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集 开悟证般若前应注意事项—基本的佛法知见(上) 正钧老师

2024-12-03 三乘菩提概说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前一集,菩萨跟大家谈了求悟般若前应当注意事项中所应修集的福德资粮,那这其中包括了三福净业、十善业、布施法等等。今天三乘菩提概说的内涵,要和大家继续谈一谈所应建立的正确知见,其中的一部分的基本佛法知见。

求悟般若之前,第一个,也是一定要有的知见,那就是:佛法不只是限于学术研究的层面,真正的佛法是可以亲证的。因为透过亲证以后,互相间在讨论佛法的时候,也不会有矛盾之处,只会有法义深广差别的不同,但是仍然是一味的。

这不像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他们就故意跟别人说:佛法是理智的宗教,不仅是信仰。所以义理的开导,或是修持的指示,都是通过理性,而有丰富、正确的内容。由于通过理性的随机适应、自由抉择,所以弘传中的佛法,可以是多采多姿的。

从表面上看起来,这一句话彰显说这位学者他是有崇高的见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把佛法的层次从迷信提高到理智上来,那这当然是应该要广泛受到学佛者所赞叹的,因为佛法正应当使众生离开种种世俗的迷信,而走向智慧的境界。可是,要请大家静下心来思惟一件事情,什么事情?理智是什么?理智是在世间种种良善法的基础下,依于自己曾经熏习了知的知见,再加上透过意识的思惟分析整理,而得到一个可能是正确的看法或作法。为什么说可能是正确的呢?因为,世间种种良善法的基础就已经随着时空会有所改变,更何况说,每一个所谓的自己他所曾经熏习了知的知见更是千差万别;那么在这种状况下,通过理性的随机适应、自由抉择所得到的佛法,当然就是可说是多采多姿了,那当然也就是可能是正确的,而也有可能不是正确的。

在这种状况下,所以他才又说:佛的教说,菩萨与祖师的弘传,都是适应不同的时间地区,不同的根性好乐,而给与适宜的教导。所以方便有多门,或浅或深,或事或理有些是不相同的,有些似乎是矛盾的。

那我们来想一想说,假如 佛所宣说的教法,还有可能说似乎是矛盾这种状况出生,那么不就意思说佛仍然未成佛?那这就不免有谤佛的成分在了。这就好像说,佛的五时说法华严时、阿含时、般若时、方等时、法华及涅槃时,那有人就因为前面这种说法的缘故,然后就说:佛的五时说法怎么一下子又说空,一下子又说有?那么就觉得说是不是前后说法矛盾?可是,佛的说法不会前后矛盾!因为理智思考判断的缘故,就在不知不觉中造下谤佛的恶业。那么,你还要认同像这样的学者这种似是而非的、通过理性的随机适应、自由抉择的佛法吗?因为,尽管是方便有多门,可是这方便多门的八万四千门所指的标的,应当都是一样的才对,所以最后成佛以后应当是叫作佛佛道同。

假如说,某甲依于他自己理性的随机适应、自由抉择而得到了某一种法,然后就以开悟的贤圣自居;而某乙以他的理性随机适应、自由抉择得到了另外一种法,也宣称是开悟的;乃至某丙、某丁等等亦复如是那结果,也许某甲、某乙、某丙等所证的都不同,也许是某甲、某乙所证是相同,但是又与某丙、某丁所证的是不同,那这样可想而知,就是其中一定会有错悟的。那结果就变成,因为佛法所证悟的标的就变成了很多种,那么可想而知,当这些人假如这些人都成佛了以后,就会产生什么?佛佛道不同的情况!

《楞严经》里面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楞严经》卷六)要如是因,才会有如是果。假如说因地所证的是用意识思惟所得的因地心,而不是真正法界的实相,那将来成佛之路就多所纡曲,乃至无法成就。法界实相的如来藏是本然就在的,所以称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不是以意识思惟所得的,不是以意识思惟所得而产生了某一个法;那这样就会变成本然不存在,是后来才出现的,就变成有所生的法,那当然就不是法界实相的不生不灭。

而这个法界实相一向是不可思议的,假如你通过理性的随机适应、自由抉择,就已经落在思议之中了,思议就一定会落到六尘境界之中,那这样所相应的就不是法界实相了。那再请问说:你会说历代的祖师的棒与喝是理智的吗?历代开悟的祖师所证的都是因地心,与诸佛的果地觉都是同一个心,叫作第八识,都不是个别思惟想像所得,而是亲证每一个人本有的真心。

其实,这位善知识的作法恰恰就叫作把佛法浅化与世俗化,这反而应该是佛教界极大的隐忧;因为这样会带领了一股不求实证而只在表相上的佛法作学术研究,因为为了博得名闻利养,所以有这样的风潮。那此风若长,从此以后真正的佛法就会逐渐在世间消失了!这绝对不是广大有智慧的佛子所乐意见到的事情。

所以,你假如有心想要修学,求证般若之前应当有的,也是一定要有的第一个知见就是:真正的佛法是可以亲证的。而依于这个知见就有可能会引生另外一个知见出来:佛法容许在法义上辨正吗?

因为,各家各派都宣称自己所证的是正确的,偏偏各家各派所证的内涵都不尽然是完全相同的,那么到底是要互相包容、和谐共存呢,还是要针对法义上的是非而加以辨正呢?一般人的看法可能是会偏向前者,那这样的情况下,大家各说各的法,秉持着人类和谐共存的美德,岂不皆大欢喜?大家也多半会这么想:虽然各家各派所证的内涵都不是完全一样,反正每一个人就去随他的因缘,去亲近他所想修学亲近的法,那又何必要互相辨正呢?因为法门八万四千,门门都可入。其实呢,我个人也是随喜这个看法,毕竟每一个人过去生生世世所熏习而喜好的法门是各有不同的,并且随着每一个人福德因缘的差别,今世所会修学的法门当然也就会有所不同;所以,当然不应该说只去学某一个法门,而不要去学另外一种法门。但是,这样的说法是应当要有一个前提的,也就是说,各家各派所说的内涵应当是正确的佛法才可以。

这意思是说,真正的菩萨不可能看到学人被错误的知见所误导而不出来作法义辨正的。既然叫作法义辨正,当然就是针对哪个法是错误的,为什么是错误,而正确的法义又是如何,这样加以一一详实的说明;目的是要让学人可以舍弃错误的知见,不但不会有一生修学唐捐其功的遗憾,也不会因为修学错误的法而有可能导致造作毁谤真正法的恶业,舍报之后因而下三恶道去受种种的苦。所以,菩萨不可能看见学人被错误的知见所误导,而故意视而不见,作滥好人,而不出来作法义辨正的。

可是,虽然叫作法义辨正,只在法义的对与错上面作说明,众生往往不知道说错误法是从哪里而来的,所以就有可能依然跟着换汤的假名善知识而继续学错误的法。为什么说叫作换汤?因为这个善知识他不换药啊!因为明明知道自己已经错了,但是又怕失却名闻利养,执于己见,又不想改易去说正知正见;所以就变相的用不同的法相来说法,那么其实骨子里还是原来错误的法;这样的结果不但救不了这个善知识,也依然救不了从学的广大众生。这就是为什么菩萨说法的时候,不得已要指名道姓说某甲所说的某个法义是错误的,为什么是错误,而正确的法义又是如何,这都是为了要让学人能够普遍离开错误的法义,而不得已这样作。

这就好像说,佛在《尸迦罗越六方礼经》中这么开示:善知识复有四辈:一者欲斗,止之;二者欲随恶知识,谏止之;三者不欲治生,劝令治生;四者不喜经道,教令信喜之。(《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其中第二类的善知识就是这个样子,他不但要欲斗,止之,也就是说,不但要在众生遇到了法义上诤论之时,为他们详细的解说对与错,来止息他们之间的诤讼;遇到了有以错误的佛法来误导众生的假名善知识,对于那些欲随恶知识的众生,他还会进一步去谏止之。这就好像说在佛世的时候,佛广说妙法,然后又随着六师外道的足迹,一一说出六师外道的法义错在何处,这样的破邪显正才能够让众生远离恶知识的邪见啊!难不成你也要说佛这样作是不如法的?当然不会!

有一些人他总是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他会怎么想?你这样说固然也有道理啦,可是我还是应当坚持己见。说只管自修就好,不要去管别人的法义错误之处,或者是说他以何种错误的法来教导众生。你这样的自修其身,这种善心从一般的角度来看,我是随喜也要赞叹的;可是问题是,哪一天那位被误导的学了错误知见的学人正好是你的家亲眷属,当你明明看到你的眷属就会因为学了错误的法而下堕,乃至现生就会失财失身,那请问:你又作何感想啊?当然,除非你是不知道说对方所说的法是错误的,或者不知道说学了那种错误的法它的后果是什么。

继续来说,求悟般若之前所应当具足的两个大部分的知见:第一个是为求悟般若所需具备的基本佛法知见;第二个讲的是应当具足动中定力,作为能够开始进入参究的禅法知见。菩萨应该从福与慧两者去具足,因为想要求悟般若之前也是这个样子,如同前一个科目里面说明,说修福的目的是要使证悟般若的因缘越发的成熟,而不要受到阻碍,而般若的正知正见的熏习是要使求悟般若的方向不要偏差。

这具足福与慧两者,总括来说,就是要从六度万行来实现。因为 平实导师《金刚经宗通》里面就曾经说过:五度修福业,凭之得般若,后无住行施,福智无能比。修福的部分不管从三福净业、十善业来说,都包括在布施等的前五度之中,而再加上第六度的正确知见的熏习,才能够在福德因缘成熟的情况之下,自自然然地有机会亲证法界的实相,也就会有初分的般若智慧。

可是,这里所说的六度修福慧,应当把它的范围看得大一点,不能说只看到今世。换句话说,有时候可能已经在过去世修集足够的福慧,今世只差般若知见的熏习就可以悟入;有时候可能是过去世修集的福慧还不具足,今世还得要加功用行去补足它;有时候可能是过去世修集的福慧还远不具足,那今世虽然再加功用行,也没有办法使因缘成熟,那这个时候就只好尽人事,但是不是听天命哦,而是要看善知识的方便善巧,或者求悟这件事情这个时候就必须要留到未来世再去实现。所以,修学佛菩提道的行者眼光就必须要看得更远一点。

现在来说说为什么要六度来修福慧。

首先说布施。因为财施的因缘可以让你未来世得到大富贵,法施的因缘可以让你未来世增长大智慧,当然无畏施可以兼含于财施跟法施之中。而这三者以法布施最为殊胜,当然这个前提是要布施正确的佛法;而这其中又以能布施了义的法为更胜妙,因为这是能够引导众生进入三乘菩提的,是修学佛菩提道众生所应当修集的福德。然而,当你还不能为众生说三乘菩提之前,也可以方便用真正善知识的着作跟人家结缘,这样同样也是法布施的一部分。

第二个说持戒。持戒的目的,不但是在不侵犯众生的止过这个部分,进一步还要有利乐成就众生善净业的扬善这部分。而因为持戒的缘故,未来世感生人天尊贵,自自然然而脱离三恶道。当然,也可以用自己持戒的功德,这样转而让众生持戒,同时也可以令他们免除三恶道之苦。

第三说忍辱。因为忍辱的因缘,可以除去自身的瞋恚之毒,也教令众生同样可以除去瞋恚之毒。

但是,接下来的部分因为时间不够了,暂时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

更新于:1个月前