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一章 「指鬘」杀人魔

2023-07-30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

第一章 「指鬘」杀人魔

盎古利马喇(Angulimala,又译为央掘摩罗,央掘魔罗,鸯掘摩罗,央仇魔罗,央崛鬘,鸯窭利摩罗,安古林马拉,安觉摩罗,鸯掘,鸯鸠摩罗, 安姑利;意译:指鬘,指鬟,指环;简称:指鬘尊者)是佛教经典中最著名的角色之一。他从连续杀人魔转变为清净解脱阿拉汉(arahant)的戏剧性故事,在佛教世界中家喻户晓,产妇们几乎都将他视为自己的守护圣者,相信他的祝福保护偈能确保顺利生产。

佛陀经常警告弟子们,不要从外表与外在行为评断他人;只有佛陀独特的能力,才可能准确无误地洞见别人内心。在盎古利马喇的例子中,佛陀洞见他具有在此世就能解脱的潜在能力,不仅解脱恶道转世,更能是解脱一切无始轮回之苦。

在基督教里,也可看见个人道德彻底转变的例子:在哥耳哥达(Golgatha)有「十字架上的贼」,耶苏承诺那个贼,那天会和他一起升天;①另外有土匪头被圣方济亚西西(St.Francis of Assisi)②感化成为僧侣。像这样的例子总能感动虔信者的心,但怀疑者则质疑这些改变如何发生,盎古利马喇的故事也许能解答这个问题。①

婆罗门之子阿辛萨迦

在佛陀的时代,有个博学的婆罗门跋伽婆伽伽(Bhaggava Gagga),是高沙喇国(Kosala)巴谢那地王(Pasenadi)的国师,也是王国中地位最高者之一。某夜,妻子曼多耶尼(Mantani)生下一子,他为儿子占星,结果惊讶地发现儿子生在「强盗星宿」下,表示这男孩有犯罪的倾向。我们不难想像,这位父亲对於这个意外与令人震惊的天启,将有如何的感受。

一大早,婆罗门和一如往常地来到宫中,问国王睡得如何。「我怎么可能睡得好?」国王回答:「我夜里醒来看见床尾的宝剑闪闪发光,吓得再也无法入睡。这是否意味著王国或我会有危险呢?」

婆罗门说:「国王!别害怕,全城都出现同样奇怪的现象,那和您无关。昨晚我妻子生了一个儿子,他的星象很不幸地竟有强盗星宿,一定是此事使宝剑发光。」

「他会成为独行大盗或群匪之首吗?」

「陛下!他会是个独行者。我们是否现在就杀了他,以杜绝后患呢?」

「老师!既然他只是个独行者,就将他扶养成人,并加以循循善诱,也许能改变他的凶恶习性。」

这男孩取名为「阿辛萨迦(Ahimsaka),意思是「无害」,希望他牢记在心,朝这理想去努力。他长大后,强壮有力,但也端正聪明,很用功学习。因此,父母亲认为他的凶恶习性,可能因教育与家里的宗教气氛而被潜移默化了。这当然令他们感到高兴。

老师教唆阿辛萨迦杀人

时候一到,父亲便将他送往古代印度著名的大学德迦尸罗(Takkasila),接受更高的教育。那所高等学府的首席教师接纳了他,而他仍是那么勤奋好学,故能领先群伦。同时,他忠实与谦虚地服侍老师,因此很快就成为老师最钟爱的学生,甚至在老师家用餐,这让同学们又怨又妒。

他们私下讨论这个问题:「那个年轻的阿辛萨迦一来,我们几乎都被遗忘了。我们一定要阻止此事,让他和老师决裂。」但是要诽谤他并不容易,因为他既用功又表现优良,而且出身高贵,所以并无机会诋毁他。他们心想:「我们必须让老师疏远他,并因而决裂。」因此,他们决定分三组轮流去找老师。

第一组学生向老师说:「我们听到一些和您有关的传言。」「亲爱的,什么事?」「我们认为阿辛萨迦密谋对付您。」老师听完之后,生气地斥责他们:「走开,你们这些卑鄙的小人!别想造成我和我儿子不和!」一段时间之后,第二组学生又同样这么地对他说。然后又来了第三组人,他们增加一句:「如果老师不相信我们,可以亲自去调查。」

怀疑的毒种终於在老师心里生根,他逐渐相信身心勇猛的阿辛萨迦,真的想要陷害他。一旦心生怀疑,人们永远能找到一些似乎符合它的事,最后怀疑终於演变成相信,他心想:「我应杀了他,否则就会被他杀死。」但之后他想到:「要杀死这么强壮的人并不容易;此外,如果他以我的学生身分死在这里,将有损我的名誉,学生可能因此不会再来找我。我必须想其他的办法,来除掉与惩罚他。」

刚好不久之后,阿辛萨迦即将结束学习课程准备回家。这时老师找他来并说:「亲爱的阿辛萨迦!对於一个完成学业的人来说,有必要致赠一份谢礼给老师,你也不能例外。」「当然,大师!我应该送什么呢?」「你必须拿一千个人的右手小指给我。这是你的结业仪式,以此向你所学得的知识致敬。」老师可能预期阿辛萨迦在试图如此做时,若非自己被杀死,就是会被逮捕与处死。或许老师曾为阿辛萨迦占过星象,了解他潜伏的凶恶习性,如今试图将它激发出来。

面对这种偏激的要求,阿辛萨迦先是大叫:「啊,导师!我怎么能那么做?我的家庭从来不曾使用暴力,他们都是无害之人。」「嗯,如果这门学科未得到应得的礼敬仪式,它对你就毫无益处。」因此,在一番劝说之后,阿辛萨迦终於答应,礼敬老师后便离开了。

前世的黑暗力量

上述所参考的经典来源,并未告诉我们是什么更有力的声明让阿辛萨迦终於信服,愿意接受老师这个可怕的要求。其中一个可能的动机是,他相信毫不怀疑地服从导师是弟子的第一要务,这反映了他早年奉行的重要原则。但这个决定背后的更大因素,可能是他的凶恶习性。他老师的话可能隐约唤醒他生命中的另外一面,他也许将此视为男子气概的挑战。

根据传统记载,阿辛萨迦的前世之中,有一次曾经是亚卡(yakka)③,他使用超能力杀害人类,以满足嗜吃人肉的欲望。他所有记载於《本生经》中的前世,有两大特色:他身体的力量与他的缺乏悲心。这次是他过去传承的黑暗闯进此世,覆盖了早年的善良特质。

因此,阿辛萨迦对老师要求的最后反应,完全未想到另一个选项:去印度的乱葬岗收集尸体的手指。反之他全副武装,带著一把大刀,进入故乡高沙喇国(Kosala)阇里尼(Jalini,意译为有网、欲缠)的丛林中,他住在一个高崖上,以便俯视崖下的道路。当他看见行人接近时,便下崖来杀死他们,并割下每个受害者的手指。起初他把手指吊在树上,但鸟飞来吃肉后丢下骨头,他看见骨头在地上腐烂,於是便将指骨像花鬘一般地串了起来。从那时起,他便得到一个外号盎古利马喇(Angulimala),意思是指「指鬘」。

原注

①盎古利马喇故事的最初出处是《盎古利马喇经》(Angulimala Sutta,MN 86),其余的资料则是来自《中部注》(MN Comy.)与《长老偈注》(Thag.Comy.)。在此引用的《盎古利马喇经》是来自 Middle Length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pp.710-17,这也包括《长老偈》第871-886偈的译文,这些偈(gatha)也同时出现在《中部》。

译注

①哥耳哥达(Golgatha)是昔日耶路撒冷城外一个充当刑场的小丘,亦即耶苏被钉十字架之处。圣经上说,当耶苏被钉在十字架时,有两个贼也分别被钉在左右两边。其中有个贼讽刺、挖苦他,另一个贼则承认他们该受惩罚,且说耶苏并未作过一件错事,他对耶苏说:「耶苏啊!你的国降临时,求你纪念我。」耶苏对他说:「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

②圣方济(St.Francis of Assisi,1182-1226):是意大利传教者、宗教改革者。一生乞食自给,混在流浪汉、麻疯病人之间,穿草鞋徒步各地传教,实践耶苏的博爱精神。他所建立的「方济会」(Franciscans)是中世纪最大的教会之一。他的处世格言是:「将你的一切分给穷人换取天上的财富」。

③亚卡(yakka):夜叉,半人半神的鬼类。

◎作者

何幕斯.海克(Hellmuth Hecker)

何幕斯.海克是德国重要的佛教作家与巴利藏经译者。他的著作包含《相应部》(Samuutta Nikaya 第四与第五部分)的德文翻译,以德文写作的两册佛教史,以及一本德国首位佛教比库(bhikkhu)三界智大长老的传记。

◎英文版编者

菩提比库(Bhikkhu Bodhi)

菩提比库是来自纽约市的美国佛教僧侣,于一九七二年在斯里兰卡出家。他目前是斯里兰卡佛教出版协会(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的会长与编辑。

他的著作包括《包含一切见网经》(The Discourse on the All Embracing Net of Views)、《阿毗达摩概要精解》(A Comprebensive Manual of Abbidbamma)与《中部》(The Middle Lengrh Discurses of rhe Buddba,为共同译者)。

◎译者简介

赖隆彦

海洋大学造船系毕业,中华佛学研究所研究。

曾任中华佛学研究所藏文讲师、智光工商德育老师、 佛光出版社资深编辑、普门杂志社资深编辑,

译作:《森林中的法语》、《阿姜查的禅修世界--戒》、《阿姜查的禅修世界--定》、《阿姜查的禅修世界--慧》等。

编注:

比库:巴利语bhikkhu的音译,指称巴利语传承的佛世比库僧众及南传上座部比库僧众;

比丘:梵语bhiksu的音译,汉传佛教译为为比丘、苾刍等,指称源自梵语系统的汉传僧众。

阿拉汉:巴利语arahant的音译,是对佛陀的尊称,也可指一切的漏尽者(khinsava,断尽烦恼者),

包括诸佛、独觉佛及阿拉汉弟子。

汉传佛教依梵语arhant音译为阿罗汉,谓为小乘极果。其音、用法皆与上座部佛教有所不同。

本文采用巴利语新音译,参见《部分巴利专有名词采用新音译的方案》、《巴利语汇解》。

【巴利佛典略语表】

本书所出现的巴利佛典经文,都将采用巴利佛典的略语来标示其出处,因此,以下列出这些惯常使用的巴利佛典略语,供读者对照参考。

AN=Anguttara Nikaya《增支部》(标示节号与经号)

Ap.=Apadana《譬喻经》(i=长老譬喻,ii=长老尼譬喻;标示章号与段落;缅甸文版)

BL.=Buddhist Legends《佛教传奇》(法句经注释)

BPS=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佛教出版协会(康堤,斯里兰卡)

Comy.=Commentary注释

Dhp.=Dhammapada《法句经》(标示偈号)

DN=Digha Nikaya《长部》(标示经号)

Jat.=Jataka《本生经》(标示号码)

Mil.=Milindapanha《弥林达王问经》 (弥兰王问经)

MN=Majjhima Nikaya《中部》(标示经号)

PTS=Pali Text Society 巴利佛典协会(牛津,英国)

Pv.=Petavatthu《饿鬼事经》

SN=Samutta Nikaya《相应部》(标示章号与经号)

Snp.=Suttanipata《经集》(标示偈号或经号)

Thag.=Theragatha《长老偈》(标示偈号)

Thig.=Therigatha《长老尼偈》(标示偈号)

Ud.=Udana《自说经》(标示章号与经号)

Vin.=Vinaya《律部》(标示卷号与页数)

Vism.=Visuddhimagga《清净道论》(The Path of Purification 的章号与段落)

Vv.=Vimanavatthu《天宫事经》(标示偈号)

除非特别指出,否则本书所有参考资料皆依巴利佛典协会的版本为准。

2024-02-04 21:53
本站主题以弘扬中华国学文化为主,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站观念,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会立即屏蔽或根据要求修改或删除处理,联系邮箱 amituofo7@vip.qq.com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僧宝论4、僧宝的功德 (第一章 皈依僧宝 之二) 僧宝论4、僧宝的功德 (第一章 皈依僧宝 之二)

陈梦正式皈依马琳门下,马教练定要将两大弟子送入东京赛场啊 陈梦正式皈依马琳门下,马教练定要将两大弟子送入东京赛场啊

佛陀和提婆达多的今世前缘,你知道吗? 佛陀和提婆达多的今世前缘,你知道吗?

就为了一件事,佛陀穿着破损袈裟带弟子乞食 就为了一件事,佛陀穿着破损袈裟带弟子乞食

本性法师:面对迫害时,我们应当像佛陀这样做 本性法师:面对迫害时,我们应当像佛陀这样做

比丘贪恋色身害相思病,佛陀对症下药使其回头 比丘贪恋色身害相思病,佛陀对症下药使其回头

百岁高僧疑似修成神通,弟子发现其走路脚不沾地 百岁高僧疑似修成神通,弟子发现其走路脚不沾地

佛陀前世是兔子?烧身供养修行者助人成佛 佛陀前世是兔子?烧身供养修行者助人成佛

觉真法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八字概括佛陀精神 觉真法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八字概括佛陀精神

智敏上师:智敏法师答:在家弟子不能向任何人(在世的和过世的)、以及其他道的众生行跪拜礼吗? 智敏上师:智敏法师答:在家弟子不能向任何人(在世的和过世的)、以及其他道的众生行跪拜礼吗?

佛弟子感悟篇:我们怎样才能解救亲人和自己 佛弟子感悟篇:我们怎样才能解救亲人和自己

信愿法师:富家子杀人、奸YIN葬身虎腹 信愿法师:富家子杀人、奸YIN葬身虎腹

慧祥法师:不要乱发随口愿—佛弟子须知 慧祥法师:不要乱发随口愿—佛弟子须知

慈法法师:要作丈夫要作佛陀世尊 [药师佛十二大愿四] 慈法法师:要作丈夫要作佛陀世尊 [药师佛十二大愿四]

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第一章 概论 问答 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第一章 概论 问答

佛陀弟子大迦叶在王舍城西南的鸡足山入定50亿年等待弥勒佛 佛陀弟子大迦叶在王舍城西南的鸡足山入定50亿年等待弥勒佛

大安法师:作为佛弟子,该如何看待婚外情? 大安法师:作为佛弟子,该如何看待婚外情?

圆因法师:佛陀的四个法宝之三吃素 圆因法师:佛陀的四个法宝之三吃素

高僧故事:佛陀净无私的大爱 高僧故事:佛陀净无私的大爱

往昔前世供养过诸多佛陀,才能听闻到的两个佛号 往昔前世供养过诸多佛陀,才能听闻到的两个佛号

高僧说故事:佛陀和他的儿子 高僧说故事:佛陀和他的儿子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第三节 佛教轮回说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第三节 佛教轮回说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生死大事——生死乃世间之主题 第一节 佛教生死观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生死大事——生死乃世间之主题 第一节 佛教生死观

佛陀的几句话,却包含了所有法的教导 佛陀的几句话,却包含了所有法的教导

佛陀为何拒绝回答这些问题? 佛陀为何拒绝回答这些问题?

宣化上人:为什么弟子今生不能早遇到师父 宣化上人:为什么弟子今生不能早遇到师父

法尊法师:四宗要义讲记 叙说分 第一章 本书的来源 法尊法师:四宗要义讲记 叙说分 第一章 本书的来源

大安法师:随顺佛意名真佛弟子 大安法师:随顺佛意名真佛弟子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染布师傅转儿讨债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染布师傅转儿讨债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太子割肉记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太子割肉记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施僧得报的故事三则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施僧得报的故事三则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三个瞎姑娘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三个瞎姑娘

正果法师:第一章 教理 第一节 佛法僧三宝 正果法师:第一章 教理 第一节 佛法僧三宝

佛陀与波斯匿王的故事:若无常将至 佛陀与波斯匿王的故事:若无常将至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a18 佛陀的思想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a18 佛陀的思想

大安法师:弟子烦恼不断能够往生吗 大安法师:弟子烦恼不断能够往生吗

呷绒多吉上师:《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186)用佛陀的智慧和慈悲来教育,用因果法门来劝导 呷绒多吉上师:《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186)用佛陀的智慧和慈悲来教育,用因果法门来劝导

惟贤法师:怎样算是三宝弟子_三宝弟子的戒律有哪些 惟贤法师:怎样算是三宝弟子_三宝弟子的戒律有哪些

佛陀六年苦行的前世因缘 佛陀六年苦行的前世因缘

阿弥陀佛圣诞,此大回向文,就是弟子今生所愿 阿弥陀佛圣诞,此大回向文,就是弟子今生所愿

第一章 求法 第一章 求法

许智铭:谈佛陀的随宜方便教学法 许智铭:谈佛陀的随宜方便教学法

流浪者群歌 佛陀的一生 第五章 般涅槃 流浪者群歌 佛陀的一生 第五章 般涅槃

为佛陀理发 为佛陀理发

流浪者群歌 佛陀的十大弟子 第二章 目犍连尊者 流浪者群歌 佛陀的十大弟子 第二章 目犍连尊者

深信因果,跟随佛陀的智慧规划生命 深信因果,跟随佛陀的智慧规划生命

邬金第二佛陀、阿底峡尊者、宗喀巴大师三者是同一位上师。【法王如意宝】 邬金第二佛陀、阿底峡尊者、宗喀巴大师三者是同一位上师。【法王如意宝】

卢志丹:佛陀如何医治众生的嫉妒心 卢志丹:佛陀如何医治众生的嫉妒心

师父自责 弟子精进 (晋 法遇) 师父自责 弟子精进 (晋 法遇)

22.佛陀的爱怜无处不在 22.佛陀的爱怜无处不在

佛陀的“十八不共法”:其他神圣所不具的圣德 佛陀的“十八不共法”:其他神圣所不具的圣德

皈依能够得到多大的功德(胜过二万年供养三千大千世界佛陀千 皈依能够得到多大的功德(胜过二万年供养三千大千世界佛陀千

佛陀故事:究竟什么是幸福? 佛陀故事:究竟什么是幸福?

陈兵:维摩诘经讲解_陈兵《维摩诘所说经》讲解 弟子品第三(9) 陈兵:维摩诘经讲解_陈兵《维摩诘所说经》讲解 弟子品第三(9)

16.对付杀人鬼的方法 16.对付杀人鬼的方法

第二、佛陀的修学历程 第二、佛陀的修学历程

游戏中杀人死后也要下地狱,是真的? 游戏中杀人死后也要下地狱,是真的?

毗耶达西法师:佛陀的古道 第一真谛──苦 毗耶达西法师:佛陀的古道 第一真谛──苦

罗侯罗化普乐法师:佛陀的启示 第一章 佛教的宗教态度 罗侯罗化普乐法师:佛陀的启示 第一章 佛教的宗教态度

这4件事是佛陀也做不到的,别再求了! 这4件事是佛陀也做不到的,别再求了!

第三节 佛陀住世时的印度思想界 第三节 佛陀住世时的印度思想界

第二节 佛陀住世时的印度社会 第二节 佛陀住世时的印度社会

第四节 佛陀的家谱 第四节 佛陀的家谱

佛使比库:佛使比丘答:哪里能找到佛陀? 佛使比库:佛使比丘答:哪里能找到佛陀?

Z地最殊胜的七尊佛陀塑像 只看一眼便如同亲睹佛陀圣容 Z地最殊胜的七尊佛陀塑像 只看一眼便如同亲睹佛陀圣容

净土法门法语:佛的真正真实弟子,就修这个 净土法门法语:佛的真正真实弟子,就修这个

星云大师:佛陀的本来面目03 星云大师:佛陀的本来面目03

星云大师:佛陀的本来面目06 星云大师:佛陀的本来面目06

八岁童女竟向佛陀提出十大问题 震惊全座 八岁童女竟向佛陀提出十大问题 震惊全座

佛陀的道场 佛陀的道场

佛陀曾经为居士讲解比丘戒吗 佛陀曾经为居士讲解比丘戒吗

佛陀所教导为什么要慈悲 佛陀所教导为什么要慈悲

怡僧法师:《六祖坛经》行由品直讲4 渐修渐悟不是佛陀传承的思想宗旨 怡僧法师:《六祖坛经》行由品直讲4 渐修渐悟不是佛陀传承的思想宗旨

历史上第一尊佛像竟下地亲自接受佛陀授记 历史上第一尊佛像竟下地亲自接受佛陀授记

净土法门法语:这是佛陀教育的三个层次 净土法门法语:这是佛陀教育的三个层次

佛陀讲法,是给众生开药方 佛陀讲法,是给众生开药方

如本法师答:佛陀为什么奉劝我们不要杀生,意义何在? 如本法师答:佛陀为什么奉劝我们不要杀生,意义何在?

佛陀教您居士应当如何持家 佛陀教您居士应当如何持家

传玲居士:弟子的真实经历,让我真实体会到因果不虚 传玲居士:弟子的真实经历,让我真实体会到因果不虚

学佛人何不试着“向佛陀学习”? 学佛人何不试着“向佛陀学习”?

佛陀在《善生经》讲若何教导子女 佛陀在《善生经》讲若何教导子女

佛陀这样解释“菩萨”是什么意思 佛陀这样解释“菩萨”是什么意思

佛陀箴言:天天说无明无明到底是什么 佛陀箴言:天天说无明无明到底是什么

明旸法师:佛法概要·第二章 佛陀教导的修证法门 明旸法师:佛法概要·第二章 佛陀教导的修证法门

佛陀箴言:佛经中有关职业与财富问题的开示 佛陀箴言:佛经中有关职业与财富问题的开示

明旸法师:佛陀的十大弟子 第九章 明旸法师:佛陀的十大弟子 第九章

佛陀箴言:怎样观佛像? 佛陀箴言:怎样观佛像?

小心!将“心灵鸡汤”冠为“佛说”实为侮辱佛陀 小心!将“心灵鸡汤”冠为“佛说”实为侮辱佛陀

海云继梦:佛陀成道的那个境界 海云继梦:佛陀成道的那个境界

一个佛弟子的濒死体验:所有记忆竟只剩一句佛号 一个佛弟子的濒死体验:所有记忆竟只剩一句佛号

电影《一出好戏》起底人性,佛陀所说“凡情 20 法”贯穿全片 电影《一出好戏》起底人性,佛陀所说“凡情 20 法”贯穿全片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三节 何谓法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三节 何谓法

印祖故事:法师病重弟子疑,问疾劝念观世音 印祖故事:法师病重弟子疑,问疾劝念观世音

佛学启蒙:第八课、佛陀进入涅槃 佛学启蒙:第八课、佛陀进入涅槃

佛陀不止释迦牟尼,原来有这么多尊佛 佛陀不止释迦牟尼,原来有这么多尊佛

这4种人,连佛陀都会偏爱,修佛也是事半功倍,你知道吗? 这4种人,连佛陀都会偏爱,修佛也是事半功倍,你知道吗?

法苑谈丛:(一)三门殿 第一章、寺院殿堂佛像释名 法苑谈丛:(一)三门殿 第一章、寺院殿堂佛像释名

法苑谈丛:(二)天王殿 第一章、寺院殿堂佛像释名 法苑谈丛:(二)天王殿 第一章、寺院殿堂佛像释名

佛学的真面目:33:佛弟子应该博学多闻 佛学的真面目:33:佛弟子应该博学多闻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