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名词:佛身_什么叫佛身

2023-07-09 佛教名词

佛身(佛教解释)

佛身,证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指佛的肉身。或指佛所具有的种种理想的德性,此时的佛身,即与宇宙真理的法或法性同义。在西元一世纪佛像出现之前,释尊的形像一直间接地只是以法轮、菩提树等为象征。其后,大乘经典中承认除释尊之外,还有其他诸佛。佛性、绝对性的法与现实众生的关系,也开始被探讨。这种关于佛身的研究,被称为佛身论,在佛教思想上有很深入的发展。

佛身概述

(一)证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指佛的肉身。或指佛所具有的种种理想的德性,此时的佛身,即与宇宙真理的法或法性同义。在西元一世纪佛像出现之前,释尊的形像一直间接地只是以法轮、菩提树等为象征。其后,大乘经典中承认除释尊之外,还有其他诸佛。佛性、绝对性的法与现实众生的关系,也开始被探讨。这种关于佛身的研究,被称为佛身论,在佛教思想上有很深入的发展。其中,重要的有下列几种︰

二身说

如法身与生身、法身与色身、法性身与父母生身。法身,在初期佛教是指佛之教说,或佛教说之体现者。但到了后世,则被视为与法性同义,故又名法性身。生身,是指佛的父母所生身,有生有死。

法、报、应的三身说

这是大乘佛教内最普遍的说法。法身指法性。报身指证悟后,身体上所具的三十二相等特征,是修行的结果。应身是指佛为教化众生而化现的佛身。

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的三身说

自性身指法身,是其他二身的根据。受用身指享受证得法性之喜的状态。此中又分︰佛之自身享受此法乐,称为自受用身;为菩萨说法,令他受此乐,称为他受用身。变化身即化身;是为教化菩萨与凡夫而化现的。此三者即相当于前述的法身、报身、应身。

法身、应身、化身的三身说

这是将法、报、应三身中的法、报身,视为法身,而将应身二分为应身与化身。这种情形下的应身是历史上的释尊,化身是为教化而出现的。

其他说法

此外,另有自性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变化身的四身说,以及十身说。

引申说法七

佛教术语。原指释迦牟尼之生身。释迦入灭后,其弟子们认为佛陀的特质不止在于觉悟,还应具备多种理想的品质,遂以佛陀能证能显诸法实相之智和所显所证的法理及其所修福德等为佛身;亦有以佛陀所说教法和所制律仪称为佛身。

佛身理论的实质是如何评价成佛的意义。历史上的释迦牟尼成佛之后,同样要入灭,其成佛的意义何在?在小乘佛典中提出肉身灭、法身不灭的说法。所谓汉身,指缘起的法则。《中阿含经》卷七称: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缘起的法则,是法尔道理,不生不灭。释迦成佛,即契证此缘起法,不再迷惑,故说法身不灭。又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法是佛陀因地修持和成佛后教导弟子的法门大纲,此五法在果位上即转成五分法身。五分法身是佛陀积聚的智慧和功德,不会消失,故法身不灭。

大乘佛教对佛身理论作进一步发挥,指出当年成佛的释迦牟尼只不过是从本垂迹倒驾慈航的应化之身,他在无量劫前早已成佛,这带有否定人间佛陀现实性的趋向。在大乘经典中,有时说为一法身;有时说有二身,即常住身与方便应化身,或生身与法身。一般皆说三身,但名称各有不同。《佛地经》等为法身、受用身、变化身;《胜鬘经》等为法佛、受用佛、化佛;《成唯识论》等为法性身、受用身、变化身;《法华论》为法身、报身、应身。以最后一说比较通行。法身指我空真如、法空真如所显之法性。报身指佛陀的智慧和悲愿以及辐德庄严所成之身。此又分为两种:以如如智证如如理,是唯佛与佛所自证的境界,称自受用报身;为初地以上菩萨现起相好庄严之身而转无上法轮,称他受用报身。应身,即应物现身。指佛为普度众生随三界六道之不同状况和需要而显现之身,也指2500年前诞生印度、化导人间、80岁入灭的释迦牟尼。《华严经》、《心地观经》等更有六身、十身等说法。(净慧)

点赞 1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佛教医方明的饮食疗法 佛教医方明的饮食疗法

佛珠数字的含义是什么? 佛珠数字的含义是什么?

禽流感中,人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禽流感中,人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悲心若何修得,有什么好处,是人所作少许善业,所获果报如须弥山 悲心若何修得,有什么好处,是人所作少许善业,所获果报如须弥山

学佛修行人最大的悲哀和最大的幸福是什么? 学佛修行人最大的悲哀和最大的幸福是什么?

寒冷冬季吃什么水果最好? 寒冷冬季吃什么水果最好?

佛教处世观:正视平常心,得意也别忘形,高兴也不狂喜 佛教处世观:正视平常心,得意也别忘形,高兴也不狂喜

【道场】什么是佛教道场?文殊菩萨道场在哪? 【道场】什么是佛教道场?文殊菩萨道场在哪?

什么在主宰命运?看看我两位兄长的生死轨迹就明白了 什么在主宰命运?看看我两位兄长的生死轨迹就明白了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九、戒除烟酒修众善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九、戒除烟酒修众善

本焕法师答:什么叫“放下”?怎么才放得下? 本焕法师答:什么叫“放下”?怎么才放得下?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什么是皈依? 什么是皈依?

佛教五戒指的是哪五种戒律? 佛教五戒指的是哪五种戒律?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九种日常修持法门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九种日常修持法门

肺癌晚期的姐姐啊,我拿什么拯救你? 肺癌晚期的姐姐啊,我拿什么拯救你?

星云大师: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星云大师: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一、空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一、空

皈依修学手册:认识三宝_什么是三宝 皈依修学手册:认识三宝_什么是三宝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业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业

皈依修学手册:五戒是什么_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皈依修学手册:五戒是什么_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性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性

皈依修学手册:什么是三皈五戒开示 皈依修学手册:什么是三皈五戒开示

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  -智悲佛网 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 -智悲佛网

当代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国 -智悲佛网 当代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国 -智悲佛网

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与什么区别? 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与什么区别?

佛学的真面目:39:什么是“咒语”? 佛学的真面目:39:什么是“咒语”?

什么环境下就餐最容易导致发胖 什么环境下就餐最容易导致发胖

皈依修学手册:信佛的开始:皈依佛教 皈依修学手册:信佛的开始:皈依佛教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一篇 惭愧忏悔 佛教丛书·教理:第一篇 惭愧忏悔

唐太宗与佛教 唐太宗与佛教

什么是素食者呢? 什么是素食者呢?

您认识佛教吗: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您认识佛教吗: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佛法讲的是什么,你找到答案了吗? 佛法讲的是什么,你找到答案了吗?

佛教作品选录:第二十课、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戴季陶) 佛教作品选录:第二十课、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戴季陶)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八课、赞僧诗(清·顺治)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八课、赞僧诗(清·顺治)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五课、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五课、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佛教问题:第十七课、民俗 佛教问题:第十七课、民俗

佛教问题:第四课、宗派 佛教问题:第四课、宗派

佛教问题:第十九课、神异 佛教问题:第十九课、神异

实用佛教:第十五课、佛教徒的一日行 实用佛教:第十五课、佛教徒的一日行

佛教与世学:第十课、佛教与会议 佛教与世学:第十课、佛教与会议

实用佛教:第十七课、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实用佛教:第十七课、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佛教与世学:第十二课、佛教与环保 佛教与世学:第十二课、佛教与环保

佛教与世学:第十六课、佛教与建筑 佛教与世学:第十六课、佛教与建筑

佛教史: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 佛教史: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

佛教仪轨制度:一、丛林 佛教仪轨制度:一、丛林

佛教的真理:第九课、十二因缘 佛教的真理:第九课、十二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