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
太上感应篇
大德居士
其他文章
净界法师
【2024-08-20】下面一句一句讲《心经》:○观自在:讲真心与妄心的和合并行。欲界的众生,是八识心王和合在一起来运作的,以我们这个能观的妄心,去观照另一个本来就自在的真心。观:是在定中用般若智慧观察、
【2024-08-19】《优婆塞戒经》卷3〈16 息恶品〉云:一一众生为一烦恼,无量世中受大苦恼;众生从无始劫以来不断的生死苦恼,无量世的生死就是众生最大的苦恼,而众生会受这些大苦恼,都是为了一个烦恼:我见。
【2024-08-19】首先,我们要来探讨,佛教的人天乘跟其他宗教的不一样。很多人认为说:佛教的人天乘事实上跟其他宗教是一样的,因为其他宗教一样有所谓的天堂可以去往生,既然这个佛教的人天乘也是可以帮助人往
【2024-08-19】如来十号具足,当我们了解如来十号的由来,就大略了知 佛的境界相了;由于大略了知 佛的境界相,终于知道诸大菩萨、诸大阿罗汉、辟支佛都无法测度如来,何况是凡夫未悟的众生?所以对 佛就有了
【2024-08-19】坐禅(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摄影:终南山古观音寺)称谓是一种礼仪,也是身份的代表;在佛门里,称谓常代表著职务,也是修持的衡量,不但具有维系佛门纲常伦理的功用,从中更透露出无限的佛
【2024-08-18】1 、十八界法十八界法是佛法的根本基础。十八界法包括:六根、六尘、六识。六根:眼如葡萄、耳如荷叶、鼻如悬胆、舌如半月、身如肉桶,意根是心,是无色根,不是有形色的实物形体。六识:眼识、
【2024-08-18】一、受持三皈依21 皈依的意义22 什么是三宝22.1 世间最初三宝的由来22.2 佛法僧的意思32.3 称为宝的意义42.4 三宝的种类53 所皈依对象的选择63.1 五处观察63.2 诸天神等非所皈依63.3 表相皈依83
【2024-08-18】佛法僧三宝,为学习佛法的人应该具有的根本认识,所以这里首先提出来解说。一、世间最初三宝的由来佛陀在菩提树下成等正觉以后,连续二十一天,唯自受用解脱的妙乐。自念所证法理,寂静微妙,甚
【2024-08-18】接下来,我们继续介绍四所显示故的六种无为法。世亲菩萨的《百法明门论》把世间林林总总、不可计数的事物,分类归纳为五位百法,来统摄宇宙间的一切万法;而这五位百法是以八识心王为识之自相,
【2024-08-18】我们先引用 平实导师在讲经的时候所举的一个譬喻,来说明八识心王中各个识的功能差别。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有一本非常有名的小说叫作《西游记》,它是在明朝的时候由吴承恩所著作的。这故事的
【2024-08-17】《金刚经》有一首四句偈讲到这个五阴十八界(《正觉总持咒》注),这一首偈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众生之所以轮回,就是在五阴十八界上面建立了身见,意识这一个妄
【2024-08-17】上一集我们跟各位介绍到《大乘起信论》里面 马鸣菩萨说,如果众生能够把一切妄念灭除,而成为无相的话,就是证得如来的智慧。我们也举了有人有很严重的文字障,这个就是所谓的妄念有相,如果能
【2024-08-17】在说明完痴心所的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之后,我们接着说明对修行者影响至深的慢心所。那到底什么是慢呢?所谓慢就是傲慢的意思,自以为处处优于他人,这就称为慢。也就是说,对于他人,不管是德学
【2024-08-17】在十一种色法之中,除了五色根和内外五尘之外,还有法处所摄色。所谓法处属于十二处之一,也就是意根所对之境,意识所缘之相分,总名为法处,通常说为法尘。由于处具有生长的意涵,所以说眼等六
【2024-08-17】见浊是从妄见、恶见出生的,恶见就是五利使就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五种烦恼结。第一个身见,梵语音译为萨迦耶见,就是以五阴我为身,又称为我见。第二边见,就是落到断见或是
【2024-08-17】觉支者谓七觉支,念、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支,此七觉支乃 佛子修学 佛法过程中之用功方法, 佛子当以此自验。念觉支者谓 佛子闻熏正法,念持不忘。择法觉支谓闻法已,能作思惟;思惟已
【2024-08-16】一)三长斋月:正月、五月、九月,是北天王南赡部洲巡游之月。二)六斋戒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小月二十八、二十九。此六斋日,诸天鬼神巡视人间,考察善恶。初八、廿三
【2024-08-16】浴佛节(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每一个宗教为纪念其教主或信仰的对象,都订有特殊的节日。如耶稣教、天主教有圣诞节、万圣节、复活节等;伊斯兰教有圣纪节、古尔邦节、开斋节等;道教有三元
【2024-08-16】在《法华经》〈方便品〉第二,佛说到:【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知
【2024-08-16】对于标题中的问题,很多人是有一点疑惑的。世间人很难要求自己在每一个境地之下,都可以完全达到一个完美的善的标准。因此就想:是不是佛法中可以通融,把善的标准稍微降低一下?或是说我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