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识心王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在大乘佛法这前六识合名六转识,这六转识若再加上末那识(意根),则合名为七转识。七转识,都是从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生出来的。
1,第六识意识:一切有情皆有意识,意识是由末那识触五根所现五尘境诸法后而起作意,想要仔细分别法尘,而由如来藏生出来的。意识须以如来藏为内因,以根尘触而起分别作意为缘才能生出。
这就是说,能见闻觉知心、定中了了常知之心、明觉心、寂照心,都是意识心,都是因为五根接触外五尘,然后由末那识触五尘境而有。若五根全部毁坏、或全身麻醉期间,五根不能接触外境,则能见能闻能嗅能尝能触之前五识悉皆不起,五根不能作用故末那不触法尘,则了了常知之意识心亦不能起。故知以定中了了常知之心、明觉心、寂照心为真实心的诸方大师,其实都是落在意识心的境界里,把依诸缘而有的意识心当成常不坏的我而不自知。意识有证自证分,能返观自己,能感觉到自我的存在,所以人往往会以为意识这个能知能觉的见闻觉知心当作自己。故西方有的哲学家说我思故我在,这就是把意识心当成我了。末那识和第八识无自证分,所以必须通过意识才能找到它们,借假修真。
2,第七识末那识:末那识亦即小乘佛法所说之意根。末那识由如来藏所生,非有形色,故名为末那识。末那识具有恒、审、思量的体性。末那识从无始劫以来,于五位中睡眠、闷绝、正死位、灭尽定、无想定中,它都是不断灭的,所以说它恒;
但是成为俱解脱的阿罗汉以后,他入了灭尽定时,第七识是会有少分消失的;到了入涅槃时,第七识则是永灭无余,所以它又不是遍一切时的。末那识从无始劫来就一直在审度一切法,包括睡着无梦乃至闷绝、死亡、无想定与灭尽定中,一直都是如此,不曾有丝毫改变,恒常存在地审度一切法,所以说它审。
末那识从无始劫来就一直保持这种思量作主遍计执性,分分秒秒都不休息的,它不断地在执取一切法,不断地攀缘一切法。不管是在清醒的时候,或者于闷绝等五位中,它都是不断地想要作什么,不甘于寂寞,不愿处于无为的状态之中,所以当意识的你正在修定,想要在定中长时安住,它会悄悄地给你一个没有语言文字的妄念。禅定修不好、妄想很多的原因,就是由于末那识的你喜欢攀缘贪着,不肯安于无为寂寞的境界之中。虽然意识的你知道要修定而证取俱解脱,可是无法说服末那识的你去改正攀缘的习气。所以要修定,你就必须在历缘对境之中去断除对世间法的贪着,才有可能成就。
末那识的这种遍计执性在意识尚未加以检查的时候,末那识往往会依过去的习气运作。所以难陀尊者仍有先看女众的习气,但是当他的意识发觉到这个现象的时候,就会纠正末那;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纠正而消除染污末那的习气以后,才能渐渐成为清净的末那,习气才算是真正的修除了。染污的末那识想要转变为究竟清净的末那识,必须在悟后历经长时间的历缘对境中,一分一分去转变它,并非一悟就可完成的。
人往往以意识心为自己,将末那识的自己以为是不可知的心。其实这个末那识处处作主恒审思量的心才是真正的你自己,才是凡夫众生我见的我;意识只是被你所运用的心而已。人对于一切事物,比如肚子饿了、睡醒了、身体痒时经由前六识的分析之后,都必须由末那识的你去作决定是否吃饭、是否起床、是否抓痒,然后才会有下一步的行动,但是众生却都不知道这个事实,往往将那夜夜断灭的意识我误认为是自己,甚至连正在学佛的佛子们也如此,乃至连佛学大师的印顺法师都跟着误会了。
有的学佛的人可能会认为:睡着无梦的时候,这个处处作主的我,明明消失了啊!这是因为从狭义的种智来说,末那识没有证自证分,不能返观自己;所以你在睡着无梦时,意识的证自证分消失了以后,虽然末那识仍然存在、仍然在不停地运作时,但它却不知道自己的存在,要等到醒来之后,意识重新现行后,有了证自证分才会自觉自己的存在。包括在闷绝、定中亦是如此。如果没有末那的你在眠熟等五位中继续存在,你一旦睡着了,将会永远醒不过来了。
3,第八识阿赖耶识:此第八识阿赖耶识,是禅宗开悟明心之内容,又名:心、识、如、我、真我、真如、如来、法身、涅槃、本际、异熟、阿陀那、种子识、如来藏、所知依、非心心、不念心、菩萨心、无住心、异熟识、无垢识、庵摩罗识、无心相心、等如是多名皆同一识。
所谓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这个心这个识,就是阿赖耶识(如来藏)。阿赖耶识(如来藏)是一切法的根本。阿赖耶本心是真正的主人,它能贯通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是轮回的主体(而非灵魂,灵魂是外道的说法);衪能持一切善恶染净习气的种子往来三世;它能执持色身,当人死后,它才离开身体,又随缘制造来世的色身继续去作业受报;它远离能所分别;它毕竟空也毕竟有;它能生七转识,故有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它有能藏能变及异熟真如体性;它能生一切法吾人之五蕴身心及外界的山河草木皆是自识所变。阿赖耶识虽然能生万法,但它本身却离见闻觉知,也没有思量性,没有证自证分(依狭义的种智来说)所以它不知道有自己,它也不作主;它完全是寂灭性,完全是无我性,所以无余涅槃之中只有它。
此阿赖耶识非断非常,非有变易非无变易,非有作用非无作用,无形无相,非空非有,不生不灭,与五蕴和合似一,然非一非异。故名中道。
何故非断非常?
如来藏性如虚空,无形无色,其体永不坏灭,无量劫来始终自在,将来能至佛地,改名真如,永不坏灭,故名非断。如来藏本体虽不坏灭,而有异熟性,体内的种子不停地流注变异,故能世世随业受异熟果,受异熟果便有异熟生,种子流注不断,故有八识心王及诸心所法之运作(这个道理如计算机的集藏数据(比喻阿赖耶识体内的种子)的硬盘(比喻阿赖耶识的体),只有硬盘(阿赖耶识的识体)稳定不变,才能集藏数据(阿赖耶识识体内的种子),并保证数据运算自如(种子如法地流注变异),故佛经说:赖耶体常住,众识与之俱,如众星共月,亦如水精与轮!)。
何故非空非有?
如来藏有真实体其体常住不变异,众生日用而不知,故名非空。如来藏虽真实有,但性如虚空,无形无相,没有三界一切法的无常变异的体性,故名非有非有三界有为法的性质,故名非有【非空非有,不是既有,又没有的意思,否则就是绕口令了,更不是如宗喀巴所说的,非空非有是自相矛盾!】。
何故不生不灭?
如来藏本体永不坏灭,故无老死,既无死灭即无出生,故名不生不灭。【如来臧本来自在无始劫以来就存在,没有一法能生出阿赖耶识,不要问为什么?法尔如是!】
何故非有变易非无变易?
如来藏本体永不转变改易,故非有变易。于本体不变易中,内有诸善恶业有漏无漏法种生灭增减变易,故非无变易。
何故非有作用非无作用?
如来藏离见闻觉知,无分别性,故非有作用【没有意识心的见闻觉知等作用,或者说它随缘应物,和意识心等七转识的作用不同】。如来藏虽离见闻觉知、无分别性,而于熟眠、闷绝昏迷、无相心定、灭尽定等四位中皆能寂照不灭、任运随缘,醒觉时亦同,故非无作用。若无作用如阿赖耶识能执持色身,一切有情顿成死尸。
何故非一非异?
五蕴虽因如来藏而生,然非即是如来藏,五蕴若即是如来藏者,老死之后,如来藏应坏,然实不坏,故名非一。如来藏虽非即是五蕴,然离于五蕴则不能觅得如来藏;五蕴由如来藏变现,二者和合似一,故云非异。
如来藏非断非常,非有变易非无变易,非有作用非无作用,非空非有,不生不灭,非一非异,故名中道。
《般若经》中说此阿赖耶识是菩萨心不念心,无心相心;佛是依这个实相心阿赖耶识的体性来说般若,般若所说的种种法,就是这个实相心的法;它是实体法,永不生灭的法,具有八不中道的体性。
阿赖耶识这个菩萨心为什么叫做不念心?众生的心总是会想这个、会想那个,一天到晚念念不忘,总是放不下事情;但是菩萨所证得的不念心,它既不想念欲界的人天五欲,也不想念色界、无色界的一切法,祂也不会想要出三界;这个菩萨不念心的中道体性,才是般若经所说的主旨。由于触证这个不念心的缘故,佛说菩萨从这个不念心的体性来领受它的中道之后,再来现前观察五蕴十八界,因为它本来就是涅槃,它从来不挂念一切法,所以叫做不念心。
《般若经》里面又说这个实相心叫做无心相心没有心相的心;菩萨所证得的真实心,不像众生所知道的心;众生所知道的心,有心相能见闻觉知、能思想、能处处作主;菩萨所证得的心没有众生心的心相,从来离见闻觉知,从来不打妄想,从来不思维一切法,从来不作主,一向没有这些心相,所以名为无心相心。
第八识阿赖耶识从凡夫地修行到佛地之过程有许多名称,归纳而言,有三阶段:七地及三果以下名为阿赖耶识;八地以上及阿罗汉、辟支佛断尽一念无明而改名第九识异熟识、庵摩罗识;佛地断尽习气及尘沙无明,改名为第十识无垢识、真如。未到佛地,不能称为真如。如是阿赖耶识一体而三名,比如女人小时候叫女孩,生育后叫妈妈,年老后叫奶奶,三种名称其实是同一个人,只因不同人生阶段而有不同的称谓。此阿赖耶法身,无始即有,永不坏灭,本性清净而有染污种子,须由闻法修行净除染污种子方能成佛,因此明心的人所谓的真心真如,其实只是阿赖耶识,是真如的前身,为众生方便说为真如。
第七识并没有遍一切处又遍一切时,遍一切处、遍一切时的,是第八识。因为第七识只是在我们的五根五胜义根里面,它并没有遍在我们的五扶尘根,所以它并不是遍一切处。此外,它只在五尘所生的法尘上面起作用,不直接在五尘上起作用,所以它不遍十二处,那就不可以说它遍一切处。第七识从无量劫以来固然是通一切时而不曾暂断,但是成为俱解脱的阿罗汉以后,他入了灭尽定时,第七识是会有少分消失的;到了入涅槃时,第七识则是永灭无余,所以是不可能遍一切时的。
第八识从无量劫以来就是遍一切处的,而且也遍一切时都不会暂断,乃至入无余涅槃时也是不会断灭的。
更新于:1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