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骧陆:入佛明宗答问(一)

2023-07-28 佛学常识

王骧陆:入佛明宗答问(一)

问:人何故而应当学佛?

答:为了生死故,应明此一大事因缘故,此是正宗,亦名正法。

问:人因何而入生死?

答:人各各有佛性,本来清净寂灭,无有生死,只缘见境而起妄见,执取不舍,随幻心以转辗流浪,遂入生死,且习久不觉,此入彼出,六道往来,无有止息,遂名生死轮,而一念之起灭,即一生死也。

问:如何能了生死?

答:了有二义,一为了解,明白了生死之义,本不得者,此属于理。二为终了,在明心见性后,永不入六道者,此属于事。但此二了,仅断分段生死,终未离义,亦未离法,遂未离心,毕竟还在生死中。必待功深力足,法净心空,了了了时,无可再了,则不取生死,不厌生死,此变易生死了,而生死真了矣。

问:学佛何以能了生死?

答:生死之义,非佛出世,人世终不得明,终不得了,所以恩深难报,虽粉身碎骨,无以酬也,而佛尚有种种了生死法门,为人方便不可尽述。

问:何以佛有种种法门?

答:因众生有种种习性故,如病有多种,方药亦多种也。

问:方药虽多,究有所宗一否?

答:曰有,佛以众生之所以入生死者,由一惑字,以不识自己未入生死前之本来面目,故惑。不明一切因地与果地,故惑。能使其不惑,则生死自了,此惟令其明自己之心,见自己之性。所谓方便多门,归宗不二,是第一义,名曰宗一。

问:舍明心见性外,另有法门否?

答:只此一门,除明心见性外,诸法皆不是佛之正法。

问:何故不是佛之正法?

答:佛是觉义,以不明心地,不见心性相貌者,不名正觉,故不是正法。

问:在未明心前,修一切法门,如念佛讲经持咒等,岂亦名非正法耶?

答:曰然,因了生死成佛,是究竟义,到彼岸为宗,此念佛等法,是坐船乘筏法,为归宗之前方便,及到近彼岸,自身两脚跳上岸时,才是真佛法,及已上岸,连佛法亦不有,一切清净无余,斯则名为佛矣。

问:佛法何以要分宗?

答:佛本不分宗,是为后来人方便,然反分门户之累。如守戒为律宗,本来戒体戒相具足,利根人原可一悟成佛,但愚人一法不能开悟,势必加行他宗,故律宗者,以律法归于宗也,非仅以律为宗也。禅者,以禅定法归宗也,非仅以禅为宗也。又修禅者,非不修戒律,且戒律亦有初学久修深浅之不同,方法亦宜随变,非废之也。净土宗者,亦以净土法归宗也,归宗后,方可往生,然往生咒,密宗也,斋戒,律宗也,发愿,心宗也,尚必以各宗为辅,始可行坚证实。若专以净土为宗,则鄙小之见,必不肯兼修他宗,而立秽净之劣见。今之不求自己功行,发愿往生,一味谤他宗分门户之辈,已背净义,非佛弟子,断不能往生,故分宗非佛之本旨也。

问:然则分宗究有碍否?

答:曰无碍,只要明白宗旨,分宗为便于专一起见,乃一门深入之意,不故立门户则可,而分宗之义,因各人根器不同,有性所近者,故立先后,及将到彼岸时,则同一归宗矣,亦不至执取一法矣,譬如大学中学之课本,自异于小学也,非小学为劣而大学为胜也。

问:各宗归宗之义可略示否?

答:可以。佛法各宗,有直证过渡二种,兹约述如下:

(一)过渡者,先使修至万法归一后,更由一归宗者也。

甲、相宗,破相无余,然后归性者。

乙、律宗,以戒律摄心于一,然后证入法空见性者。

丙、天台,先修一心三观成就,然后空观见性者。

丁、净土,先修至一心不乱,证入阿裨跋致往生后,再修至华开见佛者。

戊、密宗,此指东藏现行所传诸密法,先由事相仪规,摄心归一,然后再修无相密,直证悉地者。

(二)直证者,下手即寻一归何处,直指心田者,此必随根而授,非可普传,且有仗佛力与自力二种。

己、禅宗,此不假文字语言诸法,仗自力一意寻参证入者,以仗自力故,非二三十年不能澈了,且痛师资之日少,加以时代不同,根器日薄,无人敢于问津,不得已求过渡法以自了,转入他门,此最可痛心者也。惟佛法无灭时,以佛性无灭时也,今之入佛者,皆具夙世因缘,利根亦自有人,徒以师资太少,接引乏人,遂都湮没。今于禅宗衰落之际,忽有异军突起,为宗下开一无上方便法门,则无相密心中心法出世因缘也。此法至今不过十年,于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年)行于世,此十年中,亲证心地见实相者,不可胜数,以无不与禅宗相接,世遂以禅密名之,虽于名法未合,而事实如是耳。

庚、印心宗,即心中心密,此仗佛力,三密加持,不重有相,唯证心田。以一切修法,为大愚阿阇黎庐山亲证后特定之法,故后人依之而修,必可于二三年内证入,无三十年问津之苦矣。在初,世人只知为密法,而未了直证心田与禅宗会合之理。至十九年后,大师临隐去时开九次般若法会,始以密意示人,当初受法者,七万余人,中途不疑退者,不过百也,而与于九次会者,只四十人耳,故未尝味而谈味者,终难明其奥妙,何可以口舌争耶。

问:在中国佛教中,以何宗为大?

答:法无大小也,论人数,一若净土为多,然真往生者极少。只禅宗一门,其潜力最大,中国之所独有,推行于日本台湾等地,印度反无矣。国内修禅定者,向不与世通,而国人根器特异,如老幼男女内道外道,莫不喜欢金刚般若经、心经、坛经与弥陀经也,可见其潜势力之大矣。世人每以弥陀经为净土经,不知其为禅宗之要经也,修净土者,只得其上半部,慕其极乐而已,未能通达实相之妙,如不通宗者,决难得其妙谛,会内同人,自修心中心法,印入心地后,无不喜诵此经,此经亦最难解,非可以文字语言表者,本舍于第四年始讲此经,亦意在融通各宗,勿分门户耳,此各宗之大略也。

问:入佛明宗,下手之法如何?

答:此无定法,当随机而决,授法前,先审其人,然后付法,本舍印有《乙亥讲演录》一书,虽觉简陋,然尚不致误人,内分启机、正修、印证三门,亦为入门者方便,而以明宗为第一义也。

问:心中心法人人可修否?

答:未可定也,在未修心中心法之前,另有他法可授,用以接引也。

问:印心精舍何以亦参用禅宗语录诸书?

答:非用也,借以考证其内证之深浅而已,在未明心地前,亦在不许看之列,不独此也,读经亦在其后,以早读仍无用耳。

问:修心中心法后,即可了生死耶?

答:生死之了不了,在自己而不在法,如自己不痛切,任何妙法皆无所用之,以此等人,佛亦无可奈何也。心中心法,未必人人当机,在各人因缘耳。

问:禅宗何以称为宗下?

答:禅宗比较他宗,至为简捷了当,以无教相可名,故曰宗下。不知禅定法亦尚未归宗,宗者,究竟寂灭之圆觉实相也,空净无染,更无法之可言。今言禅定,即未离法,即不是本相,故未名宗。是以禅宗者,以禅定法归宗也,非禅即为宗也,及至归宗,并禅亦不有耳。

问:一切法门,是否先以销除种种习气,抑先以明心为主?

答:此问至为紧要,世人纷纭莫决,即是此点,当知先明心地,后除习气,是千古不磨之定论,心地不明,如入暗室而不开灯,虽欲整理一切颠倒,实无办法。习气是现行幻心之流转,如摇动之灯,光虽迷闪,究无碍于火也。故人虽颠倒,乃一时之迷醉,其佛性本体无二也。通达不二者,自能釜底抽薪,不从习气上下手,先从觉上着力,一觉即回复本来,否则硬制习气,见功于一时,而非彻底清了,久久外境力强,又被境夺。入暗室而言整理,岂非盲修瞎练也哉。

问:各宗归宗之法,其义云何?

答:各宗各法,意在借用,必修至法空,归到心地本来面目,方得名了。如戒律者,人徒知以守戒律为宗,此是方便初学人说法,论其究竟,必以空戒为义。以戒者,戒其心也,心既空矣,则能所两忘,善恶都净,无可戒者,斯名得戒,又名戒具足,他宗亦同此义也。

问:净宗念佛之义云何?

答:念佛直接生西,非念佛之义也,以念佛法摄心归一,自净其土,方可入弥陀愿海,而与诸上善人相合,以众生生者,皆必阿裨拔致也,此名不动地,非明心者,不能如是。故念佛者,改念贪念嗔念痴之习,而习于念佛念法念僧也,常念于佛者,时时不忘觉性,不离本来也,此名真念佛。古人念佛,不似今人之口唱,古人时刻不放松,时刻念佛,二六时中,不杂用心者,即处处不忘本来,非故作如是,亦熟极功深,打成一片,流露于不觉耳。又古人念佛,只在当下一句,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非若今人之求于死时,以顶暖即为上生,是重于临时,而不求于平日,欺人自欺,可胜叹哉。

问:带业往生之义云何?

答:带业者,其习气未净也,彼以愿力足,行持坚,心已摄一,故可往生,至于三业尚未清净无余,不能成佛,况菩萨亦尚有习气耶。

问:密宗即生成佛之义云何?

答:此言明心后,显法身见实相,为成佛也,非习气亦净也,惟证法身后,除习气方有办法,方入正修,非于此生,并习气亦净尽也。

问:尝见许多用功人,多年苦行卓绝,然终不易得究竟,到终了仍无把鼻者,是何原因?

答:此有数因,其咎半亦在师,师无方便力,识其根器,一也。不予以合机之法,二也。自己未先彻悟,不得不袭老法以示人,不知变通,三也。未能预杜学者病根,四也。为学人解义未清,入于盲修,五也。故立门户,六也。强分胜劣而求名闻,七也。

至学人之自误者,一曰求佛不求己,二曰考师不考己,三曰多依赖性而贪省事,四曰心不痛切而少恒,五曰性急多疑,六曰不肯于人事上练心,七曰器量太小而福薄,八曰贡高我慢,不虚心而疾入,九曰善恶之见太深,十曰不明本来。此皆误人而自误者也。

问:何谓解义未清?

答:如初为人说法,必为彻解法义,方不致中迷疑误,如定字空字佛字无字等,皆不可依表面字义而简释者也。定者,非如木石不动之定,虽于动中,心不被境夺而惑乱,此为定也。空者,非有无之谓,乃一切正有时,其体无自性,本来空寂,不住不执取之为空也。佛者,非单指佛言,凡觉,凡寂,以及本来实相,皆名为佛也。无者,非有无之无,乃毋执取之谓也。诸如此类,非反复阐明,学人必至误解,引人盲修,可不惧哉。

问:修持之法,究有次第否?

答:本无次第,但亦可假定如后:一曰先明根本,以明心见性为主,二曰除习气,三曰除余习。初步功夫,非仗法不可,然自力为主要。二步功夫,全在人事上练心,第三步,在意境松活念念不忘,而勿执取于法,恐反不活泼也。又初见道,次为修道,次为明道,次为证道,次为运道,运用之也,次为空道,即空法也,再次为忘道,此空空也,如是刻刻不离于道而无道见,斯得大自在矣。

问:究如何而合学佛之本旨?

答:在不惑二字,众生无不由惑造业,因业受苦,苦复为惑,今以慧破惑而解空,因空而得定,定则慧生,以此三轮,破彼三轮也。

问:学佛之大机大用究安在?

答:在定慧体三力。定力强,心自不能惑,不淫不屈不移是也,慧力足,则识见远大,因果明了,自然不入恶也,由此二者,自然身体力强,方足以任大事。凡一国家之兴替,赖乎民族精神,此真正民力,用之于世,方为国利民福,得佛法之大机大用矣。故佛法非消极自了,正是积极用世,杀生成仁者,非具大布施之精神不能。故佛法必以明心为第一义,惜世人了解者少,仅以死后往生西方,自了消极目之,其咎在人,非法之误,岂不冤哉。

问:理解无补于事修,则事修有成,理终无所用之,是可废弃之矣?

答:理解者,所以正事修者也,如地图是理解,行路是事修,两无碍也。若一味读地图而不走路,固属不可,但不看地图,一味瞎走,亦不可也。且理者,事之蕴于心者也,心中事也,事者,理之表于境者也,境上理也,理事不二,两无伤也。惟世人有偏执之病,强分胜劣,失之远矣。

问:佛与菩萨,菩萨与金刚何别?

答:世人偏执好分别,每以佛为最,菩萨次之,金刚又次之,不知一切众生都是佛,何况菩萨乎。惟菩萨者,功行未圆者也,其实明心菩萨,即是佛位。佛是寂灭之性体,菩萨金刚乃慈悲之妙用。在三昧定中是佛,由三昧起,广度群品,是菩萨。于诸行中,了无法见,动静一如者为佛,能所未忘,法见尚在者为菩萨。又温和顺度者为菩萨,忿怒逆度者为金刚,同一菩萨慈悲也。又弘法者为菩萨,护法者为金刚,然而护亦弘也,皆方便也,知方便则魔亦化为佛矣。

问:何以魔力如是之大?

答:初学人不辨魔佛之义,遂若惊弓之鸟矣,当知魔亦佛也。只此一念,颠倒惑乱者为魔,故从麻从鬼,鬼多如麻,其乱可知。妄心分别颠倒,亦由是耳,若此一念清净无染,了无执住,内魔既息,外魔亦亡。息者归入自心也,以魔佛同一为我之本体,故其力相同而相对。识得根本,魔军自破,顿开佛慧,文殊亦难与辩义,此言心转般若,其妙如是。学人当从佛上用功,勿从魔上生怖畏,自己不肯用功,见他人过处,才是魔耳。

问:开悟之人将如何考测之耶?

答:开悟者,悟于心也,此学人自己事,他人何可测度。惟过来人知过来事,不开悟者,不能测他人功行之浅深与所证入之如何程度也。今之妄评某焉开悟,某焉成魔者,必其人先已成佛而可,或其人做过魔子,何也,如考场中之主考,其学识必过人而可,否则妄评颠倒,即成大妄。为一时之快论,其罪小,若由是而阻他人进步,则罪大矣,此口业中之绮语是也。

问:初发明道人,往往流露骄慢之习,何也?

答:骄者,自恃其所有也,此亦非他人可测,世人徒见其不逊,以为骄,然而师之与弟子,加以棒喝,此亦名为骄耶,同门中直道而行,直言规过,亦岂可名为骄耶。总因世人责人严,已成为习,不受直言,但见其骄,而不知其用意也。又初发明道人,以欢喜之流露,不觉手舞足蹈,而对方嫉忌之根未除,宜有此误会。又骄之为害,入于自是,学业不进矣,此属害己,未有误于人者也。至于明道人,已有师资之位,若其人能受其呵斥,福缘已属不浅,当感激之不暇,岂可以骄慢目之。又患人骄慢者,其人亦必骄于人者也,倘为彼之骄慢所动,即我生死之可怖,又安知彼之故作此态以试我耶,故君子必自反也。

问:往生之义可开示否?

答:学人当先知往者惟心,动愿即已成就,如静坐而观九宇,万千世界,无不包藏于怀,则西方世界,亦在我包藏之中矣,万物皆备于我,更有何来去耶。

问:学人入佛,多自阻碍,其最甚者,果属何事?

答:惟量小二字,为阻道之最,佛故首重布施,以众生但知执我,我执愈强,其量越小,不能发大心承当,一也。见小事即惊怖,大事更不堪矣,二也。好与人争胜,坚执勿舍,三也。其机呆钝不灵,四也。善恶之见难除,五也。为说平等不二法,必不堪承受,六也。虽布施亦只限于有相,而小者更不能舍去我见,为真正之大布施,七也。此关不破,则一切学问,皆难深入。凡中途疑阻者,皆此因缘耳。

问:有人云一切革新,佛法亦应革新,然否?

答:非是,心无新旧,佛法亦然,不可革新,当云复旧,因已失其本来也。惟方法允宜变通,切不可胶执一法,因时代不同,因缘亦异,人性又习于浮动,断不肯拘守一法,入无相门,比较尤难,当以多法引之,先使感有兴趣,然后可言上乘。

问:今有两种人,一为拘谨,一为浮活,此二等人,谁先成佛?

答:先后本难预定,比较则以浮动者为易,因由活而定,尚有办法,由拘谨而转活泼则极难也。

问:善人与恶人比较又如何?

答:善人有不等之善,由恶而转善者较易,因其机性,本已活泼也。恶亦有不等之恶,五逆十恶人,比较容易,因其胆识先具,只不觉耳。若疲软取巧虚伪不实之人,尤甚于恶,是为甚难,因其病在骨,如得痿症者必死,五逆十恶,如火症伤寒,虽险而可救,然不就医不服药皆无用耳。

问:近代众生,于何类中根器比较为利?

答:此有五种,一外道中人,二青年学子,三政客,四摩登女子,五优伶界中人,此中根器好者居多。因外道中人肯吃苦勤修;青年学子好奇,而有勇气;政客多思想;摩登女子,男女之见不坚;优伶时时逢场作戏,易悟入于幻,皆可造者也。惜调伏之不易,彼不信则已,一信则精进甚速耳。

问:同一学佛多年人,何故成就各不同耶?

答:学佛不当以年计,当以世计,因不于一佛二佛种善根也,在今世,甲为年多功深,论多世,则乙又居上,故后学之不可轻也,知此则亦勿骄于人矣。

问:欧美人可学佛否?

答:有何不可,但入无相大乘,则甚少,因彼视生活太重,而我见过深也,惟法国人比较不同,因富于感情,思想多喜自在爽逸,故多诗人,而古意盎然,其国地位,又居欧洲之中心,如中国之长江流域,民性灵活深默,故可学佛。

问:佛法不外体用,用之义可得闻否?

答:佛法论体则一,论用则无量,般若妙用无尽。佛故说般若垂三十年,重重无尽,几无一经不说般若,皆由用以显体也。心经中菩萨与三世佛,无不依此,况众生而可外此耶,虽然,心地不明,般若不启。简言之,学佛只此一事,无他事也。

问:佛说许多经,演许多法,乃佛与祖师,又云无一法示人,何也?

答:以本来诸法空相故,恐学人之执取也,且法属借用,法不净,则生死不了耳。

问:禅宗妙处虽不可说,究可表否?

答:妙无形相,非可指授,故不可说。以已知者,则不必说,不知者,则虽说而亦无用,惟同证意境者,亦非不可说也。禅宗妙处,在一逼字,逼其觅自己之本来平等不动之相貌,根利者一觅即得,一得即承当,一承当即通达无余,凡所有相,所有法,当体解空净尽,即是成佛,毫不犹豫客气。所难者,不逼不觅则不见,正逼正觅时,又已非本来平等不动相貌矣,重不得,轻不得,是为甚难。且死参不活,钝根人,虽三十年,亦未必能罢参耳。

问:何谓信具足?

答:信佛,信自己是佛,信一切众生皆是佛。信师,信法,信一切法空,皆不名信具足。必信自己之本来面目,如是如是,方名信具足,而行愿等等,方肯真切实。

问:修心之义云何?

答:凡物有成坏者,方可言修,心非物也,无杂无坏,云何而可言修耶,惟有迷觉,故心只可言明,明心则性自见,般若自开,学佛者,只此一事,无他事也。

问:习气为害,固知之矣,但明知而不能除,此为人生大患,如何可消除之耶?

答:习气者,心垢也,心上起垢,还从心除,此不足患也,只要明心开觉,用般若以扫荡之,习气自然而除,今人不从根上着手,故虽行持多年,终无办法,所有习气,只是暂止,或压住不起,遇缘复生,学者应当知明心是第一关键,若不于今生彻了,来世倘有因缘,仍必从此门入也,余前注释《圆觉经抉隐》,于此义最详,可一参阅。

问:佛与众生,固知有别,然最要点究在何处?

答:佛与众生,体实不二,用却不同;性实不二,心却不同;识实不二,智却不同;众生如能心起妙用,转识成智,即完全与佛不二,但因缘不同而已。

问:心净则佛土净,心又如何净法?

答:只要认识本来,心之不净者,由于见不净,见由我执而起,执又因见而坚,见成为习,则逆我见者,憎恶之念自生,种种烦恼起,心亦不平等矣。净者,无染之谓,如善恶二字,不能不分别,但切不可坚固执取分别,如恶人作恶,为环境所驱,初非本坏,既成为习,视为当然,但其本体性,毕竟无杂无坏也,我如起妙观之用,知世间一切,法尔如是,自然平等智开,譬如我父兄子弟,素性本极和顺,偶然饮酒过量狂醉颠倒,正醉时,虽一切不可理喻,究不可视为非父兄也,以明日酒醒,全复本来矣,世人严于责人,断不肯以酒醉之父兄为比量观。为我见所障,此妙观智之所以难启,而平等智之不开也,推求其根,仍由八识大圆镜智之未得,体不立而言用,心不明而求净,此即因果颠倒,可叹可叹。

问:因果之理如何?

答:因果者,天经地义,不可动摇之律也,世间一切一切,步步不能离因果。今言因果者,只说报应因果,使广博无量之义,缩成微末浅小之理,岂不可痛。世事纷纭,人心颠倒,战争之果,动死千万,其因果可谓大矣广矣,密矣远矣。得如此痛苦之果,而人尚不悟,则因果之不明,可深痛也。言因果者,但说报应二字,欲求其回头,等于杯水车薪耶。况谈因果者,其人多半不明因果,闻我言者,纵不恼怨,亦必心不为然。不知学佛不从明心下手,即是不明因果;不求先开般若,而欲求除习气,即是不明因果;不达自己是因佛,即是不明因果;眼前一切是因果;明明如是,我却被境夺,即是不明因果;执我为因,颠倒为果,不痛切除我见者,皆不明因果者也;不以眼前明白痛苦事告诫人,而以未来不可见之报应,希望愚人信入,即是不明因果;人未有不自明而可明人者也。是以众生不知因果,凡夫怕果,二乘怕因,菩萨不昧因果,佛则了了因果,人如不明因果,与盲人何异,学者慎勿轻于因果哉。

问:前闻开示云,世间恶事,多半是善人所作,其义未明,乞再开示?

答:善恶等事,都因见而立,见之坚固执持者,其脑中影象勿舍,日久自然引出,照样去做矣。善人对于恶事以疾恶之深,影象亦深印勿忘。如种种残虐酷刑方法,本来不著意,乃因善念过切之反动而留于心,一遇机会即无形引出,再加心未平等,一时嗔心之难制,过情之举,势所必然。前清某抚军嫉恶而好名,一年中杀人逾万,其冤枉者无数,民不堪其虐,当时彼无刻不想做好官也,岂知其为恶之过甚,而终以自杀哉。故心地不明,则见不净,虽善亦必辗转归入于恶,以未究竟耳。

问:修法功行,有紧有松,有收有放,其义云何?

答:修行只是练心,调伏其心,不离一切人事,用心处,要时紧时松,紧者,防严之意,恐其放逸也,松者,圆通之意,恐其胶执也,故律己宜紧,对人宜放,用法时当收,则易精进,不用时当放,则机可灵活,是谓调伏,冀得自在而已。

问:世人何故性多活动,学佛求定,是此意否?

答:世人在表面,似乎活动居多,其实定亦不少,惟非慧定而属顽定,如人人有一我见,始终不放松,不肯半点通融也,倘肯活动,亦自让步少争,世界和平,基于此矣,其人之痛苦烦恼,亦自此减矣。

问:音属于耳,何以名观,观世音菩萨之圣号,又所何义?

答:见虽心见,非关于目,闻亦如是,当初大士由耳根悟入闻性,因而得道,故名。此慧心内发者也。盖一切音声得闻者,无不由外来,入于耳而能听,遂以为听之功能,全属于耳矣,然心中起念,一切声浪,宛然在耳,外实无声,亦未过耳,则此可听之功能,在心乎,在耳乎,由此悟入心性,起妙观之用,故曰观音。由此而起普世同体大悲,知世间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同具佛性,故名观世音。南瞻部洲众生,耳根最利,故与大士缘最深也。又普陀落伽山,在印度洋之正南,无神通不能往,非今之浙东海外普陀也。

问:地藏、文殊、普贤、观音四大士,何以有地水火风之别?

答:地藏王者,悟自己之心地宝藏而成道者也,故属地,此系自悟成道,然不忘度生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实则早已成佛,作此语者,恐人之徒知自修而不发大心,甘作罗汉也。其慈悲大愿即是观音,观音慈和若水,万物赖水而生,得大悲水以为饶益,故观音属水,地藏经第十二品,佛说观音与世人特具因缘,意在利己利他,虽非二事,而大士合为一也。但此非修行不可,精进勇猛,若大柴大火,如普贤之行愿,故普贤属火。及其所行成就,般若之圆转妙用,清凉活泼如风,故文殊属风。合此四大士者,即成为佛,成佛因缘,终不离此四法,固以寂灭之体为佛,而般若灵妙之用为菩萨矣。

问:智与识何别?

答:无别也,智亦识也,以无识即不能启智,惟识之圆通方便而究竟者,乃为智耳,皆同属于幻心,毕竟非有,故曰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问:何谓神通?

答:神者智也,通者达也,智足以通达一切,不受境夺者,曰大神通。

问:佛何以有六通?

答:五通外道皆有,独无道通,以无智也。佛则定慧成就,以六通为体而五通为用,故道家之五通是修得,终必退转;佛家五通是证得,由体起用,无尽藏也。

问:道家宗旨,是否专求肉体长生?

答:不尽然也,道宗久已失传,今之道者,已失道之宗旨,但取于术,去道益远,即养身之术,亦未得其全,真正道宗,亦在练心,惟仅做到万法归一,惜未见性,故不能空法,再进一步,与佛不二矣。余前著有《道法宗源》一文,为日后接引道众之用,其度鬼治病诸术,密亦有之,此属用而非体,修行当以得体为先,孔子所谓先立乎其大者是也,是以通佛即通道,其间不可以寸。初学者,门户之见过深,一言道教,即存鄙弃之见,此即非佛法广大之愿,不能成佛也。

问:内道外道不应分耶?

答:为初学人定宗旨,勿入歧途,以乱正修,原不可无分别也,不知明体达用,即不应有此见矣。且学佛而不内究心地,外取诸相,即皈依外道也。纯阳祖师皈依黄龙后,自恨从前用心之错,是外道而内道矣,知此又何伤乎。

问:纯阳之义作何解?

答:此即直心道场之意,凡心地光大者,纯乎阳明,一有我见,即入阴魔,安能成道。

问:大小乘之义云何?

答:分大小乘者,法之前方便也,为初学人不能直受,故以小乘引之,若已明根本,当启般若妙用,更无定法。《法华经》言:只有一乘者,并此一乘亦不可得也。

问:如何而可名善知识?

答:善者善巧,知者知人之病根所在,而以药为之对治,以方便力度生者,曰善知识。但其人不必尽有学问,一言微中,足以启发人者,亦善知识也。然有人本有学问,而无善巧方便之力,亦非善知识也。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也。是恶人亦可为我善知识也,在我之自择耳,惟盲于目者,有色不见,终无用也,能见则自己亦善知识矣。

问:佛何以不能度无缘之人?

答:缘之一字,难言之矣,无缘之人,丝毫不可相强,勉强而行,必多烦恼。人妄想名利而不可得,因贪而嗔,亦无缘而强求者也。如其人之不可度,菩萨以慈心过切,往往强而行之,亦未达因缘者也。终不免微细烦恼,是法见未净,故菩萨亦称众生。又缘者,前因也,假使无前因,今亦无缘。如人有奴仆,夙世亦为人服务者,不必定有此事,要有此平等心量,其福德亦已不可思议。佛为菩萨时,无一事无一时不与人结缘,遂成此佛土庄严。故知为人者,即以为己,愚人不肯为人结缘,以为利己,而不知其自害也,是可怜悯者。又人事往来,无非相对,借人一金,只还一金耳,若为人结缘,救济于患难之中,则还报者,必十百倍也,设有不还则亦了结前缘,或放账于未来,因因果果,无有不报者矣。

问:世法出世法应分别否?

答:论事固有可分,论性体则不能分也,亦不可分也,当知动心即已入世,若与世事和同,而心不系染,即名出世。

问:出家之理如何?

答:为烦恼故遂欲出家,大乘人不以儿女家庭为家也,必以回家为出家。回家者,回复本来清净无染之德性,明心后,一切无碍,名回家,亦名真出家。若执取清净,厌恶尘劳,即永无出家之日,其表威仪者,是尊重佛制,方便利众之法。然必自己先明根本,堪以度众,再显此威仪不迟。倘父母在堂,人子之义未尽,佛本不许,以佛门中无不孝之佛子也,纵身出家,亦负养亲之义而背佛矣。又真明心者,必不以喧静动其心,心既平等,会入不二,便无此分别矣。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大安法师:《佛说无量寿经》之辩体、明宗 大安法师:《佛说无量寿经》之辩体、明宗

赵朴初老居士佛教知识答问集六 赵朴初老居士佛教知识答问集六

素食、生食、答问 素食、生食、答问

王骧陆:入佛明宗答问(三) 王骧陆:入佛明宗答问(三)

王骧陆:入佛明宗答问(二) 王骧陆:入佛明宗答问(二)

梦参老和尚:关于定业可不可以转和四圣谛的答问 梦参老和尚:关于定业可不可以转和四圣谛的答问

黄念祖老居士有关净土答问 黄念祖老居士有关净土答问

黄念祖老居士答问:谷响集 黄念祖老居士答问:谷响集

济群法师:学佛答问【下集】 济群法师:学佛答问【下集】

李炳南佛学答问善护“密意” 李炳南佛学答问善护“密意”

宣化上人答问录 宣化上人答问录

佛学答问 佛学答问

净空老法师佛学答问:家父曾说死後不用佛教仪式办後事我该怎麽做

学佛答问-关於禽流感、忧郁症、自杀答问

传喜法师:不二法门入佛净土 传喜法师:不二法门入佛净土

净空老法师:学佛答问:欢迎转发,功德无量!???

净空老法师:学佛答问: 欢迎转发,功德无量!???

净空老法师:学佛答问

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净空法师主讲 第39集

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净空法师主讲 第40集

净空老法师佛学答问精选:二十一世纪佛教艺术佛教舞蹈是否有发展

净空老法师佛学答问:学佛前买的皮衣自己不穿送人还是埋掉为好

在家居士 学佛答问 净空法师

家庭、婚姻 学佛答问 净空法师

学佛答问 刘素云老师

传喜法师答问:身体生病或抑郁应该念什么经,如何修行? 传喜法师答问:身体生病或抑郁应该念什么经,如何修行?

净空法师答问:学佛修道者,见异思迁的情形就很多,应如何避免?

净空法师答问:全家人都不肯学佛,甚至于阻碍我念佛,怎么办?

为什么我们不能贪睡——净空法师关于贪睡的答问

刘素云:学佛答问(2012/6/18-2012/6/20)

刘素云:学佛答问

净慧长老问禅寮答问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