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锡永居士: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四章 如来藏 1 何谓如来藏

2020-09-19 更多文章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四章 如来藏(1)

1 何谓如来藏?

如来藏不是一个实体,只是一个境界。这个境界,在凡夫称为识,在圣者则称为智。

在《密严经》和《胜鬘经》中,明白指出,如来藏是佛智、如来藏是智境。因此,根本不存在有自性、无自性的问题。[注1]

任何形式的生命,都有自己的心识境界。一切事物与现象是客观存在,而心识却是主观的,由主观的心识,执持客观的事物,从而心识中转起一个境界,这个境界便即是“识境”。这个识境,有自性呢、还是无自性呢?

当然是无自性。譬如觉得美与丑,那只是心识的觉受,不能够说觉得美时,心识有美性;觉得丑时,心识有丑性。

然而凡夫却将无自性的心识境界,当成为有自性的实体。我见到、我听到、我嗅到、我尝到、我触到,于是色声香味触便都统统成为真实,其实这所谓真实,无非只是自己的心识境界(色声香味触界),并非客观的现实。

由于这个缘故,《楞伽经》说,凡庸者便落在相(nimitta)、名(nama)、分别(vikalpa)里面来认识事物。

相、名、分别三者实互相联系。当内识缘外境时,转起一个行相,我们就将行相当成是外境的实相。由是起分别,便建立了名。我们再在名上起分别,由是便有了一个概念,人于是又由概念去理解事物的相,这时候,便连心识上的行相都受到歪曲,人连行相都不能如实而见,所见的无非只是概念的反射。

岭南有一种花卉,叫刺桐花,尖尖的花蕾沿着长长的柔枝而结,远望过去,很像一群人坐在龙船上。百十花枝伸展,便彷佛端午节时的龙舟竞渡,所以刺桐便有一个土名,叫龙船花。

每当刺桐花开,人就觉得热闹,奸像端午节就快来临的样子。当年庶祖母卢太君一见小院刺桐花开,便说:“快要包粽子了,你看,花神都划龙舟了。”可是当时笔者虽在稚年,见到刺桐花心中却不快乐,那是因为读过一位谪宦文人的两句诗:“岭南春尽无嘉卉,镇日刺桐花下行”。他落寞贬官,沿着南雄道入岭南,沿途只见刺桐,不见桃李,大概由刺桐的刺作感兴,便写下这两句苍凉的诗。你看,这就是名言分别了,同一样的花,庶祖母对心识行相的觉受是热闹,而笔者却是落寞,两种境界何等不同,只刺桐却自己如实生长,几曾有理会看花人的心识境界。

所以当人一落于名言的边际,所见到的便只是名言分别相,这时候,心识境界便给看成为有自性了,山有山性、水有水性、花有花性。甚至不同的山有不同的山性,所以泰山雄伟、桂林的山则清幽;不同的水有不同的水性,所以黄河澎湃,岭南的珠江则涴延;不同的花亦有不同的花性,所以牡丹富贵,黄菊则可延年。

佛家并不是不容许这样的建立,但却须指出,由这样建立而成的自性,其实并非事物的自性,只是相、名、分别。

《楞伽经》由是又建立正智(samyagjnana)与如如(tathata),这即是圣者的心境,称为智境。

当我们能离相、名、分别来对待事物时,这便已经是智境,初地菩萨触证真如,即开始领悟无分别智,那智境即名为如(《楞伽》称为“如如”)。

所以《楞伽》所说的“五法”:相、名、分别是识境;智、如如是智境。

这些,跟如来藏有甚么关系呢?

所谓智境,便即是如来藏智,有时又名为如来藏空智。

但“如来藏”这个名言,却非完全等同如来藏智,它的定义是,在智境上覆障着识境,如是的一个境界,便名为如来藏。因此《胜鬘经》才会说——

如来成就过于恒沙具解脱智不思议法,说名法身。

世尊,如是法身不离烦恼[缠],名如来藏。

世尊,如来藏者,即是如来空性之智。[注2]

如来成就无数不思议法(数量比恒河沙粒的数目还要多),具解脱智,是名法身,因此法身亦无体性。这法身不离烦恼缠,才名之为如来藏,那就即是如来空智不离烦恼缠而成如来藏境界。

在这样的定义下,假如将如来藏看成是本体,烦恼缠看成是外加于如来藏上的污染,那就落于相对缘起的层次,亦即如来藏与烦恼缠相对。当这样理解时,就会执著名言,认为如来藏是说“真常”了,因为经说如来藏有四种功德:常、乐、我、净,倘如是一个本体而具备这四种特性,那不是“真常”是甚么?

再推理下去,就说“真常”是将法身建立为真实,是“自以为空过来的人”,由空转出个不空,所以是错误的思想。

这就是依名取义的例子了。一切如来藏系列的经典,都明说如来藏是智境,只不过这智境受识境覆障,虽受覆障,而如来藏却并未因此有所改变,常乐我净四种德性都未因受覆障而变异,这说的仍然是一种境界,几时有将如来藏看成是本体呢?

这好比我们说,由浮云形成一片晚霞,落日的光辉并不因浮云而有所变异,而且,正因为有浮云的缘故,才能反射出璀灿的霞彩,落日的光辉亦由是而显现。

在这里,落日好比法身、日光好比如来藏、浮云好比烦恼、霞彩好比烦恼缠(由烦恼而生的识境)。由于落日不离霞彩而显现它的光辉,所以《胜鬘》说:“法身不离烦恼缠”;由于无论霞彩怎样变异而日光其实不变,所以《胜鬘》说:“如来藏常住不变”。

因此在这里,根本没有本体与自性的问题存在,我们要修证的只是落日的光辉而不是落日——行者修证的只是佛智(如来藏),而非修证佛身。

《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以下略称《智光庄严经》)说——

如来法身,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以此为体,如镜中像,[始为]世间所见。[注3]

这就即是说,法身唯藉烦恼缠这识境而成世间显现,其显现有如镜中像,亦即有如我们例子中的霞彩,然后才为世人所认识,因此,此即智境藉识境而成显现。

所以全部问题仅在于是否执持识境为真实,如果偏执,便落于生死轮回。

《胜鬘经》说——

世尊,生死者依如来藏。……

世尊,生死者依如来藏之名而说(此句据《藏要》本校勘)。世间言说,故有死有生,死者诸根坏、生者新诸根起,非如来藏有生有死。[注4]

用我们的例子来说,便是霞彩有明灭,非日光有明灭。如是相对而认识日光,即由生死而认识如来藏这种智境。

当我们这样认识如来藏时,其实是落于相对缘起,例如日光与霞彩的相对。深一层次,则应由相碍缘起来认识。

这时候,实有两个层次的认识。

一个层次,看成浮云是对落日的相碍。这就是“他空见”(他空大中观)了。佛的法身不空,外加于法身上的障碍(不是污染)则空,由是而说他空,因此,修证就是这么一回事,只须遣除障碍,便自然能现证佛身。

这是将佛的身智混淆了:虽然佛身不离佛智,佛智不离佛身(落日不离光辉、光辉不离落日),但凡夫所能修习的又如何能为佛身呢。所以这层次的相碍不究竟,由是其离相碍便亦自然不究竟。

另一个层次,看成霞彩是日光的变异,局限于浮云而成霞彩(局限于烦恼而成烦恼缠),这已经是相碍,因此,修证便是这么的一回事:现观烦恼缠的变异,而现证如来藏的无变异性,这就即是现证诸佛的密意(密智)。

这便即是“了义大中观”。

这个看法,亦即是弥勒瑜伽行的修证。弥勒教法即由无变异来现证圆成自性相。世亲《三自性判定》说——

能现之似现 必为无所有

以实无变异 圆成即可知

偈颂说的,就是这重意思。因此现证如来藏,便即是现证圆成自性相。

这里须注意的是。我们自始至终说的是境界,从未说过任何本体,所以初地菩萨触证真如,即是触证圆成自性相,是即触证如来藏。在我们的例子中,即如看破晚霞的变异相,从而现证落日余晖的随缘示现,而大日光华则从无变异。

《智光庄严经》说——

随诸众生种种信力,如来示现种种异身。[注5]

这即是随缘示现。这并非日光变异,而是随缘(如风与云)示现为霞彩变异。种种示现是诸佛密意庄严,亦如霞彩是日光的庄严。

说到这里,何谓如来藏,便已经很明白了。

由于如来藏可依识境而显现,所以,我们便可以由重重缘起来看如来藏。于超越一切缘起时,如来藏是如如不动而具有功德的诸佛境界,显现为周遍法界的生机,即是它的功德;于落相碍缘起时,如来藏是离一切相的密智,以受烦恼缠障碍故,示现为种种相,如月受影碍,示现为圆缺相;于落相对缘起时,如来藏是不受杂染的心识境界,阿赖耶则是受杂染的心识境界,由是变现种种相;于落相依缘起时,如来藏是本初清净的心性,一切由攀缘外境而生的烦恼,即是客尘。

必须由重重缘起来认识如来藏,才能对它了知,由是才不会将经论断章取义,歪曲了佛施设如来藏的真实义。

《密严经》为如来藏建立三义(依《藏要》本引)——

一者、如来常住,恒不变异。以如来是观行境故。这即是用佛智(观行境)来定义如来藏的无变异。

二者、如来藏是涅槃界,犹如虚空不可坏灭。此如虚空中,风衢鸟迹不可得见。

这是用空性来定义如来藏无体性。喻如虚空中不得见吹风的轨迹、飞鸟的足印;若于沙地上,便有风衢鸟迹可寻。

三者、无论有佛无佛,如来藏性常住,名“法住性”、“法界性”、“法尼夜摩性”(法决定性)。

这即是说如来藏性恒时周遍一切界,离时方范限而常住于一切有情。

上来三义,已经是离诸相碍而说如来藏。由前二义,可以说如来藏清净;由后一义,可以说如来藏大平等性。清净大平等性是诸佛密意(密智),亦即如来藏性。

若依宁玛派的说法,虚空喻是说如来藏的空性,由尽离缘起是故为毕竟空;常住是说佛智功德,恒时周遍,故一切界皆具足生机,是为大乐;无变异则说乐空双运的境界,虽周遍大乐(生机)而无变异,虽无变异而能周遍。此境界尽离缘起而不离缘起,故是唯一。

这即是如来藏的究竟义。所以假如要用四个字来表征它的义理,不应将之定义为“真常唯心”,实应依究竟义,名之为“乐空唯一”。

关于究竟义,下来尚当有说。

注释

1 此如《胜鬘经》所言(依求那跋陀那译):

“圣谛者,说甚深义,微细难知,非思量境界,是智者所知,一切世间所不能信。何以故?此说甚深如来之藏。如来藏者,是如来境界。”

此中“非思量境界”指智境(如来藏),“思量境界”即识境。

《大乘密严经》亦言(依地婆诃罗译):

“如来常住恒不变易,是修念佛观行之境名如来藏。”

佛经中并没有说如来藏为“本体”,亦没有说之为“真常”,仅说之为佛内自证智境界。

2 《大宝积经·胜鬘夫人会》,大正·十一,no.310,页677b。

3 依昙摩流支译,大正·十二,no.357,页240c。

4 依求那跋陀罗译,大正·十二,no.353,页222b。

5 大正·十二,no.357,页240c。

2024-02-04 21:55
本站主题以弘扬中华国学文化为主,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站观念,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会立即屏蔽或根据要求修改或删除处理,联系邮箱 amituofo7@vip.qq.com

居士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崇慈法师答:请解释一下居士受过五戒和菩萨戒以后,在参加佛事活动时身上披的“衣”和出家人披的“衣”有什么 崇慈法师答:请解释一下居士受过五戒和菩萨戒以后,在参加佛事活动时身上披的“衣”和出家人披的“衣”有什么

陈士东居士:求是斋品茗谈 陈士东居士:求是斋品茗谈

宣化上人: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尤其是在繁忙中 宣化上人: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尤其是在繁忙中

觉真法师:宿命论是什么意思?缘起可破除宿命 觉真法师:宿命论是什么意思?缘起可破除宿命

智敏上师:智敏法师答:有时这样想:一切法缘起所生,所以自性本空。缘起即性空。「我」是空,一切法亦是空,空性无有上 智敏上师:智敏法师答:有时这样想:一切法缘起所生,所以自性本空。缘起即性空。「我」是空,一切法亦是空,空性无有上

道清居士:你能分清农历和公历吗? 道清居士:你能分清农历和公历吗?

黄念祖居士:往生不是死亡的时候,而是生命的开始 黄念祖居士:往生不是死亡的时候,而是生命的开始

王化坤居士念佛往生纪实 王化坤居士念佛往生纪实

第四章 后语 第四章 后语

恒强法师:在家居士的健康生活 恒强法师:在家居士的健康生活

第四章 已逝的父亲和儿子对我说话(2) 第四章 已逝的父亲和儿子对我说话(2)

达照法师:缘起大悲咒 达照法师:缘起大悲咒

智谕法师:缘起法泛谈 二、诸法悉由缘起现 智谕法师:缘起法泛谈 二、诸法悉由缘起现

倓虚法师:何谓佛法_何谓佛教_何谓佛学_何谓学佛 倓虚法师:何谓佛法_何谓佛教_何谓佛学_何谓学佛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缘起的原始要终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缘起的原始要终

周安士居士:欲海回狂 周安士居士:欲海回狂

自序——水莲缘起 自序——水莲缘起

海云继梦:重重无尽法界缘起 海云继梦:重重无尽法界缘起

体方法师:缘起非断灭 解脱非自了 体方法师:缘起非断灭 解脱非自了

昌臻老法师2005年6月答西昌居士问 昌臻老法师2005年6月答西昌居士问

黄念祖居士:依教奉行 黄念祖居士:依教奉行

黄念祖老居士:三世因果,忏罪念佛 黄念祖老居士:三世因果,忏罪念佛

果宏居士:警察与小偷 果宏居士:警察与小偷

宣化上人:你以居士的身份,就不应该说这种过 宣化上人:你以居士的身份,就不应该说这种过

黄念祖老居士:从初一到十五,念一句佛号等于念十万句! 黄念祖老居士:从初一到十五,念一句佛号等于念十万句!

一个真实的怪病缘起的因果故事 一个真实的怪病缘起的因果故事

许止净:许止净居士家念佛脱离匪难 许止净:许止净居士家念佛脱离匪难

佛经中关于居士应该远离YIN女(JN)的开示 佛经中关于居士应该远离YIN女(JN)的开示

明华居士:你还在算命吗?您可知道算命是邪命? 明华居士:你还在算命吗?您可知道算命是邪命?

明华居士:你在朋友圈积福还是造恶? 明华居士:你在朋友圈积福还是造恶?

紫云居士: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 白话批注(三) 紫云居士: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 白话批注(三)

紫云居士: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大日经)卷七.供养次第法中真言行学处品第一白话注解 紫云居士: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大日经)卷七.供养次第法中真言行学处品第一白话注解

紫虚居士:楞严经不是伪经(一) 紫虚居士:楞严经不是伪经(一)

曾琦云:因喝酒连犯五戒的居士 曾琦云:因喝酒连犯五戒的居士

紫虚居士:学佛感言一则 紫虚居士:学佛感言一则

紫虚居士:大佛顶首楞严经 第八卷 紫虚居士:大佛顶首楞严经 第八卷

佛恩居士:走近佛教 第八章 善待人生 佛恩居士:走近佛教 第八章 善待人生

玄奘精神 第28节:第四章 将倔进行到底(7) 玄奘精神 第28节:第四章 将倔进行到底(7)

玄奘精神 第22节:第四章 将倔进行到底(1) 玄奘精神 第22节:第四章 将倔进行到底(1)

方伦居士:初级佛学教本 第三十二课 五浊恶世 方伦居士:初级佛学教本 第三十二课 五浊恶世

方伦居士:初级佛学教本 第三十四课 三十七道品 (一) 方伦居士:初级佛学教本 第三十四课 三十七道品 (一)

方伦居士:初级佛学教本 第三十课 劫及世界成坏 方伦居士:初级佛学教本 第三十课 劫及世界成坏

方伦居士:中级佛学教本 第三十三课 俱舍宗 (二) 方伦居士:中级佛学教本 第三十三课 俱舍宗 (二)

凡夫居士:安乐集白话(四) 凡夫居士:安乐集白话(四)

凡夫居士:安乐集白话(六) 凡夫居士:安乐集白话(六)

谏议彭汝霖居士悟道因缘 谏议彭汝霖居士悟道因缘

谈锡永: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四章 如来藏 5 如来藏九喻 谈锡永: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四章 如来藏 5 如来藏九喻

唐普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第四章 般若总持 第二节 真言 唐普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第四章 般若总持 第二节 真言

范古农答:何谓四禅。 范古农答:何谓四禅。

林崇安:缘起「三是偈」的解说 林崇安:缘起「三是偈」的解说

范古农答:何谓九次第定。 范古农答:何谓九次第定。

黄念祖老居士谈怎样忍辱:六忍 黄念祖老居士谈怎样忍辱:六忍

骂声闻众像饿鬼 五百居士堕鬼道 骂声闻众像饿鬼 五百居士堕鬼道

在家居士的几大误区,你有吗? 在家居士的几大误区,你有吗?

魏承思: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四章 中国佛教教育 魏承思: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四章 中国佛教教育

逸尘居士:禅定指要 十三、加行阶段的功法 (下) 逸尘居士:禅定指要 十三、加行阶段的功法 (下)

逸尘居士:禅定指要 九、用《楞严经》的思想来指导修定 逸尘居士:禅定指要 九、用《楞严经》的思想来指导修定

沈家桢:金刚经的研究 缘起 沈家桢:金刚经的研究 缘起

文公杨亿居士悟道因缘 文公杨亿居士悟道因缘

提刑吴伟明居士悟道因缘 提刑吴伟明居士悟道因缘

黄念祖:《谷响集》-答信摘抄(答C居士) 黄念祖:《谷响集》-答信摘抄(答C居士)

第三卷 第四章  十二处也虚妄(下) 第三卷 第四章 十二处也虚妄(下)

尚书莫将居士悟道因缘 尚书莫将居士悟道因缘

第十一卷 第四章 论修行方法 第十一卷 第四章 论修行方法

四种出现修行偏差的居士,你身边有吗? 四种出现修行偏差的居士,你身边有吗?

在家居士不小心犯戒后,应当如何进行补救? 在家居士不小心犯戒后,应当如何进行补救?

明安法师:如来藏是什么意思_如来藏的见解 明安法师:如来藏是什么意思_如来藏的见解

慈母李锦萍老居士往生纪实 慈母李锦萍老居士往生纪实

佛陀曾经为居士讲解比丘戒吗 佛陀曾经为居士讲解比丘戒吗

佛教老居士虔诚念佛预知时至 佛教老居士虔诚念佛预知时至

丁炳文居士 丁炳文居士

厚观法师: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七节 中道——中论与中观 厚观法师: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七节 中道——中论与中观

佛陀教您居士应当如何持家 佛陀教您居士应当如何持家

《金刚经》 江味农居士校正本 《金刚经》 江味农居士校正本

采宝船返航遇险,居士自杀救众人感动天帝救他活命 采宝船返航遇险,居士自杀救众人感动天帝救他活命

传玲居士:弟子的真实经历,让我真实体会到因果不虚 传玲居士:弟子的真实经历,让我真实体会到因果不虚

什么叫“四大”?何谓"四大皆空"? 什么叫“四大”?何谓"四大皆空"?

大安法师:居士:怎样才能做到时时快乐,天天快乐?怎样才能排除害怕的心理? 大安法师:居士:怎样才能做到时时快乐,天天快乐?怎样才能排除害怕的心理?

最简单的三皈依典礼-若何授三皈五戒居士仪轨 最简单的三皈依典礼-若何授三皈五戒居士仪轨

警惕学佛老居士 “所知障”的危害 警惕学佛老居士 “所知障”的危害

印光大师:与方圣胤居士书 印光大师:与方圣胤居士书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三节 何谓法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三节 何谓法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在家居士如何在生活中修行? 在家居士如何在生活中修行?

佛门礼仪常识:居士戒律与礼仪 佛门礼仪常识:居士戒律与礼仪

佛门礼仪常识:居士入寺规矩礼仪漫谈 佛门礼仪常识:居士入寺规矩礼仪漫谈

法苑谈丛:(二)祖庭 第四章、佛教的胜迹 法苑谈丛:(二)祖庭 第四章、佛教的胜迹

陈大惠居士在丁嘉丽居士家中念佛共修时,眼前出现了16行偈 陈大惠居士在丁嘉丽居士家中念佛共修时,眼前出现了16行偈

从观世音菩萨接引赵玉胜居士说起,为何我们看不到佛菩萨? 从观世音菩萨接引赵玉胜居士说起,为何我们看不到佛菩萨?

放生指南:在家居士放生要注意什么_在家居士如何放生? 放生指南:在家居士放生要注意什么_在家居士如何放生?

藏洋居士:戒色记第六章之年轻人请你记住邪淫危害 藏洋居士:戒色记第六章之年轻人请你记住邪淫危害

大孝王锡璠居士是这样助念送母亲往生极乐的--学佛网 大孝王锡璠居士是这样助念送母亲往生极乐的--学佛网

十支居士八城人经 十支居士八城人经

印祖故事:住大顶侍大士香火,磨石碑明开山缘起 印祖故事:住大顶侍大士香火,磨石碑明开山缘起

达真堪布:老居士绕不过的关口 达真堪布:老居士绕不过的关口

夏莲居老居士的外甥安闲往生纪实——到此方知功不唐捐 夏莲居老居士的外甥安闲往生纪实——到此方知功不唐捐

第85集 何谓“七情六欲”?为何要戒“七情六欲”? 第85集 何谓“七情六欲”?为何要戒“七情六欲”?

第81集 在家居士组成团体共修如不如法? 第81集 在家居士组成团体共修如不如法?

一经四咒简介,传承与缘起 一经四咒简介,传承与缘起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