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知识
佛学入门
百喻经故事全集译注
虚云老和尚
其他文章
【2024-05-01】文昌帝君戒淫宝训文帝垂训曰:吾奉金阙 至尊之命,于每月寅卯日,按行酆都地狱,考定天下有众生之犯罪事实,见夫黑籍如山,皆是世人一生孽案。其间作恶多端,惟淫恶之报,天律最严。奸人妻女,
【2024-05-01】放生杀生现报录(二)广生益算宣和间,富商杨序,年二十八,梦神告曰:子逾旬当死,能救活万命可免。序曰:大期已追,物命至万,未易满数。神曰:藏经云,鱼卵不经盐渍者,三年尚可活子,盍图之?序乃大书神语
【2024-04-30】改过从善获福信州的周才美开了一家米店,他专门用大小不准确的秤斗来骗取顾客的便宜。他母亲很不喜欢他这样做,但屡次劝诫他都不听。数年之间,米店的生意赚了很多钱。周才美的儿子很不肖,但娶
【2024-04-30】摩擦强身法十二则法本无量,亦无定法,姑取其简而易行者十二则,简则可恒,易则省时。此十二则,久病初愈,或身弱者,先不必全做,步步增加。然有万不可少者,有女子不必用者,于说明下注释,望自己逐条衡
【2024-04-19】戒邪淫七部曲一、前提是知苦回头。佛法四圣谛:苦集灭道,展开来就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所以第一步就是知苦。若没有深切感受到邪淫的危害和痛苦,甚至反而认为邪淫是快乐的,那一切无从谈起。
【2024-04-19】战争中的因果故事因果报应不是佛教的说辞,而是宇宙法则和自然规律,放之四海而皆准,丝毫不差。佛法只是对因果报应的合理性、准确性给与客观描述而已。可是为什么社会越发展、科学越进步,而人
【2024-04-18】感动强盗的孝子在汉朝,有个读书人叫蔡顺,他母亲喜欢吃桑椹。有一天,蔡顺出外去采桑椹,他拿了两个篮子,一个装黑色或紫色的,另外一个装比较红色的。为什么要分成两个篮子?因为比较熟的桑椹
【2024-04-08】这么多水,我怎么喝得完呢?百喻经----------渴见水喻 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机渴须水,见热时燄,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新头河。既至河所,对视不饮。 旁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
【2024-04-08】《阿含经》里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个小国家,国王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长得一表人才,而且箭法无人能胜,文武双全。所以,得到全国人民的敬爱。二儿子则不同,他一事无成,只有强烈的贡高嫉妒
【2024-04-07】怨鬼现相潘达微居士,番禺人,长斋念佛,受五戒。在南洋公司担任广告事的时候,对八不居士说:有友人在京照相,约定三日取片;到期照相馆不肯取出,要他同亲戚或朋友来取,或有警察当面;因请朋友同去。照
【2024-04-07】佛经中有一则小 故事 ,有对老夫妻没有子女、亲戚,住在一个山城小镇外,没有什么邻居,只有两老相依为命,虽然生活贫困,但是生活中充满着爱的意境与满心的善解。 心中有爱 贫穷也快乐 两老每
【2024-04-07】应大猷阴德尚书浙江台州有一位好学深思的读书人,姓应,名大猷。他羡慕山中的环境清静,远离尘嚣,是专心读书研究学问的好地方。恰巧城外山麓有一座精致的房屋,房主人因为屋中常常闹鬼,不敢住在里面
【2024-04-07】农民不用农药会如何?大家不要以为果仪居士的经历只是个例,只要你能真的按照佛法去做,任何人都能做得到只与众生结善缘。二OO七年八月十四日的《天津日报》等媒体就报道了中国内地的一个例子:
【2024-04-06】惠恭法师,益州成都人,周武灭法以前,惠恭法师与同寺僧惠远法师最友善,一同勤修佛法。后来,二人分别了。惠远法师到京师去听学了很多大乘经典,惠恭法师则到江左云游去了。30年后,惠远法师回
【2024-04-06】唐太宗与佛教 我国佛教在盛唐时,素称为黄金时代,因为唐太宗皇帝不但是位有道明君,而且也是一位护法仁王。凡是看过唐朝小说的人,都知道有一个小秦王李世民,他带了一支军队东征西讨,南征北
【2024-04-05】沧州举人刘士玉,他有一书房被狐妖占据了。这狐妖大白天公然与人对话,有时还抛砖扔石击人。但谁也看不见狐的踪影. 山东平原人董思任官居沧州知州。人们都说他是一位好官。董思任听说刘士玉家里
【2024-04-05】清朝谢履端,少年时即独具异禀,不仅好学不倦,事亲至孝,品格尤其清朗端正;虽年少,却广览圣贤书。又知道邪书害人,流毒甚广,因此从不涉猎。不仅如此,并常将坊间邪书买回烧毁,所焚之淫文邪
【2024-04-04】一九一七年,有一钜商之子在日本学西医,成绩斐然,考试均名列前茅;有一次乘坐日本电车,在车未停妥时就往下跳,结果跌断一只胳臂。因为他自己就是学医的,所以很快就治好了。但是,西医并不了
【2024-04-04】明朝嘉靖时期有一位出名的宰相,名叫严嵩,其子严世蕃也是高官,因而父子二人同恶相济,结党营私,总揽朝政,残害忠良,把国家搞的乌烟瘴气,国不成国。仗着自己位高权重、富可敌国,他们的生活
【2024-04-03】百花落尽春无尽 法融禅师住在深山里修行,他非常懒,懒得连看见别人也不起来迎接,更不合掌作礼,所以大家都叫他“懒融”。四祖道信大师传付衣钵给了五祖弘忍之后,遥见牛头山上的气象,便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