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师
海月禅林
宽心·星云大师的人生幸福课
学佛受用
释门法戒录
藏传法师
【2024-12-26】鉴于此类争论长期普遍存在于学术领域和佛教界,末学也对其做了一个不全面了解。目前对佛教历史的考证大概有三个方向:一是站在唯物主义立场,通过对佛教经论断章取义的引用,武断片面的论证或批
【2024-12-26】第一节略说四圣谛释迦世尊证道后,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度化憍陈如等五比丘。当时世尊为五比丘所说的法,就是四圣谛苦、集、灭、道。乃至于化道既圆将入涅槃时,又于遗教经中,三唱若于苦等四谛有
【2024-12-26】以佛菩提道又称为大菩提道,也就是含括了佛菩提道与解脱道这二主要道的,菩萨修学成佛所必须经历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的五十二阶位来说,十信位经历一劫乃至一万劫,修
【2024-12-26】既然 佛所认定的菩萨至少是明心见性的人,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探讨:菩萨到底有几个阶位?明心的菩萨在佛菩提道上究竟属哪一个阶位?佛曾开示,菩萨有五十二阶位,那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
【2024-12-25】一切有情众生皆有第八识,以有分段生死之染污种子及所造业种,及与所含前七识种子具有集藏分段生死之集藏性(阿赖耶性),故名此第八识为阿赖耶识。闻受声闻解脱道而见道,以及其后之修道断除思惑
【2024-12-25】是故大乘佛子修学佛法,若已满足信心,具备福德资粮者,当以大乘见道为第一要务;大乘见道即是禅宗之开悟明心。明心后,若不遇大名声之假善知识摄受,不被其邪见所转而退失;亦不自我否定所悟者
【2024-12-25】这也就是说,七住位的菩萨能够找到如来藏,明心证真,能够亲自领受以及体验如来藏的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以及涅盘性。而明心之后的菩萨,依循著别教法门,修证如来藏的人无我智,并且转修《楞
【2024-12-25】初则资粮位,一劫乃至万劫修行十信,成信不退。次则加行位,外门修六度万行,至六住位修般若加行;在此加行位中,彼悟入唯识性故悟入三性,此即禅宗之破参明心,即般若总相智,大乘别教真见道位
【2024-12-25】佛子!我说菩萨次第六入法门无量功德,如是六入法门,一切菩萨无不入者。尔时十方无极佛刹一切大众,闻佛说璎珞中六入法门,所谓十住、十行、十向、十地、无垢地、妙觉地,各各发无上菩提心,还
【2024-12-25】这大菩提果的修证,只有大乘别教才有,不共二乘定性行者。大乘菩萨除了依前面所说通教的解脱果的修证位次,分为四向、四果之外,另外可以依佛菩提果的修证,别于通教之外,而建立菩萨五十二阶位
【2024-12-25】佛菩提道又称为大菩提道,也就是含括了佛菩提道与解脱道这二主要道的,菩萨修学成佛所必须经历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的五十二阶位来说,十信位经历一劫乃至一万劫,修集
【2024-12-25】五时是将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法按照先后顺序划分为五个阶段,三教是将佛所说法按照先后顺序以及义理的深浅划分为三个系统,判教是判别三教何者为了义,并以了义经融通不了义经的方法。一、
【2024-12-24】一、发心不同发心也就是学人信佛学佛的初衷。尽管二乘人也具有一定的悲心,他们舍报取无余涅槃之前也会随缘为人说二乘法,或者为有缘之人示现神通以引其入道,但是他们修学解脱道的根本发心是为
【2024-12-24】小乘人说的涅盘,实际上是灭去了三界诸有,因此对于蕴处界只有停留在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就是蕴处界虚妄不实,以为不实在就是真相,以为虚妄就是实相,可是整体的虚妄之中,如何说了解这虚妄,
【2024-12-24】学佛之人,自所当知;当不生诸妄想,当知大乘经典即是 如来所说,以三乘法本小乘经典已经有说,又当信受大乘经典必定是菩萨所集结,不当于此,更生凡夫无知见解!由此更说大乘经典不是后人凡夫
【2024-12-24】如是观之,大乘佛法之分宗立派、固步自封,实乃局限自身之见道修道,无益自他;错悟之人若更自是非他,以自身误会之宗义非他宗派,则成破法之人,更障自他道业,于自于他悉皆有害无益。由斯正理
【2024-12-24】《大法鼓經》卷2「迦葉白佛言:「世尊!如來云何說有三乘?」佛告迦葉:「譬如導師勇猛雄傑,將諸親屬及餘人眾,從其所住欲至他方。經由曠野嶮難惡道,作是思惟:『此眾疲乏,將恐退還。』為令
【2024-12-24】近代法师聪明伶俐,尤其佛学院林立,加以宝岛富庶,多发心供养出家僧众,礼敬三宝,学佛之人更广披海内外。然反于此者,则是有些出家人于佛智,不生信受;宁可信乎学术界之异说,互相引非义以为
【2024-12-24】*佛于菩提树下、吉祥草上成佛后,七日中不动不语时,其庄严报身于天法界说华严经,此第一时也。*七日后以应化身游行人间,觅憍陈如五人,于鹿野苑说声闻法,建立僧团,此第二时第一教也。*后说
【2024-12-24】事实上是:大乘法里面有一部分通二乘,就是声闻人所证解脱道;但是大部分都不通二乘,所以称为别教。这意思是说,大乘法中大部分的法是与二乘解脱道不共的,与二乘圣人们不共、不通,是二乘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