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空身尘
海涛法师慈悲心语
喜庆的代价
梦参老和尚法语
安徽九华山佛教协会
释延宣
学佛,要像海绵投入水中, 内外都是法味 ;不要像石头 ,无论被多少法水包围 ,终究还是顽石而己。
不学习佛法,不了解人生因果,生活顺利的时候,就会踌躇满志,不可一世;碰到问题不能正确认识,很容易被一些神秘的说法所忽悠,做出愚蠢的事。
惜福,避免形成执著。开放,不要落于放荡。保有开放的心,过简朴、自然的生活。
当僧团缺少佛法,不能住持佛法、弘扬佛法的时候,就会成为佛教发展的障碍,就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僧团了。
我们已经拥有很多过去难以想象的条件,却没有带来多少幸福,为什么?因为欲望在不断提升,幸福的成本也随之增加。就像通货膨胀,当物价上涨超过收入增加,生活水准会不升反降。同样,当欲望提升超过拥有的财富,幸福
生病,说明身体会坏,说明身体并非我们可以完全自主。了解身体的性质,以及它和我们的关系,就要注意定期保修、维护和合理使用。如果有一天要报废了,也能坦然面对。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生是一场不断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的旅程,这也许正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遇到有人嫉妒时,我们应该理解并包容对方。一是因为他正在遭受嫉妒的折磨,二是因为在让他心生嫉妒的某件事上,你是强者,而他是需要帮助的弱者。否则,他就无须通过嫉妒这种方式来发泄了。所有的嫉妒,其实都是遭遇
从自我需求出发,在追求财富、身份、荣誉的过程中,需求也在增长,使得幸福成本越来越高;同时也因为对财富、身份、荣誉的贪执,带来各种烦恼。从利他出发,做事会增长慈悲心,不仅可以给他人带去快乐,也能化解自己
眼见未必为实,穿着僧装并非都是出家僧人,这个时候伪劣假冒产品特多,自然也有假和尚。他们打扮成僧人化缘,或占据寺院,谋取利益,却跟信仰毫无关系。这是社会的悲哀啊!
六度,是菩萨修行的六个项目。布施对治贪心,忍辱对治嗔心,智慧解除愚痴。持戒、精进、禅定,是息灭贪嗔痴的共同輔助修行。菩萨修习六度,在利他中走出迷惑的泥潭,带领无量无边的众生走向觉醒。
慈悲,是要消除内心的隔阂、冷漠、对立,广泛的接纳一切,并给予相应的帮助,使之离苦得乐。
认清无常、无我的真相,才会拥有平常心。有了平常心,才能在兴衰成败中宠辱不惊,坐看云起。
没有福报的人,很辛苦;有福报,如果缺乏智慧,也会为福报所累。当我们在消费福报的时候,福报往往也在消耗我们的生命。
佛教是心灵科学,重视心灵真相的探讨,重视心理规律的认识,讲究实验实证。佛教哲学对于心灵现象,心灵与世界的关系,有着系统而又深刻的论述。佛教禅修,帮助我们明心见性,转迷为悟,断惑证真,千百年来被无数高僧
有些人浑浑噩噩的活着,只要没有遇到重大挫折,也能乐在其中;有些人具备一定的慧根,能够看到人生的虚幻,世俗的荒谬,却找不到人生的意义,结果活得很痛苦。学佛,可以帮助我们看到人生的虚幻,也能认识到生命内在
执著总在不知不觉中形成,需要警惕!如果被控,想要改变,就有难度了。
迷了,就会产生疑问,是为疑惑;迷了,就会进入困境,是为困惑;迷了,就会被外境引诱,是为诱惑;迷了,就会被假象蒙蔽,是为蛊惑。迷了,就有惑;有惑,就有祸。
当现实和理想距离较大时,接受现实,保持理想。进一步,改变现实,追求理想。那么,你会不断接近理想。如果一味抱怨,不仅于改善现实无益,也会与理想渐行渐远。一个终日抱怨的人,会被自己的抱怨越裹越紧,结果把理
做事可能成就我执,也可能成就无我。为了满足自我的重要感、优越感、主宰欲,在做事过程中必然成就我执;如果纯粹为了利他,给他人带去利益和安乐,在做事过程中就能成就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