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的定义 《杂阿含经》

2024-08-29 受持三皈

僧的定义──《杂阿含经》

在与各位分享高僧传心得之前,先与各位说明什么是「僧」?因为现代的佛门对于「僧」的定义已经不清楚了,乃至于一般的大众觉得身穿袈裟、住进寺院,剃头,受声闻戒就是「僧」了,殊不知在小乘佛法之中,对于「僧」的定义是非常严格的,普遍大众对于经典中所记载的内容无法看懂,或无法深入,不过没关系,现在此世唯一通达经典的正觉来为大家隆重讲解什么是 释尊所定下来有关于「僧」的定义,之前 平实导师与各位说过诸佛对于声闻僧的戒律定义各各不同,但对菩萨僧的定义是相同的,现在我们先连载有关「僧」的定义,大家心中先对什么是「僧」了解清楚,如此我们再来跟大家分享「高僧」传的心得,请各位耐心仔细阅读了。

在小乘佛法中,对于比丘是当作「声闻僧」的,事实上声闻僧是有其严格的定义,不是一般出家僧都可以称为声闻僧,经典认为比丘就是必须要正确地了解法,这样才是比丘;如果今天不了解何谓是真正的法,是不能够称之为比丘,这还只是其中的先前条件,而且清楚地宣示于《杂阿含经》之中。

佛以正确的知见来教授众生,也要座下的出家人都有正确的知见,有了正确的知见,才能去服膺,遵守戒行,而能够真正地证果,这样才是符合「僧」的说法。照《杂阿含经》的佛语,没有证果的小乘人,是很难有资格称之为比丘,以名实不符的缘故,如来认为如实地理解「正确知见」,是一切比丘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如实理解,进而审慎观察,而断除了对于三宝以及四圣谛的疑惑,仍然是属于比丘之外,不入比丘众中。

大乘僧则必须以了解大乘法为根本,但目前许多人已经不清楚何谓大乘法和小乘法的分际,以为只有笼统归纳,便说此心里面有想要度众生便算是大乘僧;然而于大乘经典中已经明白宣示:一切「真正的僧」都必须要有果证,在果证之前,都必须要有正确的知见,这就是佛法对于僧的定义。

《杂阿含经》卷6:

【佛告比丘: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色有故,色事起,色系着,色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诸比丘!色为常耶?为非常耶?」

答曰:「无常,世尊!」

复问:「若无常者,是苦耶?」

答曰:「是苦,世尊!」

「如是,比丘!若无常者是苦,是苦有故,是事起、系着、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头,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是故,诸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如是『见、闻、觉、识,求得随忆、随觉、随观』,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

若有见言:『有我、有世间、有此世、常、恒、不变易法』,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

若复有见:『非此我、非此我所、非当来我、非当来我所』,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

若多闻圣弟子于此六见处,观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观者,于佛所狐疑断,于法、于僧狐疑断,是名比丘。多闻圣弟子不复堪任作身、口、意业,趣三恶道,正使放逸,圣弟子决定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来,作苦边。

】 (CBETA, T02, no. 99, p. 41, c14-p. 42, a15)

语译如下:「佛告诉比丘说:

「好好专心地听!仔细地思维!我将为你们说明。」

「诸位比丘们!因为『色』有的缘故,『色』的事便生起,『色』便系着,『色』便见缚而产生『我见、我所见』,令众生为这无明所覆盖,贪爱染着加以系缚捆绑,如此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不休。受、想、行、识,也是如此系缚众生而令不得解脱。」

「诸位比丘们!『色』是『常』呢?还是『非常』呢?」

答说:「『无常』,世尊!」

释尊又问:「如果是『无常』的话,那是『苦』吗?」

答说:「是『苦』,世尊!」

「确实如此,比丘们!如果『无常』的是『苦』,是『苦』有的缘故,是这样苦的事生起、产生系着、见缚产生我见、我所见,令众生为这无明所覆盖,贪爱染着加以系缚捆绑,如此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不休。受、想、行、识,也是如此系缚众生而令不得解脱。」

「所以,比丘们!因此对于『所有的种种色,过去、未来、现在的种种色,内、外、麤、细的种种色,好、丑,远、近的种种色』,我们应当了解『这些色并非是我、这些色并非不是我、这些色不是落于我的里面,我也不是落于这些色的里面』,这样便称为正确的智慧。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对于如是『见、闻、觉、识(知),求得随忆、随觉、随观』,则我们应当了解『这些(见闻觉知、忆持觉观)并非是我、这些并非不是我、这些不是落于我的里面,我也不是落于这些的里面』,这样便称为正确的智慧。」

「如果有些见解说到:『有我、有世间、有此世、常、恒、不变易的法』,则我们应当了解到『这些见解所说的并非是我、这些见解所说的并非不是我、这些见解所说的不是落于我的里面,我也不是落于这些见解所说的里面』,这样便称为正确的智慧。」

「如果还有些见解说到:『这并非是我、这并非是我所、这并非是当来的我、这并非是当来的我所』,则我们应当了解到『这些见解所说的并非是我、这些见解所说的并非不是我、这些见解所说的不是落于我的里面,我也不是落于这些见解所说的里面』,这样便称为正确的智慧。」

「如果多闻圣弟子对于这样的六种见解处,审慎观察『非我、非我所有』,如是观察,对于『佛』所狐疑的地方加以断除,对于『法』、对于『僧』也是将其狐疑之处同样加以断除,这样便称为『比丘』。多闻圣弟子便不再随意作出不适当的身、口、意业,来趣向于三恶道,这正是使得个人经由放逸而离开佛道;因此圣弟子决定趣向三菩提,历经七次天人的往来,而证得阿罗汉果,达到苦的边际而永不受苦。」

《杂阿含经》卷6:【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多闻圣弟子于此六见处,观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观者,于苦狐疑断,于习、灭、道狐疑断,是名比丘。多闻圣弟子不复堪任作身、口、意业,趣三恶道,如是广说,乃至作苦边。」】(CBETA, T02, no. 99, p. 42, a17-22)

这是类似的经典所说,而只有断除狐疑之处,由「佛法僧」改成「苦习灭道」,有地方说「苦集灭道」,这就是四圣谛。

所以什么叫作是比丘?必须于六种见解之处有正确的了知,并且观察后,对「佛法僧」三宝的狐疑断除,对「苦集灭道」四圣谛的狐疑断除,这样的人才可称之为「比丘」。什么是六种见解呢?

1. 对于「色受想行识本身」能够让众生沉沦于生死轮回,彻底了知。

2. 对于「色受想行识本身是苦、空、无常」,能够让众生沉沦于生死苦海,彻底了知。

3. 对于「色受想行识」,了解其并非是我,并非不是我,我不在这里面,这也不在我里面,彻底了知。

4. 对于「见闻觉知以及随起的忆想、觉照、观察」,并非是我、并非不是我、我不在其里面,这也不在我里面,彻底了知。

5. 对于有说「有我、有世间、有不变易之法」等,了解这并非是我、并非不是我、我不在这里面,这也不在我里面,如此彻底了知。

6. 对于有说「这不是我、这不是我所、这不是未来的我、这不是未来的我所」等,这并非是我、并非不是我、我不在这里面,这也不在我里面,如此彻底了知。

在这六种见解之中,观察「非我」和「非我所」,知道一切五蕴都是「非我、非我所」,这样因就小乘人的部分断除疑惑,对于三宝的疑惑永断。所以观察诸蕴非我,了达诸蕴之中无有一个可论的实质我,从中了解「非是我」和「非是我所有的」,如此则断除三界中的我见,并对于佛法僧三宝不疑,则断除种种疑见,又对于四圣谛不怀疑,因此可以确立正确的知见,知道解脱道的原理,因此自会断除种种不如理的戒禁取见,因为行者知道如何能够到达苦的边际,而将苦断尽,因此 释尊说这样才可以称之为「比丘」。在《杂阿含经》中有五处经文提到了类似上文中的比丘的定义,都是在说明从这六个见解中去了解「非我、非我所」,并断除狐疑。但是《阿含经》并没有特别引申这意涵,就是说没有特别要解释「非异我」的部分,只要作遮止分,提出「非我」、「非我所」的审慎观察观行,确立不移,这样又将对于三宝的疑惑断除,对四圣谛的道理的疑惑断除,这样就必然可以走向苦的边际,这就是断除三缚结的初果圣人。

初果叫做预流,预入圣流,就是说虽然他才刚得证初果,不算是圣人,但是一定会成就圣位,所以就一起算他是。因此何谓比丘?要名实相符,至少也要初果成就,才能于释尊座下称之为比丘。就算是无法快速得证,也至少要有清楚正确的知见,对于「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接受的,而观察的时候,当然因为知见的限囿,是不可能那么可以审慎观察这蕴处界「非异我」,但可观行「非我」和「非我所」,所以这经典已经明确开示,出家僧众应该于何处用心。

对于「不相在」的意思,可能大家不是很了解,这举「色」来作例子,比如说「色」和「我」不相在,这意思就是说,「色没有包涵整个我」,「我也没有包涵整个色」,「不相在」的意思是说:某某在某某的里面,就是说某一个比较大,将另外一个整个包涵、涵盖、含摄的意思。比如说,如果是色的范围比较大,大到将我包涵起来,就是说我在色中,我在色的里面,色已经涵盖整个我。因此不相在的意思就是说彼此都没有将对方包涵在里面。

对于「梵天」、「梵我」的这两种外道来说,不能如实了解什么是「梵行」,什么叫做是「清净行」,「无污染行」,这是因为「梵天」和「梵我」的思想不知道什么是法。

所以如来才要说法,让大家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法;如果娑婆世界已经有真正的法,如来就不会示现于人间,将「我就是梵」,「梵就是我」,「我于一切色中」,「一切世界就是我」等种种不如理作意的见解予以驳斥,因此说「非我」和「不相在」。在 佛陀示现从外道修学的阶段,那些以为证得涅盘境界的大师们,为 佛陀显示自身的证量,其中便以为「一切色就是我」,即「一切世界就是我」,「我就是在一切世界中」,以为这就是「我」的扩大,以为这样的定中受用、觉受就是涅盘,而记说此为「梵」,「我」以身证而知此「梵」,故「梵我合一」,此为 佛陀所痛斥,以「我」并不在色中,色也不在「我」中,「色」和「我」是「不相在」。

但是 如来的说法已经是非常的清楚,隐含有许多的意旨,但许多人却无法清楚地得知,这当然也是很奇怪,这只能说许多的大师太喜欢笼罩人,明明对于 如来的真正意旨并不清楚,可是还是「乐于说法」,却不知道所说的却会「坏法」,是不如理作意的法,对于「法」以为是可以任意说,凭着自己的意思随便说说,以为这样可以自受「弘扬佛法」,却不知道这在佛法是「禁忌」,是不如法的,而且不仅仅未来要负因果,当生就要受到其他比丘的斥责,乃至叫到 释尊面前予以痛斥,一字一句,一字一句说清楚,针对不对的地方而予以「修理」的。

可是一般以为自己也可以「说法」的人,完全不晓得这其中的利害,以为不说法不行,如何可以利益众生?因此就拼命地到处「胡说」,「乱说」,「随便说说」,以为穿上袈裟,受了具足戒,便可以说法,真的是大错特错!只有知道法的人,才可以说,其他的人说的,必然因为不知道法,而持有异说,这一下不是将自己的此生来扮演「外道」,就是扮演「假出家人」,就是扮演「佛门外道」,因为一定抵触 佛说,一定抵触善知识说,所以必然要受未来极不可爱乐之异熟果报,于果报中或是出生于三恶道中,或是于人道中出生但是一切颠沛流离、知见阙如、受人诳骗,若是修行,便会遭到财货、身体、时间种种损失,这就是以「无明」来教导众生所得到的种种余报,因为果报中的有「正报」、「华报」和「余报」,坏法的正报必定是落于三恶道。

余报便会尽不可说的久远时节而难以脱离,因为种子流注而要反过来历经种种受人诳骗,因为自己于说法中之所误导之一切众生非止仅于其当生,若是其著作一直流传于世,本身透过其在生之时所创立的基金会财力的供输,不断印刷结缘,因为未来际此人即使殁后百年已无著作权之限制,又不断有结缘书、网络之结缘电子书,一直告诉众生错误的观念,则此有情则加重其过失,不因为其当生之五蕴已经灭去,而可将因果过失化为乌有,所以一一诳骗众生之处,就尽未来际一一受诸有情诳骗,如是因果历历不爽!因此只有不清楚其中的过失者,才会于自而称大师,才会于经典不明了处,于禅宗甚深理路公案上,大胆作解,此为狂人!非是学佛之人啊!

如是之人之未来生,因为自心之过去种子相应,而且即使能有世间少许福德而有些微薄善根,假使又能够出家,结果此生「乐于乱说法」的习气种子还是因为缘而出生,又继续反复这无穷无尽无休止的过程,要等到这过了很久很久很久,因为某一次真的对于「善知识」信受了,知道「善知识」不是在于表相,开始自己对于「僧」有些正确的了解后,才可能会真正地渐渐地了解法,产生真正的智慧,因为真正的法是透过「僧」来弘传,不是任何大师可以说的。大师真的是只能去当「大师」,去去去,不是可以来说法的!

所以喜欢乐于胡乱说法者,就是世间大师、世间错解佛门的大师,因为这些大师对于佛门的真正知见是不清楚的,一方面是没有好的老师,一方面是因为对于佛法僧太轻慢,不知道尊重,以为自己有嘴巴,就是可以说法,没有人反驳我,就是我对;如此愚痴!不知道经典处处在在都在反驳自己,都是声声厉厉地大声斥责,可是自己的无明愚痴的笼罩力量实在是太强盛了,所以根本不予以理会,听不见 佛陀之法音,所以这样的愚笨大师才会将短劫变成长劫,这样说还算是客气了,因为按照他们所种下的因,真的是会害死人,因为这些说法就是和外道一样啊!如果您说的不是佛法,结果却口口声声地说自己说的是佛法,这不是超过以恶口来欺骗众生,不然这叫做是什么啊?众生辛辛苦苦地将自己的资财奉献出来供养这个恶说法人,以为这样的恶法是佛法,因此就会去诽谤善知识说的善法、正真之法,沦落于大恶业的果报之中,所以说这样的过失很重啊!所以不知道,就不要乱解,就不要乱讲!这佛的尊贵、法的尊贵、僧的尊贵,不是凡夫可以随便践踏的,这尊贵的三宝之处,凡夫是只能够仰观的,哪里有开口的份呢!

而有一分学人便会为了他的老师、师父叫屈,说如果照您这样讲,那佛法只有证果的人才能讲,那这世间不就没有人说法了吗?那佛法不就会灭亡了?因此我师父当然要出来说法,维系正法!如此说法者,颠倒黑白!佛法不是靠外道来协助说外道法的,不明白事理者总是以为天高佛远,以为 释尊已经入灭,所以不清楚这世界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人真的是很大胆!佛是「自觉、觉他、觉行」一切具足圆满,哪里不知道这一切不知不觉的众生之所想,尽未来际之一切种种,佛都知晓,所以可以唱述过去无量劫如何如何,未来无量劫后如何如何,又说某某某以前无量劫前如何如何,未来无量劫后如何如何,所以既然众生之相应处只能够将时间屏除于心相应行法之外,然而 如来却能如此越过一切众生的八万大劫想,如此不是已经实证一切法者,如何能够将一切时间收纳于寸间而为相应行法,而说之无碍呢!所以众生真的是井底之蛙,不入于佛门,哪里知道佛门广大,如此于相应与不相应之处, 佛地之功德显示,已经于 佛所说之平常的说法「无量劫如何如何」就已经说显示无疑了,却还是不能会通,真的是不能信受三宝者!

佛自知一切缘,自知一切善教,而因应诸缘而发起善教,不待人说!所以众生乐于乱说法,一个个当上大师去,就千千万万众生随于这样的假善知识、伪善知识去听法,乐于听闻谬误之法,这都是众生难以更替之缘,因为始终对于正真之法怀有畏惧,恐惧失去一切受用之乐,希图以其他方式便宜取代,所以对于真正的法难有契入的因缘,以无有正因故,要真能够善为他发广大愿,如是善解信解,于这过程中去深刻了解三宝之实际,于三宝确信无疑,十信终于成满,这样才可能一步一步走向真正佛法之门;有的人甚至还要去相信更乱七八糟的密教,然后说些无知的话:「修行可以各各不同啦」、「大家缘不一样啦」;如此之人如同染上不可治的末期癌症,尚且大言要跟人说要一起进发攀登世界高峰,如是无知而堕于恶见

众生不晓得到底何谓是佛法,看见了穿上出家的服装,就会想对方是「专业」的「修行人」,应该是了解佛法,看见对方表相庄严、门徒众多、道场鼎盛,就以为他应该是修行很好,等到知道对方出家很多年,就想对方应该已经开悟;如此便是众生的「奇特想」,以为「佛法好懂」,以为「修行容易」,以为「过久便悟」,以为自己虽然学佛不是很久,但这些人应该没错,便跟着修学;等到自己也出家,后来便也是如此糊里胡涂,在知见阙如的状况下,以为自己「懂佛法」、「修行好」、「已经开悟」!如此之人真的是辜负佛恩,根本无知于佛法,佛法尚且不明白,要修行哪那么容易,要开悟哪那么简单!若是不愿意发起大愿,希求自己真正亲近善知识,希求自己能够扛 如来的家业,希求自己了解 如来之甚深智慧而为众说法,如何可以于三宝中信受?所谓于三宝中信受,当信三宝之诸多真实义理,当信自当成就菩萨,而于无量无边诸世界而成就菩萨志行,此中艰辛难以预料,然行者却能不退,如此方说与「正真三宝」有真正之缘!

回到前面所说,到底如来的意涵是什么?「非我」有说,但因为众生不清楚「我」和「我所」之间的边际,所以便要众生审慎观察「非我」和「非我所」,要深深地了解这其中的道理,知道「我」和「我所」之间的区别,又知道这一切「非我」,可是问题来了,那为何要说「非异我」,这就是说「不是异于我」,既然是以「无我」挂帅的小乘法,为何要衍生这「非异我」,到底「非异我」是什么?「非异我」就是「这不是异于我」,您不能说这和我不一样,因此有人便看不懂,非「我」是一个,非「异我」又是一个,可是「我」和「异我」是相对的,怎么能够两者皆「非」呢?所以就有许许多多无知的愚痴大师,就说因为这样,所以「不在两边」,这就是「中道」。如此的愚人满山满谷,无知于文字表相,对于实际的义理而毫无所悉!

如来既然是一切智者,当然知道「法」应当要如何说,当然也知道世间所说的逻辑要如何解;佛法中已经有「因明」,这是属于五明之一,可以用来表达说明说者的意趣,这函盖世间人说的逻辑,而西洋的逻辑于「真、否」的定义上,比较狭隘,和因明学并不完全一致,因明学的函盖面广。但对于「是否」之间,并没有这么多的模拟两可,结果最后就只好很乡愿地说,不这个,也不那个,因此这就是佛法中道;这样的说法完全是胡说八道!佛并不是在作语言游戏,不是在说戏论,因此到底 佛在说些什么呢?

在回答之前,我们先对于比丘的定义说清楚,为了要能够彰显 佛之尊贵,从学者之尊贵,因此比丘是必须至少断除「三缚结」,得证初果,否则是不能够称自己是比丘,这样是有愧于 释尊,而且 释尊也很难以承认您是从祂学法,因为连这样的法都不愿意接受,接受又不愿意去观察,观察后又不愿意将自己的疑惑断除,这样的人不能说自己是比丘,不能说自己是沙门啊!这样的人如何说自己是在僧数之中啊!

凡是持自己的意识心为「常」,或虚妄地建立一个意识细心为「常」,都是无法逃避 释尊所说的生灭法之范畴,都是属于这六见解中的第一见之错误见解处;如此不知苦之边际者,不知道苦因何而起,就是会继续轮回生死,于「无常」中生「常」想,将识蕴当作是「常」,将六识当作是「常」,将意识心当作是「常」,将目前自己听法说法闻法的心当作是「常」,或是虚妄建立妄想,以「妄想」之「子虚乌有」的种种说来当作是「常」,建立各种不存在的识蕴中的细心,当然更是愚人,这样的人只是为了「自圆其说」而显示自己能够独创佛法,却不之到此「根本佛法之创见」就是诋毁三宝;而密教就是这样的愚人,印顺以及跟随印顺的学人,出家人、学术界之人,只要信受者,通通都是愚人!他们就是落于上一篇中所说的第一种见解的人,自己将谬误见领纳为个人所得,便以为是圣解,于自说法而抵触如来于经典所说,完全无顾于识蕴涵盖意识的根本事实,而意识法也是不断地生灭,何有「常」之事实可说!所以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建立因缘而得到初果呢!更别说愿意去服膺「非我」、「非异我」、「不相在」的甚深法了!

对于前一篇中所说的真正比丘,还是有些人无法信受 如来的诚实语,无法接受证果、或接受需要有正确知见的声闻,才可以被称为「比丘」,对于声闻僧要证果,才是名实符合,这样才叫做比丘,许多人仍还有疑惑,以为比丘这样的定义太严格了。但笔者透过经文举证已经说明比丘至少要有「正确的知见」,这知见如果和 如来的教诲有所抵触,便不能称之为「比丘」;这样是对于「比丘」比较宽松的定义。

而前面所说的六种知见处,除了正说诸蕴苦、无常、无我以外,更重要的是宣说「非断、非常」、「非我、非异我」的道理,但这已经是大乘法,小乘人是一点都听不懂,又如何要其能够了解此甚深之意涵呢?因此才要说对于「大乘法」之深妙处,身为比丘不能「坏」见,也就是说虽不懂实际的意涵,但也不能自行创见与如来所说开示相违背, 如来不允可这样的事情。

如同 佛陀很早便宣说 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佛的安乐国,在《阿含》时期便已经根据众生、弟子的因缘而开演,而大乘法也是已经于阿含时期便有直接宣晓,但只关注于《阿含》经典的学佛人是不清楚的,因为这些人也没有好好真正地阅读《阿含》经典,所以对于《阿含》经典已经提出的安乐国,乃至说诸佛光明都是超越日月星宿的光明,都是视若无睹,因此便来诋毁极乐世界。这些人不清楚极乐世界的国度、 阿弥陀佛的光明和无量寿都是每一尊佛都有的,不是 阿弥陀佛特有的;不是 阿弥陀佛是特别的一尊佛,而可以和诸佛分开的;这样的圣教已经宣说于《阿含经》之中,因此有人说 阿弥陀佛没有说于《阿含经》,这样的人是少闻寡慧之愚痴人!

当无知的僧众信受外界学术界的邪说,产生了对于「佛」的怀疑,就是属于这三缚结的见解中之疑见未断除之人,因此从严格之僧的定义来说,对于三宝没有断疑的出家人也不是真正的比丘僧。但如果有人怀疑以为「佛」不是如此,「法」不是如此,而想要把大乘经文中所宣说的「佛」、「法」,乃至「菩萨僧」予以变更定义,以为这样来符合小乘教理的三宝,却浑然不知 如来于《阿含》经典所说的教理,已经很清楚的要比丘们遵守,不能逾越 如来所说法,不能自创佛法;至于像后世有比丘尼愚痴到胆敢自创业果报系统,只能说这样的坏尼根本不是出家人,此坏尼和自行创立天衣、打扮光鲜亮丽的另外一位声论外道实在没有更多的区别!同样都是不欲遵守佛制,不欲熏习佛法,只图以个人之所欲,而决定佛法的内涵;如是之人都是无知于佛法僧之人,虽然说有出家之形式,但皆无有出家之实!

所以知见上就是「不能坏法」,您可以「坏戒」,但不能「坏见」!戒律持守没有那么好,也罢,这当以自恣日布萨的方式来向大众忏罪,但最重要的是不能够「坏见」。当大家都「坏见」,意图以外道见来更换佛法的内涵,这样就没有佛法的实质可说,因此这样的人根本不是出家人,不是 释尊的弟子!

我们来看看一个例子,焰摩迦比丘的故事。

《杂阿含经》卷5:【

尔时,有比丘名焰摩迦,起恶邪见,作如是言:

「如我解佛所说法,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所有。」

时,有众多比丘闻彼所说,往诣其所,语焰摩迦比丘言:

「汝实作是说:『如我解佛所说法,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所有耶?』」

答言:「实尔!诸尊!」

时,诸比丘语焰摩迦:

「勿谤世尊!谤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说!汝当尽舍此恶邪见!」

诸比丘说此语时,焰摩迦比丘犹执恶邪见,作如是言:「诸尊,唯此真实,异则虚妄。」如是三说。

时,诸比丘不能调伏焰摩迦比丘,即便舍去,往诣尊者舍利弗所,语尊者舍利弗言:「尊者!当知彼焰摩迦比丘起如是恶邪见言:『我解知佛所说法,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所有。』我等闻彼所说已,故往问焰摩迦比丘:『汝实作如是知见耶?』彼答我言。:『诸尊!实尔!异则愚说。』我即语言:『汝勿谤世尊!世尊不作此语!汝当舍此恶邪见!』再三谏彼,犹不舍恶邪见。是故我今诣尊者所,唯愿尊者,当令焰摩迦比丘息恶邪见,怜愍彼故。」

舍利弗言:「如是!我当令彼息恶邪见。」

时,众多比丘闻舍利弗语,欢喜随喜,而还本处。

尔时,尊者舍利弗晨朝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食已,出城,还精舍举衣钵已,往诣焰摩迦比丘所。时,焰摩迦比丘遥见尊者舍利弗来,即为敷座洗足,安停脚机奉迎,为执衣钵,请令就座。

尊者舍利弗就座,洗足已,语焰摩迦比丘:「汝实作如是语:『我解知世尊所说法,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无所有耶?』」

焰摩迦比丘白舍利弗言:「实尔!尊者舍利弗!」

舍利弗言:「我今问汝,随意答我。云何?焰摩迦!色为常耶?为非常耶?」

答言:「尊者舍利弗!无常。」

复问:「若无常者,是苦不?」

答言:「是苦。」

复问:「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复问:「云何?焰摩迦!色是如来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受、想、行、识,是如来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复问:「云何?焰摩迦!异色有如来耶?异受、想、行、识,有如来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复问:「色中有如来耶?受、想、行、识中,有如来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复问:「如来中有色耶?如来中,有受、想、行、识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复问:「非色、受、想、行、识有如来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如是!焰摩迦!如来见法真实,如住无所得,无所施设,汝云何言:『我解知世尊所说,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无所有』为时说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复问:「焰摩迦!先言:『我解知世尊所说,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无所有。』云何今复言非耶?」

焰摩迦比丘言:「尊者舍利弗!我先不解、无明故,作如是恶邪见说,闻尊者舍利弗说已,不解、无明,一切悉断。」

复问:「焰摩迦!若复问:『比丘!如先恶邪见所说。今何所知见一切悉得远离,汝当云何答?』」

焰摩迦答言:「尊者舍利弗!若有来问者,我当如是答:『漏尽阿罗汉,色无常,无常者是苦,苦者寂静、清凉、永没,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有来问者,作如是答。」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焰摩迦比丘!汝应如是答,所以者何?漏尽阿罗汉色无常,无常者是苦,苦无常、苦者,是生灭法,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尊者舍利弗说是法时,焰摩迦比丘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CBETA, T02, no. 99, p. 30, c12-p. 31, c14)

语译如下:【

那个时候,有一位比丘名字叫做焰摩迦,生起了邪恶的知见,他就这么说:

「以我所了解 如来所说的法来说,已经证得漏尽的阿罗汉,当他们色身败坏而命终的时候,再无任何所有。」

当时,有许多的比丘们听闻到焰摩迦比丘所说的话,便前往造访他的居住的地方,和焰摩迦比丘说道:

「你是不是真的这么说:『以我所了解 如来所说的法来说,已经证得漏尽的阿罗汉,当他们色身败坏而命终的时候,再无任何所有呢?』」

焰摩迦回答说:「这是真的!诸位尊者!」

当时,这些比丘们就告诉焰摩迦说:

「你不要诽谤 世尊!诽谤 世尊的人是不善的!世尊并没有作这样的说法!你应当要将这样邪恶的知见通通舍弃啊!」

当这些比丘说这话的时时候,焰摩迦比丘仍然执持这邪恶的知见,便这样说:「诸位尊者,只有我这样说的,才是唯一的真实,凡是和我说的不同的,就是虚妄!」就这样对着大家说了三次。

当时,诸位比丘不能够调伏焰摩迦比丘,于是便马上离开,前往造访尊者舍利弗的处所,和尊者舍利弗说:「尊者!你应当要知那焰摩迦比丘生起了如是的邪恶知见的说法,他说到:『以我所了解 如来所说的法来说,已经证得漏尽的阿罗汉,当他们色身败坏而命终的时候,再无任何所有。』我们等人听闻到他这么说的话后,便因此前造访焰摩迦比丘而问他说:『你是不是真的作这样的知见呢?』他回答我们说:『诸位尊者!我确实这么说!凡是和这说法不一样的,就是愚人所说。』我们就马上和他说:『你不可再诽谤 世尊!世尊并没有这样说这些话!你应当要舍弃这样的邪恶的知见!』如是再三地和他劝解,他仍不肯放弃这样邪恶的知见,所以我们今天来尊者这里造访,就是希望尊者能够怜愍他的缘故,应当设法令焰摩迦比丘熄灭这样邪恶的知见。」

舍利弗便说:「是的!我会让他将这样邪恶的见解熄灭舍弃。」

当时,许多比丘们听到了舍利弗所说的话以后,当很欢喜,也称说随喜,便归还原来居住处。

那时,尊者舍利弗便于清晨穿着袈裟,带着钵器,进入舍卫城来乞食,饮食完毕以后,便出城,归返精舍,安顿了一下后,便又拿起衣钵,前往造访焰摩迦比丘的处所。当时,焰摩迦比丘很远地便看见尊者舍利弗前来,便先敷好座位、洗濯自己的脚,安放搁置脚的台几来奉迎尊者,于是将尊者的衣钵收执安置,便请舍利弗就座。

尊者舍利弗就座,洗濯自己的脚以后,便对焰摩迦比丘说:「你是不是有真的这样的说呢:『以我所了解 如来所说的法来说,已经证得漏尽的阿罗汉,当他们色身败坏而命终的时候,再无任何所有』呢?」

焰摩迦比丘便和舍利弗说:「我确实是这么说的!尊者舍利弗!」

舍利弗说:「我今天问你,你就根据你所了解的,方便地回答我。你认为怎么样呢?焰摩迦!色是『常』呢?还是『非常』呢?」

答说:「尊者舍利弗!是『无常』。」

舍利弗又问:「如果是『无常』的话,是不是『苦』?」

答说:「是『苦』。」

又问:「如果是『无常』、是『苦』,这样便是变易的法,多闻圣弟子有办法在其中看见有『我』、有『异于我』、有『我在色里面』、或有『色在我里面』吗?」

答说:「不!尊者舍利弗!受、想、行、识,也都是如此,都不能看见有『我』、有『异于我』、有『我在色里面』、或有『色在我里面』。」

舍利弗又问:「你认为怎么样呢?焰摩迦!色是『如来』吗?」

答说:「不!尊者舍利弗!」

「受、想、行、识,是『如来』吗?」

答说:「不!尊者舍利弗!」

复问:「你认为如何呢?焰摩迦!离开『色』,有如来吗?离开『受、想、行、识』,有如来吗?」

答说:「不!尊者舍利弗!」

又问:「『色』中有『如来』吗?『受、想、行、识』中,有『如来』吗?」

答说:「不!尊者舍利弗!」

又问:「『如来』中有『色』吗?『如来』中,有『受、想、行、识』吗?」

答说:「不!尊者舍利弗!」

又问:「不是『色、受、想、行、识』之中,有『如来』吗?」

答说:「不也!尊者舍利弗!」

舍利弗说:「如是!焰摩迦! 如来见法真实,如是住于『无所得』中,无所施设。那你为何要说:『以我所了解 如来所说的法来说,已经证得漏尽的阿罗汉,当他们色身败坏而命终的时候,再无任何所有。』在那个时候这样说的是对的吗?」

答说:「不!尊者舍利弗!」

又问:「焰摩迦!先前你不是说:『以我所了解 如来所说的法来说,已经证得漏尽的阿罗汉,当他们色身败坏而命终的时候,再无任何所有。』为何你现在却说不是如此呢?」

焰摩迦比丘说:「尊者舍利弗!我先前不了解、无明生起的缘故,因此说出这样邪恶的知见说法,听到尊者舍利弗你的解释以后,不了解、无明,一切就都断除了。」

又问:「焰摩迦!如果有人又问你:『比丘!如你先前的邪恶见解所说,那今日你得到什么样的知见,为什么可以远离这样之前一切的邪恶见解呢?』,那你应当如何来回答呢?」

焰摩迦答说:「尊者舍利弗!如果有人问起的话,我会这样和他们说:『漏尽的阿罗汉知道,『色』是『无常』,『无常』便是『苦』,如是彻理了解此『苦』,便是寂静、清凉,热恼爱着永远消失沉没,『受、想、行、识』,也是和『色』一样是『无常』、是『苦』,阿罗汉于此也是证之如是。』当有人来问的时候,我会作这样的回答。」

舍利弗说:「实在是太好了!太好了!焰摩迦比丘!你正是应该这样的回答,为什么呢?漏尽阿罗汉的色是无常,无常者是苦,苦无常、苦者,是生灭法,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尊者舍利弗说这法时,焰摩迦比丘远尘离垢,得到法眼净。

所以《杂阿含经》里面已经多处提到不可思议的大乘法,为何大乘法要说是不可思议,其中一个理由是您无法以单纯的想法会通。当 如来决定说小乘法的时候,并没有想要将大乘法舍弃,因为对于一个信受「阿罗汉不受后有」,就是信受「阿罗汉不会再出生三界有」、「阿罗汉不会再出生于三界」的焰摩迦比丘,就只有将这「阿罗汉灭后,无有三界法」,改成「阿罗汉灭后,无有」,就是说「无有三界之法出生」改成「无有」,就被舍利弗尊者以及其他的比丘苛责,大家都认为这样是「邪恶的见解」,就是没有让这样的见解存在于僧团之中的任何一个可能,因为这样的邪见必定是抵触 如来所说,因此大家就很赶快地要扑灭这样的恶见,也因此这样破斥邪见的故事被记载于小乘经典,而很明确地表示这有大乘法,就是不思议法。

「阿罗汉灭后」是「无有」是不对的,那就只能有另外的一个结果,就是「阿罗汉灭后」不是「无有」;可是其中已经没有「三界有」,因为阿罗汉已经舍弃三界诸有,也不会再有三界相关的「有」出生,所以十二因缘和十因缘法中,便已经说得很明确,要想避免下一次的出「生」,就是要断除「有」的因,而阿罗汉已经因为断除了对于三界的「爱」: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所以不欲有任何的「取」,因此这坚固的不取,会导致此生命尽便可以「入无余涅盘」,所以「阿罗汉不受后有」是《阿含经》普遍共同所知的知见,所以这个「有」如果要因为「爱」而重新「取」,就会出生「有」,当然就会再度出生于三界之中,所以可以非常地确认,这命题中:「阿罗汉灭后」不是「无有」,同时也没有「三界有」,那请问:

1. 既然阿罗汉灭后不是什么都没有,那也不是三界中的有,那到底是什么「有」?

2.到底还有什么?

3.到底是什么是阿罗汉灭不了的「有」?

4.这个「有」为何不宣讲?

5.这个「有」为何无法灭?

6.这个「有」的体性是什么?

7.这个「有」和阿罗汉的关系是什么?

8.这个「有」是不是也是在同样众生可以找得到?

9.这个「有」不一定是阿罗汉才有,而是大家都有吧?

10.这个「有」连阿罗汉都无法灭除,众生当然无法灭除吧?

11. 为何这个「有」不影响阿罗汉的出三界?

12.为何这个「有」是小乘人不明了的?

13.为何小乘人不去问这个「有」是什么?

14.为何小乘人不会想要了解这个不能灭的「有」?

15.到底这个「有」有着什么样的密意?

16.如果这个「有」不是大乘法要说的「非三界法」,那还能是什么?

17.而更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 如来不允许弟子对于不影响阿罗汉出三界的「有」,有所误解呢?

18.还是这会影响弟子出三界?

对于许多人确实无法理解 如来为何一定要弟子了解这些道理,或是不能说这些道理的悖逆的地方,为什么?事实上,有「非三界有」的存在,已经非常明确地表达出来,已经不是小乘法,因为于小乘法中并没有明说,没说明到底阿罗汉「殁后」「还有什么」?为何没有一位弟子要问呢?这个问题就是非常清楚,就是和「非我」、「非异我」一样,就是有大乘法,但此时非是对机之时,因此 如来虽然说了很多次的「非我」和「非异我」,于小乘经典但就是没有解释这意思,但严格比对之下,已经很清楚地告诉大家,这有密意的存在;如果不是有密意,不会要大家一定要清楚这前面所说的六个知见之处,要求绝对不能够误认,甚至这是身为「比丘」的条件;不能接受,就已经是不入僧数了!因为你怀疑 佛,你不相信 佛,你以为 佛的智慧比不上你,你认为 佛已经是作古的人,所以智慧不可能比你还高,所以当然就会有无知的尼众有脸提出业果报系统,真是不知羞!

而这里的经文更直接地问:到底什么是 如来?结果这答案也是告诉我们,如来不是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不是如来,但离开色受想行识没有如来,这个否定的方式用了「异」和「非」,「异」「色受想行识」有 如来吗?「非」「色受想行识」有 如来吗?结果和之前的「非异我」是一样的,离开了你现前所了知的「色受想行识」,你无法找到 如来;可是 如来绝对不是「无常」的「色受想行识」,所以隐于「色受想行识」中,有 如来啊!可是 如来也不是你以为的「色受想行识」,因为 如来不是无常法!所以 如来有密意说, 如来有隐覆说, 如来此时不为声闻人明说,但不是没有说,还是有说,只是说出来的同时,只知道这知见意思一半的人会感觉比较隐晦难见,但是对于大乘法熏习的有情来说,这些道理真的是再直接也不过了!但如果是声闻根器的众生,不论是在家与出家,不论戒腊多久,也是铁定听不懂,必须等到有善知识为他开晓,才能够知道这道理的少分啊!

所以要说

1.如来到底是「无常」,还是「常」?

2.如果 如来是小乘人都认为的「常」,为何还有现在的「愚痴僧众、尼众」族群胆敢认为 如来不是「常」?

3.如果 如来是「常」,为何经典要说不是离开了「无常」的五蕴,就可以找到 如来?为什么?

4.难道 如来的「常」要在「无常」里面寻找吗?

5.如来到底是什么法?

6.到底什么样的法才是可以称之为「常」?

7.这和阿罗汉灭后还是有的「有」有什么关系?

8.这和每位众生都可能有的「实际」有何关系?

9.如来既然是无上正等正觉,证得最终究竟之觉悟,为何还不直接说出这些法的内涵呢?

10.所以不管怎么说,抱持抵触这些想法者,就是恶邪见,这样的人还可以自称为比丘吗?

我们可以说,圣教中的大乘法不是一般众生可以理解,也不是一般声闻可以了解,所以 如来不欲为之说明,可能会有一些人产生疑窦:如果是像你说的这样,为何当时的大阿罗汉们没有去请示 佛陀,将这个问题的答案找出来呢?

这问题有许多的理由,其中一个很直接的理由是:这些大阿罗汉们必须将这场人生的无生大戏演好,所以他们安分于「声闻僧」的角色,这样就可以让佛、法加上后来进入僧团的比丘,诚敬三宝的比丘,而成为表相三宝、小乘三宝,再加上 如来所隐喻的大乘法,这样隐喻的见解不被后世的出家人所坏,这法就可以传之久远,因此便不会有三宝覆灭的问题;要清楚的是,实义三宝于此世界宣扬的对象还是如是根器的众生,因此必须要依附于当时世界还有表相三宝,抑或小乘三宝,如是斯才能够成就度生的种种殊胜因缘,不然这世界的大乘法的因缘就是相当微薄而难以建立,所以大阿罗汉们「乖乖」地扮演「尊者」、「尊宿」的角色,并不需要刻意去跨越这个界线和藩篱,将自己所了解的大乘法也说出来,然后改弦易辙,说自己也是菩萨;并不需要这样来作,只要这些大阿罗汉们好好地扮演常随众的角色,当大家都不去问 如来问题,后来进入僧团的比丘对此也就不会去问,因为他们的程度不到那里,「非所当问」,乃至可能要这些提问的比丘,好好地观行五蕴「非我」和「非我所」,不是要这些比丘去注意到底什么不是蕴处界的法,这个是不是出三界的法,是不是究竟的法?这些都距离这新熏习的比丘们太过遥远,因为他们不一定是为了大乘法的究竟义而来,直接挑明白说,他们不是为了要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而发菩提愿而来,因此他们许多人是要解脱于三界,是要无再受到三界有法的束缚,因此既然许多人目前的种性是声闻,就要努力断除五蕴中的「我」、「我所」,了解「非我」、「非我所」,这是要审慎观察,确实去省思,于省思后,确实信受,并断除对于三宝──佛法僧的怀疑,断除对于四圣谛的怀疑,这样才能够于三缚结断除。所以对于佛法僧的怀疑断除,也就是对于外道的见解的疑惑断除,因为信受三宝,所以对于非三宝的外道不再信受,这疑见断除;对于四圣谛的怀疑断除,因此知道成就的道路应该如何去行,所在的僧团既然有这么多的小乘圣者,大家都可以成就阿罗汉,一千二百五十常随众为大家作证,各样的人都有,这样为何我不能成就道果呢?所以对于外道所说怎样的修行才是对的,要持守怎样的戒行才是对的,便弃之如敝屣,而向 如来所说的四圣谛勇猛迈进,决定当生克期取证阿罗汉果。这世界的众生大多是心志怯懦之辈,因此不能够先直接不识其根器,便加以大乘法。如果遇到大心种性者,当然要跟他说大乘法,只是大家要受一段时间的熏习增长。

所以要作一位名实相符的比丘,至少是要证果,证得小乘果,不然别人一问起来,请问什么是「比丘」的含意,结果说了很多,然后人家只要一句话:「那请问你既然这样称呼自己是比丘,那『比丘』含意中的种种『功德』,你是具备了吗?不然为何你称自己是『比丘』?」经过这样当下一问,不免瞠目结舌,只好说自己不是比丘,可是自己又披着袈裟,这可尴尬了!

如果是以 如来之所说,那至少也要不落于外道见,而且「不能坏大乘法」,不能坏 如来将来所说法,不能坏 如来所说圣教量之法,而阿含时期实际已经说明了圣教法,将大乘法已经有说,这有说的事实是非常地明显,所以有分学者想要说 如来于阿含时期没有宣说大乘法,这是少闻寡慧的愚痴人! 如来因人说法,称机而谈,因此当然有宣说,因为总是有人天、诸菩萨、乃至人间出生的菩萨来道场出家,所以如何说没有这宣说大乘法的时机呢?因此小乘人不要妄想「坏大乘法」,如果不能知道「阿罗汉灭后不是无有」,就是邪见,如果以为「识蕴可以此生命终之后,为常」,也是邪见,这是荼啼比丘的事情了。所以佛法说「非断非常」并非是用嘴皮说说,这是以「闻思修证」的「证」来说,不是像是一般的人以为思考一下就是佛法,以为动动脑筋,能够含摄诸法就是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一边,在中间最好;可是如是之人根本出了家,还是不知道什么是一边,什么是另外一边,因为这是大乘法,不是出家的声闻能够确实了知的!声闻僧是必须证果,才能够称之为声闻僧;然而称自己是「比丘」,哪里不是僭越呢?因此 如来要这样苦口婆心地说,不管要参学的人是不是证得小乘果,至少不能够对于大乘法进行破坏,你不能坏大乘见,就是说「这蕴处界中应当有隐含一个非三界有的常,可是祂不是蕴处界」,所以就隐覆这样的密意,而说「非我」、「非异我」,「如来既然不是五蕴,那异五蕴有如来吗、非五蕴有如来吗?」当场还要你承认,即使你不懂这里面真实的含意,可是这法的知见不能坏,没得商量,就是不容许让大家再去作种种思维而说不是如此, 如来如是维护,就是说已经对于大乘法做了播种的工作,而记录小乘经典的菩萨们也知道必须如此,因此声闻人编纂出来的经典──《四阿含》经典看起来、阅读起来,就感觉好像没有那么精彩,这当然是要显扬大乘法;但即使是如此,这些大乘法的种子的意旨,大乘法的少分义理,还是于阿含经中有宣说。而且你只要是自认是「比丘」的人,你就是不能否定这样的见解,否则你就是外道!因此至少要有「初果向」,了解知见,不坏大乘法的知见,以 如来所说的见解来取代当初自己对于蕴处界的误计!因此透过这简短的僧的定义,应该让大家明了从 如来所说的小乘法中,如果你要自称为「比丘」,那你至少要是「初果向」,就是小乘的知见有了,而且不能坏大乘法。可是一定会有人说:「但小乘人都还不懂什么是大乘法,他如何坏大乘法呢?」这已经宣说于两篇文章了,就是对于 如来说的「五蕴非我、非异我」要肯定,「异五蕴、非五蕴有如来」要否定,「阿罗汉殁后无有」要否定,「识蕴于死后为常」要否定,这是小乘人至少遵守的原则,亦是必须信受的知见。

至于对大乘法想要作深入的了解,还是那句,欢迎你到全省的正觉讲堂参加共修,或是参加 平实导师于每周二全省所开演的法会──宣演佛法之会,共沾法喜!

更新于:21天前

《杂阿含经》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第031集 学佛贵在精进!精进的定义为何?(下) 第031集 学佛贵在精进!精进的定义为何?(下)

第30集 学佛贵在精进!精进的定义为何?(上) 第30集 学佛贵在精进!精进的定义为何?(上)

打造素食新定义 打造素食新定义

邪淫在《俱舍论》四种更广的定义 邪淫在《俱舍论》四种更广的定义

《杂阿含经》中居士的修行方法 《杂阿含经》中居士的修行方法

新开素食馆的管理36计之—定义客户 新开素食馆的管理36计之—定义客户

《学佛群疑》07杀生的定义和范围是什么? 《学佛群疑》07杀生的定义和范围是什么?

布施之定义及种类 布施之定义及种类

佛教名词:一乘_一乘是什么意思_佛学上如何定义一乘 佛教名词:一乘_一乘是什么意思_佛学上如何定义一乘

对不邪淫戒的看法及定义 对不邪淫戒的看法及定义

佛教名词:【孝顺】_孝顺的意思_孝顺的定义 佛教名词:【孝顺】_孝顺的意思_孝顺的定义

佛教名词:【善恶】_什么是善恶_善恶的定义 佛教名词:【善恶】_什么是善恶_善恶的定义

佛教名词:佛教对【佛事】的定义 佛教名词:佛教对【佛事】的定义

佛化家庭:广行法师:熊孩子的定义,关于教育孩子的一点建议 佛化家庭:广行法师:熊孩子的定义,关于教育孩子的一点建议

济群法师:佛教是如何定义善恶行为? 济群法师:佛教是如何定义善恶行为?

第一章 第五节 《杂阿含经》 第一章 第五节 《杂阿含经》

佛教对「食」的定义 佛教对「食」的定义

中阴身的定义与寿命 中阴身的定义与寿命

「无我」的定义及其意义 「无我」的定义及其意义

正法的衰灭与久住--《杂阿含经》 正法的衰灭与久住--《杂阿含经》

农历七月是“鬼月”吗?佛教是怎么定义的? 农历七月是“鬼月”吗?佛教是怎么定义的?

大多时候,我们不知幸福的定义。 大多时候,我们不知幸福的定义。

为何把婚前性行为定义为邪淫

《爱丽丝梦游仙境》作者是数学家,白皇后定义角色“喜欢朋克的素食主义者”

幸福的定义 幸福的定义

法藏法师:请问法师关于「汉传佛教」的定义、内涵与特色为何? 法藏法师:请问法师关于「汉传佛教」的定义、内涵与特色为何?

坚持做好人是不够的 学会用慈悲来定义真正的善良 坚持做好人是不够的 学会用慈悲来定义真正的善良

扎西郎加上师:各宗派对俗谛真谛的定义 扎西郎加上师:各宗派对俗谛真谛的定义

对于成功应该怎样定义 对于成功应该怎样定义

佛法是怎么定义“愚人”的 佛法是怎么定义“愚人”的

如何定义“成功” 如何定义“成功”

慈悲心的定义 慈悲心的定义

色字头上一把刀?佛教与世俗对“色”的不同定义 色字头上一把刀?佛教与世俗对“色”的不同定义

你知道佛法是怎么定义“魔”的吗? 你知道佛法是怎么定义“魔”的吗?

杀生的定义 杀生的定义

杀生的定义和范围是什么? 杀生的定义和范围是什么?

佛经怎样定义出家?“沙门”一词有何深意? 佛经怎样定义出家?“沙门”一词有何深意?

是我们的心对它下了定义 是我们的心对它下了定义

打造素食新定义 打造素食新定义

宗萨仁波切:社会化定义的快乐 宗萨仁波切:社会化定义的快乐

珍·古道尔博士:重新定义“人类”与“动物” 珍·古道尔博士:重新定义“人类”与“动物”

素食主义者新定义!喝水必须喝“素食水” 素食主义者新定义!喝水必须喝“素食水”

持戒是怎么定义 持戒是怎么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