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开法师:五戒为人乘佛教的基础

2020-07-17 更多文章

快乐的处方

智中法师

1.什么是快乐

一般人的快乐是建立在色身香味触的享用贪着上,从小接受到的教育就是追求物质上的享受。等而下之的人只会借着声色犬马求得快乐,比较偏向心灵一点,则倾向于琴棋书画,或是古玩欣赏之类的事。但假借外在因缘越多的的就越容易失去,稍好一点的便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但这些都不如读书,易云:「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读书能增长智能,有了智能当然苦恼的事就会减少,但这指的是一些古圣先贤教导我们立身处世的书,绝非一些权谋手段、世俗功利的书,这也是一种乐。读这些书当然不如读佛法的书,因为佛法能令我们究竟地离苦得乐。这其中还有一种乐叫三昧乐,是透过静坐得到的禅定乐。若得未到地定一种界于欲界定和色界定之间的禅定,会有色界的地水火风来到欲界的身体中,所以会有轻安乐。这个乐,是欲界一切的乐都比不的。禅定乐并非佛法独有,许多其它宗教也提倡的。但因现在修学禅定的人少,也就不为人所知了。不过三昧乐仍不究竟,,而且有出入定的差别,最重要的是没有解决烦恼。只有佛法中的涅槃乐,是灭除一切的老病死苦,远离一切的烦恼习气,是真正的清净无杂染的境界。的确一切众生都有追求乐的本能,但智慧不够,所追求的那个乐却往往是苦因,就算一时令自己满意,但是靠不住,很快就会失去,而且后患无穷。唯有佛法的涅槃乐才是究竟永恒的乐。

2.究竟什么令你不快乐

从佛法的角度来看有三件事,其一我们过去所造的恶业感得苦果。其二有引发你不快乐的境界。第三也是最主要的,便是我们智慧不够。其中个人过去所造的恶业,我们无法去改变。而由于近代世俗的功利主义,加上物质文明的极度昌盛,使得人们藐视人性与道德,造成了大环境的苦不堪言。由于大多数人长期的沈迷在物质文明的功利追求,整个教育不重视品德与人格的培养更无法提升我们的智慧,这就是我们不快乐的原因。

过去已然过去,整个大环境的共业不是少数几个人可以改变的,所以我们想要离苦得乐唯有提升自己的智慧。因为乐,绝不是外在的给予能令我们满足快乐的,乐是来自于内在的心安理得。我们一旦心安了,乐就会自然显发出来。所以想要达到究竟永恒的乐,唯有学习佛法来增长我们的智慧,调伏断除我们的烦恼,才能清净安定我们这一颗躁动的心,.这就是所谓的安心之道!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寂静法师:心在哪里,命就在哪里 寂静法师:心在哪里,命就在哪里

佛教处世观:正视平常心,得意也别忘形,高兴也不狂喜 佛教处世观:正视平常心,得意也别忘形,高兴也不狂喜

【道场】什么是佛教道场?文殊菩萨道场在哪? 【道场】什么是佛教道场?文殊菩萨道场在哪?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九、戒除烟酒修众善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九、戒除烟酒修众善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证严法师:关闭贪欲之门 证严法师:关闭贪欲之门

寂静法师:因为会得新造业,呼吁大家写戒邪YIN贴不要描写细节 寂静法师:因为会得新造业,呼吁大家写戒邪YIN贴不要描写细节

证严法师:为善当及时 证严法师:为善当及时

寂静法师:帮助高考产生奇迹的几个秘诀 寂静法师:帮助高考产生奇迹的几个秘诀

佛教五戒指的是哪五种戒律? 佛教五戒指的是哪五种戒律?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九种日常修持法门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九种日常修持法门

达真堪布:精进是一切功德的基础 达真堪布:精进是一切功德的基础

星云大师: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星云大师: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一、空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一、空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业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业

皈依修学手册:五戒是什么_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皈依修学手册:五戒是什么_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皈依修学手册:怎样持守五戒 皈依修学手册:怎样持守五戒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性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性

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  -智悲佛网 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 -智悲佛网

庄慧法师:恭诵《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之因缘 庄慧法师:恭诵《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之因缘

当代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国 -智悲佛网 当代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国 -智悲佛网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佛菩萨用清净心,六道凡夫用散乱心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佛菩萨用清净心,六道凡夫用散乱心

皈依修学手册:信佛的开始:皈依佛教 皈依修学手册:信佛的开始:皈依佛教

皈依修学手册:三皈依讲义--宏泰法师 皈依修学手册:三皈依讲义--宏泰法师

证严法师:神射手的王子 证严法师:神射手的王子

佛学基础: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一节 人天行果 佛学基础: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一节 人天行果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一篇 惭愧忏悔 佛教丛书·教理:第一篇 惭愧忏悔

证严法师:守空锅的老夫妇 证严法师:守空锅的老夫妇

佛学基础:第八章 各宗要略 绪论 第一节 三论宗 佛学基础:第八章 各宗要略 绪论 第一节 三论宗

佛学基础:第六章 有情之身心 第五节 有情的出生 佛学基础:第六章 有情之身心 第五节 有情的出生

佛学基础: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五节 三乘共学 佛学基础: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五节 三乘共学

唐太宗与佛教 唐太宗与佛教

您认识佛教吗: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您认识佛教吗: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道伟法师:在禅堂里,有会用功的,也有不会用功的 道伟法师:在禅堂里,有会用功的,也有不会用功的

道西法师:到底应该念南无阿弥陀佛还是阿弥陀佛 道西法师:到底应该念南无阿弥陀佛还是阿弥陀佛

佛教作品选录:第二十课、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戴季陶) 佛教作品选录:第二十课、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戴季陶)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八课、赞僧诗(清·顺治)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八课、赞僧诗(清·顺治)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五课、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五课、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佛教问题:第十七课、民俗 佛教问题:第十七课、民俗

佛教问题:第四课、宗派 佛教问题:第四课、宗派

佛教问题:第十九课、神异 佛教问题:第十九课、神异

实用佛教:第十五课、佛教徒的一日行 实用佛教:第十五课、佛教徒的一日行

佛教与世学:第十课、佛教与会议 佛教与世学:第十课、佛教与会议

实用佛教:第十七课、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实用佛教:第十七课、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佛教与世学:第十二课、佛教与环保 佛教与世学:第十二课、佛教与环保

佛教与世学:第十六课、佛教与建筑 佛教与世学:第十六课、佛教与建筑

印祖故事:法师病重弟子疑,问疾劝念观世音 印祖故事:法师病重弟子疑,问疾劝念观世音

佛教史: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 佛教史: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