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的心停止渴望,那么食物、财富与各种享受都将自动积聚而来;当你在生命中清净奉行教戒时,你的心将会变得调柔有弹性;当你没有任何野心或欲望时,资粮将自然而然地圆满;当你了解轮回的特性时,你的心将会转身离
在实修中不要以时间的长短来衡量自己的高低,要仔细观察自己的烦恼多了还是少了?自己的心念稳固了还是起伏不定?自己的言行中如法的多了还是少了?
什么是观世音菩萨?外在的观世音菩萨是为了显发内在的观世音菩萨,显发内在本具的慈悲心。在持诵大悲咒、行菩萨道、无我利他时,既没有要求回报的想法,也不要别人赞扬我们。对于所修的一切善行也没有一丝一毫的执著
大愿法师法语:怎样在人与人交往之中不生烦恼,最关键的是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要超越自己思维模式的局限性,不要执著于自己的观点,不要偏执,不要抱着成见去看人,那样你一定会生烦恼。
白居易去拜见鸟巢禅师,问佛法修行大意。 禅师开示:“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白居易说:“这太简单了,连三岁孩童也知道” 禅师笑答:“但八旬老翁也不见得做得到!” 白居易乃智慧超群的修行人再不多言,向禅师恭
【大愿法师法语】空不是空掉这个世界,而是空掉我们对这个世界的错误认识。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有一个说法:“真正困扰我们的,并非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而是我们对那件事情的看法。”
遇到别人行持不好或生烦恼时,不要因此而不开心,因为对方正在受烦恼的煎熬,他此刻内心的痛苦远胜过他带给我们的烦恼,因此要心怀慈悲和智慧来对待他,否则,你比他更无明。这世上唯有慈悲才能化解瞋恨。
在生活中常常面带微笑,把好意和善意传递给身边的人,就会与周围的人结下善缘。“未修佛道,先结人缘”。熟悉的人,陌生人都能感受到你的善意,如此,你生活中自然少了许多矛盾冲突,变得更加顺畅通达,这就已经开始
【法语教言】我们的痛苦是从烦恼产生的,如果能从根本上断除烦恼, 我们就能得到究竟的快乐。释迦牟尼佛的教义是要我们降伏内心。每天的每时每刻都要转变自己不清净的动机,心越清净,心的能力就越大,我们就越自由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 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 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 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
世间的欢乐极为无常易变,然而你若能修持神圣佛法,你的快乐便会长长久久。世间的财富既短暂又片刻易失,然而你若能持续积聚资粮,你便是真正富有的。——《莲师心要建言 》
有人说,每当走进佛法的世界,好像什么问题都没有,一回到生活中,问题又铺天盖地的全来了。这是因为你把佛法和现实脱离了,变成了两个世界,我们往返于这两个世界,所以身心疲惫,苦不堪言。所以不要试图在生活之外
我们这一生,要走很多条路,有笔直坦途,有羊肠阡陌;有繁华,也有荒凉。无论如何,路要自己走,苦要自己吃,任何人无法给予全部依赖。没有所谓的无路可走,即使孤独跋涉,寂寞坚守,只要你愿意走,踩过的都是路。你
【如何真正报父母恩】《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若父母无信心者,令住正信;若无戒者,令持禁戒;若性悭者,令行惠施;无智慧者,令起智慧。子能如是于父母处,劝喻策励,令安住者,方曰报恩!
慈悲应该是没有偏见的对待所有众生,不去分辨谁是朋友,谁是敌人。应该持续在心中保持这种慈悲,所做的任何正面行为,即使只是献出一朵花,或者念诵一个咒语,都应该加上一种希望,愿所有众生,没有例外的,都能够因
师父说:“你抬头看到什么?”徒弟说:“天空。”师父说:“天空很大,但我可以用一只手遮住整个天空。”于是师父用手掌遮住了弟子的双眼,说:“你还能看见天空吗?”生活的烦恼就是这只手掌,它很小,你若放不下,
通过药师法门知道,不再把对立看做是矛盾,而看做是一个互补,因为我们现在运用的是圆的整体观的思维。圆是无始终的,没有一个开始的点,它是循环无尽的,生命观就应该是圆的整体观,而不应该是线段观。大脑思维是线
《杂阿含经》中,有「盲龟值浮木孔」的故事,喻人身之难得:当大地悉成大海时,海里有一盲龟,一百年才浮出海面一次。又海面上有一段浮木,浮木上只有一孔。这个浮木终年随风逐浪四处漂游。那只盲龟要得遇这个浮木孔
【禅道】若你是一头狮子,别人骂成是狗,也不会真的变成狗,故不用为此而生嗔;若你是一条狗,别人赞叹是狮子,也不会真的变成狮子,故不必为此而生喜。所以,别人的赞叹,不会让你变好;别人的指责,也不会让你变坏
【承担就是活在当下】我们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面对它、处理它、放下它,这是禅的智慧告诉我们处理事情的九字真言:面对它、处理它、放下它。具体怎么去做?有五随:随遇而安、随缘自在、随顺众生、随喜功德,随处作主,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