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信因果,恭敬得益
印光大师:“欲得佛法真实利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份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学佛要深信因果,明因果之理。不论是“如来成正觉”,或者是“众生堕恶道”,皆不出因果之外。《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善、积不善,因也。余庆、余殃,果也。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招恶果,预先断除恶因,由此罪障消灭,再努力修善积功累德,直至成佛而后已。众生常种恶因,欲冀望不受恶果,譬如烈日下影之随身,虽欲逃避身影,徒劳奔驰,毫无帮助。无知之人,稍作小善,即望大福报;一遇逆境,稍有不如意,便说:“作善反而遭殃,无有因果”,从此萌生退心。二、一门深入,福慧双修“修福更要修慧、修净土”。修福当从断恶修善做起,在道场做义工,必须保持清净心,以成就自己的戒、定、慧为目标,不要贪求福报。工作人员更不能有“我给你修福报的机会”的想法来看待义工。减少、断除烦恼就是修慧,弘一大师云:“欲除烦恼先忘我”。修行不离生活,必须从忘我开始。舍小我乃至无私无我,是断除烦恼、破除我执、修学戒定慧的无上妙方。如能再以“真诚、清净、慈悲”的心来念佛求生净土,就是圆满的福慧双修了。《印祖文钞》中提及:“念佛之人当吃长素以长养慈悲心,致祥和。如或不能断荤,宜食三净肉及早斋,切勿杀生,尤其是在家中杀生,以家中常愿吉祥,若常杀生,其家变成杀场,冤鬼常聚,不吉祥大矣。”佛菩萨对我们的帮助,就是将业因果报的道理说清楚,把利害讲明白,然后再将断恶修善的方法,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如此而已。真正要做,一定要靠自己,佛菩萨不能代替我们做。听经闻法,一定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从不间断的学习中体会领悟,并努力做到“解行相应”,日久功深才能产生作用,降服习气,功夫才容易成就。孔子曰:“多闻阙疑,慎行其余。”这是我们听经、研教应有的态度。听经研教,人人根性不同,往往各有领会,心得不尽相同;也不免各有所疑,疑为大病,不可因疑而对佛失去信心,更不可因疑而误了正行。故应暂时搁置、保留有疑之处,实践、力行正确无疑的部分。这是很重要的修学态度,他日遇到“明师”,或者自己修学的境界提升了,问题自可迎刃而解。《法照入竹林寺传》中,文殊菩萨告法照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一份恭敬,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诸法之王。汝当常念无上法王,令无休息。”照又问:“当云何念?”文殊菩萨言:“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转。”都摄六根为念佛秘诀,念佛之时必须摄耳谛听,一字一句清楚分明,勿令空过。佛号从心起,声从口出,又从耳入,相续不断。稍有妄念,即收心念佛,摄耳谛听,不令妄念相续。一切杂念自然渐渐消灭,功夫自然得力。弘一大师警训:“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茫茫苦海,言之痛心。”谨录《龙舒净土文》备说以供参考:“昼必有夜,必为夜备。暑必有寒,必为寒备。存必有去,必为去备。何为夜备,灯烛床褥。何为寒备,衿裘炭薪。何为去备,福慧净土。”《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因缘是指听经闻法,善根是相信佛法,福德是真正去做,如法修行。三者具足,方能得佛法全部利益。三、忘我修身,抉择法门老子云:“吾之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可见“身见”为患之大,我执不可不破!凡夫所以出不了三界,为有“我”字横在心头。大乘法门之妙,在于把“我”大而化之,起心动念只想众生,不想自己,教你不要在“我”上著想。扩大心量,我见、我相、我执自然化掉。学佛当求心安理得。因为理得(理明了),所以心安。印光大师劝初学佛的人,要先念《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安士全书》,更劝一切学佛人“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无非是找自己的毛病而已,像照镜子般找出自己的污垢。修行要在心地上下功夫,修行不是修出一张伶牙利口,儒家所谓:“学问深时意气平”。修行之首要便是选择法门。选择法门应从契理、契机入手。古德赞叹《华严经》为根本法轮,是成佛的最上乘法门。《华严经》的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足见极乐世界是修行最圆满、最究竟的皈依处。期盼四众同修,尤其是净业学人“深体斯旨”,方不辜负弥陀本愿,祖师深心。四、结语弘一大师提醒修行人:“功过不能相抵,才符合因果的道理。”否则曾作大善者,再作恶也可以不遭报应,现在作坏事,只要以后作善事来弥补,就可以抵销。这是错乱因果,是错误的知见。修行人断恶,是后不再造,要断恶因、恶缘;修善则是修善因、善缘。如此才能积功累德,破迷开悟,转凡成圣。
更新于:2013-12-07 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