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桥旦曾堪布
净慧长老生活禅语
米勒尔博士
赵州茶馆
禅心慧语
众生之家
「竭忠尽孝,谓之人。安危定变,谓之才。霁月光风,谓之度。万物一体,谓之仁。」《格言联璧》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识见。容一番横逆,增一番器度。省一分经营,多一分道义。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去一分奢侈,少一分罪过。加一分体贴,知一分物情。」《格言联璧》
「最初拜的时候,身上一百多斤,很沉重、很吃力;拜久了,很轻松了,越拜越轻、越拜越轻,心里越拜越安定、越拜越安定。身上感觉着轻、心里感觉着安定,在佛法的名相叫做轻安。要竭诚尽敬去拜佛用功好,心里也不必求
「拂意处要遣得过,清苦日要守得过,非理来要受得过,忿怒时要耐得过,嗜欲生要忍得过。」《格言联璧》
「求佛力加被,最至诚恳切的,就是五体投地,匍匐在佛前,至诚恭敬顶礼。一次、两次……遇着什么事情,多拜几次,佛就慈悲,我们是能感,佛要是被我们所感,佛就能应,我们就接受佛的感应。这是修行的基本,消灾障、
「世尊我观世音菩萨名字难可得闻。若复有人称十万亿诸佛名字。或复有人称观世音菩萨名字者。彼二人福正等无异。」《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
「念佛人,要志坚,滴水须知石也穿,念头迸出燎天燧,管甚西方五色莲。念佛人,要端正,端正方能成正信,菩提种子自培成, 便是弥陀亲法胤!」《净土诗韵》念佛偈·【明】元贤和尚
「“不说人过”:古人云,时时检点自己且不暇,岂有功夫检点他人?孔子亦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闻谤不辩”:古人云,何以息谤?曰,无辩。又云,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余三十年来屡次经验,深信此语真实不虚
「杭州人范俨,饮食清简不缠俗缘,曾说:人只百年漂泊客罢了!有什么好贪求的呢?宋徽宗大观年间,有一天,他忽见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放金色光来告曰:你常持诵《法华经》并念弥陀圣号,因而得生净土,所以来通知你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格言联璧》
「又念佛固贵专一。然居士上有父母,下有妻室。分外营谋,妄希富乐,实所不应。至于分内所当为者,亦须勉力为之。非必屏弃一切,方为修行也。若屏弃一切,能不缺父母妻室之养则可,否则便与孝道相背。虽曰修行,实违
「我今身口意,合掌稽首礼。金色妙光明,普流诸世界,随物增其色,是故稽首礼。若人命终时,得生彼国者,即具无量德,是故我归命。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威德,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龙
「如来所说了生死法无量无边。唯净土一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若欲即生了办,舍此末由。所谓净土者,即生信发愿,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果能信愿真切,一心念佛。至临命终时,决定蒙佛接引
「学佛之人,一举一动皆须留心。至于念佛,必须志诚。或有时心中悲痛起来,此也是善根发现之相,切不可令其常常如是,否则必著悲魔;凡有适意时,不可过于欢喜,否则必著欢喜魔。念佛时,眼皮须垂下,不可提神过甚,
「拜下的时候,要是观想,是观想义理,观相呢,观佛也罢、菩萨也罢,都是观想放光照我们,从我们头顶,照进全身。等我们拜起来的时候,从我们头顶全身进入脚部,把身里头肮脏的八万四千烦恼、污秽都冲到脚底下,从脚
「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辑
「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
「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辑录《华
「念佛之要在于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无论行住坐卧,常念佛号,或声或默,皆须听己念佛之声。倘能如是,则业消智朗障尽福崇,凡所作为皆悉顺遂。士农工商,不但了无妨碍,且能启发心灵、精于本业。以心不散乱作事有主
「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