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全集
入门知识
黄念祖老居士
学诚法师
佛教名词
藏传法师
【2023-08-11】自 序从体裁、目的与对象而言,这本《学佛群疑》是我在民国五十二、三年间所写《正信的佛教》的第二册。因为自从民国六十五年之后,该书即受到海内外的普遍欢迎。许多读过该书的人,不断地向我
【2023-08-11】1、在学佛道路上,你一定会有一些疑惑急于寻找答案,或是您已经找到的答案还不够圆满;2、在学佛道路上,也许有人向你请教学佛遇到的一些问题,也许凭你现在的知识还无法很好回答。相信种种答案
【2023-08-11】作者简历民国十九年(1930)生于江苏南通农村张氏民国三十二年(1943)出家于南通狼山广教寺昭和五十年(1975)日本东京立正大学文学博士1977-1978年美国佛教会副会长兼大觉寺住持民国六十七年
【2023-08-10】学佛是否必须放弃现有生活的享受?不一定,要看情形,无目的的享受,应该收弃;有理由的享受,必须维持。佛要金装,是装给众生看的;人要衣装,是装给一定的社会层次的人看的。享受的本身是代表
【2023-08-10】学佛也需要知识和学问吗?这问题相当含糊,易于混淆。首先,我们肯定孔子所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一般大众,懂得越少,就越能专心一意地照著老师所教的简单方法,一门深入,
【2023-08-10】一定要看破红尘之后才能学佛吗?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红尘」二字并不是佛学的名词,实出于中国文学的辞汇。它的意思是形容飞扬的尘埃,或是繁华的生活景象。西汉班固的《西度赋》,有「阗
【2023-08-10】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宝吗?是的,信仰佛教和鬼神崇拜的民间信仰很不相同,信仰佛教必须三宝具足。所谓三宝指的是佛、法、僧;所以称为宝,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旦接受,永远常随,水火不能
【2023-08-10】在家信佛有禁忌吗?民间通俗的信仰,有很多的禁忌,但那并不是正信的佛教,却被误认为是佛教的禁忌。如香炉里面残余的香棒,不可以每天清理,结果弄成脏乱和容易引起燃烧的危险。其实,我们寺院
【2023-08-09】为何放生?如何放生?「放生」典出于大乘佛经,盛行于中国内地,西藏亦然,也流传于日本和邻近的韩国与越南等地。放生的活动是基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以及轮回生死的因果观念。所谓「吃它半斤,
【2023-08-09】什么是佛教徒的饮食观?佛教出现于印度的时候,佛教徒并没有特殊的饮食习惯和规定,因为印度是一个宗教信仰普遍的国家,凡是有宗教信仰的人,一定有大同小异的饮食观念。所以,原始时代的佛教徒
【2023-08-09】佛教徒应以怎样的态度来赚钱?有人问起,做生意不能说实话,所谓老王卖瓜,自吹自夸,如果卖瓜的不说瓜甜,那就无人问津了。既然如此,佛教徒能不能做生意?做生意是否犯了妄语说谎的戒?再有人
【2023-08-09】□ 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吗?所谓感情,是指男女之间、亲子之间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亦即爱情、亲情和友情。佛教徒仍是凡夫,不可能没有父母,也不可能没有朋友,而除了出家人之外,佛教徒也应有
【2023-08-09】杀生的定义和范围是什么?原则上说,不杀生戒的重心在不杀人,所以,杀人是重罪,杀其他动物是轻罪。众生固然一律平等,但唯有人类能够造恶业(或称为黑业),而堕为鬼道或下地狱;也能修善业(
【2023-08-08】在家居士如何设佛坛?这是常常被人问起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家学佛需要设置佛堂吗?如果需要,又应如何设置?这要看各人的情况而定。如果住处很小,或者住于公家宿舍,与同事、同学等共住一室以及
【2023-08-08】如何做佛事?所谓佛事是学佛之事,弘扬佛法之事,主要对象是人。课诵、闻法、讲经、布施、持戒、修定、八正道和六波罗蜜,都是佛事。但是在中国一般的民间生活中,并没有做佛事的观念。通常只是
【2023-08-08】居士可接受寺院的馈赠吗? 依比丘戒及比丘尼戒而言,若以十方信施所供的常住物品,私自馈赠、取用,不论对象是谁、理由如何,均犯偷盗戒,而且是偷了十方僧物,至少也是现前僧物。所谓十方僧物
【2023-08-08】□ 佛教徒应该如何举行丧葬仪式?葬仪的进行,应该有诵经、念佛等佛事。但在中国现行的佛教葬仪中,出家人只管诵经,却不是葬仪的主体;因为葬仪中的家祭、公祭等仪式,均委由葬仪社派人司礼,
【2023-08-08】在家学佛如何课诵?课诵的原则,以定时做定课为主。内容应该包括供养、礼拜、禅坐、持名、读诵、发愿、回向等。所谓供养,是在佛前摆设香、花、灯、果、净水和食物。如果条件许可,应当每日换新
【2023-08-07】持咒有用吗?咒的作用应该是被肯定的;它是用特定的音符和特定的语句所组成的符号,代表著特定神明或佛菩萨的尊称和力量,从原始民族的宗教起即已发生。咒语的出现,一般是透过所谓通灵者的媒介
【2023-08-07】消灾、延生是可能的吗?佛法所讲的因果,就是指自然力的平衡。灾难现象的发生或幸福的来临,就是因果的酬偿。善因的酬偿是富贵寿考,恶业的酬偿是灾难病危。所以从佛法的观点而言,消灾、延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