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钱是福报,会用钱是智慧!

2022-05-04 素食师兄

前有双11,后有双12

消费水平的持续增长

也反映了商业变革和消费习惯的变化

60后与正在崛起的90后之间

存在着巨大差异

或许截然不同的成长环境

导致对于消费选择持有不同观念

60后,谨慎、价格敏感、消费观保守;70后,在孩子影响下会购买新产品、善于理财;80后,追求高科技与新产品、消费与理财“两手抓”;90后,“不差钱”、喜爱外国品牌、喜欢潮牌。

越来越多的人都发现,支付宝和微信中的钱花起来比现金更快!难道是我们手机中的钱都被“偷走”了吗?

有人说:“现在扫码支付成了一种习惯,手机一扫钱就没有了,没有以前那种心疼手软算计工资的感觉了,好像花的不是钱,是数字”。

有人说:“以前出去想买东西,钱没带够,也就算了,现在就不一样了,谁出门都不会忘带手机,想花钱随时都有,自己没有还能借,让我们花呗,花呗,花呗”。

有人说:“以前现金是拿在手上,花一点就会觉得少了很多,甚至有种自己的孩子被抱走了的感觉,而现在就会在潜意识里觉得微信,支付宝里的钱都是数据,花起来没有感觉”。

还有人说:“自己的微信和支付宝仿佛就是一个小金库,总是有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感觉,所以就随心所欲的花钱,但是每次点进去查看余额的时候就比较心痛了”。

可能就是因为这些原因,大家才会觉得自己的钱越来越少,越来越不够花,也让越来越多的“月光族”苦不堪言。





 金钱的本质


 不善不恶 不美不丑 不即不离

人们常说:钱不是万能,但离开了钱万万不能。大家都知道,没有钱什么都不行,尤其是在大城市里面,打电话、走路、吃饭、睡觉等都要依靠它,没有它生活就无法正常运行。虽然钱在生活中不可缺少,但也不是万能的。这一点从佛教的教义也可了知,如《佛所行赞》中云:“钱财非常宝。”意谓:钱财并不是常有的珍宝。


然而,钱财的本性就像水泡、梦境一样现而不实。如果我们对它的本质进行观察,的确也没有任何实质,虽然在未经观察时相当吸引人,人们也极其向往,但它却像人们特别喜欢的美丽泡影一样。因此,从本质上讲,金钱是中性的,既不是善也不是恶,既不是美也不是丑,是这样一种本体。

所以,从世间的角度来看,钱财也并不是有些人所讲的那样非常了不起。它梦幻无实的虚妄本质,会带来无穷过患,然而有无量功德的智者,根本不会耽著它、执着它,因此大家首先要对钱财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滥用钱财的弊端


 若无智慧 则被钱财束缚

大家都知道,如果钱财没有用好,就会带来诸多的不利。正因为这样,在许多佛教经论中,才宣说了钱财的种种过患。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就是因为拥有了不义之财,连觉都睡不着;有的人在拥有财富之后,挥霍无度使得造业更多。

以前有一位庞蕴大居士,他将自己的钱财全部扔在河里后,说了这样一个偈颂:“世人多重金,我爱刹那静,金多乱人心,静见真如性。”人们也常说:“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温暖;钱可以买到药品,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书本,但买不到智慧;钱可以买到床铺,但买不到睡眠……”通过这些格言反观,我们就会明白,钱财并非万能所在。

 心灵空虚 两极分化严重

在物质条件没有现在这么优渥的过往,很多人的心情反而相对平静、知足。随着时代发展,新的物质需求不断叠加,人民在追求物质生活时候,往往以“数字、数据、品牌”为信仰。

人的一生,有各种信仰。现今的我们,习惯了相信销量越高的商品和卖家越靠谱,打开社交软件弹出最醒目数字提醒你收到了多少留言,明星代言的品牌让我们不停的“买买买”,移动支付让花一千块和一块感觉没差别。有些人对于“数字、数据、品牌”的强烈“信仰”,也使得金钱观出现了问题。





善用钱财的功德


积财有方 用财有术

作为在家人,通过正当途径积累一些财富也是允许的。佛教在《杂阿含经》和《善生子经》当中都说:金钱可以分为四份,第一份作衣食用,第二份和第三份作投资营利用,第四份作储蓄应急用。

《大乘宝云经》中讲:“以财物利益事,摄受众生。”意思是说,我们在有了钱财时,可以承办种种善事,可以摄受很多众生。所以,很多人认为:有了钱财后特别痛苦,要马上放弃,这是需要观察的。当然,在有了这样的因缘后,行持善法、积累资粮很重要。在家人心存善念、砺善行,勤劳节俭、乐善好施都能为自己积聚福报。

 践行慈善 和谐社会

《史记》中记载范蠡是中国第一位慈善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他创下了“三聚三散”的历史佳话。第一次,他放弃高官厚禄,把所有财产布施给穷人,跟妻子一起过隐居生活。因为他有很好的生意头脑,不久又发财了,并成为宰相;之后他归还相印,把全部财产布施给平民百姓,又再次隐去,这是第二次。后来他又从零开始发展,不久就积累了很多财物,并再次施舍出去,这是第三次。

在世间当中,确实有人能把金钱用在社会上,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每个人都要有行持善法的心,哪怕是一元钱、十元钱,对需要的人来讲,这也是很珍贵的。

  知足少欲 积功累德

每一个人不一定要很富裕,但要有正确的金钱观念,不要特别耽著,应该随缘,这样心里就不会有痛苦。在有因缘时,还应把它用在善法方面。富有善心的人,自然能将善心融入到日常的行为中并转化为善行,给小路边的流浪猫买一袋猫粮,把闲置的衣物和日常用品捐给需要的人,帮助身患重病的亲人朋友,惜福的同时,福从修中来。

真正的贫穷不是没钱,而是缺少福报。说到福报,好比一个账户,开源也要节流。首先,福从惜中来。佛门高僧弘一大师、印光大师那样的惜福节俭,普通居士可能做不到,至少可以做到合理点餐、不浪费粮食、不奢侈铺张、践行环保......尤其是对孩子,提供过多的玩具、过于昂贵的服饰,不仅影响孩子们的价值观和金钱观,更是在快速消耗孩子们的福报。

因此,我们应该以清晰的头脑和高度的智慧来对待金钱。佛教认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虽然世间很多事物,表面上看来绚丽多彩,但真正观察时,就像一片叶子上的一颗露珠一样,在阳光照射下,一瞬间就消失了。

更新于:2022-05-04 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