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
立竿无影,时维夏至。
昼晷云极,宵漏始长。
心其所主,酸收咸补。
冬病夏调,自然之道。
《三礼义宗》云:“夏至为中者,至有三义:一以明阳气之至极,二以明阴气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谓之至。”
夏至之日,为阴阳消长变化之节点。其时,日长之至,日影短至;阳极而衰,一阴始生。
夏至三候:夏至一阴生,鹿为山兽而喜阳,感阴阳二气之盛衰变化,乃解落其角;后五日,生于盛阳之夏蝉,亦因感阴气之渐长,始鼓翼而鸣;再五日,半夏草生,是谓夏过半矣。
主食
蟠桃饭
采山桃,用淘米水煮熟,滤干放入水中,去桃核,等粥饭沸腾上涌时,将桃放入同煮,像焖饭一样。
此饭香甜清爽,食之能润五脏、养颜色。
消暑面
夏至时节采收新小麦晒干磨粉,制作面条。
此面食有清热解暑,养心除烦之效。若寒湿重者,可于卤汤之中加适量生姜末或者干姜粉辅之。
副食
半生浮浅
苦瓜洗净,去籽,切片,开水焯后过凉水备用。热锅下油,先下苦瓜翻炒,再放入食盐、生抽、白糖调味,炒匀入味后用淀粉勾芡,即可出锅。
苦瓜苦寒,是以先焯水以制其性味,故能清热解毒、祛湿润燥,而不伤其正气。
玉臂银芽
取嫩荷叶,撕成小片,加水同金银花煎煮5分钟,滤汁备用。藕去皮切片,红椒切丝;绿豆芽洗净备用。
起锅热油,煸炒藕片,边炒边加入金银花、荷叶汁,至煎汁吸入藕片中,再下红椒细丝、绿豆芽,加少许盐、醋,大火翻炒入味即可出锅。
荷叶、金银花、绿豆芽皆为清热解暑之品,莲藕则能凉血生津,炎炎夏日,可食此辟之。
菡萏生酥
荷花洗净,沥干,掰散成片,花蕊留用。面粉加调料调成面糊,并加少量淀粉。起锅热油,将花瓣放入面糊中,均匀裹上面糊,放入油锅中炸制两面金黄,捞出沥油,摆放在盘中加上花蕊成莲花状。最后撒适量调料粉,即可食用。
荷花苦甘,有活血止血、消风去湿之效。如法炮制,则可存其性而和其味,亦不失为一道佳肴。
玉延
山药去皮,蒸熟烂,捣成泥;又,蒸熟百合后,以山药泥为基础定型,百合逐片摆放成莲花状;最后,将橙汁加淀粉与适量白糖熬浓汁,浇在其上,形成一朵黄莲花。
山药、百合皆甘平之品,能益气养阴,清肺安神。以此制食,可谓用其质而化其形,得其巧而传其神。
蓝田玉
瓠瓜去皮毛,切成二寸见方的小块,蒸的熟烂,蘸酱食用。
瓠瓜甘平,利水消肿,兼除烦闷。
脆青瓜
黄瓜切条备用,起锅热油,花椒,干辣椒炸香。加生抽、米醋凉拌。
黄瓜甘凉,清热利湿,为夏日消暑之佳品。
甜品
摩罗寒天
选料:哈密瓜,百合。
茶饮
乌梅饮
乌梅1颗,桑葚干7粒,山楂5克,合欢花3克,用以沸水煮泡5分钟,即可饮用。
此茶饮清热生津、养心安神,适于夏日饮用。
汤品
百味羹
选料:花生、莲子、无花果、绿豆、羊肚菌、竹荪、山药、胡萝卜、茼蒿、板栗。
药食包:五指毛桃、土茯苓、生姜 。
花生、莲子、无花果、绿豆提前浸泡八小时,羊肚菌、竹荪提前开水浸泡一小时;山药去皮,同胡萝卜切滚刀块,茼蒿切段,板栗剥皮,以上备用。
锅中烧水,水开后加适量食盐、食用油,同时放入羊肚菌、花生、莲子、无花果、绿豆、胡萝卜、山药、板栗、药食包炖煮半小时,之后取出药食包,再放人竹荪继续炖煮半小时,出锅前五分钟放入茼蒿。
此汤羹药食两用,功能健脾养肺、补益肝肾,兼祛湿浊邪风,调和营卫气血。
侍花清供
结语
夏至时节,方始渐入炎夏。
《遵生八笺》云:“仲夏之月,万物以成,天地化生,勿以极热,勿大汗。”
夏至与心气相通,若大汗则易损心气,又“汗为心之液”。故当此时令,宜因人而异食酸味以固表,食咸味以补心。
此外,为顺应夏日阴阳盛衰之变化,常人宜晚睡早起,间或于午时小憩,以顺应自然之道。
更新于:2022-06-21 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