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系统
大德居士
佛像唐卡
坛城新闻
宏海法师
品茶论禅
【2022-12-20】附录三、正圜居士对「徐恒志就萧平实之著作答刘东亮居士的第二封信」之回应:徐老居士慧鉴:经大陆友人辗转传来大德四月五日致东亮居士函,信中就吾师 平实导师之无相念佛及摧邪显正提出评论,
【2022-12-20】附录二、 『中华佛教在线』 http://news.fjnet.com 所刊之文 :徐恒志老人就萧平实之著作答刘东亮居士的第二封信2002-6-10(上网日期)河北。最近几年来,台湾萧平实先生的著作在大陆渐渐传开,
【2022-12-20】附录一、 徐恒志老人就萧平实之著作答刘东亮居士书(第一封信)编者(此编者系大陆某佛刊之编者自称)按:最近几年来,台湾萧平实先生的著作在大陆渐渐传开,甚至有些佛教团体开始筹资印行他的
【2022-12-20】辨 正 -----3434.上平居士云:【台湾地方虽小,但大德如云,萧平实想干一番“弘法”事业,可以说是困难重重,用心良苦。在萧看来,最大的障碍不是他没有著作问世,而是台湾的法师大德们无知狂傲
【2022-12-20】辨 正 -----3333.上平居士云:【在读萧书的时候,我一直带著这个问题:是什么东西在促使萧平实如此没有理智地打著护法的幌子,却实际地干著塞人悟门、瞎人眼目的勾当呢?多亏他自己在书中谈到了
【2022-12-20】辨 正 -----3232.上平居士云:【由于萧平实以上述三个错误知见为基本的立足点去批判汉藏两地的大德,所以说,他所持的“尺子”本身就是七弯八拐的,难怪在他的眼中,佛教界没有一个“正人”,难
【2022-12-20】辨 正 -----3131.上平居士云:【读萧平实的书,有一种感觉,那就是他对“如来藏阿赖耶识”这个词(注意!我是指这个词)钟爱有加,彷佛抓住了它就抓住了一切,相反,否定了它或者不认识它,那就
【2022-12-20】辨 正 -----3030.上平居士云:【由此可见,萧氏要人从第八阿赖耶识起修,不是无知,即是狂慢。憨山大师在《大乘起信论直解》中讲:“今欲返妄归真,直须破此无明根本业识,方证一心之源,乃为究
【2022-12-20】辨 正 -----2929.上平居士云:【《起信论》指出,始觉之渐有四相:1、凡夫觉(实为不觉,觉灭相)----前念起恶,后念即觉而止之,念念起灭,念念止之,止之既久,即恶念不生。此觉因不离生灭故
【2022-12-19】辨 正 -----2828.上平居士云:【更为大谬的是,萧要求修行者直接从第八阿赖耶识起修,以第八阿赖耶识为修行的因地真心。萧可曾知道,何等人可以亲见第八阿赖耶识之微妙行相?清楚明了第八阿赖耶
【2022-12-19】辨 正 -----2727.上平居士云:【可见,萧平实在书中所使用的“阿赖耶识”一词,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唯识学的概念。说第八阿赖耶识之体是金刚心、实相心、本心、因地真心,是可以的,若笼统称第八
【2022-12-19】辨 正 -----2626.上平居士云:【关于第三个错误。按《大乘起信论》的观点来讲,真如一心分心真如门、心生灭门,前者是一心之体,后者是一心之相用,前者称作真如,强调不生灭性,后者称作阿赖耶
【2022-12-19】辨 正 -----2525.上平居士云:【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萧对元音老人的批判,不难明白这其中到底有多少真理的颗粒。萧把元音老人所说的“前念已灭、后念未生、能所双忘、那个了了分明的灵知心”说
【2022-12-19】辨 正 -----2424.上平居士云:【通观《宗门法脉》一书,萧平实正是通过这种割裂,将古今汉藏大德有关从前六识入手,借助无分别始觉之智,“旋见循元”、“反息循空”、“还味旋知”、“销尘旋明
【2022-12-19】辨 正 -----2323.上平居士云:【上述道理,本是学佛的人首先就应该明了的。可是萧平实却把前七识与第八阿赖耶识、真如自性、如来藏体打成两截,强分为二。萧云:“如来藏本性清净,离见闻觉知(
【2022-12-19】辨 正 -----2222.上平居士云:【黄檗禅师讲:“此本源清净心,常日圆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于虚空,遍照十
【2022-12-19】辨 正 -----2121.上平居士云:【关于第二个错误。从赖耶缘起的角度看,前七转识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现行,本质上乃是第八阿赖耶识见分之作用。它们与第八识是不一不异的关系。离开第八识无有七转识
【2022-12-19】辨 正 -----2020.上平居士云:【关于闻性到底是不是生灭法,我们还是来看看佛在《楞严经》是如何说的----﹝佛为救阿难因闻说六根无体而堕入断灭见,故特意让罗侯罗鸣钟,并随机设问,意在引导阿
【2022-12-19】辨 正 -----1919.上平居士云:【其实,保唐无住禅师所说的“闻性”,正是真如自性的别名,依用立名而已。这个道理,佛在《楞严经》中开示得很清楚(详下引文)。临济禅师亦云:“心法无形,通贯
【2022-12-18】辨 正 -----1818.上平居士云:【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谈谈萧的这三个错误。关于第一个错误:萧自诩真正通达《楞严》,而常常讥笑他人一知半解,在这里,云何将见性、闻性乃至觉性混同于眼识、耳识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