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实相经宗通》摘录

2022-11-09 局版书摘录

实相经宗通

自 序

大乘法之般若实证即是亲证法界之实相,由于亲证法界实相而了知万法之本源,所见一切法不离中道而不堕二边,如是现观之智慧即名实相般若。一切已证实相法界而住于中道者,悉皆有此实相智慧,亦皆能亲见实相法界之本来真实与如如境界,即名证真如者,是故一切证真如者亦皆是亲证实相而有实相般若之贤圣。如是贤圣亦皆同观一切有情各各都有之真实心性如金刚,永不可坏,名之为亲证金刚般若之贤圣。又亲证实相者,必定得见涅槃之本际,洞见不回心阿罗汉所入无余涅槃中之本际,亦见定性声闻圣者阿罗汉不知不见如是涅槃本际之事实。如是四理,一切有心修证大乘佛菩提道者皆应知悉;如是正理亦是亘古亘今永远不变之理,故名如是觉悟者为无上正等正觉。

关于真实心之体性犹如金刚而永不可坏之正理,于拙著《金刚经宗通》中所说已多,于此即不赘述。实相者,谓宇宙万有之本源,山河大地、无穷时空之所从来;亦谓一切有情身心之所从来,即是禅宗祖师所说父母未生前之自己本来面目,或谓本地风光、莫邪剑、真如、佛性──成佛之性……等无量名所指涉之真实体;以要言之,举凡亲见宇宙万有之本源而能反复验证真实者,即名亲证实相。

真如者,谓此真实心出生万法而佐助万法运作之时,能使所生之蕴处界内法及山河大地、宇宙星辰等外法运为不绝,永无止尽,如是显示自身之真实性,而其自身之体性复如金刚永不可坏,合此二者故名为真;此真实心于无始劫来如是生灭万法之时,却是如如不动,从来不于万法起念而生厌恶或贪爱,乃至于未来无尽时空之中亦复如是绝无丝毫爱厌,永远如如不动,故名为如。合此真与如等二法,故名真如。

中道者,谓此实相心如来藏恒处中道,不堕二边。世间人每执识阴六识觉知心自己为常,不知前世觉知心是生灭法,唯能一世而住,舍寿入胎后即告永灭,不至今世;此世之识阴觉知心则是依此世五色根为缘而生,非从前世往生而来此世,故有隔阴之迷,不忆前世。故说此世觉知心并非常住不变之本来面目,不论有念或离念之觉知心,舍寿入胎后永灭,不至后世,故此觉知心生灭有为无常无我;而世间人不知,执此觉知心为常,即堕常见外道所执之常,不离常边。有一分外道经由观行发现觉知心自己有如是过失,不能来往三世亘久永存,于是转生一切有情死后断灭之邪见,因此拨无因果,成就邪见,名为断见外道。然而亲证此真实心第八识如来藏者,现见一切有情之实际理地本是此心,不堕于觉知心与五阴境界中故离常见,亦因已见此心而知五阴永灭之后并非断灭空故离断见,亦见此实相心从来不住于六尘境界中,是故永远不堕常断二边,亦复永远不堕善恶、美丑、生灭、来去、一异、俱不俱、生死……等二边。一切贤圣如是亲证之后,转依于如是实相法界境界,永远不堕二边而亦不离二边,常住于三界之中自度度他,是名亲证中道之贤圣。

涅槃者,无生无死、不生不灭之谓。阿罗汉以断除我见、断尽我所执及我执,舍寿之后永远不受后有,永无后世五阴故不再流转于三界生死之中,名为入无余涅槃。然而亲证实相之贤圣菩萨,亲见阿罗汉舍寿后不再受生,灭尽后有永无未来世之蕴处界时,如是无余涅槃实即第八识如来***存之境界。于其第八识独存之际,无五蕴、十八界,迥无六尘及能知者,绝对寂静亦绝对无我,故名无我,亦名涅槃寂静,即是证得无生。而此绝对寂静之涅槃中仍系如来***存之境界,外于第八识如来藏即无涅槃之实证与存在;亲证实相之菩萨于发愿世世受生人间而世世陪同有缘众生流转生死之中,亲见阿罗汉舍寿后所入之无余涅槃境界,于阿罗汉未舍寿前即已存在,亲见其舍寿后第八识独存之无生无死、不生不灭而绝对寂静之境界,无待舍寿灭尽蕴处界之后方见,故名实证无余涅槃本际,名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能如是现观者,能知万法背后之实相境界,方名亲证实相之贤圣,必有实相般若。

而此真如心、涅槃心、中道心、金刚心,实即第八识如来藏也,是万法生灭之实相,故名实相心。此实相心于因地名为阿赖耶识,通名如来藏、异熟识,即是求证实相智慧、求证中道智慧之佛弟子所应殷勤求证者。凡证此心而能转依成功者,皆入菩萨五十二果位中之第七住位,已入三贤位之菩萨数中,其实相般若已非阿罗汉之所能知。若外于此真实心如来藏而求佛法,皆无真如可证,亦皆不见中道、涅槃,即无实相般若可言,名为无知无证般若之凡夫。举凡否定此第八识真如心如来藏者,即无真正佛法可知可证;故说否定第八识心而竟勤心求证佛法者,即属心外求法者,是名佛门外道。当代、后代一切禅宗大师与学人,于此皆应留心;以此缘故,平实特请《实相般若波罗蜜经》为大众宣演;于宣演实相义理之时,益之以宗通之法,欲令真求佛菩提道之真实修行佛子得有入处,真实生起实相般若,是故宣讲《实相经宗通》。而今宣演圆满整理成文,总有八辑,欲益今世、后世真学佛法之有缘人;若世世代代皆有佛子因此实证者,非唯大乘佛法得以久住,亦令二乘正法得因诸菩萨之亲证实相,亦得复兴同能住世,即能广利人天。兹以此书整理成文欲予出版流通天下,即述上理提醒学人,即以为序。

佛子 平 实 谨序

公元二○一三年惊蛰 志于竹桂山居

------------------------------------------------------

《实相经宗通第一辑》网页之【内容摘录精华篇】:

§内文

《实相般若波罗蜜经》,这部经是唐朝天竺三藏菩提流志所翻译的。《实相般若波罗蜜经》有别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因为这部经里面的禅宗机锋比《金刚经》更明显。另一位菩提流支翻译经文,有时会有一些过失,因为他会用自己的意思来翻译,也许是因为还没证悟般若的缘故,所以他翻译的《入楞伽经》就有一点点的不正确,有一些违背了佛意。因此我当年注解《楞伽经》的时候,是把三个译本综合起来参考而作注解的,不是单凭一个译本来注解,所以我注解的《楞伽经》是相当正确的。这部《实相般若波罗蜜经》则是菩提流志所译,就没有这个问题。《实相般若波罗蜜经》顾名思义,说的是实相法,是以“实相”为中心主旨来阐释“智慧到彼岸”。这个经题,我就用补充资料来为大家作一个说明,因为经名一开始就讲到“实相”两个字,所以请先切换为补充资料,《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百六十七:

【尔时最胜复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法界?”佛告最胜:“天王当知,法界即是不虚妄性。”“世尊!云何不虚妄性?”“天王!即是不变异性。”“世尊!云何不变异性?”“天王!即是诸法真如。”“世尊!何谓诸法真如?”

“天王当知,真如深妙,但可智知,非言能说。何以故?诸法真如过诸文字,离语言境,一切语业不能行故;离诸戏论绝诸分别,无此无彼离相无相;远离寻伺,过寻伺境;无想无相,超过二境;远离愚夫,过愚夫境;超诸魔事,离诸障惑;非识所了,住无所住;寂静圣智及无分别后得智境,无我、我所,求不可得;无取无舍,无染无著,清净离垢,最胜第一,性常不变。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性、相常住。天王当知,是为法界。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修证法界,多百千种难行苦行,令诸有情皆得通达。天王!是名实相般若波罗蜜多真如实际、无分别相不思议界,亦名真空及一切智、一切相智不二法界。”

尔时最胜便白佛言:“世尊!云何能证、能得如是法界?”佛告最胜:“天王当知,出世般若波罗蜜多,及后所得无分别智,能证能得。”“世尊!‘证、得’义有何异?”“天王当知,出世般若波罗蜜多,能如实见,故名为证;后智通达,故名为得。”

尔时最胜复白佛言:“如佛所说闻思修慧,岂不通达实相般若波罗蜜多?而复说有出世般若波罗蜜多,及后所得无分别智能证、能得。”佛言:“不尔!所以者何?实相般若波罗蜜多甚深微妙,闻慧粗浅、不能得见;是胜义故,思不能量;出世法故,修不能行。天王当知,实相般若波罗蜜多甚深微妙,异生、二乘所不能见。”】

想要解释“实相”,就是这一段经文最棒了,只要直讲就行了,不用我再来发挥。现在我们来说明一下,这一段经文讲的实相,到底是怎么说的?也请诸位来判断一下,姓名明载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这位最胜天王,他到底悟了没有?这就是说,诸位要建立一个观念:名字被记在经中的人,不一定都是圣者;名字不在经中的人,却有可能是个圣者。因为经典结集的时间过去了,菩萨乘愿再来时,他在后代重新受生后的名字会被记在经中吗?不可能嘛!但是有一个可能是诸位要认知的,就是某菩萨过去世也许曾经是某一个名字而被记录在经典中。所以对于“迷信”,就像孟子有一句话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同样底道理,菩萨再来的时候,他不会在额头上写著说:“我是什么人再来。”因为他换了个五阴,这一世已不能再称为什么人了,而他在世时大约也不会明讲出来;所以对于乘愿再来而换了姓名的菩萨,可别骂说:“你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人,你出来讲什么佛法?”难道他这一世的姓名有可能被载入二千五百年前的经传中吗?

现在,大家从这个经典里面来看这位最胜天王,他向 佛禀白说:“世尊!法界到底是什么?”我们学佛以来常常听到人家说:“我把所有功德回向法界。”好了!到底他回向法界是回向给什么对象?这一定要弄清楚,因为有许多大和尚、山头和尚也这么回向。法界到底是什么?这得要弄清楚,因为这个法界其实跟实相是息息相关的,是不可分离的。要懂得法界才会懂得什么是实相,懂得实相的人没有不懂法界的。所以弘法以来,我有时候会说法界是什么,好像听起来跟外面那些大师说的都不一样,那么到底谁对谁错?一定要弄清楚啊!这可不能含煳,真正学佛时是一定不许含煳的。

他来问说:“什么是法界?”佛向最胜天王说:“你应该要知道,法界就是不虚妄的法性。”这不虚妄的法性,最胜天王听了也是不懂,所以他又问:“世尊!那什么是不虚妄的法性?”佛就说:“天王啊!不虚妄的法性也就是不变异性。”糟糕了!不变异性又是什么,他又不懂了,只好再问;他得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不然前面问的就白问了,所以又问:“世尊!什么是不变异性?”世尊就说:“天王!不变异性就是诸法中的真如。”不过,他还是听不懂,只好继续问:“世尊!那什么是诸法中的真如?”佛就说:“天王啊!你应当要知道,真如这个法非常的深、非常的微妙,只能够用智慧来了知;不是我用言语说了,你就能够听得懂的,用言语也是说不出真如的。为什么呢?因为诸法中的真如,是超过所有文字的,不在文字的境界里面,也是超过一切语言境界的;祂不在一切语言的境界里面,因为所有的语言境界,在真如中都没有办法运作的缘故。”

讲到这里,你们已经找到如来藏的人请现观一下,是不是如此?真如境界中有没有文字?有没有语言?你可以现观,然后为我证实正觉的妙法正真无讹。所以《般若经》是可以实证的,并不是玄学。般若是义学,义学一定是可以实证的。不能实证的,才叫作玄学。你经由现观而核对过了,证明确实是如此了,那么接下来再听 世尊所说:“真如,这诸法中的真如,祂是离一切戏论的,”因为真如从来不曾有过戏论,“并且也离开了任何的分别,”从无量劫以来,真如不曾起过分别,“这个真如既没有此,也没有彼,祂是离一切法相的,祂本身也是无相的。”

这样讲了以后,一定有人心里面开始有个念头说:“哎呀!萧老师!你这样讲,我不如自己读经算了!因为你这样讲,我还是完全不懂啊!”问题是,人家找到如来藏的人证真如了,他不必听我解释就读懂了。也许有人就说:“我们就是因为不懂,才要来听你讲经。如果听你讲了,还是不懂,我们来听经干嘛呢?尤其今天又下那么大的雨!”好!那我们就得要解释一下了。

真如是什么?在大品、小品等《般若经》里面说的真如,有两个意思。它有时候是讲这个如来藏心,也就是讲金刚经──讲“此经”,“此经”就是如来藏这个心。有时候讲的真如,说的是这个如来藏心在诸法之中运作时,显示出来的真实性与如如性。这段经文,不管你是从这两个道理中的哪一个方面来说都通,我们就先以如来藏心作为真如来讲好了。这个如来藏,祂从来不与语言相应,而祂了知众生的心行也都不靠语言,众生想要作什么,也不必跟如来藏用语言去说明,祂都知道;所以祂离语言境,离文字境界。祂在诸法中运作的过程,从来不在语言文字里面去运作,也不跟语言文字相应,从来不了别语言文字,所以说:“诸法真如过诸文字,离语言境。”才会说:“一切语业不能行故。”一切言语的行为,都无法在真如心如来藏的境界中运行。这想起来,好像很玄呵!玄!当然是玄啊!因为 佛陀已经讲了:“这个真如是很深密的、很奥妙的,只能用般若智慧来知道,没有办法靠著听闻人家言说解释就了解祂。”

又说:“这个真如心是离开一切戏论的,是离开种种分别的。”戏论,都是觉知心在世间法上作了种种的思惟猜测才会有戏论。可是真如心不在六尘中去作任何分别,所以祂不会跟语言文字相应,当然就不可能与戏论相应。即使是三藏十二部经,对真如自身来说都还算是戏论,因为祂从来不与语言文字相应,祂从来住在实相法界里面。也就是说,祂从来都住在实相的功能差别里面,所以祂绝诸戏论。既然祂不将六尘作任何的分别,怎么会有任何的分别呢?所以所谓的分别,都是在六尘当中运作的,那就是识阴六识的分别功能性,不是真如心的功能性,所以说祂“绝诸分别”。

即使是某一位大师说的错悟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了分明。”他自称这样子就是不分别,就是开悟而明心见性了,但是对真如而言,那早就是六尘中的分别了。如果不是对六尘已经分别过了,怎么会清清楚楚和明明白白呢?又如何会有了了分明可说呢?所以那其实都已经分别完成了。可是真如从来没有这种分别,所以如果谁要说他悟了以后永远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禅师就把他打出方丈室去了,因为那已经是具足分别了。如果还有谁说:“我明明白白、了了分明而不分别。”他来到正觉讲堂,我还是会以乱棍把他打出去,看能不能打醒他。如果他要告到法院去,就让他告去,没有关系!这就是说,真如是从来无分别的,这个无分别的心,当然不会有此与彼的分别,当然本身一定是没有任何六尘相存在的;所以在祂的境界中,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不可能存在,也没有美相丑相、男相女相、好相坏相、善相恶相、染相净相,什么相都没有。祂就是这个样子,因为祂离一切相,所以不可能有相,无相的境界中当然是对六尘无分别的。

并且祂“远离寻伺”。寻就是觉,伺就是观。前心分别称为觉,后心观察称为观;粗心分别称为觉,细心观察称为观。综而言之,寻与伺就是觉与观。真如从来不起任何六尘中的觉观,所以祂没有寻伺,离开寻伺的境界。寻与伺都是意识心住在六尘境界中的事,有时配合五识心来寻伺,有时候独头意识自己在寻伺法尘,或是在梦中寻伺内相分的六尘;那都是识阴中的境界,而真如的境界中没有识阴里的境界。

“无想无相,超过二境”,想,一般都解释为用语言文字在那边思惟,说这就是想。但是,在阿含里面却说了知时就是想阴了,所以 佛说:“所谓想者,想亦是知,知青黄白黑,知苦乐。”真如无想,意思就是说没有了知性──不在六尘中起任何的了知,所以称为“无想”。既然于六尘中不起任何了知的心行,当然祂就没有觉知心了知的法相。既没有觉知心在六尘中了知的法相,一定是超过二种境界,不会落于二边。有觉知心的法相就会落于二边,所以觉知心相应的法:非善即恶,非美即丑,非男即女,非染即净,非佛法即是世俗法。觉知心一向是如此了知二边,觉知心要能够超过二境,要到什么时候呢?要等到证悟真如心如来藏以后转依成功。否则的话,即使是阿罗汉都无法超越二境的,但是真如心却始终都超越世间对立二境的。

------------------------------------------------------

《实相经宗通第二辑》网页之【内容摘录精华篇】:

§内文

世尊又开示说:“一切平等成正觉,大菩提离一切分别故。”一切都平等,请诸位试著去想想看、观察看看:三界中有哪个法是在一切法中都平等的?一定找不到。一切法,就别讲太远了,讲近一点好了,把它限缩范围到自己的十八界里好了。眼聚,眼这一聚有三个法:眼根、色尘以及眼识,这样成为一聚。眼这一聚法里面有三个法,这眼根、色尘以及眼识三个法,有没有平等?不平等啊!色尘是由眼根─这眼根当然包括扶尘根与胜义根─来显示,由觉知心里面的眼识加以了别。如果没有色尘与眼根,了别色尘的眼识就不能存在,连生起都作不到,那么眼根、色尘、眼识这三法是平等或不平等呢?不平等啊!再说,这色尘如果没有眼根,也不能显示出来,那么色尘与眼根之间也不平等。可是单有眼根,也无法去了知色尘,还得要靠眼识;而色尘自己也不能显示色尘,要有眼根来显示,也不能了别色尘自己;那么这三法之间到底有没有平等?它们三个法既然是互相依靠的法,就有能依与所依,显然不平等。

要不然,再从眼聚来跟耳聚比较看看,也是不平等。假使这二聚法是平等的,应该眼聚也能了声,耳聚也能见色,那才能叫作平等;可是显然不行,所以也都不平等。可是 世尊竟然说“一切平等成正觉”,是说一切法的平等性,那么究竟是哪个法能够于一切法中全然都不分别而平等的?诸位都知道是金刚心如来藏。确实是如此,如来藏出生一切法的时候,自始至终都不加以分别高下好坏,永远都是平等看待,这才是“一切平等”。一般所说的平等,都是有局限的,不遍于一切;而如来藏是遍一切的,祂于一切处、一切界中,也就是于三界的一切境界中,也是遍于十八界中,并且遍于一切时及一切识中,也都是如此平等,这才叫作“一切平等”。由于这样亲证“一切平等”的缘故,才能真正的“成正觉”。

如来藏不会说:“你意根比较厉害,你是作主者,我是要听你的,所以我比较重视你意根。”祂可不会这样,祂全部平等看待,在支援七识心的时候应该如何就如何。如果你证得如来藏以后,不是如此,老是说:“张三跟我比较好,又是我的上司;李四都不太甩我,所以我处处要反对他;我也不管上司张三说的对不对,我都要支持他。”如果这样的话,就表示说,对于“法”的转依没有成功。换句话说,菩萨不好当;菩萨在世间法中,跟每一个人都可以有交情;可是一旦论到法,他就铁脸不认人,真实义菩萨就是这样。所以菩萨是个很奇特的有情,在法上面很寡情,绝对不徇私;另一方面却又很多情,再怎么样辛苦,他都要来人间帮忙众生。如果这一世没有遇到有缘人,没有关系,下一世再来帮忙,他都愿意啊!他不会说:“我就入涅槃去了。”不会啊!可是缘还没有熟的人,他的法就是不放手给,铁面无私。你说,这种人复杂不复杂?真的复杂!真的奇特!所以,阿罗汉才弄不懂菩萨在想什么。因此,所证的法如果是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界、一切识里面,都是平等的,你当然就要转依祂。这样转依了,你的道业就提升上去了。转依得越成功的,道业提升得越高;转依不成功,道业就没有提升;转依得越少,也就提升得越少。

话说回来,“一切平等成正觉”,为什么证得“一切平等”时就能够“成就真正的觉悟”呢?是因为“大菩提离一切分别故”。“大菩提”就是大觉悟,这个真觉、大觉,从来不会分别善恶以及喜欢或厌恶,也不分别生死轮回或解脱,这就是第八识真觉的特性,这样亲证的才是大菩提。这与二乘菩提完全不同,因为二乘菩提中的阿罗汉、缘觉,都还是要分别生死轮回与涅槃解脱的,但实相法界真如心是从来都不分别生死或轮回的。从世间法的层面来说,如果情执深重:“哎呀!我跟著你萧平实开悟了,是没有错啦!虽然我师父落在离念灵知中,我还是要说他是有开悟的。”那这样,是转依成功还是不成功呢?(众答:不成功。)不成功嘛!因为执著于原来的师父,然而在大菩提中,没有悟或不悟、我的师父或别人的师父的差别。明知道以前追随的师父是落在离念灵知里面,不离识阴境界,自己悟了如来藏是离见闻觉知的,是超越识阴境界的,却偏要强硬地狡辩说:“我师父也是开悟的人,他说的离念灵知其实也是如来藏,只是不同的名称而已。”他也可以这样狡辩,那你说他转依有没有成功?没有成功转依如来藏嘛!转依没有成功就表示说,他所知道的开悟的内容只是一个知识,他并不是真的开悟,因为他的三缚结都还存在,疑见根本没有断除,显然他是去向熟悉的开悟者打听密意而知道的,导致自己的大菩提智慧还没有生起,使他无法转依如来藏金刚心的“寂静性”。

在金刚心如来藏的境界中,没有任何分别,不会因为是自己原来的师父,就曲意为他狡辩;所以说大菩提是离一切分别的,而离念灵知是识阴境界,永远不可能离一切分别的。并且这个“大菩提”─证得第八识金刚心而生起的觉悟─祂的“离一切分别”并不是暂时之间离一切分别,而是遍一切时都离分别。这一世出生之前在母胎中就已经如此,上一世还没有死、还没有入胎时就已经如此,往前推到无量劫之前就已经如此;并且未来永无穷尽的时间里还将如此,这样才能够说是离一切分别。可是,能够这样的“大菩提”─这样真正的大觉悟─到底是什么?就是“一切诸佛寂静性”,这个“寂静性”就是指诸佛金刚心无垢识─众生因地就有的第八识如来藏─的“寂静性”。

这段《实相经》的经文这样子讲解完了,听起来有没有觉得说:“你萧老师讲的,跟人家讲的都不一样,到底有没有问题?”如果有人这样想,而愿意继续听下去,这个人才有机会开悟。如果听不下去,心里起了烦恼:“你讲的跟我师父讲的都不一样,跟各大山头讲的也都不一样,你个人独树一帜,我很怀疑!”那么听了心里面生起烦恼,不愿意再听下去,那他所修的佛菩提道就会出问题了。我还是得要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如果正觉所说的法跟诸大山头都一样,你可以提出一个义正辞严的要求;这个要求,我会马上接受。”也就是说:“你正觉可以关门了,因为你讲的法,别人都已经讲过了,不必你再设立正觉同修会来重复演说。”我一定会接受。我若是不想关门,认为应该要真正利益所有佛弟子四众道业有成,我就要讲跟人家不一样的,而这个不一样的法一定是要符合三乘菩提圣教的。

在应该归入阿含部的《罗云忍辱经》中,佛有开示过:“佛之明法,与俗相背;俗之所珍,道之所贱。清浊异流,明愚异趣;忠侫相讐,邪常嫉正。”说的是:诸佛所传授令人远离无明而具有光明智慧的法,跟世俗人所说的所谓解脱与智慧是互相违背的;世俗人所珍视的解脱只是世间境界,却是佛菩提道中所轻贱的轮回流转境界;而佛法中的解脱是灭尽五蕴、十八界的,是努力修习解脱道的凡夫们所不喜欢的,是“异趣”而“异流”,当然不免“忠侫相讐,邪常嫉正”。所以清净与污浊的水是应该分开来流动而不可能混在一起的,否则就全部都成为浊流了;因此,有智慧光明的圣者与愚痴的世俗解脱,不可能同道而行,一定会分开而各自前进的;正因如此,忠于实相与真正解脱的??,与奸侫媚俗的错悟者之间,看来是互相仇视的,但其实永远只是邪见的人在嫌嫉正法。

世尊已经这么开示了,请问:世间是应该悟者多?还是应该悟者少?(有人答:悟者少。)开悟者一定永远是少数人嘛!不可能百万将军一个兵。百万士兵一将军,可以说得通;百万将军一个兵,绝对讲不通。佛说“明愚异趣”,也说“邪常嫉正”,也就是说,明就是智慧光明,愚就是愚痴的人、就是黑暗,这两种人所喜乐的方向是不一样的。所以说:“俗之所珍,道之所贱。”俗人最珍贵的是什么?是我执之心;即使钱被骗光了,至少“我”自己还在;于是心灰意懒,投入哲学,投入落在世俗法中的所谓佛法,最后悟出来的结果依旧是:“我思故我在。”哲学界很有名的名词“我思故我在”,那就是我见与我执的内容,不外于蕴处界自我,这就是哲学的本质,这是以前有一段时期很兴盛的理性主义所主张的“存在”。但问题是,这个存在的本身还是五阴的我,自认为离开生死轮回了,依旧是在欲界中生死轮回,完全没有离开欲界。

这个五阴的我,正好是世俗人─未断我见的凡夫俗人─所最喜欢的,所以是“俗之所珍”。世俗人最难断的就是我见、我执,俗人最喜欢的就是五阴的我,不愿意断我见、我执。你去看看各大道场讲的,不都是离念灵知吗?如果不讲离念灵知,他就换一个方式:“放下一切烦恼,把握自我。”这是不是五阴我?还是五阴我啊!这就是俗人所喜欢的。如果你教导大家:“把握自己。”所有俗人都会喜欢,因为不是要叫他“自杀”,所以都会喜欢。可是,如果学佛是要学死、要自杀、要否定自己,才一听到真正的解脱生死入涅槃时要灭尽十八界自己,一般学佛人乃至大师们听了都说:“喔!自己才是最珍贵的,为什么要把自己杀掉、否定掉?”所以不管去到哪里,都要跟你讲自尊:“你别伤了我的自尊,也别伤了人家的自尊喔!”自尊,是谁在自尊?五阴我!还是识阴、意识。请问:在近代大乘佛教界中很有名望的离念灵知,再来是“放下一切烦恼,把握自我”,这二种是不是“俗之所珍”?正是“俗之所珍”,因为好多大法师都这样子倡导。然而 佛陀却说:“俗之所珍,道之所贱。”在修证真正的解脱道、佛菩提道中,是轻贱这个俗人所珍视的自我,所以才要修学及设法实证五阴无我,佛菩提道甚至还要加修“法无我”。不幸的是,五阴“我”正是现代佛教界中“俗之所珍”,你去检查各大山头五十年来的说法,不都是如此吗?都落入“俗之所珍”。

现在问题来了,咱们正觉出来弘扬俗之所贱的第八识如来藏妙法。有人想:“因为我听说证如来藏时,祂是离见闻觉知的,说我要转依祂的境界,那我证了祂干什么?吃了好吃的,我也不能领受好吃的味道;我遇见了美女,也不能好好端详她多么美,那我证这个离见闻觉知的如来藏干什么?偏偏你又证明我错了,说我离念灵知不对,那还得了,我偏偏要抵制你。不抵制不行,否则我的名闻利养都会流失掉,我的眷属也会跑光了。”那就会产生一个现象,正是 佛讲的:“忠侫相讐。”忠,就是说,忠实于真实的法。佞臣就是奸臣,当然不喜欢忠臣,他就会仇视你,于是种种的抵制、逼迫就出现了,明知自己悟错了,明知正觉的所悟才是真正佛法,依旧要写文章、写书来无根毁谤。所以,如果正觉同修会不被错悟的凡夫法师们抵制,你们就应该要走人了,因为正觉同修会的法一定是跟他们一样成为俗人之所珍,因此他们才不抵制正觉的法义,那么正觉将会是“道之所贱”的世俗法。

而我们二十年来被抵制得很厉害,这二年他们的抵制才开始减弱下来,这表示正觉的第八识法教,才是诸位应该珍惜的;因为这是“俗之所贱”,当然是我们“道之所珍”。所以,他们以前就是要骂:“你们正觉同修会,以及所证的如来藏,都是外道神我,你们是新兴宗教,不是佛教。”你们一定听过这个话,我相信被正觉评论法义而无法正确回应的慧广法师,他一定会私下这么毁谤。这表示什么?这表示他们的法都落在五阴自我里面,而五阴“我”是不能遍在四种一切中的,不是一切平等。而你证如来藏以后,你会发觉一切时、一切界、一切处、一切识里面,祂统统平等而遍及这四种一切之中。而且祂从来无二心,绝对不会说:“今天意根对我太凶了,我明天要对意识好一点,不要再对意根那么好。”祂绝对不会,祂永远平等看待诸法。这样证悟以后能够如实现观,才能够说他的开悟是“一切平等成正觉”。

而这样成就正觉的原因,是因为“大菩提离一切分别故”。虽然你的五阴、十八界都是自己的如来藏所生,可是你的如来藏不会去分别说:“这个色身才是比较重要的,意识觉知心是次要的;意识觉知心是我生了色身,再生了六尘以后我才能再生起六识,有了六识以后才会有觉知,所以这识阴六个识的觉知性比较不重要。”假使你的如来藏第八识会这样分别,明天就会不让你醒来,让你觉知心不能生起而继续不存在。识阴没有生起而不存在,就会一直睡,睡到后天去,乃至睡到明年、后年去。事实上会不会这样呢?永远不会,如来藏从来不会作分别,因为祂是大菩提的所证,祂永远离开六尘中的一切分别,但又有六尘外的凡、愚所不知的微细分别在运作著;这样的实证才是真觉,不是妄觉;这样的真觉就是证得本觉,证得本觉的觉悟才能叫作大觉,这不是在二乘菩提中的觉悟可以想像和猜测的智慧。如果不是悟得如来藏这个真觉,统统叫作妄觉,都不是真觉,不是大觉。所以,二乘菩提中的圣人既然不是悟这个真觉,当然他们所证的菩提都不能称为大菩提,只能称为二乘菩提;这还是客气的说法,如果不客气一点就说是小菩提;因为声闻法中的觉悟真的是小菩提,所知的智慧很有限,不是大菩提──二乘圣人所悟的都不是这个本来“寂静性”的真觉。而这个真觉是“离一切分别”的,所以才能够由于悟后现观祂于一切法中一切平等,菩萨是这样成就了真正的觉悟。

------------------------------------------------------

《实相经宗通第三辑》网页之【内容摘录精华篇】:

§内文

《景德传灯录》卷四:【袁州蒙山道明禅师者,鄱阳人。陈宣帝之裔孙也,国亡,落于民间;以其王孙,尝受署,因有将军之号。少于永昌寺出家,慕道颇切,往依五祖法会,极意研寻。初无解悟,及闻五祖密付衣法与卢行者,即率同意数十人,蹑迹追逐至大庾岭;师最先见,余辈未及;卢行者见师奔至,即掷衣钵于磐石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任君将去。”师遂举之,如山不动,踟躇悚栗;乃曰:“我来求法,非为衣也!愿行者开示于我。”祖曰:“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阿哪个是明上坐本来面目?”师当下大悟,遍体汗流,泣礼数拜,问曰:“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别有意旨否?”祖曰:“我今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自己面目,密却在汝边。”师曰:“某甲虽在黄梅随众,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授入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是某甲师也!”祖曰:“汝若如是,则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

这个公案大家应该都耳熟能详了,因为不论去到哪里,凡是讲禅的道场,几乎都曾讲过这个典故。但是,有谁讲对了呢?只能摇头,因为全都讲解错了。现在我们就一句一句来看看内容。袁州蒙山的道明禅师,他是鄱阳人。好像说他的曾祖父是陈宣帝,后来国家灭亡了,他是陈宣帝的直系子孙,那么国家亡了,他只好流亡,就安分守己当一个普通人。后来,朝廷知道了,曾经把他的名字署于朝廷的公文书之中,封他为将军。也就是挂名的将军,但他没有实权。他少年的时候就在永昌寺出家,对于正法之道非常的殷切勤求,所以听到五祖大师是证悟者,就去五祖座下出家,就是在东山门下出家。当然他是为法而出家,所以用尽了一切心思去研究探寻。现代人说的研究,这两个字的意思已经都变质了。现代的研究,变成是在文字上努力去思惟整理;但古时候这个研与究的意思并不一样,研就是不断地把它弄得很详细;究是探讨它的内涵到底是什么,要探讨到最究竟的地步。所以“极意研寻”就表示他非常努力、非常细心地探讨佛法的大意。

但是因缘不具足,所以“初无解悟”。这个“初”不是说刚开始,而是说打从一开始一直到现在;也就是说,从一开始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有理解或者证悟。对于古文要明确知道其中的意思,如果是一般大师解释时,大概会这样解说:“刚开始时没有理解、没有开悟。”其实不是。这“初”字的意思,是说从一开始就这样;一直到现在为止,也还是如此不能明白。他在五祖座下学禅,一直到后来听闻五祖已经暗中把 佛陀流传下来的佛钵与祖师传下来的法衣,以及正法密意,全都秘密传给了卢行者。那时候,五祖为了维护惠能大师,所以三更半夜把衣钵交给惠能以后,还亲自摇船送他离开。

送了一段好长的路,让大家都不知道卢行者已经他走了,然后五祖天亮前回到寺里面就倒头大睡。摇了一夜的船当然很累,倒头大睡以后也不去过堂。后来徒众们就来请安:“和尚是不是病了?怎么都没来过堂?”五祖想:“我睡觉要紧,管你们问什么。你们既然来问病不病,我就推说病了。”正是顺水推舟。然后,就这样称病三天。到了三天以后,大家说:“和尚明明身强体壮,没什么病啊!为什么却说病了呢?”所以,大家都怀疑起来了,五祖只好承认说:“其实我没病,可是佛衣与正法已南行矣。”这时候,大家才知道说:“原来是特地多三天给卢行者赶路。”因为卢行者个子小、腿短,所以五祖都考虑好了,多三天给他赶路,才不会随即就被大家追上了。好啦!这一下子,阖寺大乱,大家都去追赶卢行者。这衣钵竟然给一个外人得了去,那还得了!没想到佛钵祖衣竟然给外人卢行者拿了去,而且还是个在家人,这可不得了!大家私下讨论一番,决定要去追回来。大家都很冲动、很莽撞,结果就赶快去追。

这个道明禅师当时还不叫道明禅师,因为那时候他还没有悟,也还没有开山。他就去追,他的脚程最快。惠能在山中远远看到快要被追上了,眼看见他追上来了,心里面就想:“反正我腿短也跑不过,我这身体瘦小也没办法应付;你身强力壮,我迟早会被你追上,那干脆一点啦!看你敢不敢拿。”就把衣钵放在一个大石头上。磐石,是说它很坚固而不动摇的,一定是很大的石头,就放在那上面,很容易看得见。卢行者心里面想:“这个祖衣是代表实证的信物,你还没有得法、还没有实证,你能够用你的武力来强行争夺回去吗?如果你作得到,我就任由你拿回去。”于是放在磐石上以后,他就躲了起来。

这道明将军追上来一看,佛钵祖衣在那里,人倒是不见了。他心里面当然想要拿,可是才刚刚伸手一拿,心里的念头动了:“我拿了,就代表我得法了,但我将来要怎么跟人家说法?”所以,这个时候当然就拿不起来了。可别像某一些大师说:“这时候佛陀的神力多么伟大,以神通使那个佛钵祖衣变得很重,使他拿不起来。”其实不是啦!不论是谁都一样,就算说你追上来,你拿不拿得动?因为你一拿到手的时候,接著就会想到下面的事情了:“我拿到手了,那我接下来要干什么?要为人说法,要印证别人。但我怎么传法给别人?糟糕了!我拿了以后能作什么?”真的不能作什么;当然这一下子,自己施加千钧之力就把自己压住了,这是一定的。譬如说,今天我萧平实宣布说:“我明天退位了。”我随便找一个还没有开眼的人上来说:“我把这个法主之位交给你。”他敢不敢要?当然不敢啦!他一定想:“我上座以后要讲什么?”因为听众之中有非常多的人是开悟者,他能够讲什么法义来服人、来利益大众?这是首先要考虑的,切身利害是不能不考虑的。

无门禅师就说,卢行者由于事情太急而必须帮道明很快证悟,所以这时其实是把荔枝壳剥了,又把里面的种子也去掉了,道明将军只要张口吞下就行了,可谓是明讲了。可是这个公案,《六祖坛经》被人印行了多少本、流通多久了,也被很多大师拿来讲解了,有谁能再像六祖这样子呢?千余年前六祖把剥了壳、去了核的荔枝,放在《六祖坛经》里边四处送,如今又有谁能开口把它直接吞了?到现在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吞得,所以都落在离念灵知识阴境界里面。这一些人如果聪明,就赶快来找找卢行者这个剥了皮、去了核的荔枝肉,看是在哪里?赶快去找!找著了,就如同无门禅师说的:“只要尔咽一咽。”无门慧开讲的就是这样,说卢行者把荔枝剥了皮、去了核,“只要尔咽一咽”,只要你张开嘴巴把它吞一吞就好了。

其实,现在那些大师们,只要拿到手把它吞下去就结了,哪还有那么多事情?也真是搞不懂大师们。很单纯的事,可是他们就搞不懂,还一天到晚往那边找:荔枝肉在哪里啊?在哪里啊?所以说,这些大师真是无可救药!不过,他们如果够聪明,赶快回归如来藏妙法,忏悔以前暗地里谤法、谤正觉的罪业,至少来世还有机会;因为也许五年、十年、十五年后死了,投胎再来,正觉还是存在而可以被他们遇见的。有些愚痴人老是痴心妄想在等著:“这些人公开忏悔说他们悟错了,正觉大概再没几年也要走上这一步了吧!”他们有些人愚痴妄想,还在等我们将来会像现代禅李老师那样公开忏悔呢!我说他们是愚痴妄想,因为正觉同修会永远不会有这一天;就算是天上下了红雨,太阳打西边出来,也还是没有这个可能啦!因为法界的实相是永远不可能改变的。但是,如果大师们懂得忏悔,来世还是会有机缘证悟的。假使懂得忏悔,改谤法为护法,这一世被谤法恶业所障,当然已经悟不了,然而来世依旧是有机缘的。那就看他们要不要改变,自己思量看看。因为他们已经都七十好几了,眼看著快要八十几了,腊月三十都快到了,将要开始算这一生的总帐了,该怎么办?总要预先筹谋一下吧!如果要说:“船到桥头自然直。”那可不一定呵!因为水直直地流,他们却打定主意,偏要把船来到桥头继续横著开,到了桥洞还能穿过去吗?过不了的,那时候可就来不及了。言归正传,这经文说:“尔时如来复说咒曰:唵──!”这到底是说个什么东西?密意又在何处?

------------------------------------------------------

《实相经宗通第四辑》网页之【内容摘录精华篇】:

§内文

经文:【尔时世尊复以一切如来永离戏论相,为诸菩萨说文字转轮品实相般若波罗蜜法门,所谓:“一切诸法空,无自性故。一切诸法无相,离众相故。一切诸法无愿,离诸愿故。一切诸法自性清净,般若波罗蜜清净故。”尔时如来复说咒曰:

阿!(短唿)】

讲记:此时 世尊又以一切如来永离戏论之法相,为诸菩萨们演说文字转轮品实相智慧到无生死彼岸的法门,也就是说:“一切诸法缘起性空,没有自性的缘故。一切诸法无相,远离众相的缘故。一切诸法无愿,远离种种愿的缘故。一切诸法的自性清净,智慧到无生死彼岸清净的缘故。”此时 如来又说咒曰:

阿!

张老师今天比较有精神了(大众笑…),这个“阿”字念得好,不过这个字要念作“阿!”(大众笑…)前面一段经文讲完了,这时候“世尊复以一切如来永离戏论”之相,“为诸菩萨说文字转轮品”实相智慧到彼岸的法门。你们看,世尊说法真的变化万端,那永嘉玄觉〈证道歌〉不是说吗:“但得本,莫愁末。”还记得吗?只要得到了根本,当那一棵树的根被你找到了,你从根作为本源,要去找干、茎、枝、叶、花、果,统统都可以具足。这就是说,只要找到了根本,那就由著你变了,变来变去都不离金刚心的范畴,从来不离“此经”。什么叫作“一切如来永离戏论相”?“一切如来”既然说是一切,当然就包括三世如来在内,所以诸位也都包含在一切如来里头。你也是如来,你可别跟我说:“老师!拜托啦!我还不是如来。”谁说你不是如来?你是未来的如来,怎么不叫作如来?世尊说,过去如来、现在如来、未来的如来,都是永离戏论相的。可是,明明现前看到自己不离戏论相,也明明看见诸佛在人间的时候,一样吃喝拉撒,一样也去看望生病的弟子们,有时也去看望在家的弟子们说:“你的病况好一些了没?”那还是言不及义啊!仍然是戏论相啊!但是 世尊为什么说“一切如来永离戏论相”?这可有意思了。

诸佛如来从不诳语,从不虚语,所说皆实。既然如此,如来去探病时,或者当人家供养而为人祝愿的时候,如来当时说的话明明是戏论法,都是三界中─特别是欲界人间─的法,何曾及义呢?为什么仍然是“永离戏论相”?这里面当然有道理。那么道理何在?学佛的人当然要从这里去探究。一切如来的应身既然是感应人间的众生,而来人间受生、示现,如来的五蕴当然是跟众生一样不离戏论相,否则应身如来就甭吃饭、甭走路也甭睡觉了。但如来事实上仍然跟众生一样走路、吃饭、睡觉,这明明是戏论,为什么竟说是“永离戏论”?因为真实如来并不是有时离戏论,而是永远都离戏论的。这可奇怪了!但是一点都不奇怪,因为应身、化身乃至庄严报身是可以常处于戏论相中,而真实如来永远离戏论相。

真实如来就是“此经”,我们讲“此经”讲多久了?二年?不只啦!快二十年了。可是,最近有时候,我下午二点多、三点多下楼来吃午饭的时候,打开宗教台一看,终于也有人在讲“此经”了。有进步,这表示佛教界有在进步;因为他们如果不进步,就会被淘汰。一定如此嘛!他们一定要跟著升级。我们推出第一台电脑时,他们就得跟上来,一定要想办法仿造。我们的电脑升级,而且是升了好多级,如今已经几十级了,他们总要弄出一、二台来吧?不管像不像,至少要弄个壳出来吧!现在终于有人把壳弄出来了,那表示他们也有在努力;因为他们若是不努力,继续故步自封,时间久了以后就会被淘汰。乃至我们制造出来的电脑,都还要自我淘汰,所以我们淘汰三批人了,但那些人都是过期产品。这是说,由于我们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所以那些大道场不得不跟进;至少要学个表相,至少要有那个电脑外壳的模样,至少那个壳子要有一些灯会亮……等,虽然还不能操作。所以,佛教界显然是有在进步。

这个“一切如来永离戏论相”之中,又无妨万般戏论,所以 世尊这时候另外用“一切如来永离戏论相”来弄一些戏论出来:“为诸菩萨说文字转轮品实相般若波罗蜜法门。”用文字来转法轮,所说出来的这一品全部都是文字,都不离语言文字;可是虽然不离语言文字,却仍然能够示现实相般若到彼岸的法门,这就称之为文字般若,就是用文字来显示想要传授给大众的实相到彼岸法门。《大般若经》六百卷全部都是“文字转轮品”,是用“文字转轮品”来宣说实相智慧到彼岸的法门。

所以,不要学了某一些禅师的机锋就说:“那三藏十二分教都是老僧坐具。”然后就真的拿来坐。千万别把经典搬出七、八本来,叠在地上就当作椅子坐。人家夹山善会禅师是有他的时空背景,并且也只是口头上说一说,并没有真的拿来坐。啊!如果有哪个狂人真的拿经典来坐了,小心烂屁股!等到烂了以后终于才会得禅师并非真的拿经典来坐,那代价未免也太高了,真的不好玩啦!禅师们只是以这类言语作为机锋来度人,不要把他们的鸡毛拿来当令箭,就在那边吆喝起来。可是为什么需要这一些“文字转轮品”留下来?都是因为后世需要。诸位设想一下,假使不是有三乘经典留存至今,我出来弘法大声疾唿说如来藏是正法,又说佛性可以眼见,佛教界会相信吗?早就全体一起来围剿我了。事实上我们并没有被围剿过,只是零零星星、稀稀落落地不断有人来打击。“围剿”是怎么回事呢?是要整个佛教界集合起来,在每一个月之中,今天某某山、明天某某山、后天某某山,轮流有新的文章出来抨击,那才能叫作围剿。我们至今还没有遇上啦!都只是一些小啰喽们,也只是在网路上化名而不敢具名,随便骂一骂,哪里有被围剿过呢?真的没有啦!

但是纵使有一天真的被各大山头围剿了,我们也不怕,因为有三乘经典在这里。第三转法轮唯识增上学的经典请出来证明说:“你们看,都记载得很清楚。”如果他们说:“第三转法轮的经典,我们不承认。”那好,我就请出第二转法轮的诸经出来,至少印顺法师还承认它是佛经;那里面明讲了非心心、无心相心、不住心、不念心,那不是在讲心吗?不正是第八识恒而不审的自性吗?如果他们狡辩说:“那些所谓的心,都不是在讲心,是在讲一切法空。”我就说:“好,那么请问《大般若经》浓缩为《金刚经》,《金刚经》再浓缩为《心经》时,为什么叫作‘心’?”这一下,他们终于发觉没办法回答、狡辩了,原来是自己认知错误了。如果他们还要狡辩说:“《般若经》也是大乘经,大乘非佛说。”好!那么请问他们:“阿含诸经是不是佛说?”“是喔?”这回总不敢再推翻吧!总不敢再说“阿含非佛说”了吧!因为他们如果连阿含诸经都认为非佛说,那他们干脆把佛教废了,因为已经没有一部经是 佛所说的经典了嘛!那他们干脆公开认同一神教的外国学者说的“释迦牟尼佛并不是历史人物”,他们干脆就这样认同算了。那就得请他们把袈裟脱下来,离开佛教,留头发还俗去吧!

所以,他们总不好意思也说四阿含不是 佛说的,那好啊!我就说:“阿含诸经里面也有讲第八识心,你们要怎么说呢?”当我们把四阿含中说的第八识的法义举证而且讲清楚了,都写在《阿含正义》书中,他们只好默然而不回应。都因为有三乘经典留在人间,所以我们非常有力量可以破邪显正,四面楚歌也都没关系;因为四面楚歌唱久了,那一些唱楚歌的人最后都要回归到我汉营这里来,因为他们都没想到萧平实这个人瘦瘦小小的没什么力气,可是我依凭著正法的威力,实际上比楚霸王还要坚强;他们纵使请出能够对治项羽的刘邦来,也是无可奈何。正因为佛法本来如是,实相的法是永远不可能被推翻的。

即使没有三乘经典,他们也无法推翻我,因为我还可以从理上来说,可以从法界的实相来说理;而他们所说的都经不起检验,因为违背理则学,也就是违背逻辑,但我们却可以经得起检验。如果有文字般若在,那就更好了,就不必费很多的口舌,只要把经典请出来说:“请你看看这一段经文怎么说。”他们也只好闭嘴了。所以“文字转轮品”还是蛮重要的,如果没有“文字转轮品”的诸经存在,今天我们正觉同修会的如来藏妙法在佛教界里的地位,绝对不是现在可以达成,还要再加上二十年费力经营,不是那么简单的!可是因为有“文字转轮品”还留在人间作为至教量,我们可以拿来证明我说的正确,而那一些悟错的人所说的开悟内涵,可都无法拿来跟“文字转轮品”印证,所以“文字转轮品”当然是很重要的。

也许有人说:“我来到正觉同修会里也没有读过什么经,我去打禅三时不也是悟了吗?”那么我请问你:“两年半禅净班上的课,不属于‘文字转轮品’吗?”那还是实相般若的“文字转轮品”,如果没有那两年半去粘解缚、建立正知见作为基础,第一次去禅三就想要开悟,门都没有!所以“文字转轮品”还真的很重要,千万不要学著古时禅师的言语机锋,拿它当作真的,就去搬了《大藏经》来坐。那个真的不好玩啦!即使夹山善会曾经那样说,他一辈子却从来没有坐过经典,只是嘴里说“三藏诸经、一大藏教是老僧坐具”,但他何曾坐过?只是弄了个窟窿要人家去跳,只有傻瓜才会真的去跳。假使有人把机锋当作真的,弄假成真,小心下辈子不在人间,真的不好玩啦!所以说,“文字转轮品”还真的很重要。

三乘菩提的“文字转轮品”将来如果消失了,都变成白字──大家都读不懂了;《佛说法灭尽经》不是讲吗?法欲灭时诸经文字都不见了,最先灭去的是《首楞严经》、《般舟三昧经》,因为这二部经典的教义最深妙也最难理解;随后是其余的唯识诸经,再接著是般若部诸经,此时十二部经已经全部灭失了;当这一部《实相经》如果也灭了,就剩下净土经了;至于其他的唯识增上慧学经典、阿含部以及般若部的就不能期待还能存在了。就是说,当大家全都读不懂时,就等于那些文字全都消失不见了,那时得要叫作无字天书了。从实证的菩萨来说,小说《西游记》里讲的唐三藏不就是取回无字天书吗?人家取回无字天书时就开悟了,所以你看孙悟空虽然那么厉害,不还是要听从唐三藏的吗?他头上戴的金箍不就是诸经吗?唐三藏念起来的金箍咒不就是诸经里的真实义吗?正因为唐三藏会读如来藏经,所以孙悟空就得听他的,于是最后大家都到了西天,就是到达实相解脱的境界,于是共同取得了无字天书完成任务。

但是话说回来,如果那些经文的文字全都消失了──大家全都读不懂了,那时如果有人把《大般若经》请出来一翻开,亲眼看见里面全都没有文字──全都是言语道断的实相心境界,那时就开悟了。当你知道那些文字里说的实相境界其实都没有文字时,你就开悟了,就都成为无字天书了,不也是另一个层面的“不见文字”吗?住于实相心境界中时,不就是 世尊预记的“不见文字”境界吗?那时你如果这样子悟了,你真的不是常人。但是当大家读了都不懂经中的文字是什么意思时,那就是阿含部《央掘魔罗经》说的,末法时代最后八十年的事情;因为大家都知道密意了,一翻开市面上的书籍,或是上网查一下禅宗所悟的心是什么?那个心在哪里?全都知道了!可是实相智慧???无法出生,因为都不是自己参究得来的,所以诸经请出来阅读时竟然还是读不懂,那里面的文字全都变成无字天书一般了──有文字也等于没有文字了,岂不是“诸经中都不见文字”了吗?

但这是什么意思呢?都因为般若密意全给不肯遵守 世尊施设的法毘奈耶的恶人给泄漏光了,大家都可以从书籍、网路上查到如来藏的所在,但也因此失去参究的过程,就没有断我见的基础,更没参禅的体验,所以大家都不信受那个心就是第八识如来藏了,因此实相智慧就无法生起来,读了般若诸经也全都读不懂,不就是无字天书了吗?这不就是经中说的“不见文字”吗?那时大家都不信佛教正法了,即使佛教还存在,也当作一般宗教求感应来信仰而不再是可以实修的宗教了,于是在末法最后剩下五十二年过完的时候,月光菩萨就带著那时从天界下来人间成为阿罗汉的圣者们──也就是一往还者来人间成为阿罗汉了,就带著那些阿罗汉们入山去了,不可能再继续弘法了;于是末法时期宣告结束,人间再也没有佛法了。那时任何人从网路上随便蒐寻一下如来藏或者金刚心,蒐寻出来时,如来藏是什么,金刚心是什么,在何处,大家全都知道了,谁还要修行求悟?谁还会愿意修学佛法?全都没有了;这样一来,实相智慧当然无法生起,因此佛经中的所有文字全都读不懂,犹如变成没有文字而无法阅读了,这时佛法就灭了,最后只剩下有境界法。什么境界法呢?就是求生极乐世界,因为念佛的人很努力念佛,还是会有感应;能够感应到佛菩萨,还是可以生信而往生极乐世界去。

到那个时候,世间所有宗教就平等了,也就是说佛教跟基督教平等了。基督教其实也相当于佛教的净土法门哪!不然他们神父拿著念珠一直念著在干什么?就是念著主而想要求生天国啊!佛教的学人那时候都念著佛啊!念主的要求生天堂,念佛的就求生极乐世界或者求生琉璃世界。基督教其实是净土法门衍生出去的,所以有人说:“耶稣基督从六岁到十三岁,那一段期间去何处都没有记载,不晓得跑到哪里去了?”有人就说:“他其实是到印度去学念佛法门去了。”所以一天到晚念著“主啊!”求主啊!祷告主啊!对主建立信心,死了要往生去主那里。但他们都不知道,他们的主都跟他们在一起,他们却向自己的真主以外去求主。所以说,实相般若的“文字转轮品”真的很重要,因为了义正法的弘传,如果有“文字转轮品”住持于人间,那么菩萨弘法就可以比较轻松,不会很卖力、很吃力弘传以后,还没有办法把了义正法传下去。

话说回来,“为诸菩萨说文字转轮品实相般若波罗蜜法门”,请问要不要用语言文字来说?当然要。好啦!这个“文字转轮品”的实相智慧到彼岸的法门,讲的第一个部分是什么呢?是“一切诸法空,无自性故”,这样会了没有?这就是“文字转轮品”说的一部分。如果还不会,那不然再告诉诸位第二部分:“一切诸法无相,离众相故。”悟了没?如果还不会,再来:“一切诸法无愿,离诸愿故。”如果还不会,后面还有:“一切诸法自性清净,般若波罗蜜清净故。”这就是“文字转轮品”。在“文字转轮品”里面已经很清楚地告诉大家了,“一切如来永离戏论相”已经很清楚表达了。虽然很清楚表达了,只是难会啦!真的难会啦!因为大都不会,所以 如来干脆比较清楚分明地告诉大家,于是祂就示现给大家知道:“阿!”

------------------------------------------------------

《实相经宗通第五辑》网页之【内容摘录精华篇】:

§内文

经文:【尔时世尊复以一切如来大善巧方便相,为诸菩萨说最第一广供养诸佛实相般若波罗蜜法门,所谓:“发菩提心,即为大善巧方便广供养一切诸佛。救护众生,即为大善巧方便广供养一切诸佛。住持正法,即为大善巧方便广供养一切诸佛。”】

讲记:上一段经文中 世尊是讲“入广大转轮相”,这一段经文是讲“最第一广供养诸佛实相般若波罗蜜法门”,但是在说法的时候都是“为诸菩萨说”。除非是在这一段说完了,然后才会再为金刚手菩萨另外讲一些话来吩咐,所以“为诸菩萨说”以及为单独的某一位菩萨说,二者的开示内涵是有所差异的。那么这一段是“为诸菩萨说”,所说的是“最第一广供养诸佛实相般若波罗蜜法门”。是用什么相来说这个广供养的实相智慧到解脱生死彼岸的法门呢?是用“一切如来大善巧方便相”来演说的。这当然就跟前一段有所不同了。前一段说的“入广大”三字,也是“一切如来”的境界,是说“一切如来入广大转轮相”,是偏在法上来说的,是希望诸菩萨可以得到这个法义;但是接下来这一段经文中说的是法供养、真实供养、究竟供养、第一供养,讲的是菩萨摄受佛土时应该要有的条件,也就是去获得“一切如来”的“大善巧方便相”。这意思就是说,如来为诸菩萨宣说这一段经文,是希望菩萨们有种种方便善巧来摄受众生;而摄受众生就是摄受佛土,摄受佛土就是对一切如来的广供养、第一供养。那么在广供养之前,在作第一供养之前,当然要先有“大善巧方便相”;如果没有“大善巧方便相”而说能“广供养诸佛”,能作“最第一广供养”,那就是在说笑话了。但是对诸佛如来的“最第一广供养”,而且是用“实相般若波罗蜜法门”作为前提来作的供养,当然是跟度众生有关。因为 佛陀以度化众生为第一大愿,所以度化众生时当然应该要有种种的方便善巧。菩萨入地之后修行十度波罗蜜,为什么到第七地还要广修方便善巧?一样是这个道理。这就是“为诸菩萨说”,不是为某一菩萨说,当然是希望大众都可以听闻。

这个“实相般若波罗蜜法门”是什么?佛陀开示说,就是供养一切诸佛。一切诸佛当然是包括三世一切诸佛,供养三世一切诸佛就是“最第一广供养诸佛”的“实相般若波罗蜜法门”。

这个“广供养一切诸佛”的“般若波罗蜜法门”有三种,第一种说:“发菩提心,即为大善巧方便广供养一切诸佛。”这里讲的“发菩提心”究竟是讲什么?这里讲的“发菩提心”是为诸菩萨讲的,而且是用 如来的“大善巧方便相”来讲,当然是要诸菩萨在摄受众生时应当如何触发众生发起菩提心。假使有人能够促使众生对诸佛如来发菩提心,那么这位菩萨就是“大善巧方便广供养一切诸佛”。

度众生是第一重要之事,当然前提是依正确的佛法来度众生。诸佛的通愿是四宏誓愿,诸佛同样都在因地发过这个愿,乃至成佛仍然不舍四宏誓愿。而四宏誓愿,第一个愿就是广度众生,所以度众生是第一重要之事,为度众生当然就得要让正法久远流传;使正法久远流传则是为了利益众生,才需要去努力,否则不必为了正法的流传而让大家付出很多的精神与劳力,所以度众生是最重要的。可是度众生时,首先就是要帮助众生对诸佛如来生起菩提心,这当然不是七住菩萨的发心,七住菩萨的发菩提心是证悟实相心如来藏。这个发菩提心是世俗发心,就是在意识的层面上来发起对于诸佛如来的净信而愿意修学佛法,这就是第一种“发菩提心”。

帮助众生“发菩提心”为什么就是“大善巧方便广供养一切诸佛”呢?因为众生将会因此而开始走上成佛之道了。其实众生的发心是有许多因缘与层次存在的,我们可以列举几种来说;如果真要具足讲出来,那是讲不完的。一般来说,学佛之后当然真正会发心,至于是为了出离生死或者为了智慧而发心,这就不一定了。通常而言,一般人都是从行善开始的;有时候去听一点经典,听说要行善,所以跟著去作善事。学佛以前在外道法中听说要行善,就去作一些善事,这是很普遍的现象。但是行善之后,终于有因缘听到“修道”二个字。当他听到修道二字时当然要问:“是修什么道?”善知识就会说明。那么依各人的不同因缘而亲近不同的修行团体,就会修很多种的道;外道善知识讲的也是道,道家讲的也是道,在佛门里讲的也是道。所以各种不同宗教各有其道,互不相同;只有一贯道是一贯想要公开窃取别人的教义,他们从来没有自己的道,他们自己只有“一贯盗”。

那么既然说有道,一般没智慧的人遇到什么道,就修什么道;通常不会去弄清楚道有多少种,所以就有人间道、天道及导致未来世会下堕三涂的密宗邪道。那么有智慧的人之所以会发菩提心,通常是因为他有世俗智慧,想要先弄清楚:到底有哪一些道?各种不同的道之间有什么异同?其中的差异或者相同在哪里?后来终于有因缘弄清楚了,因为接触到真正善知识了,但却是从行善作为起因而来的。由于行善的因缘而来的人,当他以前行善之时,接著就会有一些亲朋好友因为听到善知识说了一些佛法,开始修道了,他也跟著开始修道;可是修了很久以后,他想:“我每个周末、周日,都去帮穷苦老人家洗澡、打扫环境、洗衣服、送食物给他们,师父说我这样就是修道;那我修了很多年的道,为什么都还不懂得什么叫作道?”等到有一天终于忍不住了,去问他的师父说:“师父啊!我听您讲经说法这么久了,为什么我都还不懂佛法?为什么遇到一个从正觉来的同修,我就什么佛法都不会讲了?真正的道是什么?”师父说:“他们也是道,我们也是道;道不同,不相为谋,你就不必管他。”但是真的能不管吗?我不认为。所以有智慧的人就要问清楚:“为什么双方的差异这么大?为什么你可以懂《般若经》,我却不懂?为什么你能断三缚结,我却不行?”他当然得要去弄清楚。

由行善的因,使他想要求得解脱与实相智慧。他在以前行善时就已归依了三宝,发起了四宏誓愿,这就是最初步的发菩提心;但只是世俗名言所说的发菩提心,不是发起胜义菩提心,他就这样子被人教导而自以为是在修道了。可是到后来觉得各道场说的道大不相同,并不是像《道德经》讲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对于生从何来,也还是不清楚。所以说:“无,名天地之始。”原来道家说的道是不能讲的,说真正的道是讲不出来的;如果想要形容要弄个名称来唿唤它、来定义它,来指称天地万物之始,全都不行,只能以无名来说了。但那不是佛道,那是道家的道。道家的道要从太极下手实证,可是太极究竟在哪里?始终只有理论,没有人真的找到,连老子自己也找不到,所以《道德经》才要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才会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可是他这样子讲出来时却已不是太极了,最多就是从现象界中来说两仪生四象,演变到八卦以后才有六十四卦,但太极究竟是什么?始终弄不清楚,无法实证。这就是说,有的人为求智慧而发菩提心,始终弄不清楚佛道是什么,终于有一天觉得忐忑不安,就怀著一分好奇踏进正觉同修会来,终于弄清楚:原来真正的道是这个模样。然后听说什么时候办理三归依,赶快就来归依三宝了,这就是在正觉法中真发菩提心了。这也是发菩提心,所以我们每年得要办一次三归依,年年都要代 佛说三归。

有的人又不一样,有的人发菩提心是因为受苦,不然就是身体病痛始终好不了;再不然就是家里好几个人出了问题都拖累他,让他无端受苦;他一个人好好的,可是要承担那么多人的病痛苦果。或者因为营生,结果事业失败,一肚子愁,不晓得要放到哪里去。那真是苦闷得不得了,很想一死了之。这类人所在多有,本来就在计划怎么样一走了之,反正死了一了百了;他不晓得未来世还是得要还人家,只是延到未来世去还债。但他不懂,正在计划怎么样去自杀,结束这一生;后来朋友说:“你既然有勇气去自杀,为什么不杀彻底一点、死透一点?”他好奇地问:“什么叫死透一点?难到死还有死不透的?”朋友说:“有啊!你如果没有死透,下一辈子不过是投胎再来,那时得要还更多。”“啊?原来是这样子。”他吓了一跳。好啊!终于耐不住那个好奇,央求朋友一定要把道理讲清楚。朋友就说一些道理给他听,才终于懂得,原来死还有死得透跟死不透的不同。“那我一定要死透,我绝对不要死不透。”好啊!忍不住就问:“哪里可以让人死透?”“到正觉来啊!”喔!终于懂了,于是他也发菩提心了,是因为受苦而发心;如果不是受苦,他发不了心。

受乐而发心,那是大菩萨的事,受苦而发心则是一般人的事。什么人是受乐而发心?悉达多太子啊!那么多的后宫嫔妃,父王照顾著不让他受苦,他都还是要发菩提心。但是一般人不可能,所以大多是因为受苦而发菩提心。有的人更不同,有的人是病到很严重、痛到受不了;但他从平时耳濡目染中得来的印象,知道有佛可以依靠,当他忍受不了时就唿唤:“阿弥陀佛!您为什么不来帮我?”当他大声喊过了以后才想说:“我为什么会开口求阿弥陀佛?”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原来身边有亲朋好友一天到晚嘴里念著:“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救苦救难。”原来他被熏习了,自己并不知道,这时终于因为受苦才想:“赶快去极乐世界,我不要在这里投胎再出生,苦得要死。”可是想要去极乐,总得先归依三宝,要先归依 释迦牟尼佛,他就因为这样子而发了菩提心。这样的人也有,菩萨就观察因缘而作出种种方便施设,让众生藉各种因缘而发起菩提心,能够这样子,才叫作“大善巧方便相”。

菩萨要懂得施设很多状况来让人家发起菩提心,观察众生的因缘如何而施设方便法,使众生愿意去“发菩提心”。但是这些发菩提心的善巧方便,都是因为众生身边有许多亲朋好友,菩萨就是这样一世一世跟很多的众生结善缘;结了善缘以后当众生有需要时,菩萨开口说了,众生便听得进去了。所以,有时候是因为亲朋好友在学佛,众生接触到了,觉得说:“我这位亲友才不过三年不见,为什么说起话来,这么有智慧?”他就因此发起了菩提心,愿意走入佛门来行菩萨道,这也是发菩提心。那么另外还有的人又不一样了,有一句俗话叫作附庸风雅,正因为社会上到处都有人在说佛法如何又如何,他想:“学佛已经成为一股风潮了,我如果不跟著学佛,那我不就落伍了吗?”他怕落伍,所以也跟著人家学佛。那么学佛之初,首先就是要归依三宝;归依时发了四宏誓愿,就是“发菩提心”。从这样的事相来看,应该说各大山头对众生都有一分贡献,因为他们把台湾带出一个学佛的风潮,这是很好的。十几年前我就曾经赞叹各大山头,说他们接引初机有很大的功德;我们从来不否定他们这个功德,我们只是说他们传的法错了,耽误了众生的道业。所以学佛“发菩提心”的风潮应该形成,这事情很重要;能够使整个社会形成学佛的风潮,这也是菩萨该有的方便善巧。

有的人“发菩提心”时真的很单纯,只是因为好朋友或者亲戚来说:“我们年纪一大把了,再活也没几年,为什么不赶快去归依三宝,有三宝作个依靠?”因为听人家说三宝最吉祥,那到底归依是什么意思,他其实也不知道,心想:“归依大概就是投靠,以后死时有佛作个依靠。”那也好,就去投靠,至少临命终的时候有 释迦牟尼佛可以依靠、有大菩萨依靠,对自己也没什么损失。看到 观世音菩萨那么慈祥,自己为什么不去归依呢?好啊!那就去了,就跟著发起四宏誓愿了,这也是“发菩提心”。这也是一种方便善巧,让人家有一个依靠。确实也有一些人今世是不可能学佛的,他只是当作信仰,那就说要归依佛门、归依三宝。其实他不懂真正归依的意思,在他而言,归依就是依靠;将来舍报要走的时候有个依靠,那也好嘛!菩萨就设这个方便让众生来依靠三宝。那么为了让众生依靠,当然菩萨就得巧设方便,在三归依的时候一定要教众生跟著念: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来归依 佛陀的人就在仪式中乖乖跟著念,当他跟著念的时候只要知道这四句的意思,那就是发愿完成了。他一面念著一面就完成那个意思了,因为是跪在 佛前念的,他的心中也并没有抗拒;那这样子,他念了四宏誓愿也就归依完成了,那也是“发菩提心”。

所以说,有很多很多种的因缘发菩提心,各不相同;甚至于有的人也许在很急难的时候大喊一声“归依佛”,那也算是发菩提心。他发了菩提心,将来到底是与声闻菩提或佛菩提相应,那就得看他的种性了。所以发菩提心有许多种的因缘,各不相同、说之不尽。可是菩萨必须要为众生施设种种的方便善巧,来帮助众生发菩提心,像这样子去作。乃至菩萨未离胎昧之前,每一世的发菩提心也都一样,都是属于“广供养一切诸佛”,因为发了四宏誓愿,那和声闻菩提、缘觉菩提的发心是完全不同的,再也不会成为自了汉,永远是佛种性的菩萨,将来会度化许多人一同走上菩萨道;在他三大阿僧只劫广行菩萨道的过程中,将会有许多有情被他所度,可以绍隆佛种永不断绝。所以如果自己发心之后还能够广设方便,有无量无边的善巧让众生也能发起菩提心,就是“大善巧方便广供养一切诸佛”。

实相经宗通

点赞 1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印光大师法语摘录之信愿篇

有关法布施的佛经摘录 有关法布施的佛经摘录

10 《狂密与真密》辩证密宗应成派般若中观之摘录2 10 《狂密与真密》辩证密宗应成派般若中观之摘录2

09 《狂密与真密》辩证密宗应成派般若中观之摘录1 09 《狂密与真密》辩证密宗应成派般若中观之摘录1

大般涅槃经(卷六摘录) 大般涅槃经(卷六摘录)

13、《金刚经宗通》摘录 13、《金刚经宗通》摘录

12、《楞严经讲记》摘录 12、《楞严经讲记》摘录

11、《胜鬘经讲记》摘录 11、《胜鬘经讲记》摘录

10、《维摩诘经讲记》摘录 10、《维摩诘经讲记》摘录

09、《阿含正义》摘录 09、《阿含正义》摘录

08、《优婆塞戒经讲记》摘录 08、《优婆塞戒经讲记》摘录

07、《起信论讲记》摘录 07、《起信论讲记》摘录

06、《心经密意》摘录 06、《心经密意》摘录

05、《楞伽经详解》摘录 05、《楞伽经详解》摘录

04、《禅悟前与悟后》摘录 04、《禅悟前与悟后》摘录

03、《真实如来藏》摘录 03、《真实如来藏》摘录

02、《禅净圆融》摘录 02、《禅净圆融》摘录

01、《公案拈提系列》摘录(二) 01、《公案拈提系列》摘录(二)

传喜法师:佛法靠缘分和信心得解脱——传喜法师与朝圣信众云南大理座谈开示摘录 传喜法师:佛法靠缘分和信心得解脱——传喜法师与朝圣信众云南大理座谈开示摘录

宽见法师:宽见法师——闲笔文集(摘录) 宽见法师:宽见法师——闲笔文集(摘录)

2019年推送词摘录 2019年推送词摘录

宣化上人:《佛遗教经》浅释摘录

海涛法师:净宗法语摘录

印光大师法语摘录之信愿篇(一)

达真堪布微博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