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禅话(一)石头路滑

2023-10-09 星云大师

1 风动?幡动?

禅宗惠能大师得到衣钵之后,在猎人群中隐居了十几年,后因机缘成熟,开始行化于世间。有一天,途经法性寺,看到两位出家人对着一面幡子,面红耳赤争论不休,六祖上前一听,才知道他们在争论旗幡所以会飘动的原因,一个说:如果没有风,幡子怎么会动呢?所以说是风在动。另一个就说:没有幡子动,又怎么知道风在动呢?所以说是幡子在动。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惠能大师听了,就对他们说:

二位请别吵,我愿意为你们做个公正的裁判,其实不是风在动,也不是幡子在动,而是二位仁者的心在动啊!

从这则公案可以看出禅师们对外境的观点,完全是返求自心,而不是滞留在事物的表象上面,现象的存在是片面的,其所以有分别,完全因为我们的起心动念。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心动则事象差别现前,因此要达到动静一如的境界,其关键就在吾人的心是否已经去除差别妄想,是否能够证得涅槃寂静。

2 不肯承担

利踪禅师有一次在深夜里,站在僧堂前大叫道:有贼!有贼!

叫声惊动了堂内的大众,这时,刚好有一位学僧从堂内跑出来,利踪禅师就一把抓住他道:纠察师父!我抓住贼了。

学僧推拒道:禅师!你弄错了,不是贼,是我!

利踪不放手,大声道:是就是,为什么不肯承担?

学僧惊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利踪禅师说偈道:三十年来西子湖,二时斋粥气力粗;无事上山行一转,借问时人会也无?

有道是擒山中之贼易,捉心内之贼难,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向外执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欲乐,引生种种烦恼痛苦。三十年的修行,每日的二时粥饭,都只为了降伏心中的盗贼,能够如此领会,上山一转,心贼一捉,佛法就此当下了!

利踪禅师对禅者的一番考验,实在是禅师的大机大用。

六根门头尽是贼,昼夜六时外徘徊,无事上街逛一趟,惹出是非却问谁?

昼夜二十四小时,如何守护我们六根的门户,不使它蠢动妄为,是修禅不可忽视的功课。

3 凡圣两忘

南塔光涌禅师初参仰山禅师时,仰山问他:你来做什么?

光涌答:来拜见禅师。

仰山又问:见到了禅师吗?

光涌答:见到了!

仰山再问:禅师的样子像不像驴马?

光涌说:我看禅师也不像佛!

仰山不放松再追问:既不像佛,那么像什么?

光涌则不甘示弱地回答:若有所像,与驴马有何分别?

仰山大为惊叹,说道:凡圣两忘,情尽体露,二十年之中,再也无人优胜于你,你好好保重。

事后仰山禅师一见到人就赞叹说:光涌为肉身佛也。

这则公案究竟有何含意呢?譬如有人问人像什么?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假如有所像,就有所不像。如果回答说人像鬼,鬼中也有人;如果说鬼像人,人中也有鬼。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虚空像什么?虚空无相无所不相,正因为虚空无相,才能包容万有;虚空无相,所以像一切的样子。仰山禅师和光涌禅师议论不像驴,不像佛,那么究竟像什么?像自己。唯有见到自己的自性,才能与虚空一个鼻孔出气,像什么?像虚空无相之相。能够凡圣两忘,体用一如,那就是见到无相的真理了。

4 破布裹真珠

相国裴休有一次到大安寺,请示大安的寺僧道:佛陀的十大弟子,各有第一,请问罗睺罗以何为第一?

寺僧大众认为这么简单的佛教常识,所以就异口同声的回答道:以密行为第一。

裴休对大家的回答并不满意,随口问道:此处有禅师吗?

碰巧龙牙居遁禅师正在后园种菜,寺僧请他出来,寺僧请他出来,裴休以同样的问题问道:罗睺罗以何为第一?

龙牙禅师毫不犹豫的说道:不知道!

裴休听后,大喜,随即礼拜并赞叹道:破布裹真珠。

大家都知道,十大弟子中罗睺罗是密行第一的阿罗汉,因为既是密行,怎可说知道?因此龙牙的一句不知道,裴休宰相认为他才是真知道。而其它的大众师答称密行,从禅者来看,知道的反而不知道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与不知,实在是虚假不来的呀!智能与道德不一样,道德四两,可以冒充半斤,而智能四两就是四两,半斤就是半斤,丝毫虚假不得。龙牙禅师虽然修苦行种菜,衣不蔽体,但破布裹真珠,无怪乎要愧煞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禅知子了!

5 滴水和尚

仪山禅师有一天在洗澡的时候,因为水太热,就呼叫弟子提桶冷水来加,有一个弟子奉命提了水来,将热水加凉了,便顺手把剩下的水倒掉。

禅师不悦的说道:你怎么如此浪费?世间上不管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用处,只是大小价值不同而已。你那么轻易的将剩下的水倒掉,就是一滴水,如果把它浇到花草树木上,不仅花草树木喜欢,水本身也不失去它的价值,为什么要白白的浪费呢?虽然是一滴水,但是价值无限的大。

弟子听后若有所悟,于是将自己的法名改为滴水,这就是后来非常受人尊重的滴水和尚。

滴水和尚后来弘法传道,有人问他:请问世间上什么功德最大?

滴水!滴水和尚回答。

虚空包容万物,什么可包容虚空?

滴水!

滴水和尚从此把心和滴水融在一起,心包太虚,一滴水中也有无尽的时空了。

人在世间,福报有多少?这是有数量的,莫以为自己万贯家财,若福报享尽,仍会一无所有。一个人该有多少金钱、多少爱情、多少福寿、多少享用,等于银行存款,浪费开支,终有尽时,故节用惜福,虽是滴水,皆不废弃,滴水虽微,大海亦是由滴水所成。

6 往尿臭去参

宋朝的江西从悦禅师参访云盖守智禅师的时候,对谈不到几句,云盖守智禅师就批评他道:看你虽然是长沙道吾山的首座,但是谈吐竟如醉人一样!

从悦面红耳热的答道:请和尚慈悲,不吝开示!

守智禅师问道:你曾参访过法昌禅师吗?

学人看过他的语录,已经融会在心,因此没有去参访。

守智禅师再问:你曾参访过洞山克文禅师吗?

从悦不屑的回答道:洞山克文吗?终日疯疯傻傻的,拖一条布裙,作尿臭气,算不上大德禅者!

守智禅师庄严的开示道:禅在哪里!你就往尿臭气去参!

从悦看守智禅师说得很认真,就依守智禅师的指示,去参访洞山克文禅师,因而深领奥旨,便回来感谢守智禅师。

守智禅师问道:你去参访克文禅师如何?

从悦诚恳恭敬的禀告道:若不得禅师你指示,此生就蹉跎了,故特来礼谢!

守智禅师道:礼谢什么?礼谢尿臭气好了。

以貌取人,这是人间的通病,以穿着取人,更是肉眼常见的事例。禅在哪里呢?禅不一定在庄严相好的上面,不一定在美好穿着上面,一条布裙,作尿臭气,这是慧眼看到的禅境,因此莲花出于污泥,金玉藏于土石也。

7 途中珍重

灵训禅师在庐山归宗寺参学时,有一天动念想下山,因此向归宗禅师辞行,禅师问道:你要到哪里去?

灵训照实回答:回岭中去。

归宗禅师慈悲关怀道:你在此参学十三年,今天要走,我应该为你说些佛法心要,等你行李整理好,再来找我一下。

灵训禅师将整理好的行李先放在门外,就持具去见归宗禅师。

归宗禅师招呼道:到我前面来!

灵训依言前近。

归宗轻轻说道:天气严寒,途中善自珍重。

灵训禅师语下,顿然彻悟。

归宗禅师的佛法心要是什么?慈悲心,菩提心,般若心,总之一句,就是禅心。

修学佛法未成而退,这是对自己本份事放弃责任。一句天气严寒的关怀,别人都这么关心自己,而自己却不关心自己。一句途中善自珍重的勉励,终于使灵训回到家门,认识自我!

禅,有时说尽了千经万论,禅的边还没有摸到;有时只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却彻骨彻髓的认识自家本来面目。归宗禅师的慈悲关怀,那也是由于十三年的照拂;灵训的彻悟,那也是因为机缘成熟。饭未煮熟,不要妄自一开;蛋未孵熟,不要妄自一啄,实不虚假。

8 糖饼

有学僧到睦州道明禅师那儿去参访,禅师问道:你平常都看哪一方面的佛学?

学僧没有隐瞒,回答:曾经读过唯藏法相。

禅师再问:能够讲说唯识论吗?

学僧谦虚的答道:不敢。

禅师拈起一块糖饼,分作两片,问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你怎么说法?

学僧无语为对。

禅师追问:这个东西叫糖饼对呢?还是不叫糖饼才对呢?

学僧紧张,汗流浃背的回答道:不可不叫作糖饼。

禅师看看,随即轻松的问一个侍立在旁的沙弥道:一块糖饼分作两片,你怎么说法?

沙弥毫不犹豫,说道:两片留在一心。

禅师再问道:你称它作什么?

沙弥回道:糖饼。

睦州道明禅师哈哈大笑,你也会讲唯识论。

学唯识和学禅,方法和方向都不一样,唯识重知识,重分析,而禅不重知解,不重分析。禅者是直接本心,见性成佛。禅师们的言句幽默,态度亲切,他们不喜欢板起面孔说教,他们有时说东,实在指西;有时打你骂你,实在是爱你护你。唯识家横说竖说,要明唯识义,而禅者一句唤它作什么?曰:糖饼!已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表达无遗了。

9 佛今在何处

唐顺宗有一次问佛光如满禅师道: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

如满禅师答道: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虑!

顺宗皇帝不以为然再问:佛向王宫生,灭向双林灭,住世四十九,又言无法说;山河与大海,天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谁言不生灭?疑情犹若斯,智者善分别。

如满禅师进一步解释道: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

顺宗皇帝听后非常欣悦,对禅师益加尊重。

有人常常问道:阿弥陀佛在西方净土,药师佛在东方世界,那么释迦牟尼佛现在又在哪里儿呢?其实释迦牟尼佛正在常寂光土,而常寂光土又在哪里呢?

这种问题,经禅者答来,就非常活泼,因为有心,看到的是生灭的世界,那是佛的应身;无心,看到的是不生不灭的世界,那才是佛的法身。无心就是禅心,唯有用禅心,才知道佛陀真正在哪里。

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灭不是生灭的灭,灭是涅槃境界。在常寂光土则灭除一切烦恼、差别、对待,是绝对解脱快乐的寂灭世界。

10 慈悲

有兄弟三人,虽然没有出家,但是喜好打坐参禅,因此就跟随佛光禅师学禅,时日一久,为了求更高的悟境,一起相约出外行脚云游。有一天,在日落时借宿于一个村庄,恰巧这户人家的妇人刚死去丈夫,带了七个子女生活,第二天三兄弟正要上路的时候,最小的弟弟就对两位哥哥道:

你们两位前往参学吧!我决定留在这里不走了。

两位哥哥对于弟弟的变节非常不满,认为太没有志气,出外参学,才见到一个寡妇就动心想留下来,气愤地拂袖而去。这位寡妇人一个妇道人家要独自抚育七个年幼的孩子实在不容易,幸好有这位师弟自愿帮助她。

她看到三师弟一表人才,就自愿以身相许。三师弟说:你丈夫刚死不久,我们马上就结婚实在不好,你应该为丈夫守孝三年,再谈婚事。

三年以后,女方提出结婚的要求,三师弟再拒绝道:如果我和你结婚实在对不起你的丈夫,让我也为他守孝三年吧!

三年后,女方又提出要结婚,三师弟再度婉拒道:为了彼此将来的幸福美满,无愧于心,我们共同为你的丈夫守孝三年再结婚吧!

三年、三年、再三年,经过九年,这一户人家的小儿小女都长大了,三师弟看到他助人的心意已完成,就和妇人道别,独自步上求道的路。

这位三师弟,喜好参禅,他虽然不入山打坐,反而为一家孤儿寡母服务,不为世间的五尘六欲所转,反而转变秽土为净域,可以说这位师弟才是真正懂得禅机的。所谓禅者,如果能活用,好比苦海的舟航,黑夜的明灯,更是救世的良方。

11 慧可安心

神光慧可禅师翻山越岭来到嵩山少林寺,拜谒达摩祖师,要求开示,并请为入室弟子,达摩西壁静坐,不理不睬,神光于是在门外伫候,时值风雪漫天,过了很久,雪深及膝。达摩看他确实求法虔诚,才开口问他: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

神光道:惟愿和尚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达摩说: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尚不能至,汝公以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神光听此诲励,即以刀断臂在达摩座前。

达摩说:诸佛求道为法忘形,你今断臂,求又何在?

神光答道:弟子心未安,请祖师为我安心!

达摩喝道:把心拿来,我为你安心!

神光愕然地说:我找不到心呀!

达摩微笑说道:我已经为你将心安好了。

神光慧可于找不到处,而有一个转身入处,终于豁然大悟,我们的烦恼本空,罪业本无自性,识心寂灭,没有妄想动念处,就是正觉,就是佛道。如果能够保持一颗平实不乱的真心,佛性当下就会开显。

12 八折诵经

有一个儿子,因为父亲去世,所以就去寺里请佛光禅师为他的父亲诵经超度,禅师于是为他筹备香花素果之类的供品,普为亡者诵经。

这位孝子顾虑诵经费用,不停的问佛光禅师诵一卷阿弥陀经要多少钱?佛光禅师看不惯这位孝子悭吝不舍的态度,就不客气地答道;诵一卷阿弥陀经需要十两银子。

孝子不以为然,就讨价还价说:禅师,十两银子太贵了吧!能不能打八折,八两如何?

禅师点头道:好吧!

诵经佛事如法地进行当中,孝子听到禅师念念有词的道:十方诸佛菩萨,请将今天诵经的一切功德,回向给亡者,让他能往生东方世界。

这位孝子听了就向禅师抗议道:不对呀!禅师,我只听说过人过世以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听说往生到东方世界呀?

禅师就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十两银子,你坚持要八折计算,只好到东方世界去啦!

孝子不得已说道:我再加二两好了,你还是让我父亲往生西方世界吧!

这时在棺木中的亡者,忍不住大声的骂儿子道:你这个不肖子,为了省二两银子,害你的老子一下子到东方,一下子到西方,让我东奔西跑,跑得好辛苦啊!

佛法不是商品,不应该以商业行为讨价还价。佛经上说:心田事不同,功德分胜劣,同样十块钱(事)的施舍,因为受者(田)的价值不同,甚至发意(心)大小,结果就千差万别了。佛法无价,不能以金钱多少来决定功德的大小;只有依发心的真妄、大小,才能分出功德的胜劣!

13 禅师的眼泪

空也禅师有一次出外弘法时,经过一条山路,突然窜出很多土匪,拿着刀剑向他索取买路钱。空也禅师看了以后,不觉掉下眼泪,土匪一看空也禅师落泪,哈哈大笑说道:这么一个胆小的出家人。

空也禅师说道:你们不要以为我流泪是怕你们,生死我早就置之度外了。我只是想到你们这些年轻力壮的人,有力气而不为社会工作,为人服务,却每天在此打家劫舍,我想到你们所犯的罪过,固然为国家的法律、社会的道德所不容,将来还要堕入地狱去受三涂之苦,因此为你们着急而流下了眼泪!

强盗们听了,终于抛弃贪欲瞋恨的心,而皈依在空也禅师的座下。

眼泪,有悲伤的眼泪,有欢喜的眼泪,有感动的眼泪,更有慈悲的眼泪。空也禅师的眼泪,就是慈悲的眼泪。慈悲的眼泪从慈悲的禅心中流出,就是强盗土匪,在慈悲的眼泪之前,也会息下瞋恨的邪念,有禅心的人们,不用心灰意懒,以慈悲的心、慈悲的眼泪,来洗尽心间的罪业吧!

14 一休晒藏经

一休禅师在比叡山乡下时,有一天看到一群群的信徒都朝山上走去,原来比叡山上的寺院在晒藏经。传说晒藏经的时候,如果风从经上吹拂而过,人承继这种风,能够消除灾厄,增长智能,因此闻风而来的人不断地涌向山上去。一休禅师知道了也就说道:我也要晒藏经!

说完一休就袒胞露肚的躺在草坪上晒太阳,很多要上山的信徒看到了很不以为然,实在太不雅观了。山上寺院的法院就跑下来劝一休不要如此没有威仪。

一休非常认真的解释道:你们晒的藏经是死的,会生虫,不会活动。我晒的藏经是活的,会说法,会作务,会吃饭,有智能者应该知道哪里一种藏经才珍贵!

一休晒经,一休这种乍似玩世不恭的作风,实在有其至理。在一休眼里,宇宙真理,无非要从自心中显露,修行最怕舍本逐末。经只是纸印的,真心才是法,为什么不照顾自己而只知照顾经书?祈福增慧要知门径,参禅入佛要知道机要,一切应从用心下手。珍贵的藏经,才是印在纸上,而是印在心上。心上的藏经才能生万法。

15 不愧为侍者

石梯禅师有一次看到侍者拿着钵,往斋堂方向走去,就唤住道:你到什么地方去呀?

侍者回答道:到斋堂去!

石梯禅师不以为然,申斥道:看你手拿钵,我怎么不知道你要到斋堂去。

侍者反问道:禅师既然知道,那么又为什么要我回答呢?

石梯说出主题是:我是问你的本份事。

侍者庄严的回答道:禅师若问我的本份事,那么我实在是要到斋堂去。

石梯拍掌赞叹道:你实在不愧为我的侍者!

什么是本份事?是明心见性的事,是了脱生死的事,是回到本家的事。本份事,是认清本性、安住身心、慈悲忍耐、发心作务的禅风。禅者的生活中,无处不是禅,吃饭是禅,睡觉是禅,行住坐卧,搬柴运水,无事不禅。禅,不仅包含了生活,更包含了宇宙所有。所以,我们能将做人的本份做好,将事做好,是自己的不去推辞,不是自己的不去妄求,那就是本份事,也就是禅心了。

16 瞬目视伊

仰山禅师带着试探的语气问智闲禅师道:师弟!你最近参禅的心得如何?

香严智闲就用偈语回答道: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立锥之地,今年贫,立锥之地也无。

仰山听了说:师弟!我承认你深契如来禅,至于祖师禅,你还没有入门呢!

于是,香严又作了一首偈语道: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

听了这首偈语后,仰山非常高兴,便去报告老师沩山禅师道:真令人兴奋,师弟已悟入祖师禅了。

智闲禅师和仰山禅师同为百丈禅师的弟子。唐代,自六祖惠能以后,禅宗起了很大的变化。先是有马祖道一禅师创建丛林,接待十方禅者,倡导集体修行;继有百丈怀海禅师设立清规,以新的立法安住大众。门人弟子互相发扬,排除知解的分别,主张不立文字,探究心源,提倡即心即佛,以平常心为道,棒喝的机用,接化的简速,遂成为中国祖师禅的特质,而印度静态的如来禅,经过中国禅师的阐扬,更加活跃而成为动态的祖师禅了。

智闲禅师的偈语,贫无立锥之地,这就是不着一物的如来禅,即至说到瞬目视伊,这就是活泼的扬眉瞬目无非是禅的祖师禅了。

17 谁的罪过

有一位居士,在江边散步,看到一个船佚将沙滩上的渡舟推向江里,准备载客渡江。此时刚好有一位禅师路过,这个居士于是一个箭步向前,作礼请示道:请问禅师,刚才船佚将舟推入江时,将江滩上的螃蟹、虾、螺等压死不少,请问这是乘客的罪过?还是船佚的罪过?

禅师没有考虑,就回答道:既不是乘客的罪过,也不是船佚的罪过!

居士非常不解,怀疑地问道:两者都没有罪过,那么是谁的罪过呢?

禅师两眼圆睁,大声道:是你的罪过!

佛教虽然讲六道众生,但是以人为本,站在人本的立场,真理不能说破,事相有时也不能说破。船佚为了生活赚钱,乘客为了事务搭船,虾蟹为了藏身被压,这是谁的罪过?这不但是两者的罪过,而且这是船佚、乘客、虾蟹三者的罪过,但也不是三者的罪过,因为这三者都是无心,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亡时罪亦无。无心,怎能造罪?纵有罪,也是无心之罪。而这位居士无中生有,妄自分别,难怪禅师要毫不客气的喝斥他:这是你的罪过!了。

18 卖油翁

有一天赵州禅师到桐城县,与安徽舒州投子山大同禅师相遇于途中,赵州便问道:你是投子山主吗?

大同将手摊开道:盐、茶、油,请随意买一些。

赵州不睬他,先快步走到寺庵,大同禅师随后也提着一油瓶到了庵中,赵州一见,不以为然的指斥道:久闻投子山大同禅师之名,但是我看到的,却是一个卖油翁。

大同也不甘示弱地回答道:我也久闻赵州是禅师,却原来是个俗人!

你只认识卖油翁,却不认识投子!

我何以是一个俗人?

赵州问:如何是投子?

大同禅师提起油瓶道:油!油!

投子山胜因禅院的开山投子大同,圆寂前曾说:吾塔若红时,可以再来一百余年后,信徒修塔,果然发现玛瑙色的舍利塔,恰巧义青禅师来挂单,大家于是称他为开山再来。义青并作有开山塔颂:白云锁不住,青峰以何收?月色笼寒塔,松声半夜。投子义青,其实就是大同禅师的再来人。舒州太守杨杰曾赞大同禅师说:一只履,两片皮,金乌啼处木鸦飞,半夜卖油翁发笑,白头生得黑头儿。如何是投子?油!油!柴米油盐日常生活的亲切处,就是投子禅师的法脉渊流!

19 我不是佛

有一秀才,住在寺中读书,自觉听明,常以禅机和赵州禅师论辩,有一天问禅师道:佛陀慈悲,普度众生时总是恒顺他的心愿,不违众生所求,不知是不是如此?

赵州禅师回答说:是的!

秀才又说:我很想要禅师您手中那根柱杖,不知是否可以满愿得到?

赵州一口拒绝说:君子不夺人所好的道理,你懂吗?

秀才机辩道:我不是君子。

赵州当头大喝说:我也不是佛。

秀才虽然无以为对,却不认输。有一天,秀才坐禅时,赵州禅师从他身旁经过,他看看禅师,并不理睬,赵州禅师责问道:青年人见到长者怎么不站起来行礼迎接!

秀才学着禅师说道:我坐着迎接你,就如同站起来迎接你!

赵州禅师听后,忽然上前打了青年一个巴掌!

青年大怒,责问赵州禅师道:你为什么打我?

赵州禅师温和的说道:我打你就如不打你!

秀才是知识份子,禅师是体悟真理的圣者,知识份子不是体悟真理的圣者的对手,尤其是赵州禅师,他的禅风活泼捷巧,干净俐落,随便一言,让你无法招架。赵州不是悭吝不给柱杖,只是赵州不喜欢秀才强词夺理讨杖的方法罢了。尤其给秀才一掌:我打你就如不打你!这就是给只学禅而不悟禅者的训诫了。

20 我也有舌头

广慧元琏禅师初学道的时候,依止在真觉禅师的座下参禅,白天负责厨房典座的工作,晚上则以诵经作为修行的功课,一日,真觉禅师问他道:你看什么经?

元琏回答道:维摩经。

真觉再进一步问道:经在这里,维摩居士在哪里?

元琏茫然不知如何回答,深愧自己所知有限,反问真觉禅师:维摩在哪里?

真觉回答道:我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就是不能告诉你!

元琏觉得非常惭愧,就辞别真觉禅师到处云游行脚,亲近的善知识多达五十人以上,但是仍然不能契悟,一日去参访河南首山省念禅师:学人亲到宝山,空手回去之时如何?

首山禅师道:拾取自家宝藏!

元琏当下大悟,说道:我不怀疑禅师们的舌头。

首山问:为什么呢?

元琏回答:我也有舌头。

首山很高兴地说:你已经了悟惮的心要了。

舌头人人都有,但真正懂得舌头的妙用不多。舌头会说话,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这就是看会不会运用舌头。有人以舌头做功德,有人以舌头造罪业;有人舌璨莲花,有人嚼舌根子,禅师的舌头,大众能会吗?

21 思量不思量

有一次,药山惟俨禅师正在禅坐的时候,来了一位行脚的出家人,看到静坐中的禅师就问:你在这里孤坐不动,思量一些什么事情啊!

思量不思量。禅师回答说。

既然是不思量,又如何思量呢?这位行脚僧不放松地追问。

非思量。禅师针锋相对地回答。

这则公案从一般的理论上看,既思量,却又不思量,似乎互为矛盾,其实有它的道理,意思是说:禅虽然不是文字知解,主张言语道断,但是通过文字知解,可以把握不可言处的真髓,也唯有超越知识见解上的执着,才能探骊得珠,体会真正的禅味。

22 佛法无二般

韩愈韩文公因谏迎佛骨表,被贬潮州,因当地文化落后,无人论学谈心,不得已,有一次去参访大颠宝通禅师,问道:禅师春秋多少?

宝通禅师提起手中念珠道:会吗?

韩愈答道:不会!

宝通补充一句:昼夜一百八。

韩愈仍不知其意,因为无法对谈,不得不回去,后来越想越放不下,为什么一个和尚的对话,自己会听不懂?第二天再来时,在门前碰到首座,便请示首座,昨天与宝通禅师之对话,意旨如何?

首座听完后,便扣齿三下,韩愈更是茫然不解。

韩愈到法堂内见到宝通禅师,再重问道:禅师春秋多少?

宝通禅师亦扣齿三下。

韩愈忽然像明白了什么,说道:原来佛法无二般。

宝通禅师问道:为什么呢?

韩愈答道:刚才首座的回答,也跟禅师一样。

宝通禅师像自语似的道:佛儒之道无二般,我和你也是一样!

韩愈终于有省,后皈依大颠禅师,执弟子礼。

韩愈问春秋多少,其实人生岁月何用挂心,要紧的是人天合一,心佛不二,所谓道的大统,儒也佛也,一以贯之也。是故禅师以手珠示意,佛儒一统也,及昼夜一百八,意指岁月无多,莫为佛儒争论,佛道儒道,共襄携手可也。

23 见与不见

佛监禅师听完学僧守珣禅师的见地后,道:可惜一颗明珠,被这风颠汉拾得。

接着又举灵云禅师的诗道: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如何是灵云的不疑之处?

守珣立刻回道:莫道灵云不疑,只今觅个疑处,了不可得。

佛监又问:玄沙道谛当甚谛当,敢保未彻任,哪里是他未彻处?

守珣恭谨地道:深知禅师老婆心切。

说完便呈偈曰: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漫始抬眸,饶君更有遮天网,透得牢关即便休。

佛监禅师认为守珣悟了,但圆悟禅师不以为然,想再勘察一下守珣禅师的见地,就与他游山,在一潭边,忽然将守珣禅师推入水中,问道:牛头法融未见四祖时如何?

守珣:潭深鱼聚。

圆悟:见后如何?

守珣:树高招风。

圆悟:见与未见时如何?

守珣:伸脚在缩脚里。

圆悟禅师听后大为读叹,认为守珣真的悟了。

禅者有没有觉悟?这是可以经过考试得知的,行家面前一开口,便知有没有,悟与不悟,禅师一勘便知。守珣禅师的悟道,一考又再考,总要见出真章才能通过。

24 不许为师

兜率从悦禅师,参访密行的清素禅师,非常礼敬,有一次因食荔枝,经过清素禅师的窗口就很恭敬地说道:长老!这是家乡江西来的水果,请你吃几个!

清素很欢喜的接过荔枝,感慨的说道:自从先师圆寂后,不得此食已久了。

从悦问道:长老先师是何大德?

清素答道:慈明禅师,我在他座下忝为职事一十三年。

从悦禅师非常惊讶赞叹道:十三年堪忍职事之役,非得其道而何?说后,便将手上的荔枝全部供养给清素长老。

清素即以感激的态度说道:我因福薄,先师授记,不许传人,今看你如此虔诚,为此荔枝之缘,竟违先师之记,将你的心得告诉我!

从悦禅师具道所见。

清素开示道:世界是佛魔共有的,最后放下时,要能入佛,不能入魔。

从悦禅师得到印可以后,清素禅师教诫:我今为你点破,让你得大自在,但切不可说是承嗣我的!真净克文才是你的老师。

要学佛道,先结人缘,荔枝有缘,即能悟道。佛法在恭敬中求,从悦对前辈的恭敬,恭敬中就能得道。古人一饭之思,终生不忘,如清素禅师,一荔之赐,竟肯道破心眼,此乃感恩有缘也。不可嗣我,当可嗣真净克文禅师,师资相助相信,亦禅门之美谈也。

25 也是恁么

法庆禅师的侍者因读了《洞山录》这本禅书以后,感慨的说道:古人在生死中那么任性,实在好奇怪!

法庆禅师因而答道:我坐化时,你可用话唤醒我,若叫得回来,亦即生死自在之士,奇怪,也不奇怪。

侍者看看禅师,禅师作预言颂云:今年五月初五,四大将离本主;白骨当风扬却,免占檀那地土。

时光迅速,到了五月初五,禅师就将所有的衣物交给侍者供僧结缘,刚听到初夜的钟声,就跌坐圆寂,脉搏停止,呼吸全无,侍者记取当时的谈话,就唤道:禅师!禅师!

许久,法庆睁开眼睛,问道:做什么?

侍者:禅师为什么不将衣帽鞋袜穿好而去?

法庆:当初来时,我根本就不曾带什么呀!

侍者一定要将衣服给法庆禅师穿上。

法庆:一点都不肯留给后人。

侍者:正恁么时如何?

法庆:也只恁么。并又写了一偈:七十三年如掣电,临行为君通一线;铁牛(足+孛)跳过新罗,撞破虚空七八片。

说完俨然而化。

若有人问:禅者有生死没有?

答曰:禅者或有生死,但禅者在生死中非常自在耳。赤裸裸的来,赤裸裸的去面对生死,而能从容放下,正恁么时,亦即是解脱自由了。

26 将军的忏悔

梦窗国师有一次搭船渡河,当船正要开航离岸时,有位带着佩刀拿着鞭子的将军,大喊道:等一下,船夫!载我过去!

全船的人都说道:船已开行,不可回头。

船夫也大声回答道:请等一下班吧!

这时,梦窗国师说道:船家,船离岸未多远,给他方便,回头载他吧!

船夫看到是一位出家师父讲话,因此就把船开回头让那位将军上船。将军上船以后,刚好站在梦窗国师的身边,拿起鞭子就抽打了梦窗国师一下,嘴里还骂道:和尚!走开点,把座位让给我!

这一鞭打在梦窗国师头上,鲜红的血汨汨地流下,国师不发一言就把位子让出,大家看了都非常害怕,不敢大声讲话,都窃窃私语,说禅师要船载他,他还打他。将军已知道刚才的情况,但仍不好意思认错。

船到对岸,梦窗国师跟着大家下船,走到水边默默地、静静地把脸上的血洗掉,这位蛮横的将军终于觉得对不起梦窗国师,上前跪在水边对国师忏悔道:禅师,对不起!

梦窗国师心平气和地说:不要紧,出外的人心情总是不太好。

世间上什么力量最大?忍辱的力量最大。佛说:修道的人不能忍受毁谤、恶骂、讥讽如饮甘露者,不名为有力大人。世间上的拳头刀枪,使人畏惧,不能服人,唯有忍辱才能感化顽强。诸葛亮七擒孟获,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此皆忍辱所化也。

27 一切现成

浙江的法眼文益禅师,往闽南参访时,行脚途中遇雪,就暂在地藏院中借住,因为风雪多日,与院主桂琛禅师相谈甚契,雪停后,文益辞别桂琛禅师,拟继续行脚。桂琛想送法眼一程,两人走到山门外时,桂琛禅师指着路边一块大石头问道:大德常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不知道这一块石头在你心内或心外?

法眼文益毫不考虑的回答道:依唯识学讲,心外无法,当然是在心内。

桂琛禅师抓住了话柄,就问道:你不是在行脚云游吗?为什么要放一块石头在心内?

法眼文益瞠目结舌,不知回答,因此就决定留下来解开这个谜团。法眼在地藏院中的岁月,每天都向桂琛禅师呈上自己的见解,但桂琛禅师总认为法眼的见解不够透彻,有一天,桂琛禅师就对他说道:佛法不是这样子的!

法眼不得已,再从另一个角度报告自己的心得,桂琛禅师仍然否定说:佛法不是这样子的!

法眼经过多次呈报,均不蒙桂琛印可,只得叹道:我已经词穷意尽了。

桂琛禅师听后,补充一句道:若论佛法一切现成!

在这句言下,法眼文益禅师大悟,后开法眼宗,门徒千余,得法者八十三人。

在佛法里,所谓马上长角,头上安头,总是多余的事;若论佛法,一切现成,是多美妙的境界。吾人心上负担岂止一块石头,所谓金钱、名位、爱情、生活等,已经压得喘不过气,还有那是非、得失、荣辱、苦乐等,更是奇重无比。如果明白一切现成,何用劳烦于唯心与唯识?

28 生死由他

后唐保福禅师将要辞世示寂时,向大众说道:我近来气力不继,我想大概世缘时限已快到了。

门徒弟子们听后,纷纷说道:师父法体仍很健康,弟子们仍需师父指导,要求师父常住世间为众生说法,种种议论不一。

其中有一位弟子问道:时限若已到时,禅师是去好呢?还是留住好?

保福禅师用非常安详的风度,非常亲切的口吻反问道:你说是怎么样才好呢?

这个弟子毫不考虑的答道:生也好,死也好,一切随缘任它去好了。

禅师哈哈一笑说道:我心里要讲的话,不知什么时候都被你偷听去了。

言讫跏趺示寂。

说到生死,在一般世人看来,生之可喜,死之可悲,但在悟道者的眼中,生固非可喜,死亦非可悲。生死是一体两面,生死循环,本是自然之理。不少禅者都说生死两者与他们都不相干。如宗衍禅师曰:人之生灭,如水一滴,沤生沤灭,复归于水。道楷禅师示寂时更说得好:吾年七十六,世缘今已足,生不爱天堂,死不怕地狱;撒手横身三界外,腾腾任运何拘束?禅者生死,有先祭而灭,有坐立而亡,有入水唱歌而去,有上山掘地自埋。总之,生不贪求,死不畏惧,禅者视生死均为解脱也。

29 宜默不宜喧

灵树院有一年夏安居的时候,五代时的后汉刘王坚持礼请云门禅师及其寺内大众全体到王宫内过夏。诸位法师在宫内接受宫女们礼敬问法,莺莺燕燕,热闹非凡。尤其刘王虔诚重法,故禅修讲座,无日无之。寺中耆宿也都乐于向宫女和太监们说法。但唯有云门禅师一人却在一旁默默坐禅,致使宫女们都不敢亲近请示。

有一位值殿的官员,经常看到这种情形,就向云门禅师请示法要,云门禅师总是一默,值殿官员不但不以为忤,反而更加尊敬,就在碧玉殿前贴一首诗道:大智修行始是禅,禅门宜默不宜喧,万般巧说争如实,输却禅门总不言。

禅门高僧,一向如闲云野鹤,或居山林,或住水边,三衣一具,随缘任运,即使法缘殊胜,王宫侯第,亦不为利诱,不为权动。如云门禅师者,一默一声雷,虽不言语,实则有如雷轰顶之开示,吾人如在沉默时体会出千言万语,就可以说已透到一点禅的消息了。

30 堂中首座

灵树如敏禅师的灵树院,二十年来都没有人负责首座之职,每当人家问起,禅师就回答:我的首座刚刚出生啊!又有人问,即答:我的首座正在牧牛啊!再有人问,即答:我的首座正在行脚之中。等语回答,便问的人都不知所故。

有一天禅师忽然命令大众撞钟击鼓,并吩咐至山门迎接首座。正在寺众们讶异中,云门禅师飘然而至,如敏禅师便请其担任首座之职。

于是大家都相传着灵树禅师有能知过去和未来的神通。

不久,五代后汉刘晟,将兴兵征讨时,闻灵树禅师神通,便亲自入院,拟请示禅师一些未知的将来,以便在决策问题上参考。

哪里知灵树禅师已预知其意,就事先示寂,刘王到达时,就非常生气的道:禅师是生的什么病?怎么这么快就圆寂呢?

侍者非常诚实的回答道:禅师并没有生病,他早知道你要来,所以就先示寂了,但留有一个盒子要给你。

刘王接过盒子一看,内有纸条一张,上面写着人天眼目,堂中首座。刘王悟其意旨,遂就罢兵,礼请云门禅师晋住灵树院,担任住持。

古德,很少滥竽充数,有的虚其位,以待其人;有的虽学德俱全,但也要以待有缘,龙天推出。一寺首座,一待多年,可见选择人才的慎事。云门禅师初在灵树院,后至云门山,兴教利众,灵树如敏禅师早就预见,但是亦要待大器晚成也。

31 化缘度众

昭引和尚云水各地,被大家认做是一个行脚僧时,有信徒来请示:发脾气要如何改呢?

脾气皆由瞋心而来,这样好了,我来跟你化缘,你把脾气和瞋心给我好吗?

信徒的儿子非常贪睡,父母不知如何改变他,昭引和尚就到他家,把梦中的儿子摇醒:我来化缘你的睡觉,你把睡觉给我吧!听到信徒夫妻吵架,他就去化缘吵架。信徒喝酒他就去化缘喝酒。

昭引和尚毕生皆以化缘度众,凡是他人的陋习,均是以化缘改之,所到之处蒙其感化的信众不计其数。

化缘有缘,这本是美好的事啊!

32 无事手

唐朝相国裴休,是一位学禅的居士,他将其参禅的心得,用文字记载下来,并编印成册,册成之后,非常恭敬地呈送到黄檗禅师面前,希望禅师对其内容有所指示。

黄檗禅师接过手后,看也不看的就往桌上一放,许久才问裴休宰相道:你懂我的意思吗?

裴休诚实的回答:不懂!

黄檗禅师方便开示道:『禅』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你把佛法表示在笔墨文字上,是扼杀了佛法的真义,也失去吾宗的宗旨,故我才不看。

裴休听后,对禅更加契入,也更加对黄檗禅师敬重,并作颂赞曰:

自从大士传心印,额有圆珠七尺身,挂锡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滨,

八千龙象随高步,万里香花结胜因,拟欲事师为弟子,不知将法示何人?

黄檗禅师看了这颂,并无说好说坏之意,只道:

心如大海无边际,口吐红莲养病身,自有一双无事手,不曾只揖等闲人。

黄檗禅师在中国禅宗史里,是一位最坦荡耿直的人,他和临济禅师,成为棒喝的始祖。六十五岁时,住江西龙兴寺,裴休将他的说法辑为《传法心要》上卷,七十二岁,在河南开元寺,裴休为他的开示辑为《传法心要》下卷,但他对裴休的记录,竟然看也不看,可见其禅门高风,不易一见了。

33 怎能会得

云门禅师在睦州陈尊宿那里开悟以后,就出外游方。在江州遇到官员陈操尚书,陈尚书亦禅门学者,初见面时便带着考试的口气问道:什么才是衲僧的行脚事?

云门不答,反问道:你这话问过几个人了?

尚书:不管我问过几个人,我今天只问你。

云门:这事且慢谈,我先问你,什么是如来一代三藏教义?

尚书:黄卷赤轴。

云门:这只是文字纸墨,不是佛法真义,请再说,什么是教义?

尚书:口欲言而辞丧,心欲缘而虑忘。

云门:口欲言而辞丧,为对有言;心欲缘而虑忘,为对妄想。尚未说对,请再说,什么是教义?

陈尚书无言回答。

云门:据说尚书平时研读《法华经》?

尚书:是!

云门:经中道: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请问,非非想天有几人退位?

尚书茫然不知所对。

云门:十经五论看过的师僧,抛却经论后再入丛林修行,经过十年二十年也不见得就会开悟,尚书只看几卷经论怎能会得?

尚书:请禅师原谅,是我罪过!

从此云门住陈尚书家宅三年。

禅门证悟,不怕不开口,只要一开口,就知有没有。禅者不是逞口舌之能,任意一说,云门初参睦州,被他三搥其胸,三逐门外,后来千辛万苦,才能开悟,故陈尚书几部经论,怎能相比呢?

34 啐啄妙用

河南宝应院的南院慧颙禅师,是临济禅师的门下,有一次示众道:现在各禅林间对于啐啄之机的问题(喻时机成熟契悟之义)仅具有啐啄同时的体而已,尚未具有啐啄同时的妙用。

有一位学僧向前问道:请问什么是啐啄同时的妙用?

慧颙禅师解释道:啐啄是像击石出火、闪电出光,间不容发的时机所作的。如果有意识地去做时便失其机了。

学僧不满意的抗辩道:对此我尚有疑问。

慧颙禅师慈悲的道:什么疑问?

学僧轻慢地大声道:已经不是疑问,是你说的更教人胡涂了。

慧颙禅师听后,便对此学僧用棒打了过去。学僧正要开口辩解,慧颙禅师就将他赶出山门。

这个学僧后来在云门禅师座下参学,一日,就将其离开慧颙禅师处的情形告诉文偃禅师的门人听,门人听后问道:慧颙禅师棒打你,此棒有所折断吗?

学僧听后,豁然有悟,便赶快回到南院,想向慧颙禅师忏悔,但慧颙禅师已经迁化圆寂,南院宝应寺已由风穴延沼禅师担任住持。

风穴延沼禅师问道:你当时是想怎样才不服先师的?

学僧回道:我当时好象是在灯影摇晃中走路一样。

风穴探问了究竟后,说道:那么你已经会了,我给你印证。

有语云:饭未煮熟,不要随便一开;蛋未孵熟,不要妄自一啄。啐啄妙用,当下一刻,即是一个新的生命,慧颙的打逐,只是孵化期中,文偃门人的一句棒有折断吗?这才是一啄的妙用!

35 不得不说

道怤禅师是温州永义人氏,有一次去参访雪峰义存禅师,初见面时,雪峰禅师就问道:你是什么地方人氏?

道怤回答道:温州。

那么你和一宿觉(玄觉永嘉禅师,因参访六祖惠能大师,留住一宿,故名一宿觉)是同乡了。

道怤不知玄觉和他同是温州永嘉人,所以不解,故再问道:一宿觉是什么地方的人啊?

雪峰禅师认为道怤孤陋寡闻,就责备道:好!好!应该要打你一顿棒,今天且放过你。

有一天雪峰禅师,集合大众开堂说法:堂堂密密地。

雪峰禅师只此一句话,就静默不再说下去,一山大众均不会其意。

道怤走出大众,问道:什么是堂堂密密地?

雪峰禅师责备道:你讲什么?

道怤恭谨肃立。

雪峰禅师等大众无语,又再说道:向上宗乘事,堂堂密密地。

道怤听后,立刻长跪,举手抱拳说道:道怤自来本山已经数年,还没有听过禅师这样的慈悲示诲。

向来虽然没有这样说过,今天已经说出来了,是不是对你有所妨碍呢?

不敢,禅师是不得已说的。

不,这是你使我不得不说的。

从此师资契入,雪峰禅师座下,又多一个禅人。

36 高僧真仪

裴休相国有一次到龙兴寺时,看见壁画问道:这是什么图相?

寺僧:是高僧的真仪。

裴休:真仪我是看到了,可是高僧呢?

寺僧无言以对。

裴休:不知此地有否禅人?

寺僧:最近有位来挂单的云水僧,好象是一位禅僧。

裴休便劳寺僧请此云水僧出来相见。

裴休:刚刚我向寺僧请示的问题,不知可否请你开示?

云水僧:请相公发问。

裴休正开口要问时,云水僧高叫一声:相公!

裴休随声应诺。

云水僧:在什么处?

裴休当下如获宝珠,说道:原来你就是高僧。

随即拜此云水僧为师。

此云水僧不是别人,正是黄檗希运禅师。

裴休宰相真是奉行了黄檗希运禅师说的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当作如是求!原来真仪是真仪,高僧是高僧!

37 佛堂无佛

陕西地方汾州无业禅师,初参马祖道一禅师时,由于相貌魁伟,声如洪钟,马祖一见即取笑他道:巍巍佛堂,其中无佛!

无业随即作礼,恭敬地说道:三乘文学,自信粗穷其旨;但禅门即心是佛,实未能了?

马祖见来意真诚,就开示道:只未了底心即是,更无别物;不了时,即是迷,了即是悟;迷即众生,悟即是佛。

无业:心佛众生外,更有佛法否?

马祖: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岂别有佛法?如手作业,拳空如手。

无业: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马祖:祖师今何在,且去别时来!

无业禅师不得已,就告辞出门,马祖随即叫一声:大德!

无业禅师回首。

马祖:是什么?

当下无业禅师跪下礼拜,哭诉道:本谓佛道长远,今日始知,法身实相,本自具足。

马祖:这个钝汉悟了也!

说起修行,要多少时间才能完成佛道?说远,须三大阿僧祇劫;说近,当下即是。如怀琏禅师云:古佛堂中,曾无异说;流通句内,诚有多谈。吾人心外求法,妄失自己,才劳动诸佛祖师,千说万说,才知回头。马祖一声,无业回首,本来面目,当下认识。鱼在水中休觅水,日行山岭莫寻山。你说钝汉,可是了悟了也。

38 覆船生死

有位学僧去参拜雪峰禅师,雪峰禅师问他道:从哪里来?

学僧回答道:我从覆船禅师那边来。

雪峰禅师故意幽他一默:生死之海还没有渡回去,你为什么先要覆船呢?

这个学僧不了解雪峰禅师的意思,便回去把经过告诉覆船禅师。覆船禅师对这个学僧说道:你真愚笨,为什么不说我已超越生死苦海所以才覆船呢?

于是这位学僧又回到雪峰禅师的地方来,雪峰禅师又问道:既已覆船,还来做什么?

学僧胸有成竹的说道:因为既已超越生死,还不覆船做什么?

雪峰听后,就不客气的说道:这句话是你老师教的,不是你说的,我这里有二十棒请你转给你的老师覆船,告诉他,另外还有二十棒,就留给我自己吃──这一切与你无关。

雪峰禅师给覆船和尚二十棒,自己也甘愿挨二十棒,这个公案至为明显:禅,应该无言说教,所谓言语道断,不应在语言上传来传去,两个人都卖弄了禅,所以各挨二十棒!这不关学僧的事,学僧还不够资格挨二十棒哩!

39 得意忘言

洞山禅师走到(水+防)潭的时候,看到一个职僧对大家说法,他不引经据典,只听他自言自语的道:也大奇!也大奇!佛界,道界,不思议!

洞山禅师听后,走上前便问道:我不问佛界和道界,只问刚才在这里说佛界道界的是什么人?

那位说法的人,在本寺是一位很重要的职事,是一位首座大师,人们叫他初首座。

初首座听后,默然不作一语。

可是洞山禅师不饶过他,一直追问道:为什么不快说呢?

初首座不甘示,弱答道:快了就无所得。

洞山不以为然,反驳道:你说都没说,还谈什么快了就无所得?

初首座又默然。

洞山禅师这才觉得遇到了对手,因此就温和说道:佛和道都只是名词而已,我问你的,你为什么不引证教义来说呢?

初首座好像遇到好的机会,迫不及待的问道:教义是怎么说的?

洞山禅师拍掌大笑回答道:得意忘言!

禅者与禅者对话时名为机锋,有时听起来,不知两人说些什么,好像牛头不对马嘴,但当事者彼此,实有至理在焉。如洞山禅师要他快说,初首座沉默以对,初首座反问他怎么说,他说得意忘言,实则忘言的境界才是真正的禅啊!

40 答禅非问

有一位禅师写了两句话要弟子们参究,那两句话是:绵绵阴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

弟子们得到这个话题便议论了起来。

第一个说:两个人走在雨地里,有一个人却不淋雨,那是因为他穿了雨衣。

第二个说:那是一个局部的阵雨,有时候连马背上都是一边淋雨,另一边是乾的,两个人走在雨地里,有一个人不淋雨,却是乾的,那有什么稀奇。

第三个弟子得意的说:你们都说错了,明明是绵绵细雨嘛,怎可说是局部阵雨,那是一定有一个人走在屋檐底下。

这样你一句、我一句,说得好像都有理,都没有个完。

最后,禅师看时机已到,就对大家揭开谜底道:你们都执着于不淋一人的话题,且也执着得过份厉害,那当然争论不休。由于争论,所以距离真理越来越远。其实啊,所谓不淋一人,不就是两人都在淋雨吗?

所以,要谈禅,不要从问的方面回答,要从不问的方面去体会。禅门语录数千卷,看起来都是问答式的教学。其实,有时间的并不要回答,回答的也不是要问的。问答有争论,自悟无争论,问答不是猜谜语,在回答之外,还有这个也吗?

41 成见不空

有位学者,特至南隐禅师处请示什么叫做禅?

禅师以茶水招待,并在茶倒满杯子时,并未停止,仍又继续的注入。眼看茶水不停的一直往外溢,学者实在忍不住,就说道:禅师!茶已经满出来了,请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禅师说道:你心中满是学者的看法与想法,如不事先将自己心中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自满、傲慢,一直怀着成见的人,就算天降甘露,也无法流入他的心中。器皿要装入真理的法水,一要空而无物,二要清洁无染,否则即使再好的饮料,也会变质。

42 洗面革心

良宽禅师,毕生修行参禅,从未稍懈一天,当他老年时候,从家乡传来一个消息,说他的外甥,不务正业,吃喝玩乐,快要倾家荡产,家乡父老,希望这位禅师舅舅,能大发慈悲,救救外甥,劝他回头是岸,从新做人。

良宽禅师终于为乡情所感,就不辞辛苦,走了三天的路程,回到童年的家乡。良宽禅师终于和多年没见过的外甥见面了。这位外甥非常高兴与他的和尚舅父相聚,并且特地留舅父过夜。

良宽禅师在俗家床上坐禅坐了一夜,次晨离去的时候,就对他的外甥说道:我想我真是老了,两手直是发抖,可否请你帮忙把我草鞋带子系上?

他的外甥非常高兴的助了他一臂之力。良宽禅师慈祥的说道:谢谢你了,你看,人老的时候,就一天衰似一天。你要好好保重自己,乘年轻的时候,要把人做好,要把事业基础打好。

禅师说完话后,掉头就走,对于外甥的任何非法行为,一句不提,但就从那天以后,他的外甥再也不花天酒地去浪荡了。

禅宗的教学法,有时当头棒喝,有时反诘追问,有时有无不定,有时暗示含蓄。总之禅的教育,就是不说破,不说破的才是自己的全部。

天下爱护儿女的父母们,你们能懂得这种禅心吗?

43 老僧何似驴

传承仰山禅师禅风的光涌禅师,有一天,从他乡弘法回到仰山禅师处来,仰山问他道:回来作什么?

光涌先合十,再顶礼,并说道:礼拜和尚亲教师之义!

仰山禅师用指指自己,问道:还见老僧不见?

光涌肯定的答道:见!

仰山禅师非常严肃的再问道:老僧何似驴?

光涌毫不犹豫:和尚也不像佛!

仰山禅师再用一指指自己说:像什么?

光涌不以为然的道:如果有所像,那跟驴有什么分别呢?

仰山禅师听了弟子光涌的回答,哈哈大笑,乃赞叹道:这句话,我已经用了二十年,用它来考验人,没有一个人能彻悟了的。我也等了二十年,没有一个说得出的,今天你所回答我的,真是凡圣尽情,不从分别上去认识世间,乃从无分别上去体悟世间,真是太好了,善护持之!善护持之!

像什么?用一句真实话说,其实像什么的,已经不像什么,不像什么的其实像什么。还见着么?其实见着的都没有见着,没有见着的都已见着了。

这个世间所有,都是生灭变异之法,一切无常,能像什么呢?而真理法身,如同虚空,虚空虽说无相,其实无所不像,你有见到虚空吗?虚空像什么?

44 行恶与修善

有学僧请示峻极禅师道:如何才是修行行善的人?

峻极:担枷带锁者。

学僧:如何是邪恶为非的人?

峻极:修禅入定者。

学僧:学僧根机愚昧,禅师的开示,颠倒难明,恳求禅师还是用简明易晓的言辞开示吧!

峻极:所谓恶者,恶不从善。善者,善不从恶。

学僧如堕五里雾中,仍然茫然。良久,峻极禅师问学僧道:懂了吗?

学僧:不懂。

峻极:行恶者无善念,行善者无恶心,所以说善恶如浮云,无所生也无所灭。

学僧于言下有悟。

善恶,在世间法讲,做好事名曰善,做坏事名曰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三世因果,历然俱在,在事相说,一点不虚。但在本性上讲,善恶之名都不立,若能不思善不思恶,即名见性(见到自己本来面目)。所谓罪恶本空由心造,心若亡时罪亦空。行善是枷锁,作恶名禅定,这不怪禅师颠倒,在真理上讲,作福行善,一味执着人天福报,岂非为枷锁所囚?作恶为非,虽要恶道流转,但本性仍是如此。故峻极禅师兴大慈悲,发此高论,乃要吾人莫为善恶所迷。应该知道,为善上生时,就一味执着有为法,以为是究竟解脱,这就错了;作恶下堕时,就心灰意冷,以为人生无望,这也是错的。实则善恶是法,法非善恶也。

45 谁是后人

天皇禅师参访石头禅师,一见面就问道:如果超脱定慧以外,请问你还想告诉别人什么?

石头:我这里根本没有人束缚,谈什么超脱?

天皇:你这样说话,叫人如何了解呢?

石头:你知道空吗?

天皇:我对空早有心得啦。

石头:唉!不料你还是从那边(指迷的世间)来的人。

天皇:我不是那边的人。

石头:我早知道你的来处了。

天皇:你怎么毫无证据就诬赖我呢?

石头:你的身体就是证据。

天皇:四大本空,五蕴非有,可是究竟应以什么去启导后人呢?

石头终于大喝一声,斥责道:请问谁是我们的后人?

在这一喝之下,天皇豁然大悟!

在真理实相中,本来一切如空,没有相对的是非好坏。例如束缚与解脱,空与有,前与后,这些相对法,与禅是不相应的。禅,离四句绝百非,无论什么,甚至都不许有此一概念的,学者若能空诸所有,不悟而何?

46 嫌什么?

龙牙山的居遁禅师,为求大彻大悟,就诚诚恳恳的到终南山翠微禅师处参禅,一住多月,均未蒙翠微禅召见开示,有一天鼓起勇气,走进法堂问道:学僧自到禅师座下参学以来,殿堂随众,进进出出,不蒙开示一法,不知为什么?

翠微禅师不在意的反问道:嫌什么?

居遁因得不到要领,只好告别翠微禅师,就前往德山亲近宣监禅师,又经多日,请示宣监禅师道:学人早就心仪德山的一句佛法,但我已来了多日,事实上身在此处却得不到禅师一句佛法。

德山禅师好像和翠微禅师约好的一样,回答道:嫌什么?

此二位宗师所答均不谋而合,居遁不得已又转往洞山良价禅师处参学。一日问道:佛法紧要处,乞师一言!

洞山禅师就直截了当的告诉他道:等洞水逆流的时候,再向你说。

龙牙居遁禅师于此言下大悟。

用疑心参禅,用体会参禅,用问道参禅,其实终不及用平常心参禅。吾人在世间生活,其实均在颠倒矛盾妄想之中,所谓随生死之流而不息也,如能明白洞水逆流,那即是平常心显现,千疑万问,终不及一颗平常心耳。

47 佛心是什么?

慧忠禅师有一次问紫璘供奉(僧官职称)道:供奉学佛多年,佛是何义?

紫璘不假思索,随口回答道:佛者,是学悟之义。

慧忠禅师进一步问道:佛会迷吗?

紫璘不以为然,忍耐着反问慧忠禅师:已经成佛,怎会迷呢?

既然不迷,觉悟作什么呢?

慧忠禅师的反诘,紫璘供奉无语可对。

又有一次,供奉在批注《思益梵天所问经》,慧忠禅师就说道:批注经典者,必须要能契会佛心,所谓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才能胜任。

紫璘不悦的答道:你说的不错,否则我怎么会下笔呢?

慧忠禅师听后,就要侍者盛一碗水,水中放七粒米,碗面放一双筷子。问紫璘供奉这是什么意思?

紫璘茫然不知,无语可对。

慧忠禅师终于不客气的训诫道:你连我的意思都不懂,怎说已烃契会佛心呢?

慧忠禅师的水米碗筷,已经说明,佛法者不离生活也,离开生活,则要佛法何用?紫璘供奉远离生活批注佛经,则离佛心远矣。

六祖大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希望参禅论道者,莫离世间、人生、生活、本心之外,另有所谈论也。

48 一橛柴

住在湖南的石头希迁禅师有一次问一位新来参学的学僧道:你从什么地方来?

学僧:从江西来。

希迁:那你见过马大师(马祖道一禅师)吗?

学僧:见过。

希迁随意用手指着一堆木柴问道:马祖禅师像一堆木柴吗?

学僧无言以对,因为在石头禅师处,无法契入,就又回到江西见马祖禅师,并述其事,马祖道一禅师听完后,安详的一笑,问学僧道:你看那一堆木柴大约有多少重?

学僧:我没仔细量过。

马祖:你的力量实在太大了。

学僧:为什么呢?

马祖:你从南岳那么远的地方,负了一堆柴来,岂不有力?

在唐代,青年学者,不是到江西马祖大师处参学,就是到湖南石头禅师处参学。从江南到湖南,从湖南到江西,此即走江湖一语之来源。过去江湖一语,乃指参学忙碌之意,后来江湖一语演变为老练世故之意,甚至卖膏药杂耍不实之意。

此学僧两边来去,搬是说非,而两大师之道不为动也,反吃当头一棒。观乎今日佛门信徒,从甲寺到乙寺,从乙寺到丙寺,负了一堆木柴来去,不知重也不重?

49 摩尼珠

佛陀在灵山会上时,手中拿了一颗随色摩尼珠,问四方天王道:你们看一看这颗摩尼珠是什么颜色?

四方天王看后,互说道是青、黄、赤、白等不同的色泽。佛陀就将摩尼珠收回,舒开手掌又问道:我现在手中的这颗摩尼珠是什么颜色?

天王不解佛陀心中所指,都不约而同的回答道:佛陀!您现在手中根本就没有东西,哪里有什么摩尼宝珠呢?

佛陀真实的告诉四方天王道:我将一般世俗的珠子给你们看,你们都会分别它的颜色,但真正的宝珠在你们面前,却视而不见,这是多么颠倒呀!

四方天王们听后皆有感悟。

所谓摩尼宝珠者,乃喻吾人真心佛性也。世间所有人等,营求忙碌,总是希求荣华富贵。其实世间财宝,虚而不实,富贵如同三更梦,荣华好比九月霜,真珠玛瑙,金银钻石,人为财死,比比皆是。人若能以追求世间虚而不实财富的精神,而用来开采内心的实藏,则光华不变的摩尼宝珠,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财富。

50 母亲的信

惠心禅师,当初还只是个十五岁的沙弥时,因其聪明伶俐,就受到朝廷皇帝的召见,得到不少赏赐。他就将皇上的赏赐送给故乡的母亲,以表孝思,但母亲回给他一封信,表示不同的看法,母亲的信上说:你赠送给我的东西,又是皇上的赏赐,我当然十分欢喜。但我当初送你学道为僧,是希望你做一个有修有证的禅人,并不希望你一生都在名利场中生活。如果只好世间上的虚荣,这是违背我的心愿,希望你收到母亲这封信的时候,要记住什么叫做真参实学,什么叫做人天师范!

惠心沙弥,收到这封意想不到的信后,从此立志要做一个真正弘法度众的宗教家,效法《华严经》中的指示,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而不再汲汲名利上的追求。

惠心受母亲的感动,托人告诉母亲,明年暑假拟向师父请假,返乡探望母亲一次,不久,母亲又来信告诫道:我既已送你出家入道,你就已经是佛门所有,一切众生所有,你已不是母亲一个人的。儿子,你从今以后,应该是如来的佛子,孝顺师长,亲近三宝,不可只以母亲一人为念!明年暑假返乡探亲之举,应该打消!

惠心经过母亲这两次的教训,精勘学道,发心立愿,终于能成一个真正的僧宝禅者!

51 卖生姜

宝寿禅师在五祖寺库房担任司库,那时的住持和尚戒公,偶而因病服药,需用生姜为引,侍者就到库房取用,宝寿便叱之使去,戒公知道以后,令拿钱去买些生姜,宝寿才付给他。

后来洞山寺院缺人住持,郡守来信,托戒公介绍住持,戒公便说:那个卖生姜的汉子可以去得。

宝寿便去做洞山的住持,所以禅门有宝寿生姜辣万年的佳话。

宝寿爱护公家物品,不拿公物作私人感情;住持戒公推介宝寿,不以私利作名器取舍,一个公事公办不徇私,一个维护贤能,重视公德。千载而下,吾人实三公多之也。

52 着境见地

有学僧问西山禅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西山禅师举拂子(拂尘)表示回答,但是学僧不以为然,就去亲近雪峰禅师。

雪峰:从什么地方来?

学僧:此夏从苏州西山来。

雪峰:西山禅师好吗?

学僧:我来的时候一切安好。

雪峰:为什么你不随侍亲近他呢?

学僧:他是个不明祖师禅的人。

雪峰:何以见得?

学僧:我请示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他只举拂子示意,一句话也回答不出。

雪峰:你见过苏州的男女吗?

学僧:见过!

雪峰:你在路上见过花草树木吗?

学僧:见过!

雪峰:那就对了!你所见男女,你就知道男女有别,你所见花草树木,你就知道各有名称,各有功用,山河大地,树木花草都未对你说法,而你能明其意,对吗?

学僧:对!

雪峰:那么,西山禅师举拂示答,其中佛法,你为什么不懂呢?

学僧闻言,顿有所悟,连忙礼谢,并愧然的说:学人发言不慎,乞求禅师慈悲,我要回西山忏悔。

雪峰:尽乾坤是个眼,汝向什么地方蹲着!

学僧到了此时,没有地方蹲着,但拥有了宇宙;肉眼不识拂子,但有慧眼认识了乾坤。一心所悟,一念忏悔,尽乾坤大地都是佛法,所谓拂子举示,终于解也。

53 真假妄语

道光禅师有一次问大珠慧海禅师道:禅师!您平常用功,是用何心修道?

大珠:老僧无心可用,无道可修。

道光:既然无心可用,无道可修,为什么每天要聚众劝人参禅修道?

大珠:老僧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哪里有什么地方可以聚众?

道光:事实上你每天聚众论道,难道这不是说法度众?

大珠:请你不要冤枉我,我连话都不会说,如何论道?我连一个人也没有看到,你怎可说我度众呢?

道光:禅师,您这可打妄语了。

大珠:老僧连舌头都没有,如何妄语?

道光:难道器世间,有情世间,你和我的存在,还有参禅说法的事实,都是假的吗?

大珠:都是真的!

道光:既是真的,你为什么都要否定呢?

大珠:假的,要否定;真的也要否定!

道光终于言下大悟。

说到道理,有时要从肯定上去认识的,但有时也可从否定上去认识的。如《般若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就是从肯定中认识人生和世间的;《般若心经》又云: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就是从否定中认识人生和世间的。大珠慧海禅师否定一切名句文身,不是妄语,因为否定一切,才是肯定一切。

54 心与性

有一学僧至南阳慧忠国师处参学,请示道:禅,是心的别名,而心是在佛不增,在凡不减的真如实性,禅宗祖师们将此心易名为性,请问禅师,心与性之差别如何?

慧忠毫不隐藏的回答道:迷时则有差别,悟时则无差别。

学僧又再进一步的问道:经上说:佛性是常,心是无常,为什么你会说无差别呢?

慧忠国师耐烦的举喻说明道:你只依语而不依义,譬如寒时结水成冰,暖时融冰成水;迷时结性成心,悟时融心成性,心性本同,依迷悟而有所差别。

学僧终于契会于心。

在佛教里,心性的别名很多,如本来面目,如来藏、法身、实相、自性、真如、本体、真心、般若、禅等等。这无非是用种种方法要吾人认识自己。迷悟虽有差,本性则无异。如黄金是一,但可制耳环、戒指、手镯等各种不同之金器,故金器虽异,实一黄金耳。明乎此,心与性名虽不同,实则皆吾人之本体也。

55 是什么?

云居禅师在洞山良介禅师处结一草庵,独自专修,有一次连着十天都没有至斋堂用餐,洞山禅师非常关心,也非常奇怪,就特地召见他问道:这些天你怎么没有赴斋?

云居禅师非常喜悦自得的说道:每天都有天神为我送食!

洞山听后,很不以为然的说道:我以为你是个修行的禅人,原来只是个执着世间福德的庸俗之辈!明天再见吧!

到了第二天,云居禅师依言拜见洞天禅师,洞山大声的呼唤云居的名字,他恭谨地回应。洞山突然问道:福德为最呢?证悟福德性为最呢?

云居听后,哑然无语,他知道福德是有修有证的,福德性是无修无证的,原来他的修行已堕入到有法中去了,他怀着满腹的疑团返回草庵。

在庵中寂静地思惟着,他沈浸于寂静时,一连三天,天神再也不到庵中为他送食,但他获得了禅悦为食的无为法的境界。

修行的人,报感人天,虽然是可羡慕的,但福报一完,五衰相现(天人福尽有五衰:一、头上花委、二、腋下出汗、三、身上有臭、四、不乐本座、五、衣裳垢腻),仍不免生死轮回,故禅者不以世间荣辱为准,不以世间善恶为是,在荣辱善恶之外,能会禅心吗?

56 无一法可得

有一次仰山慧寂禅师问双峰禅师道:师弟近日可有什么见地?

双峰:据我所知,实无一法可得!

慧寂:你这样仍然停滞在尘境之上啊!

双峰:我无一法可得,怎可又说我停滞在尘境上呢?

慧寂:以为无法可得,其实就已有一法可得。

双峰:我只能做到这样!根不随尘,心不在境,师兄你认为应该怎么样?

慧寂:你为什么不去追究那无一法可得的?

做老师的沩山灵佑禅师在旁边听了这句话,不禁欢喜地赞叹道:慧寂呀!你这一句话,可要疑煞天下人啦!

双峰仍然不解,他以为既然无一法可得,又怎么去追究呢?

灵佑禅师知道双峰的心意,故对他说:你就是一个天下人啊!

禅者的修行,就是要修那无修的行门,就是要证那无证的果位,因为无修才是真修,无证才是真证,故所谓无一法可得,才得真得。因为行到山穷水尽处,自然得个转身时,就是此意。《维摩经》云:启建水月道场,大作空华佛事,降伏镜里魔军,证悟梦中佛果。真正的禅者,即应作如是观。

58 佛的烦恼

有信者问赵州从谂禅师:佛陀有烦恼吗?

赵州:有!

信者:那怎么会呢?佛陀是解脱的人,怎么会有烦恼呢?

赵州: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得度。

信者:假如我修行得度了以后,佛陀有烦恼吗?

赵州:有!

信者:我既已得度了,佛陀为什么还有烦恼呢?

赵州:因为还有一切众生!

信者:一切众生,当然无法度尽,那么佛陀永远都在烦恼之中而无法超越了?

赵州:已经超越,已无烦恼。

信者:众生既未度尽,佛陀为什么又不烦恼呢?

赵州:佛陀自性中的众生都已度尽。

信者于言下似有所悟。

凡夫众生的烦恼,是从无明妄想生起,而佛陀有烦恼,是从慈悲心生的;佛陀无烦恼,是从般若上说的。各位读者!你有烦恼吗?你的烦恼是从慈悲生呢?抑是从般若生呢?

怕只怕就是从烦恼生烦恼啊!

59 骨裹皮

有一学僧在庵侧旁看见一只乌鸦,就向大随禅师请示道:众生都是皮裹骨,为什么乌龟却是骨裹皮呢?

大随禅师听后,并不作答,仅将自己的草鞋脱下,覆盖在乌龟背上。

守端禅师曾为大随的举止,做了一首偈颂,颂云:

分明皮上骨团团,卦画重重更可观,拈起草鞋都盖了,这僧却被大随瞒!

佛灯禅师也跟着做了一首偈颂云: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乌龟不解上壁,草鞋随人脚行。

宝峰禅师更明显的指出:明明言外传,信何有古今?颂云:掷金钟,辊铁骨,水东流,日西去!

吾人生在这世界上,到处都有好奇心,即此好奇心,求知则可,悟道则远。悟道者乃由平常心也。学僧见龟骨裹肉,即起好奇心,大随以草鞋盖覆,即盖覆此一虚妄之根源的好奇心。佛灯禅师的乌龟不解上壁,草鞋随人脚行,这是多么平常的事!宝峰禅师的水东流,日西去,这又是多么平常的事!可是在平常里,有一个世间上不平常的原则:缘起性空!明乎此,则佛道也,禅心也,解脱也,均在此中心!

60 棒与喝

古代的禅师大德们,喜欢手持禅杖,作为领众的威信象征。禅师们的棒,不是用来时常打人的,只在研讨问的时候,有时轻轻表示一番,作为赏罚的象征。后世的宗门,以及学禅的人,若是在老师那里碰了钉子,受了批驳都叫它做吃棒。而喝便是大声的一叱,表示责罚的意思,和棒的作用是一样的。

有师兄弟二人一起至无德禅师处学禅,但于每次小参请示时,总例行似的老是吃棒,不管他们两人躲得多快,棒棒都落实的打在身上,无德禅师举棒之快与准,实在是百发百中。有一天,师弟就对师兄说道:我们来此参学多时,却老是吃棒,仍不能开悟,真想他去,可是要找一位比无德禅师有道行的禅师实在不容易。

师兄也无可奈何,不过他建议道:这样好了,以后我们小参问法时,我们就站在法堂外,不要进去,任凭禅师的棒再怎么快,也不至于打得到我们。

于是,第二天师兄弟二人,就在法堂外恭谨的问道:请问如何是西来意?

无德禅师大喝一声:你两个慢法者!

师兄弟二人一听到此喝,如雷灌耳,吓得屈膝下跪,不约而同的说道:想不到禅师的喝比棒更来得迅速而有威力!

参禅求道,不可存侥幸的心理,亦不可求速成,看起来禅师一语能使学者开悟,但学者若无穷年累月的积聚功行,不说禅师一语不能给你开悟,即千言万语,甚至棒喝亦无功也。当然,积聚功行,棒喝亦能助其悟道也。

61 一尊佛

有兄弟二人,一起学道参禅,师兄谨守佛戒,丝毫不犯;师弟生活懈怠且喜喝酒。有一天,师弟正在喝酒时,师兄刚好从房门经过,师弟就叫道:师兄!进来喝一杯吧!

师兄不屑的看了师弟一眼骂道:没有出息,已经出家为僧,仍不戒酒!师弟听后,非常不服,也大声回道:连酒都不会喝的人,不象是人。

师兄听后气愤不已,反责说道:请问:我不像人那像什么?

你像一尊佛。师第答道。

这是多么妙的回答,禅师的幽默,一字一句,都能化干戈为玉帛。

62 击碎虚空骨

梦窗国师年少时,千里迢迢的到京都一山禅师处参学,有一天至方丈室请示道:弟子大事未明,请师直指!

一山禅师严峻的回答:我宗无言句,亦无一法与人。

梦窗再三恳求道:请和尚慈悲方便。

一山更威严的道:我无方便,亦无慈悲。

如此多次仍得不到一山禅师的开示,梦窗心想:既然与禅师无缘,长此下去也无法开悟。于是忍泪辞去一山门下,往鎌仓的万寿寺叩参佛国禅师,在佛国禅师座下却遭到更无情的痛棒,这给殷殷求道的梦窗,实是一大打击,终于他伤心地对佛国禅师发誓道:弟子若不到大休歇之地,绝不复见禅师。便辞去了佛国禅师,日以继夜专与大自然界做静默的回答,一日,坐庭前树下,心中无牵无挂,不知不觉至深更,入庵房欲睡,上床之时,误认无墙壁之处为墙壁,糊里胡涂把身子靠了过去,不料却跌了下来,在跌倒的一刹那,不觉失笑出声,就此豁然大悟了。身心开朗之余,脱口做了一偈:

多年掘地觅青天,添得重重碍膺物;一夜暗中扬碌砖,等闲击碎虚空骨。

梦窗心眼洞明之后,感恩之余,便去会见一山禅师和佛国禅师,呈上自己之所见,机智密契,佛国大为称赞,立刻为他印证云:西来之密意,汝今已得,必善自护持!

时梦窗年三十一岁。

古今中外禅师有一特色,大都语冷心慈,一山禅师的无方便,无慈悲,实则即方便,即慈悲;佛国禅师的棒喝,更是大方便大慈悲,设无此二师,何有后来的梦窗国师?故春风夏雨,能使万物生长,而秋霜冬雪,更可使万物成熟也。

63 一无所求

宋朝雪窦禅师在淮水旁遇到学士曾会先生。曾会问逆:禅师,您要到哪里去?

雪窦很有礼貌的回答道:不一定,也许往钱塘,也许往天台方面去看看。

曾会就建议道:灵隐寺的住持珊禅师跟我很好,我写封介绍信给您带去,他定会好好的待您。

可是雪窦禅师到了灵隐寺时,并没有把介绍信拿出来求见住持,一直陆沈在大众中过了三年。曾会于三年后奉令出使浙江时,便到灵隐寺去找雪窦禅师,但寺僧却没有人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曾会不信,便自己去云水所住的僧房内,在一千多位僧众中找来找去,才找到雪窦,便问道:为什么您不去见住持而隐藏在这里?是不是我为你写的介绍信丢了?

雪窦:不敢,不敢,因我是一个雪水僧,一无所求,所以不做你的邮差呀!

即从袖里拿出原封不动的介绍信交还给曾会,双方哈哈大笑。曾会即将雪窦引进与住持珊禅师,珊禅师甚惜其才,嗣后苏州翠峰寺欠住持时,就推荐雪窦任其住持。

今日社会上为求职小事,经常攀亲带故,请托之风比比皆是,如雪窦禅师者,虽有晋升之阶,但弃而不用。吾人若能精勤修学,一日自然瓜熟蒂落,龙天推出,所谓何患无位,患所以不立耳。

64 寻羚羊

有六位学僧一起来到黄檗禅师处参学,初见面其中五人皆虔诚恳切地作礼,只有一人故意表示自己是一禅者,他就提起坐具(坐卧的布垫),仅作一个圆相,一句话不说,站立在一旁,黄檗禅师见状就对此学僧道:我听说有一只猎犬非常凶恶!

学僧学者禅语回答道:一定是寻羚羊声而来的。

黄檗:你有听到羚羊声吗?

学僧:那一定是寻羚羊的足迹来的。

黄檗:你有看到羚羊的足迹吗?

学僧:那是跟踪在羊后面来的。

黄檗:你有看到羚羊的踪影吗?

学僧:那是只死羚羊。

黄檗禅师便退下,第二天在法堂里仍旧事重提,道:昨天找羚羊的那位学僧出来!

学僧快步走出。

黄檗:昨日公案未了,你怎么解说呢?

学僧一时无语,不知所对。

黄檗:本想说你是个到家的禅僧,原来只是个义学沙门,知解宗徒。

黄檗禅师说完,大众认为此一学僧不知强为知,不悟强装悟,冒充禅僧,便将此学僧驱出山门。

禅,是悟的,不是学的。知识可以学,禅,无法学。自古禅僧,你莫以为他举止怪异,言谈奇特,但怪异中有真实,奇特中有常理。若非禅僧,只要一开口,行家面前就知有没有。

禅悟不是装的,禅悟是从自然中流露的。

65 贵耳贱目

唐代朗州刺史李翱非常向往药山惟俨禅师的德行,一天特地亲身去参谒,巧遇禅师正在山边树下看经,虽知太守来,但仍无起迎之意,侍在旁提示,仍然专注于经卷上。李太守看禅师这种不睬态度,忍不住怒声斥道:见面不如闻名!

说完便拂袖欲去,惟俨禅师至此,才冷然说道:太守何得贵耳贱目?

短短一句话,李太守为之所动,乃转身拱手致歉,并问道:如何是道?

惟俨禅师以手指上下说:会吗?

太守摇了摇头回说不会。

惟俨:云在青天水在瓶!

太守听了,欣然作礼,随述偈曰:链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今日社会上,人与人初见时,常说久闻大名,其实心中可能在想不过如此耳,此皆贵耳贱目之人。见面不如闻名,闻名不如死后说好,此皆人之劣根性耳。李翱居高官,性倨傲,以儒者自居,何能忍受药山禅师之冷漠,此即禅与儒深度不同之明证。

66 不信是真谛

有学僧请示慧忠国师道: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不信的人认为是邪说,有信仰者认为是不可思议,但不知如何才正确?

慧忠国师回答道:此是文殊普贤等之境界,非诸凡夫小乘们所能信受,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花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故经本不定法,法本无多子。

学僧听后,仍不明白,再问道:此中消息,信者为是?不信者为是?

慧忠国师提示更高的意境,答道:信者为俗谛,不信者为真谛。

学僧大擎道:不信者讥为邪见,禅师怎可说为真谛?

不信者目不信,真谛目真谛。因其真谛,故凡夫斥为邪见。邪见者,何能语真谛?慧忠国师作了总结。

学僧方悟究竟真理,不易信也。

佛陀初证悟,既慨叹所悟与众生相违,众生认为欲乐为真,佛陀则认为欲乐为假;众生认为佛性真如为无,佛陀则认为是有。故世间之法,莫以信与不信为准,莫不以说好说坏为准,实则是佛道的归于佛道,邪见的归于邪见。

67 禅的妙用

仙崖禅师外出弘法,路上,遇到一对夫妇吵架。

妻子:你算什么丈夫,一点都不像男人!

丈夫:你骂,你如再骂,我就打你!

妻子:我就骂你,你不像男人!

这时,仙崖禅师听后就对过路行人大声叫道:你们来看啊,看斗牛,要买门票;看斗蟋蟀、斗鸡都要买门票;现在斗人,不要门票,你们来看啊!

夫妻仍然继续吵架。

丈夫:你再说一句我不像男人,我就杀人!

妻子:你杀!你杀!我就说你不像男人!

仙崖:精彩极了,现在要杀人了,快来看啊!

路人:和尚!大声乱叫什么?夫妻吵架,关你何事?

仙崖:怎不关我事?你没听到他们要杀人吗?杀死人就要请和尚念经,念经时,我不就有红包拿了吗?

路人:真岂有此理,为了红包就希望杀死人!

仙崖:希望不死也可以,那我就要说法了。

这时,连吵架的夫妇都停止了吵架,双方不约而同的围上来听听仙崖禅师和人争吵什么。

仙崖禅师对吵架的夫妇说教道:再厚的寒冰,太阳出来时都会溶化;再冷的饭菜,柴火点燃时都会煮熟;夫妻有缘生活在一起,要做太阳,温暖别人;做柴火,成熟别人。希望贤夫妇要互相敬爱!

仙崖禅师就这样活用禅了。

68 禅的心要

大诗人白居易有一次请问惟宽禅师道:身口意如何各自修行?

惟宽:无上菩提者,被于身为律,说于口为法,行于心为禅;应用者三,其致一也。如江淮河汉,在处立名,名虽不一,水性无二。律即是法,法不离禅,身口意合一而修,身口意皆名心也。云何于中,妄起分别?

白居易:既无分别,何以修心?

惟宽:心本无损伤,云何要修?要知道无论是垢是净,一切都要不可起念!

白居易:垢,可以拂拭,不可起念;净,能无念可乎?

惟宽:如人眼睛,物不可住,金屑虽珍宝,在眼亦为病,乌云遮蔽天空,白云同样遮蔽天空。

白居易:无修无念又何异凡夫?

惟宽:凡夫长无明,二乘长执者,离此无明和执着的二病,是名真修;真修者,不得动,不得忘,勤者近执着,忘即落无明,此为心要云尔!

白居易有悟,后终于成为佛教实践的行者。

世间一切,有好有坏,有大有小,例如布施,布施多,多功德;布施少,少功德,故一切都有分别。身修则有不杀不盗不邪淫;口修则有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意修则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身口意的修行,当然各各有别。若于真心自性上讲,本自清净,本自具足,何假修证?何有勤忘?故惟宽禅师以此为之禅之心要耳。

69 偷不去

日本良宽禅师,住在山脚下的一间小茅屋中,过着非常清淡的生活。有一天晚上,有一个小偷竟然光顾他的茅庐,结果发现没有一样值得一偷的东西。

良宽从外面回来,碰见了这位鼠贼,就对他说道:你也许是不远千里而来,我这里实在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你总不能空手而回,现在我就把身上的衣服当成礼物送给你吧!

小偷感到不知所以,大概因为太穷,拿了衣服就溜。

良宽身上只穿着内衣裤坐在路边观月,他在心里不断的吟道:但愿我能把这美丽的月色也送给他就好了!

世间上不少人用乞讨或偷窃来生活,但从没有乞者和小偷能够发财;世间上的人用种种方法侵占、聚敛,但人生最后究竟拥有了什么?所谓空空而来,空空而去。其实,果真想要拥有世间的话,世间上的清风明月可以欣赏,大地山河可以周游,何必斤斤计较于那一点点的声色货利呢?

月亮是偷不去的,自家宝藏的佛性也是偷不去的,大自然的财富都是我们的,何必要偷取一些小利呢?

70 随他去不管他

有一则现代的禅案。

一位美丽的姑娘,决心要参禅悟道,因此向一位老禅师请教说:禅师!我要怎样才能参禅悟道呢?

禅师看看她,心想:这么漂亮的女孩子,尘世里的羁绊纷扰一定很多,如何能参禅悟道呢?因此就教她一句诀:随他去,不管他!

当然,禅师过去叫人参禅的方法很多,比如参念佛是谁?父母未生我之前,什么是我的本来面目?如今这一句诀,无非是要她止息心外的纷扰,得以明心见性,证悟佛法。而这位姑娘,不负禅师的指导,紧紧记住这句诀,努力地参究。

有一天,有人转告她,男友来找她。

她说:随他去,不管她!

不久,美国大学寄来入学通知书,她也不看,说:随他去,不管他!

一天,母亲打来电话:你为留学买的爱国奖券,中了特奖。她还是一句:随他去,不管他!

经过多次的随他去,不管他!终于冲破了一道又一道的难关。有一天,无意之中看到她童年时候和老祖母的合照,发黄的相片中那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就是自己。她想:再过几十年,自己不也一样和老祖母要埋骨黄泉吗?

一个转念,她冲破了最后一道生死的关卡,对她来说,生死不再是那么可怕的事,透过了无常的生死,她悟到不生不灭的究竟安乐。

她的这一悟,比起世间虚妄的所有,价值又高多了。

71 通身是跟

有一次,道吾禅师问云岩:观世音菩萨有千手千眼,请问你,哪一个眼睛是正眼呢?

云岩:如同你晚上睡觉,枕头掉到地下去时,你没睁开眼睛,手往地下一抓就抓起来了,继续睡觉,请问你,你是用什么眼去抓的?

道吾禅师听了之后,说,喔!师兄,我懂了!

你懂什么?

遍身是眼。

云岩禅师一笑,说:你只懂了八成!

道吾疑惑的问:那应该怎么说呢?

通身是眼!

遍身是眼,这是从分别意识去认知的;通身是眼这是从心性上无分别智能上显现的。我们有一个通身是眼的真心,为什么不用他彻天彻地的观照一切呢?

72 石头路滑

隐峰禅师向马祖道一禅师告辞他去。

马祖:向什么地方去?

隐峰:南岳石头希迁禅师那里去。

马祖:石头路滑。

隐峰:竿木随身,逢场作戏。

马祖允准了隐峰的辞别,隐峰从江西到了湖南专程去拜会石头禅师。

隐峰绕禅床一圈,振动锡杖,问:是什么宗旨?

石头禅师不理睬,过了许久,只说了一句:苍天、苍天。

隐峰不知所以,不能应对。

不得已,隐峰又回到马祖道一禅师那边,把和会见石头希迁的情形说了一遍。

马祖道一禅师指示道:你再去,听到石头禅师说苍天苍天,你便嘘他。

隐峰再到南岳,一依前问:是何宗旨?

石头希迁禅师毫不犹豫,立即从口中发出:嘘!嘘!隐峰不知所以,又再黯然归来,向马祖报告一切。

马祖不得已,安慰似的说道:向汝道石头路滑!

禅,不是依样画葫芦可以学的,禅,完全是用己心去接师心的。石头禅师叫苍天苍天,就已说明禅的宗旨不可言说也,隐峰再问,石头禅师嘘嘘仍是不可说也。禅,要在不可说处下手,才是平坦大道也。

73 怎可动心

仰山禅师有一位比丘尼弟子,名叫妙信,因寺中知客师解职,仰山就命她负责寺中接待事宜,寺中大众,也认为非常适合,因为妙信能干、发心,有相当魄力。

一日,从四川来了十七名行脚僧挂单寺中,预备亲近仰山,向其问道。晚餐后,行脚僧们无事,开始讨论佛法,当内容涉及风动幡动的问题,互相不能解决,争执吵闹的声音,闻于妙信,妙信也就大声呵斥道:十七个门外汉,明天走的时候要把房钱饭钱算清楚。

妙信的威严,一点也不像女人,行脚僧一起默然相对,不知如何是好。妙信命令道:不要争执,到我面前来,我告诉你们!

十七个人不自觉的走到妙信的面前,妙信说道: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怎可以心动?

行脚僧们一听,顿然眼前一亮,心开意解。

大家商量,不再等到仰山禅师开法堂的时候闻法请示了,第二天全体告别妙信而去。

当初六祖大师为了二僧争论风幡谁动,六祖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二位仁者的心动耳。今妙信禅尼曰: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怎可以心动的举唱,又更进一步。六祖主张把客体主体融和在一起的妙境,今妙信禅尼超越融和,不立主客,所谓动念即乖,此乃更有深义焉。

74 生死自如

普化禅师在临济禅师座下,有一天,他在街上向人乞求法衣的布施,信者用上好的袈裟给他,但他又不接受人们供养的法衣。

有人把此事报告临济禅师,临济就买了一口棺材送他,普化非常欢喜的说道:我的衣服买回来了。

普化立刻扛起了棺材,跑到街上大声叫着说道:临济为我做了一件法衣,我可以穿它去死了,明天上午,我要死在东门。第二天,普化准时扛着棺材到了东门,一看,人山人海,都想来看此一怪事,普化对大家说:今天看热闹的人太多,不好死,明天去南门死。如此经过三天之后,由南门而西门,由西门而北门,再也无人相信普化禅师的话,大家说:我们都给普化骗了,一个好端端的人,哪里有说死就死?再也不要上他的当了。

到了第四天,普化扛了棺材至北门,一看,没有几个看热闹的人,就非常欢喜的说道:你们非常有耐心,东南西北,都不怕辛苦,我现在可以死给你们看了。说罢,普化进入棺材,自己盖好,就无声息了。

生之可喜,死之可悲,这是一般人的常态,而禅师以生死作为玩笑,说生就生,说死就死,所谓生死一如,即是超越生死,如普化禅师者,即此之人乎?

75 默然无语

黄龙禅师住在净戒寺的时候,有一次,在那里与洞山圆禅师相见,黄龙默然无语,两人只是焚香对坐而已。从下午一直坐到深夜,洞山圆禅师起来说道:夜深了,妨碍你的休息。

说完,就走了出去。

第二天两人各自回去,黄龙一回到自住的禅院时,首先迫不及待的向永首座问道:你当初住在庐山的时候,认识洞山圆长老吗?

不认识,只听过他的名字。

停了一会,永首座问道:老师这次见到他,看他是什么样的人?

黄龙答道:奇人!

首座退下以后,询问侍者:你跟老师见到洞山的时候,他们夜间谈话,谈些什么?

侍者把实际情形,如两人对坐,默然无语的话告诉首座,首座深深呼吸后,喟然大叫一声:疑杀天下人!

人与人之间,要用语言文字才能交换思想意见,有时语言文字,把理路越说越混淆不清。禅,不立语言文字,禅师传道,有时扬眉瞬目,有时棒喝笑骂,都是直截了当的教育。如黄龙、洞山二老,虽然无言,岂不已心心相印耶?老首座又何必多疑?不过,由疑亦能入禅也。

76 谁在井中

有一年轻学僧问性空禅师: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性空禅师回答道:假如有人落在千尺之深的井中,你能不假寸绳把他救出来,我就告诉你。

学僧说:近日湖南畅禅师去世,也是像你一样,讲的话不合乎常识。

性空禅师就叫仰山慧寂禅师把年轻的学僧赶了出去。

仰山后来问耽源禅师说:依你看,怎样才能救出那井中的人呢?

耽源反问道:痴汉,谁在井中?

仰山无法回答,后来又问沩山禅师道:老师!依你看,怎样才能救出井中之人?

沩山出其不意的大声叫道:慧寂!(仰山的名字)

仰山应诺。

沩山禅师说:从井里出来了也。

以后仰山慧寂曾举这些话告诉众人说:我在耽源禅师处得命,沩山处得地。

禅者讲话,不合乎常识,是的确不错的。禅,本来就是超越常识的。一般人思想观念总在事相上解释来、解释去,殊不知这都是妄心上的知见,不是禅心上的体悟。

堕落在万千尺的坑井中,要假他人的绳索才能救得起来,这从事相上去做是多麻烦的事,如果能直下承当,从理上去会,自己跌倒自己爬起来,那真实的世界不是又为自己所有了吗?

77 待客之道

赵州城的赵王特地去拜访赵州从谂禅师,这时赵州从谂禅师正在床上休息,他躺着对来访者说道:大王!我现在已老迈;虽然你专程来看我,但我实在无力下床接待你,请别见怪。

赵王非但不见怪,反而对赵州更加尊重。第二天赵王派遣一位将军送礼品给他,赵州一听却马上下床到门外相迎。事后弟子们不解,就问赵州禅师道:前天赵王来时,你不下床;这次赵王的部下来时,你为什么反而下床到门外相迎呢?

赵州禅师解释道:你们有所不知,我的待客之道有上中下三等分别,第一的上等人来时,我在床上用本来面目接待他;第二等的中等人来时,我下床到客堂里用礼貌接待他;第三等人来时,我用世俗的应酬到前门去迎接他。

有人用茶、泡茶、泡好茶;坐、请坐、请上坐的话嘲讽寺院知客的势利,其实并非势利,实则此乃正常人情之礼。世间法中,本来就是在平等法中示有差别。若赵州禅师的待客之道,从禅心中示观不同于世俗的知见,就是高人一等了。吾人做人处世,俗谛乎?真谛乎?真俗双融乎?望有心者一参!

78 珍惜现在

日本亲鸾上人九岁时,就已立下出家的决心,他要求慈镇禅师为他剃度,慈镇禅师就问他说:你还这么年小,为什么要出家呢?

亲鸾:我虽年仅九岁,父母却已双亡,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一定要死亡?为什么我一定非与父母分离不可?为了探这层道理,我一定要出家。

慈镇禅师非常嘉许他的志愿,说道:好!我明白了。我愿意收你为徒,不过,今天太晚了,待明日一早,再为你剃度吧!

亲鸾听后,非常不以为然的道:师父!虽然你说明天一早为我剃度,但我终是年幼无知,不能保证自己出家的决心是否可以持续到明天?而且,师父!你那么年高,你也不能保证您是否明早起床时还活着。

慈镇禅师听了这话以后,拍手叫好。并满心欢喜的道:对的!你说的话完全没错。现在我马上就为你剃度吧!

我国唐代玄奘大师,十二岁出家时,因唐代出家为僧须经考试及格,其时玄奘年幼,未能录取,玄奘伤心痛哭,主考官郑善果问为何定要出家?玄奘答以要光大如来遗教,绍隆菩提佛种,因其志愿宏伟,特准出家。今日中两圣者,古今辉映,亦佛教之美谈也。

79 云门内外

云门禅师去参访睦州禅师,到了睦州禅师的道场,正是黄昏薄暮的时分。云门用力敲着两扇紧闭的大门,久久以后,睦州才来应门,云门道明来意之后,正将一脚跨入门槛的时候,睦州出其不意的用力把门关上,云门大叫:哎哟!哎哟!好痛哟!

禅师:谁在喊痛呀!

云门:老师!是我。

禅师:你在哪里呢?

云门:我在门外啦!

禅师:你人在外面,为什么叫痛呢?

云门:因你把我的脚关在门里面了。

禅师:脚在门里,为什么人在门外呢?

云门:你确实把我分成里外了。

禅师:愚痴!一个人还有里外之分?

云门于此言下,好像一鎚击在心上,顿时粉碎虚妄的身心世界,终于大悟。

云门禅师虽然腿被压断,但这一关一合却截断了虚妄纷纭的意识,证悟了内外一如,平等无二的道理。

世间,在禅者的眼中,都是虚妄对待的,内外、你我、善恶、大小等,所以吾人给虚妄对待紧紧束缚,无法超越,而今截断众流,返归本源,统一了内外,超脱了你我,不悟而何?

80 只偷一次

石屋禅师外出,碰到一位陌生人,畅谈之下,不觉天色已晚,两人因此投宿旅店。半夜,石屋禅师听到房内有声音,就问:天亮了吗?对方回答:没有,现在仍是深夜。石屋心想,此人能在深夜漆黑中起床摸索,一定是见道很高的人,或许还是个罗汉吧?于是又问:你到底是谁?

是小偷!

石屋:喔!原来是个小偷,你前后偷过几次?

小偷:数不清。

石屋:每偷一次,能快乐多久呢?

小偷:那要看偷的东西,其价值如何!

石屋:最快乐时能维持多久?

小偷:几天而已,过后仍不快乐。

石屋:原来是个鼠贼,为什么不大大的做一次呢?

小偷:你有经验吗?你共偷过几次?

石屋:只一次。

小偷:只一次?这样『够』吗?

石屋:虽只一次,但毕生受用不尽。

小偷:这东西是在哪里偷的?能教我吗?

石屋禅师一听,就往鼠贼的胸部一把抓住说:这个你懂吗?这是无穷无尽的宝藏,你将此真正的一生奉献在此事业上,毕生受用不尽,你懂吗?

小偷:好像懂,又好像不懂,不过这种感受却让人很舒服。

此鼠贼,深深后悔自己偷窃的行为,进而皈依石屋禅师,做了一个禅者。

奇怪!奇怪!人为什么贪取身外之财,自家宝藏为什么不要呢?

81 云水随缘

法眼文益禅师在庆辉禅师处参禅时,始终不能契悟入道,于是,他就辞鄂庆辉禅师,开始云游四方。

有一次下大雨,途中就在一座地藏院挂单,寺里的知客师问他:禅师你要往哪里去?

法眼:我没什么目的,只是随便走走罢了!

知客师:你对四方来去的云游方式,有何感受?

法眼:云水随缘。

知客眼:云水随缘这句话最逍遥自在了!

法眼禅师听后,对逍遥自在,顿有所感!

吾人生活于世,虽然东奔西走,几能云水随缘?更何况逍遥自在?

82 桶水天地

有一信士请示无德禅师道:禅师!我学禅多年,但仍不能开悟。尤其对经典上所说的地狱与天堂,深深怀疑,除人间外,哪里会有什么天堂地狱呢?

无德禅师并没有立刻回答他的问题,只叫信士去河边提一桶水来。

当水提到时,无德禅师指示信士道:你看看水桶里面,也许会发觉地狱与天堂的情况。

信士一听觉得非常奇怪,就聚精会神地看着桶子里的水,看了一会什么也没有嘛!无德禅师突然将他的头压到水里面去,信士痛苦的挣扎,就在快喘不过气来的时候,禅师松了手。解脱痛苦的信士呼呼的喘息着,口中并责骂禅师道:你真太粗鲁,把我压在水桶里,你要知道那痛苦像地狱一样。

禅师毫不生气,平和地再道:现在,你感觉如何?

现在,呼吸自由,我感觉好像天堂一样!

禅师庄严地教示道:只一会工夫,你从地狱天堂都来回过了,为什么你还不相信天堂地狱的存在?

没有到过欧洲,就不相信欧洲的存在,这是无知,但并不因为无知就能把欧洲存在的事实否定。愚痴的人,不到黄河不死心,不见棺材不掉泪,聪明的人,虽不见不闻,但能感受得到啊。

83 一口好牙

佛光禅师对于徒众一向慈愍有加,尤其有关疾病医药、参学旅游、教育留学,乃至日用所需等福祉设施,无不考虑周详,督促常住执法者要供应大众弟子衣食无缺,达到僧团利和同均的理想生活。

一日掌管会计的师父拿来一叠请款收据,蹙着双眉对禅师说道:师父!最近住众们患牙病的人特别多,牙疼虽不是大病,但痛起来却也难受。常住尽量给大家方便,偏偏牙病的医药费非常昂贵,一个人补几颗牙,动辄万千金钱,实非常住所能负担。

不能负担,也要设法负担。禅师坚持他的意见。

会计又再说道:这些人受了常住恩泽,不但不知回报,说些好话,反而批评常住,不满常住。依我看实在犯不着为他们出这笔冤枉钱。

佛光禅师象是自语似的说道:这些人口中虽然说不出什么好话,但是却不能不为他们装一口好牙!

诸佛圣贤只求为众生服务奉献,不仅要为众生换一口好牙,更要为众生换一副好心肠、好佛性。为众生换好牙,让众生都能享受人生美味,禅悦为乐,至于众生能不能说好话回报,对深契无所得空的禅师来说,是不足挂齿,坦然如虚空的僧家事了。

84 割舍

金代禅师非常喜爱兰花,在寺旁的庭院里栽植数百盆各色品种的兰花,讲经说法之余,总是全心的照料,大家都说,兰花好象是金代禅师的生命。

一天,金代禅师因事外出,有一个弟子接受师父的指示,为兰花浇水,但不小心,将兰架绊倒,整架的盆兰都给打翻,心想:师父回来,看到心爱的盆兰这番景象,不知要愤怒到什么程度?于是就和其它的师兄弟商量,等禅师回来后,勇于认错,且甘愿接受任何处罚。

金代禅师回来后,看到这件事,一点也不生气,反而心平气和的安慰弟子道:我之所以喜爱兰花,为的是要用香花供佛,并且也为了美化寺院环境,并不是想生气才种的啊!凡是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不要执着于心爱的事物而难割舍,因那不是禅者的行径!

弟子听后,放下一颗忐忑的心,更精进于修持。

人在世间上,最难做到的就是放下,自己喜爱的固然放不下,自己不喜爱的也放不下。因此爱憎之念,盘占住我们的心房,哪里能快乐自主?如果对心爱的东西,能够割舍,对违逆能够接受,进而做到无爱无憎,正如《心经》所云: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金代禅师的不是为生气而才种花的,多伟大的禅功!

85 耳闻目看?

韩国的镜虚禅师,有一天晚上,带一女人回到房中后,就关起房门,在房里同居同食。徒弟满空深怕大众知道这事,一直把守门外,逢到有人找师父镜虚禅师时,就以禅师在休息的话来挡驾。

但满空心想这样下去也不是究竟的办法,就鼓气勇气去找师父。才进门口,竟然看到一个长发披肩的女人躺在床上,身段苗条,细白的背是如此的美妙,并且还亲见师父很自然在她身上摸着。

徒弟一见,非常冲动,再也无法忍耐,向前一步,大声问道:师父啊!您这样做还能算是人天师范吗?您怎样对得起十方大众呢?

镜虚禅师一点也不动气,轻言慢语的说道:我怎么不可模范大众呢?

弟子满空用手指着床上的女人,以斥责的语气道:你看!师父却平和的对徒弟说:你看!因为师徒的对话,床上的女人缓缓转过身来,徒弟猛一看,只见一张看不到鼻子、眉毛、连嘴角也烂掉的脸,原来是一个患了麻疯病的疯女人正哭笑不清的望着自己。这时,师父把手上的药往满空面前一伸,泰然的说:喏!那么你来吧!

满空跪了下来,说道:师父!你能看的,我们不能看;你能做的,我们不能做!弟子愚痴。

世间上的人,对于是非好坏,常常自信的说:我亲耳所听的,我亲眼所见,其实由于短视,知其一不知其二,没有深入了解,亦即愚痴短见盲聋之徒也。

86 求佛与问道

唐代,杨庭光在司空山会见了本净禅师,问道: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我一心一意的求道,请禅师慈悲开示我吧!

本净禅师:你是从京城来的,帝王所在之地有很多禅者,你就在那里问道好了,我对你所说的『道』一概不知。

当杨庭光再作发问时,本净禅师说:你到底是要求佛还是要问道?求佛的话,即心是佛;问道的话,无心是道。但杨庭光并不懂话中含意,于是再度求教。

本净禅师:所谓即心即佛,就是佛由心得,若再悟无心的话,便连佛也没有了,而无心不外乎是真正的道。

听了这句话的杨庭光便说:都城的大德们多说以布施、持戒、忍辱、苦行等来求佛,但是禅师你却说无秽的般若之智能本来就具备着,不须经由修行来获得。若果如此,则以前我所作的布施、持戒等修行,原来都是白费的。

本净禅师斩钉削铁的说道:白费的!

禅门达摩祖师初来我国,梁武帝问曰:朕建寺安僧,宣扬佛法,功德多少?答曰:并无功德。实则并非无功德,只是真如佛性,人人本具,不假世求,故曰无功德。但吾人如何见性成佛?彼岸虽有,如无实筏,焉能得度?故布施持戒的功德庄严,多多益善。

87 传什么法?

有一位研教的法师问马祖道一禅师:不知道禅宗传什么法?

马祖反问:你懂什么法?

法师:敝人讲过经论二十余部。

马祖:莫非你是骑狮子的文殊菩萨?

法师:不敢。

马祖做了嘘嘘声。

法师很肯定的说:这就是法。

马祖:是什么法?

法师:狮子出窟法。

马祖默然,法师说道:不说话也是法。

马祖:是什么法?

法师:狮子在窟法。

马祖:不出不入是什么法?

法师终于回答不出,就想辞别而去。

马祖召他回来说道:你来!

法师回头。

马祖:这是什么法?

法师还是答不出来。

马祖:这是愚人说法呀!

禅,不立语言文字,释迦牟尼佛明明说法四十九度,谈经三百余会。但他却说,他没有说过一字,这非妄言,乃说明真理本然,虽说不增,未说不减。千言万语,不若默然,研教者既讲二十余经论,又不答问题,这不就是愚人说法吗?

88 在前变障

通慧禅师年幼当沙弥时,师父要他去打水,碰巧有一卖鱼者经过,一条鱼不经意的跃入通慧打水的脸盆里,通慧就顺手将鱼击毙。

后来通慧做了住持,有一天,就对他的弟子说:三十年前一段公案,今日应该了了。

弟子就追问是什么事呢?通慧禅师:到正午就会知道了。

说完就在座上闭目跌坐。当代统兵张浚,是一个念佛虔诚的净土行者,当时带兵至关中,经过通慧禅师的寺前,忽然性情大变,暴怒异常,竟手持弓箭就迳自走入法堂,面对着通慧禅师怒目相见,通慧禅师笑着说:我已经等你好久了。

张浚不明所以的说道:我与禅师素未相识,今日一见为何满腹瞋恨?甚至想置你于死,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

张浚说完仍忿恨不已,通慧禅师就把三十年前,自己尚是沙弥时,无心击毙一条鱼的往事叙述。张浚听后感动不已,

便说道:冤冤相报何时了 劫劫相缠岂偶然 不若与师俱解释 如今立地往西天

说完就站着往生了。通慧禅师一看张浚已往生,就在一张纸上写着:

三十三年飘荡 做了几番模样 谁知今日相逢 却是在前变障

写完也自然的于座上往生了。

因果业报,如影随形,诚不虚也。

89 善恶一心

禅师四祖道信禅师,到牛头山访问法融禅师,见师端坐习禅,旁若无人,绝不举目看他一眼,不得已,只好向前问道:你在这里作什么?

法融:观心。

道信:观是何人?心是何物?

法融无法回答,便起座向四祖作礼,并问道:大德高栖何所?

道信:贫道不决所止,或东或西。

法融:那么,你认识道信禅师吗?

道信:你问他作什么?

法融:向德滋久,冀一礼谒。

道信:我就是!

法融:因何来此?

道信:我特意来访,请问除此之外,还有哪里可以宴息?

法融:东边有一个小庵。

四祖道信便叫他带路,到了那里,看到茅庵四周,有许多虎狼之类的脚印,四祖便举起两手作恐怖的状态。法融禅师看到时,便说:你还有这个(恐惧)在吗?

四祖反问:你刚才看见了什么?

法融又无法对答,便请四祖道信坐下,道信在法融入内取茶时,在对面他的座位上书写一个佛字。当法融回来将要坐下时,一看佛字时悚然震惊,认为怎可坐在佛上?这是大不敬的事。四祖也笑着问:你还有这个在吗?

法融听后,茫然不知所对。

生死勘不破,就有恐怖;荣辱勘不破,就有得失;贵贱勘不破,就有分别;生佛勘不破,就有镇倒;难怪四祖道信禅师和法融禅师的悟境不同了。

90 自了汉

黄檗禅师自幼便出家为僧,有一次他游天台山时,碰到一个举止奇怪的同参,两人谈笑,一如故人。当他们走到一条小溪前面时,正好溪水暴涨,那个同参叫黄檗一起渡河,黄檗便说道:老兄,溪水这么深,能度过去吗?

那个同参便是高裤脚过河,好像在平地上行走一样自然,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来呀!来呀!

黄檗便叫道:嘿!你这小乘自了汉,如果我早知你如此(早知你是有神通的小乘人)便把你的脚跟砍断。

那同参被他骂声所感动,叹道:你真是位大乘的法器,实在说,我不如你啊!

说着,便消失了。

佛教分大乘小乘,小乘重自度,大乘重度他,小乘圣者,纵然得道,也不及初发心的大乘行者。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为也的作风,永远不能成佛。自己未度,先能度人,才是菩萨发心。黄檗斥责自了汉,难怪小乘圣者感动,并赞叹为大乘法器了。

91 到地狱去

有人问赵州禅师:师父平时修福修慧,人格道德至为完美,假如百年之后,不知会到哪里去呢?

到地狱去!

以师父您的修持德行,百年以后怎么会去地狱呢?

我若不去地狱,你所犯的杀、盗、淫、妄罪业,谁去度你呢?

赵州禅师到地狱去,和地藏菩萨的精神一样,怀着无限的慈悲,带着广大的行愿,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难怪慈航法师也说:只要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92 不愧为国师

丹霞禅师有一次去拜访慧忠禅师,刚好慧忠国师在小憩,于是丹霞便问慧忠的弟子耽源说:请问,国师在家吗?耽源只是刚学了一点禅理,便卖弄的说:在是在的,只是不会客。

丹霞:啊!你答得太深奥了。

耽源更故意说:就算你有佛眼,也看不到他。

丹霞不禁赞叹地说:真是龙生龙,凤生凤。

后来慧忠国师醒来,耽源便把丹霞来访的经过告诉他。哪里知慧忠听后,便打了耽源二十棒,并把他逐出山门。

当丹霞听到慧忠的作法后,深为佩服道:真不愧为南阳国师啊!

禅,不是逞口舌之能,耽源的肤淡,给丹霞一句龙生龙,凤生凤的话,讽刺到了极顶。耽源挨了二十香板,丹霞又再赞美慧忠不愧为七帝之师。禅者没有成见,当赞美的时候赞美,当批评的时候批评,那都是禅的艺术啊!

93 不留平常心

有一个学僧到法堂请示禅师道:禅师!我常常打坐,时时念经、早起早睡、心无杂念,自忖在您座下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用功了,为什么就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了一个葫芦、一把粗盐,交给学僧说道:你去将葫芦装满水,再把盐倒进去,使它立刻溶化,你就会开悟了!

学僧依样葫芦,遵示照办,过不多久,跑回来说道:葫芦口太小,我把盐块装进去,它不化;伸进筷子,又搅不动,我还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起葫芦倒掉了一些水,只摇几下,盐块就溶化了,禅师慈祥的说道: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装满水的葫芦,摇不动,搅不得,如何化盐,又如何开悟?

学僧:难道不用功可以开悟吗?

禅师:修行如弹琴,弦太紧会断,弦太松弹不出声音,中道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

学僧终于领悟。

世间事,不是一味执着就能进步的,读死书而不活用,不能获益。留一点空间,给自己转身;余一些时间,给自己思考,不急不缓,不紧不松,那就是入道之门了。

94 野鸭子

有一次马祖禅师与百丈禅师,在寺外看见一群野鸭子飞过去时,马祖问道:那是什么?

百丈:是野鸭子。

马祖:飞到哪里去?

百丈:飞过去了。

马祖听了,就把百丈的鼻子一扯,百丈大声叫痛。

马祖:不是已飞过去了吗?

百丈回房,大声哭泣,大众问他:为了什么?

百丈:你去问老师吧!

大家又去问马祖禅师。

马祖:他自己知道,你们去问他吧!

大家又回去问百丈,却见百丈呵呵大笑。大众不解,问道:你刚才哭,现在为什么又笑呢?

百丈:我就是刚才哭,现在笑。

大家弄得不知所以。第二天马祖刚上座,百丈便卷起坐垫出去。马祖下座,百丈跟在后面。马祖问道:刚才我正要说法,你为什么要走呢?

百丈:今天我的鼻子已不痛了。

马祖:你已完全了解昨天的事了。

吾人所以痴迷,完全是时空对待隔断,是生死轮回迷惑。野鸭子没有飞过去,飞过去的是假相。一时哭,一时笑,哭笑是情绪,但当哭则哭,当笑则笑,这又当别论。禅宗有大事未明,如丧考妣;大事已明,如丧考妣。一样的哭,不一样的情况,一样的疼痛,不一样的感受。这就看是否能了解自己的本性了。

95 正字与反字

有一个沙弥满怀疑虑的问无名禅师道:禅师,您说学佛要发心普度众生,如果不个坏人,他已经失去了人的条件,那就不是人了,还要度他吗?

禅师没有立刻作答,只是拿起笔来,在纸上写了一个我字,但字是反写,如同印章上的文字正反颠倒。

禅师问道:这是什么?

沙弥:这是个字,只是写反了。

什么字呢?

一个我字!

禅师追问:写反的我字算不算字?

不算!

既然不算,你为什么说它是个我字?

算!沙弥立刻改口道。

既算是个字,你为什么说它反了呢?

小沙弥怔住了,不知如何作答。

禅师:正写是字,反写也是字,你说它是我字,又认得出那是反写,主要是你心里真正认得我字;相反的,如果你原不识字,就算我写反了,你也无法分辨,只怕当人告诉你那个是我字以后,遇到正写的我字,你倒要说写反了!

禅师又接着说:同样的道理,好人是人,坏人也是人,最重要的在于你须识得人的本性,于是当你遇到恶人的时候,仍然一眼便能见到他的善恶,并唤出他的本性,本性既明,便不难度化了。

善人要度,恶人更要度,越是污泥,越可长出清净莲华,放下屠刀,可以立地成佛。所谓善恶正反,只在一念之间。善恶是法,法非善恶,从本性上看,没有一个人不可度啊!

96 不是你的话

文偃禅师最初要去参雪峰禅师时,来到了雪峰庄,碰到一位学僧,就问道:你今天要上山吗?

是的。学僧回答。

请您帮我带几句话给雪峰禅师,但不要说是我的话。

可以。

你到山中,见方丈上堂,大众才集合,便出来握着手腕,直立在他的面前说:你这个老头子,颈上的铁枷,为什么不脱下来?

这位学僧一一的依照文偃禅师所指示的去做了,雪峰禅师听他这么说,便下座搁胸把住,说道:快说!快说!

学僧答不出来,雪峰便推开他,说道:这不是你的话。

学僧:是我的话。

雪峰大声吩咐道:侍者去拿绳子棍棒来!

学僧一吓,赶快改口说道:不是我的话,是庄上从浙江来的一位文偃禅师,教我来说的!

于是,雪峰对大众说道:你们去庄上迎接五百人的导师吧!

第二天,文偃见到雪峰,雪峰一见面便问:因了什么得到这境界?

文偃低下头。

从此,师生心心契合,文偃就在雪峰处住了下来,雪峰传付给他禅法。

在禅的世界里,真的假不了,假的不会真。悟道的斤两有多少,明眼人怎样也瞒不了的。

97 我们走吧!

龙德村的李侯,非常敬仰善昭禅师,三番两次表示要善昭禅师至承天寺当住持,禅师厌烦俗务,但使者苦苦哀求,不得已就考问众弟子说:我怎么能够丢下你们而一个人去做住持呢?如果带你们去,你们又都赶不上我。

有一个弟子便向前说:师父!我能跟您去!我一天可以走上八十里。

禅师摇摇头,叹口气说:你走得太慢了,赶不上我。

另一个弟子高兴喊道:我去!我一天能走一百二十里路!

禅师还是摇摇头说:太慢了!太慢了!

徒弟们面面相觑,纷纷猜测师父的脚程到底快到什么程度?这时有位弟子慢慢的走出来,向善昭禅师叩首道:师父!我跟您去。

禅师问:你一天走多快?

那弟子说:师父走多快,我就走多快。

善昭禅师一听,便高兴的微微一笑道:很好!我们走吧!

于是善昭禅师就一动也不动的坐在法座上微笑圆寂了,那个弟子也恭恭敬敬的站在法座旁立化了。

禅者,什么功名利禄都不会动心,连生死都不畏惧,在生死前那么自由,他还要做什么住持呢?

98 出去

黄龙慧南禅师有一次,对一个侍立在他身旁的学僧问道:百千三昧,无量法门,作成一句话说给你,你还相信吗?

师父真诚的言语,怎敢不信?

黄龙指着左边说:走到这边来!

学僧正要走过去,黄龙忽然斥责道:随声逐色,有什么了结的时候?出去!

另一位学僧知道了这事,立即走进去。黄龙也用前面的话问他,他也回答:怎敢不信!

黄龙禅师又指着右边说:走到这边来!

这位学僧坚持的站在原来的位置,不向右边去。黄龙又斥责道:你来亲近我,反而不听我的话,出去!

禅者不悟道时,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如果悟道时,大地山河,一切都是佛法。禅宗有你有柱杖子,我给你的柱杖子,你无柱杖子,我夺却你的柱杖子。叫走这边,这边不对;叫走那边,那边亦错。不是这边,不是那边,仍要出去,只因学僧未契于心。假如学僧走左边,再到右边,然后站原地,不知黄龙禅师,还有什么高招么?

99 大无畏

有一次五台山隐峰禅师推着车子,搬运物品赶路,马祖道一禅师正好伸着脚坐在路中休息,隐峰禅师请求马祖把脚缩回去,以便让他的车子可以顺利通过,马祖却说:我只伸不缩。

隐峰也不甘示弱的说道:我只进不退。

两人相持不下,于是隐峰禅师不顾一切,仍然推车向前,结果辗伤了马祖禅师的脚。马祖回到寺里,立刻登堂说法,手里还拿着一把斧头,对聚集的寺中大众说道:刚才是谁辗伤了我的脚,快站出来!

隐峰禅师便走到马祖面前,伸出了脖子,马祖放下斧头说道:你肯定了的前途,毫无犹豫,三千大千世界你都可以走了。

隐峰缩回脖子,向马祖跪拜顶礼,然后弯腰退走。马祖称赞道:能进也能退,才是真正法器。

禅者的行为,初看都好像非常怪异。为了推车,怎可将老师的腿子辗伤?受伤的老师怎可用斧头报复?但师徒之间原来在以此论道说法。进,是肯定前途;退,是真正法器。看起来能进能退,都是禅者的大无畏了。

100 冷暖自知

禅师六祖惠能大师从五祖黄梅处得去,获得衣钵心印,即刻向远方逃逸,但消息走漏,被一位叫陈慧明的禅者沿途追赶,当赶到时候,陈慧明称此来不是为了衣钵,而是为了求法,因此恳请惠能接引,于是惠能便说:既然你是为求法而来,那么希望你先抛弃一切外缘,断绝一切思念,我便为你说法。

过了一会儿,惠能接着说:你不要想到善、也不要想到恶,就在这个时候,请问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

听了这话,慧明立刻大悟。接着又要求惠能再告诉他一些秘密的意思,惠能便说:我能告诉你的,就不是秘密的意思了。如果你能反照自己,秘密的意思就在你心中。

慧明听了,非常感激的说:我在弘忍大师门下很久,都不知道自己的本来面目,现在,谢谢你的指点,使我感觉得道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对自己,现在都明白了。

慧明在六祖慧能言下觉悟,但如果没在弘忍大师门下多年,可能不会有今日的觉悟?木有本,水有源,当下的一刻,原来是从历史时间中得来的。所谓因缘成熟,也就是这个意思了。

更新于:2023-10-09 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