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海法师:净土十要

2021-07-08 其他文章

(第一讲)

从今天开始,因为非常欣喜的,我们又是新一学期的第一次课程。那么今天开始,众缘所成就,这可不是咱们选择的,不是我,也不是在座的诸位,是我们共同过去培植的善根,我们共同曾经发过的愿力,今天开锅了,成熟了,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推动中,因缘现行了,我们今天开始讲净土宗的一部根本的论典辑集,叫《净土十要》。各位都已经拿到法本了,《净土十要》。因为这门课程非常的重要,可以说不管从内容上也罢,从它的出处上也罢,乃至从它的流通影响,和自打这个开始流通受用的行者也罢,可以都说是,可以说是一个核心的根本法本。

那么我想,我们把这个法本先放一下,今天既然是第一堂课,我们依照惯例,要先我们来共同地分享一下这个缘起,也就是说这个因缘是怎么显现的。说到因缘,就是从我的这个视野中,跟大家说一下,就是确实有大善知识的成就和点化。因为一直在讲经,一直在讲经,这可以追溯到,现在是2017年,那么慢慢地我可以差不多追溯的就有十年了,一不小心就十年了,从那个时候开始发愿,说只要有地方,只要有时间,只要有人,不管多少人来听,就去讲。那么这个算一个初心吧,我们学佛不是都有初心嘛。去年《楞严经》将要结束的时候,同步在福慧慈缘,讲《无量寿经》也要圆满了,那我回到普陀山,去见我心目中也是非常敬仰的普陀山的首座和尚叫道生长老,不知道诸位可能常听法的有听过,今年已经九十六岁了,每次回去一定要去拜见长老,那么因为长老他自己的平常的法务是什么呢?除了常受持《妙法莲华经》之外,就是说用这个书法,跟来普陀朝山的有缘人去结缘,写字。那我们身为弟子嘛,回去有时候会跟老人家要一张,或者有人求到我这儿了,我回去替他们要一张。一般情况下,因为九十多的人了,每天写写写,有时候就心疼,觉得太累了,太辛苦了,就不再要了。所以后来回去就是只是去顶礼一下,供养一下,几乎不要字了。但是就是那次回去见他的时候,磕完头,供养毕,坐在旁边的时候,好多人不是来写嘛,写完了,他回过头来问, 说你这次要写个什么呀?

我说,哎呀,老和尚,我也没啥要写的,反正那老和尚说出来了嘛,我说,那您就看着给开示一下吧,结果呢,大笔一挥,四个字:不忘初心,写到我手里,现在还在我那里,这是一宗,一桩子因缘。结果呢,上一学期开始,这边的法务快结束的时候,佛学院的法务又开始因缘显现了,让我去这个,这么多年了,一直我在佛学院教研处,原来叫研究部,就负责我们那个佛学院论文的编辑和出版。第一次让我上讲台,我心里说实在的,还有些发怵,因为这个跟我们在这里这样泛讲和精讲是不一样的,不是说质量上有差别,是风格上,那你得经呀教呀得严谨,他这个教法上谈得多,因为是给法师们讲嘛。结果呢,教务处我们的有一位法师叫理证法师,他主管这个教务。他找我去说完以后,说那微信加一下,以后可以随时有教务要沟通要联系呀,我说那就加一下,这个微信一扫,完了法师说,我点一下你吧,我说可以,点一下,我就把你放在前面,首位的这个可以优先联系,结果他点,一点,给我发一张图片,理证法师也会写书法,同样又是四个字:不忘初心,当时我心里就一怔,第二桩。最近,这是放了假,普陀山,我的另外一位师叔辈的人物,叫惟航法师,你们去过普陀山,有一个第四大寺,叫宝陀讲寺,以后可以去,他在那里做当家。那么他平常也是写书法,他还会画画,他这个人非常的有才情,也很飘逸的一位法师,也是我们佛学院的老学长嘛。他天天给我打电话,打了两次了亲自,说你怎么还不回普陀山来呀,说你师父天天这个,因为我师父在普陀山普济寺嘛,说你师父天天这个旁边又没有人,你都不回来,自己的师父你都不帮,你天天在外面,你北京有什么好待的,空气又不好。大家知道普陀山,舟山的空气质量第一,说你在都市里面太苦了,说你房间里连个卫生间都没有。他这样试我,打了两次电话,第二次的时候我就动心了,当然我不知道以后的因缘怎么样,不许认为这次我是在做吹牛,现在的情形是这样的。

当时我就动心了,动心了以后,他说我给你写,上次我跟他求个字嘛,他说你不是要字吗,下一次我让另外一个法师给你寄过来。结果寄到北京,我一打开,对,还多了四个字:做好佛事,不忘初心,这是第三宗。所以为什么今天开始在这里讲这三次劝诫,我们今天又再续前缘呢,大家不要听了说,这主角是我,不要以为因缘中故事中,这个我是唯一的主角,我只是一个中转站,这三幅不忘初心也是给在座的诸位写的,我今天告诉大家了,不管以后的因缘如何,但凡有一次因缘,一次机会,那我们都要莫忘初心,来闻思修佛陀的教法。不能忘初心,否则就没救了,要来闻思修。而且我们常说的,从今天的教法开始,我们说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这个三摩地在哪里呀?告诉诸位,不是在这里,在哪里?在西方极乐净土,那是真三摩地,最清净无染的三摩地,入三摩地。所以这是我们讲这部《净土十要》的第一因缘。那么第二因缘,还记得我们在此讲《楞严经》吗,讲到最后有一段的时候,我非常的法喜充满,为什么呢?就讲到说,能于末法中开示这个《楞严经》里面的这个法门章句,能够重罪,特别重的罪,无量劫来的,都能够消除。那我们今天听者也是这样的,重罪消除,业消智朗,福报现前,才正好契机契理求生西方。

所以大家还记得有的人也是来劝请转法 轮,他说:师父呀,这个楞严讲完了,开悟的楞严,该讲什么呀,该讲成佛的法华了。当时我还觉得这倒是应该顺理成章,后来发现想法错了,为什么呀?还记得我们在每一次讲《楞严经》章节,一个大段完了以后,有一个什么概念呢,导归净土,真导过来了,没有白导!现在从业余的旁讲,现在成了正讲了,愿力实现了,你看是不是因缘真实不虚?说实在的,这些年讲经,其他地方都讲净土,还就是居士林没有开正讲净土的课程。那会儿从开中观班,后来到《楞严经》,中间的一些开示也罢等等,都没有讲过净土,那么今天算是成功地现行,要导归净土。第三个因缘,就是说这个《净土十要》,大家不要以为净土法门,特别就是念佛很简单,好像没有教法,没有理论支撑,特别是强大的玄妙的理论支撑,不是这个样子的。那是因为我们不了解,没上去,没有融会贯通的能力。大家要知道,就这部《净土十要》,是所有能够把三藏教典能够掀翻以后,再称性,想怎么发挥就怎么发挥的,这个纵横教派的人称性流露出来的,没有一句不是出自佛经,没有一个开示不是契机契理,所以大家一定要殷重这部《净土十要》。

我知道有的人看过,有的人在此其中看过一篇,就是一要两要有的,但是我们能够系统地,不管以后怎么样,今天开始我们发心能够系统地讲,现在还几乎没有,《净土十要》。特别是有一点要跟大家说的,大家不要以为说《楞严经》学起来难学,因为有的人已经领略过了,搞不懂,或者说玄妙,好像念佛求生净土,就是这么一回事了,肯定讲起来好学嘛。我告诉大家,《净土十要》,就是净土的法,要比《楞严经》要难学难听。为什么这么说呢?《楞严经》,你看那一个章节一个章节,一个版块一个版块,对不对?什么七处征心,十番显见,四科,如来藏性,五十种阴魔,都是层出不穷的,就像一个交响乐一样,那你听起来就觉得有血有肉有料呀!大家知道吧,你可以参与进来去悟,你听不懂了,你还可以当个精神粮食,说哎呀就跟听演唱会一样,虽然我没有上去唱,但是我坐在台下还听得也滋滋有味的,是可以进行下去的。但是要告诉诸位啊,《净土十要》没有交响,只有一个旋律,就是希望你要信愿行,没有其他的旋律。

你要想把这个演唱会给听到从始至终听圆满了,不是你光坐在台下就可以了,那你就坐不住了,要什么呀?要你一起来唱,一起来旋到这个律上,否则你进行不下去,我今天就可以告诉诸位,给你们授记,你进行不下去,不如《楞严经》那么好像多姿多彩,听起来过瘾。但是在根本的本命元辰上,也许还动不了这个真正的功德力。所以这是第三个缘起,就是大家要深入净土教法,然后才能够深入,再把它浅出出来,要参与,要念佛。不念佛可怎么办呢,步步逼近呀,日日渐老呀!我这一个假期转了一圈回来,头发也白了,胡子也白了,真的!一不小心照镜子,当然我这是又讲到,随处有善知识,那天我照了一下镜子,说这胡子也白了。结果旁边就有大德说,你找谁呢?看见我镜子,他说你找谁呢。你们每天去问问,照镜子的时候,你找谁呢?这儿没有我,大家都在极乐世界。第四个缘起是什么呢?就是真的是知恩报恩。我要发心报恩,其他不报,就报这部宝典的恩。就这个《净土十要》对我的修学生涯中来,是有质的飞跃的,帮助上。虽然不客气地讲,到现在我也没有说把它怎么样深入地研究,精读,可是就这样翻,翻来覆去,翻来覆去,每一次都有别开生面,都有耳目一新,而且恰恰就是最危难之处显身手的时候。所以这部《净土十要》对于我学习净土的根本经论来讲,它是一个非常大的后补、补处。所以我自己这次咱们林里,吴林长跟我沟通的时候,当时我就不假思索,脱口就说,就讲《净土十要》,开启了我们今日的这个学修课程,这是几个缘起。

那么另外再说一下,这个讲法次第呀,肯定是先要说一下人嘛。我们法的内容无非就两个,一个是人,人物;一个是法,道理。那么我们现在先说一下人,为什么,因为人能弘道。这些法都是由人称性发挥出来的。那么再说法,当然反过来,非道弘人了,我们还是要以法为本。那我们先说人的因缘,就是说因为有人发心,才成就这部法宝的流通。因为有人去修证,才成就这部法本的次第。所以我们今天的课程,第一个就是要了解一下这部论典,它不是一个人写的,是辑集起来的,那么它的辑集背景,这是第一个内容。希望大家今天听清楚。还有一点我要说,第二个大的版块,就是说要介绍一下这个《净土十要》是哪十要,以防万一,这也是我现在讲法的诀窍,在第一次的时候,我们今天的主题就是一个概述。因为我深知,有的人可能就今天一节课,下次再来不了了,因缘就断了。那么今天我也算是把《净土十要》要给你讲完了。今天要做到这个功德。那首先我们要看一下,《净土十要》就是我们手上拿的这部论典,它是怎么来的。第一因缘中的人物就是谁?蕅益大师。这个说起来,大家都已经早就是如雷贯耳。

蕅益大师,是莲宗的多少代祖师呀?莲宗九祖,号称八不道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的八,不是否定的这个不。为什么叫八不道人?我们先了解他这个号,就知道他的奇人奇事,他的奇性格了。他当时认为说什么呢,说古代,在他之前,有儒学、有禅、有律、有教。儒学嘛属于外学,对吧,世间的,伦理道德学问;那么在佛教来讲有禅宗,悟道的;有戒律,持戒的;还有教法,讲理的。但是大师就当时非常自谦地说:哎呀,在我之前也有学儒的、学禅的、学律的、学教的,我都不敢跟他们比肩。什么意思?就我没法跟人家比,所以说跟古代我不敢比。跟他当时和以后的来讲,他说我现在身处的时代呢,也有儒家、也有学儒的、也有学禅的、也有学律的、也有学教的,但是都已经入不了他的法眼了。也就是不管是内学外典都怎么样?都衰落了,在他的时代开始。他说我不屑为伍,不想跟他们在一起。前面的我不能跟人家比,后面的我不想跟他们在一起,所以说,前四后四称之为八不道人,听明白了吗?所以由这点来讲,我们就看到他是位非常有风骨,有才情,也是特别有智慧的这样一位大成就的祖师。那么我们今天能够拿到手里这部法宝的话,就第一个是要感恩蕅益大师,他辑成了这部《净土十要》,那我们想想,他辑成这部《净土十要》的前提是什么呢?前提多亏他干一行,爱一行。我们自己,你要是不相应这个法门,你不想深研这个教法,那你就不会干这个事。那么蕅益大师当时辑集这部典还是经历了一些风雨。为什么呢?因为他这个出生呀,他在现在的苏州,去过灵岩山吗?灵岩山在哪里?在苏州的什么镇?对,木渎镇。木渎镇,现在江苏苏州的木渎镇就是蕅益大师的故乡,他就出生在那个地方。现在木渎镇修得非常好,你们如果有时间去朝拜一下灵岩山,那是我们净土宗的第四祖庭嘛。

那么朝拜灵岩山下来的时候,整个木渎镇修的还是江南的这个特色,小桥流水呀,吴越文化,到处这个气息非常浓。那么生在这样人杰地灵的地方,而且他的出生呢,是他父亲持了整整十年的《大悲咒》,母亲梦见观音菩萨给他送子生出来的蕅益大师。就这样的因缘注定了以后,开始他不信佛,刚开始学儒家,就觉得佛家,道家讲的都是瞎说。自己又吃肉又喝酒,还做灭佛论,辟佛论,说佛教讲的不对。后来到了十七岁的时候,读了他的前辈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希望大家以后有机会去看一看《竹窗随笔》。读了《竹窗随笔》以后,痛改前非,开始走入佛教。第一部经典结的什么缘?《地藏菩萨本愿经》,跟我们在座的好多一样,开始结缘的《地藏经》。后来由于进一步对心性上的这种参究呀,读到《楞严经》听讲的时候,听到一句话说:世界在空,空生大觉。他就弄不懂这个事情,越弄不懂越想弄,一定要今天把这个问题给搞清楚,最后开始参究,二十四岁出家。拜憨山大师,他梦里边梦到好几次憨山大师,这也是跟他同时期,明末清初的四大高僧。梦到憨山大师,最后因为憨山大师离得远,他不能够找到他,最后依着他的弟子叫雪岭法师出家,这是他的出家前的因缘。

那么出家以后也是很曲折的,大家要了解一下。为什么呢?他出家的时候,就是发了一个大愿。说如果说他这辈子证不到无生法忍,他不收徒弟;第二个,他不登座说法,不登高座说法,他认为自己没法;第三个,说宁愿饿死冻死,也不去化缘,也不去做经忏,就是做超度佛事呀,赚点经忏以养活自己的这个身。发了这个三个誓,后来他也说了,说另外两个全如法执持,只有这个不登高座,因为众生祈请转法轮嘛,他没有坚持下来,因为慈悲心。所以说他当时一开始出家的时候呢,他就已经知道当时佛法流传的弊病呀。大家要知道,时代,每个时代,都有它文化上的弊病,包括佛教,佛法。不是法坏了,是人的误区,所以也出现了这种。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先开始出家是去参禅的,参禅参得有所悟了。后来了又开始学律,为什么呢?因为他当时觉得说,参禅的人呢空腹高心,好说那狂话:什么脚踏如来顶上行呀,什么反正就是那些妄谈般若,我们常说的狂禅。包括这部《净土十要》为什么辑集呢,在明朝的时候,佛教的流行中,狂禅的这个现象特别严重,随着我们学习的深入大家就知道,所以他当时开始以弘扬戒律为自己的任务。开始还说,受戒容易守戒难,莫将戒律等闲看。我们现在好多时候好说那痛快直接的话,不喜欢持戒,因为枯燥,还要舍,痛苦,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干。你看前几天,这不是昨天还在,我在马连道现在有一个小道场,受八关斋戒嘛,八关斋戒一直在受。

有的就受就问我说:哎呀,冬天了风也大,我轻轻地抹点润肤霜行不行?我说你一定要抹吗?你又想担这个持戒的清净名,你又想自己的皮肤滋润,那哪有这么两全的呀。你想修行就得放弃世间的,我说你连点儿霜都,抹点霜你都放不下,你还想往生西方?所以没有办法,当时他就认为说以弘扬戒律为己任。可是大家要知道,众生的福报不够,是特别让人无可奈何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时为了弘扬正法,在律典里面也讲到,只要有五个比丘,五个出家人同时共住地来持戒,就代表正法久住。他当时想结集五个比丘志同道合,没办法结集,一人一套,各说各的,志不同道不合!这就等于说法已经衰到这个地步了。所以后来他又到了三十二岁的时候,又开始想学教了,要为弘扬教法嘛。那么他当时学教的时候是怎么学的呢,他不知道自己走哪条路线,哪个宗派,他做了四个阄。写了说:华严宗、天台宗、唯识宗、或者自立宗,就这四个情况,他看看自己到底是怎么去走。结果在佛前抓阄抓到什么了?抓到了天台宗。所以我们下一次来学,《弥陀要解》是十要中的第一要,就是以天台的教法特色来注释的《佛说阿弥陀经》。抓到了天台宗以后,他就开始研究天台宗的教谱。可是他不敢以天台宗的子孙,就是学人,门人自居。为什么呢?就当时学华严的说天台不好,学天台的说唯识不好,然后学教的说禅不好,学禅的说教麻烦,就这样,来回就是相互是非,这个门户之见不能和合,你看看当时的这个佛教的教法。

所以他后来又只弘了天台宗。为什么?他说只有天台的教法能救禅宗狂禅的这个诟病,这就到了这个时期了。最后怎么样呢?弘扬天台弘着弘着,弘扬戒律弘着弘着,都因缘不具足。最后也就是他有一个弟子,也就是我们《净土十要》后来的点评者,叫做成时法师,成功的成,时代的时。他第一次见成时法师的时候,是在五十岁的时候。说起他弘法的工作,他说本来一开始是想弘扬比丘戒法,恢复比丘戒法,后来又讲教,最后现在说我什么也不想了,彻底就念佛求生西方净土。大家要知道,这可是一代,这是历史长河中淘练出来的一代祖师呀,你说他为什么在明朝的时候就这样。他的弟子就很诧异,说师父你应该着力地弘扬住持正法,你应该弘扬佛在世的时候就让大家持戒,你应该恢复佛事的方轨,你怎么能就管自己了道呢?他说,哎呀你不知道呀,现在就是说修禅的人呢,不注重戒法,本来他想以戒律匡救佛教的时候呢,五个比丘他都一块住不了,就是因缘不到,五个人凑不齐嘛。结果后来凑不齐的时候呢,他说:众生的福报无可奈何,我现在只好一心一意乘佛本愿求生西方,等到仗佛的力量圆满以后,再到此土来兴隆佛法。所以你看大家知道,由于他的这样的一个心路历程,到最后,什么时候呢?五十五岁那一年讲的《弥陀要解》,五十六岁那一年,把《净土十要》这十个论部给凑齐了。在此之前还是净土九要,最后把楚石大师的《西斋净土诗》给加进去,圆满了十要,是在五十六岁那一年,五十七岁圆寂的。所以从这个因缘来讲,我们就可以知道说,蕅益大师的这一生来了,他的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呢?

一部《弥陀要解》,这里边的第一要,另外辑集这部《净土十要》。乘愿再来,乘愿再来,乘的就是这个愿力。所以我们现在才能拿到手上学,这是第一因缘。所以我们读到的时候一定要殷重,生起珍贵感,几个人能够把这本法本拿起这样开始讲开始学?这是第一因缘第一人,蕅益大师。那么再讲第二因缘,大家要了解一下,我们在讲背景啊,否则你过程中学得你也不知道个所以然。第二因缘就是他的弟子成时法师了,成时法师做了什么工作?你看我们现在有时候学习这些大部头的论啊,一定是说谁谁谁主讲或者口述,对不对?哪位大师,然后后面是什么,什么门人,怎么惭愧门人,或者说不肖门人怎么怎么样,什么什么弟子,某某什么呀,笔录或者说执笔。就是说一定大师在讲法的时候呢,有他的弟子在旁边给记录下来,辑集才成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论典。因为有时候不是说他自己在那写啊,这个论典有的是叫著论,是一笔一笔写的,有的是讲论,在那讲法的时候他的弟子给记录下来的,成时法师就在蕅益大师座下充当了这个角色。但是他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方面我们感恩他整理流传下来这个法本,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随喜他曾经在这个上面妄动手术刀,就是在那乱点乱评乱删,所以以致当时《净土十要》呢,就有一些失去了本来面目。所以这个我们也要了解一下,为什么呢?因为大家想,毕竟他是门下的弟子,没有开这个圆解的,还是凡夫知见,所以他没办法用他的心去揣测大师。大师当时讲他的用意,他的摄受众生的根机,他的深度和广度,每一位大圆满者他讲法绝不是说,现场就利益现场的的这点人,他还要关注到他的时节因缘、身后的流传啊,一定会照顾到这个。所以你看我们上次在网上讲的时候,你看为什么鸠摩罗什法师译的经典,到现在我们读起来还是那么流畅。

你说《弥陀经》你们是不是一读就懂吗,为什么呢?那是魏晋南北朝在隋唐以前的人,唐朝的人写的著作,你看那史书的话我们就基本上看不懂,可是为什么《法华经》、《金刚经》、《弥陀经》还这样流畅,为什么?这就叫什么啊?就叫神力,一般人做不到,而且是越留得久越留得深,大家都相应。所以后来他自己也反省了,他说他受蕅益大师师恩什么啊,他说受恩最深!因为他在座下听法一定是什么呀,就像阿难一样,如果蕅益大师是释迦牟尼佛,他就跟阿难一样。但是他负恩,就是辜负师父的恩德最重,他自己也意识到了。可是为什么呢?可能当时有一些时节因缘吧,你比如说还有一部《灵峰宗论》,他也是在上面大肆地删改,那么导致后来就面目全非了。为什么呢?当时有一个功利心就是要入藏,大家知道藏经藏经,那一般都是皇帝下诏怎么怎么样,可能他是为了让入藏。那么当时《净土十要》是为什么呢,印光法师,这要我们讲到我们今天学《净土十要》的第三个因缘的主要人,印光法师。印光法师把这个讲了,为什么呢?说:大师逝后,其门人成时,欲遍界流通,恐文言繁长,卷帙博大,费巨而难广布,就说了这么一句话。

这我们后边学习的时候大家也能看到,就是说他的弟子觉得《净土十要》太多了,那么你要去流通的时候说,古代流通可不是咱们现在电子版一弄哗哗哗就出来了,是要干什么啊?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刻呀,那个功夫那个工程是非常的浩大,就是费的这个经济,首先从经济上来讲就要很大的支持。所以印祖就说什么啊,就说他以这个上面开始,就开始点评的同时也开始删了好多。这是在《净土十要》印祖写的发刊序里面就提到这个事,但是他的效果非常的差,是怎么回事呢?大家看,说他加以点评,实煞费苦心,就是他的发心来讲算是为大众,为了流通他师父的法宝,对不对?可是呢他惜其自恃智能圆照,这四个字,自己以为自己什么呀,智慧和能力是圆满的,能够随时在这大师的这个论著上,他可以随时增删都不会违大师原来的圆满的见解和法义,自己以为是这样。而实际上是什么呢?他随便地看随便地删,删完了以后也不再加进一步的校对,就直接就这样付诸刊刻,刻版就流通去了。所以印祖就讲到致使什么,文多隐晦,有口气错乱词不达意之处,这就是他出现的负面效果,口气错乱是什么概念呢,就是你听的说连蕅益大师这样的人,怎么会连个话都说不周全啊,词不达意。说有可能这样讲的话让人走入误区。为什么让大家告诉这个?因为有可能我们将来你学着学着会听到一种见解嘛,说这个《净土十要》曾经被他没有智慧的徒弟在上面随便增删,那么这部宝典值不值得信赖和我们所皈依呢?在闻思上它会不会有漏呢?大家不要有疑情,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福报还是够啊,我们的因缘还是具足的,又有第三个,刚才讲的什么,有印光法师从中又给把他的不好的效果给他去掉以后,又把正知见给扳回来。

所以我们现在拿到这部《净土十要》,你可以放心地去学,而且要像学佛经一样去学。为什么这么讲呢?首先从蕅益大师来讲,蕅益大师在圆寂的时候给他的门人说: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什么意思?就是我的知见已经跟佛是一模一样了,那说明什么呢?说明说一个是他写的《弥陀要解》,我们可以当做佛经一样去恭敬和学习,这是第一。第二个,那么他以佛的知见这种水平去辑集的这十部论典,我们也可以把它当做佛经去学,这个你放心。那么其次尽管有他的弟子成时法师在这上面有过不如法的删改,但是没关系,为什么?因为又有印光法师,是第十三代祖师,也是大势至菩萨再来,又以他的这个对于教法的这种阅藏几十年的资历,和他在修行上入了念佛三昧的证量,又给我们改回来了,所以大家尽可放心,还是如同佛经一样去学习就可以。为什么说改回来?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啊,我们可以把法本先拿一下,我们看到,比如说我们翻到《弥陀要解》,翻到第十三页,《佛说阿弥陀经要解》,先给大家举个例子,以使我们放开了心去恭敬和殷重和学习。

为什么?大家看到了,找到了没有?十三页,我们数一下,从正文开始第一大段的最后一行开始往上数,倒数第三行: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看到了吗?找到了吗?那么这里边讲到,我们再看,往上数到第七行,第七行这里,其实蕅益大师,这是蕅益大师所做的著作,原文,蕅益大师这里讲到的是什么,你看,说这个讲这部弥陀经啊,古来注疏,代不乏人,但是呢,世远就湮,所存无几,就是时代流远呢,没个好的版本注释的,学习弥陀经。然后他就什么呢,可是《弥陀经》当时有另外两部最著名的注释,一个是莲池大师就是云栖和尚著为叫疏钞,《弥陀疏钞》,这个可能大家有的学习过,叫做广大精微。那么幽溪师伯述圆中钞,幽溪传灯大师给《弥陀经》讲过叫《弥陀圆中钞》,你看他赞叹叫什么,高深洪博。所以他赞叹说盖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说学习《弥陀经》有这两部注释已经足够了,完善了,但是怎么样呢,因为文富义繁,就是一般的人看不进去,不是说写的不好,是你学的没这个能力;或怎么样啊,边涯莫测,或致初机浅识,信愿难阶,由这个原因我才写的这个《弥陀要解》。大家看到了吗,这是一个前提,但是大家知道后面的话,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大家看这个比喻多么妙啊,对不对?就是说,我的前辈特别是他叫幽溪传灯大师,你看他尊称他为师伯啊,师伯大家都知道,依照佛门的辈分,那我们,你师父的师兄他才叫师伯,对吧。那么已经有这样的两位前辈在这里,那么我才讲到说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然后打了比喻,好像就是什么,我们到了庐山里面,你横看吧叫做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虽然看不到庐山的真面貌,但是只要我触目皆是庐山的真境而已。多妙的比喻啊!一句话就把整个我们怎么去看待这三部著述,对吧?怎么去侧重的学习,就给点破了,一触即通。可是大家要知道就这几句话,如果没有印光法师我们就看不到,为什么呢?一个,他就把这个庐山的这个比喻给它删掉了,在成时法师的版本中,删掉了以后还做了什么一个改呢,他让什么啊,这个删掉了以后本来语句就不圆融,他又把这个改成什么呢?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他把前面的一句删掉了,又给改成亦不敢与二翁强同,就只剩这么一句。就是说前面两位长者有注释,但是我不敢与两位强同,大家听出来这个口吻了吗,就等于说什么呢,把不必给改成不敢,词意就完全大变了呀!为什么?因为我们理解说我不敢苟同吗,对不对?我们说我不敢苟同你的想法,就是说我不买你的账,对不对?根本不同意你的意思!所以大家你看啊,这样的话把这个不必改成不敢的话就成了我慢了,就藐视他的两位前辈了,就成了这个传达的信息了。所以你看这里就说意思就是说前面的两位作者呀,他一定是有违这个经义我不敢依从,所以我才自己又得写这本《弥陀要解》,就这么一个微细的篡改,就等于说把蕅益大师给有点冤枉了诬陷了。

而且会延误后学,大家都觉得说这前人的著作有啥了不起,印光法师就又把这段给什么,又给改回来了。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第一个不敢与二翁竞异是什么呢?说我写的这个呀,不是说为了跟前面的两位前辈去比个高低,对不对?所以叫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是什么意思呢?我也不要强行追求好像一定要跟他们靠拢或怎么样,个人个人的见解。这就既没有我慢又什么呀,又没有过度的谦虚,对不对?这就等于说不卑不亢正正好。所以你看一字之差就出现了什么呀?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所以你看多亏有印祖又给我们在这里把这个有关辑集校勘没有小视呀,事关我们的法身慧命,印祖又把这个是非给改过来了!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到这个《净土十要》的第三因缘,主要人物印光法师。所以我们虽然中间有成时法师的一些小闪失,但是呢我们有蕅益大师,前有蕅益大师后有印祖,印光大师的两个大菩萨再来,那我们不必担心了。这部《净土十要》拿在手里一点儿问题都没有,正知正见圆满的教法。给大家这么交待一下我们就心里有个底儿了。那么特别是这里讲到说,印祖最后说,改完了以后,一共成为五册,希望大家能够阅读学习的能够深知,净土法门为一切诸法的归宿。你看这个话说的,为一切诸法的归宿,那说明什么呢?这就是我们学习净土法门,学习《净土十要》最后要所达到的效果,你要知道净土法是总持法,是核心法,是诸佛的心要之法,不可小看,不可忽略,不可远离,特别是在当今时代。我讲这个大家能听得懂吗?好 我们上半场就到这里,大家先了解一下,这个三个,一个是我们讲《净土十要》的缘起,二一个主要人物,主要时代因缘,好,我们现在是九点四十五,大家休息一刻钟,回来继续,阿弥陀佛。

好,各位,我们大家把心静下来,继续第一讲下半场的讲解,下半场的内容有两个版块:一个是我们为什么要学《净土十要》,刚才我们讲到为什么要讲,缘起,这是我们就辗转回过头来看,讲为什么要学;那么第二个内容就是题解《净土十要》《净土十要》这四个字的内容,我们要把它贯论一遍。请大家发心,集中注意力。那么首先第一个点,这个我们要跟大家做一个碰撞。其实我认为为什么要学《净土十要》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我们的问题始终解决不了的,刚才讲到了,净土听来就一个旋律,而且这是一个永恒的旋律,也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所有的问题就出在这个主线上,老生常谈,走哪儿都说,今天必定要还说,这个我一直要说到我死的时候,就是信愿行,只能这么讲。但是我们要学了《净土十要》要知道,真正什么叫信之真,愿之深,行要稳。说实在的,我现在号称专弘净土,我有时候觉得这个外在的环境始终让我跌跌撞撞,容易麻痹自己,蒙蔽自己,不小心就着道。你不要看好像佛法似乎在(兴盛),其实不容乐观!特别是现在,我们一些根本法门、核心法门,为什么?因为大家的心力不够,知见太多,不断在把它击碎修剪,就剩那么一点一点,最后都面目全非了。所以首先我们来,比如说信之真,我们来勘验一下自己的信心。首先我们都念佛,都是净土行人,那我们扪心一下,我们是不是一个真正的净土行者?是不是?真的想往生西方?真的相信有极乐世界?当然了,是这样的。

但是为什么总是觉得缺斤少两呢?经不起震动,甚至好多时候,如果是一个有反思能力的人都觉得夸大得很,虚假得很,自欺欺人,反正我自己反省,有时候确实是这样的。因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全身心地投心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身上,也没有死心踏地念佛念得完全这样的不知有生,生起,不知有世,世间。我怎么还有那么多的想法,那么多的爱好,甚至在修学佛法上的爱好,为什么这么多呢?可是在念佛上我连基本的功课都完成不了!为什么会这样,信心哪儿去了?如果有机会正好往生的话,是否会心甘情愿呢?我们感恩世尊,感恩两土世尊,谢谢本师释迦牟尼佛讲净土法门,全凭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那么阿弥陀佛这个大慈悲父,真的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吗?他就是个人呀,你有把他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第一念总是想起他,一有紧急情况,我常说不叫妈呀,总叫佛呀。没有,真的不能自欺欺人,没有。我们下意识地总是怎么样,我们还是想来生怎么样,将来要怎么样,那你把极乐世界放到怎么样呀?因为真的一个净土行人他不想再来。

一点儿都不想再来了,我们往往会堂而冠冕的,加了一个等我乘愿再来的时候,将来我们一起怎么。我常说这个话,可是你要仔细地要思查一下,也许我们发的是真实轮回的心,不是真的说往生镀金回到这里。往生镀金回来不想后世,只想往生,这有次第和秩序的,你秩序乱了就把头安在脚上了。归根结底说了这么多,为什么?还是不信嘛。那好吧,我们顾不了头,我们再顾个尾。如果说你信,好,经典里面明文规定十念一念即可往生。就乘佛愿力做为巨大的增上因缘,这辈子就往生了,你已经具足了往生的资粮了,你就等着往生,不管什么时候,打保票到时候来接你,你敢信吗?你又承担不了呀,你又害怕我资粮不够,就我这修行恐怕还不行。所以东也靠不上西也靠不上,前瞻也不行后顾也不行,还是就是信之不真,两头你都靠不死!这两头都可能,就你敢不敢!要么你信的真切,生怕有一念落在娑婆,你就念。要么你就笃定往生,决定信受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接引,你看就拉开了,拧住了,这个信心都不结实。可是问题是净土的缘就是这样,你有信缘就在,你没有信缘就不在,就恶业就开始障道,善业被障住,显发不了。

你的缘深就说明你的信深,信到什么样,信到简直就是说,这个往生最辉煌的时刻就是呼之欲出,时时刻刻。我们常说的步步求生,念念可死!缘深。如果你的缘浅的话,那么就是虚浮度日,虚浮度日是什么呢?很可能净土也罢,学佛也罢,阿弥陀佛也罢,只充当了你这辈子的一个精神食粮而已,你没有把本命元辰给全身心地扑上去,没有!所以第一个我们学《净土十要》,你要深入净土,扎下去,信之真,愿之切这就更不用说了。你如果真的学习,就是这个教法学了以后,你怎么都能说服自己,要不然我们这个世界的迷惑性太大了,大家知道吗?本能的这些贪欲,贪嗔痴就不用说了,这就是我们几乎没有人能够抵抗得了的,这个粗重烦恼就不用说了。就是你驾驭在佛法上的人生中,你都时时刻刻陷入到这个窠臼里,你看我自己啊。我自己打个比喻给大家说,两个例子,前段时间我也是去共修,共修坐地铁,要到马连道七号线,就跟他们四号线的一样。我坐地铁进去以后,人都坐满了,那么有一个差不多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吧,他就见了,就很友好礼貌地这样点一下头,说要不你坐吧。

当时我就心里忽的一热,就觉得,因为我说哎呀阿弥陀佛,我的发心确实当时我说,不是我想坐,说实在的,我到地铁我还不爱坐,那么我就想成就他这个善心,好因缘。那我就说:谢谢,阿弥陀佛。结果我们俩交换的时候,他起身我坐下,他也跟着:阿弥陀佛,但是我从直觉上觉得他不是个佛教徒,他是出于对这种僧人可能这个身份的一种莫名的恭敬和一种崇仰吧,我是这么定位的啊。后来我观察他不是佛教徒,为什么,一个是沟通,二一个他没有像咱们居士见了,哎呀师父,或者请法怎么怎么样,他就再没有理我,礼貌性的这样。可是这个事情,我当时微信上发了一下。哎呀,我说自打我出家以来没这个遭遇,在非宗教场合,受到非佛教徒,那大家对我的恭敬,这没的说了,对吧,见了合掌、顶礼、问讯等等,但是在这个主流社会里面,我没有这样的待遇。请大家理解啊,不是说我这个心容易动,我真的没有。出家近十七年,将近二十年的僧侣生涯中,在公共场合永远都是异样的眼光,不解的神情,你为什么要出家?你不正常。一直是这么过来的,你们不是出家人,不会有这个心路历程。我告诉你,你再怎么听,也不是一种设身处地,永远体悟不到,这个动作对于我来讲就温暖得不得了,大家知道吗?就没受过这种待遇,当时就心动得简直就软得不行了,就觉得我做为出家人的身份,我这么好的人生观,在主流社会里还有这么一丝的认可,不叫恭敬,就算认可。

当时我就说:哎呀,这可能是我们佛法、佛教马上要兴盛的一个好缘起了。所以当时,你看看,可是我想到了说,你看在我们这个神州大地上,原来佛法如此的偏远,非主流和不被人理解、了解,就佛法太衰了,可以说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来讲,都未必兴盛到怎么样。那想到这份上,你说呆在这世界上干什么?这么个世界,弘扬这么难,出家这么另类,就时时刻刻逼迫着你无意在此流连。你不要想说,哎呀这真的是佛法兴盛或者怎么样,这就陷入到什么,又入梦了!这就叫知见,你要往这个上面会说,你看在我们佛法原来这么的衰,这么的败,那这个国土是恶世染土呀。好,那好像是我们汉传佛法现在是这样,时代的烙印导致现在这样,现在正在恢复如初。那我到藏地去走一圈,过年的时候我去了拉萨,大昭寺那儿,拉萨叫日光之城,佛国净土,确实如此,大家知道,全藏民都信教。那种感染,那种修行的气息,每天你映入眼帘的都是磕大头,都是修曼扎,都是绕经行,持咒,念佛,转经轮,不断在恭敬,不断在膜拜,不断在献哈达,不断在上供品。就你生活的所有的世界都是这样,这多好呀,大家一听,哎呀真的是佛国净土,确实如此。后来我就没事了,我就天天在大昭寺那儿随着他们磕大头,磕几下我气不够用了,然后我就坐在那儿看着他们磕,念佛。就是这样,真的加持力大,好像那这不是佛法兴盛的情景吗?可是你要知道,当时我想的是什么:太苦了!真的不能在这个地方。

说这么有信仰充满的地方,这么修行还得这样修,天天在那儿磕,不断地重复一个修曼扎,只有这样才能修吗,为什么要付出这么多的苦修呢?因为在我们这个国土,不这样修就修不出来。可是极乐世界不是这样的,极乐世界不必这样,任运而修啊。所以你不要一下子,好像,这里佛法衰,这里佛法盛,就以为好大喜功似的,不是的。始终如一地要厌离娑婆,这叫愿之深。你至少现在厌不起来,你的知见,就是你的想法上要摆正了,千万不要被它迷惑,任何迷惑,包括宗教信仰和虔诚修行的迷惑,一念都不生,这算是愿。你顶什么用啊,你说磕大头为什么?积功累德要资粮,要功德嘛,那大家想想到极乐世界要功德干什么呀,你天天修行,念这个咒,持那个经,还害事儿呢,为什么?增知见。任运就自如的,全体的当体就是般若,就是万法皆空,就是缘起因果,就是这样的境界。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这才是佛法,这才是法性呀。我们这就怎么住不到这个法性里面,只不过是个因缘中,为了弘扬佛法而拣出来的这个平台。在这个角度上是重要的。所以一个真正的净土行人,就是在这种情境中,你丝毫都不能够误入歧途,就这样子的,这就叫厌离娑婆。那从行的稳上来讲,我们更要知道,就是忆念这尊佛号这个名号呀,大家知道我们得念上来得念进去。什么叫念上来?你得有增进,每天有进步呀,这段时间,你不进的话,你就干的枯的燥的不行嘛。你没有味了,你怎么干这个事情呢!什么叫念上来?就跟我们说,爬山爬山爬山,你没爬到顶,至少你到一个相对缓的一个地方,使劲地爬上去,就跟电影里边的镜头一样,爬着爬着,蹭地一蹭,头探出来了,看见一点,曾经没见到的不一样的风景这才好,对不对?

你都不停地上,一点都没有这样上的感觉,那你接不下去了。念进来也是,真的每时每刻,只要想起就说服自己,眼睛一睁就要说服自己。这种业习的惯性,这种跟娑婆的紧密因缘,就是把我们绑得死死的,你能发起来这么一个知见,摆脱,不服,先要挣扎。我想诸位修得好了,我这是就自己的视野而说。所以这个就是要念进去,要进去,要心到弥陀身上,弥陀身要到我心来。所以说这样的话,我们就是要切实解决问题。比如说存在什么问题呢?第一个为什么说从发心上来看。为什么我们念佛的效果不好?还是对娑婆有挂碍。对娑婆一切的人与事都放不下,念佛的效果就不是很好。所以我们常要对自己的发心要进行安检,要说服自己,要承认攀缘到净土的功德利益,这个法门殊胜,而且你要害怕娑婆。你知道,本焕老和尚都讲了,我们害怕你们娑婆世界,我不想在这儿呆了,害怕,这是魔乡呀。你们能起到这样的正思维吗?这叫魔乡,我们这里叫魔乡。再一个就是说,通常出现的问题,我们要表这个老实念佛法。有时候这些方面也会出现问题,因为不管从开始学佛,到净土入心,开始多少也都有一些信誓旦旦的话,激情的态度,可是呢,你们要知道其他的法都比不上净土,就是修净土需要的善根和福报,需要太大太大这个储存量了。

所以你一过这个激情期,这个相应期就松散退化。这是每个修行人必然要遭遇的,有的就退下来了,有的能够挣扎着,泥泞地走着,能够过得去。为什么?因为你一天到晚念佛他真不容易呀,他不容易呀!念一句佛这不容易,为什么?这个道理还是觉得不好,没弄明白,在心里没有扎下根来。特别是我们现在,说是学佛学佛,学着学着,就把大量这种习气毛病。所以这个善友呀,也要抉择。大量的习气毛病带到学佛后的生活中来,一开始是用佛法对治自己的毛病,后来就用毛病找佛法的合理。都是这样子的,那么这样,渐渐渐渐,好像是开口闭口都是一句阿弥陀佛,越来越会说佛话带佛气,浑身都佛气,可是呢,可能说的越来越近,走的越来越远,走的越来越远了。所以希望大家,纵然最好要专修,至少要主修,主修净土法门。特别是现在我们的这个福报水平,还要注意从助修和正修上来简别。什么叫助修正修呢?正修就是唯念一句阿弥陀佛,很少人有这个福报。就是再怎么说,他还是想这个偷心不死,想两边多占点地儿,好像不知道这个地盘占下一样,将来就是,到了极乐世界你的莲花就大吗?地盘广吗?他就专不起来,那么我们至少在这个上面要有助行和正行,要简别。一个比如说净业三福呀,对吧。六度呀,就是布施呀,持戒呀,忍辱呀等等这些,你就暗暗在生活中要去磨自己,多去发心。那么切莫只修正行不修助行。几乎是成就不了,不是不能成就,是我们现在有时候成就不了。

为什么呢?好多人念佛念着看上去是专修,可能最后弄成佛精了,妖精的精。为什么这么说呢,他特别专心虚伪地也是说念佛,净土阿弥陀佛,但是他由这个开始就什么呢,就开始一切善法因缘显现的时候,他不发心,逃避,借口,号称专修,这是一种误区。还有一种误区是只修助行不修正行。就是好像一切善法,一切护持,一切就是这种发心道场什么他真的能张罗,浑身扑进去就是,可是慢慢慢慢,他就完全淡化了自己的重要头等大事是念佛往生法他没有,那就转成人间福报。人间的人事他可以,而且这些特别在道场也罢,在共修团体中,他还主事,他能够拿事主事等等这些,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最好是在助行的因缘中去发心,然后不要忘了正行念念要正助双修,求福求慧求生净土。两边不要漂,这是又一个。再一个有时候我们还从效果上来讲,这是从效果上来讲的,有的人呢念着念着,走着走着。你说看破吧,他也没有;他也没有真的说如梦幻泡影,你说是没看破吧,他又觉得说生活中什么都没有意义,提不起神,啥也不想干。好像也不想活,又不想死,这种状态也有。我告诉大家,不要说这个什么,这是一个过程,要到这个地步,肯定有这样一段过程是对的。但是呢,始终住在这个上面,就不对了成了病了,为什么呢?就是说明你没有住在法性中,念佛不得力,没有把这个生死法给抓住。在这个上面,这个时候你还要回过头来,要真切才能亲切我们常说。你要当真,你如果说梦幻没到这个境界的话,那你真要把阿弥陀佛就当真,就跟人一样,他住的极乐世界就跟地方一样,然后你就要执着起来地追求一样,要把这个心劲练起来,否则就这个越来越颓废了。今天就给大家一个任务,你不是觉得修行厉害吗?你觉得功夫,还每天的精力充沛吗?那你给我修呀,修什么呀?修你不要把往生时放在死时呀,这个搞清楚哟,往生时可以不放在死的时候。

你不要以为说死跟往生一定是吻合的,一定是同步的,你可以把往生时提前呀。现前当来,可以提前在现前见佛,不要死就往生,你有本事你往这儿修。所以大家要知道,你发心忆佛念佛,那我们念佛人因为他不是修这个心地上的,或者观空遣相,说来了境界时说,念佛忆佛,那么佛来了应现,这是因果相符,不是魔境。是阿弥陀佛来的话,会来。当然你不是说求这个境界,是你念着念着心开花见佛了,这种境界。所以大家学净土十要法,就往这儿靠。这里面就有这个法,生即无生无生即生法,非常妙,非常深,非常微,幽微难至,这是一个。再一个,特别是最后一个,跟大家说几句,从知见上来讲,现在的佛法貌似是兴盛的,可是呢,在某些方面来讲对净土(行人)是险象环生的,我告诉诸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佛法的庞大呀,我们对于这个教法,就包括你学了一部《楞严经》,你如果没有老是依着这个想,你又看这个经又看那个你看不完呀。三藏十二部教典,你连有的经的名字你都没有听过呀,大法师们,大堪布们都这么说呀。那我们就是就着一部就路回家,可是现在的情形是碎片多呀!你把那手机拿出来,劈里啪啦,在你的佛友圈里,全是每天的说教,这个修心、应当如此、怎么功德、怎么不对怎么对就是这些。有的就是鸡汤,那么有的时候他要是彻底的说一些世间的这个杀盗淫妄,还算好,你知道这不对。有一些,你依着某一点点东西,你还感受到一点似是而非的法味,然后你就以为这就是佛法的全部。吃了喝了一段时间,又觉得不究竟了,一扔,再去找另一段,就不断地这样的去妄想中贪求。你要知道,现在呢,一个是在法上各自为主,擅做佛法之主,管他懂不懂,他就开始说了。他说不必负责的呀,他管呢,现在的人哪管负责呢。

好了,我说邪知邪见微信上你听了,到时候你打官司告我吗,法院也不受理这个呀,但是你的法身慧命就断了。有的又好各自为政,大大小小的人现在出来都想立个山头。你要知道我们弘扬佛法是只照着佛菩萨和经得起勘验的祖师说。一定要这个脉络,自己一点都不能乱说,不能乱说乱想。但是这个现在我们这个圣义的法门总是受到冲击。你看比如说我说个例子哈,你们会常听到这样的话,在微信圈里,就会说,哎呀念那么多经有什么用,持那么多咒有什么用,念佛拜佛有啥用,你的心地一点都没有改,你的性格还是那样,烦恼起来了还是那样,有没有这样的话?马上人一听了以后就说,念佛不对,就死念了!怎么样,这就叫不是过来人,瞎在那儿指路!知道吗?当然我们说,你在六尘烦恼中磨性子这是对的,一点一点地改性格或者什么,可是你知道,这叫做什么呀,这叫做修心不在修法。就是历缘对境是可以的,但是我们净土法门,这在修法,大家知道,这个法就是直接就要,搞定你这一辈子所有尽未来际的烦恼法。你说你念了多少佛,拜了多少佛,你给我一天念十万你试试。你不要多念,你念十天你试试,你看心改不改,你看性显不显现!

所以有时候,有些大德说你读多少部经,念多少毕竟往生,是有道理的,这叫识途老马,告诉你。你不要以为这里就觉得,好像说,哎呀一似是而非,从此以后,你们这些死念经死什么,让他死死地念,你一天不要多念,你一天念五万,你念三年念下来,你看看是什么效果。没有念光在这儿站着说,那不对呀,所以不要被这些知见,一定不要被这些知见给转了。那我们学习《净土十要》,就是要嵌在心中。这我就不能够太多耽搁时间了,泛泛地讲一下。学习《净土十要》,我们要解决一些问题。想起的问题,我们把这些问题要自己扪心对照,每天反思。说实话,这个修行心性呀,就跟网兜里面装水呀,你知道吗?兜不住呀,你要不断地这儿、这儿、这儿不断地要往住拦,否则一会儿就漏,一会儿就漏。那我们学习这么重要的经典、论典,就是要补漏,补漏啊。好这是前一部分。

后一部分我们开始,既然讲《净土十要》,大家看到了这四个字,这部论典拿在手中,那大家想,我们现在沉甸甸的这部论典拿在手中,这是多少劫,无量劫来修的善根福德,才换来这个圣言量,这个文字。所以说切莫作等闲想。印光法师多次讲到,印祖说《净土十要》为净土法门最要之书。这本书一共有十卷,后来蕅益大师流通以后,现在大正续藏中,收在一百零八册,它的全名有时候也叫做《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一般我们现在四个字《净土十要》,灵峰是指的蕅益大师当时所住的地方,你看他的另一部著作叫《灵峰宗论》,蕅益大师他的法名叫智旭,我们刚才讲到的八不道人,下面我们讲弥陀要解还讲到他叫什么,西有,大家能理解他为什么叫西有吗?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是真的有,所以他叫西有。

那么今天呢我们就从书本上做一个总括性的了解,题解《净土十要》,那无非这四个字,我们首先来看净,这是一个道人的核心人生观就是为了净,修证的总纲就是为了净,净到极致以后,我们就一个就是证真理,二一个得神通,第三个圆满法界,再一个事事无碍,都在这个净上。我们现在净土极乐这么难信,因为我们有碍,我们不圆满,得不到通,通不到那儿,所以大家知道,不管在哪儿修,都围绕着我们说净到极致就是转凡成圣,那么为什么要有土呢?土是怎么出现的?世界是怎么出现的?一旦我们落入到凡夫的二元对待的时候呢,因为我们有自己的身,就妄想外在承载我们的是个土,这个土呢还有染有净。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叫染,你看我长的这个身体叫正报,那么外在的环境就叫依报,就叫国土。十方三世诸佛都有自己的土,所有诸佛之土都是清净庄严之土,那么依照着从凡到圣的路途中,各修各证到了什么水准呈现什么国土,依照着自己的内心所招感外在的世界,就叫国土。那么国土里面有染有净,我们现在在染,极乐世界在净,染土里面住的是凡夫为主流,混进来一些圣人,净土里面住的全部是圣人,全是佛菩萨。那么我们这个净土是怎么,讲净土、净土从净到土,那么这个净土是怎么出现的?一个路线,修证。

那我们概括地讲一下,修什么呢?就是五个字:心净国土净,这叫做一般的方法。还有怎么让这个净土出现成就呢?往生,往生到净土,国土净让心来净。那我告诉诸位,我们这里的《净土十要》指的是什么呀?往生的这个路线,是后者,那么往生的国土非常多呀,你们知道的都有什么呀?兜率内院算一个对吧,东方琉璃世界也是,还有阿閦佛国的这个妙喜,阿閦佛国是妙喜世界吗,反正还有一个妙喜世界,十方三世诸佛国土多了去了,唯有我们今天讲的,只就着娑婆世界的这个本位,它跟极乐世界的因缘最深,所以我们今天讲的这个净土,特指、单指、只指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在其他上论。就是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愿,修了无量劫最后成就的这个国土,现在已经在西方十劫了,然后还有不断的众生一直在那儿往生。我们要去这个净土,想要往生,那么你得有诀窍啊,对吧?诀窍就是过来人,到了那儿的人告诉你怎么去,怎么成功,你得实践,实践就得有教法,教法有两种:一个是经法,一个是论法。经法就是净土五经,《无量寿》、《观无量寿》、《弥陀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普贤行愿品》;论法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净土十要》里面的这十篇论文,所以大家记住,我们今天在讲往生论法就是这个净土法。这是我们把净土大概这样先贯一下,因为在此之前已经讲的多了就不细讲了。但是下面要讲的是这个十,这个字儿,就这个数字,就是一个数词。但是这个数词呢,从一到十谁都会数,一个,这个数量是圆满的,二一个,这个排列大有讲究,就是我们学这十,这跟学法也是下了苦心的呀,蕅益大师也罢,印光大师也罢,就特别注重这个十,你看我们世间说十全十美,这个佛法里面常说十玄门呀,十如是呀,都是十,就代表圆满,所以当时辑了《净土十要》。这个十的排列呀,首先我们从内容上做一个流程的了解,这就是给大家今天讲全了净土十要,这十包括哪十?这是下面主要内容大家要听,我希望你们把目录翻开,就是翻到第一页,跟着走,因为它的次第非常严谨,我们好多时候不是好说有传承得有次第,得有修法的次第,再没有比《净土十要》里面的这个教法修法次第严谨、完善和圆满的。

大家翻到了吗?一页,开始讲啊,十要里面的第一要,就是蕅益大师的不朽名作弥陀要解《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这个是排在第一的。那么这部注释放在首位,是有他的缘由的,在序里面讲到了,定十要以《弥陀要解》为上首有三个理由,这个我们明确一下,为什么?第一个是遵这个佛说之经,因为《弥陀经》是佛说的,所以这里首先定为上首是什么啊,这个小本,小本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指的《佛说阿弥陀经》比《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内容短,所以叫小本,明白吧,小本为净土经里面的最要故,最要的原因,所以首先要学《弥陀要解》,是解这个经的。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为什么要放在首位呢,因为在末法时期呢,修行念佛法门有好多种,你可以观想也可以观像,但是在现在的时代来讲以持名为根本,执持名号,而《弥陀经》、《弥陀要解》大力的就是讲执持名号的心要和它的功德利益,所以放在首位。第三个,讲这部《弥陀经》的所有的注释里面,确确实实,虽然蕅益大师这么谦虚,觉得他不如前两位前辈,但是印光法师怎么赞叹呢,说《弥陀要解》,给《阿弥陀经》注释的这个要解,佛再来了也不能超过他,就这么圆满究竟。所以非常欢喜我们第一部开讲,就是下一次开始就讲《弥陀要解》,所以说这样三个理由来讲,他认为《弥陀要解》是要中之要,我们学习这《净土十要》,以《弥陀要解》为主,以另外的九部论典为伴,这是给大家定调的,明白吧?所以放在首要。

那么我们再来看净土的第二要,叫做《往生净土忏愿仪》和《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两部著作,那么这两部著作为什么要放在要解之后呢?这就是祖师们的良苦用心了,为什么?因为你只有教没有行,是万万不能的。教和行,教就是这个道理,《弥陀要解》已经讲全了,行就是你的行为得跟上去,你有教没有行,就等于什么呢?什么都懂,就是不走,有腿就是不走。你有行没有教,就等于说你眼是瞎着的,你走哪儿你都是瞎子,能明白哈,所以有了教以后,紧紧地就跟着行,否则我们会说食数宝,就是数钱但是自己没权力花,那么这两部,你看,这叫往生净土一个叫《忏愿仪》,忏就是忏悔,其实里面主要讲的就是说一个是礼忏,就是礼拜,怎么去拜,特别严谨,就包括我们,这个内容里边啊,你怎么先要把道场布置的像极乐世界一样,然后你怎么进去、怎么开始修,怎么拜、怎么念等等这些,都有详尽的讲说。这两部的作者叫做宋代的遵式法师,遵式法师又有一个名字你们肯定听过,叫慈云忏主,我给大家弘扬的十念法就出自《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十念法,朝晨十念法就是那个。所以你看,这里说从妙理入到实行,属于解行并进,所以在《弥陀要解》之后紧紧地跟随就是这两部,它是有次序由来的。

那么再往下看,净土的第三要就是《观无量寿佛经初心三昧门》,和《受持佛说阿弥陀佛行愿仪》,这是蕅益大师我们刚才讲到的,成时法师他依照着两部经典,这不是他作的,所以我们也放心地去实施,这不是他自己作的,是他依照着《观无量寿经》里面写出来的观佛的一个观法,一个修法,又依着第二个是依着《佛说阿弥陀经》里面写出来的一个执持名号的执持法,也是讲实修的。所以,虽然他的资历比较浅,但是念在他,本来这个第三要是放在倒数第二,原来是放在倒数第二,《西方合论》之前,但是因为什么呀,它比较容易让我们入道。因为他讲到礼拜呀,发愿呀,正修呀特别全面,一丝不苟,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的话,就把它放在第三个,安在第二行门的之后第三行门,这叫解行并进。

那么解和行讲完以后,大家看,净土的第四要就是《净土十疑论》。这个时代追溯到了隋朝,因为前面的是讲解行,后面从第四要开始到第十要,是按照什么呀?按照时代罗列的,就是谁在先就排在先,谁在后就排在后,那么这个《净土十疑论》,这位人物呢,他是响当当的,智者大师,智者大师有个名号叫什么呀,叫做东土释迦。所以你看为什么他说《净土十疑论》阐扬净土的话,他把这一切的问题都给统摄在这十个问答之中。我们对净土有什么疑问,《净土十疑论》里边就有回答。比如说, 佛法是自利利他都要同步进行的,你往生西方不是只管自己不管别人吗,对吧。还有一个比如说净土那么多,为什么就要偏只说西方呢。还有一个问题说什么一切法没有差别,不是说如梦幻泡影不生不灭吗,为什么要求生呢?难道这不是有生吗,这都是矛盾的吗?这就在《净土十疑论》里边告诉我们。所以《净土十疑论》学的效果是什么呢,信这十个问题,一切都信了。怀疑这十个问题,净土你信不起来,一切都疑了。这是第四要,教的经典排在首位,行的经典居第二第三,那么这个第四个是干什么的,就是断疑生信的,叫《净土十疑论》。

好,我们再往上看,第五要,净土第五要就是《念佛三昧宝王论》,一共是上中下三卷。这部论典的来头呀,也是非常曲折。你看有时候我们都说你们在接触藏传佛教都会常会听到一个词儿叫做伏藏,听过没有?说伏藏,就是有的大德用神力把哪里的这个圣迹啊,或者圣物法器,或者宝典给取出来。我告诉大家,不仅仅藏地有,咱们汉地同样到处都是伏藏,只不过是更加巧妙,特别矜持。非常,你看什么呀,就是这个《念佛三味宝王论》,他是唐朝的叫飞锡法师写的。当时蕅益大师在世的时候,特别仰慕飞锡法师的这部《宝王论》,但是他见不到这个书,他知道他见不到。是有一位大德特别的因缘中,在什么,在杂乱的书堆里边,突然间拿到这么一本。大家想想这是不是叫神开伏藏啊,这就叫伏藏你明白吗。就是原来深隐在这个,虽然在因缘中,可是大家见不到,藏(cang)在哪儿,藏(zang)在哪儿。那么你把他因缘启动了,这不就是用神力把伏藏取出来了吗,这就叫做时节因缘到了。所以,蕅益大师当时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只有什么呀,只有这个书墨的一个淡影,就是这本书古人不是写嘛,就淡淡的墨影已经几乎看不清楚了。后来他让它刻板印行,收在《净土十要》中。这部论典呢,文,就是比较特别的广大,但是确实学习起来,就看我们的进度了。学习起来也比较什么呀,要刻苦。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唐朝的文字,就比较艰涩,特别艰涩,有时候我们断句都断不明白。但是这部论典放在《十疑论》之后呢,是因为他具足了两种信愿资粮。读完这部论典,就为了让我们具足信愿资粮,是修净土的最要之事,最重要的事情。

再来看《净土十要》的第六要,叫《净土或问》。有读过的吗,有没有读过?你只有读了《净土或问》,这是元代的啊,叫天如惟则老人写的。我告诉大家,就是读了《净土或问》,里面信息量非常大。你会知道什么叫做禅,什么叫做净。你会知道什么叫禅宗门下开悟了,再转弘净土,用禅来弘净土。大家知道,这个天如惟则老人,是最著名的一位禅师,叫中峰禅师门下最得力的弟子,所以他回答这个净土的问题,这里面所有的问题都是问什么什么,然后答什么什么。不跟你在那儿扯皮。他怎么样呢,他就是说,要么用禅锋,一句就把你的疑情给你夺了。什么叫做夺了,说你瞎想什么呢,就这样子的。你怀疑什么呢,你业障现前,这就叫夺破。你只要有问题,马上让你不成为问题。禅宗非常淋漓,特别痛快直接。还有一些问题,他可以铺开讲的,娓娓道来,婆心切切,说到究竟无比之处,而且还没有一句废话。就是让你真的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觉得呀,就是这么一个事情。我就没有想对,没有想好。这是《净土或问》。特别我在《净土或问》里边受用的一句话,这是天如惟则老人讲到的说,世间事业,如梦如幻,哪一件有实效?哪一件能替得过生死?当时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就真的有时候,这就叫圣言量啊。就是马上就把你一切的烦恼就摧破了,就清凉了。所以大家知道《净土或问》,可以说放在第六要,非常适合。为什么呢?一方面前面学着学着有点懵了,有点文义太繁,信息又大,这个贯文都贯不过来,《净土或问》就突然间像及时雨一样给你开云见日。又能够引发后面的什么呀,引发后面的一个宗教情怀。

所以大家来看,净土的第七要是什么呢?就是《西斋净土诗》,这已经到了明代了,是叫做什么,楚石梵琦法师。楚石梵琦法师,他在弘扬净土的时候写的一个诗。那我想给大家说的,可能我们说,就讲着讲着,怎么又写开诗了呢。这个《净土西斋诗》呢,本来是排在第八的,是后面的第八要妙叶大师的《念佛直指论》排在第七。但是后来这就是成时法师的心太粗了,是印祖又发现了这个问题,说按照时代的话,楚石大师要早于妙叶大师,所以把他换了个个儿,排在第七了。那么这里讲到的,为什么排在第七,大家要知道啊,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道理讲多了,宗教情怀就淡,是不是这样子。很多学佛人就是这样,不是说不让大家学经教,很多时候你经教,经教看的多了,你不往心性上会,执着于文字,就开始天天在那儿,推比、思辨、逻辑,就越推越远,只相信逻辑,不相信直觉了。要知道,真理是直觉不是逻辑,极乐世界就是这个样子,你往生就生,你要生不生,你不信拉倒。这是后面法讲的。所以说,《净土诗》呢,因为前面讲的,不断地在说理体,就失去了净土是以事相为修的重要的入手的一个宗旨。你看我们修净土,就是相信阿弥陀佛就在西方嘛,对不对。可是你道理呀,心性呀,空性,讲的多了,他就开始琢磨,你知道吗,他不是空掉了,他是琢磨,琢磨呢,也可以呀,你琢吧。问题是什么,你又琢磨不明白。极乐世界都是不思议的六根六尘六境。这么不思议的法,你用思议的理去琢磨,能琢磨通吗,所以,你只有用宗教情怀去仰信,否则最后就事是事,理是理,现象和本质真理就分开了,不信了。所以在这个节骨眼上,开始讲到什么呀,《西斋净土诗》里边尽情地描绘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呀,佛土的美妙,佛身的庄严,让人生起极度的这个真切的向往之心,就起这个作用。激荡我们的宗教情怀,事相上去追求,去执取。所以这个安立的非常妙,我们一边学,你以后粗浅的去翻的时候,大家啊,你就会发现这个奥妙。这是第七要。

那么《净土十要》的第八要就是妙叶法师的《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我们有时候俗称叫做《念佛直指》,是明代的,这里边讲的内容呢,有一些非常的,就是说,后来被摘出来流通了。当然,这个念佛直指,你比如说,有一个著名的内容,就是十大无碍行。大家听过吗?念佛十大无碍行听过没有?就是那个,我一说你们就知道。就是说什么呢,就是念生不求无病,对吧,处事不求无难,这个修行不求无魔障,做一件事情不求容易成,跟人家打交道不求一定要对我有利益,十不求行。对吧。见了利益,我不求赶紧要分一半,被人家冤枉了,我不求声名,不求辩解,这叫十不求行。就在这部论典里面讲的。特别是他的这个十不求,我们这么一讲,好像大家,那我就是要观想十求去了。那我就观想我有病吧,反正我不求,不是这样子的啊。后边的祖师,他就讲说,这十个如果一旦发生的时候,都是修道的障碍。所以我们应当先把心居在这个障碍中,就是先设想,做准备明白吧,假如果有一天身体真的有病了,你就不会急糟糟的,没抓没挠的一下就法也不修了,佛也不念了,就彻底认为修行没用了。所以他告诉你说,念生不求无病,不是让你求病去了。我遇过这样的人说,那我就天天让他病来吧,这叫颠倒了啊。你想想,如果你没有障碍出来的时候,你把心先设在那个障碍中,那么到障碍来的时候,就不叫障碍了。为什么,因为你已经修过来了。那么在障碍中你都能顺境,何况没障碍,自然无碍的到境界,你不是进得更快嘛。所以这就在这个论典里讲的。给大家讲一下,叫净土第八要。

那么净土的第九要就是,这个传灯大师,就前面《弥陀要解》里面说的,幽溪传灯大师,他讲到了《净土生无生论》。所以大家顾名思义都不难理解,这部教典呢,这部论典讲到的就是生而无生,无生而生的圆满见解来修学净土。后面还有清朝的这个道霈法师,也给他写了一部《续净土生无生论》,续他的后尘,是一样的体裁。为什么,因为他总是前面说四句偈,然后再进行一番解释。这两部论典,都是一样的这样一个形式。后面还有一小部《净土法语》也是传灯大师的,这里面就提出了说,往生凭借的是自力他力,还有本有的功德力,或者我们说的正行呀,助行呀等等。在他里边有讲到,这就是落实到实处了,到第九要。

最要给大家推出的是《净土十要》的第十要,叫做《西方合论》。如果大家先去预习的话,你就翻开这个《西方合论》呀,你才能知道什么叫做自己采摘,到了这个教海里边,整个把它遨游教海三藏,然后自己想怎么采摘怎么采摘。摘个草莓就摘个草莓,弄几个花生就弄几个花生,吃个苹果就吃个苹果,摘个桃就摘个桃,就这样。而且还是左右开弓,信手拈来,就这种感觉,《西方合论》。特别是这种感觉的论有的是,往往容易陷入一个什么呀,卖弄文采,大家知道吧。就是夸我自己读了多少经书,然后把他拼凑出来,一段一段的,看我引经据典,对不对,会出现这种状况。可是这个《西方合论》啊,全是提倡的真修实干,称性流露出来的,力挽狂禅。可能我们现在说到狂禅,我告诉大家,我们现在连狂禅都没有。那会儿说狂禅,还至少装模作样地在那儿摆弄,我们现在摆弄都摆弄不来。你都知道什么叫禅吗?啊,知道呀,禅茶一味呀,最近又去修禅了。现在的禅就听了一个字,最后弄成,都被弄成经济效应了,都被弄成小资生活了。你连个禅,你都装模作样都装不了,不要说狂禅了,我们现在都狂不起来呀,狂也算你有本事。可是在这里边,力挽狂禅了。《西方合论》就立足于三藏背景下,把净土教理讲的是最为有序合理,这是我的感受。最大的要推出的是什么呀,就是这一部著作,是净土十部著作《净土十要》中唯一的一部,你们要引以为豪,居士著作。不是出家人写的。所以蕅益大师在点评的时候,他就说,哎呀,字字是从真实悟门中流出来的,没有一个字是杜撰的,是抄袭的。但是他也有过批评,说什么呢,说虽然这个居士的名字叫袁宏道。说虽然这个居士,对于天台宗他还没有悟到究竟,但是他对于禅宗来讲,对于其他的教理来讲,已经悟得没有余地了。他就想到说,哎呀怪得说,这个袁宏道写《西方合论》的时候特别年轻呀,住在山里边修净土。

他说这么一个年轻人,而且他还没有修成圣者,说他五欲都没有除掉呀,是一个凡夫啊。说这样的一个资历,怎么能做出这么精彩的论,净土的文章呢,他说,哎呀,看来这个多生的熏习决不是偶然的。所以大家知道,这叫多生的熏习呀。不仅是,你就算没有真实的修证,你多生的熏习,自然就喷发出来了,《西方合论》真的特别精彩。里边讲到的部类门,讲到净土,有多少种种类。最后他就把极乐世界这个净土归为什么呢,叫做摄受十方一切有情不思议净土。他说这是个毕竟不思议,不思议,你就不要想了,你根本想不明白,你信就可以了。因为他的国土的这个众生也不思议,国土也不思议。你怎么往生到那儿的,这个因果,从凡夫往生到极乐,这个因果也不思议。你怎么去的,又怎么乘愿再来的也不思议。就这么个不思议。所以你就不要思,不要议了。就跟牙齿为什么是硬的,眉毛是横着长,头发是竖着上,就这个样子的,你信就对了,就讲到了极致,大家知道吧,这才叫从言教讲到无言之教。净土也是这样子的,这跟禅宗一模一样。所以蕅益大师说,哎呀,听说,因为这个袁宏道呀,还有两位,他们兄弟三个人。他说,听说三袁是三苏的后身,三苏是谁知道吧,就是那父子三人嘛,不要把苏小妹给数进去啊。父子三人,苏东坡什么呀,是当时佛教,学佛学得最好的,那都被一屁打过江了嘛,不在金山寺,他功夫不行嘛。可是他都是禅师,一会儿出家,一会儿在家,等到这一世的时候,明朝了嘛到。他说,哎呀听说这个袁家的三兄弟,是苏家那父子三人的后身,说这个袁宏道就是苏东坡的后身。他说果真如此的话,这个苏东坡的佛法的进度,进步是太大太大了。所以大家看,这部《西方合论》可以说是蕅益大师在《净土十要》里面的特别推荐之处。讲到部类门,讲到修持门,怎么去修,怎么去信,你在什么地方修,什么地方不应该待,什么地方要离开,什么人你打交道,什么人不要理。都是这样来劝诫。最后说到什么呢,说到就天天像咱们这儿,光说不练就在这儿讲法,不念佛的,这种地方你都离得远远的,不要在这儿待着,只管念去。所以说痛彻心髓,《西方合论》。

总共我们刚才讲的,这十部论典,我现在算是把《净土十要》给讲了一遍了啊,到此为止,就叫做十,就是这个十的内容。那我们再看一下,净土之,虽然净土书多,最要就是十要。我跟你讲啊,这是印光法师不止一次的,《给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的里面也讲到,他说你要断疑生信,那么你就看《净土十要》里面的《净土或问》,《净土直指》,还有《西方合论》。你要修,你就看那个《礼忏》,《二疑》,你要这个建立圆满见解,你就要去看《弥陀要解》,你要饱尝教法,就要看这个《宝王三昧论》和《西方合论》,同样也是如此。就是所有这里边可以说是净土教法的百科全书。我们能把《净土十要》,真的你要能读一遍就是大大的福报了。何况我们今天开讲呢,所以真是知足常乐。你要知足啊,不要小看自己啊。这是净土。

我们再把这个要字讲一下。为什么这里叫净土十要?讲这些都是为了给大家建立信心。首先这个要是什么呢?重要之要。什么叫做重要之要呢?你想嘛我们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有多长呀,对不对。这十部论都是在他们当时的背景中脱颖而出的,那你想想历朝历代佛法大兴之际,多少人给经典做论呀,注释呀,修行的心路历程写出来。就那么多的著作它能够脱颖而出,它是当时最重要的法本。为什么,因为你想想它要流通到我们这样,在当时的时代中,第一个就是要受欢迎,不受欢迎没人去流通它呀。那会儿要硬生生地抄写嘛,对不对。一定是要受欢迎,而且要正知正见。还要有切中时弊。再一个不违佛原意啊。因为你经历大家去看,去阅的都是一些正知正见有修有证的人,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首肯你,你才能流通起来呀。何况那个时候还是得手抄或者木刻版。所以你如果说非常的平庸的话,怎么让人去相应呢,对不对。所以第一个就是从横的角度来讲,是每个时代最重要的代表作。第二个要是主要,这就从什么呀,主要之要就是从纵度来讲。我们听过历史的长河这句话吗,滚滚长江东逝水,埋没了多少英雄豪杰呀。注释也是同样如此,你在当时代能够脱颖而出,你经历史长河的洗礼,依然能够历久弥新,对不对,那你是更大的难度了。就是让这个时代的潮流来洗礼。那说实话,一定意义上这一定要有诸佛菩萨来应现护持流通,才能到我们此时此刻。所以第二个就是主要之要。在历史上纵度来讲,横度来讲都是从这里边,纵横时代中最出色的开示、圣言。这就更不一般了。所以我们弘扬学习净土呀,以此为准。我可以不吹牛地告诉大家,你真的把《净土十要》学一遍。在一切人面前去称性发挥,净土上没有问题,能够讲得过去,能够讲透,能够说服自己。所以我讲《净土十要》我还有一个最低水平是什么呢?你们修不修我不管,那是自己的事儿。

就是因为文字开示太精彩了,我要告诉你们。你们修不修是自己的事,可是什么呀,就是这些著述太重要太主要了,横纵交叉过来都一直是重要的。那为什么它能称之为重要和主要呢?就是第三个,十要之要它是心要,诸佛之心要。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就是净土法门。这是十方三世诸佛之心要。你如果学习这些论典里面你就看着,不论于事于理,说信愿说修证,破斥邪知邪见,劝诫深信切愿,都是恰似其分正中下怀的。诸佛之心要契机契理。所以说我们不管是,我们说的《法华经》里面说的大事因缘佛之知见,我们说的唯一佛乘,或者说九界同归,整个佛的心要度化众生,全在这一心之中,在这个法门里。所以第三个十要之要就是心要。读了这个十要,我们才能知道说,确实净土法门是广大无碍利钝全收的,可以带业往生的,决定受他力的摄持的,往生后是圆证三不退的,必然要一生成佛的,全是诸佛之心要,就这么一个要。当然最后一个要就是必要之要,由于它这么重要,这么主要,它是诸佛的心要,那么我们净土行人必读的教科书,就是《净土十要》。我相信大家,如果学习完《净土十要》。哪怕说《弥陀要解》我们听完,你就可以从一个初机变为一个深机,就可以久修净土的知见就具足了。你可以从这个浅信变成坚信深信,因为它这个破疑生信的功能太大了。就是最后你都觉得说,哎呀找个茬儿吧给自己,说服一下自己,哪怕你没有修,说服一下自己说我不想信了,我不愿意信了,你说服不了。因为你已经深深地嵌在你的阿赖耶识八识心中说,分明的领悟和理解了,原来净土就是这样的,从事从理圆过来了,所以这叫必要之要。说实在的啊,咱们势力一点说,纵然你不知道修行之事,不晓得往生之理,你也不要解脱生死,就光学这个文采,你的文章见地都能够增进。以后再读文言,称性发挥看开示,那你都觉得说,哎呀真的是,既学习了知识,也种下了无比殊胜的菩提种姓。所以我们知道这就叫《净土十要》。这是给大家第二个,题解《净土十要》。我们把整个的内容也嵌进去,也知道什么叫做净和土,净土之所以然。特别是这个要,我们要从这几方面入手去认知,这样的话才不辜负蕅益大师,成时法师和印光法师的一片末法苦心。

那么今天首开这个十要之讲。希望大家呢不要这个虎头蛇尾。我刚才再给大家重复一次,听《净土十要》要比听《楞严经》难听多了,你得准备好。然后如果说你不念佛,每天没有定课,没有求生西方,没有愿力,你是听不下去的,我这是给你授记,你是听不下去的,因为它没有知识,只有实修,只有圆满的见解。所以在此呢给大家先做这么一个陈述。那么下一次来,我们就开始首讲这个注释《佛说阿弥陀经》的第一书,蕅益大师的千古名作《弥陀要解》。好今天我们就学修到这里,请大家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随喜大家。阿弥陀佛!

(第二讲)

好,各位莲友,大家上午吉祥。今天我们来开始讲《净土十要》的第一要,也是我们《净土十要》的第二讲,净土十要之《弥陀要解》,也是《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这部论典。

当然在讲之前我们也要说一下,学习这个论典的一个心态。从道理上来讲,因为我们听佛法听佛法,佛法的载体有很多种,我们现在一直在这个道场以来讲法,这个法就是佛说的经法、律法和论法,不外乎这些内容。那么具体修行上,当然就面面俱到地在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各个境界中体现。但是这个道理一定要明,为什么我们有时候觉得说,这也过不去,那也解不开,或者说有诸多的疑惑,又滋生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什么会有问题呢?大家反思一下,那么如果说我们把这个究竟的理彻底明了以后,就剩下老老实实去行了,哪里来的问题?所以说问题是怎么产生的,理上不明,这是唯一的缘由。所以当我们有时候合掌祈问,或者这样那样,其实大家都往这一个道理上会,就可以了。大家认认真真地把这个道理听圆满,思维圆满,行持圆满,无非就是这个样子而已,再别无他事,没有第二件事情。所以有时候有问题,一个是我们的妄想太多,打妄想打得自己打不圆,就产生了隔阂就出来了问题。你就照着这个道理,随顺这个道理,就这么解就这么行就可以了。所以大家要认真听,就这么来了泛泛地一听,在这个法会中半听半不听,或者一会儿听着就走神了等等这些,跟你从始至终把它当成一场庄严的佛事,念念都在这个法义上随着这样地去领解去参悟,这也是两种校量功德,所以请大家一定要把这个神给提起来。

首先我们看一下,《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这个学习态度的最重要的。第一点是什么呢?就是要把这部《弥陀要解》,看做与佛经正等无异,跟佛经是一样的。为什么呢?其他的我们远的就不说了,就光说印光法师来赞叹这个《弥陀要解》。你看过《印祖文钞》的都知道里面盛赞,印祖说:而《弥陀要解》一书,为蕅益最精最妙之注。最精最妙,大家想精的话等于是说已经面面俱到,妙的话就是发人所未发嘛,最精最妙!所以他说:自佛说此经以来,这部注典当推第一。即令古佛再出于世,现广长舌相重注此经,当亦不能超出其上。就这么来赞叹的,所以我们学习这个要解,为什么要殷重?他说《弥陀要解》,又说自佛说此经以来,为西天东土中绝无仅有之注解。那就说明是独步古今的呀,就不是说前无古人,后也无来者,就这话已经说绝了。所以我们要把这部要解,当做佛经无异地来学习。为什么呢?因为大家想印光法师是什么人物呀?我们如果约他的这一期的本地风光来讲,大势至菩萨再来。那么大势至菩萨能够盛赞,把蕅益大师这么盛赞,大家想想蕅益大师的本地风光是谁呀?那最起码要跟观世音菩萨持平,要不然就是阿弥陀佛再来,或者古佛再来,否则就到不了这个地步呀。古佛再出世注都不能超出其上,大家想想,是不是要跟佛经要正等无异地来学。这样赞叹有加,那我们想想不可以等闲视之。特别是对于净土行人来讲,学这部《弥陀要解》,可能学净土根本经典之外的经,可能更受利,因为它契机嘛。佛讲经当时有的经典,是给另外的一些根基讲的,我们当时也许不在场,缘法不具,没有闻熏。就不一定有学这个《弥陀要解》能够相应,可以这么说,虽然有点罪过,但我们做一个另外的理解,要当佛经无异。

第二个,学这部论典我们要有两个目标要达到:一个是要开明心要,第二个是增上念佛,就是一定要达到两全其美的这个状态。因为说句实话呀,就是说这个《弥陀要解》它最出彩的地方是什么?就是他能把理性思辨和这个感性的信仰,能够结合得再不能完美了。大家随着后面的学习大家就知道,这个可不容易了,你们知道吗。为什么说可不容易?许多古来大德弘法呀,他要么是唯说理性,也就我们通常说的谈玄说妙,就是把这个理能剖析得思辨得非常的圆融,可是他往往不能够入世,就在事相上他能够入,可能我们听者根基不够就不能够圆。那么还有一些大德呢,他是苦口婆心、吐心吐胆地劝修持劝信心等等这些,也是不遗余力的。可是在这上面,很可能有时我的灵光悟性又上不来,就往往是得了东就可能要失一点西,得了西就入不了东。一般我们都是这样子的,很多情况下就是这样,很难同步地把这个理和事,这么圆融地能够讲出来的。而且特别有一点是什么呢,就是一般我们讲理的话,是让你在道理上明了,讲事的话才能激荡你的这个宗教情怀。

但是这部《弥陀要解》,他讲理的时候能调动我们的这个仰靠心,事相上的皈依心、念佛心;他讲事相上时又能让你心有所悟能够入理。所以大家知道就这个成时法师,也就是蕅益大师的弟子嘛,在这部前面作序的时候,他赞叹这个《弥陀要解》,他怎么说的,说:如灯照色,而非光华。八个字能明白吧,就是好像用这个灯光呀来照明东西,但是我们一看这灯一打开,我们一看灯的时候,都是灯的光芒四射嘛,它的光明。可是它这个时候并非是显示它的光芒,就像灯照东西让你一目了然,显现的是我们的心性。不是他写这篇文章就像灯散发光芒一样,把他的文字多么的妙笔生花,能够词惊鬼神这样的一个华彩蕴秀,他不是在文字上的事,大家知道吧。虽然已经他把文字写绝了,但是你不会在这上面流连,而一定是随着他文字的这个指月一样的,能看到月亮。所以叫:如灯照色,而非光华。以义定名,而非拟议。以义定名是什么?就是说他讲的这个道理,已经讲得不让你再讲了。而非拟议,拟议就说咱们学了以后,要不要再讨论一下呀,要不要再觉得吸收了多少或者怎么样,没必要了。他把这个法已经说尽了说绝了,正正好了,你在这上面就不要再摆弄了,没有思议的余地了,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叫以义定名,他并不是说没有用文字,但是他用文字就把这个理给说绝了,你再用文字就多余了,就是到了这个地步,直下承担信受就可以了。你看后面讲到说:不过道屋里事,而聆者若惊。不外布帛菽栗之谈,而未曾有。这是成时法师赞叹的。这是什么意思呢?

具体就是说:哎呀,就是我们听了以后说:天天在我们这前面摆着呢,我都没有知道说原来如此。你看这就是不过道屋里事,屋里事是什么意思?就是咱们坐在一块儿拉家常嘛,他并不是说多么高多么妙你完全听不懂,如云里雾里,不是这样子的。就在这拉拉家常的话,一下子把你一语道破天机,你说哎呀从来都没有听过这样的家常话。不过是给你摆了一桌子粗茶淡饭,但是你知道说,呀还能做出这个味道,怎么这么好吃。就是这么形容,他就是讲的这个道理。所以就是蕅益大师最佳独到的,就是把这个本理和这个事相上的恰似其份地给调配出来,发前人所未发。那么我们一方面既能够开发我们的心性,因为好多时候我们如果只单纯的信仰,说哎呀只听说西方净土,弥陀接引,知道有这么个事。可是道理上为什么能够如此,怎么一念往生?不是很明了,卡在那儿受用不了,一旦业力现前的时候你过不去了。旁门左道另外的知见哪怕其他宗教的善知识,来给你,到你面前不断地洗礼的时候,你经受不起了。为什么?你在心性上没有开发净土的这个明了的理。第二个增上念佛是什么呢?就是有时候我们觉得大道理讲的大道理,可是老实下去念佛又安不下来,死不尽这个偷心。所以就是这个上面,从学教中可以让我们明理以后,好好念佛一定能生。一定能得到这样的一种效果,这才叫做尽善尽美和学习,这部宝典。

第三点就是希望大家听,其他的不说,我们就光先说这部《弥陀要解》来讲吧,大家习惯听成一个干净利落的风格。我们来学习这样一部著作,首先你得有佛学素养,大家已经听了这么几年法了,应该一点一点的熏习,也有一点上道了。那么有一些地方他不一定听得惯文字,或者名相上的这种解释,但是你久而久之应该就这样能够贯通下去了。而且随着这个要解的风格,你要有一个学习这个干净利落。这是我对大家的一个期望,就不要说有很多时候我们讲几个公案呀,故事呀,占了十分钟一刻钟的时间,今天早上就完了。然后大家呵呵一笑,泛泛地这样展开,总之不痛不痒就过去了。所以大家看学习要解要解,就是我们要解他这个要,我们不但要解,学这个要解我们要要讲,抓住核心来讲,抓住核心来学。《净土十要》、《弥陀要解》都要会到这个要字上来,所以希望能够形成这种风格吧。至少我们也把这个净土行人的这个风貌上,我们可以提得高上大一点嘛。不要让他们总觉得说,好像念佛的人就是马上说求生极乐,就等着到时候死,然后一堆苦兮兮的,没道理,婆婆妈妈的形象。这部《弥陀要解》解的就是十方三世诸佛的心要,所以这理是透的,是圆的,是究竟的,至顶的,至理的。所以大家学习《弥陀要解》也是从这儿来入手。

我们今天学呢,请大家先看这三句,这三句内容我们要把它先贯一下:其实也就是这个题和这个译经大师,一个是题目《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一个是译经大师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一个是注释大师清西有沙门蕅益智旭解。今天我们主要的上半场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三个要讲通学透。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我们先把字面上过一遍,当然这次讲的话,因为在此之前我们也讲过这个《佛说阿弥陀经》,其实内容大部分也是照着要解主要的提供的注释,那么也讲过《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就把这个佛说乃至阿弥陀佛都已经知道了。大家知道佛是什么意思,觉行圆满,无上正觉、正遍知、明行足,十号这就我们一句带过,不这样讲了。说我们也知道了,称性流露悦所心怀,恨不得众生都能够一音说法随类得解,都是这个功德,都是这个妙用。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这个我们就不那么说了。那么我们只要了解一下,首先这个从经而言,佛说阿弥陀是这部经的别题,是讲的什么呢?别题,就是这部经格外的内容,那么经一般我们称之为通题,这个概念大家也都听过了,我们常会听到这个说法,说别题通题。那么大家要知道,别题一般代表是这部经典提供的法门,有别另外法门的,就这部经典里面的主打重要推出的法门,净土法门。通题代表指归,就所有的经,佛说那么多经,最后肯定是让大家入一个,开示悟入佛知见,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下面会讲。所以归元无二路就是经的功德,一切经典的指归就是让我们去归元。那么佛法是一味的,佛说的都是为经,所以这就是通别之意。再一个就是从另一个角度理解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们天天在念,他就是他能够建这个极乐世界,把这个愿力能够扩散到我们这个国土,整个法界。

那么伴随着释迦牟尼佛的出现,能够用化身佛在我们这个,我们应该知道娑婆世界是幻化的呀,所以我们招感来的佛就是化身佛。释迦牟尼佛也是八十岁的寿命,一位老比丘的身相,跟我们一样,如梦幻泡影地在这个星球上这个国土里面度化众生,现在已经又如梦幻泡影般地入灭两千多年了。在这个上面比如说,你就理解《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这个要在哪里,前者释迦牟尼佛属于千百亿化身,那么后者阿弥陀佛属于实报庄严是报身,圆满报身。我们要从化身的秽土染土到实报庄严的净土,怎么中间跨越呢?就全凭这个化身佛把这个法门来带过来,引发在报土中的依正庄严。然后我们依着这个自身的反修的这个能力,回到我们本有的实报庄严土,就是这样,叫佛说阿弥陀。就是说这个法门由释迦牟尼佛说,由阿弥陀佛来演。当然这里再一个就是说,如果从要解上来讲为什么要解呢,就是全凭这个解我们才能把它通。怎么通呢?如果说佛佛道同,听过这句话吗,那么在哪个上面同呢?第一个层面是在法身都一样,所有佛的法身都一样,常寂光,清净寂灭世界,周遍遍照国土。那么法身是佛佛道同,这是一点,报身和化身是各各别解。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各是各的因缘,各是各的功德。如果说放在极乐净土,就是阿弥陀佛的这个净土来看,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个要解要在哪里呢?阿弥陀佛的这个显现,他是以法身同步报身同步化身,是同步显现的,这也竖着来理解佛佛道同。

我讲的你能明白吗?就是说他的这个即法即报即化,比如说化身的显现到我们这里来接引,或许释迦牟尼佛就是阿弥陀佛报身中法身中显现出来的一尊化佛,他也代表接引的功能啊,是不是。那么他的这个接引工作只在前沿,先说这个法门叫大家先修这个行门,然后成功地引导说本尊阿弥陀佛前来接引,这个题目就讲的是这个要诀,所以叫做要解。那么由于释迦牟尼佛的讲呢,让我们众生能够知晓,这样地去知道了这个极乐世界这个方法,和实践的这个行,这样一部法会记录就叫《佛说阿弥陀经》。从字面上来讲什么叫要解呢?解的意思是疏题,就是注释的意思。一般古德的这个,不仅仅是佛经了,在世间的书里面也是,如果是古言文的一部经,不是我们还有十三经嘛,还有这些什么宋明的这些儒家经典。那么它最根本的叫做注,就是对经典的进一步解释,哪个地方比较涩这样注释一下,注释的慢慢地连贯起来就叫注解,再慢慢地对注解进行一个贯通就叫疏,《弥陀疏钞》,后面叫的就是疏, 疏文的疏。那么再注释疏的话就叫钞,这个钞的话这里面引经据典等等,你看《印光法师文钞》。有这个经典的原文作为理论支撑,然后自己再把它讲出来应机的道理。所以这个要解,其实就是这里疏的题目,这部注释的题目,这样理解就可以了。

我们再来看译经大师,法师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这个我们也以前讲过了。罗什法师,大家都是已经耳熟能详了。姚秦是这个时代年号,因为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好多秦朝,秦始皇的秦朝,还有这个前秦,就是我们常叫的苻秦,还有姚秦叫做后秦,到姚兴这个时代。那么在这个时代有这样的一位法师,他是三藏法师。三藏不用讲了,经律论能够通达的。现在想想姚秦是他的年号,三藏法师是他的德能。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现在我们说藏经楼里面藏经,不要说律和论,不要说论典了,就是经,经里面也包括律典,那么就是这里面有的经,题目都没听过,知道吗?题目都没听过,太浩瀚烟海了。那么真正作为一个三藏法师,能够通达三藏的,大家想想这得多大的功德啊,多少世的熏习!

所以我们有时候读经,现在三藏法师,我们在这讲经,今天也是宏海法师来讲,这不能比啊,这太不是一个档次的了,提鞋都没资格。所以更加要好好学习天天念佛。这个法师呢,一方面说以三藏法为我之师,就是以法为师,我们称之为法师;另外一个能够深入三藏,自行化他给别人当这个师范,成为别人的师范依止,这也叫做法师。一个是以法为师,一个是为人之师,这就是法师的意思。鸠摩罗什那,我们就再不讲他的这个过程,因为确实以前也给大家讲过了,是这个龟兹国的人,爸爸还是高官,后来一路的这个因缘显现,开始由东土的皇帝想去把他请回来,去打这个国家。然后路上呢,中途东土又乱了,又在那儿停滞了十几年,把汉语学好了以后,最后又到这个姚兴的时候,把他请到长安入到逍遥园里面开始译经工作。大家知道这一切都早已经都是安排好的,为什么?他来这个世界就是为这个工作而来的呀,他七佛译经之师呀!所以当之无愧这里说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只有他能译,译的不会出问题。我们学的时候也不会学出来问题,而且跟佛当时讲得一模一样,为什么?圆寂的时候留下舌根不烂为证,到现在还在,所以这是译经法师。

我们再来看解经法师,就是注释这部经典,清西有沙门蕅益智旭解。那这个清朝,我们都知道清这是满清的年号,这个当时的国号。那么为什么这里用了清呢?是因为蕅益大师称之为明末清初四大高僧嘛,那么蕅益大师他的这个生卒的年月是,圆寂的时候已经到了清朝,所以这里把他的年号记在清朝,因为他生在明朝,圆寂的时候已经到了清朝了。西有是蕅益大师的别号,你看他起这个名字,大家可以知道什么意思吧。西有嘛,西方肯定有嘛,有在哪里呢?就在西方嘛,不会没有嘛!所以说大家想,开悟的人还能够讲这么个话,给自己立这么个名,就是为了论证:从是西方,过十万亿国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就这两个一定是有,绝不会没有。

所以这是大师的别号。那么这个蕅益大师呢,蕅益这两个字呢,也是他修持净土的一个号。为什么呢?他有寓意的,因为蕅是什么呢?大家都吃过藕吧,藕好像是莲花上结出来的是吧。但是藕里面还有啥呢,藕为莲的因,那么有了藕以后,开花再结籽,完了以后再种在,这个花开了以后才能够又结莲,又结莲花。所以说这个莲是藕的果,藕是莲的因,表这个法,就是念佛将来在极乐世界莲花化生。所以他自己的这个号也是跟净土有关的,西有也是说净土,蕅益也是净土这个表法的尊称。那么这个智旭是大师的法名了,就像我们现在我叫宏海,这是他的法名。那么为什么呢?大概他的这个恩师上人,也是说旭是什么?就是早上的意思,我们不是有个集团叫旭日升嘛,早上表法师的智慧就像太阳东升一样,能够照破大暗黑夜,光明遍照,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这里叫西有沙门蕅益智旭解。沙门我们都知道吧,就是出家人的统称。当然沙门也分了好多种,像蕅益大师这种属于什么呢,叫做胜道沙门,殊胜的胜,不是圣人的圣,殊胜的胜。但是其实就是佛菩萨再来,示现做比丘。

还有一些正在这辈子修行,苦苦地追求,向这个道上持戒修行,向这个道上会,这叫做活道沙门。像我的话可以称之为说道沙门,就是讲经说法为自己所有的工作,叫说道沙门。那么最次的就是污道沙门,就是给佛门抹黑的。当然外面这些假和尚还算不上,骗人的那些还算不上。就是确实有出家人的身份,但是破戒比丘,一个老鼠害一锅汤,都是这一类角色叫污道沙门。那么沙门我们都知道,就是把他全部的年华事业都付到这个出世道业上。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为沙门。这就是这三句,我们先谈一下它的依文解义。

下面开始就是要再拔高一下了,要总持学习下这几句题名译者和解者,因为我们既然要要解,那什么叫要?怎样来解呢?《弥陀要解》。首先我们知道,这个要解之要啊,第一个叫做住持流通之要。什么叫住持流通之要呢?大家想如果是阿弥陀佛法藏比丘,不发愿,不修行,没有成佛,不演绎这个法门,不缔造这个极乐世界,我们现在可以有这个机会吗?没有。所以大家看《佛说阿弥陀经》,首先第一个因缘:阿弥陀佛。第二个因缘,如果说释迦牟尼佛不出世,不成佛,没有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既不讲又不说,特别是这个无问自说的稀有难得的法门,有没有人知道呀?没有人知道,所以才叫佛说阿弥陀。但是,假如果罗什法师不在应运而生,在这个正好法水要东流的这个大潮,这个因缘熟了的时候,他不应运出世,没有人原汁原味地依佛的意而译这个原汁原味的经,我们现在能学能闻吗?这是罗什法师。再一个清西有沙门蕅益智旭解,如果蕅益大师不出世的话,没有人能够注如是的圆融无碍之解啊!所以大家看一下:从弥陀,释迦牟尼佛,到罗什法师,蕅益大师,这其中缺一点缺一个都不行,弄错一点都不对。就是法尔具此因缘,法尔呈现这个流通呀!你正所谓我们说依教奉行,就是在这里面,从阿弥陀佛设的法门,释迦牟尼佛描绘的修行方法,罗什法师的原汁原味的翻译,蕅益大师的称性发挥注解,所有的文字你不能动一点点,如果动了一点点就出了这个核心之要了,所以这就叫依教奉行。

为什么呢?离经一字就同魔说,不能动的,这就是所谓的住持流通之要,就是在法界就必须这样来讲,就必须这样来形成这个法门,就必须阿弥陀佛这样来成佛来演绎,一点都不能乱,一乱整个就乱了,这就叫要解,第一个要,住持流通之要。好,那我们再来,这是从事相上来讲,一定要在世间法中依着世间法的轨则来流通,这没有错的。那么我们如果要再换一个角度,从修心观照之要上来讲,大家常会讲到什么,这个非常生活了,你们都会讲:修行就在当下,就在生活中。当下在哪儿呀?现在我们学法是不是在当下啊?那我们学到《佛说阿弥陀经》,又学到要解的时候,你作何感想呢?还是有啥心理作用呢?这会儿你怎么修呢?这也是要呀,所以为什么祖师们讲到说要言言归真,字字见谛,真谛的谛。你不要觉得生活是我们出了这个道场才叫生活了,我们现在听法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当然吃喝拉撒也可以这么同步进行,但是你会不会来观心呢?

你比如说我们来讲,你看第一个:佛,《佛说阿弥陀经》,佛是什么呢?佛是一个字。为什么我们就见到一个单人旁,又过来这样弯两下,再一撇一竖,就觉得这就是佛,马上就联想到大圣人,马上就联想到圆满觉者呢?其他的字就不行。但是这个圆满的觉者,这个佛的功德是这个字能代表的吗?还是全部就浓缩到这个字上了呢,是这个字吗?不是的呀,这个字是假名。如果我们一直以来,认为说,比如说佛吧,但是佛还有一个,有时候我们叫大圆满觉,有时候叫如来,有时候叫正遍知,有时候又叫应供,那么多的名号,那如果说每一个名号都是佛的当下的,这个本身就是佛的境界的话,那有多少佛啊!一个佛就有这么多名,那就说明一个就被切割成这么多吗?这都是以假名来表这个法,表佛的功德。所以如果我们观心的话,你就要知道这个佛是一个名,包括阿弥陀又叫无量光,又叫无量寿,十二如来相继一劫,无对光佛,无边光佛等等这些,这都是讲的阿弥陀佛。那么我们在这里上面就知道,乃至罗什法师,他怎么叫做鸠摩罗什,他为什么不叫八摩罗什,七摩罗什,这都不是戏论,你们要悟啊!

为什么?他就是个名词概念,蕅益大师,为什么又叫蕅益,又叫智旭,又叫西有呢?全是假名呀。所以我们在解这个要解,你比如说解题,佛,阿弥陀佛,鸠摩罗什,蕅益智旭,这叫做名假,如梦幻泡影,是假的。你学的时候当体就要往这儿观,这才叫当下啊,这才叫生活中修行,当体你就往这儿观。那么再一个从这个来讲,你看,姚秦时期,姚秦是一个时间嘛,清又是一个时间嘛。可是问题是大家知道,我们在佛法里面时空是一个错觉啊,是一个假相啊,是一个幻相啊。什么是清朝呢,清朝在哪儿呢?大家现在给我找找,到哪儿去了?因为我们现在到了当代现代了,所以才说那叫古代,那清朝在清朝的时候人家才是现代,那你说时间有一个定性吗?姚秦也是,因为姓姚的当了皇帝了就叫姚秦,那要是姓楼的当了皇帝就叫楼秦了。所以这又叫做受假,就是这个时间给了我们一个错觉,一个觉受,我们以为真的有一个时间在流淌,受假,这也是假的。那么再我们来看,比如说罗什法师译翻译了这个法,蕅益大师解了这个法。那大家想想,你解个啥法啊?这需要你的悟性了,你往哪儿解啊,解个什么呢?难道真如道本来面目他是解出来的,解开的吗?谁把你绑住了呀?

所以大家要往这儿悟,这个很重要,你看有罗什法师译,译什么呀,译个什么译呢?这叫做法假。名也是假的,受也是假的,法也是假的,字字言言全是假名,全是名假,都是我们依着心里所产生的名言,概念,习气而翻腾出来的这种自以为是的妄想分别,如果你能在每一个概念上都能够反观,都能够往这个心性,往道上会,这就叫做: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才叫做修心观要,归真见谛,就是这么观,这也是要。所以就这个来讲的话,如果我们依文解义,那叫三世佛冤,你不往心地上会,就跟着这个来学,他就学得解得如此的天花乱坠有什么用呢?是不是。所以大家要去悟,这就是为什么叫做要解:一个是住持流通之要,一点都不能乱;一个是修心观照之要,一点都不能著,执著的著。那么问题是什么呢?大家想想这两者太难完美结合了。那我们现在呢,如果我们字字归真,归于真谛,我们马上就会生断灭见,知道吗,就一听空就下意识说:哎呀,万法皆空!如果我们归于俗谛,那么就又成了一堆文字知见,说:哎呀,讲得好,听得妙!都是在妄想中,就不断地这样被卷进去,抽身不出来。所以大家要知道,前面的这个住持流通和修心观要合起来就是双美,一旦离开了就双伤了。你偏于观心,很多时候你就顾及不到流通了,世间法了,世间因缘了,那佛法就消亡在国土里面,众生就永在黑暗之中了。如果你偏执于流通不去彻悟,那佛法结的只是世间的因缘,他没有出世解脱正因呀。所以说世尊慈悲才设了这么一个同时具足了流通观心,也不必自力去完成,以信愿持名得度成就的法门,这就是随顺世尊真实教诲之要,法门之要,这才是这部《弥陀要解》的终极要,最重要的在这个上面。

就是说我们左摇右摆都不得力,只有这个劝诫、佛的教诲,随着佛在这个经,大师在这个论里边注释里边,随顺他们的真实教诲。随顺就是听他的劝诫,就这么修,就这么走,不要再有思维,不要再有妄想了,这叫做随顺,随顺法门之要是《弥陀要解》的根本要。大家听懂了啊,就是这个道理。大家想想,如果一旦入到净土法界,不是说光靠文字来流通啊。一切的依正庄严,所有国土的万事万物都在流通,都在流通这个无上甚深法。而且他不是说在流通的时候,不是说就光我们说的,到处去弘法结果就忘了自己了,修行没上去。他是在流通的当下,当体本来就能够彻见法性,就咱们常念的二谛圆融三昧印,就是在念佛三昧里面全体具足这个,一切事物都在流通表法。而且在一切事物的当体,你不管做什么事,思维什么法,当体就在法性中住进去,就是这么个心要,这才是十方三世诸佛的心要。这是我们讲到的《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的要。

今天的课程有点难,其次我们再来看这个解,解有好几种,你比如说我们一般说的理解,刚才也给大家讲了,你要从道理上要明了,明了了以后就安住在这个道理上不动,依之而行。现在我们有时候有这么一种认知,就说:哎呀,讲了那么多大道理!确实我们讲的都是大道理,可是你要知道这个大道理,很多时候你是不明的。而且你别以为大道理一听就明了,等境界出来的时候,没有大道理一直纯粹地不忘初心地作为支撑,你处理事情,没有道理你就做糊涂事。为什么很多人修着修着退了呢,转了呢?大家还会一窝蜂地跟着说,讲了这么多道理,还不是说食数宝还是怎么怎么样道理是天大的基石呀!所以首先你要理上要明了,理上理解了,我们在讲要解,你首先理要解,这个理你都不解,那你怎么去证呢?所以说第二点,一个是理解,第二个就是证解。因为,我们讲了这么多道理,但是大家知道,这个道理如果你不在生活里面去练啊,不一点一点地练,你如果想练佛菩萨会成就你的。那么你不去练,这只能属于什么?叫做干慧。听过这个词吧,干慧,就好像是说一种智慧喷发,但是它是干的,完全没有水分,没有滋润,是不能用的。所以慢慢地经过,比如说我们说用念佛的功夫来摄心,心地上去观照,一直向理上来靠拢,就把理给兑现在事上,这就叫证。一点一点地去证,慢慢地在事上去证解,要解要去证。但是我们今天讲的这个解是什么?

叫做信解,《弥陀要解》的解叫做信解,希望你以无缝的这个,就是没有中间没有隔阂的信心去对接,一切的正知见你信而得知,你信了这个你就知道了,你信了这个你就入进去了,就是全身心地仰仗佛菩萨的五眼圆明,全部靠上去,对佛菩萨的话没有二言,没有二心,这叫做信解。大家不要以为说,哎呀这你说了半天,这个信解这不就是相信吗,这很容易呀。大家要知道不容易呀,为什么还要烦劳佛说呢?罗什法师译呢?蕅益大师解呢?就是因为说理解是容易的,你看很多我们稍微商量一下,因为这个理解这个功能,是每个人本具的一个功德,理解无非就是我们过去种的这些名言种子、这些习气,引发对道理的一种认可。然后大家都共同期许地说,这个道理你也认为是这样的,我也认为是这样的,大家都认为是这样的,这就真的成个道理了,一下子大家都明了了,我们理上都知道了,所有人都具备这个能力,是可以的。但有时候我们会反,以为理解很难,相信很容易。错了,理解因为参与了自己的妄想和我执,所以他容易自我首肯,一下子就觉得说这个是对的。

那么从证解上来讲,就稍微艰难一些了。为什么?因为你要依着这个道理一步一步去走嘛,那大家都知道修行的进退之间,前进后退差别相,我们慢慢地了知自己的功夫的增进,境界的提高,但是还是越来越有数了,只要你去修,还是自己能有把握的,自己心知肚明的,这是对的。唯有信解最难,为什么说信解最难?你想理解来讲,他当下可以触摸到这个规划也罢,蓝图也罢,他能够触摸得到。证解呢,他一步一步地走,他心里也是有数的呀。他走到这一步他看到前方的路他再走嘛,他一步一步走他是有数的。只有这个信解,太难了,所以我们今天来学要解,学的就是要信解。就是你在彻底没有触摸能力,也没有设想可能的条件下,直接就完全依靠活在另一端的人传来的信息让你相信。因为相隔得太远了,染净之间,你没有一点点的连接,也没有之间的交通,只有你去彻底地信赖,《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的这个解就是要你信解,所以请大家慢慢地从理解证解来入这个信解。今天我们好像讲颠倒了,都以为说应该信解行证,不是在前面吗?不是在那个层面上论的,真正在《弥陀要解》的这个解里边,信解是最难的。你不要以为大家都说,这是佛说的我相信呀。问题是相信,你经不起考验呀,你不信试试去嘛。相信佛的时候就没有我了,相信我的时候就是理解和证解,佛的就不及格了。所以请大家仔细地再琢磨琢磨。这是时间关系,我们上半场的内容就讲到这里,大家休息一刻钟,继续。阿弥陀佛。

好,请大家坐定,我们继续《弥陀要解》下半场的讲解,像我们上半场这样的跟大家讲,我想问一下诸位,这样讲,因为我当时不是给你们嘱托过吗,你们觉得刚听完《楞严经》,又开始终于讲净土了,想必是要比原来不那么绷得紧要舒服点儿了。你看我说《净土十要》,特别是《弥陀要解》比《楞严经》还难讲难听,你们还不信,现在知道了吧。就全是干的,就要用你的观行力,你的心地的这种智慧和开发,要把这个干的要给弄湿了,否则是进行不下去的。所以大家一定要做好这个思想准备,虽然我们也会录视频也会有直播,但是确实我们主要的听法众还是在场的诸位,所以大家一定要把这个心提起来。

我们下半场开始讲的第一个就是,既然说到要解最重要的是信解,既不是理解也不是证解,而是信解。那我要诸位要考量一下了,信什么呢?还是在我们这个三个题目中,就是信这个核心两个字,要解里面信解什么?西有,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是有,真的有,现在已经有了十劫了,诸位都知道。那我们自己相互我们考量一下,到底极乐世界是怎么个有法?你们想过没有?你说娑婆世界嘛,我们活得实实在在的,难不成极乐世界就跟娑婆世界一样吗?咱们不说这个苦乐或者染净来讲,就说这个有法是怎么个有的?这个你不能瞒心呀,你得自己透过去,透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谁这会儿想尽一切办法说没有,他都没办法动你了。包括你自己试一下想说,自己说极乐世界肯定没有,我找点毛病。因为我知道自己的疑情在哪里,或者有时候习气在哪里,找不出来。能不能这样?所以你不要以为说临终的时候往生,临终的时候凭什么来的?凭常日在决定心呀,凭这个圆满功德成就呀。

为什么说信愿之有无呢?就是在决定呀,这个非常重要。所以我们今天就是,西有西有,怎么个有法?大家要参究呀,你把这个西有要能够解透了,信透了,才能承担这所谓的叫二有法门:西方有世界,彼土有佛,号阿弥陀。那么首先我们来讲,你想如果说西方世界是定有的,实有的。就像咱们娑婆世界,就是桌子是桌子,板凳是板凳,人是人,男是男,女是女,是这样吗?是不是这样子?不是这样。一不是这样子,我们就理解不了,因为我们始终以为有就是这么有的,所以下意识地就会说西方极乐世界是定有实有,可是问题是一旦是定有是实有,它就不可移了呀,它就定死了呀。就跟娑婆世界我们都知道,你想相信娑婆世界真实的,唯物的。谁会相信,不要说往生西方了,前因后世他都不想相信,信不了嘛。为什么?就因为他是唯物的,死的,块儿然的,那么这个把他障住了,他就灵动盘活不了了。所以首先一个西有西有,它不是我们凡情执著的常有,这不是极乐世界的有,是不灵动,不是无碍的,是有碍的,那确实极乐世界不是这样子的。你看这个这么核心的命题就是极乐世界怎么个有法。那其次,我们说这不是以有而有的,真实的有而有的。那我们下意识又会推到有的反面了,说它是以空来存在的,空性,我们不是常给大家来表达,什么缘起性空吗,梦幻泡影吗,好像是有这么一个理解。问题是像《楞严经》里面我们讲到的,所有的世界万物,一切的事物,包括我的色身,你我他的芸芸众生,都是循业发现,就是依照我们的业力,内变根身,我;外变器界,山河大地,就是这么循业发现。

并且还特别后面又怎么说呢,说随其现处,就是当这个事物出现的时候当体全空,都是当体你就要知道它是假的,是梦幻泡影,如露如电,如梦幻泡影的这样一个显现出来的。那么极乐世界如果是这样子的话,我们就产生一种怀疑说,那么如梦幻泡影的话,跟娑婆世界的这种我们习以为常的有法,难道到了极乐世界描绘的那种种种的殊胜,种种的庄严,难道就是一个泡影吗?又会产生了一些想法说,这有什么意思?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么是决定有,要么又是决定的梦幻泡影的有,所谓的真空妙有,这也是一种有,觉得说微妙殊胜,现实的存在,可是总是还觉得不够能够说服。所以你看这就是四句,我们常说的佛门有个词叫做离四句,你们听过吗?离四句,要么是有,就是现实;要么是空,是形而上;要么就是中道说亦有亦空,缘起性空,不叫亦有亦空嘛;要么是非有非空。都不对,你只要有执著有定见都不对。那么既然我们说都不对,我们能不能用这四种情况来表达极乐世界?能吗?表达不了,都不圆满。就刚才我们是以有表达也不对,以空表达也不对,亦有亦空也不行。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说,你说它真是有吧,它如梦幻泡影。你说它什么都没有,一巴掌抹掉嘛,它缘起万法,森罗万象都在呀。可是你就用这两个同时存在说即空即有,俗谛,我们说世俗的万象,和真谛形而上的真理,都是以这两种同步推出来有,好像还不对。你说它都是二谛俱没有,就是说空也不对有也不对,以遮诠的方式,否定的方式来求得这个真理,说极乐世界,还不对。

当然你要这么讲,都能这么说也无妨,只要你认定它是有的,那就说明对你来说是对的,可是我们究到究竟处没有一样能够说服自己,到底西有,这个信解这个西有它是怎么个有呢?大家要从这里来了解,要知道西方极乐世界始终什么呢?是我们所有一切众生所本具的极乐净土,就是这么有,就是本来有,如是有,必定有,就可以了。这是本具的功德,那么就是假借着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做为增上的因缘来让它全体的显发。可是大家要知道,我们从信愿开始,至十万亿外的佛土,到时候我们成功往生,大家一定要知道没有一个东西是从心外得来的,就是本来没有而我们把它赚来的,不是这样的。是我们本有的,这个西有是什么有呢?就是我们本具的真善妙有。娑婆世界也是本具的,但是它是不善,知道吧,不是善有,也不是妙有。比如说天吧,天道的众生,它也是本具的,但是它属于善有,但是它不妙有。知道吗,只有西方极乐世界属于我们本具的,既是真又是善,而且是妙,这样一个有。这个有就跟我们说的般若波罗蜜一样,你怎么也不能说,只能信。

大家听过有一句表达说般若就是空境,像大火聚吗?听过这个比喻吧,就是你这个般若,好比说四面都着了火了,你触碰一点儿你就沾上了,就有执著,都不行。而且又说般若是大清凉池,大清凉池什么意思?就是你从任何一个门进来,或者从任何一个角度跳在这个池子里面,都得清凉。这个西有就跟般若是一样的,你根本想都不用想,西方的的是有,绝对没错,无上甚深微妙法,这才叫西有,叫信解,知道吗?所以大家一定要把这个净土法门要吃透。以信功德入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法界。所以大家都知道,如果能够从我们前面,上半场讲的,不管是流通也罢,观心也罢,你把这个要,核心之要,那么不管是流通也罢,观心也罢,都很难圆融。只有随顺诸佛真实教诲,信法门真实不虚,这是根本要。那么再从理解证解归结到信解,信什么?唯信西方真实不虚就可以了,不做第二念,大家想想这和禅宗有什么区别呢?不做第二念,希望诸位认真地去领会。

好,那我们再下来,今天的第二个大的版块学习,就是要先把前段的序文要讲一下,这个我们就要翻开我们的法本了,从清西有沙门蕅益智旭解下面开始,就是原夫诸佛悯念群迷,找到了吗?讲一下这个序,因为一般以后我们看这个大德的注释,前面都会有序。序又叫什么?有时候叫引言,有时候叫导言,还有一个文体叫做跋,听过吧,一般这个序在前面,跋在后面。本来这个序文一般都是在后面来着,后来就载体变了,随着时代的流转就慢慢地变成把序放在前面,后面的叫做跋了。那么这个序呢,基本上,比如说有自和他两种。因为大家看到了,像前面我们就不太铺开来讲,因为还有别人给这上面写的序,对吧。比如他的徒弟成时法师,那么那个叫做他序。别人写的序就是对作品的评价,对这部作品领悟了以后做的点评。

这一般属于他序。我们现在学的这一篇属于自序。是蕅益大师偏重于讲这篇文章写的缘由、经过,他要说明的宗旨,直指在哪里,这是属于自序,我们学的这个叫自序,这个大家先了解。那么古人一般这个序就是一个文风的代表,也就是说,特别是对于佛经的这样一种注释讲解而言的话,它更要有这个严谨契理契机的功德。那么这篇序文,我们总的来看,其实它的功用主要是讲持名是第一法,执持名号,是《弥陀经》为净土宗根本中的根本。第二个是什么呢?他为什么要做这篇《弥陀要解》这个文章,就是为了让更明了,容易能够入道,刚刚开始学佛的人也能入道,能够具足信愿来,能够初登信愿这个阶梯。所以说从这上面总的来讲,无非就是:开示悟入佛知见,摄一切众生同归净土,这是这部序文的功德。

那我们在具体的内容上,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大家看第一句: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这是一个总说,头两个字,这古文里面常见的。夫怎么怎么样,原夫怎么着,这是一个发起词,发语,是一个发语,这样的一个叹词。那么诸佛悯念群迷,大家常听诸佛菩萨吧。我们去共修,不是每次完都说,顶礼感恩诸佛菩萨,一起向上排班,闻磬声,礼诸佛菩萨三拜。不要说菩萨,就光这个诸佛,你能不能够相应到都不一定。你看古德们讲到说,说你这辈子你想往生,你还指望往生,你想得个三昧,要求一心不乱,说你都没有一想起阿弥陀佛就嚎啕大哭,你连这个基础都没有,你能念吗,你能得吗?说你没有在睡梦中,睡着睡着醒来以后,发现我梦里面都没有念佛,你都气得不行,说自己太差劲了,没有这个忏悔惭愧心,你能得吗?这才叫跟佛相应。佛的功德我们现在能够得多少呢?不是说我们得他的功德,就是跟他相应,能够理解佛的这个胸怀,能够同步佛的知见,能够彻底承担佛的神通不思议妙用,我们现在能承担多少呢?不要说诸佛,就阿弥陀佛吧。

我们都号称净土行人,我现在我就觉得我非常惭愧,为什么?我往往是很多时候,绝大多数的主流时间中,承担不了那个,说现前的一切境界,都是阿弥陀佛的三身四智所变现出来的,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化身,就全体的这个国土境界。大家想想,如果你真能修到这份上,你念念都在,已经往生了。就是你周边包围的全是阿弥陀佛欲令你往生而变化所作的,你能相应到这份上吗?不要说诸佛了,就光说这个阿弥陀佛,不一定。那归根结底,为什么不能相应呢?就是因为对佛的大觉悟智慧和大慈悲心怀没有相应,所以你看后面讲的就是:悯念群迷,随机施化,就是讲佛的慈悲和智慧。为什么你看我这么要求大家,你比如说这个悯念来讲,悯念群迷的悯念不是指佛的悲心吗,这个慈悲咱们能不能够体验得到?体验到吗!能不能体验到怎么个悲法?体验不到呀!我们现在不管干什么都是有条件的,你明白吗,就包括我们修行都是有条件的呀。为什么是净土法门设教设得正正好呢,就是只要你信愿,他给你的条件就是你往生能成佛,我们出不了现在这个对待法呀。

可是佛的慈悲是没有条件的,大家想想我们常说度众生,我慢慢现在有时候会生起这样的一种欢喜吧,法味,什么呢?我就设想一下,就这些佛菩萨,圣人,我们如果真的能住到他的慈悲心中去度化众生,他不会觉得说有什么回报我才去做。也不会觉得说害怕得罪,我这样去做一下会,因为度化众生他有的要正面地去引导,这个还是比较大家都皆大欢喜的。有的他要反面地来折磨,折服他呀,也就是要得罪他呀,你现在我们几个人能够经得起这个得罪。可是佛菩萨不但我可以得罪他,我还不计较他,骂我也罢,报复也罢,不计较。所以我有时候想,说真能住到这种菩提心里面,那成佛太容易了呀,太快了呀!就我们怎么也爬坡拔不到那个层面去。你想能够真的就天天住在法上,唯以度众生为怀,而且根本什么都不计较,就想方设法就让他觉,就让他觉了再觉,不断地觉。你说能够住到这里边的话,那世间的什么贪嗔痴根本就挨都挨不着咱们边了。道力不够,你菩萨都做不到。所以说,一个是我们干什么都有条件,二一个我们都是有亲疏的呀,是不平等的。

佛他是完全平等,就对人跟对己。我们要么说,肯定对自己要比别人强,或者有的人激情上来一演绎,我要为法忘躯,度化众生,就是对别人好,对自己说怎么都行。佛就是自己跟别人,别人跟自己是一模一样,连一点波澜都没有,是这样的。再一个他能够深入无己,我们都不能够深入成,能够一旦触及到自己的不舒服或者怎么样,就算了吧,随缘吧。我告诉你,佛菩萨他就没完没了,摄取不舍,所以你想这种悯念悯念,这个悯这个念,我们做不到。所以大家一定要学习,要这样发力。哪怕我就是一个小凡夫的情怀,我不断地对这个贪嗔痴每天都清理,我一定要发心,为什么说菩提心是成佛的正因呢。所以这都是我们慢慢修行,学法福报够了以后,就会有这些体悟的。哪怕每天有那么一念都是金子般的纯,可贵的,所以这就是需要练。但是虽然我们常说大慈悲父,说一想起阿弥陀佛,不知道怎么样的信誓旦旦,根本太差得远了,悯念。群迷也是这样子的呀,我们现在为什么?群迷是什么?为了拯救群迷嘛!你想我们现在,你不要说去把慈悲心都覆盖上去了,我们连这个范围我们都顾及不到,你看群迷的这个群,范围非常大,而且他这个迷的深浅,也都是差别相也很大。

你像我们现在一般的悲心的话,你说能够顾及到多少呀。你看无非好多问题来了,都是自己家里怎么难度,他不让我学佛,或者我什么时候才能让他也入道,皈依三宝,就这点儿。再稍微弄着,把养的那宠物给你弄过来也是念个三皈依。再好一点的,我们去行放生,这不是刚刚清明放了一次生嘛,就能顾及到畜生道,这算可以了,比一般的强点儿。再就是清明节,又举行一次超度法会,还能顾及到饿鬼道,也算强点了。这也算就是学佛学得这也精进,心量慢慢打开了,因为你这个心念你能够顾及到他们,你才会对他们发心嘛。你不痛不痒的,跟你没关系,你不会发这个心的呀。问题是你超度饿鬼的时候你又忘了地狱,就算有地狱,我们总是说,哎呀三途苦呀怎么怎么样呀,一不小心堕到地狱太苦了,你要遭这个果报。你要知道天也苦呀,比我们强的他也苦呀,解脱的罗汉也苦呀,菩萨没成佛还苦,都在这个群迷之内,这是佛的视野。他看九法界的众生,都属于群迷,这个有多广有多深!所以我们现在,你想想就动不动放个生或是施个食呀,都不行,还不够,比一般人强点还不够,这个慈悲心总是跟心量成正比的。

所以佛的这个慈悲辐射到九法界的众生,大家知道,净土法门的本怀就是摄九界同归呀!所以你看,我们学要解,就每一句都是切中要害的,这样才能叫要解,是不是?所以这个叫做:悯念群迷,随机施化。你看,这就讲到,前面是讲到佛的慈悲,这就讲到佛的智慧了。我们说佛八识转四智,不是有一个妙观察智,就是观察所有众生的根基而随机教化。你看为什么那会儿他给那个,这不是刚才讲《弥陀经》,就是笨得要命,只能念扫把,周利槃陀伽。他给他就说这个,他只能给他说这个,这叫随机呀。难陀太好色了,舍不得他的妻子,他就带着他,先上天去看美女,又下地狱去看油锅,这都属于随机教化。到了这个点了,根机熟了,他正好七寸上一打一按,这个善根的开关就开了。所以说任何人在佛面前,他一目了然,妙观察智。所以你看,我们为什么说有五乘教法呢,有的人这辈子只能够在人天堆里面打转,你说他了生死,他想都不想。有的人他只想出世,但是他想出世,他只想自己了呀,他连一念顾及别人都不想顾及,只要别人触及到自己的修行利益了,马上就放手。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想所有的这些结缘的根性中,为什么人天乘,还有菩萨乘,为菩萨说六度法门,为罗汉说四谛,为缘觉说十二因缘,为人天说五戒十善等等,这都属于总粗线条的随机教化。你想我们现在为什么受戒,有的还受五戒还受不全,我要持这个,我不能持那个,其实这都属于机。那么给他满愿,让他能学一点是一点,就叫做教。所以说随机施化就是这个意思。特别是有些人,这辈子就能结个缘,只能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所以大家要知道佛的随机能随到什么程度呢,特别平等,就是每个众生来了都行。你一称南无佛,我们一般以为说这就是最低的根基了。大家还记得佛在世的时候度的有一个叫做东城老母,就是一老太太,看见佛就眼黑得要命,我们土话就是黒七见了黑八似的,就看都不想看。佛要去度她,她不理,躲起来,背着佛转,佛用神通就跟四面一样,在她四面摆着就想让她看一下佛,结个缘,她眼睛闭起来,她讨厌佛,她诽谤。

那大家说说,这个东城老母到底是得度了还是没得度呢?怎么得度的呀?赞谤皆是因缘呀,就是我非要给你种个种子,你不能赞叹我,我就让你诽谤我,非得说佛,非得见佛,非得讨厌佛,这才叫究竟圆满之随机施化。就是把机都铺满了,任何人到了那儿逃不脱,这才是佛的妙观察智。你看我们总是心量有局限打不开。那么总归的功用,前面是慈悲,后面是智慧,所有结合起来的功用就是: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你看这个说得多好。元就是我们本有的真心佛性。回归到我们的佛性上来,这个本是一样的,但是路径不一样,采取的措施不一样。

那么说到路径,说到措施了,下面要引出来了,因为我们这个《弥陀要解》要讲的什么法,推的什么主打的项目,大家要知道。再往下看,这就是机锋转语了,要转到这个上面,会到这个上面来:又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两个概念:一个是至,至是什么意思?就是发挥到极致,再不能比其有优势了;至直捷,直捷是什么意思?直捷就是快。圆顿是什么意思?就是立马,圆顿就是快速立马,而且还是圆满的,没有失的,不是有漏的或缺憾的,没有缺憾的,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就是这个法。所以大家看,再往下: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大家要把这话读懂,这非常丝丝入扣。第一层是推进什么?独显这个净土法门的横超殊胜,所以叫至捷圆顿,一生成佛嘛。其次,念佛中最简易稳当者是持名殊胜,持佛名号。就连续推出来这两个方便,一切法门行门皆是方便,但是这一套技巧最殊胜的就是,一个是念佛求生西方,既然念佛求生西方,念佛还有多种,有实相念佛、有观想、观像等等,最极的是什么?最根本的就是执持名号。

所以大家想,就这些话我们都是寻常话,你把他稍微掰开了揉碎了,就知道里面太说得究竟圆满了。你看,你比如就说这个至直捷至圆顿者,我们先来讲一下这个直捷圆顿,因为好多时候,为什么大家在这个横超生死竖出三界,说自力他力的这个简别之上,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好的认知。你比如说难易来讲等等这些,你都要思察清楚了,你才能知道这个法门的殊胜,但是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羊皮上刮风,麻麻木木的呢?就是因为其实有时候我们学佛呀,有的人他根本就不想了生死,知道嘛。他最关注的是现世的利益,来生的果报,这都算可以的了,那没办法呀。还有一部分人他知道了生死,但是他不想或者他根本不相信说这一世就能了生死。所以我们来听这个法,这两个是最基本的前提,你得到了这个台阶上,最基本的前提,直捷快速的风格就在这上面显现了。比如说这个直捷圆顿,我们合起来讲,说为什么净土法门,我们找几个点:第一个为什么是直捷呢?因为我们依着通途教法的话,大家知道都有信解行证的次第,信解行证,这是四个次第。我刚刚在天津的一个道场也讲过,首先开始相信,慢慢地开始理解,随着理解的教法开始起行,最后能证果,这四个次第。

净土的直捷在哪里呢?净土的关键宗旨是什么:信愿行。为什么净土法门这么强调信呢,因为在信解行证这四个次第里面,最大难过的关口是解这一关。解不是咱们说认得几个字明白道理是什么,真正的信解行证的解是要你在学教你得大开圆解,也就是禅宗里面讲的话得明心见性才叫解,你的知见跟佛是一样的,这才叫解。这个解就非常难呀,你想我们禅门宗门下面,这个禅寺里面的大丛林这个古道场里面的这些人去参禅,参禅是怎么参的呀,生死度外去参的呀!直接就是天天把生死挂在胸怀,什么事都不考虑,这样去离开心意识地去参,不在妄想中,而是离开心意识向上一路地去参,一辈子不知道能不能到顶儿,能够到顶儿的算人中丈夫。我常给大家讲,赵州禅师都八十岁了还去行脚,为心头没有悄然,就是没有明心见性,有的人四十年就天天琢磨这个事儿才打成一片。所以这些修证上的这些好汉们呀,一辈子搭进去都未必能到这个解点,信解行证解,解不开嘛,越到末法时期越是这样。那么净土是什么呢?就不在解上面论了,你解不开就算了,不解了。

怎么样呀?他把解的这个难度,给你四两拨千斤,给转到信上来了,这就叫直捷圆顿,就不跟你在那个上面论了,所以说至直捷至圆顿,这是一个。第二个,如果说你看刚才我们从解上来讲,就比如说开悟吧,宗门下的人来讲,如果你不开悟,所有的修行都属于盲修瞎练,其实也是如此,因为你的佛知见没开,都属于盲修瞎练,都属于世间法、轮回法。那么你要去禅宗的这个法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个直接痛快啊,听起来好像很畅快淋漓。可是你要知道他只是开悟了呀,只是见性而已,明心见性,论修的话一步还没有走呢。可是净土法门念佛的时候,我们都学过《观经》,《观经》里面怎么讲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句话还记得吧?诸佛菩萨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所以我们心想佛时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大家读懂了吗?就是说,如果你要开悟,你要离开心意识,你的灵光的显露的时候,才叫做见性,非常难。如果要念佛,念佛忆佛观佛,观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即为作佛,总结一点就是开悟难成佛易,容易,这就叫直捷圆顿。

为什么祖师这里讲至直捷至圆顿者呢,就在这个上面论分晓。说白了,我告诉诸位,我们现在的话,得人身都比往生难,你知道吗?就是你不往生,你就得不了人身,你就要落三途了。就像咱们修行人也最多最多弄成个阿修罗吧,这算你的好结果,你知道吧。因为我们现在嗔恨心那么重,到佛门里边了还天天攀比互相是非,全是修罗种子呀,一念就上来了。你不信试试,我试验了太多了就禁不起,我试自己我都试了,都是修罗因。所以这是从这个信解行证,从法门抉择上,我们才能体悟到他的这个至直捷至圆顿。第二个,至简易至稳当,这是又是一层了,就讲到说持名法的稳当。比如实相念佛,其实就是参这个本来面目,就是求开悟。那么如果去观想念佛的话,你想这个境界这个细,我们的心是粗的呀,你们试试,你们现在观一观试一试嘛,连十秒都定不住呀,连三秒都定不住,定不住的。你观像的话,你到了殿堂里边,这个佛像也在,你一出殿堂,你到了厕所里面,你去观像,哪儿找像去呀?所以唯有这个持名一法能够上道儿,而且这一道儿里面包括了所有其他的道儿,才叫做既简易又稳当。

这个简易你们要搞清楚,他是化繁为简,就是隐了繁而显的简,不是离开繁另外给你弄一个简单的套路放在这儿,不是这个意思,明白吧,否则就不叫总持法门。所以大家要把这个简也要搞清楚,不是离开繁而独立成的简,就是让我们现前的这个所有微妙法里,都在这个上面能够显现出来,所以这个上面,我们才叫做至简易。为什么说稳当呢,大家想想为什么说稳当,你们读过大的不必说了,就是四十八愿里面: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是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接引的功德,这个叫稳当。就是说这个接引的功德其他的都没有,你想想为什么叫西方接引啊?咱们说接引的是说的,这都是理上的接引,明白吧,我们现在只要得度了,就等于说已经蒙佛接引了,都是理上道理上我明白了,这叫做理上的接引,只有阿弥陀佛事上也来接引。就这一尊佛能做到这个,因为他愿力中就发进去了,所以他理上让你明白了教法,这等于说接引得度了。可是事相上的话,你得靠自己,到他接引的那儿,他在那儿等你的接引,只有阿弥陀佛是你在这儿等他来接引,所以叫稳当,就这么个稳当法。大家要知道什么叫稳当,就这么个稳当。所以你看为什么稳当,圆瑛法师讲过,他说了三点,我们这里也学习一下,第一点是什么呢,念佛的众生常为阿弥陀佛光明所照,摄取不舍在经典里面讲,而且又为十方诸佛所护念,你看我们读《弥陀经》下面讲到,当信是一切诸佛之所护念。

所以这样的话,从始至终第一个稳当就是你不会招魔事的,念佛的人不会着魔的。参禅观心的人可不一定,那一但境界出来你没把持住,你一旦被转了,你就着魔了,《楞严经》里面说的非常明确。第二个是什么呢,念佛的人为什么说稳当呢,我们现在修行人有一点最不稳当的是什么呢?就是前生后世隔这个生死。一隔生死,就把过去修行的这些意志给磨得干干净净,甚至都想不起来了呀,或者转化成世间福报了。你看为什么世间有好多人,这个到了佛门里面突然间要浓浓地哭一鼻子,看见哪部经典或哪个师父,突然间恍若隔世想起来,那就是他们过去一块修行,结果他心发了求世间的福报,这辈子可能有点地位,有点钱,但是入不到三宝门中来,出去了就进不来,缘分不具了。

所以这个稳当是什么呢?就是说临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就把我们隔阴的这个惊险就没有了,生死隔阴,让我们的修行功德打大折扣,不会打,而且只能增不会折了,一入净土,这也是稳当。第三个稳当是什么呢?念佛的人具足了信愿资粮往生到西方以后,因为我们都知道,在咱们这儿刚才说的开圆解,就是你得明心见性,太难了嘛。念佛的人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祖师们给我们开示了嘛:若能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这是千稳万当之法呀,所以说,这里讲到的至简易至稳当,就这么一个简易稳当,大家要往这儿会。总之,就说了这么多,什么直捷圆顿简易稳当,为什么这样,还有一个证据,就是佛讲了这么多经,没有一部经典能提到说,法灭了以后还有一百年的时间,只留这部经,只留这个法门还止住百岁,就从这一件事足以证明这个法门就是稳当就是圆顿,还能独挡百年嘛,是不是。这些法平常我们都听了,一往这儿会,就等于说这段话就明了了。

我们再往下看: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你看这就是给你说证据,有理有据论文一样,说论据了呀。净土三经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佛说阿弥陀经》,并行于世是大家都知道就流通在世间。为什么把这个《弥陀经》单单列为出家佛门禅门的五堂功课之一呢?他有道理的呀,就因为这里面: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尤为不可思议也哉。这就是蕅益大师赞叹,说这个之所以列为日课,那古德都是开了正法眼藏的人啊,他为什么就把这部经典选进来,就是因为净土广大,所有三根都能入的进来。很多人有时候觉得害怕把自己的根基给委屈了,说万一我能参禅参开悟了的话,你让我念佛不是给把我给法身给断送了嘛。大家想想,你如果参禅能参开悟,你念佛绝对得一心,念佛也能念开悟呀。不是说入到念佛就把你另外的功德和那个可能性给没了,也在这里面能开悟,而且还能往生。所以这里讲到说:岂非见于持名。就是只说执持名号,普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

就是谁都会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古人讲的上至官场文士,下至贩夫走卒都能念,个个可念人人会念,那么这里边就事来讲,你老实念。有的人他只能到这个,就是说我相信西方极乐世界,我老老实实念,我以我能念的心,念我真的所念的佛,我就这样念,念念之间,行住坐卧一直念,这就叫做事修。这不是讲到说:摄事理以无遗。念得如果说你,比如说你是一个根性好一点的人,那么自然而然不委屈。怎么不委屈呢?你从理上来念,念的时候,念的心也没有,念的佛也没有,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完全不二,打成一体,这时候就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就显现了,也不亏待你。这叫做事理无遗,一点都没落下。统宗教而无外,宗就是禅宗,教就是教下,教法。就是教法里面学的,宗门的悟性,教法的修证次第等等这些,都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执持名号的功德中。我记得以前讲《彻悟禅师语录》的时候,非常感恩《彻悟禅师语录》,对我的法身慧命的长养。我相信大家也有的可能受我影响也去翻阅过。我们讲这个《弥陀要解》,真的《彻悟禅师语录》里边,真的提供了好多就是直接这么讲的。

你比如说,不要说这个统宗教和摄事理了,就他讲到什么呢,他说:不仅仅说宗教,他说普天之下所有的这些各行各业,什么学者,什么小商小贩,什么政府官员等等,就是我们只要活着,哪怕你不念佛,甚至你不信佛,乃至不知佛,哪怕是这样的,但是你也不能出念佛法门的这个范畴。大家能听得懂吗?就是你只要活着,你修的就是在修念佛法门这个原理,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也其实在修念佛法门。修回来,修出去,我们现在修出去了,修到三界内了,出了这个净土了。再修回去,还是用的这个法。所以他就是说,去来动静等等这些都在这个道儿里面,只不过我们百姓一天日用而不知而已。在其中而不知道,就是这个法。法界只有这个法,没有第二法: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凡夫,是心作凡夫。其实就是心想事成,就这么个法。这就说到究竟一念了。

我们再往下看:古来注疏,代不乏人,世远就湮,所存无几。这是讲到说,自古以来,为这部经作注释的很多,但是有的流通的因缘比较浅,有的流通的因缘比较深广。所以到现在看来,他说世远就湮,时代久远了,大部分都淹没了,都找不着了。所存无几,下面只有两部,这是蕅益大师特别提出来的,这也有用意啊。一方面提出来这两部,跟《弥陀要解》一起,我们学习《弥陀经》,就依着这三部主要的注释。另一方面,另外两部的特色不具备的,由《弥陀要解》蕅益大师给补足了。所以我们往下看就知道他这个意思,你看:云栖和尚著为疏钞,就是《弥陀疏钞》,《佛说阿弥陀经疏钞》,他讲到:广大精微。云栖和尚知道是谁吗?就是莲池大师。

他注过这个《佛说阿弥陀经疏钞》,讲的这个义理非常的宽广,文辞精细。你们有机会去读一下,他用的都是用华严的教理,华严都是非常富贵的,玄门嘛。所以他在里面,他讲经都没有讲后面的五重玄义,而是用的十玄门。开始讲为什么说这部经,用了十个理由,等等这些。所以这里讲到说云栖和尚。和尚是尊称,有时候又叫做和阇,就是阿阇梨的那个阇。罗什法师把和尚还翻译过叫做力生,就是有力量的力,生长的生。就是以这个师尊的功德力来生我本具的智慧的意思,所以叫力生。但是读起来比较绕口,现在我们都叫和尚,是尊称,不是俗称了。这是指的莲池大师。幽溪师伯述圆中钞,高深洪博。你看,为什么他叫师伯呢?那就说明他比幽溪大师晚了一辈,就是传灯大师,天台宗下的大德。

他呢,因为他在天台的这个幽溪高明寺,所以以这个地名而我们一般把他称为幽溪传灯大师。他讲过一部《圆中钞》,《圆中钞》不是直接注释这个《弥陀经》的,大家要知道。《圆中钞》是以这个圆满中道之理来钞,钞就是进行再注释嘛,注释什么呢?北禅寺的大佑法师曾经作过一个《弥陀略解》,有这么一个著作。那么传灯大师就是在《弥陀略解》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个讲说,所以叫《弥陀圆中钞》。就是这么个意思。那么这里讲到的是什么:高深洪博,这是另一个特色。但是为什么呢?你看讲到:盖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大家都晓得,都学习。问题是这两部书只能够利益久修久学之士,刚刚开始的初机的人,一般上不去,这是一个遗憾。这也是蕅益大师写《要解》的初衷,他说了:特以文富义繁,边涯莫测。太深广了,太高深了。或致初机浅识,净土法门是三根普被的呀,而且特别的是摄受这个根器不够的人能够入。所以你看,初机就是初开始学的,或者见解还比较浅陋的,信愿难阶。这是点睛之笔,就是他一方面说了另外两部赞叹他们,另外一方面说了另外两部的特色,他为什么要写《弥陀要解》。

还有一点就是点出来说,真正地去学习净土,去解《弥陀经》要从信愿上着手,后面讲到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只有信愿了才能好好地行,才能念起来。所以这里信愿难阶,这是前两部的不足,可以这么理解吧。当然蕅益大师不是用我慢心,他只是一个就是说,你看,他后面就讲到了:故复弗揣庸愚,这是自谦词,就是说虽然我自己不济,很不济,但是我也没在乎自己这么差劲。怎么样呢,再述要解,我再进行注一个《弥陀要解》。下面这两句就是: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就是我不敢跟两位前辈去竞争他们这个文采和义理的发挥,但是我也不必,就是我不必牵强附会,与二翁去强唱这个同一个调子,不必与二翁强同。

最妙的比喻是最后的这个结尾,大家看: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这个比喻妙吧。你们去过东林寺吗,东林寺都去过,这不是我要问的。后面我要问你们去过西林寺吗?你看,西林寺是一个女众道场,就在东林寺的旁边,有一个台湾的一个老尼师。现在苏东坡的《题西林壁》还在那儿有一块碑上面,怎么讲来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有我记得东林寺的对面就是香炉峰。香炉峰那个怎么说:遥看瀑布挂前川,日照香炉生紫烟,这是谁写的来着,是李白。你看吧,所以说这些大人物都跟这儿有缘啊。东林寺就在香炉峰的对面,西林寺,东林寺。所以你看这个比喻多妙啊!

《题西林壁》从事上讲是讲庐山的面目,山势不同,身至其中很难窥得这个全貌。但是从理上来讲,大家要知道苏东坡也是佛法曾经悟过的大禅师呀,是五祖戒的后身。所以他就比喻悟道的人对这个心性,心性来讲的话,循业发挥,就是一会儿是岭,一会儿是峰,一会儿是山,一会儿是雾,等等这些。就是随你的这个本有的如来藏性去发挥,也就表达我们的心性随你在染土也罢,净土也罢,正报也罢,依报也罢,都是我心唯心所现的。所以叫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那么在这个阶段,我们就一定要知道,你要想去岭就得去岭,想到峰就得到峰。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想去极乐,你必须离开染土。虽然都是本心所具的,可是这会儿你不能够一览心性全貌,你不能够返璞归真,不知道本来面目,心性本有,那么就只能依着心性去从岭见峰,从峰窥岭,从东往西,从西接引,就是这样子的。但是这个本有心,这个比喻真的非常妙。再一重意义上,各家各派都有对《弥陀经》的注释。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但是各个阐的都是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的这份苦心呀,这个是一样的,就是庐山真境都是这个境,就是让一切众生往生西方。

所以说虽然各自发挥,不能够尽情地舒展佛心佛的意,但是都不失,都没有离开佛心佛意。还是表达了一部分的佛心,一个层面的佛意,所以叫横看成岭侧成峰。这是从事上讲,从理上讲,从初衷上讲。那么从比喻上讲来也特别妙,其实比喻什么啊?你看他讲到说,纵然是成岭成峰,皆不尽庐山真境。就是皆不失各各亲见庐山真面目。那是什么意思呢,表什么法呢?就是我们但念阿弥陀佛一名号,就等于念十方三世诸佛名号,这就叫做只要见到一点庐山,就代表了全部的庐山。但入极乐世界一佛国土,即入十方三世一切佛土。但见阿弥陀佛一毛孔光,即见十方三世诸佛之光。所以叫做各各亲见庐山而已。所以这段序文大家也要认真地去体悟和学习。

那么讲到这里,下面开始:将释经文,五重玄义。下一次就更难了,十六号讲,就是讲到开始从这个五重玄义讲起。希望大家要先开始预习一下。这里边讲到:释名,辨体,明宗,论用,什么是体,什么是宗,什么样起用。特别是讲到以大实相为体的时候,什么是实相,等等这些。里边如果你没有预习,跟着你绕,你绕进去就绕不出来了,再不要说去理解去听了,所以希望大家能殷重心来学习这部宝典。

(第三讲)

各位,大家上午吉祥。今天是我们进入四月份的学法期,今天是净土十要《弥陀要解》之第二讲,总的来讲是《净土十要》的第三讲。要告诉一下大家,这几次的课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刚才在念到无上甚深微妙法,说尽形寿皈依法,愿解如来真实义。那么所有的这些法义呢,在我们这几堂课里边,就是蕅益大师讲的已经淋漓尽致了,但是我们能不能学的圆满无漏,这就要看大家的,一个是我们的发心,大家要认真听,要清净地来领悟;二一个看我们的因缘,个人的善根。

上一讲的开始呢,可能我们有的已经听起来就觉得有一些涩。可是这部《弥陀要解》里面,后面讲到前面的这一大段,就是从我们今天开始,后面讲到的五重玄义是特别重要的。所谓蕅益大师把这个《阿弥陀经》发挥得能够这样的称性淋漓的话,主要的内容就体现在五重玄义上,所以非常重要,想学法来讲,大家当作修行一样来听。因为什么?就法来讲的话,我们一提到,你比如说我们上一讲到: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最后八个字:将释经文,五重玄义。所以说马上要开始讲解经文之前,我们先来学习五重玄义。可是你看到了吗,就是:将释经文,五重玄义。就是这个话其实说的很自然,没有怎么隆重的说或者特别的指。

为什么呢?一提到五重玄义呀,就是在古来大德听法信众,就是不管讲的和听的,这都是非常最常规地学习一部经典的一个前行,一个概括。也就是步入经文之前,很有必要地把这部经典的总纲,从各个方面,比如说这五个方面,来有一个核心的了解。所以那会儿的人一说将释经文就知道,将释经文之前五重玄义,就四个字,大家都心知肚明说,必须要讲了,先开始学了。那我们现在的话,有时候就是一听到这么个词儿,那都觉得说这是不知所云,或者说被这个玄义就给吓退了。特别是我们在家的居士来讲,觉得这是应该是法师才懂的这些名相,我们嘛就是说反正什么也不懂,就会念佛就行了。你要不懂这个《阿弥陀经》,特别是五重玄义的内容啊,确实念佛这个事就干不了,干不好。所以说我们一定要这次学习《弥陀要解》呢,把这五重玄义本身,和五重玄义对于《阿弥陀经》的讲解的内容要弄清楚。不要觉得说这应该是出家法师才懂的名相,那我们在家居士就不必了。甚至有时候觉得,在法师里面来讲也觉得说,如果不是常要讲经说法或者讲开示的话,就觉得这就是讲经说法的能够称之为专业,会讲就可以了,不是这样子的。

为什么说五重玄义非常必要,并没有离开我们通常的简单的生活中的学修状态。你看为什么我们有时候对于问题,经典法义的受持,为什么动不动就来问呢?说我读这个经行不行?我现在这个事儿念那个经好不好?或者说学完经了好几部了,又不知道怎么修。修的时候呢依着这个法门,也不懂得怎么坚持,这个经典的利益是什么,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都是因为不懂了,最后才守不住一个法门一部经典嘛。所以说从这点来讲,你看当时释迦牟尼佛每讲一堂法,一次法会,那么当场就有那么多的人证果,那就说明他就听这个法这个经就可以了,就修行成功了,不是说那么多的经典都要面面俱到地去学的。特别是我们现在的话,你说有时候虽然也在提倡大幅度地阅藏,当然这非常好,功德殊胜。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的教法太衰了。但是我们要知道从修行上来讲,你想,一堂法就度那么多人,百万人天,那就说明他就听这么一句,甚至一段就成了。但是我们现在为什么呢,就是这个核心眼目最后弄得搞不清楚,弄得七拼八凑的,不知如何是好了,这不是问题就来了吗,所以就是因为不了解。

如果我们能够把一部经的五重玄义了解,那么这部经的全部风貌大概就可以了如指掌,就可以总持不坏了,对于这部经典的见解,整个佛法的根本,你就心里有数了。大乘佛法的核心,它的法门的这个功用,你怎么来修,它的核心就是根本的原则在哪里,我们都可以了解,在这五重玄义中。所以有时候真的还怀念古来大德,曾经的我们的过去世吧,一生一世流落到现在。那会儿讲经说法都有这样的方轨,可能我们现在就是缘分太浅了,所以能够在这儿来听,这也算是莫大的福报了。因为没有法,离开法我们就不在修行状态,修行的状态就是要忆念法嘛。你法不在心中的时候,肯定就是烦恼在心中,分别在心中,或者说茫茫然的无记,天天这样的活着,这都在耗损我们好不容易轮回中这个机会。那现在很多时候我老是在说这个,也是说的多了也不太好,但是老是很多时候都是主题讲座,哪里有能够说这样熏进来这样甚深的法义,熏的种子不够,那么你开发的智慧的机缘就不多。所以就形成我们现状了,就是花边占为主导,但是核心的这个义理,甚至不要说我们去领悟去听闻了,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么回事,不知道说原来佛法讲的是这个。

所以古德的方轨,特别是在佛教中曾经讲法最为著名的,有一个宗派叫天台宗,天台宗可以说是讲经说法而著称的代表,所以通常我们把它也称之为叫做教下。你看禅宗就是悟这个心,那么教下呢就是从这个教上去领悟,宗门呢是从这个教外别传里去悟。那么因为天台宗,组合了一套智者大师为首的修行成功的路子以后呢,他留下了一个合理而且有操作性的次第。这样去学法很严谨,又非常圆融灵动。所以讲法这个事,很多是以这个宗派当时呈现的多,呈现的多了,他老做这个事,慢慢不就经验丰富了。经验丰富了,而且他对讲法的程序也慢慢地形成这么一个套路了,就形成了五重玄义,先来在讲经文之前做一个交代的风格和方式,五重玄义。你看天台宗讲的大经《法华经》,包括讲《楞严经》,都前面用这五重玄义风格。

那么什么是五重玄义啊?这是我们第一个了解的内容,什么是五重的五?是哪五重?一个,解释这部经的名称。二一个,显示这部经的本体,所诠的经体。什么是体呢?就是它的终极道理,就是学这部经,这部经它当下所依附的是什么的境界、真理,这叫显这部经的经体。第三个,明宗。明白这部经的修行宗旨,怎么修呢?你教我修那你得教我一步一步地走,记住条件,怎么样去操作,如何去坚持,这就叫宗旨。那么我付出了这么多,总得给点回报吧,修完了以后能产生什么样的必然的作用,就叫做力用,力量的力,有什么力量,产生什么作用。既然力量作用,那么区别这部经是什么情况下说的,在教法中它处于什么位置等等这些,就叫做判教,判教就是试图给定位的意思。

释名,显体,明宗,论用和判教。大家不要觉得这些名词很教条,其实这个很有真实的生活力。我们首先来看,为什么你想想释迦牟尼佛一代教法中,他每一部经典都有名称啊?那当时我们学习,你迈入佛法怎么迈入的呀,没有善知识给你引路,没有告诉你说你应该看哪个书,佛说的哪个经你多去读一读诵一诵,哪个人没有这样的机缘啊,不是从这么过来的?所以这个就叫做有所见闻的时候,就叫做名,这部经典它有名字。那么有了名以后,这个名这个文字下面一定有他所要诠释的法呀,他想把这个闻名,由听闻这个名而理解以后,慢慢显出来的这个道理,让这个法体显现就叫显体。那么一部经典里面,一定有他主要推动的核心的修行方式,从因到果怎么成就,这就是宗旨。从因到果怎么成就,成就了以后他不但能够让自己排除迷惑断惑证真,而且还能够利益众生,这不是它的用处就出来了嘛。那么这个用处出来了以后,算是在法上有这样的一个成就了以后,那么这个经在整个释迦牟尼佛说的一代教法中它处于什么地位,是在哪个层面讲的,由于它的修行方法,它所到达的目标到底有多高妙,那就说明它在这个里边的地位是怎么样的。

所以打个比方吧,就是说解释经名就好像我们说知道一个人叫张三李四,就比如说我吧,你们把这人当做一个经,要在我身上看五重玄义:那就首先释名我叫宏海,那么显体知道名以后我长的什么样呀,高矮胖瘦你才能知道我是这个样子的。什么叫做明宗呢?就是你如果不明白这个宗,你得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呀,我是一和尚,天天是要说法修行的呀,这就叫职业,你要知道他以何为职业,这就叫明宗,他以什么为宗旨。那么你知道这个职业以后,你还得知道他的力用,能达到怎么样的一个什么呢,这个职业能收入多少,我的收入就是法喜充满。然后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生活水准呢?贵为三宝,就是这样,这就是力用。自从当了和尚,袈裟一披身,他就能够到这样的地步。那么判教就是你的生活水准在当下处于什么水平。这个人是叫什么,长什么样,以何为职业,然后怎么去过日子,最后他在这个整体的社会背景下他是什么阶级,就这样。这就叫一部经的五重玄义。所以不要一听玄义,就觉得就玄的这个我玄不进去,就这么简单,其实就是让你提纲挈领地去了解一部经典。

那你想如果我们这个学通了以后,你还要问说师父这部经是什么意思呀,讲什么的?它就是讲让你往生的呀,这部经以什么为宗呢?信愿持名为宗呀。那我学了这部经我能干什么呀?往生以后能得到什么好处,生活水准是怎么样的?圆证三不退呀,一生补处,这就是它的力用。那么让一个凡夫就能够直接往生,圆证三不退,可见这部经在这个佛陀教法中的地位有多么棒,所以它就是圆顿之法呀,属于菩萨藏所摄,不是声闻藏,不是小乘是大乘,究竟之法。所以我们首先了解什么叫五重玄义。玄义就是说这个经中的玄妙之义,提示在前,给我们发挥解释这个经的总纲。那我要提醒一下大家,如果我们学五重玄义,至少你要达到这三个效果。什么效果?第一个提纲挈领,你有这个能力。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说待会儿讲到经文以后,入了经文以后,虽然一堂又一堂,几句几句这样讲下去,但是你不会乱。你不会说讲着讲着就讲到就跟神游到外边一样,收不回来了,都不知道讲哪儿了,讲到干什么呢?你的核心知道。我们虽然一直在讲,但是我们讲的名字是什么?是什么个样子?将来要达到什么效果?都在里边,一直讲的途中,就必须体现这些。

所以你看这《阿弥陀经》还算短一点的,那有的大部头经典的话,你没有把五重玄义提前这样抓紧,就是都没有把这个纲给抓住的话,那网就撒出去就收不回来了呀。很多时候,你看现在讲的时候,就谈着谈着就泛泛地谈走了,所以第一个是提纲挈领。第二个,都是我自己总结的,就是说用词上不可能像蕅益大师这样的精准,就是统筹见解,统筹我们对这部经典的见解。为什么?因为一部经典呀,每部经都有无量义,每句话都有无量义,佛说的。但是他的原则还是统一的,你看上一讲的时候就说到了:横看成岭侧成峰嘛。到底这个峰和岭怎么统一呢?它肯定都是庐山吧。那如果你说这个峰和岭都不是,说峰或者说岭都不是庐山的时候,肯定你就错了,你不能出庐山这个概念。

所以来总的把控这部经典,不能够乱讲,有的人乱讲。我们呢也不能够乱学,你必须照着佛、菩萨和祖师的这样去学,不能够照着自己的说,照着自己的说那么就完蛋了。所以你看五重玄义,一旦这个铁板定这个见解的话,那么以后我们再一听就知道说,他对这部经的理解,他这样讲对不对,就知道错在哪儿,哪里不如法,马上就知道,所以这就是可以统筹我们的见解。特别是从这个显体上面,今天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显体。第三个就是楷定根本,你比如说我们这部经典叫大乘经,那么一切的大乘经典他的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呀。佛佛道同,法法一味嘛。比如说我们后面会讲到他以什么为体,如果你这个体不一样的话,那就说明佛法就成了两样佛法,不是一样的佛法。那就体会不出来归元无二路了呀,所以你看印祖在盛赞净土法门的时候都会说,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这个法界就是这里楷定的根本,一个法界,一个实相,这个你要抓牢了。这三点就是我们学习五重玄义要达到的效果。

那么我们今天开始,我不知道你拿的法本跟这个一样不一样,有的可能是拿的这个,我的在十三页,大家翻到《弥陀要解》的将释经文,五重玄义。开始。

我们先看五重玄义的第一,释名,就是解释这部经的名字。我们看来要解的论文,第六页,咱们这儿发的这个法本在第六页,找到了没有?我们来看:第一释名。此经以能说所说人为名。佛者,此土能说之教主,即释迦牟尼。乘大悲愿力,生五浊恶世。以先觉觉后觉,无法不知,无法不见者也。说者,悦所怀也。佛以度生为怀,众生成佛机熟,为说难信法,令究竟脱,故悦也。阿弥陀,所说彼土之导师。以四十八愿,接信愿念佛众生生极乐世界,永阶不退者也。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亦云无量光。要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庄严,说法化度,一一无量也。一切金口,通名为经。对上五字,是通别合为题也。教行理三,各论通别。

广如台藏所明。就这一段我们先来讲,大家来看。你看读这一段,哎呀我就在看的时候也真的是佩服。其他的不说就说这佛者来讲吧,你说开始我讲经那会儿,就光这个觉,我参照界诠法师的讲的,光这个觉我们至少也听了八百回了吧,大概太多了。但是蕅益大师这里就是这样的干脆,干脆利落,你看没有一点儿拖泥带水。首先说此经以能说所说人为名,那佛说阿弥陀经,前面的佛是谁呢?是释迦牟尼,由释迦牟尼佛是为能说,后面的阿弥陀佛是为所说的人为名。这倒是有一个疑点,明明是佛为什么说是人呢?因为佛是究竟圆满之人嘛。佛是成佛的人嘛,人是没成的佛嘛,人佛是一味的。另外一个,因为他示现为人呀,那佛一定是能够示现整个正报依报,一切法界的所有法他无所不现,但是他与我们,这个法现在在哪里流通呢?在人道流通呀,大家我们这伙人都是人呀。我们一起以人的这个生命这样的一个状态,来学习人中流通的这个超越之法,那他必须说示现成一个人。所以这里才说此经以能说所说人为名,就这个意思。那么佛者,此土能说之教主,释迦牟尼佛乘大悲愿力生五浊恶世,这个我们不知道呀,是他老人家有一次在讲《悲华经》的时候说出来的。因为什么呢,他多次来这个娑婆世界呀,在律典里边也讲到他说我已经来娑婆世界多少次了?八千往返,就来度化众生,而且还是生在五浊恶世。五浊我们都讲过了,总归就是烦恼得不行了,让你的烦恼成为你通身的一个生存状态。

始终千万百计地让你不能够学习佛法,或者没有时间,或者没有发心,乃至学习又理解错误,始终不能够圆满,这就是五浊恶世。统而笼之,它就是障碍,浊嘛,浊就是堵住了嘛。就跟那浊水,一搅搅混了以后,你虽然身在其中,你什么也看不清楚,而且都歇不下来,一直在这个旋涡中。所以在《悲华经》里面讲到,说释迦牟尼佛的这个大愿,他发了五百大愿当时。我们现在觉得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是因为他的四十八愿度众生的这个设机制太为殊胜巧妙了。那如果说悲心来讲的话,释迦牟尼佛一点儿都不差呀,甚至更甚。为什么?因为当时,释迦牟尼佛当时叫宝海梵志,就是一个修行人他叫宝海。那么他心里非常难受,为什么呢?因为很多菩萨虽然生大悲心,但是他不愿意去五浊恶世来度化众生,他嫌这个地方太难度了,你看逼得祖师们写《劝发菩提心文》,就是观众生难度,还不生退却之心嘛。其他的都不想来了,只有释迦牟尼佛不嫌弃,在人寿百岁的时候来。所以他老人家来说阿弥陀佛的这个经,也是因缘早已注定就是这样子。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宝海梵志他当时是谁的大臣,叫做无诤念国王的大臣。

那么这个无诤念又是何许人也呢?就是我们现在今天讲的主角阿弥陀佛,过去世的一生。他当国王的时候呢,这个宝海梵志就很巧妙的劝这个无诤念国王,让他发愿发菩提心,发愿力构建净土。就这一宗的事儿,你看就导致因缘相续中成了《佛说阿弥陀经》。因为这净土法门就是当时,宝海梵志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嘛,他劝阿弥陀佛的前身无诤念国王去发这个菩提心构建净土的呀,所以缘起就是这样的。在这里才叫做释迦牟尼乘大悲愿力,生五浊恶世,是这么个因缘,大家知道一下。佛,那我们就知道你看这是讲到的是以先觉觉后觉,释迦牟尼就是能仁的意思,就是慈悲,释迦就是慈悲的意思,牟尼就是寂寞清净的意思,就是没有那么多的烦恼了,清净了,寂寞。能仁就是慈悲,其实就是悲智的意思,那么具足了这样的功德,以先觉觉后觉。其实先觉是什么?先觉就是自己先觉嘛,后觉就是令他人也觉嘛。那么一直到无法不知无法不见,就没有一个东西他不觉的时候,不是就觉行圆满了嘛。所以大家想想,其实真正自觉来讲,什么叫做自觉?你想想如果我自己觉悟了的话就没有谁了,你看我觉悟了的话就没有什么呀?没有我了,自觉就是无我相。

什么叫觉他呢?就是无人相。什么叫做觉行圆满呢?就是无众生相寿者相。所以你看所有的经典就在阐述这个觉,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然后还能够假名我相人相去度众生相,这就叫无法不知,无法不见。因为他没有无所相无能相无知相无见相,所以才能无法不知无法不见。我们现在就是一搅,搅得这个分别心知见相出来了以后,回不到本源的智慧中。所以大家要对这个无法不知无法不见,不要落到教法上,我们要把它悟起来,要跟他形容的描绘的这个法要相应。怎么样才能跟这个无法不知无法不见相应呢?我们现在就都稳稳地坐在这里,怎么样跟这个无法不知无法不见相应呢?我们今天在学习这个《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今天这是第二讲了,讲到此时此刻要释名了,释迦牟尼佛,讲他的这个概念,讲他的这个觉悟,讲他无法不知无法不见。

那么我们就要知道,就此时此刻,释迦牟尼佛全部悉知悉见,就在当下,他是明明白白的,而且我们说的时候他正在已知已见。你就要跟他跟这个法跟这个状态去相应。现在在极乐世界,在阿弥陀佛的法座前,他们正在议论,跟一群这个清净海众说:哎呀,在娑婆世界,有一个国度叫中国,有一群人在这个首都北京,这会儿还可以他们混到一起了,正在学习这部《阿弥陀经要解》。我们就同步在这里,你要相应到这个阿弥陀佛,也是无法不知无法不见,现前见。那你想,有时候我们都不知道学了这么多道理,这个道理就用在现前中,你能够始终这样的话,你还怕不成就吗?你还怕来?你不要说下三恶道,你人天你都不来了。为什么?因为攀上高枝了呀,你总是跟佛的无法不知无法不见去相应。所以大家要知道,这就是真的跟看电影一样,我们现在的妄想中觉得有人,这个剧中人有剧情,在穿插转化,什么电影里边说二十年前,或者一个片头一转,又是五十年后,不是常有这样的情节嘛。但是人家佛就跟看电影一样,从始至终一场戏他看的一目了然,这个角色今天怎么样,明天怎么样,最终结局怎么样早就知道,这就叫无法不知无法不见。佛的功德,这是讲释迦牟尼佛。

我们再来看:说者,悦所怀也。悦是什么?就高兴,直畅本怀嘛。为什么呢?大家看:佛以度生为怀,众生成佛机熟。这个解释是非常的见解高的呀。你看,就是佛以度生为怀,这个我们好理解,为什么说众生要成佛的根机熟的时候,才讲这个法呢?即生就成就啊,这才是佛直畅本怀出世的根本情怀,叫悦所情怀。大家想佛是干什么的嘛?我们作为一个修行人,从没有学佛之前那样的活着,到我们突然有一天善根显发开始这样的信仰。那么我们知道说,我们从凡夫至菩萨,所有的生命意义,假如果没有净土法门,就是轮回中去修行吧,那一生又一世,我们生命的意义在哪里呢?真的不是吃喝拉撒,也不是名闻,不是这个名利,就是成佛度众生,就得把心攀在这个上面。那么唯一的道人就这两件事,那么佛已经成佛了,第一件事情完成了,圆满成功了。那么就剩下第二件事情,就是以度生为怀,这又是需要我们来相应的一个法呀。你看说令一切众生入佛知见,令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生生世世,一生一世的以因缘为这个命来度化,把这个尘劳巧做佛事,他每天都是这样子的。

你想想我们的心力都想都不敢想像,因为你们设想一下,如果你们身边有佛菩萨示现或者住世,那么在日常的生活因缘中,在这种我们说了不可思议的感应里,在这个修行的精进的道路上,他一直都在成就众生解脱。就是他所有的目光投向,和亲力亲为,都是为这个。你想我们呢,我们现在一天生活中,多多少少有一点修行或者有一点正念,都觉得已经很不容易了,甚至这个全部的这个力量集中起来,那么也就修个几座法,念个多少佛嘛。这都觉得艰难得不行,很难坚持,一不小心就达不到。可是佛他住在这个大禅定大智慧中就不断,不断地把众生解脱作为他全部的工作,全部的当体的价值。所以你看这个心量这个智慧,我们能想象来吗?就只有去相应,以信去相应,叫做以度众生为怀。那么众生成佛的根机熟了,那么他就来说法。他绝不会像我们说,有时候无聊了,修着修着累了还得跟调琴一样,紧一会松一会。或者说修的不行了,还得在生活中再去投入一下,麻痹一下,才能歇一下,转过头来再做。他没有,念念都以度众生为怀,念念都推波助澜的,想方设法地让一切因缘人中,全部成就佛道,没有一会不这样。你说我们现在累都累得不行,想一想都累。可是他老人家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智慧和功德圆满。任运,先觉后觉,觉行圆满,已经任运了。所以说这样的话,他的出现就是这个众生的机感成熟了,特别是这么一场重要的法会,一定是因缘成熟了才能都够承办。那我们想想这个因缘成熟了,我们就是要从佛感应到我,从我直通到佛,这个因缘成熟我们一听好像说哎呀,为说难信法。

你看:为说难信法,令究竟脱,故悦也。那我们就会觉得,这个《阿弥陀经》的当即者是谁?舍利弗啊,一定是舍利弗呀,目犍连呀,后面还会讲到文殊菩萨,弥勒菩萨,常精进菩萨,一定是这些无量诸天大众俱,他们的机缘成熟了,佛才讲的这部经。这就是我们又心量太窄了,太单调。你看这又可以相应,在佛的无法不知无法不见中,他在彼时讲《阿弥陀经》的时候,其中不要忘了,也包括我们现在所有在坐诸位的机缘成熟了。你不要以为我们现在跟当时的法会一点都不搭嘎,它完全是是同步的。只不过在我们的因缘法中,我们这个时空隔碍中,好像一个是主会场,一个是分会场一样。所以讲这部《阿弥陀经》,他在说《阿弥陀经》的时候,说明我们听《阿弥陀经》,学《弥陀要解》,这个成熟它也不是一般的成熟。

所以大家在这个上要非常的欢喜和自信,因为我们成佛的机熟了,就好不容易,虽然到末法时期了,它就是熟了。这不开玩笑的,不要不知趣地说,觉得开玩笑,这么赞叹一下,不是这样子。所以大家要知道,这就是说在这个地步下才说的难信法,令究竟解脱,为一切世间说是难信之法。难信吗,为什么难信呢?我打个比喻吧,你看为什么有时候,现在我身为一个出家人,有的虽然不太懂佛理的人,但他见了这个形象都觉得哎呀,这个出家人他很自在,每天应该很好。其实他也不知道我的苦,我也在受苦。但是表象上就觉得说,哎呀,太自在了,你怎么能活成这样?我多么向往,等我退休后也要到庙里,怎么怎么样,就又开始了。但是我给他讲我为什么出完家,最终我的目标要什么的,他可能就心就跟不上了,他只能跟着说,你这个遁入空门,这个了了这个世俗,到天下名山僧占多的这个红尘之外一样,就好像享受去了。可不知道他得苦修要成佛,说我要得什么果呀,要了生死要成佛道。他听这个的时候,他就没感觉了。

为什么?他不信有这法,为什么不信有这法,他因地的那个状态,他没有相应,所以果上他也不信。所以为什么说叫难信法,得究竟解脱呢?人家阿弥陀佛身为法藏比丘的时候是弃国捐王而出家的呀!现在的人能够舍出吗?你有病吧,你领导你都不当了。出家修行了以后,他又别具一格,他不修通常,别人都这么修,他就不这么弄,他非要弄什么?愿如来为我敷演如来净土之行,他又快速地成,别人就想不到。弄完了以后,他又让一样样地现给他看,然后又发了四十八愿,太难发了!我们想想,你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我们现在可以照着说,你的心能跟得上吗?跟不上嘛,也难发呀。难发以后人家发了,累劫勤苦,这样最终成就了极乐世界,就因地一样一样难过来的,果地上的法成就的,你就接受不了。因为他因中干的那些事你就接受不了,果地上成就的功德你当然接受不了。所以这个能接受的人,就等于说你这些心路历程都跟阿弥陀佛多少有点体验了,大福德智慧善根。这是很有原理的事情,不是说光说劝说,你信不信,你给我信,难信之法你快信。他信不起来呀,他没干过阿弥陀佛干的这些事,至少他没有感同身受设想过,所以因地他不能同步的相应,果地上一转就成了极难信之法。很简单,就这么个道理。能听懂吗?所以说,为说难信法。那么说白了,你说既然这个难信法,这个是真的,难在太简单了太容易了。但是告诉诸位,也太欢喜了,为什么呢?凡事因果一定是得失平衡。

你修的是难信法你能够修,得的就是什么?一定是大利益,究竟利益,就是究竟脱。大家知道解脱的感觉呀是随时随地的,不是说光这个成佛了叫究竟解脱了。那我们对解脱的领略一直就有的。你现在修学佛法的法门那么多,大家相应的多着呢,你就在这儿坐一会,哪怕说你听个佛曲佛音,你心里烦闷的时候,或者说很辛苦的时候,你一听马上就解脱了,就觉得清凉了,这也是解脱呀。你最低口捂着出不了气你就难受,蹭地挪开就解脱了,这也是解脱呀,都叫解脱呀。可是这里的解脱,不是说出了三恶道,出三恶道到人天算解脱吧。离开人天,跳出三界外也算解脱吧,这都不算究竟脱。现在为什么对净土大家相应不起来,就没有这个福报去追求究竟脱,只追求方便脱。所以佛法他就为什么,你看那么多的说,这个我没有用呀,现实生活中我用不起来呀,不能当下解决问题。他的问题是什么呀,压力大他要解压。这个住的地方房子不够大,车子不够好,他要花钱买,他要发财,这也叫脱呀,舒服了嘛。但是净土是让我们究竟脱的呀,就这个账明明历历地摆在面前,多少人算不过来。很多时候我们就舍了这个究竟脱法,而又去钻研一些暂时脱,不痛不痒给你打点麻针,暂时舒服一下,可是你这个瘤子在的话,你就生老病死免不了呀,免了生老病死,你住在这样的一个生死涅槃的队列中,你成不了佛,这都不是究竟脱。所以这里才说悦也,这才是真正的欢喜。哎呀,最欣慰的就是把这个事情给说出来了,有阿弥陀佛,有极乐世界,你们可以往生,最后到那儿一下子就成就了,这叫故悦也,悦所怀也。

讲到说:阿弥陀,所说彼土之导师。这是介绍阿弥陀,介绍他的身份是什么呢?是极乐世界的导师。说到导师,你说导师人家净土的导跟我们这儿的导不一样,你现在找释迦牟尼佛导去吧。上次我们去了一回印度,就觉得说哎呀,就是闻了一点释迦牟尼佛那个地方,曾经的气息都觉得说,哎呀这就得了加持。可见当面对首让佛来指导你怎么修行,那个加持有多大!可是现在我们没有啊,他已经成了涅槃相了。而这个极乐世界的这个极乐之导师,彼土之导师就不一样了,他怎么个导法呢?一个是说,一切众生到了那儿,即刻就把你导成佛了,首先是这样。二一个,在国土里面他怎么导呢,遍布的都是以法为缘,以教为尊。你看这极乐世界的导师,那就是那儿的教主,但是他那儿没有什么,人家那儿也没有战争,也没有什么领土,也没有这个统治,等等这些,就是没有这一些烦恼,就是一个法,就这样的国土中就这么导。

而且众生都可以随时随地跟阿弥陀佛去祈问,可以答疑。这个你们可以设身处地吧?刚才过来的时候还有一个居士同修问说,哎呀,法师呀,这个路上碰见了才问,说平时我问你的话,怕打扰你或者什么,就是总是说没有机会说随时随地问,我当下就满意地给你答,不是随时随地有这个因缘。可是在极乐世界,谁有问题,直接心念一动,阿弥陀佛马上就给你回应了。或者他就不用说话,一个笑脸,一个眼神加持一下,你可能就断疑生信了,烦恼就没有了,就这样,就这么个导法,都是对首去,跟佛去对首去导。对首明白吧,就是你对着我,我对着你,而且每个人都跟佛都是这种感觉,佛可以同步跟所有的极乐世界的菩萨都可以这么给你导,这才叫导师呀,一刻都不离开,这种加持。

那么这都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你看:以四十八愿,接信愿念佛众生生极乐世界,这里讲到的就是他的功德,永阶不退者也。生到极乐世界,再没有退的机会了。从修证的果位上,位置上来讲再不会退了,一入净土就成了圣人了,预入圣流了,不做凡夫了。而且在那儿恒常地度众生,你不会生起一念说:哎呀,太难度了,这些业障鬼,我再也不想理他了。他不会,他一定是什么呢,你就把我讨厌死,我还就要加持你;你想远离我,我就变着戏法往你跟前凑,就这样。所以说行不退了,不会堕到二乘的自了汉了。而且包括还念不退,任运自如地增进,就直入如来法界,就是直入佛法界了,这就叫永阶不退。凡生极乐世界者,都能够得这个不退功德。所以你看,为什么说蕅益大师的要解要解,他就切要。

你看他说阿弥陀佛,他不给你说什么这么多,又说这个无量劫来苦修曾经的愿,他不说这些。他第一个,阿弥陀佛是彼土之导师,这是第一个,这叫果教导,就是亲自阿弥陀佛来教导,这是极乐世界。第二个,四十八愿是我们这个法门的核心呀,我们怎么往生,他怎么建的净土,怎么成功地对接,就这四十八愿来作用,所以他就是说,彼土之导师,以四十八愿。然后第三个核心是往生的保障,不退是往生最大的功德。因为我们这里就是退嘛,而且不是一般的退,就是太退了,念念都在进退之时。所以说由此来讲,他就不跟你那么多的杂七杂八的,就直接把这三个核心点给你讲出来,就这么痛快,这就叫做要解,永阶不退者也。

我们再往下看: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亦云无量光。这个我们就已经给大家讲过了,这已经把《观无量寿经》和《无量寿经》讲的时候,都讲到这个无量的内涵,有量之无量,无量之无量。那么这个梵语呢,这里讲到梵语阿弥陀,梵语是梵天的语言,像咱们现在持的咒其实都是梵语的音。当时印度的话是跟梵天的话是一样的,因为劫初的时候,是光音天的天人下来,就是把这个语言带下来,印度人认为自己是梵天的裔苗,苗裔,后裔,所以他就认为他说的语言是梵语。梵语叫做阿弥陀,翻译成咱们汉语就叫做无量光无量寿。其实无量寿就是中间没有隔了,寿命不是就是有隔吗。无量光就是其间没有碍,所以这样的话,就等于说把佛的法身功德遍一切处的这个概念,用佛的这个报身化身给体现出来,这是阿弥陀佛的特点,所以这里叫做此云无量寿,亦云无量光。

那么要之,就是简单地这么说一下,代表性的,如果说再要描绘一下,就是阿弥陀佛你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庄严,说法化度,一一无量也。说其实阿弥陀佛通身的功德,极乐世界整个的法界都是无量的。什么叫做无量,就不思议嘛,因为你不可以思,动念头,就不可以去心给他进行一个量,可量,局限,你不可以意语,就不可以用语言去说,就是这么一个概念。这里讲到的阿弥陀佛的,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要之,就是主要来讲,简要而知,功德智慧。功德是什么功德?大家能想一下,佛的最基本的功德是什么功德?就是六度,就是他们已经持戒持得挑不出来刺了,圆满了;布施布得什么都能施了,你难不住了;忍辱忍得一点都你已经把他气不了了,斗不起来了。

就是六度从一桩桩一件件已经全部没有一件事情他不亲历亲为地投入进去把它做圆满,那么在这个上面事事都做到了,就形成功德了,对吧。那么为什么要做到了,因为他知道如梦幻泡影,万法皆空,这叫智慧。所以六度正好是持戒、忍辱、智慧、禅定、精进、布施,那么这是功德,智慧就是般若。从理上来讲,他明白说,这个都是空性的。那么从事上来讲,他每件事既然是空的,一件都难不倒他,所以说具足了恒河沙功德的一切种智,就叫做功德智慧。神通就是指的三明六通,特别是佛菩萨这种大不思议神通。道力就是我们说佛的功德,这些不给大家细讲了,因为我们以前也讲过。你们要了解的话,可以去查一查,就是佛的功德有十力,四无所畏,还有十八不共法,等等这些。那么包括依报正报庄严,依报就是说极乐世界的种种情形,正报就是一切往生者,天人的色身,那么正报依报种种庄严无量。最根本的是什么呢?就是能说法,正报也能说法,依报也能说法,就是那里的众生能够讲法,所有的世界的万物都能说法,这才叫做依正庄严。说法化度,说法化度就是能化所化,也根本无量,能度所度的都是无量的。就是阿弥陀佛,刚才讲了,针对一个众生,他就能够显现一个身形,这是不是无量呢。那么法界众生如此之多,所以阿弥陀佛无量,所度众生无量,一一无量也。

那好吧,再来点儿接地气的吧,这听得玄上了。什么叫做接地气呢?我们怎么来理解无量,相应无量呢?你就相信阿弥陀佛到处都是,因为他是法界藏身,这就是无量的根本意义,说白了就是阿弥陀佛充满生活。你敢这么修不修?你想我们念念能够觉得阿弥陀佛充满生活,没有离开过你呀。就我记得那会儿四川的清定上师,这是已经圆寂了的一位大德,能海上师的法子亲子,清定上师。那会儿清定上师在世的时候,人家修行的功德,就是只要他一出现,他在这个场子里面一出现,气场就一下子不一样,大家马上就觉得非常的光明,能量非常足。特别慈悲,就一个人带动这样。清定上师就说了,说他不知道多少年了,他说一刻都没有离开过,一天都没有离开过观音菩萨,就这么修。

所以你们回去有时候,你去查一下,可以打一下,清定上师,看看那个法相,就是真的是特别慈悲,柔润,这就是相应的功德。所以我们现在,你说了这个无量这么多的能量,你能不能接受这个能量,怎么接呢?到处都是阿弥陀佛。你想如果说到处都是阿弥陀佛,你能相应到这个地步的话,这个非常微妙呀,这就是后面经典里面讲到的什么呀,一心不乱。你能够念念能够相应说到处都是阿弥陀佛,这个话筒也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现的,这个苹果也是阿弥陀佛欲令道场庄严显现的,这个摄像机也是阿弥陀佛,为令这个道场场外的众生,能够听闻到而显现的,那你说这是不是一心不乱呢,所以无量就是一心不乱。你要是相应,就这么相应。这个非常微妙,一切法界唯有佛功德,佛的功德无量无边,是诸菩萨的总集功德呀。你看我们说的四大菩萨悲智行愿,对不对?那都是因为众生分别心重,不能够总持面面俱到这个无量的功德,所以才给你说你缺一个什么你就入一个什么,所以悲智行愿。你相应一个什么就给你显现一个什么。其实这四大菩萨哪一尊菩萨不是佛再来的嘛,佛我们吃不消,所以只好说应现成菩萨。你发大愿就跟地藏王菩萨相应;你喜欢干,你就跟普贤菩萨相应;你的心悲就跟观音菩萨相应;那智慧就是文殊菩萨相应。那这些功德难道佛都没有吗?全体具足,菩萨就是佛的功德示现,就是无量,所以大家仔细地体悟这些无量。

后面讲到说:一切金口,通名为经。对上五字,是通别合为题也。大家看,这就是说,佛说阿弥陀,这不是五个字吗,佛说阿弥陀。那么后面的一个字叫经,就是一切佛所说的都称之为经,这叫做通题,都用这个字。那么前面,佛说阿弥陀,是这部经单说的道理和现象和法门,叫做别题,是通别合为题也。那么教行理三,各论通别,这个要分门别类。那么时间关系,我们休息到十点十分,回过来再继续进行。阿弥陀佛。

好,各位,请大家坐定,我们继续下半场。上半场我们讲到说:一切金口,通名为经。这个佛说阿弥陀为别题,经为通题。大家都天天在诵经吧,这佛经也接触得不少了吧。我现在有一个现象我就吃不消,这也是菩萨安排来,不知道是勘我的修行的吧。我就不爱听什么呢,赶紧来问我说:师父师父,你说我听一位师兄说怎么怎么样,然后一大堆。我说师兄是谁呀,说反正我就听一位师兄说,他说怎么怎么样。我不爱听这个话,今天跟大家交代一下,你为什么要听居士的而不听三宝的。那法师说跟师兄说,你得听法师的呀。如果是法师,当然这前提是要有正知正见,不要说绝对了。那我们现在有问题,如果说法师,你要听三宝出家法师说。当然就从出家法师来讲,各说的法门不一样,各侧重的不一样,有隐有显,有正有偏。不是说知见正偏,是说他主弘这个,他就一定是正说这个,然后偏带其他的,依的法门宣说。那么我们听法师说,要听权威的,这个权威不是世俗的权威,是大家共许的,有德行,有教,说为什么叫沙门呢,说道沙门?他至少在教法上,能够全部了解最好了,如果不能够至少有部分地了解。

这样的话,依着佛经来跟你说,也不能他自己说,所以说叫依这个大德法师来定这个知见。那么在大德法师里面,要依祖师来定。就是说在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越久而越光辉的,有修证的祖师来定这个知见。那么祖师与祖师之间,告诉诸位,也是有矛盾的,你不要说。那虚云老和尚就是弘禅的,印光法师就是弘净土的,那如果你是修净土的,你就要依着专修的祖师来说。因为法法本来是通的,但是祖师们他也各有侧重。你比如说虚云老和尚讲开示的时候他就说,说劝你这个兄弟家怎么怎么样,然后好好用功,把疑情提起来,忘我地去参,这个意思把生死彻底地要承担怎么怎么样。说如果你不能这样用功的话,那还倒不如说老实念佛去的好。那如果听这个话来讲,就好像说参禅没办法了,才还不如你再念几声佛吧,还总比不念强,好像就给人这个概念。但是为什么,他是主弘禅法的。那印祖就说了,说念佛人不可涉入参究一路,为什么?因为他是主弘净土的,所以说祖师跟祖师一定要依着专修的祖师来说。那么祖师的开示跟菩萨造的论,你比如说像我们龙树菩萨《大智度论》,这是解释《般若经》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这是龙树菩萨,提婆菩萨做的这个对于般若的这个中观见地的著作。那么这些大论出来了,菩萨造的论,对一般的祖师来讲,就得听菩萨造的论,这是又一重。菩萨造的论典跟经典有违背,就谁的都不能听,菩萨的也要抛开,全只管听佛经的。那么你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个的话,这才是依法不依人嘛。天天说依法不依人,光说这个人说的他不可信,我就要看经典,真正的依法不依人是这么依的。

那么后面讲到:教行理三,各论通别。这是从什么呢?就是说从教法上,从行法行门上,行持上,从这个根本的道理上,那么各论通别。就是就通别而言,其实这是一个判法,就是一个层次纵横的一个划分,让我们更加地能够厘清头绪,在这个纵横之间能够知道如何统一怎样差别。这个我们听一下,了解一下就知道了。你比如说,教行理三,各论通别。从教法上而言,刚才说一切佛说的都叫做经,都是佛说的教法,这就叫做教通,从通的层面来说这个教。那么《佛说阿弥陀经》,这个经里面所讲的是什么呢?只讲信愿持名之教,跟其他经里面讲的教法不一样,这就叫做教别。那么从行门上来讲,就其他的经典就不要说了,光说净土三经都不一样,为什么呢?《观无量寿经》里面讲到的让观想念,观像念。《阿弥陀经》里面讲的是,只让执持名号,这就叫做行别,在行门上是有区别的。

但是所有的这些净土行门都是为了同归极乐,所有佛弟子的修行都是为了最后导归极乐,这就叫做行通。从通的角度来讲,行门上这是通的,从别的角度来讲,唯有这部经典讲持名妙行,这就叫行别行通。那么从道理上而言,通常的道理,就是这个理上从通的角度来讲,一切的国土能够离开唯心所现吗,这是根本呀。任何一个国土,任何一个经典阐述的都是一切法唯心所现的,染净也是唯心所现的,西方也是唯心的,东方也是唯心的,这就叫理通。但是由于唯心所现,那么你修的话,有的你就修到凡圣同居土了,像我们现在,有的你就修到方便有余土了,有的修在实报庄严土了,佛成了以后,修在常寂光土了。这国土不一样,就叫做理别,道理上来讲有差别。特别是我们这个国土呢,你生到凡圣同居土,你就上不了方便有余土。

生到实报庄严土是菩萨,你就得不到这个佛的常寂光境界。但是在极乐世界,只要你生到凡圣同居土,就横具了后面三种净土的功德了,虽然没有到那儿,那儿的待遇直接就统筹到你这儿来了,这叫做理别,教理上。教理上,行持上,和这个道理上,行持上和教法上都是有通有别。那么你再这样横竖一对照就知道说,噢,这个经典的特点在哪里,讲持名。这部经典的理上来讲,让我们生到凡圣同居净土。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净土,而且横具了上三土的功德。那么再这样一讲,你就说,哎呀,从通从别,横竖一贯,你知道这部经典的特点在哪里了,这就是释名这段话,给大家交代清楚了。广如台藏所明,就是如果你要深度地了解,那就要从天台宗经典和论著里面去学习了,广如台藏所明,就不讲了。

第二个,我要告诉大家,五重玄义是这部经的核心,那么第二个辨体是五重玄义乃至一切佛法的核心,所以大家一定要把这个听,至少你要听懂了,要结个缘,否则太可惜了。我们来看,这个我们就尽量讲慢点,希望大家能够依次来,不但是听闻,能够领悟。第二辨体,就是这部经的理体。大乘经皆以实相为正体,明白了吧。第一句直白地就告诉你,一切的大乘经典,其实也就是真正的佛法,圆满的佛法,都是以真如实相为它的根本体。也就是说,这么多的字这么多部的经,都是所诠的境界就是真如实相。要让你把你推到这个终极的境界,让你明白这是根本,佛法的根本。一旦你知道什么叫做真如实相的时候,或者你悟入到真如实相,那么那个时候就不是说佛法的根本了,世间法也成了佛法了,这个真如实相就是一切法的根本,不在佛法和世间法上论,就是这么个东西。

那么这部经典所诠的境界,当然也无例外地就是以真如实相为它的本来面目,不生不灭的境界为它的法体,为它的经体。佛法的根本就是大乘佛法,那么大乘佛法所诠的根本就是实相,所以我们要明见,大乘经皆以实相为正体。但是问题是什么呀?这个实相是很难理解的,什么是真如实相呀?这倒是脱口就来了,能不能住到上面?不能。因为我们要得到,或者怎么讲呢,触摸吧,就是我们当下就要舍去,脱落心意识的思维,不能用这个名词概念的分别妄心。可是我们的尴尬就是说不能没有名词概念,没有名词概念我们会入不了,入到进去了以后,我们还必须舍名词概念。其实我们最重要的就要听对这个操作的方法,因为诸法实相的这个理它一直是这样子的。以前说到佛出世不出世,它也是这样子的,你讲不讲它也是这样子的,你修不修它还是这样子的,没有变过,也没法变,它就是这个本来面目。那为什么我们现在弄了这么多的千差万别的事物,这个世界呈现出这么多的法呢,这么不同的你我他的众生呢,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把这个名词概念乃至认同共许,共许到已经完全不怀疑。

你看为什么我们现在见不到实相呢?因为我们把虚相当作实了,所以就以为实相是虚的。这么多人不信佛法,他就信不了这个嘛。《金刚经》里面说,能以一念生净信者,都不是一佛两佛无量佛培的善根。那么我们一直把名词概念这样认同共许,就成就了诸法而不见实相。你只要把所有相上的这些分别概念,只要你舍,往下放,往平了摆,记住啊不是把它扔了,是在这个当体的相上,你能够把这个摆平,而不是屏蔽,只要摆平诸法,实相就现前。没有一样儿东西不是实相的,实相就显现,这是心性上的东西。所以大家要知道,千贤万圣就为了这个真理,九死一生就为了悟,就为了修这个真理。和世尊是一样的,当时世尊在菩提树下悟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就是这个实相之法。但是这个实相没有离开过,大家知道是如如不动的,不是让你死在这儿如如不动。我这么说如如不动,大家马上就连呼吸都不敢了。所以现在好好儿要悟一下,现前当下确实它没有离开过,它没有离开娑婆,当然也没有离开极乐,极乐也在这个之中,娑婆也在其之内,就是这个实相。我们发愿从娑婆往生到极乐世界,还是这个。

所以说这部经虽然讲这个法,它诠的解释的归导的,还是真如实相之理。所以你能这么一了解的话,当然我们现在在了解而已,大家先不要好高骛远,我们先来了解理解。那么就岂止这一法呀,任何法界之法都是实相的法啊。你就包括我们堕到地狱,也是在实相里面,做畜生也是实相呀,到饿鬼也是实相呀。到了地狱被油炸,油锅炸,上刀树,剑树,下火海。做了畜生被一刀儿一刀儿地宰,被这个一斧子一斧子地剁。到了饿鬼以后,天天吃不着,到处去找吃的,痛苦得要命。所有的这些都是诸法实相,因为诸法实相是不能离开任何一相的,当体就是这个内容这个境界。所以一切大乘经典,都是以实相为正体,以实相为根本,让众生为了证得这个实相,离开我们的心相、意识相、分别相,来显的这个本来真理。那我们要入这个诸法实相,你看后面的开示就极其的到位精彩啊。为什么精彩呢?就是说虽然文字相是一种幻相,可是它的这个引导呀,就能让我们直接入这个实相。所以下面我们来看啊,大家要认真听啊。

首先我们来看: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你们的版本里面,后面有没有注解?有的版本里面这一句话后面。吾人就是说的我们,现前就是我们当下,一念心性,什么叫心性呢?很多时候我们就听了好多,都不知道什么叫心性,就是你活着呀!你活着怎么活着,你真以为是活在这个身体上吗?真以为你今天活在这个法堂中吗?真以为你就在这个居士林,正在生活在北京,来回天天穿梭等等这些,真以为是这样儿的吗?这才叫我们的心和性吗?不是的,就是我们现前的一个知觉灵动之性。我们活着其实活这一念心性,所有刚才讲的我呀,这些东西呀等等,这个色身,都是这一念心性中所显的。所以你看成时法师在批这一句话的时候,后面加了一句话,我给大家念一下,说学者须如此生研痛拶,就是说你在这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上,你要去悟,不要跟着文字走,不可徒落在语言作道理领过。

因为你道理多了,又多了知见了,知道吧。我们道理一多就是增烦恼,而不是见心性呀。因为它这个实相它是没有知见的呀,没有这个妄知妄见,它是真知见。所以祖师们讲法,说悟道呀要依着什么呀?要依心法悟,不要依着教法悟。不要一味地依着教法悟,教法只是让我们入这个心性的描绘和引导,但是你不放开教法,心法是显不出来的。所以你想,我们平常生活中的这个外法太多了,心向外求嘛。总以为生命是无限的存在展开,这个时空交错中,我们过的这样儿的生活,每天的生活遭遇都变化多端。实际上我们的存在感,这个现前的作用,只有当下的一念,我的感觉。而且这个感觉都还是被我们枉费地在错用,当然不管你是真用,正确的或者错误的,真也罢妄也罢,有也罢无也罢,对也罢错也罢,反正它都是现前一念心性,没有离开的,就是这个现前一念心性。但是我们要明白这一念实相的心性。首先要什么呀?要熄灭在上面长久以来增生出来的虚相,这是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工作,要熄灭这个虚相。

所以蕅益大师下面就开始讲了,大家看: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说得对不对?那你待会儿这个一散了场你就说,哎呀大家往外走,慢点儿啊,这不是就有了外了吗?有了外了,你就觉得我在这儿坐了两场了,我在里边儿坐了两场,这不就有了内了吗?说这个门呀窗户呀就在内外的中间呀。为什么说不在内外中间呢?学过《楞严经》的还记得七处征心吧,说这个心念,说到处找,找不着呀。你其他的就不要说了,首先我们就说中间在哪儿?就没有个中间呀,中间都没有,哪儿有个内,哪儿有个外呀。我们现在觉得这个法堂是内,外面的院子是外。可是对居士林来讲,外面的大马路来讲的话,居士林叫内呀。

外面大马路来讲的话,我们这个叫西城区是吗?西城区内,不在东城区才在外呀,哪儿有一个内外呀,不在内外中间,这是从空间上来讲。从时间上来讲,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可是问题是明明我们总是觉得今天就是现在呀,明天才是未来。其实不是的,这个现在是把握不住的,念念刹那刹那地流动,哪有现在呀。但是反过来我告诉诸位啊,你不要再走偏,一切时间都是现在。所以吾人现前一念心性,既不能够立,也不能够破,它就是这样的当下。但是我们现在在幻相中,所以要以破为主,所以才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为什么?因为现在不可能呀,马上就成为过去了,现在能抓得住吗?再说你得你能够说有过去吗?过去是怎么来的呀?过去是因为有现在和未来相待来的嘛。那相待的话,这讲点儿理论吧。如果要成立过去,那是依照相待未来才有过去。那么如果说过去在过去时中,你要成立过去,那么一定要让未来去到过去,去成立过去。因为过去是相对未来成立的,但是未来如果到了过去,为了给这个过去配对嘛,才能成立过去的时候,那未来就没有了呀。

未来去哪儿了?到过去去了呀,未来到了过去了,就没有未来了。没有未来怎么成立过去,过去是未来成立的。所以大家要知道,这种虚幻法经不起推敲,一推它就破裂。实相法从来都没有变,所以说从时间上: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那么从视觉上,非青黄赤白。我们现在的颜色怎么来的呢?颜色怎么来的?哎哟,这个是红的,这个是白的,这个是黄的。为什么?对比呀。有对比,然后由心向外攀缘投影,这个五颜六色就出来了。再加上光的作用,颜色怎么来的?你白天才知道五颜六色,晚上都黑乎乎的一片哪儿去找啊,色盲怎么不知道颜色呀。所以大家要知道,这都是因缘所生。心的投射进入到这个幻区了,现前一念心性,第一念境界的这个真相实相,它没有这个分别呀。

我们看到苹果的时候,看到苹果的第一念是没有苹果是红的的,因为我们心太粗了,就以为它是一体的。其实当我们看见这个苹果的时候,你产生起苹果的概念的时候,已经到了第二念了。何况你见到它是红的,这就到了虚相了,不见实相了。所以万事万法都是这个理。下面再看: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那长短方圆在色法也属于色法,物质性的。但是它叫做什么呢?叫做形相。这个色法有色相,有这个表色还有形色。形色就是指的什么呀?长的呀,短的呀,方的呀,圆的呀。这种概念呀,都是我们堆积了多少而出来的妄想。你看包括后面讲到的什么呀?非香,非味,非触,非法。就是一切的能所对待,攀缘心所显现的这些法,都不在实相,都不是实相的本来面目。所以说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外中间,不在时空角度,不在这个攀缘向外,也不在六根六尘中。这是从破的方面,但是你不要以为说离开这个法而可。

你看后面就说: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无。为什么呢?这个实相呀,如果我们从本空意义上来讲,这是再讲点儿道理。就是现前的一念心性它本自是空寂的,本自是空寂的它就不能够在任何东西中体现嘛,对不对。所以就说非内外中间,非长非短呀。但是另外一个,这个实相是常住的。从常住的角度来讲,它是无始无终,本然常住的,不生不灭的。那你给它说它在内,对吗?它到处都是它怎么说能在内呢?说在外也不能呀,它到处都是怎么能说在外呢?你说在内在外在中间,就因为它只在这儿而不再那儿了,可是这个东西它在一切东西中,它不能够离开,那怎么能说在内外中间呢?能听明白吧?所以不管从本空的角度来讲,本来是空和常住不变的角度来讲,它都不在内外中间,就这么个道理。可是就这么个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外中间,但是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这说明什么呢?这个状态呀你不能用有无的分别,用有和无来代表我们的一切对待分别。虽然你到处找这个实相,不可能用分别的妄想来界定,但是呢在它根本的表达中,所以才不能够用有和无来说。

觅之了不可得是什么意思呢?大家想想我们寻常的状态,是怎么样的一个状态?就是在一切法上我们去一个追求的状态。我们的常态是一直在追逐,一直在求索的状态,大家知道吗。你看我们活在今天就想明天,这个刚才我不是说:大家休息一刻钟,待会儿十点十分再来讲。就是不断地追求往前攀嘛,所以在这个追求的状态中,它是不能够体现,体现不出来的。但是问题是什么呢?一切法的当体你也不能说它没有,一切法就是实相,这个真如到处都是,你不管追与不追,求与不求,它就在这其中,所以说你不能说它没。虽然不能够追求,觅之了不可得,但是你不能够说它没有,这是其一点。可是面对一切法的呈现中,你也不能说它是这样的。为什么?因为任何一样儿都不是它本来的样儿,所以叫做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我特别怕你们听不懂。我也又在虚幻在虚相中打转,又不在实相中。

但是这里我要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个具造百界千如,因为这个名词太专业了,所以我们这个了解,什么叫做百界千如?其实就是一个境界而已,我更具体地告诉大家,就是我们的生活。听起来好像这个名词很远,理解起来它就是描绘的整个法界寻常的生活状态。就体现的也是我们现前一念心性,所具的真如实相,诸法实相的功德。这个功德是什么呢?哪儿哪儿都没有,哪儿哪儿都是。哪儿哪儿都没有的情况下,觅之了不可得。哪儿哪儿都是的情况下,叫做具造百界千如。

什么叫百界千如?百界,首先从数字上来讲是一百个,一百个法界。那这一百个法界是怎么来的呢?我们都知道从地狱到佛,中间经历的一共有十法界,这个都知道吧,就不用我讲了,六凡四圣。那我告诉诸位,在地狱里面的众生,他就有时候儿不起一念的佛性吗?哪怕不起,他也是有佛性的呀。在饿鬼道的众生他就从来不修一念善法吗?那说明他也有人天的性质。就佛来讲他也总想着九法界回来去度众生,他也有十法界的概念。所以说每一法界都具足另外的九法界,那么每一法界具足另外的九法界,就是十法界。十法界里面的每一界都具足,又具足十法界,明白吧?这就叫十十得百,叫做百界,这是从法界来讲。

那么法界里面的现象来讲,所有的这些事物呀,它都是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你看十如是,这是天台宗形容世界形成的一个概念。什么叫做十如是?就是有十种如是之法,也就是说这种现象,从十个条理来我们厘清一下: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这十如是。如是我闻知道吗?如是我闻,如是我闻讲的是什么道理?就是如是,就是说:就是这样子的,就是这样儿,本来就是这样儿,你不要在上面再动和摇摆了,就叫如是。那现在我们在这个上面儿摇摆呀。你看如是相,就是世间的万物各有各的相貌不会乱。如是性,它的特性它的物理性,它是冷的还是热的,是善的还是恶的,也是这样子的。

如是体,各有不同的体质,你比如说冰棍儿的,冰激凌的体是什么呀?是水嘛,这就是如是体。如是力,它会产生能量呀,有影响力呀,产生力量呀。比如说水的力,能量是什么?水的能量是什么?就是解渴呀。它的体是湿性的,但是它的能量可以解渴呀。水能够解渴这是自然而然的,你不要在上面再去理解说水能够解渴,水能解渴就是这样子的,这就叫实相。你再去推比说,为什么水能够解渴呢?因为水是氢二氧嘛,因为人这个时候人体的里边百分之多少是水,没有了就缺水了就会口渴,这就叫虚相了不叫实相了。你看一切法都是实相的表现,也都能够给你造成虚相,就看你在上面儿见真还是见妄。那如是作,就是造作的意思。善恶业是凡夫,造这个戒定慧就是罗汉,修六度就是菩萨,任何作就决定了你的法界性质。那么如是因,就是因为这个事情有主因。如是果,有因必然有果。果与因之间还有什么呀?还得有助缘。什么叫做助缘呢?比如说我们生到这个世界,有善业有恶业,交错着我们做了人对吧。但是我们的緣就是父母不生我们,我们做不了人。

所以善恶业是因,父母为缘。如是报,就是你受报呀。因缘果报怎么来的呢?总体来讲,种子就是因,阳光雨露就是缘,因为有因再有缘,结果你怎么样?五谷丰收了就是果,丰收了以后你吃不到你就算没有这个报,只有果而没有报。吃到了以后享受了这个五谷了,你算受报了。什么叫做报呢?就是事业成功了是果,你享受事业成功带来的福叫做报。果和报还不一样的,那么不管它因和缘也罢,果也报也罢,相也罢,性也罢,体也罢,力也罢,都是本来就是这样子的,你不要在上面再去希望怎样,或者也许怎样,它就这样,如如不动,叫做本末究竟。千差万别,理体上都是平等的,这就叫十如是。当然这个教理一听你就觉得这个很繁杂对吧?你就相信我说,生活中的一切,其实就是十如是。那么既然是十如是,它本来就是这样子的。

百界千如!在一百个世界里面造的这个十如是。十如是在每一个法上都有十如是对吧?那么在一百个界里面,百乘以十等于千嘛!后面还讲到说,还有什么五蕴世间,国土世间,众生世间,性相诸法,一念中乘以三千,百界千如,再乘以三个国土,就叫三千法嘛,一切三千法都在我们现前一念中具足。所以他这里表的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觅之了不可得,你不要去追求,但是它不是没有。虽然造了百界千如这么样活生生血淋淋的生活中,你不要以为它是真的,就叫做而不可言其有,能明白吗?就是虽然不可言其无,但是也不可言其有,不要在有无上面去见分晓。众里寻他不得,但是也不能没有。虽然日用常用生活中就是,你也不要在上面增加知见说是,说是的时候,已经就多余了,因为它本来就是。这就叫做什么呀?现前一念心性,真如相。能听得懂吧?打个比喻吧!你比如说真如实相就跟这个湿性一样,湿的这个本性对吧,那么湿性可以体现出来的,比如说水,是湿的吧?水上面有风一刮,会产生波浪。波浪和水是同一个湿性,对不对?就等于我们说本有的真如实相。但是你能用波,或者是水形容这个湿性吗?因为湿性本来就是波,就是水呀,但是你说波是湿性,或者说水是湿性的时候就错了。

我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理解,为什么呢?你看因为全波都是水呀,波都是水,所以你能说波是没有吗?水有波就有,可是全水成为波,你能说真的有吗?因为它都是水,波是假的呀!我估计你们又糊了,能听明白吗?我告诉你怎么个不可言其无,不可言其有法呢?为什么说现前一念心性,大家观我吧,看着我啊!我叫宏海,你今天一早上对我产生了多少的这种分别呀?我叫宏海,我是和尚,我穿着圆领方袍,搭着这个祖衣袈裟,在这儿一个字一个字,一句一句地在讲法,你就源源不断念念无间地在什么呀?在这个虚相上走,那我现在就告诉你,就这个宏海,真的有吗?没有,我坐在这儿你说没有!但是,你从今天早上,我坐在这儿,我的样子,我披的衣服,我讲的法中哪一个你能找到宏海?能找到吗?就我这个样子真的是宏海吗?大家要悟呀,不要在教法上悟,在心法上悟。什么是宏海?就这胳膊腿呢?还是眼睛还是鼻子呢?还是穿的衣服,还是搭的袈裟?还是口里滔滔不绝地讲的法?觅之了不可得,没有宏海呀,真的没有呀!这不是假的呀,我们就是因为见不到诸法实相,在虚相上当了真了,所以实相上就当了虚了。我这么一说,大家说,哎呦这怪!是这样么?不敢信!真如实相就是这样的,没有宏海,只有这个,就这个。你们悟一下。但是如果说,你说他没有吗?明明坐在这儿,只是宏海是没有的,宏海是个假相,你不要在宏和海上去觅宏海。但是虽然历历在目,胳膊是胳膊,头是头,眼睛是眼睛,鼻子是鼻子,你不可能言其有。他真的没有,宏海是个假象,我看你们也是如此,应当如是观。这就叫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

我们再往下看,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非离此别有自性。你看讲得多妙啊!这是个什么概念呢?说既然是实相,那么你就要离开缘虑分别,什么叫做缘虑分别?缘就是攀缘呀,也就是我们的一念心在上面动,知道吗?虑就是思虑,一念心一动,马上就开始我和你的对待,二元对待就出来了。一旦开始对待的时候,就有分了,再细化,格格分隔嘛!就叫做分。别呢,你一条一条地分,它就有了差别相,所以缘虑分别。要离开这些妄想,离一切的缘虑分别。语言文字,那大家为什么把语言文字说出来呢?因为语言文字是我们最常用的,挑起我们缘虑分别的道具,这知道吧?所以要离开这一切的错觉之相,所以说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的相。

但是反过来,如果你离开对语言文字的分别,不起缘虑分别的时候,这个语言文字当体不是实相吗?当体就是实相呀。所以又讲到说,非离此别有自性。不管是全波成水一样,或者是全水成波一样,波和水都是以湿为自性的,所以说水上的波也是以湿为性的。文字,语言文字也是以什么呀?以真如实相为其本性的,不是离开真如实相而别有一个语言文字之性,也不是离开这个潮湿的湿性而别有水波之性,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个确实很难理解,听不懂也就罢了,但是我给举个例子你就知道了,为什么印祖让我们读经的时候不要去思维,说消业最快。因为消业最快就跟忏悔一样的,无生忏最快了,对吧?当你读经的时候,还记得印祖怎么讲吗?说不要想这一个字是什么意思,下一句是什么内容,只管一个字一个字地,历历分明地去读去。只要住在这个境界中,就是什么呀,下根的人能够消业障,上根的人就能开智慧。因为下根的人有罪业嘛!那就等于无生忏一样的,知道吗?那么上根的人的话,就念念增进,开般若空性与智慧。那我们用在这里你就知道说,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就是让你在读的时候,不要想着这一句什么内容,那一句什么意思,明白吗?但是还不能不读,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去,你只要在这个字上面不要有知,你只管去认,而不要去知。因为字当体就跟话筒也罢,花一样,果一样,当体都是实相,但是我们把这个字认了以后知出来的时候就说,哎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说阿弥陀经》,就已经远了。所以你看印祖说的法,就跟这个法是同步法嘛。但是还不能让你说不去读,为什么?你只管一字一句地去读的时候,那么就等于说,在这个相上见到性,而不是在这个相上见了妄,是见到真的,而不是见了妄。这就是印祖的读经,其实就暗合道妙,就让你当即就住在这个实相之中。

所以后面又总结为一句:要之,就是简要之,就是总的来说,你记住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就可以了。离开宏海这个相,但是呢不能够离开这个法,就是这个样子。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最后一句最为核心,就是说了这么多呀,说白了都是废话。佛说他讲法那么多年,谁说他说法就是谤法,我说了这么一早上,都是废话,都是为了牵强地从名词概念上,实相两个字上,让你从字上悟入到法上。哎呀,所以大家在这坐一下,你说这个万法中真的有什么东西吗?昨天,你看这就是善知识,昨天我出去了一下,我们一个同修道友,一个法师就给我发来一个微信,我一看,他正在也在讲法途。他给我说,哎呀,我坐在车里,悟了一下:看着车外的人流,大家都在芸芸众生,也没有远,也没有近,也没有善,也没有恶,也没有知,也没有不知,坐在这儿就是这样子的,这就叫中道实相,没有有,也没有无。你看我们一旦悟一会儿实相,大家都怕了虚了。因为这个实相一直在,但是我们背得太久了,受不了。所以说,就是这么一个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就是在现前的法上你不要去分别,去分别,而不是让你去这个现前之法,万事万物本来就是这样,你不要在这上面再去动,再去摇摆。

这里我们开始要讲一个,因为为什么把实相有时候叫做中道,叫做佛性呢,见实相就见佛性了。我们现在平常都是,要么一会儿说见空,一会儿说执著有,一会儿又偏向空。这都不是中道,所以修行为什么修到法身大士才开始见到中道,就是见这个实相,他在上面不动。大家知道我们是控制不住动的,怎么个控制不住?你看我们怎么知道当体即是实相,我们现在如果让他这样静坐一下,好像不动了,其实是一种物质性的死不动,大家知道吧。为什么《楞严经》里面讲到,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包括识,也就是我们的思维,心念,也是真如实相,如来藏妙真如性的。现在我们有时候修行人怕到一种什么呢?就是好像起心动念就不对了,大家要知道,不对的层面是什么呢?是你启动了,而不是没有心和念了,没有心和念就成了死的了呀。所以一定要在这个上面,这是我们今天要拔个高,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对于这个实相呀,总以为一定是说,物质性的,或者说这个操作层面的。但是一旦涉及到精神层面的时候,我们就以为不迁。

就是说主要落到精神层面,好像就是在动了,而不是不动。大家试着分明一下,就是你现在起心动念,就我们认知的,这是佛像,这是苹果。你说我们真的就是说,要把佛像和苹果完全模糊了才叫做实相吗?是佛像我们也认得这是佛像,苹果我们也知道它还是苹果,但是就这样仅此而已,佛像,苹果,连佛像苹果这四个字都已经是多了,就是他、它。不是不知道,是知道的,但是不要在上面再起心和动这个念了。一旦起心了,说哎呀这是佛像,这是苹果的时候,就落到不在中道了,就增上。你也不要去掉当体的佛像,我明明历历,分分明明地认识这是佛像,这个心念是在的呀,不是不在的,所以说,真如实相是活的,不是死的呀!为什么祖师们说,这是活泼泼灵动动的这个东西呢,我们现在一般以为说,色法上能够好像了解一点不动,但是在心法上,我们就不能不动了。所以在这个上面来讲,这个中道太难悟了。连触摸,我们有时候都尝都尝不到。你想想,如果真是什么都不动,那不就死了吗?是死的呀,是块儿然的呀,是僵化的呀。那么为什么他是灵觉,灵知灵觉的呢?

就是他起心动念,一任他起心,一任他动念,包括烦恼也是这样的,只要你在烦恼上面不烦,就是实相。能明白吗?慢慢地去悟吧!这就是佛法,大家知道这就是佛法,一切的世间学问、事业、理想、追求,都不曾知道原来这才是真正的真理。所以大家说,为什么叫佛法,凭什么判做外道呢?所有的外道,就是因为不入这一道,大乘经都以实相为正体。宇宙万法的真理,就是这个真如实相,而且我们说的时候,就这个本体的形容已经是多余了,强名实相,就是这样子。所以你离开这个道,就叫外道。不修这个法,就非佛法,就这么着。所以大家看,修行明白道理有多重要,你道理不明,修行不到位,你道理明到位,你的观照就到位了,观照到位了你的行就到位了,行到位了你的证就到位了,就是这样子。

那么后面我们再做一个导归。既然我们已经明了了,现前一念心体,这个真如实相心体,这个往上会,往其中修。但是说实在的,你看我们说的理解都这么难,你说你修得住上去那容不容易吗?就是有数的,有板有眼的,胸有成竹地往这儿走,可以。可是往这儿走特别难啊,临时体验一下,都是一种相似的体验,都恐怕做不到,何况在这个状态中呢。甚至还有过程中有可能走偏呢,或者自以为是呢?这就是难难难。但是既然我们道理上明白了,你看在这个万法中我们去观照这个实相对吧?万法皆是实相,在上面去观照。那我们也可以同一个原理,我们可以以一法来代万法,因为万法一法,法法都是一法呀!那么以一法来代万法,借这个一法来入这个万法之实相,而且还不是间接的,是当体就入,怎么办?念佛,执持名号。就这个六字洪名,因为大家知道法界圆融,法界圆融,就是这一念心体,刚才讲的吾人现前一念心体,所有的万法都是我人的现前一念心。那么我们这个现前一念心去念佛,假如果我的现前一念心,你看我也不讲法了,我也不看你们了,我什么都不管了,南无阿弥陀佛,就刚才这一念。

去念佛的时候大家想,就刚才,一刹那的那一念,这都是方便说,只是在指陈,我们的念佛心是不是全体当下就包罗了整个法界。正在念佛的时候,全体心性就安在实相上,不起不动不摇不摆。大家不要以为不是,就是这样的。南无阿弥陀佛就把一切的,什么佛像也罢,花也罢,苹果也罢,麦克风也罢,我不去跟你们这些上面计较,我只用我现前一念心,我全部倾注在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上,这六字洪名上,那么这六字洪名就我的心性来讲,就代表了整个法体,全体实相,那么我只要在这个实相上不动就可以了,就是安住实相嘛。所以说当我们念着南无阿弥佗佛,南无阿弥佗佛,还在上面想这个想那个,一会儿进一会儿出,我这是散心呢还是摄心念呀?就等于说在上面又动了,根本不在念佛,是在念妄想了,在觅之得去了。你要是只管念佛的时候,你不信试试,念佛的时候是没有我在念,和佛为我念的。等你我说的时候就出来,你在上面你只管念佛,不是没有念,因为我在念。就等于说,前面讲到的: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无。为什么呢?因为我有念,我在念佛呀,可是呢,具造百界千如,这个百界千如就用我们的六字洪名给代了,明白吗?就如是六字洪名,如是阿弥陀佛,但是你不可言其有。为什么?因为我正在念佛的时候,还有什么念啊?大家想过,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就没有我念,没有佛念,什么念都没有,但是又正在念。既在念,所以不是没念。

因为念佛,所以也没有其他的念,这个就叫实相之念。古德讲到的:世人但念阿弥陀,便是无上深妙禅。就是说的这个东西。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你看为什么?如果依着这个,我们再来回味一下。就是依着这个实相法的话,大家听过说,古人说修行不是怎么修行,最简单的怎么样啊?饥来吃饭困来眠对不对?这其实讲的也是究竟法。我们一般都以为说,这就是让你老老实实把作息时间调整好,该吃饭的时候不要误点,这是粗浅的理解,也是方便解。究竟解是什么呢?就是你在吃喝拉撒的时候,你都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这叫做照。但是你就该拉就拉,该吃在吃,不要想着你在拉,你在吃,继续拉,继续吃。不要想,不分别,放下一切的分别,这就叫饥来吃饭困来眠,就是中道实相,就是无上甚深法,就是真如实相法,所以这就究竟法,你不要以为这个就这么一句话,就讲了今天早上所有的法了,这就叫中道实相。

你饿了你就吃饭,困了你就睡,就这样。但是你想想,我们饥来不吃呀,不赶点儿。吃的时候,我们吃饭的时候,你以为你真在吃饭吗,我们在想这个是什么,来点酸的,那弄点,淡了再放点盐,这个醋有营养,这个米饭软不软,一口一口地吃着,嚼下去咽下去,我再下一口吃什么呢?都在想这些,从来没有在真的吃饭,所以为什么说整日吃饭,不见一粒米进呢。我们天天说,不但米还有菜,还有饮料,还有甜品呀。证到实相的人的时候,就是该吃饭就时候,就光在吃饭,而不去想吃饭,就是这样,就很简单,这就叫佛法。所以既然如此,我们就在正在不管干什么,我都在念佛的时候,就已经入到真如实相了。

这部经,这个法就是以真如实相为正体。你一入到真如实相为正体,就没有一法不是真如,没有一法不是实相,没有一法不是以这个为体。希望这些法,在你某一刹那中,能够相应到一念。这就是因为今天我们听闻的,熏习的功德。

(第四讲)

各位莲友们大家上午吉祥。今天是我们总讲《净土十要》的第四讲了,也就是我们讲到《弥陀要解》的第三次课程。今天天气也非常好,一路过来这个艳阳高照。我相信在座的诸位,但凡有点儿生活履练的,都有过这样的周而复始春夏秋冬。小时候儿的北京,青年时期的北京,慢儿慢儿长大了以后,步入中年时期的北京,乃至再上了岁数,现在是老年时期的北京。你们还记得曾经的北京吗?有印象啊,说起来头头是道。你想想这几十年的这个沧桑变幻,这个世事更迭。但是我们今天包括前几天讲的,要说这些变化多端多姿多彩的这个生活,都不是这样子的,本来是这个实相法中一念无明启动,延伸出来这么多的差别。但是它这么的真切,你说我们怎么能够回归到这个诸法实相?物质层面也罢,精神层面也罢,都是一切的相,都是虚幻的。可是我们每一天每一刻,甚至每一念都是这么真切地游历过来,这么多的经历你怎么能把它抹去呢?大家知道是抹不去的,只有这么多的经历,衬托着我们智慧的生起,这才叫实相,离开这些经历是没有实相可求的。所以为什么你看说: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其实这个念起,就是无名烦恼造就我们的幻相生活,这个就怕觉迟就是你要有智慧的观照,步步跟进,点滴不漏,这就修行的功夫。

我们现在又要进入到这个五重玄义的内容,很专业。我们上一次讲到,大部分的内容都说到大乘的经典都是以实相为正体。那么讲到我们现前的一念心性,没有这个内外差别,青黄赤白,你说它有也不对,你说它没有也不对,全部是从遮诠的角度,遮挡的遮,诠释的诠,就是我为了衬托这个真如实境,那么我把所有的幻相,全部给你覆住,盖起来,你不要滋生幻相,那么这个实相就现前了。但是问题是这个实相这个道理,它是讲不明白的。虽然我们如此般的议论,如此般的理解,但是它不是在理解的层面。所以说在我们听的上面呢,就是从文上给大家贯解。现实生活的对照,当下心性的体悟,在上一讲的时候基本上都有所带入。但是这时隔两周,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为什么佛法就怕记不住呢,你记得的话就在这个状态中,你记不得的话可能就又拉开距离,又到了虚相中。

那今天我们继续,我们讲到:要知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还记得这句,找到了吗?我们讲到这里。今天开始呢,我们要讲这个实相的,前面是讲到遮诠,下面我们要开始讲表诠了,就是从正面来表达,标显一下这个中道实相的性体。你看都是这些平常不说的话,我一说性体,你们有感觉什么叫做性体?就是这个真理,这个实相的自体本性,它的存在感是什么样子的。可是它的存在感是超越性的,那我们只能从文字上来这样贯解。但是大家千万不要做文字解,也不要陷入到这种无端的文字游戏,而是要把它当做文字三昧来彻见这个法性和智慧。大家跟进啊,因为后面的这一段,说实在的比前面的更加的紧凑和难解。

你看:实相之体,就是讲到我们说的,上次讲到的真如实相的这个本体,它是什么样的个状态呢?非寂非照。那我们首先要把这两端给了解一下,什么叫做寂?什么叫做照?你们都听过这两个词儿吧?老和尚走了,往生的时候,圆寂了。说佛涅槃了以后,是说寂灭了。修行的时候,说你要观自在菩萨,要照见五蕴皆空,要时时刻刻不失观照。那什么叫做寂?什么叫做照?如果直白地讲,寂是什么呢?就是不分别,就把妄想全部息下来,不要分别。但是不分别,这不是成了死人了吗,没意识了吗?不分别,是不用你的思维的这个了知的了别的第六意识,这个假相上的进行一个分别,但是他有这个智慧的观照。照就是什么?就是虽然不分别但是都知道。

你知道我们为什么不能都知道吗?当我们把意识投放到一个主体性的东西的时候,其他的东西就忘掉了,就模糊不清了,或者顾及不到了。所以为什么说圣人的这种观照,他能够了了全盘皆知呢?就是因为他的意识的这个观照在,但是他不会把这个投放在任何一个东西上,所以才能全盘了知。我们现在一旦起一念动一心,全部把它投放在这个具体的事物上,或者是我在意的人和事上,那么当然其他不在意或者顾及不到的,你就不能够了知。所以说这个我们就不能够叫做照,而叫分别。心念没有清净无为就不能叫做寂而叫烦恼,就是这样子。所以说这个寂呢,就是等于说寂灭不动,不生不灭的意思。这个照呢,就是了了分明观照的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意思。这两个意思缺一不可,为什么呢?如果你没有寂的功能,你的照呀,不是圣人的照,是凡夫的知道。

你这个照没有寂的前解,也就是说你没有彻底地放下,你这个照提不起来,都是什么呢?都是妄想。所以它是相辅相成,一体不二的。但是我们现在要理解,所以必须把它从两个层面进行分说,所以这里讲到的说:实相之体,非寂非照。什么叫做非寂非照呢?那我刚才给大家讲了半天这个有寂有照,那么这个有寂有照我跟你们一说一灌输,你们马上就会生起说,噢这是照那是寂,也没有照也没有寂,然后还是在意识分别中说这是照这是寂。所以第一个工作就是要做的,首先把我们本能的对寂照产生出来的这个概念性呢,先给它反面地显现一下,不能用寂和照来表达,这叫做非寂非照。

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这又从正面来表显,虽然不能这么表达,但是它的状态呈现出来,是可以这么形容的,就不断地来回洗涤。你看你们小时候见过那个簸簸箕吗?就是米有了糠了对吧,把它磨出来,然后簸,拿个簸箕。上岁数的会簸吧?那有技巧的知道吧。然后不会簸的,就是这边儿簸过来,左边儿簸到右边儿,右边儿簸到左边儿。就跟寂照,就是说非寂非照,或者说恒寂而照,寂而照,照而寂。你就来回这样折腾,走不出这个窠臼。他说非寂非照,或者说寂而照,照而寂,是让你这儿簸一下,这儿簸一下,让这些糠皮往出去淘,不要停在这个跟米混在一起,有点儿意思,类似于这种。所以大家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表达,用寂照,照而寂,这个要吃透,否则下面这一系列你就听不清楚了。

那大家想想,你说为什么它能够如如不动,又能够全面了知呢?你说这个作用怎么来的呢?你说要知道它怎么能够不动?它需要去攀缘呀。所以你看后面讲到说常寂光土呀,清净法身呀,报身呀,应化身等等,都在这个范畴内。打个比方,我们再打个比方啊。你看为什么不动呢?比如说我们说水,就打比方说我们的意识吧,就像水,心念,那么这个心念你装在瓶子里不满的时候呀,就等于我们的凡夫妄想,不充满周遍的这种智慧生起,没有观照的时候儿,那么这个水不满你装在瓶子里摇晃的时候,它会怎么样?它会来回动、晃动,是不是?可是你把这个水,在瓶子里装得满满的,一点儿缝隙都没有,你摇它,它会不会动?它就不动了。这就是为什么说心性周遍法界而如如不动,就跟这个水充满了整个容器一样,它再没有边际了,它全部知道,为什么?因为充满了水,虽然我们看不见水的存在,它不动嘛。可是这任何物体,你到了水跟前,就跟镜子映像一样,全体能给你映现出来,没有一样儿不在水里,就像平镜一样,没有一样儿不在水里,能够映不出来的。

万法,全部在这个水里能映现。这个水充满了怎么摇都不动,就叫做寂。那么这个寂,不动的寂,走到哪里任何事情物品出来,它都能映现出来,这就叫做照。但是我们现在去形容一下啊,就装着瓶子的这一瓶子水,你能够用寂也罢,照也罢,或者怎么样去形容它吗。你给它加上一个寂加上一个照,这都是我们对它的了解,主观认知的一个分别,跟这个水装在瓶子里的这个,当体的这个状态没有任何实质的关系,但是你不这么讲谁都不明白,因为我们一定要知道,这是水装在瓶子里,它能够产生这样的作用,有便于我们去了解宇宙万法的真理就是这个状态。所以为什么一直用强名实相,强名玻璃,强名水,强名寂,强名照,强名不动,强名映现,全是强名,只能这样儿说。所以大家来看啊,这里就讲到说: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

下面开始就是要讲一系列的概念,为什么要讲这些概念呢?其实我们生活中,每一个事物都是一个概念。但是我们要放弃所有的世间生活中的类别,而把它投放到集中在佛法的形容上来,这是第一步。集中在佛法的形容了解上来以后,又要在佛法中,要了解最接近顶端的那个形容,这是第二步。第三步,到了顶端的形容以后,你能把顶端理解了,再化开来面向一切事物,这是第三步。那我们现在要了解的这是什么?到了第二步,要学一些顶端的形容,什么叫做常寂光土,什么叫做清净法身,什么叫做性德,什么叫做修德等等这些,这是下面要了解的课程。大家来看,这就是等于说,利用我们对佛法中一些名相的理解,而达到对实相的正确认知。

我们来看,第一个对比的形容: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常寂光土大家都听过吧,常寂光土是个什么样子的? 常就是不坏的意思,永远都在。寂就是无为的意思,不起无明呀。光就是周遍的意思。所以说只有佛才能证到究竟圆满的这个清净国土,叫做常寂光土。这个常寂光土是怎么来形容的呢?就着照而寂,也就是说如如不动而言为它的主导陈述,那么这个了了分明为它的侧面显发。就着了了分明的这个前提,而侧重于如如不动的表达,那么就把它偏向于叫做依报的形容,就是承载我们的国土的形容,依报。所以就国土来讲,就强名把它形容成个常寂光土,其实它就是真如实相。那么如果从随缘来讲,偏向主观能动的这个观照的功能而言,表达为清净法身。就是把这个真如实相作为存在性的描绘叫做常寂光土,作为功能性的描绘叫做清净法身。这是从我们的主导的身和外面的土,国土,和主体我们的这个法身而言,相互做一个对比的认知。能听得懂吗?比较难啊。对,正报依报。确实今天的课比较难。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这是第一句。

再进一步:又照寂强名法身,寂照强名报身。你看,这是从不动身和庄严身中而言的。什么叫做不动身呢?一般我们说法身是如如不动的呀,那么启动说法,度化众生,随类示现的是报身和化身,对不对?那么报身和化身下面还有差别。我们先就法身和报身的差别来讲,就着观照的功能,而侧重于不动的表达,这个就不说国土了,只说自身了,只说正报了。光正报上来类别的话,侧重于不动的表达,强名叫做法身遍一切处。就等于说把这个国土以身的这个灵动的,有身形的这个表达来把它呈现出来了。那么就着不动的这个状态,侧重于主观能照的出发点,强名叫做报身。强名法身,强名报身,这个法身是无形无相的,那么报身呢,是让我们有相的去认知的,差别就在这里。所以大家看到了吗?从国土到这个法身,那么就着身来讲,从法身到报身,一点一点地往回退。

下面再开始就是从唯论寂照为前提。前面你看,一会儿是寂照,一会儿是照寂。寂照就是主动投向于照的功能,照寂就是主动投向于寂灭的表达。那么现在不论照和寂了,只论寂照,就是全部是以观照为前提,再进行一个表达。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寂照名报身。你可是一点儿都不敢走神儿啊。什么叫做性德呢?最干脆地说,就像金子在矿里边儿一样,你本性具足这个黄金性,但是呢你现在不能提炼成金子。你的本性有,性德在,本性的这个德能在那儿,但是你不能够受用啊,你不能把金子拿出来兑现呀。什么叫做修德呢?你修行六度万行,因圆果满成就的时候,你的金子怎么样啊?提炼出来了,可以用了,这就叫显现的叫报身。但是这两个前提全部是以什么呢?以寂的层面而投向照的表达,就是侧重点在于照,明白吧?侧重点在于照。那么以性德来讲,就是你本有的佛性叫做法身。以修德来讲,你得去积功累德地修圆满了,最后显现出来的万德庄严的圆满报身,就像金子出矿一样,这叫做报身。又这么讲了,但是大家看到了吗,这里就没有强名了。为什么没有冠以强名呢?就是落到这一层面的时候儿呢,我们不在什么呀?不在这个本体上论了。而在现象上解了,现象上解法身和报身了。

那么下面我们再看啊,不说性德了,只论修德了。怎么个修德呢?就是说你已经修成就了以后,修成就了以后,成就了佛果了。成就了佛果,那么为什么这里讲到说修德寂照名报身呢?修德已经成就了以后,为什么这里又用叫做寂照。是寂照吗?那为什么落脚点在照呢?就是这个报身呀,只有佛自己能够全盘地了知。只要差一点点的根器,哪怕是菩萨他都看不到,或者只能看到少分,或者只能看到多分,看不全。所以这里这个照,就是只有他自己能够观照到这个什么呢?落脚点在这个自受用上面,自己能够受用,叫做报身,修成就的报身。那么落脚点在他受用上。那么这里又进一步说:修德照寂名受用身。这就属于说什么?落到自己的观照,但是如如不动的层面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应化身,受用就是我们刚才讲的,自己受用的意思,应化是什么呢?就是说观到因缘成熟了,那么到十法界里面去应化,随类应化一切,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说法,所以叫做应化身。那么这里的这个照寂受用身是自受用,这个寂照应化身是他受用。

自受用就是我成佛了,大家还记得释迦牟尼佛成了佛以后,不是在《华严经》里面讲他自己想入涅槃嘛,自己受用这个佛的境界,享受这个佛的法乐,其实那个时候他就是等于说从报身的角度来讲,就是享受自己,独享这个成佛的法乐。但是后来不是有这个梵天还有帝释天去请他讲法吗,他才慈悲不舍,示现成释迦牟尼佛,到我们这儿来说法。所以说释迦牟尼佛属于什么呀,就在这里属于应化身,就是这么个意思。所以大家在这个法身报身应化身上面,你们大家要有一个概念,否则这一段就是糊的,听不懂了。什么是法身呀?我们的一念清净心就是法身。什么是报身呢?我们的一念善心就是圆满报身,因为善法你要去修嘛。什么是应化身呢?一念的向别人随机说法,告诉他佛法,就是应化身。一个念头就具足法身报身应化身的功德,那么你的念头圆满了,积集齐了,整个圆满了以后,这不就叫做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所以法身也罢,报身也罢,化身也罢,全体都是离不开实相的这个本体的当下。

我们觉得好像说法身如如不动地在整个法界,报身又成就了一个实报庄严的好看的一个色身,应化身要到处跑着去度化众生,但是任何演绎都没有离开这个实相这个舞台。所以说不管他怎么样,只是为了我们方便了解,做了这个流水性的,这样的一个剥离性的一层一层的一个表达,但是表达完了以后还得收在一起。收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刚才我们讲到的这么多的语言文字相,让我们依着这个文字相去分别理解。但是大家要记住,真正的是,大家说理解能够理解真理吗,能够理解到吗?你说理的时候,就是有对有错呀,所以我们才要讲理嘛,对不对?你说解的时候,就是有分歧了嘛,你解得对,我解得不对,那么两个人不一样,这都有对立性,有二元对待的这个层面。你有二元对待的层面,它就不是真理。

为什么?因为真理叫做一真法界真如实相,所以你看后面就开始扫除我们对于这个对立分别的二元法。所以你看这里开始讲到:寂照不二,不管你是寂也罢,照也罢,是分开表达,其实它是一个,不二,是一体的。身土不二,不管你说是清净法身,或者强名说常寂光土,但是土和身它是合二为一的,不是两个掰成两半的一个东西,这个我们最难理解了。因为我们一定理解佛,你看,为什么有千百亿化身呢,我们一理解佛,一定就以为说,他跟我们一样,是有形有相的一个灵动之物,然后所有的国土都是有形有相的不动之物。这样的话就有世界,有有情。然后按照我们这个比例,去匹配佛的境界,说哎呀一定有国土,有法身,其实这是我们的一个世界的这样的呈现。

在佛的世界里面,法身和国土是不二的。什么叫做性修不二呢,第三个叫性修不二,就是你所有的修行的过程,你也没有离开这个自体本性。你就孙悟空,你再怎么翻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地去修行,你离不开真如实相这个如来手掌心,所以叫性修不二。真应不二,你的真身也罢,你的应化身也罢,也是不二的,不能割裂开说。不是说从,就跟说美猴王当时变现了好多猴子,是吧,一根汗毛一吹,马上变出来了好多小猴子。不是那样的,是所有的应化身都是真身的显现,本身就是真身,是这样子的,所以叫做真应不二。无非前面讲到的实相之体而已,而且这个实相无二,亦无不二,你看又最后了解,虽然说不二,那你我说二你就理解成有二,我说不二你又认为定性有不二。

所以这里说这个真如实相不能用二和不二来表达,就是这个样子的,那么既然是这样,但是真理的显现是存在的,怎么个存在呢?所以说:是故举体,我们上面讲到的,我们今天讲到的实相之体性是怎么样的一个状态,怎么样的一个状态呢,所以说,举体,也就是这个真如实相当体它能够起作什么功用呢?我们来看:是故举体作依作正。十方国土,十方三世国土就是叫做依报,对吧。十方法界的凡圣有情就叫做正报,所以说这里讲到作依作正,就是整个法界,所有国土里面的依报国土也罢,正报有情也罢,乃至圣者也罢,都是实相体所起作出来的万法,所以说作依作正,作法作报。清净法身也罢,圆满报身也罢,这是讲到两种身。

乃至作自作他,就是作自我的认知也罢,他人的认知也罢,乃至这些所有之相,乃至什么呢,大家来看:乃至能说是谁?释迦牟尼佛;所说是谁?阿弥陀佛;能度的诸佛菩萨,所度的法界众生;能信的我们能信的这颗信心,所信的往生净土之法;能愿的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这个心事,所愿的极乐世界就在西方;能持的身口意能够持这句名号,身体可以礼拜,口可以称颂,意念可以观想,对吧,能持的身口意三业,所持的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和色身;能生的,能生净土,攒够了信愿行三资粮,所生的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实报庄严,方便有余,常寂光,所有的这些净土;能赞的释迦牟尼佛和六方诸佛,所赞的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全部都是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都是真如实相中的全体实相正印所印。大家知道什么叫做正印所印呢,什么叫做正印所印?就跟现在我们说古代为官,你们看京剧的时候看到了吗,一给他封官,手里捧着一个大印,啪地一盖,这就是证明。民间我们之间有信誉,那你现在公司法人在银行你还存一个印鉴,这都做证明的。

所以说所有的这些万事万法,只不过我们刚才讲到说,浓缩到佛法的这个表达层面和最顶端的表达方法中,说都是实相的正印,如果散开来,一切万事万法都是实相的正印。你看我们法也有法印呀,小乘法里面怎么印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叫三法印。大乘佛法里面,缘起性空,这叫一实相印,所以我们现在这里讲到的这个就是大乘佛法,就是真如实相正印所印,都是来楷定这个法的。所以大家想想,不仅仅说蕅益大师这里讲的这些,包括我们现前的身口意,我们所修的道业,我们大家所发的出离心,我们将来要所行的六度,所成的福报,积累的三资粮,所得的功德,全部都是这一实相中所正印的。那么退开佛法不讲了,就包括我们每天的行走坐卧,吃喝拉撒,举手投足,全部也是这个实相中正印的。那这样来讲,万法皆是真如实相啊,没有一人不是真如实相之人,没有一事不是真如实相中之事。就打个比方,就跟我们说木头去做家具对吧,木头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家具,那么这个木头里面不具备做家具的这个功能的话,能做成家具吗,做不成家具呀。

但是做成家具以后,每一个家具,每一个器皿是不是都有木头的真如本体呢?这个木头就是实相,所有的家具就是万法,就这样。好了,如果你真能够悟到这个地步的话,大家想,一切万事万物都是真如实相中之人之事之法,那么南无阿弥陀佛是不是真如实相中的法呢?我们现前一念是不是真如实相中的念呢。那么我们以这个现前一念占据,用什么来占据呀,用南无阿弥陀佛来占据现前一念,就是占据了整个真如实相全体本体的显现,由这个层度来讲,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实相。我念佛号的心也是实相,我的心是实相,佛号也是实相,以我能念的佛的心来念这个我所念的佛,全部都是实相,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当体就是实相。

所以说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我们释迦本师在此五浊恶世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实相。到了这个地方还不能真正地理解吗?就到位了呀。所以大家想想说到这儿了还要说什么呀?就念佛呀。我以前也看蕅益大师在这里面讲到说,一句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我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此五浊恶世,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哎呀,我说这太绝对了吧,那六度万行干什么去了呢?三乘教法就都没用吗?那么多的经典都不如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吗?大家想想,讲到这儿了,就是这样子的,就是这样,只论念佛,全体当下念佛就是已经得到实相了,已经在这个层面的话,如果你能承担这个核心开示,你如果能够承担,你还要讲什么信与不信吗,就这样了,你信不信都由不得你了,就是实相了呀,你也不要解不解了,已经究竟明了了你还解什么呀。也不论行,也不论证,只论念佛,就是实相。不论信解行证了只论念佛,全体当下就是实相,这就是一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就是六字洪名。所以为什么跟大家要学五重玄义,就是这个意思。不过也为难大家了,因为可能这个因缘局限,智慧有限,所以大家听得不一定能够念念跟上来吧,能跟到哪里跟到哪里。

下面的第三个明宗就比较简单一点了,明宗。我们来看:第三明宗。宗是修行要径,会体枢机,而万行之纲领也。提纲则众目张,挈领则襟袖至。故体后应须辨宗。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我们要明白了,首先我们大家要知道,这个经以什么为宗,你听出来了吗,以什么为宗?对,以信愿持名为修行的诀窍。什么叫做宗呢?就是诀窍。我们都爱听个诀窍,有时候学这个法学那个派,还都说哎呀人家有诀窍,都有诀窍的。净土的诀窍,没有一个净土的根本经典,净土的根本论著,净土祖师的开示,不往信愿行上会的,就是会体枢机。你看这里讲到的:宗是修行要径,要径就是直通车,不绕弯路,直达这个目标处。

会体枢机,那大家知道所有的经都是真如实相为体,那我们修不就是为了悟到真如实相吗?悟到真如实相,但是我们现在悟不到,悟不到所有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为了入真如实相服务的,显了我们现前一念真如之心,这就是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说了那么多的教法。说这么多的教法,内容太多了,各种形式,可是你得有一个总的纲领啊,就是我们说的诀窍,你来引导创建,否则我们不得其门而入,你入不进来怎么办呀,会不到这个真如实相。所以这里才讲到说,体后需要辨宗,知道体,就要知道怎么入这个体,就是以信愿持名,这是纲领。你看这里讲到的说:提纲则众目张,挈领则襟袖至。这是一个比喻,就好像我们撒网一样,你把网的周边的这个盘线拽在手里,那么一网撒出去,收的时候,轻而易举就收住了。你叠衣服的时候,你把领子这样一提,马上襟呀袖呀,马上就摆齐了,自动垂下来了,你一叠就叠好了,这叫提纲挈领。

所以体后须辨宗,以信愿持名为宗要。这后面就好理解一点了,又讲到信愿行了。信愿行,我们不仅仅讲了八十次了,八百次都不止了,大家都知道信愿行。但是我们虽然讲了无数次,兑现的太少了。不是这个质量不够,就是这个纯度不高。所以我们这里讲到的说信愿行,这是净土法门的一个,说是诀窍也行,说是药方也可以。当然对于信愿行,我们也是有一种境界,你看,我们常讲到修行人的境界,不是说,刚开始是,哎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又说修着修着,见山也不是山了,见水也不是水了;再修得高了以后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了。我跟大家讲,我们学习净土法门,这个信愿行,特别是信愿也是如此。刚刚开始,因为我们没有信没有愿,不知道,所以再再地劝,要导入说:要信,相信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要愿,要发愿往生,要多念佛。入门之后,还是这样,不断地引导,不断地增进,最后终于我们把信愿能够融化在曾经没有的依旧生活中。这就等于说还是一样的山水,就跟到了第三层一样,还是一样的山一样的水,但是我们已经跟第一层,看山水是山水的那个层面不一样了,为什么?已经下意识地注入了坚固不动的信愿之心,而依然地依旧地生活着。所以这信愿也讲究第三重的山水呀。希望每一个净土行人,在学习这个明宗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就是这么个修法。

大家再往下看,这是先做了一个交待,后面开始,讲完宗要以后,他讲这个信愿行这三资粮的内在关联。你看: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这是什么呢?我们常说信愿行三资粮,它是一个内在的钩锁关联。连环套,大家见过吧,连环套,你能够把其中任何一个东西能单独拿出来吗,不能够拿出来,它就是这样一个鼎三个足一样,你说这个足和那个足,这三个足之间,你能缺一个吗,一个都不能缺,一缺了,这个鼎就放不稳。你说钩和锁之间这样钩住锁住,什么是钩,什么是锁,你能够给它下个定论吗?不能够分开的,它就是这个一而三,三而一的一个内在关系。所以说千经万论同宣,具足法眼的祖师们给我们讲,汇总成一个修行诀窍的时候,无一例外地都锁在信愿行的三资粮上。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他说:非信不足以启愿。大家想,不要说佛法了,世间法都是以信为根本而成就的呀。我们很多时候在说信仰信仰,信佛信佛,我信不信净土等等这些,都在说信,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其中而日用不知。大家想,如果我们没有本具的这个信的功能,那么佛再怎么教化,我们会有信的能力吗?这个信的能力不是佛教化出来的,是佛引导出来,我们把对其他的信回转到对于真理的信上来,是这样子的,所以这个信功能也是本具的。佛法讲到了信解行证就是开启信,把这个泛滥轮回化的这个能量做一个调整收集,把它转向对于佛法的信。把对于佛法的这种平分秋色的信,集中体现在高度浓缩快捷地体现在净土的这个极难信法上来,就这么调,就这么修,快速地成就这种转化功德。

所以凭信的这个玄关,我们就能够把从染土娑婆到极乐世界乾坤扭转呀。修净土的第一道玄关就是信,特别是他这个信已经不在这种向往也罢,或者我们尝试一下也罢,这种泛泛上而论了,他已经把它设置成一个是否能够成功的一个决定性指标因素。所以净土法门的信,就是往生因果中的正因的一部分内容,往生正因必须有信。所以这里讲到,你没有信,你看为什么蕅益大师说,非信不足以导愿,就直接说信是不容你去讨论商量的。大家看到这个态度了吗?没有怎么劝你信,只是如果你没有信,你的愿力和愿行发不起来呀。我们愿意往生西方,就是在信的指导下,才进行这个对于我们心性的一个超越, 这样一个彻底改造这样一个重新投放,愿力,我们的愿望,我们的理想在哪里?这个愿力是我们能不能够承办一个事情的核心,它有承前启后的总动力呀。

所以每一尊佛菩萨都有愿,我们也有愿,但是我们现在的愿力,在凡夫的这种心量的局限中。如果我们在世间的这种每天的愿望呀,有求之心,那就是把这个愿力弄得比较染污,或者很浪费,因为我们的目光锁定就是现前分明之事,锁不定这个六道轮回之事,锁不定九法界的成佛之事,锁不定四生九有的一切有情,我们锁不定呀。虽然口口声声念着: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能顾及到几个众生呢;烦恼无尽誓愿断,你连一个都断不了;法门无量誓愿学,在那法门中游走呀,每天都试图,一会儿这样对不对,那样行不行,不断地来问问问问;佛道无上誓愿成,都不知道,都不想成佛还誓愿成。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好吧,佛也看到没有办法,那么就让我们把愿力先投放,核心集中投放在哪里呢,投放在这个法界之都,整个一真法界的首都中极乐世界上来。

所以说: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你只有有了这个愿力,才能够把这个持名妙行,给它引导得要念起来呀。所以大家看这个信愿行其实是非常巧妙的一个修行诀窍。为什么呢?它就不让你做假,非常安稳,而且风险系数又低。为什么不让你做假呢,因为三角形它是稳定性的呀。你说你信,好,我相信你信,你说你愿,好,我知道你愿,我怎么知道的呢,我可不是光由着你忽悠啊,我要看你有没有念佛,你有没有去诚敬专精地去念佛,做决定你信愿的水平,这就是净土的功夫。三资粮的功夫是同步的,你不要以为说我信愿,然后你不念佛,你的信愿是假的。没有持名的妙行,不足以满所愿而证所信,是假的。你不念佛,你的信愿肯定是假的。你念得少,你的信愿肯定是淡的。就是这样而已,这个你是做不了假。

你不要跟好多这个不学佛或者在那儿游走的一些人,大家都听过这话吧,我心中有佛呀。都听过这话吧,谁没有听过,可能自己还说过呢。那会儿没皈依的时候,我心中有佛呀。你心中啥没有呢,啥都有。你心中想中个五百万这个奖,你心中有你给我中一下,你心中当然有呀,你早就想中呀,你中呀,你拿呀,你去银行去取钱去呀。这心中有不是这么说的呀,得一步一步真的做到位呀。我也心中有呀,我懒得讲了,我今天就在法源寺我屋里呆着,我心中有居士林,我有大家听法,我去讲,我心里去讲,我不来呀。你们心中有听法,说我心里想听法,那我也不来,你也不来,谁来讲,谁来听呢?这麦克风自己讲,这拜垫自己听呀,空气听呀?

所以不是这么做的,没有念佛,没有想佛,没有把这当真,你的信愿是虚的是假的,你是做不了假的。当然这个真假人家也不会有人管你,只有自己看着办吧。所以从这点来讲,任何东西都是公平的。佛法最讲平等了,修行也是平等的,就是自己看着办。好,我们上半场就到这里,大家休息一刻钟,十点十分的时候再回来,阿弥陀佛。

好,各位同修,我们今天下半场的讲解。刚才我们讲到说: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蕅益大师确实是连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把三资粮的关系这样阐述清楚以后,下面就讲到说经里边的内容,对于三资粮的这个表显也是非常的明确的。你看:经中先陈依正以生信,次劝发愿以导行,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这三句话就把《阿弥陀经》的内容给概括了,把经的内容来论述这个净土的修法,就是以这三资粮为根本的。所以大家看到了,先是说广陈就是大量地去讲解,列举了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大家读《阿弥陀经》,后面我们也讲到,列举了什么七重栏楯呀,罗网呀,行树呀,再讲到宝池呀,八功德水呀,莲华呀,再讲到这个天乐盈空,池水灌顶,生到那里的人的生处住处,皆是七宝庄严,激荡我们的信心。

又从正报来讲,阿弥陀佛无量光寿的这个功德,在阿弥陀佛来讲,他的一切功德都是无量的,但是以这个光和寿命把时空进行了无限度地延伸和交汇。所以在这个往生的人来讲,寿命也是同佛无量,一旦往生以后,皆能够不退,都到一生补处,也都是无量。所有的这些功德都在无量的这个法内来表达。所以这就叫做经中先陈依正,让我们生起这个极乐世界的向往,无上的向往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够生起这个增上的愿力,次劝发愿以导行。这样,第二步就是让你发愿,为什么要发愿呢,要跟阿弥陀佛的大愿要相应。你看,我不信问问大家,你们天天说自己修行净土,你根本不知道净土法门的核心所在,就是它的诀窍所在在哪里?因为我们修行,大家说我们修行每天衡量你的指标是什么?断惑证真对不对?就是看你的烦恼断了多少,伏住了多少,心清净了多少,明白了多少,是不是这样子的?

那我要问,净土法门是不是这样子?肯定我们觉得衡量也是这样子衡量的。可是它的核心得度方法不在这个上面,明白吗。就是净土一法不在你断惑的多少,你断惑的本事不是在这上面考核的,是考核你什么呀?你的福报在哪里,遇缘的大小。就是你的成功得度的这个关键点,不在你自己断惑多少,而在你自己这辈子的福报因缘能够遇到的缘分有大有小。缘分小的是遇到了冤亲债主跟你讨债,再好一点的是遇到佛法成为三宝弟子,但是究竟之法是什么?你遇到什么缘,能不能够遇到阿弥陀佛所发的这四十八大愿之缘。就看你遇缘的大小,这个缘最大,就直接一样的碳元素,把你跟一块黑炭,给你浓缩成金刚钻石,这就叫遇缘大小。所以净土的得度的核心点在这儿。你不敢再轻易说我有什么本事什么的,当然你要尽力而为,但是你要知道净土的得度方法在遇缘大小。就看你能不能遇到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能不能够生起信仰,能不能够自己发愿而去跟这个愿力对接,发愿愿生西方净土中,才能够正中下怀,好遇。所以说你怎么遇呢?

你想,大家想想,我们任何方法都是难遇的,只有发愿往生是正好遇上。所以这里才讲到的说:次劝发愿以导行,次再说持名以径登不退。既然这样的殊胜,你怎么行怎么去呢?经里面描绘了:执持名号一日到七日,到时候即得往生西方,一旦往生西方,一劳永逸。所以大家一定要清楚这些,说一千道一万,说了多少次了,还是搞不明白,总是对这个通途法门偷心不死,可是通途法门是可以修的。一切法门都是好的,是对的,是殊胜的,问题是你方不方便容不容易达到吗,就在这个上面见分晓。你有没有这个能力吗?这佛说了这么多的方法,就是都是要把我们叫醒呀,都是方便地把你叫醒。但是这叫醒的方法,它分有的是成功高,有的是下手易,在这个上面没有比得过净土的嘛。

你叫醒的方法多不多呀,你睡着了,怎么叫呢?呼通一下放个音乐,把你叫醒,或者有的人把你摇一摇,再狠劲地把你踹几下,都可以醒呀,这都是方法,大喊一声,把你吓唬一下,冬天把窗户开了门开了,冷风吹着让你醒,所有这些都可以醒。但是问题是你这个方法他买不买账,能不能醒呀。你碰到一个莽汉,你叫醒他,得罪了他,反过来揍你几下怎么办,有的人你叫醒了他,他抱怨,或者他转个身好像醒了又睡着了,都会发生的呀。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拿个引磬,就像那入定的人,你在他旁边敲呀,不断地敲呀,直到他醒,醒来以后永不再睡,就这个法门。持念南无阿弥陀佛,径登不退。这是这么贯解一下。

下面我们今天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我们学习这部《弥陀要解》重中之重,就是下面的内容。讲信愿行,那么信的内容是怎么样的,愿的核心力是怎么样的,行是怎么行的,这个大家一定要搞清楚。特别是信的部分,我们来看: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这俗称蕅益大师所讲的六信。为什么说五重玄义最重要呢,就是没有讲过这样的对信的要解,对信的要解,从这个自他因果事理上来开发显现信的深度内涵。所以真的是可以说是没有人讲到此地。为什么这次讲这个再再地向大家好像鼓吹一样,不断地提醒,就是这样子的,这六信,看你能不能承担。信自是信什么?就信自性就是佛呀。我们都听过一句话莫向外求,就信自,对自己有信心,能成佛,可以往生。净土也是我自心所显,就信这个。信他信什么呢?信净土法门是释迦牟尼佛所说呀,六方诸佛所赞叹印证的呀,就信他嘛。我们啥能力都没有,只有信佛说的,除了这一招没有别的招儿,这叫信他。信因就信什么呢?一句阿弥陀佛,一句佛号念进去都是成佛的种子,何况一心一意念念持佛名号呢。

有这个因不会没有那个果呀,将来必定往生净土,这就是信因信果。信事是信什么呢?你就不要在上边说那些理论,谈那些本质,只单方面地相信十万亿佛土之外真的有个极乐世界,真的有,这叫做信事。什么叫做信理呢?虽然真的有,我不怀疑,可是所有的,娑婆的真的有,极乐的真的有,都是有。但是这个有从本质上来讲,没有出我现前一念介尔之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则决定生,就是信事。去则实不去,就是信理。那我们一般以为,实不去了就肯定生不了了,因为没有去呀,生到那儿了肯定就去了,这就是凡夫的妄想分别。生能生,去还不去,这叫做圆融无碍,事理圆融,就这么信。所以这里讲到的:信则自他因果事理。那么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就是要知道愿是怎么能够启建的呢,就这两个字:厌欣,欣厌思想。对娑婆,你生起一个厌离心,你不要再跟我讲什么:这不是取舍呀,还是有求之心呀,这么执着,这不是更增加我执了吗?很多人都会有这种疑问。甚至学了点佛了,更把这个疑情给放得大大的,你不要说那些了。这是佛说了这儿是苦,极乐世界乐,就让你厌离这儿,欣求那儿。厌离欣求合起来就一个内容,就是掉头转向。你说不要厌离,那你这能放得下么,你明明放不下。你身体上有病了,这几天有病了,哎呀,病后方知身是苦呀,就厌离心出来了,你过几天稍微好点了,一出院,就好了伤疤忘了痛。都是这个样子的,无一例外。你从这个物质上来讲,最近可能有一些逆缘,碰到债主了,被骗了点钱,被弄走了一套房子,车被刮了蹭了或者撞破了一下。哎呀,突然间跟佛法相应了,这个世界太苦了,每天都不自在,又有了一点求生之意了。过两天,出去报了个旅行团转一圈,马上就照片自拍,发得到处显摆,不亦乐乎。为什么呢?还舍不得,暗恋娑婆呀,知道吗。一个修行人就是要跟娑婆世界离婚的呀。

你说那离婚,你们都是有家室的人,那多舍不得呀。天天骂,说这辈子是我的障道的,就是你害得我不能够怎么怎么样,可是你就想跟他过日子呀,到那儿动真格的时候,有的到了民政局了还不想离呀。就跟修行一样,修得修得快出去了又退下来了,就是这个样子的。你说是不是嘛,感情破裂了一下了,受了伤害了,好像这个有点看透了看破了。稍微央求一下,祷告一下,对你温存一下,马上就又哎呀老公老婆,又对着好了,舍不得了,又不想离了。就是这个软暖心呀,所以为什么娑婆世界是一个魔乡,魔王的魔。善导大师说:归去来,魔乡不可停!就是这样子的。一个大火坑,天然的障道场所。我们还说,哎呀你不能太极端了,不能够太这样了。

厌离就是忍,现在我们忍不住呀,逆境来了忍不住,那逆境忍得住,顺境又忍不住呀。所以大家修净土也是这样,逆境来了还好厌,顺境来了要更激荡你的厌。因为什么?因为这个糖衣炮弹你经不起的,天天都是糖衣炮弹,就这样涤荡洗涤你,结果又乐极生悲。就跟《红楼梦》里面那块石头,那什么道人要到尘间走一遭,他说我也想去看看,要知道那个地方,可是有这个乐极生悲聚散离合,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结果一来吃了亏了,堕落到红尘里边了。所以我们就要知道,这个厌就是火里莲花,就是日月不住空。所以他这个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态,不是消极极端的,是当体就跟般若的这个空性相应的。我们相应了,只不过我们还不知道而已,因为你离不开么。

断舍离谁不知道,你断不了舍不下呀。你怎么天天说,哎呀出家好,你怎么出不了呢?说往生好,到现在还赖在这儿呢!都是这个样子的,所以说这个般若的空性相应就是这样子的。再者只有苦乐的对比,我们才能生起智慧的观照。因为我们所有的现在的心性都浪费在现前的得失,顾及不到两土这种宏观的对比。我们没有,我们就是今天的我和明天的我对比。咱们俩常在一块儿接触,我跟你对比。人家不是说了吗,就是这人呀,不跟高的比,不跟低的比,就跟他差不多的比。就跟乞丐,他只比你今天讨到几块钱,你讨到五块,我讨到三块,我就烦恼了,他不说那个大富翁一天要几百万的进账,他不跟那些比,他还不生烦恼。所以我们就是这样目光短浅。所以说: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就是执持名号,都是从执持中来的往生正因,一直执持到一心不乱,到念佛三昧,只有念这个阿弥陀佛。

好,我们下面就开始讲这个六信了。大家来看: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大家看,这段读下来,我们发现了没有,什么叫做信自,以心性,我们本有的心性为自,是从这个角度来阐述的。大家对我们本有的心性我们有自信吗?你说你有自信吗?你肯定看过这样的同修,他非常精进,每天严格地或者过午不食,或者戒杀吃素,或者读诵经典什么,你说他往生呀,他就觉得自己不够格,有这样的。或者他号称往生,他内心还是怀疑说,真的,就我这样的能生吗?因为他自己知道自己造的业啊。

为什么?这就是对自己本来的佛性,也就是对自己成佛的资质有怀疑。修了很久很精进,就是不能相信自己成佛能够往生。这就是不能够信自。所以这里自就是我们本有的心性。你看,为什么成时法师在这里加了一句: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我们这几节课都在给大家讲现前一念的真如实相。现前一念之心,但是你看成时法师添了说:学者须从这里死尽偷心,不可草草。就是你不要这么理解一下,一下子念头就蹿过去了。你在这儿要用心地体悟,我现前一念心性,有什么功德,有什么能量,有什么可能性。你说多有可能性啊,连我们自己,连在座的所有,连居士林,连整个北京城,这个地球都是我们心性变现出来的,它的可能性有多大啊。能变地球,能变娑婆世界,就变不出来极乐吗?只要你一念回心,就能够得生自心本具极乐啊,不是向外求的啊。这叫信自。我们为什么不能够一念回心呢,就是不知道这一念的心性非常纯洁,极其广大。我们现在最容易错误地认知,蕅益大师也给提出来了,你看:本非肉团,亦非缘影。我们一般想到了心了,谁不知道心,心在哪儿呀?你们没去过安贞医院吗,还有阜外医院,那是心脏专科呀。

你这儿这个东西一出问题,就要去搭支架,去搭桥。但是问题这只是一个器官啊,胸口的肉团心是五脏之一脏,心脏而已。它不是我们这里讲到的现前一念之心,不是这个心。你不要以为这个四大假和的这个假心,这个物质性的影像,它不是,它不具备灵性功德啊。所以我们为什么不广大呢?就是浓缩在肚子里的以为这就是心。为什么不纯洁呢?亦非缘影。什么叫缘影?缘就是攀缘,你的念头呼通呼通地在变动,在分别,没有一件事物能够止住停留住你的攀缘分别心。而在所有的事物上不断执持你的攀缘,而不是执持这个清净本有的自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的第六意识这种分别攀缘,就把六尘,眼耳鼻舌身,色身香味触等等这些缘影,就会有中间内外,赤黄青白,就分别就出现了啊。前边不是讲过了嘛,我们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外中间,可是我们就开始分别内外中间。这就叫缘影的功能,缘影的状态,不在这个层面论。你想,如果我们的心念是这个肉团这个心的话,为什么人刚死了以后,这个心还没有烂,那你的念头哪儿去了呢。

人死了以后,念头哪儿去了呢?为什么没有了,这个心不会动呢,为什么想法没有了呢?那这个肉团心不对,我们一般还都能够理解,非是真心。但是我们都认错在第六意识上,以为是真心。就觉得说如果没有分别,没有知觉了,那不是就死了吗,那还是个活人吗?我告诉大家,没有分别了才是活人,而且不仅是活人,还是圣人。所以说亦非缘影。信自己就是信我们现前的一念,这一念心。你看为什么他形容到:竖无初后,横绝边涯。怎么样的,就是无始无终的现前的,这个真的是非常难以通透。就要用你的这个现前一念心来展示这个现前一念心的理解。不是让你去理解啊,怎么去,已经充满了嘛。就像刚才咱们说的,水已经把那瓶子充满了,你说从哪儿开始从哪儿结束吗,它没有开始没有结束呀。

哪儿是开始,哪儿是结束呢,没有嘛。也没有边际,无边无际啊。没大没小,什么都是没有的事。只有就是这个东西,现前一念。你不要在这上面摆弄它,不要去框架它。这就是现前一念之心。大家知道在《法华经》里面讲到,现前一念,说佛的现前一念之心,佛已经彻见了。彻见了以后,他怎么个彻见状态呢,原经文就是:观彼久远。就是说曾经无量劫的时间,我们根本推算不出来的时间,它就像今天一样,犹若今日。其实今天也是说的多余的,不是说的今天,就是当下一样。过去点尘劫那么多的事,都在现前一念之中。尽未来际,所有的弟子们什么时候成佛,什么时候度众生,他也给授记得清清楚楚。为什么,也在现前一念心中,他不是说回忆到过去,展望到未来啊。

所以这里讲到说:竖无初后,横绝边涯。你不要在上面动刀子,就是这样的。但是既然这么纯粹,不要忘了,它还有精彩的一面,不是个死板的。怎么精彩呢?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就不变来讲说它是纯洁的。就随缘来讲它是无比广大的,终日随我们。你看,我们现在是不是随缘呢?我们都随到这儿来了。虽然无量无边的随缘,可是本有的这个心性它没有变过啊。就像我们现在随缘,随着我执的缘,起什么啊,起惑,造业,受报,感果,所以现在有生死,到这儿来了呀,被生死给束缚住了嘛。就好比说这个液体水,水它随着暖缘,它就成了水了,再随着暖缘,它就成了蒸汽了,它随着冷缘,它就成了冰块。都是随缘的,但是水的这个湿性,它没有改变过。

整个虚空,它这个虚空,灯照的时候,就明了。灯灭的时候,就暗了。随着明暗之缘,但是它空性有变过吗?所以叫终日随缘,终日不变。这样的话,十方微尘国土,无量无边,任何一个国土,任何一个世界,任何一个众生,任何一个心念,全是什么?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你能够信到这个地步的话,肯定我们一念回心,就是转迷为悟,转染成净的愿望生起,就能够随心所欲地横穿跨越到我们本具的极乐世界中。就信这个就可以了,这就吃了秤砣了。你自己具备的,不是从外边赚来的,也不是从哪儿抢来的,是你自己可以具足这个东西,你家里藏着的呀。只不过你现在藏在你后院,埋在土里边,这个黄金你用不了。你拿出来就用啊,一念去刨,一刨就具足,不要到其他地方,不是偷来的抢来的,这就叫做信自。在这上面,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

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虑。是名信他。所以大家看到了,信自是以我们的心性为自,信他是以诸佛的教法为他,就是信诸佛说的。大家想想我们都知道,信释迦牟尼佛决无诳语,为什么呀?《金刚经》里面讲到的佛具五语嘛,具足真语、实语、如语,如语就是如理而说的,就是他说的口吻也罢、角度也罢、巧妙也罢,就是正正好在你身上体现,你就乖乖地听就行了,就叫做如理而说,不诳语、不异语。因为他直心道场才修成佛呀,他有一点谄曲虚伪他就不是佛呀。所以我们必然要相信释迦牟尼佛决无诳语啊,那么释迦牟尼佛不说诳语,他给我们讲的阿弥陀佛发的四十八大愿难道会是虚假的吗?

这个《阿弥陀经》后面六方佛广长舌,其实他就代表十方三世诸佛法界、任何法界的任何一佛,出广长舌赞叹。大家要知道,出广长舌赞叹不会有假话呀。我以前讲法的时候摘出来讲过这个六信,这个广长舌出来可以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无量劫来都不说一句谎话才能得这么个果报,显这么个现象。是真的呀,不是我们现在说这是表法吧,我们在这世界寓言好像听着,这是真的,他的舌头一出来就能盖住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只是他舌头中的一个微毛孔而已,就这样子。所以你说我们还有理由不信佛吗?再说,我们说实在的,我们信来信去信什么呀,你们也皈过依,皈依佛竟,更不皈依天魔外道,三藏十二部是我所尊,这不就是信佛的广长舌吗?

我们学习,不要说净土了,学习八大宗派,学华严教法,学唯识理论,学禅宗的直指人心,这不都是佛广长舌说的吗?现在动不动在这个微信上发一段子,佛曰,这不是佛说的吗?经中所讲,我们辨别一个道理要有教证 ,这不都是唯一完全依赖,唯一依赖的就是这个三千大千世界的广长舌,你还想要知道什么呢?所以说,娑婆世界,有释迦牟尼佛出娑婆世界为说真理啊,就是要去伪存真啊。阿弥陀佛真实发愿,就是用行动来表达他这个愿愿已经圆满了呀,就在极乐世界兑现了。你说佛为什么要说谎话呀?咱们说不说谎话呀?你说为什么呢?三个,一个是为名,二一个为利,第三个为我呀。算你修行人不为名不为利,你不就为我嘛,把自己描绘的好一点,把自己丑事遮住一点,把自己的好事弘扬一点嘛。

所以在这上面不断地加水嘛,注入这个虚荣嘛。那佛你说图什么呢,人家还图发个财嘛?富有恒沙是佛陀呀。人家还为争个名再为夺个利吗?名满十方三世了呀,还会为我维护我,为什么呀?他已经无我了呀。所以说佛没有理由骗人。我们现在人是这样子的,为什么佛端身正坐在这如如不动呢?你看看那说谎的人,眼珠子贼溜贼溜地动呀。心跟眼是直通的呀,你们知道嘛。你善于察言观色,为什么要察言观色呢,他这个心细的,一下子感觉他心是虚伪的,眼睛就发虚光,然后又想把你蒙蔽了,然后又想把自己这个虚伪的内心掩饰住,这样来回游走之间,你一下就发现了。但是有时候没办法,只能由着他说吧。你戳穿他了当下还跟你翻脸,所以才称之为善意的谎言,还有一种借口。所以这里讲到的说什么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这是最重要的一句话,你既然信,你凭什么来信呢?

你的信体现在哪里呢?只有随顺诸佛真实教诲。什么叫随顺呀?大福德人中芬陀利华才能够懂得什么叫做随顺,随顺是什么,就是听佛说,佛说什么就是什么,这叫随顺。因为你既然相信佛说的真理,那你还需要讨论吗?大家想想讨论的目标是为什么?是为了辨别对错对不对?那已经是真理了,绝对正确了,你要讨论什么呀?已经说的如此的明朗,你还要理解什么呢?你只有随顺佛说的这个真实教诲,那就是佛说什么就是什么。

好像大家听起来,好像那你说的这样就极端,我告诉大家,这个法就是给上上根人讲的,其实你信了随顺了不假思索了,就是截断众流了。下根人那你在教法上再去摆弄去嘛,也没人拦着你。你吃不消这个法嘛,你懂不了这个无言之教嘛,你不知道让你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是最上上上上的根器呀,佛说的错的都是对的。好了,有人断章取义了,这不是直播出去了,又认为说,宏海法师佛说的错就是对的,这不是愚痴吗?告诉大家,什么叫做佛说的错的就是对的,我们以为佛说的道理有些在我们颠倒见中以为他是错的。就跟黄河,我常说,从西东流到海,但是我小时候我们家的黄河是九曲回肠十八弯的,我们家的那段黄河是什么,是从东到西流的,所以我听见黄河是从西到东的时候,我就认为是错的。

不知道我这个视野的狭隘,说我看见的这段只不过是拐了个弯才是错的,我们就以为说佛说的是错的。所以就这个层面来讲,佛说的错的才是对的。因为我的认知是错的,你能够在这个层面上才能够理解到什么叫做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什么都不必了。我告诉大家,这个净土法门的见解,你笃定不下来呀,你成功不了呀。每天都有诱惑,你贪恋世间法他用世间法来诱惑,你贪恋出世间法他用出世间法来诱惑。就比如说我最近吧,老有个法师来了跟我吃饭的时候说点禅,喝茶的时候谈点禅,这个禅好呀,你知道因为都是修行人,他一说你就灵,马上心一相应,你马上就流淌到这个自力中来了,用不上他力功夫。

所以大家知道,为什么祖师们开示说,达摩祖师到了我们这个时代也决不讲禅只说净土了。因为你白说呀,你自己去摆弄,就跟做饭一样,你这辈子你这顿饭能做熟吗?大家知道抉择法门啊,就跟进这个餐厅一样,你是跑到包厢去呢你还是跑到厨房去?跑到厨房你自己摆弄去,又切菜又洗米,怎么怎么样,好像很有情趣,很有这个生活味道,可是你这辈子能做熟吗?你想过没有你能做熟吗?做不熟,我可以打保票你做不熟,你连个菜都洗不消停,不要说去淘米做饭。能端上桌子的算好了,还得动筷子吃的时候,万一你,无常迅速,大限一到,筷子噹儿地就放在桌子上,还吃不进去。那你进包厢,你一点菜,马上他力就给你端上来一盘一盘,你动筷子就吃呀,他的菜还没洗消停呢你就吃饭吃完了呀。就这么个理,你为什么就不能够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呢?是名信他。

我们再来看:信因者,深信散乱持名,犹为成佛种子。你看,这是以下下而列比上上。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是名信因。所以这里的因是以念佛为因。这个散乱持名,犹为成佛种子,这是法华经里面的典故嘛,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就是一句佛,这个名号功德一旦扎在你的阿赖耶识种子里面,它必然是金刚种子永远不会坏,必然要生根发芽,终有开花结果的一天。那这个远因种下去都决定能够成佛,何况你能够一心不乱呀。反显什么呢?你能够念佛念得一心不乱,念念都在西方,这辈子所有的理想都导归西方,最后我临命终时就锁定西方,那么你天天想着西方,你天天念着西方,你将来能跟娑婆世界继续再结婚吗?你生不到这儿呀。跟这儿这个家庭你组织不了了呀,为什么?你不生到西方你都没办法了啊,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嘛,造的是直通净土的因你还想上哪去呀。所以这是从信因来讲,信念佛为因,那么必然有往生为果。

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你看每一次都是什么,决志求生决无虚弃,就是你这里边容不得一点夹杂和怀疑,真的是这样子的。大家知道为什么能感得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吗,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什么概念呀?就是一派祥和之气,没有一点杂染或者不协调的音调,那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没有一点杂念,念念相应念念是佛呀,所以你感的果报就是诸上善人,念佛三昧的因,才能感这个往生成诸上善人的果呀。所以大家想想,所有的万法摆平了说,除了因果还有什么呢,是不是嘛,摆平了说,除了因果还有什么?那么因果在合拢地说不就是现前一念嘛。既然是种瓜得瓜,你看这里有了四种比喻,这个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就是最平时处才能见到最真实的利益。就这么生活化,但是它是千真万确的呀,这叫做依因感果,这两句。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就是你在太阳下,你走到哪你的影子一定跟着你,你在山谷里面一回肯定有声来应你的这个响,一喊,那么这就叫做什么,比喻说果不离因,依因感果,果不离因,因果决定成就,决无虚弃,所以,是名信果。这是信因果。

我们再来看,信事者,事就是现象的意思,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境界。大家来看: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大家要记住这些关注到这些词,什么叫只今现前一念呢,就是不要在前后摇摆,不要在过去,未来,现在这个中,就当下的现前,就光说现前一念,都是不可穷尽的。那么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也不可尽,为什么呢?因为外境是由什么显的呀,由什么生的,所以这里信事是以什么呀,以外界的境界为事,即是外界的一切现象为事,那么这个外界的一切现象是怎么来的呢,就是由我们的心所显现的呀。那么既然以我们的心所显现,怎么样呢?现前一念不可尽,依心所现的十方世界也不可尽,什么个意思?就是我们的心既然心念不可穷尽,依心所现的境界也不可穷尽,对不对?就是你水能弥漫到哪里,这个波浪就能起伏到哪里,就是这个意思。

水跟波是不是一体的嘛,唯水才能现波嘛,对吧,浪是由水起的嘛,唯心才能现境嘛,心到哪里境就到哪里,这个道理你能明白的话,那么,当然是什么呢: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就是你不要在这上面一会说,哎呀,这是表法的呀,说真正有十万亿佛土之外,有时候我们会讲说,那是因为人有十万亿的烦恼,所以才有十万亿的阻隔。大家马上就会说,哎呀这是表法的,可能这个没有十万亿佛土,就是现前一念,说了那么多还不知道现前一念是个什么意思。既然你不知道现前一念什么意思,你就老老实实乖乖地说,就在十万亿佛土之外最极清净庄严呀,这是佛无问自说的: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你不要计较那么多,你真实地相信,然后怎么操作去就可以。

这里特别要说,有时候我们会听到这么一种说法,大家修净土都知道,说这个是表法之说,你们知道表法这个意思吧,就是这个事物这个说法,是用来表达这个真理的怎么的叫做表法,当然是表法。问题是法在哪呀?我们要理解表法这个内涵,你要知道法在哪里?现前发生和存在的都属于法都是真的呀。所以表法表法,就是表的这个现实之法这才叫表法。你不可以理解成什么呢,说只是一个描述而已而非真实的存在,只是一个说法而已形容一个道理,而是什么呢?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子的,十万亿佛土之外才有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大家看,这段话呀,我们把它窜改一下你就可以理解了。怎么可以理解呢,同样你看啊,比如说,我们说成这样: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然后怎么样,实有娑婆国土在我们生活之地最极染污陋劣,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

可不可以这么说呢?你既然知道唯心所现的国土,那娑婆世界已经现了这么真切了,怎么会没有十万亿的阻隔而有极乐世界呢,仅此而已,就这个道理呀,生活的现前之地这么染污陋劣,那人家极乐世界就是最极清净庄严了,你不要认为这是什么呢,你看这里有一个词:不同庄生寓言。庄生就是庄子,庄周嘛,不是庄周梦蝶嘛,庄子写的那个《南华经》里面到处都是一些离奇的故事,但是这些离奇的故事,它不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而是什么呢,他为了讽刺当时社会或者是人事当中的一些不平或者怎么样,他借这个来讽刺世事的。所以他里面比如说他寓言故事里面他讲到说,说有一个人生出来就叫混沌,不是咱们煮饺子的馄饨,是一个肉球,肉球呢他没有七窍,然后大家呢就说这个人太可怜了,在他上面要凿出来个头,凿出来个四肢,凿出来个七窍,结果凿完了以后七窍有了,这混沌死了。虽然讲这么个故事,但是现实中是没有这个真人真事的,这叫做寓言故事。极乐世界十万亿佛土之外真实存在,不跟这个一样,是真实的,所以叫做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

我们再看信理: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这是以什么为理呢?你看我们刚才讲到了,信自,是以自性为自,自己的心性为自;信他是以佛说的教法为他;信因是以现前这个念佛为因;信果是以往生为果;信事是以境界为事;那么这里讲到的信理是以什么为理呢?是以什么为理?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是以真心实相为理啊。因为说这个事理呀,其实它也是一体的,但是这里为了分门而论为了无碍的圆融地讲,所以才从事又转到理,从理来显现事,这样的话,那么虽然有十万亿土的无量的这个国土的这个事相上的境界,但是它并没有出我哪怕是很微小的现前一念介尔之心呀,就是极乐世界也没有出现出我现前一念之外。我的心像虚空一样广大周遍,那么极乐世界也出不了这个范畴,这才叫做信理呀。这个道理是这样的。既然你深信我的心性其大无碍,那么极乐世界也必然在其中。必然也在其中,那么我也在其中,阿弥陀佛也在其中,十方国土都在其中,求往生的人也在其中,来接引的圣众也在其中。清净海众在那儿辅佐,在那儿化度。然后化作莲花,七宝楼阁,等等这些都在其中。就是这个道理。既然你知道了这个道理以后,那么这个道理,它就是一体的这个道理对不对。不是分门别类的道理。

大家来看,既然你能深信了现前一念的心性外,那么就必然还能深信什么呢:西方依正主伴,我们不说其他的法了,只说西方极乐世界。依正是什么呢,依报就是极乐世界的现前这种世界的呈现,世界景象。正报呢,就是阿弥陀佛,西方三圣和已经往生了的清净海众。主伴是什么呢?主,就是阿弥陀佛,伴,就是清净海众。所以就深信整个极乐世界什么呀,无情的山河大地,乃至有情也罢,都是我们现前一念心性所现的影像,没有出过现前一念心性所现前的影像,皆现前一念心所现。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心所现,哪个东西能逃脱出去呢?没有一样东西能够逃脱出去是不是?全体的影像都是这个本有理体的显现。这个本有理体,都能够随心所欲地发挥这些影像。那在这样的情况下,所有的影像都是理体,对不对。

那么就是这里讲到的说:全事即理。好比什么呢,金子所造的一切器皿,所有的器皿都离不开金子的本性,黄金的本性,金性,对吧。这就叫全事即理。全妄即真,虽然这个金性迷昧了以后,一会打造成个脸盆也罢,我们常比喻,耳环也罢,或者项链也罢,这就等于说,迷失了金性而注重了这个它的造型了呀。我们现在迷真着妄,就是迷失了这个本有的自体的智慧,而追求造型了。我们是不是每天都在为我们这个造型而服务呢。就这个造型,看到了吗?我早上起来要刷牙,这个造型;洗脸,这个造型;刮头,这个造型;还得搭袈裟,穿这个海青,这都叫造型啊。可是这个造型离开我们这个理体了吗?没有,所以叫做全妄即真。就是虽然这个造型的幻相是迷了真心所起的,但是它没有自体本性,当体就是即真,任何黄金的器皿,都没有离开黄金这个东西。

这叫做全妄即真。什么叫做全修即性呢?好,我们明白了造型都是假的。我们一定要回归到本来的圆满中。那么我们的圆满是什么呢?刚刚上一讲不是讲到了吗,什么叫做清净法身,什么叫做圆满报身。圆满报身和清净法身是一回事。但是我们现在发现了,应化的陋劣身了,咱们这也叫应化身,就要修成圆满的实报庄严身。就等于我们发现了这个项链也罢,这个戒指也罢,这个脸盆也罢,这个金子的造型原来没意义,是轮回的,假的。那我要把它什么呀,打造成一座金佛,就是要修成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身。重这个熔化项链戒指脸盆,一直到再塑成一座金佛供在那里。从开始的熔化到打造,到一步步的装扮这个佛的造型,最后成了一座佛供在那儿了,全体的过程,有没有离开黄金呢?这就叫做全修即性。

能听明白吧。全他即自是什么意思呢?当你做戒指的时候,当你做项链的时候,当你当脸盆的时候,那么就戒指而言是自。就项链对他来讲,是他。对吧。就项链戒指来讲,是自,我是首饰。对脸盆来讲,你是生活用品,也是他。但是自和他,项链戒指脸盆等等这些,能够离开这个被本有的黄金吗?一个黄金质量都是9999的。这就叫做全他即自。说白了,就是自他不二。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虽然轮回到这里,但是我的心性,佛已经成就到了极乐世界了,但是他的心性和我的心性是一个心性。不仅仅我的色身,我的世界,是我的心所显现的。佛的世界,佛的色身也是我的心所显现的。而且我的这个心和佛的这个心还是一个心,就叫做全他即自,就自而来说他,其实是自他平等,无自无他的。能听明白啊,这个理确实很难讲,所以大家就要相信这个理就可以了。这就叫全他即自。信理,就决定心深信,就要这么信。

这么信完了以后,大家就会发现说,哎呀,从道理上来说,我的心性虽然还没有彻见到,咱们还是凡夫嘛,但是他是周遍法界的。佛的心性,已经彻见到了,他也是周遍法界的。那么,所有众生的心性来讲,有的还是在地狱,有的还是在饿鬼,有的还在人道,天道,乃至成了阿罗汉,成了菩萨了,他的心性有见有不见,有多见有少见。但是,还是周遍法界的。我也周遍法界,佛也周遍法界,众生的心性也周遍法界。每一个众生的每一个心性都是一个心性,就是一个法界,这就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能理解吗?理解到这个层面以后,大家来看,蕅益大师做的比喻: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

这个道理你能不能信?一切众生的心性,佛的心性,我的心性,就像在一个屋子里面,点了一千盏灯一样。可能灯有大小,但是光明是一样的。那么从我最小的一点点灯,就是我们凡夫,大一点的好像是圣人,再最大的那一盏,就是佛。但是,一室千灯,那他的光明是不二的,就是这个光的质量是一模一样的,而且是相互交摄,相互遍照的。这就叫是信理呀。你如果能够把这个道理能信了,往生还有什么不可能的吗,往生还有什么难的,怎么苦的吗?一念回心就往生呀。所以大家想想,这一段话的言外之意就是什么呢?我们的心性呀,现在随缘随成了娑婆了。什么意思?就是我们的心性,虽然随缘随成了娑婆,可是我们绝对可以随缘随到极乐世界。

佛的心性虽然现在随缘随到极乐世界,他也能够随缘来到我们娑婆。我能够随缘从娑婆到极乐,说明我就能够从娑婆往生到净土。佛能够随缘随的从极乐至娑婆,他就一定能够在临命终时,从极乐到娑婆来接引我,因为是光光互遍的嘛。我能够往生,那么一切众生都能够往生。我能够乘愿再来,一切众生依然能够乘愿再来。然而不管来也罢,往也罢,去也罢,接也罢,来来往往,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同一频率,没有什么第二回事儿,就这么个理,知道吗。就好比一室千灯,光光互照,重重互摄,但是互不妨碍。你的心如果能对接到这个道理,你才能够知道什么叫做真理。你真能够悟到这个层面的话,那么大家都知道往生净土,就是一切佛法中的根本最原始之法,最原理之法。

能够往生,就是千古不变的一个铁案真理呀!就是必然要往生,一定能往生。就是这个往生,就是我常说,就不这样才是怪的事,就这样子。可是有几个人能够承担?没有人敢承担。你真正要悟性悟到这种核心教理,就是佛法就是一滴狮子乳,就是这个道理。

大家想想,为什么要学习《弥陀要解》大德推崇呢,一点都不过外啊。从来就大家想一想,哪有这样掰开揉碎了的干净利落的讲法呀。这叫掰开揉碎了的干净利落,知道吗。你少一句你都搞不懂,但是你想多一句废话都没有,就是没用的话没有。我们能够认真作意,能够自然承担,那么这一段六信法门啊,你就胜券在握了。如果你能够总持在心的话,那还要说什么道理,讲什么方法呢。到此就知了啊。这会儿我们再讲一句说,唉呀真的说三藏十二部留给别人悟,是不是这个道理?你还要悟啥呢?这才能够真正透彻地理解到,什么叫做三藏十二部留给别人悟。不是说让你从此以后就不学经教了。很多人一听以后就是好像,哎呀,这是号召大家都盲修瞎练,不要学教了。

佛说的法都是废话吗?你要领悟,到这才能知道什么叫做身至含元殿无需问长安,什么叫做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才懂,否则不能够懂。所以说讲了这么多,大家能够信得了吗?你又吹牛吧,那为什么动不动有一点儿问题就来了呢?你说你能够到这份儿上还能有什么问题呢?为什么修行上有一点点风吹草动,即刻就没主意了呢,又来领圣旨了。圣旨还一个善知识处领了还不算,还要到处去问,对比了之后自己再选择。为什么生活中出现了一点状况,就觉得我修的对不对啊?哪出错了呀?还是不够呀?你道理明了了,信愿持名就足够呀。我们现在为什么很苦,就是不能够信。摆不脱为世间法为主导的烦恼生活,把不定这一门能够长驱直入,然后门门都在此门,搞不定。说服不了自己嘛,所以就照不破这个,就不知道修法就为解脱。是要越解越脱,不是要越解越束缚的。你在法上弄那么多干嘛,到处去寻法问法,最后一事无成。每天都精进修行,今生不能够了却。你信了你还有什么呢?所以说这就是六信法门及其重要,决定性的成果。

当然我们最后还用一点时间告诉大家啊,就是这六信也许我们能够听得懂,也许能够理解,或者若有所悟,但是把这六信你要打成一回事是最难的。还记得我们学习《楞严经》吗?《楞严经》里面讲到,六根门头最后见性,闻性,嗅性,尝性其实是一个性,那个性是明心见性的性。其实这六信也是一个信心具足的信。大家知道吗,这六信其实是一个。为什么呢?你比如说信自的话,你看就信自来讲,如果你能够真的信自己的自心本具。那么说的这个理也是自心本具的,讲这个事也是自心所造出来的,虽然前因后果不出自心所造,这些道理全由佛所说,你信了自,因果事理他,全都信了。那么你信他,相信全是诸佛金口所说,说什么是什么,那你还要去了解什么呢?

因果也是佛说的呀,事理也是佛说的呀,你自己现前一念心能够自性本有佛性,也是佛说的呀,你信了他全部都信了。那你信我现前一念,你现在所想的所说的所做的,都是当来之因对不对,将来感果之因,一切果成熟的之前现前之因,都是现前的全体因果。所以你但凡起一念当下的一念,就马上牵动因果呀,因一到果马上就来,只不过我们有烦恼,所以流淌成前因和后果而已。因果是同步具足的,既然有因果,那么事和理就是在因果中体现的呀,自和他都不出因果的范畴。所以信了因果,自他事理也在其中呀,唯有因果。你信事来讲,你信现象上就是这么一个国土,就是那么一个极乐,就是十万亿佛土。那你从事相上来讲,你信自己,佛说的我有佛性。信佛说,他说的教法。信因果也是事相上的一种具体体现,但是事相上的具体体现,才能表显出来这个究竟之理,这不是信了事,所有的因果自他理都信了吗?

你信了理,你信一切万法因缘之法当体都是真如实相。无所局限,无所不包。但能信的纯粹。你说你还有什么自不自,他不他,事不事,理不理,因不因,果不果的嘛。就在这里边了,顺理成章的这么一个了。所以说这六信你不要把它听繁了,就是繁琐的繁。你要越听越简单,发现说六信六信,虽然有六,就是一信,就仅此而已。你能够从信门一门入,全体承担。所以今天讲的,我也不是觉得说,大家一下子就开了圆解什么,能信一点是一点。能有一半的人信就好,能有四分之一就算可以,能有十来个也行,最后有一个真信了你往生了,我们全落在这了,你难道能不管我们吗。所以说,如果不能够从六信入,我建议大家信因,信他,信事。对于我们凡夫来说好入。你要相信我的因,一定要把握好。你这个现象总可以信吧,佛说十万亿佛土。你这个信他,佛说的话你总不可以怀疑吧。你在这方面,理上你通不了,自己的这种心性你也感知不到,那么果报还在当来你也不可触摸,那你就相信因,相信事,相信他。就哪怕说这个因你也把持不住,事你也了解不了,也不能够顾及得到,最后化繁为简,你就只信他就可以了。六信里边,就信佛说的,就回归到释迦牟尼佛决无诳语,弥陀慈父决无虚愿,六方广长舌决无二言,就这么一信就落停了,再没有二话,不说了,你就剩合掌回向。

(第五讲)

各位,今天是五月二十一日。已经到了这个从僧团来讲到了安居的季节。也正是闻法修法,这个佛制中的夏季的一个高潮期。那我们跟诸位居士,还是在咱们这个居士林道场,迎来了《净土十要》的第五讲。

我们这是总的来讲《净土十要》第五讲,在讲《佛说阿弥陀经要解》。因为要解的这个五重玄义的内容,基本上是这部《阿弥陀经要解》的最重要的内容。而除过释名和后面的判教,中间的显体,明宗和论用来讲更为是核心眼目。所以说有可能大家会听得艰难和苦涩一些。确实也有同修反映说,讲了一节,确实讲着讲着,听着听着就云里雾里了,不知道讲哪里,心也跟不上,这个道理也明白不了,很难。究竟分析一下,难在哪里呢?各位同修,你说难嘛,这些字儿都认得呀。打从这个小学开始读,这字儿已经就认得了。为啥这么难呢?你说从字儿都认得,一个一个都能读过来讲来,这些假名概念文字来讲它是平等的,不会上面给你标个标签儿说,这个字儿难那个字儿易,我们都认得的。为什么难呢?就是闻熏得太少了。

说白了,难,就是在我们生命中,无量劫来的轮回里面,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边,这个东西这个味道太淡,也就是说俗情世间的法太浓,所以障着这个东西,就觉得难,其实难的错觉是这么来的。所以大家也不要被难困住,正因为难,听不懂,你越要听,你听进去再说,一个字儿不落地听。所以常讲到说多闻熏习,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就是这个道理。慢慢儿在我们八识心田中,这个东西懂得多了,那自然就开了就易了呀。容易了以后,再把所谓的世出世间法都打通以后,那就彻底易了,随心所欲了,就神通自在了。所以难易上面也不必纠结,能听得懂,说明过去闻熏得多,积攒得多点儿。听不懂了,那么正好现在开始使劲儿,认真听讲,认真思维。再有一个就是说,因为定力不够容易走神儿,不是说听不懂,你神儿一走,你跟不上这个节拍,下一个节拍就是一拍又一拍。特别是我们这几节课这么重要,都是干货。说实在的,我从前也说把这典故呀,老祖师爷们的有趣儿的生活中发生的趣事插一个,可不敢插呀,一插进来前一拍把它稀化了,后一拍你就收不住了,就跟进不上了。所以确实我们也不管那么多了,虽然说广撒网,但是我们现在就是要在收网的时候,先把这个漏不了的先收在一起,就可以了。

我以前不是给大家说过,说听《楞严经》听得已经够难了,《净土十要》特别是《阿弥陀经要解》来讲,比《楞严经》要难。它需要你有会通的能力,还有总持的功德。所以你看我们前面一讲,还记得我们讲的六信吧:信因果,信事理,信自他。后来也给大家这个方便了一下说,实在这六信信不起来,三信也行:信事,信他,信因就可以。果暂时管不了,理现在是通不了,自己现在自信不够,那就信他。实在这六信,前五信全部都还是搞不明白,你信他就可以了。当然大家有时候又会一说信就得了,就偏得觉得说信就是好像啥都不干了,不懂也行。是现前的这个道理,让你不必要再在议论推比上面继续进行到下一步,就在这里截断众流,佛如是说,祖师如是解,我如是信,就叫要解了。因为我们有时候听法,很多时候容易反记。你比如说我们就讲到说让你信就行了,大家那就啥也不用干了,包括好像这个课不听都行了,反正我已经信了,不是这样子的。是让我们不要在这个上面无休止地用第六意识妄想,不断地去猜忌议论度量。就是说到这个点儿上,你觉得可以了,够用了,好,截住了,我信了。是这个意思。

所以在前面讲的这六信呀,看上去是在说我们的信仰,其实已经把宇宙万法的核心的真理,和它的现象的同步的这个匹配的状态,已经给我们彻底剖析清楚明朗了。一切法都是现前一念心性,我们修行也在现前一念心性中展开。最后我们成功了以后,还没有离开现前一念心性,而且也就是把现前一念心性明了了,具足了,圆满了而已。所以几乎就是,这个话不敢听错了啊,修行来讲,也许是更高一层次超越性的竹篮打水一场空。但是你不打这个水,你空不掉。所以说,这个大家明了一下。六信把我们的这个意识心态,现前的心性,当下的世间真实的这种结构,已经给讲得非常清楚了。包括世界是怎么来的,我们超越这个国土是怎么超越的,怎么把握着这个真理顺势而为进行改造。

但是大家要知道,这个改造当体不是我们通常的手法。因为讲到愿,讲到说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前面概括的时候讲了这么一句。那么这个改造用的是跨世界的手法。大家一定要明白净土为什么这么规格高。前段时间还有同修来跟我商榷,他说越修才越知道净土对于根性的要求,是其他修法中前所未有的。只不过在体现上,我们认为感官中觉得简单而已,容易而已。所以说进一步就下面的内容,我们今天开始讲愿的具体的说法。就是要用愿力来进行本质上的这个挪移改造,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但是在讲之前我们再看一下,因为我们往往一般会有这样的一种疑问,都听过一句话叫做一切唯心造。但是我们下意识地在理解,或者会通这个一切唯心造的时候,就觉得一切的外境都是唯心所造的,好像知道了。但是既然一切唯心所造,我们就要换我们的心,好像这个道理也知道也都懂,好像懂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懂得换唯心造,既然唯心造这个,要让它唯心造成那个,唯心造的染要转成唯心造的净,唯心造的凡夫要转成唯心造的圣者。就是不知道换的这个唯心的操作手法。我们往往会狭隘地局限于在平面的自我的主观心念上,就忘却或者没有顾及到现前的大世界大境界,整个法界中的这种大刀阔斧,顾及不到。

所以就往往把唯心所现这个法,还是给在我执的局限格局中,把它理解得很微小甚至偏颇。大家想想什么叫一切唯心造?一切唯心造要从我内心的思维,起心动念一直波及到所有世界无量无边的都是心的内容。这个是一定要明确,如果不明白这个,就前面讲到的六信,什么是唯心,什么是依心所显的境,我们就会刻板地在生活中,稍微地收拾一下自己的善恶念头,或者忆到佛法的时候,这会儿起心动念稍微地用点儿功等等这些,把波动的情绪稍微地安抚一下,就以为这就是唯心造,我就在唯心中。当然这也是起功用的,可是大家要知道这个是属于拖泥带水的,拖泥带水懂吧?就总是藕断丝连,而且藕都没有断一点儿,就割了点儿口子,你就觉得我已经彻底放到断了,幅度太小了。没有关注到连带外在的世界,也必须连根拔掉的这种改造理想。所以还是会误会,或者说小心小胆地去关注现实世界,甚至有时候滑落到真正意义上的心外求法。就以为说既然唯心所现,就管住我当下的这个,其实是管不住的。就好像说能够稍微了知掌控一下当下,但是他没有展现到整个世界万法,都是我们的心所显现的。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再来看:如是信已,找到这句了吗,翻开法本。上一次我们是讲到说信六信,信理者,深信十万亿佛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最后: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下面开始就是说如是信已,这是前提,要认真学习每一句话都不是空设的。如是信已就是说因为这样儿,你能够信到这个彻底的这个道理上,你能如此信受,那么才开始怎么样呢: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所以为什么说蕅益大师真是专家呀,他就是害怕一讲到欣求极乐厌离娑婆,就跟唯心所现的这个法,在凡夫的理解中容易起冲突。为什么容易起冲突呢?他不知道欣求极乐和厌离娑婆,正是在唯心的平台中展开的。但是我们一般理解会以为说唯心就锁定方寸之内,然后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就觉得说,得跑了那么远,跟唯心没有关系。

甚至说唯心当下就在方寸之内,你跑那么远干什么,好像是徒劳万里。这样的话,就不知道唯心所现和欣厌思想,正是配合的节奏和合理的选择。所以你看蕅益大师他虽然讲说我们应该,娑婆世界是染污的应该厌离;极乐世界是快乐自在的应该欣求。但是前提是什么呢,都在上面儿给备注了唯心所现,并没有离开唯心这个法。也就是说你既明白了这个理念就是一心唯心所造的,同时你又合理的有了这个取极乐舍娑婆的这个厌离情怀,都在一心中全部同时实施的。这个道理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全修在性,称性起修。所以大家你们看,就既然前面信到了说,国土都是一心所现的,那我们唯心所现我们都知道呀。大家现在现前放眼一下我们这个世界,是不是唯心所现为业所感呢。

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个人道,它一个世界一个人道,比如说我们又生在中国这种共同的业力,都是黄皮肤黑头发,长久以来,自古以来这个传统思想的熏染,包括我们现在的共业在这里听法,有大乘佛法的闻熏,这都属于唯心所现。外在的环境都是唯心所感的。就国土里边你看都不一样,曾经的丝绸之路不是有什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家一读就好像马上就到了那个大漠边关,飞天敦煌,整个儿就是边塞的这个豪情就起来了。然后一讲到这个忆江南,什么春来江水绿如蓝,日出江花红胜火。那你又觉得,这小桥流水吴越文化又映在眼前了。这些差别相怎么来的呢?你在北京的时候,哗地几个小时的动车就坐在杭州上海南京了,就整个儿一下子就变了。

为什么?就是唯心所现的。我们虽然如此的物化,在生活在这个物质凝固中,但是你要知道它就是唯心所现自心所感。六道中所感的也各个不同,而且每一道中又有六道。所以说实在的在人道中呀,我们天天讲唯心所现,见的就这么点儿,见识太少了,不知道这个欣厌的思想,就是厌离娑婆和欣求极乐的这个妙用。你如果有一天,不要说看极乐世界了,你把六欲天给你看一下。你不要说看六欲天了,你就四天王天,是离咱们这儿距离最近的,二十八重天里边最矮的,最低的,最陋劣的天,跟咱们这儿比比,你都不想在这儿活一天,你都觉得活不下去,就跟掉在粪坑里一样,真是这种感觉。但是我们不知道唯心所现这个道理,受不了这个说法。在咱们这个道场里面,不是有一次有一位同修来听法,就因为我说了一句说,其实我们在这儿生活,就跟在三界粪坑一样,他受不了了。他说这个法师太不尽人意了,把人都比作蛆和苍蝇,后来又回馈给我,真的有这么件事儿。就是因为他不懂得唯心所现呀。既不懂得如此陋劣是我们唯心所现,他就追求不来说,那么的自在究竟圆满的净土也可以唯心所现。

他不知此就不知彼。他没有受过害,他就不知道那个利益,所以为什么要让大家说知苦知苦。所以你看这里讲到的说,娑婆是自心所感之秽,没有离开唯心。但是它就是因为你唯心而感的,就是这样的秽土染土,就是每天就是这样子的苦乐相伴,根本上是苦的。因为我们有时候觉得说,既然是当体唯心的,还厌离什么呀,就好像赖在唯心中不走,不是这个样子的。你既然明明知道唯心,一切境都是唯心,你就必须在这个境界里面进行取舍,就得离开这儿。所以说自心秽,理应厌离,虽然是自心的,但是它就是染污的。虽然是染污的,就是你自心所显的。既然自心所显的,是染污的,那你自心应该发起这个厌离之心才起作用。不是你光懂一下唯心道理,好像把这个功能作用就给圆满了,圆满不了。那么这样来讲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这段话大家能听得透过来吗?我们打个比方吧,就说这个一切境界,一切唯心所现,是怎么个意思。你看我们现在每个人都会做梦,在说这个梦境。大家很科学地现场做个实验,就是我们现在当体都有心念,那么假如果我们睡着了以后做一个梦,这个梦是哪来的?

梦里面有山川,河流,人物,这个梦是哪来的?前段时间我做了一个梦,梦见别人给我提来这么一包钱,哎呀,给我拉开一包钱,我说终于可以建个庙了,数十万块钱。后来起来跟这个道友们一聊,他说梦都是反的,说这有可能你要破财了。哎呀,我说破财是破啥财呀,这个资财嘛穷和尚也没有,法财也不让破了吧。可是我们在做梦的时候,那个梦境是清清楚楚的。我眼看着他手把那个手提袋拉开,红扑扑的毛爷爷就露出来了,梦境呀。那么这个梦境是哪里来的呢?能离得开我们会梦做梦的这个心吗,能离开吗?没有这个梦心,就显现不出来那个梦境,因为这个梦境,你才能够触摸得着这个梦心,要不然这个心在哪里呀?所以在这个时候,你就知道说心外没有有别于心外的境,境外没有一个说光在那火火热热的心。

心就是境,境就是心,它是一体的,这就叫唯心所现。那既然你都在这个梦里面,唯心所现,那说实在的,你想好,你就得赶紧把这个钱包拿来,你真的拿到钱,你点钱,在梦里面还可以花钱,变现成梦里面买的东西,哪一个会错呀,你得一件一件地去实施,你光在那看着钱,没拿到手,没去买东西,虽然是个梦,可是梦里面的东西你受用不了,对不对?就等于说你们明明知道唯心所梦,但是梦里面你不去走那么一遭,你这个钱花不到手,就等于说我们说虽然知道唯心所现,染污和净土,净秽都是梦,可是你必须去跨越这个梦,就得依着梦中的情节,舍这个梦中的秽,求那个梦中的净。这总明白了吧?这一段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理应厌离,理应欣求。这是这段话。

我们再往下看,下一段话就开始防止了,因为这个道理很多人听不懂,而且会产生误解,所以你看这几句话,蕅益大师真的是,一再说就是切要之解,拨云见日。很多时候出现的问题是因为我们没有好好地听闻。有时候我们想想,我们这辈子不要说三藏经了,好多经论都没听过没看过,那我们怎么能够深入地了解它的核心内容呢?大家想想要不是跟净土这一门偏有因缘,确实通过这样的通达人,能够把通达的法义,又能把三藏通达的这个总持的义理,通到这个净土这一法中来,我们就没办法深入到三藏的核心区。所以说净土法门,它不但是让我们成功的,从法门中的一个总持的核心修行法,也是我们在学习法义中核心的义理。所以这段话开始确实也比较难以契,大家一定要用心性来通,很可能听不明白。

你看: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这是个什么意思,首先我们来把这几个词把它摆弄一下,你看首先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一个叫做究竟,一个叫做取舍。那一般我们这两个词大家还都是听过的,究竟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就是修行到顶了,对,刚才同修讲的就是圆满了,从这个修行境界上来讲已经彻见了,从这个道理理论上来讲已经圆融了,平等一味没有差别了,所以才称之为究竟。那么如果我们下意识地再说什么叫做取舍呢?取舍是一个凡夫视野中最根本的一个意识形态,就是一定要对立,为什么要取,为什么要舍呢,因为你觉得这儿不好,那儿好,所以我们要舍掉娑婆,要往极乐欣求。可是如果说光从这个常规来理解的话,那么这个究竟和取舍它是相冲突的,听明白了吗?

就是你在究竟的时候,已经没有取舍了,你在取舍的时候,你并没有达到究竟,这就是我们二元法的局限性,不圆。这里蕅益大师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既然说究竟,在究竟中可以取舍,既然说取舍,就是在取舍中当体就是究竟。怎么个说法呢?你看这里讲到的说,我们平常说的取舍,它是因为你在这个取舍的程度上没有凸显出来,因为我们舍没有舍至究竟,什么叫做舍至究竟呢?万事万物,唯心所现的法,每一法你都能够舍,当体每一法就代表你已经不执着了,每一法代表不执着,你是不是已经圆满了成就了!但是因为现在不圆满不成就,只能什么呢?你放不下,你就拼命地往起提,把它提起来,因为我们现在每个人的特质就是不喜欢放,喜欢揪着不放。既然你揪着不放,那就顺势而为,给你一个揪着不放的,但是你要揪到底,放不到底你揪到底也可以,揪到底跟放到底其实是一个底。

一般我们以为揪着跟放着一定是两回事,但是因为我们没到究竟,你只要揪到究竟和放到究竟,其实是一个究竟。蕅益大师这里就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所以才说你程度没到,如果你到了这个程度,你拼命地往下舍,舍到没有一个舍了,连舍都舍掉了,是不是究竟呀。你欣求极乐,你就想着西方,一定要去,取取取,天天想着取,取到没有一个可取,连取都已经忘我了,那你是不是取到究竟了。如果取舍到究竟,跟不取不舍的究竟是一个究竟,所以蕅益大师这里引了一句话,叫做故妙宗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就是说你取舍到最佳状态,跟放下到最佳状态是一个状态。妙宗云是什么意思呢?跟大家说一下,天台宗有一个祖师叫做四明知礼法师,有的可能听说过,他对于天台宗的第一代的开创者智者大师,当时讲净土,讲《观无量寿经》的时候,他给《观无量寿经》做过一个注释,做过一个注释以后,四明知礼法师又对他自己的这个祖师爷,对他的这个注疏又给进行了一次注解,再一步地把它细化,就叫做《妙宗钞》,其实就是讲《观无量寿经》这本经,在别人讲的前提上,他进行了再度的讲解。

那么在这里面,当时可能在讲的过程中,就像咱们现场一样,有人就提问了,问什么呢?问说这个大道微妙,就是最究竟圆满之理非常微妙,就如同《心经》里面讲的不垢不净,无取无舍,但是你这里不断地让观想西方,要往生西方,你这里列一个娑婆是垢,极乐是净,让人舍掉娑婆,执取极乐,这不是跟妙理是相违背的吗?你看这个,有人就这么问了,问得有没有道理呀?非常有道理,我相信大家也曾经犯过这样的疑问。这里就是没有拔高,提高到一定知见上,你看这里四明知礼就给他说:取舍若极,与不取不舍亦非两门。大家要知道,这些问题是净土法和根本佛法中最难以跨越的问题,就被这些大祖师们一笔就给勾销了,这就叫见地,见地非常重要。你看就这个,我们就马上就知道说,原来是从事相上来讲,我们所谓的取舍都是半吊子,如果你取舍到究竟的时候,跟这个理就通达了。所以说这里就是让你厌秽则须舍至究竟。大家想想,我们如果说舍就是说,彻底从圆发的这个发心上来舍,就永离众苦了。如果说从见解上来讲,真的得舍至究竟。

现在大家修净土,我们基本上舍不究竟,我们舍不究竟。那我们能舍的是什么呢?有些烦恼的时候,就跟蝎子蛰你一下的时候,你想甩的时候,有可能有点舍心,烦恼生起来了,或者有点病痛了,会发起这个舍心。一旦归于平淡自在的日子就忘却了,其实这就不叫做舍至究竟。为什么?你在某种情况下,发生了因缘了,你舍;这个缘分过去了,你没有舍心了;在某一个时间段你舍,这个时间段过去了,你又没有舍心了。就是不究竟,不圆满,没有把它充满。你要知道,如果说咱们在六道中,你要心存厌离娑婆的知见的话,比如说我们现在在人道里面,你作为以人为本,就从六道粗浅地讲一下。你必须心里要什么呀,你要首先知道说,三恶道太苦了,我害怕,你要舍,我绝不下堕,不想求生,不想求生到三恶道去,那你得舍呀。

做为人本来而言,人身我是不保的呀,虽然人是可以上上下下,但是就因为可以上上下下,所以人身是不保的,你也得舍。到了天道来讲,天道太享福享得多了,非常麻痹大意,很难发起来出离心,也得舍。就这么舍。那既然在这个三界内六道中,以人为本这么舍,那么在人道中的每一个具体的事,所经的人,就是念念你都得发起具体的舍心,在这样的心念观照中。大家要注意啊,我把舍用作叫做观照。因为我们没有操作过,没有尝到这个法味,如果你尝到这个法味你就知道,厌离娑婆是一种非常妙的观照,就等于说每时每刻你生厌离心,就说明你每时每刻都在道上,这就叫舍至究竟。取至究竟怎么个取法呢,就是你对极乐世界的想念,要充斥在你每天的吃喝拉撒中。你就上厕所蹲在那儿,你就都觉得说,这个地方,太不待见这个地儿了。

为什么呢?你就拉个屎拉个尿,你还一会儿会便秘,有时候还要有结石,就这么个本来已经是九孔流不尽的这种陋劣色身了,还在上面还要给你生事,让你不痛快。你在吃饭的时候,你就想想我们这儿是段食,极乐世界应念即至。你在行的时候,你就觉得说人家那儿是一念就他方国土,随便去供养诸佛。我们这儿来个居士林,你就早上住远点儿,你就得坐几个小时的公交和地铁。所以在公交地铁中,在吃饭的时候,在穿衣的时候,你就说人家那儿自然应念天衣就即至。就是整个充满占据在你日常的生活中,这才叫做取至究竟。如此仔细地一思量,我们现前的这点儿取舍,你说算个取舍吗,大家具足了真正意义上的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吗?为什么觉得往生的人少,净土法成就不了,然后又埋头在生活中,再为那点儿点点滴滴又在去寻求解脱,这么好的这么究竟的法弃而不顾。

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个法你没修起来。如果你修起来,这儿的任何事你都不在乎,天大的事都不在乎,不在乎到连生死都不在乎,那不就当体就究竟了嘛。我们缺乏这个训练。所以大家你看,到了这个地方的话,这就是真正能够取舍到极致,其实总持法门没有把其他法门给落掉,还在这个究竟法中,还是向着究竟法迈进的。所以说这个是对前面取舍思想的解释,就是你不要把它肤浅地来进行理解,要从深度上去剖析,到底这个厌离的功用在哪里,能够在我们身心世界中起什么将来的殊胜果报,你要明了。明了了以后,再进行反面的解释,说假如你不随顺着我们前面讲这个道理,你会在见解上发生什么误区,大家来看,什么误区呢:设不从事取舍,就是假如你觉得这个道理你听不下去,觉得佛法就是无取舍法,你非得说取舍,我不听,不买你的帐,我就如如不动,当体就不取不舍。

但是能做到吗?做不到呀,你看: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就是一味地去崇尚追求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就会走到这个误区中。所以我昨天晚上,我觉得说到这个《弥陀要解》难解是真的。你看这里讲到的,如果你不从事这个取舍法,不随着佛的这个教法,随顺他教诲,那我们一定是,比如说在常途法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去不来。我们讲中观,八不中道,一开始就是不来亦不去,不一亦不异,什么所有的不生不灭,不长不短等等这些,都是不能够有这些分别心,所谓的不二法门。可是理上是这么个理,我们现在很多时候就是把理,很高高在上,最终的尽头的那个境界先给你呈现出来,先给你呈现出来的意思是让你好好地当下开始走,不是让你坐在这一动不动地就想着那儿,永远到不了呀。

那怎么办呢?我们现在很多时候修行有这样的一种知见,就是事和理,现象和本质你搞不清楚,混在一起。我们甚至有时候连个事和理还是弄不明白。你看我就说了多少次了,包括在咱们这个堂里面,从讲《楞严经》开始讲,到讲《弥陀要解》也讲了,但是光两个字,就是我们佛法里面形容的什么叫事,什么叫理,还是非常抽象,弄不明白。为什么呢?因为没到过那个高人胜境。所以你就只能干巴巴地,在这干巴巴地听一听,能够听明白也算可以了。就是我们在讲事,你下意识地马上就要联想出来这个事是,它的语境内涵是个什么内容。说到理,你就要知道这个理和事的鉴别在哪里,圆融在哪里,至少要训练出来这么一个佛学素养,要不然真的听不下去。

那么这里讲到的说,如果说你这个事理不分明了,不分明就会导致不圆融。在你不圆融的时候,你不可以说圆融的话来作为你不尽心去做的借口。其实这句话就是,虽然道理上他说我崇尚不取不舍,可是事实上他做不到不取不舍。你信吗,为什么?因为他这里已经把尾巴露出来了。怎么露出来?大家看啊,你虽然说你崇尚不取不舍,但是你在取这个不取不舍的理的时候,你是不是在取?你说我光有这个理就行了,我不必非得要去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你是不是在舍这个事?不注重求生,是不是在舍这个事?所以你说你不取不舍而不要去求生,其实已经就落入到同步的取舍分别中了。所以你看这个尾巴一下就被蕅益大师抓住了。你以为你说不取不舍,你已经在取这个不取不舍的理,而在舍这个应该认认真真取舍的事,还是在取舍。

所以大家知道,修行人最怕的一个状态是什么?就是不执着的执着,他执着不执着,这是修行人最怕的一个状态,你们一定要把这个记住。他以为自己不执着了,深深地坚固在自己的以为我不执着中,就执着这个,放不开,死掉了,一定是死掉了。所以你看这里讲到说,如果你执理废事,那么你就是等于说,你把这个事相上认认真真去做的这个过程也没了,做的这个过程没了,没想到理就体现在这个过程中,你把这个过程没了,你的理也不是圆满的理了。就等于说不管是于事于理,你都已经不圆满,已经走入偏颇的境界了。这是蕅益大师在这里防范于未然做这么一个开示。

然后又讲: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你看说如果你明白地说,当体的所有的这些事就是本有的理,那么你取一下也没有脱离理,舍一下也没有脱离理,你取与舍还是唯心所现的这个周遍法界。会错吗?不会错的。我就再次地又想起了,曾经有一个非常修行的同修道友,他就是这个知见会不过来。一开始那会儿刚刚步入佛法的时候,也是听大德法师讲经嘛,讲经讲的就是净土,用净土入的佛法。他净土入的佛法,他又不知道后来看了一些禅宗的公案,又看到有一个什么恒河大手印这样的一个心地修法。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就慢慢舍弃了净土的这种求生,自己去一心一意地去参悟去了,打坐去了。打坐倒也罢了,我怎么觉得他知见有可能出现了不对的地方呢?

他后来就是说,他说:我原来也是念佛念得,哎呀,就要成佛呀,一定要在西方呀,就在十万亿佛土之外,地球在哪儿,极乐世界一定有,我现在发现所有这些都在心里呀。那么言外之意,我已经明显地发现他放弃了求生十万亿佛土之外极乐的,这个信事的功能他已经没有了。一旦信事的功能没有了,信理的见解一定会发生错误,事和理就乱掉了。事和理一乱,你在因果上你就摆不平了,因为你不认真做了。大家可能还不太好了解,信事信理的这个功能一紊乱,信因信果你就摆不平了。为什么?你在因地上你不认真了,为什么说菩萨畏因呀,人家都证了空性了,他在因地上还生怕有一点点错误,导致将来不好的果报。

那你在因果上摆不平以后,最后只能够信自,属于盲目的信自,而且也不信他了,佛说的净土法门他抛之脑后。甚至有的人他佛说的这个法他信,佛说的那个法他不信。你说这算信佛吗?同样的一个人,他说有地狱他能信,说有极乐世界他就不信了,怪得很我就觉得。真的有这样的人,你们没见过么?你说六道轮回或说地狱,他还觉得能信,但是说极乐世界他不信。而且有时候说地狱,他怎么个信法呢?他说人心不好了其实就是地狱。我告诉你,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是你要知道,人心不好了将来真的会到地狱,那才是真地狱。不是说你现在一念人心不好了,造点恶业或者说你发的就是地狱的心。这个地狱的心发出来,将来会有地狱的境呀,这才是叫心即是境,境即是心。所以大家要在这里深思,这就是讲到这个愿力的发愿的内涵。但是这段话确实是非常的深邃,它让我们发愿,是从根本的心地法门围绕着来,见到它我们浅白容易理解的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这个妙用。所以大家多消化消化。好,我们时间关系,也让大家消化一下,我们上半场就到这里,休息一刻钟再回来,阿弥陀佛。

好,各位同修,我们《净土十要》第五讲下半场的讲解。刚才有的同修上来跟我讨论这个法义,我也非常高兴,说明我们就是说在这个法义上或者说在平时的修行的过程中,大家确实还是在心地上已经在用功了。用功夫有两套:一个是说,对了就长驱直入,这样的话就是说渐入佳境;还有一套,就是越用越到高处越不敢走了,就是不知道很可能这个修行是有利于自己的,但是他越走越觉得险,或者说不知所措,走不下去。但是这个境界又比较相应,或者有时候出来了曾经不到之处等等这些都有的。就像祖师们说的,越到高处,就跟太阳要出来了,云开日出的时候,刚下过暴雨,然后整个云层瞬息万千,你根本不知道什么对什么是错,什么是佛什么是魔。

正因为如此,所以为什么在此本人长期是专弘净土。专弘净土要有代价的,一个就是不被理解,认为他就说净土好,其他的都不好。我再再地说,不是说这个好那个就不好,这就是我们的分别法,取舍法。我们要知道,说这个好,或者说这个比别的好,那是从这个的角度说好,不是说其他就不好,这是第一点。第二从修法上来讲,我们要依着教法,一点都不能错的。依着教法怎么做呢?你看比如说,刚才有的同修就说起了这个,那么我们念佛念得用功夫的时候,他觉得心地上也在相应,那么是这样子的,刚才蕅益大师的这段开示,大家要知道他的出发点是什么呢?是提倡你要认真取舍,究竟取舍,一定要取舍,如果说是修学净土的人。也就是说要明目张胆地厌离娑婆和欣求极乐,不要在这上面再和稀泥,说一些当体就自性怎么怎么样这些话。

但是并不是说排斥唯心自性,为什么呢?因为说了如果你取舍到究竟的时候,你就明白了取也在法界,在唯心自性中;舍也在法界,在唯心自性中。就跟做梦一样,做梦你在梦里边不明白这是梦的时候,你肯定还是说,我要认认真真把这个钱拿过来,给我所有,我去花,这是从染到净,假如不恰当的比喻。但是有些人他知道这是梦,知道这是梦,他不可能把这个梦凝固在知道的时候就不动了,就跟佛菩萨一样,不是死在那就不动了,而是依然依着梦境走,还是得把钱拿过来自己再花,自己买东西,只不过他在全体的过程中完全知道这是梦。所以说你如果说心里知道信自信理信事信他,信这个的时候,你知道说我念此时的我,在念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那么我跟阿弥陀佛同步都在我现前一念心性中就足够了。

剩下的你就老老实实地从这儿往那儿念,不是就没有这儿和没有那儿了。如果你一旦在这个上面以为没有彼此,没有这儿那儿,乱把它拧为一把的时候,就容易落入到自力,把佛号来做功夫了。因为虽然你会强调我还是想求生,可是在事实的操作中,你把不住自己,一定会落到做功夫。而且会功夫做得越高,你越相信自己了,会放弃弥陀的,这是势所必然的一个结果。但是反过来说,你死执己见,比如说我们还会有种修法,排他性,就是拼命地说就是一句佛号,或者我们也会听到说一句佛号足够足够怎么怎么样,这些如果说你当真认为足够,当真为了了生死,当真一心一意求往生,一句佛号足够了。不要再批判人家这个法,知道吧?

那么问题是,如果他这个法是这样说的,但是他的心性没有跟上,甚至是固执自己的己见,并没有足够当真,可能真正让他死的时候他害怕了。你知道吧,会有这样的人,那么这个时候他也没有把一句佛号足够当真起来,我们才可以说他有可能走偏了,或者死执崖板了。就是在这些上面,你一定要定盘心要定清楚,要看清楚,不能够乱扣帽子,更不能够依着自己当下的见解去跟他的会通,或者想把自己的流向于他,或者想把他的什么来自己做一个判断。因为谁也不知道谁的内证功夫,除非佛菩萨或者内证比你高的人,他能够辐射到你,在平级的时候你顾及不到,甚至我们有时候连自己都管不好。那么这里要最后要说的是什么呢?假如你不能够知道一直知道这是梦,那么你就老老实实在梦里边去求生。

因为虽然从此到彼的求生也没有离开这个梦,知道吧,所以你在求生的过程中,这个梦自然而然就醒了,就是说你在事相上去认真做,这个理也没有离开呀。我们为什么现在觉得,想占个禅净双修的名儿或者什么,那就是因为你有点小贪,害怕两边都失去了,结果一边都没挑起来。你死死地挑着从事相去做,理上就在事中呀,没有离开事,你稳稳地你就放开了去从事相上做,一定理就在其中的。终在这个事到理的途中它会显现的呀,迟早有一天会显现的。可是问题是什么?纵然显现了,你还得去做。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你就一定要把这个逻辑思想弄清楚,这样你的见地才能明朗,才能指导着你去修行。否则走着走着你不知道该怎么走了,或者这儿出来一点香味,你就以为这是厨房了,就不往这个桌子边走了,所以不一定的啊。这是这里,这就是这个道理,你看为什么说难解难解。

难解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明明白白告诉你,你还是定不了这个乾坤。还有自己的特别是无明二障,特别是这个障我们所知的这种障,理障,这个更麻烦。但是很多人还是到不了这个层面。那你就知道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让你铁下心来,老实下来,老老实实念阿弥陀佛,欣求极乐世界,就这么点儿。然后你再有了信愿以后,你老老实实念佛,念念念念得有一天,突然间你就明理了,后面会讲到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那么这些只不过在你往生以后你的国土的层面,它会有级别高低,有显现的差别相,是这样子的。

我们再往下看,再往下看就是开始讲到信愿行的行了。我们现在还在讲这个明宗。这一部经典以信愿持名为宗,要讲到持名啦。大家来看: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这个有时候会把它断成什么呢: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也能读得过去。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这就是告诉我们,刚才你看讲到的功用修行。那么首先我们来看,为什么说净土三经里面首推《阿弥陀经》呢?就是它这里的这个行门,特别重在讲念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就是唯在首推这个方法,而且说最后导致到了这个一心不乱这个状态,也就是用这个方法一直能够相续到这个状态,这是完美的。

那么你想我们念这句名号,也就是说这个行门,你得得点儿好处呀。我们总是有功利心的嘛,你怎么让我说就念这句阿弥陀佛,怎么让我就能够说念得有滋有味,后劲比前劲还足呢?很多时候我们现在是有前劲没有后劲,为什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就是对这句名号的功德,你没办法接纳,或者说不能自信。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很多时候不是说,一样的字,怎么就念这六个字,就这么一句佛号,就能提升那么高的修行呢?有这么好的事么?所以你看蕅益大师这里讲到: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就这几句话,你听起来说很难理解呀,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名是个假名,南无阿弥陀佛,要是拆开的话,就真的这六个字都跟阿弥陀佛好像没什么关系,除了佛字还跟这个佛有关系。那么佛字拆开的话又是只是一个人一个弗,那就更成了另外的意思了。所以这个名号是假名,但是它能够招感这个实德,德行是真的,能够呼唤招感这个实德,真实的德能呀!因为我们有时候,你看后面要讲到说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不可思议。大家怎么理解这种佛的真实德能不可思议?我们总在讲不可思议,不可思议法到底是个什么法呢?

因为我们很容易就觉得说,有时候觉得净土反正你也弄不明白听不懂,就扔这么一句吧,让你别想了。不是这样子的。这个不可思议它只是一种描绘的真实情况。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一个小小的人道中的,六道中里人道中的这么一个众生的一个意识思维局限,你再怎么攀援,再怎么往开撑往开打,你都窥不到佛的不可思议功德的全貌。他当初的发心,怎么开始发心,修行途中的积累,人家途中的一件事我们都已经根本窥不到,不要说六度万行中,无量劫来每一生每一世的件件修行功德之事了。那么在这样的积累,积功累德中,他就完全对于法界的这个彻底的开发,我们也不知道开发的那个地步有多大,那个能量显现的有多强,我们不知道。达到这种境界,发挥出来这种能量有多么的微妙,多么的势不可挡,我们也不知道。我们怎么想都想不到,所以这时候才叫做德不可思议。你能知道阿弥陀佛现在在整个法界藏身,他这个功德怎么发挥的,怎么设置的,大家能想到吗?根本想不到,你永远都要在他后面。这种想不到就是他永远比你就高那么一点儿,他就不在你上边浪费,也不在你上边不够。

就这些巧妙的设置,我们想不到,所以称之为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呀!你如果能跟这个不可思议法相应,其实你也就是说跟佛相应了。在某种意义上,这就是彻底破除我执,否定自己自我的这种思维功能,这才叫不可思议法的受持。但是问题是什么呢?这个不可思议,不是我们就没办法受用了,怎么受用呢?这个不可以思议功德虽然作为佛的拥有,佛现前拥有的,可是如果我们要把佛的功德用这个来进行一个统摄或者吸收,怎么用载体,怎么用呢?就是用这个名号。由于用了这个名号,所以这个佛的实德不可思议,显的流淌过来到名号的身上,他也不可思议,这就叫做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大家能理解吗?名以召德。什么叫名以召德呢?我们说水,渴了一说水都有望梅止渴的功能,想一想水就马上有一点止渴了。为什么?就是水的功德在你心念中起了作用了,这就叫名以召德。你说火,非常寒冷的冬天,你说烤个火吧,你一说火,这个火的温暖感就马上就开始,就在你心念中就开始变现,这就叫名以召德。我一说北京,你们都生活在北京,有谁不能够马上明白说北京的一些内容呢?

虽然你们每个人对北京的认知,对北京的接纳,对北京的投入都不一样,但是肯定每个人一说北京都有你心里的北京,马上就同步就引发出来了。但是怪得很,你说我们身在北京,现在身子真的身在北京吗?但是我们确实又在北京,现前受用着北京的这个承载啊。那我们怎么知道我在北京的?就是因为你懂北京,也同步懂北、京这两个词合起来所承载的北京内容,那么这个时候一系列的这种形式化,就开显了我们的觉性,就开始就用名就显这个德能。所以这就是说,这里讲到说一心不乱者,首先我们要知道名号的功德,再次要吃透他的不可思议的内涵。你看成时法师在这一句上面说,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不可思议,他后面批眉了一下,就是注释了一下,什么大家知道不?

他说:信则便信,拟议则不堪,就是你信就信,不信你就拉倒,根本就不跟你多说。为什么?你肯定又要问,为什么不可思议啊?有什么不可思议的啊,你给我说说。他都说了不可思议了,你还要问为什么不可思议。所以你说这样的法,我告诉大家,净土确实在这个时代会越来越不吃香的,你知道为什么?因为他要求都是熟瓜呀,现在满世界都是生瓜,连花都没开,你说他结果以后,熟了甜了,他能想象得到吗?他根本不愿意,根本就不想,他连个死都不愿意面对,不想听这样的不吉利的话,他不知道生死其实是我们所有的生活内容。这就是现在弘扬净土法门越走越窄吧,有时候真的越走越窄,我遇到太多的抱怨,嫌说讲这些法不受用,没用。可是大家知道,我们不是说这个法给你用,而是让你来用这个法,不是说迎合着说你想怎么用,我给你怎么用。这法能变吗?只有你自己变呀。

不过虽然拟议则不堪,我们这里进行一个自我说服,尝试一下吧。什么叫做名能够召德呢?它是真实存在的。那么我们不要远离当下了,就以我们现在说法的道场来讲。什么叫做以名召德呢?就包括我们现在,刚才给大家灌输的这个道理,这是个道理吧?这个道理,我说了这么多的话,这些话真的跟我们讲的这个道理有关吗?从本质来讲,从割裂开来一条一条地分析来讲,它没有关系。为什么?话就这些话,你看,我说的话就这些话,跟这个道理有什么关系呢?没有关系。但是问题是什么呢?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全凭这些话。所以这个话的重要性,就显现在跟道理同步的重要,就显现在它能让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这就叫做以话召道理,就这个意思。所以我们大家听了以后,弘扬出去,传播开来,功德无量,都是因为这个道理。因为不是一般的人都能够掌握这个道理,领会这个道理,都能行这个道理,不是的呀。在这个层面来讲,这个道理怎么知道,怎么受用啊?还是用我今天嘚吧嘚一早上的一堆文字把它叙述的呀。所以导致本质上这个道理的功德就用这个名言来传达,而且有了实效,我们还可以依着这个名言来收到,吸收,那从这一点来讲的话,这个道理全部由这些名词概念给凸现出来的,离开它,你根本就没办法知道它的意义,这就叫以名召德,以德印名。

如果你真的把这个现前的这个道理能够同步到念一句佛号来讲,你就知道,虽然南无阿弥佗佛这句话没什么,可是因为阿弥陀佛背后真的有个阿弥陀佛,真的修行,而且我们念他的功德,执持他的功德转为自功德,就是由于这一句名号,所以由于这一句名号,就由于阿弥陀佛本身他非凡无比,也使得这句名号一样的非凡无比,就是在名言上,这就叫做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你了解了这个以后,那么下面就好处是什么呀: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就是两种情况出现了:一种从偶尔的情况来讲,你散乱地称一句佛号都是成佛的种子,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就是把这个佛种纳于我们的八识心田中了,一旦时机成熟,就成为成佛的决定性第一因素,这就叫做名号功德,这还是从偶尔的玩儿票的性质来一下。如果你从专业的角度,从执持来讲,就靠这个法,执持,一心执持,相续不断,得佛接引,往生极乐,就到不退位的功德利益。后面我们会讲到这个力用,达到不退。这是这一段话。

我们再往下看,虽然讲到这里,但是修行的途中你所用的手法它是千差万别的,所以蕅益大师这里先讲到了说:然诸经示净土行,就是说所有的经典里面开示怎么修行净土之行,所有的行门,万别千差,各种各样。修学净土法,念阿弥陀佛是正业,可是其他的助业有很多种,所有的修行其实都是在修净土。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你看,万善同修,每一善只要你修行成就了,都能够生净土。当然,我们也要知道,这些是全凭着你要回向,全在于回向发愿求生,才能够净土行成。那我们大家这里了解一下,你看每部经典里面都讲到各种修行的方法,这里讲到的说观像,这个法门呢,大家读过《般舟三昧经》吗?

《般舟三昧经》里面主要讲的就是观像的方法,就是真正地得塑一尊阿弥陀佛,现在大家大众的视野前,然后大家就是在这个上面修,《般舟三昧经》的修法也是常在修,常在行。我们现在很多人也不是去修般舟嘛,修不了嘛,站一会就腿酸了腿肿了,身体不如古人。但是《般舟三昧经》里面讲的就是观像念佛的方法。你们要知道,《般舟三昧经》翻译过来的时间很早,真正咱们东土就是翻译释迦牟尼佛讲的经典,那个时候同步最早的有两部大概作为代表:一部叫做《般若道行经》,听过没有?也就是讲般若,就是讲空这一类的经典;还有一部就是这部《般舟三昧经》。所以大家看,古来大德从这个西天的法水往东土引的时候,他们就知道说最重要的先往过来引。

所以那个时候他引的第一个就是根本法,就是万法皆空,般若波罗蜜,《般若道行经》。第二个同步引的就是《般舟三昧经》,念佛忆佛。这里边都有道理有密义在其中的。就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现在已经公认的就是这两部经典翻译得最早,最具有代表性。这是《般舟三昧经》里面讲到观像的方法。那么观想,就是我们后来净土的第一经《观无量寿经》,我也讲过《观无量寿经》,十六种观法,就是观想念佛。大家要知道,三部经典里面《观无量寿经》,就是净土的根本经典,是最早期的,而且那时候特别火。我们给大家讲解的时候,《观无量寿经》的注释要多过《无量寿经》。说明当时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是最突出的。那里边讲到说观想念佛的十六种观法。你看这还是步步没离开忆佛念佛。

那么这里讲到的礼拜供养五悔,这三个版块主要是《普贤行愿品》里面的十大愿王展开的。十大愿王最后导归什么呀?极乐。你看,所以蕅益大师就没有离开。这里边随着展开,你看里边,十大愿王里边,这里讲到的礼拜,就是礼敬诸佛,称赞如来,这就是指的礼拜这个内容。供养,当然就是广修供养了。五悔比较难理解一点。大家知道五悔包括什么内容,当然五悔的核心就是忏悔。五悔,核心就是忏悔法门,多发露忏悔。还有四个就是说劝请,劝请佛住世呀,劝请佛讲法呀,这也是可以灭罪过的。包括回向,还有随喜,还有发愿。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这五个门,叫做五悔门。这五悔门,这里边其实也在十大愿王里边。比如说忏悔,就是忏悔业障,十大愿王里边有。劝请,其实就是请佛住世,请转法轮。这叫做劝请。随喜,不是有一条叫随喜功德嘛。发愿,就是常随佛学和恒顺众生,这都是指愿力的范畴。那么这个回向就是指的普皆回向。等等这些,这就叫做五悔。

六念的话,大家可能比较接触得多了,你们都受过八关斋戒,对不对。八关斋戒里面就讲的六念嘛。要念佛是我们的慈悲导师,念法是诸佛之母,念僧是这个人天的福田。如果念天,念戒,念施,这就是说长寿安乐,清净三业。念戒也能够清净三业。念布施能够普济有情。这属于六念。但是六念并没有跟往生脱离关系。因为如果大家还记得《观无量寿经》的内容,有三种众生可以往生。除去这个慈心不杀,具足戒行,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之外,还有一个:勤修六念,修行六念,回向发愿。在观经里讲到说,有这么三种众生可以往生,其中的一种就是:修行六念,回向发愿。这还是没有跟净土脱离开来。

当然这些一一行成,皆生净土。就是说,以念佛为正修,余行这些都属于助道,助行。但是助行只要你修行成就了,能够回向发愿,那么也都能够往生。但是大家要知道,后面因为有重点的突出,所以这里其实它是一个铺垫。为什么铺垫呢?就是这些法门收机不广,下手不易。能明白这句话吗?我们来弘扬受用佛法,一定要知道它要最大意义上的利益,就是必须有一个普度的功能。你看有的那佛法非常的高妙,或者甚至完全不按套路来,它也能度人,可能这个世界里面它就度一个,有一个这么个根机。那你说这就意义不是很大了。佛出世他最基本的一个情怀就是什么?普度众生啊,慈航普度啊。观音菩萨就叫普度。所以我们以后在跟别人分享的时候一定要记住,有碍普度的法不能够普讲。如果是独特的法,你可以独讲,你不能够在公开场合普遍讲,普遍讲就可能度了五个人,就害了五百个人,那你这是度呢还是害呢?当然这里并不是说这些法,这些法也是普度法,只不过不如念佛这一法来得最广最容易。

所以你看,后面讲到说: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就只有持名这一法,能够执持名号,最具普度价值,最能发挥这个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的出世本怀。下手最易就是适用一切根机,谁都会,哪有不会念阿弥陀佛的。这个普度价值普度到什么程度呢?我给大家讲啊,这法灭完了的时候,到那个时候只有一句阿弥陀佛了,南无阿弥陀佛。而且还不是能够人人都能念全乎。到那个时候,谁能把南无阿弥陀佛一口气念下来,两口气也行,只要念全就行,那时候就叫天人之师。什么标准?能够念全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的人就是人天师表。大家知道那个年代到了什么地步。可是那样的话,它还能够具足普度价值,还能够摄应当时的根器。因为那个时代的人是怎么样的情形呢,就是念个南无,就不会念阿弥,认得阿弥,就不知道陀佛。

就东倒西歪,踉踉跄跄,都是这样的人。可怕吧?所以为什么说这里下手最易,收机最广,你想想,你比如说我们前面讲到的,不要说其他的,就说这个十大愿王里边吧,随喜法门是个好法门,是不是?可是如果让嫉妒心强的人修,他修不了啊。他下意识地就是不随喜,不是随喜。如果他修不了的话,光在这个上面迎刃而上,他上不去,那还不如绕开,让他修什么啊?或者是请佛住世,或者是普皆回向,可能他能够修。那就用那个门入,这个门入不了,或者难入。你比如说,恭敬心弱的人,让他礼敬诸佛,一尊佛他能做得到,跟他相应的佛他能做得到,然后其他的佛他就做不到。很多人他就礼阿弥陀佛,他就不礼药师佛。为什么?他说他是修净土的。

这样执着的人,你修净土你也不是个好修净土的人,排他性极强,我们也不提倡这样。你能够礼现在佛,能够礼过去佛,未来佛你能礼吗?因为人人都是未来佛啊,六道众生全是未来佛啊,所有一切法界众生都是未来佛,你能礼遍吗?你礼不了啊。你比较吝啬的人,你让他去修个普皆回向,诸位都是修行人,应该最有这个感慨了吧。生怕今天修的那点功德一下子给谁谁回向完了,就剩下的不够给自己回向的。普皆回向就是你连回向的功德一点不要,全部送给人家。但是我们没有,这个账算不过来,不知道这才是大账,然后完了,哎呀我今天诵了一部《地藏经》,我给他回向完了以后,我自己还能给自己回向吗?其实言外之意就害怕这点功德没了嘛。给他花了,不能给自己花了。把它点着了,自己就灭了。所以他就修不了这个,心到不了这个普皆回向法上。所以这些行,一一行成,皆生净土。但是我们一一行,可能成不了。这个也成不了,那个也成不了,就不如索性修这个能成的。这个谁都能成,为什么?就会念就可以,你就念南无阿弥陀佛。

所以这里才讲到说这个执持名号。执持名号,它可以说具足三种殊妙,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有三种殊妙。你看,第一个我们上面说的:收机最广,下手最易。这是从事相上来讲,属于事妙。后面形容叫做: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这属于理妙,这个道理非常妙。为什么说这个道理非常妙呢?第一方便是什么意思?方便中第一方便。大家都知道说,《法华经》里面有讲:无二亦无三,唯有一佛乘。后面也讲到唯有一佛乘,那么这个一佛乘就叫做什么呀?才叫做真方便,不落到三乘的诸行方便中,也就是第一方便。我念念都是念佛,以无上佛境界做为手法,还有比这个方便的方便吗?其他的方便都是慢慢慢慢往上引,这个就直接把最高处拿来你用,这就叫第一方便。无上了义是什么呢?

念念即佛,佛的境界是什么?叫做第一义谛。大家听过第一义谛这个词吗?就是最高、妙高峰顶,再不落第二义门,就是在第二个层面都不跟你去商量的,离言绝待的。那么你念念即是佛,念念即是无上了义。这里讲到圆顿中最极圆顿是什么呢?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不二,没有心外有佛,没有佛外有心了。到这个地步,你一定不会走偏,而且一定不会慢慢地来,是顿入。所以叫做圆融顿超之法,圆顿中最极圆顿。从度化的众生广度上,下手的这个容易度上来讲,这个事相上它很妙,那么这三个形容上,在道理上它也很妙,这样的一个殊妙。为什么呢?因为它具足了所有的修行中的修行,都在这个念佛心中,已经具足了,无量法门都在心中,所以才叫做圆妙。事也妙、理也妙,修行起来就属于圆修圆妙,圆证法门,所以叫圆妙,这才叫持名一法最为殊妙。大家相信这些话,相信这些话你才能念得起来有劲啊!如果你不相信这些话呢,就这么说了一堆道理,也没什么意思。

后面形容: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这都强调它的什么呀,讲到它的功用了。投到乱心里边,自然而然,你的这个凡夫心就转成了佛心了。就像这个浑浊的水,在上古的时期,应该有这样的一种清珠,好像我们现在不是有一种沉淀剂,或者放点石头,或者说过滤一下,这个水的杂质就都能够过滤变清。在古人的福报中,人家有一种叫做清水珠,这个清水珠主要你放到浑浊的水里边,即刻这个浑浊就沉净下来,水就清了,这就叫做: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我们现在没见过这个宝贝,很可能这么一听说,诶,这是个啥东西,浊水不得不清。那么中间有一句大家看: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所以释迦牟尼佛由于这么个法门,持名一法,谁都不知道有这个法,谁都不知道有这个门,所以他才没有人问他自己说出来的。特别向智慧第一的舍利弗,把这个法给他讲出来,让大家向舍利弗大智慧第一的弟子来学习。大家要相信,要随顺教法,要这个要执持名号,是这个意思。

再往下看,这一段里面我们还在讲明宗,明这个宗,这部经典的五重玄义是宗。后面就是说总的一个汇总的一个结果。信愿持名,以为一乘真因。四种净土,以为一乘妙果。举因则果必随之,故以信愿持名为宗。你看,刚才讲到《法华经》里面只有这个一乘的真实教法。一乘真因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其实成佛之道就一种之道,就只有一道。用佛之乘,乘载的意思嘛,成佛,运载大家从凡夫到佛的这条道路上,这个船只有一条大船,无二亦无三,其他的都是方便法,只有这个一乘成佛之法,才叫做真实的教法。所以这里讲到的说,信愿持名,大家看,本来把《法华经》里面成佛的状态,这个成佛的因果,这里居然给替换成信愿持名就能够达到了。

那这样来讲的话,以为一乘妙果,就是说念佛求生的四种净土,就是成佛之土,到了这儿就是去成佛的,一生补处嘛。后面我们会讲到。这里的四种净土,就是指的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或者叫实报无障碍土和常寂光土。这后面又要讲到一些大的佛学知识,我们还是要准备准备,认真来听。那么这里讲到的说以三资粮为正因,有因必定有果,那么这四种净土,往生到那儿称之为三资粮的果报。就是说你如果以信愿念佛了,将来一定会如影随形般地生到这四种净土去。故这里讲到的说这部经典,以信愿持名为这部经典的正宗。这里说四种净土之相状,详在妙宗钞,及梵网玄义,兹不具述。在后面,依正文中,当略示耳。

也就是在后面会给大家稍微详细地讲解一下。四种土,大家有没有概念?四种国土?什么叫做凡圣同居土呢?什么叫凡圣同居土?很多时候我们听这些,哎呀凡圣同居,真的是抽象。凡圣同居土,就是说在这个国土里面,人和天属于凡夫,又有罗汉和辟支佛属于圣者,还有菩萨。当然这些圣人也是有差别的,有的叫做权圣,权巧的权,有的叫做实圣,真实的实。什么叫做实圣呢?就是他这辈子投生到这儿来了,他真的是六道轮回来的,他做不了主,被业力牵引到这儿来的。那么牵引到这儿来呢,他还有一种业力是发奋图强,要修行出世的业力,所以他就发勇猛心,行精进行,就修。修着修着,这辈子就正好从凡夫转向圣人途中,在这辈子显现,所以他就真的从凡夫修成一个圣者了。

但是修成圣者,他没有真正的成佛,或者大菩萨,他还是有局限性的,这叫做实圣,真实的圣人。权圣是什么呢?人家早就成就了,权巧示现方便地又再来这儿水月光中又一场,又来演一回,度一把,这个叫做权圣。也就是我们这个国土里面,有这么两号人,那么这两号人都属于圣。又有两号人,除了圣,还有我们这些罪恶生死凡夫,所以叫凡圣同居土。大家听明白,先把这个内容给大家贯一下,下一讲来的时候特别要用到这四种国土,所以我们一定要记得,回去再自己也查一查。什么叫做方便有余土呢?以前也讲过,今天稍微再详细一点。方便有余土就是已经断了见思烦恼,又出来个名词,什么叫见思烦恼呢?下一讲讲,今天不讲了。

见思烦恼就是等于说,一旦断了见思烦恼,就能够跳出三界,跳出三界去哪儿去了?不是就灰飞烟灭,没了,哪里去了呢?就生到方便有余土。为什么叫做方便呢?这个小乘的行者,他修这个方便道,七方便道,有知道的吗?五停心观、总相念住、别相念住,还有暖、忍、顶、世第一这七种阶位。修这个七方便道,然后慢慢断掉见思烦恼,这些生到的国土,因为他是修的方便道,所以叫做方便。但是我们所具的烦恼不仅仅有见思烦恼,还有什么呢,还有尘沙烦恼和无明烦恼。一般一个凡夫所具足的跟佛比起来就差这三样,我们多了这三样,佛断了这三样:见思烦恼,尘沙烦恼和无明烦恼。因为修到方便有余土的人,他的见思烦恼断了,但是尘沙和无明的烦恼没有断,所以叫做有余,方便有余土。

这个方便有余土有时候又叫做变易土。就是虽然他出了分段生死了,他还有变易生死,所以又叫做变易土。变易土是什么呢,变我们凡圣同居土的这个色身和外在的世界,而把它转易为方便有余土的正报和依报,所以叫做变易土。这个第三个叫实报庄严土,又叫做实报无障碍土,这就我们更不能想象了。什么叫做实报呢,就是因为你修真实的六度万行之法感得真实的殊胜果报,就叫实报。那为什么叫实报无障碍土、实报庄严土呢?一旦进入这个国土,就是说外境跟内心,人家已经没有分别了,就跟我给大家讲的,心和境已经互不妨碍了,也就是精神和物质已经没分别了,没有这种对待的分别。尘刹互和,一个小微尘跟十方国土能够相互就能够无碍圆融地掺和一起,我们说的掺和在一起,和和面一样和在一起了。

所以这就叫做无障碍。这个国土只有菩萨所居,凡夫和二乘没份儿的,你根本去不了。极乐世界就属于实报无障碍土。但是可不是这种类型的,他说是实报无障碍,可是我们这儿的实报无障碍,他是只有菩萨所居,没有凡夫二乘。极乐世界的实报无障碍是,只要你念佛往生的,都能够在那儿待,这就叫横超。那么这个常寂光土,大家就不要多说了,就是常有的本有的法身常住,就跟镜子一样的,它自己没有样儿,但是你什么东西来了,它都能映出来那个样儿,所以叫做常寂光土,这才叫做真佛真土。这四重国土。这个四重国土,咱们这儿都属于秽,比如说凡圣同居,就凡圣同居来讲,我们处在凡圣同居的秽土,但是带业往生的人处在,到了往生以后就叫凡圣同居的净土。

所以为什么今天先给大家讲这个内容,因为后面我们要讲到它的释名显体明宗论用,要讲到这部经典有什么功德力用,你得知道。可是问题是你要知道他这部经典有什么好处,你连好处是个什么你都不知道。能听明白意思吗,就是我想讲讲说,大家要知道这部经典学习以后有什么好处呀。问题是说有什么好处,你要首先知道什么是好处和坏处对吧。我们现在连好处坏处都不知道,啥是好处啥是坏处?所以今天先把这点知识告诉大家。好处,就是先往净土生。那么净土有些什么类型的净土,有四种净土。这四种净土是怎么个概念,里边都是怎么待的,怎么样的人能待,大家要至少有一个粗浅的认知。今天就给大家讲到说这四种国土的相状,相貌,大概是这个意思。

下一讲开始我们就要讲到这部经典的力用是什么。力用是什么?大家看到下一句话了吗,力用是什么,第四明力用,对吧,什么力用呀,怎么说的,此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那你要知道往生不退的这个好处呀,首先你要知道什么叫做往生,其次你还要知道怎么个退法。然后你才能知道,假如果退了会怎么样,你才能知道说不退意味着什么。那么到这个不退,一般情况下有多么的难,然后我们现在让你怎么一下就能不退,你也得知道。这样全部清楚了,你才能理解说,这部经典的功德力用是什么呢?是说往生后能够当即就得到不退的这种位置待遇,这才叫做好处。

今天时间关系不往下讲了,今天留一点时间吧,因为毕竟这几讲比较难。你们仔细把你内心的这种想法呀,不解呀,疑惑呀倒是捋一捋,不要故意地想问题,为了提问而提问。但是你确实真的有问,我有个要求,你的问题必须与我们五重玄义的内容有关系,你不要再站起来问一下,我这前几天有附体了,谁附体了,怎么办呀,今天不回答这些问题。你所问的问题不要问高考,过一段时间小孩要高考了,要怎么怎么样,今天都不回答这些问题。只回答你学习五重玄义哪个部位你真的有疑惑,贯不过去。你们可以想一想有什么问题可以现场提出来,我们尝试着看能不能够解答。大家想,站起来说。为什么每次中途休息,我要温习一下功课,好多问题就来了,在这会儿明目张胆地让你提,你说吧。

提问:今天说到要有厌离心,厌离心呢,如果对境,痛苦的境我们容易生厌离心,但是你看我们现在工作挺舒服的,房子也有,车子,家庭,这种厌离心呢比较难生出来,那如何修?在这种环境下如何修,容易生出一种厌离心呢?

宏海法师:好好好,请坐,谢谢。好我们大家感恩这位同修,他这就是非常生活化的问题,就提出来这个厌离心的问题。厌离心,他就觉得我们如果说有一些烦恼或者不自在的时候,很可能还能够发生点厌离心,可是问题生活又如此的温存,每天在花花绿绿的世界,那么我们如此的喜欢跟它拥抱投入,就是你就割裂不开。这样的话,这个厌离心就生不起来。所以你看,我想这个问题出在哪儿呢?有一个典故,就是说一个人的福报非常大,他特别喜欢修福,修福他修得福报很大,而且要常享福嘛,马上又要享大福了。结果就被佛菩萨给观到了,这个佛就化现成一个人来跟他来结缘。结缘以后还给他当侍者,就给他洗衣服,提鞋,伺候他,每天伺候他就让他快速地消损福报。

为什么?世间的福报障碍他智慧的产生。所以说,我们说知苦的这种呀,为什么你看在我们通常的修法中叫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呢,首先你一定要了知苦的生起,那苦有几种范畴,这就我们教法上没有去对应自己的生活状态。一般我们以为说,不舒服的时候是苦,舒服的时候就不是苦了。你一定要知道舒服是会过去的,舒服一定会过去的。如果说遇到这样的情况,有几点可以,就是说具体我们操作上有几点可以补足。一个是你树立见解,树立见解是什么呢,就是咱们这个世界,在《红楼梦》里边都说到那块石头要来红尘中走一遭嘛。那两个道人就告诉他说,那个地方不是很好玩,有一种情况叫做乐极生悲。所以大家我们世间也有居安思危,你在乐的时候,你就要想一想这是无常的。

就见解马上警觉生起来,这是无常的。但是确实是很多时候,我们在痛苦中能够厌离,在这个麻木中享受中厌离不了。这就需要我们在法上熏修,建立自己的见解,这是第一点。再一个怎么样的弥补呢,就是你得修法。为什么你在痛苦的时候,有这个想出离心。然后比较自在的时候就没有出离心了,因为在法上没有体验。如果你一旦在法上有体验,就是法味尝到了,你还不用说入大禅定得念佛三昧。你今天心里稍微清凉一点,或者说得点法喜轻安,你马上对世间的这些自然而然就会生厌离心。而且这种厌离心,不仅仅是在逼迫和烦恼的苦中,对享受也会生厌离心,对情爱也会生厌离心,对什么亲情友情爱情,整个这个娑婆世界,这种染缘的包围,都会生起厌离心。

为什么,因为我们尝到西瓜了呀。你之所以对这个芝麻丢不下,就是因为你从来没吃过西瓜。而且永远都是一堆没吃过西瓜的人,看着你丢芝麻的时候他就过来,你傻呀,这个芝麻,人人都有芝麻,我们都抱得紧紧的,你为什么要丢呀。因为他们眼里没有西瓜,结果你也没尝到西瓜。只有吃到西瓜,才知道芝麻太容易就丢了,出离心就出来了。而且这种出离心你是占据了主动权,不是在被动逼迫的情况下,被佛菩萨加持,被因缘促成了才修的法。所以要在这个上面要多多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讲《弥陀要解》,你看说出来厌离。这位同修提的这种问题,其实就是我们厌没有什么呀,就是没有舍至究竟。只能舍苦的层面,舍不了乐的层面。所以往往就对极乐世界误解以为就是去享乐去了。不知道极乐之乐是什么,是绝待超越苦乐掺杂和无常转化的这种超脱之乐。其实就是法味,就是禅定。好。希望大家能够树立这个见解。

提问:我想问一下那个,就是《无量寿经》里面的一句话,就是:无极之胜道,易往而无人,我总觉得那么多师父弘扬净土,让大家念佛,但这句话怎么解释啊?我总觉得特别,大家都想去,为什么会有这么一种结果,我想问问您怎么修才能够不会是这样。

宏海法师:谢谢啊,阿弥陀佛。这个问题跟咱们今天要求的内容,从这个现象上来说偏离的,但是从本质上来讲,确实还是跟我们今天的内容有相关的。无极之胜道,就是究竟之道。为什么?就是如果说从通俗直白讲一点,佛在这里感慨:无极之胜道,易往而无人。就是这么好去,没有人去,去的很少,很多人去不了。所以你看这就我们要联想到,我们现在都号称净土行人,可是净土是没问题的,净土法也是没问题的,信愿行法也是没问题的,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也是没问题的。问题是什么呢?也许我们绝大多数的人以为,以为我们自己在修净土,以为我们已经上到这个无极之胜道了,殊不知我们太不究竟了,可能连门都没入。

所以,你看这就是前段时间,一个同修来跟我分享。他就觉得,为什么觉得说,净土的要求的根机越来越高了。他越修他越觉得净土法非常高,我说这是对的。他提出来一个话题呢,我觉得我们今天真的非常深思一下,他说也许我们号称修行净土,再再的口号,愿生西方净土中,或许把自己都骗了,或许把自己都骗了。这个对我心里震撼非常大。至少我们有很大成份其实都在自己骗自己。也就是在娑婆其实安然的度过,万般不想舍离,只不过就是因为现实中达不到,然后不断地喊口号,我要厌离娑婆,动不动就是将来阿弥陀佛见。哎呀,巴不得能够早点儿或者怎么样,但是确实有很多号称修行净土的人,临死的时候不想死,怕死。这也是避免不了的。所以我想可能症结就出在没有真修起来,今天我们倒不谈这个教理上的见解。易往而无人,就是因为什么呢,还是没有真修起来吧,我觉得是还是没有真修起来。就是已经信了的没有真修起来,这是一个,没得受用。没得受用的核心,还是没有在厌离娑婆和欣求极乐上,没有认识到净土法门极乐世界的好,没有认识到极乐世界的好。

没有观照到这个娑婆世界的苦和恶。所以这个在展开经文的时候,我们也会讲到这个苦乐的这种深义,这是一种。当然,第二个呢,易往而无人的还有一种,就是知道这个法好,但是他呢就不修,或者泛泛地修。就每天知道这个路摆在这里,可是他就原地坐在那,等着太阳落山,就不修。终归还以为说太阳不会落山,结果太阳终有一天落了山了,晚了,为时已晚了,没有去成,还得从头来过。这也是一种易往而无人,就是说有教没有行。再一个第三点,前两点都说的还算是不管你上不上道,入不入门,还都沾点边的。最难的一个,就是易往而无人的时候,大家常给说,净土法门的难就难在太易了,所以他不买这个账,他觉得根本没有这么好的事儿。这是佛感叹易往而无人的正解。

因为在《观经》里面讲到的其实就是劝大家往生嘛。然后说临终十念,乃至五逆十恶,都能往生嘛。这么一个究竟圆满,下手易成功高的法门,就叫做无极之胜道。但是易往而无人,大家都不相信。就跟我那会儿,我记得在讲《弥陀经》的时候,也打过比喻,商鞅变法,不是给大家讲过吗。谁都不相信那根柱子,从一个门扛到另一个门,就给几十两银子。因为平常的话来讲的话,连几文银子都赚不到。所以大家都在那儿看,就不去修,不相信这个法。真有一个傻后生,他说管他三七二十一,我试一把。结果他扛到那边去,银子就到手。这就叫易往,扛过去就行;而无人,谁都不去扛。但是它确是无极之胜道,为什么?扛到那儿,银子就到手了。所以难就难在易,易就易在难。就是这个互相互作注解的,难就难在它是极难信,因为太容易了。容易就容易在难,为什么呢,因为它把所有的力量,都使在这个信的这个度的关口了。就是净土法门,确实是以信作为它的最头牌的度坎、玄关。希望大家在这个上面多多用心吧。阿弥陀佛。再有一个问题。还谁有?你说。

提问:首先,感恩宏海法师,让我们有提问的机会。因为台上台下的互动交流是很重要的。同学们,打开《净土十要》的教科书。这个教科书,我这个是第十五页,最底下的一行。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实在是弄不明白,请您再讲一下。

宏海法师:非常感谢,请坐。我再把这个讲一下。这应该是我们上一讲的内容。讲到这个,确实就是这个内容呢,因为跟上上一讲隔开了,这个非常遗憾,就是时节因缘。本来我原来计划的是说什么呢,就是因为讲到了这个真如实相,万法之相是一相之相,是无相之相,是不二法门。所以说,在这个实相的大背景平台,或者一个总持真理中,一切法都是佛法。我们很简单地理解吧,就是说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法都是佛法的时候,在这个道理上来讲,这个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给大家贯着文讲一遍。确实有的同修,包括在这个直播上面讲,也是说听到这就彻底糊了。我想这个糊了,一个是因为当时的因缘,这也是因缘点滴不会乱,你看因缘不具足。

我想如果在上上一讲一气呵成的时候,大家正在热身,热度上去了,很可能就心神领会,就因为隔了一节再来讲。这一段话,就是讲到我们要信这个道理的时候,那么信这个道理是以什么呢?以真如实相的法界为理。你相信了这个道理,相信了这个道理以后,你看这里讲到的说,深信说十万亿佛土,这个十万亿佛土就指的是我们娑婆世界,从娑婆到极乐,包括途中不是隔十万亿佛土吗?那就肯定说途中有十万亿佛土,这是一个具体内容的指向。深信这十万亿佛土呢,还没有出我现前介尔一念心,就是没有出我真如实相的这个理。这个真如实相就是我现前一念心,我现前一念心就是这个真如实相。那从这来讲的话,那就说明什么?所有的万事万法都在真如实相之中。既然真如实相之中,那么真如实相就包括了所有的万事万法,是不是这样?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先来定调,定完了以后,全事即理,就是指的这个真如实相之理。那么所有的万事万法,就是这个事,所有的事能够离得开理吗?离不开吧。所有的现象能够离得开本质吗?也离不开吧。

所有的世界显现能离得开现前一念之心吗?也离不开吧。所以叫做全事即理。全妄即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这个妄想怎么来的?妄想怎么来的?大家想。妄想真的有妄想吗?妄想是怎么来的?是什么呀?本没有的妄想,依着本有的真心,迷了以后而来的。所以说虽然迷,它没有离开本心啊。虽然妄,它还是本心之所显现的。所以说现在在迷的这个真心迷了所起,但是它妄想没有自体本性,它当体就是真心,没有妄心。妄即是真,真迷了以后才显的妄。那么这个妄当体就是真嘛!就跟说,水。上次不是说嘛,水是本性,那么这个妄想是什么?波浪,真的有个波浪吗?你把这一池子水全给我抽掉,这个波浪从哪来呀?没有抽波浪,只抽了水对吧?可是问题这个波浪从哪来的呀?是水起的呀,水起的妄浪,这个妄想的浪能离得开这个本有的水吗?所以叫做全妄即真。是不是?那么全妄即真以后,我们一定要把这个一浪又一浪的这个妄想呀,把它平复下来,慢慢地不要动了,不起浪了,平平平,平成什么呀?一潭清澈不动,如如不动的心如止水,这就叫做全修即性。从此起彼伏的浪,慢慢沉静沉静成一潭如如不动的水。

在这过程中离开水了吗?没有离开水,这就叫做全修即性。你在任何的修行过程中,就没有离开这个水的本体,这就叫做全修即性。那什么叫做全他即自呢?这个呀,可能是这四个词里面最难理解的。大家想想《金刚经》里面讲到的说:人相我相众生相,都没有。那我们怎么有的呀?前面讲到的全妄即真,那我们反过来一个就是什么?全真成妄。我相人相众生相,都是妄想分别的。有我,有你,有他,都是妄想。但是在妄想中,有你我他,在真如的本心中,有个你我他吗?你也是我,我也是你,他也是你,我也是你,你也是他,你也是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即是我,我即是佛,全在一念心体中。这里是什么呢?就着以自为主导,而把他归于自。

所以叫做全他即自。如果就着他为主导,把自归于他,就应该表达成什么?全自即他。但是真如本性中其实没有一个自,没有一个他,在没有一个自没有一个他,你缘起中可以说自即是他,他即是自。也不妨有自有他。既然不妨有自有他,那么如果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由自去他,对吧?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来接引,就是他来到自。他和自,自和他,全自即他,全他即自,是不是感应道交,临终接引嘛。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这里讲到的说全他即自,最后总结的时候,大家要明白了才能把这个道理,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才能明白。为什么?因为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皆遍。就像屋子里面的灯光,所有的灯都开着。

光是一个光,这一个光,在这一个光的一团,一个光的平等平台中,你才说什么?凡夫的光是妄光,佛的光是真光,但是就是这一个光。所以叫做全妄即真。整个光,这个灯发出来的这个是你的光,那个灯发出来的好像一人一个灯一个光,对吧?好像事相是这样,可是平等来讲,就这一个光。这就叫做全事即理。那么,你以为佛的光是全部显现出来了,凡夫的光可能小点儿,慢慢你往大放,往大放,可是小的时候的光,跟放大的光,过程中的光,是两个光吗?还是一个光,所以叫做全修即性。最后才发现了根本都是一团光,没有一个你我他,就叫做全他即自。就是这个道理。讲明白了没有?能明白吗,这位居士?能明白了就如是信,如是解就可以了,再不要多想了。为什么说这些越是难的话,越不能讲,因为太讲得多了,绕来绕去就智慧都退掉了,你就越糊了,根本那个神儿提不起来,就越麻烦。

(第六讲)

因为大家学修佛法,特别是归到这个净土专修来讲,我们现在学佛呢,因为媒体传播的速度比较快,所以说方式方法呀、缘份呀、显现上,还是各种各样、各种形式、各种发心、各种因缘吧。那么弘法的模式和大家亲近善知识的模式也不尽相同,有的是有机缘这样的法会来参加,有的可能就是生活中能够亲近道场,或者还能够在一段的时间内,专在道场里面专修。但是很可能有一些呢,是一生或者修学的过程中,能碰到几个善知识,甚至只有一个善知识,这样引领着,乃至说一对一的教导,各种各样都不一样。那么从我们当下的这个因缘来讲,大家要知道,就是我们是一条大船,就专讲净土的这个教法和修法,就这么一条大船。

这个大船是开放式的,也就是说任何人、任何机缘、任何根机都能够随时随地地上船,都来可以听。但是因为这条船,它就缺少了一些一对一的,因为这条大船上人也多,大家都在上面,你必须从整体上来讲,自己要站好了要坐稳了。如果说有一个两个的没站稳,或者有点儿动摇,或者落下了,这个船也停不下来的,就是这样子的。我不知道说的大家能不能理解,就是我们只在这个法堂上,以法的因缘,希望大家能够跟进上来。因为人的精力有限,你像前些天我们聊起天儿,就是说一个人的近距离缘份中,除非像佛陀大圣者这样的出现,像我们一般的这样的因缘中,能够辐射到有二百个人,能够真正近距离深度地辐射到,这就已经到了极限了。所以我想大家一定要明了,就是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这个大船正在游,往前进行的这个进程上来。这样的话,很多时候我们就跟演习一样,你一定要在这个演习状态来听这个法义。否则,有的问题其实已经讲过了,有的问题已经不止一次地讲过了,但是还在这个上面没有开化,那很可能就是说,也是像经里面说,有时候于大乘法义不能够记得住,这个也可以理解,但是大家就要一遍再一遍地去温习。

特别是讲到这个五重玄义,《弥陀要解》的五重玄义,大家一定要听明了,要听透了,要学透,把心安在上面。就像这个钢钉,钉这个榫卯一样的,这么大的一个框架,这根本的这个法义这个教法,你一定要把它钉死了以后,这样的话,心地不动了嘛。心地不动,在勘验的过程中,有些微细的烦恼,甚至顺逆的因缘出来的时候,你的力量是非常足的。很可能在外在的这个心念上随着它摇摆一下,但是你的根本心地已经动不了了,这就叫深信切愿坚固行。所以大家在听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法义给听透了,要注意力集中,要像这个禅修一样,要像相续执持念佛一样,念念都不能够有妄想。

今天的内容,我们从第四明力用开始。还记得前面给大家讲过说,力用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就是你能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水准。你知道这个人长什么样儿,叫什么名字,干什么工作。那么你一系列的这种状态中,你的付出中,最后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回报,也就是你的生活水准。生活水准很重要。我们现在每个人都在生活当中,那么这个水准,你要记住两点关键点,我们今天听它的力用在哪里呢?一个是,你看:此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它能让你过上什么日子呢?第一个,能够往生;第二个,能得不退。所以大家就是,下面我们特别是上半场的课程,一定要把这两个点能够抓住,才能够提纲挈领。因为好多时候,我们往生还常说,你说不退是个什么概念呢?都不晓得不退。

不退,特别是从修道位上来讲,证道位上来讲,你都没尝过不退,没到过这个。说实在的,一个修道者,如果你没到过不退的这个日子中啊,你都不知道这个退的日子有多苦,是非常可怜也很可惜的。很可能就是由于我们一样的付出,甚至生生世世一样,更艰辛地付出,就是积攒不到那个不退的功德点上,然后就把它又流掉,流失,又走散,就是这样子的。所以大家要知道,这里边讲到的力用,其实就是这部《阿弥陀经》的功德。力就是功,用就是德。这部经以往生为功,以不退为德。这是它的力用,大家要记住,也就是它在的生活水准。那么要领略这个退的苦,说实在的,你不好好儿修,你还领略不到。

可能大家觉得说怎么会这么说呢?为什么还要大家领略这个退的苦呢?因为你没有好好儿地进,就不知道退的无可奈何。也许大家会觉得说,好像这个不退,这是一个修道的位置,一个圣人的阶段境界,好像跟我们一般的凡夫,或者学不学佛也没什么关系。不是这样的,我跟大家说,不要教条地来理解这个不退,好像是修证次第中的一个阶位而已。这个退,你们发现了没有,是随时随地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不管你去学修与否,信佛与否,只要你在这个世间生活着,在这个诸行无常的染土中,世出世间法中,每天念念刹那都是随时都有可能退,而且是必退无疑的。所有的进,由于你没有对佛法的修证中有所突破,那么一定是面临什么呀?你的进其实就是为退做准备的,就不断地往前走,不断地向后退,滑落。你看我们生活中,其他的不说,这段时间去共修的途中,我们共修有个小道场,在华睦大厦,那一层就有一个卖彩票的。

卖彩票大家知道吧,卖彩票是什么?就是发财了嘛。但是大家知道,我们这个世间还有一种情况叫破产。你发了财了,你攒了钱了,但是你会什么呀?你会破产的。破产就是什么?就是生活中的退嘛。你现在有时候炒个股票,你们不是都炒股票嘛,炒吗?有炒的。炒股票会涨还会跌呀,这也是退呀,从财上会退。从情感上也会退呀。你们谈过恋爱就知道,正在卿卿我我,难舍难分的时候突然就变了。这个心是说变就变,微妙得很,你们只要谈过恋爱就知道,不知道为什么。为什么呢?因缘业力呀。都没有退和进的分界点,正在这个好像乐得快乐的时候,突然间就生悲,就失恋了。这也是退呀,有一天心变了就退了。

现在我们,你生病好像吃点儿药,打点儿点滴,治好了,还会发作呀。有时候你第一次重症,或者是动了个刀子切除了点儿,问题它还会复发呀,复发就是退呀。所以大家看,这都是退。不仅仅在修行的路上,在我们生活中的这种败笔也是一个退。所以我们只有说深刻地观照到这种进进退退之中的麻烦,这种进少退多,退大于进的这种情形,那么我们才能够非常稳健地、渴望地来知道这个横超法的殊胜性。因为一旦你往生以后得了不退,这些过患都全免了。我们这里就是一个退的世界,为什么会有什么急转直下、一日千里这些形容词呢?它就是会退的现象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没有办法。所以大家要认知这个:一个是往生,二一个是不退。正由于不退,对于不退的向往,那么你对于往生的心才更加地猛烈。只有你能够成功地往生,作为一个增上,你才能够用凡夫的身份往生之后,能够得到圆证三不退的这个待遇,就是这个生活水准。

所以今天,这个内容我们先点一下题。就是先要以我们通常的教法中四土的次第差别来明了,你得知道说我们通过自己的能力,断烦恼的深浅,能够生到什么国土,能够呈现什么世界。当然我们上次不是给大家在末端的时候,讲过四种国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和常寂光土,这四种国土。这四种国土呈现在我们的心地中,因为是内变根身外变器界嘛,到底是烦恼招感还是智慧显现,这都跟外在的国土和内心世界完全是同步的。那么你要从染到净,从低级到高级的这种显现,它一定是通过断烦恼的、证清净无为法的这个级别来论的,到了什么程度,就给你显现什么国土。但是首先说,你得依照自力去断惑证真,自己的力量,这个我们要明白。得了这个明白以后,再能够显示说,以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为增上加持,让我们横超出去这个四土,生在极乐世界,只要生在最低的凡圣同居土,就能够得圆证三不退的这个净土大利益。所以大家一定要听明白这个线索。因为你要知道,净土的大利益是一个不共法,在我们这个世界没有这个法,就叫不共法,独此一家,就这么个大利益。所以要把竖和横要搞明白了,你才能知道什么叫不退,要追求不退,要相应不退。

我们首先来看:此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往生有四土,各论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你看这里就是说,首先从这个怎么生到这四种国土里边,那么生到这四种国土里边呢?是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功夫,和你对无为般若空性智慧的这个证量的。那么在这个证量中,你看这里是因为讲净土法门,所以它是以持名念佛为修这个因,转这个生国土果的这个根本法门。所以大家要看到: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这是第一个,大家要先把层次分清,因为后面的内容信息量又比较大了。它这个教法次第非常的严格也很明晰。所以我们首先要知道说,四土我们已经弄明白了,有这四个级别的国土。

那么用念佛,信愿持名,它有你念得好不好,你的信愿真切,你念的功夫,差别在哪里?有三辈九品,有四种国土的不一样。那我们就要搞清楚,念到什么程度生到什么国土,得到什么利益。所以大家来看,第一个:若执持名号,就是说我们念佛,念阿弥陀佛,念佛念得怎么样呢:未断见思。这是一个门槛儿,也就是一个条件。条件是什么呢?你哪怕没有断烦恼,最粗重的烦恼。我们已经不止一次给大家讲过,见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见解上的烦恼和思想情绪上的烦恼。见思惑,迷惑嘛。这个见思烦恼它最普遍地发作于什么地方?发作在什么地方什么范围,有知道的吗,知道这个分水岭吗?从世界的范畴来讲,三界之内属于见思烦恼所烧之处,如果烦恼把它当做火的话,三界之内就是由见思烦恼作为我们的主宰。

那会儿你还谈不上说,后面还有无明惑、尘沙惑。反过来说,就是你把见思烦恼给破掉,就等于说出了轮回,不受三界之报了。所以说把见思烦恼破掉,已经就破我执,就转凡成圣了。这是一个修学次第,教理上大家要明白。那我们要了解一下,什么是见惑,什么是思惑呢?见惑就是见解上的烦恼。你比如说现在我们很多时候,比如说对于身体,认为真正有一个我,这是一个见解。认为这个世界不是好就是坏,不是东就是西,这是一个对待,也是一个见解。甚至包括我们现在有时候在学,从小儿受教育,深深地坚固这个世界不是唯心主义就是唯物主义,死定了就是这样的世界,就是这样的意识形态。人,不管他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但是当下的生活是真实的。

确定有一个人,那么他就要生活、要学习、要相互之间有这个因缘联系,等等这一切,都认为是真实不虚的。这都属于见解上的烦恼。就是你的见解深深地被固定在这个上面,打不开,这叫做见惑。那么什么叫做思惑呢?你比如说咱们,自打从唯物主义也罢,从相信科学也罢,开始学习佛法了,学习佛法的第一步是什么?你得相信因果。你相信了因果,你觉得相信了吗,大家有没有相信因果?当然相信了。但是为什么因果事儿来的时候,你不按因果走呢,控制不住自己。为什么?明明知道这个会招感你将来滑落到不好的果报,起了这个贪嗔痴病,但是你明明知道自己不该这样、不能这样,可是你的这个烦恼你控制不住,它就指使你一定要业力流向就要这样,这就叫做思惑。

能把这两个烦恼能够断干净,那么会怎么样呢?这就到了圣者,就到了方便有余土了。但是问题是我们现在学的是横超法,这个见思烦恼不在断的范畴内,你是断不了的。大家要知道,不要说思惑了,断见惑到了什么程度了,就是你要把它真的截断,到了什么难度呢?就是一刹那就流四十里的瀑布,你要把它从中截断,就这么难。这是最粗重的烦恼都这么难,何况后面还有微细的,我们要讲到尘沙惑和无明惑。所以大家要知道,扪心一下说,为什么要讲横超法?我就是越学越觉得丝毫都无能为力,虽然我想解脱情深,但是拿不出来力量。这个一定要面对现实呀,你说你想喊口号都可以,问题是你到了那会儿你做不到,吹不出去。

所以说大家来看:未断见思,就是指的凡夫你一点烦恼都没有断,我们要吃透啊,假如果说你不要说断了多少,就以完全没有断而言也是可以的。完全没有断的情况下,随其或散或定。什么叫做散?什么叫做定呢?还记得我们讲到《观无量寿经》里边不是讲到十六种观法嘛,前十三种就属于定,你修这个有了一定的相续力了,相续的能力,这就叫入到定境了。那么散善呢,就是等于说你比如说发菩提心呀,读诵大乘呀,净业三福呀等等这些,这都属于散。那么特别是在这里讲到的说持名念佛上,也许你念到一定的功夫,也许你完全还是散乱心,但是在念。随其或散或定,这里不是说定能够往生,散往生不了,大家要读懂啊。

首先是你一点烦恼都没有断,然后不管你是定力好一点,还是你一直在散心上面,都可以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就是你都有往生的可能性,只不过你在这个凡圣同居净土里边,有三辈九品的差别,看你的品位高下,念的功夫如何,就是这么个意思。所以说第一个往生四土,什么情况下往生呢?第一个这是最低级别的。那大家想,那我们有的同修觉得,我这辈子我还是要断一点烦恼的,但愿能断,你如果说能断一点烦恼也可以,只要你用功夫持名。

我们再看来第二个: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这就级别高了,因为我们娑婆世界有四种国土,极乐世界也有四种国土,我们现在通常跟大家讲到的追求的这个基本上都是凡圣同居净土,也就是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可是蕅益大师他这里讲呢要把法能讲透讲圆,一直讲到究竟,所以他这里就把极乐世界的四种国土,都给我们讲出来了。但是你去的本事,看你自己能不能置办全。那想想我们基本上都是第一种居多,为什么呢?因为咱们没能力断见思惑,甚至有时候你连个定都入不了,基本上都是散心念,没关系,也能够生到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净土。那么志向再高一点的,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乱了,这就给大家讲到一心不乱了,事一心不乱是怎么个概念呢?

你看我们现在大家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有时候我们都超不过十声就乱了,一声两声有可能绷紧点,好像是那么回事儿。假如果你念佛念得,就是念佛这个事儿啊,不要说什么道理呀,什么无我呀,不讲这些的。就从事相上来讲,你就念佛,一心一意地当真把这个事儿去干,念得念得非常纯真,慢慢地一个妄想也打不进来了。反正我坐在这里,反正西方极乐世界就在那儿,阿弥陀佛就在那儿,我以能念的我的这个心,也就是我的意识,念所念的这尊佛,心和佛都是分分明明的。就是我在念,就是佛为我所念,我念的就是阿弥陀佛。但是我就一念又一念,一念又一念,心念的佛不离开佛,所念的佛不离开我能念的心,这样的话,相续相续得久了,烦恼没地方生了。

为什么我们常跟大家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念念佛了就没有念念烦恼了,因为我们现在都是念念的烦恼。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特别要注意蕅益大师讲法,他能够严谨到什么程度呀?见思任运先落。就是这个烦恼是怎么断的呢?大家断过烦恼吗?肯定这个你不能太谦虚了,肯定都断过嘛。生起来烦恼,问题出来了,不是赶紧来请法,我该怎么办,我最近心比较散乱,事比较多,弄得这个正念不足等等,这就说明你一直在断烦恼呀,至少你想断它。可是我们通常的修法,基本上都是有时候会弄错到什么地步呢,就是说烦恼是怎么断的,我们都在偏颇的见地中。有一个烦恼出来了,马上就要用一个智慧跟它斗争到底,结果就越斗越烦,是不是这样子的?怎么断的烦恼呢?烦恼是不断而断的。

你要想究竟把这个烦恼连根拔起,是怎么拔的呢?真的去使劲儿,跟它完全斗争到底,天天在那儿相杠着,就跟拔河一样,那你说这个劲儿什么时候使完呀?这个劲儿使不完,就是烦恼在对峙呀。所以大家要知道,真正的断烦恼是不断而断的。如果你一心去断惑,只能够越断越惑。每天就斗毛了嘛,把自己也斗毛了,自己跟自己作对了。所以我们通常讲到的说,有对治方法都是方便法,因为什么呢?因为对治方法,比如说你修这个观念那个经等等这一切的,是为了让你的心相续在这个无烦恼的状态,烦恼本来就是没有的,你不去修,那么你的烦恼就出来了。但是绝不是说你用这个法或者这个宝把它给杀了灭了,不是这样子的,是你不理会它了,它生不起来了,自然断掉的。

所以大家要知道,我们所谓的断惑不是真的去用刀子去切,用大刀宝剑去砍的,不是这样子的。文殊菩萨的剑也是一个表法而已。所以这里蕅益大师就说的,你只管念佛,念着念着,它烦恼你不理它,它生不起来了,就叫做见思任运先落,自然而然就没有了。你看这个法是不是究竟法?它不是像说我们说强断烦恼,越断越惑,这不可同日而语的。净土法就是这样,你只管去念,念到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的时候,见思烦恼自己就落掉了,就是你没有一个我了,自然而然没有了。世间的这一切的所谓的见解、烦恼、颠倒的认知也渐渐地没有了。

为什么?心水沉寂了以后,智慧就生起来了。智慧生,烦恼就断了。那你再念,念念念,念到只有这个心在念佛,只有佛在我心,那么一念念念,念得完全到了一个沉寂的阶段了,那么这个烦恼就自然而然没有机会再现行了,这就称之为断。所以叫做见思任运先落,这样的话,你就生到极乐世界生得比较高了,生到方便有余净土了。那为什么到方便有余净土了?因为你虽然念到这个程度,只在事上在念,没有通根本的理。也就是这个中道实相究竟佛理你还没有闻到,没有尝到。

我们再往下看:若至理一心不乱,这就开始讲到理了。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土。大家要盯紧啊。什么叫做理一心不乱?它跟事一心不乱的差别相在哪儿呢?事一心不乱有我能念的心和西方所念的佛。理一心不乱是什么呢?就明明知道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佛不二了,我能念的心外没有别佛给我所念,阿弥陀佛就是我心所现的,我心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心,我就是阿弥陀佛之心,整个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了,心佛一致了,没有能所的对待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进入更深的境界,就叫理一心不乱。为什么?因为见到中道实相了,没有分别对待了。大家想,我们现在这里开始讲到豁破无明一品,就是开始破无明烦恼了。

无明是什么烦恼呀?大家常听到说一念无明生起,然后就无量劫来就生死轮回。无明是怎么来的呢?到贪嗔痴的时候已经非常粗重了,贪嗔痴刚才讲的是属于见思烦恼。无明烦恼是根上的烦恼,什么烦恼呢?只要你一起心一动念,就是无明。所有烦恼中,最粗的那个树桩子就是无明,所有的见思烦恼这些呀都是树桩子长出来的枝叶,才滑落,被我们描绘成贪嗔痴的。根本无明,本来是一切万法本来如此,常寂光土就是本来如此呀,但是就是由于这个清净无为的本有的这个一真法界,你突然间动了一念,这边一动就想知道那边,那边一生起就认为真的有个这边,结果就落到两个对待中了,所以就有能念的我和所念的佛了。这时候念到念到念得心已经完全收摄了,就跟《楞严经》给大家讲的嘛,反闻到自性上,这是反念到自性上,反念念自性呀,念到自性上的时候就没有能所的对待了,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心佛一如,这个时候就叫理一心不乱,就开始破无明了。

为什么?因为无明烦恼的最基本表现就是有能所对待,一念启动就因为有真的有彼此了。所以这个时候呢,在极乐世界来讲也不是生的方便有余土,生到哪里呢?实报庄严净土。但是后面还有一句,叫做亦分证常寂光土。所以为什么不敢给大家发挥?我就害怕越讲越乱,你跟紧点儿啊。首先我们现在四土已经确定了对吧?那我们抛开我们娑婆世界的这四种国土,我们再讲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四种国土。往生极乐世界的四种国土需要什么条件呢?第一个条件是我们基本上大家这辈子往生就是这个条件,就是你念佛念得没有断见思烦恼,都没有断,不管是散的定的,但是你可以生到凡圣同居净土。虽然是净土,是凡圣同居;虽然是凡圣同居,但是它已经是极乐世界净土了。

你先把这个确定了,因为待会儿要会通。那么其次有一些呢,为什么叫做三根普被呢?有一些人他不仅仅这辈子,人家不一定断不了见思烦恼的,难道满世界满法界连一个能够断见思烦恼的人都没有吗?不可能吧。那么他可能凭自力能够断见思烦恼,你把人家诱惑得往生到西方不要去断了,把人家给屈才了。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呢?就是你念佛念得入了状态,也不会屈你凭自己力量断烦恼的这个才,你只要念佛念到一定的程度,念到事一心不乱,就能断见思烦恼。念到理一心不乱,还能断无明烦恼。也就是说从凡夫到菩萨,都可以只管念佛,就是这个意思。那么这个意思念得我们现在已经生到实报庄严净土,极乐世界就是实报庄严净土。

这就等于说你一入极乐世界,就真正地领略到所有的极乐世界的现前的这种境界。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生到实报庄严,我们会觉得说除了实报庄严,还有个常寂光土,好像是一层比一层高。不是这样子的,常寂光土是从法性上来描绘的,实报庄严是从现象上存在上来描绘的。也就是说,这个常寂光土我们把它理解成为一种灵性,但是实报庄严是一种存在感。那么你这个存在感存在在哪里?是以灵性的存在而存在。你这个灵性是怎么出现呢?是在存在中显现出来的灵性。所以实报庄严和常寂光土其实是一个境界。但是一个境界你全看清楚的时候叫做常寂光。如果你一点一点地看,就叫做实报庄严。所以我们这里理解为什么叫做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土,就是到了这个理一心不乱的时候,开始破无明,就开始成了法身大士了,法身大士这一号的菩萨就看见中道佛性,也就是见佛性,就是成佛的位置中,一点一点地在占据了。那大家常听过四十二品,我们说的连佛的话,圆教的佛叫四十二,其实就是四十一品无明烦恼。四十一品无明烦恼是什么人断的呢?就是四十一个阶位断的。

从圆教,就是最圆满的教法来讲,最究竟的教法来讲,一共有四十一个阶位,到四十二的时候成佛了。这四十一个阶位呢,你往上走一品,就断一品无明,证一分佛境界。所以一直证、证、证,证到四十一分全部断掉了,就证第四十二分,就成佛了。所以成佛了以后,就彻见常寂光净土。那么这里讲到的是说还未成佛之前,已经踏上了破无明之路,也就是法身菩萨,这种情况下就是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土。

再往下看一句: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也。所以这是末后一着,如果你把无明都断尽的话,那这时候就成佛了。成佛了以后有没有往生这么一回事儿了?还说什么往生不生啊,现前就是呀,同步彻见本有的常寂光土呀。那这里你看蕅益大师的用词精准到什么程度呢?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也。就是说则是可不是往生呀,大家看到了前面都是说什么?都是说则生,往生。但是这里讲到是说则是,一个词都不能落过去。则是是什么呢?就是说本来就是呀。我们本有的佛性彻底显现出来,每个人都本来就是佛呀,大家同住在常寂光境界中呀,所有的人都是现前的实报庄严受用呀。

在这种情况下你还生什么呢?没有生,已经在了,还生什么呢?所以说大家从这个法义上我们来看到,就是已经到了成佛的极果,究竟圆满了以后才称之为则是。在没成佛之前,你差一点点,哪怕是破了四十一品无明的菩萨,还得求往生呀。前面从凡圣同居净土一直到实报庄严,分证常寂光,一直在劝往生呀。这个教法太深了,可能你们还是顾及不到。从中说明什么呢?为什么那么多的华严,华藏世界海,《华严经》里边那么多的登地菩萨,已经离成佛已经一步之遥了,还在以十大愿王劝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呀。不要说我们现在有没有迈第一步也不知道,成佛之路第一步意味着什么?皈依三宝发菩提心,也许有的已经在第一步途中了,有的连第一步真实还没迈上去呢,可是不要说你迈了第一步还有三大阿僧祇劫的路程,哪怕你三大阿僧祇劫修的只剩最后一步了,只要不成佛就要求往生,这个道理在这明摆着的,为什么明摆着的,前面都说则生,则生,只有到了成佛以后,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圆满佛果了,才叫做则是。你们读懂了吗,要明白这个法,为什么说《华严经》末后一着,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不是吹牛的,不是衬托的,图热闹衬托的,是实实在在释迦牟尼佛就是这么劝的,就是这么引导的。

文殊普贤菩萨就是这么以身作则来表法的,普贤菩萨劝进,他是当真内心发心的,这就是净土法门。到这地步他们都如此,那我们还怎么样呢。说实在的,一点见思烦恼也没有断,定力也不够,散持都不能够相续,那只能够凑凑合合,只要生到凡圣同居净土,哪怕三辈中是下辈,九品中是下品,也不嫌弃啊!你死命地往那拽,不能丢,哪怕在这船尾巴上,你也不能落下,一定要上这个船,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这里叫做说: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也。里面隐带的法义就是说,登地菩萨只剩一品无明没破,还要发愿往生。因为什么呢,在那圆成佛果啊,这一品无明破得快,在我们这破的话,后面八地以后还有一大阿僧祇劫,这个账你要算,所以这就叫做横超法。你看,这首先我们要明了蕅益大师给我们讲的说,这部经是以往生不退为力用。往生有四种国土,有九品之相,现在我们先告诉大家,往生四种国土的条件:第一种凡圣同居,就是凡夫往生的。第二种的话,你就凡夫往生不了了,因为方便有余的净土是要念到见思烦恼要断,任运而落。实报庄严土更往生不了了,他是开始破无明的法身大士才能往生,极乐世界就是实报庄严土,所以阿罗汉凭自己的力量都去不了极乐世界。

那我们能够在此发往生心,根性已经在阿罗汉之上了,你都不敢信这个,不能够自信,这个根性的差别,种性差别有多厉害。就在这个发心,一念发心上,一念对于佛法的认知见解上,就定你的种性,你是成佛种性呢,还是个小乘种性,不一样的。所以这是讲到的往生这一段。

后面我们再来看不退。首先讲到不退,依照咱们这个国土,此前也给大家讲过不退,不退的位置,就是在修道路上,有一个突破性的里程碑。到了这了,尽管你就是上到一个台阶,不停地走不停地走,中途都有可能退下来,只有到了这个层面的时候,突然间前面出现了一个平台,你在这个上面能停顿了,不会再退到下面的台阶,这叫不退。修行路上,一般我们依照咱们这的教法,你要修到不退,首先要进入位不退,也就是要断了见思烦恼,到了阿罗汉的境界,这才叫位不退。位不退以后,你的心还不能够退,因为到了位不退了已经不落生死轮回了,很多时候罗汉就想坐享其成,就住在这个涅槃中,享受这个空性去了,不再度众生了,就成不了佛。

舍利弗就吃了这么一回亏,就是人家不是为了试验他的修行嘛,来给他讨眼睛嘛,说他母亲病了,要药引子,结果给了一只眼睛,第二只眼睛给人挖下来了,被别人骂了几句,受不了了,就退了心了,不度众生了,堕到小乘地,住在里面不出来,不想发心度众生。所以第二个念不退就更加难,为什么?一定要像常精进菩萨和乾陀诃提菩萨这样的人,生生世世,你走到哪儿,他撵到哪儿度你,你怎么对他,他都不生反击心,念念都不退,你说这种境界,咱们能做到吗?就越讲越想没门。如果这样的话叫行不退,到了八地以后才叫念不退,念不退就是说你的念头不会再有转身或者停顿了,你的念头是念念都流向佛的境界了,佛的果地觉海,这个觉海中,你念念都是成佛之路,任运自如,自然而然就开始成佛了,这叫念不退。

一般在咱们这是这么计算的,是这么讲解的,你们也要这么理解。虽然可能讲这个四土也罢,讲这个不退也罢,对于我们来讲干得很,有时候还比较平面,为什么?因为我们探头探脑的到不了那,没尝过,没见过,但是有一个可能隐患出在哪里呢?就是我们连自己所在的世界都没搞清楚,就是你天天生活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凡圣同居土,你没有关注到这个土的情形。你只顾着生活中追名逐利,然后一天又一天摆弄这些子虚乌有的梦幻空事,但是你就忘了仔细观察一下,咱们这的凡圣同居土就是这个样子的。有这么多众生,大家都在轮回,每天都是烦恼绑架,相互之间的因缘都是这个染著。你要仔细观察一下,你把这个凡圣同居土,如果真正真切立体起来了,那么你对方便有余和实报庄严,你会生起同步的向往心。

除非你对这个国土你根本也心不在焉,毫不在乎,只管自己,天天就在我执的催情下,就这么不知道往哪里奔。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个不退,我们这里讲到的往生不退,你对于不退你要更加地有切实的感受。就是我们为什么前面给大家讲到,其实我们哪怕不学佛,生活中还是有退的情景,而且每天都在出现,都是退的概念这个内涵。这里讲到的不退是指的什么,前面讲的,此处往生不退,指的修净土,修净土法门是怎么个不退法呢,大家来看:不退有四义。前两义是跟咱们通常这的法是同步的,你看,第一个念不退,他是从最高处往下讲的,念不退的水准是什么呢:破无明,显佛性,径生实报,分证寂光。就是前面讲到的:生实报庄严,亦分证寂光,到了这个地步,你的念头不会退了。

给大家分享一个概念,念不退又叫同生性,同步的同,生活的生,性别的性。什么叫做同生性,就是到了念不退的水准这个境界的时候,他跟佛心是一个性,见到中道佛性了,跟佛是同步的,重叠了,这个性已经重叠了,就是见到,这叫做念念流入,我不知道大家听过一个概念叫做萨婆若海,听过吧,这就叫佛的果地觉海,叫萨婆若海。我们一般叫做念念流入觉海,念念流入这个般若智慧。萨婆若就叫做老般若,成熟的般若,完全圆满的般若叫做萨婆若,菩萨的萨,娑婆的婆,萨婆若,这个萨婆若就是指的果地觉海,就是指的佛的法性身。那么你证到念不退的时候就进入了同生性了,如果在念不退之前都叫做异生性,这是一个概念。哪怕你是菩萨,没有见到佛性的时候都叫做异生性。

那么这个时候,以中观的智慧破根本无明,就开佛知见了。大家知道什么叫中观智慧吗?佛设教的时候也是非常方便善巧的。你看因为我们这个世界,我们都是执着于有,现象实质都认为说在有的一面,那么他就导向空的一面,但是如果我们认为真的有一个空,他还没有出有的范畴,所以我们偏向有或者偏向空的这种道理见解上来讲,都是错误的。真正的佛境界是什么呢?是不偏有不偏空,中道实相,本来如此的这个真如相就叫做中道。你能够以自己的智慧,现前见到这个本来存在的中道实相,这就叫中道智慧。这个中道智慧生起来,自然而然无明就落了,不是见思落,无明也落,所以这个时候就叫做开佛知见了。《法华经》里面不是讲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吗,中道就叫佛知见。

所以这里讲到的说:破无明,显佛性,径生实报,就是直接生到实报庄严土,分证寂光这叫做念不退,首先我们搞清楚念不退。第二个是行不退,什么行不退呢?见思既落,尘沙亦破,生方便土。进趋极果。这个时候就不退到二乘小乘中了,常常发心度化众生,这个时候是生到方便有余土,已经出了三界了,成了菩萨了,然后再开始证量,不断地到这个国土那个国土,不断地去度化有缘众生,上求下化,就在这个阶段完成。上求佛果下化众生,那么这个阶段破的是什么烦恼呢?大家看到出来了一个新名词叫做什么?见思既落,见思我们也讲过了,无明我们也讲过了,尘沙亦破,什么是尘沙惑呢?尘沙烦恼是个什么样子?什么是尘沙烦恼,你能理解吗?尘沙烦恼这个障碍又叫做度化障。我打个比喻,假如果咱们在娑婆世界这一辈子,能力太差了,精力不够,那才导致说:哎呀,不行不行,我只修净土法门,我老老实实修净土,先念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然后成了菩萨再乘愿再来。假如果你没成佛,甚至没证到无生法忍,那么成了菩萨以后乘愿再来的时候,所破的烦恼就是尘沙惑。

为什么叫尘沙惑呢,就是像这个尘埃恒河的沙这么多,你根本数不清楚,为什么?因为众生这么多,所以你烦恼就这么多,菩萨已经自己没有烦恼了,那菩萨的烦恼是什么烦恼呢?度化这个众生度不了的烦恼,那这个众生每一个人的烦恼都不一样,虽然统归都叫见思烦恼,这个人是这么见,那个人是那么见。这个人是这么个情绪,那个人是那么个思想,每个人每个人都不一样。菩萨你要同步去度化,针对每个人,你得下药,你得开方子,你开不了这个方子就叫尘沙惑,这个能明白吧?所以说这个烦恼就是在度众生,也是在众生的份上来讲的,其他人的见思烦恼太多了,那么菩萨能令这些人断这个见思烦恼,就是自己在断尘沙惑。

所以大家看到,你们去读一遍《华严经》就知道说,这菩萨们太不容易了,示现的各种各样,有时候还示现成外道,能掐会算,这个看风水的都是由菩萨示现的,讲到这个层面了,就以这个方便。甚至有的是以在人群中做这个工作,做那个工作,各种各样的工作,在成佛路上特别的艰辛。尘沙惑,因为你所结的因缘中,你只要针对一个众生有缘,这个众生就是你的一个尘沙惑,直至众生度尽,方证菩提。那么这里讲到的说,见思烦恼已经落了,尘沙惑已经破了,这个时候就是生在方便有余土,开始往佛果进行了。生在方便有余土,往佛果进行了。这一个得念不退,生实报和寂光土,二一个得行不退,生方便有余土。这在咱们这儿也是这样的情形,就是你必须断到这个层面,才能生到那个层面。

但是第三个开始就不一样了,你看:三位不退,一般我们位不退代表着什么概念呢?是你一定要断见思烦恼,凭自己的力量成了阿罗汉果,这叫位不退,跳出三界外。但是大家来看,这里的位不退,就转移到净土的行法上来了。来看:三位不退。带业往生。在同居土。莲华托质。永离退缘。就直接转移到什么呢?以往生一法上。在咱们这儿,你到位不退,什么时候呀?你说为什么在佛教公案中,大家特别是看净土的这些老祖师爷们,很多祖师爷是什么呢?后来才回过神儿来的。一开始他也有点二百五,说我要生生世世住在娑婆世界,与其在莲花里面享受八功德水什么的,那个太属于自己享受,没有慈悲心,还不如在五浊恶世,哪怕堕到地狱里边,怎么怎么样的,信誓旦旦地说了好多壮志豪情的话,结果呢最后一场病生得动都动不了了。

开始什么呀:唉呀,悔之已晚,最后说,我只有念阿弥陀佛才行呀,一点力量都没有了,平常的力量这会儿都用不上。就给我们表法呢,很多大祖师爷都是这么最后才回过神来的。而且很多一开始都是诽谤净土,看不起净土,最后觉得自己不行了,撵不上这个不净土的这个修法了,只好回到净土中来,尽是这号。所以你看,这里就把这个横超和竖出就说出来,如果凭我们自己的力量,你想想,你这辈子能到阿罗汉吗?能成阿罗汉吗?你连个家都出不了呀,阿罗汉必须要出家才能证果呀。那再次一点,你必须要修到预流,预入圣流才叫做位不退。这就是位不退里边最低的水准了,那能不能预入圣流呢?要见空性,要破我执,你说我们这个我什么时候才能够没呀。

没不了呀,他这么的天然,紧紧跟随着,你没不了。所以说差别相就在这里了,为什么呢?凭借自己的力量,一定要成为圣人才能进入位不退。但是这里大家来看:带业往生,你是不是圣人?你不是圣人,你还有业力在,但是问题是只要你一心念佛,成功往生,哪怕是带业往生,在极乐世界的同居净土,但是已经是莲花托质,因为是九品莲花为父母,是莲花化生的,永离退缘了,再没有退的机会了。这才叫做净土法门的往生不退的真正力用,大家要搞清楚,讲了上面那么一堆,就为了告诉你最后这个好处,凡夫带业往生就圆证三不退。后面要讲到圆证三不退,不但是位不退,而且行也不退了,念也不退了。就是这么个法,为什么没有退缘呢?

到了极乐世界常能够见佛呀,你念头上不会退,念不会退。到了极乐世界常能够闻法呀,所以你的行不会退。大家想想我们为什么行会退吗?就是你修行不想修了,或者想不起来修了,为什么?没有人提醒呀,为什么说有时候正在烦恼中,突然间一句法义相应来了,就顿得清凉呢。这不是坊间流传的最著名的那个说,正在被批斗推光头的时候,说此时正是修行时,一句提醒马上心就安了。所以为什么会有行上的退呢?就是没有提醒,忘了佛法,没有佛法,没有佛法当然你的行就退,所以说常能闻法离行退,而且第三个,你天天打交道的都是一生补处的诸上善人,都是一生补处的后补佛,你说你跟这么高档的人天天在一块儿,傍上这么一些大款,你还能够生起来低档的念头吗?你的生活水准还会进入贫民区的低档的生活水准吗?不会了呀,这就叫做永离位退的可能性,位也不会退了。

一入后补佛的这个团队这个会所中,再没有退缘了。所以这就叫做位不退,在这里见分晓,真正我们往生净土的位不退是在这个点儿上来说的。后面还有一个毕竟不退,这个毕竟不退,本来我们都是一般说的是三不退,为什么这里有毕竟不退,多了一种,就是为了显示这个名号的功德不可思议,佛的名号不可思议。大家来看:四毕竟不退,不论至心散心,就是你不论定还是散,有心无心,有念还是无念,或解不解,就是你明白还是不明白,就是不在这些份上论了。只要你的阿赖耶识里面,但弥陀名号,只要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或六方佛名,六方佛呀,后面说东方亦有,西方亦有,南方亦有,须弥相佛,大须弥佛,所有这些佛的名号,包括此经名字,《佛说阿弥陀经》,一经于耳,只要你耳根闻得进去,历到耳根,发了耳识,第六意识随时把它摄进去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经于耳,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如闻涂毒鼓,远近皆丧,食少金刚,决定不消也。你看,这就讲到这个名号,总结这个不退的这个功德,大到什么程度呢?这句佛的名号。只要你听进去,有意无意听进去,一称南无佛,就皆共成佛道。不管你是解不解,你是诽谤也罢,我们再多点内容,你是赞叹也罢,你是诽谤也罢,你是把佛是恭敬地供起来也罢,或者拿去他,随便就乱撕乱扔了也罢,只要你见到了闻到了,结了缘了,这就叫做金刚道种就从此给你种下了。

你看这里做了一个比喻,如涂毒鼓。涂毒鼓是什么呢?以前打仗的时候,有这么一种毒性涂在这个鼓上,这个毒性非常大,只要你敲鼓,敲的时候,这个毒性会随着鼓的这个声音就传到对方那,就给毒死了。现在我们人已经见不到这种毒药了,如涂毒鼓,远近皆丧。食少金刚,吃了一点点的这个金刚呢,永远你都消化不了,这个金刚种子永远在,散不了,没不了。所以这就叫做毕竟不退。所以诸位,无量劫前,我们已经得了这个不退,今生此世已经修到这个不退,为什么能够听阿弥陀佛?今天能够学《佛说阿弥陀经》,能够贯解蕅益大师著的这部注解呢,就是因为我们已经在不退路上正在进行了,这是非常庆幸的事情。这讲了一早上,上半场就为了告诉大家这么点。好,我们休息一刻钟,下半场继续,阿弥陀佛。

好,各位同修,我们继续今天第六讲下半场的讲解。因为这个道理确实太浓了,但是又不能够太过于稀释泛讲,所以希望还是依然如故的万缘放下,一心谛听。

刚才有的同修凑过来说到这个一心不乱,又要讨教到这个事一心不乱上,但是我有一点要告诉诸位的就是,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功夫不错,千万不要错以为就成了一心不乱了。至少在一心不乱之前,你还有没有过比如说念佛,念着念着,真的是一个妄想也没有,至少说你念了一个钟头,突然间跟念了一分钟一样,有没有这种境界。这个只能是说凝神静虑所达到的效果而已,还在一心不乱之前之前的一种前奏前奏而已。你到了这个阶段了,再往后念,还要付出比前面到这个地段,更艰苦的执持名号和时间的这个积累,才有可能到一心不乱,然后还不能打保票说这辈子到不到。所以千万不要妄以为自己到了事一心不乱,因为你看这里念到一心不乱的时候,再加功用行,就见思任运而落,那你自己还不知道吗?见思任运而落,就成了阿罗汉了呀。到阿罗汉的时候,自己自然就明了了,阿罗汉的功德全出来了呀。有共凡功德,有不共凡功德呀。至少你其他的不说,他心通你总有了吧。而且他心通有了,你还没有执着说,他对我不好,这个对我好。你肯定自己是明明了了,平平淡淡,还能够随缘点点拨拨的。你这个功德有没有吗?所以千万不要轻易地以为说事一心不乱,可以努力,但千万不要错认了消息。因为我们这里讲了好多境界,害怕大家容易错认了消息,但是这个错认消息是境界上的消息。

下面我们要给大家通的这个消息,是教理和见解上的消息,比前面错认了消息更麻烦,要讲什么,最后这一段,我们要开始讲到了说,往生不退的这个力用的一个真正大用在哪里?就是前面讲了有四土,怎么往生。又讲了有四种不退,什么情况下不退,不退成什么样子。后面我们主要要给大家交代的,前面全属于铺垫。上半场全属于铺垫,这个后面的大用也是《弥陀要解》的核心要义,你要断清楚,这是一个铁案。

你这个案子,如果说你把竖出,自己的力量去生净土,怎么怎么样断烦恼,跟这个横超得的这个效果,你这个案子断不好的话,很麻烦。也就是说,净土法义的殊胜,你可能还是一个瞎子,没有睁开眼睛,是个瞎子,你就再怎么看了这么多,就跟俗间不是有一句歇后语:瞎子点灯,白费油。白费了我一早上的口舌,所以这个铁案你一定要断好,末后一着在哪里呀?大家来看,讲到了:如食少金刚,决定不消。开始复次了,复次是汇总总结。复次,是更应该告诉你,让你明白的是什么呢:只带业生同居净证位不退者,这已给你交了最低的水准了,复次是什么呢?只要你是没有断见思惑,第一个,你是带业往生的;第二个,你没有生到方便有余,或者实报庄严,或者分证常寂光,只生到同居净土了,这是第二个;第三个,你并没有达到行不退和念不退,只证到位不退,而且这个位不退还不是你自己断烦恼的力量证到的,是带业往生到这里,莲花化生出来,所得的在极乐世界的位不退。

这三个条件具足了,只要你到了这个水准,就是只要你到了这个水准,无一个人不是能够达到,怎么样呢?皆与补处俱。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讲上三土,只说要带业往生到同居净土,都与一生补处的菩萨是同步的。俱,就是同步的,一模一样。虽然没到那个境界,但是待遇一模一样,所领略的风光一模一样,所得的受用一模一样。所以这里叫做皆与补处俱。阿弥陀佛,补处是什么概念呀?大家想想,到了补处是什么概念,已经绍隆佛位了呀,成了法王子了,就是人家文殊菩萨现在的活法。你说我们现在能够见一面,不要说见法身了,文殊菩萨变了个云彩,化个彩虹出来,下场雨,也不知道是不是,大家都欢呼雀跃,不知道这次有多殊胜了。可是你想补处就是跟文殊菩萨的活法一模一样,跟观音菩萨的妙用同步进行,三十二应周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苦海常作渡人舟。所以这才叫做皆与补处俱,亦皆一生必补佛位。就是你只要带业往生,只要在凡圣同居净土,只要到位不退,已经就达到了一生补处,后补佛位的效果。所以大家看看,这才叫做横超法呀。只要你到位不退,就一定得行不退和念不退。虽然你只是到同居,但是你一定得实报庄严和分证寂光的功德,这才是叫做力用。这部经的力用你搞清楚,往生不退为力用。

所以大家看,后面讲到,夫,就是一个感叹词,上善一处,是生同居。就是虽然你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生到凡圣同居的净土,但是,即已横生上三土,成时法师在这一句话的几个字里面,特别点了个黑点,而且还批了个四个字叫做根据了了。就是证据确凿,就是这个样子的,不要怀疑了。什么样子呢?生到同居就横生上三土。也就是你只要探得到极乐世界的这个最低的这个边,你就得了最高处的景,风景已经看见了,就是这么个意思。这就叫横超法。在咱们这儿,只有竖出的功用,你在后面的土,你就上不了高处的土。你在低处的土就上不了高处的土。你在后面的不退,你就进入不了前面的不退了。你得了位不退,你的行还有可能退,你的念还依然在退。但是,极乐世界就是这样子的,只要你往生,与诸上善人俱会,虽生的是同居,已经具足了方便有余、实报庄严和常寂光的功德。虽然得的是位不退,但是已经圆证三不退。念佛法门的法门的圆顿圆顿就在这里,方便方便就在这边,了义了义就在此处,所以大家要把这个记牢。

这个福报,今天能够得到这个消息的福报,是我们不知道修了多少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到了这个点上,今天得来的这点福报,听到这个道理。所以大家一定要谨记在心,所谓的力用,就是它能让我们达到怎么这么个生活水准,这么轻而易举地达到,就在这个方便上。所以大家,后面是总结了,总结包括赞叹,怎么样赞叹呢?如斯力用,就是这样的一个功,这样的这个德,这样的这个往生,能得这样的一个的不退,如斯力用,乃千经万论所未曾有。释迦牟尼佛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半生的时间都在讲经说法呀,讲了三藏十二部教典,可是千经万论所未曾有,没有讲到这个法,没有推到这一步,其他地方听不到。虽然非常殊胜,非常微妙,你自己慢慢地去考,没有愿力相资作为增上,让你直接跨到这一步。这就叫千经万论所未曾有,从来没有道彻到这个地步,你看成时法师后面给点的:从来未经道彻如此。没有人能说到这一地步,都知道释迦牟尼佛讲法,都知道讲《阿弥陀经》,可是就没有理解到这个经有多么的宝贵,多么的难得,多么的不可思议。

那这是什么呢?指出力用,就是给我们指出来了,你要明白这一点,大家要明白。给大家讲了这一点,只要你一旦往生,就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能得三不退,能得一生补处?所有极乐世界往生以后的待遇,全部就是在这个甚深的法义中给你指标出来。因为你都跟一生补处菩萨待在一起,旁边都是诸上善人,没有让你退的因缘,只能让你保驾护航,只进不退等等这些,就在这里给你点睛之笔。具体你想问为什么,好好回去再研习一下《观无量寿经》,特别是《无量寿经》,那就更明朗了。《佛说阿弥陀经》就是这么干练,它叫小本《无量寿经》,它把好处给你说出来。至于为什么,你还想了解,去听那两部经典,都有讲过。

所以说千经万论所未曾有。指出力用,第二个是正判力用,就是都没有讲过,千经万论都没有讲过。再后面是校量力用,就是相比较这个功德有多大,跟其他的要比。当然,大家不要听错,因为我们现在有时候弘扬净土,或者是弘扬一个法门,都是只讲这个好,一说这个好,大家都觉得说这在扬这个在贬那个,不是这样子的。但是你要想扬这个,你不去相比较,你能扬得出来吗?因为差别相是有的呀,你要说这个的好处,一定要说到通常是怎么样子,这个好处好在哪里?特别是你要知道,比别的好的在哪里?这就特别麻烦,容易会引发歧义,所以大家不要在上面。校量力用,我们要听明白,校量是让你得殊胜得安心的。

校量怎么个校量呢?先跟教法校量,先跟教法校量就是这一句说:乃千经万论所未曾有,就是一切教典之中,没讲到这一地步。一生成佛呀,大家要知道,所有的经典中,讲一生成佛的,唯有两部,就是《华严》和《法华》,《大方广佛华严经》、《妙法莲华经》,就这两部里面讲到的内容说,从凡夫到佛果是一生成满,一生能够成佛,可是你要知道,一生成佛,纵然这两部。就比如说《法华经》吧,《法华经》里面有没有讲到一生成佛,你们读诵过吧,现在不是在听《法华经》,周五容通法师不是在讲《法华》嘛。《法华经》里面讲一生成佛只有一个人,是谁?是龙女嘛。龙女把摩尼宝珠供养了佛了,然后直接就到南方就化现成丈夫身,就直接成佛了。

龙女是一生成佛,在《法华经》里面,只有这一个人。你不要忘了,净土是什么呀?极乐世界一生成佛是什么?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你根本数不过来,算不过来呀。所以这里才讲到说未曾有啊,千经万论所未曾有,这是从跟教法中比较了。我们自己修行的力量,此前也讲过,我在线上讲过一个《宗教不宜混滥论》。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除了教就是宗,解悟的,就是一点一点地了解起悟的开悟的,属于教,解了之属于教。彻悟之属于宗,就是去开悟的属于宗。宗和教是不一样的,我们常讲到宗门教下,教就是你依着教法一点一点地学,可这教法中只有《法华经》说一生成满,只有龙女一人一生成佛,哪里能跟极乐世界非算数所能知之相比较,这叫做校量功德,所未曾有。如果从宗门下来讲,也有一个校量,宗门叫做教外别传直指人心,对不对?就是顿悟法门。六祖不是顿悟的嘛,那《坛经》怎么出来的呀?就是因为他顿悟了,跟神秀大师一比,一比比出来的呀。人家说: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他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就直指人心,把你直接戳穿了,阿赖耶识打开,顿断,所以这个时候就叫做顿悟正因。

下面有句话你看:较彼顿悟正因,仅为出尘阶渐,生生不退,始可期于佛阶者,不可同日语矣。这里面有内容的,有公案的,给大家讲一讲,什么意思呢?禅宗六祖门下,一花开五叶,听过这个话吧?一花开了五叶,就是有云门宗、临济宗、曹洞宗、法眼宗,还有一个沩仰宗。知道为什么叫沩仰宗吗?以人立名的,这个宗的两个祖师爷,一个叫沩山,一个叫仰山,他们的代号。沩山禅师就是以地名论的,沩山禅师,他是开悟的人,给大众开示的时候,讲过一次什么话呢?说:可中顿悟正因,便是出尘阶渐。就是你这一生,只要你好好地用功、参究,突然间开悟了,明心见性了,这就叫做可中顿悟正因,猛地开悟了,这是成佛的正因,为什么?开了佛眼了,佛知见你自己具足了。

可中顿悟正因,但是悟是顿悟,修要渐修的,要生生世世怎么呀,便是出尘阶渐,出尘就是出红尘,出三界。阶渐就是慢慢的台阶,你开始看到了,顿悟就看清楚这个台阶了,然后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去走,条件是要: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一生又一生地去修,我们没到那个地步,不知道那个菩提道的长劫地修的这个长远啊,一生一世,不知道你要到哪里,你还不能由着你,是由着因缘,你造了什么业,感什么果,生成什么样子,你自己去修。有的祖师爷还观到说他一百年后是一头牛,牛他还是牛祖师呀,虽然生之为牛了,可能他还是什么呀,还是一条明心见性的牛,是一条圣牛,可是他还得随着业力去做牛,在牛里面再度与牛有缘的人,牛消完了,又不知道转到哪里?反正就这样,你那个时候,你更加不能刻意了,你不管善法也罢,恶法也罢,善业也罢,恶业也罢,必须随波逐浪,巧做尘劳佛事去了。

所以在这个情境下大家知道,生生若能不退,生生若能不退有保障吗。所以才讲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为什么蹉路啊,就是会蹉跎岁月,绕远,叫蹉路。那这里来相较的话,佛阶决定可期的保障是什么呢,你必须有不退。这里边就提供了两个内涵。那这里跟净土我们刚才学的法相比较一下,这个优劣就出来了。你看跟教下比也是优势。为什么?教下的所有的经论没曾说到这个地步。从宗门比也有优势,为什么呢?可中顿悟正因,便是出尘阶渐。前两句就说明什么呢,出尘阶渐是渐教。是渐渐地来,而不是横生上三土的顿教。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虽然禅宗是顿悟法门,可是悟要顿悟,理要顿悟,事还要渐修,它还是渐门。

弘净土的角度来讲,禅宗的渐修还属于渐教。为什么?因为净土的顿法顿在哪里呢,不要渐修啊。你带业往生直接就成一生补处,这是渐吗?这个比便是出尘阶渐要顿了多少啊。所以大家要从这里比出来。你这个道理不明白,你都不会比,还是瞎子。那么,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那说明什么呢?前两句说明顿悟虽然,可是不能横生上三土。后两句说明虽然不退,可是你需要生生不退,哪里比得一生净土就圆证三不退。你要生生不退,才佛阶决定可期,才能够有保障说一个台阶一个台阶越来越进了。这就叫做宗教校量。跟教下比,跟宗门比,你才能脱出来这个横超法的比,非比寻常法。所以说这里才讲到的:不可同日而语矣。

那我们自己再对照一下自己的这种活法吧,说人家文殊菩萨的活法,往生净土的活法,顿悟禅师的活法,咱们这什么活法呢。你看,这里说的说顿悟都不行,那说明就不是渐悟啊。现在我们渐悟能悟得了吗,你现在实际情况是哪儿找一个渐悟悟了的人呢,哪怕他是慢慢地悟的,我们也不嫌弃啊。这里还讲到的说,可中顿悟正因,说明他还是正因,不是邪因啊。我们现在一不留神就滑落到邪因里边去了啊。为什么?落到邪知邪见了嘛。所以大家道是说,尽管如此,已经是顿悟了,还是正因了,都只是:出尘阶渐。也就是说,记得给大家讲六即佛吗,六即佛只道名字即佛中啊。而且要不但说今生不退,要生生不退才行,才能入到观行即佛位。这才叫佛阶决定可期。那么哪里比得说,不如七日就能够成功,一念就生净土,即刻就是圆证三不退,已经是后补佛位。跟这能比吗?所以叫不可同日而语,力用太大了,差别太大了。你们一早上会到这里,就是要讲到这儿,就明白这个。这才叫净土法门的教眼。你这个听不明白,你还不知道它的好好在哪里。你不知道它的好好在哪里,那你还是个瞎子。甚至我们有时候说,要么是不知道这个好,甚至知道了好了,不知道有多好,就这么好。

所以大家看后面说,宗教之士,如何勿思。就是让你说学教的呀,皈宗的呀,禅宗的呀,你为什么不好好想想呢,这一比就比出来了,这个法是怎么个法,这个不退是怎么个不退,这个力用是如何力用。这是我们给大家讲到的五重玄义的第四,它是什么样的一个生活水准,大家比出来了吧。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一比就比出来,人家这才叫真正的资本主义发达社会。我们常说的,没有什么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已经进入物质文明非常发达的,高速发达的时期了,根本撵不上。现在我们也得了这个好处了,知道说,哦,原来这样才能够不退,不可同日而语。大家好好想想,就到这里,这叫做力用。

第五个内容,我们就要开始讲判教。也就是这里讲的:第五教相。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判教这个词也比较涩,什么叫做判教呢,就是说在佛说的一代教法,汪洋大海的那么多经典,无上甚深义中,你在哪个层面,也就是说你的社会地位。你既然到了这个生活水准,那么你的这个生活水准在整个社会地位中如何,这就叫教相,也叫判教,教相。那么既然知道生活水准,这个教相就是你是怎么个活法,你在这个社会里面属于什么层面。什么层面呢?此大乘菩萨藏摄。又是无问自说。这里边有了两个。一个是,这部《佛说阿弥陀经》不能够小看,是大乘的圆顿方等教法中里边讲的内容。大家知道,净土三经都是在这个五时,五个说法的时间段,在讲方等经典的时候说的。

那为什么叫做大乘菩萨藏呢?真正佛的教法的判别中有两藏,一个叫做声闻藏,就是对小乘根机讲的,有时候我们把它叫做半字教。半字教就是半个字,不满嘛。那什么叫做菩萨藏,就是对大乘根机而讲的,叫做满字教。这是我们一般的一个概念,大家了解一下。那么这样一了解,都知道说,原来《佛说阿弥陀经》属于菩萨藏而非声闻藏,属于大乘经而非小乘经,属于满教而非半教,圆满教,圆顿教法。所以这里讲到的说,此经是大乘菩萨藏所摄,就是在这个范围内。人家的生活水准你可不要给看错了,属于大乘生活水准,属于这个满字满教的生活水准,圆满教法。第二个,又是另外一个角度来进行的一个诠释,就是又是无问自说。

那你们还记得吗,皈依的时候说,皈依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教典,是我所尊。三藏是经律论,大家都知道。十二部就是用这个载体也罢,形式也罢,又把它分了十二种类型。其中有一种类型就是这一部类的经典全属于佛自己说的,没有人问。因为基本上很多的主流经典就是当时佛在哪里哪里,然后又是什么舍利弗呀,须菩提呀,文殊菩萨呀,由于一个什么事,在这儿而到了世尊前,右绕三匝,顶礼佛说我有什么疑问,请世尊慈悲解答,那都叫做有问而说。只有这部经典是无问自说部的,就是你问不出来,不知道有这么个法,不知道有这么回事,不知道西方有这么个情形,所以说又是无问自说部。那无问自说了,才说:彻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径登不退。你看,佛无问自说的悲心是什么呢,就是希望到了末法时期了,这个有情的情状是已经障碍得不行了,浑身都是障。没有一点福德,没有一点智慧,浑身都是障,满念头都是障,念念都是障。那么这样的有情,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够依着这个法能够直接就到达不退位,希望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所以这才叫彻底大慈悲心之所加持。这是讲到这部经的教相。

那说到教相的话,我们这里给大家多一点内容,大家了解一下。因为说如果你把一部经典,或者说一个法门,你要把握好的话,你才能知道这个好歹,才能知道这个轻重。如果你不知好歹不识轻重的话,可能你的言行乃至你的见解、修法,总是怎么样呢,就是吃不准净土它的这个优势在哪儿,或者为什么我要投身投心于净土,它妙在哪里?你搞不清楚。那我为什么要修净土而不去选择修其他法呢?其他法难在哪里?你也没有个数。所以今天虽然蕅益大师这里只是从大乘小乘,菩萨藏声闻藏的角度,又从十二部教典的角度说了这么一下判教,说它是属于什么,在一代教法中属于什么地位。那我们再加一点内容,就是古来特别是祖师,净土祖师对于净土教的判断,判教就是对这个教法的判断,定位。

怎么定位的呢?各种角度。由于我们现在所对的根机,当下咱们所处的时代,然后我们成功与否的可能性,各种考量了才提出对净土格外的一个判教特色,大家应该全面地了解一下。这样才能够明白,比较透彻地了解为什么说这个稳当、这个圆顿、这个简单直接呢,为什么修净土直接快速呢。最早的对于净土的判法,就是对于净土的定位,要追溯到佛以后,到了龙树菩萨,印度有一个佛灭后最伟大的人物叫龙树菩萨。龙树菩萨在他的《十住毗婆沙论》里边,提出来一个概念叫做易行道,容易的易,相对难提出来一个易行道,是什么呢,它里面专门有一品就叫做《易行品》,《易行品》就提出来一个难行道和易行道的概念。他说,佛说了这么多无量的法门,就像世间的道路一样,那么这些道路是有难有易的。

你如果依着在陆地上走,而且是步行,就苦,就比较难;你如果坐着船依着水道上走,就比较乐,就比较容易。所以说,他说菩萨摩诃萨精勤修行也是这样子的,有的是以信方便入了这个易行道,直接到阿鞞跋致,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转的意思;有的是还是在这个陆地上走,一步一步地走,属于难行道。他就把净土判为乘水路,乘船走水路的易行道。这是第一次把净土法门直接从一代教法中给特立出来。到了咱们中国以后,有一个净土宗祖师叫做昙鸾祖师,昙鸾祖师进一步把难和易给它坚固化,就是让大家确实要知道难和易的差别。在哪里呢?难,只有自力,没有他力;易,以信佛因缘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就属于他力的法门了。所以昙鸾大师又提出来一个进一步的概念把它细化了,自力和他力的差别,太差别大了。

这是对于净土的判法。后来有一个道绰大师,是昙鸾大师之后的人,他写过一本集子叫做《安乐集》。《安乐集》里边就讲到,在一代法门中,所有的法门就叫做圣道门。你自己一个人依着这条道路转凡成圣叫做圣道门,只有他把这个格外的法门叫做净土门。这是道绰大师在《安乐集》里面判为净土门和圣道门。这个是怎么判的呢?在这个内容里边,有的人就问他了,说依着大乘的修行法门,佛的一代圣教,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那么无量劫来都应该也碰到过佛,听佛讲过法,也修学过法门,说怎么到这会儿还在轮回生死中,还出不了这个火宅呢?这就有人问他。结果他的应对就是说:不得两种殊胜之法。两种殊胜之法,一种是圣道门,就是自己好好去修行,自己去精进;二一个叫做净土门。他判的叫圣道门、净土门。

但是他特别说明说:圣道一种,就是修圣道门呀,到了这个时代已经难修难证了。难修难证在哪里呢?一个是去圣日遥,就是离释迦牟尼佛越来越远了。大家想,我们现在轮回到这个地步,离释迦佛越来越远,他背后隐藏着的动力是什么呢?就是这个推动力是什么?就是因为你没有精进嘛,曾经没有精进,越来越懈怠,那么随着轮转中越来越懈怠,离佛法、离圣者越来越远,虽然还有,但是越来越远,越来越淡。而且第二个缘由是理深解微,就是道理太深邃了,能够理解的都特别少了人已经,那你还怎么去依着这个去修呢?你说大家说是不是呀,经典我们现在看了多少呀!每个经典里面的法门你能融会贯通多少!你说你连个古文都认不得,弄个竖版你就看不过去了,何况还要看懂了,明了了,再依着它修呢?修的途中还得不出错呀,所以叫做理深解微。

你现在不要说了,就是天台这些藏通别圆的繁复,你连个名相都记不全。这不是,一说六即佛,眼睛就瞪了。一说三不退,又得想半天,那你怎么去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所以说,他说末法时期只能依着净土一门可通入路,也就是依着净土门。到了后来善导大师,善导大师大家可能就比较熟悉了,是净土宗的第二代祖师。善导大师又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他把它进一步地发挥,发挥成什么呢,所有的法其实都属于渐教,只有净土法属于顿法。他是这么判别的,为什么呢?他说:望佛本愿,让大家乘佛愿力念阿弥陀佛直接往生,就是这么个顿法。跟这个顿法比起来,教下的包括宗门的顿法,顿悟之法还属于渐法。刚才我们不是给大家讲了嘛,虽然理要顿悟,事要渐修呀。

可是这个净土门,只要你一往生,理也是顿理,修也是顿修,所以是顿法,证也是顿证,圆证三不退。所以从这些点上来讲,我们就知道说,原来历代祖师对于净土的人家在一代教法中的地位是这么的独特。为什么?它属于难行道之外的易行道,它属于圣道门之外的净土门,它属于自力之外可以用他力,它属于竖出三界外的横超法。所以从这点来讲,到了印光法师,我们去看《印祖文钞》里面,特别常会提到两个词,说其他法门他叫做通途法门,一说到净土法门,他就叫做通途法门之外的特别法门。所以,印光法师常会提倡说,净土法门是如来一代教法所说法门中的特别法门,不能以其他的法门来相比而论。所以印祖常会提出,不能将横超法做竖出解和竖出用。这是横超的,你不要用竖出法来给它进行判别。都是历代祖师对于净土的判断和认知。定位非常的精准,直接就,你看一个是易行道,二一个有他力,还有净土门是横超法,而且是顿法、特别法。希望大家今天正好讲到这个教相了,那么依着这个,我们也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个内容,这叫做第五教相。

后面我们再来看:能令末法多障有情,这些话呢,我们就大家都基本上能够了解了。末法就是指的它的时代性,这个末法呀,是佛法中每一尊佛所要遇的尴尬境地。就是每一尊佛出现,直至他最后涅槃以后,就会进入正法结束,进入像法再进入末法时期。很多时候我们还不承认,说这个法怎么能末呢?不是法末了,是人末了呀!因为纯正无染的这个正法,随着众生对于佛法的这个继承力,传承力,相续力和这个操作力,都越来越不够坚固了。所以导致这个法水的流淌中,就不断地被偏颇地理解,错误地判断,然后这种知见也越来越多,全面能够领略佛法的能力越来越小。你看为什么我们这个时代提倡修净土呢,就是因为靠近这个时代,靠近这个根机了呀。所以你这个时候才觉得说,在这样的一种时代下到了末法了呀。所以你看蕅益大师这里判断说,第一个修饰就是已经到了末法了。第二个修饰是什么呢?多障。看到了吗?多障有情。我们这个时代有情众生的共业、别业相互结合,缠缚绑定,就是我们与生俱来带的障碍就太多了,大家能理解吗?你吃苦吃得还不够吗?我们每天都在遭遇这个障碍。

都有些什么障呀?你仔细给我说说吧。天天在那一念,愿消三障诸烦恼。到底什么障碍呀,你自己能反思得到吗?都有些什么障呀,都有些什么障?这个教理我们就不说了,你就说我们生活中,现在什么障嘛。到处遭遇什么,很麻烦。第一个命障,咱们现在在减劫,人寿只有百岁,你想想人家八万四千岁那会的人,两万岁的人,看见我们得有多可怜。我们还觉得说这长寿,活了九十几就长寿得不得了啦。命障,生命很脆弱。我们在减劫的时候,不但说命障,横祸的因缘也非常多呀,就是不够我们来用自力修行的缓冲时间是极其不够,连人家那会儿的零头都没有。那你说,一死以后再生就会退呀。所以首先总结出来,就是这个措手不及的障碍,就是我们命障,它会障碍我们的生存和道业的进行。

命障里面又有病障。你活着倒是活着,但是我们现在的病业是不是随着杀业的越来越多,病业也越来越重,越来越多样化呀。因为现在说实在的,你其他的诱发因就不说了,就光说这个杀业,你说各种各样的杀,各种各样的吃,那你还不得各种各样的病吗?身体一出问题,本来修行的好好的,身不安,道业起不来了。到那个时候你现在站着说话不腰疼,那种沉重,那种无助,绝望劲儿呀,你根本转念的力量没有,你明明知道,修法该念,你转不起来呀,被绑得死死的,这就叫障啊,这是生重病的人。生病轻一点的,肯定有这样的,病稍微轻一点的,哎呀,突然闪失了一下,赶紧治好了。治好了发现,哎呀身体是***的本钱呀,要借假修真呀。

就开始就在这个身体上,开始又无边无际地去操作,养生去了。全部的精力都花在养生之道上,怎么好好活着。为了好好活着,好好活着,活着活着出离心就没有了,就障住了。所以,你不要以为病好了也就好像没障了,病好了还是障,就是处处是障。一不留心就滑落到障了,无影无踪了。再现实一点,再说点障,就情障。是不是这样子的,越来越老,情越来越浓,我就不知道为什么。我也说点不留情面的话吧,为什么情见那么重呢?多少同修说:哎呀,出家多好呀。可是问题是,过去世的你这个真实的愿力、心力、修力都没有达到,所以你就逃脱不了这个宿世的情债,你这辈子必然还要成个家。那家是怎么来的?下面的是这个亲情,旁边的是这个爱情,反正就是情没有断干净,就来了一个家嘛。横着穿一绳,竖着穿一绳,就像编金刚结一样,又把你金刚到家里边了,出不来呀,这就叫障嘛。

当然,你做个在家同修也可以,有的还修得不错,可能这些染缘没有,甚至一个人独身。好像独身得很久,守得也比较清静,突然在某一次共修活动中,宿世的情缘拉过来了。你们碰到这样的吗?出去参访祖庭,去打个佛七,四目相对的时候,过去在佛法同步中结的缘,一下子引发这个染心,一发不可收拾,就意乱情迷了,就定不住了呀。有这样的吗?你们自己观察去吧。包括出家修行也是这样的,染缘没有尽呀。本来出的好好的,清清净净的出世的丈夫相,不知道哪一天因缘就现前了。这不我们刚才讲到退,一被现前又牵引到了原状了呀,还复如初了,也有的呀。那这样就没办法。所以这些障碍都是障,大家想想,在这样的障碍中,如果没有带业往生的这个横超法,你能够出得来吗?

你自己扪心想,能出得来吗?出不来呀。如果没有带业往生,就前面的这些命障、病障、情障,你能出得来吗?再一个,现在我们再具体一点,比如说这些思想情绪障,每天的烦恼就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好好的日子都过不了。你说也不缺吃,也不缺穿,什么也不愁,日子也好好的,他就不知道莫名其妙的,人与人之间要斗要争。就不知道为什么,人跟人就不能打交道,就没有一个彬彬有礼的一个常态,我就想不通为什么,就不能够和睦相处。而且在这种世俗人生中的观念堆积得太多的时候,有时候这个佛法呀,根本就插不进去,佛法的见地,不信嘛,这也是一种思想情绪障。然后学了一点知识,刚才说的,学的知识多了以后,障住了这个心地法门,智慧也开不了。现实生活中又有这么多的压力、浮躁、邪见、染污等等这些,都在我们的思想情绪中。

刚才讲到的思惑,思惑越来越重,越来越广。你看我们现在的烦恼,是不是比上几十年的人都要多嘛,形式多样化了呀。可能你说把三十年前,四十年,我看今年是一七,四十年前的一个人叫到这儿,跟我们现在的人一比,他都理解不了现在的人怎么了。说这事你也能够烦成这样啊?为什么会为这个事烦呢?你再把那个三年自然灾害,吃不着喝不着的人叫到这儿来说,你这一天怎么这么能作呢。为什么?就是障。大家知道,这都跟前生后世有关,都跟念念不停有关。再一个我们说的,先讲到三障,再一个最主要的就是报障,果报现前障。你本来修行修得好好的,过去的不善法做得多的话,一旦有因缘现行了,不善的果报就现行了。

那你逆境中,你就突然间心力也就会衰落下去了,失去道业了,甚至有的认为佛法不灵。好吧,把你弄到顺境中,一开始求,求菩萨满愿,求得这个在这个痴福这个物欲横流中了,钱也赚到了,儿子也生了,社会地位、官也升了,提高了等等,你还记得修行吗?这也是障。甚至有的人,不痛不痒地过点风平浪静的日子,他天天追求弄个咖啡喝个茶,他不想出去呀,他就淹没在这种轮回中。有的人好一点,经历了一些大起大落,也结聚了一点点励志的胸怀,总结人生,归于平淡,最后等等,好像很有哲理,可是怎么样呢?他怎么也到不了那个彻底放下,痛念出离的那个沸点上,他到不了,他经过了好多磨难以后,回首过来,还是觉得应该有正能量,就彻底放不下这个世界一切都是假的,他放不下。可是大家还相应得多,对这样的人还是比较赞叹追随,最后都就没有这个出离法。这都属于什么呀,波涛汹涌中都是我们的障。你说在这样的情况中,你没有念佛转凡心为佛心的法门,你能出这个障吗?所以这里讲到的说,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径登不退。赶紧就是横超到不退的地步,因为你没有办法了,措手不及,没有办法。

念佛法门有一个别号,叫做径中径又径,就是直通车里边的直通车里面的直通车,就是这样的一个。所以说,依斯径登不退,后面特别又嘱托了,故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阿伽陀药,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你看,这是在这里,蕅益大师解释为什么佛在经典里面讲到的说,到了末法的末端啊,先开始《楞严经》灭,《楞严经》灭完了,最后是《无量寿经》灭。而且《楞严经》灭完了,第二部经典大家知道是什么经灭吗?知道吗?《般舟》,那《般舟三昧经》里面虽然说的念佛还是凭自力的比较多,为什么光把《无量寿经》最后四十八愿,乃至十念都能往生的这个法,留在最后最后最后呢?就是因为什么呢?这里讲到的,多障有情已经障到最后完全是障了,没有正念了。

这个时候,只要你什么呀?特留此经,就是你看经典里面讲到的: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就是你完全没有自力的能力了,还可以靠什么呀?靠这个阿弥陀的愿力,把你加持一把。大家想到那个时代的时候,就是全凭这个净土来担当了呀!一百年,就等于说我们蜡烛要灭的时候,你们见过蜡烛要灭吧?蜡烛将要燃尽,油灯将要燃尽的时候,会怎么样一把?会亮一下,就由净土来担当这个最亮的回光返照时。为什么佛要这么安排?这里面都有局,为什么要这么设局呢?佛的用心良苦啊!所以你看这就是佛法灭的最后一项,尽最大可能性的进行一次普度。在那次完了以后,法就彻底灭了。广度含识,为什么这样呢?因为这个念佛法门,最为普及,最能产生作用。事实已经证明,现在大家都知道这个念佛法门。

这里讲到的是:阿伽陀药,万病总持。什么叫做阿伽陀药呢?有知道的吗?阿伽陀是印度话,翻译到咱们这儿叫做普去。就是普遍地去,去就是能够普去,让一切病去,普治一切病。所以叫做总持阿伽陀药。这里还有一个概念叫广度含识,含识也是有情的另外一个名字,就是你心性含有情识嘛,所以叫含识。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样的一个法。后面讲到的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一句佛号能够治娑婆四土的所有病,今天我们讲了这么多内容,大家记住,娑婆四土的所有病全部能用一句佛号治的显现成极乐世界的四土。娑婆四土和极乐世界不一样啊,就用这句佛号来治这个病,让他好到极乐世界去。那大家看这里的这些赞叹形容也不过分。

为什么叫做绝待呢?因为我们念佛人啊,不在九法界上面论,只缘的是佛法界,用心缘佛就是缘的佛法界。所以什么叫做待呢?有比较,有层次,你比我好,你比我更好,这才叫相待嘛!现在只有一个佛,唯有佛没有其他的,这就叫做绝待。念佛唯以佛为亲,唯以佛为法,唯以佛境为境界,所以就叫做绝待。由于这个绝待法,大家念就能够九界同归,所以叫做圆融。那么既然念得已经当下念在阿弥陀佛中了,心佛一如了,前面讲的事一心理一心不乱了,能所都双亡了,没有对待了,你还有什么说的呢?还有说的吗?谁还有说的?说你念佛,以前有一个大德,所有的人问他去开示,都说你念佛。过段时间问题又出来了,说烦恼生起了,不行,这个我搞不定。你再念!再过一段时间,又去问说:念得还少,继续念!就这样。只有这么一个法,所以你说还有什么说的呢?说的都是多余的,还有什么想的呢?想的都是妄想,这里叫做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就念念佛。

后面这里讲到的,再一个看一句,最后一句: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你们看把净土法门绝不是往这儿故意地炒作推,是吃透了净土法门的深邃到什么地步,为什么叫华严奥藏呢?大家要知道,在释迦牟尼佛的一代讲法中,他有一些核心的法会,核心的法会呢,最重要的法义都是在核心的法会讲的。像我们现在能够读到的这些经中之中的最重要的部头,两部大经,一部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一部是《妙法莲华经》。《华严经》是佛在最初讲的,《法华经》是在最后讲的。都是讲圆顿法,成佛法,一乘教法,不在其他的方面论了,只讲这个。所以你看我们有时候读到华严知道它的富贵,有时候把华严又叫做大顿。把法华呢,才知道说成佛的功能,成佛的法华嘛!叫做圆顿。

那么华严和法华,就代表了整个释迦牟尼佛讲法的核心内涵,核心力,微妙法义就在这两部经典里边。这里竟然说净土法门是什么呢?《阿弥陀经》是华严的奥藏,为什么说是华严的奥藏呢?因为最后十大愿王,华严说了那么多,还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法华的秘髓,为什么叫法华的秘髓是什么呢?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就用这个佛号来显这个佛性,佛号就是佛性,佛性就是佛号,当下就是佛,这就叫法华秘髓。所以后面讲到说: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司南就是指南针的意思,那我们把这个再回到前两部经典上,如果把一切诸佛心要,就是指的《法华经》的话,一切诸佛的心要是什么呀?说的话,你们可能又觉得说,原来这样啊!一切诸佛的心要就是念佛。

在《无量寿经》里面讲到的说,佛佛相念。佛修的法门是什么法门?就是念佛法门,你不要以为往生到极乐世界成了佛了,啥也不干了,法界的佛在干吗呢?在念佛。不但念已成之佛,还要念未成之佛。因为《法华经》所念的,就是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在佛的眼中所有的众生都是佛,这就叫法华秘髓。那我们现在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不是就在念佛吗,是不是?这就法华秘髓。什么叫做华严奥臧呢?菩萨万行之司南。在《华严经》里面,代表了成佛的原理中,但是它讲的是什么呢?整个都是从因到果,各种地位的菩萨修行的法门,显现的妙用,整体是一个什么步骤呢?从四十一位菩萨是属于因,趣向于成就圆满佛果,属于果。这个因果分了四分五周,在《华严经》里面讲到的。

以六度万行的这个花,来庄严一乘佛的这个究竟果。《华严经》就这个道理。那么所有的修行原理中,就回到一个原位,就是心想事成。所有的菩萨就通过自己的方法,往佛果上走嘛。他每天心想的就是我要怎样成佛,心想事成。一切的原理,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就看你的心念往那里会。所以这里讲到的菩萨万行之司南,念佛、见佛、成佛,其实就是整个《华严经》这么多菩萨都在修的念佛法门。尽管他们显现的不一样,每天的行为、道理、生活状态都不一样,但是没有一个不是奔佛而去的呀。这就叫做万行之司南,皆不出此也。说白了,净土法门的这个司南,就是这个原理啊,不仅仅是我们说的修行人是这么个原理。不修行人,轮回,不仅仅是解脱是这么个原理,轮回还是这么个原理,就是唯心所现,心想事成,一代教法的核心眼目就这么一点儿道理。那既然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说能够理解说,为什么佛要无问自说,为什么能够径登不退,为什么法灭了还能留百年。最后说这么个圆融不可思议法,所有的佛菩萨都是往这儿会,这就是这部经典的教相。他属于教法中的什么地位,就这么个地位。所以当我们每次读到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的时候,你可曾知这部经典的可贵和难得,和它甚深的法义呢?正因如此,才无问自说。

好,这就是五重玄义的内容,到这里已经讲完了。也跟大家讲过,这就是蕅益大师的一念婆心,称性之作的精华。净土的妙义全部发挥在这个《弥陀要解》的五重玄义中。我们能够把《弥陀要解》的五重玄义能够学习好,其实这部经典就学好了。虽然他的言辞非常的简洁干练。大家看,翻一下,其实我们讲五重玄义,也就这么两三页文字,你说我们讲了多少呀?这已经第六讲了,光五重玄义已经第五讲了。说句实话,还没有展开,不敢展开讲,一个是时间拉得太长了太繁了,怕大家的智慧退了,会不上来了。二一个怕把它稀释掉,不敢展开讲。第二个也没必要展开讲,为什么?就是浓缩的东西,你直接就来浓缩地受用,要的就是你浓缩地受用,不是你泛泛而谈。所以大家在这个上面一定要认知。如果不是证到圣位的明眼人,绝不可能说到如此的明白,目的就是劝导我们有缘的这些学修者,能够掌握到《弥陀经》的核心,能够依教奉行。

所以说这五重玄义,就是这个言简意赅。虽然不容易读懂,不容易听明白。因为确实有的同修,也反馈回来了,觉得说听惯了以前这个泛泛地,慢慢地,故事讲讲,笑一笑的。突然间觉得说这么干的东西,有些嚼不动。大家要下苦功,我此前也说过,是因为熏习得不够,是因为熏习得不够。如果能够理解信解透的话,把这个五重玄义通了,那么《弥陀经》也就通了,净土法门也就通了。

(第七讲)

各位莲友,今天是我们《净土十要》的第七讲,也就是《弥陀要解》的第六讲了。那么请大家放下万缘,还是来闻思这个圣教。因为在此前,我们把这部《阿弥陀经要解》的五重玄义,也是最为关键的部分,给大家这样贯解了一遍。希望大家能够常再去复习和读诵。可以说一代教法的核心已经就在其中,就在里许了。

现在来说,弘扬佛法确实很不容易。诸位都是同道中人,都知道现在学修佛法特别不容易。一个是佛法有结缘的佛法和解脱的佛法。我们现在结缘的佛法貌似很多很盛,其实也未必然。所以你看现在善知识们讲起来说,以前大德呢属于坐诊。你们去过医院吧,坐诊什么意思,就我坐在这儿,你来了,你问我说。现在这个时代必须要出诊,要提着药箱拿着听筒,要到处去看。他不想治病,也不知道自己有病,或者对佛法之药没有缘。所以刚才从地铁出来走过来,看到有的小朋友拿着这么一叠广告在那儿发,也没人要,偶尔有个人拿一张。我还向同修问,我说这么发顶事儿吗?他说虽然发那么一沓,只要有一两个人能够拿起,或者是能够依着这个推销过来了,也就顶事儿了。所以我们想想也是,只要有一两个人这辈子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算顶了大事儿了。当然在座的皆能够沾光,为什么呢?毕竟有在此法会的因缘,已经同在其中,共业已经在这儿,殊胜因缘已经结下了。

今天的内容我们要开始迈入正文。正文迈入之前,要从三分开始讲起。第一个概念就是大家要明白什么叫做三分。不过从今天开始,内容就比较易懂了,甚至也可以有一些知识,有一些典故。大家贯起来也可能比较顺畅,不像前几堂法,这种玄妙,要把我们的这个精和神调动起来,要悟入进去。那么我想从今天开始的内容,主要是要我们生起朴实决定的信心,和要往道上走的这个发愿发心。什么叫做三分呢?这首先要了解一位人物,先从这位人物讲起。就是在东晋时代有一位叫做道安法师,道安法师有个外号儿叫做弥天高判。弥天高判就是觉得这个人太伟大了,为什么叫高判呢,只有他把佛经分判三分,在东晋时期。

那么东晋以前这个经典来了以后,所有的法师们在讲经的时候,都是这么随文消义,不立科判。什么叫科判,就是不把这个经文用版块呀,大意呀,脉络,他就是依着经文一句一句这么讲,讲到哪儿算哪儿。那么到了道安法师的时候,他就开启了对经文的一个划分。就是为了让人更加容易分明地学习。所以我们现在在学的时候,比如要掌握这个脉络,也得感恩古大德们的这种这种婆心,流到我们现在,才比较容易的这样走进经文的真实义理。那么道安法师当时把这个佛经的内容就分开来标了三份。让这个学修的人研习起来就非常容易和层次分明。因为他要把握住这个重点。就是判了三分,叫做序分,就是我们说的序文的序;正宗分,主体部分;还有一个叫流通分。当时判出来这个内容的时候,很多教内的人并不相从,而且有很多非议,不承认他的这个分判。特别是我们说起来,说佛经你在上面就是敢用自己的知见这样进行整合。结果后来直到唐朝的玄奘法师,不是不断地翻译经论嘛。玄奘法师翻译的有一部论叫做《佛地经论》。

《佛地经论》是印度的一位叫做亲光菩萨所造的。玄奘法师把这个《佛地经论》翻译到咱们东土以后,大家学习的时候才发现,东晋时期的道安法师,他的这个判法,就是这个分法,其实已经跟印度的菩萨们判的是完全吻合的,是对的。当时这个亲光菩萨判呢,一个叫做教起因缘分,就等于我们这里讲到的序分。就是为什么要说这个法,这个说法的这个牵头儿,是怎么牵出来的这个缘份,当时有些啥,什么场合,有什么人来听。这就跟说一个人的头一样,你得有五官倶存。在哪儿说,什么时候,有谁来听,是不是佛说的,这就叫序分。那么亲光菩萨判的第二个叫做圣教所说分,就是我们说的正宗分,像躯干一样,你得这个脏腑俱全,这里边的东西得有。后一个叫做依教奉行分,你看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流通分。这一般到了最后一句话总是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大家只要常读诵经典都能够读到这个。就是像手足一样儿,让它走起来,让这个法流通起来,运行不滞。这是道安法师的贡献。

我们可能了解道安法师,其实他的贡献非常多。他曾经整理过一部目录性的书籍叫做《众经目录》,《综理众经目录》,把所有翻译过来的佛经进行了一个统计。以至于我们现在研究的时候,你看有些经典是不是伪经,或者是不是佛说的,他当时在里边把这个名目罗列出来,我们现在后人研究的时候就有了参考。他刚开始,在这个道场里面制定说,出家人僧尼你要怎么样儿,制定你讲法的时候要有什么仪轨,你过堂吃饭的时候要怎么念诵,你要发露忏悔的时候应该怎么个次序、议程,都是他制定的,这是第一人。包括我现在叫做释宏海,为什么姓释呢,也是道安法师制定的。他提倡说印度的四种种姓出家,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所以就跟各种河流汇到海里边一样,都姓释,我现在叫释宏海。这都是道安法师当时给定的这个规矩、方轨。所以我们今天来学习,从三分开始学起呢,也要对他老人家有一个缅怀,东晋的道安法师,非常了不起的大菩萨。

那好,我们这里从这个经文,这个《要解》里面,大家先把这一段儿话进行一个听闻。刚开始,是小字儿,说:入文分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此三名初善中善后善。你看这就是讲的一般的经文里边,一定要这样的一个划分。下面我们就要学一点背景知识,第二是蕅益大师的知见。虽然说道安法师开始,有了这么一个理论上的划分。但是随着大家走着走着,大家习以为常了,就走入流俗了,产生一种流俗之见。我们先来把这个解文给大家读完。你看:序如首,五官具存。正宗如身,脏腑无阙。流通如手足,运行不滞。故智者释法华。后面的这段话为什么要引出来一个智者大师呢,先给大家交待一下。就是说由于判这个三分的人呀,久而久之大家都习以为常了,不管哪部经典拿过来,就把前面的那段话呢,下意识地判为什么呀,都是序分。

中间的只要涉及一点道理,或者内容的,都判做正宗分。最后,只要最后一段说,欢喜,得了法喜了,又有多少人证了果了,然后说大家作礼而去,就修行去了,这就叫流通分。久而久之大家都认为什么呀,就进入一个死框框,机械性地划分,不去认真地去体悟这部经典里边,真正意义上的这三分应该从哪里划起。所以这里蕅益大师,因为在当时来讲他自己很自谦,他把谁给搬出来了,把他们的祖师爷智者大师给搬出来了。为什么要把智者大师搬出来了,因为蕅益大师对于这部《佛说阿弥陀经》的判法,跟前人讲的判法不一样。他判的是什么呢:从如是我闻一直到今现在说法是序分。这是我们今天待会儿要讲的内容。

从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至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为正宗分。那么一般我们会觉得说,你看后面因为还有什么内容呢,说不是东方不可思议诸佛嘛,称赞这个也有什么佛什么佛,一般我们判的话就容易说,还有这么大一段儿话,还讲了这些甚深的道理,这肯定是在正宗分,应该不在流通分,流通分就后面那一小点儿。蕅益大师不是的,他判的认为什么呢,真正的流通分就是让这部经典流通起来,运行不滞,那当然要把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开始,全部判入流通的功德。大家说为什么,为什么要把诸佛赞叹,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这些判入流通分,你不信你会去弘扬吗?你不信你会去读诵吗?所以真正你看,这就是蕅益大师的智慧。

他认为所有的这一段,都是为运行不滞而做服务的。他就把它判入流通分了。但是因为他这个道理,这个判法也是发前人所未发。他就说找到一个仰靠,说不是我自己杜撰主意,真正意义上就是要把经,认真地去读懂了以后才进行划分,把智者大师给请出来。这里做了一个什么例子呢,因为智者大师是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那么我们也知道,天台宗的这个代表的一些形象,最主要的就是讲经说法,称之为教下。讲经说法的一些仪轨,像五重玄义这都是从天台宗来的。既然是以讲经见长的一个宗派,又是这个宗派的第一祖师,那么他肯定不会错。所以蕅益大师这里就讲到了你看,故就是说,所以。为什么呢,我告诉大家,所以智者大师,智者释法华,就是智者大师去解释讲解《法华经》的时候,他是怎么判的呢:初一品皆为序,后十一品半皆为流通。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智者大师把整个一部《法华经》,一部《法华经》二十八品,二十八品里边他把第一品判为序以后,后十一品皆为流通。也就是说把第二品方便品到第十七品中间,十七品叫做分别功德品。

他把这一品不是说判到前或者判到后,他把这一品中间给隔开了。也就是说这一品中间的第十九行的偈文,他把它判成正宗分,然后这一品的后半部分,和后面的十一品,皆判为流通分。所以他就没有完全按照古人的套路说,前面的一点点都是序,后面的一点点都是流通,中间的一大块儿是正宗。他就把中间的一大块儿给隔开了,说后面的一大块儿也是流通分。那么蕅益大师这里把这个讲出来是什么呢,就是因为说我们要判这部经典,你要真正把它判对。不是墨守成规地说,前面一点儿就是序,后面一点儿必然是流通,中间一定是正宗分,不是这样子的。我这么讲大家知道了吧,所以他才这里把智者大师给说了一下,智者大师判《法华经》的缘由。

你看后面还有讲到又一时迹本二门,各分三段。则法师等五品,皆为迹门流通。如果大家要是不了解《法华经》的话,可能就更不知道了。《法华经》二十八品,前十四品判为迹门,痕迹的迹。就是讲释迦牟尼佛,他是应化的,应化的就是隐了这个本地的风光,应化在咱们娑婆世界,所以叫做迹。如来示现八相成道成佛,这都属于示现,所以叫做迹,印迹嘛,前十四品。后十四品为本,就是佛讲他无量劫来早就成佛了的根本事实,所以叫本。这二十八品,前十四品为迹门,后十四品为本门。这两部分里边,智者大师把它各个都分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所以这一句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各分三段。所以你看说则法师等五品,也就是说,前迹门里面,前十四品里面的后面这些,其实是经文里面的中间部分,但是他也把它判为流通分。这就是蕅益大师提出来,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们再来往下看:盖序必提一经之纲。就是说你要把它判为序分呢,一定是序分里面要提一经之纲,要提纲挈领地把这部经典的纲目要给写出来。不是说头几句话一定是序分,如果后面有的内容还是提纲挈领的内容,就要把它判为序分。

流通则法施不壅,就是说你要判为流通分的话,一定要大家信受奉行起来去流通,乐意去弘扬这个经典,要起到这个作用才能叫流通分。所以说这个功能划分起来很重要。但是后面的人呢,有点儿流于俗套了,就认为说只要前面一句话必然是序分,稍微有点儿义理或者内容的就是正宗分,那么后面都是流通分。就成客套了,一个样儿了,千篇一律。那么蕅益大师说这是不对的,你看说:一经之纲,流通则法施不壅,关系非小,说这个划分是很重要的,让大家正确地理解经典。但是后人不达,后来的人没有明了祖师爷们的苦心,也没有明了道安法师的这个苦心。所以出现一种什么情况呢?你看:见经文稍涉义理。就是稍微有点儿道理刚才讲的,就判入正宗了,就把它划到正宗分里边了。

致序及流通,仅存故套。你看,就仅仅是一个什么呢,流于俗套。安所称初语亦善,后语亦善也哉。因为三分的话,叫初善中善后善,那么你把它划错了以后,让大家血脉流通不起来,真正的义理也吃不透,那这怎么能叫做初善中善后善呢?所以大家来看,这就是判法的重要性。当然我们在学习经典的时候,也是既要正确地了解它的划分,也要知道这全是一部经的整体血脉流通,不要把它隔开了。为什么在《四十二章经》里边佛就说到:我所说的法都应该信顺。你看我们现在有时候不是,这个经典相应了,就说这个经典好,那个经典可能缘分不太深,或者也不喜欢读诵,读起来绕口,就觉得不太相应。所有的这些经典都是佛说的,我们都应该信顺。为什么呢?就如同蜜一样,中间的是甜的,边上的也是甜的。不是说蜜舀的第一勺子甜,第二勺子就不甜了。中边皆甜,佛说的经也是这个样子的。所以首先把这段给大家交代一下,这是在《阿弥陀经要解》里边,蕅益大师先提出来要讲序分,那么他判的这个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有别于其他法师们讲的,所以他在这里做了一个说明。而且进一步说,我的这个判法也是有根据的,天台宗历来有如此的先例。智者大师曾经就是这样,这就是这一段内容要告诉我们的信息。大家做一个知识性的了解。

下面我们就开始讲到要解里面的对于经文的注释。第一句,大家来看: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这都知道了吧,恐怕一句说起来就滔滔不绝地就能说下去,你们做功课的时候确实念得很溜。可是呢我们可能就光顾着溜了,不能够善解。所以今天因缘殊胜,我们看一下蕅益大师是怎么善解,就这句话他怎么解的。从如是接着我闻,还有一时到佛在舍卫国,乃至祇树给孤独园,这里面都有表的法,都有含摄的内容,都有激荡的信心,都有劝你起行的这种力。所以虽然可能我说了,一般我们在开一部经的时候,这些内容涉及到无数了,大家估计听得耳朵都生了茧了。我们也都知道把这个常称之为六种成就,具足了里边,比如说如是我闻,具足了这种条件,就说明说这次法会确实开过。大家要知道讲《阿弥陀经》的这个法会,确实在印度开过,真实不虚的。这个法确实当时讲过,是佛亲口说的,而且现场的所有人都听到,这没有问题。但是我们每部经典的这种开场白的信息呀,我们今天还是要再从头认真地领会一下,希望大家能够都往这个法上来会。

大家来看,蕅益大师的解,第一个:如是,标信顺。什么叫做标?你们当过标兵吗?有经过一个年代说,不是有三八红旗手是吗,还有为人民服务标兵。那就得把你标明在这里,让大家都知道,标显出来,这就叫标。所以后面连续你看:如是,标信顺。我闻,标师承。一时,标机感。佛,标教主。舍卫等,标说经处也。这就是标的意思。要标明什么呢?信顺,对于佛言的信和顺。你看开经最关键的词就启动在这里。一个是要对于佛的话要仰信,后面说的话全是真的,尽管我们不知道看不到。第二对佛的话要随顺,你要随顺佛。你既然不知道,相信他,就要随顺,佛说什么,你要依教奉行。所以你看这个如是,其实跟最后一句什么是相呼应的呢: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但是事实上我们其实做到这两点,就是仰信与随顺是很难的。你信不信?有些这个信,你说仰信他就是信不起来呀,这不是你想信就信的。诸位,你要扪心看一下说我这辈子能够信仰净土法门,信受有极乐世界,不是想信就信的,大家知道吗。是你到了这个点儿了,善根福德因缘到了这儿了,才能自然而然激发生出来信心,显现出来。而且只有你信了以后你才能顺,只有你完全顺了以后你才是真的信。当然可能我们现在坐在这儿的话会觉得,这部经典是佛陀说的,后来被阿难呀等大长老们集结成经典,还特别嘱托我们,那么这样的话说如是我闻,其实就是为了让我们信顺。说佛曾经讲法的时候,因为流传了这么长的时间了,到现在好像我们在隔空听佛在讲法一样。

我们也见不到,好像佛在现场讲的时候那是多么殊胜啊,多么殊胜的境界,多么庄严的法会,肯定佛也是放光现瑞,光彩照人,神奇成什么样,当时这些人才会信顺。我告诉大家信顺呀,就要在我们现在这个层面,就这个现场,看你有没有这个信顺的能力。实际上在当时,阿难和这些大长者大菩萨们,在那儿听佛讲法那个现场,跟我们现在是一样的。大家不要以为说当时佛在那儿讲的时候,人家那是什么场景,好像咱们这也只是一个凡夫界的居士林,维摩讲堂,一模一样。那如果说从实报庄严来讲,可能佛的这个当时大菩萨们见的境界,那跟我们凡夫不一样。如果说就当时的场地,也许很可能还不如咱们这儿的摆设的这样呢。

去过祇树给孤独园的人,在当时虽然说后来我们要讲到说这个长者给金砖铺地了,黄金铺地了,贴了金了,但是它就是一个庄园而已,它也在地球上。你去过印度的人都知道,就很普通,现在去的话就也是有佛陀休息的屋子,大众住的房间倒是挺多的,还有一口水井,一些树林,就是这么一个平凡的地点。就是这样一位老比丘,就讲了这些话呀。那么他们大众是怎么对佛,对这个经典《弥陀经》,对净土法生起信心的呢?全凭对这位老比丘的什么呀?对他的法身的信顺,跟他的法的相应啊。我们今天来信顺这个也是这样子的,就是相信佛的正遍知功德。大家要知道,当时在会场也是一位老和尚就坐在这儿呀,印度人你们见过吧?眼睛大大的,就坐在那儿,还是偏袒右肩,一群比丘都这样。很朴素,仅此而已。那为什么当时人家听完就能够依教奉行,作礼而去呢?就是他对佛的功德,虽然对于佛的正遍知功德,佛的五眼圆明,凡夫来讲没有沟通的机会,但是人家当体就信顺了。我们的这个信顺功德怎么样呢?我确实也听过有一些初机来入佛法,他觉得讲《金刚经》听起来不是爽嘛,空嘛,所言即非。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稍微听一下,因为我们有时候着的相太多会烦恼呀,你这么猛醒一下他很舒服,然后就开始在上面摆弄了。但是你给他说一些神奇的六道轮回呀,地狱里面受苦呀,乃至西方极乐,他就觉得这就很难接受,为什么?不能够信顺。大家要知道这就属于偏信顺,偏信偏顺。这个经典他能够信,似乎能够顺,那个经典他就不能顺了。此法他可以信,彼法他不信了。可是忘了这都是同一张金口所宣说的圣言啊,这就叫偏信偏顺。还有一些情况是什么呢?叫次第信顺。就是一开始能够信那么一点点,慢慢再来。比如说他相信现世做好事肯定没错,现世的因果,但是前生后世他不信。有的人觉得说做好事肯定有好报,反正我相信了,但是你说来生怎样怎样他不管,这就得慢慢久化方归,次第性的信顺,这也是一种信顺。

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今天这里讲的这个信顺,待会儿要说一句: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那么你这里讲到的如是,标信顺是什么?叫做圆顿信顺。圆顿信顺是什么呢?就是全体你怎么说我就端起来,当下就受持,住在其中,对佛说的净土法门,这才叫信顺。所以大家知道呀,这里虽然说就这么两个字,其实是我们学习这部经典的基石:信顺。它要引发我们成就的功德。你思维一下,大家想想,你想啊,只有我们信了释迦佛,才能顺释迦佛所说信阿弥陀佛呀,信极乐世界。只有我们真的信阿弥陀佛的功德,我们才能顺着信阿弥陀佛,顺着再信他发的四十八愿。你只有说信四十八的愿功德真实不虚,你才能顺着它对照生起我要往生的这个信愿资粮。所以这都是要信顺,你不信顺,后边的全白搭。所以大家要知道,这里所谓的信顺,就是要信顺弥陀的本愿,信顺释迦的咐嘱,信顺六方佛金口的证成真实不虚,而去执持名号的,所以这句话就是跟后面的欢喜信受,作礼而去,是遥相呼应的,叫做标信顺。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大家看到我们刚才读的说如是,标信顺。我们跳几个我闻和一时、佛、舍卫等,标说经处呢,我们先把它隔开,后面有一句话呢,是解释如是的。怎么解释大家看到了吗?实相妙理,古今不变名如。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你看蕅益大师人家是怎么解释如是的。这就叫大开圆解。还记得我们在讲显体的时候讲到说什么叫做实相吗?什么叫做实相?就从字面上来讲,我们也会解释呀,因为后面这不是解释实相妙理,古今不变名如,那么实相就是这个本来的真理呀,不变就是从来没有变过,一直如此,如如不动,就叫如。 那么依着这个实相妙理,你老老实实念佛求生净土,这就叫是。

肯定是这样子的,对不对。那么说明这个实相就是宇宙的真理,就是宇宙万法的真实状态。什么叫做状,状就是存在的秩序,态就是运作的原理。大家要听清楚啊,为什么蕅益大师这里讲到说:实相妙理,古今不变。这个是不会变的,真理就是这一个,但是真理它是有状态的,有它的秩序,有它的状态,怎么显现它的状态呢,万法皆是它的状态。但是我们万法中,不外乎就有这个念佛求生净土之法。我们相信极乐世界,念佛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面见阿弥陀佛。所有的这些秩序,这就是个秩序对不对?它的运作原理、存在秩序,就跟这个实相的状态完全是吻合的,是对的,没有乱的,不会错的,就叫做是。你只要成功地与这个实相的运作模式吻合了,就决定能够往生,就叫做是。这就叫暗合道妙。

所以为什么说我们修净土呀,其实就是真正的合法合心。但凡我们现在是什么呢?有时候你这个解呀解不起来,为什么?因为你还是对实相没有感觉。诸位对实相有感觉吗?怎么个感觉呀?你看就上当了。你有感觉那叫实相吗?讲辨体的时候说实相无相呀,你的感觉从什么来的?这么一说又上当了,就不敢想,说实相不能想就把自己封在那儿,马上就框死了。还有实相无相,还有实相无不相。就是你放开了想,打妄想也是,你敢不敢认?前面虽然那么地叮咛,那么地嘱托说,全妄即真。不敢呀。所以大家就听了这么多,今天就趁此机缘,因缘到了,我们就悟一下这个实相。什么叫做实相?如果说不想修行,不谈开悟,不想见道,不想成就菩提涅槃的,那我们也不说了。

那么你说多少人去苦修,去密参,去用功,那么精进地去做功课,他就是回不过身,一直在往那儿跑,一直在跑。当然这个回身也得你跑到底儿了,到了这个终点以后才能够歇下来,才回过身来。可是你不能跑到终点,已经差不多跑得到了这儿了,你还不会回身。什么是实相?你说我们真正修,要修道,要见道,要悟道,你要悟到哪里嘛?你要修出来个啥呢?你要悟个什么呢?就这个都是,现在就是这样子。你不要说修了,不要说悟了,也没有证了,当下就是实相,本来面目呀,满目青山嘛。当然我们这么讲了,你心不到了也是到不了。这就是不敢认,知道不敢认是怎么样的不敢认吗?不敢承担嘛。就觉得我们这个色身,说了五蕴皆空,我们光就修行佛法来论,不了生死的不管了,佛说了那么多的五蕴皆空,佛说了四大非有,可是你说现在,《楞严经》里面讲四大皆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大家仔细琢磨一下,实相无相,当体就是这个样子。那我们这个时候又要起了另一番疑情,为什么?就觉得说,这么久的修行,往往下意识在了别中,会觉得说那实相一定要端坐念实相,不是有祖师开示说端坐念实相嘛。那一定要端身正念,赶紧想想实相,要静下心来,要怎么怎么样,好像这个定呀,禅定呀,本有的佛性呀,这个功夫是什么呀,这个境界是个死的东西,是个物化的固化的,就觉得只要你启动了一念念头,只要精神层面的好像就不是实相了。又错了。物质精神,所有的把它打通,就现前的都是实相,包括你的妄想,只要你敢认妄想是真实,就是实相,就没有妄想。所以你看《楞严经》里面非常妙的比喻,实相是什么呀?就是我们现在眼睛一捏,看东西好像是花了,眼睛一放,还是这个东西,就是这个东西,不是离开这个东西还有别的东西,这就是实相。

你敢不敢认?你敢不敢承担?敢不敢?祖师们就是逼着说你要敢,就是,就开悟了,不是悟到什么东西了,就开了。这说一千道一万,不是点儿就是不行,透不过去。我跟大家说一下,你看我前段,前几天我突发奇想,你们都知道我是西北人,西北人他有习气的呀,大家知道陕北民歌吗?提起家来家有名,我们家是有名的,为什么?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然后就有,你们听过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总听过吧?这都知道。这个绥德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就是三哥哥和四妹妹,这是非常感人的一个民间爱情故事,非常纯洁,然后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唯美的,简直就是不次于这个牛郎织女,那我们那儿都唱。后来呢,这不是陕北榆林出了一个有名的唱歌的叫王二妮,因为微信现在发达,老家有亲朋好友就给我发过来一个王二妮的歌。我听了一下,里面有一句歌,就是现代化地把这个原来的流通版给改了一下,但是有一句话叫做什么呢:三十里铺的好妹妹等来哥哥把家归。我那几天状态比较好,我一听这个把家归的时候,突然间就有点小悟。就是把家归呀!

为什么?因为从来没有离开家,就在实相中呀。到处都是实相,我们现在就一念起来就去找实相。结果我突然间就变了个风格,怎么样呢?就把这首歌就分享到朋友圈里面。诶呦,把人们给吓坏了,不敢点赞了。因为我当时除了分享这个歌,我直接就把这一句话说:三十里铺的好妹妹等来哥哥把家归。这不是谈情说爱吗?哎呀,这宏海法师是怎么了?有的弟子赶紧发信息说:师父,你最近还好吧?这是委婉一点的。还有法师的,也说:法师,你今儿是怎么了?这是我们的大德法师们这么关照我。还有的说:师父,你出去散散心吧。怎么样,就以为我开始思凡了,想还俗吗?家里有个谁等着我吗?这就叫不敢认。如果你的心在道上,就不会这么想了。你不要想哥哥妹妹,你想这个家在哪里,怎么归嘛。你八十岁去行脚,归来方知无一物呀。而且就是为什么?其实我们的心就是现在这个,哥哥妹妹就不敢认,就不敢认,就觉得一认就难为情了嘛。明明我是个妄想,我是个幻相,我是个我执,怎么敢说我就是实相呢?大家要去承担,这就叫实相。

我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实相,我不念佛不求生也是实相,我念佛的这个心就是这个真心觉心,我不念佛的心还是真心觉心,就是这个。你打妄想的这个,还是真。你看看,佛法,这就叫佛法。就是这个实相,才知道说:哎呀,取不得舍不得。你取舍什么呢?开悟了的祖师说:哎呀,原来比丘尼是女的。是真的呀,这就是实相。妈就是妈,爹就是爹,就是实相啊。所以说一切本来就是具足的,你就是不敢认,不敢认一切法皆是佛法,你不敢承担:不断妄想不求真。因为我们修行人明明要断惑要证真嘛,那么大老远跑了半天,那么如果说你不断妄想不求真的时候,那岂不是白白瞎了吗?所以大家都知道,不到那个点你不敢认,不敢认这个实相,不敢知道这个实相妙理古今不变,一直这样,随他变,从来没有变。

所以第二天呢,我因为点赞量一下子下降了三分之二,我就害怕这些人犯嘀咕,真的觉得我思凡了,要找对象去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做了几条补的说了一下,又进行了一个解释。但是有明眼人,大家知道吗,有明眼人哦,就在我们法源寺的小师父,就直接来批我,说:法师,你一解释,这个法就废掉了。结果,我只好回他说:我不解释废得更多。因为大家以为失了信心了嘛。所以后来我也评价说,为什么呀?就是这个哥哥把家归,这个哥哥妹妹不敢相认。我们的真心就在,妹妹一直在,就这个哥哥难为情地不敢相认,觉得到处要去找。只要你认的时候,即刻就归家了。我后来说,就是花本来好,月早已圆,你不要再去到处去找,又引用了一个歌,不要妹妹找哥泪花流了,这就叫实相。

所以你看我们就对这个实相妙理,古今不变名如,如不起来。如不起来可以啊,你只要依实相理,如不起来,只要你依这个理,求生净土,肯定不会错,没错,就叫是。所以这就叫实相妙理。大家悟不到呀,特别悟不到说这个依实相理念佛求生,这个更悟不到了呀。所以你看,天如法师就写过一首偈子叫做什么,说:世人皆悟向上窍,我们真的以为说禅宗高妙,向上一路,不知道要开个什么悟,怎么一个明心见性。又能悟得心王妙,说这个心呀,真心呀,佛性呀也能悟。独有一个佛名号,千悟万悟悟不到,为什么?你真正的实相理你没有悟透,你就不知道一句名号正是实相的当体实相,悟不到。所以大家要知道,这就是解释什么呢?标信顺,解释如是的。

好,我们再往下看,第二个,我闻,标师承。师承很重要啊。为什么这里要说一句我闻呢?因为念佛往生法是阿难尊者的耳朵跟与会大众亲耳听闻于世尊之口,表我是从佛那儿听来的,不是我自己杜撰的,所以师承很重要。第一个,因为是佛说的。以佛为师,说的圣言量,佛说的可信,其他人说的皆不可信,这是一个师承。第二个是什么呢?我闻是我阿难听的,原汁原味,没有走样。大家要知道,在弘扬流传中,它不能够走样。为什么经典不让大家在上面乱动呢?现在人都好动呀,有的人在经典里面读了一句两句,有点儿小小的感触,他就在那里哗哗哗地说一大堆。经典真的不能动,为什么?因为它是权威呀。现在权威里面去学术上大家研究,你看怎么去选择文献呢?做学问,这个文献是越早越真实,这是达成的共识。

那么佛,这是亲口从佛那承来的,越不变越真实,没有变过,这也是师承,要表的原汁原味。所以以前跟大家讲到说阿难讲法,或者阿难在这里,佛赞叹阿难叫:分瓶泻水,就是阿难从佛的口中倒到他的耳朵肚子里,就水一滴都没有滴到外面去。为什么这里再有一个我闻,如是我闻呢?这个师承就是为了区别于外道。大家知道,当时的印度外道很兴盛呀。我们现在也有外道很兴盛,所以为什么佛法刚才讲到要出诊而不能坐诊。当时外道所有的经典呢,在里面都要开头写一个什么呀?不是如是我闻,写一个阿沤。阿沤,这个阿沤的意思就是,一切法,一切万法不是有就是无,不是有就是空的。为了当时跟外道区别开来,所以这里标了一个我闻。再一个就是说这个我闻呢,是为了成就信顺的功德,因为佛已经灭掉了,阿难说法大家不一定信。

而且阿难又那么年轻,资格又不老,还有好多老资格的大上座。他又跟佛长得很像,因为他是佛的堂弟嘛,大家都会错以为这是不是佛又活过来了,在这儿又登座说法呢?所以为了铸成大家说,我就是阿难,是照着佛说,但是是我从佛听来的,我也不是佛,可是我真的是听佛说的,在这里加了一个我闻,就是为了表这个师承。当然,如果说表师承来讲的话,这是指的我们娑婆世界的师承。为什么这么说呢?娑婆世界是凡圣同居土的师承,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应现一尊到咱们这个国土来,阿难又作为他的弟子,来听他这个法,准备着结集传到后面来,到我们现在。那么如果说真正在常寂光土的话,佛在常寂光讲的话,阿难人家是法身大士的资格啊,那个师承跟我们这儿来讲的话,虽然法是一样的,也是师承,承接这个大法,但是所见的就不一样了。

我们见的是八十岁的老比丘对年轻的阿难在讲,现在进了大雄宝殿,看见了吗?还是这个样子。可是如果在常寂光,在一真法界中的话,那就非常殊胜了。佛是法身佛,阿难是法身大士,早就成就了。为什么你看在这个经典里面讲到说,阿难跟他的师父释迦牟尼佛在空王佛所,因地的时候是同时发心要成佛道的,所以现在已经在常寂光土,人家说的是什么呢?还在师承这一法,但是境界已经完全不同了,但是因为我们凡夫惑业所障,所见不同,所见的不一样。所以后面大家再来看讲到说我闻,那么这里蕅益大师是怎么解的呢?实相非我非无我,阿难不坏假名,故仍称我。耳根发耳识,亲聆圆音,如空印空名闻。

这是蕅益大师讲的如是我闻。刚才我们讲到了实相,实相有我吗?有没有我?没有我,离开一切戏论,没有一个我的定见。但是我们凡夫是怎么样的呢?你听见说无我了,觉得实相离开一切戏论了,他又认为实相是无我,就执着又有一个无我。所以我们有时候悟不到,说无我是说无有我,但是我们往往又会认为说有无我了。本来是让你无有我,一句就定乾坤了,结果你又在上面无了我以后,又生出来了一个有无我,所以怎么也在外面打转,入不了这个实相。所以这里只能解释说:实相非我非无我。既然非我非无我,那怎么说都行,阿难不坏假名而说实相,假说了有一个我,随顺我们这儿这个秩序说有一个我,因为大家都有我嘛。

想必这些法大家都已经知道了这个其中的缘由,但是大家要知道,为什么叫随顺世俗呢?因为我们世俗就要入这个法。咱们这儿的现象是都有没有我呢?有吗?有我呀!你错了一个都不行,有我就有你呀,你我他,错了都不行的呀。男他都不能用女她表示的,表达人的时候必须用男他女她,用动物它都不行,你骂我呢。所以这就叫世俗,没有办法,随顺世俗,只好就此讲如是我闻。其实,当时阿难在结集的时候,讲到我闻的时候,还是有些说法,为什么呢?因为有一种说法就是,佛成道二十年后阿难才出的家,佛成佛的时候阿难才出生呀,那佛成道二十年了阿难出家,十年后才当了佛的侍者。虽然侍奉佛,那这三十年前佛讲的经典,他怎么能闻的呢?

所以这里就有几个说法:一个是在经里面讲到,叫辗转闻,就是虽然阿难后来随着佛出家做侍者以后,可是他没有听到的经典是从其他比丘那里听闻得来的,所以叫辗转闻。还有一类部分是什么呢?是佛重说的。因为当时阿难被佛选为侍者,跟着他,多闻第一嘛。被选为侍者以后,他有三个愿望,希望佛满他的愿,其中有一个愿望就是说,这三十年我没有听过的法,您老人家能不能再讲一遍。你看《无量寿经》好几个版本,那就说不是一个地方说过一次。还有一个怎么说呢?阿难也是大圣者来的,那么他已经得了一个法性觉自在三昧,法性觉自在三昧这个功德有什么呢?就是没有听过的经,他自己能够忆持,就自己自然而然就听了,就具足了听闻的这个功德了。所以这里才叫做如是我闻。大家要对阿难生起信心,阿难一定是全听过,而且全听对,当时结集经典说的也没有错,就叫信顺、师承。所以这里蕅益大师解释叫做:实相非我非无我,阿难不坏假名,故仍称我。随顺大家说有我,毕竟一下空不掉嘛。你看我们坐在这,坐一会就累了呀,累了我就要歇一会了,歇一会我们再回过来再听,这都离不开我,所以大家还是歇一会儿。休息一刻钟,到十点十分的时候回来继续,阿弥陀佛。

好,各位,时间到,我们下半场,《净土十要》第七讲。前半场呢,讲的内容虽然文词比较少,但是这个义理还是比较深,希望大家多闻思,多去领悟。后面开始,我们要讲到这个我闻的闻了,先讲这个为什么讲到我。蕅益大师这里讲到的闻呢,是说耳根发耳识。什么叫做耳根发耳识呢?你看我现在一直在讲话,南无阿弥陀佛,这么一念,大家都能够听,这是从凡夫的六根的运作现象上来讲。我们还是听到声音,由于这个耳根对外在的声尘,然后会引发耳识的生起,这就是耳根发耳识,发就是引发的意思,因为我们六根有妄想嘛。我记得咱们在此前学习《楞严经》的时候,不是知道本来是一精明分成六个结了嘛,就错以为只有耳朵听声音、鼻子闻味道。其实是一个性,闻性嗅性是一个性,就是这个功能。

但是自从打了结以后,我们就只能用这个耳根来听声音了。所以这样呢,蕅益大师才解释说,耳根发耳识,虽然耳根发的耳识是一个妄想妄识,但是借这个妄想的作用,我们接收到的信息,这个法语是圆满真实不虚的,就叫亲聆圆音。亲聆圆音以后又讲到说:如空印空名闻。蕅益大师说的这些话呀,真的是让人难以理解。什么叫做如空印空呢?大家有个概念吗?说难道如空印空就是声音也没有,耳朵听的能力也没有?可是我这不在说,你们不是在听吗?明明有啊。他只是说所听的根跟所闻的声,其实都是了不可得的。咱们仔细商量一下,大家想想,苏东坡不是写过一首诗嘛,他好弹琴,给弹琴的人说,说这个琴声到底是哪里来的呢?大家想想弹琴,现在不是好弹古琴嘛,这个琴声是从哪里来的? 如果是从琴上面来的,为什么这个琴放在匣子里边就不响呢?琴一直在呀。如果这个声音是从弹的人指头上来的,那为什么不从指头上听,而要有琴才能听?

这大家跟着走啊,这个声音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说以空印空?如果声音是释迦牟尼佛的口说出来的,那为什么口闭起来就没有声音了呢?如果这个经文是从阿难耳朵上听来的,那要是佛不说,光有他的耳朵能听吗?你说这人死了,耳朵一直在,怎么就啥也听不到呢?声音怎么来的?以空印空,就跟说闻的根听的尘,其实都是了不可得的,只是我们有一个闻的闻相,有说的说相,所以我们就以为有一个声音了。所以以空印空,界诠法师也讲过,其实这个印也没有字,这个纸上也没写,就这么咵地一印,就叫以空空印。那我们就又要想说,原来如此,那就是说等于听闻的这个功能没有,作用也没有,是不是呢?也不是的。

如果没有这个功能作用,可是这个听的声音这个功能作用确实进行在这儿了,依然发生了呀。没办法,又要讲到实相了,大家再跟着走一下啊。你说我们常有一个状态吧,比如说我们出去走路,你觉得前面有一个电线杆子,或者一棵树,或者这儿有一堵墙,然后你走着走着你看见了。哎哟,有一堵墙,我看见了这堵墙,我得绕开走。大家猜想一下,这个绕开的功能,是你主动发挥成这样呢?还是本来就具足会这样?是怎么样成的?我们都以为说,哎呀,我看见墙了,我明白了,然后我动了一个念头,我赶紧又绕开了。告诉诸位,在诸法实相中它不是死的,你在走的过程中其实是没有一个走的形态的,但是不是就没有这个走的行为,这个走依然在走,而且见了树杆子他自然会绕。就跟说我拿起一个杯子,这里面都是热水,咵地一下,我要把它扔开,为什么?因为烫我。

那我们在虚相中的时候就觉得说,我拿起杯子,它烫,把我烫着了,我主动地把它放弃了,我意识到热了,我赶紧把它扔开。不是的。是就算你没有思维,你拿起这个热的杯子,自然而然咵地就松开了,这是一切都是本具的功能。所以说,阿难闻的根去听,和佛说的声尘的讲,都是本具的。但是这个本具的功能没有一个真正的闻相和说相,上面虚妄相是没有的,自然而然就会这样,这就叫实相,大家知道吧?我们依然每天我吃喝拉撒,你柴米油盐,这都是实相,不是说实相以后就没有这些相了,但是你不要在这个上面主动地另起炉灶,还有一个我能够的相,那就是虚相。所以这里讲到以空印空,说的功能依然在进行,听的作用也在发生,但是没有一个说相和听相,就叫以空印空。好,这是我们第二个概念,讲的我闻,标师承。

第三个概念再讲一时,标机感。那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在跳着讲,就是如是,我们后面有蕅益大师解释的如是,我闻也串着蕅益大师解释的我闻,现在我们标机感也是要跳着蕅益大师解释的机感。你看,标机感这里讲到的:时无实法,就是说时间这个东西是个错觉,假的,你上当了,以为真的有一个时间。大家首先,我们再来说一下,你说这个时间是怎么出现的呢?昨天我还在讲破时间这个假相。有时候我们认为时间是显了出来的,比如说春夏秋冬,好像一旦有春夏秋冬,花开花落,那花开的时候,我们就觉得这是春天的时间,花落的时候我们就以为是秋天的时间。真的有时间出来让它花开花落了吗?哪有啊,错觉。

所以说时世古今都不离当下。那么,虽然时间这是一个错觉,可是问题是什么呢?这里他就讲到了,没有用某年某月某时,而用了一个一时,你看这说得多妙。一时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管它哪一时,反正到了这个时间点了,火候儿到了,根机熟了,要启动佛来说净土这个共同造的因缘果报,往生之法要出现,成佛之道要聚在一起,要发生这个事情的时候,就叫一时。每一个在座的众生,要听这个法的时间已经到了,势不可挡了,佛看到这个时候必然要说了,呼之欲出了,这两个机感相扣,非常吻合地发生了这件事情,就叫一时。要不然你说是哪一时呢?这个时间的错觉,你说我到底用公元呢,还是用西元呢?到底用阳历呢,还是用农历呢?用北京时间,还是用纽约时间?你搞不清楚的。

所以这里讲到的时间,时无实法,以师资道合,说听周足名一时。师资道合是什么?是感应道交,成熟了。什么叫做成熟了?就是众生根机成熟了,他要听这个法,就是这个劲已经出来了。就跟敲钟一样,那么众生的根机不去敲,佛这口钟不能够响,那么如果说光有敲没有响,他敲也没用啊。一定要敲,必然会响,众生来敲了,佛来讲这个法来响了,机感相应,就叫做一时。把这个了生脱死的大法告诉大家,所以叫做一时,标机感。时间是假的,你看我们有时候做一个梦,在梦里边,你咋活了一辈子呢?你看一部电影,这个电影讲了这个人的一生,怎么你在那才坐了一个多小时呢?到底电影里边算,还是你现实中算呀?过去有一个王子,周朝的一个王子,不是到山里边去求仙嘛,求仙求得看见人家白胡子老头在那里边待了七天,出来到世上的时候已经过了一千年了,孙子重孙子都比他大。这是何故呢?时间是假的。所以大家好好悟这些,就是我们其实每一讲、每一句都没有离开实相,都在表这个法,而且恰恰它是实相中流露出来这些现象。所以前面给大家讲到,此经以实相为体,念念不离实相。这叫一时,标机感。

佛,标教主,这尊佛标显说法之教,说法之主。现在我们有时候一听教主就有点儿异味儿,这个教主好像就是一种权力,掌控的这种力量,这种感觉,你说是不是这样?大家一听教主,什么感想啊?就他是个主宰的,得听他的。这就是我们这儿众生的习气,因为大家都有地位,有差别相,有主有次,有差别相。实际上什么叫做教主呢,就是应机施教之主,应机设教设法之主,可以说教主是用来满大家的愿,应请而说法,来服务的,来教化的,是这么一个角色。所以我们要向佛学习,佛是来服务的,来满众生的愿的。标教主。蕅益大师这里讲的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人天大师,名佛。你看他老人家的解释也没有说那么多。就通常我们总是觉得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嘛。大家想,佛的圆满不也就是围绕着这个觉嘛,如果你修的够了,其实觉是一个很简单的事。

觉是一个很简单,因为它本来就是具有的呀。前面我们都讲到了,你就这一招,你认了就行,这就叫觉。但是你修不够的话,你不敢认呀。我们再回到上半场,为什么不敢认啊?你有恐高症,就在上面抖得不行,不知道圣境多么的高,我们一直在高推圣境,不知道要到哪去,不知道有多高多妙,所以当给你说最低处的时候呢,你反而有恐高症了,你害怕,就不敢认了。为什么,你就修不够,它就到不了。不是你不想认,你就认不了,认的能力出不来嘛。所以我们还是只管修六度万行,依教而行,就能够觉。那么依教奉行的话,从自觉的角度来讲,真正我们能够自觉的话,你才能够起到觉他的作用,否则因为你自己是糊涂着,你怎么觉他呢?反过来,你一直发心觉他,那么就正在自觉之道上,所以自他其实也是在一个道,就是要在觉道上,把心放在觉道上。

对自己而言,内心常要观照,就我们今天讲这个法你就用嘛,就认嘛,你一直认下去: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但用此心,顺利往生。那么如果你认不下去,那就说明什么呢?就不能够,就因缘就坏了,人与人之间也不是以觉相交了,事与事之间也不是用觉来处理了,就产生不觉的效果了。你心不在觉道的话,你就没办法了,种不了菩提种了嘛,也不能提携别人,也不能让自己成熟,就带不出道气,就不在觉道,就成了是非。所以只有佛觉行圆满了,称之为人天大师名佛。一直觉行圆满了就是成佛之时。当然我们这里也格外要讲一下净土法门,要另外看待净土法门。这个净土法门,为什么这里叫做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天大师,这里才叫佛说呢?才叫佛标的教主呢?

也就是说这个法门是释迦牟尼佛的大觉行圆满海中,特别施设的这么一个教门,所以称之为教主。他的这个教门就是说最妙妙在哪里?我们通常都会这样:特别用了一个貌似,大家听清楚,貌似以自觉为主的一套修学体系,因为我们念佛求生净土不是就把自己管好嘛。印光法师常说自己是一个斋饭自了僧,就只会吃饭只管自了的一个僧人,斋饭自了僧。这叫做貌似以自了为主的修学体系,而发生实际意义上最大幅度的觉他之门,这才叫做施的圣教妙教,才叫做觉行圆满。一般人设不出来这个教,为什么?因为我们连自都顾不上,还觉他?先只管自了,但是自了又有违菩提成佛之道呀,他就让你在自了的途中不知不觉地觉他,只管自了,最能觉他,是这么个法门。

为什么这么说呢?很简单,你说人人都依着这个自了,是不是就是大家都是最佳的觉他效果呢,是不是?都听释迦牟尼佛,往生了西方极乐世界,还去觉谁呢?都觉完了,你觉谁呢?所以自觉就是觉他。二一个,快速自觉以便最佳觉他。我们现在觉他觉不了,你这个本事好不了嘛,你说有一丁点不对,马上就喷。谁能逃出来这个魔掌呢?谁能逃得出这个魔掌,这个我执的控制。所以说现在只管先自己,先自己发愿而去。但是又出来一种声音,说这就叫自了汉,那不度众生,往生到极乐世界待着干什么呢?大家想想,往生到极乐世界待着干什么?现在我们净土的修法是提倡你先往生,你往生不了什么都白谈。那么往生后你怎么会没有意义呢,但凡往生者到了极乐世界,你想他能够不再度化众生吗?能够不再乘愿再来吗?

不可能呀,那会儿他已经控制不住就要来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你不要远的比,就咱们娑婆世界的真实情景,你比如说一个穷乡僻壤,从小生在那,他有点理想,有点志向,那就发愿一定走出这个大山沟,一定要考上名校,一定要出人头地,对不对。当他的奋斗成功,理想实现了以后,有哪个人不去想衣锦还乡,为父老乡亲做点事呢,有这样的人吗?都想为父老乡亲做点事,这是自然而然,帮助他们致富,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没有人不去这么干的。那我们这里的世间法里边尚且如此,何况出世自利利他这个成佛之道。所以这才叫做觉行圆满的智慧,才能设这个如此巧妙之教。这叫教主。应机施教,应末法机,施净土教。所以这是佛,标教主。

我们再来看,舍卫等,标说经处也。这个就大家知道这是一个地点,就好理解了。后面蕅益大师这里讲到:舍卫,此云闻物,中印度大国之名,波斯匿王所都也。这里边有一些内容我们了解一下,可能以前讲《阿弥陀经》的时候大家也都学过。舍卫是梵语,是印度话,这个标的地方就在舍卫国。这部经典的因缘成熟是在舍卫国讲的,是在祇树给孤独园讲的,这个地方,这个处所是真实存在的,那我们朝圣印度都去过。这个梵语翻译成咱们汉语,从知识了解一下。你看这里讲到叫做此云闻物,闻物不是在首都博物馆里的文物,你不要搞错了,这个是听闻的闻。闻物是什么意思呢?闻,就是说这个地方在当时知名度非常高。这个舍卫城其实是乔萨罗国的首都。为什么它当时知名度很高呢,是当时的魅力之都,就像我们现在的国际大都市一样,唐朝的长安,现在的北京上海纽约巴黎等等这些。但是当时人家印度,为什么它名气这么大?你看这里讲到中印度大国之名,因为当时佛在世的时候,印度有三十六个小国,有十六个大国,这个国家有大有小的。

那么这个舍卫国是当时的十六大国之一,很有影响力。为什么这个舍卫城又是魅力之都呢?它里边的功德很大。一个,环境优美,依照祖师爷们讲的话,这个闻物,为什么说都能够听闻到,有名呢?就是它具足了四个功德:一个就是环境优美,就叫尘德,六根六尘的尘嘛,就是外在的环境很优美;第二个财德,具足财宝,经济发达,这是从世间法来讲;第三个叫做圣德,就是三藏法在里边流通,修行的人很多,讲法的人、学法的人很多;第四个就叫解脱德,里边的很多人已经转凡成圣了,已经清净无染了,所以叫做闻物。由于它里面具足了这样的功德,各种精英,环境好,经济发达,经济核心,那么又有这个文化中心,而且又转凡成圣的,修法成圣的,那么这里当时很有名气,影响力很大,就称之为闻物。这么一个大国。可能大家会觉得说,为什么又叫舍卫城,又叫舍卫国呢?这个舍卫城在北方,因为当时印度南方呢,南方还有一个叫做乔萨罗城,他们这个叫乔萨罗国,南方还有一个叫乔萨罗国,那个乔萨罗呢就叫乔萨罗城,很小。

就跟现在的新加坡,国家也叫这个国名,首都也叫新加坡。所以那个很小,但是,为了跟那个区别开来,所以这个舍卫城呢,国也叫舍卫国,城也叫舍卫城,就直接把它命名为首都了,是这个意思。你看,祇树给孤独园。为什么这里叫做祇树呢?蕅益大师讲到的说,匿王太子名祇陀,此云战胜。就是这个波斯匿王的儿子,叫做祇陀太子。翻译成咱们汉语呢,叫做战胜。为什么叫战胜?就是他出生的时候,正好他爸打仗得胜回营,那叫怎么说,得胜还朝了。那么打了胜仗了,非常高兴,又生了一个儿子,就给他起成叫做战胜。战胜,印度话就叫祈陀。那么为什么又叫做给孤独呢?这个叫做给(jǐ),不是给(gěi),给孤独长者,是当时一个叫做须达多的一个人,是一个老人家。

他常常救济这些贫苦的人,所以把他就叫做,有个外号,美名就叫给(jǐ)孤独,就是给这些孤独的人们去救济一点。为什么叫这么个园呢,这里面有典故。这个给孤独长者,有一次看望他的老朋友,老朋友正好请佛到他们家来应供。他就觉得生起了无上的好奇心,就去见佛去了。结果见到佛以后,佛就放了个光,就把他给度了。度了以后就证到圣果了,证到圣果就开始要护法了。护法呢,就回老家去找地方了,找这儿也不满意,那儿也不满意。终于有一天,他找到了祇陀太子的庄园,看上了。去跟这个太子去买,太子不卖。不卖,为难他,说:你把黄金铺满这个地,我卖给你。给孤独长者呢,就动了真格的了,就真的把地窖里面的黄金拿出来,把它铺满了。

一铺满了,好,一句戏言成真了,必须要卖了。看在他心诚的份上,说:我的土地里边的树,种这些树的地方就不卖了,就不算钱了,算我的一份,咱们俩一块供养佛陀。由于祇陀太子种树的地方没有算钱,然后又卖给了给孤独长者,两个人合伙做了这么一个大功德,把它供养给佛讲法,常住。所以这个园林就叫祇树给孤独园。我说得这么快,你们听懂了吗?那是因为听多了,可能听多了,就这么个意思。所以这里讲到的:匿王大臣名须达多,此云给孤独。给孤独长者布金买太子园,供佛及僧。祇陀感叹。施余未布少地。故并名祇树给孤独园也。就是这么个园了。有的一块儿去过印度的就知道,现在去了还能到这个祇桓精舍,也就是祇树给孤独园。

但是呢,曾经有讲堂,有房间,好几千房间呢,当时。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六年后建成的。我们如果常读诵经典,哪能少得了这个熟悉的字眼呢?现在的这个时节因缘比较快捷、便利。一个飞机坐到印度,坐会儿车呢,就到了祇树给孤独园。但是现在去的时候,毕竟是还会觉得正法、像法已经流逝过去了,有点伤感。因为毕竟就成了一个遗迹了。佛陀也不在,这些大阿罗汉们也不在,文殊菩萨也看不见了,弥勒菩萨也再来,也看不见了。就跟唐太宗当时去到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经典的那个逍遥园里边,不是还说:堪叹逍遥园里事,空余明月草青青。我们现在去也是只能看见点儿树,看见点儿砖头,那口井还在。当然,导游为了让你更加生起猛烈的宗教情怀,说这口井,当时谁,迦叶也打过水,还捧给释加牟尼佛喝。然后大家都非常激动,在那儿哭一鼻子。这些还是在实相中,还是没离开实相。这就是标这个说经处。这一段就给大家讲完了。

下面又是一段小字,我们来看。讲这些小字之前,我们要总结一下。因为必然有法嘛,我们今天要表一下法。把上一段做一个回向性的理解。怎么理解呢?大家要往净土教法上来会,就是表一下这个净土法门的殊胜,殊胜义。怎么表呢?为什么这里叫舍卫国?把舍卫国动用出来表国家殊胜,当时的大国呀,就表这个净土法门也是当时的核心法,广大,最殊胜。就像这个大国,大国它有一个什么能力呀?有包容力。一切的精英也能来,一切的流浪汉,一切的乞讨者也能来,都能够包得住。你看现在我们的大都市是不是这样子的,是不是,有没有这个功能。上海就是这样的,你有钱的你可以住,你拼命地只管有钱。你没钱的也在那儿开个小店,卖个路边摊也能过,这就叫包容力。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就是这样子的,所以叫舍卫国。有的那些城市就不一样了,有些新兴的移民城市必须搞旅游,或者是搞其它什么的,那你如果没有钱的,可能你就那儿住不住。非常奢华,住一晚上就多少钱,每天的消费都非常高,有这样的地方。它包不了呀,就只接上上根器。这是国的殊胜。那么用这个舍卫城呢,就是这个城的殊胜了。为什么能以这个城就代表了这个国呢,就说明净土法是总持法,极乐世界就是整个法界净土的国都,就以一个土,就代表所有的土。以一尊佛就代表见到所有的佛。所以叫舍卫城,城的殊胜。祇树,这不是祇树给孤独园嘛。祇树表树的殊胜。树的殊胜是什么意思呢?树是直的吧,有弯的树吗?我们不说弯的树,只说极乐世界的树。

直的树,七重行树。这个树直呢,就代表:只要往生者,只要往生了,就一生补处,不必再绕远,再艰辛,再绕弯了,一生成佛,就是这么个法。而且这个树来讲,树的根就表这个法门,一切的法门都是从这个根出的,从净土出的。树上面的树梢,树的荫,树荫就表所有的荫都是从这个根出的。所有的枝,还回绕这个根上面来。一切法门还归此法界,这不是我们常说嘛。这就是用这个树殊胜来表这个净土的殊胜法。园,你看这里表园的殊胜。这个给孤独园的园殊胜是什么呢:就等于我们一旦成功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入到弥陀净土,一切恐惧,为作大安,就安稳了,一入这个园,就表示你已经入清凉地了,一入净土就超凡入圣了。

就是表这个园的殊胜,表净土法界殊胜。那为什么这里还动用了个太子呢,祇陀太子,表他的种姓殊胜。为什么呢?因为一旦往生净土就等于说太子堕地嘛,成为佛的法子了。一往生呢,就一定到一生补处,法王子位。就等于说,一入这个园林,这是谁的园林呀?祇陀太子的。你看为什么他不说一个大富长者,不说一个国王,就说了个太子呢,这里面他暗表法嘛,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其实就等同于法王子嘛。那么这个须达多长者,就是这个给孤独长者表伴侣殊胜。一旦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皆是诸上善人呀,就表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想想,都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都是一生补处,都是阿鞞跋致呀。为什么你一入住就是法王子了,因为你是买来的,你都不是自己修的这个园林,就表示他力本愿,你往生到那儿就行了,住进去就行了。种种表法,都是法门特色,缘起殊胜。所以大家,我们做一个回向性的理解。因为讲了半天故事,又知道了这么多知识,你要知道他为什么这里表这个法。这个我们了解一下。

好,下面我们就开始,再往下看。这一段开始,前面的叫做序,序里面还有分别的,刚才讲的这些叫做通序,就是介绍法会的时间、地点。通序里边分了两个部分。刚才讲的这一部分第一个呢,就只介绍这个法会时处。后面讲的,我们就开始引大众同闻,就是一起来听。那么听闻的这些人,听闻这些在场者有些谁呢?大家来了解,来看:引大众同闻三,初声闻众,二菩萨众,三天人众。这是要说,参加法会的这三类人。这里面有次序的,为什么?因为听法者都是大家聚集在一起的,可是他得怎么坐呀,这个场地得有秩序呀,有讲究的呀。那好,我们有的一些不明就里的,听了一下又觉得不平等了,哎呀,佛法中还有先后,还要讲究个座次,又不是开会说你官有多大坐在前面。这不是这样的,为什么呢?因为平等是从差别来显现的。

不是平等了就完全没有这个人世间的秩序了,那就乱掉了。而且很可能越讲秩序,才越能够负责任地把这个佛法长久住世、坚固住世之道,给维护起来。所以你看这里,虽然有声闻、菩萨、天人,这都是些什么?声闻的话就是,听佛讲话,听佛的声音而悟道,就叫声闻嘛。声闻,我们有时候把他叫做小乘,就罗汉修的法就是声闻。那么他是认为说一定要了生死,一定要得涅槃。但是这个见解非常的坚固,到了这个以后,就再不去前进了,再不去成佛道了,所以有时候把他贬为小乘。那么这个小乘如果一旦发心,你看这里,听了净土教法以后回心向大,就叫做大乘声闻,就离开这个中间的这个停靠地,进一步地往最终的佛果境界去走。这就是回心向大,有两种。

所以这里讲到的初声闻众是这样的。那么,二菩萨众就是,菩萨我们都知道,就是觉有情嘛。从自己来讲,虽然觉悟了,可是他还有这个情念还没有尽,还没有成佛,叫觉有情。从他而言呢,觉悟有情,让所有的有情,都能够觉悟嘛。这是我们了解一下,解释都知道的,觉有情。第三天人众。这个天,就是指的两部分,一个是天道的众生,二一个是人道的,乃至包括天龙八部这些等等,反正总归就是一个七众弟子。所以这里叫做大众,就是这三众。当然,虽然说大众,得的利益也是不一样的。为什么说都是来听法的,得的利益、所造的这个缘起也不一样呢?有一些大众啊,叫做发起众。你们以后仔细观察,我们也参加法会,或者一块儿共修都知道,什么叫做发起众呢?顾名思义,发起就是能什么呀,他好折腾、能张罗。

他就弄这个事情,给整出个事出来,这个事情整好了,整得什么了,要讲《弥陀经》了。所以我们有时候看见,发起这个讲解宣化,但是他未必自己能好好听,他自己不听。有没有这样的人?他自己不爱听,也不想修,这就叫做发起众。当然发起众也有自己也要听,有的听,有的不听。那么,真正的闻法,得到利益的这部分啊,就是说讨了便宜的叫做当机众。就是他在场听了以后受用了,从此以后就修了,修了就成了,这就叫当机众,听闻这个法义后得了利益。那么还有一些叫做影响众。什么叫影响众,你们知道吗?咱们这堆人里边肯定也有影响众。影响众就是说,他早就成就了,已经往生了。往生了以后又跟个特务似的偷偷地回来了。

这罪过啊,其实每一尊菩萨,其实都是这样的。他不能说自己的真实身份嘛。那么偷偷地回来了,带领大家在这儿说,哎呀好!这个法好,你看我们要修,怎么怎么样,这是一种。还有一种呢,示现成说,你们修吧,这个法不好,骗子。结果大家都修成了,说他谤法。他就是越谤让你越真。也有这样。这就叫做影响众。就给你造势,造得把大家都连这个稀里糊涂,说连哄带骗好像也不太恭敬。但是管他呢,去了极乐世界就成了,这就叫做影响众。当然最次的一种就叫结缘众。懵懵懂懂也不知道讲了些什么,反正听了好像说了几个佛法,听了几个佛法概念名词。好歹也听了佛字,种了种子了,这就是结缘众。每个法会里边都不出这一些。有的是发起的,他在那儿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完了他就不管了。你们见过这号人吧。张罗完了,出了问题他不管了。还有一些当机众,还有影响众,还有结缘众。这就叫大众,什么都有。但是这些大众呢,你看排名是有差别相的,我们来看后面的。有什么差别相呢?

第一个,声闻居首者,就是出家人,这个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啊,这今天终于讲到这个《阿弥陀要解》了,才看到这个出处了。我以前在其他地方也老给大家讲。为什么把出家人排在第一,声闻居首呢?三个原因:一个出世相故,二一个常随从故,第三个佛法赖僧传故。这三点你具备不了呀,所以必须让他们排名第一,你不要心里有异议。说哎呀,好像菩萨更高呢。菩萨更高没办法,为什么?因为你不是出世相呀。如果说我们从修证的功德而言,菩萨是佛的真子,因为他是法王子啊,是佛的真子,心心相印。但是大家知道,罗汉是佛的什么子呢?就是出家人是佛的什么子呢?这不是菩萨是真子嘛,罗汉是佛的内子。内外的内,内子,就是也有人说是亲子。

为什么?因为他金刀剃下娘生发,他是从这儿出生的,这就是出世相嘛。他显的是出世相:辞亲割爱,出家修道。这是阿罗汉成佛的常法呀。就是不管你在成佛的路上,你曾经可能什么角色都担当过,但是在解脱道中,一定是出家相,行作沙门,这个是必须的。所以,第一个为什么把他排在首呢?出世相故,他表的是出世解脱法。你们读过《地藏十轮经》吗?《地藏十轮经》怎么说的?说末法时期,就有一个傻瓜,或者疯子发疯了,发疯了,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把头剃光,穿了个出家人的衣服,就在那人堆里面,呼呼地跑了一圈,还是个疯子呀。然后就说他的功德大得就不可思议,佛说。为什么呢?说因为他传出去的是佛法、三宝的形状和信息,他代表出家相,表的是解脱法。就在末法时期,没出家人的时候,就这么一下,都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大家要知道,这叫出世相。第二个原因是常随众,其实常随众,这里就有一点我们前面讲到的,既是当机众又是影响众,为什么说常随呢?你想想大家国土里面走的时候,大家会发现说,哟!这人怎么这么厉害呢?怎么这么多人乌央乌央地都跟着他呀?你们有没有上过这个当啊?有没有?

现在我们不是追求个名吗?谁有名,就开始,哎呀!他有名,有多少这个,讲了多少经,有多少弟子,等等。就跟着就去了嘛!没有名的,默默无闻的,心里明的,你们能看得出来吗?又看不出来。所以这个影响众还是必要的,大家一看说:哎呀,怎么这么多人跟着他?那他就对这个佛就另眼相看。所以说常随众,从佛成道以后度这个五比丘开始,他们非常感念佛的深恩,对他们剃度的恩德,所以常随着,从来都没有离开过,一共一千二百个先得道的,一直到佛涅槃都一直跟着,一直跟着。这就是表佛的功德,常随故。第三个,佛法赖僧而传。这是佛法的核心的活动力,就是三宝。你必须三宝,特别是现在的二宝,佛和法这两宝,必须有僧宝来弘扬、传扬,要不怎么传呢?没有传了呀!形相就表的法。第二个,他能够住持法道。为什么?因为你没有私家嘛!没有自己的小家嘛!所以就说你哪怕你这个性格自私点,你都没办法再着落,再兑现你的那个自私心了。自私心怎么出来的?有自私的人,才有自私的心。你有私家的人,才有自私的心,你得先顾他们。所以说住持法道领众修行,领众修行,因为他没有家人,所有就全是家人,皆是家人,都是这个佛家之人。这是佛法赖僧而传。所以我们说:圆领方袍僧相现,如来座下又添孙。就是表的这个出世间的幢啊!就跟法幢一样,由这身衣服来树立的。这是第一个。

我们再来看第二段,讲到菩萨为什么会排在中间呢?菩萨居中者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是相不定故。你看,因为菩萨他有在家出家的相,他什么相都显现。你看在大菩萨里面,只有地藏菩萨才现的出家相,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那都是现的在家相。而且菩萨是什么?他有的是在这个此土来受生的,投生到我们这个国土来应现的,还有一些是他方国土来示现的,男女老幼,天上人间,天龙八部里边都有菩萨,发菩提心的就可以称菩萨。但是从法上来讲呢,他的证量、德行、愿行是菩萨,可是从相上来讲,他不是齐刷刷的出家相,他不能表这个住世的庄严的威仪功德。所以他只能是居中,就是相不定故。第二个,不常随故。

为什么呢?因为菩萨他是按照因缘,哪里有因缘他就在哪里流动来利益众生,他是不定的。万一有的大菩萨,他不是跟着佛才功德大,他得自己到哪哪哪儿,他有缘的众生在那一方,他就去大做佛事,所以他不常随佛。另外如果从这个法的意义上来讲啊,确实如此,他可以出去,为什么?我们拜师学艺,世间法里面不是为人徒弟嘛。学徒的话你还得出师吧,你们这儿讲不讲出师啊?就是学成就了,差不多了,你自己可以独挡一面了,那就出去了。菩萨就是说,至少有的已经行不退了,可以独自担当了,那就可以出去度化众生了。但是这个声闻弟子呢,他还没有入到大乘法中,有可能还要退,他不能够离佛,所以他一直是常随的。

那么菩萨呢,他不常随,是有这两个原因的。第三个是表中道义,这个就比较高妙了。这你看蕅益大师说法,他真的是确实圆融到位。虽然说,居中好像是排在第二,但是他把居中的这个中的功德,给他用法来显现一下,就是反而赞叹菩萨修的是什么?他已经见中道佛性了。凡夫还执着有,前面的罗汉还住在空,住在空解脱中,只有菩萨不偏有不偏空。他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反而是修的中道实相的最高之行,佛行。所以从这点来讲,他生在世间,生在世间怎么样?他不执着出家相,不执着出世间相,所以他不一定现出家相。但是他又以出世的心来做世间的事,自行化他,所以他修的是中道法。这是菩萨的特色,大家得要了解一下。其实菩萨特别是登地菩萨,跟一般修行者的差别在哪里呢?就是见到中道实相。今天给大家讲了一堆实相,实相上面你不能起见,起空见、起有见都非实相,所以你看讲菩萨法还没有离开实相。他修的是什么?表中道法义,行中道之法。你看蕅益大师解这个与会大众的次序,他解得非常妙。这也是无上的智慧才能流露出来的。

后面大家来看,天人列后者,是怎么样呢?世间相故,有三个原因,凡圣品杂故,外护职故。一个是什么呢?他是与声闻相相反的,它代表了世俗的在家弟子,所以把他列在第三。那么虽然在家弟子,这里边有凡也有圣,有的是大权菩萨示现的,你看大家进了居士林,第一眼看到的是谁?对,维摩诘大师他就是在家相,但是他是古佛示现的。包括天龙八部里面也有很多大菩萨啊。韦陀菩萨的样子现的是什么样子?在《普门品》里面讲到了,《楞严经》里面也讲到了,他现的是天大将军的身啊,你看韦陀菩萨,就是韦陀天将,但是他实际上是菩萨化身,现这个相而已。所以他各种相都在现,天龙八部里面各种都有可能是菩萨,他的凡圣品杂就是有凡有圣,你搞不清楚就把他安排在外围。

好,那我们安排在外围了,如果说不满意了,又觉得说排名第三,其实是倒数第一,很没有地位怎么的。不是这样的,蕅益大师已经给摊派了职责了,为什么在外边呢?因为他起的是外护职责,外护呀。你说出家人他不能够直接从事生产事业,社会分工里面他就是来教化的呀!所以你的这些生活所需呀,道场这些等等他不能够去商务经营,他平日的养护只能靠什么呀?弘法啊,平台啊,场地啊,秩序啊,他需要外护呀,这就是我们在家弟子四事供养外护功德。现在称护法护法,护什么?就护这个啊。当然现在还算好,我们的这个护法机制还在,虽然有时候护着护着也就越护越歪。不护法了,护短了,护名利了,不护法了。

现在有时候护着护着,最后只有法不需要护,最不要紧了。所以我们有时候现在称为护法护法,你看他护什么,是护地盘呢?还是护人身安全呢?还是为护法服务的呢?搞不清楚,大家也不知道。但是我们要知道什么叫外护,就是护持闻思修佛法的。不是为了这个目标,不是为了达到这个程度都不算护法。更有甚者可能叫做害法、败法,不叫护法。所以大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那么这三类各司其职,作为佛法住持的大事的缘起的力量。这三类,从法会大众开始做一个具体的,从名位也罢,德行也罢,种种这些分别介绍,就到这里。

那好,我们今天呢也就讲到这吧!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这是下面开始的经文,那么蕅益大师也有《要解》里面讲到的,大比丘是什么意思?千二百五十人是怎么来的?这个欲知就要等到下回分解了。

但是今天呢,等一下啊!如果你拿着是这个流通的本子,请大家翻到一百六十页,好像一共是二百八十页,你翻到一百六十页,自己请的法本在二百一十七,《西斋净土诗》。以后我们每一讲要最后贯讲一首《西斋净土诗》。因为这个《西斋净土诗》呢,我们说了讲《净土十要》,其中的一要就是《西斋净土诗》,其中的一要就是《西斋净土诗》,但是如果把《西斋净土诗》,就这么一首一首地讲,可能大家会听得疲厌,或者也觉得没有起伏,我们索性就是配讲,以后每讲一次最后总结的时候,大家做一个体悟,就是来贯解一首《西斋净土诗》。

看到这句话了没有?我佛真身不可量,大人陪从有辉光。今天我们把这一首给贯解一下,以后我们每一讲贯解一首,这样的话,我们就配着讲,把《西斋净土诗》也这样贯学一遍。这是什么意思呢?赞叹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导师是谁?阿弥陀佛。所以你看这里第一句,我佛真身不可量,就是我们极乐世界的导师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的真实的报身是不可测量的,非常庄严。在这个《观无量寿经》里面,形容的话那就是太庄严了,以我们凡夫心根本想不过来。那么身边的菩萨是怎么样的呢?大人陪从有辉光。就是身边的清净海众,这些一生补处的大菩萨们陪从,陪伴跟从,他们都有光辉,光明遍照,跟佛一样。叫做大人陪从有辉光。这是赞叹佛的正报庄严和大众的正报庄严。

第二句是什么?食时并是天肴膳,行处无非圣道场。你看多殊胜多美啊!吃饭的时候,所用的都跟天人的肴膳一样,美味佳肴,那么步行之处无非都是圣人所在的道场。所以大家想,你说到了极乐世界,三个一伙,五个一排,然后出去,这儿又聚了一堆,那儿又聚了一堆,在干啥呢?咱们这儿是这样:你待会儿你等我们说:好,大家今天就到这里,我们下次再见。我出去以后,大家就出去了,呼呼呼,三个五个在一起,干什么呀?诶呦!憋了半天不行了,赶紧说点儿是非,赶紧说点儿事儿,都在说是非,都在拉家常。或者说,今天讲得怎么样,好不好?听得怎么样,妙不妙?反正就是这些。那人家在干什么?无非是诸圣人的道场,行处无非圣道场。都在用功办道啊!你一言我一语都在实相中住着,你来一个眼神,他使个眼色,都说咱们这会去哪个国土里面,有谁谁谁,赶紧去度他一把,一念间就来了。行处无非圣道场。

庭下碧流微吐韵,殿前瑶草细吹香。你看这个梵琦祖师他多会描绘。你看,说这个庭院下清澈的八功德水呀,到处都在流水,那八功德水盈满,然后这个水呢,也不会有什么感觉,只是微微地感觉到,它在吐露着法音之韵,都在说法,八功德水都在说法,让你听了以后自然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佛殿前,一说佛殿前,你们要想什么呀?我们这儿不是也是佛殿吗?后面竖着三尊佛,可是不会动。如果在极乐世界,所有这个佛殿里面的佛都是阿弥陀佛。每一个殿堂里面,每一个法堂里面阿弥陀佛都在,活灵活现地现前说法,或者灌顶,或者放光,或者微微一笑,乃至像迦叶尊者拈花微笑的法,在极乐世界随时随地都在开,不是说释迦牟尼佛一代教法中就开这么一次。这是人家那的佛殿。美好的、洁白的、光明的这些草啊花啊,一直吹着这个芳香,细细地吹过来。闻了以后,不是说:哎呀,这花好香啊!马上又悟到实相了:啊!原来这个花的味道是这么来的,我的鼻子是这么运作的,其实都在实相里面本具的功德,马上就明白了。就这样。

十方一等庄严刹,终说西方出异方。这是什么意思呢?说正因为前面的种种殊胜,正报依报庄严,所以尽管十方世界同等的庄严,清净的佛刹,但是诸佛终归还是偏要赞叹西方极乐世界超出他方国土。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请大家相信: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第八讲)

好,各位我们一起合掌。先念皈依,再三称本师。

各称法名,(弟子众等),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三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阿弥陀佛。

各位莲友同修们,大家上午吉祥。今天是我们《净土十要》的第八次讲解。上次大概是在六、七月份吧,应该是六月底吧。匆匆一别,一转眼这马上就要到十一月份了。所以你看,时光如此的迅速,我们的生命真的是如电光火石一样,有时候正在不断地还要设想自己未来怎样怎样的时候呢,其实未来没有多少了。面对的都是这个生死轮回,转世的无休止的重复。可是纵然是这样根本的目标和要攻关的问题,其实现在来讲也很少人能够顾及得到,甚至是不愿意去面对,乃至不愿意去设想,根本甚至不愿去听闻的,也是大有人在。基本上在我们主流的生活世界里,大家还是熙熙攘攘的、来来往往的。

能够坐在这里,特别是这次暑假期间,我周游了一下列国,就去了一个外国。但是由衷地感到,虽然中国难生,我们现在所生的***就是中国,就是佛法中的中国,是同步的。大乘佛法,祖师的言教的这种法脉继承,包括如理如法的僧团庄严,业力还能招感得来,还能够见得着、朝拜得到,这已经是非常难得了。

这个时代真的是,你看我们三十年的发展,一个时代就这样节奏快速地不断地延伸、不断地演变。所以我们现在,刚才也跟善知识讲,就是佛法的流传中,佛法的住持道里,其实也是越来越面对挑战,也有无限的机遇。大家看我们现在的网络,前面就在同步直播,所以能够接触到佛法,是如此的便捷和容易实现。可是接触到佛法以后,能不能够正确地依八正道正见地来受持,正思维地来作意,乃至正行地来把它生活中这样进行起来,就越来越难了。

特别是你看,坐在这里,当然也有年轻人。可是真正意义上的这些长起来的九零后、零零后的年轻人,现在接触佛法已经不是这个样子了。因为他们的时代,他们的个性,他们一生下来就接触的社会的这种直观,感官的纳受,跟我们是完全不一样的。甚至有时候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都已经各说各的,没办法碰撞和沟通。这是一个要思考和应对的扑面过来的一个项目,要解决的问题。

所以我希望在我们诸位,在你的家庭里,在你的缘分中,希望把年轻的下一代的佛子要给培养出来,让他们成长起来。否则的话,现在佛法的这种住持法道,你看刚才说的大乘佛法,我们的护持机制还在,我们的这种供养福田还在,我们讲法流通,大家如法依教奉行还在。你慢慢变得就没有这种机会,也没有这个形式了,知道吗。因为业力呀,上一次给大家讲到,一个是我们个人上面的叫做个人的习气,所有共同社会中就叫做风气。这个风气也是由业力共业培植起来的。所以希望大家,今天借此着重地看一下这个问题,就是培养小佛子的问题。

因为这样的形势,你看我们到了外面一看,甚至已经就是在面对那样的一个社会,那样的一种文化价值中,他来接触佛法,不要先跟他说恭敬,他不买这个帐的。你说恭敬,他转脸就走人。你说皈依,他不需要这个形式,太繁琐,太让人有点儿窒息,透不过气来了。年轻人都是这么理解的。所以我一看到他们外面有的,像包括藏传佛教设的这些接引众生,方便的这些店面,或者小小的这样一个场所也罢,那都是年轻的小孩儿,外国的小朋友们去了,就是横七竖八地躺在那儿,拿一本书顺手就这样翻。按照我们现在的这个价值形态的话说,你怎么能这么不恭敬呢?现在庙里道场里、林里面来了一个夏天裙子穿短一点的,你就马上呵斥她:你不对。现在的现象多得是,可是到了那个情景中你就不敢这样了。不对?不对我就走,我有的是地方。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庆幸自己依然在中国,依然在佛法的核心区,一方面也要有这个危机意识,确确实实现在佛法的传播、继承、弘扬来讲的话,有些形式正在要适应时代的这种巨变。可能包括我们往生了,或者诸位有大愿的,乘愿再来的时候,你要想一下这个问题了,不能按这辈子一样的,就这么好像按部就班地,到时候住持法道,要把它注入新的血液了。

好,那我们就不说闲话了,今天开始讲解我们的,还是《弥陀要解》,《弥陀要解》的第八讲。上一讲的时候,上个学期,我们讲到了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排序:先是罗汉,再是菩萨,最后是天人负责外护职责。当然在内容上我们也把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也做了一个表法上的一个理解。就是说你别看这很简单的就是一个给孤独长者,还有祇陀太子,还有舍卫国,等等这些,但是如果我们把它集中起来看的话,确实这里边也在表这个净土的殊胜法门。

我们给大家讲了国土的殊胜,城的殊胜,园林的殊胜,然后太子的殊胜,长者的殊胜,都是在里边有表法的内容。所以他们来做这个影响众,来听法。那么具体的影响众,下面就要开始介绍到底有些谁。释迦牟尼佛在祇树给孤独园讲这部《弥陀经》的时候,有多少人作为首席弟子在现场来纳受,并且传承。而且其中有最重要的人物,比如说文殊菩萨,还有舍利弗,阿难尊者,大罗汉弟子,包括弥勒菩萨将来在龙华会上,要负责继续继承净土法门,要在他的法缘中把它弘扬开来。

所以今天我们开始讲解的话,就从这个内容开始讲起。大家找到了吗?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这是经文,找到了。那么我们来看,下面一段我们也读完:大比丘,受具足戒出家人也。比丘梵语,含三义。一乞士。一钵资身,无所蓄藏,专求出要。二破恶。正慧观察,破烦恼恶,不堕爱见。三怖魔。发心受戒,羯磨成就,魔即怖也。僧者,具云僧伽,此翻和合众。同证无为解脱,名理和。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见同解,戒同修,利同均,名事和也。千二百五十人者,三迦叶师资共千人,身子目连师资二百人,耶舍子等五十人。皆佛成道,先得度脱。感佛深恩,常随从也。来先看一下这一段的内容。

我们先要讲到大比丘僧了。大家知道,比丘这里讲到的说是梵语。那么我们汉地都是说这是受了具足戒,是作为比丘身份确认的一个根本资格。所以大家要知道,我们常说出家出家,刚刚剃度了的叫沙弥,有的沙弥到了年岁出家了,然后经过学戒,先学沙弥戒,慢慢地再步入比丘的行列,这样申请去受戒。如果你这个沙弥剃度的时候还很小,比如说一点点大的话,在庙里先长养着,可能你就只会赶个苍蝇呀,驱个鸟,防止它吃庙里的粮食,这叫做驱乌沙弥,就是赶乌鸦的,很小。那么慢慢慢慢大了以后,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沙弥戒、受沙弥戒的沙弥。

但是如果说去受比丘戒,一般叫三坛大戒,先还要受沙弥戒,再登坛受比丘,然后最后大家一起受菩萨戒。你们现在有时候不是说要受菩萨戒嘛,就这个顿立戒,一受菩萨戒,甚至受了五戒可以搭缦衣了。就这么爱过这个,僧人的衣服一穿,好像这种生活,马上我慢就起来了,就觉得我是菩萨戒的一个行者了。菩萨不是那么好当的呀。大家知道我们每天毁犯的这个戒,就你们受了菩萨戒,你看都在起心动念处。就不要说那么多的犯轻垢罪等等,就我们犯戒的过失,每天我们肉眼看不见,这个不能叫做破戒,毁犯和破根本还是两码事儿。我们说的是毁犯上,有时候不如法,一不小心触及到了,就跟那下雨似的,大家知道吗。佛菩萨、天人看见了就跟下雨似的,兜都兜不住。这就是我们现在众生的一个情形。有些根本就毁犯得毫不知觉,酣畅淋漓地这样去毁犯。

所以大家知道这里讲的大比丘僧,就是在戒上而论,受了具足戒。三坛大戒,中间的是受具足戒,忏悔也罢,登坛受也罢,是最隆重的一笔。虽然前有沙弥戒,后有菩萨戒,应该说菩萨戒比比丘戒的境界更加地从心地上来讲高,但是因为现在我们出家人是以住持法道为根本,所以受具足戒其实是受三坛大戒的核心内容。一般一个月,开始忏悔,每天有可能挨香板,你排队走不对了,一香板啪地就下来了。现在我们有时候我慢高的时候,好,你把他扇一香板,他跟你没完。这要是在外面,有的他去报警去了,说你使用暴力。但是真正在受戒的时候能够吃到几个香板,叫做供养。有的引礼师看见你发心比较诚恳,甚至忏悔的时候痛哭流涕,他就会多拍你几下,说再供养你两个香板。为什么?因为愿消三障诸烦恼,能够业消智朗。所以这里就叫受具足戒的出家人。一般我们出家的话,就称之为剃度了以后沙弥似乎就出家了,但是前提是受了比丘戒,这才能叫做大比丘僧。

那你看这里讲到,比丘是梵语。我们有时候也读fn语,应该严格地叫梵语。印度人他有个自以为是,特别是四种种姓最高的婆罗门种姓,他认为他就是大梵天所生,他是大梵天的后裔,所以他们的官方语言后来就被称之为梵语。我们所有的这些经典,包括这部开始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一读到这句话,就特别地感恩鸠摩罗什法师。就是他从梵语转化成咱们汉语的意思。那么梵语转化到汉语的时候有一个规矩,后来形成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大家知道,玄奘法师不是开创了新译的时代嘛,他有五种情况下不翻,其中一个情况就是这个意思太多了,不仅仅这一个意思,有好几种意思,那么他就不翻译了。

比丘为什么不翻译?因为多意不翻。意思太多了,这里你看,一个叫做乞士,二一个叫做破恶,三一个叫做怖魔,所以由于这个原因就没有去翻译。那我们后面要说大比丘。先看一下,就是我们常讲到说,一佛出世,一尊佛出世弘化这个世界,千佛来护持。这是真的。那么千佛来护持,就看因缘中他是怎么来护持的,有的是紧随其后做常随众,有的是做法王子来代佛,再把他所属的这一段因缘给管好,这个因缘法中管好,所以这里的这些大比丘僧们都是法身大士来辅佐佛,来行布教化的,特别才叫做大比丘僧。

大家知道,这个大比丘僧是有意义的,你像我这丢帮跌底的也叫比丘,但是不能叫大比丘。因为人家是法身大士才来的,都是证了法性的大菩萨,或者他方佛土的大菩萨乃至诸佛,来护持释迦牟尼佛成就这场戏,演绎在我们这个国土里面的教法。特别是今天要称性说这个西方净土法门,所以来的都是顶尖级的,因缘中也一定是跟他别有因缘的人。就是他们因地在设这个局的时候,曾经在因地种因的时候,是最殊胜,最方便,最得心应手,主伴互为。其实就是咱们说俗了就是最合得来的,生生世世就在一块儿,后面我们可以看。

那我们现在来看,他讲到比丘含三,第一个叫做乞士。一钵资身,就是托个钵。大家见过钵吗?有没有用过呀?你看有的人还说用过,你不能用的,大言不惭,就乱成一糟了。这个钵是出家人用的。一钵资身,这个钵是我们受戒的时候,在斋堂里面过斋,吃饭的时候供养还是这么拿着,有时候叫龙含珠凤点头。这是出家人的一个根本标志,所以叫做一钵资身,无所蓄藏,专求出要。为什么说用钵能够专求出要呢?就是你啥也不用想了嘛。你不要想着早餐吃什么,午饭怎么做,下午去哪儿,下哪个馆子,不要想这些。为什么呢?就是托钵就可以了。托钵出去吃饭,这就是乞士的最基本的一个生活状态。

但是大家要知道,这里的乞士也有内外两层。如果向外来讲,向施主乞食,为什么?以滋养自己的色身,这叫滋养身命。向心地上来讲也叫乞士,向如来、向诸佛菩萨、向成就的大祖师们,云水生涯,去乞什么呀?参访学道,去乞法,这样的话叫做以资慧命。一个是色身的身命,一个叫做慧命。所以大家以道业为命、在求道,所以叫做专求出要。一心一意地,就行在这个出离生死的解脱之道上。所以这个钵,又叫做应量器,很多讲究的。记得我们那会儿受戒呀,现在因为受完戒了钵还在。有的受戒的时候把钵打烂了,气得哇哇地哭。因为你出家人来讲,这个钵就是什么呀?就是饭碗呀。你看,刚才讲到乞食的,就意味着你的乞法和乞食。所以它有表法意义的。那么这个应量器,现在你看,咱们这个所谓的大乘国地用不了。有的还在斋堂用一用,基本上我们现在吃饭也是用碗。可是如果大家到了南传,东南亚的国家里面,依然还是用钵。三衣一钵,就是一个出家人他的物资而已了。

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个钵呢,是用来乞食的。佛当时制乞食的时候,也是用心良苦的。我们现在有时候觉得依教奉行很难,依我奉行才容易。我认为怎么样、怎么样舒服了才行。佛那会儿制这个乞食,他为什么这样?因为当时跟着他出家的很多大弟子,都是贵族出身。我们要知道,贵族大富大贵的人怎么来的呀?首先一个,六度里面第一个是什么?他肯定行布施。就像我们现在有点钱行布施,你不经意,你会生什么心呀?我施舍给你呀。这个优越感马上就不由自主就油然而生。控制不住的,人的心念。

由这个习气,他很可能转到贵族,贵族再受人恭敬,他自然而然,这个业习前生后世这样不断地相续,他最容易生骄慢心。很多佛弟子,你像六群比丘,当时就是在僧团里边比较调皮捣蛋,为什么?他们出生都非常高贵。从小都锦衣玉食,甚至佛的这十大弟子里面,有一个谁来着,阿那律,他从长大到后来出家,就在他的生活中,不知道有一个叫做没有,听不到这个词。因为他要吃什么糕点,要喝什么饮料,要用什么资具,只要给他妈一说,他妈就拿来,派仆人就给他拿来,从来没听过说这个东西没有。还有一些,像这个迦叶尊者也是这样,过去布施圣人,供养圣人,九十一劫都从来不受这个贫穷的果报。

所以由于这些,佛就开始制戒。第一个,为什么让他们乞食呢?就是折服我慢。因为你乞食的时候,叫做求助于人嘛,对吧。你要有这个心态。现在我们有时候还说,在网上会传说,为什么你供养出家人,你还要感谢出家人。当然有这样的提倡,实际上可是没几个人买账。我们有时候,包括我在内,你真正去供养了,马上就会下意识地要观照一下自己的这种我慢心。所以第一个,乞食,就是折服我慢,降伏我慢。

第二个,为了让大家不贪口福。大家知道,拿到钵,在受戒的时候,还有一个规矩,就是你不能吃着的时候,就是吃着钵里的,看着人家盆里的。行堂的过来了,你偷着往那儿盯,看行堂那个碗里面放着什么,先就打好准备,哪个好吃多舀一勺,哪个不好了就摆摆手,不能这样。你这样眼神一瞟,一香板又下来了。为什么?就是不能让你吃着的时候更望得,那个叫做更望得。就是看过来什么好吃的,是馒头呢还是米饭?汤是酸的呢还是甜的?不许想。来了什么吃什么。所以,第二个就是说让你不贪口福,就是给什么吃什么。乞食,你看,次第乞已嘛。

再一个,为了让他专意地行道,就不用想这些后顾之忧。你看,真正有时候,你要是为这个吃饭饮食呀,你动心思,你说我们欲界的众生不就这个嘛,你说一日三餐,天天要想着吃什么都烦死了。现在的人下馆子还得想想去哪儿,哪家好吃,甚至下馆子也不想下了,要上什么美团。这是我刚才才知道还有这么个叫做美团。美团,就是上网就点,噌噌噌点一下,就送到门口来。对,昨天又看到说,现在的餐厅,有的去了没有服务员,就那个马云,说杭州弄了一个餐厅,没有服务员,就你进去了,把你的脸噌的一下,你就想吃什么点什么,还到这地步了。但是不管到哪种地步,你得起心动念,为什么?因为是主动的。所以这个乞食,你只要被动地给什么吃什么,随需而吃,也不要滋养贪求积蓄之心。你不要说这个好吃,给我打包带回去,没门。就这么多,你吃就吃,不吃拉倒。所以这几个是从自利上来讲的,对自己有利,心在道上。

那么从利他的功德来讲,你想,僧人的这种生活方式,会让见闻者生惭愧和恭敬心。就觉得有这样的一种人,还在这样的时代,托着钵去乞食,大家会肃然起敬。这是我们这个世界,人的一个,怎么讲呢,也是一个天资吧,这点儿功德还在,所以佛才制了什么呢?用这个乞食。这是从利他的角度。再一个就是能够让他们破自己的悭贪心,能够舍嘛。所以给大家机会嘛。为什么你看后面讲到罗汉的果位叫做应供呢?就是因地乞食的时候结的缘,他修成罗汉了,那么这个缘分还在,回过头来应供。这是从利他的角度而言。所以大家要知道,这就是为什么说,一钵资身,专求出要。第一点。

那么第二点,就是破恶,正慧观察。大家知道什么是正慧吗?正慧就是空性,就是《心经》里面讲的五蕴皆空,就是《金刚经》里面讲到的应无所住。这都属于正慧观察。只有这个法,这个般若空性,才能够破烦恼恶。我们现在烦恼的时候,因为都太粗重了,如果大家用心地用到相续地比较得力的时候,你真的会觉得起一个心动一个念就苦不堪言。因为一个妄想打起来,马上就跟那个爆破一样。本来有可能清清净净的,只要一念起动,越心地清净越撑不住这一念。一念起动,马上就等于说绕地球多少圈的这个妄想就嗖嗖地就打过去了,这个业习就是这样子的。所以说,有这个正慧来观察的话,就是观照,其实就是我们讲到的觉照。你想,为什么现在讲到修行,我们要使这么大的劲儿,要做这么多的功课?要持咒,持咒就叫记忆术。

就是因为你记不住佛法,你念头里面如果没有佛法的智慧,那一定就是全情地投入到这种烦恼恶中嘛。你只要记得住佛法,其实就叫观照,忆念起来。所以修行有时候也没那么沉重,你只要说一下子觉悟起来了,你只要把你平常听闻的佛法,这会儿突然间需要的时候,觉悟起来,调出来了,那这个时候你是觉悟的,这个因,觉悟因就种下去了。一念般若塞进去,他也是会爆破的,也是功德无量的。所以说这个正慧观察,不堕爱见。什么叫做爱呢?爱就是我们的这个烦恼惑,又叫思惑;见就是见惑,见解上的。这是我们在三界里面的最根本的烦恼,就是由我执而体现出来的这个见思烦恼。一旦把见思烦恼破了,就脱了三界,不堕爱见深坑,也就是了生脱死了。所以大家要知道,比丘,出家人来讲,他最核心的道是解脱道。比丘是以解脱道为根本,不是以菩萨道为根本。虽然我们也说菩萨僧应该发大心,大乘佛法,但是比丘受的二百五十条戒,就是以解脱为根本,是求解脱的。那么,这里的大比丘,第二个就是说不堕爱见。

第三个叫发心受戒,羯磨成就,魔即怖也。就是魔害怕。我们都知道魔里边有:像我们的五阴,五蕴魔,色受想行识这也是魔;起的烦恼也是魔;我们的生死间的这个死亡,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经历,也是魔;但是最麻烦的也有天魔。我们常说的四种魔。这四种魔在比丘受戒的时候,他都会影响到他,甚至魔宫都会震动。为什么?因为他修的是解脱道,出离法。他不在三界安住的时候,他就是向三界之外的这个解脱净土安住,魔宫就会震动。因为一切都是唯心所现的。所以大家都听过,我以前这些内容都讲过。一旦有人发心受戒,羯磨成就的时候,这个夜叉就给报告。地行的夜叉先喊赞叹,天行的夜叉也喊赞叹,结果就被魔王波旬听见了,就害怕了。就开始想方设法,毁破他的戒体,来破他的解脱之道。所以这里讲到的说,只要你发心受戒,羯磨成就了,魔就害怕了。

大家懂什么叫做羯磨吗?羯磨就叫做业。咱们说的造业,但是这个业呢,有时又叫做作法。就是大家共同在一起,把这个事给圆满了,宣告成就了,那么这个事就算数了。大家知道什么叫做羯磨呢?就是比如说在受戒的时候,受具足戒的时候,会有三个主要的师父,还有七个尊证法师。这个尊证法师是不多说话的,只说什么呢?就是受戒完了以后,说这个成就不成就?大家一起说,成就了。好了,你的戒体就得到了。但是在受戒,在说成就之前,其中有一个师父就叫做说羯磨师,一个叫做得戒和尚,就是我们传戒的一个主要的和尚、法师,还有一个叫做教授法师,还有一个叫做羯磨师,这个工作就由羯磨师来完成。

那么这个羯磨师呢,向在座的这些尊证僧众们要告白说,谁谁谁,提出出家的要求,这是表白。那么表白了以后,三次要问在座的僧众,你们是不是赞成,他能不能出家,大家同不同意。然后大家说,成、同意、没有异议。那么这就叫做三羯磨,三白羯磨,则批准他受戒为僧。因为羯磨师向大家问,大家三次说同意,这个统共加起来四个层面,就叫做白四羯磨,是僧人最慎重的受戒之法。这是给大家讲一下一个知识。为什么这里讲到了说羯磨成就,就是这个意思,羯磨成就了。那么这个时候魔就害怕了,魔即怖也。

统共这样的一个乞士、破恶、怖魔,就叫做比丘。具足这三个条件成为比丘。但是大家发现了没有,中国的情况现在有点不一样,为什么?就是后面的两条,破恶和羯磨是没有变,托钵已经舍弃了。在南传还有,但是中国没有。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佛教传入到咱们东土,一开始的缘起是什么呢?就是由皇帝、国家的行为,去由皇帝去迎请印度的梵僧,把他流通到中国来。所以那会儿其实以国礼相待的,后来的出家人,甚至是国家来供养他的,再加上气候、风俗整个都与印度、南传不一样。所以,现在我们中国的这个出家人,基本上就不去乞食了。你现在乞能要得到吗?很可能有的缘份好一些,也许要得到。有些人去的话,你托个钵,你不要说托个钵,有的钵是那种大一点、不锈钢的,明晃晃的。他去了以为日本人来了,日本人打过来了,跑的无影无踪了,害怕。

所以大家要知道,现在咱们中国不乞食了,因为有时候还会误会,觉得你年轻人不干活。那么像我们这样的衣服,如果去到泰国的话,他有可能还不知道你是出家人。因为他们那个衣服跟咱们这儿的不一样。而且像泰国的话,你出家人,像咱们这还一起合掌说阿弥陀佛,同修吉祥。你要是到了泰国这个地方,你出家人绝不能还礼的。他合掌就合掌,顶礼就顶礼,你就受这个自己是僧的这个身份,这样的一种住持法道的发心就可以了,不能还礼。还礼的话,他就觉得不对,居士就觉得不对。所以你看我们现在也是,我有时候下意识,常说一个谢谢。或者大家礼拜呀、结缘呀,供养完就谢谢、谢谢、感恩。还被人说了,说,法师你不能说谢谢,你这一谢,谢的这些功德就两家都没了。你应该说随喜。好吧,我说随喜、随喜。所以就这样的,这真的是这样的。

后来我们的中国建立的是最适合我们此方的,叫做丛林制度。大家知道,这个丛林制度也是非常伟大的。戒律来讲是个人的操守,那么丛林是共住的规约。你从你一发心出家,到寺院里边开始培福,到厨房去做饭、烧火、切菜、包包子,老早起来,就不断地培福、培福,培得差不多了,再去各个堂口服务,总归是为大众僧服务。然后大家一起来相互磨合,个人有个人的性格呀,个人有个人的水土呀,连包括说话的方言都不一样。就在这个磨合中各修各的,你磨我,我磨你,相互成就,相互增上。所以,真的我们这里是大乘佛法,就是这样子的。现在出家人,具足后两条,那我们就称之为比丘了。

在中国,当然现在来讲确实如此。其实在咱们汉地,说好听点是说大乘气象,有时候当个和尚也挺难的,你们知道吗?也非常不容易。你看人家藏传来讲的话,几乎是全民信教,至少现在是。所以出家人,喇嘛、堪布、格西,甚至这个法王活佛,那绝对是这样的一个领众者,大家都是依教奉行,这个不容商量。那么在南传来讲呢,以国家的整个意识中,都把你供起来,你只管修行就可以了,外护你不用管,你只管修行就可以了。哎呀,托生到这个大乘之地可惨了。托生到这儿不行呀,你既然托生到大乘地了,你就要有大乘的根基,否则你当不了和尚。你像我现在就太当得枯燥了,就会磨磨嘴皮子。我不会做经忏,也不会敲罄,也不会放焰口,登座做金刚上师,什么都不会。

所以你去了人家道场里,人家抬举你,把罄拿过来说,法师今天您来领众。不敢拿,知道吧。就念念佛带领大家还可以。有时候再碰上一个要排八字,要布风水的,我又不会。说现在说有个庙让你去建,土木工程我一点都不懂。那么庙里的财务、水电都得走啊。好啊,那你就当个小资的和尚呀,琴棋书画我也不会,我也不会弄香道,我也不会弹琴。就打说心理咨询师,我又不会揣摩人家的心事。可是现在这些似乎都得会,这些会了还不行,你得著书立说,你得有代表作品,你还得会哄人。你不哄人了,说你没有方便善巧、不慈悲。怎么办呢你说,都没活法了。所以现在你看,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大乘佛法。不慈悲、没方便、没善巧、智慧不够,这一系列的劈头盖脸就来了。多为难呀!

所以大家以后要护持法师呀。真的是,他要有一招,你们就听他的吧。他只要有一招能够住持法道,就是大比丘僧了。这是我们的现状,就是如此。但是这就叫做,我常说的大浪淘金,淘出来了,你就好了,一了百了,真是大乘佛法,行的是六度万行,最后成的是圆成佛道。可是很多人就在里面夭折了,这就是各自有各自的因缘福德。这是我们说的这个大比丘。

后面蕅益大师还解释一下僧。僧者呢,我们现在说出家为僧,僧人、僧伽。你看,具云僧伽就是说全部翻译的叫做僧伽,咱们汉语叫和合众,就是一起和合共住的意思,到了中国以后就成了这样的一个意思。

后面讲到的这些就比较简单,我们常听,你看,同证无为解脱叫做理和,就是说他的最后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为了解脱道。这个法理上是没有二言的,这是从理上来讲。

那么具体从事上来讲有六个方面。一起共修、礼拜参禅、身业来和合共住,就叫做身和同住。大家一起来赞承三宝,大做佛事,让大众欢喜,一起来和合无诤,口业上没有争执,这就叫口和无诤。从意识形态上来讲,都是三宝之一,都是住持三宝,信心具足,内心法喜充满,这就叫意和同悦。包括后面的戒和同修,因为大家都是受的一种戒律,相互监督。还有这个利和同均,有利益大家来普同供养,十方利养,大家物资均分。最难最难的,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就是见和同解。现在我相信,诸位同修,你们在居士堆儿里也这样,见和同解最难。为什么?哎呦,我修的我学的是哪个宗派,我修的是什么法门,我依止的是哪个师父、哪个上师。好,这样一下子来了。你的是这样子的,我的是这样子的,说着说着,就开始唇枪舌剑了。然后完了以后就说,你这不如法,他得下地狱,就不断地开始互相攻击。这就叫做什么?见解上对于法门知见不同,所以就容易以法谤法,大家要注意这一点。

这六个全部和合,就叫做六和敬。你看,为什么要修六和敬呢?什么叫做和敬呢?就是从外相上来讲,跟别人相处,是和善的,是谦卑的,内心来讲是谦卑的叫做敬,外相上跟别人是和谐的叫做和,六和敬。所以大家要知道,这其实就是僧团的一个标准共住的一个生活状态。大家知道这里讲到的是僧。而且从单位上来讲,大家知道,其实一个人是不能称之为僧的。

一个人不叫僧团,只能叫做僧人。就像一个兵,怎么叫做部队嘛,对不对。那么你这个僧至少要四个人以上,多了那更好。可惜我们现在的话,像原来的上千人的大丛林道场现在很少了。最有影响力的,像平兴寺呀,女众的五台山的普寿寺呀,还有一些地方,像云门寺这些大的道场里面,那能够具足上百众,这已经是很了不得的大道场。甚至有时候,我们现在每个省会里边的主刹,其实这就代表这个省会里面的佛教,僧人多少?都有时候几十个而已。我去讲法的时候,有时候像广东这样讲,就是大道场里面才有几十个人,所以出家人越来越少。以后很可能就是说居士佛教的培养,大家要担当啊。这就叫做僧。

那对于僧呢,我们以后亲近善知识,也有这样的拣别标准。你比如说,有一种叫做无惭无愧僧。就是虽然着这种衣服,那么他也毁犯净戒,如果破根本呀等等这些,这就叫无惭无愧无耻僧,无有羞耻的僧。那么有时候有一种叫做哑羊僧,你们听过这个词吗?哑巴的哑,牛羊的羊。哑羊僧是什么呢?因为可能他生生世世有这个福德,他出家了,但是他跟经教没有缘份,也有这样的出家人。就是在经教上,为什么给大家讲法,哪世你们乘愿再来,现出僧相了,也有这个资粮了。

有的人生生世世没有这个经教缘,所以他完全不懂三藏教法。也是出家人,但是一问三不知,就叫哑羊僧。根比较钝,没有智慧这一类的。那么还有一种,比如说叫做朋党僧,这个也不太好。就不务正事,好攀高、攀龙附凤,交游权贵等等,一天就弄这些事。我们现在有时候不是还赞叹嘛,觉得说,哎呀,你看人家有福报啊,有方便善巧呀,左右逢源、八面玲珑地把这些大护法们拢住,怎么怎么样的。大家要知道,僧是以解脱为根本,不会这个可以,但是没有解脱很难过。那不一定是个本事,所以大家要知道。再一个就比如说世俗僧,也有这样一种,昏昏度日,一天也在人世间也就这样了。你说问哪个车多少钱,他一下就知道了。哪个地方的一平多少钱房子也知道,但是就问其他的修行怎么样,他不知道,说一会儿就给你转个话题,这就叫世俗僧。

最殊胜的就叫胜义僧,也叫真实僧。以真实行,以这个心地上来,特别是证了这个四果四向,也就是朝阿罗汉的目标努力的,这叫做胜义僧,真实僧。所以我们这里讲到的僧,就是指的胜义僧,实行沙门。这也叫沙门僧,出家人。有时候有一些人虽然威仪上很安详,我相信大家也见过这样的,好像说话呀,也能够语言柔软,整个布局把自己包装得非常的如法。可是他根本上不入道。大家知道什么是道吗?就是很洒脱,甚至他连个求道之心都没有。为什么?他就是一心一意地想打理自己,或者打理自己的人脉圈子,打理自己哪怕是修行的人脉圈子。表达得很好,表这个法。可是如果他以有所得心一直做这些,这就属于,叫做欺诳沙门。本质上他害怕无所得,害怕这个空性,这个无为之道,等等各种各样的吧。所以大家要知道,真正最殊胜的就是真实僧。

那么我们来看这里讲到的千二百五十人者,这是给大家介绍他们的组成部分。按照佛陀当时的常随众就这么多。我们现在想想,这个道场里边现在有多少人?二百有吗?有二百,二百多吧,没有三百吧。你看佛陀当时就千二百五十人,就是他老人家走到哪里,然后这些弟子就跟到哪里,坐下来就讲法。我们大家看,有去过印度的话,在那个金刚座上,灵鹫山金刚座上讲,当时有在地上坐的,有经行着听的,甚至还有在虚空坐的,就在虚空这样,就真是跟神话一般地这样来听法,多殊胜啊!这里边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一个是三迦叶(sh),有的读三迦叶(y)。一个是叫优楼频罗迦叶,还有一个伽耶迦叶,再一个那提迦叶,他们是三个兄弟。

那老大,就是最著名的那个火龙洞,佛那天晚上去为了度他,他就安排佛住在他那个毒龙洞里边,想让他的龙把佛陀给害了。最后这个龙没把佛给害了,却让佛把龙给降住了。他觉得这个人不凡,因为什么呢?世尊来到他那儿借宿的时候,他看不清楚世尊的来历。这个迦叶就是优楼频罗迦叶他已经一百多岁了,只要有人来,去他那里,他一看,就知道这个人的来龙去脉,因为他有通嘛。只有佛陀去了他看不到,所以他就把他安排在火龙洞里面。佛陀一晚上把龙降住了,第二天把他也给降服了。他就带着他的两个兄弟归投佛陀座下,正好他有五百弟子,老二、老三一人二百五十个弟子,就是这一千人的组成。那么这里讲到的身子,就是舍利弗和目犍连,两个人各有一百个弟子,就是二百人的组成。还有这个耶舍子有五十人的弟子,就叫千二百五十人。还有个零头,就是刚刚度的那五比丘,但是在这里不提了,舍掉了,就以总数来讲,千二百五十人俱。就是这么个内容,这么来的。

所以大家要知道,皆佛成道,先得度脱。你看,就是佛成道了以后,为了观察,释迦牟尼佛他能够有这个智慧观察,谁是谁的因缘先成熟了,能够先把他超拔度出三界解脱生死,他先去度谁。一开始就去度的五比丘,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么他们因为感佛的深恩,其实也跟过去的愿力和因缘有关了,生生世世常随从也,就是常追随他而不舍。实际我们有机缘去看一下释迦牟尼佛过去本生的故事,你比如说跟目犍连,舍利弗,特别是这两位,还有阿难,他们生生世世过去都是眷属。大家知道佛出世必须有一个功德,叫做眷属成就,你的眷属不成就了,就凭你一个人你是怎么办嘛,千佛不出世护持,那你一个人怎么度众呢?我们现在的话,你单枪独马你能做成事吗?做不了事。所以这里就讲到这个功德就叫眷属成就,呈现成弟子相,一起来示现共修,弘法利生,同成佛道。大家看过本生故事里边,目犍连跟舍利弗跟佛三个人,那生生世世就没分开过。有时候佛陀是爹,他俩是儿子;有时候佛陀是哥,他俩是兄弟;有时候佛陀是主人,他俩是仆人;甚至有时候,六道轮回嘛,六道轮回不仅仅在人道啊,有时候,一个是狐狸,一个是蛇,一个是青蛙,就这样生生世世在一起,没有分开过。所以你看一直到眷属成就的时候,这一世释迦牟尼佛成佛,他们示现做首席弟子,常随从也。这是我们讲的这一段,讲到: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蕅益大师后面给做的解,我们又把它解了一遍。

好,时间关系,我们休息一刻钟,到十点零五回来继续,阿弥陀佛。

好,各位,我们坐定了以后,再把心沉下来,《净土十要》弥陀要解的第八讲,下半场的讲解。

刚才讲到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的经文,下面我们要讲到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后面的解文是:阿罗汉亦含三义。一应供,即乞士果。二杀贼,即破恶果。三无生,即怖魔果。复有慧解脱,俱解脱,无疑解脱,三种不同。今是无疑解脱,故名大。又本是法身大士,示作声闻,证此净土不思议法,故名大也。从佛转轮,广利人天,故为众所知识。

大家来看,蕅益大师真的是一个禅风凌厉的,这样的痛快直截来讲净土的根本经典,所以我们学起来也觉得真是一目了然,层次分明。这里的大阿罗汉,众所知识,我们分开来看。前面讲到的大阿罗汉,是指他的位,他所证的位次,已经进入到罗汉的级别,了生脱死。那么后面的众所知识,是赞叹他的德,前面属于位,后面再赞叹他的德、德行,众所知识。那这里如果从因果的角度上而言的话,前面讲到的比丘乞士,功德圆满,就称为应供。破恶的功德圆满,就能够杀烦恼之贼。大家要听明白了,这是杀烦恼之贼,不是起杀心,犯杀戒了,杀贼是杀烦恼之贼,就是破恶圆满的果报。怖魔圆满了,出了三界,了脱生死,再不来此受生,就叫做无生,这是罗汉的三个意思。

但是我们后一句可能要给大家介绍一下,要不然弄不明白。复有慧解脱,俱解脱,无疑解脱,三种不同。但是这里的罗汉叫做无疑解脱,无疑解脱来讲,那肯定是最究竟的,最圆满的。

那什么叫做慧解脱呢?大家要知道。从慧,就是慧上以你无漏的观慧,刚才讲到了观空性的这个智慧力。比如说你去修法,咱们都知道修法,依照自己的力量,开始要修什么念处呢?修什么念处?对,修四念处。你比如说一个是观身不净,我们现在因为一直在给大家弘修净土,可能有时候对这些我们说起来也干巴巴的,真正大家用智慧力去观身不净,比如说观我们所有的这种觉受,我们的境界,每一天心念上的这种迁流,全是一种受,是苦的,观受是苦。或者你就观这个心是无常的,大家的心是不是无常的?女众的心更是无常的,速度非常快,变得。这样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你观自己的心,明明这会儿还是这样的,过一会儿又成了那样。

那么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个无常法如果你观得好,真的能总结出来一些人生的真谛。无常有时候不仅仅我们说是,好像无常就是变得境界不一样了,或者怎么样,无常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迅雷不及掩耳,做不了主的。这两天还跟善知识们聊天也说起了,我们觉得想一下这个事儿,决定一下这个事儿,以为自己很有掌控力,其实事,特别是大事,咱们根本做不了主。我们所能做主的是什么呢?就是从做不了主的无常法中,你能把心能够做得了主。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不断地用智慧这样透彻这种状态,相续这种状态,那么他会有智慧产生,产生得慢慢如果你能把见思烦恼断了,观成断惑证真,把烦恼障断了,解脱生死了,就叫慧解脱。这里讲到的慧解脱,把烦恼障断了。

那么俱解脱是什么呢?就是说不但他有智慧的观照,他在事上面修的时候呢,他慢慢有了禅定了。不是光明白这个智慧之理去观,而且他在观照的同时,他有了禅定了,能够离烦恼障还能够离解脱障,比如说入到灭尽定,灭尽定叫什么?又叫灭受想定。那么这些烦恼就不会启动了,这样的情况下就叫做俱解脱了。

可是这里慧解脱和俱解脱还不是最殊胜的,最殊胜的是无疑解脱,就是通达一切法,智慧现前了。不单单是通达佛法的三藏十二部教法,包括世出世间法,天文地理,人起心动念等等,这些你都能够给人决疑了,可以表达为就是什么都知道。大家看过、遇到过这样的高人,你跟他讲,平常好像他不学,啥也没看到他怎么去学,但是你跟他讲什么他通什么,你把这个缘法给逗出来了,他就这方面跟你滔滔不绝地就讲,而且借着这个缘法他能够教化你,让你明白过来,让你在行善,断恶,观空,都能够引你引上道,这就叫无疑解脱的功德,叫无疑解脱。那么这里这些是无疑解脱,所以叫做大阿罗汉。

我跟大家讲,就是这三种解脱还有一种说法又叫三种念处,有时候我们稍微用一点时间了解一下,否则以后再碰到这种词的话,你自己心解不开。

一个叫做性念处,也就是这里讲的慧解脱,就是他只修四念处,或者修三十七道品,断惑证真了,他没有禅定,这就叫做性念处,本性的性,自性的性。

还有一种叫做共念处,不但是性念处的功德具足了,还有三昧禅定与四念处共修,所以修到共念处的这种行者呢,他就有功德出来了,比如说他能够具足三明,因为没有禅定的话,他没有神通嘛。三明是什么明,知道吗?三明是什么明?就是宿命明,就知道过去世的事,天眼明能看到障碍之外,然后漏尽明,这叫三明。我们常说的三明六通,明比通层次要更为高一些,这叫做三明。还要具足八解脱,具足这种功德才叫做共念处,因为他有禅定功夫。

八解脱这个词听过吗?又叫八背舍,听过没有?八解脱来讲,你比如说有一个叫做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内有色想这个色不仅仅光局限于酒色财气的色,包括物质,色受想行识的识 ,那么你对物质的想念引发了贪心,你就得观这个,外面来观这个物质的这些种种不清净,使这个贪心不断地生起,那么你不断地观不断地观,就叫做内有色想,因为你内心来讲,对物质有贪婪,对吧?观外色,那你就从这个物质下手,比如说桌子,比如说拜凳,比如说山河大地这些,都是砖石瓦砾,都是不究竟不清净的,是我们的漏业所感的,还能引发你颠倒的贪心生起,那就这样反观,慢慢能够得解脱。这就叫八解脱的其中的一个,就叫做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比较涩,大家知道一下就行了,记不住不要紧。

还有一个叫做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这是什么意思呢?好像比刚才那个高级,高级到哪里呢?就是他心中已经把自己对物质的贪著控制住了,不起贪念了,但是他不断地说服自己、观照自己,我一定要把对物资的贪念要控制住的这个心,反而又成一种障碍,特别坚定,又摆脱不出来了,因为又生了一分执著嘛,说我不能对物质产生障碍。这就包括我们大家平常用功修行的也是这样。好像说在用功,在断烦恼,把烦恼给收拾得不知道要怎么怎么样,其实越收拾越烦,就是这个状态差不多,比原来更加坚固,我执参与进来更加的,其实修不好。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毛病出在哪里?还是其实是对物质的贪婪,知道吧。因为他贪得太过了,他又觉得我应该控制住,结果又不断地控制,又过了。其实源头还是对物质放不下,那么就要更进一步地不断观想整个物质整个世界的不净,烦恼染污,使贪心永远无法生起,这种解脱就叫做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

内无色想跟前边的区别在哪里?他明明知道自己对物质有贪,他控制不住。这里是我想控制住,可是控制的这个欲望越来越强,还一样。能听明白吧?我讲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意思,叫八解脱,有这么八种状态。

还有一种状态,比如说这个就是叫做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就是一心比如说观想光明,观想清净,观想包括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等等这些,这就叫做慢慢他观想这种净色的时候,不是咱们这儿陋劣的这种色法,那么他心地里就不起贪心了,就证明自己的心性就已经没有染污了,已经是解脱了。这就叫做身作证,已经到了这个层面了。具足了这个解脱的功德了,所以他的观想圆满了,安住在这个观想智慧禅定中,这就叫一种解脱。所谓种种这些,这就叫八解脱。具足了三明八解脱就是修共念处来的,也就是咱们这里讲到的俱解脱来的。

那么无疑解脱叫做缘念处了,就是各种因缘中他都能够让这个念处产生作用,能够通达世出世间法,能够决断众疑,这个时候就像这里的大阿罗汉们,他就有一种功德叫做能够破外道。为什么?因为你破外道你得知道外道说些什么,对吧?他怎么个修法,有的外道很厉害呀,甚至他的学说比你哲学都多,那怎么办呢?就需要他的这种叫做缘念处,也就是咱们这儿讲的无疑解脱。他可以破一些小外道,还可以破神通外道,因为神通外道是有漏的五通,他没有漏尽通,也没有漏尽明,前面讲的三明,八背舍,八解脱。他没有漏尽明,他只有外道的这种通,前五通,那你这个缘念处无疑解脱的罗汉,就必须破他,为什么?因为他的这种通你也有,但是你有漏尽了他没有漏尽。特别是当时还有外道叫做韦陀外道,他通达四韦陀典,就是整个天文地理各种宗教之书,智慧之书,他统统通达,那么你要去破的时候,你必须要有无疑解脱的功德。这里蕅益大师解的说,这里的大就是因为他具足了无疑解脱的功德了。

你看这里:又本是法身大士,示作声闻,这个就讲到这里的大阿罗汉,因为他们都是破了无明的法身的菩萨的别名,隐去了本来的面目。就好比像舍利弗,过去舍利弗早已经成佛了,叫青龙陀佛,我们叫阿弥陀佛,他叫青龙陀佛,就那个青色的龙,就是那个龙飞凤舞的龙,青龙陀佛示现的,所以叫做法身大士,示作声闻。干什么来着?为了证明净土法门不思议法,所以叫做大。这是他的位,那这里讲到的德,就是他的众所知识的功德。我们常听知识这两个字吧,知识常和什么连在一起?对,善知识。

从佛转轮,就是随着佛来转法 轮,为了广利人天。大家都知道法 轮,法 轮有什么功德呢,一个是像轮子可以碾碎一切的烦恼,把所有的烦恼都给碾碎,一马平川。二一个法 轮就像车乘一样,可以运载烦恼的这些业力凡夫到解脱的彼岸,所以大家常念法 轮常转法 轮常转,那它有两层意思。那你要碾碎这个烦恼怎么办啊?你得使劲儿啊!使劲去闻思修,使劲让正念住心,使劲地念佛,你不想念就要念,你不想往生就要说服自己,你不想往生是错的,是业障现前了,是烦恼伏住了。不能够专一的修行,今天想弄弄那个,明天想弄弄这个,你就要告诫自己,你修行是为了什么?你是为了知识学得多吗?是为了炫耀自己看的经书多吗?还是怎么样?还是为了真的把这口饭吃进来,要使劲,这才能够碾碎,不使劲碾不碎的,这才叫转法 轮。

那么你要承载也是这样的,你看这里讲到的,从佛转轮,就是随着佛来转轮,佛心包太虚量周法界,我们也要这样。要想方设法地让众生得度,让他生信心,让他修法,要引领他,一样的往这走,往西方极乐世界走,这才叫做车乘运载的包容要大量。想方设法的你要发心,你不发心的话,你不会有想方设法的这个心。所以我们都要把这些文字换成自己的发心,动机很重要啊!动机很重要。因为人家具足了这样的动机,所以才称之为众所知识的善知识,这才能叫善知识。

大家知道善知识是有几个点的,第一个,为什么尊称他为善知识,他一定是有益于我的道业的,如果没有道业,天天拽着你去造业,这不叫善知识,叫恶业恶知识。那么第二个他要教会你什么叫善什么叫恶,层次非常分明的。我们现在至少你世间的善恶你要明了。那还有出世间的善恶呢,世间的善恶告诉大家是包容在道德和戒律这个层面的,可是大家要知道,出世间的善恶要超越这个。出世间的无为道,有可能不在道德上论了。当然不是让大家破坏道德,断善修恶,不是这样的,可是你真正要出世间的,你不但要断恶修善,你还要把善恶的对待心要泯掉的,否则包不了这个,只能包得了善你包不住恶。你行不了恶法,你在恶法中你一定是动了恶心才能行恶法。

那什么叫做真正的善恶呢?善恶法中你都不动,没有善恶的分别,这才叫出世间善恶法,这个更为重要,要教会你、要教会我们怎么去操作,怎么入到这个道里边,这才叫善知识,教给我们这个法。所以出世间的善恶法更重要,这是解脱道。这里为什么叫做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他还有这一层。那如果说我们从世间法来讲,这个善知识至少他学的比你多,对不对?他的知和识要一般人所不及,才能叫善知识。你看我们世间的工艺里边也有啊,学一门技艺,对不对?你就是世间的,不要说我们去工作了,在哪个行哪个业里边,那都有善知识。我发现北京人那个年代过来的,他学个什么流水线或者机床上操作个什么,他都有师傅的,也叫师傅好像,是吧。

但是是那个,司机师傅的师傅,不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父。现在我微信上老是噌地师傅你好,就那师傅就出来了。我也懒得说了,累了,太多了。为什么?因为一打字打一个师就跟着这个傅,他就懒得再打了。有时候不是阿弥陀佛,是阿尼陀佛,就给你打字就打过来,错了一大堆。所以要知道,他的见识人所不及,这才叫做善知识,这样的善知识才能具足众所知识的功德。

什么叫做众所知识?一个,他能够识得本地风光,开了悟的,所以他这里是众所知识。二一个,他能识得众生的根性,什么人来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非常惭愧,现在我只能,你来了,念佛吧!只有这个保本。任一根机来了,我这个不会害你。那其他的大家想想,如果不识根器的话,有些对的话,让错的人听了,就让他起烦恼,这就不叫善知识。大家能听明白吧,就是深的话被浅的人听了,他听不进去,反而依着深话去做去了,也会麻烦。所以为什么这里讲净土,唯有这个法门又不会委屈了谁,又不会害了谁。

那再一个,这一些人,人家聚到一起来,都是互相知根知底的,叫做众所知识。互相知根知底你们了解吗?就是一看说,你是舍利弗,其实是青龙陀佛,在你的国土里怎样怎样。这个人可能是又一尊佛,他们两个相互都知道。然后其他的人不知道,听法的以为就在咱们这个娑婆国土,就在印度,就在祇桓精舍呢。结果人家已经通通透透,都知道说你是从哪儿来的,我是从哪儿来的,两个人偷地在那哈哈一笑。我相信在座的诸位也有,你们在这个拜垫上坐着,他在那个拜垫上,你还知道说他在哪个国土里正在讲经说法,常随众多少,正法几劫。他也知道你,在哪个国土里面成了佛了,在哪个国土里面做上首菩萨,在哪个国土里边示现成一个乞丐,到处要饭,甚至跟人家强行给我点儿,给大家种福田,都不知道啊。然后就我一个人傻乎乎地在这儿,还以为我在讲法。众生,国土,菩萨功德都不可思议。你说我们能知道多少点呢,就光阿弥陀佛,我佛真身不可量呀!你想想他到哪里,他变现成什么,真的都不知道呀,这也叫做众所知识。就是他们互相知根知底,咱们都被骗了,到了极乐世界就明白了。所以一旦往生以后,才能称之为众所知识。

那真正的要知道这个知识来讲的话,自性无漏才叫做罗汉,我们每个人都是罗汉,但是现在自性有漏的。不分男女,不分凡圣,自性无漏才叫罗汉。自性不迷就叫知识,善知识。大家每天我们的修行中,你能观到自己的自性,没有迷昧,那么你就是自我就是最大的善知识。所以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大善知识,一样的道理。这个我们了解一下。

下面开始就要说这么多的人了。看到了吗?十六尊者。我们先把经来读一遍: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

看到了吗?一开始是讲的长老,大长老,我们先把经文这样地依着蕅益大师讲的贯一遍。大长老有几个条件,最基本的,我们常认为就是要年龄高,对不对?年高嘛。年高为什么叫大长老,年高见多识广。大家知道,在佛法上他积累够了,阅遍了世事沧桑,就跟虚云老和尚当时讲到的说,坐阅几个朝代多少皇帝他都经历过了。我们现在没有这个经历,就没有这个德行。经历多了,德行就出来了,就能够慈悲,智慧就积累。你看我有一个师兄弟,他就说了,他说师兄,我以前就觉得,说是这么说,那个心上没这个胸怀,但是最近两年,他生病生得比较多,一直请假,也没办法在常住上发心,去医院成了家常便饭。他说,哎呀自从我生病了以后,他发现真的有加持力。

为什么,他什么事他都不太那么计较了,而且也能理解别人,别人有脾气或者什么,他能够理解,觉得说为什么,他心烦。他能够包容理解,自己有什么事也能放得下,不爱争,也不爱非得要辩个青红皂白,或者争一口气。他说没有用,为什么,这就是生病的功德,这也是一种经历。所以大家知道,经历多了就能出成果,就叫长老,所以一定是他年龄比较高。

那么还有一种智慧比较深,也叫做长老,这个就不在年龄上论了。他能够照了明白佛法,照了法性,有的人他虽然年纪轻,可是他跟道是天然相应的。这就要知道修行不是一辈子来的,读个书你都到了今生读已迟了,何况修行呢,智慧的积累修证它不在年龄上论。为什么有的出家的小师父,你跟他聊一聊,他的智慧非常高广。为什么,投胎转世来的。咱们汉地没有这种转世灵童制度,有的话,到处都是灵童。为什么,他生生世世,这些曾经的祖师爷们,这些大修行者们,高僧们生生转世往哪儿转啊,他因缘在哪儿啊,还不在咱们这儿吗。所以说我们这里没有这个体制,但是这些智慧深的这也叫做长老,他具足这个功德。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得福气大。福气大,你很大的福报,可是大家要知道,福报在佛门来讲,不是让你去享福和损福,知道吗。不是让你去享这个福,去消这个福,那就叫痴福了。可是你要知道,修福修到位了,他能代表庄严供养法。福气大的,人见了就想供养,一供养他拿到手里,你看他的手都这么厚,一伸出来这都有五个坨,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手么。那也是一种福气啊,捏一下软绵绵的,跟佛的兜罗绵掌,有的老和尚是这样的手,知道吧。所以这也是福气大,堪为福田,能够让大家受用,他能承载你的供养,这也叫做长老。所以年龄高,智慧深,福气大,这些统而言之才能称之为长老,大长老。

那这里开始讲到了长老,我们从舍利弗开始,看解文。这讲到的舍利弗是什么呢,首先介绍说德腊俱尊,德就是德行,腊就是他受戒的年代比较久远了,受完戒,安居过一年增一腊。以德腊来看,那么名为长老。下面看:身子尊者,声闻众中,智慧第一。这是指的长老舍利弗,又叫鶖子,他妈妈叫做鶖鹭鸟嘛,因为漂亮,所以他的辩才生下来以后七天就能通达佛法,所以叫智慧第一舍利弗。这个我不给大家细讲了,因为在此之前,好像我们也有过涉及,我们主要是讲《弥陀经》,《弥陀要解》,后面给大家总汇一下就可以了。具体的这些大家想知道的,下来去查一下也行。

像这个目连尊者,神通第一。上面讲到摩诃目犍连,叫做大采菽氏。这个菽是豆类的意思,就是他们的祖先那个时候,修法的时候,爱吃这个东西,以这个为供养,所以就是这么传统下来了。他叫目犍连,最早证得阿罗汉得六神通的,就是目犍连。

饮光尊者就是迦叶,身有金光,传佛心印为初祖,头陀行第一。就是迦叶,因为他修苦行。过去的时候,跟一个贫女,一块装佛像的金了,所以九十一劫不受贫穷报。饮光是什么意思呢,饮光尊者就是谁跟他站一块儿,你身上再怎么有光,都比不上他的光,他的光就把你的光给盖住了,这就叫做饮光的意思。

文饰尊者婆罗门种,论议第一。文饰就是摩诃迦旃延,他因为辩才无碍,当时在佛的弟子里面叫做论议第一。

大膝尊者问答第一。大膝尊者是谁呢,是舍利弗的舅舅,知道吗,有时候又叫做长爪梵志。他外甥被佛给收得出家了,舍利弗怀在娘肚子里的时候,他们两个辩,他就辩不过他妹妹,那么他就出去学法去了。回来的时候,指甲都这么长,都忘了剪,为了学法。回来准备找他外甥辩一辩,外甥被佛给度出家了。他后来又去找佛辩,找佛辩的时候,佛说,你是怎么个道理,你说说。说我这个道理说没有道理,什么东西都不受,不认定真的有一个道理,什么道理我都不受,我是以这个为道理。佛就问他说,那你这个道理你受不受呢?就把他给问住了。为什么呢,因为他说受的话,就给他自己什么道理都不受,就有违背了,对吧。那他说不受这个道理的话,那自己这个什么都不受的道理,你到底是受还是不受呢。佛一句就把他给问住了,就玩完了。所以最后被佛给度得出家了,就叫做大膝尊者,问答第一。

那么这个星宿尊者是离婆多,无倒乱第一,因为他证得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胳臂腿都被鬼给吃掉以后,到处找他,我哪去了,我哪去了,结果说,一切法无我,就证道了,这是离婆多。

周利槃陀伽是什么第一呢,义持第一。大家看到了,为什么呢,因为就是最钝的那个钝根就是周利槃陀伽,最后没办法了,在佛的弟子里面都混不下去了,要自杀上吊。最后佛陀就教他说,你就念扫把,就念笤帚,笤帚,念了前忘了后,念了后忘了前,两个字都这样。结果人家七天,最后用功修行,成道了。这就叫做继道尊者。为什么叫做继道呢,他哥哥在路上生的,他也是在路上生的。为什么呢,那会儿印度的闺女嫁出去了,生孩子要回娘家生,不能在人家那儿生,结果回去的时候,两次兄弟俩都已经来不及了,就都生在路上了,哥哥叫做大路上生的,他叫做小路上生的,所以叫做继道,继就是继着他哥哥也在路上生的意思,这印度人起名字太怪了。

喜尊者是佛的弟弟,仪容第一,就是难陀,长得最漂亮的那位。结果最后被佛带到天上去了,他舍不下他妻子,带到天上去看到天女了,就说他妻子丑得跟猴子一样,就看不上了。最后到地狱里边,见了油锅了,说这是难陀天福享尽了,堕下来,给他准备的,吓死了,就出家修行了。所以叫做仪容第一。

庆喜尊者就是阿难,佛之堂弟,复为侍者,多闻第一。这个大家都知道,阿难是多闻第一。他的功劳有两个,一个叫结集经典,二一个,你们女众要感恩他,为什么,他向佛求情,允许女众出家。这是阿难的功德,也是由他祸害的,为什么呢,女众出家,正法早灭五百年。后来不知道阿难又怎么使了个什么,又恢复回来了,又正法久住五百年。这是阿难。

覆障尊者佛之太子,密行第一,就是罗睺罗。这为什么叫做覆障呢,他生下来的时候,佛陀说了,罗睺罗有般奴,就是把我给控制住了,是我的障碍。因为生了儿子,出家就得格外地又割舍一层,所以叫做覆障。再一个他过去,他把一个蚂蚁窝给填了,整整填了蚂蚁窝给塞了六年,结果他也在娘肚子里怀了六年,生不出来,这个果报,所以叫做覆障。在佛弟子中,他随时随地都能够秘密用功,随时随地都能够入定,所以叫密行第一,这是罗睺罗。

牛呞尊者宿世恶口,感此余报,受天供养第一。这个人过去笑话老和尚吃饭跟牛一样,结果就五百世转为牛了。转为牛了以后呢,都跟佛出家,证了罗汉了,这个习气还断不了,吃饭还跟牛一样。佛就害怕所有的弟子里面都变成像他这样,受牛果报,说你赶紧上天去吧,到天上去应供,人间受不了你这个样子,再讽刺你,挖苦你的时候,都得转牛。最后他上天上去应供去了。所以叫做牛呞尊者天供第一。

不动尊者,福田第一,为什么,久住世间,应末世供,就是这个谁呢,宾头卢颇罗堕。他因为当时佛不让弟子们显神通,结果他有一次就显了神通了,佛就呵斥他,说你永远不得入灭,你在世间久住,你喜欢出风头,你给我就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住世出风头去应供,给他设了这么一个,所以叫做福田第一。

黑光尊者为佛使者,教化第一。为什么叫黑光尊者,他长得黑,他长得黑就罢了,他还天天晚上出去晃荡。晚上出去晃荡,把人家害怕了,你想想黑咕隆咚,再加上整个黑的一个人。印度人你们知道吧,身上黑,他眼珠子白,就这么一眨一眨的,过来一个孕妇,一看见他,吓死了,吓得人家流产了,就这样出了乱子了,所以佛才制戒缘起,就是比丘晚上不能出去。但是他有一招,教化第一。随着他教化的,佛都摄受不了的人,他能摄受了。夫妇两个都被他摄受了,证了阿罗汉果的就有一千家,你看他多厉害。所以长得黑不溜秋的但是他教化行,所以叫做教化第一,迦留陀夷,黑光尊者。

房宿尊者知星宿第一,这是摩诃劫宾那,他能够在天文学里边一目了然。摩诃劫宾那译成汉语就叫做房宿,而且也是他爸妈祈祷星宿二十八天,二十八星宿,才生了他,所以叫做知星宿第一。

善容尊者寿命第一,善容尊者是谁呢,就是薄拘罗,因为他也长得非常好,但是为什么没有把他称之为容仪第一呢,他更绝得有一招,活了一百六十岁,所以叫他寿命第一,怎么也死不了。他这个怎么也死不了,跟咱们现在业力到了,怎么也活不了,是一样的不了。生下来的时候,他坐在那儿就笑。他妈妈害怕了,以为生下来一个怪物,就把他怎么样呢,扔在锅里面,想把他火烧熬了,也烧不死;放在锅里面熬了,也熬不死;扔在水里面也淹不死;最后没办法了,扔到水里面,鱼过来,把他一口吃了,还没死,为什么?这个鱼正好被打鱼的给捞上来,把肚子剖开杀的时候,他又出来了活着;就怎么也死不了,刀也没割死,所以他号称叫五不死。大家看到了吗,这就叫业力,能敌须弥,能深巨海。为什么,你不该死的时候你死不了,就是死不了,该死的时候你活不了,可是你不该死的时候你还死不了。他想死死不了,一开始他妈妈想把他弄死但死不了。为什么,生生世世持不杀戒,九十一劫从来不夭折。这么个果报叫做寿命第一。

无贫尊者也是佛的堂弟,叫天眼第一,就是阿?楼驮,无贫尊者。因为他过去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他用最差的饭,但是只有这么点饭了,大家都吃树皮吃黄泥的时候,他把这点饭供养了一个辟支佛,所以就感得也是九十一劫从来不缺资具,一切所求皆能够如意,就被称之为无贫尊者。但是因为日子过得太好了,他怎么样呀,犯困,天天睡觉,结果就被佛给呵斥了,最后七天七夜不睡觉修行,双眼失明了,得了天眼通,三千大千世界就跟在手里看一样。这就是阿?楼驮,无贫尊者的功德。

到这里就结束了,这十六位给大家介绍完了。大家看看这十六位在佛弟子中,都是干什么的,此等常随众,本法身大士。示作声闻,为影响众。今闻净土摄受功德,得第一悉檀之益,增道损生,自净佛土,复名当机众矣。都是来听净土的。

那我们就会问,这么多的罗汉,这十六尊者这么介绍一下,大家已经都知情了,他们也是真实地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可是为什么讲净土法门,讲《弥陀经》的时候,都让这些排名第一的大罗汉弟子来。你看,每一位尊者都是在他的功德中排名第一的,对不对,为什么要这个功德呢。我们来看一下,首先大家知道,在这里边,你看,我们讲到说,净土法门是三根普被,因为不但有舍利弗的大智慧,还有目连尊者大神通,还有周利槃陀伽,愚痴成这样,只能会念扫把,这样的人也行;舍利弗这样的人也行;迦叶尊者是禅宗的第一代祖师,也行;罗睺罗是密行第一,还行。大家想想,这个净土,《弥陀经》摄的机有多广,包括后面的无量诸天大众俱,就是这个法门太不可思议了,这里都是排名第一,还要来听净土一门,这里面也有表法的。

为什么说迦叶尊者头陀第一,要来听这个净土法门,为什么?因为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太苦了,大家想想,为什么把他号称苦行第一,不知道一天要带一百零八件东西,就这个修苦行,为什么呢,因为娑婆世界就是个苦啊。极乐世界没有苦行的,大家知道吧,用不着你苦行,你极乐世界再给我苦哈哈地行,你会障道。为什么,因为你叫做乍现威仪,故意现成这个苦,骗取大家对你的恭敬,没有这么一道的。人家都该怎么活就怎么活,该吃饭就吃好的,该听法就听法,该住就在七宝楼阁里面,什么苦不苦甜不甜的,没有这味道。所以大家要知道,头陀来这表,表我们什么呢,娑婆世界苦不堪言。

周利槃陀伽,就是说下智反成上根。就念个笤帚,就跟我们念阿弥陀佛,你只管念佛,念佛念得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就是下下根有上上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上智不如下愚,弄巧反成大拙,结果人家周利槃陀伽反而成了上根,走了,就会这个,我只会这个。

那这里讲到的阿难的仪容第一,表的是极乐世界都是清一色的童男子相。

笑了一下,都证了阿罗汉了,吃饭还跟牛一样在那吃,为什么,因为有习气,净土法门带业往生。就是让他们来表这个法。

福田第一的宾头卢,为什么,我们虽然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但是不会住在那享涅槃境界,还会乘愿再来,依然在这个娑婆世界广度众生。这就是福田第一。

薄拘罗寿命第一,没有生死,死不了,就表极乐世界光寿无量。

这个阿?楼驮观三千大千世界如掌中果,表极乐世界,不是看三千大千世界,整个一大法界都在掌中,一目了然。

所以这些都是极乐世界四十八愿里面,就是他们排名第一的法,极乐世界随处可见,不用你排名第一,在那全部人人是第一。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个道理,我们才知道为什么这里把十六尊者,排名第一的罗汉弟子来召集到这里,听这个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的法。

所以第一点我们要知道,排名第一,光这个第一功德也是有表法的。你看: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尽。为什么,就是在佛的第一缘起中,这个法门第一。特别是在咱们这个末法时代,我们常说末法时期了,最首选就是修净土法门。我告诉大家,正法时期还是排名第一,相应的匹配就是这样子的。所以这些弟子们,排名第一的各路神仙,还来这儿听闻净土,当机表法。这是第一个第一。

第二个来讲,大家想想,这些排名第一的功德,你看为什么,他们虽然是功德互俱的,可是在娑婆世界,他只能有一样脱颖而出,叫做第一,为什么?因为咱们这儿的法门不能够总持。你在修行路上,你修了这个,你就只能修这个,他示现的都不全面,只能表一方面的功德,一方面的法,他没有总持的功德。可是如果念阿弥陀佛的这个净土法门,它是总持法门。就是你在这修也罢,往生到西方也罢,不仅仅你这些方面第一,而且各各都是本具平等的第一,每一个往生者都是第一。不仅仅都是第一,而且各种法门全部第一。大家能听明白这个吧,不是像咱们这表的说,舍利弗智慧第一了,神通就不能第一了。迦叶尊者头陀第一了,仪容就不漂亮了,因为他老兮兮的满脸都是皱纹。极乐世界不是的,什么都是平等的,什么都是本具的,人人各各都是第一,这个法。

第三个大家要表什么法呢,就是表如此的上根,第一之人,尚且在此听世尊开口就是讲西方境界,后面勤劝往生,当信是不可思议功德之法,那咱们还等什么呢,你说我们还敢不依教奉行么,我们哪一条能比得上人家这十六尊者啊。咱们哪个第一呀,诸位,我们现在什么第一啊,倒数第一吧。当然我们也有第一了,造业第一,刚强难化第一,不知好歹第一,懈怠不堪第一,这些都是第一。所以大家知道,这样的上根人尚且来此当机,何况我们这些下下根里面的下下根。我们给大家不止一次地说过,我们这个末法时期的剩货,处理都处理不出去了,只有阿弥陀佛不嫌弃。所以大家要知道,这里的这一番深意,我们要善知佛意,善满佛愿。

大家发现了没有,我们总是让佛菩萨好像满我们的愿,求一下,我要怎么怎么样,我们这些愿都是自私的,向外攀缘的呀,就被我这个我执给打了折扣,这些愿。所以弥陀才在此设这么一门,让我们满他的愿。大家发现了没有,只要我们满阿弥陀佛的愿,那么就等于说愿生西方净土中,满他的愿,其实正好是圆满地满了我们的愿。大家想想,阿弥陀佛的这一番苦心,把这些大弟子们集合在这里,来同闻西方胜境。这个要了知一下,这才是真正这里叫做影响众,你看:示作声闻,为影响众。

现在听闻净土摄受功德,得第一义悉檀之益。什么叫做第一义悉檀,大家明白吗?这个法义应该以前听过吧,听过啊,什么叫第一义悉檀,四悉檀是什么悉檀?对,有的知道,看来还不错。什么叫做悉檀?好像我这个法台上就不止讲了一次两次,至少有三次。这个悉檀就是说成就的意思,最早的翻译,后来翻译成普遍的布施,就是成的意思。让这四种方法成就一切众生的佛道,就叫做悉檀,成的意思。那么成的方法有各种各样。

首先有一个叫做世界悉檀,就是这个人呀,他刚开始吃不消这个解脱法,那就给他说点世间法。陪着你转悠转悠,让你心生欢喜,闻者适悦,心生欢喜。随着人我的这种假名,我给你讲,咱们在这个世界里面慢慢地修点善法。这就叫世界悉檀,是让你生善的。

那么这个各各为人悉檀,就是让你增善的,增加善根的。每个人随你的根基,宿世种的因缘的深浅,每个人所应该让你生正信,起善行,好,让你增加善根。这是第二个。

对治悉檀呢,就是你哪一个,贪欲重,让你干什么。嗔恨心重,让你干什么。种种的法药,对症下药,遣除众生的这个恶病。你哪一个方面的陋劣性体现得特别突出,那就这样来对治。

可是大家要知道,这三种都是为了最后一种,就这里讲到的,第一义悉檀的利益。见大家的机缘成熟了,给大家说,诸法实相,实相诸法,让你入真理境界,这就叫第一义悉檀。

所以以前跟大家讲过,净土法门不在世间法上论,只要你今生就得解脱,在这个法上论。蕅益大师的解释也是说,今闻净土摄受功德,让大家得第一义悉檀的真实利益。听到这个净土法门,念念入中道实相,念念破无明烦恼,所以叫:自净佛土,复名当机众矣。这些都是,正好这个时候,该听这个法了,该学这个门了。如是等诸大弟子,因为是大比丘,大罗汉所以叫诸大弟子。不管你怎么大,终归是一个往生以后再乘愿再来的净土行者而已了。大家要知道,在这个法门中呀,他们往生了,是大阿罗汉弟子,我们是个大业障鬼往生了,还是一样的,在这个方面是平等的,全部都能够同得第一义悉檀真实功德。这个确认无疑。

好再往下看。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这是经文。我们再来看解:菩萨摩诃萨,此云大道心成就有情。乃悲智双运,自他兼利之称。你看这个就解释得很到位了。我们就不要再多讲了。大道心众生,觉有情,就叫做菩萨。有时候也就做大士,有时候也叫做高士。

佛为法王,文殊绍佛家业,名法王子,菩萨众中,智慧第一。你看连文殊菩萨,哪一部经都缺不了他,就是这部经里边,菩萨众里边首推他来。为什么要讲文殊菩萨呀?后面有一句话特别重要,大家要听明白了。因为菩萨呀,法王子呀,大家都知道了。非勇猛实智,这两个修饰词,一个是勇猛,那么他的境界要实智。不能证解净土法门。证解啊,这里既不是信解,也不是理解,是证解。你看,文殊菩萨他智慧第一。那我们常给大家讲到说,净土法门的这个原理,只有佛跟佛能够究竟圆满,这个等觉菩萨只能知道少分。文殊菩萨在这里示现的就是等觉菩萨。那在这里他当然以文殊菩萨的功德来讲,他是可以在这个极乐世界,是在的。

将来我们往生的时候呢,前来迎接的,如果你偏有因缘,文殊菩萨也许会来。反正你一入净土法界,就能见得着他,包括弥勒菩萨也一样。但是他们为什么这里还要用说,只有这样的勇猛实智,才能够证解。证来讲,就是现前看到,对吧,已经生在净土了,这个没有问题。可是证和解还不一样。这个解,像文殊菩萨这种水平呢,他能够肯定在极乐世界能够性相圆融,能够依这个解,能够像《华严经》里面的十玄门,等等这些都是圆融无碍究竟圆融的这个解。可是他的这个解呀,只能够证解到极乐世界的现象和本体,乃至圆融无碍。他不能够完全解到,像佛这样的说,这个法门为什么这么设置,原来法藏比丘为什么那么发愿,这个愿力跟设置,现在再折射到娑婆世界,为什么这么容易得度,真的能够变成现实,就这里面所有的千丝万缕的这些功德,文殊菩萨还不能完全了知。所有他只能在极乐世界看见是这么个样子,这么个情形。可能这个比喻不太恰当。就跟刚才我们讲到的三通和三明一样,只有佛能够究竟明了,但是文殊菩萨为什么他又有这个功德呢?

因为他有勇猛实智。我们千万这里觉得勇猛实智,说哎呀,这个智慧高深,不知道怎么修来的。他是什么呀?以信心入的勇猛实智,还是用文殊菩萨来表信。为什么叫做勇猛才能够信呢?我相信大家都有体会。这个法门,不要说这个法门,就跟佛法一样,你每天不在这个道儿上,不勇猛地来去相信它,你就会怎么样儿?就会退,就会懈怠。就是这个信仰的这个信,这个勇猛的信呀,你一直要这样信,就跟精进一样,勇猛强劲地我信。我在信上面,我再不加一点点的,怀疑也罢,琢磨也罢,思维也罢,我就这样长驱直入地信,这叫勇猛。

只要你在上面犯了一点儿思惟,有可能你对净土的信心就会松垮下来。是不是这样子?你看我昨天,还一个法师,微信上还在说,说就有同修问他,说他听了以后一直在听课也对呀,可是他下来琢磨一下,他起了怀疑,为什么?他说极乐世界到底在哪儿呀?是方的,还是圆的,跟地球一样儿吗?那里的人是怎么个活法呀?怎么个存在呀?吃喝拉撒具体说是,念头一下就吃饱了,这是怎么弄的呀?为什么?他懈怠了。

所以你看,这个净土的这种勇猛,你就信就好了,就这样的,你勇猛不勇猛,你勇猛,你就往前信,不勇猛了,就开始琢磨。为什么?得相信自己了呀。我得搞清楚,我得弄明白,可是弄明白也可以,你需要看净土的根本经论。你净土的根本经典论著你也没明白,你说在哪里了?在十万亿佛土之外呀。是地球吗?它不是地球呀。那为什么不是圆的,都是一马平川呢?因为地球是一个世界里面的一个小小的分子呀。各种各样的世界,你看《华严经》里面讲的各种世界,有的像咱们这儿的须弥山,有的是螺旋形的,有的是马蹄形的,有的是平的,有的是弯的,搞不清楚,爱咋地咋地吧,反正先去极乐世界。所以这个,大家要知道这就叫做勇猛实智才能够证解净土法门。

第二位弥勒菩萨,当来成佛,现居等觉,这句话又更重要,以究竟严净佛国为要务,故次列。就是为什么排名第二。因为弥勒菩萨他也是等觉。他在见法身佛性已经即将马上就要圆满了,可是为什么就圆满不了了?万德圆满还没有够,所以必须要用这个万行万德来庄严清净他将来的国土。这个国土怎么清净呢?现在他要以极乐世界为蓝本,知道吧。弥勒菩萨在庄严他的清净国土,现在他要参照阿弥陀佛。

《弥陀经》里面说,彼佛国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怎么怎么个乐,七宝池八功德水,他要参照这个,以这个为他的愿而起行,才能够圆满佛果。所以为什么在这里排名第二来听这个法,因为大家知道等觉菩萨,他再破一品无明就入这个常寂光土。大家知道,常寂光土它不是一个死的国土呀。就法性身来讲,它叫常寂光土。常寂光土怎么表达呈现给我们呢?你怎么把它呈现得最圆满无缺憾呢?极乐世界就是一个范本。它的这个无缺憾最佳状态是什么呢?它把法性能够发挥到这个现象中来,让你一入这个现象,就见当体的法性。最难的就是这个。弥勒菩萨必须按照这个样板儿,将来把他的佛国净土也建设成这样,他才能弘扬净土。到时候儿说,也是同步往生到这里。所以从庄严上来讲,他一定要把这个法性发挥到最佳的状态,才能够不负成佛一场。所以这里讲到的以究竟严净,你看你必须发挥到究竟,来严净佛土为要务。

那么第三个是不休息者,旷劫修行不暂停故。常精进者,自利利他无疲倦故。此等深位菩萨,必皆求生净土。大家看,常精进,不休息,旷劫都不暂停,自利利他,从来不疲倦。大家想想,他为什么能够这样的放开身心去度化众生而做菩萨。你现在我们来修行,包括我也一样,咱们也算个菩萨,也天天不是度化众生么。害怕呀,说哎呀,度化众生,度化众生,把我自己的道业耽搁了怎么办?是不是?说入到红尘里面去度,这才是真正的大菩萨,可是我们无疲倦地入到红尘里,一下就疲倦了。为什么?就害怕说,我这行吗?能度吗?为什么?总归后边没有靠山,没有仰仗到这个,完全仰仗到,害怕呀。一切恐惧中,我们不安,不是有大安呀。

所以为什么人家这两位菩萨,我们抛开他们不休息常精进的功德不说,就是为什么能够放开手脚身心地去利他精进呢?因为已经把心彻底无疑地安住在弥陀大愿海中了。人家已经彻底相信,就是不管怎么样儿,我将来在极乐世界,保准有保障的。他们的保障不是不堕恶道的问题了,是毕竟能够圆证三不退,保证能够成佛的问题。所以他才能毫无顾忌地去当做菩萨,积累什么呀,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所有的这些成佛之道,资粮。都把自己的心安住在弥陀愿海了,现前他只要做菩萨就足够了,只要精进就可以了,只要不休息就可以了。什么时候儿,怎么样儿,一切人面前,只有度众生,没有任何事。因为他没有后顾之忧嘛。大家尝试着去悟一下啊。这可不是说光说菩萨,你试试,如果你的心,真的安住在我保证能够往生了,这个后顾之忧一搞定,是个什么状态。我们现在真的有恐怖,有颠倒,这个状态一旦出来了,就叫做自在人,就自在了。

所以大家看看这样的深位菩萨,必皆求生净土。哎呀,我就想起《念佛圆通章》里了,大势至菩萨与什么呀?与什么?与五十二菩萨。那五十二菩萨就代表,不但这么些深位的菩萨,还有浅位的菩萨,全部他就给带到这个净土这儿来了。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又想起《普贤行愿品》,以十大愿王导归华藏世界海,所有的菩萨,导归什么呀?极乐世界,往生西方。

为什么这样选择呢?我们要从源头上推起。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他最重要的经典居然都这么讲,最深位的菩萨居然都这么做,而且不断地格外地赞叹这个法,而且它的因缘如此之广,让我们听不到其他的,这个必然能够听到,能够上手修行。要反思,为什么这么选择,为什么这么设置。为什么?你看,往生到净土,怎么样呢?以不离见佛,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乃能速疾圆满菩提故。速疾圆满菩提。大家看,不离见佛,你能干什么呀?礼敬诸佛功德就具足了,对不对。你只要磕一个头,都是向佛磕的。忏悔业障功德也具足了,佛前发愿功德也圆满了,就这些功德念念都具足了。不离闻法,就是你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也是念念具足的。

不离亲近供养僧众,你的福慧双修绝不会偏,也不会走斜,也是具足的。所以大家看,越到高处越要精进勤修,辛勤地去修。因为就差那么一点点了,赶紧赶紧快点儿快点儿,必须这样,不离见佛,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我们现在这里想离呀,一下儿就离开了。到了佛堂,出了佛堂就叫离。在极乐世界念念都不离。这样的快速精进有保障,就能够圆满菩提,成就佛道。所以我们现在因为离得远,凡夫的知见,就觉得成佛来讲就说太遥不可及了。你想,到了他们这个地步,他们觉得,成佛马上就要成就了呀,就跟我们百米冲刺一样,那还不更快点儿啊。那快点儿怎么办呢?你需要能量呀。能量从哪里来?从三宝中来。极乐世界依然还是从三宝中来。就这个概念很简单。所以大家要知道,这就叫做菩萨众也还是发愿往生西方的。

那么天人众就更不用说了。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这个比较简单了。蕅益大师注的,释提桓因,此云能为主。什么叫做能为主呢?就是他能够堪任忉利天之主,就叫能为主。释提桓因的福报是怎么来的呢?过去有一世是女众,发心跟别人起立塔像,召集了三十二个人,所以她就最后做了三十三天的天主,那三十二个人在四边各有八天。这个及释提桓因等是什么呢?从下面来讲,等者,下等四王,上等夜摩,兜率,化乐,他化,色,无色,无量诸天也。就是整个这二十八重天都在其中了。大众俱,谓十方天人八部修罗人非人等无不与会。都来了。我们一般都以为说,呀,《地藏经》里面形容得不知道来了多少人,觉得简直是那个法会太殊胜了。这个法会更殊胜。

这只不过是罗什法师是以意译的,他嫌我们读起来烦恼了,在序分里面就不断地这样引用,所以他,你看,就是无量诸天大众俱,没有一个不在场的。什么天龙八部,什么阿修罗众,什么人非人等都来了。都是无非净土法门所摄之机也。看看这个法门有多广大有多微妙。从罗汉首席弟子,到如此的甚深深位菩萨,乃至零零散散的这种天龙八部,全在西方极乐世界十万亿佛土的这个国土,所摄所成就中。所以回过头来大家想想,阿弥陀佛发的愿力辐射面有多广。相信我们将来往生了以后呢,再到他方国土里面去看的时候儿,就会觉得说,这个净土法门在那个国土里是怎么讲的,怎么说的,大家怎么成就的;在这个国土里边,又是怎么讲的,甚至人家那儿不是讲的。管他怎么样呢,反正是摄十方法界都归于西方净土。

因缘呢很有意思。正好我们今天第八讲就把序分给讲完了。那么这叫做大众序。后面开始要讲发起序,就是: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是不是从这儿?啊,是从这儿开始了。从这儿开始就不能在这儿讲了。那给大家汇报一下,刚才我们也讲到说,大因缘呢我们做不了主,本人宏海,从03年来到这个帝都,京师,在法海真源内寄居了十五载吧。现在因缘到了,这个观世音菩萨,普陀山的这个大善知识们呢,善观因缘,现来了一道函,要邀请我呢回普陀山常住。所以呢非常抱歉,当然也不会给大家爽约。就是这部《净土十要》呢,要改换因缘来讲了。在这个法座上呢暂时要告一段落。当然今天的时节也恰到好处,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就是你们看着办了。那么因为近期呢,我在这边佛学院的手续已经也腾利索了,要回我的这个老家。当时在那儿金刀剃下娘生发,出来这么十五年。非常惭愧,我说修也就这个样子,也没有给菩萨增光。但是呢菩萨不嫌弃,现在召我回去,在那儿常住,那我想在哪里都是一样的。

非常感恩居士林的这个法堂,维摩讲堂,也感恩在座的诸位。不管这几年来,林林总总来听法,我们一起的这个法谊,在法上的情谊。那现在因缘既然是如此呢,原来我还有点儿想不开。那么想不开中呢,因为在北京呢结了这么多法缘,念皈依的所谓的弟子呀这个法缘,最舍不开的,一个讲法,一个这些听法众,弟子随从众。那后来想想说,大概菩萨要用的就是这个方法。因为比丘们在一个树下都不能超过几天,一住熟了就得挪。哎呀,我这十五年住得真好。就觉得北京是又有优势又倍加温暖,一回到法源寺屋子里,心就落停了。现在不行了。不让你这样,让你挪窝儿了。那就随顺这个因缘。可能下一个月吧,回去了以后就在普陀山常住了。

那么我现在发愿呢,就是回去安顿下来以后呢,我还会去请一套更加好一点的摄像器材。那哪怕我在山上,一定把这个《净土十要》还以各种方式,想方设法供养给大家。好在为什么,我们现在网络如此的便捷。海内存道友,天涯若比邻!当然回去安顿下来,也欢迎诸位可以去普陀山,在拜观音的时候儿,观音菩萨的时候儿呢,我们也可以再续前缘,一聚。当然我也会,肯定还会有缘法再来北京。包括咱们居士林呢,或许以后还会有这个时间段,或者密集型地来这儿,讲一小部经典或者怎么样跟大家来,或者把这《十要》里边的哪一要,隔段时候,把某段内容呢专程来这里讲,看后续的因缘。这个不在话下。也请大家共同来随顺这个缘法。因为我自己也想一下说,这离开北京了就舍不得,那将来还要离开这地球,离开这娑婆世界,那可怎么舍呀。所以这也是难得的一次训练机会,迅速地就把它摆平了。

那其他的话呢也不说了,就是大恩不言谢。在这个讲台上,成就了我讲这个《中观》系列课程,一部大部头的《首楞严经》,在此呢又开了净土一门,我也觉得非常知足了。对我的成长呢也是非常大的,感谢大家。然后呢以后要联系,刚才也有同修跟我询问了,我在这里就公布一下,大家也可以辗转相告。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微信,可以加微信号。我的微信号是,宏海法师的汉语拼音。如果有加微信的就加微信,没有加微信的,如果以后有法义的话,可以在微信上去询问。那我在微信上也会发布一些法务,或者是说近期讲什么,发到网上有什么,都会在微信里通知大家。在回普陀山常住之余,那这是我的一个主线,决不会断。所以大家呢以后也一定能够依然听到这个《净土十要》的法,这个因缘决不会断的。

当然加了微信了以后,你们也就有问题可以祈问。可是我的那个微信群里人确实不少。然后大家也,我起这么个名,他起那个名,不是真名,我也认不得。所以这个请大家先见谅一下,有时候儿呢来了我未必能够及时回。所有真是有问题或者什么,大家可以问。平常的话就看我们微信上,我会发朋友圈儿的一些动态。然后我们现在在微信上也有讲法群。有一个闻思讲堂虽然满了,但是正法学堂已经有四个半,这半个里边呢是预备群里边也可以加进去,现在正在讲《金刚经》。这些都不会断。我闻思讲堂里也正在讲《印祖文钞》,也会发到这个我的微信上,作为音频大家也可以听取。所以你看,这就是我们现在本具的神通,显的这个连接的法的这个不断。当然有问题可以问,也不要就是说没问题了也要问。有时候儿现在微信上也怪得很。很晚了,叮一响,说打开一看了:师父吉祥,您在吗?那我说:你说吧,什么事儿,你说。有一件事情不知道当讲不当讲?说呀,都十一点多了,你什么事儿,说呀。哎呀,我害怕有不敬。就这样儿,光前面没用的就磨了三四个。说你要什么问题,你就说。我懂的,我就给你回答。不懂了,你再另请高明,就这样儿。所以这些就不用了。有时候,即使有法务也回答不了,大家发上去就可以了。就这样的,大致如此。其他呢,就废话少说。

总归,万法就是因缘生因缘灭,但是我们的法身慧命不会灭,我们同生西方的心不会灭,将来一旦这几十年的光景,管他怎么样儿过去了,一旦在极乐世界再相会的时候呢,那就是别有一番真常的风景了,不会有这个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了。散只是在生灭法里面散,我们的法身一直在一起。所以感恩大家,随喜大家。希望在以后的道业和闻法中呢,我们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好现在一起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随喜大家。阿弥陀佛!

(待续)

点赞 1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证严法师:关闭贪欲之门 证严法师:关闭贪欲之门

寂静法师:因为会得新造业,呼吁大家写戒邪YIN贴不要描写细节 寂静法师:因为会得新造业,呼吁大家写戒邪YIN贴不要描写细节

证严法师:为善当及时 证严法师:为善当及时

寂静法师:帮助高考产生奇迹的几个秘诀 寂静法师:帮助高考产生奇迹的几个秘诀

无论好人坏人,念佛十声也能去净土世界吗? 无论好人坏人,念佛十声也能去净土世界吗?

庄慧法师:恭诵《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之因缘 庄慧法师:恭诵《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之因缘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佛菩萨用清净心,六道凡夫用散乱心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佛菩萨用清净心,六道凡夫用散乱心

皈依修学手册:三皈依讲义--宏泰法师 皈依修学手册:三皈依讲义--宏泰法师

证严法师:神射手的王子 证严法师:神射手的王子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证严法师:守空锅的老夫妇 证严法师:守空锅的老夫妇

道伟法师:在禅堂里,有会用功的,也有不会用功的 道伟法师:在禅堂里,有会用功的,也有不会用功的

道西法师:到底应该念南无阿弥陀佛还是阿弥陀佛 道西法师:到底应该念南无阿弥陀佛还是阿弥陀佛

印祖故事:法师病重弟子疑,问疾劝念观世音 印祖故事:法师病重弟子疑,问疾劝念观世音

净土法门:复须忍耐内外荣辱 净土法门:复须忍耐内外荣辱

净土法门:念佛是第一善,念阿弥陀佛是善中之善 净土法门:念佛是第一善,念阿弥陀佛是善中之善

净土法门:自己度自己 净土法门:自己度自己

净土法门:念佛必须要念成习惯 净土法门:念佛必须要念成习惯

农历正月初一,恭迎【弥勒菩萨圣诞】慈颜常笑,纳天容地,愿人间变净土 农历正月初一,恭迎【弥勒菩萨圣诞】慈颜常笑,纳天容地,愿人间变净土

净土法门:我们一旦发心,阿弥陀佛立刻知道! 净土法门:我们一旦发心,阿弥陀佛立刻知道!

放生仪轨:净土法门最简单的两种放生仪轨 放生仪轨:净土法门最简单的两种放生仪轨

寂静法师:你绝对不知道吃饭都能改善你的家庭和事业 寂静法师:你绝对不知道吃饭都能改善你的家庭和事业

寂静法师:生命重要还是成绩 寂静法师:生命重要还是成绩

寂静法师:让你事半功倍的改命方法 寂静法师:让你事半功倍的改命方法

只有净土念佛才是能够成就解脱往生极乐世界吗? 只有净土念佛才是能够成就解脱往生极乐世界吗?

寂静法师:爱,不是牺牲和委屈!爸爸妈妈,你们爱对了吗 寂静法师:爱,不是牺牲和委屈!爸爸妈妈,你们爱对了吗

寂静法师:父母如何有效的与孩子谈判 寂静法师:父母如何有效的与孩子谈判

往生极乐的菩萨:若何修行净土窍门信愿行--学佛网 往生极乐的菩萨:若何修行净土窍门信愿行--学佛网

寂静法师:您一个人在房间会不会吃肉呢? 寂静法师:您一个人在房间会不会吃肉呢?

寂静法师:一个让家庭财富事业统统改变的方法 寂静法师:一个让家庭财富事业统统改变的方法

寂静法师:原来送礼也有这么大的学问,不会送礼,不如不送 寂静法师:原来送礼也有这么大的学问,不会送礼,不如不送

临命终时只要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净土吗?就能罪业消除吗 临命终时只要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净土吗?就能罪业消除吗

98 岁春婆婆何以能预知时辰,往生净土? 98 岁春婆婆何以能预知时辰,往生净土?

天神说:因为你劝人修净土窍门,功德很大,再次延长你寿命 天神说:因为你劝人修净土窍门,功德很大,再次延长你寿命

能杰法师:童蒙止观 能杰法师:童蒙止观

承远大师生平及净土思想 承远大师生平及净土思想

佛像一定要请法师开光吗 佛像一定要请法师开光吗

为什么要移民到极乐净土 为什么要移民到极乐净土

净土弘法的第一步 净土弘法的第一步

净土法门的本质特点——感应道交 净土法门的本质特点——感应道交

蕅益大师:大病初起求生净土(六首) 蕅益大师:大病初起求生净土(六首)

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无量佛国净土,为何只求生西方极乐 无量佛国净土,为何只求生西方极乐

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者 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者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净土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净土

寂静法师:金榜题名的秘诀 寂静法师:金榜题名的秘诀

致出家法师的一封信 致出家法师的一封信

为什么很多人很难相信净土法门 为什么很多人很难相信净土法门

判断净土秽土的两个指标 判断净土秽土的两个指标

十方诸佛净土无量,为何经论多指归极乐 十方诸佛净土无量,为何经论多指归极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