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一卷

2024-02-09 佛教知识

[第1078部第67册一卷] 第1078部~菩萨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一卷

刘宋三藏求那跋摩

菩萨优婆塞五戒威仪经  佛者众圣尊  神通应自在

随类处身形  音声亦复尔

见闻获安隐  莫不信向心

是故我归命  愿普如世尊

甚深菩萨戒  功德难思议

受者获安隐  福慧日夜生

诸佛常护念  万行渐满盈

六度四等意  普度诸群盲

手足初莫犯  节言顺所行

常乐在定意  是名真比丘

质直离谄曲  常与贤圣俱

爱众犹养已  是名真菩萨

诸大德。一心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今欲说三世诸佛菩萨。成就利益一切众生功德戒。如是住菩萨戒者。有四波罗夷法。何等为四。若菩萨为利养故自赞毁他。是名菩萨波罗夷。若菩萨多饶财物。贫苦之人来从乞索菩萨悭贪无有慈心。乃至不施一钱之物。有求法者。乃至不为说于一偈。是名菩萨波罗夷。若菩萨嗔于前人恶言骂辱。加以手打及以杖石。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菩萨犹嗔。愤结不解。是名菩萨波罗夷。若菩萨自谤菩萨法藏。若见人谤善可其言。既自不信反助他言。若心自解或从他受。是名菩萨波罗夷。如是菩萨四波罗夷。菩萨于中不应犯一。何况具犯。若有犯者不名菩萨。现身不能庄严菩提。亦复不能令心寂静。是似菩萨非实菩萨。犯有三种有软中上。若软中心犯。是不名失。若是增上心犯。是名为失。何者是上。若犯上四数数乐犯。心无惭耻不自悔责。是名上犯。菩萨虽犯于上四事不即永失。如比丘犯四即为永弃。菩萨不尔。何以故。比丘犯四更无受路。菩萨虽犯脱可更受。是故不同。略有二事失菩萨戒。一舍菩提愿。二增上恶心。除是二事。若舍此身戒终不失。从是以后生生之处常有此戒。若不忆念更遇善友。而更受者不名新得。如是菩萨戒者应当识知犯不犯事轻重之相。软中上异。

如是住菩萨戒者。日应供养诸佛若塔若像次供养法若行法人。及菩萨藏大乘经典。供养众僧及十方土住于大地诸菩萨等。于日夜中供养三宝随其力能。乃至一念一礼一四句诵信心供养勿令有废。若不恭敬慢堕心者。犯重垢罪。若忘误者犯轻垢罪不犯者。若病若狂。若有净心逮菩萨地。如须陀洹得不坏净心。常能供养三宝不绝。是名不犯。菩萨。不知厌足。贪着利养不制心者。犯重垢罪。不犯者虽贪利养常生悔心。我当精进断除是意。极自制御贪心犹起。若取小利助断大贪。是名不犯。

菩萨。见上座尊长耆宿德同师同学。生憍慢心及嗔恶心。不起承迎礼拜避座。设有言语余谈不听。若有所问不如实答者。犯重垢罪。若无慢嗔恚痴之意。直以懒惰无记散心。犯轻垢罪。不犯者。若病若狂若时睡眠。若听法说法。若先共他人语。若为调伏灭恶增善。若有僧限护多人意。是名不犯。

菩萨。檀越来请。若于自舍。若僧寺内给施所须。菩萨憍慢嗔恚轻贱不往受者。犯重垢罪。若懒惰不往。犯轻垢罪。不犯者。若病若狂。若远若道崄难。若为调伏灭恶增善。若失受请。若为修善。若听未闻。若知请主欲相恼故。若有僧限护多人意。是名不犯。

菩萨。从他人边。得金银琉璃种种杂宝所须之物。及地中伏藏无主财物。皆应取之念当转施。若恶心嗔故不取者。犯重垢罪。若作是心。我不与人而作因缘。若懒惰心。犯轻垢罪。不犯者。若是狂心。若为调伏灭恶增善。若知受已必生爱着。若知施已生悔。若知施主施故发狂。若虑施主施已穷苦。若知施物三宝所有。若知施物劫盗所得。若知受已多得苦恼。所谓王难贼盗。死亡系闭。恶声流布。摈令出境界。是名不犯菩萨。他来求法。以嗔恶心憎嫉他故。不与说者。犯重垢罪。若懒惰心不与说者。犯轻垢罪。不犯者。若外道求法虑还讥刺。若病若狂。若为调伏灭恶增善。若知前人不解其义。若前人不敬不如法事。若前人钝根不解深法恐生邪见。若知闻已破失本心坏灭正法。若知闻已必向非器宣说其事。是名不犯。

菩萨。见恶众生犯戒毁禁作众罪行。菩萨自知能化为善。若恶心嗔心舍不教者。犯重垢罪。何以故。菩萨不于身口意净持戒人边起于悲心。若见恶人犯戒毁禁作众罪行。极生悲心。是故有犯。不犯者。若狂若为调伏灭恶增善。若有僧限护多人意。是名不犯。

菩萨。如佛所制波罗提木叉。及结毗尼。欲使不信者信已信者增。此声闻戒及菩萨戒。等无有异。何以故。声闻之人顺常自为。犹欲学令不信者信已信者增。何况菩萨所修学。常为众生岂不能尔。是故名同不犯。

如佛所制。声闻之人。应少欲作少因缘事。菩萨不尔。何以故。顺求自利不为他人是声闻好。菩萨若尔则不名菩萨。为他人故所可受衣。乃至百千从非亲里婆罗门居士尽力所求。如衣钵亦如是。为他人故。及应乞缕教织师织畜憍奢耶衣。受取金银乃至百千。如是之事与声闻异。若菩萨本为众生。而嗔恶心少作少因缘事。放舍众生独居其所者。犯重垢罪。若懒惰心少欲少事居其所者。犯轻垢罪。菩萨有五非法。一谄。二华。三相。四以利求利。五邪命。有此五事。以不为愧不制不息者。犯重垢罪。不犯者。觉是非法常欲制之。是名不犯。

菩萨戏笑散乱高声唱说。作非威仪令他人笑。为众所轻者。犯重垢罪。若是宿习忘误作者。犯轻垢罪。不犯者。觉是非法常欲制之。若外人嗔恚欲调伏故。若人苦恼为令释故。若欲摄取戏笑故。若二人共诤为和合故。是名不犯。菩萨如是见如是语。菩萨不应乐于涅槃应背涅槃。不应畏烦恼。不应灭烦恼。何以故。菩萨三阿僧祇往来生死故。如是语者。犯重垢罪。何以故。如菩萨乐于涅槃畏于烦恼。比于声闻千万倍不可为喻。何以故。声闻之人顺自为己。菩萨常为一切众故。菩萨虽处有漏。于灭烦恼而得自在。过于罗汉处无漏者上。若菩萨起身口业应自防护。莫使他人慢惰罪。若故不自护使他惰罪者。犯重垢罪。若不作意自护。放散所作生他罪者。犯轻垢罪。不犯者。若外道。若随出家如法所作。若值多嗔恶人。是名不犯。

菩萨。见前众生须加杖痛然后有利。自护不治者。犯轻垢罪。不犯者。若利少苦多。是名不犯。

菩萨。以骂报骂以嗔报嗔。以打报打以牵挽者。犯重垢罪。

菩萨与他共斗及共相嫌。恶心嗔心。若憍慢心不如法悔者。犯重垢罪。若懒惰放逸一不求悔者。犯轻垢罪。不犯者。若为调伏灭恶增善。若彼外道要作非法。若彼喜斗怨更增上。若知彼人终不受悔。若向彼悔起彼重慢。是名不犯。

菩萨。共他嫌恨他如法求悔。菩萨恶心不受。为恼他者。犯重垢罪。若无嗔心不受他悔。犯轻垢罪。不犯者。若为调伏灭恶增善。若恶非法。是名不犯。

菩萨。嗔他受者嗔事不休息者。犯重垢罪。不犯者若常制之。嗔心犹起。是名不犯。

菩萨。受畜徒众但为给事及与衣食。是名犯。

菩萨。起懒惰意乐于非时食。贪着睡眠若倚若卧者。犯重垢罪。不犯者。若病若狂无巧便。若道路行极。若常制之。是名不犯。

菩萨。以染着心谈说世乐事者。犯重垢罪。若忘误说。犯轻垢罪。不犯者。若有人问正心少说。若谈异闻。若谈论法事。是名不犯菩萨。乐欲坐禅知他有法。以嗔慢心不能下意。从他求受法者。犯重垢罪。若懒惰心不求受者。犯轻垢罪。不犯者。若病若无巧便。若知彼人不顺法教。若自有巧便。多闻摄其心者。是名不犯。

菩萨。起欲界欲。不观对治疾除灭者。犯重垢罪。不犯者。常勤欲灭欲心犹起。是名不犯。如欲余盖亦尔。若菩萨贪味于禅着功德者。犯重垢罪。不犯者。常欲舍着着心犹起。是名不犯菩萨。如是见如是语。菩萨不应听受诵学声闻法藏。菩萨之人用学是为。作是语者。犯重垢罪。何以故。菩萨于外道书尚应当学。何况佛语。不犯者。为欲调伏声闻入大乘故。是名不犯。

菩萨法藏一向舍置。贪学读诵声闻经者。犯轻垢罪。

菩萨。有佛经藏不能勤学。乃更勤学外道俗典。犯重垢罪。不犯者。若极根利一闻能持。同佛语者取用助化。以彼妙辞助明佛法。于佛法于佛经义意不倾动。是名不犯。

菩萨。欲学外道经典。应如上学。若于中受乐生着心。不如服苦药者。犯重垢罪。菩萨若闻菩萨法藏甚深秘密。第一实义不思议事。纯是诸佛菩萨境界。于此义中生诬谤心言。此义无益非佛所说。不能祐利一切众生。作是谤者。犯重垢罪。不犯者。若思惟定义。若方便说。是名不犯。

菩萨。闻于甚深义时若不生信。以不谄心为生信故应作是念。我不应尔。我如盲者无有慧眼。佛口所说我云何谤。如是菩萨自愤由痴。是佛境界非我所及若能如是是为正行。若意不解不生诽谤。是名不犯。

菩萨。为饮食故。以嗔恶心自赞毁他。犯重垢罪。不犯者。若为伏外道。若伏憍慢增长佛法。若为不信者信。已信者增。是名不犯。

菩萨。有说法家若说毗尼处。大法会处。嗔嫉慢心不往听者。犯重垢罪。若懒惰心不往听者。犯轻垢罪。不犯者。若自不闻又无人唤。若病若无巧便。若知彼说法不顺义理。若知说者于已有难。若知彼说更无异闻。若得总持自多闻。若勤修善根。是名不犯。

菩萨。有人来倩我。有事缘当为营办。所谓共去共还营佐众事。有所营了守护财物。和合斗讼经办饮食。修福德业。若一二事不为作者。犯重垢罪。若懒惰不为。犯轻垢罪。不犯者。若病若无巧便。若自有事。若彼能办若不相倩。若无益事。若为调伏灭恶增善。若无他倩。若报他作勤修善根。若自闇钝恐失业次。若有僧限护多人意。是名不犯若菩萨。见病众生。以恶心嗔心不瞻养者。犯重垢罪。若懒惰不养。犯轻垢罪。不犯者。若自有病。若无巧便。若倩他看。若彼病者自有属眷。若知病者能自经给。若久病。若人犹能起止。若欲勤修增上善根。若极自闇钝恐失党次。若失看病如病余。贫穷苦恼亦复如是。是名不犯。

菩萨。见前众生应有利宜。无有方便而能发起。菩萨恶心嗔心不教示者。犯重垢罪。若懒惰不教。犯轻垢罪。不犯者。若无方便。若使他教。若彼自有善知识。若为调伏灭恶增善。若示彼方便更嗔反戾。无有敬爱心强得自用。是名不犯菩萨。众生给施所须。应念其恩。若恶心嗔心不念恩报恩者。犯重垢罪。若懒惰不报。犯轻垢罪。不犯者。若自无力。若无巧便。若为调伏灭恶增善。若欲念报施主不受。是名不犯。

菩萨。见人亲里死亡。若亡失财物种种忧苦。若恶心嗔心不往慰喻者。犯重垢罪。不犯者。如前倩菩萨中说。

菩萨。有人从索饮食。所须不与者。犯重垢罪。不犯者。若自无物。若索不净物。若为调伏灭恶增善。若王所制。若护僧限。是名不犯。

菩萨。弟子应随时教诲。若弟子有乏。应从笃信人边劝索供给。若恶心嗔心不教诲不供给者。犯重垢罪。若懒惰心不教供给犯轻垢罪。不犯者。若为调伏灭恶增善。若护僧限。若病若无巧便。若倩人教。若弟子福德能致供养。若弟子本是外道无好善心。是名不犯菩萨。以嗔心恶心不护他意者。犯重垢罪。若懒惰放逸不护他意。犯轻垢罪。不犯者。若非法事若病。若有僧限护多人意若外道。若为调伏灭恶增善。是名不犯。

菩萨。见他德行不能称赞。以恶心嗔心隐藏他善者。犯重垢罪。若懒惰放逸不称他善。犯轻垢罪。不犯者。若知彼人不乐赞叹。若病若无巧便。若为调伏灭恶增善护僧限。若知闻赞更生憍慢。若彼无实德。若言似善实无善义。若为外道。若赞时未到。是名不犯。

菩萨。为多人头首。见诸眷属不如法事。应呵应摈。若嗔心恶心舍不呵治者。犯重垢罪。若懒惰放逸不教呵者。犯轻垢罪不犯者。若知彼人恶性健嗔不受教呵。若待时教呵。若畏破僧。若知彼质直宿习少羞喜数犯悔。是名不犯。

菩萨。有神通变化应为众生随时变现。或方便恐怖令生信心。若畏信施不现变化者。犯轻垢罪。不犯者。若人深着恶法邪见。若是外道。若骂贤圣。若着邪见。若狂若病。是名不犯。菩萨。戒聚成就具足无量妙果。以是戒聚因缘力故。具足尸波罗蜜。受者虽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得具足五事功德。一者常为诸佛菩萨所护念。二者受常净乐。三者临终无悔。四者舍身得生诸佛世界。五者庄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受持菩萨戒者。不自为身唯为利他。及庄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菩萨戒。悉是过去未来现在恒河沙等。诸佛菩萨之所成就。乃至十方诸佛菩萨亦复如是。菩萨弘慈普恩及六道众生三涂八难苦恼。十方无不蒙益。

功德不可计  福慧如虚空

略说共要竟  欢喜礼奉行

普发菩提心  福慧命得成

慈悲男女长  喜舍次第生

一切成佛道  永尽无有余

十方同其愿  巍巍无极尊

欲为菩萨优婆塞。放逸五戒威仪者。若无师从受处。尔时受者若无师。应向佛像前自誓受。菩萨优婆塞威仪应如是作礼。偏袒右肩胡跪合掌。应如是言。我某甲白十方佛及住大地诸菩萨等。今于诸佛前欲受一切戒。学一切菩萨戒优婆塞五戒威仪。摄一切善法菩萨戒。为利众生戒。是戒过去诸菩萨已学。未来诸菩萨当学。现在诸菩萨今学。我亦如是学。第二第三亦如是说竟。其余诸事应如前广说。

离欲优婆塞具行五戒。远离身四恶。一者杀。二者盗。三者淫。四者饮酒。远离口五恶。一者妄语。二者恶口。三者两舌。四者无义语。五者绮语。远离五邪命。一者卖肉。二者沽酒。三者卖毒。四者卖众生。五者卖兵仗。远离严饰五事。一者香。二者花。三者璎珞。四者香油涂身。五者香熏衣。远离放逸五事。一者歌。二者舞。三者作乐。四者严饰乐器。五者不往观听。此五戒随力所堪。若能终身具持五为上。若不能随持多少年月日夜。乃至须臾亦得暂持。不但如持全念。佛临涅槃敕四大声闻及六应真。吾灭度后如是真法之中。若出家二众净持禁戒。及在家二众随力多少。心次近持上戒者。若造房舍床褥衣服饮食。一切顺道资生之具。施四方僧及诸贤圣。汝等尽应受请。若不受者得罪。以此观之。贤圣不远感至则应。若作功德先当竭力受持上戒。然后至心请四方僧及诸贤圣。若不能终身。至一日一夕者善。若不能者。设供之时便受罢便止。此诸贤圣皆来受请。若有所犯即如法悔。此一切菩萨犯当突吉罗罪。当向大小乘人能解说。能受悔者如法忏悔。

若菩萨。以增上烦恼犯波罗夷处法者。失律仪戒应当更受。若中烦恼犯波罗夷处法者。当向三人。若过三人长跪合掌。作突吉罗忏悔所犯罪多。作是说言。大德忆念。我某甲舍菩萨毗尼。如所称事犯突吉罗罪。余如比丘突吉罗罪忏悔法说。

若下烦恼犯波罗夷处法。及余所犯。向一人忏三礼文。

愿十方法界世性六道。三业罪障垢惑众生。崩颠倒山竭四流济。登平等道入无为国。归命敬礼七处八会卢舍那佛尽十方国诸妙觉尊。

愿十方法界世性六道。沉沦诸有长没众生。摧破戒林殄灭邪照。归命敬礼七处八会佛华严藏。尽十方国修多罗海。愿十方法界世性六道。小心胶固颠倒众生。顿绝偏照须证住想。永附大乘尽未来际。归命敬礼七处八会普贤众等。尽十方国诸贤圣僧。

若欲发心去时当立五愿。一者愿令我早弃此身。二者愿师僧父母使不愁恼。令我身命疾至菩提。三者愿至阿兰若处行。若有虎狼恶毒虫兽来欲啖我。我不恐怖犹如比丘得第三禅乐。四者若我至阿兰若处。若天雨风起。或有恶鬼毒龙来欲螫我。我心安隐亦不恐怖。犹如有人欲度大海。到水中央天忽风起。波浪甚大度者恐怖。天风即定度到彼岸心大欢喜。愿我亦尔。疾到菩提无上彼岸。五者愿我到阿兰若处。若当病时愿得诸天来至我所。教导我等使心不悔。我复念言。我此身中有四毒蛇同俱止中。犹如四蛇同共一窟。蛇欲出时。各相谓言我前去。诤窟不出死在窟中。犹嗔诤故四俱灭亡。我今身中有四毒蛇。斗诤嗔恚在我身中。作如是念。病得即除菩提心起。令心得安六识不乱。安心兰若四行具足。安心禅定制伏六情。是第五愿。发此愿已礼四方佛。乃有十拜作如是言。诸佛世尊。哀愍我等覆护我等。使我得无上道疾至菩提。我今忏悔。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十地菩萨辟支罗汉诸贤圣等。我从无数劫以来流转生死。百生千生无量亿生。或堕六趣受生异报。或作饿鬼畜生。受如此苦常不得乐。我自寻思过惑自缠。不睹圣道。障涅槃门闭甘露户。塞众善道不闻正法。沉没大海有如此苦罪。今悉忏悔五体投地。如此投地七遍亦然。当投地时发如此言。愿去我身无量众毒。拔出邪愚无量众毒。拔出邪愚无量尘惑。心意清净六念成就。使我到阿兰若处。心无恐怖疾到菩提。开涅槃门启甘露户。塞地狱门闭三恶道。拔三毒根出三界网。得三乐证三果真。超生死危当得智慧。离最后身疾至菩提。发此愿已从地而起。礼十方佛讫竟。合掌立住心怀欢喜。作如是念我罪永除受绳床法四种。一者请佛。二者请师。三脱革屣偏袒右肩清净。四右膝着地胡跪佛前。请师作如是白。十方诸佛及大迦leaf.亲于佛前受阿兰若法。佛为作证明师。为作证知。若我四十五日。行于苦行志不退转。若生退心我即妄语。诳于诸天不到彼岸。大德当证。请师复作是言。长老一心念。今于佛前发此誓言。请大德为证。汝若退者诳于他人。自堕地狱不免苦也。

汝当真成行阿兰若行。得兰若智。如是受持。答言如是。三说。

受锡杖法。长跪大德前。如是三白。大德一心念。今请大德师。如是三白。大德作如是言。长老一心念。汝今发无上心。受持如法用。不得不净手捉入僧房。应当脱楼纂。不得近地。若入白衣舍。应纂在后若中前。须诣白衣舍。或受中食。种种因缘当三唤。三若不来者乃至五。五若不来者乃至七。七若不来更至余家。乃至七家。七家不得。于是中第二第三亦如是说舍法戒。

长老一心念。比丘某甲。优婆塞五戒威仪者。何缘而生日满后不死。不堕地狱中间。白十方佛及大迦leaf.皆当善听。某甲竖标如是。三白已讫捉标竖树竟。复作如是白。十方诸佛四方净行大德。悉为证知。某不欺诳于诸天。不到彼岸。今赍法床及如法杖。悉皆具足。今以结坐。一切行兰若比丘亦皆结坐。如是三白作礼六拜。合掌一心如是念。念十方诸佛及大迦leaf.比丘某甲。优婆塞某甲众念成就。今解坐向余处还结。若欲捉绳床时。应作四念。第一念者。念我身中皆是无常。应当苦之。二者苦身修习空智自至。宜当修之。三者当起忍心莫生嗔怒。四生欢喜心。若生欢喜心疾至菩提。作此念已。向彼放牛虎狼大声小声。淫声及迫迮。悉皆远离。离此声已安心端念。欲去诸尘时。当作二念言。一者令我身中得安隐定。不生疲极疾到菩提。二者当得闲静。心无错乱。六识安隐得灭尽定。安详放床立住礼佛乃至十拜。立住合掌便作三念。一者念佛。二者念戒。三者念禅定。作此念已。便向绳床安详而坐。复作六念。一者念诸佛护念我念成就。二者念我戒身清净。戒者谓波罗提木叉。念者是名不犯。从序至偈四事思得至于十三。念此十三成就二不定。三十九十四波罗提舍尼。众多学法。七灭诤法。从上至下皆应实念。三者念报父母师僧之恩。四者念五欲。皆是无常。大患之根本。昏网之元首。五者念地狱之苦恼。当勤修善远离此苦。我已出家。宜应谨慎弃恶修善。六者念慧。若我有慧则应忆持。慧具足无事不办者。得无上道。六念具足安心而坐。依禅法观。优婆塞若欲移时。当作三念。一者念我行时。地上蠢蠢多有虫蚁。我若误杀时得何罪。死者生天。二者当念如法行。如法仰手捉杖在身。威仪齐整安详而行。三者行不反顾。亦不摇头动手。是名三念成就。如法行来优婆塞。威仪笃信持食来时。当净受之。受得讫已结加趺坐。复作四念。一者念我身中有八万户虫。虫得此食即皆安隐。二者念我得食当少食之。若少食者令我身轻。若身轻众欲亦少。若欲少者疾至菩提。三者我不为美故。但为活命者诸善成就。善若成就成无上智。四者我食时。十方饿者悉令饱满。皆悉奉行。

本站主题以弘扬中华国学文化为主,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站观念,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会立即屏蔽或根据要求修改或删除处理,联系邮箱 amituofo7@vip.qq.com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随喜,不怀疑诽谤此法,命终之后一定生兜率天!生生与佛菩萨为眷属! 随喜,不怀疑诽谤此法,命终之后一定生兜率天!生生与佛菩萨为眷属!

崇慈法师答:请解释一下居士受过五戒和菩萨戒以后,在参加佛事活动时身上披的“衣”和出家人披的“衣”有什么 崇慈法师答:请解释一下居士受过五戒和菩萨戒以后,在参加佛事活动时身上披的“衣”和出家人披的“衣”有什么

尽本分知天命你就是菩萨 尽本分知天命你就是菩萨

白云禅师:众生我与菩萨我 白云禅师:众生我与菩萨我

宣化上人:日光菩萨陀罗尼,月光菩萨陀罗尼助《大悲咒》神力更大 宣化上人:日光菩萨陀罗尼,月光菩萨陀罗尼助《大悲咒》神力更大

宣化上人:为何要受持五戒? 宣化上人:为何要受持五戒?

宣化上人:对面不识佛菩萨 宣化上人:对面不识佛菩萨

智敏上师:智敏法师答:持诵各种佛菩萨本尊咒一般都有什么禁忌? 智敏上师:智敏法师答:持诵各种佛菩萨本尊咒一般都有什么禁忌?

广化法师:菩萨灌顶 广化法师:菩萨灌顶

普陀山;{观世音菩萨道场}资料集 普陀山;{观世音菩萨道场}资料集

诚信念观音圣号死而复生 敬心背菩萨过河肺癌痊愈 诚信念观音圣号死而复生 敬心背菩萨过河肺癌痊愈

一碗酒,破五戒 一碗酒,破五戒

宣化上人:诸大菩萨赞叹的法门 宣化上人:诸大菩萨赞叹的法门

菩萨应化篇(上) 菩萨应化篇(上)

菩萨的故事 菩萨的故事

普献法师:菩萨善顺之相 普献法师:菩萨善顺之相

这两位得道高僧,别人不骂却专拿佛菩萨开涮 这两位得道高僧,别人不骂却专拿佛菩萨开涮

煮云法师:菩萨化身为贫女 煮云法师:菩萨化身为贫女

煮云法师:肉身菩萨昙鸾大师 煮云法师:肉身菩萨昙鸾大师

这些情形不是菩萨显灵,而是恶鬼邪神作怪(宣化上人) 这些情形不是菩萨显灵,而是恶鬼邪神作怪(宣化上人)

这两位菩萨,时时刻刻保护念〈大悲咒〉的人(宣化上人) 这两位菩萨,时时刻刻保护念〈大悲咒〉的人(宣化上人)

高明道老师:新年树木菩萨行 高明道老师:新年树木菩萨行

印光大师:何为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转变由心是怎么回事?(186-188) 印光大师:何为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转变由心是怎么回事?(186-188)

佛菩萨放生感应 佛菩萨放生感应

海云继梦:罗汉/菩萨的定位 海云继梦:罗汉/菩萨的定位

遇到事情才想起佛菩萨?初学佛者要警惕这些修行上的“误区” 遇到事情才想起佛菩萨?初学佛者要警惕这些修行上的“误区”

宣化上人:菩萨是最注重孝道,孝顺父母、孝顺佛 宣化上人:菩萨是最注重孝道,孝顺父母、孝顺佛

大安法师:善导大师告诉我们如何在梦中见到佛菩萨! 大安法师:善导大师告诉我们如何在梦中见到佛菩萨!

梦参法师:受三皈依后要常观想佛菩萨放光照身 梦参法师:受三皈依后要常观想佛菩萨放光照身

供佛菩萨感应 供佛菩萨感应

这样求佛菩萨叩头拜忏,用处不大 这样求佛菩萨叩头拜忏,用处不大

宣化上人:菩萨为什么作布施眼睛的功德 宣化上人:菩萨为什么作布施眼睛的功德

单单听见〈药王菩萨本事品〉,就得无量无边功德(宣化上人) 单单听见〈药王菩萨本事品〉,就得无量无边功德(宣化上人)

十、菩萨助我度家母 十、菩萨助我度家母

邪淫堕胎不孝父母对佛菩萨妄语不会有好的人生 邪淫堕胎不孝父母对佛菩萨妄语不会有好的人生

“念阿弥陀佛,愿生极乐者”,“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 “念阿弥陀佛,愿生极乐者”,“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

陈义孝: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四十五 菩萨往生 陈义孝: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四十五 菩萨往生

受持五戒有什么利益? 受持五戒有什么利益?

镇元子是地仙之祖,观音是菩萨之首,两人相比究竟谁更胜一筹? 镇元子是地仙之祖,观音是菩萨之首,两人相比究竟谁更胜一筹?

曾琦云:因喝酒连犯五戒的居士 曾琦云:因喝酒连犯五戒的居士

恭迎药王菩萨圣诞丨为什么所有众生都欢喜见这位菩萨?(宣化上人) 恭迎药王菩萨圣诞丨为什么所有众生都欢喜见这位菩萨?(宣化上人)

近义法师:为求子发愿终身吃素,菩萨两度满愿赐子 近义法师:为求子发愿终身吃素,菩萨两度满愿赐子

梦参老和尚:地藏菩萨能令我们的善根不坏 梦参老和尚:地藏菩萨能令我们的善根不坏

梦参法师:为什么光念地藏菩萨圣号就特别灵验 梦参法师:为什么光念地藏菩萨圣号就特别灵验

[释了幻]婚姻与佛法:菩萨乘的婚姻观 [释了幻]婚姻与佛法:菩萨乘的婚姻观

唐思鹏: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菩萨行品第十一 唐思鹏: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菩萨行品第十一

潜伏在身边的菩萨们 潜伏在身边的菩萨们

菩萨说若欲往生净土当念阿弥陀佛一日一夜专心致志即得往生 菩萨说若欲往生净土当念阿弥陀佛一日一夜专心致志即得往生

吕胜强:以智慧为导的“悲增上菩萨”典范──永怀导师 吕胜强:以智慧为导的“悲增上菩萨”典范──永怀导师

吕胜强:印顺导师“人间佛教”之菩萨观及道次第初探 吕胜强:印顺导师“人间佛教”之菩萨观及道次第初探

刘嘉诚:五戒对基本人权的维护 刘嘉诚:五戒对基本人权的维护

梦参老和尚:不要分别诸佛菩萨的圣典,对机就好 梦参老和尚:不要分别诸佛菩萨的圣典,对机就好

净土法门法语:要怎样修学,佛菩萨才会住世? 净土法门法语:要怎样修学,佛菩萨才会住世?

什么是“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什么是“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

为什么供养佛菩萨,不能有悭吝之心? 为什么供养佛菩萨,不能有悭吝之心?

净土法门法语:宿世善根深厚的人在必要的时候佛菩萨现身给他看一看 净土法门法语:宿世善根深厚的人在必要的时候佛菩萨现身给他看一看

鹧鸪菩萨翅水救火 鹧鸪菩萨翅水救火

宣化上人:“肚里摇旗,神道先知”,你不坦白,菩萨是不欢喜的 宣化上人:“肚里摇旗,神道先知”,你不坦白,菩萨是不欢喜的

明昆长老:南传菩萨道 上 第七章:杂集 第十篇:什么是修习波罗蜜之详细与深入的方法? 明昆长老:南传菩萨道 上 第七章:杂集 第十篇:什么是修习波罗蜜之详细与深入的方法?

一行禅师: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发愿持守五戒 一行禅师: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发愿持守五戒

净土法门法语:佛菩萨教化众生是没有间断的 净土法门法语:佛菩萨教化众生是没有间断的

茶是菩萨心 茶是菩萨心

星云大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45 星云大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45

星云大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29 星云大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29

星云大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38 星云大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38

星云大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32 星云大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32

星云大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19 星云大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19

星云大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11 星云大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11

星云大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24 星云大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24

地藏菩萨指点平安 地藏菩萨指点平安

净土法门法语:跟诸菩萨在一起,这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 净土法门法语:跟诸菩萨在一起,这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

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8 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8

践行菩萨道,实现中国梦 践行菩萨道,实现中国梦

净土法门法语:在佛菩萨面前要点好香 净土法门法语:在佛菩萨面前要点好香

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13 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13

仁俊法师:如何修学菩萨道 仁俊法师:如何修学菩萨道

亲佛法师: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八讲 亲佛法师: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八讲

明证法师:原本供在一尊佛菩萨前的宝物,改供在别的佛菩萨前,是否不如法?或者是不妨碍? 明证法师:原本供在一尊佛菩萨前的宝物,改供在别的佛菩萨前,是否不如法?或者是不妨碍?

如石法师:入菩萨行 入菩萨行集要 第六品 安忍 如石法师:入菩萨行 入菩萨行集要 第六品 安忍

照光法师:佛教基础学之五戒篇 照光法师:佛教基础学之五戒篇

供养汝等,诸大菩萨 供养汝等,诸大菩萨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四章 菩萨行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四章 菩萨行品

如本法师答:观音、文殊、普贤、地藏等诸大菩萨有何意义? 如本法师答:观音、文殊、普贤、地藏等诸大菩萨有何意义?

四月廿八|恭迎药王菩萨圣诞吉日!祈愿众生身心安康,平安顺遂! 四月廿八|恭迎药王菩萨圣诞吉日!祈愿众生身心安康,平安顺遂!

佛说持守五戒必能长命百岁受人尊敬 佛说持守五戒必能长命百岁受人尊敬

达真堪布:信心清净,则佛菩萨加持就会现前 达真堪布:信心清净,则佛菩萨加持就会现前

明海法师:别把命运交给佛菩萨,佛菩萨无法替我们走未来的路 明海法师:别把命运交给佛菩萨,佛菩萨无法替我们走未来的路

佛陀这样解释“菩萨”是什么意思 佛陀这样解释“菩萨”是什么意思

佛说心坎和言行都真实的修行人必成菩萨 佛说心坎和言行都真实的修行人必成菩萨

明旸法师:文殊师利菩萨传 明旸法师:文殊师利菩萨传

药王菩萨是谁? 药王菩萨是谁?

佛菩萨大愿:菩提心 佛菩萨大愿:菩提心

三个故事的启示:菩萨不能乱称 三个故事的启示:菩萨不能乱称

佛说了义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 佛说了义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

菩提心离相论一卷 菩提心离相论一卷

闭关修药师法成就的老菩萨 闭关修药师法成就的老菩萨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星云大师:那么多尊佛菩萨为什么观音菩萨知名度最高? 星云大师:那么多尊佛菩萨为什么观音菩萨知名度最高?

印光大师:精诚感现大师相,摹写威仪仰净宗 印光大师:精诚感现大师相,摹写威仪仰净宗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