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壁画修复师的“匠心”:对文物要怀有尊重之心

2017-05-09 新闻资讯

成为壁画修复师,对李晓洋来说似乎是一项使命。忆及学习壁画修复的初衷,这位来自敦煌的“80后”壁画修复师说,“自己近乎是不假思索地选择了这条路。”

图为毗卢寺大门 张帆 摄

地处河北石家庄西北郊,始建于唐代天宝年间的千年古寺毗卢寺日前展开了自明代以来最大规模的壁画修复工程。来自敦煌研究院的“文物医生”李晓洋和多位同事将耗时多月,为毗卢寺壁画“号脉”“手术”,让这座千年古刹重现昔日样貌。

在敦煌出生、长大的李晓洋,从小对各种壁画修复技艺耳濡目染。爷爷是中国壁画修复领域的泰斗级人物李云鹤。每逢寒暑假,李晓洋就被爷爷带在身边,去往各地修复壁画。后来,李晓洋还跟随同样从事壁画修复工作的叔叔学习壁画修复技艺。

自2011年从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进入敦煌研究院工作至今,“修三代”李晓洋已经当了6年的“文物医生”。短短时间内,李晓洋早已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变成了现在壁画修复小组的现场负责人。

壁画修复师们正在工作 韩冰 摄

李晓洋说,不同于一般文物的修复,壁画修复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工作。修复师不仅要对文物本身的颜料层和覆盖层等部位进行测量和考察,还要对文物所处的水文环境、地理条件和天气情况等外界信息进行采集。

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壁画文物修复面临的问题往往不一而足,裂隙病害、酥碱病害、空鼓病害等都是壁画修复常遇到的病害类型。李晓洋说,正式修复前,壁画修复师要根据不同病害类型“私人订制”一套严密的修复方案,进行完拍照存档和浮尘清理后,方能对壁画文物进行加固、回贴等步骤的修复。

壁画修复师们正在工作 韩冰 摄

长久以来,壁画修复师修复壁画文物是都坚持遵循“最小干预与最大兼容”的修复原则,“文物修复的本质是对文物的保护,而不是创造。”李晓洋认为,文物不可再生,无论遇到何种病害,对文物的修复都要坚持做到“保留文物现状”。

壁画艺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艺术遗存,又被称为“墙上博物馆”,正因如此,壁画修复对修复师的艺术修养同样有着严格要求,文物修复之前,修复师都要对文物的历史背景、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科学价值进行全面掌握,李晓洋认为,“这是对文物起码的尊重。”

敦煌研究院年仅18岁的壁画修复学徒崔瑞帆正在准备材料 韩冰 摄

如今,科技的进步使文物在修复过程中加入了许多现代仪器的辅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文物修复师的工作难度和强度,但李晓洋认为,无论修复技术如何变化,修复者怀有的“匠心”应是永恒的,“无论何时,始终要对文物怀有尊重之心。”

更新于:2017-05-09 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