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戒戒相浅解

2023-07-10 持戒

菩萨戒有受而无舍。因为菩萨戒是尽未来际受,菩萨戒犯了重戒便失去戒体。犯了重戒以后不通忏悔,是很严重的。

【关于戒体,大善知识开示:戒以何为体?以心为体!戒的目的就是要戒心。意识与意根会导致我们的业种变化,导致世间和未来世五阴的变化。所以,一切的戒都是以意识、意根为体;因为戒所要戒止、遮止的就是意识和意根的行为。意识和意根接受了戒法时就有戒体存在了,意识和意根如果严重违犯了戒,那就表示说意识和意根是不愿意接受那个戒,因为不愿意接受戒法所以戒体丧失了。意识和意根如果严重违犯了戒,那就表示意识和意根是不愿意接受那个戒,因为不愿意接受戒法所以戒体丧失了。】

不同的菩萨戒本有不同的戒相。《菩萨优婆塞戒经》里面,他是尽一生受,有六重二十八轻。但是《菩萨地持经、菩萨璎珞本业经、梵网经》所讲的菩萨重戒,是十戒都尽未来际受。

《菩萨璎珞本业经》十不可毁戒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世尊开示云:佛子有十不可毁戒、应受应持。一、不杀人,乃至二十八天、诸佛菩萨。二、不盗,乃至草叶。三、不淫(在家人不邪淫)乃至非人。四、不妄语,乃至非人。五、不说出家、在家菩萨罪过。六、不酤酒。七、不自赞毁他。八、不悭。九、不瞋,乃至非人。十、不谤三宝。若破十戒不可悔过,入波罗夷。十劫中,一日受罪八万四千,灭八万四千生故不可破。是故佛子初发心住,乃至二住、三贤、十地,一切皆失。是故此戒是一切佛、一切菩萨行之根本。若一切佛、一切菩萨不由此十戒法门得证圣果者,无有是处。

那就是世尊告诉我们,有十个不能忏悔的戒应受、应持。我们一般人受了戒,如果犯戒了还可以忏悔,忏悔以后戒罪就消失了。但是这十个戒是不能够忏悔的,忏悔了这个戒罪照样在。可是世尊说:这十个戒必须要受、必须要持。

第一:叫我们不可以杀人,也不可以杀二十八天的天人、天主、天神、天子、天女,都不可杀。还有诸佛如果有幸,遇到应化身佛不可杀,遇到了诸菩萨也不可杀。那你说菩萨不可能遇见啦!我怎么可能杀得到?那可不一定。也许你遇到个人或是你遇到一只有神通的狗猫,他受了菩萨戒,那就是菩萨,你杀了他也就是杀菩萨,所以要很小心。

第二:不可以窃盗。凡是有主之物,不要去动脑筋。譬如入了人家的宅院、庄园,你可不要漫不经心随手摘了一片树叶,地上摘了一根草,也是犯重罪。为什么规定这么严呢!那是说:要我们把窃盗的心和习惯从根本上拔除掉。

第三:不可以有淫行。这是出家菩萨,在家菩萨不可以邪淫。所谓邪淫是非时行淫、不应当行淫的处所行淫是非处、于身体上不应当行淫的地方行淫是非道。此外于配偶之外的人、非人乃至畜生男、畜生女行淫也是邪淫。换句话说:非份之想不应当有,起心动念就是犯戒。

第四:不妄语,乃至非人。一般的妄语是骗骗人家,撒撒小谎。但是这里指的妄语主要是指大妄语。没有悟装做悟的样子、说悟的境界。没有悟骗人家说我悟了,就是大妄语。如果你跟一只猫打妄语,它听得懂,你大妄语的罪业便成就。因此,鬼、天或其他众生如果听得懂你讲话的意思,你跟他说:我开悟了、我是圣人。你就是大妄语。所以没有悟的人要很小心,不要妄语。

第五:不可说出家、在家菩萨的罪过。那意思就是说专指他的身、口、意的行为。言行不检点、贪财、贪名、瞋恨等者。但这件事与摧邪显正要分清楚。摧邪显正是为了不忍众生走入非正道,要导正他们的知见。若有人知见讲错了,我们要说这个知见讲错了,但不可说某某人讲什么话,这样错了。此戒是指述说出家、在家菩萨的身、口、意的行为罪过,而不是破斥法上的错误。对别人的身、口、意行为不检点的罪过,我们只能私下当面跟他说:你这样做不好,应该要改。但不能跟别人讲这菩萨做了什么坏事!更不要听了去转述。

第六:不要酿酒、不要卖酒、不要开酒廊。因为酒能乱性,也会害众生增长无明。

第七:不要自赞毁他。那就是说:某某法师讲那个什么法?差远了呢!层次太低了,他那个不够瞧!某某大德写了那么多的书,其实都是乱讲的。我讲的这个才是正法,他那个都是错的。不能公开这样讲。如果有人来跟你请示这样讲法对不对?你可以说这样讲法错了,错在哪里。但是你不可以出去公开讲:某某人那样讲根本就没有悟啦!他根本就是胡说八道啦!这样讲就是在自赞毁他。说:我这个才是正法,那些都是邪魔外道,你们不要去学啊!你们不要中老师的毒啊!那就是自赞毁他。如果我们犯了这个过失是很严重的,待会儿解释就知道了。

第八:不悭也就是不吝啬。如果遇到有个人来求布施,你知道此人拿了钱一定是花天酒地。今天要跟你借二千、三千元,你借不借他?有人摇头、有人点头。因为不悭嘛!所以要借他。不对!《瑜伽师地论》里面,弥勒菩萨说不借、也不布施;因为布施了,你是害他。有人跟你借了钱是要去买刀子杀人,你借不借?不给他、也不借他,这与不悭不同。如果他没钱吃饭你布施五十元给他买几碗卤肉饭,就可以了。如果他说一餐饭要二千元,对不起!我自己都舍不得浪费,我自己都节省得不得了。你真正吃饭的话,五十元可以吃饱了。所以我们要有智慧,你不能不给,但要给得有智慧。

第九:不瞋,乃至非人。不要动不动就生气,人家稍微批评一句话,就气得不得了。我跟诸位报告:虽然我一直在帮大家建立功夫、建立信心、修学知见、乃至帮助诸位明心见性,而且不受供养;但是有的人背后还说我闲话,不知恩义;那我要不要生气?我才不生气呢!我生气了便是傻瓜。有时遇到了一只狗在那边,每天看见你从那边过就吠你,好象有不共戴天之仇;要不要生气?不要气。不光只是对人,乃至对狗也是一样。或者说有那一天譬如说欲界天的他化自在天的天主,每次你一上坐,他就幻化一个美女来,或一个俊男来引诱你,你气死了。他每天来,你每天气,那你就错了。你只要冷眼旁观,看他搞什么花样就好,你不要生气。引诱不了你,他就走掉了。生气了,你就犯了重罪。

第十:不谤三宝。不谤三宝这一戒,大家要很小心啰!很多人说:只要我不讲出家人的过错就好了,我就不会毁谤三宝了。可是什么叫出家人呢!小心啰!我们前面讲过了:有形相出家,还有真出家。《大宝积经》不是讲过吗?凡是明心以上的人都是出家人,不管他身穿白衣、黑衣,统统是出家人,所以我们要评断外面的善知识时,不管他是出家在家的形相,都要很小心。我们要评断某一个人有没有悟的时候,你必须要确定,你有很确实的证据,确定这个人是没有悟的人,你才能够说他没有悟。不然的话,你就是毁谤三宝。不要以为这个人是在家人便可以毁谤,因为他悟了,他就不是在家人啰!虽然现在家相,但本质上已不是一个在家人。因为他的三缚结已经断了,所知障已打破了,你如果批评毁谤到他,你就是毁谤三宝。更何况现出家相的比丘、比丘尼!不管是真出家或形相出家,统统不能毁谤。

然后世尊告诉我们,如果破了这十个戒,不能悔过。那有人就跟我讲,《地藏经、药师经》不是说:念过《地藏经》、念过《药师经》,再大的重罪都可以消失掉吗?可是经典一点都不糊涂的,在《地藏经、药师经》里面有没有说:那一些罪是什么罪呢?他有没有指明是受了菩萨戒以后,犯十重罪?没有。他说的只是一般的五逆十恶。所以要知道,这菩萨十个重戒犯了不通忏悔,忏悔了重罪还是不灭,还要去受,入波罗夷之罪。波罗夷是什么?翻过中国话叫做断头。头已经斩断了,能不能再接上去呢?接不上去了。犯了这些戒就是断头罪,无法再补救了。犯这些罪,十劫之中要在地狱里面每一天受罪八万四千。因为灭八万四千生,将来八万四千生不闻佛法、不见佛、不忆佛,这个戒不可破,因为这个罪很严重,所以千万不要犯。

有人说:前面你不是讲过明心见性的人是断三缚结吗?他永远不入三恶道啊!对不起!这个是说你不犯这十种重戒。犯了这十个重戒,别说你是个菩萨初果;世尊告诉我们,犯这十个重戒将失去初发心住、乃至二住位;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三贤位也失去,甚至于初地到十地,一切皆失。修到十地犯了这个罪尚且要失掉,从头再来,何等严重!所以要很小心检点,真的要摄心为戒。

反过来,我们如果想:这个戒这么严重,就不要受好了,免得一切失去嘛!但是世尊又告诉我们,这些戒是一切佛、一切菩萨行的根本。如果你过去生没有受过这菩萨十无尽戒,你就没有因缘可以明心见性。所以来到这里,待得下来不害怕、不起烦恼,能够持续一直修下去,你就知道过去生一定受过菩萨戒了,不然的话,老早就溜掉了。

世尊又告诉我们,如果一切佛、一切菩萨,不经由这个十戒法门而能证入贤位、圣位的话,是没有这个道理的。所以这个戒必须要受。因为这个戒是一切菩萨、一切佛的根本。不肯发菩萨的大心,不肯受菩萨的戒,而要得菩萨最深妙的法,没有道理嘛!

《梵网经》菩萨戒戒相:

十重戒

1、杀(若自作、教作、方便赞叹作、随喜亦然)

佛言:「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返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2、盗(自盗、教人盗、方便盗)

「若佛子自盗、教人盗、方便咒盗:盗因、盗缘、盗法、盗业,乃至鬼神有主物、劫贼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而菩萨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3、淫(自邪淫及教人邪淫)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淨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4、妄语(自妄语、教人妄语、方便语皆同)

「若佛子自妄语、教人妄语、方便妄语:妄语因、妄语缘、妄语法、妄语业,乃至不见言见、见言不见,身心妄语。而菩萨常生正语,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5、酤酒(自酤酒、教人酤酒)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缘、酤酒法、酤酒业,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缘,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6、说出家在家菩萨过

「若佛子口,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教人说罪过: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而菩萨闻外道恶人及二乘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萨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7、自赞毁他(自作及教他作)

「若佛子口自赞毁他,亦教人自赞毁他:毁他因、毁他缘、毁他法、毁他业,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自向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说四众过、自讚毁他」两戒主要乃是避免成就破和合僧的过失。因此僧团中调查事情,应当「如实说」而非隐覆片段说,如实才是维护僧团和合的重点。为护僧制,乡愿不说亦是有犯之嫌疑。

【若诸菩萨为欲贪求利养、恭敬,自赞毁他,是名第一他胜处法。】《瑜伽师地论》卷40〈10戒品〉

【菩萨为贪利故,自叹己德毁呰他人,是名第一波罗夷处法。】《菩萨地持经》卷5〈10 戒品〉

8、故悭(自悭、教悭)

「若佛子自悭、教人悭:悭因、悭缘、悭法、悭业,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须一切给与;而菩萨以恶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而反更骂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诸菩萨现有资财,性悭财故,有苦有贫、无依无怙,正求财者来现在前,不起哀怜而修惠捨。正求法者来现在前,性悭法故,虽现有法而不给施,是名第二他胜处法。」】《瑜伽师地论》卷40〈10戒品〉

9、故瞋(自嗔、教嗔)

「若佛子自嗔、教人嗔:嗔因、嗔缘、嗔法、嗔业,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中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顺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嗔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菩萨犯嗔乃大忌!【若诸菩萨长养如是种类忿缠,是因缘不唯发起粗言便息,由忿蔽故,加以手足、块、刀杖,捶打伤害损恼有情,内怀猛利忿恨意乐,有所违犯,他来谏谢不受、不忍、不舍怨结,是名第三他胜处法。】《瑜伽师地论》卷40〈10戒品〉

10、谤三宝(自谤、教人谤)

「若佛子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谤因、谤缘、谤法、谤业,而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鉾刺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见人谤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破法、错说法知而不改更,故犯者。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人于如来众而兴诽谤。云何为二人?谓非法言是法,谓法是非法,是谓二人诽谤如来。复有二人不诽谤如来,云何为二?所谓非法即是非法,真法即是真法,是谓二人不诽谤如来。是故,诸比丘!非法当言非法,真法当言真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增一阿含经》卷9〈18 惭愧品〉

佛世的时候,错说法也是谤佛。

【于是尊者阿难与拘萨罗王波斯匿所共论者,尽向佛说。叉手白曰:「我如是说,不诬谤世尊耶?真说如法,说法、次法,不于如法有过失耶?」世尊答曰:「汝如是说,不诬谤我,真说如法,说法次法,亦不于如法有过失也。」】《中阿含经》卷59

印顺等说「大乘经乃是后代弟子因为对世尊永恒怀念而成的。」

诽谤菩萨藏、诽谤如来藏:【菩萨谤菩萨藏,说相似法,炽然建立于相似法,若心自解或从他受,是名第四波罗夷处法】《菩萨地持经》卷5〈10 戒品〉

《梵网经》卷2:【善学诸仁者!是菩萨十波罗提木叉,应当学;于中不应一一犯如微尘许,何况具足犯十戒?若有犯者,不得现身发菩提心;亦失国王位、转轮王位;亦失比丘、比丘尼位;亦失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堕三恶道中,二劫、三劫不闻父母三宝名字,以是不应一一犯。汝等一切诸菩萨,今学、当学、已学,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八万威仪品当广明。】

「是业四种:一者、现报,二者、生报,三者、后报,四者、无报。业有四种:一者、时定果报不定,二者、报定时不必定,三者、时定果报亦定,四者、时果二俱不定。时定者,所谓现在、次生、后世。若时不定果报不定,是业可转。若果报定,应后受者,是业可转现在受之。何以故?善心智慧因缘力故,恶果定者亦可转轻。何因缘故名果报定?常作无悔故,专心作故,乐喜作故,立誓愿故,作已欢喜故。是故,是业得果报定,除是之外,悉名不定。众生行业有轻、有重、有远、有近,随其因缘先后受之。如有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定知善恶当有果报,是人能转重业为轻,轻者不受。若遭福田、遇善知识、修道、修善,是人能转后世重罪,现世轻受。若人具有欲界诸业,得阿那含果,能转后业现在受之,阿罗汉果亦复如是。善男子!智者若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是人能坏极重之业。」

《优婆塞戒经》卷7〈24 业品〉

重罪戒罪成就有三要件:动机、实行、达成目的(根本、方便、成已),若缺其一,成轻垢罪。违四十八轻戒者,犯轻垢罪;轻垢罪若缺三要件之一,不名犯戒,唯损律仪。

四十八轻戒

01轻慢师长戒(若怀轻慢,教授无由)

「若佛子欲受国王位时,受转轮王位时,百官受位时,应先受菩萨戒;一切鬼神救护王身、百官之身,诸佛欢喜。既得戒已。生孝顺心、恭敬心,见上座和尚、阿闍梨、大德、同学、同见、同行者,应「起、承、迎、礼拜、问讯」;而菩萨反生「骄心、慢心、痴心、嗔心」,不起承迎礼拜,一一不如法供养,以自卖身国城男女七宝百物而供给之;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02饮酒戒(故饮酒、方便饮酒、教人饮酒。酒为昏狂之药,重过由此生。)

知酒饮酒,方便饮酒,教人饮酒,有障圣道,犯轻垢罪

「若佛子故饮酒,而酒生过失无量,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亦不得教一切人饮、及一切众生饮酒,况自饮酒?一切酒不得饮,若故自饮、教人饮者,犯轻垢罪。」

03食肉戒(菩萨应离损命之食,食肉违害大悲性种,失自利也)

食众生肉,断大慈悲,得无量罪,食一切肉,犯轻垢罪

「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大方便佛报恩经》卷6云:【昔有一鸽,为鹰所逐,入舍利弗影战惧不解,移入佛影泰然无怖,大海可移,此鸽无动。所以尔者?佛有大慈大悲,舍利弗无大慈悲;佛习气尽,舍利弗习气未尽;佛三阿僧祇劫修菩萨行,舍利弗六十劫中修习苦行。以是因缘,鸽入舍利弗影犹有怖畏,入佛影中而无怖也。】

04食五辛戒(菩萨应香洁自居,勿食大蒜、革葱、慈葱、兰葱、兴蕖。)

葱蒜韭等,能障圣道,人天淨处,若食五辛,犯轻垢罪

「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革葱、慈葱、兰葱、兴蕖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楞严经》卷8:【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讚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05不举教忏戒(众生违反五戒十戒,知而不举、不教忏悔)

众生违犯,五戒十戒,知而不举,不教忏悔,犯轻垢罪

「若佛子见一切众生犯八戒、五戒、十戒,毁禁七逆、八难,一切犯戒罪,应教忏悔;而菩萨不教忏悔,同住同僧利养而共布萨,同一众住说戒而不举其罪、不教悔过者,犯轻垢罪。」

【云何名为善能谏 举?谓若有余,于增上戒,毁犯尸罗;于增上轨,毁犯轨则;由「见、闻、疑」能正谏举;真实,不以虚妄;应时,不以非时;饶益,不以衰损;柔软,不以粗犷;善友,不以憎嫉。如是名为善能谏举。】《瑜伽师地论》卷25

06不敬请法戒(新学菩萨应持经律,依善知识供养、礼拜,听受佛法)

新学菩萨,学法请法,常请说法,不请法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见大乘法师、大乘同学、同见同行,来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来者,即起迎来送去、礼拜供养;日日三时供养,日食三两金,百味饮食、床座、医药供事法师,一切所须尽给与之;常请法师三时说法,日日三时礼拜,不生瞋心、患恼之心,为法灭身,请法不懈;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07【懈怠不听法戒】「若佛子一切处有讲法、毗尼经律,大宅舍中讲法处,是新学菩萨应持经律卷至法师所听受、咨问;若山林、树下、僧地房中,一切说法处,悉至听受;若不至彼听受者,犯轻垢罪。」

08背大向小戒(谤大乘经、受外道戒、言非佛说一切禁戒;若谤了义经,即犯重)

谤大乘经,受外道戒,言非佛说,一切禁戒,犯轻垢罪

「若佛子心背大乘常住经律,言非佛说,而受持二乘声闻、外道恶见一切禁戒邪见经律者,犯轻垢

09、不瞻病苦戒(菩萨以大悲为体,拔苦为用)

瞻病福田,第一福田,见病不救,不瞻病苦,犯轻垢罪

「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若父母、师、僧、弟子病,诸根不具、百种病苦恼,皆供养令差;而菩萨以瞋恨心不看乃至僧房中,城邑、旷野、山林、道路中,见病不救济者,犯轻垢罪。」

10畜诸杀具戒(造恶杀具、刀杖武器、或予收藏)

具杀伤力,刀杖武器,造恶杀具,若予收藏,犯轻垢罪

「若佛子,不得畜一切刀杖、弓箭、鉾斧斗战之具,及恶罗网杀生之器,一切不得畜;而菩萨乃至杀父母尚不加报,况杀一切众生?不得畜杀众生具若故畜者,犯轻垢罪。」

11通国入军戒(若致两军相杀,即犯重;菩萨理应和诸违诤,令息相害)

恶心利养,通敌入军,製造战争,杀害众生,犯轻垢罪

「佛子不得为利养、恶心故,通国使命,军阵合会,兴师相伐,杀无量众生;而菩萨尚不得入军中往来,况故作国贼?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12、伤慈贩卖戒(卖畜生或男女色,养蚕卖丝,卖人口、奴隶犯重)

贩卖人口,贩卖六畜,贩卖棺材,伤慈贩卖,犯轻垢罪

「若佛子故贩卖良人、奴婢、六畜,市易棺材、板木盛死之具,尚不应自作,况教人作?若故自作、敎人作者,犯轻垢罪。」

13、无根谤人戒(谤见道者,犯重)

以恶心故,无根谤他,逆害六亲,无慈悲心,犯轻垢罪

「若佛子以恶心故,无事谤他良人、善人、法师、师僧、国王、贵人,言犯七逆十重;父母兄弟六亲中,应生孝顺心、慈悲心,而返更加于逆害,堕不如意处者,犯轻垢罪。」

14放火烧损戒(不损依报;若烧贵重物,成犯重)

以恶心故,放火烧损,山林房舍,有主之物,犯轻垢罪

「若佛子以恶心故,放大火烧山林旷野,四月乃至九月放火,若烧他人家屋宅、城邑、僧房、田木及鬼神官物,一切有主物不得故烧;若故烧者,犯轻垢罪。」

15惜法规利戒(为利养故,于大乘经律应答不答、倒说经律、谤三宝说)

弘扬大乘,使能发心,法化违宗,恶教邪见,犯轻垢罪

「若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恶人、六亲,一切善知识应一一教受持大乘经律,教解义理,使发菩提心、十发趣心、十长养心、十金刚心,于三十心中一一解其次第法用;而菩萨以恶心、瞋心,横教二乘声闻经律、外道邪见论等,犯轻垢罪。」

16法化不得违宗戒(菩萨理应以菩萨法授予众生令得究竟饶益。不得违第一义,教以二乘经律、外道邪见)

为利养故,倒说经律,无前无后,谤三宝说,犯轻垢罪

「若佛子,应好心先学大乘威仪经律,广开解义味,见后新学菩萨有从百里、千里来求大乘经律,应如法为说一切苦行:若烧身、烧臂、烧指。若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乃至饿虎狼师子一切饿鬼,悉应捨身肉手足而供养之,然后一一次第为说正法,使心开意解;而菩萨为利养故,为名闻故,应答不答,倒说经律文字,无前无后,谤三宝说者,犯轻垢罪。」

17依官强乞戒(以下见手册)

为利养故,依官强乞,教唆求取,无有慈心,犯轻垢罪

「若佛子自为饮食、钱财、利养、名誉故,亲近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势,乞索、打拍、牵挽,横取钱财一切求利,名为恶求、多求、教他人求,都无慈愍心、无孝顺心者,犯轻垢罪。」

18无知为师戒(摄属重戒4妄语戒)

不解戒律,诈言能解,自欺欺人,为人授戒,犯轻垢罪

「若佛子应学十二部经诵戒。日日六时持菩萨戒,解其义理佛性之性;而菩萨不解一句一偈及戒律因缘,诈言能解者,即为自欺诳,亦欺诳他人;一一不解一切法,不知而为他人作师授戒者,犯轻垢罪。」

19斗谤欺贤戒(摄属重戒9故瞋、4妄语、6说四众过、7自赞毁他)

以恶心故,斗谤欺贤,无恶不造,恶心造作,犯轻垢罪

「若佛子以恶心故,见持戒比丘手捉香炉行菩萨行,而斗 搆两头、谤欺贤人、无恶不造者,犯轻垢罪。」

37冒难游行戒(摄属重戒10谤三宝)

布萨诵戒,如时如法,游行苦行,莫入难处,否则犯轻垢罪

「若佛子,常应二时头陀,冬夏坐禅,结夏安居;常用杨枝、澡豆、三衣、瓶鉢,坐具、锡杖、香炉、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形像,而菩萨行头陀时及游方时,行来百里千里,十八种物常随其身。头陀者,从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是二时中,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如鸟二翼。若布萨日,新学菩萨半月、半月布萨,诵十重、四十八轻;若诵戒时,于诸佛菩萨形像前诵;一人布萨即一人诵,若二及三人至百千人,亦一人诵。诵者高座,听者下坐,各各披九条、七条、五条袈裟。结夏安居,一一如法。若头陀时,莫入难处;若国难、恶王、土地高下、草木深邃、狮子虎狼、水火风、劫贼道路、毒蛇,一切难处悉不得入。若头陀行道,乃至夏坐安居,是诸难处亦不得入;若故入者,犯轻垢罪。」

38乖尊卑次序戒

依受戒先后次第坐(不论出家在家,老少男女,地位尊卑)(摄属重戒7自赞毁他)

佛法之中,依戒先后,次第而坐,未戒序坐,犯轻垢罪

「若佛子,应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不问老少比丘、比丘尼、贵人、国王、王子乃至黄门、奴婢,皆应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次第而坐。莫如外道痴人;若老若少无前无后。坐无次第如兵奴之法。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后者后坐,而菩萨一一不如法次第坐者,犯轻垢罪。」

39不修福慧戒

应说经律而不说(摄属重戒10谤三宝)

教化弘扬,大乘经律,罪难之时,应说未说,犯轻垢罪

「若佛子,常应教化一切众生,建立僧房,山林、园田立作佛塔、冬夏安居坐禅处所,一切行道处,皆应立之。而菩萨应为一切众生讲说大乘经律,若疾病、国难、贼难,父母、兄弟、和尚、阿闍梨亡灭之日,及三七日、四五七日乃至七七日,亦应讲大乘经律。一切斋会、求福、行来、治生、大火大水漂、黑风所吹船舫、江河大海罗刹之难,亦读诵讲说此经律;乃至一切罪报、三恶八难、七逆,杻械枷锁繫缚其身,多淫多嗔、多愚痴、多疾病,皆应讲此经律;而新学菩萨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40拣择授戒戒

授戒非仪(摄属重戒10谤三宝)

为人授戒,不得选择,惟除七逆,授戒非仪,犯轻垢罪

「佛子与人受戒时,不得拣择一切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淫男淫女、十八梵天、六欲天子、无根、二根、黄门、奴婢、一切鬼神,尽得受戒。应教身所著袈裟,皆使坏色,与道相应;皆染使青黄赤黑紫色一切染衣乃至卧具,尽以坏色;身所著衣,一切染色。若一切国土中,国人所著衣服,比丘皆应与其俗服有异。若欲受戒时应问言:『现身不作七逆罪耶?』菩萨法师不得与七逆人现身受戒。七逆者:出佛身血、杀父、杀母、杀和尚、杀阿闍梨、破羯磨转法轮僧、杀圣人。若具七逆即现身不得戒,馀一切人尽得受戒。出家人法,不向国王礼拜,不向父母礼拜,六亲不敬,鬼神不礼。但解法师语,有百里千里来求法者,而菩萨法师以恶心、嗔心而不即与授一切众生戒者,犯轻垢罪。」

41为利作师戒

不解经律,为名闻利养,诈现已解(摄属重戒4)

为名利故,不解经律,诈现已解,自欺欺人,犯轻垢罪

「若佛子,教化人起信心时,菩萨与他人作教诫法师者,见欲受戒人,应教请二师:和尚、阿闍梨。二师应问言:『汝有七遮罪否?』若现身有七遮罪者,师不应与受戒;若无七遮者,得与授戒。若有犯十重戒者,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若到礼三世千佛得见好相者,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好相者:佛来摩顶、见光、华、种种异相,便得灭罪。若无好相,虽忏无益,是人现身亦不得戒,而得增长受戒益。若犯四十八轻戒者,对首忏悔,罪便得灭,不同七遮。而教诫师于是法中一一好解,若不解大乘经律若轻若重是非之相,不解第一义谛、习种性、长养性、性种性、不可坏性、道种性、正觉性,其中多少观行,出入十禅支一切行法,一一不得此法中意;而菩萨为利养、为名闻故,恶求、多求贪利弟子,而诈现解一切经律,为供养故;是自欺诈亦欺诈他人,故与人受戒者,犯轻垢罪。」

42为恶人说戒戒

不非处说戒(不向外道、恶人、未受戒者说戒)(摄属重戒4)

为利养故,对未受戒,邪见外道,非处说戒,犯轻垢罪

「若佛子,不得为利养故,于未受菩萨戒者前、若外道、恶人前,说此千佛大戒;邪见人前亦不得说,除国王,馀一切不得说。是恶人辈不受佛戒,名为畜生,生生不见三宝;如木石无心,名为外道邪见人辈,木头无异;而菩萨于是恶人前说七佛教戒者,犯轻垢罪。」

43不故毁禁戒(摄属重戒10)

受佛正戒,毁犯圣戒,不受供养,毁正戒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毁犯圣戒者,不得受一切檀越供养,亦不得国王地上行,不得饮国王水;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贼。入房舍、城邑、宅中,鬼复常扫其脚迹,一切世人皆骂言『佛法中贼』,一切众生眼不欲见。犯戒之人畜生无异、木头无异,若故毁正戒者,犯轻垢罪。」

44不读诵供养大乘经律(摄属重戒8故悭)

大乘经律,一心受持,如法供养,若不如法,犯轻垢罪

「若佛子,常应一心受持读诵大乘经律;剥皮为纸,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析骨为笔,书写佛戒;木皮、穀纸、绢素、竹帛,亦应悉书持,常以七宝、无价香、华,一切杂宝为箱囊,盛经律卷;若不如法供养者,犯轻垢罪。」

45不化众生戒(摄属重戒8故悭)

常起大悲,教化众生,发菩提心,不化众生,犯轻垢罪

「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见一切众生,应唱言:『汝等众生尽应受三皈、十戒。』若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应心念口言:『汝是畜生,发菩提心。』而菩萨入一切处,山林川野,皆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是菩萨若不教化众生者,犯轻垢罪。」

46说法不如法戒

不说法乖离,要高座说法(摄属重戒8)

常行教化,起大悲心,如法说法,若不如法,犯轻垢罪

「若佛子,常行教化,起大悲心;入檀越、贵人家、一切众中,不得立为白衣说法,应在白衣众前高座上坐;法师、比丘不得地立为四众、白衣说法,若说法时,法师高座,香花供养;四众听者下坐,如孝顺父母、敬顺师教,如事火婆罗门。其说法者若不如法说,犯轻垢罪。」

47非法制限戒

不应恃势,须依佛戒,不阻人出家行道( 摄属重戒10谤三宝)

已受佛戒,恃势毁佛,阻人出家,破三宝罪,犯轻垢罪

「若佛子,皆以信心受戒者,若国王、太子、百官四部弟子,自恃高贵,破灭佛法戒律;明作制法,制我四部弟子,不听出家行道,亦复不听造立形像、佛塔、经律;立统制众,安籍记僧;菩萨、比丘地立,白衣高座,广行非法如兵奴事主。而菩萨应受ㄧ切人供养,而反为官走使,非法非律。若国王百官好心受佛戒者,莫作是破三宝之罪;而故作破法者,犯轻垢罪。」

48破法戒

为权贵故,说比丘戒以为繫缚(摄属重戒8)

利养出家,权贵说戒,自坏内法,如狮身虫,犯轻垢罪

「若佛子,以好心出家,而为名闻利养,于国王百官前说佛戒者,横与比丘、比丘尼、菩萨戒弟子作繫缚事,如狱求法,兵奴之法;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非馀外虫。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若受佛戒者,应护佛戒;如念一子,如事父母,不可毁破。而菩萨闻外道恶人以恶言谤佛戒之声。如三百鉾刺心、千刀万杖打拍其身,等无有异;宁自入地狱经于百劫。而不乐闻一恶言破佛戒之声,况自破佛戒?教人破法因缘?亦无孝顺之心;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更新于:2023-07-10 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