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父孙中山
破诸烦恼
正心堂
一行禅师
达文西
托尔斯泰
什么是杀生?杀害一切众生的身命这叫杀生,动物也不能杀,更何况人?而且这个杀生在念头里都不能有,如果念头有杀害人家的念头,但是身体还没去造,已经算是犯了杀生的这一条业。所以真正的圣人、君子,他对自己的心
什么是幸福?诸位学长,幸福在哪里?长得漂亮幸福吗?有钱幸福吗?学历高幸福吗?当官幸福吗?不一定。所以幸不幸福,跟他外在的这些身分、条件不是最直接的关系,幸不幸福是他的心决定的。他心开阔了,没有人不能容
一个人修道最重要的,放下内心对一切人事物的对立,从这里先下手。仁者无敌,不对立才能心平气和,不然自己都变情绪的奴隶了,还怎么去利人。
我们老祖宗很有智慧,知道一个人以后是不是顶梁之柱、栋梁之材,从小就要练稳重。现在西方教育都动啊,很浮躁。我们从小教育孩子稳重,走路稳重,说话稳重,一举一动,都不急躁。“步从容,立端正”;“凡道字,重且
真能用贤德的人必然是自己能够接受别人的批评,他才能够用得到贤德的人。因为贤德的人很正直,他是为了成就你的德行,为了成就整个公司的福利,他不会是为了讨你的好,谄媚、奉承你。所以假如我们喜欢听好话,那就用
俭以养廉,奢侈要廉洁就困难,从根本上要从勤俭下手。“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看这个勤俭,勤俭下来,把省下来的去帮助别人,仁慈心增长。勤俭不贪,不贪求,义增长,义是不苟取。仁、义、礼,勤俭,多奉养
一个人学君子之道,他假如不稳重,他就没有威仪了。其实不稳重,就随便,有点轻慢、轻率,就没有威仪,而且心就跟礼教不相应了。“礼者,敬而已矣”。恭敬,首先什么?尊重自己。自己行为轻浮,就不自重了。而且自己的
"正己"了,可以“化人”。这个“化”,有身教,有言教,为什么?他在人们心中,很崇敬他的时候,他讲的话,人家很容易接受。所以要化人,一定要先让人信任的基础,再去劝人。没有这个基础,有可能交浅言深,适得其
品学兼优,品是摆在前面;德才兼备,德也是摆在前面。而当孩子无德而有才,这个对家庭跟社会是有威胁的。
顺境的时候不忘失意的人,应该是不忘苦难的人,虽然是自己挺有福的,但是不忘记还有很苦难的人。这叫不忍大众受苦,不忍圣贤教诲衰败。其实就是念念还是把人民放在心上。所以在经典里面有讲到,“俭近仁”。为什么节
“各自责,天清地宁”。你们家庭是天清地宁,所处的单位是和乐安详,因为这是自己反省自己,大家都在改过、都在提升。而“各相责”,每个人不看自己的缺点,只批判别人、批斗别人,“各相责,天翻地覆”。你看就一个
“孝”是人的天性,圣人教化人民,都是顺着天性来教育。所以《三字经》开头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教育就是回归人的本善,而回归本善很重要的,就是要教“孝”。而这个“孝”,也是人的天性,“父子有亲”,是很
古人说“君子立长志,小人常立志”,君子一下定决心要成就学问,他就终身不改,很有恒心的、很有决心的坚持到底。没有这种态度的人常常在那里说,我这一阵子一定要把书好好读好,我的人生一定要从现在开始好学,但是
我们为人父母跟老师,当我们觉得自己不足,能够很坦诚的跟孩子们反省、忏悔,这个是诚心的流露,一定可以感动孩子的心灵。一个心境的转变,可能感来的是不同的家庭气氛。
一个学习的人,假如觉得:我不用学了,我这样就很够了,那就失之寡。《弟子规》里面告诉我们,“但力行,不学文”,他觉得他这样就够了,但是他的见解一定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就“任己见,昧理真”。虽然学问不断的在
一个人的学问,第一要克服的是什么?浮躁之气要定下来。所以“为学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气定”。一浮躁了,看缘都看不清楚。“宁静以致远”,心静下来方方面面分析得比较客观,才能看得深远,才能对照经典。人一浮
现在的年轻人因为受电影影响太大,对两性关系的正常发展没有正确认识,而且一些情歌又听太多,好像觉得没有爱得死去活来不叫爱情,好像要苦得不得了,像用刀割一样,他才觉得青春没有白过,“人不轻狂枉少年”,这个
我们从小该教孩子什么?德行就要摆在第一位,其次是知识跟技能,这样你这个慎思才有价值。不然每一次听一听,真有道理,讲得真好,但是一回去看到这么多人都在补习一大堆,就又把孩子送去了。人生没有真正想透,很难
《大学》里面说“一家仁”,一个家庭里面都是仁德之风,一个国家就兴起了仁德的风气,“一家仁,一国兴仁”。所以带领一个国家,带领一个团体没有想象中的这么复杂,一定是从自己修身、齐家做起,然后自然而然治国、
孝怎么教?教孝以及教其他的德行都可遵守下面的原则。《弟子规》整本书假如用一个字来代表,可以用哪个字?从头至尾都在尽孝道。你言而无信那父母担忧又羞愧,你读书的时候散漫不专注,不懂得亲近仁德之人,你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