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入门
加措活佛
儿戏其二
破诸烦恼
毕达哥拉斯
梦参老和尚
在汉朝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叫杨震,他非常清廉.他提拔的一个人叫王密,晚上扛了黄金要来送给他,感谢他.结果他看到了就对王密讲,我是觉得你挺有能力的,才推荐你,我是了解你,你怎么不了解我?还拿东西来贿赂我?然后王
人为什么会生气?因为有“我”,“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这是我希望的,我都付出这么多了,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我很不高兴,你不知道我不舒服吗?”大家有没有发现,所有生气都有一个前提?先想自己才会生气,不想自
在这个时代要把好事做好,确实不易。当我们看到别人有善行,一定要尽力帮助他。纵使是一句赞叹的言语,相信对他也是一种鼓舞。因此,不要吝啬我们的赞叹,这就是成人之美。
父子关系是不是某一个人规定的?不是,它是一种天然秩序。当孩子出生时,有没有人规定为人父者要对孩子很慈爱?没有。当他看到刚刚出生的孩子,不自主的就会生起无限的慈爱跟关怀,只想着如何让孩子能健康成长。孩子
养父母之心,就是时时能够关注到父母的心情。比方说常给妈妈打电话,听出来母亲在想念我们,这个时候不等母亲开口,应该主动回家去看看。
「仁」这个字是会意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两个人。是哪两个人?自己跟他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别人,所以是处处要替他人着想。
"面上无嗔供养具",我们时时欢喜待人,就是在广修供养,你在无畏布施,不会让人家起烦恼。“面悦常德”,一个人的面容常常很喜悦、很欢喜,那是德行的流露。
我们在行善之中,一来提高自己的仁慈之心,二来也能真正了解社会上很多不为人知的事情.我们带着孩子一起去行善,就长养了孩子的仁厚之心.但我们在做善事的前提下,一定先要把家庭照顾好,否则家里乱成一团,可能就有副
心行一如,当我们的心时时能真诚、清净、慈悲,行为就会与之相应,言语、行为在无形中也会愈来愈缓和,愈来愈温柔。
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母生育、养育我们,给了我们身命;老师用他一生的智慧引导我们,给了我们慧命(智慧的生命)。所以我们一生都应该记住父母跟老师的恩德,,都应该对他们孝敬、奉养。
一个孩子很自私的时候,他处处会无礼、傲慢、懒惰、不孝。他念念都想自己,怎么会念及父母!所以根源还在是否教育孩子要替父母着想、替他人着想。
一个人的道德学问能否成就,绝对不是靠别人来逼的,要靠自己主动、努力、勤奋才能成就。
一个国家真正要教化人民,改善整个社会的风气,变成良好的风俗,什么是良好的风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兄兄弟弟。每一个人明白道理,知道本分,都敦伦尽分,家庭跟社会的风气就改善了。
什么是富?很多人会认为有钱就是富。这个答案为什么这么标准?这是受了谁的影响?我们要正确的引导孩子,富的含义绝对不是钱很多,真正的富在于知足。假如孩子在生活上不知道满足,纵使钱再多,他也不会觉得快乐;一
自性跟习性的冲突,就是利己与利人之间的冲突。当人的存心都是自私自利,自然而然显示出来的就是竞争、斗争与战争;当人的念头是仁慈之心,处处为人着想,能有如此的存心,世间所有的冲突、战争就不会产生。唯有从因
当我们在节约、节俭的同时,也是在断自己的贪心。我们在做善事的时候,不仅仅只是利益他人,更直接的是利益自己,成就自己的道业,成就自己的法身慧命。当我们能处处爱惜物命,就不会加以伤害,就不会嗔恨;当我们能
不要把人生经营成「忙、盲、茫」,中国字很有智慧,这个「忙」是会意字,是「心亡」了,死了,不敏感了,不能去体察到别人的需要了。所以人一忙,头脑就不清楚,忙到最后也盲,看不到亲人的需要,看不到亲人的感受。
真正要把小孩教好,自己要以身作则,而且一定要像古圣先贤那个办法,小孩生下来就开始教。做父母的、做长辈的大人,在小孩面前,一举一动都要守规矩,让他落下都是好印象,没有负面的。父母怎么做?父母的所作所为就
我们要时时提醒孩子要常存谦虚,纵使我们的才华再高,但是要知道这个才华不是靠自己的能力形成的,而是我们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有非常多的长者给予我们的教导、照顾、提携而形成的,所以愈有才华就愈应感恩所有的长
孩子没有志向,我们做父母的要反思,我们有没有在孩子的心里表现出有志向的态度?因为要培养孩子有志向,是要在父母、长者立志的环境中去薰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