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禅师:故道白云:51.慧藏

2023-07-19 佛教故事:一行禅师:《故道白云》

51.慧藏

第十三次雨季安居后,佛字母回到舍卫城。缚悉底和罗睺罗都跟着他。这是缚悉底首次来祗园精舍。发现这里幽美的环境十分适合于修行,他实有点儿惊喜。祗园精舍凉快清新,气氛友善。每人都热诚的跟缚悉底微笑。他们都知道看顾水牛经是因他的启发而讲说的。缚悉底坚信在这种互相扶持的气氛下,他的修行一定会有很大的裨益。他开始明白到僧的重要性,一些也不比佛和法为少。僧伽就是一起修习觉察之道的团体。它能提供支援和转辅导。皈依僧宝是必需的。

罗睺罗刚好二十岁了。舍利弗为他授戒为具足比丘。团里的僧众都替他高兴。给罗睺罗授具足戒之前,舍利弗已先给他特别的教导。缚悉底那几天也和罗睺罗一起,以能从舍利弗的教导中学得更多。

罗睺罗受戒后,佛陀也花了点时间教导他不同的观想法门。缚悉底也被邀旁听。佛陀教他们观想六感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境:色、声、香、味、可碰触之物和心所生起之物象,以及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心意识。佛陀教他们如何深入地观察这十八个感受的境界。这些境界又称为十八界,包括了六感根、六尘境、和六种感受意识或内尘。人对事物的体会,全都是根尘相应而产生的。十八界都是互依互存的,因而它们都没有常性和独立性。了解这个道理,便可以彻见万法无自性的实相,随而超越生死。

佛陀很详尽的给罗睺罗解释空无自性的真理。他说:罗睺罗,在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之中,没有任何一蕴是恒常和有独立实体的。这个色身不是有个我。这个色身也不是属于某个我的东西。所谓的我,不能在色身里找到,而色身也不能在所谓的我里找到。

一般有三个对我我性的见解。第一,是色身就是我,又或受、想、行、识都是我。这就是认为蕴是我的信念,也是第一个错误的见解。但当我们说:蕴非我的时候,又堕入了第二个错误的见解,因为这便是相信我与蕴实乃独立存在,而蕴只不过是我所拥有之物。这第二个错误见解,称为蕴异于我。第三个错误见解,就是相信蕴中有我,我中有蕴。这便是所谓蕴我互存其间。

罗睺罗,修禅观空,就是细观五蕴,以能体悟它们非我、非属于我、和非与我互存其间。一旦破除了这三个妄见,我们便可以体验到万法皆空的实相真性。

缚悉底在祗园精舍留意到一个名叫长老的比丘。他永远都是独行的,又不和别人谈话。虽然长老尊者没有打扰别人或违反戒律,但缚悉底总觉得他不是真正与僧众和合共处。一次,缚悉底想与他谈话,但他却全没反应的走开。其他的比丘都称他为独行侠。缚悉底常听到佛陀鼓励比丘要避免闲谈,多作禅修和锻炼自足。但缚悉底感觉到长老尊者的自足生活,似不合乎佛陀所说的愿意。困惑不解,缚悉底决定找佛陀替他释。

第二天开示的时候,佛陀请长老尊者出来。佛陀问他:你是否喜欢独处,做任何事都不靠别人,以免和其他的比丘有所接触?

他答道:是,世尊,那是对的。你曾嘱咐我们要尽量自足和独自修行。

佛陀转过身来,对僧众说道:比丘,我会再阐释自足的意思和较适当的独处方法。一个自足人生活在专念之中。他察觉到每一刻发生的一切,无论在身体上、感受上、心上和心物上。他懂得如何在当下的一刻体察事物。他并不追逐过去,也不迷失于未来,因为过去的已不可再,而未来的也真的未到来。生命只存在于当下的一刻。我们失去此刻,就是失去了生命。生活于当下的一刻,才是更好的独处方法。

比丘们,什么是追逐过去的意思呢?追逐过去就是把自己陷于一些已经过去的念头之中,诸如你从前的样貌如何、感受如何、所据的地位、或曾经历过的苦与乐等。这些念头都会使你纪缠于过去。

比丘们,什么是迷失于未来的意思呢?这就是把自己迷失于对未来所生起的念头。这些念头包括对未来的憧憬、希望、恐惧和担忧。你会猜想自己将来的外貌、感受、喜乐与苦恼。这些念头只会令你为未来而困扰。

比丘们,快回到此刻,以能直接与生命接触和洞视生命。没有与生命直接接触,是没可能彻视生命的。专念地生活可以带你回到现在此刻。但如果你被目前的事物引起了欲望渴求和焦虑,那你又会失去专注,因而不能活在当下了。

比丘们,一个真正懂得独处的人,就是他在人群之中,也必定是生活在当下一刻的。如果一个人在森林里深里居独处而不专注于当这刻,反而徘徊在过去未来,他便不是真正独处了。

佛陀用一首偈语综合他所说的:

不要追逐过去。

不要迷失于未来。

过去的不再。

未来的未来。

彻视生命的当下

此时此处,

行此道者

安稳自主。

我们必需今天精进。

明天已太迟。

死亡随时将至。

那有商讨之宜?

智者称赞那些

日与夜

专注生活的人

为更殊胜之独处者。

说过偈语后,佛陀向长老道谢,并请他再就座。佛陀没有嘉许或批评长老,但长老比丘很明显地对佛陀自足和独处的意思,已更为了解。

当晚法会中,缚悉底听闻众大弟子们对佛陀早上的开示非常重视。阿难陀尊者重覆佛陀每字每句的开示,包括偈语在内。缚悉底一向惊叹阿难的记忆。就是佛陀每字的语气,阿难陀也记清清楚楚。阿难陀覆灭述完毕,摩诃迦遮罗站起来说道:我提议把佛陀今早的开示绿成经典。我更想建变色镜将它名为独处殊胜法经。每个比丘都熟读此经和把它实践修行。

摩诃迦叶站起来支持摩诃迦遮罗的建议。

第二天早上,比丘们在外出乞食时,遇到一群在田边嬉戏的小童。小童捉了一只蟹,而其中一个男孩用食指把它按住,再用另一只手撕下它的一只爪。观看的儿童,都拍掌观呼。那男孩十分满意同伴们的反应,于是便再接再励,逐一把全部的蟹爪剥落花流水。跟阒,他便扔掉蟹身落的田里,再捕捉另一只。

小童见到佛陀和比丘,都向他们鞠躬作礼,才再继续折磨下一只蟹。佛陀叫他们停止。他说:孩子们,别人把你的手脚撕下来,你们会觉得痛吗?

会,大师。小童答道。

你们知道蟹也和你们一样,会感到痛苦的吗?

小童没有作答。

佛陀继续说:蟹也如你们一般要吃要喝。它们也有自己的父母、兄弟和姊妹。你们令它痛苦,它的亲人也会痛苦。仔细想想你们的行为吧。

小童似乎知道过错。看见其他村民已前来围观,佛陀便乘向说教慈悲之法。

他说:所有众生都有权享受安稳。我们应该保护生命和尽量给大家幸福。所有众生,不论两足或四足,泅水或飞翔的,都有生存的权利。我们不应伤害或杀戮其他众生,更应保护生命。

孩子们,就如一个母亲可为她爱和关怀的子女牺牲一样,我们也应该扩阔心怀,去保护所有众生。我们的爱,应该散播到我们的上、下、内、外、的一切众生。无论日夜、行住坐卧,我们都应该活在此种爱心之中。

佛陀叫小童放走刚捉来的蟹。然后,他又对众人说:静思这种爱心的人,首先会给自己带来快乐。这样做,你会睡得好,而醒来更觉自在。你不会造恶梦中忧悲苦恼。同时,你也会得到周围的人和物所保护关怀。你用爱心和慈悲对待的人,会带给你很大的喜悦。而他们自己的痛苦,也亦会慢慢消除。

缚悉底知道佛陀有心对儿童施教。为了帮助这方面的弘法,他和罗睺罗便在祗园精舍开了一些为儿童而设的学班。在年青的在家众帮助之下,年轻人每月一次聚会学法的机会。善达多的四个子女都很帮忙,唯独是儿子迦罗比较没兴趣听法。他参加的原因的,也只是因为喜欢和缚悉底一起罢了。幸好他的兴趣也日益增长。大王的女儿,跋吉梨公主,也十分支持这些学班。

一天,是圆月之日,她嘱儿童们带鲜花来供送给佛陀。小童从家里的园中或路之上的草野间摘下花朵,带到精舍来。跋吉梨公主,则在宫中的莲池里采了一束莲花带来。他们来到佛陀的房子,才发觉佛陀正在法讲堂里准备给僧众和在家众开示。公主引领孩子们悄悄地进入讲堂。成人们都让路给他们通过。他们把鲜花放在佛陀前的桌子上,然后鞠躬顶礼。佛陀微笑着鞠躬回礼。他示意孩子们坐在他面前。

佛陀这天的法会很是特别。小童坐下后,他便慢慢站起来。他拿起一朵莲花,在众人前举起来。他没有说任何的话。每人都坐得很定。佛陀继续提着莲花一段时间。众人都大惑不解,心里猜想着他这样做的用意。跟着,佛陀望向众人,淡然一笑。

他这才说道:我具真实法眼,妙慧之宝藏,而我刚已给摩诃迦叶传承了。

每个人都转过头来望着迦叶尊者,只见他在微笑。他的目光一直没有开过佛陀和他持着的莲花。当大家再回头望佛陀的时候,他们发觉佛陀也正在望着莲花微笑。

虽然缚悉底有点困惑,但他知道最重要的,还是保持专念。他望着佛陀的同时,也开始观察气息。在佛陀手里的莲花才刚刚开花。佛陀以极之温柔高雅的姿态把它拿在手里。他用大姆指和食指拈着莲茎,莲茎又刚好帖在他手掌的弯位。他的手掌一如莲花般美丽,洁净美妙。刹那间,缚悉底真正体会到莲花清高之美。根本就没有什么要去思想。自然而然地,他也展颜微笑。

佛陀开始说话。各位朋友,这朵花是奇妙的实相。当我把它在你们面前展示,你们都有机会体验它。与一朵花的接触,就是与奇妙的实相接触。也就是与生命本身接触。

摩诃迦叶说是因为与花朵达到接触,才会先你们而笑。你们的心内不停有障碍,便一直都不能与花朵达到接触。你们之中有人会问:为何乔答摩要举起那朵花?他这样做有何用意?假如你有这些念头在心中,你便不能真正体验这朵花。

朋友们,在念头之中失却了自己,是会防碍我们与生命真正接触的。如果你被担忧、懊恼、焦虑、瞋怒或嫉妒所操纵,你便会失去与生命的美好神奇接触的机会了。

朋友们,我手中的莲花,只对那引起活在当下的人而言,才是真实的。如果你不回到目前此刻,对你来说,这朵花实不存在。有些人可以走过一林的檀香树,而一棵檀香树也看不见。生命虽然是充满苦恼,但也同时满载奇珍。你们要留心察觉,然后才会发现生命里的痛苦和美妙。

与痛苦接触并不是要自己失却于痛苦之中。体验到生命的美妙也不是要迷失自己于其中。所谓接触,就是与生命的每刻都直遇契入,以能对它有深切的体验。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了解生命的无常性和互依性。有了这种了解,我们才不至迷失于欲望、瞋怒和贪爱之中。那时,我们才得到真正的自由解脱。

缚悉底很高兴。他高兴自己在佛陀开示之前已明白了和微笑了。摩诃迦叶尊者比他先笑。他是缚悉底深知自己不能与摩诃迦叶又或舍利、目犍连、和马胜等相比。毕竟,他还只不过是二十四岁罢了!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10.未出生的孩子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10.未出生的孩子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27.世法燃烧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27.世法燃烧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3.满臂姑尸草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3.满臂姑尸草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32.手指非月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32.手指非月

白云法师: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57.木筏非岸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57.木筏非岸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54.住于专念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54.住于专念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64.生死轮转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64.生死轮转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48.以禾盖土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48.以禾盖土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47.依照正法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47.依照正法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52.功德田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52.功德田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65.非满非空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65.非满非空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50.一把麦糠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50.一把麦糠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59.论说之纲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59.论说之纲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55.晨星出现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55.晨星出现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62.舍利弗之吼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62.舍利弗之吼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53.投入此刻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53.投入此刻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56.觉观呼吸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56.觉观呼吸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60.鹿子母夫人的哀伤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60.鹿子母夫人的哀伤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49.大地的教化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49.大地的教化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58.一把珍贵的泥土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58.一把珍贵的泥土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61.狮子吼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61.狮子吼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67.海洋诗人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67.海洋诗人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68.三妙门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68.三妙门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66.四座山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66.四座山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63.一直到海里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63.一直到海里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46.一把申恕波树叶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46.一把申恕波树叶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75.快乐的热泪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75.快乐的热泪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77.眼里的星斗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77.眼里的星斗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79.檀香树茹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79.檀香树茹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80.你们要精进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80.你们要精进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76.修行的果实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76.修行的果实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78.二千僧袍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78.二千僧袍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81.故道白云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81.故道白云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73.隐藏的饭团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73.隐藏的饭团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72.默默的反抗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72.默默的反抗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71.调弦的艺术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71.调弦的艺术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74.象后的叫声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74.象后的叫声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70.鹌鹑与白鹰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70.鹌鹑与白鹰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69.佛陀会到那里去?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69.佛陀会到那里去?

佛教故事:大德讲故事:一行禅师 佛教故事:大德讲故事:一行禅师

虚空本不动,白云自往来

瑜伽 唐大慧一行禅师 瑜伽 唐大慧一行禅师

白云禅师:大般若经要解——五蕴密义 白云禅师:大般若经要解——五蕴密义

白云禅师:大般若经要解——但有名而随义 白云禅师:大般若经要解——但有名而随义

白云禅师:大般若经要解——空相义 白云禅师:大般若经要解——空相义

白云禅师:从生活中认识佛法 白云禅师:从生活中认识佛法

白云禅师:人际关系与说话技巧 白云禅师:人际关系与说话技巧

白云禅师:好好开拓自己 白云禅师:好好开拓自己

白云禅师:清净、庄严、淡泊 白云禅师:清净、庄严、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