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不同根器修行的极限——钝根天人,中根阿罗汉

2021-11-13 六字明王咒

我们每一个学佛修行的人,都希望自己这一世能够有所成就,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每件事,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极限的,切不可好高骛远。
比如从事体育的运动员,各项赛事的世界纪录都在那里放着,只有极少数的人才有资格去挑战,大部分人如果非要以这个为目标的话不仅自己又苦又累,最后也未必有结果,还很可能会崩溃。
而学佛也是如此,每个人这一世也都有自己修行的极限,而这个极限和什么有关呢?答案就两个字——根器
这个根器看不见摸不着,也没有形之于文字的标准,只能靠自己感悟,以及高僧大德来印证,大家可以简单理解为运动员的天赋,就像我们普通人就算拿枪逼着他每天训练二十个小时篮球,他也不可能达到乔丹科比的高度。
所以说您的努力可以决定自己的下限,而天赋(根器)则决定了您的上限,也就是天花板,要想打破天花板,那概率真的是极小的,往往也被称之为奇迹。
大家都想看到奇迹,像是电视电影小说里面“屌丝逆袭人生”的奇迹比比皆是,但这也只能是存在于艺术作品里面,如果奇迹一抓一大把那也就不是奇迹了,就像是各种世界纪录如果一天破一次的话,那也就不会有这么多人去关注并为之振奋了。
我们学佛的人的根器大致上又可以分为钝根,中根和上根,其中钝根的极限就是天人乘,中根的极限是阿罗汉乘,只有上根的人才能证到大乘菩萨
当然了,其实准确的说还有无根和上上利根这两种,所谓无根就是业障很深,与佛无缘,看见佛法就厌恶甚至还要诽谤,绝对是不会信佛学佛的,而上上利根则是前世在无量佛前已经种足善根,只要一闻佛法马上就能顿悟,比如六祖惠能大师。
这里面无根的人不会学佛,上上根直接顿悟成佛,都属于比较特殊的情况,和我们普通凡夫俗子关系不大,所以我们就不去讨论了,这里重点看一下这下中上三种根器的表现。
01
钝根——天人乘
所谓的钝根,也叫做下根,或者暗根,也就是业障很深,福报很小,换句话说前世欠的债很多,要还清债务很可能就让他们费尽心力了,所以已经没有多少心力去修行而来。
说得更具体一点,那就是钝根之人身上的“贪嗔痴”习气至少有一种是很重的,所以他们受到的三恶道的牵引力会很大,这一世能够摆脱三恶道的牵引,保住这个人身就已经可喜可贺了,期望值千万不可过高
尤其是现在的末法时代,不仅佛不在世,就连高僧大德也是极少,相反由于众生共业大,主流的风气也不好,外界的各种诱惑非常多,再加上如恒河沙的邪师说法——都是让大家不要踏踏实实的修行,搞什么简单方便的捷径,弄得人心更加浮躁。
我们来简单举几个例子,大家就明白钝根之人的修行之难了。
比如说贪毒,这是对应饿鬼道的种子,一般沾染这种毒的人出身都不太好,不是穷困人家就是父母离婚,很多是老人一手拉扯大的,甚至还有孤儿。
正因为他们的童年乃至少年阶段都太苦了,物质上严重匮乏,所以对于钱财的渴望也是极大的,为了赚钱不惜一切代价,不要说犯戒了,甚至连违法犯罪都在所不惜。
这个其实一味的怪他们贪婪也是不公平的,只不过出身差本身就是业障重的一种表现,等于他们一上起跑线就已经被别人拉开一大截了。
再比如说嗔毒,这是对应地狱道的种子,这个一半是前世留下的习气,一半也和家庭出身和教育有关。
带有这种习气的人心中永远都是火烧火燎,很难平心静气,就想着找个什么途径发泄出来,说句不好听的话就像是抱着一颗炸药桶似的,稍微沾点火就着了。
以上这两种都是很典型的钝根,他们就算是缘分不错,受到贵人指点,愿意信佛学佛,但由于自身的业障太深了,就像是《地藏经》中所说的背负着一个很重的包袱在跋涉一样,远比常人要困难得多,能够把这个包袱变轻一些,脱离三恶道之苦,保个人身就非常不容易了。
这里面少部分的人能够更进一步,愿意痛定思痛,快刀斩乱麻,把自己很多坏习惯都花大力气改掉,这样就等于是完成了净业三福的第一个阶段,孝养父母,持戒修福,行十善业,可以得天人之福,这基本上就顶天了,万中无一。
02
中根——声闻乘
所谓的中根也就是普通根器的人,业障不深,福报也还可以,再加上前世和佛有缘,多少种下了一些善根,所以见到佛法都会感觉非常亲切,很容易就能信佛学佛。
这样的师兄其实就是学佛人的中坚力量,也就是佛经中常说的“善男子,善女人”,他们有些出家,有些在家,形式不限,但都喜欢佛法。
但是遗憾的是,由于善根不够深厚,所以这一类师兄很容易在学佛路上走偏走邪走歪,我们就来举几种常见的例子。
第一种是偏执心比较重,可能他们在前世和某位佛菩萨,或者某位高僧大德,后者某个法门的缘分比较深,所以他们就会认为只有自己修持的这个是好的,是正法,其余的都是歪门邪道。
这样的话等于心量就小了,虽然也是修正法,但是进步就会慢上很多,而且还可能会浪费很多精力和时间去争长论短,这都不利于修行。
第二种是比较自我,过分的看重自己的利益,而不愿意去分享,更不愿意浪费时间去帮助别人一起进步。
这种也就是常说的“小乘根性”,他们也知道人生如苦海,漫漫无边,只有修心才能到达彼岸,只不过他们只愿意为自己造个小船来躲避危险,是不大愿意共载旁人的。
还有一种是智慧不够,容易陷入到外相中去,比如读经就落入“文字相”,总是断章取义,抓住几句话死死不放,比如听法师说法也只限于法师说的这一小块,法师说了一加一等于二,他就只牢牢记住这个,下次有人问他二减一等于几又不知道了。
学佛不像是学习世间的知识,那个只要苦练总归会慢慢积累上去的,而佛法是要让我们舍弃和放下,这样修行只能是登堂,却很难入室,也就是总停在门口徘徊而进不去。
正因为上面的种种限制,所以中根的师兄极限了也就是小乘阿罗汉,很难开启大乘之路的,而且能达到极限的恐怕也是万中无一。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更多精彩推荐:

佛教:佛前供“水果”,牢记这几点,让你的功德更圆满!
佛教:一边吃肉一边念佛,真的还有功德吗?
佛教佛学知识:六字大明咒的读音和

修行

评论问答(1)
  • 南无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摩诃萨,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希望佛法能够弘扬得以让更多人受益以及更多六道众生受益
    3个月前
    点赞 1 回复

相关阅读

瘾君子的警示:恶梦后的忏悔与修行 瘾君子的警示:恶梦后的忏悔与修行

佛教处世观:正视平常心,得意也别忘形,高兴也不狂喜 佛教处世观:正视平常心,得意也别忘形,高兴也不狂喜

【道场】什么是佛教道场?文殊菩萨道场在哪? 【道场】什么是佛教道场?文殊菩萨道场在哪?

苦难是苦难者的墓志铭,修行是修行者的里程碑 苦难是苦难者的墓志铭,修行是修行者的里程碑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九、戒除烟酒修众善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九、戒除烟酒修众善

从猴子想变人却怕砍尾巴,感悟修行 从猴子想变人却怕砍尾巴,感悟修行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皈依诚发心,解脱的彼岸就在修行的前方 皈依诚发心,解脱的彼岸就在修行的前方

佛教五戒指的是哪五种戒律? 佛教五戒指的是哪五种戒律?

买东西被赖一百元,小事背后的那些修行大事 买东西被赖一百元,小事背后的那些修行大事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九种日常修持法门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九种日常修持法门

星云大师:修行容易遇师难不遇明师总是闲 星云大师:修行容易遇师难不遇明师总是闲

星云大师: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星云大师: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一、空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一、空

菩萨的修行方法(六度) 菩萨的修行方法(六度)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业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业

皈依修学手册:五戒是什么_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皈依修学手册:五戒是什么_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性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性

达真堪布:一位普通人讲法和一位阿罗汉讲法,二者是完全不同的 达真堪布:一位普通人讲法和一位阿罗汉讲法,二者是完全不同的

搬家纠结中体悟修行不易,岂是说放下就能放下 搬家纠结中体悟修行不易,岂是说放下就能放下

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  -智悲佛网 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 -智悲佛网

生老病死人生苦,两位长寿老人,结局却不同 生老病死人生苦,两位长寿老人,结局却不同

当代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国 -智悲佛网 当代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国 -智悲佛网

佛学入门简要:初级课题(四) 太子修行的经过 佛学入门简要:初级课题(四) 太子修行的经过

一个职业经理人的内心独白——学佛修行改变我的人生 一个职业经理人的内心独白——学佛修行改变我的人生

皈依修学手册:信佛的开始:皈依佛教 皈依修学手册:信佛的开始:皈依佛教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一篇 惭愧忏悔 佛教丛书·教理:第一篇 惭愧忏悔

15 年双癌症遇正法绝处逢生,精进修行从悲苦走向幸福! 15 年双癌症遇正法绝处逢生,精进修行从悲苦走向幸福!

唐太宗与佛教 唐太宗与佛教

您认识佛教吗: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您认识佛教吗: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学佛修行要守戒,很受约束,很麻烦吗? 学佛修行要守戒,很受约束,很麻烦吗?

佛教作品选录:第二十课、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戴季陶) 佛教作品选录:第二十课、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戴季陶)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八课、赞僧诗(清·顺治)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八课、赞僧诗(清·顺治)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五课、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五课、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佛教问题:第十七课、民俗 佛教问题:第十七课、民俗

佛教问题:第四课、宗派 佛教问题:第四课、宗派

佛教问题:第十九课、神异 佛教问题:第十九课、神异

实用佛教:第十五课、佛教徒的一日行 实用佛教:第十五课、佛教徒的一日行

佛教与世学:第十课、佛教与会议 佛教与世学:第十课、佛教与会议

实用佛教:第十七课、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实用佛教:第十七课、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佛教与世学:第十二课、佛教与环保 佛教与世学:第十二课、佛教与环保

把禅定融解在修行与生活的每个过程中 把禅定融解在修行与生活的每个过程中

佛教与世学:第十六课、佛教与建筑 佛教与世学:第十六课、佛教与建筑

佛教史: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 佛教史: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

佛教仪轨制度:一、丛林 佛教仪轨制度:一、丛林

佛教的真理:第九课、十二因缘 佛教的真理:第九课、十二因缘

佛教的真理:第十四课、三法印 佛教的真理:第十四课、三法印

佛教仪轨制度:十五、焰口 佛教仪轨制度:十五、焰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