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诸行无常、苦法印

2023-01-19 邪箭呓语

第一目 诸行无常、苦法印之正理

诸“行”即指五蕴中的行蕴,包含身行、口行及意行。身行,包括行住坐卧乃至三禅中色身毫无动摇,仍属身的行蕴,因仍有呼吸、脉搏、新陈代谢等存在。

口行蕴则包含语言、文字、思虑等表义名言;甚至无语言思虑时,以对外境六尘了了分明之觉观,仍属显境名言,故亦属于口行所摄。甚至于四空定中之非想非非想定,因仍有意识心的极微细了知存在,仍属于显境名言所摄境界,亦属口行蕴1。

注1: 详见《阿含正义》中举证的阿含部经文与解释。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07 年2 月初版首刷。

意行蕴之粗者如缘于五尘、贪瞋之意识(如藏传佛教双身修法,觉知心因成就第四喜大乐而起贪爱,希望永住此大乐之中,此乃欲界低劣粗糙的贪瞋觉受境界,是极粗的意行蕴);细者则如欲界定缘于六尘觉观之意识,或如初禅缘于四尘觉观之意识,乃至无想定、灭尽定中已无意识,但仍有意根存在之意行。

因此,只要尚有六识及意根的存在,即是意行境界;只要还有呼吸、心跳,即是不外于身行境界;只要还有觉观,即是不离口行境界。只有入无余涅槃、出离三界生死,方能说已灭除所有的身行、口行、意行。例如《大般涅槃经》卷25:【涅槃即是常乐我净,涅槃虽乐,非是受乐,乃是上妙寂灭之乐。】2世尊很明白的开示:虽说涅槃是常乐我净,但并非凡夫众生所想象的有意识存在的受乐境界,更不是藏传佛教乐空双运所说的领受淫乐的触觉之乐,而是如来藏自住、远离意识等见闻觉知六尘丛闹境界的寂灭之乐──全无六尘的究竟寂灭不生不死之乐,如前已说明过四种涅槃皆依如来藏而建立故。

注2《大正藏》册12,《大般涅槃经》卷25,页513,中12-13。

第二目 藏传佛教外道法背离诸行无常、苦法印

多识喇嘛又如是说:又,小乘佛教诸论师认为,证无余涅槃,如油尽灯灭,意识和根身同时断灭;但大乘诸论师认为,“无余”是烦恼障及业力异熟身了断无余,但净识不灭,否则,涅槃之乐的感受就不存在了。如果这个理论能够成立,又有一个纯意识的事例了。3

注3 多识仁波切著,《破魔金刚箭雨论》,圣地文化出版社,2005 年11 月初版一刷,页199。

由多识喇嘛这种说法即可现见:藏传佛教外道别说皆无般若智慧,甚至连二乘解脱道也完全不懂,根本无法分辨经论文字所要表达之真实义,只会胡乱引用不懂佛法之论师或外道之言来朋比己意,于此,多识喇嘛又再次如法炮制,恣意切割佛法。首先,既然多识与藏传佛教外道诸师只承认有六识,则四阿含诸经中所说意识和根身同时断灭之二乘无余涅槃,就一法也无,真的成为断灭法了,可见藏传佛教外道确实是“断灭论”者。然后恐怕别人责备他们是断见外道,自己也怕灭掉意识以后会成为断灭空,于是又返身执取因缘生的意识觉知心,说是常住法,又成为常见外道;并且更进一步落入意识的我所中──落入意识与身识在欲界中的淫触中,只能说密宗是全然不懂三乘菩提的外道。

再者,大乘法中之净识若如多识喇嘛所说是意识的话,则大小乘法就相互矛盾了,则多识违反前面所举***喇嘛所说“早期的佛陀教法是后期教法的根基,而后者强调并宣说与早期教法相应的主题,两者相辅相成”4之语,藏传佛教学人到底是该信多识之言,还是***之语?而且,若有意识存在而感受涅槃之乐,则显然是执著能了别乐受之意识为常住我,希望觉知心自己能常时受乐,不但是佛陀所诃责之凡夫外道,而且还是欲界中最贪淫欲的贪行者;这欲贪显示密宗不仅处处违背“诸行无常苦”、“诸法无我”及“涅槃寂静”等法印,而且是“外道五现见涅槃”5之中最粗浅之欲界常见外道境界,这更具体显示藏传佛教外道绝非是佛教了。多识喇嘛等藏传佛教外道否定第八识阿赖耶识,认为阿赖耶识乃是“虚构”的,因此认为净识乃是第六意识;当多识读到四阿含经文中说入涅槃时是要灭尽十八界的,意识当然要同时灭除的;但多识是六识论者,不承认有第八识常住,于是此时又怕涅槃境界会落入断灭之中,就随同宗喀巴与***一般,同样认定觉知心意识住在第四喜的大乐之中就是涅槃,因此多识喇嘛在这里恐惧地说:“否则,涅槃之乐的感受就不存在了。”仍然落入五阴觉受之中,不曾外于色阴、识阴、受阴与行阴,当然其中也有想阴,于是成为具足五阴我见的凡夫外道。

注4 ***喇嘛著《***喇嘛谈心经》,圆神出版社,2004 年3 月初版,页58。

注5 详见《大正藏》册1,《长阿含经》卷14〈梵动经〉,页93

其实藏传佛教外道法中,无不处处强调要追求识阴、行阴觉受的双身法大乐,如***说:【如何产生大乐的经验?当明点在你体内溶化时,会在中脉产生一种奇特的觉受,这会使你在生理上产生大乐的强烈经验,把你的心带向一个微细境界,充满心理的喜悦。】6

但是如***等藏传佛教外道诸师不断强调要追求双身法大乐之人,则正是世尊所诃责之愚痴颠倒的凡夫外道。

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68,佛陀云:

天王!云何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修受念住?谓此菩萨作是思惟:“诸受皆苦!有情颠倒,妄起乐想;异生愚痴,谓苦为乐;圣者但说一切皆苦。为断灭苦,应修精进,亦当劝余勤修此法。”作是观已,恒住受念,不随受行,修行断受,亦令他学。7

注6 ***喇嘛著《藏传佛教世界》,立绪文化,1998 年6 月初版二刷,页129。

注7 《大正藏》册7,《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68,页933,中16-21。

龙树菩萨亦于《大智度论》卷 31 如是说:【如是等苦性而不可得,何况乐性虚妄而可得?】8

众生正因为颠倒见,贪著蕴处界法为真实有而无法弃舍,故无法安处寂静涅槃,而不断于三界六道中轮转生死。藏传佛教外道诸师虽高唱“缘起性空、一切法空”,其修法却自反其说、心口不一,不断要信徒们在虚妄的蕴处界上执著,由此可知这些自称懂得最高佛法,又说般若中观为最了义的藏传佛教外道诸师,总是处处违反《般若经》及龙树菩萨之开示,也总是处处言行不一。

注8 《大正藏》册25,《大智度论》卷31,页292,下16-17。

另外,佛陀既然施设出家解脱道之法,并依“法尔如是”之理而施设“不淫戒”,当然是清楚显示:若要解脱,必定要远离男女欲的贪著,此亦是属于无常虚妄之法,并会让人沈沦、不得出离欲界,岂况能够出离三界生死;并说明欲界之上尚有远离男女欲及饮食、睡眠之色界、无色界等贪著要除。但修至上二界具足四禅八定后,却未必能解脱,还需要灭尽我见、我执后,方能成为不受后有之阿罗汉。此乃法界之正理、定律,并非佛陀任意施设或可任意更动者,故初转至三转法轮之经典莫不再三提醒:唯有邪见外道、天魔波旬及恶知识,才会诳言“恣情五欲必定可得解脱”,由此证明藏传佛教外道古今法义全都是在误导学佛人。

藏传佛教纵情五欲的说法,佛世尊老早在经中就已破斥,例如《百喻经》卷4:

昔有一小儿,陆地游戏,得一大龟,意欲杀之,不知方便而问人言云:“何得杀?”有人语言:“汝但掷置水中,实时可杀。”尔时小儿信其语故,即掷水中,龟得水已即便走去。凡夫之人亦复如是,欲守护六根、修诸功德,不解方便而问人言:“作何因缘而得解脱?”邪见外道、天魔波旬及恶知识而语之言:“汝但极意六尘、恣情五欲,如我语者必得解脱。”如是愚人不谛思惟,便用其语;身坏命终,堕三恶道,如彼小儿掷龟水中。9

藏传佛教中的多识喇嘛等一类人,不正是这类愚痴小儿吗?当知舍寿后难免“堕三恶道”。《出曜经》卷

29:人随爱意不自禁制,渐从欲界乃至三有,流转五趣不离四生。所以论比丘胜彼此者,彼者六尘,此者六情;比丘能灭彼此者,如蛇脱故皮。10

《楞严经》卷 6 云: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婬,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婬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婬必堕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婬,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11

注9 :《大正藏》册4,《百喻经》卷4,页557,下2-11。

注10:《大正藏》册4,《出曜经》卷29,页768,中18-21。

注11:《大正藏》册19,《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 6,页131,下16-22。

如上略举之三段经文即可证明,藏传佛教外道正是千年来不断想引导众生步入歧途者,不断强调男女两性双修如何达到最强烈淫欲境界以享受大乐,认为如此可得到解脱,是完全违反佛陀及龙树菩萨之圣教。如***喇嘛于《藏传佛教世界》一书中说:

密宗系统有四部。不过,只有无上瑜伽能完全展示密续的深广与独特,因此我们应该视其他三部为迈向无上瑜伽的进阶。虽然四部密续都是利用欲望来导引行者入道,但使用的欲望层次却不相同。在第一部“事续”中,入道的欲念仅仅是对具有吸引力的异性凝视而已,其他三部——行部、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的入道意念则分别是对此异性微笑,进而想牵手、触摸,乃至最后想望性的结合。12

注12: ***喇嘛著《藏传佛教世界》,立绪文化,1998 年6 月初版二刷,页100。

可见藏传佛教确实是以世间男女淫乐为最高目标,可说是天魔波旬之代言人;另外无论是观想、持咒、灌顶、脉气等修法,完全在虚妄、无常、有漏之身口意行上用心,完全与佛法之“诸行无常、苦”法印相背离,可见藏传佛教外道正是“口里承认四法印,所行却完全背离四法印的外道”。若真心想修学佛法,则应速速远离藏传佛教外道,切勿自误前程。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三节 何谓法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三节 何谓法

您认识佛教吗: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您认识佛教吗: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佛教故事:在婚姻中修行:在婚姻中修行 第三节 佛教故事:在婚姻中修行:在婚姻中修行 第三节

觉海文集:诸行无常 觉海文集:诸行无常

验证真伪佛法的根本法宝——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验证真伪佛法的根本法宝——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佛教故事:觉者的生涯:第三节 无论道路多艰难曲折,我将努力发现这条无上正道,以此来为现世或未来世众生谋福利 佛教故事:觉者的生涯:第三节 无论道路多艰难曲折,我将努力发现这条无上正道,以此来为现世或未来世众生谋福利

佛教故事:佛祖十大弟子:第三节 阿那律尊者 佛教故事:佛祖十大弟子:第三节 阿那律尊者

【佛对声闻人的最后遗教】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佛对声闻人的最后遗教】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第四章 第三节 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与佛菩提道的差异 第四章 第三节 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与佛菩提道的差异

第三章 第三节 具足三德方能成佛. 第三章 第三节 具足三德方能成佛.

第二章 第三节 关于大慧宗杲与天童宏智间的故事 第二章 第三节 关于大慧宗杲与天童宏智间的故事

第一章 第三节 离念灵知是妄心 第一章 第三节 离念灵知是妄心

第五章 第三节 摧邪显正异于诤胜 第五章 第三节 摧邪显正异于诤胜

第四章 第三节 密宗之邪见举例 第四章 第三节 密宗之邪见举例

第三章 第三节 略述总相智别相智种智之关系 第三章 第三节 略述总相智别相智种智之关系

第二章 第三节 大乘解脱之二种无我--无住处涅槃之修证 第二章 第三节 大乘解脱之二种无我--无住处涅槃之修证

第一章 第三节 评论邪见之原则 第一章 第三节 评论邪见之原则

第三节 结语 第三节 结语

第三节 依喇嘛教之六识论“缘起性空”无法实证佛法中之真实密法 第三节 依喇嘛教之六识论“缘起性空”无法实证佛法中之真实密法

第四节 诸法无我法印与我见 第四节 诸法无我法印与我见

第三节 世尊由浅入深三转法轮皆依此如来藏心 第三节 世尊由浅入深三转法轮皆依此如来藏心

第三节 平实导师所弘乃“唯一佛乘” 第三节 平实导师所弘乃“唯一佛乘”

第三节 藏传“佛教”的特点 第三节 藏传“佛教”的特点

09 第三章 事随缘绪说 第三节 佛教学人之随缘 09 第三章 事随缘绪说 第三节 佛教学人之随缘

第四章 略评选择本愿念佛 第三节 评本愿念佛之“行” 第四章 略评选择本愿念佛 第三节 评本愿念佛之“行”

第三章 西方极乐净土之圣道门 第三节 谤大乘、诽谤正法者不得往 第三章 西方极乐净土之圣道门 第三节 谤大乘、诽谤正法者不得往

第二章 第三节 《增支部经典》 第二章 第三节 《增支部经典》

第一章 第三节 《中阿含经》 第一章 第三节 《中阿含经》

第三节 由宗门公案的开示证知某师未破初参 第三节 由宗门公案的开示证知某师未破初参

第三节 一念无明会变为佛性? 第三节 一念无明会变为佛性?

19 第二篇 第六章 体究念佛 第三节 19 第二篇 第六章 体究念佛 第三节

08 第一篇 第三章 求生诸佛净土之三资粮 第三节 第三至五目 08 第一篇 第三章 求生诸佛净土之三资粮 第三节 第三至五目

07 第一篇 第三章 求生诸佛净土之三资粮 第三节 第二目 07 第一篇 第三章 求生诸佛净土之三资粮 第三节 第二目

06 第一篇 第三章 求生诸佛净土之三资粮 第三节 第一目 06 第一篇 第三章 求生诸佛净土之三资粮 第三节 第一目

12 无相念佛之 第四章 第三节 修念佛圆通之权巧方便---无相忆念 12 无相念佛之 第四章 第三节 修念佛圆通之权巧方便---无相忆念

08 无相念佛之 第三章 第三节 念佛圆通之精义(续谈知见之一) 08 无相念佛之 第三章 第三节 念佛圆通之精义(续谈知见之一)

05 无相念佛之 第二章 第三节 禅净双修略述 05 无相念佛之 第二章 第三节 禅净双修略述

程叔彪居士:无门直指 第三节 本分 程叔彪居士:无门直指 第三节 本分

极乐之光:极乐之光 佛法的原理 ~ 宇宙诸法的实相——四法印 诸行无常 极乐之光:极乐之光 佛法的原理 ~ 宇宙诸法的实相——四法印 诸行无常

达观法师:普门品讲记 3 诸行无常 达观法师:普门品讲记 3 诸行无常

日慧法师:佛法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 观察五蕴世间 第三节 约众缘生法释众缘 日慧法师:佛法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 观察五蕴世间 第三节 约众缘生法释众缘

日慧法师:佛法的基本知识 第三章 观察法义谈正见 诸行无常 有漏皆苦 诸法无我 寂静涅盘 日慧法师:佛法的基本知识 第三章 观察法义谈正见 诸行无常 有漏皆苦 诸法无我 寂静涅盘

日慧法师:佛法的基本知识 第四章 观察缘起谈生死 第三节 生死轮回图图说 日慧法师:佛法的基本知识 第四章 观察缘起谈生死 第三节 生死轮回图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