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开示

2023-04-05 自我

错误的开示

有一位居士说到:「我们这个念头感觉,知觉,等于一股流水,前面一个烙头过去了,不要管,后面一个浪头没有来,没有来,也不去堵住它,也不去欢迎它,它自然慢慢来的少了。那么两头水流一齐切开,中间就是空的,就是现空的状态,然后经常把握这个空的境界,全在这个空的境界上。一切神通,一切智慧,都从空中发起。」

居士说:「这叫当下即空」,「就是现在这一下现一个空灵的境界,您空住智个上面。所谓空,您能够把握住,所谓把握,并不是用心,一用心又变成现在这个念头。」

事实上,居士所说的修行的方法,是以为这样再念头中间可以找到一个间隙,这样就是佛法所说的空,然后可以发起智慧。

由于抱持这种虚妄想的修行人很多,所以我们可以归类这些人是「念头空」外道,为什么有这个念头之间的寻找,是谁发明的,也不清楚,只是盲人,继续来接引另外一群盲人。

在圣严法师和***喇嘛的世纪谈话中,可以说是这类猜测圣境的另外一种想法,圣严法师说:「所以我刚才才问,心的光明现前以后,可以维持多久?如果一直维持下去,我们叫做澈悟;没有一直维持下去的话,叫做见性。」***喇嘛说:「对一个现证空性的修行者而言,空性的真谛是不可思议,超乎语言文字的。」

这些想象中的般若,想象中的真心,都是违背了佛陀教义。妄心于定中,生起了一切诸相,不管是不是光明,都是意识心的境界相,缘取相,是境界所生法,是因为能取的意识,去了知所产生的,而真心是离开了能取,哪里是以这个妄心所感受的光相,就可以称之为悟,这根本是禅定中的光影,还是不离开见闻觉知,乃至法尘的意识受想之用,如何可以称之为这是真心?这个既然不是,还有什么维持不维持的妄语呢?这个真心是可以描述的,也不是如***愚痴人所想象的那样,以为这个真心是不可思议,开悟前是不可思议,因为不能够用凡情来想,等到证悟了以后,就是可以思议,就是这个,开悟之间的人都可以用言语来交谈,所以不必超乎语言文字。

佛陀告示我们:

1. 意识心是由于根尘相触,而由如来藏所生起的生灭法。

2. 意识心的念头不断地如同瀑流,有知,就是有想,就是意识心。

3. 意识心不论是大小粗细意识,都是意识心。

4. 意识心所知觉的,是和这前五识一起运作,所以可以检别世间五尘。

5. 意识心是认识这法尘,其中有五尘相似由如来藏所生的法尘。

6. 意识在几种状态会灭掉:正死亡,正睡眠无梦,昏迷,灭尽定,无想定。

如今以人以为这个意识心,可以停格,因此就可以捕捉这个停格的时候,这样就是真心,就是开悟,这样就是生起智慧。这样特别想法的人,也可以戏称这样的人是属于「意识心停格」外道,因为这样的想法根本就是根本逻辑就是错了:

1. 如果能够思惟的不是意识心,那请问是个什么?

2. 如果现下思惟的不是意识心的心所能力,请问那是什么?

3. 佛陀说这个想,思惟,感受,这些都是意识心的功能,为何一定要抹杀意识心的功能,难道只因为佛陀说这个是妄心吗?

4. 由于这个想,就是这个知,我们才有办法了知这个周遭的世界,这个知有什么错呢?

5. 即使这个意识心是这样的生灭法,并不妨碍我们可以使用它来寻找真心啊?

这个意识心就是如是的体性,当它进入定境中的时候,就不容易知道什么叫作真心。所以禅师不用打坐来作开示,如果这定境打坐,静坐相貌,可以方便开示真心来让弟子明白,这样禅师语录就会有许多打坐的开悟记录以及教导,可是并非如此。

当然也可能有人说,那如果不是这样打坐,应该有真悟的禅师会来破斥打坐,可是祖师语录之中应该没有人会否定打坐吧?

1. 六祖惠能大师不同意打坐:「住心观静,是病,非禅!」

2. 六祖惠能大师不同意打坐:「常坐拘身,于理何益!」

3. 六祖惠能大师不同意断念无念打坐:「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量!」

4. 六祖惠能大师不同意打坐:「一生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5. 六祖惠能大师不同意打坐:「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6. 六祖惠能大师不同意打坐:「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

7. 六祖惠能大师不同意打坐:「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

六祖座下玄策禅师论二十年静坐的智隍禅师,说:

1. 如果您是无心入定,那一切草木无情瓦石,都应该得定。

2. 如果您是有心入定,那一切有情含识,都应该得定。

3. 如果您是不见「有无」的心,那只是一般的定,谈不上出定入定。

4. 而如果您有出定入定,这就不是大定。

所以乐于打坐,听从居士说法而猛修学四禅八定的修学人,应该要省悟,四禅八定,当然是要有出入定,如果连这个出入定都没有,代表这禅定的修学还不到家,可是就算是到家了呢,还是被直接请出;而最后智隍禅师如何呢?他忍不住问呢:「那六祖以什么作为禅定呢?」玄策禅师回答:「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1. 本心本自圆寂,本自涅盘。

2. 本心本自清净,无有染污。

3. 本心无有作相,如如不动。

4. 本心寂静,无有作相而起念。

5. 本心自体如如不动,从不增减。

6. 本心运用随应万法,无有差失。

7. 本心不修而得,从始而有,无有生灭。

8. 本心无住,无有住于世间六尘之相。

9. 本心无住,离开一切禅定寂静相貌。

10. 本心无生,从来就无有生灭相貌。

11. 本心无生,离开一切禅定得力不得力,如是而有的生相。

12. 本心绝非五阴六尘,色受想行识,皆不是。

13. 本心本就不是大小粗细以及以及一切行住坐卧之中的意识心及其心行。

14. 本心能生出一切万法,而不取六尘,因为不知六尘,从来不会六入。

15. 本心自体体性迥异意识心会取六尘,从来不取,但能执藏一切因果种子。

16. 本心自体清净,但能够储藏种子,体现世间万有。

17. 本心常自如如,远离一切意识心所知的清净不清净,定不定,乱不乱。

18. 本心不是虚空,而真有实体。

19. 本心无形无相,非是物质。

20. 本心无有物质可说似,但虚空思量也不是。

21. 本心离开一切取舍,离开意识心所缘取的六尘境界相。

22. 本心离开一切相待对待法,离开一切有无净染明暗智慧烦恼。

23. 本心于一切凡愚贤圣烦恼禅定智慧中,都无有增减。

24. 本心于大乘经典,因为其有开悟人所共知的体性,所以称为第八识。

所以错悟的人,不能明白真心的体性,也不修学,如何会通大道。

经典上,佛陀亲口说:

1. 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即是法身。

2. 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是诸如来清净种性;于凡夫位,恒被杂染;菩萨证已,断诸习气,乃至成佛,常所宝持!

3.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阿赖耶。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辗转无差别!

4. 真如离心法,远离于分别。

5. 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难可了知!

6. 如来藏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藏识。

7. 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本来而有,圆满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盘。

8. 显示阿赖耶,殊胜之藏识,离于能所取,我说为真如。

9. 阿黎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俱。

所以「如来藏」「阿赖耶识」「第八识」「藏识」「真如」「自性清净心」都是世尊所要表达的第一义谛,这就是于凡夫位所能够了解的「真心」,等到开悟以后,知道这其中还是有许多的杂染污染种子,所以要断除这些杂染种子,这些种子虽然不是如来藏的究竟体性,但会覆盖如来藏的许多功能,所以必须要断除。

乃至我们现在的妄心,这个七识心,都不是究竟,因此修学者应该要去找到这个本心,这个真心,这个如来藏!

因此要在居士所说的念头之间,这就是无念,这还是自欺欺人。

意识心起来的时候,就是有了这意识心的所有法,五别境法,五遍行法,其它的法先不说,就有这十种法可以随着意识心而运作,哪里是无念无法呢?哪里没有意识心的参与呢?

这十个心所:触,作意,受,想,思,念,胜解,戒,定,慧,都是意识心的心所法,都不是真心,这如何能够能藉由这些念无念的运作相貌中,去强立一个叫作念头中间的无念,而更希望这无念的时间扩大,只要有感觉无念,这本身就是「想」,这或说不是很粗的想念,可是还是意识的所缘取的境界,哪里能够说是真心呢?

佛陀说真心可以遍一切处,这个意识心念头的中间,即使可以捉摸的到,那可以如何遍一切处?它只是粗的意识心的「停格」,暂时不现起这个语言文字,或是去攀缘五尘境,或是固守一个空空的无有物质的法尘境,不管是哪一种,它还是很清楚地被意识心所缘取而知,自己知道所感受的是个什么,所以它必须要停止许多的外在的攀缘,才能够现起,这样哪里可以遍缘一切处呢?

这样努力上一辈子,想要去证悟一个真心,只是缘木求鱼,在这自己的意识心境界里面,努力去挖,努力去找,这样实在就是白忙一场,这样想要找个无念的真心,实在是浪费自己的时间,生命不是这样虚掷的。楞严经说到:「纵灭一切见闻觉知」,了不起了,但是下一句话,「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这还是意识心所感受的法尘境界,不论是这法尘境界都么殊胜,有光有影,有宁静,有自在,有不执着,有平等慈悲,有菩萨,有空,有虚空,有念,无念,这些都还是法尘,还是在意识心的分别所知境里面,所以只是这三界中的相貌是认取,这还是境界相,不能算是实际理地!

真心是从本以来就是无念,祂的念和这未证悟的有情所想的念,大不相同,所以称之为无念,让大众可以方便找寻,祂可以圆满成就诸法,这一点哪里是什么两个念头之间的东西可以作得到的?祂因为有许多的体性,但又不是意识心的哪种的体性,所以没有开悟以前,只能够少许提及,免得又认错;如果说真心有念,这个念很特殊,大家还是会穷往这个意识心里面去乱找,结果说无念,结果还是有人要把这个意识心活生生地挤出一个无念的空档,真的是只会错解 佛陀的意趣; 佛陀已经明白地说,这个真心不同于识蕴,也就是和这个意识心无关,就是因为不同,又会有人怀疑,所以直接说这个真心没有念头,这样可以加强这个不同于意识心的效果,可是还是有人就因为此,赶快去生出一个没有念头的状态,这真是自作聪明!

而且这种状态,明明就有可以感觉的心,另一个被感觉的境,这个就是能取和所取,不能离开这个三界中的能取,不能离开这个三界的境界,这个境界永远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会生灭,把心的感觉状态轻轻地改变一下,或是受到五尘境的干扰,这个感觉就没有了,哪里可以说这没有生灭呢?既然会有生灭,如何说它是究竟的真心呢?

所谓的真心,真的是一个心,只不过祂不是一般的意识心,也不是意根,也不是前五识。祂很特殊,可是祂又实在是很平常,因此证悟的人,只好也跟着 佛陀来说「无所得」,因为没有更多了什么,证悟了以后,有新得到了什么吗?都没有,除了了解了这件事情以外,其它的都没有,因此了解这个,就叫作般若,勉强说生出了般若智慧。所以这个般若智慧,在这一开始的时候,实在是也没有特别地产生什么;就是只有知道什么叫做是真心,这个就是般若!所以有的人危恐他的境界相会消失,所以要去下什么功夫,保持保任什么开悟境界,这个根本就不是开悟。

那如果说这个不用特别去寻找,这自自然然的状态就是,那也是无知外道,自然外道,无事息心的外道,不必用功的外道,不知接下来还要做什么的外道,所以这种外道,将想法放在自然,任运自然,这当下就是,当下即是,不必特别生起什么求圣求贤的念头,每天如是好好生活,这样不去执着一切诸法,而能够随缘过此生,遇到有缘份的人,就跟他说这番道理,以为这样就是了达 佛意了,对一切事物都不再着相,于众生也等同看待,这样的人就是自然外道,事实上,把这佛教的名相去除以后,这想法还是外道,当然即使是加入名相之后,当然也是外道。

法不在名字,法在其理,所以像是这样自然准备过这一生的人来说,当然是没有什么可以修学的了,因为自然就是道,任何的造作,当然就是多余的,任何再来继续往地上菩萨修行,这是这些自然外道无法相信的,因为他会认为佛陀所说的就是这个,这个对世界无所求的心,对这世界平等看待的心,对这世界无所执着的心,这样的心不着世间相,当然就是无相,这就是佛陀的真意;所以这样的人还是不知道,真心是不用修行,就对这个世界无有妄心的执着,妄心的见闻觉知的执着,真心都没有,真心不堕入世间的能所,因为这世间的能觉知的心,就是妄心,所以真心不是像这妄心的如是思惟。真心是真的有这个心,只不过您在一开始的时候,如果明说这个就是,根本无法相应,就会毁谤,造业下堕地狱!所以必须要熏习正确知见,这样下了许多功夫以后,才会慢慢地想,去怀疑,最后知道了,承当祂真的就是,所以知见要正确,这个开悟是非常地简单,几乎是正确的知见,再去好好思惟参究,便应该就会怀疑了。

只不过学人的信心不足,想善知识又还没有到我所住的地方来教授正确的参禅的方法,那应该因缘未到,所以不必了,不需要参学了,反正是不可能开悟的,这样自暴自弃,如是便是不明事理的人,要知道,善知识一定要到眼前来,这样才肯信受,便是怯懦之人,这样除了对自己没有信心,对自己的开悟横加否定以外,也是不相信善知识的方便,所以要相信不管善知识有没有随住左右,还是要有信心。

古时候大德,像是香严禅师,因为师父不语,所以伤心地烧掉所有的书籍,离开道场,打算一辈子作个行脚僧,不再参禅,可是「一击忘所知」,还是一念相应,这个「一击」,可是不简单啊?有说是闻声悟道,这个闻声,很难悟到这个真心啊。不管这个公案如何说,这香严禅师还是没有忘记他想要参禅,所以还是日常生活中,又一个一个的怀疑,最后一次的疑情终于被打破了,所以把这个事情终于厘清了,原来如此,所以他也不是在道场悟的,如果要说悟,实在说,到底有多少人是在道场悟的呢?哪里不是道场呢?

只要开始参究,有这正确的知见一直追到底,就算是不参究,也很难不破参啊!那就要说,什么叫作正确的知见追到底呢?就是不断地思惟,演义其中的义理,说成更白话,更清楚,更和自己来作比较,因为是要找自己的真心,又不是要去找别人的真心,既然知道,就应该好好地去找自己的所有一切,看到底什么是个真心?

所以能够一直阅读唯识的申论,熏习个甚深义理,乃至自己可以如理阐扬,事实上,应该都具备了开悟的知见,只不过如果是学人牙慧,自己都不深思,当然会祂不得。然而毕竟唯识的正理,实在是非常地艰深,如果不是 圣玄奘菩萨的无量辩才,以及般若智慧,这实在是很难让中土的众生受益,所以一般大众还是无法直接领略这唯识的妙义,还是必须开悟后,才能知道少分,乃至多分,这时候,才会知道,喔,原来许多的体性,如来藏都有,并非是二转法轮所说的那些而已,所以究竟的大乘佛法还是要回到唯识诸义,这样才能够把这个真心的义理解释个清楚,但即使解释个明白了,这听讲的人为什么还没有开悟?这实在是要深思,要熏习,单是二转般若经典所说的真心是「了众生心行」,如果能够实际不断地思惟,都有可能当下开悟,所以开悟是根本就不难的,但是因为许多的众生不是大乘佛法菩萨的根器,不是菩萨种性,所以就变成很困难,可是是不是会有不是菩萨种性的人开悟,这可能会有吧?但自己既然没有开悟,还是要勉励自己熏习大乘佛法之余,还是要发菩萨愿行,学学华严经的菩萨们吧!

因为「我」们今天所学的大乘法,是要最后直接进入初地,因此经典上的菩萨们是怎么样的发心,应当要学习,不必担心自己现在作不到,这许多事情时机到了,就知道作得到了;没有开悟以前,有些习气很难改,可是开悟后,知道这个道理,叹了口气,还是算了吧。因为这个真心就是这样会执藏,所藏,能藏一切业种,所以时机到了,要造业,还是未来受报,想一想,何苦呢?自己又不是吃太饱,吃撑了,干么自己要拼命地遮障自己的道业呢?

所以有些事情,有的人就想通了,当然有会有人不是一下子就甘愿的,这是没有办法,因为菩萨还是有新学菩萨和久学菩萨之分,久学菩萨想一想,就知道这个轮回就是这么一回事,您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真正的出路,只有作菩萨成佛,不然就是继续在无明里面轮回,所以没有什么更伟大不伟大的抉择,这是这三界中一切有情的唯一出路,只有走或是不走,既然要走,就甘愿一点,干脆就快一点走吧,拖着,只是让自己冤枉地多受些辛苦而也,这世间还要特别计较什么,只有佛法是最重要的,自己的道业如何增上,什么时候可以早一点成就入初地心的功德,这是佛子应当自问的。

所以不要去学世间的人,嘴巴光是在哪里说,我们只要作好事,作好人,这样就对了,作人不要执着,这样就对了,这样还是生死业,根本还是继续未来生去享受痴福,这样的人也好不过几辈子,总是有一辈子,自己会去作坏事,作坏人,作人会执着,这样就会有未来的苦业要挨要受,所以这样离开佛法所说的正知见,而只会如同世间的善人,善知识,一样去作是善心,到底还是虚妄生死心,因为从来没有想要知道到底无始以来,这个我自己真心,到底在哪里,这三界一切的根本到底是什么,这样只是如同凡夫在过日子,认假为真,最后还是要在生死中痛苦,有的人可能会说不会,反正我就是作好人,佛法难道不叫大家要做好人吗?既然我做个好人,我心安理得,不管如何的横逆,我就是不动摇,也不在意。这样的人,说得好像是也有些道理,但是一到了他父母病痛,心中就是母子连心,泪眼不止,哪里没有动摇呢?更有的父母过世,人生顿感空虚,哪里可以不动摇,哪里可以说自己自得自在,只是虚语而已。

真正学佛的人,会知道,如果有真正善知识,说出了真实般若智慧的道理,如此根据 佛陀经典阐述义理,而不是在那里把文字翻译,或把文字添油加醋,或是扯到别的故事,而是就 佛陀的意旨,好好地在这经文里面阐扬,即使这是居士所写的书,所成就的道场,也是真实的圣义僧,而不是一般的凡夫僧。

如同观世音菩萨,您不可以不说祂不是圣义僧,祂当然是,不管菩萨是不是化现居士身,非出家相,祂当然是圣义僧,不是有人以为只有理去发须,穿上袈裟,这样才叫做僧吧?如果有这种错误知见,也无可奈何,那只问一句话,如果一个凡夫僧,无法说出大乘佛法的义趣,而一位居士,不知道是不是菩萨化现,但是却能够讲出当世都无法反驳的正知正见,而且依据这佛陀的经典,字句都能够阐扬,那应当向哪一位去学习呢?这还用说吗?佛陀要我们远离一切有为法,远离一切神通境界法,是要大家先熏习正知正见,以知见为先,所以才要叮咛这有为法,这个神通法,不是佛法般若,要以智慧为契入,而非以事相为熏学究竟,所以经典才会一直说要亲近善知识,就算是善知识不在身边,无可亲近,但是这熏习圣义,亲读善知识的著作诸论,这就是亲近,这才叫做亲近,否则就是每天都跑到善知识的跟前,这样也不济事啊!

因此真的有人可以把这佛陀的道理讲的这么清楚,要服气啊!不要心生不满,想我要来阻碍您,我不要他人来跟您学,这是愚痴啊!自己更要想这遇到了善知识是自己的福气啊!这轮回辛苦,善知识难遇啊!中土难生啊!佛法难闻啊!人身难得啊!如理如法的正知正见,哪里是轮回上常有的事?要多生多劫,时节因缘成熟,这样才能够成就这现在这难逢的因缘,哪里有一丁点容易的呢?

既然现在都遇到了正法,即使是在末法时节,也要甘愿一点,把邪知邪见放下,就是这一辈子往初地菩萨拼了,不然枉费多生多劫修学佛法,要知道不断学佛的有情总是有一个时节因缘的时候,可以一步就踏上去了,这就是那个时机,只差这辈子这一步!人生要甘愿,轮回要甘愿啊!作好人,作好事,也作过无量辈子,也作过无量劫了,没学佛,就是还要生死,每一个辈子重头来过,就算是每一辈子都作好人,也是太痴!有多少的辈子可以不为自己的父母眷属亲友而落泪的呢?轮回没有其它的出口,只有彻悟这轮回,这三界的一切真相!只有成佛一途!

好好地熏习大乘佛法,就算是最坏的情形,这一辈子竟然可以不开悟,那至少也是解第一义,还是净土世界,阿弥陀佛座下的菩萨,上品中生,怎么可以放弃熏习法义呢?对于诸大师居士,只要不是如理演说第一义谛,就是要知道,心中没有疑惑,在法上的见解要如是熏习,不被人所转;其实,现在这世界上,几乎看不见有正确宣扬第一义谛的法师居士,除了与正觉讲堂有因缘的以外,几乎看不见,因为「我」可能是孤陋寡闻,所以只能保留这一分可能性,「几乎」;就现在为止,实在是不知道,更何况 萧导师大菩萨可以如理宣说这唯识的精采义旨,「我」开悟也比较晚,现在导师就已经没再特别宣说 圣玄奘菩萨的「成唯识论」,所以许多唯识甚深妙理,「我」也是如痴如聋,根本无法置上一词,像是小潘菩萨所说的根尘境,「我」只知道那个地方一直是「我」在怀疑的,还是要到小潘菩萨说明后,才能少分领受,但是还是有留下许多疑惑,所以大乘佛法甚深极甚深,唯识种智甚深极甚深,绝非自满的人可以得窥圣境,妄比诸佛地。

至于大众菩萨会想,到底今生会不会开悟,既然是学佛人,一定要记住,绝对不要妄自菲薄;「我」当初的时候,也没有想过这一生可以开悟,没想过可以了解祖师们的这么多的公案作略,更没想过可以知道佛法里面许多甚深意旨,只是傻傻地甘愿把自己放到学佛的最后一条路上,因为「我」知道 萧导师平实菩萨大菩萨是真正的大善知识,所以经过了许多年,最后终于死心蹋地到正觉讲堂的禅净双修班修学,想自己的根器,根本是个凡夫,哪里可以作个什么菩萨,想自己如果可以学得无相念佛,也好确立往生极乐世界,将来尽快到世界重新还愿,也愿「我」的亡母早日凭借「我」修行的功德,可以超生天界,作为将来得度的因缘,所以发心护持正法,上课不缺课,如是而已,讲堂一出新书,便是抱着回家,不断地阅读,自己常想自己是钝根,所以不断地勉励自己要能够申论导师书籍话语的意旨,所以书籍上常常布满了自己的心得,甚至才见到导师一句话,便自己要求自己要开演论旨,如是法乐自娱。后来听到导师批评藏密,便发心破斥藏密,只是学养俱是不足,虽然完成,却无有布稿,惟救护亲友,但却让自己养成了不断打字的习惯,虽然打字很慢,又很辛苦,但还是如是奠定了后来破参的因缘,所以像是「我」这样的愚人,之前修学也尚未发起大心的凡夫,也能够今日开悟,大众菩萨实在是应该体察 佛心,绝对不要辜负 佛恩啊!要努力精进,求取菩提啊!

更新于:2023-04-05 12:22

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