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贝桑
中国佛教网
理净法师
清心
吾儿
宽运法师
我们要修学,“以苦为师”。生活太好了,太安逸了,人就容易懈怠了。所以有一句话叫“逆境磨炼人,顺境淘汰人”。为什么?因为逆境人比较警觉,他知道考验来了,顺境的时候警觉心比较低。
"育,养子使作善也",这句话也点出来,教育核心在能真正成就孩子的善良,“性本善”把它开显。那我们自己要先知道什么是善才能够帮助他,一般很多父母他觉得“养”是什么?把他养大就好了。
我们走在修道的路上,要提升自己成为君子,成为贤人、圣人,很可能遇到一些瓶颈,习气不能突破,往往是我们对父母这个德目还没落实好。所以一个人修养自己,就跟治病一样,你得先把病根找到,才能药到病除,所有德行
在整个人与人相处当中,父母爱子女,假如只是那种爱缘,而不是悲智,慈悲加智慧加理智去爱,可能会害了孩子。夫妇之间也是一样,朋友、君臣、兄弟关系统统如此。
一个人很勤奋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学问都是这样点滴累积起来的,哪有什么一蹴可几。“辍学”,一个人学习中断、懈怠了,“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每天在那里磨,其实都一点一点在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包含要向天地、向日月学习,“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一颗谦卑的心处处都有悟处,这是广度,你学习从对人到对一切万物现象,都有好学的心。
“教”字把教的精神,一个教师的态度、精神表露无遗。上行下效、潜移默化,这叫身教。
在《礼记·大学篇》里面就讲到德与财的关系,说“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所以君子他注重的是品德,不注重财富,因为他很清楚,有品德了就会有人。一
“人能弘道”,不是你能背这个经或者查数据告诉他才是在弘扬文化,你的一切言行都符合经教,那个影响甚至胜过讲课。
有一句格言讲到的:“预知三岔路,须问过来人。”遇到三岔路了,接下来怎么走?必须问走过的人。学生要问老师,老师要是自己走过来的人,自己曾经好学、勇猛,自己曾经对治自己的习气,怎么把经典落实在生活、工作、
“求子三要”:“敦伦积德,以立福基;保身节欲,以培先天;胎幼善教,以免随流。”
培养孩子做家务的能力是一种人生智慧。习劳的人才知感恩,常常能够劳动,能够付出的人,他才能感谢别人的付出。
“谨而信”。看到这个“谨”字,就想到谨慎为保家之本。谨慎的态度才能保住家道,以至于从自身来讲,德行学问要成就,必然要有谨,不然立名于一生,失之只倾刻之间。
《大学》当中讲到“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我们老祖宗,他给我们的教诲,都是抓根本,今天我们要有人才,首先根本是什么?要有德行去感召。假如今天我们没有德行,哪怕现在人很多,很快
四十岁以前叫修境,要靠自己的用心去修养自己。五十岁是悟境,体悟到了。这个“悟”字对我们从事教育工作很重要,传统文化它的学习是开智能,不是学知识。开智慧的人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是我们假如只是教知识
孩子犯错不要指责而是抓住机会引导。不给人难堪,就是让人有台阶下。我们有时候别人犯错了,反而自己很生气,然后又把他骂得死去活来,这样对方会很痛苦。所以厚道的人要能伏得住脾气。不然当下控制不住了,他已经犯
有人是这么管孩子的,什么都不管他,让他活泼一点,自由一点,不约束他。这个就好像种田,都不管它,让它自己长,结果杂草长一大堆。就是你没有去陪伴他,怎么知道他什么时候染上错误的思想观念呢?怎么帮他除草呢?
我们一直强调,“天助自助者,天救自救者”。孔子在《论语》当中有提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一个人遇到事情不能主动的马上思考怎么办、怎么解决,遇到事束手无策,很沮丧,很消极,念头都是
一个人的德行从哪里开始建立?《论语》里面第一篇第一页就提到,什么是仁的根本?“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而“君子务本,本立道生”,所以德行的本在哪?孝道。孔夫子在《孝经·开宗明义章》提到,“夫孝,德之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一个尽心竭力的教学者,他能产生一个影响力,一个魅力。因为他的学生会觉得,像他这样的人生非常有意义、有价值,他们愿意以这个老师的志向为自己的志向,等于是这个德行感动人,德行让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