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笔者及护法居士数人,有幸亲临安徽含山县褒禅寺亲近绍云长老,就有关当前禅宗、净土宗两大宗派的修持相关问题,向绍云长老进行了请益,现整理于此,以飨有缘。
安徽褒禅山褒禅寺方丈绍云长老访谈录(图片来源:资料图)
出家因缘及与虚云长老师徒因缘
记者:您19岁即徒步往江西省永修县云居山真如禅寺,礼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为师剃度出家,请长老讲述一下您的出家因缘及与虚云长老的师徒因缘。
绍云长老:说来话长,我到那里去是1956年8月,那时候才19岁。
我从小念了几年私塾之后,就到县城念高小了。大概是在十二三岁时,偶尔看到一本《九华山志》,那时候在《九华山志》上看到地藏王菩萨、九华山的一些情况。小孩子,那时候不知道什么是佛教,一心想成仙。到了16岁的时候,就在县城里面读高中,我那时候喜欢去庙里玩,礼拜天就去附近城北准提庵,看到菩萨像心里感到很欢喜。慢慢地,就认识了当时准提庵的当家师,他是一个文化人,俗家姓葛,过去曾是一个大户人家子弟。在他的桌子上看到一本佛学刊物《觉有情》,上世纪五十年代上海佛学会出版的。因为好奇,我就翻看。其中有一篇讲到虚老,一百多岁,在江西云居山创办国家批准的僧伽农场,如果你有信仰,不论民族、年纪大小,只要是男众(女众不收),他都能接收你。当时看到这个报道,心中特别高兴,就冒昧地写一封信到那里去,虚老亲笔回了一封信,还给我寄来一个皈依证,皈依证打了一周的圈,让我念佛,念一千打个点,全点完的话,有一百万声。见到皈依证后,我高兴得不得了,想出家,把我的想法、家庭情况回信告诉了一下,问他能不能收。他就回信叫我把时辰(生日)告诉他,并寄张照片给他。这些是1954年到1955年春的事情。
1955年下半年,他给我回了信,说明年广东南华寺放戒,你如果真的想出家,这是最好的机会。1956年我高中毕业,毕业之后,我就到余居士家去,他比我大15岁(当时我19岁,他34岁),过了中秋节之后,从他家将被子一挑,我们就跑去云居山了。从芜湖坐大轮到九江,五等舱,冻死了。九江上岸之后就跑,两天时间跑了200多里路。
第二天下午到山上,客堂师父就带我们去见老和尚,这个在佛法上讲,叫有缘。有缘的人见面,对方感到合适,你也觉得合适。没有缘的人见面,觉得怕得不得了,吓死了。老和尚个子很高大,有两米左右,眼睛望上去像两道电光,而且他是湖南腔,不好懂,但我能听得懂。我也不怕,倒茶给我们喝,我照喝;拿水果糖给我们吃,我照吃。可同来的余居士就很怕,我说:你这样怕干啥。虚老问余居士为什么跑来出家,他说:老和尚,我从小信佛,在家排行老大,父母亲死后,我把老二老三都安排成了家,现在无牵无挂就来出家了。老和尚就说,那你还不坏,知道父母死了,给两个弟弟成家立业。你现在一个人来出家,这很好。老和尚又问我,我那时19岁,其实个子也不小,他就指着我:你这个娃儿,为什么要跑来出家?我赶紧把茶杯放下,说:老和尚,我想成佛来的,我想成佛。“哦,你要成佛啊,你是为了成佛来出家的,好!”他讲了两遍。晚上就把我们两个安排在客堂的大铺上。
传印长老当时对我就很羡慕说:这下你高兴啦?
我说:高兴什么?
他说:你出家是老和尚收你做徒弟。你回答他的话,是在家时想好的啊?
我说:我本来就是为了这个事来的嘛。
他说:你这话老和尚高兴,他帮你剃度。
余居士是大知客僧给剃度的,老和尚高兴就亲自给我剃度了,后来没过半个月就去南华寺受戒去了。这个因缘很好,老和尚几十年不收徒弟,有个正智师,比我早一年来,说:我就拜老和尚,别人我不拜。老和尚说:我年龄大了,都要死了,我不收徒弟了。到了收我做徒弟之后,他去找老和尚吵:去年我就请您剃度啊,您说老了不收弟子了,今天为什么给他剃度了?!老和尚说:哦,你还提这个事啊。你知道吗?我前世欠他的,不欠你的(哈哈,众笑)。虚老这么说。我站在旁边也不好说什么——为了这事他找老和尚吵啊。他比我大一岁,个子没有我大。所以说,这就是殊胜因缘。
从南华寺回来之后,老和尚对我就严了。在功课方面,例如楞严咒和十小咒,当时有一位不大识字的师父,一天只能记一两句。而我在没有求戒前就已经都能背下来了。不光是背下来,楞严咒是我上了五到七天早课就会背了。后来有人告诉了老和尚,老和尚说:你背给我听听。然后我就当面背给他听。看到弟子会背经咒,老和尚高兴。受戒回来,他下命令了:背戒律——四分律、菩萨戒你要背,旁人我不要求,背不下来,你就跪在这儿背,最后还是背下来了。我发现好几次,老和尚他是考验我,既是真信佛,在家又是高中毕业,根性到底怎么样。那时的脑子好使,看三遍就能背,现在的学生你叫他看十遍也背不来。出家人,这些都是因缘。
记者:您是何时受戒的,当时在广东南华寺受戒的情况是怎样的?
绍云长老:广东南华寺是六祖道场,解放好多年都没有传戒,那次是解放后第一次传戒。当时在那边受戒,老和尚是戒和尚,本焕老和尚是说戒和尚,了尘老和尚是羯磨和尚(了尘老和尚长得像弥勒佛一样,胖乎乎的,一米八的个子)。
那年传戒有奇异事情,六祖肉身舍利我们请(搬抬)下来,看到头上还长着寸把长的白头发。
当时传戒是比较严格的,有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从晚上六点一直拜到第二天早上六点,而且每个人都要烫戒疤,不烫戒疤就没有戒牒。至于烫戒疤,这是一种供佛的表现,从唐朝时候就开始有这个烫戒疤了,在《高僧传》上有记载:在宋朝时候有两姊妹出家,信药王菩萨。三十晚上,她俩就焚身,姐姐帮妹妹点,妹妹帮姐姐点,烧到眼睛时候她们还在念佛,焚身供佛。现在谁有这个胆量?《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里,药王菩萨有焚身供佛的公案。头上烧这几个戒疤算什么?但时代变迁,现在则不要求一定要烫了,但是他自己若是愿意烫也没有办法(禁止)。
开示禅宗接法、传法要义
记者:禅宗是我国佛教主要宗派之一,您是我们当代为数不多的禅宗大德之一。请您给我们简要概述一下禅宗的历史渊源以及禅宗的接法、传法等的要义。
绍云长老:“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古人授法,以心印心,心心相印,就传法了。过去佛法传到东土,达摩祖师传给二祖,二祖站在达摩祖师洞外,雪都没到膝盖,冻得要死,早上达摩祖师开门问他:你立在雪地里想求何事?
二祖说:请祖师给我开甘露法门,传我佛法妙义。
达摩祖师说:诸佛妙法,无量劫来,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就能得到的?哪有这么容易啊!
把他骂一顿,一顿痛责,说他不够心诚!说天要是下红雪,就传给他。过去的出家人都配有戒刀,做什么用的呢?是一旦遇到将要破戒的情况时,他宁可把自己生命舍掉,也不破戒。例如有人威逼他吃肉,否则就要把他杀掉,他就宁肯自己用刀把自己杀死,也坚决不破戒。这把戒刀不是杀人用的,是给自己准备的。二祖大师当时就拿起戒刀把自己左手臂砍了下来,血喷了一地,喷到雪上,是红雪了!达摩祖师一看他把胳膊砍下来了,心里不忍。二祖的胳膊砍下来会疼,疼得不得了,就心烦,于是就跟达摩祖师说:我现在心不安,很难受,请你教我一个安心的法。达摩祖师说:你把心拿来,我给你安。心在哪里找呢?不是说那个肉团心啊,二祖想要菩提。他说:觅心了不可得。就是说,找不到。达摩祖师讲:我与汝安心竟。我已经帮你安好了。就在这一问一答的时候,二祖慧可大师开悟了:心无所得就是真心。
所以古人就是这样一问一答就开悟了,哪有什么啰嗦?现在的人你再这样问的话,他达不到,不能以心印心。
唐宋以后,人的根性浅薄、福德因缘差了。于是,祖师们特开方便法门,以法卷代替。一花开五叶,所谓五叶,就是指禅宗的五家分支。那些开山的祖师都是大彻大悟的人,他们的行持、修道都是很了不起的,所以你不能认为禅宗的传法、接法是很轻易的事情。千万不能认为法卷只是个招牌,能够升方丈、当住持、当这个长、那个主任...那就会错意了。应该以开山祖师的修持、道行为榜样,向他学习,看齐。特别是沩仰宗,它是五家中第一个成宗派的,它的开山祖师是沩仰灵佑禅师,著有《沩山警策文》(我把沩山警策文单独印出来,每一个传法的人都送一张),回去你们把这《警策文》常看看,对你们的修持、住庙都有好处。
根据大藏经记载,摄摩腾、竺法兰答汉明帝的问话,佛陀于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初八诞生,从那时起,我们中国的佛历记载,到现在已经3041年了,但佛教传入中国来只有两千多年。现在公历是2014年,是甲午年。
当年本师释迦牟尼佛灵山会上拈花示众,百万人天不知道佛陀的心意,只有摩诃迦叶尊者站起来,破颜微笑。佛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教外别传,传与摩诃迦叶,汝当善自护持,无令断绝。从那时候开始,四众弟子以摩诃迦叶尊者为初祖,第二祖阿难尊者,三祖商那和尊者,第四祖优波鞠多尊者,第五祖提多迦尊者,第六祖弥遮迦尊者,第七祖婆须蜜尊者,第八祖佛陀难提尊者,第九祖伏驮蜜多尊者,第十祖胁尊者,第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第十二祖马鸣尊者,第十三祖迦毗摩罗尊者,第十四祖龙树尊者,第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第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第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第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第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第二十祖阇夜多尊者,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尊者,第二十二祖摩拏罗尊者,第二十三祖鹤勒那尊者,第二十四祖师子尊者,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第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尊者,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西天二十八祖、东土初祖菩提达摩尊者,达摩尊者将释迦牟尼佛这支法带入中国,传给中国的慧可大师,就是西天二十九祖、东土二祖,西天三十祖、东土三祖僧璨大师,西天三十一祖、东土四祖道信大师,西天三十二祖、东土五祖弘忍大师,西天三十三祖、东土六祖慧能大师,西天三十四祖、东土七祖南岳怀让禅师,西天三十五祖、东土八祖马祖道一禅师,西天三十六祖、东土九祖百丈怀海禅师,西天三十七祖、东土十祖沩山灵佑禅师,也是沩仰宗派第一世开山祖师,第二世仰山慧寂禅师,第三世西塔光穆禅师,第四世资福如宝禅师,第五世报慈德韶禅师,第六世三角志谦禅师,第七世兴阳词铎禅师,第八世虚云德清禅师,我是第九世叫宣德绍云,我现在将沩仰宗的正法眼藏传与下一代,也就是第十代,依沩仰宗的辈分是“衍”字辈。沩仰宗的宗派,全部内容是“词德宣衍道大兴”“词,是兴阳词铎禅师;虚老是德字辈;我们是宣字辈,另,海灯法师(宣明),美国的宣化上人,香港的圣一法师(宣玄),衍字辈将来收徒弟呢,就是道字辈,再后面是大字辈”,后面还有“戒鼎馨遍五分新。慧焰弥布周沙界,香云普荫灿古今。慈悲济世愿无尽,光昭日月朗太清。振起拈花宏沩上,圆相心灯永昌明。”
总而言之,传法、接法,就看他对佛法的修持如何——对佛法没有修持,对佛法没有研究,说出来没有依据,也没有人听啊。,宣扬佛法一定要按照佛说的经典为依据,以历代祖师为榜样用功修持,这样有修有证,讲出来的法才有说服力。你没有依据乱讲,那是不行的。大致就是如此。
开示如何修学佛法没有妄念,才能入道
记者:您刚才谈到我们禅宗的历代祖师,“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名之曰祖”,那么,“行解相应”就可以做祖师吗?
绍云长老:“行解相应”的话,要真正有实证才能称为祖师。没有证,就不能称为祖师,就是文字游戏。所谓“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内不乱,要看不乱到什么程度,初定下来个把小时也是不乱;一天、一月不乱是一种程度;一年两年、十年八年不乱也是一种程度,真正到一心不乱的时候,如《普贤行愿品》里所讲:“我于一念见三世,三世一切人师子。”他的一念包括过去、现在、未来,那是菩萨境界,不是我们凡夫所能达到的。
记者:如上所说,我们修学佛法离不开修证,而修证的前提是首先要“入道”,那么,请师父慈悲开示我们如何才能入道?
绍云长老:从禅宗的角度看,达摩祖师讲过一首偈子:“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二入四行论》里有这句话。“外息诸缘”就是外面一切攀缘的事情,你都把它停下来。“内心无喘”不是喘气的“喘”,是指对于妄想你不搭理。既如此,外面的事情你放下了,里面的你又不搭理,这样,对于你这个人来说,心境如墙壁一样冰冷、笔直。“可以入道”就是和道才能相符契合。“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这是入道的起码功夫,所以说,没有妄念,才能入道。反之,若不能“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就不能“心如墙壁”,就谈不上“入道”。何为道?道业者,须臾不可离也。不可离什么?不可离当下觉照这一念。你有二念的话,那就不叫道。没有二念,才有一个道。
记者:佛法离不开世间法,我们在家二众在生活中修行时,往往因为烦恼业障较重,妄想较多,总觉得自己修持还不够精进,这是怎么回事?您认为,此类问题如何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绍云长老:你提的问题是很有代表性的。不能参禅念佛,你想一点烦恼没有,一点妄想没有,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如何正视这个妄想,如何对待这个烦恼,这就需要你对佛教的理论有所了解。
学佛有四个步骤:信、解、行、证。信心有了,还要对佛法教义有所了解,既要了解教义,也要了解自己这个个体。了解自己指的是什么呢?就是对照佛法教义,观察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这里不是指男人女人,不是这个意思,这指的是要对自己善根福德因缘的深浅有数。善根深厚、福德因缘好的人,他一闻千悟,你只要讲一句,下面有多少事情,他就都了解了。而且在修行上,他能很快就达到三摩地,即是正定。那这个是因为他在过去世有深厚的修行底子,如同走路一样,他以前走过了,再有人一提,他意识马上就能到达这个地方,到达这一步。
而像你们刚刚所说的情况:心里总是有妄想,妄想多了又怕妄想,又因为妄想多了而起烦恼。那这个时候你要思维了:我过去世修行的还是不多,要是多的话,我不该有这么多妄想,有了妄想才有烦恼啊。这样你自己考察自己:用你的觉照力考察自己。你知道打妄想的这个人是谁?又是谁知道在打妄想?难道打妄想的是一个人,知道打妄想的又是另一个人吗?是两个人吗?你好好问问自己,这样你就会了解,这个妄想就是无始劫来的习气,习气就是业障。
对佛法了解之后,就会明白:“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业障就像大海,都是由妄想产生的。“若要消妄想,端坐念实相。”实相是什么呢?实相无相。妄想就像大海里面风吹起的浪,是业风吹起来的浪,浪一大,什么妄想都出来了;风一停,浪一息,还是平静的大海水。在这个道理上理会:这是业障风在吹我这个识浪,才产生这些妄想,由妄想而生烦恼。但是我如何才能停止妄想呢?就时就要观照实相:妄想从哪里来?妄想没有实体,不像这个桌子,你能摸到它吗?你能看到它吗?你能和它讲话吗?但是它有一定的力量,搞得你烦得不得了,而你一搁置它,不搭理它,它马上就没有了,你试试看。你一观照它,它就没有了。这样心平气静以后,念佛的人再把佛号提起来,参禅的再把话头提起来,就又是一番境界了。回去要不断地自己训练、不断地实验,好好“行”,“行”了以后才能“证”,“证”就是体会呀。清净心不是一下子就能得到的,要多看《楞严经》,修行的一步步,佛在里面讲得很清楚。
开示禅宗与净土宗之间的关系
记者:您刚才提到要先用观照之法使妄想消除,再把佛号提起来。那么,请您谈谈禅宗与净土宗之间的关系。
绍云长老:佛教里面的修行法门历来多得很,有八万四千法门之多。佛法传到中国,流传到现在主要有五大宗派,即禅宗、净土宗、密宗、律宗(传戒的)、教下(讲经说法的),有这五大宗。密宗在我们汉族地区,不是很盛行。修律的要严格持戒。不管哪一宗,不持戒,那你就是坏乱佛法的人,就不能算是佛弟子,而且修任何法门就都很难成就。所以说,佛法不外戒定慧三学,而戒为三学之本,由戒才能生定,由定才能发慧。
记者:既然禅和净土都是人人能修的法门,那么,您认为,禅和净土,怎样修才能够成功呢?
绍云长老:修行人想知道念佛和参禅如何下手,如何成功,那首先必须了解这两个法门的道理。就像我们想要去北京的话,应该走哪条路、往哪里走,这都要搞清楚,方向要对。搞不清楚,方向错了,就南辕北辙了。
首先我们来谈谈念佛法门。现在社会上普遍是念佛的人多,念佛求今生今世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这是一般念佛人都有的想法。
然而,如何才能确保今生今世就能往生极乐世界呢?你们需要把净土宗的根本经典——《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这几部经细细看看。《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上面有这样几句话,“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就是你常忆佛、常念佛,在不久的“当来”,你就必定能见到佛。见佛还不能开悟吗?“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那么,要怎么念才能达到开悟的目的呢?《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最后几句话就告诉了我们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都摄六根,就是要我们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摄受住。要如何做呢?眼不乱望、耳不乱听、鼻子不乱闻,舌根不乱说话,身不要乱跑,意不要乱打妄想。首先我们把意根和耳根摄受住。就是你无论坐着也好,站着也好,躺在那里也好,走路也好,你念四个字或是念六个字,一个字、一个字念得清清楚楚,耳朵听佛号,听得清清楚楚,眼睛不旁视,鼻子也不会乱闻,舌根更不会乱说了,身根也不会乱动。六根一摄住,妄念不起了,净念相继,没有二念,就是一句佛号,这叫净念:清净念头。不信你可以试试看,因为对于我们人来说,六根的主宰是意根,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能够分别变化记忆的“心”。你念佛耳朵听得清清楚楚了,不用好长时间,一二十分钟,心就归一了,念头自然就摄住了,就不分别这个好那个坏了。
如此,一句佛号相继,时间一长,心真正清净下来,就得到三摩地。三摩地翻译成中文称为正定,也就是禅定。到这个时候就能叫做有一点功夫了。(念佛)念到三摩地现前的时候,与参禅参到无心境界没有两样!所以文殊菩萨讲: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出自《楞严经》中文殊师利法王子说的偈语:“……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为什么呢?都认识到自己的本有佛性。念佛也好、参禅也好、持咒也好,都是为了这个事——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总而言之,念佛、参禅、持咒都是方便法,方便到了明心见性的时候,都是同一条路,没有第二条。经中讲:“三世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三世佛,同一个法身。有人说,难道都是一个身体吗?当然不是指我们现在这个色身,法界身如虚空,你说这个虚空有边际吗?就是我们这一念,觉照念头。你自己观察,有没有边际呀?譬如你坐在这里,心定下来,想起自己到过美国某某地方,如果你功夫到了一定程度,能够入定出定了,你马上就能够出现在那里(不是色身的出现),那是我们的灵知灵性的浮现。
因此,念佛的人,到了三摩地现前的时候,再要往前进步,也是禅定,和参禅参到无心是同一个境界。而这个时候如果你说我想求往生,不想什么开悟,也不想什么禅定。这也可以的。《弥陀经》上说: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来接引你了,你知道自己要走了——后面还有半句很重要啊:是人终时,身无病苦,心无贪恋,意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如果见到阿弥陀佛来接你了,知道要走了,忽然又想起了我还有个金戒指,还有个几万块钱的存折放在家里没和人交代,还有个小孙子,我想他想得很,还想见他一面动了这类念头就是颠倒:一会儿舍不得金戒指,一会儿舍不得存折,一会儿舍不得孙子,你能走吗?没有这个念头,你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呀!为什么有人念佛念到最后往生不了?就是临终那一刻,他颠倒了。或者临终在家里,输氧,做人工呼吸,打强心针。不但不安心念佛,心里还对色身爱惜得不得了。所以我们想往生,首先要把以上这些念佛如何得往生,如何得禅定的道理搞清楚。
那么,参禅要怎么下手呢?怎么样入定呢?无论参“念佛是谁”也好,参“如何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也好,一定要把你的一切外在的攀缘放下,念佛也是如此。如果一坐下来手机还在响个不停,你去参什么?上面刚刚讲过,达摩祖师讲,“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现在的手机、电脑,是修禅的一大障碍,必须要把这个放下来,名利发财当官都不想。外面攀缘放下了,心如墙壁冰冷笔直,有这种心境,你才能把话头看下去。
如何看话头呢?“念佛是谁?”照顾话头,你不妨坐下来,腿盘好了,身体坐端正了,默念几句佛号,念到最后静静的自己问自己:是谁在念?这念在哪里念的?如果说是口在念,那么口不出声了为什么还在念呢?如果说是心在念,那么这个念佛心在哪里?长什么样子?就在这个不明白的地方起个疑念,疑念一起,当下妄想就截住了。这里要注意的是不能去推测:是不是这样的啊?是不是那样的啊?一推测,一动二念,就是妄想了。就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冷冷静静地观察当下的这一个“谁”字,这就叫话头。
不要叫妄想昏沉把这一念打失,就是照顾话头。照顾时间长了,妄想收拢了,对于不明白的意思加深了,就叫参话头。等参到“动静不移,忆忘如一”的时候就是有一点功夫了。所谓“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即是在动中也好,静坐下来也好,你这个觉照都是明明历历的。忆,是指白天,忘则是指晚上睡觉时候。功夫熟识的人,在睡觉时候也仍然在功夫中。“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地”——这和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是一样的。
所以讲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那参禅的人到了这个境界,要是你决心大,不起二念,晚上不倒单坐在那里,这时候心虽静明,心未发光。就是这个我们的心还没定到一定程度、静到一定程度——静极光通达。那静到什么程度算是“静极”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
虚老在世时候讲过,有一次,他和戒尘法师一起打坐的时候,一个跳蚤跳到戒尘法师身上,戒尘法师摸到后,就把跳蚤撇到地上去了。结果跳蚤的腿跌断了,在叫。虚云老和尚在定中听到跳蚤凄惨的叫声,翌日对戒尘法师说:你这个人咋那么不慈悲啊,跳蚤腿断了,叫得好惨啊!跳蚤腿摔断哭叫的声音,他听起来是很大的声音,静到一定程度了!我们功夫未到,别说跳蚤,就是老鼠叫我们也听不到啊!我打这个比喻你就知道了。
如果你能功夫到了那一步,念头打成一片了,行住坐卧都一点不打失,机缘到了,你触着碰着,那就像虚云老和尚喝水被杯子烫了下,手一松杯子掉到地上“啪啦”一声响那样,一下就开悟了。一点不差。
我就讲这两个法门:这两个下手功夫一开始不一样,但是到三摩地正定以后都是一样的。你能到三摩地,到正定以后,自己心里就明了了:哦,原来功夫就如此。现在我们的妄想心,糊糊涂涂的,只是讲讲而已、听听而已,不下一番真功夫,是到不了这个境界的。
记者:刚才您给我们开示了禅宗和净土宗的修行要诀。说到净土宗,就离不开一句“阿弥陀佛”,目前教界对这句佛号的读音尚存不同意见。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绍云长老:我认为,重要的不是这个“阿”字的发音,念“a”、“o”、“e”都可以。只念“佛”也行,只念“陀佛”也行。关键在于念佛的人的心念,你能不能不起二念。佛陀时代的周利盘陀伽尊者资质愚钝,别人教他一句话,他记了上半句就忘了下半句,记了下半句就忘了上半句。佛就教他念“扫帚”二字。周利盘陀伽就一边扫地一边认真念“扫帚”二字,扫一下念一声、扫一下念一声,心归一了,也能悟道,也能证果。
说来说去,佛法贵在一心,“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治一切什么心呢?治一切妄想心、执著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你本有的自性真心如如不动的,外面又去加上一个法做什么?所以《金刚经》说“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虽然不容易,但是学佛必须要通达经义,倘若义理不明还各执己见争执不休,也没什么意义。
记者:通过如上您的开示,我们了解到,一切有情众生都可以通过禅宗、净土宗等修行法门而得成就,据经典记载,就连魔王波旬,佛祖也为他授记,那么山河大地能成佛吗?
绍云长老: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有情众生有佛性,无情物就是指山河大地草木啦。深圳曾经有居士准备睡觉时,听见好多人在哭但是又看不到人。睡着后有鬼神托梦诉说原因:原来是他们家花园有许多花草树木,而园丁只灌溉花、木,草快干枯死了,因此哭泣。后来他们就给草木浇水。你看草木上都有众生。超过1米、1.5米以上的树木,就有鬼神在上面住。树越高越大,鬼神就越多,人看不到他们,他们看得到人。
此外,晋末高僧道生法师也曾留下“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当时道生法师因为在对一阐提有无佛性的问题上见解异于常人而见摈。后至苏州虎丘山时,道生法师对着一群石头讲《涅槃经》,依然坚持一阐提也有佛性的观点,并问石头若一阐提真的有佛性那你们点头。结果石头们听到后都点头同意了。什么叫一阐提也有佛性呢?这就是说,再坏的人,只要他悔改了也能变成好人。
记者:对于在家居士而言,必不可少的,要面对学佛、修行、生活、工作等诸多事宜,您
2014年5月,笔者及护法居士数人,有幸亲临安徽含山县褒禅寺亲近绍云长老,就有关当前禅宗、净土宗两大宗派的修持相关问题,向绍云长老进行了请益,现整理于此,以飨有缘。
安徽褒禅山褒禅寺方丈绍云长老访谈录(图片来源:资料图)
出家因缘及与虚云长老师徒因缘
记者:您19岁即徒步往江西省永修县云居山真如禅寺,礼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为师剃度出家,请长老讲述一下您的出家因缘及与虚云长老的师徒因缘。
绍云长老:说来话长,我到那里去是1956年8月,那时候才19岁。
我从小念了几年私塾之后,就到县城念高小了。大概是在十二三岁时,偶尔看到一本《九华山志》,那时候在《九华山志》上看到地藏王菩萨、九华山的一些情况。小孩子,那时候不知道什么是佛教,一心想成仙。到了16岁的时候,就在县城里面读高中,我那时候喜欢去庙里玩,礼拜天就去附近城北准提庵,看到菩萨像心里感到很欢喜。慢慢地,就认识了当时准提庵的当家师,他是一个文化人,俗家姓葛,过去曾是一个大户人家子弟。在他的桌子上看到一本佛学刊物《觉有情》,上世纪五十年代上海佛学会出版的。因为好奇,我就翻看。其中有一篇讲到虚老,一百多岁,在江西云居山创办国家批准的僧伽农场,如果你有信仰,不论民族、年纪大小,只要是男众(女众不收),他都能接收你。当时看到这个报道,心中特别高兴,就冒昧地写一封信到那里去,虚老亲笔回了一封信,还给我寄来一个皈依证,皈依证打了一周的圈,让我念佛,念一千打个点,全点完的话,有一百万声。见到皈依证后,我高兴得不得了,想出家,把我的想法、家庭情况回信告诉了一下,问他能不能收。他就回信叫我把时辰(生日)告诉他,并寄张照片给他。这些是1954年到1955年春的事情。
1955年下半年,他给我回了信,说明年广东南华寺放戒,你如果真的想出家,这是最好的机会。1956年我高中毕业,毕业之后,我就到余居士家去,他比我大15岁(当时我19岁,他34岁),过了中秋节之后,从他家将被子一挑,我们就跑去云居山了。从芜湖坐大轮到九江,五等舱,冻死了。九江上岸之后就跑,两天时间跑了200多里路。
第二天下午到山上,客堂师父就带我们去见老和尚,这个在佛法上讲,叫有缘。有缘的人见面,对方感到合适,你也觉得合适。没有缘的人见面,觉得怕得不得了,吓死了。老和尚个子很高大,有两米左右,眼睛望上去像两道电光,而且他是湖南腔,不好懂,但我能听得懂。我也不怕,倒茶给我们喝,我照喝;拿水果糖给我们吃,我照吃。可同来的余居士就很怕,我说:你这样怕干啥。虚老问余居士为什么跑来出家,他说:老和尚,我从小信佛,在家排行老大,父母亲死后,我把老二老三都安排成了家,现在无牵无挂就来出家了。老和尚就说,那你还不坏,知道父母死了,给两个弟弟成家立业。你现在一个人来出家,这很好。老和尚又问我,我那时19岁,其实个子也不小,他就指着我:你这个娃儿,为什么要跑来出家?我赶紧把茶杯放下,说:老和尚,我想成佛来的,我想成佛。“哦,你要成佛啊,你是为了成佛来出家的,好!”他讲了两遍。晚上就把我们两个安排在客堂的大铺上。
传印长老当时对我就很羡慕说:这下你高兴啦?
我说:高兴什么?
他说:你出家是老和尚收你做徒弟。你回答他的话,是在家时想好的啊?
我说:我本来就是为了这个事来的嘛。
他说:你这话老和尚高兴,他帮你剃度。
余居士是大知客僧给剃度的,老和尚高兴就亲自给我剃度了,后来没过半个月就去南华寺受戒去了。这个因缘很好,老和尚几十年不收徒弟,有个正智师,比我早一年来,说:我就拜老和尚,别人我不拜。老和尚说:我年龄大了,都要死了,我不收徒弟了。到了收我做徒弟之后,他去找老和尚吵:去年我就请您剃度啊,您说老了不收弟子了,今天为什么给他剃度了?!老和尚说:哦,你还提这个事啊。你知道吗?我前世欠他的,不欠你的(哈哈,众笑)。虚老这么说。我站在旁边也不好说什么——为了这事他找老和尚吵啊。他比我大一岁,个子没有我大。所以说,这就是殊胜因缘。
从南华寺回来之后,老和尚对我就严了。在功课方面,例如楞严咒和十小咒,当时有一位不大识字的师父,一天只能记一两句。而我在没有求戒前就已经都能背下来了。不光是背下来,楞严咒是我上了五到七天早课就会背了。后来有人告诉了老和尚,老和尚说:你背给我听听。然后我就当面背给他听。看到弟子会背经咒,老和尚高兴。受戒回来,他下命令了:背戒律——四分律、菩萨戒你要背,旁人我不要求,背不下来,你就跪在这儿背,最后还是背下来了。我发现好几次,老和尚他是考验我,既是真信佛,在家又是高中毕业,根性到底怎么样。那时的脑子好使,看三遍就能背,现在的学生你叫他看十遍也背不来。出家人,这些都是因缘。
记者:您是何时受戒的,当时在广东南华寺受戒的情况是怎样的?
绍云长老:广东南华寺是六祖道场,解放好多年都没有传戒,那次是解放后第一次传戒。当时在那边受戒,老和尚是戒和尚,本焕老和尚是说戒和尚,了尘老和尚是羯磨和尚(了尘老和尚长得像弥勒佛一样,胖乎乎的,一米八的个子)。
那年传戒有奇异事情,六祖肉身舍利我们请(搬抬)下来,看到头上还长着寸把长的白头发。
当时传戒是比较严格的,有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从晚上六点一直拜到第二天早上六点,而且每个人都要烫戒疤,不烫戒疤就没有戒牒。至于烫戒疤,这是一种供佛的表现,从唐朝时候就开始有这个烫戒疤了,在《高僧传》上有记载:在宋朝时候有两姊妹出家,信药王菩萨。三十晚上,她俩就焚身,姐姐帮妹妹点,妹妹帮姐姐点,烧到眼睛时候她们还在念佛,焚身供佛。现在谁有这个胆量?《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里,药王菩萨有焚身供佛的公案。头上烧这几个戒疤算什么?但时代变迁,现在则不要求一定要烫了,但是他自己若是愿意烫也没有办法(禁止)。
开示禅宗接法、传法要义
记者:禅宗是我国佛教主要宗派之一,您是我们当代为数不多的禅宗大德之一。请您给我们简要概述一下禅宗的历史渊源以及禅宗的接法、传法等的要义。
绍云长老:“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古人授法,以心印心,心心相印,就传法了。过去佛法传到东土,达摩祖师传给二祖,二祖站在达摩祖师洞外,雪都没到膝盖,冻得要死,早上达摩祖师开门问他:你立在雪地里想求何事?
二祖说:请祖师给我开甘露法门,传我佛法妙义。
达摩祖师说:诸佛妙法,无量劫来,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就能得到的?哪有这么容易啊!
把他骂一顿,一顿痛责,说他不够心诚!说天要是下红雪,就传给他。过去的出家人都配有戒刀,做什么用的呢?是一旦遇到将要破戒的情况时,他宁可把自己生命舍掉,也不破戒。例如有人威逼他吃肉,否则就要把他杀掉,他就宁肯自己用刀把自己杀死,也坚决不破戒。这把戒刀不是杀人用的,是给自己准备的。二祖大师当时就拿起戒刀把自己左手臂砍了下来,血喷了一地,喷到雪上,是红雪了!达摩祖师一看他把胳膊砍下来了,心里不忍。二祖的胳膊砍下来会疼,疼得不得了,就心烦,于是就跟达摩祖师说:我现在心不安,很难受,请你教我一个安心的法。达摩祖师说:你把心拿来,我给你安。心在哪里找呢?不是说那个肉团心啊,二祖想要菩提。他说:觅心了不可得。就是说,找不到。达摩祖师讲:我与汝安心竟。我已经帮你安好了。就在这一问一答的时候,二祖慧可大师开悟了:心无所得就是真心。
所以古人就是这样一问一答就开悟了,哪有什么啰嗦?现在的人你再这样问的话,他达不到,不能以心印心。
唐宋以后,人的根性浅薄、福德因缘差了。于是,祖师们特开方便法门,以法卷代替。一花开五叶,所谓五叶,就是指禅宗的五家分支。那些开山的祖师都是大彻大悟的人,他们的行持、修道都是很了不起的,所以你不能认为禅宗的传法、接法是很轻易的事情。千万不能认为法卷只是个招牌,能够升方丈、当住持、当这个长、那个主任...那就会错意了。应该以开山祖师的修持、道行为榜样,向他学习,看齐。特别是沩仰宗,它是五家中第一个成宗派的,它的开山祖师是沩仰灵佑禅师,著有《沩山警策文》(我把沩山警策文单独印出来,每一个传法的人都送一张),回去你们把这《警策文》常看看,对你们的修持、住庙都有好处。
根据大藏经记载,摄摩腾、竺法兰答汉明帝的问话,佛陀于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初八诞生,从那时起,我们中国的佛历记载,到现在已经3041年了,但佛教传入中国来只有两千多年。现在公历是2014年,是甲午年。
当年本师释迦牟尼佛灵山会上拈花示众,百万人天不知道佛陀的心意,只有摩诃迦叶尊者站起来,破颜微笑。佛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教外别传,传与摩诃迦叶,汝当善自护持,无令断绝。从那时候开始,四众弟子以摩诃迦叶尊者为初祖,第二祖阿难尊者,三祖商那和尊者,第四祖优波鞠多尊者,第五祖提多迦尊者,第六祖弥遮迦尊者,第七祖婆须蜜尊者,第八祖佛陀难提尊者,第九祖伏驮蜜多尊者,第十祖胁尊者,第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第十二祖马鸣尊者,第十三祖迦毗摩罗尊者,第十四祖龙树尊者,第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第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第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第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第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第二十祖阇夜多尊者,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尊者,第二十二祖摩拏罗尊者,第二十三祖鹤勒那尊者,第二十四祖师子尊者,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第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尊者,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西天二十八祖、东土初祖菩提达摩尊者,达摩尊者将释迦牟尼佛这支法带入中国,传给中国的慧可大师,就是西天二十九祖、东土二祖,西天三十祖、东土三祖僧璨大师,西天三十一祖、东土四祖道信大师,西天三十二祖、东土五祖弘忍大师,西天三十三祖、东土六祖慧能大师,西天三十四祖、东土七祖南岳怀让禅师,西天三十五祖、东土八祖马祖道一禅师,西天三十六祖、东土九祖百丈怀海禅师,西天三十七祖、东土十祖沩山灵佑禅师,也是沩仰宗派第一世开山祖师,第二世仰山慧寂禅师,第三世西塔光穆禅师,第四世资福如宝禅师,第五世报慈德韶禅师,第六世三角志谦禅师,第七世兴阳词铎禅师,第八世虚云德清禅师,我是第九世叫宣德绍云,我现在将沩仰宗的正法眼藏传与下一代,也就是第十代,依沩仰宗的辈分是“衍”字辈。沩仰宗的宗派,全部内容是“词德宣衍道大兴”“词,是兴阳词铎禅师;虚老是德字辈;我们是宣字辈,另,海灯法师(宣明),美国的宣化上人,香港的圣一法师(宣玄),衍字辈将来收徒弟呢,就是道字辈,再后面是大字辈”,后面还有“戒鼎馨遍五分新。慧焰弥布周沙界,香云普荫灿古今。慈悲济世愿无尽,光昭日月朗太清。振起拈花宏沩上,圆相心灯永昌明。”
总而言之,传法、接法,就看他对佛法的修持如何——对佛法没有修持,对佛法没有研究,说出来没有依据,也没有人听啊。,宣扬佛法一定要按照佛说的经典为依据,以历代祖师为榜样用功修持,这样有修有证,讲出来的法才有说服力。你没有依据乱讲,那是不行的。大致就是如此。
开示如何修学佛法没有妄念,才能入道
记者:您刚才谈到我们禅宗的历代祖师,“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名之曰祖”,那么,“行解相应”就可以做祖师吗?
绍云长老:“行解相应”的话,要真正有实证才能称为祖师。没有证,就不能称为祖师,就是文字游戏。所谓“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内不乱,要看不乱到什么程度,初定下来个把小时也是不乱;一天、一月不乱是一种程度;一年两年、十年八年不乱也是一种程度,真正到一心不乱的时候,如《普贤行愿品》里所讲:“我于一念见三世,三世一切人师子。”他的一念包括过去、现在、未来,那是菩萨境界,不是我们凡夫所能达到的。
记者:如上所说,我们修学佛法离不开修证,而修证的前提是首先要“入道”,那么,请师父慈悲开示我们如何才能入道?
绍云长老:从禅宗的角度看,达摩祖师讲过一首偈子:“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二入四行论》里有这句话。“外息诸缘”就是外面一切攀缘的事情,你都把它停下来。“内心无喘”不是喘气的“喘”,是指对于妄想你不搭理。既如此,外面的事情你放下了,里面的你又不搭理,这样,对于你这个人来说,心境如墙壁一样冰冷、笔直。“可以入道”就是和道才能相符契合。“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这是入道的起码功夫,所以说,没有妄念,才能入道。反之,若不能“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就不能“心如墙壁”,就谈不上“入道”。何为道?道业者,须臾不可离也。不可离什么?不可离当下觉照这一念。你有二念的话,那就不叫道。没有二念,才有一个道。
记者:佛法离不开世间法,我们在家二众在生活中修行时,往往因为烦恼业障较重,妄想较多,总觉得自己修持还不够精进,这是怎么回事?您认为,此类问题如何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绍云长老:你提的问题是很有代表性的。不能参禅念佛,你想一点烦恼没有,一点妄想没有,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如何正视这个妄想,如何对待这个烦恼,这就需要你对佛教的理论有所了解。
学佛有四个步骤:信、解、行、证。信心有了,还要对佛法教义有所了解,既要了解教义,也要了解自己这个个体。了解自己指的是什么呢?就是对照佛法教义,观察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这里不是指男人女人,不是这个意思,这指的是要对自己善根福德因缘的深浅有数。善根深厚、福德因缘好的人,他一闻千悟,你只要讲一句,下面有多少事情,他就都了解了。而且在修行上,他能很快就达到三摩地,即是正定。那这个是因为他在过去世有深厚的修行底子,如同走路一样,他以前走过了,再有人一提,他意识马上就能到达这个地方,到达这一步。
而像你们刚刚所说的情况:心里总是有妄想,妄想多了又怕妄想,又因为妄想多了而起烦恼。那这个时候你要思维了:我过去世修行的还是不多,要是多的话,我不该有这么多妄想,有了妄想才有烦恼啊。这样你自己考察自己:用你的觉照力考察自己。你知道打妄想的这个人是谁?又是谁知道在打妄想?难道打妄想的是一个人,知道打妄想的又是另一个人吗?是两个人吗?你好好问问自己,这样你就会了解,这个妄想就是无始劫来的习气,习气就是业障。
对佛法了解之后,就会明白:“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业障就像大海,都是由妄想产生的。“若要消妄想,端坐念实相。”实相是什么呢?实相无相。妄想就像大海里面风吹起的浪,是业风吹起来的浪,浪一大,什么妄想都出来了;风一停,浪一息,还是平静的大海水。在这个道理上理会:这是业障风在吹我这个识浪,才产生这些妄想,由妄想而生烦恼。但是我如何才能停止妄想呢?就时就要观照实相:妄想从哪里来?妄想没有实体,不像这个桌子,你能摸到它吗?你能看到它吗?你能和它讲话吗?但是它有一定的力量,搞得你烦得不得了,而你一搁置它,不搭理它,它马上就没有了,你试试看。你一观照它,它就没有了。这样心平气静以后,念佛的人再把佛号提起来,参禅的再把话头提起来,就又是一番境界了。回去要不断地自己训练、不断地实验,好好“行”,“行”了以后才能“证”,“证”就是体会呀。清净心不是一下子就能得到的,要多看《楞严经》,修行的一步步,佛在里面讲得很清楚。
开示禅宗与净土宗之间的关系
记者:您刚才提到要先用观照之法使妄想消除,再把佛号提起来。那么,请您谈谈禅宗与净土宗之间的关系。
绍云长老:佛教里面的修行法门历来多得很,有八万四千法门之多。佛法传到中国,流传到现在主要有五大宗派,即禅宗、净土宗、密宗、律宗(传戒的)、教下(讲经说法的),有这五大宗。密宗在我们汉族地区,不是很盛行。修律的要严格持戒。不管哪一宗,不持戒,那你就是坏乱佛法的人,就不能算是佛弟子,而且修任何法门就都很难成就。所以说,佛法不外戒定慧三学,而戒为三学之本,由戒才能生定,由定才能发慧。
记者:既然禅和净土都是人人能修的法门,那么,您认为,禅和净土,怎样修才能够成功呢?
绍云长老:修行人想知道念佛和参禅如何下手,如何成功,那首先必须了解这两个法门的道理。就像我们想要去北京的话,应该走哪条路、往哪里走,这都要搞清楚,方向要对。搞不清楚,方向错了,就南辕北辙了。
首先我们来谈谈念佛法门。现在社会上普遍是念佛的人多,念佛求今生今世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这是一般念佛人都有的想法。
然而,如何才能确保今生今世就能往生极乐世界呢?你们需要把净土宗的根本经典——《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这几部经细细看看。《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上面有这样几句话,“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就是你常忆佛、常念佛,在不久的“当来”,你就必定能见到佛。见佛还不能开悟吗?“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那么,要怎么念才能达到开悟的目的呢?《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最后几句话就告诉了我们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都摄六根,就是要我们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摄受住。要如何做呢?眼不乱望、耳不乱听、鼻子不乱闻,舌根不乱说话,身不要乱跑,意不要乱打妄想。首先我们把意根和耳根摄受住。就是你无论坐着也好,站着也好,躺在那里也好,走路也好,你念四个字或是念六个字,一个字、一个字念得清清楚楚,耳朵听佛号,听得清清楚楚,眼睛不旁视,鼻子也不会乱闻,舌根更不会乱说了,身根也不会乱动。六根一摄住,妄念不起了,净念相继,没有二念,就是一句佛号,这叫净念:清净念头。不信你可以试试看,因为对于我们人来说,六根的主宰是意根,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能够分别变化记忆的“心”。你念佛耳朵听得清清楚楚了,不用好长时间,一二十分钟,心就归一了,念头自然就摄住了,就不分别这个好那个坏了。
如此,一句佛号相继,时间一长,心真正清净下来,就得到三摩地。三摩地翻译成中文称为正定,也就是禅定。到这个时候就能叫做有一点功夫了。(念佛)念到三摩地现前的时候,与参禅参到无心境界没有两样!所以文殊菩萨讲: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出自《楞严经》中文殊师利法王子说的偈语:“……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为什么呢?都认识到自己的本有佛性。念佛也好、参禅也好、持咒也好,都是为了这个事——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总而言之,念佛、参禅、持咒都是方便法,方便到了明心见性的时候,都是同一条路,没有第二条。经中讲:“三世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三世佛,同一个法身。有人说,难道都是一个身体吗?当然不是指我们现在这个色身,法界身如虚空,你说这个虚空有边际吗?就是我们这一念,觉照念头。你自己观察,有没有边际呀?譬如你坐在这里,心定下来,想起自己到过美国某某地方,如果你功夫到了一定程度,能够入定出定了,你马上就能够出现在那里(不是色身的出现),那是我们的灵知灵性的浮现。
因此,念佛的人,到了三摩地现前的时候,再要往前进步,也是禅定,和参禅参到无心是同一个境界。而这个时候如果你说我想求往生,不想什么开悟,也不想什么禅定。这也可以的。《弥陀经》上说: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来接引你了,你知道自己要走了——后面还有半句很重要啊:是人终时,身无病苦,心无贪恋,意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如果见到阿弥陀佛来接你了,知道要走了,忽然又想起了我还有个金戒指,还有个几万块钱的存折放在家里没和人交代,还有个小孙子,我想他想得很,还想见他一面动了这类念头就是颠倒:一会儿舍不得金戒指,一会儿舍不得存折,一会儿舍不得孙子,你能走吗?没有这个念头,你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呀!为什么有人念佛念到最后往生不了?就是临终那一刻,他颠倒了。或者临终在家里,输氧,做人工呼吸,打强心针。不但不安心念佛,心里还对色身爱惜得不得了。所以我们想往生,首先要把以上这些念佛如何得往生,如何得禅定的道理搞清楚。
那么,参禅要怎么下手呢?怎么样入定呢?无论参“念佛是谁”也好,参“如何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也好,一定要把你的一切外在的攀缘放下,念佛也是如此。如果一坐下来手机还在响个不停,你去参什么?上面刚刚讲过,达摩祖师讲,“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现在的手机、电脑,是修禅的一大障碍,必须要把这个放下来,名利发财当官都不想。外面攀缘放下了,心如墙壁冰冷笔直,有这种心境,你才能把话头看下去。
如何看话头呢?“念佛是谁?”照顾话头,你不妨坐下来,腿盘好了,身体坐端正了,默念几句佛号,念到最后静静的自己问自己:是谁在念?这念在哪里念的?如果说是口在念,那么口不出声了为什么还在念呢?如果说是心在念,那么这个念佛心在哪里?长什么样子?就在这个不明白的地方起个疑念,疑念一起,当下妄想就截住了。这里要注意的是不能去推测:是不是这样的啊?是不是那样的啊?一推测,一动二念,就是妄想了。就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冷冷静静地观察当下的这一个“谁”字,这就叫话头。
不要叫妄想昏沉把这一念打失,就是照顾话头。照顾时间长了,妄想收拢了,对于不明白的意思加深了,就叫参话头。等参到“动静不移,忆忘如一”的时候就是有一点功夫了。所谓“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即是在动中也好,静坐下来也好,你这个觉照都是明明历历的。忆,是指白天,忘则是指晚上睡觉时候。功夫熟识的人,在睡觉时候也仍然在功夫中。“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地”——这和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是一样的。
所以讲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那参禅的人到了这个境界,要是你决心大,不起二念,晚上不倒单坐在那里,这时候心虽静明,心未发光。就是这个我们的心还没定到一定程度、静到一定程度——静极光通达。那静到什么程度算是“静极”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
虚老在世时候讲过,有一次,他和戒尘法师一起打坐的时候,一个跳蚤跳到戒尘法师身上,戒尘法师摸到后,就把跳蚤撇到地上去了。结果跳蚤的腿跌断了,在叫。虚云老和尚在定中听到跳蚤凄惨的叫声,翌日对戒尘法师说:你这个人咋那么不慈悲啊,跳蚤腿断了,叫得好惨啊!跳蚤腿摔断哭叫的声音,他听起来是很大的声音,静到一定程度了!我们功夫未到,别说跳蚤,就是老鼠叫我们也听不到啊!我打这个比喻你就知道了。
如果你能功夫到了那一步,念头打成一片了,行住坐卧都一点不打失,机缘到了,你触着碰着,那就像虚云老和尚喝水被杯子烫了下,手一松杯子掉到地上“啪啦”一声响那样,一下就开悟了。一点不差。
我就讲这两个法门:这两个下手功夫一开始不一样,但是到三摩地正定以后都是一样的。你能到三摩地,到正定以后,自己心里就明了了:哦,原来功夫就如此。现在我们的妄想心,糊糊涂涂的,只是讲讲而已、听听而已,不下一番真功夫,是到不了这个境界的。
记者:刚才您给我们开示了禅宗和净土宗的修行要诀。说到净土宗,就离不开一句“阿弥陀佛”,目前教界对这句佛号的读音尚存不同意见。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绍云长老:我认为,重要的不是这个“阿”字的发音,念“a”、“o”、“e”都可以。只念“佛”也行,只念“陀佛”也行。关键在于念佛的人的心念,你能不能不起二念。佛陀时代的周利盘陀伽尊者资质愚钝,别人教他一句话,他记了上半句就忘了下半句,记了下半句就忘了上半句。佛就教他念“扫帚”二字。周利盘陀伽就一边扫地一边认真念“扫帚”二字,扫一下念一声、扫一下念一声,心归一了,也能悟道,也能证果。
说来说去,佛法贵在一心,“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治一切什么心呢?治一切妄想心、执著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你本有的自性真心如如不动的,外面又去加上一个法做什么?所以《金刚经》说“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虽然不容易,但是学佛必须要通达经义,倘若义理不明还各执己见争执不休,也没什么意义。
记者:通过如上您的开示,我们了解到,一切有情众生都可以通过禅宗、净土宗等修行法门而得成就,据经典记载,就连魔王波旬,佛祖也为他授记,那么山河大地能成佛吗?
绍云长老: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有情众生有佛性,无情物就是指山河大地草木啦。深圳曾经有居士准备睡觉时,听见好多人在哭但是又看不到人。睡着后有鬼神托梦诉说原因:原来是他们家花园有许多花草树木,而园丁只灌溉花、木,草快干枯死了,因此哭泣。后来他们就给草木浇水。你看草木上都有众生。超过1米、1.5米以上的树木,就有鬼神在上面住。树越高越大,鬼神就越多,人看不到他们,他们看得到人。
此外,晋末高僧道生法师也曾留下“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当时道生法师因为在对一阐提有无佛性的问题上见解异于常人而见摈。后至苏州虎丘山时,道生法师对着一群石头讲《涅槃经》,依然坚持一阐提也有佛性的观点,并问石头若一阐提真的有佛性那你们点头。结果石头们听到后都点头同意了。什么叫一阐提也有佛性呢?这就是说,再坏的人,只要他悔改了也能变成好人。
记者:对于在家居士而言,必不可少的,要面对学佛、修行、生活、工作等诸多事宜,您认为,应如何平衡这几方面的关系?
绍云长老:首先,三皈五戒要做好!其次,一句佛号好好地念。第三,在社会上与人交往的话,自己吃一点亏,让人家赚一点。这就是佛教徒的本色。不要认为,我为什么要吃亏呀?信教的人,就要讲慈悲。悲能拔苦,慈能予乐:拔人家苦,予人快乐,而不是在乎自己的快乐。这样逐渐的,你的道德情操就提高了,别人对你也尊敬了。还有,佛言真实不虚,要多看佛教大乘经典。
记者:再次感恩您的慈悲开示!阿弥陀佛!
绍云长老:阿弥陀佛!
绍云长老简介
绍云长老,俗名黄德泉,安徽省含山县张公人,1938年10月出生,于1956年19岁时在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出家,同年在广东南华寺受戒,后回云居山,跟随海灯法师学习楞严、法华等经,是虚云老和尚的关门弟子,蒙恩师嘉许授以沩仰宗第九世法牒。曾任江西云居山真如寺首座,其著作有《虚云老和尚在云居山》、《云居仪规》、《绍云法师开示录》等,现任安徽省含山县褒禅寺住持、含山县佛慧寺住持、岳西县司空山二祖禅寺住持、云居山真如寺禅堂以及少林寺禅堂首座等职,是当代不可多得的禅宗高僧大德之一,深受信众爱戴。(文:智炎、仁恒)
更新于:2014-12-12 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