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辉法师:倡导佛教慈悲平等理念 实现人类世界持久和平

2020-07-19 圣辉法师

自家宝藏-如来藏经语体译释

自序

绪论 一、如来藏思想 二、如来藏经宗旨 三、经题及译者

经文译释 一、说法因缘 二、如来神变 三、萎花有佛喻 四、群蜂绕蜜喻 五、糠糩粳粮喻 六、金堕不净处喻 七、贫家宝藏喻 八、庵罗果种喻 九、弊物裹金喻 一○、贫贱丑女怀轮王喻 一一、铸模内金像喻 一二、劝持本经功德无量 一三、释尊因地与如来藏经 一四、圆满

附录一大方等如来藏经 ---------------------------------------

自序

如来藏的思想,是最受汉藏两系大乘佛教所信受的,虽于近代善知识之中,对于如来藏的信仰,有所批评,认为是跟神我思想接近,与阿含佛法的缘起性空义之间有其差异性,认为那是为了接引神我外道而作的方便说,甚至是为使佛法能生存于神教环境之中而作的迎合之说。我相信善知识的研究,有其资料的客观性、有其剖析的正确性,但我更相信如来藏思想,并不违背缘起的空义,而具有其宽容性。

近年来,我有多半的时间是在指导禅修,我主张,汉传佛教的遗产,也应该受到重视及弘扬。因为今日世界的佛教,多系日本的禅及西藏的密,南传上座部系的佛法,则比较保守,深度及广度也不易被世界环境普遍认同。这三系的佛法,最早被介绍到西方社会的是南传锡兰(现名斯里兰卡)系的上座部,印顺长老指出那是上座部下分别说系的赤铜鍱部;次早传入欧美社会的是日本净土真宗及禅宗,最晚是藏传佛教的密宗;汉传佛教到达欧美,早于藏传佛教,略晚于日本的佛教,由于语文人才缺乏,知识层的僧俗四众不多,所以迄今未见有大起色,这不是因为汉传的佛法不够好。而不论日本的禅,西藏的密,都跟如来藏的信仰有关,因为有其适应不同文化环境的弹性,比较容易被各种民族所接受。

中国佛教号称有大乘八宗,汉印两地的诸大译经三藏,把印度大乘三系的中观、瑜伽、如来藏经论,大量地传入汉地,最受中国欢迎而能发扬光大的,还是跟如来藏相关的宗派,教理方面的天台宗及华严宗,实修方面的禅宗及净土宗,尤其是禅宗,几乎成为一支独秀;其他各宗则并未形成教团而普及,反而是由出身于禅寺的僧侣,从事于天台及华严的思想研究。至于非如来藏系的中观及瑜伽,在汉地虽也有人研究,唯有少数的思想家当作哲学探讨,并未发展成为普及化的教团,也许是曲高和寡,也许是跟本土文化,比较难以融合。

日本的佛教,早期自朝鲜半岛输入,后来直接由汉地输入,原则上就是中国佛教的延伸。日本没有接受中观的佛教,虽然在奈良时代由中国输入了瑜伽的法相宗,却始终只有法隆寺维系着法脉;至于其他日本诸宗各派的佛教,不论是传统的或者是新兴的,都跟如来藏的信仰相关。

因此我敢相信,适应未来的世界佛教,仍将以如来藏思想为其主轴,因为如来藏思想,既可满足哲学思辨的要求,也可满足信仰的要求,可以连接缘起性空的源头,也可贯通究竟实在的诸法实相。

实相无相而无不相,法身无身而遍在身,便是无漏智慧所见的空性。佛性、如来藏、常住涅槃等,其实就是空性的异名。佛为某些人说缘起空性,又为某些人说众生悉有佛性,常住不变,但是因缘法无有不变的,唯有自性空的真理是常住不变的。有了无我的智慧,便见佛性,见了佛性的真常自我,是向凡夫表达的假名我,并不是在成佛之后,尚有一个烦恼执着的自我;那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无住生心」的一切智心,绝对不是神教的梵我神我。

我于解释佛性如来藏时,会介绍如来藏缘起观。由于阿含佛法的菩萨,仅是成佛之前的佛,佛法的解脱道,只要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在家人最高可证三果,死后生五净居天,然后便得解脱;出家人加修梵行,最高可以即身证得第四阿罗汉果,得解脱入涅槃,却未说人人皆可以成佛。能得解脱固然已经够好,但尚不能圆满佛法众生平等的原则。《大般若经》虽也标明庄严国土、饶益有情的菩萨殊胜行,并未说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法华经》的〈常不轻菩萨品〉说:「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佛性如来藏思想已呼之欲出,但还未曾明说。《华严经》说释尊成佛道之初,便见大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也是肯定佛性如来藏的前驱。直至《大涅槃经》才明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始将佛道的慈悲平等,普及到一切众生;不论已经学佛或未学佛,不论有佛出世说法或者无佛出世说法,任一众生身中的如来宝藏是永不变质的。这样的说法让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的希望,纵然完成究竟的佛,必须经过长劫亲近诸佛,但修行菩萨道,总是给所有的众生「身中有佛、心中有佛」的自信。

如来藏思想能使发心菩萨,愿意接受一切众生都是现前菩萨未来佛的观念,也能使发心菩萨,愿意尊敬、尊重每一个人。若能将顺、逆两种因缘的发动者,都看作是顺行菩萨及逆行菩萨,也就能将在苦难中失去的亲友,视作菩萨的现身说法,帮助自己改变对于人生的态度。因此,我们要推动人间净土的建设工程,佛性如来藏的信仰就太重要了。

我在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及佛学研究所,都曾讲《中观论颂》、《唯识三十颂》及净土学、禅学等;在美国东初禅寺也曾为二十多位东西方弟子讲过《中论》、《成唯识论》、《八识规矩颂》。同时,我也于台美两地讲过天台的教观、华严的五教章;如来藏系的《圆觉经》、《楞严经》、《大乘起信论》,则讲过好多次。

我还曾讲说了基础佛法的四圣谛、四正勤、五停心、四念住、六波罗蜜等,也解说注释了《八大人觉经》、《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等基本经典,以及《心经》、《金刚经》、《无量寿经》、《法华经》、《维摩诘经》等大乘经典。而我的基础佛法是《阿含藏》与《律藏》。可以说印度的大乘三系、中国的大乘诸宗,我都有涉猎,虽不能算是专家,亦不算是太外行了。其中我自己受用最多的、弘化最好用的、也最能被大众接受的,还是如来藏的信仰。因此我以语体文译释了这部《如来藏经》。

我的语译,是依据经文前后的文义,作明朗的表达,不会脱离经文原意,也未必逐字直译。

我的注释,不是佛学辞典式的名词经文特定文句的解释,而是采取短篇文章式的叙说及论列,同时也着眼在实践方面的时代适应。例如我在注释贪瞋痴三毒条下,便将法鼓山于西元一九九九年推出的心五四运动,配合着说明;否则,古往今来注释经文的善知识已经够多,何必又要多我一个呢!

由于《如来藏经》是如来藏思想系列经典中的最主要者之一,尤其即以如来藏为其经名,且以极浅显易懂的九则譬喻,为其全经的骨干,平易近人的表达方式之中,含有众生身中本具佛性如来宝藏的胜义。故于象冈道场主持四十九日默照禅七期中,赶日赶夜地完成了这册小书。

二○○○年六月十九日于美国象冈道场

绪论

一、如来藏思想

印度佛教的发展,依据印顺长老分析,共有三期:1.佛法,2.大乘佛法,3.秘密大乘佛法。在这三期之中,亦各有分段与流派。第二期的大乘佛法,有初期的大乘佛法及后期大乘佛法。初期大乘佛法的经典是指《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维摩经》等。后期大乘佛法的经典,除了有被编入《大般若经》、《华严经》、《大宝积经》、《大方等大集经》等大部圣典之外,其他主要都是阐扬如来藏思想的系列经典:1.《大般涅槃经》的前分十卷,2.《大方等如来藏经》,3.《大法鼓经》,4.《央掘魔罗经》,5.《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略称《胜鬘经》),6.《不增不减经》。

如来藏系列经典,虽被目为后期的大乘佛法,对于发展中的佛教来说,影响极为深远,不论是西藏的瑜伽行中观派,中国的天台、贤首、净土、禅宗等,都富有浓厚的如来藏思想,甚至印度的唯识学派,也受有如来藏的影响。也可以说,凡与后期大乘佛法相关的,其特色便是如来藏的信仰,相信一切众生皆有本来清净的如来智慧功德法身。

二、如来藏经宗旨

《如来藏经》在后期大乘佛法中,是比较早出现的,现存汉文有两种译本:1.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大方等如来藏经》一卷,2.唐不空三藏译《大方广如来藏经》一卷。均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文字略有出入,内容大致相同。

从《如来藏经》的说法因缘来看,应系受到《华严经》思想的启发,印顺长老的《印度佛教思想史》一五六页说:「《华严经》初说毗卢遮那佛的华藏庄严世界海;世界与佛都住在莲华上,华藏是莲华胎藏;莲华从含苞到开花,莲实在花内,如胎藏一样;等到华瓣脱落,莲台上的如来(莲蓬上的莲子),就完全呈现出来。《如来藏经》就是以莲华萎落,莲台上有佛为缘起。」

《如来藏经》的内容,相当单纯,全经以九种譬喻,说明众生皆有佛性如来之藏,让大家知道,一切众生虽被烦恼覆盖,迷失了成佛方向,而其「如来之藏,常住不变。」所谓九种譬喻为:1.萎花有佛,2.蜂群绕蜜,3.糠粳粮,4.不净处真金,5.贫家宝藏,6.庵罗果种,7.弊物裹金像,8.贫女怀轮王,9.铸模内金像。

在此九喻中的第一萎花有佛喻,是说释迦世尊以神力变现的无量数千叶莲花,花叶萎谢了,莲胎藏内的无量数如来,便显现出来,这是如来藏的根本譬喻。因为「如来观察一切众生,佛藏在身,众相具足。」此与《华严经》所说,佛观大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是一致的;《大般涅槃经》所说的众生皆有佛性,也是相同的。

三、经题及译者

《大方等如来藏经》简称《如来藏经》,晋译为《大方等如来藏经》,唐译为《大方广如来藏经》。「方等」与「方广」,都是泛指一切大乘经典。明末蕅益智旭的《阅藏知津》卷二云:「方等亦名方广」,「始从《华严》,终《大涅槃》,一切菩萨法藏,皆称方等经典。」元照的《阿弥陀经义疏》也说:「一切大乘,皆以方等实相为体,方谓方广,等即平等。实相妙理,横遍诸法,故名方广;竖该凡圣,故言平等。」

方广的梵文毗佛略(vaipulya),隋代吉藏的《胜鬘宝窟》卷上本的解说:「方广是大乘经之通名也」,「理正方,文富称广;又一乘无德不包曰广,离于偏邪称方。」本来在《阿含藏》中十二分教旧译十二部经的第十一,也名方广,是指宣说方正广大真理之经文,所以方广一词,通用于大小乘经,然在称为方等部经典之时,便界定成为大乘经典。因此有些大乘经典,便会冠上一个「大」字,称为「大方等」或「大方广」,例如《大方等大集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来藏经》先后二译,即分别用了大方等及大方广的两种尊称,表示此经是方等部中最上乘的经典。

「如来」的梵文是多陀阿伽陀(Tathāgata),乃为佛的十种尊称德号之一,「如」是究竟真实,到处如此,永远如此;「来」是本来如此,不来不去,不生不灭,是缘起性空的如实觉悟者。原始佛教的如来,就是王子乔答摩成道的释迦世尊人间身。

依据《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一二说,释迦佛有多种尊号:「或名释迦牟尼,或名第七仙,或名毗卢遮那,或名瞿昙氏。」因为佛在「菩提场中,始成正觉」,便以佛神力见到了「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可见示现于法界的毗卢遮那佛,与坐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的释迦牟尼佛,是同为一身而随缘应现,这是「如来」的原始意义。到了佛灭之后,渐渐出现了佛的二身说,除了人间身的释迦牟尼佛,将普现一切众生前的佛,名为法身的毗卢遮那佛。然后又发展成为佛的三身说:1.应化身(nirmā
#7751;a-kāya)的 释迦佛,2.法性身(dharma-kāya)的毗卢遮那佛,3.功德果报身(sa
#7747;bhoga-kāya)的卢舍那佛。

本来,在《金刚经》中已说到,不应以三十二相的人间色身而见到如来,应于音声及物质的肉身之外,依佛说的缘起性空,不执着形相的智慧之眼,即可见到如来。那是不来不去、不生不灭的智慧法身,所以称为如来。不论有佛出世或无佛出世,只要具备了无漏的智慧之眼,便能与佛一般,可以看到佛的法身徧在,那就是如来。

「如来藏」的梵文是tathāgata-garbha,藏是胎藏,语源出于梨俱吠陀的金胎(hira
#7751;ya-garbha)神话,如来藏则是指众生身中,皆有如来;或可说一切众生本是如来,只是尚在胎内,没有诞生。这可使人生起信心,愿意修学佛法,以期早成佛道。《法华经
#8231;方便品》说:「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华严经
#8231;梵行品》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都能鼓舞人心学佛成佛,因此而有即身成佛、立地成佛、顿悟成佛等的信仰,流行起来。

由于胎藏源出婆罗门教的外道教典,它有真我或神我的意思,《涅槃经》的「常乐我净」,也是指的如来藏,所以《楞伽经》卷二就明白的说:「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不过,大乘佛法的如来藏,不是神我,《胜鬘经》及《不增不减经》说如来藏是众生与佛、生死与涅槃的一切法所依,也就是依如来藏而成立一切法。所以如来藏和法身(dharma-kāya)、法界(dharma-dhātu)、自性清净心(prak
#7771;iti-pari
#347;uddhi-citta)、清净真如(pari
#347;uddha-tathatā)、佛性、众生界、佛界等同一内容。

《胜鬘经》进一步说,如来藏有两种性格:1.空如来藏,是指如来藏出离烦恼,2.不空如来藏,是指如来藏中本具如来功德。《大般涅槃经》卷七说:「佛法有我,即是佛性。」又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央掘魔罗经》则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我。」《不增不减经》也说:「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如此说来,如来藏就与婆罗门教典中的神我(ātman)不相同了。

「经」的梵文是修多罗(sūtra),异译有修路、修单罗、素怛缆、苏怛罗等,意译契经,有契理合机之意。原本是线的意思,世间用线缝布成衣、穿花成串,佛法则以修多罗贯穿圣教,令正法久住世间而不散失坠落。

「经」在佛教圣典中,有总别二义,总义为一切大小乘经藏,名为《素怛缆藏》,与《毗尼藏》、《摩得勒迦藏》,合称为经律论三藏。别义则是属于十二分教的第一类,是将一切经的体裁和题材,最先分作九类,后来增列为十二类。不论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修多罗或素怛缆,都被列为第一类,是经典常用、必用的散文体,跟偈颂体的韵文对比,修多罗的契经被称为长行。直接用散文宣说的法义,便称做契经,意谓契理契机的经典。

大乘经典中,多半会采用长行之后有偈颂,名为重颂,或在长行之间有孤起颂,名为讽颂。引用故事性的题材,则为因缘、本生、本事,借喻说明法义的文字名为譬喻,问答辩论法义的文字名为论议,共分有十二类,新译十二分教,旧译十二部经,也就是契经所用的十二种文字类别。并非每一部经都具备十二类,例如《如来藏经》,在经律论三藏之中,属于契经藏的一种,此经的文字表达,则用了长行及偈颂的两种体裁,以及譬喻方式的一种题材。

「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佛陀跋陀罗(Buddhabhadra)译为觉贤,是印度迦毗罗卫的释迦族人,于姚秦之世由南方的交趾乘船来华,到长安与鸠摩罗什过往论法,深受罗什器重,《梁高僧传》卷二说罗什「每有疑义,必共谘决。」可见觉贤是一位德学兼优的大善知识。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年(西元四一八年)觉贤于道场寺受请翻译六十卷本的《华严经》。迄宋文帝元嘉六年(西元四二九年),以七十一岁高龄圆寂时为止,他一共译出经律论三藏圣典,凡一十五部一百十有七卷,这部《如来藏经》,也是其中之一。

《如来藏经》的文字,看来浅显易懂,其实也有甚深的义理之处。以下将用分节与分段方式,进行译释,每段各有三项:1.本经原文,2.语体译义,3.名词及文句注释。若遇经文中没有必要注释之点,便省略第三项。

经文译释

一、说法因缘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宝月讲堂,栴檀重阁。成佛十年,与大比丘众,百千人俱。

这段经文的形式,是各部经典共通使用的,古代注经家们都解释为「六成就」。是结集经典时的制式用法,即以「如是」,向大会的会众取信;以「我闻」,表示向结集大会诵出此经的阿难尊者,亲闻佛曾如此说的;以「一时」,表示佛陀说出此经的那个时间;以「佛」为说法主释迦世尊;以「王舍城」等地名、建筑物名,表示佛陀说出此经的场所;以「与大比丘」等,表示佛陀说法时的当机对象。

语译

就是这样,我阿难亲自听闻到的,那时的释尊佛陀,正在王舍城外的耆阇崛山中,处于宝月讲堂的栴檀楼阁。当时的佛陀,已成道十年,佛陀世尊与百千位大比丘众,聚集在一起。

注释

一时 在佛典中的时有两种:1.以世间共同使用的时间为实时,梵文称为迦罗(kāla),2.以剎那生灭的分位为假时,梵文称为三昧耶(samaya)。佛教经论中所用的「一时」,都是三昧耶时,《律藏》中的朝、午、夜等,则用迦罗时。

佛 是大觉者,小乘经中一共只有过去七佛,大乘经中则有十方三世无量数佛。《阿含经》中只有人间身佛,大乘经中则有化、报、法的三身佛,化身佛之中又有人间身而具足三十二种大人相的佛,以及应现十法界各类众生身相的佛。此处是指人间身的释迦牟尼佛。

王舍城 梵文是Rāja-g
#7771;ha,为中印度摩伽陀国的首都,佛世该国的国王是频婆娑罗,乃为释尊成道后赴鹿野苑途中,先去说法化度国王的地方。

耆阇崛山 梵文是G
#7771;dhrakū
#7789;a,王舍城被五山围绕,其中最高大者,位于王舍城的东北,即名耆阇崛山,意为鹫峰,山顶似鹫,当地人称之为鹫头山。《法华经》卷五的〈寿量品〉,将之译为灵鹫山,而有「时我及众僧,俱出灵鹫山」,「于阿僧祇劫,常在灵鹫山」的偈语。

成佛十年 是指出佛陀宣说此经时的年代,在一般的大小乘经典中,很少有这样肯定的标示,所以比较特别。《律藏》中则于开始制戒,就说是佛陀成道后六年。

与大比丘众 比丘梵语bhik
#7779;u的旧译,玄奘的新译为苾刍,意译为乞士、除士、除馑男、熏士、道士等。

依据僧肇《注维摩诘经》卷一的解释是:「比丘秦言或名净乞食,或名破烦恼,或名净持戒,或名能怖魔。天竺一名该此四义,秦言无一名以译之,故存义名焉。」僧肇是罗什的弟子,精通梵汉两种语文,他以为比丘的梵文一名,含有四义,所以没有恰当的汉文名词可以转译,便用音译了。

释尊说法,在《杂阿含》中的许多短经,或对一人说,或对多人说,或对集会的大众说。一般而言,《阿含经》多对人间身的僧俗四众弟子说,那就是出家的男女二众,名为比丘及比丘尼,在家的男女二众,名为优婆塞及优婆夷。到了大乘经中,由于听众成员不限人间身的僧俗四众,听众的数量动辄就有无量无数,除了人间身的四众声闻弟子,必有来自此界他方的大菩萨众,甚至还有大量的诸天鬼神等众,因此,便将说法的大会名为海会,例如宣说《阿弥陀经》时名为弥陀海会,《法华经》的灵山海会,《华严经》的华严海会。《如来藏经》的会众,也有三大类:一是百千位声闻相的大比丘众,二是此界他方的大菩萨众,三是天龙夜叉等八部鬼神。

所谓「大比丘众」,是说这些比丘,皆是已证得四种声闻果位的圣人众,故在不空三藏的译本中,在「大苾刍众」的文句之下,接着尚有一段形容介绍的文字,说他们都是「有学无学,声闻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皆得自在,心善解脱。」并且列举了大迦叶、三迦叶、薄俱罗、离波多、舍利子、大目犍连、憍陈如、阿难陀等大声闻众的名字。

菩萨摩诃萨,六十恒河沙,皆悉成就大精进力,已曾供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皆悉能转不退*轮。

语译

伟大的菩萨圣众,有六十条恒河沙的数量那么多,他们都已成就了大精进力,他们已经供养了百千亿那由他数的诸佛,他们都已能转不退转的*轮。

注释

菩萨摩诃萨 梵文Bodhisattva-mahā-sattva,意为伟大觉悟的众生。声闻自求觉悟之道;菩萨自觉觉他,然亦有其道果的等位高下,凡是初地以上的圣位菩萨,即被称为菩萨摩诃萨,菩萨是觉有情(众生),摩诃萨是大有情(众生)。

恒河沙 梵文ga
#7749;gā-nadi-vāluka,新译殑伽沙。恒河是印度东北的大河,是印度的三大河流之一,发源于喜马拉雅山的南部,沿路汇集大小无数的支流,向东南奔流五百里,然后与波拉马波脱拉河会合,流入印度洋。恒河流域一带,是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的大平原,数千年来,是印度文明的中心,佛教以及许多的印度哲学家,都以此一流域为发祥地。印度民族,便将此恒河视为神圣。

大乘经典中常以恒河沙来形容数量的众多,原因是其他河流没有恒河那样源远流长而且沙细又多,加上释迦世尊游化人间,就在恒河两岸。《大智度论》卷七,对此有如下的说明:「恒河沙多,余河不尔。复次是恒河是佛生处、游行处,弟子眼见,故以为喻。……诸人经书,皆以恒河为福德吉河,若入中洗者,诸罪垢恶,皆悉除尽,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识知,故以恒河沙为喻。」一个恒河沙数已是无量,何况现有六十恒河沙数的大菩萨众,云集来会的场面了。

大精进力 精进是六波罗蜜的第四波罗蜜,精进力是三十七道品之五力内的第二力。是以信、精进、念、定、慧的五根,能生一切善法;五根增长,对治邪信、懈怠、邪念、乱想、三界诸惑,称为五力。大精进力,则为兼摄五根五力的精进波罗蜜,策励自己,勇猛不懈怠,修行一切善法,伏断一切恶法。此处因系指的是初地以上的圣位菩萨,奋力修持悲智双运、难行能行的菩萨万行,永不疲厌,绝不退心,故名大精进力。

已曾供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 供养诸佛是大乘菩萨行的必修功课之一,基本的菩萨道,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基本的成佛之道是以智慧心断除烦恼,以大悲心成熟众生,以六度四摄,透过利人来成长自己。为了感恩诸佛说法的功德,为了见贤思齐学习诸佛的福慧庄严,所以要对诸佛称赞、礼拜、供养,并且在佛住世之时要请佛说法,当佛涅槃之前要请佛住世,这些都是菩萨行者必须做的。佛在《法华经》中,处处赞叹供佛功德,每为弟子授记,便说各自于当来成佛之前,将要供养多少数量的诸佛。意思是说,若要成佛,先当逐一于无数诸佛之前作供养人,以财物、体力、心力等修种种供养,甚至如《法华经》及《梵网菩萨戒经》中鼓励以烧身、烧臂、烧指等供养诸佛,才是真的精进。此在声闻法中是被禁止的极端苦行,但于菩萨行中,是受鼓励的难行能行。站在人间身的立场,应该禁止烧身的苦行,则是不必怀疑的。

那由他 梵文的nayuta,是一个很大的数目,相当于汉文的亿,而此亿有三等:十万、百万、千万,在佛典中各派论师之间,亿数也有多少不等,一般的汉文化中,多是以十万为一亿,此在《一切经音义》卷三,就是如此解释。现代人所说的亿,是一万万。

悉能转不退*轮 是说以下经文中所介绍的那些大菩萨们,都是已位阶初地以上的法身大士,已得无生法忍,已登三不退转之中的第二行不退位。所谓三不退是万劫修因至十住位为「位不退」,入初地位为「行不退」,八地以上为「念不退」的无功用位。

不退转的梵文是阿鞞跋致(avaivartika),其位次在各派论师间虽有不同的见解,大致说是得无生法忍的初地以上大菩萨。因为初地以上的大菩萨,自己已得行不退转,到了八地以上念不退的大菩萨,已能显现佛身,为法身大士说法,转不退*轮。由于以下的经文所举诸大菩萨,都是八地以上乃至十地满足最后一身即将补处佛位的等觉菩萨,所以都能转不退*轮了。

*轮的梵语是dharmacakra,是一种譬喻。印度传说中的转轮圣王,能随轮宝飞行空中,所到诸国,兵不血刃,都会不战而降,接受轮王的仁政统治。佛所说法,其威力亦如轮宝,所到之处,众生得闻,便能消灭一切恶不善法,离苦得乐。若有众生闻其名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

语译

如有任何一位众生,得闻其中菩萨摩诃萨之名者,便能于无上的佛道,再也不会退转失落了。

注释

闻其名者 是由听闻得知如许菩萨摩诃萨中的任何一位名号,而念彼菩萨所修法门功德,乃至如《法华经
#8231;普门品》所示,仅念菩萨名号,就能有愿必成,有难必脱,有苦必离,何况能够得闻六十恒河沙数的菩萨名号。

无上道 梵文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uttara-samyak-sam.bodhi),是佛智之名,译作无上正遍知、无上正真道,是真正徧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其名曰:法慧菩萨、师子慧菩萨、金刚慧菩萨、调慧菩萨、妙慧菩萨、月光菩萨、宝月菩萨、满月菩萨、勇猛菩萨、无量勇菩萨、无边勇菩萨、超三界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香象菩萨、香上菩萨、香上首菩萨、首藏菩萨、日藏菩萨、幢相菩萨、大幢相菩萨、离垢幢菩萨、无边光菩萨、放光菩萨、离垢光菩萨、喜王菩萨、常喜菩萨、宝手菩萨、虚空藏菩萨、离憍慢菩萨、须弥山菩萨、光德王菩萨、总持自在王菩萨、总持菩萨、灭众病菩萨、疗一切众生病菩萨、欢喜念菩萨、餍意菩萨、常餍菩萨、普照菩萨、月明菩萨、宝慧菩萨、转女身菩萨、大雷音菩萨、导师菩萨、不虚见菩萨、一切法自在菩萨、弥勒菩萨、文殊师利菩萨。

注释

以上经文中,共列四十九位大菩萨圣号,在不空三藏的译本中,列举四十六位大菩萨圣号,多半只是汉译用字上略有不同,例如无量勇健菩萨及无边勇健菩萨,比起觉贤三藏译本,多一个「健」字。又如以香悦吉祥菩萨及吉祥藏菩萨,换取觉贤译本的香上首菩萨及首藏菩萨。又以慈氏菩萨及曼珠室利童真菩萨,换取觉贤译本的弥勒菩萨及文殊师利菩萨。这些仅是(唐以前的)旧译与(唐代的)新译所用文字不同,内容则同。唯于不空译本中,在举出诸大菩萨名号之后,接着有「而为上首」四字,为觉贤译本所没有的。表示这些大菩萨,是六十恒河沙菩萨的先导者,或是悲智的果位最高者,所以称为上首,也站在最靠近说法主释迦佛的法座。其中为我们最熟悉的是观音、势至、弥勒、文殊等四大菩萨,但不知何故未见《华严》、《法华》、《维摩》、《楞伽》等诸大乘经中常见的如普贤等诸大菩萨。如是等六十恒河沙菩萨摩诃萨,从无量佛剎,与无央数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俱,悉皆来集,尊重供养。

语译

像以上这样伟大的菩萨们,有六十恒河沙数那么多,都是从十方无量数的佛国净土前来与会;跟他们同来的,尚有无法计算其数目的八部天神等众,一齐聚集到释迦世尊所在的耆阇崛山,尊敬隆重地奉上了他们各自的供养。

注释

无量佛剎 剎是剎土,是梵语差多罗(k
#7779;etra)的讹略汉文音译,意为国土,「佛剎」便是佛国净土,十方无量诸佛,每一尊佛,都各有一个成熟众生的国土,每一国土的范围,称为一个大千世界,每一个大千世界,不一定都有十法界众生。释迦所教化的国土,名为娑婆世界,含有六凡四圣的十法界众,其他诸佛国土,有的也具足十法界,有的虽是人天凡圣同居,唯没有地狱、饿鬼、异类傍生的三恶道众生,不像娑婆世界具有欲、色、无色的三界,称为五趣杂居地。例如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没有三界,只有莲邦,虽有各类彩色的鸣禽,却都是佛力化现,不是业报使然的异类傍生,所以相对于娑婆世界的秽土,名为净土。

大乘经中的十方无量诸佛,各有佛的名号及国土的名称,经中列举的佛号及佛国名,大概仅有数千个,佛教徒们最熟悉的,恐怕不出十个,纵然每天读诵《阿弥陀经》六方诸佛中的三十八尊佛号,平常对于那些佛的印象恐怕也是模糊的。

在中国佛教徒的信仰中,除了释迦牟尼佛,大概仅能信赖西方的阿弥陀佛,临终之际,来接引往生极乐国土;有了灾难及健康的问题,便祈求东方药师琉璃光佛,消灾、植福、延寿、平安、吉祥,却很少有人关心药师佛的琉璃光净土是怎样的一个环境了。

所以,无量佛剎,是存在于对佛经的信仰中,并不在人间的生活中。大乘经典中所载大法会上的无量大菩萨众,来自十方诸佛国土,对于凡夫而言,也仅是信仰,而无从亲见;若有凡夫与会,亦是如聋如盲,听不到、看不见。应该说,那些大菩萨众,不是人间身的肉眼能见,他们没有物质的实体,也不占空间位置,既然都是初地以上的法身大士,当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的五分功德为身。

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 其中以天众及龙众为上首,故称为天龙八部,或名为八部众。这是佛教摄化了印度原有宗教所信的群神,予以整合归类,成为八大类的护法群神,称为护法诸天的八部众。

天 梵语提婆(Deva),义涵很广,通常指的是三界一共二十八个等级的天帝、天臣、天子、天民;但提婆一字,也包含了鬼神的全部。习惯上,凡是善类的诸神即名为天,恶、不善类的诸神便称为鬼。因此而有地居天及空居天之分,色、无色界为空居天,欲界的四天王天及忉利天(亦名三十三天),是地居天,在人间世各种皈信了佛法,护持三宝的鬼神及畜神等灵界众生,也都被称为地居天。

一般的概念中,天界众生虽涵盖三界,但狭义的天,其实多指欲界的四天王天及忉利天,是地居天的范围;色界及无色界属于禅定天,虽有大梵天及魔天,会请佛说法,会扰乱大修行人,但与人间接触的机会极少。此处经文中天龙八部的天众,以经中的常例,也多是指空居天的梵天众、地居天的忉利天众、四天王天众,而忉利天及四天王天的天众,都是手持金刚的夜叉像。

忉利天主释提桓因,即是夜叉众中最高的夜叉王,夜叉之中高德者善行者称为天,低层者行不善者,称为鬼。其他诸部,都是高层天众忉利天及四天王天的扈从者,或飞行于空中,或沉潜于水中,或居住于地面的深山大泽,当在有佛出世正法住世之际,便亲近佛法,护持三宝。

有些场合的八部众,他们本身就是诸佛菩萨的化现,例如唐译八十卷本《华严经》的〈世主妙严品〉中,除了天龙八部众是诸大菩萨,连一切山、河、海、水、火、草、稼、风、云、昼、夜等的守护神,也都是已经「安立一切智道」的大菩萨。另如《法华经
#8231;陀罗尼品》中,有十名罗剎女及鬼子母等,也同声说咒,永远护持受持读诵《法华经》者,那也是大菩萨的化现。以此类比,来集于《如来藏经》说法大会的八部众,应该也是初地以上的大菩萨了,若系凡夫层次的鬼神等众,是无法参与的。

这种特色,也就是通俗化的大乘佛教,不论是什么形相的什么身分,凡是接受、护持、弘通、现身说法的,都可能是菩萨摩诃萨。因此我于西元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台湾大地震发生后,就对许多人说:「罹难者都是菩萨的现身说法,是我们的老师,救了我们的下一代。」

龙 梵文Nāga,为畜类的水中之王,有时行云布雨于空中。

夜叉 梵文Yak
#7779;a,新译为药叉,例如《药师经》中的十二药叉大将,便是夜叉,是飞行于空中的鬼神,为飞天的一种。

干闼婆 梵文Gandharva,意译为香阴,他们唯依嗅闻香臭之味作为五阴之身,是帝释天的音乐神。我们在敦煌的壁画及云岗的浮雕中,都可看到成群的乐队演奏图,或坐或飞或倒立,或弹或吹或打击,便是干闼婆众了。

阿修罗 梵文Asura,旧译为无酒,新译为非天、无端正,此一部众,福报如天人,德行不像天人,故名非天。男性形貌丑陋,女性容貌美艳,男修罗众常与帝释天战斗,而又每战必败,躲入大海,或入藕孔。若皈信佛法,则为护法之神。

迦楼罗 梵文Garu
#7693;a,译为金翅鸟,亦名大鹏,两翅伸展,相去有三百三十万里,已是无法想象其展翅的雄姿有多么巨大!相传此鸟以龙为食,皈信佛法后则以法为食。寺院迄今每于食时,尚有「出生食」的仪式,便是象征着供养迦楼罗众以及罗剎鬼子母众。

紧那罗 梵文Ki
#7747;nara,旧译为非人,新译为歌神,身形似人而头上有角,有被称为人非人,是帝释天的两类音乐神之一,干闼婆是演奏乐器的,紧那罗是歌手。在佛法中则是演唱佛法之神。

摩睺罗伽 梵文Mahoraga,译为大蟒神、大腹行、地龙,也就是爬虫类的蛇神。

二、如来神变

尔时世尊,于栴檀重阁,正坐三昧而现神变:

语译

那时候,释迦世尊在宝月讲堂的栴檀楼阁,正坐而入三昧,即现神通变化。

注释

世尊 梵语有两个字,一是路迦那他(Lokanātha),另一是婆迦婆或婆伽婆(Bhagavat),佛陀具足万德而为世间人天所尊重,是佛的第十种称号。

三昧 梵语samādhi的旧译,新译为三摩提或三摩帝,是定及正受之意。定有小乘的四禅八定,大乘的楞严大定。佛陀宣说大乘经典,多半会先入定、放光、现神变,表示甚深难得不可思议。

神变 以如来的三昧力,能够出神入化,妙变无方,变动一切物象。神者,内心的力量,变者,外在的现象,使人莫测其底细,称为神变。

如来有三种神变:1.说法神变,2.教诫神变,3.神通神变。一般所指,大抵是神通神变,此处也属于第三种,因为前两种是妙用佛的无碍大智,不是变化外物的现象。

有千叶莲华,大如车轮,其数无量,色香具足,而未开敷。一切花内,皆有化佛,上升虚空,弥覆世界,犹如宝帐。一一莲花,放无量光,一切莲花,同时舒荣。佛神力故,须臾之间,皆悉萎变。其诸花内,一切化佛,结加趺坐,各放无数百千光明;于时此剎,庄严殊特。一切大众,欢喜踊跃,怪未曾有,咸有疑念:今何因缘,无数妙花,忽然毁变,萎黑臭秽,甚可恶餍?

语译这段经文是叙述描绘,如来所现神变的场面:有无量无数大如车轮的千瓣莲花,出现在大众之前,具足鲜丽的颜色和高雅的芳香,但是尚未绽放。每一朵莲花之中,都有一尊变化而来的佛陀,从花中上升虚空,由于数量极多,诸佛汇集在空中,形成了一面无限大的宝帐一样,把所有的世界全都覆盖起来。每一朵大莲花,也于同一时间舒展怒放,各别释放无量的光芒。转瞬之间,又由于如来的神通变化之力,使得全部的大莲花,迅速枯萎。

原来在花内的无量化佛,则于空中,结加趺坐,各自放出无量百千万数种种光明,一时之间,使得此一世界,庄严绝伦,殊胜无比。与会的一切大众,见此景象,无不欢喜踊跃,都觉得是从来未曾见过的事,所以也使大家产生了疑念:今天究竟是什么因缘,如来要现这样的神变?无量化佛升空放光,又使出生化佛的每一朵莲花,一时绽开,也忽然变坏,并且枯萎、焦黑、既臭且脏,令人讨厌,是为什么呢?

注释莲华 即是莲花,古印度有四种不同颜色的莲花,故得四种不同的梵语名称:1.优钵罗华(utpala)是青色。2.拘物头华(kumuda)是黄色。3.波头摩华(padma)是赤色。4.分陀利华(pu
#7751;
#7693;arīka)是白色。若加另一种非赤非白的泥卢钵罗华(nilotpala)共有五种,正好配上五色。在佛经中所用莲华一名,通常是指白色的,所以《妙法莲华经》,就是以白莲华来形容该经的妙法,名为《萨昙分陀利经》(saddharmapu
#7751;
#7693;arīka-sūtra),中国民间宗教中的白莲教,可能也是取喻于芬陀利华。此华于含苞、谢落、盛开的三时,亦各有一名,唯盛开的时段称为芬陀利。传说人间的莲花的花叶,最多数十瓣,天上数百叶,佛国千叶,因此花体巨大,犹如「车轮」,可能也非人间的车轮,而是帝释天的御驾车轮。

由于莲花有生于污泥而不为污泥所染的特性,大乘佛法便是以莲花的精神喻菩萨行者虽处世间广度众生,而不受世间的尘俗烦恼困扰。此在《维摩诘经
#8231;佛道品》即有如此的譬喻:「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又以偈云:「火中生莲华,是可谓希有。」这是赞叹菩萨道的难行能行,处身诱惑刺激等罪恶环境中,犹能守心不乱、正行不邪。

以此义延伸,相信佛国净土的众生,都是莲花化生,诸佛菩萨的座位,也都是花落之后的莲蓬台;其实是一种清净智慧身的形容,并非实有莲台为座。本《如来藏经》的这段经文,也是说花叶萎变,未说莲蓬台摧圯,象征着花开成佛,花落则如来藏的莲实显现。

唐太宗为玄奘三藏御制的〈圣教序〉中,也有以「莲出绿波,飞尘不能染其叶」来譬喻玄奘大师的伟大人格。现今有不少大外道师,附佛法的新兴宗教创教人,纷纷以坐在莲花台上的姿态,造像让信徒膜拜,真是愚痴可怜。

化佛 即是三身之中的化身佛(nirmā
#7751;a-kāya)。化身佛的解释有三种:1.由一尊释迦牟尼佛的神力所变,显现或多或少的化身,乃至千百万亿佛,例如本经所现者是。2.由报身的卢舍那佛,于千百亿万国,化现千百亿万尊释迦牟尼佛,例如《梵网菩萨戒经》所说者是。3.诸佛以及诸大菩萨如观世音、妙音、地藏、普贤等,都能各以神力,随类示现种种身相,应化各类不同的众生,例如《法华经》等所说者是。

结加趺坐 通常是用结跏趺坐,盘腿坐名为结跏,趺是足背,将左右两足背结跏于左右两
#17398;(大腿)之上,称为结跏趺坐。若仅以或左或右的一足足背,加于一
#17398;之上,另一足置于大腿之下,名为半跏坐。全结跏趺坐,分有两种:1.先以右足置于左大腿上,再以左足置于右大腿上,两手亦左上右下交迭结法界定印名为降魔坐;2.先以左足置于右大腿上,再以右足置于左大腿上,两手亦右上左下重迭结印,名为吉祥坐。中国禅宗多传降魔坐,密宗的瑜伽行者多用吉祥坐。

为什么要结跏趺坐?据说这是佛陀的坐法,释迦世尊在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即是用吉祥坐,手结降魔印。为何禅宗采用降魔坐而未取如来成道时坐法,尚待查考。另于《大智度论》卷七有云:「诸坐法中,结跏趺坐最为安稳不疲极。此是坐禅人坐法。」

其实以上这段经文,仍应属于说法因缘,但其由于佛用神通变现萎华有佛,来譬喻众生都能成为如来,不过如来藏尚被覆盖在烦恼中,一旦莲花开放,花叶萎落,莲胎中的佛,便会升在虚空,结跏趺坐,放无数光明,所以别立一目。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大众所疑。告金刚慧:「善男子!于佛法中,诸有所疑,恣汝所问。」时金刚慧菩萨,知诸大众,咸有疑念,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无数莲花中,皆有化佛,上升虚空,弥覆世界,须臾之间,皆悉萎变,一切化佛,各放无数百千光明,众会悉见,合掌恭敬?」

语译

当时的释迦世尊,已知全体的菩萨摩诃萨们心中有疑,便对会中上首大菩萨之一的金刚慧菩萨示意说:「善男子唷!凡是对于佛法之中,有任何疑惑的问题,你都可以不必顾虑,尽管发问。」

那时的金刚慧菩萨,得到佛的授意,同时也知道与会的菩萨大众,都有相同的疑念,便向世尊禀告说:「世尊啊!我们尚不明白,是什么因缘,佛以神力变现的无数莲花之中,一一都有化佛,上升虚空,形成了宝帐似地,把所有的世界全部覆盖了呢?又是什么因缘,莲花开放之后,立即又都枯萎败毁了呢?又是什么因缘,每一尊化佛,都放无数百千种光明呢?与会的大众,全体都见到了,并且都对这些无数化佛,合掌为礼,以表恭敬。」

尔时金刚慧菩萨,以偈颂曰:

语译:经中常以长行叙述及问答之后,就用偈颂,将长行的内容重复一遍,有时浓缩,有时增益,好让持诵者,便于记忆。此处的金刚慧菩萨,即以重颂,把他问过的话,向佛再诵一遍。至于金刚慧菩萨的来历,不易查考。我昔未曾睹,神变若今日;见佛百千亿,坐彼莲花藏。各放无数光,弥覆一切剎;离垢诸导师,庄严诸世界。莲花忽萎变,莫不生恶餍;今以何因缘,而现此神化?我睹恒沙佛,及无量神变;未曾见如今,愿为分别说。

语译 这段偈颂的内容,与前面的长行无别,唯在用词方面有些不同。语译如下:

我从往昔以来都未曾见过,像今天这样的如来神变;见到百千亿尊化身诸佛,各各坐在他们的莲花胎藏之中。升空之后各各放光无量无数,弥漫覆盖一切的诸佛国土;清净离垢的诸大导师,普遍庄严了一切世界。

忽然之间莲花萎谢了,与会的菩萨大众莫不生起讨厌之心;今天究竟是由于什么因缘,释迦世尊化现了如此的神变?我虽已晋见过多如恒河沙数的诸佛,也亲见过诸佛的无量神变,就是未曾见到过今天这样的场面,愿求世尊为我们分别开演。

注释

莲花藏 梵文pu
#7751;
#7693;arīka-garbha,就是莲胎,就是譬喻如来藏。众生尚未成佛之前的菩提种或佛种,名为如来藏,成佛之后的如来藏,名为大觉的佛陀。用莲花尚在含苞之时的莲花藏,形容众生的如来藏是被烦恼所淹没的阶段;一旦莲花开放,花叶衰萎,便现出莲台状的莲蓬,成熟的莲子也出现了,以此形容及譬喻众生的烦恼断尽,如来藏中万德庄严的如来,便光芒千万地遍满十方法界,那就是一尊一尊的诸佛,而非众生了。

导师 引导人天进入佛法之门,趋向成佛之道者,称为导师。在阿含部及律部,所用导师一词,是指释迦牟尼世尊。大乘经中则以导师作为佛及菩萨的尊称,例如《法华经
#8231;序品》云:「文殊师利,导师何故,眉间白毫,大光普照?」导师是指释迦世尊。《法华经
#8231;涌出品》则云:「是菩萨众中,有四导师,一名上行,二名无边行,三名净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萨,于其众中,最为上首唱导之师。」导师是指四位上首的大菩萨。此处《如来藏经》中的「离垢诸导师」,非常明显是对诸佛如来的赞扬。

庄严诸世界 是诸佛菩萨,以美善庄严依报国土,以功德庄严正报身心。《大般若经》处处都说菩萨道的修行者,目的是在庄严国土,成熟众生;《无量寿经》的四十八愿,愿愿都是为了庄严国土,成熟众生;《阿弥陀经》就有「功德庄严」的经句。《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则举出两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庄严者,则知佛性。」若以六度的性质而言,第六度的般若波罗蜜,是智慧庄严,简称慧严;从第一的布施波罗蜜至第五的禅定波罗蜜,合为福德庄严,简称福严。慧足福足,便是两足尊的佛了。

大乘经中,往往以具象的描写,介绍佛国的庄严景象,例如《华严经》的弥勒楼阁,《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的极乐世界,都是用豪华富丽的七宝施设,天宫一般的重重楼台,幡、幢、宝盖、宝座、宝花、宝树、鸣禽、宝池、宝网、宝阶、宝台以及天乐演奏等,来形容净土的物质建设;同时以佛法的功德,庄严净土中的诸佛菩萨。这些应该属于用来作为通俗教化的方便道,正如《维摩诘经
#8231;佛道品》所说:「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此在西藏的密乘之中,特别重视,中国佛教的经忏门庭、香火道场、观光寺院、民间宗教,多半也重视外观的庄严,一般民众大概都喜欢接受类此的声色庄严。至于福慧二严,便不是世俗之人所能体会和实践的了。

此经的庄严,确是智慧庄严及福德庄严。《华严经》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功德,《涅槃经》说众生悉有佛性,同是指众生心中的如来藏。成佛之前是本性庄严以及用修持佛法来庄严国土成熟众生;成佛之后,则以福慧两足的无边功德,光照十方,庄严诸佛世界。

三、萎花有佛喻

尔时世尊,告金刚慧及诸菩萨言:「善男子!有大方等经,名如来藏,将欲演说,故现斯瑞,汝等谛听,善思念之。」咸言:「善哉!愿乐欲闻。」

语译

那时候,释迦世尊向金刚慧菩萨等诸菩萨众宣告说:「善良的男士们唷!有一部大方等经,名为如来藏的,我将要演说,所以显现如此的祥瑞景象,你们要用心地听,并且如其所听而深深地思惟,忆念不忘。」

大家同声回应说:「太好了!我们希望并且喜欢听闻这部经。」

佛言:善男子!如佛所化,无数莲花,忽然萎变,无量化佛,在莲花内,相好庄严,结加趺坐,放大光明,众睹希有,靡不恭敬。

语译

释迦牟尼佛说:善良的男士们唷!像刚才佛陀以神变所化现的无数莲花,绽开之后,虽然瞬息之间便萎谢而变成臭秽可厌之物,但在莲花之内,出现了无量无数的化身如来,具足三十二种庄严身相,八十种随形之好,升在虚空的莲台之上,结跏趺坐,各放无数百千光明。大众见了如此难得稀有的神变,没有一位不起恭敬心的。

注释

相好庄严 是指佛的父母所生身,有如转轮圣王,具足三十二种大人之相,加上八十种随形之好,故称为佛的相好庄严身。

相好的梵文是lak
#7779;a
#7751;a vya
ntilde;jana,相是大相庄严,好是庄严大相的小相庄严。佛的报身,则具八万四千相好乃至无量相好。此类相好庄严,虽与前面介绍的福慧二种庄严不同,然于《观无量寿经》有云:「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可知用心观想佛时,此心即是如来相好庄严,也可解释成为:众生心中,本具如来的内外庄严,故名为如来藏。

此心观佛,是心即佛。这也是我们提倡人间净土的经证之一,凡能于一念之间,念佛名号、想佛相好、观佛功德者,即此一念,便同诸佛,同住净土,何况念念之间,常常念佛、想佛、观佛呢!无怪乎弥陀净土的法门,有十念往生之说,应该是可信的。

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加趺坐,俨然不动。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

语译

就是这样,善良的男士们唷!以我释迦如来所具的佛眼,观察到一切众生,在各自的贪欲、瞋恚、愚痴等无量烦恼之中,也都有如来的一切智、如来的佛眼、如来的庄严相好身,结跏趺坐于七宝座上,俨然不动。善良的男士们唷!必须明白,一切众生,虽然尚在天、人、傍生、饿鬼、地狱等五趣的烦恼身中,确也都有如来藏,从来不受烦恼染污,并且具足如来的智慧德相,跟我释迦牟尼佛完全相同。

注释

佛眼 是五眼之一,最高为佛眼,佛也同时具备前四眼。五眼的次第是:

1.肉眼:是父母生的色身所具。

2.天眼:原则是色界的禅定天人所具,人类也可藉修禅定而得天眼,欲界诸天人,也有若干程度报得的天眼,不论远近、大小、昼夜,以及未来,都能看到。

3.慧眼:二乘的声闻及缘觉圣者所具,见四圣谛理,明苦、空、无常、无我的智慧。

4.法眼:是初地以上菩萨,已得六根清净,已证无生法忍,已登不退转位,能照见一切法门,来广度众生的智慧。

5.佛眼:是大觉世尊一切智人的智慧之眼,照了诸法实相,圆满前四种眼的一切功能。

古人解释,前四眼是别,佛眼是总;其实前四眼的功能都有限,唯有佛眼的功能无限。

贪欲、恚、痴 总名为三毒,或名为三根,此三种烦恼,是生起一切恶业的根本。

贪欲心,是贪得无餍,对于一切顺境,永远贪求追取,没有止尽,不仅为了满足生理的欲望,主要是追求满足心理的贪着。所谓欲壑难填,不仅为了需要,主要是为了想要的占有欲。因此我提出「四要」的方法,来帮助大家对治贪毒:「需要的才要,想要的不重要,能要该要的才要,不能要不该要的,绝对不要。」

瞋恚心,是忿怒怨怼不慈悲,对于一切逆境,永远记恨,不能释怀,不仅恨人一生,乃至怀恨含怨至死。不论有理无理,不问是对是错,凡是不能随顺己意者,不能如己所愿者,便起瞋恚不平之心。一般人所说的「小不忍则乱大谋」,便是由于不能抑制一时的怒火爆发,不一定会伤害人,自己则必定会受损失。因此我提供了「四感」的方法,来帮助大家对治恚毒:「感恩顺逆因缘使我们成长,感谢给我们奉献服务的机会。用佛法及伦理的轨范感化自己,以谦虚、尊重、友善的行为感动他人。」

愚痴心,是不信因果、倒因为果、倒果为因,希望不劳而获,希望不负责任;愚痴也是不明因缘,不知随顺因缘的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不知促成因缘、创造机会,并且不知化危机为转机。只知自高自大,一味地坚持己见,死命地不肯适应环境状况;使得自己觉得,又似非常渺小,经常坐困愁城,总是处处有鬼打墙,时时有人扯腿,自哀自叹,生不逢辰,命途多舛!

因此我提出「四它」的方法,来帮助大家对治痴毒:「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面对现实,必须学取经验;接受现实,必须尽职负责;处理现实,必须尽心尽力;放下现实,乃是事过之后,不论解决或未解决,均宜如鸟行空,不留痕迹。这样才能使你左右逢源,着着是活棋、处处有生路、时时遇贵人,这样才能使你转变愚痴而成智者。

除了用四要、四感、四它来分别对治三毒之外,还当以四福及四安,来增益人生,庄严人间的社会,庄严内心的世界。以「四福」来庄严人间社会是:「知福才能知足常乐,惜福才能经常拥有,培福才会增长幸福,种福才会人人有福。」同时当用「四安」来提升人品:「安心的要领是少欲知足,安身的要领是勤劳节俭,安家的要领是相爱相助,安业的要领是清净精进。」

以上便是我在一九九九年提倡推广的「心五四运动」,目的就是为了对治众生(人)的三毒,促成人间净土的福慧庄严。心五四运动的内容,是以人心观念的改善为着眼,以社会环境的改善为目标,因此,我们法鼓山最先提出心灵环保的运动,接着配套推出礼仪环保、生活环保、自然环保的运动,用来协助今日世界各国共同推动的环保意识,并且提醒世人:环保的主要问题是在于自私的人心所造成,擒贼宜先擒贼王,环保宜先从心灵的正本清源做起,所以我们具体地提出了心五四运动的主张。

如来智 能含三智:1.声闻及缘觉的二乘圣者得「一切智」,知一切法总相是空相;2.圣位的菩萨得「道种智」,知一切种种的差别道法;3.诸佛得「一切种智」,通达一切道法的总相别相,是圆满具足的智慧庄严。

佛智又名「一切智」,例如《法华经
#8231;化城喻品》云:「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法华经
#8231;药草喻品》亦云:「我(佛)是一切知者。」《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云:「复次后品中,佛自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诸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以此可知,《般若经》的一切智是二乘圣者事,《法华经》的一切智是佛事。诸佛具足三智,圆满三智。故对二乘说,只得一切智,是了知诸法总相;对佛说一切智,是了知一切法的总相别相。

嘉祥的《法华经义疏》卷一说《般若经
#8231;三慧品》云:「知一切法一相故,名一切智,又云知种种相故,名一切种智。」此在《十八空性论》说佛有二智:1. 如理智,即无分别智,2.如量智,即无分别之后智。因此《成唯识论》,将如理智称为根本智,将如量智称为后得智。缘真谛之理者为根本智,了俗谛之相者为后得智,根本智断惑证真,后得智应化无方。其实也可与一切智、一切种智的内容相通。三智中的道种智,即是尚未圆满的一切种智。故此「种」字,是林林种种各式各样的差别之义,不是种子及播种之义。又善男子!譬如天眼之人,观未敷花,见诸花内,有如来身,结加趺坐,除去萎花,便得显现。如是善男子,佛见众生如来藏已,欲令开敷,为说经法,除灭烦恼,显现佛性。善男子!诸佛法尔,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但彼众生,烦恼覆故,如来出世,广为说法,除灭尘劳,净一切智。善男子!若有菩萨,信乐此法,专心修学,便得解脱,成等正觉,普为世间,施作佛事。

语译

这段经文,是本则萎花有佛喻的中心所在,其中「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变」句,乃是中心的中心,要让一切众生坚定信心,相信人人必能成佛。

语译如下:

还要向你们诸位善良的男士说,譬如有人已得天眼通,观看未开的莲花蕾,即预见花内已有莲实一样,众生烦恼花内,即有如来的相好之身,结跏趺坐,等待烦恼的花开叶萎,如来立即显现。

就是这样,善良的男士们唷!我释迦牟尼,见到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之后,就要使得他们的莲花开敷,为大家演说经法,令大家除灭丑陋臭秽的烦恼,犹如莲花的叶瓣萎谢,显露出如来藏中的清净佛性。

善良的男士们唷!诸佛之法,本来就是现成的,不论有佛出世,或者无佛出世,一切众生本具的如来之藏,永远常住于众生心中,是不会有变化的。但是那些世间的众生,由于清净的佛性被烦恼覆盖了,所以要有佛出世,处处说法,使得众生修学佛法,除灭污乱身心的烦恼尘劳,清净本具的佛智。

善良的男士们唷!只要有那位信受喜乐这种佛法的菩萨,专心修学这种佛法,便能从一切烦恼获得解脱,并且能够完成佛的正等正觉,普遍地为世间众生说法,作最上布施的佛事。

注释

佛性 如来藏的异名,亦称为佛界(buddha-dhātu),是指一切众生皆有觉悟之性。性是本性,恒常不会改变;又是真如,也是法性,是永远如此,普遍如此的。《华严经》卷三十九云:「佛住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虚空。」可见佛性是与空性同义。《涅槃经》卷二十七有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本经此段之中的「如来之藏,常住不变」,和佛性常住不变,是完全相同的。众生未成佛时,名之为如来藏及佛性,众生成佛之后,名为如来、名为佛。

《涅槃经》有「三因佛性」的设立:1.正因佛性,是离一切邪非的真如,能成就法身的果德。2.了因佛性,是照了真如的智慧,能成就般若的果德。3.缘因佛性,是缘助了因,开发正因的一切善根功德,能成就解脱的果德。古来注释家,有用土内藏金来比喻《涅槃经》的三因佛性。众生的佛性,非一切天魔外道所能破坏,如土藏金,金性永不变坏,称为正因佛性;如人能知金藏,此智不可破坏,名为了因佛性;一切善根功德,资助开显正因佛性,如掘金出土,名为缘因佛性。

法尔 常被用作「诸佛法尔」及「法尔如是」等句,是遍于一切法的法性,在众生(主要是人)为佛性,在诸佛为法身。也是指的《大乘起信论》所说「离言真如」,《华严经》等的法界,自性清净心的存在,是天然的,不假造作的。若佛出世,若佛不出世,若知佛法,若不知佛法,若有修行,若无修行,佛性如来藏,恒常不变,名为法尔。修集无量功德,种植无量善根,均与佛性如来藏的质量之存在无关,但能藉助于善根功德,显现常住不变的、法尔如是的佛性如来之藏。

尘劳 烦恼的异名,烦恼能染污众生的清净真性。尘是尘垢,劳是劳累,烦恼染心如尘垢覆镜,劳累众生从生至生不得解脱。通称人的烦恼之多,其数无尽,印度的大数,多用八万四千,涵盖一切数量,故称八万四千尘劳,《法华经
#8231;见宝塔品》,则有:「持八万四千法藏」的经句,意谓以八万四千法藏,对治八万四千尘劳。

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譬如萎变花,其花未开敷,天眼者观见,如来身无染。除去萎花已,见无碍导师,为断烦恼故,最胜出世间。佛观众生类,悉有如来藏,无量烦恼覆,犹如秽花缠。我为诸众生,除灭烦恼故,普为说正法,令速成佛道。我已佛眼见,一切众生身,佛藏安隐住,说法令开现。

语译

当时的释迦世尊,再以偈颂复述如下:

用萎谢的莲花叶片作譬喻,当花还没有开放之时,若有人能以天眼通来观看,便可见到花中的如来身相清净无染。只要去除了萎谢的花片,便可见到已证无碍智慧的大导师了,为了断除众生心中的烦恼,所以最殊胜的如来出现在世间。

以佛的智慧之眼观察一切众生,一一皆有如来之藏在他们身中,只因为有无量的烦恼隐覆,就好像是被许多的萎花叶片所缠。我今是为了一切众生,除灭各自的种种烦恼,普遍为大家宣说佛的正法,使得所有众生早日成佛。我以佛的智慧之眼看见,一切众生身中,各有佛藏安稳地常住,因此说法令使花开佛现。

注释

无碍导师 导师一词,已在前面介绍,是诸佛及大菩萨的尊称,依据《法华经
#8231;化城喻品》所说的导师,既是旅行队伍的向导,也是佛的譬喻。至于「无碍」一词是形容此处所指已得无碍智慧的大导师,即是佛陀世尊。在《维摩诘经
#8231;佛国品》有:「心常安住无阂(同碍)解脱。」,是已入不二法门的得大自在。《大智度论》卷二十五说有四无碍智:「义无碍智、法无碍智、辞无碍智、乐说无碍智。」亦名四无碍辩、四无碍解,是八地以上的菩萨摩诃萨及诸佛所得智,主要是能广宣佛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不论说有说无、说理说事、说譬喻、说因果,无一不是恰到好处的正说与如实说。

最胜 在《无量寿经》卷上,也有:「今日世英,住最胜道」的经句,是指住于无上菩提,也就是佛的另一种尊称。例如最胜遍知,便是无上正等正遍知觉的佛。《无量寿经》在同一处称佛为世尊、世雄、世眼、世英等,都是住佛所住之意;最胜道与佛所住、导师行、如来德等并用。

四、群蜂绕蜜喻

复次善男子!譬如淳蜜在岩树中,无数群蜂,围绕守护。时有一人,巧智方便,先除彼蜂,乃取其蜜,随意食用,惠及远近。如是善男子!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如彼淳蜜,在于岩树,为诸烦恼之所覆蔽;亦如彼蜜,群蜂守护,我以佛眼,如实观之,以善方便,随应说法,灭除烦恼,开佛知见,普为世间,施作佛事。

语译

此喻也是说明,众生的如来藏被烦恼掩蔽了,如来说法,便是教导众生如何灭除烦恼,开佛知见。语译如下:

善良的男士们唷!让我再说一个譬喻,例如有一堆纯净的好蜜,在岩壁上的树洞之中,有数不清的蜜蜂,成群地飞舞围绕,牢牢地守护着。当时正好有一位懂得如何捕除这些蜜蜂的人,轻而易举地就取得了全部的蜂蜜,除了自己随意享用,同时也分送给远处与近边的亲友。

就像这样,善良的男士们唷!一切众生都有如来之藏,跟那些纯净的蜂蜜一样,都被藏于岩壁的树洞之中,尚被无数无量的烦恼群蜂,围绕遮蔽,层层守护,不见佛性之蜜,但见烦恼之蜂。以我释迦牟尼佛的智慧之眼,就能确实见到,因此要以善巧方便,随着众生的根器,宣说成佛的正法,灭除众生的烦恼,使得依教奉行佛陀正法的众生,开启佛的所知所见,然后也同我释迦如来一样,普为世间一切众生说法,做最上布施的佛事。

注释

方便 梵文upāya,音译沤和。这段经文,两度用了方便一词,一般而言,是指通权达变,称为权巧方便,或为善巧方便。为使众生接受佛法,修学佛法,可用种种技巧、种种方式、种种因缘、种种工具、种种名相分别,谆谆善诱,都可名为方便。《法华经
#8231;方便品》有云:「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即是以方便说法。至于诸法实相,则「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佛所证的真实法,是实相无相,离四句绝百非的不可思议境界,诸佛凡有说法,无非权巧方便,应病处方给药,没有定法,所以《法华经
#8231;方便品》云:「诸佛所得法,无量方便力,而为众生说。」因此,方便之义,可有两层:第一义的真实法,无法可说,凡有所说尽是方便法,包括八万四千法门。

又在方便法中可分作难行道的智慧精进门,易行道的信愿慈悲门,此于龙树的《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有如此的看法:「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前者为难行道,后者为易行道。修六度万行,历无数劫成佛,是难行道的智慧精进门,修念佛功德,求生西方净土,早得阿鞞跋致(不退转位),是易行道。除了阿弥陀佛净土的念佛法门是易行道,《法华经》主张的「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以及塑画佛、歌呗佛功德、一花供佛像、散心一称南无佛等,都已成就了佛道。如此种种,也都是无量方便法门中的易行道。

「开佛知见」此一经句,也在《法华经
#8231;方便品》见到:诸佛世尊出现世间,是为「欲令众生开佛知见。」接着还有「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道。」依天台智顗的《法华文句》卷四说:「佛以一切种智知,佛以佛眼见,开此智眼,乃名佛知见。」古来有注释家以为,获得佛知见,有四个次第:菩萨于十住位,初断一分无明,得少分佛知见,名之为开佛知见;初地为示佛知见,八地为悟佛知见,十地之后至佛位,名为入佛知见道。

尔时世尊,以偈颂曰:譬如岩树蜜,无量蜂围绕,巧方便取者,先除彼群蜂。众生如来藏,犹如岩树蜜,结使尘劳缠,如群蜂守护。

我为诸众生,方便说正法,灭除烦恼蜂,开发如来藏。具足无碍辩,演说甘露法,普令成正觉,大悲济群生。

语译

当时的释迦世尊,再以偈颂复述如下:就像藏在岩壁树洞之中的纯蜜,被无量无数的蜂群围绕守护着的那样,若有技巧高明的人取蜜,首先是将那些蜜蜂驱除。一切众生本具的如来藏,也像是岩壁树洞的纯蜜一样,被无尽的烦恼结使尘垢劳累缠绕,就像树中之蜜被无数的蜂群守护。

因此我要为一切众生,方便演说佛陀的方等正法,使诸众生灭除心中的烦恼之蜂,开发如来的智慧蜜藏。具足四种无碍智辩,演说不死的甘露佛法,普令众生成等正觉,以大悲心慈济众生。

注释

结使 结、使、尘劳,都是烦恼的异名。以烦恼为因而结集生死果报,故名烦恼为结。又以有烦恼的系缚,使众生不得解脱,故名为结。总之,结为生死之因。断三结,便证声闻的初果,名为预流果,所谓三结是:1.见结,为我见,2.戒取结,为持邪戒,3.疑结,为疑正理。此三结总名为见惑。

又有五结:1.贪结,贪着生死法之烦恼;2.恚结,对于违背己情而起忿怒之烦恼;3.慢结,恃己凌他之烦恼;4.嫉结,他盛荣之烦恼;5.悭结,悭惜财物之烦恼。

另有五下分结、五上分结:1.「五下分结」,是三界中的欲界结,包括贪欲结、瞋恚结、身见结、戒取见结、疑结;离此五结,便超脱欲界烦恼。2.「五上分结」,是色界及无色界结,包括色爱结,贪着色界禅定中之五妙欲;无色爱结,贪着无色界四空定之境界;掉结,色界及无色界众生仍会心念掉动,退失禅定;

慢结,色界及无色界众生,尚有自恃而凌他之烦恼;无明结,色界及无色界众生,仍有无明痴暗,所以未能解脱。

通常,结、使二字都是连用的。使是一种譬喻,如世间奉法令监管罪犯的狱吏,名为公使,让罪犯系于牢狱,不得自由。烦恼亦然,缠缚众生,不得解脱。一般而言,共有十种根本烦恼,名为「十使」:1.贪欲,2.瞋恚,3.无明,又名愚痴,4.慢,5.疑,6.身见,又名我见,7.边见,8.邪见,9.见取见,10.戒禁取见。此十项又名十根本烦恼、十大惑、十随眠等。

十使中的后五项,名为五利使,身见至戒禁取见的五见,但迷四圣谛的理性而起,惑性锐利,属于见思二惑(一名见修二惑)中的见惑,在见道位一时顿断,故名见惑。十使中的前五项,名为五钝使,贪欲至慢的四种根本烦恼,于世间之事物起迷执之惑,疑使虽就四圣谛之真理起惑,以其犹豫不决的自性而言,仍属于钝使。此五钝使,要在见道之后的修道位上逐渐分断,故名思惑亦名修惑。

甘露法 甘露的梵语是阿蜜哩多(Am
#7771;ta),是一种天酒、美露。《金光明经文句》卷四云:「甘露是诸天不死之神药,食者命长身安,力大体光。」如来说法,能令众生,出生死海,得涅槃乐,故在《法华经
#8231;普门品》有:「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的经句,《涅槃经》卷二也有:「如来甘露法雨」之句。可知甘露法的譬喻,即是佛法的异名。

五、糠糩粳粮喻

复次善男子!譬如粳粮,未离皮糩,贫愚轻贱,谓为可弃,除荡既精,常为御用。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观诸众生,烦恼糠糩,覆蔽如来无量知见;故以方便,如应说法,令除烦恼,净一切智,于诸世间,为最正觉。

语译

此一譬喻,将烦恼喻作稻米的皮壳,将众生身中的如来藏喻作米去皮壳之后的白米。如来说法,就是为向众生指出这样的事实。语译如下:

善良的男士们唷!给大家再说一个譬喻吧!例如粳粮,在尚未去除皮糩之时,对于愚痴贫穷而未见过如何去皮出米的人来说,便认为那是应该丢弃而无用的东西;可是经过除皮去糠筛选干净之后,那经常是供给王者御用的食物。

就是如此,善良的男士们唷!我以佛的智慧之眼,观见一切众生,都是由于烦恼的糠,覆蔽了各自身中的如来知见;所以用种种善巧方便,照着众生不同的根性,为他们演说佛法,令使众生去除烦恼,清净如来的一切智,于各各世界的人间成佛。

注释

糠糩粳粮 糠糩是稻谷的皮壳,粳粮是去除皮壳之后的大白米。通常将稻谷的外壳称为粗糠,大白米的细皮,称为米稃,此处的糠,指的是粗陋的皮壳。至于粳粮,便是米粮。粳是稻的一种,原名「寂」,也就是颗粒较大的白米,是通常食用的籼米;另一种便是颗粒较小富有粘性的糯米。距今数千年前的印度恒河流域,农耕已经非常发达,且以稻米为主要的上膳。

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譬一切粳粮,皮糩未除荡,贫者犹贱之,谓为可弃物。外虽似无用,内实不毁坏,除去皮糩已,乃为王者膳。我见众生类,烦恼隐佛藏,为说除灭法,令得一切智。如我如来性,众生亦复然,开化令清净,速成无上道。

语译

当时的释迦世尊,再以偈颂复述如下:

譬如一切的稻米,当其尚未去除糠壳之时,连那些不识货的贫穷人都轻贱它,以为是应该丢弃的无用之物。从稻谷的外相看来虽似无用,稻壳内部的白米是不会坏的,一旦除去了皮壳之时,贵为王者的人也食用它。我见各类众生,被烦恼隐覆了佛性如来藏,便为演说除灭烦恼的正法,让大众得到佛一切智。就像我有如来之性,众生亦是跟我一样,开示化导使得烦恼清净,速疾成就无上的佛道。

复次善男子!譬如真金,堕不净处,隐没不现,经历年载,真金不坏而莫能知。有天眼者,语众人言:此不净中,有真金宝,汝等出之,随意受用。如是善男子!不净处者,无量烦恼是;真金宝者,如来藏是;有天眼者,谓如来是。是故如来广为说法,令诸众生除灭烦恼,悉成正觉,施作佛事。

语译

此一譬喻,将烦恼喻作不净处,将众生本具的如来藏喻作真金,将佛喻作具有天眼的人,告知众生早除烦恼速现佛性。

语译如下:善良的男士们,再为大家说一个譬喻吧!例如有一大包真金,多年之前被一位富人不小心失落在不净的粪坑里,就被粪便等不净之物隐没起来看不见了,不论经历多少年代,在不净中的真金虽未变坏,却已无人知道有这样的事了。结果来了一位具有天眼通的人,告诉大家说:「在此不净的粪坑之中,有一包真金的宝物,你们取出来随意地花用吧!」

也就是如此,善良的男士们唷!我说的不净处,是譬喻众生心中的无量烦恼;我所说的真金宝物,是譬喻众生身中的如来之藏;我所说的有天眼通的人,是譬喻如来出世为众生说法。如来因此要为大众普遍演说正法,令一切众生都能除灭心中的烦恼,成就正等正觉,普施佛法而作佛事。

注释

不净处 从经律中所见的不净处及不净物,范围相当广泛,凡是被生活中视为不洁的,都名为不净,主要是指大小便坑、垃圾堆、弃尸场等,均为不净处。人的身体各种秽垢、各种器官、各种内脏,各种分泌物,包括体垢、牙垢、汗液、唾液、泪水、精液、月经、脓血、皮、肉、骨、髓、筋、脉、毛、发、齿、爪、肝、胆、肠、胃、心、肺、脾、肾等,所谓三十六物,都是不净的。也就是说,凡是人体,以及由人类的生活造成的环境污染,都是不净处及不净物。

进一步说,人类是自然环境遭受污染的最大原因。古代的不净处及不净物范围虽广,远不及现代人类的科技文明对大自然的污染,已可说是躲无可躲,防不胜防。除了日常生活中制造的废弃物污染之外,尚有医疗用品污染、农业污染、工业污染、商品污染,使得水资源、土壤资源、空气资源、各种物种资源,都已受到了污染。因此连带日常必需的果菜、谷类等食物也多多少少受到了污染。

古代的不净处与不净物,尚可转化为肥料及土壤,让人类循环使用,永续使用。如今受到科技化学废弃物、辐射废弃物等污染了的处所及物品,遗毒之深且巨,远非古代佛经中所称的不净处可比了!也因为如此,我们要积极推广四种环境保护运动,以免不净的状况持续地恶化下去。

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如金在不净,隐没莫能见,天眼者乃见,即以告众人。汝等若出之,洗涤令清净,随意而受用,亲属悉蒙庆。善逝眼如是,观诸众生类,烦恼淤泥中,如来性不坏。随应而说法,令办一切事,佛性烦恼覆,速除令清净。

语译

当时的释迦世尊,再以偈颂复述如下:

譬如有一堆真金被隐没于不净之处,一般人都无法看见,来了一位有天眼的人,便将这个消息告知了大家:你们如果取出真金,只要经过清洗干净,就可随意受用真金的财富,而且也能让诸亲友受惠庆幸。

善逝的如来佛眼也是如此,观察一切众生之类,虽处于烦恼淤泥之中,如来藏的佛性永远不坏。随应众生的根器而说正法,令使大家都能成办一切智的佛事,去除覆蔽了佛性的烦恼,快速地使得它毕竟清净。

注释

善逝 梵名须伽陀(Sugata),又译为好去,是如来的十种尊号之一,排名第五,是跟如来一名对称的。如来是乘如实之道来此娑婆世界,善逝是如实去至生死的彼岸,从生死海中退没。以此二名,形容佛是来往自在,生死涅槃,都是一样的,称为无住涅槃,即是如来如去、如如不动。

七、贫家宝藏喻

复次善男子!譬如贫家,有珍宝藏,宝不能言,我在于此;既不自知,又无语者,不能开发,此珍宝藏。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如来知见,力无所畏,大法宝藏,在其身内,不闻不知,耽惑五欲,轮转生死,受苦无量。是故诸佛,出兴于世,为开身内,如来法藏,彼即信受,净一切智,普为众生,开如来藏,无碍辩才,为大施主。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观诸众生,有如来藏,故为诸菩萨而说此法。

语译

善良的男士们唷!再为你们说一则譬喻,例如在一户贫穷人家,有一个宝藏,藏有大批的珍宝,可惜已经无人知道。那个宝藏,既不自知是宝藏,也无人传说有宝藏,那户贫穷人家,便不可能开发此一珍宝之藏。一切众生,也就像那个贫穷人家一样,不知本来具足佛的知见,以及十力四无所畏等的大法宝藏,就在众生身内。由于不闻不知,以致一味地耽着于五欲的烦恼之惑,轮转于生死之海,受苦无量。

由于这样,才有诸佛出兴世间,为众生说法,劝勉众生打开自己身内的如来法藏;使彼众生,闻即信受,净一切智,亦皆普为一切众生,开启如来之藏,具足无碍辩才,成为伟大的施主。

就是这样的,善良的男士们唷!我释迦牟尼佛以佛眼观照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法藏,因此要为你们诸位菩萨,宣说此法。

注释

力无所畏 佛的力用有十种,称为十力;佛的化他之心,无畏无惧,共有四种,名为四无畏,亦名四无所畏。已登无功用菩萨位的大菩萨,也有力无所畏,只是不及佛的圆满。

十力的内容是:1.知觉处(道理)非处(非道理)智力,是对一切物的如实知觉。2.知三世业报智力,是对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如实觉知。3.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是对各种禅定、八解脱、三三昧等的如实觉知。4.知诸根胜劣智力,是对一切众的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的时节因缘,都能如实觉知。5.知种种解智力,是对一切众生的种种知解,都能如实知觉。6.知种种界智力,是对世间众生的种种境界不同而能如实普知。7.知一切至所道智力,是对世间一切众生,各各修持五戒、十善、八正道等法门的因行,而至人间、天上及涅槃解脱等有漏、无漏的果报,都能如实普知。8.知天眼无碍智力,是能以天眼,如实观知,一切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9.知宿命无漏智力,能以宿命智,对一切众生过去生死以及无漏的涅槃功德,如实觉知。10.知永断习气智力,是对自己的一切妄惑余气,能使之永断不生,如实觉知。十力详细的说明可见《大智度论》卷二十四、《俱舍论》卷二十九。

四无所畏,有佛及菩萨不同的两种。如来的四无所畏见于《大智度论》卷四

十八、《俱舍论》卷二十七:1.一切智无所畏,是指如来于大众之中,作狮子吼,而言「我为一切智人」,无有怖畏之心。2.漏尽无所畏,是指如来于大众之中,作狮子吼,而言「我断尽一切烦恼」,无怖畏之心。3.说障道无所畏,是指如来于大众之中,作狮子吼,而说「障害佛道之法」是什么,无怖畏之心。4.说尽苦道无所畏,是指如来于大众之中,作狮子吼,宣说「尽苦之道」是什么,心无怖畏。

菩萨的四种无畏,见于《大智度论》卷五:1.总持不忘说法无畏,2.尽知法药及知众生根欲性心说法无畏,3.善能问答说法无畏,4.能断物疑说法无畏。

由此可知,不论是佛是菩萨,四无所畏都是指说法无畏。因此而有中国古人主张,未得神通,不宜说法。这是过份强调佛菩萨的果位功德所致,查考历代善知识而被尊称为三藏法师的,尤其是中印各宗各派的大宗师们,极少有人是以神通力观察听众根性之后才说法的。何况《法华经》也特别强调为他人说法的功德。

五欲 有两类:1.是指色、声、香、味、触的五尘境,能使人生起贪爱欲取之心,是通过眼、耳、鼻、舌、身的五根,对五尘境产生贪着的烦恼之心,故名五欲,又名五妙欲,通欲界、色界。2.是指财物欲、男女色欲、名欲、饮食欲、睡眠欲,仅于三界中的欲界有之。凡是想要而非必须的需要,都属于心理的贪欲,是占有的贪得无餍,名为五欲。

修道之人,同样也有五根对五尘境,同样也不能不拥有最起码的资生衣物医药,也会需要最简单的饮食及适量的睡眠,除了可以修梵行而离男女性的交接,也可能有实至名归的名声。只要不以染着心贪求多求,不是占有,不是名不副实的虚荣,便是少欲知足,便能知足常乐。否则便如《大智度论》卷十七所说:「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了。

大施主 是指究竟佛果位的如来。施的梵语是檀那(dāna),是慈悲的表现,对众生有大慈悲,即是因为行大布施。佛的果德,是悲智两足,智足为大智的究竟觉者,悲足为大悲的大施主。布施是六度之中最容易做的,若能乐于布施,不仅增长慈悲心,也能增长智慧,更能增长尊重、恭敬、感恩之心。只要愿行布施,此人即能精进、节俭、知惭愧、少欲知足、少烦少恼、增长智慧。所以真有智慧之人,必定会多行布施,为行布施,必定精进增长其所拥有,必定是少欲知足、离苦得乐的智者。

如来处处鼓励布施行,富有者当布施,贫穷者亦当布施,有势力有智慧者当行布施,少力少智者亦当布施。中国的老子也说「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所有伟大的人格,无不是从奉献自己的所有以成就他人的福利而来。因此,布施波罗蜜,列为六度万行菩萨道的首要项目。

《成唯识论》卷九云:「施有三种,谓财施、无畏施、法施。」财施是以财物布施,不论无财有财、少财多财,均应布施。释迦世尊时代,贫者如乞丐女以一灯供佛,也为佛所赞叹;大富长者男及大富长者女,以整座的园林精舍供养,也受佛陀赞叹,均有大功德。无畏施是施与众生脱离恐怖畏惧,也就是能为众生所依怙,这就不是普通少财少智少力者所能做的布施,例如《法华经
#8231;普门品》的观世音菩萨,被称为施无畏者,因为菩萨能作众生依怙,有求必应,恰到好处。

法布施则是诸佛菩萨乃至学佛的正信四众弟子,都能多多少少将各人所知的佛法,向他人说。例如《法华经》的〈法师品〉及〈法师功德品〉以及本经所说的,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及书写佛经分赠他人,均有无量功德。法布施,主要是将佛法的正知见以及正确的修行方法,具体的说是四圣谛、八正道、三十七菩提分法、六度、四摄等解脱道及菩萨道乃至成佛之道的因行,告知众生,信受奉行,便能去除无量烦恼,开启如来宝藏。佛能具足三种布施,所以是大施主;《金刚经》说佛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所以是大布施。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譬如贫人家,内有珍宝藏,主既不知见,宝又不能言。穷年抱愚冥,无有示语者,有宝而不知,故常致贫苦。佛眼观众生,虽流转五道,大宝在身内,常在不变易。

如是观察已,而为众生说,令得智宝藏,大富兼广利。若信我所说,一切有宝藏,信勤方便行,疾成无上道。

语译

当时的释迦世尊,再以偈颂复述如下:

譬如有一户贫穷人家,屋内有一个珍宝库藏,主人既然不知不见,宝藏又不能自己宣说。贫人长年抱穷而愚昧无知,又没有谁来向他说破,其实是有着自家宝藏竟然不知,因此经常在贫苦中生活。

如来以佛眼观见众生,虽然流转在五道之中生生死死,大宝佛藏就在自己的身内,常住常在常不变易。由于如此观察之后,便为众生宣说如来藏的正法,令使众生得一切智获大宝藏,既使自成大富也能广利众生。

若有信我所说的正法,一切众生都拥有现成的宝藏,信后就能勤修一切方便行,疾成无上菩提道。

注释

五道 又译为五趣,是指三界二十五有的五类众生:天、人、傍生、鬼、地狱。有的经中,分为六类,称为六道,即是以上的五道,加一类阿修罗道,由于阿修罗享天福而无天德,故可归类为鬼道,若具天德则称为天(deva)。有关五道众生的各各分际,详细的叙述资料,可参阅《长阿含经》第四分的《世记经》、《大楼炭经》、《起世经》、《起世因本经》。

八、庵罗果种喻

复次善男子!譬如庵罗果,内(种)实不坏,种之于地,成大树王。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观诸众生,如来宝藏,在无明壳,犹如果种,在于核内。善男子!彼如来藏,清凉无热,大智慧聚,妙寂泥洹,名为如来、应供、等正觉。善男子!如来如是观众生已,为菩萨摩诃萨净佛智故,显现此义。

语译

善良的男士们唷!再为你们说一个譬喻吧!例如庵罗树的果实,内里的种子不会毁坏,种在土地中,便成大树之王。就是这样,善良的男士们唷!我释迦如来以佛眼观知一切众生,都有如来宝藏,被掩没在无明烦恼壳内,犹如庵罗树的果种,藏在果核之内一样

善良的男士们唷!这个如来藏是怎样的呢?那是清凉而无热恼的,那是大智慧的聚集,那是胜妙寂静的泥洹(涅槃),被名为如来、应供、等正觉的佛。

善良的男士们唷!我释迦如来对众生做了如此的观察之后,为使诸位大菩萨净佛一切智故,显露了这个道理。

注释

庵罗 梵名āmala,是树名,异译为庵婆罗、庵没罗、庵摩罗,另名阿末罗āmalaka是果名,又有译为庵摩洛迦、庵摩勒。《维摩诘经
#8231;佛国品》罗什三藏注云:「庵罗树,其果似桃非桃也。」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十八云:「阿摩勒果,正言庵摩罗果,其叶似小枣,果如胡桃,味酸而且甜,可入药分也。」但在《梵语杂名》一书中指出,阿末罗果与庵没罗果是不同的,阿末罗果是圆形直径一寸大小药用果,庵没罗果则是椭圆形大如梨子的食用果。此处经文中的庵罗果,应系如梨子大小的食用果,佛经中有以「如观掌中庵没罗果」形容看得清晰、一目了然,可知此种果实的体积是相当大的。

庵罗树身高大,属于乔木科,故被誉为树中之王。因为此树开花多而成果少,所以《大智度论》卷四有引以为喻的偈语云:「菩萨发大心,鱼子庵树华,三事因时多,成果时甚少。」因为菩萨初发大菩提心容易,人数也多,在长远修行途中,退心者也多,成佛者甚少;鱼子生产时多,能成为鱼及大鱼者也少;庵罗树开的花很多,结成果者很少。可知此树结果,因为硕大,所以产量少,在佛经中看来,乃是一种上乘的珍果。例如在《阿育王传》卷三的「半庵罗果因缘」,是叙述阿育王晚年,因为老病而被太子及外道群臣软禁起来,不让他再有自由将财物布施给当时的一座大道场鸡头摩寺,最后仅仅得到半只庵罗果,也遣侍臣送去布施该寺的僧众。可知这种果实,既有名,也很贵。

从经律中所见,在释迦世尊住世时代,有几座名园,提供佛陀作弘化安众的大道场,称为僧园,名为僧伽蓝摩(sa
#7747;ghārāma),名为精舍,例如舍卫国的祇园精舍,王舍城的竹园精舍,毗耶离国则有一座庵罗树园,是庵罗树女所奉献的,《维摩结经
#8231;佛国品》也有:「佛在毗耶离国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的记载,是由一位庵罗树女布施给佛的。注疏家嘉祥吉藏,将之译作「捺女园」。这座僧园,在佛陀时代,跟祇园、竹园居于同等地位的三大名蓝之一,如果庵罗是普通水果,就不致于如此有名了。

庵罗果应是水果而非坚果,因在本经这段经文中有「在于核内」之句,例如桃、李、杏、枣等,都是水果,并皆有核,核中有仁。近代有学者研究猜测,庵罗果就是现在通称的芒果,将原音amara,流传下来,去了头尾,便成了芒果,也是珍果,也有果核。唯芒果的树身不是高大到能称为树王,产量也不能算是稀少,倒是也开小花结大果。庵罗果是不是芒果,恐还无法论定。

泥洹 梵文涅槃的异译,是寂灭义,是不生不灭义。从原始佛教所讲四圣谛中的「灭谛」、三法印中所谓的「涅槃寂静」、阿罗汉的「不受后有」、〈雪山偈〉中的「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涅槃经》的佛性、般若、法身、解脱,到诸大乘经中的法界、真如、如来藏,都是指的同一样东西,那就是无我的智慧、缘起的空性。不过在如来藏系统的经典中,为了不使一般人落于无因无果的断灭空见,所以不欲明说空性的智慧,要说是一切智、大智慧,要说泥洹就是佛的异称,就是名为如来、应供、正等觉的佛。

如来藏系经典,是把因中的佛性,视为即是果上的如来,不是由于修行而造作了如来,所以将因中的如来藏与果上具足十种尊号的如来,画上了等号,以使众生起信,从此修行,除烦恼而显佛身。原始的佛法,不说佛性如来藏,但能依诸道品,如法修行,便可离生死的三界而入不生不死的涅槃,那便是知苦果、断苦集、修灭苦之道、证苦灭的涅槃。

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譬如庵罗果,内实不毁坏,种之于大地,必成大树王。如来无漏眼,观一切众生,身内如来藏,如花果中实。

无明覆佛藏,汝等应信知,三昧智具足,一切无能坏。是故我说法,开彼如来藏,疾成无上道,如果成树王。

语译

当时的释迦世尊,再以偈颂复述如下:

譬如庵罗树的果子一样,果肉果核之内的果种是不会坏的,一旦种之于大地的土中,便会生长成为巨大的树王。以如来的无漏智慧之眼,观见一切大地众生,身内本具有如来之藏,就像花果核内的种子一样。

只是由于无名烦恼覆盖佛藏,你们应当相信了知,一切的三昧与智慧具足,一切的外力都无能破坏。是故我如来要宣说正法,开启众生的如来之藏,使众生快速地成就佛道,就像培植庵罗果种成为巨大的树王。

注释

无漏 梵语anāsrava
#7717;,是有漏āsrava的否定语。漏是烦恼的异名,三界众生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六识,缘外境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产生的烦恼不绝,犹如屋顶破了洞,在连绵不断的雨季中,漏水不停,十分困扰;又如储水的容器,底部有破洞或破缝,任你整日注进多少功德善法之水,总是随注随漏,不仅功德不能圆满,而又使你困扰不已。所以称生死三界为有漏界,名为三漏;一切以自我执着为动因的烦恼法,都是有漏法,包括十不善法及人天果报,都是有漏法。

与漏法的烦恼相对者,是出生死法,是解脱法,是菩萨法,是佛法,便是无漏法。例如四圣谛中的道谛,即是戒、定、慧三无漏学,即是八正道、三十七道品,乃至包括菩萨行的六度与四摄,无量无我的悲智大行,难行能行,都是无漏法。如来藏经典,多强调果德的无漏宝藏,少说因行的无漏法门,目的是为引发众生向往成佛的信心,然后鼓励众生从事开发如来宝藏的实修工作。

与无漏法类似的另一个名词是「无为」,梵文asa
#7747;sk
#7771;ta,因缘造作而成的事相称为有为,不假因缘造作的,本来现成的真理,称为无为。也就是《无量寿经》卷上所说的「无为泥洹之道」。小乘圣典立三种无为法,如《俱舍论》卷一:1.择灭无为,2.非择灭无为,3.虚空无为(不是太虚空,乃是如实的无碍空)。大乘的《成唯识论》卷二立六种无为法:1.虚空无为,2.择灭无为,3.非择灭无为,4.不动无为,5.想受灭无为,6.真如无为。这都是论师们对于泥洹(涅槃)的说明。

由此可知,无漏法是涵盖解脱道、菩萨道、佛道的因行诸道品,以及除一切烦恼成一切圣果的福慧庄严;无为法即是果德的异名。

九、弊物裹金喻

复次善男子!譬如有人,持真金像,行诣他国,经由险路,惧遭劫夺,裹以弊物,令无识者;此人于道,忽便命终;于是金像,弃捐旷野,行人践蹈,咸谓不净。得天眼者,见弊物中,有真金像,即为出之,一切礼敬。如是善男子!我见众生,种种烦恼,长夜流转,生死无量,如来妙藏,在其身内,俨然清净,如我无异。是故佛为众生说法,断除烦恼,净如来智,转复化导一切世间。

语译

善良的男士们唷!再为大家说一则譬喻吧!例如有一个要远行的人,携带着真金所造的一尊圣像,前往其他国家,必须经过一程盗贼横行的危险地区,恐惧会遇上了遭到劫夺,便将金像用破烂骯脏的废弃物包裹起来,使得他人无从辨识那是金像。结果这个旅人竟在途中死了,那尊金像,也被抛弃在旷野的地上,路人经过便踩踢践踏,大家都以为那是不干净的废弃物。遇到一位已有天眼通的人,便见在此废弃物的包裹之中,有一座真金的圣像,打开之后,一切人见了,都会来礼敬供养。

就是这样的,善良的男士们唷!我释迦牟尼佛见到一切众生,由于被种种烦恼缠裹,在漫漫的无明长夜之中,流转于生死五趣之间,已经无量时劫,竟不知都有如来妙宝之藏在众生身内,本来就这么清净无染,跟我释迦如来一模一样。因此,我佛如来,要为众生说法,使一切众生断除烦恼,清净如来智慧,然后也像诸佛一样,用佛法化导一切世间的众生成佛。

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譬人持金像,行诣于他国,裹以弊秽物,弃之在旷野。天眼者见之,即以告众人,去秽现真像,一切大欢喜。我天眼亦然,观彼众生类,恶业烦恼缠,生死备众苦。又见彼众生,无明尘垢中,如来性不动,无能毁坏者。佛既见如是,为诸菩萨说,烦恼众恶业,覆弊最胜身。当勤净除断,显出如来智,天人龙鬼神,一切所归仰。

语译

当时的释迦世尊,再以偈颂复述如下:譬如有人携带着一尊金像远行,要到其他国家,便用骯脏的废物包裹,结果被遗弃在旷野的地上。有天眼通的人看到了,便告知大家,除去废弃物现出了真金像,一切大众见了皆大欢喜。

我佛如来的天眼也是一样,观见一切众生之类,久被恶业烦恼所缠,在生死之中备受许多痛苦;又见一切众生,在无明烦恼的尘垢之中,如来的佛性永远未曾变动,没有任何力量能使之毁坏;佛既见到这样的事实,便为你们诸位菩萨演说:烦恼的种种恶业,覆蔽了如来的最胜之身。

应当勤奋地净断烦恼,显出如来的智慧,就能受到天、人、鬼、神,一切众生的归依敬仰。

一、贫贱丑女怀轮王喻

复次善男子!譬如女人,贫贱丑陋,众人所恶,而怀贵子,当为圣王,王四天下;此人不知,经历时节,常作下劣生贱子想。如是善男子!如来观察一切众生,轮转生死,受诸苦毒,其身皆有如来宝藏,如彼女人而不觉知。是故如来普为说法,言善男子,莫自轻鄙,汝等自身,皆有佛性,若勤精进,灭众过恶,则受菩萨及世尊号,化导济度,无量众生。

语译

再为大家说一则譬喻吧!善良的男士们,例如有一位贫贱又丑陋的女人,每一个人都讨厌她,而她腹中怀的是一个贵子,将来会当转轮圣王,做四天下的大王;这个贫女并不知道,经历了一段时节也都以为,她这样下劣的女人,一定是生下卑贱的儿子了。

也就是如此,善良的男士们唷!我释迦如来观察一切众生,轮转于生死五道之间,受尽了种种苦毒,然其身中无一没有如来宝藏,就像那个贫丑女子怀有圣王而不知觉。因此如来要普为大众说法,告诉大家:善良的男士们,请勿轻鄙自己,你们的自身,皆有佛性,如能勤修精进,灭除一切罪过恶业,便能接受菩萨以及世尊的尊号,同时也能化导无量众生,济度无量众生了。

注释

圣王 轮王、转轮圣王是印度传说中的理想国王,有点类似在基督教《旧约》中的弥赛亚救世主,大家渴望有一位权威仁慈的国王出世;所以理想化了的轮王,也是佛经中的众生所渴望的。轮王分有四等:1.铁轮王统治一洲,2.铜轮王统治二洲,3.银轮王统治三洲,4.金轮王统治四洲。是以须弥山为中心的四方各有一洲,名为四大部洲,金轮王是地上最大的大王,随轮宝飞行空中,所到之处,一切国家不战而降,自然接受仁政的统治,故又名为飞行皇帝。

此处说有贫贱丑陋的女子,也可能怀孕转轮圣王,这种信仰在印度婆罗门教种姓阶级极度森严的环境中,被佛教提示出来,乃是一大民主平等的主张;因为众生都能成佛,何况是转轮圣王。

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譬如贫女人,色貌甚庸陋,而怀贵相子,当为转轮王。七宝备众德,王有四天下,而彼不能知,常作下劣想。我观诸众生,婴苦亦如是,身怀如来藏,而不自觉知。是故告菩萨,慎勿自轻鄙,

汝身如来藏,常有济世明。若勤修精进,不久坐道场,成最正觉道,度脱无量众。

语译

当时的释迦世尊,再以偈颂复述如下:

譬如有一位贫穷的女人,色貌非常平庸丑陋,竟然怀孕了具足三十二相的贵子,出生之后将会成为转轮圣王;自然拥有七宝并且具备众德,将是一四天下的金轮圣王,而此女子不知道,经常都以为生出下劣的儿子。

我观一切众生,被众苦如此的缠绕,身中怀有如来宝藏,竟不能够自知自觉。所以要告知诸位菩萨:慎勿自暴自弃,你们身中的如来宝藏,经常都有救济众生的智慧光明。若能勤修精进的菩萨道品,不久便能坐于菩提道场,成就最上的正等正觉,度脱无量的苦海众生。

一一、铸模内金像喻

复次善男子!譬如铸师铸真金像,既铸成已,倒置于地,外虽焦黑,内像不变,开摸出像,金色晃曜。如是善男子!如来观察一切众生,佛藏在身,众相具足。如是观已,广为显说,彼诸众生,得息清凉,以金刚慧,捶破烦恼,开净佛身,如出金像。

语译

善良的男士们唷!再说最后一则譬喻,例如有一位铸造师,铸造真金像,铸成之后,横倒在地上,外表是焦黑的,内部的金像却不会变质,打开铸模,金像出现,金色晃耀。

就是如此,善良的男士们唷!如来观察一切众生,佛的宝藏在身,具足三十二相。如此观察之后,便向大众显明宣说,听到的所有众生,知道之后便从热恼获得清凉,并以佛的金刚慧,捶破烦恼壳,开启清净的佛的法身,就像从铸模中开出了金像。

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譬如大冶铸,无量真金像,愚者自外观,但见焦黑土。铸师量已冷,开摸令质现,众秽既已除,相好画然显。我以佛眼观,众生类如是,烦恼淤泥中,皆有如来性。

授开发如来藏,如真金显现。如我所观察,示语诸菩萨,汝等善受持,转化诸群生。

语译

当时的释迦世尊,再以偈颂复述如下:

譬如有一座大铸冶工厂,铸造了许许多多的真金圣像,无知的人从其外表看去,仅是一段段焦黑的泥土。铸冶的工匠衡量金像已冷却时,便将铸模一一打开,出现金质,一切的秽垢泥土既已除去,金像的相好犹如画一般地显现。

我以佛眼观察,众生也就像这样,在烦恼的淤泥之中,皆有如来的佛性。传授了金刚智慧,捶破那烦恼的泥模,开发出如来的宝藏。

如我所观察到那样,向诸位菩萨开示,你们当好好的受持,转化一切的众生。

一二、劝持本经功德无量

尔时世尊,告金刚慧菩萨摩诃萨:若出家、若在家,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书写、供养、广为人说如来藏经,所获功德不可计量。

金刚慧!若有菩萨,为佛道故,勤行精进,修习神通,入诸三昧,欲殖德本,供养过恒河沙现在诸佛,造过恒河沙七宝台阁,高十由旬,纵广正等各一由旬,设七宝床,敷以天缯,为一一佛,日日造立过恒河沙七宝台阁,以用奉献一一如来及诸菩萨声闻大众。以如是事普为一切过恒河沙现在诸佛,如是次第,乃至过五十恒沙众宝台阁,以用供养过五十恒沙现在诸佛及诸菩萨声闻大众,乃至无量百千万劫。

金刚慧!不如有人,乐喜菩提,于如来藏经,受持、读、诵、书写、供养、乃至一譬喻者。金刚慧!此善男子,于诸佛所,种诸善根,福虽无量,比善男子善女人所得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语译

当时的释迦世尊,告诉金刚慧菩萨摩诃萨说:不论出家人或在家人,也不论是善良的男士或善良的女士,凡能受持、读、诵、书写、供养、广为他人解说《如来藏经》者,所获得的功德是无可计算度量的。

金刚慧唷!若有另一位菩萨,为了成就佛道,勤勉行持精进不懈,修习诸种神通,并能修入各种世出世间的禅定;又为厚植德本,供养超过恒河沙数的现在十方诸佛,制造超过恒河沙数的七宝台阁,每座高达十由旬、直径深广各一由旬,台阁中各设七宝床座,敷以彩缯的天帛;又为每一尊佛,每天都造超过恒河沙数的七宝台阁,用来奉献十方世界的每一尊佛、每一尊菩萨、每一尊阿罗汉及辟支佛。以如此的盛大供养,普遍供养一切超过恒河沙数的现在诸佛;同时也次第用超过五十恒河沙数的众宝台阁,供养超过五十恒河沙数的现在诸佛、现在诸菩萨、现在一切诸大声闻,日日如是,乃至持续供养无量百千万劫。

金刚慧唷!就是做了那许多的无量供养,还不如另外有人,乐喜无上菩提,因而受持、读、诵、书写、供养《如来藏经》,乃至仅仅其中的一个譬喻。

金刚慧唷!若像那位善良的男士一样,虽在无量诸佛所,种了无量供养善根,福德也有无量,还比这些善良的男士及善良的女士受持、读、诵、书写、供养、为他人解说《如来藏经》的所得功德,不及百分之一,不及千分之一,乃至不及算数譬喻的极大数字之一。

注释

此节经文的目的,是在劝勉大众都来受持、读、诵、书写、供养、并为他人解说《如来藏经》,此在诸部大乘经中,几乎都有类似的功德较量,我于《法华经录要今释》(暂名)中,对此已有比较详明的解释,读者可以参阅。此段经文特别强调人人都能做到的受持、读、诵、书写、供养,乃至一个譬喻的功德,就超过「勤行精进,修习神通,入诸三昧」的功德无量无数倍。

勤修精进是难行道的悲智行,也就是一切大小乘的诸种道品,对于一般凡夫是比较难以深入,三明神通,也是大小乘圣者们所修成的诸种三昧,包括一切禅定、念佛三昧、方等三昧,有漏的三三昧,无漏的三解脱门,都是要花长时间去修练的。为了接引一般大众进入佛门,便说那些工夫虽有功德,还不如只要诵读书写《法华经》或《如来藏经》,就比那种难得修成的功德更大了。事实上,若能专心受持读诵任何一部经典,也都能够修成三昧,开大智慧的。例如专门持诵《法华经》,便能修成法华三昧,也能开启智慧之门。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若人求菩提,闻持此经者,书写而供养,乃至于一偈;

如来微妙藏,须臾发随喜,当听此正教,功德无有量。若人求菩提,住大神通力,欲供十方佛,菩萨声闻众;其数过恒沙,亿载不思议,为一一诸佛,造立妙宝台。台高十由旬,纵广四十里,中施七宝座,严饰备众妙;敷以天缯褥,随座各殊异,无量过恒沙,献佛及大众;悉以此奉献,日夜不休息,满百千万劫,所获福如是。慧者闻此经,能持一譬喻,

而为人解说,其福过于彼;乃至于算数,譬喻所不及,众生之所依,速成无上道。菩萨谛思惟,甚深如来藏,知众生悉有,疾成无上道。

语译

假使有人为了求得无上菩提,听闻受持这卷《如来藏经》,书写此经并且供养此经,乃至仅有其中的一个经偈。对此如来的微妙宝藏,瞬息之间发随喜心,当在听闻此中正确的教法,功德已经不可称量。

假使另外一人为了求菩提道,已能住于大神通力,并欲供养十方诸佛、菩萨众、声闻众;超过恒河沙数,持续亿万不可思议年代,为每一尊佛,各各造立众宝所成的宝台。每一宝台高至十由旬,纵广四十里的直径,台中设施七宝之座,装饰得庄严无比;又铺上天上的彩缯锦褥,每一个宝座又各各不同,超过恒河沙数的无量,奉献给佛及诸大众菩萨声闻,也都如此的一一奉献,日以继夜地永不休息,如此圆满百千万劫,所获的福德之多可以明白了。

有智慧的人听闻了《如来藏经》,乃至仅能受持其中一个譬喻,并且能为他人解说,他的福德胜过于前面一人,乃至不是算数、譬喻所能相比,会被一切众生依怙,疾速成就无上佛道。

诸位菩萨啊!好好思惟:甚深的如来宝藏,当知是一切众生都有的,速令大家成佛道吧!

一三、释尊因地与如来藏经

尔时世尊,复告金刚慧菩萨言:过去久远,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复过是数,尔时有佛,号常放光明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金刚慧!何故名曰常放光明王?彼佛本行菩萨道时,降神母胎,常放光明,彻照十方千佛世界微尘等剎,若有众生,见斯光者,一切欢喜,烦恼悉灭,色力具足,念智成就,得无碍辩;若地狱、饿鬼、畜生、阎罗王、阿修罗等,见光明者,皆离恶道,生天人中;若诸天人见光明者,于无上道,得不退转,具五神通;若不退转者,皆得无生法忍,五十功德,旋陀罗尼。

语译

当时的释迦世尊,再一次告诉金刚慧菩萨说:过去久远,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比这还要更多数劫之前,那时有一尊佛,号为常放光明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金刚慧唷!那尊佛何故取名为常放光明王的呢?由于彼佛在修行菩萨道的最后一身,当他降神母胎之时,便能常放光明,彻照十方的千佛世界、微尘数国土,若有任一众生见到他放的光明,每一位都生欢喜,烦恼都会消灭,身体的色力具足,定慧成就,得四无碍辩;若有地狱、饿鬼、畜生、阎罗王、阿修罗等三恶道的众生,能见此光明者,都会脱离恶道苦趣,生于人间天上;若有诸天众生,能见此光明者,即于无上的佛道,得不退转心,并且具足五种神通;若有不退转菩萨,能见此光明者,皆会证得无生法忍,成就五十功德的旋陀罗尼。

注释

这一节的经义,跟《法华经》后面几品的部份内容,相当类似,叙述释迦世尊在修行菩萨道的阶段,曾经亲近某某佛,与某些菩萨是同门同修的菩萨伴侣,也就在某一佛处,听闻过本经,故于释尊成佛之后,也当宣说本经。

前面这段经文,叙述常放光明如来这个名称的由来,在彼佛修行菩萨道的最后一生,就能从入胎开始,常放光明,彻照十方无量国土,利益一切凡圣众生。

地狱、饿鬼、畜生、阎罗王、阿修罗 上段经文中的三恶道众生,有五种名称。但是阎罗王及阿修罗,虽非饿鬼,依旧属于鬼道,是罪福兼具、苦乐相间的鬼道。阎罗王在有的佛经中,称之为阎罗天子,据传说的信仰,阎罗王也在地狱中,算是鬼王的一类,当他们执行勤务、审办案件时,是执法者,其他时间,他们同样接受地狱的各种苦报;至于阿修罗众的瞋心特重,虽有享受天人的福乐,同时又经常处于惊恐的状态,常向帝释天挑起战端,却又每战皆败,所以是毫无安全感的众生。

五种神通 是凡夫的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若加漏尽通,便是三乘圣者的六神通。

不退转 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十信满足而进十住位至十回向位,第二层次是从初地至七地菩萨位,第三层次是第八地菩萨至十地圆满。此处的不退转是十信满足进入十住。此处的无生法忍是从初地至八地菩萨,就能具足五十功德旋陀罗尼,何为旋陀罗尼?我在《法华经录要今释》有说明。金刚慧!彼光明所照国土,皆悉严净如天琉璃,黄金为绳,以界八道,种种宝树,花果茂盛,香气芬馨;微风吹动,出微妙音,演畅三宝,菩萨功德、根、力、觉、道、禅定、解脱。众生闻者,皆得法喜,信乐坚固,永离恶道。金刚慧!彼十方剎,一切众生,蒙光明故,昼夜六时,合掌恭敬。金刚慧!彼菩萨处胎出生,乃至成佛,无余泥洹,常放光明,般泥洹后,舍利塔庙,亦常放光。以是因缘,诸天世人,号曰常放光明王。

语译

金刚慧唷!那尊即将成佛的受胎菩萨,光明所照一切国土,都成为庄严清净犹如天上的琉璃宝地,以黄金为绳,分界而成八重大道,道侧种有各种宝树,或者是开满了花,或者结满了果,都飘散着芬芳温馨的香气;微风吹动宝树,树叶发出微妙的音乐,欢畅地演唱着佛法僧三宝功德、菩萨功德以及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禅定、解脱等佛法。众生听到了这些音乐,皆得法喜,并且信心坚固,从此永离三恶道报。

金刚慧唷!那时十方国土的一切众生,由于蒙受了光明,所以日以继夜,不休不息地合掌恭敬。

金刚慧唷!当那尊菩萨,不论是处胎时、出生时,乃至成佛时、进入无余涅槃时,常放光明,入灭之后,供养彼佛的舍利塔庙,亦常放光明,以是因缘,诸天以及世间的人类,都尊号其为常放光明王。

注释

这段经文,可以跟《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比照来读,不过那两部经是描绘阿弥陀佛愿力所成的西方极乐国土,《如来藏经》的常放光明王如来,能使被其光明所照的一切国土,都变成了跟极乐国土同样的清净庄严,这意味着比起阿弥陀佛的愿力更为殊胜。金刚慧!常放光明王如来、应供、等正觉、初成佛时,于其法中,有一菩萨,名无边光,与二十亿菩萨以为眷属。无边光菩萨摩诃萨,于彼佛所,问《如来藏经》,佛为演说。在于一坐,经五十大劫,护念一切诸菩萨故,其音普告十佛世界微尘等百千佛剎,为诸菩萨无数因缘百千譬喻,说如来藏大乘经典。诸菩萨等,闻说此经、受持、读、诵、如说修行,除四菩萨,皆已成佛。金刚慧!汝莫异观,彼无边光菩萨岂异人乎?即我身是,彼四菩萨,未成佛者,文殊师利、观世音、大势至、汝金刚慧是。金刚慧!《如来藏经》能大饶益,若有闻者皆成佛道。

语译

金刚慧唷!当常放光明王如来、应供、等正觉,初成佛道时,在其弘扬佛法的大会中,有一位菩萨,名为无边光菩萨摩诃萨,与二十亿菩萨为其眷属。无边光菩萨摩诃萨,曾向彼佛请问《如来藏经》,彼佛即为他演说此经,在一次的法座,便历经五十大劫,那是为了护念一切诸菩萨故,以佛音声,普告十佛世界微尘等数百千佛剎,为诸菩萨用无数种因缘、百千个譬喻,宣说如来藏的大乘经典。当时与会的无量无数菩萨,闻说此《如来藏经》,受持、读、诵,如说修行,除了今天也来与会的四大菩萨,其余全都已经成佛。

金刚慧唷!请你勿作其他观想,那时的无边光菩萨,不是别人,就是我释迦世尊的前身,至于四位菩萨,尚未成佛者,便是文殊师利、观世音、大势至以及你金刚慧。

金刚慧唷!《如来藏经》,能为众生作大饶益,凡有闻此经者,必皆成就佛道。

注释

这段经文,是由常放光明王如来的因缘,引申出释迦世尊的前身,曾经名为无边光菩萨,由于他曾向常放光明王如来请说《如来藏经》,故在他成佛之后十年,也为无数菩萨宣说《如来藏经》,同时也交代了请法主金刚慧菩萨与释迦世尊的关系;这种表现法,也可从《法华经》中找到几个例子。尤其这段经文中提到「经五十大劫」,用因缘、譬喻宣说「如来藏大乘经典」,似也暗示着本经与《法华经》、《阿弥陀经》等的体例有相关处,并且除了本经尚有其他的如来藏大乘经典的流传。故在看完本经的语译释,宜继续阅读。

尔时世尊,重说偈曰:

过去无数劫,佛号光明王,常放大光明,普照无量土。无边光菩萨,于佛初成道,

而启问此经,佛即为演说。其有遇最胜,而闻此经者,皆已得成佛,唯除四菩萨;文殊观世音,大势金刚慧,此四菩萨等,皆曾闻此法。金刚慧为彼,第一神通子,时号无边光,已曾闻此经。我本求道时,师子幢佛所,亦曾受斯经,如闻说修行;我因此善根,疾得成佛道,是故诸菩萨,应持说此经。闻已如说行,得佛如我今,若持此经者,当礼如世尊。

若得此经者,是名佛法主,则为世间护,诸佛之所叹。若有持是经,是人名法王,是为世间眼,应赞如世尊。

语译

当时的释迦世尊,再以偈颂重述如下:在过去的无数劫之前,有一尊佛的名号是光明王,经常放出大光明,普遍照耀无量国土。有一位无边光菩萨,于常放光明王如来成道之初,便启请开示《如来藏经》,那尊如来便为许多菩萨演说。

当时遇到那尊世间最殊胜的,得闻此《如来藏经》的菩萨们,都已成了佛,除了还四位今日也在会中的菩萨,便是: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金刚慧菩萨,这四位大菩萨,都已曾经听过此法。

金刚慧菩萨是那尊佛的神通第一的大弟子,当时的无边光菩萨,也已曾经听过此经。我释迦世尊在因地求成佛之道时,曾于师子幢佛的会中,也已受持过这部经典,如听闻到的那样照着修行;我因为种过这样的善根,很快地成就了佛道,因此诸位菩萨们,应当受持解说此《如来藏经》。

听闻之后如说修行,便得成佛像我一样,如果有人受持此经的话,应当礼敬如礼世尊。如能获得此经,即可名为佛法之主,就会被世间的八部众所保护,亦为十方诸佛之所赞叹。若有人受持此《如来藏经》,此人便将名为法王,便是世间的人天眼目,应被赞叹如同世尊。

注释

在上段的长行中说,释迦世尊在因地时,曾亲近常放光明王如来并请开示《如来藏经》,当时他的身份是无边光菩萨,现在的重颂之中,又说他在求成佛道的过程中,也曾亲近师子幢如来,亦曾从佛受持此经。可知释迦世尊在因地时,至少于两位如来座下,听受此《如来藏经》,遇到常放光明王如来,是在久远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之前,而于此段的重颂中却说,从师子幢如来处听闻受持如说修行之后,很快就成了佛,可知遇到师子幢佛,是在释迦世尊最后一身之前,没有多久的事。不过,在佛经中的时间观,是不能以凡情世间的标准作衡量的。

「法王」一词,原则是于法自在,应该是代表着佛的尊称。此处重颂的最末一偈,强调持经功德的殊胜,若能持此《如来藏经》,便得名为法王,便作世间眼目,便应被当做佛来赞叹。看来似乎是夸张了一些,但亦不是没有道理的。根本的佛法,特别重视法的受持,那是指的缘起法。佛有明示:「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此处是将缘起法,换上了《如来藏经》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宝藏,见如来藏即见法,见法即见佛,便是见性成佛,当然便是法王,便是人天眼目,便应接受佛那样的赞叹了。

一四、圆满

尔时世尊,说此经已,金刚慧,及诸菩萨四众眷属,天、人、干闼婆、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语译

当时的释迦世尊,说毕这部《如来藏经》,金刚慧菩萨、诸大菩萨,以及他们各自的四众眷属弟子,还有示现八部众身的天、人、干闼婆、阿修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受持奉行。

这一小段经文是本经的终结,前一段鼓励大家受持奉行,此最后便作呼应,大家都已欢喜而愿照着去修行了。

(二○○○年六月十八日圣严完稿于美国纽约象冈道场)

附录一

大方等如来藏经

大方等如来藏经

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宝月讲堂栴檀重阁。成佛十年与大比丘众百千人俱。菩萨摩诃萨六十恒河沙。皆悉成就大精进力。已曾供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皆悉能转不退*轮。若有众生闻其名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其名曰法慧菩萨。师子慧菩萨。金刚慧菩萨。调慧菩萨。妙慧菩萨。月光菩萨。宝月菩萨。满月菩萨。勇猛菩萨。无量勇菩萨。无边勇菩萨。超三界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香象菩萨。香上菩萨。香上首菩萨。首藏菩萨。日藏菩萨。幢相菩萨。大幢相菩萨。离垢幢菩萨。无边光菩萨。放光菩萨。离垢光菩萨。喜王菩萨。常喜菩萨。宝手菩萨。虚空藏菩萨。离憍慢菩萨。须弥山菩萨。光德王菩萨。总持自在王菩萨。总持菩萨。灭众病菩萨。疗一切众生病菩萨。欢喜念菩萨。餍意菩萨。常餍菩萨。普照菩萨。月明菩萨。宝慧菩萨。转女身菩萨。大雷音菩萨。导师菩萨。不虚见菩萨。一切法自在菩萨。弥勒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如是等六十恒河沙菩萨摩诃萨。从无量佛剎。与无央数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俱。悉皆来集尊重供养尔时世尊于栴檀重阁。正坐三昧而现神变。有千叶莲华大如车轮。其数无量色香具足而未开敷。一切花内皆有化佛。上升虚空弥覆世界犹如宝帐。一一莲花放无量光。一切莲花同时舒荣。佛神力故须臾之间皆悉萎变。其诸花内一切化佛结加趺坐。各放无数百千光明。于时此剎庄严殊特。一切大众欢喜踊跃。怪未曾有咸有疑念。今何因缘无数妙花忽然毁变。萎黑臭秽甚可恶餍。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大众所疑。告金刚慧。善男子。于佛法中诸有所疑恣汝所问。时金刚慧菩萨知诸大众咸有疑念。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无数莲花中皆有化佛。上升虚空弥覆世界。须臾之间皆悉萎变。一切化佛各放无数百千光明。众会悉见合掌恭敬。尔时金刚慧菩萨。以偈颂曰

我昔未曾睹神变若今日 见佛百千亿坐彼莲花藏各放无数光弥覆一切剎 离垢诸导师庄严诸世界 莲花忽萎变莫不生恶餍 今以何因缘而现此神化 我恒沙佛及无量神变 未曾见如今愿为分别说

尔时世尊。告金刚慧及诸菩萨言。善男子。有大方等经名如来藏。将欲演说故现斯瑞。汝等谛听善思念之。咸言善哉愿乐欲闻。佛言善男子。如佛所化无数莲花忽然萎变。无量化佛在莲花内。相好庄严结加趺坐。放大光明众希有靡不恭敬。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加趺坐俨然不动。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又善男子。譬如天眼之人。观未敷花见诸花内有如来身结加趺坐。除去萎花便得显现。如是善男子。佛见众生如来藏已。欲令开敷为说经法。除灭烦恼显现佛性。善男子。诸佛法尔。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但彼众生烦恼覆故。如来出世广为说法。除灭尘劳净一切智。善男子。若有菩萨信乐此法。专心修学便得解脱。成等正觉普为世间施作佛事。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譬如萎变花其花未开敷 天眼者观见如来身无染 除去萎花已见无碍导师 为断烦恼故最胜出世间 佛观众生类悉有如来藏 无量烦恼覆犹如秽花缠 我为诸众生除灭烦恼故 普为说正法令速成佛道 我已佛眼见一切众生身 佛藏安隐住说法令开现

复次善男子。譬如淳蜜在岩树中。无数群蜂围绕守护。时有一人巧智方便。先除彼蜂乃取其蜜。随意食用惠及远近。如是善男子。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如彼淳蜜在于岩树。为诸烦恼之所覆蔽。亦如彼蜜群蜂守护。我以佛眼如实观之。以善方便随应说法。灭除烦恼开佛知见。普为世间施作佛事。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譬如岩树蜜无量蜂围绕 巧方便取者先除彼群蜂 众生如来藏犹如岩树蜜 结使尘劳缠如群蜂守护 我为诸众生方便说正法 灭除烦恼蜂开发如来藏 具足无碍辩演说甘露法 普令成正觉大悲济群生

复次善男子。譬如粳粮未离皮 。贫愚轻贱谓为可弃。除荡既精常为御用。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观诸众生。烦恼糠 覆蔽如来无量知见。故以方便如应说法。令除烦恼净一切智。于诸世间为最正觉。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譬一切粳粮皮糩未除荡 贫者犹贱之谓为可弃物 外虽似无用内实不毁坏 除去皮糩已乃为王者膳 我见众生类烦恼隐佛藏 为说除灭法令得一切智 如我如来性众生亦复然 开化令清净速成无上道

复次善男子。譬如真金堕不净处。隐没不现经历年载。真金不坏而莫能知。有天眼者语众人言。此不净中有真金宝。汝等出之随意受用。如是善男子。不净处者无量烦恼是。真金宝者如来藏是。有天眼者谓如来是。是故如来广为说法。令诸众生除灭烦恼。悉成正觉施作佛事。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如金在不净隐没莫能见 天眼者乃见即以告众人 汝等若出之洗涤令清净 随意而受用亲属悉蒙庆 善逝眼如是观诸众生类 烦恼淤泥中如来性不坏 随应而说法令办一切事 佛性烦恼覆速除令清净

复次善男子。譬如贫家有珍宝藏。宝不能言我在于此。既不自知又无语者。不能开发此珍宝藏。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如来知见力无所畏。大法宝藏在其身内。不闻不知耽惑五欲。轮转生死受苦无量。是故诸佛出兴于世。为开身内如来法藏。彼即信受净一切智。普为众生开如来藏。无碍辩才为大施主。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观诸众生有如来藏。故为诸菩萨而说此法。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譬如贫人家内有珍宝藏 主既不知见宝又不能言 穷年抱愚冥无有示语者 有宝而不知故常致贫苦 佛眼观众生虽流转五道 大宝在身内常在不变易 如是观察已而为众生说 令得智宝藏大富兼广利 若信我所说一切有宝藏 信勤方便行疾成无上道

复次善男子。譬如庵罗果内实不坏。种之于地成大树王。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观诸众生。如来宝藏在无明壳。犹如果种在于核内。善男子。彼如来藏清凉无热。大智慧聚妙寂泥洹。名为如来应供等正觉。善男子。如来如是观众生已。为菩萨摩诃萨净佛智故显现此义。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譬如庵罗果内实不毁坏 种之于大地必成大树王 如来无漏眼观一切众生 身内如来藏如花果中实 无明覆佛藏汝等应信知 三昧智具足一切无能坏 是故我说法开彼如来藏 疾成无上道如果成树王

复次善男子。譬如有人持真金像。行诣他国经由险路惧遭劫夺。裹以弊物令无识者。此人于道忽便命终。于是金像弃捐旷野。行人践蹈咸谓不净。得天眼者见弊物中有真金像。即为出之一切礼敬。如是善男子。我见众生种种烦恼。长夜流转生死无量。如来妙藏在其身内。俨然清净如我无异。

是故佛为众生说法。断除烦恼净如来智。转复化导一切世间。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譬人持金像行诣于他国 裹以弊秽物弃之在旷野 天眼者见之即以告众人 去秽现真像一切大欢喜 我天眼亦然观彼众生类 恶业烦恼缠生死备众苦 又见彼众生无明尘垢中 如来性不动无能毁坏者 佛既见如是为诸菩萨说 烦恼众恶业覆弊最胜身 当勤净除断显出如来智 天人龙鬼神一切所归仰

复次善男子。譬如女人贫贱丑陋。众人所恶而怀贵子。当为圣王王四天下。此人不知经历时节。常作下劣生贱子想。如是善男子。如来观察一切众生。轮转生死受诸苦毒。其身皆有如来宝藏。如彼女人而不觉知。是故如来普为说法。言善男子莫自轻鄙。汝等自身皆有佛性。若勤精进灭众过恶。则受菩萨及世尊号。化导济度无量众生。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譬如贫女人色貌甚庸陋 而怀贵相子当为转轮王 七宝备众德王有四天下 而彼不能知常作下劣想 我观诸众生婴苦亦如是 身怀如来藏而不自觉知 是故告菩萨慎勿自轻鄙 汝身如来藏常有济世明 若勤修精进不久坐道场成最正觉道度脱无量众

复次善男子。譬如铸师铸真金像。既铸成已倒置于地。外虽焦黑内像不变。开摸出像金色晃曜。如是善男子。如来观察一切众生。佛藏在身众相具足。如是观已广为显说。彼诸众生得息清凉。以金刚慧捶破烦恼。开净佛身如出金像。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譬如大冶铸无量真金像 愚者自外观但见焦黑土 铸师量已冷开摸令质现 众秽既已除相好画然显 我以佛眼观众生类如是 烦恼淤泥中皆有如来性 授以金刚慧捶破烦恼摸 开发如来藏如真金显现 如我所观察示语诸菩萨汝等善受持转化诸群生

尔时世尊告金刚慧菩萨摩诃萨。若出家若在家。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书写供养。广为人说如来藏经。所获功德不可计量。金刚慧若有菩萨为佛道故。勤行精进修习神通。入诸三昧欲殖德本。供养过恒河沙现在诸佛。造过恒河沙七宝台阁。高十由旬纵广正等各一由旬。设七宝床敷以天缯。为一一佛日日造立过恒河沙七宝台阁。以用奉献一一如来及诸菩萨声闻大众。以如是事普为一切过恒河沙现在诸佛。如是次第乃至过五十恒沙众宝台阁。以用供养过五十恒沙现在诸佛及诸菩萨声闻大众。乃至无量百千万劫。金刚慧。不如有人乐喜菩提。于如来藏经受持读诵书写供养乃至一譬喻者。金刚慧。此善男子。于诸佛所种诸善根福虽无量。比善男子善女人所得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若人求菩提闻持此经者 书写而供养乃至于一偈 如来微妙藏须臾发随喜 当听此正教功德无有量 若人求菩提住大神通力 欲供十方佛菩萨声闻众 其数过恒沙亿载不思议 为一一诸佛造立妙宝台 台高十由旬纵广四十里 中施七宝座严饰备众妙 敷以天缯褥随座各殊异 无量过恒沙献佛及大众 悉以此奉献日夜不休息 满百千万劫所获福如是 慧者闻此经能持一譬喻 而为人解说其福过于彼 乃至于算数譬喻所不及 众生之所依速成无上道 菩萨谛思惟甚深如来藏 知众生悉有疾成无上道

尔时世尊。复告金刚慧菩萨言。过去久远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复过是数。尔时有佛。号常放光明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金刚慧。何故名曰常放光明王。彼佛本行菩萨道时。降神母胎常放光明彻照十方千佛世界微尘等剎。若有众生见斯光者一切欢喜。烦恼悉灭色力具足念智成就得无碍辩。若地狱饿鬼畜生阎罗王阿修罗, 等见光明者。皆离恶道生天人中。若诸天人见光明者。于无上道得不退转具五神通。若不退转者皆得无生法忍五十功德旋陀罗尼。金刚慧。彼光明所照国土。皆悉严净如天琉璃。黄金为绳以界八道。种种宝树花果茂盛香气芬馨。微风吹动出微妙音。演畅三宝菩萨功德根力觉道禅定解脱。众生闻者皆得法喜。信乐坚固永离恶道。金刚慧。彼十方剎一切众生蒙光明故。昼夜六时合掌恭敬。金刚慧。彼菩萨处胎出生。乃至成佛无余泥洹常放光明。般泥洹后舍利塔庙亦常放光。以是因缘诸天世人。号曰常放光明王。金刚慧。常放光明王如来应供等正觉初成佛时。于其法中有一菩萨名无边光。与二十亿菩萨以为眷属。无边光菩萨摩诃萨于彼佛所。问如来藏经佛为演说。在于一坐经五十大劫。护念一切诸菩萨故。其音普告十佛世界微尘等百千佛剎。为诸菩萨无数因缘百千譬喻。说如来藏大乘经典。诸菩萨等闻说此经受持读诵如说修行。除四菩萨皆已成佛。金刚慧。汝莫异观。彼无边光菩萨岂异人乎。即我身是。彼四菩萨未成佛者。文殊师利。观世音。大势至。汝金刚慧是。金刚慧。如来藏经能大饶益。若有闻者皆成佛道。尔时世尊重说偈曰

过去无数劫佛号光明王 常放大光明普照无量土 无边光菩萨于佛初成道 而启问此经佛即为演说 其有遇最胜而闻此经者 皆已得成佛唯除四菩萨 文殊观世音大势金刚慧 此四菩萨等皆曾闻此法 金刚慧为彼第一神通子 时号无边光已曾闻此经 我本求道时师子幢佛所 亦曾受斯经如闻说修行 我因此善根疾得成佛道 是故诸菩萨应持说此经 闻已如说行得佛如我今 若持此经者当礼如世尊 若得此经者是名佛法主 则为世间护诸佛之所叹 若有持是经是人名法王 是为世间眼应赞如世尊

尔时世尊说此经已。金刚慧。及诸菩萨四众眷属。天人干闼婆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大方等如来藏经终

点赞 1

评论问答(1)
  • 这是台湾圣严法師2000年六月十九日于美国岡道场的心血吗?圣辉大師
    2023-01-17 09:30
    点赞 回复

相关阅读

新疆齐善素食销售中心:倡导轻肉重素的健康生活 新疆齐善素食销售中心:倡导轻肉重素的健康生活

寂静法师:世界最后一个问题!!! 寂静法师:世界最后一个问题!!!

佛教处世观:正视平常心,得意也别忘形,高兴也不狂喜 佛教处世观:正视平常心,得意也别忘形,高兴也不狂喜

【道场】什么是佛教道场?文殊菩萨道场在哪? 【道场】什么是佛教道场?文殊菩萨道场在哪?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九、戒除烟酒修众善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九、戒除烟酒修众善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济群法师: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济群法师: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佛教五戒指的是哪五种戒律? 佛教五戒指的是哪五种戒律?

从宇宙之浩瀚,看人类之渺小,人生有多苦短? 从宇宙之浩瀚,看人类之渺小,人生有多苦短?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九种日常修持法门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九种日常修持法门

星云大师: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星云大师: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无论好人坏人,念佛十声也能去净土世界吗? 无论好人坏人,念佛十声也能去净土世界吗?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一、空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一、空

看电影《西虹市首富》感受无奈世界,善良才是最大财富 看电影《西虹市首富》感受无奈世界,善良才是最大财富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业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业

皈依修学手册:五戒是什么_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皈依修学手册:五戒是什么_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性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性

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  -智悲佛网 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 -智悲佛网

当代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国 -智悲佛网 当代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国 -智悲佛网

人类的残忍让人类自己胆寒 人类的残忍让人类自己胆寒

消除烦恼的方法:平等不二 消除烦恼的方法:平等不二

皈依修学手册:信佛的开始:皈依佛教 皈依修学手册:信佛的开始:皈依佛教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一篇 惭愧忏悔 佛教丛书·教理:第一篇 惭愧忏悔

要想狗狗乖为牠念佛号,种下解脱因佛子慈悲行 要想狗狗乖为牠念佛号,种下解脱因佛子慈悲行

药师佛大慈悲摄受怨念众生 药师佛大慈悲摄受怨念众生

唐太宗与佛教 唐太宗与佛教

您认识佛教吗: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您认识佛教吗: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佛教作品选录:第二十课、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戴季陶) 佛教作品选录:第二十课、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戴季陶)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八课、赞僧诗(清·顺治)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八课、赞僧诗(清·顺治)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五课、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五课、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佛教问题:第十七课、民俗 佛教问题:第十七课、民俗

佛教问题:第四课、宗派 佛教问题:第四课、宗派

佛教问题:第十九课、神异 佛教问题:第十九课、神异

实用佛教:第十五课、佛教徒的一日行 实用佛教:第十五课、佛教徒的一日行

佛教与世学:第十课、佛教与会议 佛教与世学:第十课、佛教与会议

实用佛教:第十七课、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实用佛教:第十七课、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佛教与世学:第十二课、佛教与环保 佛教与世学:第十二课、佛教与环保

佛教与世学:第十六课、佛教与建筑 佛教与世学:第十六课、佛教与建筑

佛教史: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 佛教史: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

达真堪布:慈悲慧眼遥视我 达真堪布:慈悲慧眼遥视我

记住这些生活细节,您的举手投足都在慈悲护生 记住这些生活细节,您的举手投足都在慈悲护生

佛教仪轨制度:一、丛林 佛教仪轨制度:一、丛林

佛教的真理:第九课、十二因缘 佛教的真理:第九课、十二因缘

佛教的真理:第十四课、三法印 佛教的真理:第十四课、三法印

佛教仪轨制度:十五、焰口 佛教仪轨制度:十五、焰口

佛学启蒙:第二十五课、阿育王提倡佛教 佛学启蒙:第二十五课、阿育王提倡佛教

呵护故去的猫咪宝宝,慈悲心令我克服恐惧认清无常 呵护故去的猫咪宝宝,慈悲心令我克服恐惧认清无常

佛门礼仪常识:佛教寺院巡礼 佛门礼仪常识:佛教寺院巡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