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海法师:净土三篇

2021-01-05 宏海法师

《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家下午吉祥。

万法皆是因缘,此起彼伏,相续不断。今天我们以法缘缘在一起,有三天的时间,来跟大家一起学修几篇净土宗祖师的开示、著作。

当然有这样的法缘能够聚在一起,本身这个缘起就说明了我们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净土法门的甚深因缘,也希望借这三天的法事,能够给我们的往生资粮,再注入新的生机和动力,或者说提醒吧。

同生西方净土中,这个已经确定无疑了。在我们凡夫的眼光中,好像是当来才可以的事情,但是在圣人的眼光中,像《华严经》讲到的初发心即成正觉,每一个因缘都是果地上的成就。所以非常感恩这次弘法办,还有普门讲堂宝陀讲寺常住成就了我们这样一个三天法会。

为什么说我们要建立同生西方净土的这个缘起呢?因为我们这几天所讲的内容中,讲的人,是已经往生了净土的人,现在已经是清净海众中的一员了。讲的法,是劝修、劝信净土的法。所以选择了历代祖师中以文字般若最为出彩,当然他们的法缘也非常广大,度人无数的这三位大师。

今天讲的一篇是《印光法师文钞》,然后还有《彻悟禅师语录》,那么还有蕅益大师的一封书信。就是在他们的这个法语开示中,为什么选这三篇,当然时间关系,也不一定都能讲完,反正是讲多少算多少,随缘。也就是说通过他们,一个,他们的悲心,这样的苦口婆心,二一个,都是有修有证的称性流露,那么希望我们至少在现前的法缘中,大家有一个真实的受用。

因为我们的念头呀,是无时无刻不随着因缘走,无时无刻不在随着因缘在进行。所以我们就只能借这个闻法之机,能用净土法门的甚深见解,把我们当下的心念能够罩住,如果能够罩得住,那这个法可能就会得受用。

因为我们听闻佛法,无非就是两种受用。一个是现前受用,你能够在这个讲解的过程中,在心性上有多少共鸣,产生多少法喜,迸发多少灵光悟性,增加多少信心,这叫现前受用。还有一种,是当来受用,可能今天不会有什么效果,也是因缘法,也就这么带听不带听的,一滑而过。但是这个种子种下去了,很可能在某一个时刻,未来的不知道什么情况下,会触发产生法味,这个就是凭因缘碰撞,待后而观了。但是不管怎么样,就取决于我们平常诸位的闻思功夫的积累,和今天现场的用心和关注程度吧。

那么能够产生的效果,无非就是劝信起行,劝信起行。如果讲到信,我们再再说到佛法说信仰,说在信净土,实际上诸位要知道,我们是远远还不够的。一方面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其实修行人呀,修道人,他会不经意间随着时间的推进,功夫的增加,信心的笃定,那么他会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

从客观上看,光信这个功德也是没有止境的,特别是净土。你怎么判断净土的信心成就呢?一直要到我们往生大业成就的那一刻,也只能算是合格了吧。实际上要到我们真的在极乐世界,以一生补处这样的身份,在净土圆成佛道,那个才算信,算到头儿了,信佛成佛,才能始信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所以说所有的开示,都是为了让我们信,信了再信,再增进信,把这个信要体现成功夫,要出来禅定,要喷发智慧,还要出辩才,乃至显神通,所有的这些都在无上圆满信心中。

另外一个起行的话,如果说我们真正的能够信到合格,那么这个行呢,它是任运,是你控制不住,是任运而行。所谓经典里面讲到的一心不乱呀、念佛三昧呀,它也不是我们,也是通过主动这种信愿的积累,那么慢慢形成这样一个不乱的地步。

那么我们就转入正题,这三篇开示,第一篇开示是《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这是印光法师写的一封回书信。第二篇是《彻悟禅师语录》里面,用信愿行的脉络,把它抽出来的三段开示。那么第三篇是蕅益大师特别出众的一篇回信,叫《答卓左车书》。一共就这三篇。

统讲祖师们的开示,我们这样要认识一下,它都属于什么,经、律、论,属于论典的范畴。那为什么要有论典呢?就是为了要我们与时俱进,要同步来解这个真的甚深法义,来解经的。因为在经典的因缘中,佛说的原经,有时候我们时节不在那个层面,那么根机也会有差,在这样的情况下,那我们有时候要靠这些有修有证的大祖师,说他是亲因也罢,说他是增上缘也可以,来牵线,让我们能够更透彻、有效、适合地来解了经义。

所以这些祖师们给我们开示提供的角度也罢,修法也罢,见地也罢,就是对我们这个时代来讲是量身定做,更加的契机契理,让我们能够信愿行发挥到最佳或者说恰到好处,这就是论典的第一个意义。就是让我们同步来解经的,不是要超出经外什么高妙的东西出来,也不是跟经典相悖,走到另外一条道路上去。

再一个当然就是断疑生信,能够建立见地,净土也是极需要见地的。一般我们对于教法的正确领悟,你比如说入到禅宗这个体系里边,那就觉得见地当体就是行持。好像净土法门就非常简单,会念佛就可以了,也没什么道理可讲,也不需要参悟,也不玄也不妙,那错了,如果这样的话就不算得上是叫三根普被了。因为净土的信呀,它分两类,一个是直觉上我就信,我们常讲到说福德深厚的一些人,他也不懂什么道理,老婆婆拿着念珠念佛,她直觉上就信。

还有一类,要从逻辑上来信,要思惟。但是我们现在,基本上都属于半吊子状态。所以最需要也是最要求高的是什么呢?是用逻辑的作用来拔高我们的心性,无上限地接近直觉之信。这就是祖师开示的重要性,也是我们这三天讲这个法的根本目的,这就是法。

因为这几篇文章,全部是他们从证量中称性流露出来的,我们在学习这些里边,因为非常精彩,甚至有的貌似是跟别人在问答之间在进行辩论。但是大家还要知道,论典的功德,就是我们常说经律论,论是什么意思呢?叫止言,为什么我们这里叫断疑生信呢,就是来来往往的开示问答呀,它不是让你为了话说得越来越多,而是为了说得越来越少,因为没有问题了,分别心少了,智慧就广大了。所以佛法辩明,越辩越明,就是明白,明心见性的这个明。不是说非得说清楚一大堆道理,而是把疑根给它截断,这就叫论典的论。

你看在论典本身里面也打过一个比喻,说什么叫做论典呢?就是等于说,比如说有一个宝珠,那么本来是张三的宝珠,张三给丢了,被李四给捡走了,结果张三也说是他的,李四也说是他的,两个人就在这儿争论不休。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有知情者来说明说,这就是张三的,与李四无关,这个事情就了了,不是为了辩解说谁今天说话占了上风。他主要是说,到底是谁的,说明白,有人证明了,那么张三也不争了,李四也不吵了,把它拿回去就可以了。这就叫论典。

那好,我们今天先看第一篇《印光法师文钞》,这篇《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是极其重要的一篇。我们现在翻开《印祖文钞》,第一篇一般都是《一函遍复》,那是因为印祖老了以后,没有精力了,那么他当时就是以一封书信,代替所有的来问者,面面俱到,针对当时念佛法门,特别是一些女信徒常见的问题,进行一个总持的开示,所以后来把它排到第一。

实际上真正《印祖文钞》增广部分里边,也就是正篇里边,最先排的是这篇《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这里边,印祖不管是宗、教、禅、净,也不管是见地也罢,也不管是教史教理来看,都是深入经藏,信手拈来的智慧结果。所以说在逻辑次第上是严丝合缝的,在见地上也非常圆融,值得我们一学。

那题目上面有一个大兴善寺,现在我们的首都在北京。曾经隋唐时期,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诸位都知道首都在西安,西安当时叫长安,不是有一种说法,十三朝古都嘛,就现在的西安。我们有时候觉得说,到了北京看见中国的树叶,枝繁叶茂,说到了西安才能看到中国的树根,它很有摄受力,这么一个城市。那么随着历史上国运的昌盛,佛教的弘传也很兴盛,最鼎盛的就是隋唐时期,宗派奠定了基础,慢慢成立了。

这个大兴善寺,本来是在晋朝的时候就开始启建了,后来因为国家推动,它的影响力特别广大。到隋朝的时候,当时要扩建这个都城,扩建长安城。那么扩建它有一个规划,新城区规划里边就叫做大兴善城,就像我们现在的新区一样。那么因为那个时候佛教兴盛,它要建立一个规划,也要配套一个佛教的大本营,就叫做兴善寺,因为在大兴善城里边,所以传统上就把它叫做大兴善寺。

这个寺院的历史地位是很重要的,当时八个宗派,有六个祖庭都在西安。那么大兴善寺跟我们众所周知的开元三大士的渊源非常深厚,善无畏、不空、金刚智,就这三位印度来的梵僧,当时翻译经典,特别是弘扬密宗,我们现在日本的这个唐密,就是这个寺院,也算是一个大本营。那么到印祖的时代,大兴善寺应该已经转成禅的道场。现在天下几乎都是禅寺。

印祖跟大兴善寺的住持体安法师应该有一些渊源,所以这封书信写于三十八岁,至少是之前。那我们就看一下印祖在三十八岁,一般我们都知道他老人家是五十多岁出道的,在我们普陀山也有甚深的因缘。但是三十八岁他就能写成这样的文章,可见呢,本末,从本而言是大势至菩萨再来,从末而言,也是早早地就把自己的道业已经稳稳地安放在那里。

所以我们有时候讲到印祖呀,确实是现在百万言的这个《印祖文钞》,太有名望了,一般我们说起呢,都觉得说,这是一代的高僧,这高僧也不是白来的,给诸位说几个点,你就知道他有多厉害。

从小就忍力十足,就很小的一个小孩子,在他们村里去看戏的时候,看戏的时候他拿个凳子坐在那儿,他起身了一下,结果邻村隔壁的小孩过来把他的凳子一脚给踹了。他回来拿他的凳子的时候还欺负他,顺着脸就扇了一耳光,把印祖给打了一耳光。纹丝不动,一言不发,默默地把凳子拿起来就走了,很小的时候就有这样的忍力。结果后来这个打他的小孩还被他的德行给折服了,稍微长大以后,他路过他们家门口,他还把印祖,当然那会儿还没有出家,还给请到他们家里面倒的喝水,佩服他。

后来到了六十二岁的时候,这个时候名望就高了,当时时任的总统给他赐了一块匾,法雨寺,赐了一块匾,叫做什么,悟彻圆明,送到普陀山来了。那我们现在来讲,这还了得呀,总统大人送的呀。那肯定是在最显要的地方赶紧再裱好了挂起来,印祖直接就放在二楼的阁楼上面,还说我没有实德,惭愧不已,这是过誉了,根本不值一提。所以你看人家忍力十足,具足刚骨。

当时有个老财主送他一串琥珀,那我们现在有识货的也知道,现在的琥珀基本上都是熬制出来的,那个时候的琥珀还是真的清朝遗留下来的,那是确确实实真实的,原封不动的琥珀。送他一串手串,琥珀,他给人家说了一句什么?说你看错人了,完全不买账,一句话,你看错人了。所以我们现在想想他老人家一生的行履,跟《圆通章》里面所描绘的一模一样,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就这么一位老和尚。

那我们今天先开始讲他呢,就看这篇文章的具体内容,大家来看第一段。

第一段讲到说,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纲宗。忆佛念佛,实得道之捷径。这句话,首先你看第一句,就是印光法师对于一代教法的总括。我们很多时候有时候掌握不到这个纲宗。纲宗,到底佛法是干什么的?诸位看这一段里面最后讲的一句话叫做匪仗佛力,决难解脱佛法是干什么的?这个定位没有了,整个佛法都没有了,在这个解脱法上,它是有次第,有眼目的,条理要分明的。

什么叫做教呢?诸佛菩萨的言教,讲的佛法,通过什么方法什么内容,告诉诸位。那我们学天台知道,里面有化法四教,化仪四教,就是度化众生的教法内容,度化众生的仪式方法,这就叫做教。通过教法的闻思,那你要明白佛法所诠的究竟之理在哪里,它的核心义理是什么,这就叫理。那么你依着教法,明了了这个理,依之而行,具体体现在我们身口意上,这就叫行。一旦行到尽头了,因果关联,必然会证果,成就。这就叫教理行果,这是整个佛法的纲宗,道理要明确,操作要统一。

但是印祖他不是要推这个法,他是要推下一句法是什么?不管你教理学得明理起行证果这一系列,都是为了成道而已嘛,对不对。如果大家是为了成道,那就等于说怎么样成道都算成道呀,这里面成道的方法有好多嘛。你像我们常讲到的,路途,也有快点儿,也有绕着弯儿走,也有上台阶走,各种各样的方法,什么自力呀他力呀,在这里就显现出来。印祖他要推什么?推这个他力法门,说两点间的距离什么呢,肯定是直线最近。所以他说,忆佛念佛,念佛法门是成道之捷径,最快的。这个快的速度,你不入甚深的净土教理,你就根本不知道它快在哪里,深在哪里,一步就能够反转,得道之捷径。

当然我们后话再继续介绍,这里只不过一开始因为印祖要给体安和尚先铺垫一下教法,教法里边还有别行法,就是从成道上来讲,管他红猫黑猫的,反正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现在介绍一个好猫,就是忆佛念佛。

那后面我们再来看,在昔之时,随修一法,而四者皆备。即今之世,若舍净土,则果证全无。很多时候我们听了这个话根本不服气,诸位要知道,为什么?因为我们都是道人呀,也有功夫呀,也在专修法门呀,有时候还有一些感应,甚至还出来一些境界,但是他说若舍净土,则果证还不是一部分无,是全部没有,不能接受。当然印祖也很客观说,曾经的年代,就是随便修一个法门,止观也罢,参禅也罢,对吧,乃至说唯识、华严、中观,你起这些观法,只要你修,那么教理行果同步都能够具足,古人都是这样的。

其他的不要说,你比如光我们说礼拜,就说最简单的拜佛忏悔,拜佛忏悔人家就能同步教理行果都能具足,为什么?你看,如果从教法上来讲,拜佛,那十大愿王,礼敬诸佛,对吧。我们常讲到礼佛能够忏罪,所以有这个《灭罪经》里边都是讲到要多礼佛,这是它的教,光拜佛这一个法。

那么它的理呢?真正的理是什么理?拜佛不是为了在那儿锻炼身体磕头,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能礼所礼性空寂,为了罪从心起从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这是它的理,究竟理。如果你理上明了,那么每天你该拜多少拜多少嘛,三百也行呀,一百零八也行呀,四十八也行呀。反正你只管行去,行到拜得终有一天脱落了,那么没有能拜的我,没有所拜的佛,依然佛我一如,相续不断,这就叫教理行果,全部在拜佛一法中就能够具足。

但是我们现在呢,现在你随便修个法,你都搞不清楚前后,一会儿这个行了,一会儿那个又不对了,要么见解上出问题,要么信心上生烦恼,乃至身体四大不调,等等诸如此类的,就麻烦不断。所以说即今之世,若舍净土,则果证全无。

为什么,良以去圣时遥,人根陋劣。匪仗佛力,决难解脱。那刚才我们讲到有时候我们不服气,为什么不服气呢?容不得我们不服气,当我们应世的因缘呀,大家来,这辈子来这也算是来应化的呀,你应世的因缘已经出现在佛前佛后,已经出现在八难之中,那就决定说明你已经人根陋劣。就是自力已经很难奋起的时候,才会落到这个下场,现实非常合理的解释我们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所以只有匪仗佛力,决难解脱。末法人修道,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大集经》里面讲过。

所以大家看,祖师爷讲法呀,为什么我们刚才讲到叫严丝合缝,你看这段话里边,直接痛快酣畅地就把教义也说明白了,理也说明白了,行也说明白了,果也说明白了。什么叫教义呢?这里边的内容就含藏了有圣道门、有净土门。圣道门教理行果你去修,净土门念佛忆佛。那么你依着教理行果这就叫难行道,依着净土门忆佛念佛得道之捷径就叫易行道。他把教义就即刻给你描绘清楚了。

那么在教理上来讲,教完了以后,理是什么呢?你自己在这个世界成佛,这就叫自力修行,这就叫理。所以说随修一法,而四者皆备。那么你往生到极乐世界在彼国成佛,这也是理,若舍净土,则果证全无。那么行来讲呢?匪仗佛力,大家要咬紧了,每一个字都有无上的妙义的。

匪仗佛力就一语道出了净土法门的修法特色,就是以他力、佛力、四十八愿为主,这是核心底盘。如果没有这个,决难解脱。所以说所谓的行,就是仗佛力,信愿行。所谓的果就是往生成就,现见西方三圣,依正庄严。一段话就把三藏教法马上就给你厘清了,这就叫文字般若。

那好,我们再往下看。夫所谓净土法门者,以其普摄上中下根,高超律教禅宗,实诸佛彻底之悲心,示众生本具之体性。汇三乘五性,同归净域。导上圣下凡,共证真常。这个话真的是排山倒海。

你看这里讲到夫净土法门者,那我们首先要明确,虽然大家都知道,以后我们跟同修们分享,这里所说的净土法门要单指西方极乐世界。因为净土有很多种,琉璃世界也是净土,妙喜世界也是净土,兜率天也是净土,但是呢,缘起不同。为什么这里讲到说,所谓净土法门特指极乐世界呢?

因为前面已经讲过了,仗佛力能够仗彻底的,只有极乐世界。缘起就不同,阿弥陀佛在法藏比丘的时候,他怎么建的极乐世界,他首先他心急,大家知道吧,在经典里面他给世自在王佛说了,我于此世要速成正果。他就要快速地要成就。还给佛说了,斯义弘深,非我境界,你说的这些教理行果我达不到,你给独辟蹊径,愿佛为我敷演诸佛如来净土之行,这是经典里的原话。

所以说这个缘起他的这个接引的独特,独特在哪里呢?阿弥陀佛的接引法,就是他不但在教法上接引,他还在事相上临命终时来接引。所以由于这个功德,才说明能够普摄上中下根。一般我们听到上中下根,下意识的就只想到人道里边了,说他呢,还可以,是个上根器,这辈子修得不错,念佛得力了,有可能往生。说他呢,完全就是属于这种庙里边来蹭一蹭,待了一会儿,一辈子再没有因缘。

好像这就是上下之根的差别。诸位,不是的,这里讲到的普摄上中下根,要放在什么?佛顶山有一个匾,叫做九界同归。上到等觉,也在阿弥陀佛的愿力网中,下到五逆十恶,乃至畜生,《净土圣贤录》里边有鹦鹉念佛,还往生了的嘛,还烧出来舍利了。所以为什么那个匾叫九界同归呢,就讲的这个普摄上中下根,同归净域。

当然这里讲到说高超律教禅宗,不晓得诸位法师各有自己的所依法门,不要听这个话听得怎么样。但是我这里也可以略作一个介绍说,确确实实没有丝毫的夸张、吹捧,就净土法门之高律教禅,超律教禅,实打实的总持法门。怎么叫总持法门?就总一切法嘛,总一切法就是里边已经含藏了律教禅宗。持一切门,只要你但念阿弥陀,明后天我们更会讲到这个,往深处讲了,但念阿弥陀就具足了这一切的行法,没有问题,所以这是法门殊胜。

你看比如说从律宗来讲,在座诸位里面有我们息耒禅院过来的学律的师父们。律宗来讲,我们不能够铺开讲,就只说一个层面。戒律戒律,戒叫做什么,叫做有所不为,一般我们通常粗略的这么讲,律,当有所为,叫戒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对不对。

那么从净土法来讲,厌离娑婆就叫诸恶莫作,欣求极乐就所对的正是众善奉行,这就叫做高,这个法,因为它已经在其中了。那什么叫超这个法呢?一般我们戒律里讲到说止恶行善,对不对。止恶行善体现在哪个地方能够超出来呢,就是净土法门能够超出来,你看为什么说等觉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世界,等觉菩萨修的善那要多大的善,九法界的善他已经占到顶位,善法已经修到头儿了。

那么最终还是要舍了这个善,往生极乐。下至五逆十恶的众生,五逆十恶哪里有戒行可说了。但是他同时五逆十恶临终能够舍恶,念念相应,求生西方,也能够在这个法门之中。所以我们要从这上,等觉菩萨之善,到五逆十恶之恶,如此的大善恶,皆能够同步顿舍,这就叫做超。因为我们修法刚才讲了,不过就是止恶行善嘛,最终善恶皆空。所以你看,大家要往这里会,这是从律宗来讲。

如果从教下来讲,教下的修法,无非就是信解行证,对不对,信解行证里边最难的就是开解这一关。天台宗大开圆解,意味什么,就开悟了,明心见性了。那么净土法门他修这个信愿行,他把最难的解这一关直接给并到什么,并到最难信的决难信的信心上,只要你信了,这一关就过了,这就叫做高。把这个解,最难的解并到这个信里面来,信愿行就可以,他只需要三样,这就叫做高。以信量的功夫,得极乐世界证量的依正庄严,这就叫做超。

所以不但是律,还有教,那禅宗呢,更是如此了。因为禅宗我们都知道,是方便中的无上的真实方便,直指人心。但是净土之高禅宗呢,是不指之指,本身就是禅,但念佛就是禅,往哪儿指呢?你说我们一般说依指见月,所以有一部叫《指月录》,禅宗要直指。实际上讲来,哪里需要指呢,到处都是,你往哪里指呢?你一指方立向,反而是背道而驰了,所以净土的高就高在这里。净土的超,超在哪里呢,方便就是真实,当体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所以印祖这里讲到的说,高超律教禅宗,实诸佛彻底之悲心,确实如此。所以说才能够汇三乘五性,同归净域。导上圣下凡,共证真常,这确实如此。

这里讲到的这个三乘五性呀,三乘我们都知道,声闻、缘觉、菩萨,就是这样的一个根性吧,各种行者,凡圣同归。五性很有意思,为什么说到五性,一般我们五性就是指的根性,那在佛教的专业术语里边,根性,你比如说他有一种叫声闻种性,他就是修四谛法的,罗汉的根性。缘觉根性,他就是善观,我们放生的时候也会念十二因缘,对吧。

那菩萨的根性呢,他修这个六度法门。还有一种人的根性,叫不定根性,不定根性是什么样的?遇到什么缘,他就起什么缘,听了什么法,他就修什么法。当然这个也跟净土也是同步的,那给你讲了净土这个极乐世界,那你信受就可以了。最难摄的是什么呢,是无种性,没有种性,一阐提种性,那这里讲到的汇三乘五性,一阐提种性,大家想想怎么能够让他同归净域呢,他没有这个法呀,没有这个佛法习气,完全没有这个种子。

怎么让他同归净域呢,诸位要晓得,就是靠的弥陀愿力。就阿弥陀佛的愿力来现前熏习他的这个种子,就给他熏进去,现前就让他显现这个种子,所以叫做同归净域。没有种性之人,也可以入这个法。所以它的高超是确确实实当处可现的。从上菩萨,到下凡夫,共证真常,说九界众生离这个法呢,就不能够圆成佛道。离开净土法门,不能够圆成佛道,大家要悟,我们后面还有开示,再会涉及到这个论题。

十方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那就说明什么,唯有阿弥陀佛净土才是法界可以完全弘开来的不抉择的圆通法门。《楞严经》里面不是讲到获二殊胜嘛,获二殊胜就是说跟佛同一慈力,跟众生同一悲仰,正好这里讲到,舍此法不能普利群生,离此法不能圆成佛道,是一个法。

所以这里讲到说,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这一直是净土法门的面貌。这一段是印祖把整个净土的背景,作了一个总括的交代。

下面我们开始看呢,他老人家具体写到的,从教证来论证。你看,自华严导归之后,尽十方世界海诸大菩萨,无一不求生净土。这是指的《普贤行愿品》嘛,华藏世界海菩萨,善财童子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就不用细说。

由祇园演说以来,这是说什么呢,说《阿弥陀经》。《佛说阿弥陀经》是在祇树给孤独园讲的嘛,所以说自祇园演说以来,特指什么,持佛名号。因为净土三经里面,另外的经典里面还讲观法呀,还讲愿力,只有《弥陀经》里边只说执持名号。

所以说,由祇园演说以来,凡西天东土中一切著述,末后皆结归莲邦。就是没有一个不导归净土的。

那现在想想我们,你说基本上,一句阿弥陀佛成了学佛的标志。我们身为道人,不管你的修行习气投放在哪个法门,实际上净土法门是不可替代的大靠山。已经下意识的成为我们的这个最后的指归,一个汇总,末后皆结归莲邦。

那么后面开始,这里就比较具体,首先,印祖他是从这个教史上,教史上从历史脉落,从人物的这个法脉上,他进行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介绍,大家来看。

粤自大教东流,庐山创兴莲社,一倡百和,无不率从。这个话是指的庐山东林寺的慧远大师。你看为什么说庐山就代表慧远大师,因为在教内一般说到,如果单说慧远大师,特别容易混淆,有一个庐山慧远,还有一个净影慧远。净影慧远大师,他的著作也是,当时所有大部头的经典,都有注释很有名。现在我们能够看他的比如说《大乘义章》,也是等同于像《大智度论》这样的一个大部头的经典。所以一般祖师们讲到庐山慧远大师的时候,就用庐山给他替代了,所以叫庐山创兴莲社,一倡百和。

因为佛法传入中国以后,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开始大兴。大兴,诸位法师要知道,那个时候它是译学比较多,传过来一部就翻译一部,大家都不断地在学习,有嚼头。什么叫有嚼头,就是也能听也能写,也能说,还能讨论,每天都能摆布这些。唯有净土法门,除了往生,它不能算数的,你还能说什么呢。说没有办法,这个时候慧远大师就振臂一挥,他当时,诸位要知道,他是教界的领袖呀。

在当时南北两个地方,有两大佛教中心,北方是鸠摩罗什的草堂寺,南方就是庐山东林。所以那个时候慧远法师这样的人物,他抛开了所谓一些教典的繁杂,你想如果他这样的根机,他要是去广弘教义,现证圣果,这都是不在话下的事。但是他就观机逗教,发现了当时所有的人都有轻慢净土的倾向,已经出现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只有用真修实干来论证,聚集了一百二十三个人,当时结莲社在东林寺念佛,发愿要往生。

所以你看为什么净土法门我们又叫莲宗,极乐世界叫莲邦,对吧,一块儿念佛的同修叫莲友,那当时创兴的叫莲社,这样的一个载体流传下来,每个人都有往生的瑞相。大家要知道,我们现在能够听到这个公案,你比如说慧远大师,临终的时候给他的弟子说,他毕生三次在定中见到西方三圣,还见到那个水流,十四支水流,微澜回流。

同时在这个莲社里面的刘遗民,梦到阿弥陀佛给他来袈裟盖身,兜罗绵掌来摩顶,都是这样子的。用这样的一个现证来说明净土的真实不虚。我们能听到这件事,听到这一百二十三个人有这样的莲社,听到这件事也算是我们的福报。所以这个一倡百和,就是指的当时有一百二十三个人结社,无不率从,是指的慧远大师从东林寺开始奠定了净土宗初祖和祖庭的地位。

你看现在的东林寺,还在大弘净土,大安法师,也是在这个打佛七呀,百万佛号呀,十天闭关呀,等等诸如此类的,不断地在推广,在成就净土行者。这是真的,我听到太多了,现在有一些去念佛念得说,念着念着上下左右全是阿弥陀佛,听到一个声音,都是阿弥陀佛,没有其他声音,这虽然是一种境界,但是他也要功夫感来的境界。这是慧远大师。

我们再往下看,而其大有功而显著者,这特别说了一个说明,大有功,等一下我们就要知道这个功到底显著在哪里。北魏则有昙鸾,昙鸾大师,乃不测之人也。因事至南朝见梁武帝,后复归北。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师,肉身菩萨也。大家看到了,这是介绍第二位大德。印祖很巧妙地先介绍慧远大师,再介绍昙鸾法师,诸位要知道这里面有甚深的他的用意,这两位人物,一个代表了净土的深度,一个代表了净土的广度。

因为如果我们单从佛教史,净土的教史上来看,净土宗的弘扬在教系上分了三个系派,就三个特色。像慧远大师,庐山慧远系呀,他那个年代呀,是开导出净土法门的新时代,因为论证了净土确实真实不虚嘛,你们这个教理这么丰富,再怎么说,但是我们确实成就往生了呀。所以他当时注重于念佛是现证三昧,也就是像《般舟三昧经》里面所说的行法,他主攻于什么呀,还偏向于自力投入比较多,而且重证量的这个特色。那个年代因为都是上根器,所以人人皆可以,那我们现在一般就给他非要划一个系,叫做庐山慧远系。

另外还有一个系呢,到了唐朝以后,慧日法师叫慈愍三藏,当时皇帝给他赐的名号。这个慈愍三藏,他因为不可回避地要面对中国禅宗和净土历来并驾,相互矛盾是非的这个尴尬。所以他为了不让禅净两门的行者在解和行上产生矛盾,他开始会通禅净,双修。因为当时,很多的禅人禅和子如果走到误区里边呀,容易轻视戒律,那么有时候呀,又在这个因果的微细上不假思索,所以就导致了一些狂禅,妄谈般若的这个风气的出现,到现在还有,到现在还有。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为了提倡,你也不能说禅的不是呀,禅宗确实也是胜妙法,但是为了又跟净土融合,他就代表了禅净双修的这一系。后来永明延寿禅师,实际上就是继承了他这一派,他们的思想。

但是这两系呀,跟大家讲,实际上都没有把净土最能够挠人的那个七寸给它展露出来,就是阿弥陀佛的愿力。要么带着融合现实,要么带着自力投入,只有还有一个叫善导大师系,最具特色,最具宗教情怀,把净土易行难信的这个法呀,给大幅度地扩充开来,善导系。善导大师的源头从哪里来,就是昙鸾大师。昙鸾大师对于净土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出来什么呀,一个是难行道,一个是易行道,难行道要靠自力为主,易行道靠他力接引。在此前还没有这么明目张胆的提倡这个法,所以印祖这里说大有功而显著者,昙鸾大师。

我们现在,昙鸾大师在日本被尊为初祖,昙鸾大师。他当时也很有意思,他这个人呀也是,他不知道学什么。本来是还学外道,然后后来又觉得佛法好,他就给一部佛经叫《大集经》,他想给它注释,注释注释的途中,身体吃不消了。身体吃不消了,又想起外道来了,就到处去寻这个仙方,说有没有世外的仙方能把我的身体给我治好,因为我能够长生不死嘛,我再好好地去研究佛法。

结果果不其然,还遇上了。遇上一个道士叫陶弘景,就给了他十卷仙经,他就准备照着这个仙经就去修长生不老去了。结果也就是,你看这里讲到的,遇到梁武帝了,就在这个时候,到南方嘛,拿了这个仙方以后,往北走,往北走的途中,不仅仅遇到梁武帝,还遇到了他的大贵人菩提流支三藏。

菩提流支法师问说,你这是干嘛呢?他说我迟早要死,我现在要炼一个不死药,先好好地学佛。菩提流支说,既然迟早要死,这世界哪有不死的人嘛,我给你一个不死的仙方,这个保准你能够尽未来际没有生死。结果就把《观无量寿经》两卷给了昙鸾法师。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昙鸾大师就通过《观无量寿经》,特别是后边的三辈九品的这种佛的金口宣说,他慢慢地就悟到说,原来净土法门修行的诀窍,最快的速度,反而在仰仗佛力,提出来了难行道易行道。他认为在这个时代来讲,这样最为契机。所以,连梁武帝都礼拜过他,叫他肉身菩萨,肉身菩萨。

下面又接着一位,陈隋则有智者,智者大师,天台宗的祖师爷,东土释迦文。那么我们从这几位,印祖把他们从佛教的历史长河里面,把他们给请出来,大家看很有意思。一个像慧远大师,我们刚才讲了,他结这个莲社,他共修念佛一行三昧,他这里面就有自力,有他力。他的功德贡献在哪里呢,是真修实干地给我们铁板钉钉,有这么一笔,这是对净土宗的贡献。

那么昙鸾大师是把净土的教法进行了深度的挖掘,把这个法门的殊胜给它表现到最大化,真正净土思想的正脉就在昙鸾大师,还后面的道绰大师乃至善导大师这一系,他给它引出来。后面的智者大师代表的哪一些呢,他代表了天台宗有一个什么,教演天台,行归净土,他代表所有各家各派导归净土的这一系列祖师。

所以等于说印祖就把净土法门给人家占全了,全部给它包揽过来,所以说陈隋则有智者。智者大师最明显的一个贡献,就是著作了《净土十疑论》。《净土十疑论》里边把当时最为核心的对于净土怀疑的一些想法呀,作了逐个的解答。大家有机会的话,可以去研究看一下《净土十疑论》,陈隋则有智者。

再往下看,唐则有道绰,踵昙鸾之教,专修净业。一生讲净土三经,几二百遍。那就说明道绰大师,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位,他每天念佛七万。他讲经的时候,讲《观无量寿经》是最多,他的法席特别盛。他的这个净土心发起来,也是看了当时在这个寺内的石碑上,看到昙鸾大师驻锡过的山西玄中寺,玄中寺有记载昙鸾大师事迹的石碑。他看了以后,从此才入的净土。这就是印祖把刚开始的几位重要级祖师,各个角度给进行了一个汇总,从教史上看这些重量级的人物,对于净土的观点。

后面的话,以至承远,法照,少康,大行,则莲风普扇于中外矣。由此诸宗知识,莫不以此道密修显化,自利利他矣。大家来看,这里讲到的后面的几位,则莲风普扇于中外矣,后面的这几位都是净土的历代祖师,都是净土的历代祖师。

大家看,承远法师,承远法师跟法照大师是师徒。那么法照大师有一个因缘,值得我们关注一下,就是五会念佛法,现在已经失传了,我们没有福报听到了。这个五会念佛法是法照大师在定中入到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以后,见到阿弥陀佛以后,他向佛请法。结果阿弥陀佛当时就给他说,我这里有一个无价的五会念佛法门,你可以把它传到你们五浊恶世。诶,那他一听非常欢喜,佛说完这个话以后,整个极乐世界的诸佛菩萨众,水鸟树林,就开始齐声念佛,就用这个五会念佛法念。法照大师当时依着自己的记忆力,只记得那么一点点。

一点点回来以后,佛就告诉说你回去传扬这个法门,谁用这个方法念佛,那么他们的声音就跟极乐世界的清净梵音是同步的,所以当时五会念佛法成就了很多人。但是,佛也给他说了,这个法在你们五浊恶世末法只有五百年的因缘,现在没了。现在也有一些道场或者其他地方也在想说把它,用五会念佛法,但实际上已经不是当时的那个,从极乐世界传来的那个套路。

那么法照大师怎么拜承远大师为师父的,也是一次到极乐世界的定中,他见到阿弥陀佛旁边站了一个和尚,这个和尚穿得破不零丁,一点都不起眼。他站那儿,其他都是华丽的清净海众,只有这个老和尚站在那儿特别刺眼。他就打听说,跟菩萨们问说,这是谁呢?这些菩萨们回他说,这是承远大师。

南岳的承远大师在那里筑了一个弥陀台,修念佛三昧,所以你看师父的名声是以徒弟给他衬托出来的。本来他在山里边,承远大师苦修到什么程度啊,有吃的,有人来送点吃的就吃点。没有人送了,他就吃点野果子,穿点破衣服。有的人来访问,慕名来访问,访问这祖师爷大修行人,结果看在他在那儿挑水砍柴,还以为是他的侍者,上去跑去问说,承远大师在哪里呢?打听了半天,一问才知道,这就是证了念佛三昧的人。所以法照大师是去了极乐世界的定中以后回来,才拜的承远大师。

少康大师是后面的祖师了,他最出名的事情就是,谁念佛他给他一文钱。我们有时候十五礼祖的时候,咱们普陀山也有这个传统,有的寺院里面礼的是莲宗十三祖,那么都会讲到少康大师。少康大师每念一声佛,口里就出来佛的形象,连续念,那么口里连续念十声,口里就出十尊佛(的形象)。他在法会的时候,就让他的弟子们看,有的弟子,他坐在那儿念,有的弟子能看到,有的弟子看不到,着急。那他也跟授记一样,说什么呢,如果在场的弟子,如果能够见到我念佛出佛的形象者,保准能够决定往生,在场的弟子们听了很欢喜。那么说还有少数没有看到的,那么你的罪业还有,障碍还在,应当更加精进念佛,这是少康大师的行履。

由这几位祖师爷一脉这样下来,你看后面说,由此诸宗知识,莫不以此道密修显化,自利利他矣。诸位法师,中国的祖师爷们,大家稍微去关注一下,历来如此,密修显化。什么是密修显化呢?有的他是修净土的,说修净土修净土,从始至终一直在修净土,印光法师就是这样的,没有改。那么有的呢,是曾经没有修净土,没入到净土,后来是转修净土的。

你看教史里面许多大祖师爷,开始他发心很大,说生生世世要住在五浊恶世,与其在莲花里边享受,不如在无间地狱度众生,结果最后稍微生一场病,就觉得不堪一击了。元照律师就是这样的,一开始他就看不上,后来还给《观无量寿经》作注,这也叫做密修显化。

还有一部分,是用其他的,比如说在禅门下开悟了,莲池大师就是这样的,在参笑岩下开悟了以后,转弘净土,彻底放弃了禅宗。所以,祖师里面有一句话叫做什么,说悟后不劝人修净土者,敢保你老僧没悟。就用这个来印证你的见地。

那么还有一些呢,是好像在一直坚持弘扬其他的法门,但是导归净土的,刚才我们讲到的智者大师,还有天台里边的很多祖师爷都是这样,传灯大师也是如此,都以净土为大靠山。或者有的像印祖这样的,虽然是明弘净土,但是诸位要看《文钞》里边的内容呀,还能看到他暗护诸宗的成分。就是其他宗派里面有了疑情,有了偏颇的见解,他都能够给你扶正,这是印祖的功德。

还有一些密修显化,是自己内心已经完全系心净土了,但是他显化的还是其他法门,比如在住持禅宗呀,弘扬天台呀,讲学教观呀,中观呀,华严呀,等等这些。因为什么呢,因为净土在,这些法也必须在,如果这些法也没有了,那么净土也没有了,它是一衣带水,一脉相承的。因为净土宗它是没有教法的呀,所有一代的教法都是净土宗的教法,所以印祖这里讲到,莫不以此道密修显化,自利利他矣。

从上面这一段开始,所有讲的都是教史、人物,全部介绍给我们了。后面开始,就要论及什么呢?要论及教法了。在教法里边,因为历代除了禅宗就是净土,基本上我们的行门就这两个。所以禅宗和净土是纠缠最多,是离不得见不得,一直就是这么一个关系,当然,这是说没有明心见性的人而言。如果开悟的人嘛,那禅净就是一家,是没有问题的。所以这里印祖就是最把禅宗和净土,乃至空有,佛法的核心义理,在这两段话里面讲得特别透彻。

大家来看:至如禅宗,若单提向上,则一法不立,佛尚无著落处,何况念佛求生净土。此真谛之一泯一切皆泯,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显性体也。

上半段话是讲什么,讲空。大家要知道,禅宗是什么,禅宗是离心意识,现前当下的本来面目,所以我们一般不是把它叫做向上一路嘛,妙高峰顶嘛。妙高峰顶是不在人情世故,不在爱见、见解上论的。本来面目,本来无一物,那么既然一法都不立,一法都不立,不仅仅只有世间法,还包括出世间法。一法都不立,不仅仅只说九法界法,还有佛法,这确实有此事,确实有此理。

所以你看,印祖说,如果从禅宗的角度,不立一法的话,那么佛都无著落处,何况念佛求生净土。当然我们也要知道,这里讲到的何况念佛求生净土,是指的何况念佛求生净土之相,不是破何况念佛求生净土之行。诸位一定要把这个建立起来,不要走偏。

那么,如果从禅宗来讲,痛快直接。实际上大家要知道,从教法上来讲,也是这样的一个道理。也有经典的依据的,《心经》里面讲到的,无智亦无得,那么就讲的其实就是佛尚无著落处。无智就是菩萨法界也没有,无得就是佛果也没有可得嘛,没有一个佛可得。《金刚经》里面讲到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所以禅宗公案里面不是讲到,给座位上写了一个佛字,结果,这行者就不敢往下坐了,被他的师父给在那儿耻笑说,你还有这个。这就是这里讲到的,佛尚无著落处,何况你还在这不断地灌输说,念佛求生净土呢。但是大家要知道,这是二谛圆融中的真谛而已。只是从空的真的角度,一法不立的角度,来讲这个法。后面不要忘了,还要从什么呢,世俗的角度,万法的角度,一法不舍的角度来讲这个法。

大家看,若确论修持,则一法不废,不作务即不食,何况念佛求生净土。此俗谛之一立一切皆立,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显性具也。印祖把这个给辨别得多清晰。说在道理上来讲,见地上来讲,那么你要知道,万法皆空。但是从行持上来讲,从具体的法上修持来讲,你要知道因果宛然,一法不废。

你看印祖很巧妙,他引了禅宗大德的典故。因为这里的百丈怀海禅师嘛,那是禅宗的代表啊,你们禅宗的老祖师爷都是这样的行履,天天跟着出坡,徒弟们看见老和尚太累了,把他的出坡工具给他藏起来,他就赌气了,就不吃饭,绝食,说我今天没干活,不能吃饭,所以没办法只好又把他的这个工具给还回去。

所以,你看印祖,我们常讲到二谛圆融,就是讲的真俗二谛,从现象从本质上两头入,但是它是一个法。你从真谛来讲,那它一法不立,可是你从俗谛来讲,叫一法不废,一法都不能废,不工作都不吃饭,何况念佛求生净土,不能把它灭掉。所以说,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显性具也,性体就是一切法的本体,性具就是一切法的相貌,本体就是相貌,相貌就是本体。但是我们凡夫一听这个法,是听不开的,为什么说听不开呢,你肯定马上把它分开了,真就是真谛,俗就是俗谛,空就是空,有就是有,但是实际上,空有是一个法。

你看这一段,印祖讲:必欲弃俗谛而言真谛,则非真谛也。如弃四大五蕴而觅心性,身既不存,心将安寄也。若即俗谛以明真谛,乃实真谛也。如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即四大五蕴而显心性也。此从上诸祖密修净土之大旨也。但未广显传述,故非深体祖意,则不得而知。

大家从后面倒着往前讲,要理解一下,印祖为什么要开示这一段话,他就是为要厘清放诸于缘起性空,空有的这个根本大乘教法下,到底禅宗和净土是怎么样的一个关系。禅宗只贵于立见地,以见地为行持,净土只贵于事相上老老实实地建立信,建立愿,老实念佛而行,它这两个是并行不悖的。如果你把它非要对立起来,那就成了不是一个佛法了。

所以你看他这里融合的就是,如果你想弃俗谛而言真谛,就是你想破坏净土的修法而说万法皆空,说净土的修法也是空的,那你这个空也不是真空。为什么,因为空性就显现在现象上,就显现在现象上。你看《楞严经》里面,《楞严经》里面,如果大家有涉及的话,不是最后什么七处征心、十番显见嘛,最后有一个环节是什么呢,就是会通四科皆如来藏妙真如性。

说白了是什么意思,就是一切万法本来就是空性的,代表的就是空性,体现的就是空性,就是空性本身,就这么个意思。你不能逃离万法而说空性,你也不能执着万法而说空性。你也不能离开空性建立万法,你也不能当体说,在执着的情况下还去讨论空性,着相的时候空性是不显现的。他就在这上面不断地让你里外陶冶。

所以你看这里讲到的说,比如说我们讲到的空性,就是从万法的现象上来讲,你不能抛开四大五蕴。就像我们这个色身,大家现前观照一下,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色身,你说我们常想到佛法的明心见性的这个心性从何处去觅呢,是离开假的这个色身而另外掏出来一个心性吗?不是的,这个心性处处就体现在我们当下的见闻觉知中,全是本有的心性,就是空性。这个空性放在耳朵上说的时候就叫闻,放在眼睛上看的时候就叫做见,四大五蕴当体就是心性,就是空性。所以这段话是很难理解,但是如果能够把它悟过来,基本上佛法再就不会出现问题了,就是佛法的总知见你已经确立下来了。

最近你看我老作一个比喻吧,在普济寺讲《地藏经》的时候,前几节也讲过,这里因为我们有另外道场的师父们,把这个也跟大家作一下(比喻)。我们最好这里打一个什么比喻呀,就是真谛俗谛,它是相即不相离的,空有也是相即不相离的。那么,像佛门有一个公案,叫做什么呢,比如说,白鹤在雪地里面翩翩起舞。那么,凡夫看见雪和白鹤,一般他只见到白鹤是白鹤,在雪地里面起舞,他只看到雪和白鹤,这就是这里讲到的俗谛。圣人能在雪和白鹤的现象当体能见到这个白,因为雪和白鹤都是白,除了白没有任何东西,这就叫真谛。但是诸位要知道,白跟雪、鹤,它是相即不相离,是圆融的,是即真即俗的。为什么?因为白在雪上面它就叫白雪,白在鹤上面就叫做白鹤。所以这里讲到说,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如果你离开见闻觉知,独立去找一个白,不可能。就等于说离开雪和白鹤要去见白,雪和鹤都没有了,白将安寄呢?

大家以此类推,当下我们所有的现前法界,宇宙万法,哪一法,禅宗里面讲到,法法头头皆是佛法,当体就是。我们不要忌讳说,这个说的是这样,可是心性缘不到呀,你哪怕现在随文入观,起这么一念,就是成佛的正因。

所以你看真俗圆融,说从来这就是什么呀,历代祖师密修净土之大旨也。什么叫做密修净土?这确实也是很难会的。密修净土,比如说,禅宗的祖师密修净土,怎么样能够不失禅,而同步证行净土呢?那大家想想,禅是什么?一切法都是禅,没有一法不是禅,你能在法法头头上皆见都是祖师西来意,都是这个佛性,那么你咬定青山,随便你在这个青山里面,想上这个树就上这个树,想下那个山就下那个山,念佛求生净土,万法皆是禅,念佛求生净土也是万法中的一法,当体即是禅。所以说,世人但念阿弥陀,便是无上深妙禅,这就叫做密修净土之大旨。不废禅,而密修净土,不废净土,而当下入禅。祖师们都可以互换的,互换,这就是个大旨。

但是问题是什么呢,他们互换,他们已经融通,已经一切天成了,互不妨碍了,可是众生不行啊。所以只能够什么呀,你看,未广显传述,所以我们不能够深体祖意,则不得而知。一般人总是在净土和禅宗上面互相犯斗诤,觉得是两个法,觉得是两个法。

这一段是第二个版块,印祖把一代教法作了一个交代,又很巧妙地引出教史上代表性的人物。那么再用这一段话,把核心的教法,禅净给你厘清,再进行融合,这篇文章实际上最主要的内容,文钞到这里,就是最精华的部分已经交代清楚了。

那么后面的部分就是说,历代祖师一直在密修净土。那么,我们就看一下怎么个密修方法,取历史上的事实来进行论证,一直在修净土,大家都在导归净土,几乎所有的都是以净土为归。我们来看:

然于百丈立祈祷病僧,化送亡僧之规,皆归净土。又曰,修行以念佛为稳当。诸位要知道,禅师呀,我亲耳听过,广东云门寺佛源老和尚,佛源老和尚圆寂前,最后一次在禅堂讲开示,讲的是什么话,念佛为稳当,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禅和子多有刚骨呀,禅堂里面号称说念佛一声都要漱口三天的,要罚你天天扫地拖地的。但是真正开了眼的祖师,又曰,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那我们想想,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规,现在天下的丛林,谁敢说马祖、百丈的不是呀?说他们立的不对。但是他们立的规矩里面,在祈祷病僧化送亡僧的时候,大家聚集这个共修堂,然后共同发愿,发愿发什么呢,先举唱阿弥陀佛身金色,然后一起来称念阿弥陀佛名号,称念完以后怎么回向呢,说诸缘未尽,早遂轻安,就是你还有命格,还能活,那么就快点好起来。大命难逃,径归安养,就直接往生极乐世界,回向往生极乐世界。这是禅宗所立下来的祈祷病僧的规矩,化送亡僧的仪式。

所以现在普天下,哪个禅宗,不要说禅宗,哪个寺院不是以净土为归嘛?五堂功课以《弥陀经》为压轴,晚课。那我们现在做佛事,特别是往生佛事,能不念阿弥陀佛吗?能不说往生咒吗?能不唱愿生西方净土中吗?事实已经说明了一切了。所以印祖拿出来,你看他很巧妙,他净拿着禅宗的大佬来说净土的事儿,他为了说服体安和尚。

所以后面又说,及真歇了,谓净土一法,直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流。真歇了禅师,那我一听倍感亲切,我现在暂居在白华庵,白华庵就是有一个歇了泉呀,那我们祖师堂里还特别写了一个,真歇清了禅师,把他供起来。真歇禅师在普陀山的贡献是非常大的,首先是他老人家在普陀山,普陀山全山才成了禅宗的道场。

他的德行呀,当时很多渔民都因为他改变职业了,不捕鱼了。你看昨天是捕鱼,微信圈里面,大家都在发,千帆竞发,大家传开了,全部都到海里面干什么去?杀生去了。真歇禅师在普陀山的时候,他的德行,让很多渔民转到其他岛上,或者贩卖东西啊,或者开一些另外的营生,不捕鱼了,不打渔了,不杀生了。那他说什么呢?他说净土法门呀,是直接上上根器的,一般我们说上根嘛,修修禅宗,中下流嘛,修修净土,他这里反说了,说净土法直接接引的是上上根器。其次,附带的,再接一点儿中下之流。

确实在经典里面,我不知道诸位法师有读到过没有,《般若经》里面有一句什么话,诸佛为钝根,就是迟钝的钝,不是顿悟的顿,为钝根说诸法空寂,说般若波罗蜜。诸佛为利根说诸佛相好,忆佛念佛。所以你说法,到底什么是上根,什么是下根,什么是妙法,什么是方便法呢?没有对错,只有适合。但是这么多的祖师开悟了以后,他发现净土最适合。真歇清了禅师。

又曰,洞下一宗,皆务密修,以净土见佛,尤简易于宗门又曰,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土,同归一源。可以见其梗概矣

你看,这印祖引的真歇清了禅师的话,他这里又讲说到,洞下一宗,皆务密修,因为他们当时全是曹洞宗下面的法子,曹洞宗几乎就是最后都以净土,密修嘛,都以净土为归了。为什么,他说修净土想见佛,比禅宗要容易得多。后来彻悟禅师就会通过这句话,他说为什么见佛比开悟还容易呢,因为宗门的目标,第一个水平就是要先开悟,彻悟禅师说见佛比开悟容易。

为什么?说开悟的话你要离心意识苦参,灵光迸露,明心见性了才能叫开悟,太难了。我们现在不要说离心意识,参都不会参了呀,什么是话头,有几个人能搞懂,能抓得住,能盯得紧?你搞都搞不清是哪个环节,哪个部位,你怎么盯它呢?所以说开悟难。为什么说见佛易呢?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还是慢的,不是快的。

什么样是快的呢?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众生,心想佛时,是心作佛,还算是慢的,是心是佛,即刻就是佛,这就是快。所以说以净土见佛,尤简易于宗门,就是这个,开悟难,见佛易。你敢信这个法吗?所以说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土,同归一源。可以见其梗概矣。这引的这几位呢,是具有一些思想特色。那么最具思想特色的是谁呢?永明延寿禅师。大家来看:

及至永明大师,以古佛身,乘愿出世。方显垂言教,著书传扬。又恐学者路头不清,利害混乱,遂极力说出一四料简偈。可谓提大藏之纲宗,作歧途之导师。使学者于八十字中,顿悟出生死证涅槃之要道。其救世婆心,千古未有也

这段话是着重介绍永明禅师的四料简。大家有机会的话,去看一下印光法师讲的《净土决疑论》,特别特别重要。他对永明延寿禅师的四料简,作了一脚踏到底的解释。现在我们一读的话,什么叫四料简?就是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那么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诸位法师,我们一听,好像基本上不会把自己判到无禅无净土,对吧。你看,我自己也常拿着念珠呀,每天都看看这颜色有没有变深一点。这就有净土吗?有的人呢,腿子功夫好呀,往禅堂一坐,双腿一盘,他确实能坐,一大半天就坐过去了。什么叫做有禅?

印祖说,不开悟就不叫有禅。什么叫做有净土?想来生做大法师,做祖师爷,这辈子修行即刻立竿见影得好处,乃至生到他方国土,做祖师,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广弘佛法,广利人天。只要有这么一念心夹杂,都不叫有净土,都不叫有净土。只有唯西方是图,这辈子只想往生西方,什么事都不想干了,这才叫有净土。

所以仔细掐指一算,我自己对照一下,我是典型的无禅无净土。为什么?禅宗没开悟,净土还不死心。稍微现在我们庙里住了几个禅和子,有时候互相开示讨论讨论,还觉着这个禅味还十足,还挺美滋滋的,就把净土给放生了。一不留神,就管不住自己。

所以你看印祖赞叹,永明延寿禅师那他厉害了,现在是不是他的生日我们叫弥陀圣诞,对吧,是阿弥陀佛示现的嘛。那么他说的这个四料简,一般我们听了都跟顺口溜一样。有一些邪知邪见,还以为说四料简不是永明延寿禅师作的。大家一定要回去看一下,因为时间关系,不可能逐讲。看一下《净土决疑论》里面怎么讲的,什么叫四料简,什么叫禅,什么叫净,什么叫有禅有净,什么叫无禅无净。你如果学通了,仔细对照一下,我们现在是典型的无禅无净土,两头儿不靠。民间有句话叫,两家靠,烂锅灶,你饭都吃不了。

那好,下面的这一段,等于说其后诸宗师,皆明垂言教,偏赞此法

像长芦赜,长芦赜这是很有名的祖师爷,他有一篇文章叫《莲华胜会录文》,大家可以读一下。天衣怀禅师,他的名作是什么,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就是天衣义怀禅师说的名句。因为有人问他说,如果确实真的去修净土,那么为什么舍净求秽,就有了取舍之情了。如果说没有净土的话,那么佛说有净土,难道这是矛盾的吗?说和尚怎么会呢?他就说:生则决定生,要相上而言;去则实不去,从性上来会。你看这就是刚才讲到的,真俗二谛,一样都不能少,偏了一个,另外一个也理解错了。

圆照本禅师,这个圆照本禅师呢,当时是庙争着抢他,本来在苏州驻锡,杭州的庙想请他来,结果苏州的人还不放,杭州的人又想要,最后没办法,给苏州的人打了借条,借师三年,说杭州这边为此方众生植福,说将来还还给你苏州。最后苏州的人闹得不行,还终于又给还回去了。这叫圆照本禅师。

大通本禅师,他的行履非常严谨,佛站着他就不坐,佛坐着他就不卧,是这样的一个。往生前三天,给他的徒弟们伸出三个指头,所有的人还以为这是怎么了?最后才说,剩三天了,要走了。

天如惟则禅师,《净土或问》是他的代表作,天如则。

中峰本禅师,是元代最负盛名的汉传佛教的代表。大家要知道,元代是外族统治呀,外族统治,他们崇尚的不是汉传佛教,但是中峰明本禅师被奉为国师,你想想他的德行有多重。后面的这些,那我们就不一一介绍了。

那么诸大祖师,虽宏禅宗,偏赞净土,这一系列,是以史实为论证。最后说到点上了,至莲池大师参笑岩大悟之后,则置彼而取此。为什么?以净业若成,禅宗自得。终于说到点上了,净土修成了,禅宗带着就来了。喻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须问长安。就是已经到了故宫太和殿了,还到处问北京在哪儿吗?还要找北京吗?念佛念得已经是无上深妙禅了,还要去修圆顿止观吗?还要去参究,苦参密究,生生世世不放吗?

那后面讲到,自后蕅益,截流,省庵,梦东等,这些都是净土的祖师,超级祖师。梦东就是彻悟禅师,第十二代祖师,印祖是十三代。他这段话,我们粗讲一下,也就是把净土的祖师们给作了一个疏理,先是从外到内,从整个教法,到净土一门,从转修的,密修的,到专修的。

最后说什么,为什么这样?盖以因时制宜,法须逗机。大家要知道,其他的不是不好,不是不能修,问题是什么?修不了了怎么办?吃不消了怎么办?消化不下去了呀,那你吃了就等于白吃,有的吃了还要遭病。所以若不如是,则众生不能得度矣,众生不能度矣。

所以这就是如果我们不专弘,专修净土的话,在这个时代,可以说是众生真的没有得度的机会了,没有。我们自己也是这样,你习点禅吧,有时候还控制不住地就妄谈般若,说心说性,有时候还会藐视戒律。那我们有时候学点咒嘛,还弄得神秘兮兮的,增加自己的执念,门户之见特别浓。

所以这是印祖看到这样的一个,才给体安和尚呀,可以说是一封,吐心吐胆的一封劝诫信。你看后边,这里讲到弟,他跟体安和尚的关系应该是非常好,他这里讲弟以阐提出家,他确实曾经还诽谤过佛法,后来忏悔了。自揣根性庸劣,罪业洪深。故于宗教二途,概不敢妄行染指。惟于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一法,颇生信向

就是我不行,我自己也是这么试过来的,我自己治病有临床试验的经验,不是虚说的。为什么,这一段话就表达了我们修道要有自知之明。有时候,所见所闻会让他觉得真的不能够自不量力,你看他说,我见了这么多的人,有的临终的时候都是手忙脚乱,呼爷叫娘。但是有老实持戒念佛的人,虽然他的信愿还没到头儿,可是皆是安然命终。这是印祖用他的见闻来论证。为什么?上智不如下愚,弄巧反成大拙,自力没有发挥出来顶上事,他力没有彻底靠圆满。

我们有时候,刚才讲到的,对于带业往生一法,那么有一种说法,说只带旧业不带新业,这个法师们倒是可以关注的,你自己也思惟一下。因为我们有时候出去,也要应对这样的问题。什么叫带旧业不带新业,有这种说法。难道我们说信了净土,信愿具足了以后,再就不造业了吗?你还没有业尽情空,肯定还要继续造业,那到底是带还是不带呢?

所以诸位要晓得,带业往生,就是带什么呀,带所有的业,断不了的业。你尽力去粗持五戒,你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持佛名号,求生净土。但是你断不了的业,因为我们自没有力量了,到这地步了,所以才求佛带业往生,接引呀!带业就是带我们自己的业呀,什么新业、旧业。另外一点,再反过来说,带的什么业?带的是信愿念佛之业,这也是业。正说反说都行。带业往生,带什么业,带我信佛、信弥陀、信极乐,带我愿往生,带我念阿弥陀佛,带这三条业,足矣。这就叫带业往生。

那这里印祖给他大概介绍了一下,说净土的书虽多,这一段是给体安和尚,怎么讲呢,给他介绍最切要的书。你看说最要唯十要,就是指的《净土十要》。说十要中断疑生信,尤推或问,《净土或问》,还有《西方直指》,还有《西方合论》,为破坚冲锐之元勋也,这是指的解教书,解教书,就是建立净土见解的教法,是《净土十要》最要紧,诸位法师也知道一下。

其次,其外净土圣贤录,历载诸菩萨祖师居士妇女,及恶人畜生往生事迹。读之则知历代禅教律诸四众求生净土,如群星之拱北,众水之朝东。这是给介绍的行教书,解教,行教,这么多的众生都往生了。

最后一个,而龙舒净土文,言浅义周,词详理备,为接引初机第一要书,这是给介绍的接引书。那大家心里也有数了,接引初机修净土,《龙舒净土文》。让他取信,这么多的人确实有往生的,看《净土圣贤录》。想了解净土的甚深法义,尝到法味,深读、细读、精读《净土十要》。

为什么,因为时间也差不多了,耽搁到这里,一直没有放手呢,就是想给在座的法师们,介绍一下印祖介绍的这几部书,介绍一下。后面大概的意思就好说了,讲到说印祖也是说了,他曾经遇到一个算命的说,他这辈子寿命只有三十八岁,他说已经快到了。所以如果说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如果无常来了,那咱们就后会无期了,不知道沦落到哪儿了。

但是因为他跟体安法师是老乡,印祖也是陕西人,所以他说我把这封信写给你。还打比喻说,你常吃好吃的,我这个算是采的野果,野草,野蔬菜给你吃一点,希望你不见弃。最后说,希望能够弘扬净土,占着这么大的道场,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专弘净土,希望体安和尚专弘净土,说法门幸甚,众生幸甚

实际上也是我们现在诸位师父们的职责,因为不管多少,不管深浅,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因缘。在我们的因缘中,你能够把知见树正,修行护好,护自己的,其次,把别人的有缘者修行护好,这是我们的当务之责。

所以讲这些,至少我们要关注佛法,要关注身心世界。实际很多时候,我们不仅仅是不认真对待外在的世界,乃至佛法,我们几乎都不认真对待自己,佛法说的不负己灵嘛。但凡如果说能够知净土,而且与自己的身家性命有关,与一切众生的有关,随顺佛语,即生皆能够成就的,决定能成就,任何人都能成就,最赖最差的人也能够成就。就是这个法。

今天时间有点多,不好意思,明天开始就更加的干净利落,会少一点。但是明天的法,开始越来越增进,就是越来越干净利落,直指人心。

明天讲的是《彻悟禅师语录》,后天是蕅益大师的《答卓左车茶话》,如果法师们有兴趣的话,回去看一眼。这样的话可能听起来会更容易顺风顺水。

好,今天就到这里,感恩诸位。阿弥陀佛。

《彻悟禅师语录》-示众

好,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家下午吉祥。

今天我们是这三天课程的第二课,昨天把《印光法师文钞》《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给大家也算是断断续续地贯了一遍,今天我们讲的内容是第二位,也是莲宗的十二代祖师,彻悟禅师他老人家的语录。

在清朝的嘉庆年间,彻悟禅师在教内的地位,可以说是佛门第一人,当时他驻锡在北京怀柔有一个红螺寺,非常有名。那个时候红螺寺跟我们普陀山,一个是一个寺院,一个是这么一个大山头,但是那会儿居然有一句话叫北有红螺,南有普陀之说,所以其中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彻悟禅师,他是出家前就极具才华的一个行者,由于他当时出家以后参究悟道,名声非常大。那会儿天天有人去找他问法,他每天还有自己的功课,一天要念十万声佛号,所以说规定了一个不做应酬僧,每天在他的客厅点一尺香,这一尺香烧完了以后,就不见客了,这样的一个祖师行。

他一生讲的开示无数,但是后来他把自己所有有关禅宗的这些法义、开示,全部把它给烧掉了。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彻悟禅师语录》,是他后来行归净土,转弘净土以后作的一些示众呀、回书信呀,还有一些诗偈。特别是像他有一首偈子叫思着莲邦雨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世出世间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就是把自己的这种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全身心皈依的这种情感全部寄托在偈子中,也极具感染力,就这首诗就度了好多人。

而且他当时,大家想想他是宗门下开悟的大佬,转弘净土的时候,还引起很大的误会,好多原来跟他的弟子,就是禅和子,就觉得失望极了,觉得祖师爷不弘根本禅法了,转去念佛,很失落。

他还作了一首偈子,说自怜身作太平僧,当时刚好是康雍乾盛世,时值嘉庆皇帝继位,所以当时的世事叫太平僧,太平盛世,非常繁荣。了生脱死却未曾,生死还没着落。但求名标莲蕊里,不愿高列上传灯。你看从这两首偈子,我们不用多讲,就可以知道这位祖师爷的僧格、风骨,和他见地和弘扬的发心。

那么,我们今天讲他的几段语录,跟昨天所不一样的是什么呢,我们昨天讲《印祖文钞》的时候,挑选的这篇可以说是比较广、阔,甚至你看罗列的他的这个教法、教义,在外围有一些泛泛的了解。

今天我们开始讲《彻悟禅师语录》,等于说这个镜头直接推进到一个核心的,以心性为本的开示,就不在这些外面的典故呀、历史呀,或者哪一些劝诫上面来论。我们挑选的内容,也是把它做了信、愿、行三个基本的版块,因为净土的宗旨就是这样子的。

那么大家在听的过程中,特别是来的居士同修,大家因为我们今天把这个法句,已经给大家影现在大屏幕上了。如果能够看见的,尽量要跟着词句走,不要走神。

另外我们也不要觉得说,好像怎么今天开始讲的说什么唯心所现,唯业所感,你就会觉得离自己好像远了,听不懂了,涩了,不要作这样的想,特别是居士同修。实际上这个开示越推得进,越贴近我们当下的心体,也就是我们现前的境界。

我们从开始看这一段,第一个是示众的节选,我们来看第一段开示,他老人家怎么讲的。一切境界,唯业所感,唯心所现。你看,一开始就不婆婆妈妈地讲,直接一切境界,什么是境界?这个词我们已经听得太多了,每天都说是境界很高,出现了什么境界,但是有可能我们还没有好好感受过什么叫做境界。境,这境界就来了,一个蚊子飞到我口里边了,就是此时此刻的展现,当下、现在,这就叫境。什么叫做界呢?差别种种的不同,当我们投身进去的时候,就出现了生活,这就叫境界。

所以每每我们总是说,佛法不能离开生活,我们要在生活中修行,然后听到如此精彩、甚深的法义的开示的时候,就觉得这个讲得太高妙了,我们现在吃不消。实际上佛法一直在生活中,生活也从来没有离开过佛法,所谓的境界,说白了就是我们现在的生活。

大家正在每天都活着,所有的人、事,你入道学佛的因缘,出家为僧的行动,这都叫生活,都叫境界。各各不同,所以就叫一切境界。

当然依照佛法的专业阐述的话,我们都知道阿赖耶识,内变根身,外变器界。也就是这个境界你如果弄好一点,过好了,往上走,四禅八定、六欲天等等这些,都属于你的境界。

如果你弄不好了,一日一夜,万死万生,这几天在普济寺讲《地藏经》,无间地狱,求一念间暂住不得,也是这个境界。所以我们经文里面讲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境界就是指的凡所有相。

唯业所感,一切的境界它怎么涌动出来的,怎么起伏跌宕地这样进行着往前走的呢,什么力量在驱使?身、口、意三业,所有的想法、一切的行动,乃至种种的说辞。

你看,如有过了解到唯识,《八识规矩颂》里面讲到,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就是这唯业所感。它业力的辐射面能到哪里,每一法都是由这个业力推选出来的,包括我们现在此时此刻的正在进行时,这就叫唯业所感。

感是什么东西,感应呀,只要你一念起来了往那儿投,它就有一个幻化的影子往那儿放。我们现在也在做投影,投放,你看我这儿一点,这就叫感,屏幕上即刻就显现,这就叫应,所以唯业所感。

唯业所感根本后面的大驱动盘是什么,这个平台在哪里呢,唯心所现。不管你怎么体现,万变不离其宗,你就再怎么复杂的境界,再怎么花花绿绿的生活,它并没有厚重到认不清根本。根本是什么?就是我们每一位在座的本有的清净自性心,就这个功德。

这个功德发动了,启动了无明,就开始变现,所以全部都是业力的循环作用,全部都是心体当体的展示舞台。就我们此时此刻就是这样子的,待会儿也是这样子的,我们一个念头想想过去,还是这样子的,全部都是这样子的,一切境界。

但是,下面的话,我们不要认错,为什么?因为我们一说唯心所现的时候,所有的,特别是道人,有知见的道人,下意识地会开始怎么想,到处去找心,到处去认境,这不是有境界,有心嘛。境是无处不在的,心也是无不现前的,所以我们总是挪开了当下此时此刻呢,去左右地去游移,这就是凡夫。

所以我们再往下看,即其现处,当体即心。凡在有心,不能无境。就是说我们现在所有的现前的境界,当体就是心,心就是境,境就是心。你现在千万不要除了当体的境,别找一个我主观能动的心,没有的。

你也不要能够说提炼出心来以后,剩下一个客观的境,也没有的。诸位,这个不是光听听就可以了,你要心跟着走,要起观,随文入观。随文入观如果能够一念相应,有可能就像释迦牟尼佛比弥勒菩萨要早九劫,一念就可以顿超,心境一如。

为什么说到说所现处当体就是心呢?大家想想,我们的本有的自性清净心功德中,最初一念是什么时候迷的呢?什么时候滑落到凡夫分别、迷惑的状态?最后我们说将来要修成正果,返妄归真,一念相应,那么这一念相应,又是什么时候到头的呢?从我们背觉合尘,开始启动轮回,到我们将来修成正果,作大圆满觉,你说能够离得开我们一念吗?这一念什么时候离开过。

就好像我们昨天晚上,假如果你诸位做梦,昨晚上睡着了,做梦了,今天又醒来了。你说做梦,睡着,一直做梦,到今天醒来了,是两个人吗?是一个人。所以从迷到悟,从悟到迷,所有的都是当体就是这个心,不管是迷以后,悟之前,只有一个心,就是即其现处,当体即心。

那么凡在有心,不能无境。有是什么意思,我们说三界,不是就叫三有嘛。有因必有果,因果不坏,就是只要你有一念执着,有所得,那你这个心就把它用在凡夫迷的层面了。

只要我们一念执念生起来,心跟境一念分别开来的时候,一个能所对待出现,那么能的感觉一挑头,所认识的对象也得跟进上来。所以凡在有心,就不能无境。你的念头是启动了分别,那么所对的境界就必然要历历在目,像我们此时此刻就是这样子。

但是实际上问题是什么样的一个情况,就好比一个人,我们现在在教义里边也常讲到有一个麻蛇绳的作用。本来是麻,编成一股,就认为这叫一个绳就出现了。实际上绳还是麻,把绳子往路边一扔,他有的就错认成蛇了。所以说一个人远远地望上去,比如他看到了一条绳子,他马上去取,结果发现是一条蛇,吓得不行了。

再有一批人,远远地看上去,这是一条绳子,他正好需要这个绳子,拿过来用,这个绳子就可以捆东西,这个蛇就可以把这个人给吓跑。那么唯业所感,唯心所现呢,你说这个绳子是不是唯业所感,唯心所现?蛇也是唯业所感,唯心所现。单独这一个人,他的别业所见,他就错认作这是个蛇。

所有的人共同共业所见,他就以为这是一个绳子。可是问题是什么呢,一个人错认为蛇,大家都知道这是绳子,他错了,好发现。所有的人都共同的妄见,以为这是绳子,就很麻烦了。现在我们佛法极难信,就是因为大家都认为这是绳子,到了这个层面。

就像我们现在,你说大家去看个电视,看个电影,电影大屏幕上我们一看显示出来,这无非就是演戏嘛,剧情嘛。那大家谁都不会把这个电影当真,对不对。但是如果说到我们本身生活,现前的唯业所感,唯心所现的境界,也是一场大戏,也是一部电影的时候,不一定人人能够接受得了。

能够信入的接受,不信的就麻烦,为什么,这就叫共业多分,妄现。但是实际上,我们内变的根身,外面的世界,所有的有心所现的境,既然心是觉得是真的,那么这个境一定就体现的是真的。就好比说,他觉得这个蛇是真的,这个蛇就能咬人,他觉得这个绳子是真的,这个绳子就能够捆东西,这就叫做凡在有心,不能无境。

那么既然不能够无境,这个境是怎么来体现,就是它怎么运作,怎么发挥的呢?非常广大。昨天我们讲到九界同归,实际上所有的万事万物,无非我们常讲到十法界。诸位来看下面。

不现佛境,便现九界之境,如果你这个心没有缘在常寂光的清净无染中,那么你一定会缘在往回的九界。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在这个九界之中,不现三乘之境,便现六凡之境,也就是你不缘菩萨、不缘罗汉、不缘辟支佛,那么你缘的肯定是什么呢,就是六道轮回。六道轮回的三界里,如果你不缘人天鬼畜之境,便现地狱之境。

反正只要有心,就不能无境,一念心启动,在劫难逃,十法界分身散影,看你往哪里缘。这是总的原理,彻悟禅师告诉我们,总的原理就是这样的。就好比说如同缘的蛇,它就能咬人。你缘的地狱里边,就是苦楚相连。你缘的菩萨法界,那就是六度万行,就是般若波罗蜜。看你往哪里缘。

大家想想,我们有时候反观一下,你比如说到六凡四圣,对吧,有凡圣的见解,六道轮回有苦乐的差别。如果你真的要一念反推这个现前的清净功德心的话,大家想一下,凡圣的差别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当下一念启动,有凡情有圣见的时候,这个差别,是谁赋予你这个权利,在你的清净功德心中,一定要进行这样的差别。

我们在说苦讲乐的时候,这个苦乐的觉受,也是谁给我们的权利说,一定是有苦乐的差别出现。为什么在本有的自性清净上面,一念顿现这样的分别知见,所以我们刚才讲到了,你不要觉得说这个心在不间断地变现,已经无量劫来积累了多少烦恼,实际上就在这一念迷觉之中,这就是心的境界。

我们再往下看,心缘境缘出来以后,佛及三乘所现境界,虽有优降不同,要皆受享法乐而已。也就是说四圣境界,虽然里边佛是最高的大圆满,觉行圆满了,菩萨只能自觉觉他,罗汉只能自觉,不能够觉他。虽然有这些高矮的不同,境界不一样,但是什么呢,只都享的是法乐,不是烦恼,都享的是法乐。

三界诸天所现之境,但唯受用禅定五欲之乐。四禅八定,从色界开始往上走,二十二重天。人道之境,苦乐相间,各随其业,多少不同。投生成人了,那么算是一个好像上上下下的中间的一个枢纽一样。实际上,六道中人道确实是枢纽,你造恶业往下堕,也是以人道为本,你修四禅八定,乃至十善五戒,往上升,也是以人道为本。所以说,各随其业,多少不同。

鬼畜之境,苦多乐少。至于地狱,则纯一极苦。也就是说,下堕了以后,基本上就没有乐可言了,只有这个像地狱的话就是纯一极苦。这个是介绍说,一念现前心,缘法不同,受用有异。这是彻悟祖师首先从心的背景,直接给我们作一个交代。就没有从其他的法上,你看是最痛快直接的。

我们再往下看,因为有些法听不懂了,一定要有妙喻,这个比喻出来以后,马上你就能相应到里面。他这里做了一个比喻是什么呢,如人梦中所见山川人物,皆依梦心所现。若无梦心,必无梦境。设无梦境,亦无梦心。故知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全境即心,全心即境。就是当下我们现前的所有这个境界,就像梦里边的山川人物。

因为我们现在,比如说我们在讲这个法义的时候,一讲到唯心所现,唯业所感,我们很难当体起来。为什么说很难当体起来呢,就是我们太久的这个二元习惯,当下正以为是正思惟的时候,实际是没有观照的。真正的观照就是忘却这个分别观照,但是我们现在没有,你看有时候祖师开示讲到说,你要把知见要进行什么,要消融,心境一如,就是要把它消融了,不是把它抹杀了。

你像现在我们说,现前的境界就像梦里边所现的山川人物,但是,这个境界是怎么出来的,依梦心所现。没有我们现前一念心,绝不会有这个境,现前的这个境,本来就是当体一念心,你不要在境外再去求心了。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还是把业和果分开,一说到唯心所现,就是把心和境拆离。他当体不起来这个功德,你随顺不到这个当体,入不了法性。

所以大禅师们苦参密究,苦苦追求,就为这一念,心境一如。但是现在我们就从理上就要知道,心外无境,境外无心,特别最后两句,全境即心,全心即境,要跟着这个文字般若走,境即是心,心即是境。

所以你看我们,大家如果能够识得这个法,一开始我们讲过了说:一切境界,唯业所感,唯心所现。很多时候我们理解这个法义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呢,是重在说,哎呀,马上就说境是怎么样的,心是怎么样的。

这个法最核心的诀窍在于哪里呢?在于唯心所现的唯,一切法只有唯,不在心、境上论。你现在如果入到这个唯法中的话,心境一如,心就是境,境就是心,再没有什么好修的了,就是这样子的,但是现在我们很难。

你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也需要勘验,特别是在禅宗的祖师爷们,他来了人怎么接引呀?诸位都知道临济宗,临济宗的手法很高,他接引众生的时候是看你来什么根器。什么叫来什么根器呢,如果是中下根的人来了,他就说什么,我便夺境不夺法。就把现前境的这个执着、执念给你破了,但是,他把法没有破,把法给立起来,破你现前对境的执着,立你当体认可的佛法,这是一般的根器,是这么给他演绎的。

如果说中上的根器来了会怎么样呢,夺境也夺,就是境界也破,法的知见也破。因为现前的境界他会投身进去,所以让他抽身出来,破了世间法,还有一个出世间佛法,他也得破,这是中上根器的人来了,这么给演这个宗,叫弘宗。

上上出格人的根器来了会怎么样,他说人、法、境,什么都不夺,一切就是这样子,全体作用,纵横四海。那大家,法师们会一下,这就什么叫做当体即心,全心即境,就是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就此时此刻就是这样子的,一切法就是这样。

我们用惯了世间法了,觉得贪嗔痴,然后突然学佛了,开始追求无贪无嗔无痴,用到极处还转不了身的时候,你华丽一转身,发现心境一如的时候,这才是入了法味了,起了真修了。

所以梦中所现山川人物,没有梦中、梦后,没有梦中和醒后之说,梦里边也是它,醒后也是它,梦中、醒后全是它,你就乖乖地不要动。大家都是道人,你要从此处开始入这个佛境,入这个佛法。

既然我们常言道: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对不对。那说明现前的境界都是心的体相,都是心的作用,没有一法不是心的味道,这就叫法味。

当然在具体的日常操作中,我们还是需要方法的,需要方法。最直接的方法,怎么来勘验这个现前的自性清净呢?禅门里面常讲到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法皆是佛法,这是最快,最凌厉的。诸位我不晓得,因为每个同修都有每个人用功的方法,入道的诀窍。

你也可以就是把这个法可以试试看有什么效果,就是一切的境界都是佛境,都是法身。所有的呈现都是佛的妙用,法性的功德。你不要在上面再进行,不要说这个人那个人,这都是太粗浅了,你都不要说这个法那个法,也不要说这个境那个境,你试试看还有什么效果。

就用这个法来勘,既然所有的都是法身,都是佛性,上殿过堂也是,念经持咒也是,上厕所、吃喝拉撒也是,修善法也是,闹事非也是,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全是,你就这么往过勘。看看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能不能过得去,是不是念念能摆得平,没有再要其他的需要,就这一点。

所以我记得,前些天不是跟着我们全山的执事,大队伍去参学,有的法师也一起去了,可能还在一个团。参学我们这一团是去的云南,可能去过的诸位法师们,去云南都知道,像去了昆明,又在大理,然后到丽江,不是也是很火的旅游胜地嘛。

丽江从玉龙雪山下来,有一个什么项目呢?叫《印象丽江》。我不知道诸位有的去过没有,看过没有。《印象丽江》,实际上就是露天演出嘛,是张艺谋还有一个叫什么王潮歌,这两个导演他们合作,每个地方旅游都有这个现在什么《印象西湖》也有,咱们《印象普陀》,也是他们弄的。

这个《印象丽江》也是这个导演,他们特别会拍这个大场面。进去的时候这个导游就给说,说,哎呀,你们进去看一下,师父们,这里面非常好,说场面很大,还有什么殉情呀,还有什么对山歌呀。反正他说他进去了嘛,开始就哭,走了还要哭,觉得被激动的不行。我心里还不以为然,这有啥呀,就这个演出晒得烈日炎炎的,有啥看头,说早点完了算了。

哦,进去以后呀,这个人的情见还真是这样,它这个场面很弘大,出来都是少数民族的异域风情,小伙子骑着马就从整个演艺场上从后面这么绕一圈过来,咯嗒咯嗒,它让你心绪荡漾得很。哎呦,当时我就心想说,没有办法又跟着走了,又动了。这个心里就开始起伏跌宕说,这场景好,音乐唯美,节奏明快,所有的心就跟着走了。

但是后来呢,这也是真的是阿弥陀佛无处不在,跟说法一样。后来有一个环节是什么呢?就是演出,他们少数民族叫纳西族嘛,纳西族的那个小伙子出来呀,他就是要表现他们彪悍的一面。有一个领头的舞者站在一个桌子上,其他人呢,给他抬着那个缸,干什么,给他倒酒。

倒酒完了以后,他就来了一段台词,说什么,说朋友来了,喝酒;朋友走了,喝酒;谈恋爱了,喝酒;失恋了,也喝酒;说赚到钱了,喝酒;钱花光了,还是喝酒。就有这么一段台词,显现得很彪悍,但是当时突然间触到我这个法了。

那我们回到此时,诸位知道,就勘验你现在能不能相信现前一切法皆是佛法,现前一切境本来佛境。喝酒,你就从这一个法往过勘,全是佛,就是佛的法身,念念无间,就往这么过去走,诶,感觉不错。修行无别修,只要识路头。路头若识得,生死一齐休。就这样。

所以境外无心,全境即心,全心即境,实际上就是佛性嘛。诸位常见祖师里面开示说,无佛无众生,众生即是佛,你能把众生和佛的知见融到一起,现前才是真佛真法。为什么,因为你众生即是佛的时候,众生的知见就灭了,就融进去了。

佛即是众生的时候,佛的知见也融进去的,虽然众生和佛宛然一切现前境界,但是你的心地上已经消融了,摆平了,就这么修。所有的止观也罢,持咒也罢,念佛也罢,无一法不是为这个法。

所以你看再辉煌、再清净,还是此心此法。唯有心,所有一切法中当体只有心,你还要什么,你还缺什么,还缺什么?

但是问题是什么呢?我们有时候入不进去,会游移。当然诸位也不要说,法师你不是在讲净土吗,怎么这块绕绕绕,绕到心性绕到禅法里边了。实际上跟诸位讲,净土也是这个法,为什么?不要以为讲了半天就讲禅宗了,没有一刻离开净土,净土的修法换了一个说法,还是这个样子,什么说法呢?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就是这个法,没有第二个法。

所以你看为什么说听祖师开示还要入这个法。所以后面讲到说故曰,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说这个,这一段还有一段是什么,若于因中察果,当须观心。就是你想知道你的来果,当来的果报,当然这个当来的果报还在这一念心中了,其实这就叫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因果是相即不相离的。一念因,当体就是果。

所以你若于因中察果,想在因中就知道是什么果,当须观心,设于果处验因,当须观境。心境一如。所以故曰,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果必从因,因必克果。因果是相应的。

苟真知此心境因果一如不二之理,就是真正你能够悟到心境一如,因果不二的这个道理的话,后面一句非常重要啊,而犹不念佛求生净土者,吾不信也。就是说你,真的能够把这个法给相应了,知道心境一如,知道因果不二的理,你还在这里说我不必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话,你绝对没有悟道。你悟到这个法,你还不念佛求生西方,不存在这个事,有这样的事,我不相信,我不相信,这是彻悟禅师说的,说他不相信。

所以大家看到了,实际上这段话,给我们交代的,把佛法的核心眼目交代明白,就是是心作佛。刚才我们讲了半天就是是心是佛,最为直接痛快。心作心是,四个字。心作,就是唯业所感,唯心所现,那么我们当下正好利用唯业所感,唯心所现,念念求生西方,念念阿弥陀佛,这就是缘的佛法界。

虽然在缘佛法界的时候,心作的过程中,但是当体即心,全境即心,全心即境,这就是心是,心本来就是。念念不曾远离,心境一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你能够把这个法搞清楚了,看清楚了,这一盘棋,法界这一盘棋,还有什么走不了,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没有了,没有了。

所以大家发现了没有,这一段开示,实际上是给大家讲的信。可是我们今天讲的信愿行的信呀,不是通常的那个让你从了解上,宗教情怀上去信,直接从最究竟的法义上信。就像我们说信什么呢,信月亮一样,今天的信叫圆满信。不是在初一的月牙儿上信了,也不是说慢慢的月亮越来越大,半月信,是直接就信十五十六的满月。月亮还是一个月亮,就是这个质量,但是让你在起信的时候,怎么信净土呢,直接看它十六的月亮最圆,清净一如。这是信。

那好,我们再往下看,愿力是怎么样的啊,你看。唯西方是趋,则他日报终命尽,定往西方,不生余处矣。如大树大墙,寻常向西而歪。他日若倒,决不向余处也。什么意思,我们的心既然说心境一如,那你这个心要往佛法界缘,你要有指归、投向。

你每天的心都往西方发,愿生西方净土中,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那么他日命终的时候,你能够不往西方走往哪里走,念念如此,还在这一念。就像这个大树、墙一样,你每天都往西面推一下,它这个地基每天都往西面歪一分,你说它哪天这个墙倒了,这个树下来的时候,它会往东或者往南、往北走吗?必往西方,这就是愿力的交代。

但是我们的愿力要贵在什么程度,就是这个愿力要恳切到什么程度?你看前面讲到,重心往西方,何为重心?我辈修习净业,信贵于深,愿贵于切。以信深愿切故,一切邪说莫能摇惑。

所有的其他的知见,转不了你求生西方的愿心,一切的邪说莫能摇惑。以现在来讲,你看为什么说难行道难行道,现在外道相善乱菩萨法,诈现威仪的很多,说得头头是道,甚至教理也不能通,以法谤法的多。

你看我这些天,在讲一个叫《观经四帖疏》,不知道有法师知不知道。《观经四帖疏》里面是怎样的呢,它有一个概念就叫别时意。这个别时意祸害到什么程度,就是《摄大乘论》里边提出来一个别时意是什么,说往生西方呀,十念往生,《观无量寿经》里面不是讲到十念往生法嘛,他说十念往生,其实不是说让你这辈子真的就能往生,是佛为了发慈悲心让你积累善业,才告诉你,临终十念如果念好了,也能往生极乐。

但是真实的情况是没有这回事,是让你生生这么积累善根,这个功德可能在哪一生哪一世才能体现,叫做别时意趣。说白了,就是说净土法门极乐世界是一个善意的谎言,没有这辈子即生成就这回事。

大家知道,这个出来以后呀,还有大法师给进行注释,演绎,差不多从隋朝开始,近百年的时间,别时意的影响,很多人不修净土,你想想这个祸害有多大。

一切境缘莫能引转,就还有一个另外什么,我们最容易被他宗知识所转。什么叫做他宗知识,跟大家讲一下,不是说一般的歪理邪说,或者是旁门左道。他宗知识就是说他在另外一个宗派里讲,是当知无愧的善知识。你看我们一直在鉴别禅和净的这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明天的内容还是如此。

你比如说六祖大师,你说他能说不是善知识吗?中国的佛教要是没有了六祖,还能叫中国佛教吗?可是六祖在《坛经》里面就讲过,东方人造罪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往哪里生?不明就理的人就把这段话摘出来什么呢,来破净土法门。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没有一个真实的这样的一个,你把自己的心看好,就当体就是净土,很多人就把六祖的无上开示翻作毒药来破净土。

实际上我们要知道,真正六祖的开示是为了让我们泯东西之见,不是为了破往生之法,没有人这么说。这就是他宗知识所转。那禅宗的知识里边开示的时候,佛之字,佛这个字我不想听,听都不要听,然后我们一听就以为说,破念佛法门。实际上祖师爷讲过了,说佛之一字,佛这个字我不想听,是要破这个佛的定见和执念,不是破念佛这个法,有时候我们就跟着就走了。

所以你看这里讲到了,说什么呢,说你的愿力要切到什么程度啊,大家来看,若正修净业时,你正在修净土法门的时候,怎么样呀,倘达摩大师,忽现在前,乃曰:吾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禅,汝但舍置念佛,吾即以此禅授汝。

就是哪怕达摩祖师来了,告诉你,说你不要修净土了,我有无上的禅法给你传授,比这个要好得多,你应该怎么样呀,当向祖师作礼,说我已经先受了如来念佛法门了,发愿受持,终身不悔。所以祖师虽然有妙禅,我不敢自违本誓。达摩祖师来了,你不能移不能动,这才叫做切愿。实际上每一个法每一个宗都是需要切愿的,就是不移不动的这个愿心的。

你看禅宗不是也有这样的公案嘛。大梅禅师去参马祖的时候,问马祖说如何是佛,马祖就给他说了说,即心即佛。这么一开示,大梅禅师就悟了,悟道了以后,马祖就想看看他上哪儿去了,他住山,住山长养圣胎去了。长养圣胎的时候,马祖又派了一个侍者去,一个和尚就去问大梅禅师,去看他在干什么。

然后这个和尚就去见大梅禅师,说你见马祖得了个什么?这个禅师说:马祖跟我讲了,说什么呢,说即心即佛,我得了这个法了,现在就在这儿住。这个和尚就给他说了:说马祖现在不这么说了,另外有好的法了。

说又有什么好法呢?说马祖现在又讲非心非佛了。结果大梅禅师说什么,说这个老爷子太能迷惑人了,天天作乱开示惑人,说:老汉惑人,无有了期,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禅宗也要这样的愿心的。诶,马祖听了以后非常高兴,给大众说什么:哎呀,梅子熟了。意思是大梅禅师成就了。

所以没有一法不需要愿力,这里你看彻悟禅师开示到,愿力还要大到什么呢?不仅仅达摩祖师,只是祖师爷,还有什么?纵或释迦如来,忽尔现身,就是释迦牟尼佛来,化身到你现前,怎么样呀?谓曰:吾先说念佛法门,特一时方便耳。我说的净土法门只是当时应景的一个方便而已。怎么样呢?今更有殊胜法门,超于彼者。汝当且置念佛,吾即为说胜法。

释迦牟尼佛再现在前给你这么说,怎么办呢?亦只可向佛稽首陈曰:我先禀受世尊净业法门,发愿一息尚存,决不更张。如来虽有胜法,吾则不敢自违本愿也。你看看这个愿力要笃定、深切到什么程度。深切到就是说佛再来了给你说净土法门是方便法,你再今天听我的,我还有更殊胜的法告诉你,你都不能买账的。给释迦牟尼佛顶礼说什么呢?说我曾经受您老人家发愿修了净土了,一息尚存,绝不更改了。

所以大家看看,彻悟禅师所讲的愿,要愿到什么程度,要愿到这个地步。我们看一下今天讲到的信要圆满信,愿要愿到什么切呢,绝无二心。这个二心是什么意思?第一个,依人而言,不认第二个人。只认释迦牟尼佛说的,祖师爷来了不认,菩萨来了都不认。

就佛说了是这样的,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来了也不认,只认第一人。其次,只认第一人里边还有抉择,只认第一人的第一个法,不认这个人的第二个法,释迦牟尼佛说了也不认。愿力要切到这样的地步,才叫做切愿。

我们再来看下面讲到信愿行。净土法门彻悟禅师开示行在什么呢?行叫做万行之行,皆是净土行。大家来看,仔细听,看不到了只能听了。怎么听呢,大家来看,说,此一念佛法门,如天普盖,似地普擎,无有一人一法,能出其外,不在其中者。

我们太多了听过,说净土法门,常讲到说,像歌里面唱的说,天地间走来了小小的我,说什么天大地大何处是我家。这个法就表了天地之间,没有一法能独立于天地之外而存在,对不对。念佛法门,没有一法能够独立于净土修法而存在,这就叫如天普盖,似地普擎,它是总持法门。听起来好像太过了嘛,一点都不过。

打个比喻,祖师也打个比喻,说什么?就好像我们射箭一样,对吧,射箭如果你这个箭有靶子的话,那你这一箭射出去呀,有可能射中,有可能就不中,不在这个靶子范围内。现在他给你说的是一个什么条件呢?你在空中让你射箭,这个靶子是什么?大地就是靶子,你说你在空中射箭,大地是靶子,向大地射,哪里有一箭能够不中大地吗?找不着一箭中不了大地。这就叫如天普盖,似地普擎,念佛法门。

既然如天普盖,似地普擎的话,我们要从什么,宗教圆融再来导归净土上来看一下,彻悟禅师开示的。你看他首先引入《华严经》,他说《华严经》讲的就是念佛法门。如华严全经,虽有五周四分之殊,以因果二字,该尽无余。就是八十卷的《华严经》,虽然这么一部大经,里面分了四分五周,我们研习过《华严经》的法师们都知道,这个是澄观法师著的《华严疏钞》,《华严疏钞》里面就把它划了四分五周,举果劝乐生信分、修因契果生解分、依人证入成德分和托法进修成行分,这就叫四分。整个八十卷的《华严》实际上他说了,说整个内容无非就是从凡夫因到成佛果,摄尽无余了。

四十一位因心,无一心而不趋向果觉。四十一位因心就是从十住、十信、十回向、十地,这叫做因嘛,趋向于果觉就是成佛之果。所以他就说难道这不是念佛法行吗?你从因至果,哪一行不是念佛法门。

而且讲到而末后普贤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为全经一大结穴,不其然乎。这难道不是在讲净土吗?他把《华严》会过来。又华严者,以万行因华,庄严一乘佛果,此万行非念佛行耶。那大家如果有去读过《华严经》的都知道,《华严经》里面毗卢性海的行法,那里边的行门太多了,太广大了,门门皆入佛道,门门皆是佛境。

里面不仅有正行还有逆行。什么是逆行呢?你看这里祖师爷就是讲到了,说具婆须蜜女,无厌足王,胜热婆罗门等无量门。也就是说,这个具婆须蜜女是华严五十三参里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啊,其中的一个善知识。大家知道她修行,怎么修的,她修这个成佛之道,成佛之行怎么修的呢。

所以你看不读《华严》都不知佛法的富贵,富贵到面面俱到,样样能行。她怎么修的呢?她专门用色相来度化众生,这个须蜜女是一个妓女,我们一说妓女,世间来讲那就染污到什么程度,对不对。她但是有惊人的美貌和非常有学问有涵养,所有一切的男的看见她都疯狂,那么她以她什么来修佛行呢,她的愿力法门是什么?

只要有人跟她对视一笑,眉目传情,或者说说话、牵牵手乃至拥抱、接吻,所有的这些人瞬间都能够入菩萨清净地,这是人家的愿力,一个妓女,菩萨行。这里彻悟禅师说具婆须蜜女,把她拉出来,知道说这也是同步在行念佛行。须蜜女她有一个什么咒?相应的咒叫什么?一切众生欢喜敬爱清净陀罗尼。你佛法广大不可思议,境界我们想不来的。

还有这个无厌足王,无厌足是干什么的?他的王宫里面就跟无间地狱一样,当时善财童子去参究他的时候,参访他的时候,一进去发现他正在惩罚犯罪的众生。他所有的这些刑具已经无所不用其极了,手脚给砍掉的,耳朵给割掉的,眼睛给挖了的,肢解身体的等等这些。

善财童子进去以后,就瘆得慌,就起了疑心了。结果天人当时传来的声音,天人劝善财童子要信受善知识,结果他的信心起来了以后,这个无厌足王就把他牵着他的手走到后宫,后宫里面的情景,全部都是什么呀,七宝庄严,转轮王的福报。

无厌足王就给他说了,说我没有办法,是为了惩罚这些,是为了让他们知道苦赶紧入佛道。我虽然给他们行如此的酷刑,我心里不生一念嗔恨之心。所以彻悟禅师说,无厌足王的行也是什么,也是念佛之行,同样也是念佛之行。

还有一个叫胜热婆罗门,胜热婆罗门是外道,诸位要知道外道是什么?修苦行的。我们听过说,印度不是有什么,烈日炎炎的时候,他点着火在那儿烤他,四面都是火,中间有一个山,他就在山上待着烤。然后烤得差不多了,中间有最高的一个刀山,他就直接从那儿跳下来登上去,他就修这个行。

结果善财童子去参访他的时候,他说如果你能够从刀山登下去,再从火海跳下来,一切菩萨行皆得清净。善财童子受不了了,说哪有这样的无益苦行,这不是最典型的吗?他说佛的教法中说了,人身难得,自命证佛难,随法修行难,这肯定是魔子魔孙了,让我自己去找死嘛。

结果在这样的情况下,天人又劝他说:莫作是念,莫作是念。你看,彻悟禅师为什么要开示这个呢?就是说所有《华严经》里面的所有这些行呀,不仅是正行,包括逆行,反着来的,也是念佛之行。为什么?你看这里讲到淫行、杀行、外道苦行,所有的这些都在华藏世界海的清净行中,万行之行,一切之行。此无量门,非即念佛门耶?彻悟禅师,富贵的《华严》,他拉出来印证,难道不是在讲净土法门吗?

再往下看,法华一经,你看他拉出来的都是大部头的经典。法华一经,从始至终,无非开示悟入佛知佛见,此非始终唯一念佛法门耶。他不讲《华严经》了,成佛的法华。那确实如此,你看《法华经》里边,我们不管说,可能《法华经》咱们普陀山诵得比较多了,你看在《化城喻品》里边,化城三百里,歇好了以后,再往五百里的佛道上走,五百里的的宝所。

那么从三百里的化城到五百里的究竟,难道不是念佛法门吗?《药王菩萨品》里边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他已经证得现一切色身三昧,但他还不执着这个色身相。怎么呢,燃身供佛,大家想想燃身供佛的时候,难道不是念佛法门吗?常不轻菩萨,跟一个二百五似的,现在我们见到常不轻菩萨保准说他是神经病,见了谁都磕头,《常不轻菩萨品》里边,见了谁都磕头,说:汝是未来佛,吾不敢轻慢汝。这不是一切众生皆是佛,不是念佛法门吗?至于后面讲到的说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彻头彻尾一部《妙法莲华经》就是念佛法门,就是念佛法门。

所以你看他这里讲到说,总佛一代时教,三藏十二部,半、满、权、实、偏、圆、顿、渐,种种法门。什么叫做半呢,我们一般都是判作半字教和满字教,就是小乘声闻乘的教叫半字教,菩萨教叫满字教。声闻缘觉菩萨呢,叫做权法,就像《法华经》里面不是有一个牛车、鹿车、羊车嘛,这叫三乘,这都叫权法。

把这些火宅里面的众生引出去以后,发现唯有一佛乘,大白牛车,所以天台宗有为实施权,开权显实的这个,这就叫权实教法。如果论到教里面,还有化法四教,藏通别属于偏教。只有这个圆教才属于圆,这叫偏圆化法四教。化仪四教里面有顿、渐、秘密、不定,有顿有渐。

所有的这些招都出尽了,无非什么呀,就是佛说的一代教法。一代教法怎么样呢,无非显示唯心自性,圆成无上妙觉而已。难道不是一大念佛法门吗?他这里又讲到这个。你看,这就等于说把整个教下都称之为念佛法门,无一例外。

后面又开始会通什么呀,宗门下是什么,至如禅宗,达摩大师西来,但当曰,直指人心,见性便了。而云成佛者,难道宗门不是念佛法门吗。至如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一棒打杀,与狗子吃等语,皆显示法身向上胜妙方便。是真念佛也。你看这里讲的这段话非常重要,因为禅宗最著名的公案,大家都知道赵州禅师嘛。

刚才讲的,人家四月初八在这个浴佛法会,他在那儿不适时宜地说了,这种事太无聊,当时要是让我知道什么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让我知道了一棒子打死喂狗吃,吓死人了这种话。佛之一字我不喜闻,就听也不想听这个字。那么彻悟禅师这里说,这是什么呢,这是显示法身向上一法不立,是真念佛也,念的实相佛,宗门也是念佛。

所以说往往无知之辈,谓宗门中人,不宜念佛。你看禅堂里面都是贴一个念佛是谁,一说到念佛是谁,就以为说那就不用念佛了,然后念佛一声还要漱口三天,这种流弊知见都会出来。

所以你看祖师爷说,谓宗门中人,不宜念佛此不唯不知念佛。就是你不仅仅不了解念佛法门,岂真知宗哉,就是你连禅宗,什么叫做宗,什么叫做教,根本没搞明白,所以大家有兴趣一定要看一下印光法师的《宗教不宜混滥论》,非常明了。

最后一句,大家来看,前面讲的呢,是会通,先说信,对吧,再说愿,然后我们讲到说万行之行是净土行,从教下来讲《华严经》、《法华经》全是在阐述净土,从宗门而言,一千七百个公案,都是为净土作注释,为念佛作准备。后面讲到了我们一般说,那肯定这就是佛法里边都是在讲念佛法,没错。

今天我们末后一着,还要往高了拔,是怎么样呢,不唯宗教两门如是,也就是说不仅仅教下是讲的净土法门,宗门是讲的净土法门,要听明白啊,即普天之下,士农工商,诸子百家,这讲的是什么呢,就是所有在这个社会上生活的,你是一个做学问的,还是种地的,还是经商的,诸子百家,就是还是讲这些伦理道德的,还是宗教之士。

纵不欲念佛,不知佛者,就是从来不知道佛法是什么法,也从来没听过念佛是什么门,听都没听过,谁知道你们佛法,你不要跟我讲这些。不欲念佛,不知佛者,怎么样呢,亦不能出于念佛法门之外,就是每天你的起心动念,造业感果,轮回六道,上下升沉,全部在走的是什么,走的是念佛的原理、规矩,前面讲到的:唯心所现,唯业所感,心境一如,业力感应。

大家想想,普天之下,就是说世间的这些人,虽然不知道佛,都在行念佛法门。为什么,以彼去来动静,咸率此道,百姓日用而不知也,活着就在行念佛之法。当然我们念的不一样了,有时候念地狱,有时候念畜牲,有时候念人天。但是不管你这个念,念的是什么法,所行的法,原理跟净土法门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成功的原理正等无异,就是一个法。

禅师后面给讲了一句开示是什么呢,所谓一气不言含有象,万灵何处谢无私。就是说你万法归宗,你一气不言,就是你一句话都不用说,就在这直勾勾地坐在这儿,一切法都是念佛之法。

一气不言含有象,有象就是万事万物的宇宙万法。万灵何处谢无私是什么呢,随便你所有世间的一法,出世间的万法,所有的世出世间之法,怎么呢,你再怎么给我折腾,都出不了这个真如法性,一念心体,叫万灵何处谢无私。就是你离不开这个一念心体。

夹路桃华风雨后,马蹄无处避残红,我曾经在这个讲堂里给居士有一次讲过这个道理。什么叫做夹路桃华风雨后,所有我们一天的日用,去来动静,不管你是信佛不信佛,知道不知道,有没有感受念佛法门,但是这个法门就像什么,夹路桃华风雨后,这是一个比喻。

诸位设想一下,就是两边都是树,桃华,桃花桃树,正好桃花盛开的时候,突然间暴风骤雨下了一通,把这个桃花瓣呢,打得满地都是,夹路桃华风雨后。然后你现在骑着马,想从这个路上走过去,马蹄无处避残红,就是你每下一蹄,你骑的马每走一步每下一蹄,绝对绕不开要踩着这个桃花瓣,每一脚必须要落在桃花上,这就叫马蹄无处避残红。

我们所有的起心动念,现前的一念心体,只要你有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的时候,就是无不是念佛法门。所以我们一般去会净土的时候,觉得说不是说了佛法里面是总持法吗,就可以了,包罗了宗教,圆融了宗教。今天祖师给我们会到什么程度,所有世出世间没有一法不是在行念佛之法,只不过看你是正着往上走呢,还是倒着往下堕,但是功能、原理、后台、总枢纽一模一样,这就叫马蹄无处避残红。

所以你看,如此殊胜之法,可能我们因缘中,也过去有些障碍。本来这个开示语录,是两边能够看得着的话,容易相应,但是可能今天总是有些美中不足吧,刚好因缘中不能够看,那诸位能够听清多少算多少。

总之今天这个法,实际上是极出格之法,极圆融到位之法。我们没有从通常的所谓的情感上的信仰,乃至逻辑上的信念,去讲净土的信愿行。我们今天讲的信,唯以刚才讲的十六的月亮,以满信为信,以切愿为愿,只信一个人说的,最初的一个法,就是释迦牟尼佛。那么最后会归到行的时候,不仅教下是净土之行,宗门也是净土之行,宗门教下,世出世间全部都是净土之行之万行之行,没有一法能出去。

如果大家能了解,把这个法会到这里,再不要去问佛法,确实已是身至含元殿,无须问长安了,已经扎扎实实地落停在这个马蹄无处避残红。这就是祖师爷心目中的净土。祖师如是说,我辈当如是随顺教诲,当如是依教成就。所以今天我们第二节课就把这个彻悟禅师的开示,给大家供养,希望还是我说的,有所增补。

明天的内容,依然还是围绕着禅净的这个厘不清这个思虑,进行讲什么呢,蕅益大师的答卓左车的一封书信。有问有答,那个开示的教法也罢,语气也罢,比今天的更加淋漓痛快和难解。

所以诸位法师或者居士,如果说有兴趣的话,回去一定要预习一下,预习一下明天来再听的时候,万一这个还不灵,依然看不到,那么听起来会相应、好听一些。

好,今天就到这里,阿弥陀佛。

《答卓左车茶话》

好,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家下午吉祥。

今天是我们这次的第三节课,从头一天的《印光法师文钞》的这篇《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开始讲起,一直是紧扣着净土法脉,不管是从教史、教义、弘扬、住持。那么昨天《彻悟禅师语录》这一组开示,相对于前天来讲,也算是百尺竿头又更近了一步,是贴近的近,把这个镜头推近了一点。今天我们讲的这个内容,相对于昨天来讲呢,可以说是登高极目,更上层楼。

那么之前我们先要介绍一下,到底是谁说的这些话。在净土的祖师中,基本上分了三大类流,一部分就是有极强的这种信仰情怀,死心塌地的南无阿弥陀佛,一生不改行履,不管是从著作上来讲,他也没有,没有什么著作,但是德行很好,甚至有大感应,大灵瑞,流传在这个世间,这是一类。

另外一类呢,就是宗门下面,圆悟心性以后,转弘净土。实际上这一类呢,相对来讲是最适合我们,特别是出家师父的口味。他能够就是说把禅的境界又用净土的这个法相来体现,所以常我们叫做导归净土,或者叫有禅有净土,已得了禅法的再来修这个禅之净土。以上这两种,可以说是净土祖师里边最多了。

那么还有一些独特的是什么呢?通宗通教,没有人能够比他的宗教信仰情怀更为浓厚。同时又是禅宗开了悟,戒律的开遮持犯了如指掌,天台的这个圆顿止观也得总持,著作等身。只要他给大乘经典作注,那一定是这个经典的首席代表。这样的一位,就我们今天讲到的蕅益大师,占全了。

如果真要说这个祖师来讲的话,天台、律宗、禅宗,他都能叫祖师。但是后来呢,因为确实是对净土的贡献太大了,那么他的号就叫西有道人,西方真的有,确实有,的的有。蕅益大师生在现在苏州的木渎镇,就是灵岩山的附近。刚开始没有出家的时候,他也是乱说乱道,作什么《辟佛论》,说没有佛法,是假的,也不忌酒肉,后来读了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以后,一反常态,开始忏悔。二十四岁的时候,梦见同为明末清初四大高僧的憨山大师,梦见他老人家以后呢,恳请这个上乘的佛法。

但是因为现实中,憨山大师当时在广东在曹溪,他到不了那儿,最后就依着憨山大师的门人,一个叫雪岭法师的,给他剃度出家了,名字就叫智旭,智旭大师。二十五岁的时候,空掉了身心世界,受了比丘戒。二十五岁呀,大家想想,如果说非要相比一下,你说赵州老和尚八十岁了还出去行脚,(蕅益大师)二十五岁就开悟。

但是他的住世的示现也很短,五十七岁的时候圆寂了。可以说是后来把最为代表的《弥陀要解》注释完了以后,好像他老人家的任务就完成了。五十七岁圆寂以后呢,三年后开的龛,当时也是坐这个龛里面嘛,头发还会长,这个面部呢,整个栩栩如生,留的当时是全身舍利。

我们现在都讲到舍利,实际上,不仅仅是色身舍利,蕅益大师给我们留的最重要的法身舍利,第一天已经介绍过了,就是一部他来编辑的,不是他写的,他编辑合集的《净土十要》,这个是净土行人必须要看的书,无上的法宝。特别是第一篇《弥陀要解》,是《净土十要》的第一要。

那么我们今天来给大家分享的这篇《答卓左车茶话》,这篇小小的问答书信,也可以说是他法身舍利里面中的结晶。他就在这个问答语境中,把净土和禅境,完全合二为一,进退自如,可以说是针锋相对,一气呵成的顺理成章的给回应过去了。

一个问,一个答,在这样的这种智慧碰撞中呢,我们才看到说,不管说问者也罢,答者也罢的,这种大慈大悲。发现说,原来真的是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解。

那么这篇文章呀,因为是这个叫卓左车的居士,这是当时有名的一位大居士。大家也发现了,我们这几天几乎虽然说是扣着净土法脉,可是就是咬紧了,就是禅和净的这点儿问题。这个学修呀、见地呀、关系处理,因为在说到说我们中国汉传的法门呀,就是真的成就的几乎除了禅就是净,现在庙里面也是,除了禅堂就是念佛堂。

你看参话头还参得没有办法,因为这两家修的太多了,只好话头还又引了个念佛是谁。那么净土家呢,又说是人但念阿弥陀,便是无上深妙禅,从这些流淌下来的、传统中的、这些常说的语偈里边,我们都可以说,禅和净当时有多紧密,难舍难分。但是有时候也被一些不能够融会贯通的人,又弄得是难分高下,是非不断。

那么从这个修法上来讲,特别是对于我们现在来讲,诸位要知道,达摩祖师当时来的时候呢,因为正好到了那个时代,唐朝的教理已经分明,宋朝的这个瓜已经要瓜熟蒂落,所以他老人家来的时候,正好直指人心的这个法呢,是有无上的大利益。

有大利益的法一定会有大害,就是它作醍醐的同时,一定是成正比例的有可能会成为毒药。所以我们现在,很多时候说是在摆弄禅的时候,无形中大多数都得的是大害,所以这也是禅净这个流弊上一直是,为什么?因为根基不在了。

许多的祖师后来,特别是净土祖师,我们今天并没有带有背景色彩,只是照着祖师们当时的立场,我们作为一个言教来听闻。但是确实很多祖师当时痛斥这个狂禅,它引发了很多对净土的偏见。蕅益大师当时就说过说,彻见近世的禅者的病是什么呢?是在于绝无正知见,而不在于说知见太多,从而障道。

印光法师也说过说,参禅的人为什么好像说空说的滴溜圆,但是实际上呢,他不明教理。就是教理不明,甚至会出现种弊病。我原来看着祖师们开示的也感受一下,现在发现有时候当真如此。

因为刚出家一入禅堂,再加上自古道场里面,禅宗道场都有这样的风气,所以就很少让去亲近经教,所以导致什么呢,光去读祖师,这个老和尚也是常讲公案,庙里的禅和子,反正来来往往都摆弄祖师的这个言教。

所以导致有时候就什么,重祖轻佛,反而原来的圣言经典,放在一边,死抱着这个《指月录》呀,《灯录》呀,就不断地在摆弄这些公案。问题是公案只能用一次呀,当时人家已经用过了,一次性的,你再把它拿来,说的时候,就说不到那个点上了。

所以你看啊,大家有的回去你关注一下,特别有意思,像净土里面最著名的这些开示,比如说《净土决疑论》,印光法师写的,它的缘起就是一个禅者对净土的误会,认为净土不行。

说永明延寿禅师这样的大祖师爷还写什么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说把净土抬得太高了。天如惟则法师的《净土或问》,这也是净土里面最要紧的开示,也是因为一个禅上人对于净土的误会。

当时有一个居士叫袁宏道,据说是苏东坡的后身,那么他呢,也是在写《西方合论》的时候,有一个禅者过来,看看他待在这儿在干什么呢,那么他把写好的《西方合论》的这个草稿给他看了一下,这个禅者就说,说这种法门是接引中下等的人也就罢了,说你在禅宗的见地如此之好,你还修这个?

诶,所以说,我们今天学习呢,也是从他们思想见地交流中,来找到这个妙不可言之处。不管是正面反面,我们说辩论也跟正方反方一样,那我们吸取的是这个禅也或者净的营养,来互补知见,我觉得这样,我们的学习态度是比较为正。

特别是现在,诸位法师,你们也会遇到居士问法,在座也有很多居士。那么从教理上来讲,居士确实是要差一截,一个是善根问题,宿世的这个宿因问题。现在有时候居士问法,要么是完全糊涂的,问的问题,都不是个问题,或者有的时候就是常见的问题,问了一次,又一次,一次一次,还要问。

当然也有一些,也貌似好像看了几部经典,或者他自以为明了了,但是实际上,有时候又是会自己在那儿琢磨得牛头不对马嘴,也搞不清楚。当然也有一部分,很少数的,自认为已经有所了解了,甚至他的经教非常通达,但是他往往生我慢,又轻慢三宝,甚至看不起出家人,然后有时候就明知故问,或者故意刁难。实际上,这篇《答卓左车茶话》里边,如果非要上纲上线地说一下,就有这样的味道。

但是大家知道,我们刚才讲的这些,还是生活中一般的,确实有二般的,人家能够深入经藏,教理多闻,比如说这个卓左车。等一下随着我们学的时候,人家提的问题,很可能我们自己现在还弄不过来,这是在讲啥呢?我来的路上也在想,因为我们住持三宝嘛,现在我们想想,纵然不能够深入经藏,但是至少你要有一宗一派稍微通达一些,要有这个佛法的见地。教义上,哪怕说一宗一派,你也不能顾全,至少有一部经典,你算是拿手戏,也好,得了这个总持法,那么就以不变应万变,这也是在住持佛法。

但是我们现在的情况,说实在的,有时候,哎呀,怎么讲呢,觉得说,什么事儿都重要,只有好像讲法或者听法不重要,没事了,干干也行。那这也是现在的(风气),因为我自己讲,我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这还算是关系好了,给你说,通个气儿说你这里天天你少讲一点儿,你讲那么多干嘛呢,你有啥用呢?

实际上,有时候我们作为僧本位,自己也没搞清楚我们这个身份,应该怎么用自己,自己往哪儿用?用对了,现在现前的不会没有,还有会更多的功德。用错了,就等于说把这个身份,一块金子换了糖吃了。

所以你看现在我们实际上一直在,不是这些年在提倡讲经交流,或者说示范讲经嘛,但是我有时候也很可悲地看见,这种活动基本上是流为一个形式了,还是很少有人能真正得发心的去,一心一意的去弘宗讲法、讲经,还是少。

因为这个也是,我自己知道,很累的,吃力不讨好啊,甚至因缘也没有,要你一点一点的积功累德的往开来弘,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是,你看现在不是除了提倡讲经说法,甚至最近发的文,那我们浙江这是红头文件上面也说了,这个开光呀,升座呀,这一类的,太场面大了,那么甚至里面讲说可以适当的多要去加入什么呀,讲经说法的活动,这是什么意思,大家要知道。

所以你很可能用的时候就,你看我最近就遇到一个小师父,他在微信上问我,问我问我,渐渐地发现什么呢,他可能不是要问问题,他是想没事了想说两句话,闲得吧。然后我就仔细看了一下,他跟我说的这些问题呀,完全没有佛法知见,就看得我很觉得,心里觉得说怎么会这样,完全没有佛法知见,甚至有些问题不知道哪儿冒出来的,甚至还不如一个居士,而且还是佛学院毕业的,就不知道这些年在佛学院在干什么。这是我这两天稍微有这么一点儿这个知见,让诸位法师见笑了,那这插一嘴。

下面我们今天就看一下,这篇问答的书信。大家来看,有吗?好。问,这是卓左车问什么呀,问:上堂则超佛越祖,接众则权引中下,此流俗宗匠,未悟心法者,所必堕之窠臼

大家来看这一句,这就讲到我们现在的一个常态,上堂说法。实际上在禅宗刚刚开始大兴的时候,哪有上堂呀,对吧。后来慢慢慢慢就形成一个套路。那现在我们还有,或者说你看上堂说法,千僧斋、如意斋的时候,和尚还得拿着锡杖上堂说法。那么在上堂说法的时候,超佛越祖,干什么呀,淡淡地说几句话,直戳你的那个本来面目。所以我们基本上现在上堂上哪里,就是法堂嘛!

现在我们基本上所谓的丛林里面,不是有所谓的叫伽蓝七堂,包括从山门呀,大殿呀,你看普济寺就非常标准,为什么呢?从前面的这个山门,大殿,大殿后面是法堂,法堂其实也就是,还有这个方丈殿,基本上就是这样的布局,普济寺很标准。

那么法堂就相当于我们说的,讲堂就是讲教的,法堂呢,就大部分就是说法,禅宗教外别指,你看我们现在最多的时候就是说,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就没下话了。

到底是什么意思,超佛越祖,我们昨天讲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就是说向上一路的这个妙高峰顶啊,他直接让你往那儿会,不要在现前这个境界上进行了别和投入,所以我们常讲到的什么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他就是直接给你截断。

所有的祖师公案,都是让你截断意识思维,不是给你讲的,所以你看说法,基本就是一个偈子,超佛越祖嘛。把你的思维的解的这个路给你塞住了,那么你悟的这个门就开了。

所有上堂说法的功德就是为了这样,逆生死流,我们常讲到说真佛无形,真法无相。超佛越祖这个境界,就是说你意识也行不到那儿,话也说不到那儿,一切都到不了那儿,就是不可到那儿的那个那儿,就这么往上会,叫超佛越祖。

但是接众则权引中下,一旦下堂来了,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开始妥协了,分了三六九等了,流于俗谛了,不在禅法上论了,也讲什么小法呀,善法呀,甚至弄点人情世故呀,等等都有了。像以前禅宗的祖师呀,是不在这上面论的。问一声说,你会得会不得。你说会得了,你道一句;你道不得了,那你好好再发心干活去,二话都不说。

那现在我们这个接众则权引中下就开始,我们常不是说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嘛。就是不仅仅讲这个第一义谛了,还开始讲什么,九法界的法。禅宗是只说佛境,不讲九法界法,什么六度万行,什么五眼六通,都不认这个,云居山的对联不是就是到这里不认你五眼六通。

那现在我们慢慢的开始接众,接众的慢慢的流于俗情了嘛。到现在我们更是这样,你不流于俗情,他连个佛法缘都结不上,人根不行了呀。那现在可能说这个彻底方便,甚至我们说接众,接众,接众,这里讲的接众,还是从佛法上接引他,从善法上成就他。那我们现在有时候就彻底去山门口接,去码头接去了,成了这样了。这就叫接众。

那么讲到说此流俗宗匠,你看这里为什么叫宗匠呢,本身叫尊宿,开悟的人,那么流俗宗匠就是说,我们常讲到一个宗教家,一个手艺人才说他匠气十足。所以未悟心法者,你看这个居士,这个口气就出来了,未悟心法者,没有开悟的,必堕之窠臼,没办法,为什么?一个是自己没有开悟的话,肯定要姑息心就出来了,他把持不住,不在那个境界上。二一个,有的人呢,他认为自己虽然没有开悟,他认为我是在行方便呀,种种方便都行,但是不是有一句话叫但得本,不愁末嘛,所以你看呀,所有的祖师爷们,都没有误入流俗。

就这几天我们讲的这几位,你看,印光法师,诸位要知道,印光法师去上海去参加那个护国息灾法会的时候,先给去了一封信,怎么说的,说我早上吃什么,几个馒头,几碗饭,多少菜,中午吃什么,晚上不吃,或者吃什么,不许多,不许少,不许给我加菜,不许做小灶。

我来了,我自己带一个侍者,我自己掏这个大洋,我(自己)车子过来就行了,你不要来用车来接我,我先说好,一旦你用车来接我,我转身就走。就这样的风格。彻悟禅师,我们昨天说了,一天就一尺香见人,这一炷香烧完了,来了天王都不见。

蕅益大师更是这样,几个人在一块共住了,说了五比丘不是有这个(如法共住,以令正法重兴),结果最后还弄不成,别人还误会他,说他是为了名利才这么,他不再见了,他转身就走了,从此就不跟你们作伴了,不妥协的,这都是祖师风骨。

我们现在看起来说,这也太不近人情了吧?汉传大乘佛法就讲人情。就讲到刚才接众的时候也是这样,我记得我就听一个同修说了,说泰国的那些和尚们太不近人情了,说他们坐在那儿,来了信徒给他磕头,他理都不理。你像我们现在有时候,居士还没合掌,我们先就礼就来了,实际上这就叫颠倒。

现在很多庙里边呀,外面的庙里边,可以说是奴役清众,侍奉白衣,知道吧,我这话又得罪人了。听着是,说起来舒服一些,但是这就是现在的流弊,都在颠倒中。人家泰国的和尚就是这样,你顶礼,是你自己在给我求福呀,你把我的福报拿走了,我为什么还要给你还礼,哪有这样吃亏了,赔了这个又折那个的,所以说你顶礼是你的事情,不在这个人情世故上。祖师们皆是如此。

弘一大师跟别人约好了吃饭,约好了吃饭,晚来了几分钟,又带了另外的人来了,他转身就上楼去了,说时间到了,不去吃了,就这样。所以你看梦参长老讲法的时候提起弘一大师的时候还说,特别难打交道,不好说话。为什么,没有将就心,不卖面子。你听过说宁教老僧堕地狱,不将佛法作人情。

当然我们这里讲到的说,这个流俗宗匠,接众则权引中下,实际上严格的讲,不将佛法作人情是什么,就是在宗门下,只说向上一路,法法头头,全部指归向上一路,不在第二山头,作这个情见佛法,严格的讲是这样子的。

那么你看他说,致禅,教,律,及净土诸法,俱失纲宗,俱成实法。智者无所适从,愚人蔑弃一切,有自来也。

你看这就形成长久的流弊。俱失纲宗,什么叫纲宗呢?就是所有的八万四千法门呀,是因为有八万四千烦恼,一切的法门行门都是一大方便,干什么呢,开示悟入佛知见。说法度众,设教说法,就是为了施设这个套路,一代教法公案,都是为了让他入到法里边来,为这个服务的,包括这么多的宗派。

但是现在我们有时候对于宗派的纲宗,我们也搞不清楚,厘不清。你看这里讲到的,禅、教、律、净,包括还有所谓的密,中国的八大宗派,八大宗派它是有纲宗的,什么纲宗呢?华严、天台,到了咱们中国以后才成立。它的核心思想,华严宗就讲事事无碍,天台宗就说一念三千。从印度流过来的中观、唯识,没有怎么变动,一个讲空,一个说有居多,这四个统称就叫做教。什么叫做教呢?一点一点的去教理行果信解行证的去了解,去修证,这就叫做教。相对于教的次第而言,我们刚才讲到了,禅法呢不在这个套路里边,就称之为宗,相对教就叫做宗。

现在很多时候我们有一个什么误会呢,以为公案就都叫做宗,所有的经典就叫做教,实际上错了。印光法师怎么说过了,说从理解的角度,教也叫教,宗也叫教;说从彻悟的角度,教也叫宗,宗也叫宗,教的教就是经典,佛说的经典,宗的教是什么呢,就是公案,千七百公案。

现在我们往往以为,粗浅的就是,只要说公案就是宗,讲经典就是教。那么相对于教也罢、宗也罢,这都属于显说。那我们相对还有什么,密宗叫密法,这里没有提到。禅、教,那不管禅也罢,教也罢,这都叫做化教,什么叫化教呢,就是在前面不断不断地引诱你度化你,在前面引着走;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后面拦着你,不让你往下掉,掉到悬崖下去了,要丧命了,就是律宗,叫做制教,叫做制教。

制教、化教,不管制教、化教,显、密、教、宗,这一些必须你自己去走,自己走,谁都帮不了你,道理明白了,自己去看着办。所以全部就叫做自力,就叫做难行道。只有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就这一门,独此一家,叫做他力,叫做易行道。

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各具特色,但是合在一起这么来看,它是拧成一股绳,就叫做纲宗。这么多的宗派,它有纲宗,就是各有各的任务,各有各的体系,各有各的特色。但是俱成,就是所有的这个体系也罢,特色也罢,大家不要忘了,它的根本是什么呢,佛说了,空拳诳小儿,法法本无法,无法亦是法,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所有的套路,它最终的本质是这样子的,是为了解脱成佛服务的,那么如果你懂得这个纲宗,你就知道佛的教法是方便,你不懂得这个纲宗,你就把它当成一个真实的东西,最后放不下,俱成实法,俱失纲宗,就这个道理。

所以你看导致什么呢?智者无所适从,就是稍微懂一点的,入进来的,说你这家说的这一套,那家说的那个体系,相互还是非,我到底听谁的呢?无所适从。愚人蔑弃一切的话,没有兴趣,根本说你们爱说什么说什么,不管你哪一门,与我无关,有自来也,渐渐就形成这样。这是这个卓左车他自己给蕅益大师先陈白说,现在佛门所谓的乱相,就是这样子的。

那我们再来看,佛言:若人专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但是怎么样,如今弄虚头,逞精魂汉。一味胡言乱语,定不如真实参究念佛底人。

诸位,我们这几天一直也在讲这个话,这个话是极其清白简明,但是极其难信难解的,难信难解。首先我们要明白,讲了半天,到底什么是禅吗?我们常在摆弄禅,到底什么是禅呢?也把它叫中道实相,也常说叫本来面目,又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无一法不是禅。如果你能吃透无一法不是禅,那么就以一法,念阿弥陀佛,当体就是禅。

任何法皆是禅,念阿弥陀佛就是禅呀,你不要在上面再多一层,还要悟什么禅,此时此刻就是禅,对不对。那么既然此时此刻就是禅,一切法平等,你还有什么法能够上于念佛呢,因为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有比念佛还上的法吗?无有高下呀,还有什么法能够深于念佛,妙于念佛呢?

因为念佛就是禅,没有任何法能出于这一念,当体皆是禅,就没有高下,没有深、没有浅,没有妙、没有不妙,所以说你只要循着他,是名无上深妙禅,就可以了。这就叫禅。

当然念佛就是禅,不念佛也是禅,那我们现在要厘清一个什么呀,不念佛的禅,只能显性德,你永远尝不到,禅在那禅着,你禅不进去,你还在绑定的这个纠缠的缠中。如果你能够念佛,就等于说不仅仅在性德中已经一点儿都不少,修德上也将现前圆满。这才叫做是名无上深妙禅。

可是问题是什么呢?现在,你看一味的胡言乱语,就是讲禅的讲得太多了呀,动不动就拉个公案出来,还在那儿会意一番,什么光影门头,鬼窟活计,知见一堆,就是讲的这些,为什么呢?就在第六意识中打转转,弄虚头逞精魂汉,就是指的在第六意识里边,没有实证的功夫。你们想见个真实的事例,就是我,我就天天在干这个事情,没有实证的功夫,就在这儿说,那说来说去,还真的不如说老老实实去参究,或者念佛的人。

所以这个卓左车居士呢,他就出来一个知见,大家看,我们现在先可以,你考量一下这个知见对不对,他说什么,宁为上上人拨无净土,令悟土即心不应为中下人收作权乘,破坏真法

他就对蕅益大师说什么,这个话听起来也很可怕,说什么呢?宁可为上上根器的人说没有净土,为什么?破他的净土知见,令他当体开悟。就跟用这个休克疗法,直接说往死里治你,直接把你治活。悟万法唯心,既然万法唯心嘛,土即是心,心即是土,我们昨天也讲过了。

宁愿这样,就是宁愿我说乱来,把他引入正道,也不可以什么,为中下根的人,就是不可能开悟的人,还给他在第二山头,讨口舌,收作权乘,见不到实法。就是说宁愿说,说说禅呀,讲讲公案呀,让他结个缘,说不这样干。实际上这个意思就是说,宁缺勿滥,宁折不弯,这他自己的见解。你看就出来这种见解,就宁愿说拨说没有净土,希望把禅宗的这个根基给他保护好,也不希望说什么呢,为中下人收作权乘。

实际上他这里已经错开了,已经错开了。那么他给蕅益大师开始提问了,大家看,况法王于法自在,随时应机,自无陈见。何必依他古宿,扬禅抑净。

我们经典里面常讲到说,文殊师利法王子,大势至菩萨法王子,那说明这都是佛的法子嘛,那么佛就称之为法王,王就是自在的意思。世间的王,于人自在,随便他管,那么出世间的叫做法王,于法自在,住持法道的,大转法轮。

那么这里讲到的况法王于法自在,也是对蕅益大师的一种尊称或者赞誉吧。当然在当时的时代来讲,蕅益大师是特别能够配得起这个称谓的,为什么?因为蕅益大师确实是,就是最低最低啊,是大开圆解、明心见性的人。他自己说的嘛,他自己往生的时候给他的弟子们说,说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名字位,我们知道六即佛里边,理即佛,名字即佛,就是已经开悟了,大开圆解了。

大开圆解的人呢,他的知见就是跟佛已经彻底同步了,只不过佛已经到了尽头了,他开始知道迈步,就是这么个差别,但是所见的风景,来来回回,完全了然。他有一个什么功德呢,开了圆解的人,讲经说法,横说,竖说,歪着说,绝不会误导众生,能够导入正见,这个功德已经完全具足了。

所以你看他就给他说于法自在了,随时应机,自无陈见,就是你自己没有自己的东西,你不必记祖师爷们的这个,吃人家的牙慧,现成的语言,借几句出来,在这说,没有必要,所以不必依着说,曾经的人或者扬禅抑净,或者说净呀禅呀,各种知见吧,他的意思是这么个意思。

我们再往下看,越来越难了,这是开始正式乞法了,伏乞竖吹毛剑,击涂毒鼓,大转法轮。

这是开始对蕅益大师,还算是这个,你看伏乞,这算作是也有顶礼的意思。当然这里讲到的吹毛剑,和涂毒鼓,这是宗门下里面常用的一些公案。吹毛剑,有一个巴陵禅师呀,这个吹毛剑是他的三转语之一,就特别有名的一个公案,那么实际上就是等于说,智慧的宝剑一样,凌厉的见地树在这儿,你这个毛发呀,头发呀,在这上面,风一吹,弹过去,就断作两半了,意思这般若智慧呢斩断一切情见,一切见的知解,就这个意思。

涂毒鼓,就是鼓上面涂了毒以后,敲的只要声音传出去,听的人呢就死掉了,就比喻说一听以后,这个法鼓一击,那么烦恼呀这些鬼窟活计,前面讲的弄虚头汉,这些就死掉了。这也就是作狮子吼,这个意思。

大家来看他提的问题啊,那我们来学习这几个问题之前,大家一定要知道它的前提,也就是它的背景在哪里。

因为他提的问题已经是非常痛快了,很直接,但是它的背景是哪里呢,前面说了一句话是什么,佛言:若人专念阿弥陀,便是无上深妙禅。既然是佛言这么说,那么你就告诉我,但念阿弥陀的时候就是无上深妙禅,那么念佛人在念到深妙禅的时候,你给我回答一下,是个什么状态,怎么个深法,怎么个禅法,便是无上深妙禅,禅在哪里?所以大家看啊,开始问了。

第一问,如何是念佛门中,通身入理,向上一路,直踏毗卢顶上行作略?第二问,如何是学人初下手时,便离四句绝百非念佛?你看这都是讲的禅境,第一义谛境。如何是念佛人最后极则淆讹处,脑后一锤?连番轰炸。

你看,如果咱们平常就是简简单单拿个念珠,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度众生,是大慈悲父,什么大愿王,那从宗教情怀,我们都是听惯了这样的法。他这里直接就,你说但念弥陀就是无上深妙禅,那你告诉我,念佛的时候,正在念佛的时候,念佛门中,什么叫做通身入理,向上一路?

所以,诸位,讲到向上一路呀,向上一路,在禅宗来讲到,怎么说向上一路呢,不说的呀。人家说可说可传,便非真容,就不是那个东西,所以有句话叫做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学者劳形,如猿捉影,就像猴子去找它的,把它的影子捉住一样,这不可能嘛。向上一路。

所以你这会儿就给我说,既然念佛就是无上禅,你给我说,念佛的时候,什么是向上一路,直踏毗卢顶上行作略,毗卢遮那佛叫什么?叫遍一切处,就是所有我们佛教用语中,形容那个最清净的状态,最高的妙的那个究竟境界,所用语言里边啊,最到那儿的了,只能这么说,所以以前的公案里面也讲到说,去来不以象,动静不以形、更无一法可当情,直踏毗卢顶上行,就这个意思。所以他直接就把这些话拿出来了,说你就不要用什么呀,其他的祖师们的话了,祖师们的话我来问,大家看。

我那会儿听到一个对联,我特别喜欢,我那会儿的对联呢,现在还在我们佛堂里边,我还让四大寺的惟师父写了一幅对联,我裱起来,挂在那儿,叫曾以为超凡入圣,谁料知倾国倾城。好多这个来访的人都以为说,你怎么这儿贴了这么个对联,倾国倾城,好像形容女的貌美不知道的叫倾国倾城,说多愁多病的身,倾国倾城的貌。

我还每次给他们还很得意洋洋地讲,我说这个你们错会了,我说曾以超凡入圣,我们以为要怎么修,怎么去证,不管怎么样,超凡入圣嘛,谁料知倾国倾城,就是发现说,到处都是阿弥陀佛化现,到处都是观音菩萨应现显现的,来点拨来了,是这个意思。后来有的人还嫌我这个意思没到什么呀,没到毗卢顶上,人家给我说,你这个会得没会到头,你看这就是净土跟禅。他说怎么个没会到头,什么叫做曾以为超凡入圣,什么叫倾国倾城呢。说所有的凡情圣见全部倒塌了,这叫做倾国倾城,诶,言之有理,这叫做毗卢顶上行。所以你看人家就意思说,既然无上深妙禅,你把这个配合禅境给我解释一下,念佛的时候。

第二个更难,什么呢,如何是学人初下手时,便离四句绝百非?大家要知道,离四句绝百非的话,在教法上,也是中观般若里边最常用的一个,描绘中道实相,四句是什么呢?有、无,就是空、有,或者说亦空亦有,非空非有。

听起来这是个佛学概念,如果你要划到我们现实生活中,大家要知道,所有我们每天的起心动念,或者用语言文字的表达,都离不开这四种情状,一定会再落到这四种情状,就是空、有,或者亦有亦无,或者非有非无。所以说离四句绝百非,就是不断的否定,不断的否定,就一直要把它拿到那个劲儿上,禅的那个劲儿上。

所以你看他就说,既然已经是但念阿弥陀的话,就说明你一句阿弥陀佛念起来,就入到这个境界了,好,那你给我说一下,如何是学人初下手时,便离四句绝百非念佛?

最后又讲到说,念佛人念到最究竟最高的准则的时候,特别容易弄错的状态的时候,什么是最后极则淆讹处,脑后一锤,脑后一锤,就是警醒,最后把你给弄醒嘛,彻底让你转身嘛。所以你看他连轰炮,听起来好像还是伏乞,我跪在这里祈请,实际上这几个问题是非常刁钻的。

后面还讲到,从来宗门语句,壁立万仞。一涉净土,定属廉纤。就是说从来在禅宗的风格的话,你看这个壁立万仞就是很陡峭的山壁嘛,我们一般都知道,不论情见,干净利落,直上九宵,禅宗的风格不就这样。

你看禅师们都是这样,他只讲那个绝对高度,不说相对高度,所以叫壁立万仞。一涉净土,就定属廉纤,就是婆婆妈妈就开始了,确实是这样。

你像我们现在,我上次看到他们去东林寺参学,东林寺大佛那个净土苑,一进去有一个大匾,就上面写一个什么,回来吧,孩子!都是这种用情感,用情来摄你,用情来摄修,就净土就是这个风格。又说什么十劫呼唤呀,你看,我们昨天讲到彻悟禅师还写的,思着莲邦雨泪垂,他是这样的一种风格。

所以禅宗呢都是开门见山,净土就喜欢娓娓道来,这就是法门的风格,也是我们刚刚开始讲到的佛法之纲宗。每一个气质不同,你要懂得欣赏,不要说这一类的就漂亮,那一类的就显得很丑,不是这样子的,就跟人一样,要懂得欣赏他们的气质,你适合哪一种,没有对错,只有适合。但是他这里其实还有一种,还是有一点意思,就是禅宗高妙,净土拿不出手嘛,拿不出手嘛。

所以你看这里讲到说冀和尚,就是希望大法师您老人家,怎么样呀,将向来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等语,撇向一边。亲见如来境界,快说一番,震动大千世界

这问法的也会问,大家明白了,什么意思?就是说现成的话,你就不要说了,少来这套,我要听的是什么呢,听你自性流露。知熟的话不听了,放到一边去,把你自己心性中的见闻,借我所问的机缘,给我讲出来,声震大千。

以上的话,大家看看,这是一个居士所提出的问题。说实在的,我当时读的时候,读到这篇文章问答,特别觉得,哎呀,太畅快了,很法喜。但是逐字逐句去往过来贯的时候呀,就觉得太艰了,太涩了,就心力都跟不上。那跟得上的,自然有跟得上的,你看看蕅益大师怎么收拾他的,大家来看。

,蕅益大师开始答了,就是他问的已经够这个长话短说了,蕅益大师答的是什么呢,根本就不容他分说,宗乘与净土,二俱胜妙法。众生根性异,不免随机说

你看蕅益大师,第一个,他根本不给你留尾巴的,虽然他自己在净土上是偏弘、专弘,可是他并没有在法门知见上有偏见,一开始就说禅净两门,皆是殊胜、顿悟、微妙、难解之法。就是开悟跟往生嘛,对不对,悟后了,才能起真修,往生了,都能得不退,所以说两个都是殊胜,都是妙法,没有好坏。

我们常也讲到说,说禅净俱是胜妙法,它具体殊胜在哪里,微妙在哪里。诸位法师不知道有没有想过,就是这些都要为我们的笃定的信心服务的,为什么禅净两门叫做俱胜妙法呢?那我们今天时间关系,只说一点,就是它们这两个法门全部是什么,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来修的。

我此前那天在普济寺也讲,什么叫做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就是所有的法都是从方便入究竟,只有这两个法是什么呢,是直接把究竟转到方便上,从起步就用终点,拿过来用,作它的因,所以叫二俱胜妙法。你看禅宗是什么呢,把究竟当做方便,也就是说把本觉拿过来放到始觉位上,不再走了,当下就是究竟觉,就叫做顿悟。

那么净土也是从这个什么,它是从究竟起方便,但是它什么,它比禅宗更厉害,禅宗只以根本究竟,净土是以差别究竟作为方便,就是禅宗以真空作为方便来用,净土以妙有作为方便来用,就是直接把佛的功德,转为凡夫自己的功德。这就叫做二俱胜妙法。

所以大家看,我们常听过一句叫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就是这个道理。以果为因的时候,就叫见性成佛,是心作佛;以因即是果的时候,就是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是心是佛。就这么殊胜,就这么微妙。但是由于众生的根基不一样,怎么样啊,不免随机说,为什么,有的人是随信行的,有的人是随法行的,有的人就喜欢直接痛快,有的他就需要婆婆妈妈,你能怎么办呢。

有的人心比较勇猛,但是有的人心就比较怯弱,你像我就是最典型的怯弱者,为什么,如果这会儿,告诉我说,净土法门完全没用的时候,我就不知道,学佛就彻底没有希望了,这辈子成就不了。

所以《大乘起信论》里边,我们学的时候觉得说,是为心性怯弱者说,大家不要觉得说,一下子,怎么是给心性怯弱者呢,末法时代的人,没有不怯弱的,你要把这个搞懂。不免随机说。

那我们再往下看啊,你看,向上一著,非净非禅,即禅即净。才言参究,已是曲为下根。直接就把它给盖过去了。你还在这儿跟我说禅说净,我告诉你,如果是真禅的话,说实话,当时释迦牟尼佛拿着花笑,都是多余的,就这个意思。

虽然是大话,我在这里说大话了啊,但是这是正理。难道非要拿着个花,在那儿笑一笑,才叫禅吗,绷着个脸,握着个拳头,就不是禅了吗?所以说向上一路,就是单纯到无为至极,本来如此,到头了。没有一个禅相,也没有一个净相,没有一个禅想,也没有一个净想。

有禅有净、有相有想的时候,早已经不是向上一路了,因为你已经在禅净的分别上开始起动了,那么就实际上向下了,才言参究,已是曲为下根。所以这个已经第一句就交代清楚了。你看,实际上就是说,禅就是净土的禅,净土就是禅的净土,非禅非净,即禅即净,就是不能把禅取出来独立于净,也不能把净独立于禅,全是这个,就这个,一切法都是这个,世出世间法都是这个。昨天讲到马蹄无处避残红,但是问题确实我们有时候心性达不到这个,也没有办法。

所以大家看,从这一点来讲的话,他刚才讲到了宁为上上人拨无净土,为上上人还需要拨无净土吗,上上人一悟就知道其所以然,心土不二了,你有什么必要把他拨无净土呢?又说也不需要为中下人收作权乘,如果是上上根器的人,他就不会往中下上面去会,绝没有必要害怕他收作权乘。他的那个,刚才的那个问题里边已经有问题了,已经有问题了,所以说才言参究,已是曲为下根了呀。

那么唐宋以前的禅德呀,还就是大部分就一句半句就悟道了。你看在正法的时期,佛讲法的时候,你们读一下,你看,有什么方便吗?都是闻佛所说,即证什么果什么果,即证无生法忍,没有一点缓冲,都是当下就悟道,当下就相应了。

这个唐宋以前的也是这样,师徒间的传授都是以心印心,哪有什么实法,还需要参究呢。宋代以后,人根器就陋劣呀,你给他说,不思善不思恶是个什么东西,他不是思善就是思恶,做不到了。没有办法嘛,只好以毒攻毒,才有了参话头。所以叫才言参究,已是曲为下根。

后面讲到,果大丈夫,自应谛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你看我们昨天讲到,众生即佛,我们今天换个说法,烦恼即菩提,你敢不敢信。就此时此刻,你打妄想,一切的杀盗淫妄,真的烦恼就是菩提。谛信是心作佛,就所有我的起心动念,所有的这些一切现前境界,本身就是佛境,你敢吗?

我们现在只觉得说,哎呀,怎么一切境界皆是佛境,只有极乐世界才是佛境啊,无间地狱谁敢说是佛境呢?一切行履都是佛行,我们说布施、持戒、忍辱才是佛行啊,贪嗔痴怎么会是佛行?说一切的身口意皆是佛的智光显现,皆是佛的六通,三明六通。不敢呀,所以就不是大丈夫,大丈夫,他就敢信,现前就是佛,昨天我们讲到的,勘,管他三七二十一,只管喝酒,就这样,所以说你设一念与佛有隔,不名念佛三昧

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昨天讲的喝酒这个公案,你一念把喝酒这个公案给掰出来了,那么不名念佛三昧。念念相应,念念即是佛,这个念念即佛,不仅仅光是,当然这是其中的相上而言,念念相应,念念南无阿弥陀佛。还有一个,就是你念念知道当体一切即是佛境,它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

所以一旦你跟这个念念相应的时候,一旦不相应,为什么呀,无明就启动了,烦恼就分别了,在这个时候才开始什么呢,不名念佛三昧了,有了问题了嘛,一念与佛有隔了嘛。若念念与佛无间,何劳更问阿谁。就是说你如果念念已经打成一片了,已经信心落地了,这个万缘放下,已经放到头的话,念佛念得相续的已经执持起来了,不乱了,那你还有什么问题了吗?还要问说参究的是谁吗?

禅宗里面讲讲说,十字路口碰到亲爹了,诸位设想一下,假如果我们十字路口碰到亲爹了,你还要问,还有什么疑惑,哎呀,我是谁的儿子呀,谁是我的爸呀,还有这些问题吗?灯一开,满屋子都亮了,你还要问说,这是哪儿哪儿,是漆黑一片,到底这里是什么方向吗?彻底没有了。就这样。

所以你看说,故参究谁字,与摄心数息等,皆非净土极则事也。你看你不要小看净土法门,但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已经早不在你们禅宗说参究谁字上,谁还在这上面弄吗,对不对。参究谁字的时候,需要极力地提起来呀,要用功呀。

诸位要知道,有功在用的时候,就不是无功用行了,只有无功用行,才能无功用行我恒摧嘛,这不是论典里面讲的吗,有功用的时候,我就出现了啊,摧不了我执了,我执越来越浓了。包括你看摄心,就是把心摄住,好不容易才能出来一个境界,出来一个好像自己今天得了点功夫,那功夫就太拿不出手了,知道吧,那功夫跟贪嗔痴属于一个烦恼。

所以你看我们在学《楞严经》的时候,讲到什么叫首楞严定。首楞严定有一个什么特色,第一个,它不是引起定,不是说你怎么用功,死亢亢地在那儿引发出来了一个东西,它叫做天然妙定。所以你才言参究的时候,或者拼命的数息、摄心的时候,都不是净土的极则事,就不在净土的上上,但念阿弥陀便是无上深妙禅,不在那个里边了,就是这个意思。

那净土的极则事是什么呢?大家来看,净土极则事,无念外之佛,为念所念。无佛外之念,能念于佛。这才叫净土的极则事。大家这句话其实肯定常听,我们一般理解的来讲还是说什么,念念相应念念佛,对吧,念佛念得能所双忘了嘛。

念得正在念的时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起来,大家要知道,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起来的时候,各位法师,你会一下,当体就是圆顿的空假中三观。诸位,你看为什么叫空假中,即空即假即中,为什么。说白了,就是为了让你不生一念,只管念,只要你现前一念能够罩住,罩在这个南无阿弥陀佛上,即空即假即中,就现前了。就叫圆顿止观,一心三观,都不是次第三观了,诸位知道吧,这是一个法。

所以你但念的时候啊,就是怕你不但念。六祖说,但看《金刚经》便得开悟,重在这个但,不在这个念,知道吧。我们昨天讲了重在唯,不在于心,那么但念,念得任运无间的时候,就能所不二,就无心无佛了嘛,没有能念的我,没有所念的佛嘛。无念外之佛,为念所念。无佛外之念,能念于佛,当然这个还只是我们现前的功夫在进行的时候。

如果更广一点的,从理上而言,大家想,全体法界只有此一念,哪里有第二念?诸位,你们现在找一找,我们什么时候出现过第二念。我们常说,心外求法,心外求法,人是没有心外求法的本领的,知道吧。因为我们周遍法界,没有一法,能够出我现前一念心之外,你上哪儿去心外求法。包括我们说心外求法的时候,还在这个心内,还是心内的一法。那你想想,既然如此,全体法界更无念二,除此念外,念佛之外,还有佛为念所念吗?除此念佛的正念,还有别念能念于佛吗?念即佛,佛即念,但念阿弥陀。

所以你想想,正好是这一念能念之心,当体在念佛的时候已经就是什么,你看,正下手时,便不落四句百非,通身拶入。但见阿弥陀佛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

就这么一个法。你不要以为说我但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刻意把它修出来一个无上深妙禅。我纹丝不动,我只管在念的时候呀,本身已经一下子就离四句绝百非了,这不是我刻意使劲修出来的一个成果,是只要一念的时候,它当体的状态,全部都是这样子的,就这样。通身拶入。

所以大家看,我们还不太能够说,但见阿弥陀佛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但生西方极乐一佛国土,即生十方诸佛净土。此是向上一路。

什么叫向上一路,就是刚才讲的,直踏毗卢顶上行。好了,你既然说要来一个直踏毗卢顶上行,我就直接告诉你,什么叫向上一路,直见佛的常寂光土。清净法身,常寂光土,强名常寂光,强名清净法身,说常寂光土、说清净法身的时候,什么,已经是多余的了,已经向下了,我现在告诉你,但见阿弥陀佛一毛孔光,即是见十方诸佛法身现前。

所以大家想想,这个,你看祖师爷们害怕我们听不懂这个法,他怎么比喻的,我给大家把这个比喻现场说一下。他说什么呀,又讲到做梦这个比喻了,做梦比喻,他说做梦的人跟醒后的人是一个人,这个我们没有问题,都知道,现前想一想,就是这样。他说,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既然做梦的人跟醒后的人是一个人,所以应当做梦的人常忆念醒后的人,这是就是我们念佛修行。念了又念,忆了又忆,就是忆佛念佛,怎么样,大梦必定将醒,梦眼就大开了。

梦眼大开了以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才发现什么啊,原来能忆念之人,便是所忆醒时之人,就是原来弥陀念弥陀,就这样。问题是什么呢,做梦的时候,我们以为梦里面的境界,不知道有多少人,熙熙攘攘,利来利往,就像我们现在。但是醒后的时候呀,只有一个人在做梦。这就是十方诸佛如来,同一法身,所以叫做但见弥陀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但生西方极乐世界一佛国土,即生十方诸佛净土,这就叫向上一路,没有二话。这叫向上一路。

那我们看什么叫做淆讹公案呢,淆讹公案就是把他弄混淆了嘛,弄错了嘛,不明心地,不识心法嘛,还口口声声说什么,明心见性,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多少人被这八个字给害死了。唯心自性四个字给弄残了,弄残了,越是道人,越容易被弄残。

所以你看蕅益大师这里讲到说,若舍现前弥陀,别言自性弥陀。舍西方净土,别言唯心净土这是什么,淆讹公案,你错了也,认错了。

所以大家,有时候我们呀,所谓的虽然这么说,还是识不彻这个心。为什么会混淆这个公案,不明心地呢,就是我们还没有彻头彻尾的悟解这个,不要说证量,或者这个悟,开悟了,悟解这个唯心自性。

我们说一千道一万的说,周遍的心,无一法不是心,既然这个心,无一法不是心,性是本来存在的,不增不减的,那么难道西方极乐世界不在这个心中吗?弥陀教主不在这个本性之内吗?为什么一说求生西方的时候就说,你这是多余的,唯心净土呀,你到那儿去干什么,就把极乐世界给甩在心外了呢?

为什么一念阿弥陀佛的时候,本来就是佛嘛,阿弥陀佛是多余的佛,你为什么,自己就是阿弥陀佛,难道西方的阿弥陀佛不在自己的本性之中吗?所以你看,本来是正正好的公案,结果舍现前弥陀,别言有一个自性弥陀,舍西方净土,别言出来有唯心净土,这就叫心外求法,混淆公案。

所以这个禅净呀,自古就是争得没完没了。跟诸位讲,《来果禅师语录》里边,就为这个也断过官司。《来果禅师语录》怎么说呢,说念佛人呀,就是禅和子说这些念佛的,老实念佛的,怎么说呢。

说念佛的人呀,你一辈子,心向外驰求,不知佛在心里,终日念佛终是佛念,说你就不知道能念的是谁,假如果你果然回光返照,突然大悟说,才知道说,哎呀,原来弥陀就是自性,极乐尽是唯心,你连这个道理都不懂吗,这是禅和子呵斥念佛的。

来果禅师当时就断这个公案的时候就说了,说什么呀。说分东分西,这是没有开悟的人才做的事儿,那么你这么说净土,就保准你老兄没有开悟。为什么,既然已经开悟了,那么你就知道说,还有什么内有什么外,你还用说是向外驰求吗,外就不离内呀,那么既然外不离内,内心念佛,何离开外了吗?念西方极乐世界的佛,就离开内了吗?你看来果禅师,这是明眼人嘛,所以说真正念佛者,当心佛一如,忘内忘外,无东无西,而不妨宛然东西,炽然往生。东西不相往来,东西炽然往生。所以自古这个禅净,常说是一家,就没办法过日子。哎呀,这就是净土的极则事,混淆公案。

所以你看什么叫脑后一锤呢,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此是脑后一锤。

这个话听起来说,怎么倒(腾)到这儿了,大家看,为什么三贤十圣住的是果报土呢,因为他们还有修有证,还有修证的概念,所以只能往九法界最高处走,入不了佛境。只有佛才是一念不生,《四十二章经》讲到了嘛,说供养罗汉不如供养菩萨,供养菩萨不如供养佛,供养佛不如供养什么,供养无修无证无这个无那个,最后就彻底什么都没有一之人,那才叫真佛,那才叫真佛。

所以这里为什么叫做脑后一锤呢,就是说彻底把佛法,世间法也走到尽头了,把佛法也走到尽头了,到了这个地步,泯灭了世间法佛法了,断除了我们对佛法的最后一丝依靠,也就是禅宗讲的贴肉布衫,最难透脱那一关。

你像现在我们没什么信仰,不修行的也就罢了,反而有信仰特别苦修的,你现在给他让他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他害怕呀,受不了,所以这就叫脑后一锤。就是最后到那个点儿上了,砰地把你一下子给你彻底击碎,倾国倾城。断除最后那点儿,到这个时候才叫什么,无有东西,才是真正的净土,这才叫极乐才现前了呀,这才极乐现前。

所以我们说到极则事的时候啊,说什么极则事啊,我也跟别人,有一次有意思,弄起了。说起这个什么话题来着。说起还俗的一个不太妙的话题,说起还俗不太妙的话题了,引了大家看过《西游记》里边唱的一首歌,唐僧呢到了女儿国,这个女儿国的国王看上唐僧了,舍不得走了,叫他御弟哥哥。

然后就不断地引诱他,说什么,说什么王权富贵,怕什么戒律清规,说只愿天长地久,与我意中人儿紧相随。那我们一般听起来的话,哎呦,谁敢这么,唐僧给吓得浑身都发汗,对不对,看了一眼,马上就心动了,这就是没有到这个极则事,脑后一锤之处。你要是脑后一锤来看这个法的话,说什么王权富贵,就是舍世间法。怕什么戒律清规,就是断出世间见,就这样。

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愿天长地久,才是当体就是不生不灭现前的佛性,天长地久。与我意中人儿紧相随,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这样。所有的修法汇总处就这么一个,这就叫向上一路,这就叫毗卢顶上踏,这就叫混淆公案没有混淆,这就叫脑后一锤。所以说但念阿弥陀佛,千真万确,确确实实是便是无上深妙禅。

所以蕅益大师这么排山倒海,一气呵成,畅快淋漓,最后给他回应了,说你说,一说禅宗的话,就是什么,万仞高山,一说净土就婆婆妈妈,我现在且问你,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谁敢收作权乘。

谁敢说《华严经》是方便法吗,《华严经》叫一乘别教呀,大顿之法,谁敢说《华严经》是权法呀。忆佛念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谁敢说《楞严经》是不究竟?那是修行的百科全书宝典,你看他老人家,把这个大后台给引出来了。那如果你连这种话都接受不了,那我就不跟你论了,为什么,你不信佛法了呀。

忆佛念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谁谓定属廉纤。但是蕅益大师也没有忘本,你看他老人家最后的开示,实际上,我们今天讲了一天的玄妙高妙,最后才说了,真正的净土行法,还得从头做起,怎么样呢,但能深信此门,要信,信从是西方有世界名曰极乐,阿弥陀佛正在说法。

依信立愿,要信彼佛国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依愿起行,要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要随缘念佛,尽量念佛。我们已经倒退到这种地步了,哪怕实在不行,你一天早上要个十念法,你总得念起来。

念念流出无量如来,大家想,念念流出无量如来,这就是一多相即嘛,广狭无碍嘛。

遍坐十方微尘国土,转大法轮,照古照今,非为分外。大家看,为什么一念就能够流出来无量如来,念念遍坐十方微尘国土,转大法轮,照古照今,还说非为分外,非为分外是什么意思,还没有出我们现前一念心之外,为什么?

因为万法唯心。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到了这个地步,你还问我说,怎么说来着,快说一番,震动大千世界。你到这会儿何止震动大千世界,整个华藏世界海,无非就是现前一念而已。

所以最后把他收拾了一通,看他也可怜,为什么?完全知见没开,说得高妙,就跟那个,还有一位特别喜欢提问题的,大家去看一下,有一个叫曹鲁川的居士。在莲池大师的时代,他也跟莲池大师也是辩,说你这么大的高僧大德,你为什么就要弘扬净土,说你《华严》这么精通,你为什么不弘扬《华严》。

然后给莲池大师就是长篇大论去发信,发难,最后把莲池大师逼急了,说我老和尚不说你吧,你知见错误,恐大家跟着一盲引众盲,说跟你斤斤计较吧,恐人家说我犯斗诤,跟你一个居士在这吵得没完没了。最后说了,说我还是说一说吧,说来说去,都把他给说住了。

说住了以后,最后也没有客气,老和尚说,说你不要再跟我说了,为什么,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僧衲家事,你根本不知道衲子本分是什么,所以也可怜你。

欲知衲僧家事,不妨借中峰一偈,通个消息,偈曰,这我就不讲了,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在座的诸位大德法师,诸位大德师太们,或者诸位大德居士们,你们自己悟去吧。

禅外不曾谈净土,须知净土外无禅。两重公案都拈却,熊耳峰开五叶莲。我也不知道什么意思,大概是花开正当时吧。

好,今天就到这里,三天的法供养完毕。

谢谢诸位,阿弥陀佛。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寂静法师:越诉苦越苦,越抱怨越怨 寂静法师:越诉苦越苦,越抱怨越怨

寂静法师:心在哪里,命就在哪里 寂静法师:心在哪里,命就在哪里

证严法师:关闭贪欲之门 证严法师:关闭贪欲之门

寂静法师:因为会得新造业,呼吁大家写戒邪YIN贴不要描写细节 寂静法师:因为会得新造业,呼吁大家写戒邪YIN贴不要描写细节

证严法师:为善当及时 证严法师:为善当及时

寂静法师:帮助高考产生奇迹的几个秘诀 寂静法师:帮助高考产生奇迹的几个秘诀

无论好人坏人,念佛十声也能去净土世界吗? 无论好人坏人,念佛十声也能去净土世界吗?

庄慧法师:恭诵《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之因缘 庄慧法师:恭诵《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之因缘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佛菩萨用清净心,六道凡夫用散乱心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佛菩萨用清净心,六道凡夫用散乱心

皈依修学手册:三皈依讲义--宏泰法师 皈依修学手册:三皈依讲义--宏泰法师

证严法师:神射手的王子 证严法师:神射手的王子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证严法师:守空锅的老夫妇 证严法师:守空锅的老夫妇

道伟法师:在禅堂里,有会用功的,也有不会用功的 道伟法师:在禅堂里,有会用功的,也有不会用功的

道西法师:到底应该念南无阿弥陀佛还是阿弥陀佛 道西法师:到底应该念南无阿弥陀佛还是阿弥陀佛

印祖故事:法师病重弟子疑,问疾劝念观世音 印祖故事:法师病重弟子疑,问疾劝念观世音

净土法门:复须忍耐内外荣辱 净土法门:复须忍耐内外荣辱

净土法门:念佛是第一善,念阿弥陀佛是善中之善 净土法门:念佛是第一善,念阿弥陀佛是善中之善

净土法门:自己度自己 净土法门:自己度自己

净土法门:念佛必须要念成习惯 净土法门:念佛必须要念成习惯

农历正月初一,恭迎【弥勒菩萨圣诞】慈颜常笑,纳天容地,愿人间变净土 农历正月初一,恭迎【弥勒菩萨圣诞】慈颜常笑,纳天容地,愿人间变净土

净土法门:我们一旦发心,阿弥陀佛立刻知道! 净土法门:我们一旦发心,阿弥陀佛立刻知道!

放生仪轨:净土法门最简单的两种放生仪轨 放生仪轨:净土法门最简单的两种放生仪轨

寂静法师:你绝对不知道吃饭都能改善你的家庭和事业 寂静法师:你绝对不知道吃饭都能改善你的家庭和事业

寂静法师:生命重要还是成绩 寂静法师:生命重要还是成绩

寂静法师:让你事半功倍的改命方法 寂静法师:让你事半功倍的改命方法

只有净土念佛才是能够成就解脱往生极乐世界吗? 只有净土念佛才是能够成就解脱往生极乐世界吗?

寂静法师:爱,不是牺牲和委屈!爸爸妈妈,你们爱对了吗 寂静法师:爱,不是牺牲和委屈!爸爸妈妈,你们爱对了吗

寂静法师:父母如何有效的与孩子谈判 寂静法师:父母如何有效的与孩子谈判

往生极乐的菩萨:若何修行净土窍门信愿行--学佛网 往生极乐的菩萨:若何修行净土窍门信愿行--学佛网

寂静法师:您一个人在房间会不会吃肉呢? 寂静法师:您一个人在房间会不会吃肉呢?

寂静法师:一个让家庭财富事业统统改变的方法 寂静法师:一个让家庭财富事业统统改变的方法

寂静法师:原来送礼也有这么大的学问,不会送礼,不如不送 寂静法师:原来送礼也有这么大的学问,不会送礼,不如不送

临命终时只要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净土吗?就能罪业消除吗 临命终时只要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净土吗?就能罪业消除吗

98 岁春婆婆何以能预知时辰,往生净土? 98 岁春婆婆何以能预知时辰,往生净土?

天神说:因为你劝人修净土窍门,功德很大,再次延长你寿命 天神说:因为你劝人修净土窍门,功德很大,再次延长你寿命

能杰法师:童蒙止观 能杰法师:童蒙止观

承远大师生平及净土思想 承远大师生平及净土思想

佛像一定要请法师开光吗 佛像一定要请法师开光吗

为什么要移民到极乐净土 为什么要移民到极乐净土

净土弘法的第一步 净土弘法的第一步

净土法门的本质特点——感应道交 净土法门的本质特点——感应道交

蕅益大师:大病初起求生净土(六首) 蕅益大师:大病初起求生净土(六首)

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无量佛国净土,为何只求生西方极乐 无量佛国净土,为何只求生西方极乐

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者 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者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净土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净土

寂静法师:金榜题名的秘诀 寂静法师:金榜题名的秘诀

致出家法师的一封信 致出家法师的一封信

为什么很多人很难相信净土法门 为什么很多人很难相信净土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