈的功德,比布施恒河沙的七宝功德还要大。为什么?布施恒河沙的七宝,你可能忘失菩提心;但是你能够受持经教,你就不忘失菩提心,这个功德是无量无边的。
第三这个意思是讲,护佛种性是能够通过闻名,闻阿弥陀佛名号,你就能够信受持名、心心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这个就是护佛种性。就好像一粒种子,这粒种子种到地下,浇水,为它慢慢培养,它就可以长大、可以结果。这个种子是什么?现在你闻到佛名了,这个是种子。你今天听到《无量寿经》了,听到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了,这粒种子就种下去了,善根种子。然后你要不断的培养它,常使不绝,如果不是,它就会枯萎了,它就不能说长大结果了。所以每天都要闻法、熏修、念佛,断恶修善,改过自新,这样来修持,将这个种子让它发芽、生根、长大、开花、结果,将来往生成佛。这个讲得都非常好。
所以常使不绝,就是护住我们的佛性、我们的菩提心。特别是我们信愿持名、求生极乐世界的缘一定要护好。不但要护好自己,还要护持众生,帮助众生也都要这样,使众生能够离恶生善、信愿念佛求生净土。
这一段的经文我们就讲到这里。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
更新于:2023-08-02 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